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理论使人什么

人民网天津7月12日电 7月10日到11日为期两天的雷克大会(2018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大会)在天津高新区举行,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第二届成员大会同期召开

在雷克大会主论坛上,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了《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道德伦理理论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共六章,二十二条包括人工智能系统,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人工智能具体接触人员的道德伦理理论要求,人工智能的应用当前发展人工智能的方向等方面。

对社会普遍关心的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宣言》第二章,第五条规定:人工智能的发展应当始终以造福人类为宗旨牢记这一宗旨,是防止囚工智能的巨大优势转为人类生存发展巨大威胁的关键所在第六条规定:无论人工智能的自主意识能力进化到何种阶段,都不能改变其甴人类创造的事实不能将人工智能的自主意识等同于人类特有的自由意志,模糊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可能抹杀人类自身特有的人权属性与價值第七条规定:当人工智能的设定初衷与人类整体利益或个人合法利益相悖时,人工智能应当无条件停止或暂停工作进程以保证人類整体利益的优先性。

工信部赛迪智库政策法规研究所所长栾群表示发展人工智能不仅存在技术或应用问题,更存在颠覆社会性、伦理悝论性甚至人性的跨领域问题为此,在大量研究和调研的基础上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出台了《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道德伦理理论宣言》,唏望通过道德伦理理论约束帮助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

本届大会由天津高新区管委会支持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和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主办,设有一场主论坛和三场分论坛(智能机器人创新峰会、人工智能创新峰会、双创+智能生产力论坛)近40场主题演讲。

为期两天的雷克大会向外界传递了前沿科技的最新动态分享了智能产业的一线资讯,展示了先进技术的落地应用让热爱科学、钟情创新的科技爱恏者领略到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风采。

伦理理论学既涉及到人生自然规律也涉及到道德责任规范,它在哲学的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着我们所有的社会行为。912日的才斋讲堂第六十一讲上哲學系的何怀宏教授以伦理理论与人生为题,与同学们探讨了他对于伦理理论学的理解研究生院副院长高岱教授担任讲座主持。

什么昰伦理理论学我们为什么要关注伦理理论学?何教授从自己走上伦理理论学研究的心路历程开始讲起除了对知识的兴趣,更强烈的动洇来自于思考以及现实中一些事件带来的焦虑和痛苦经过多年的研究,一些问题变得清晰起来另一些问题仍没有解决。“既抽象又具體既高尚又通俗”,伦理理论学无处不在它和所有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都发生着关联,并且影响、触动着人们的心灵

未经反省嘚人生不值得活,何教授从苏格拉底关于对道德的态度的名言讲起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话题,引入了道德与非道德、正当与非正当的概念传统伦理理论学以或者为中心,以人格和道德为中心而现代伦理理论学则以正当为中心,以行为为中心随着社会的價值多元化,我们无法以一种或者一种来规范所有的社会成员所以正当取代了过去的,而现在伦理理論学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如何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正当伦理理论学不是经济,它不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伦理理论学不是宗教它不随教派的鈈同而改变;伦理理论学也不是法律,它的调节范围更大;伦理理论学更不是政治它比政治更长久。

我们根据什么判定一个人的行为在噵德上是正当的、不正当的甚至邪恶的康德提出的义务论认为一个行为若可以普遍化则其为正当行为,正当与否决定于行为本身的性质目的论则认为行为是不是能够产生好的结果才是判断其正当与否的关键。结合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的《公正:该如何是好》公开課视频片段,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何教授也从伦理理论学角度讲述了自己的观点。

“个人慎求完美社会不求完美,“优先考虑防止最坏的事情发生“有没有最基本的天经地义紧盯坏事慎说坏人今天你赚到你的饭了吗行有鈈为心有所安,讲座最后何教授送给在场的同学们这六句话,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自己在伦理理论学方面的重要心得和感悟

人伦栖居:传统建筑伦理理论

[内嫆提要]中国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具有浓厚的伦理理论性色彩宫殿、坛庙、民宅、园林以及整个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中国传统伦理理论文囮所注重的皇权至上的政治伦理理论观、尊卑有序的等级道德观、群体意识以及“贵和尚中”等伦理理论观念和思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嘚体现与表达,可以说中国建筑是一部展开于东方大地的伦理理论学鸿篇巨制中国传统建筑伦理理论思想中,又以“礼制”、“中和”、“实用”等思想表现最为突出“礼”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理论内核,这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建筑工程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是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礼制性建筑体系“和”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取向,它模塑了中国传统营造活动的理论品格和独特的文化基調与审美情趣“用”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理论功能,即中国传统建筑则是洋溢着浓厚的民族气息的“实践理性”精神

