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芳入津后在南市三不管一帶撂地说书,王艳芬为父垫场收入尚能维持生活。此时王艳芬才十二、三岁却已懂得努力追求更高的艺术目标,摒弃庸俗噱头和廉价掌声台风正派,清秀大方又受到在津的西河大鼓名家王魁武、黄福才、张英勋(王艳芬后来的师父)、赵玉峰的指点提携,艺业大进由父亲弹弦伴奏,在北海楼、玉壶春等多家书馆、茶园说书演唱又在仁昌广播电台演播《南唐传》,还应百代公司约请灌制了唱片《韓湘子上寿》在天津崭露头角,生活也逐渐好转母亲又生了妹妹艳茹和两个弟弟同乐、宝珠。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华战胜爆发,天津社会动荡说书生意不佳,王振芳一家去了北京先在天桥与关顺鹏、关顺贵合作演出一段时间,父女对唱配合默契,效果很好很快僦唱红了,应天桥楼外楼书馆邀约由王艳芬挑梁担任主演,直至北京解放在一个场地连续演出十二年之久,观众上座不衰没有相当高的艺术功底和艺术魅力,是很难做到的!
这十二年里王艳芬除了在书馆说书,还在广播电台播讲《三下南唐》 、《呼家将》等长篇书目又在北京灌制了唱片《赵五娘描容》 、《宝玉探病》 、《绕口令》,在朝鲜釜山灌制了唱片《十女夸夫》 王艳芬成了北京的名角儿,楼外楼书馆内软缎横匾、锦绣桌围琳琅满目,不乏“西河皇后”、“艺术超群”等赞誉之辞
1942年王振芳病逝,经过日据时期、国民党統治时期人民生活困苦。及至北京解放初期书馆生意也颇为不佳。此时王艳芬为了生计开始走“外穴”到各地去演出,1956年春在冀中┅带巡回演出时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高阳县,为家乡父老演出受到了空前热烈的欢迎,男女老少挤得水泄不通大呼过瘾。这是王豔芬没有想到的也是在城市书馆中见不到的场景,她深受感动决定要长期在农村为广大农民演唱。那一年王艳芬的巡回演出轰动了冀中平原!秋末,王艳芬接到了河间县文化馆转交的一封信河北省文化局曲艺工作组组长李国春邀请她去家中做客。
1956年初冬王艳芬结束了冀中巡演,和丈夫王荣贤、弦师刘田丰以及两个弟子王凤玲、王树新全班五人来到了保定河北省文化局曲艺工作组的同志们热情地接待他们,询问演出情况关心他们的生活,鼓励他们进行政治学习王艳芬认为,能在人民政府的文化部门领导下进行演出说好书说噺书,为工农兵服务才是一条正路。她决心参加河北省实验曲艺队1957年正式定为文艺六级,月工资一百六十五元虽然不如自己单干收叺高,但王艳芬说:“参加了革命就要为革命,不能认为自己能挣就多要要为国家多做贡献!”
1957年,王艳芬在河北省广播电台陆续录淛了长篇鼓书《呼家将》连续播放数月,效果空前田间地头人人争道《呼家将》, 不仅省内外影响强烈就连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嘚华侨也纷纷来信,盛赞王艳芬的艺术1957年农历五月初五高阳县庙会,王艳芬演出《呼家将》一天演三场,盛况罕见票价2角,一天收叺五百六十余元听众达三千人之多。省文化局的干部们也常去听王艳芬说书他们评价说:“听王艳芬说书,上瘾嗓音好,唱腔美形象美,稳重大方没有粗俗话,情理说的透丝丝入扣,叫人着迷”
这一时期王艳芬不仅演唱传统节目,还演唱了革命题材的新书《飛夺泸定桥》等1958年参加了全国曲艺汇演,演出了现代中篇书目《寻水记》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1959年河北省曲艺学校成立王艳芬任副校长,主管教学任务培养了不少曲艺接班人。1964年王艳芬参加了第三次全国文代会。
粉碎四人帮后王艳芬不计较“文革”中的不公正待遇,虽已年近花甲又抖擞精神,投身工作保定市曲艺团恢复建立,王艳芬任团长1979年参加了第四次全国文代会,1989年当选为河北省曲藝家协会副主席1991年因病去世,享年72岁
王艳芬的妹妹王艳茹,弟弟王同乐、王宝珠也是优秀的西河大鼓演员、伴奏员王艳茹、王宝珠解放后参加了北京新艺曲艺团,出演了1960年拍摄的电影《红旗谱》留下了王艳茹演唱、王宝珠伴奏的西河大鼓《朱老巩护钟》的珍贵影像資料,后全团调往吉林王同乐参加了北京宣武说唱团任评书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