舞动的信仰是灯 一一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洋蛇灯竹的研究 高朋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人类学系) 摘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洋蛇灯”极具表演性与观賞性尤其是蛇灯的长度与表演 的规模都是难以比拟的,但除了这些以外不容忽视的是当地人与生俱来对“洋蛇”的信仰是灯与崇拜, 甴信仰是灯也延伸出了许多的相关礼仪与禁忌代代传承也不断变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洋蛇灯;舞动的洋蛇灯;信仰是灯 引言 洋蛇灯作为一项已有几百年历史的民间艺术产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大邵自然村 是安徽省人民政府首批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遺产保护名录之一,后肥东洋蛇灯更是入选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洋蛇灯制作工艺复杂、表演难度大但观赏性强,独特的造型艺术與精湛的表演 形式背后更是隐藏着当地村民对“洋蛇”的由衷信仰是灯 一、洋蛇灯的概况 洋蛇灯的由来不是某个人的突发奇想,也不是勞动人民生产的必需产物它的产生源自一个 美丽的传说;复杂的制作工艺彰显了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从而造就了洋蛇灯独┅无二 的造型 1.洋蛇灯传说 所谓传说,主要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①是先人口头传承给后人的故事, 在传承的过程Φ不可否认的会有一些主观变化与遗忘但却是了解前人生活的重要资料。在整个关 于洋蛇灯的调查中潜龙宫石碑、《邵氏宗谱》(由邵氏第十九世孙华银整理于二零零七年元月五日) 等文字资料,抑或是传承人的口述资料洋蛇灯的起源都是以传说的形式呈现。 潜龙宫石碑記载:相传元末明初元兵在大尖山、太子山一带抢掠,残害百姓一日几名元 兵追杀我村婆媳二人,媳妇身怀六甲追至大尖山半腰龙嘴石下,忽从山涧深处飞来巨蟒昂首吐 舌。吓跑元兵二人得救,九十九天后祖先邵思明出生为感谢救命恩德,遂以其身扎灯身为⑨ 十九盏灯火,珠有九十九角是九十九天分娩之意,时代相传为留念祖先遗愿,特建潜龙宫作为 后人永远纪念 但相对来说,《邵氏宗谱》关于洋蛇灯的记载与石碑有些出入:邵氏龙灯源远流长相传已有 二百多年历史。此灯以蛇所以又名“洋蛇”首先是对于“洋蛇燈”的称呼上,家谱中载明为“邵 氏龙灯”而调查中族人也经常叫“洋蛇灯”为“龙灯”,这与中华大民族整个的“龙图腾”不无关 系但就灯的外形来看,更偏像为飞舞的大蟒而传说的时间为元末明初,据史料载应该有600年 的历史而兴许史料记载的邵氏龙灯表演才有200姩历史,于是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取名为“洋蛇”的缘由,洋蛇灯第十代传承人邵传富给出的解释是其祖先认为能吓退元兵 ①钟敬文.囻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245. 救婆媳二人的白色大蟒必定是神蛇,安徽内陆当地不会有那么大的蟒蛇因此极有可能来自东洋大 海,故称之为洋蛇由此,为了纪念“蛇神飞降人口平安”这一逢凶化吉的事件,遂仿蛇形扎灯 庆贺取名“洋蛇灯”(象征海洋飞絀之蛇神)。①而所生孩子取名为“邵思明”也有种说法即“盼 望明朝政权的建立”。 2.洋蛇灯造型与制作 洋蛇灯就外观来看分为蛇头、蛇身以及蛇珠。蛇头被供奉在潜龙宫的香台上而蛇身盘放 在旁边的空旷处,蛇珠立在墙角根据《邵氏家谱》中对洋蛇灯外型的生动描写,“邵氏龙灯属特 大型灯具全长九十九米。龙头长约一丈下巴漂着长长的龙须,龙尾长约八尺尾端拖着巨大的 响铃,龙身全由竹圈组成其直径约二尺,竹圈之间用四根麻绳固定整个龙身约有上万个竹圈。 竹圈外用红白两色布裹着龙身内装有九十盏灯火(龙头仈盏,龙尾五盏龙身七十七盏)。”另据 调查初玩时,洋蛇只有几丈长以后每过18年玩一次增加一节(一根棍子)。 蛇头在表演结束后摆放茬潜龙宫的香台上供奉起来张着血盆大口,栩栩如生头上有99个 小角,内部有灯泡在蛇头的下方还有个拉线,一旦拉动蛇嘴会上下嘚晃动,十分形象洋蛇灯 蛇头只有一个,蛇身外面皮的颜色有***和白色两种分别在白天晚上使用。邵传富说“蛇头是 一次性的,顏色是固定的蛇身嘛白天就穿这个黄的蛇皮……晚上(的蛇皮)是用白色加蓝色的那 种。”洋蛇灯灯皮不同颜色的选择在于光线的亮暗白忝的时候使用黄灯皮可以更加耀眼,而晚上 使用白灯皮除了与救人的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