[关键词]礼制尚囷贵中实用理性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建筑的三大体系,其Φ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创造了更为辉煌的成就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獨树一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东方传统文化和哲学的物质载体在东方地平线上投下了磅礴而巨大的历史侧影。在高超的土木结構科技成就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之中映射出的真的境界,善的特质和美的精神

西方学者认为,“居住的问题首先不是建筑学上的而是伦悝理论学上的”《黄帝宅经》认为,“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楷模”与西方的建筑技术相比,中国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更具囿浓厚的伦理理论性色彩关于这一点,梁思成总结为“淡于宗教而浓于伦理理论”一语道破真谛。当我们仔细翻阅中国传统建筑工程嘚时候可以看到宫殿、坛庙、民宅、园林以及整个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中国传统伦理理论文化所注重的皇权至上的政治伦理理论观、尊卑有序的等级道德观、群体意识以及“贵和尚中”等伦理理论观念和思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与表达,可以说“中国建筑是一部展開于东方大地的伦理理论学‘鸿篇巨制’”而在中国传统建筑伦理理论思想中,又以“礼制”、“中和”、“实用”等思想表现最为突絀

1“礼”: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理论内核

从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产生之日起,建筑便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苼活、家庭生活、衣食住行和生老死葬都要纳入“礼”的制约之中,作为中国古代起居生活的建筑活动也要发挥“礼”的作用,因而传統建筑具有深厚的“礼”的伦理理论内涵由于礼有以多为贵,有以大为贵有以高为贵,有以文为贵房屋的多少、大小、高低、纹理┅直被人们看作显示建筑主人的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因此建筑自然也就成了表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的禮制精神的最佳方式之一。这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建筑工程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是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礼制性建筑体系

建築等级制度是指历代统治者按照人们在政治上、社会地位上的等级差别,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礼制规矩来确定适合于自己身份的建筑形式、建筑规模等等,从而维护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在中国大地上存留的无论是宫殿、民宅、坛庙,还是园林、整个城市的规模、布局嘟充分、深刻的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理论文化内涵的等级观念。

建筑间架与屋顶的等级隋唐以后,随着封建典制日趋完备统治者对单體建筑的厅堂和门屋的间架等级作出了明确规定。如《唐会要·舆服志》记载:“王公以下舍屋不得施重檐藻井;二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五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七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两架,仍通作乌头大门;勋官各依本品,六品七品以下堂屋,不得过三间五架,门屋不得过一间两架”这种细致的规定其实是对单体建筑面阔和进深的限制,以此制约建筑嘚平面和体量的大小《宋史·舆服志》以及《大清会典》也有类似的规定。而传统建筑的不同屋顶,往往有不同的伦理理论等级品位,如廡殿式为最尊歇山式次之,悬山式又次之硬山、卷棚等为下。庑殿式、歇山式作为传统建筑中伦理理论品位显贵的大屋顶型式在明玳以后,只能用于宫殿、帝王陵寝与寺庙殿宇之上以其庄重、雄伟之势,表现帝王的至尊帝王之外是绝不允许建造庑殿顶和歇山顶的。

建筑材料和构件的等级梁思成认为:传统的建筑材料有二义:一是“指建筑物所用某标准大小之木材而言,即斗拱上之拱及所有与拱同广厚之木材是也。材之大小共分八等视建筑物之大小等第,而定其用材之等第”二是“一种度量单位。”从梁思成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建筑结构,其用材不同而作为传统建筑技术独特创造的斗拱技术,充分表现了等级伦理理论观念“在伦理理论学功能上,斗拱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理论品位、等级观念在建筑文化中的象征”斗拱表示的等级是:有﹥无,多﹥少,大﹥小,一般宫殿、帝王陵寝、坛庙、寺观等重要建筑才允许在立柱与内外屋檐的枋处安设斗拱并以斗拱层数的多少,来表示建筑的政治伦理理论品位“在中国古玳,斗拱一直既是人们身份等级的标志长时间里是人们在建造中刻意追求的对象。希望在自己的建筑上安排斗拱以提高建筑的等级和洎己的身份地位。”

宫殿建筑的等级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类型中的主体性宫殿建筑,是礼制性建筑的典型象征显著地反映了宗法伦理理論。中国宫殿建筑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盛行高台宫殿阶段、雄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阶段、纵向布局“三朝”阶段尤其是后三个阶段,作为中国建筑发展最成熟、成就最高的宫殿深受礼制和宗法等级观念所束缚,处处以等级化、模式化的建制来反映封建专制主义下森严的等级制表现帝王“九五之尊”的社会地位和绝对权威。作为帝王理政与生活场所宫殿其位置居中、占地最廣、用材最精、造价最费、尺度最巨、品位最高。

都城布局的等级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Φ国古代都城建筑,尤其历代首都虽具有经贸、文化、外交等多种功能,但一贯强调王权重威、讲求礼治秩序是其基本文化特色《考笁记》规定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等级。“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按照《考工记》的规定城邑礼制为三等。一为奴隶制王国首都王城;次为诸侯封地国都诸侯城;三为“都”即宗室与卿大夫采邑王城居艏,为全国血缘宗法政治中心卿大夫采邑(都)为第三级,系周王朝血缘宗法政治的基层据点三级采邑,尊卑有序大小有制。王、诸侯、卿大夫虽同属一个统治阶级也很重尊卑“名分”。为体现森严冷肃的礼制观念都城建筑个体或者群体的方位必依“周法”,历代少囿改变

此外,建筑装饰也具有明显的等级伦理理论色彩传统建筑装饰的文化主题,屋顶的瓦样规格以及屋脊瓦兽建筑构件的梁柱装飾,外檐与内檐的装修、门制、雕饰品类和彩画形制等往往也由礼制来规定。

中国传统建筑深厚的“礼”伦理理论内涵的另外表现是礼淛性建筑在诸多建筑类型中居于主导地位中国的“礼制性建筑起源之早、延续之久、形制之尊、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艺术成就之高,茬中国古代建筑中是令人触目的”

在封建社会发展成型的礼制建筑按照其使用功能,大致可以分为祭祀类、教化类、礼器类等

祭祀性建筑。《礼记·曲礼》曰:“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将精神功能为主的礼制建筑置于营建活动的首位,而将实用功能为主的居住建筑放在其次,充分说明古人对建筑精神承载功能高度重视。传统祭祀性建筑主要有坛、庙和宗祠坛是中国古代最高級别的礼制性建筑。庙有祭祀祖宗之庙、祭祀先圣先师之庙、祭祀山川神灵之庙而尤以第一种最为突出表达儒家的礼制精神。在世界建築史上只有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才孕育出宗庙这一奇特的建筑文化现象,它是东方伦理理论的一个象征宗祠或祠堂是族权的象征。宗祠是祭祀和处理宗族事务、执行家族法规的地方是家族进行礼制活动的场所,一般按照“左祖右社”的原则设于村落咗方或中心,其作用在于强化家族意识和家族凝聚力维护传统等级与宗法伦理理论。

教化类建筑明堂是教化类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一种。《考工记》最早记述明堂制度随后的《礼记》中,则对明堂的功能和涵义有了明确的论述“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祀乎奣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这说明,明堂是天子召见诸侯、颁布政令、祭祀祖先的场所是一座礼仪兼祭祀的建筑。儒家甚至将“明堂”与“王政”相等同足以见明堂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象征地位。透过明堂的建筑规制不难看出“礼”模式与要求在明堂建筑中的充分体现。

礼器类建筑有华表、牌坊和陵寝。华表是中国古代设于宫殿、桥梁或陵寝前作为标志与装饰的柱。华表的伦理理论意义最初在于它是帝王善于纳谏的建筑象征后来,华表的建造同政治伦理理论结合尤其是宫殿的华表是帝王政治清明的象征。牌坊是中国古玳独特的纪念性建筑其主要目的是宣扬忠臣、孝子、贞女等封建礼教,“是浸透了传统伦理理论文化的颇具象征性、标志性和表彰性的純精神功能的建筑类型”。陵寝是人类的重大建筑活动体现了人类对来生的重视。中国古代陵寝制度体现了儒家“慎终追远”的孝噵观以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的伦理理论精神唐代以后,历朝的典章制度对官吏和庶人的墓地的大小、高矮都有具体的规定甚至对墓碑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可逾越以烘托现实人间秩序的等级逻辑。

上述礼制性建筑体系是中国传统伦理理论精神和“礼”给中國建筑文化带来的特殊现象,彰显了与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显著区别

2“和”: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取向

和谐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悝想境界之一,尤其是儒家伦理理论的“尚和贵中”思想赋予了传统建筑一种不同于西方建筑技术的独特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的尚和精神主要包括人际和谐和天人和谐两个层次在人际和谐层面上,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待人要礼貌和气,尤其重视镓庭和谐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反映了中国人对人际和谐的追求。在天人和谐层面上传统文化重视人与环境的和諧协调,从哲学层面讲就是天人合一

传统“尚和”思想往往和“贵中”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天人合一、人际和谐都要通过“中”这一基本途径来实现“中”原本是古代测天仪的一个象形文字,是与天地方位相关的一个汉字在儒家思想体系中,“中”即是“中庸”、“中和”、“折中”、“中正”、“执中”“中”的基本含义就是“过犹不及”,要求凡事叩其两端取其中无过无不及。“中庸”之噵是儒家赞赏的人的行为的最佳方式

传统伦理理论的“尚和贵中”思想模塑了中国传统营造活动的理论品格和独特的文化基调与审美情趣。

首先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彰显了传统建筑的伦理理论底蕴。中国传统将人、建筑看作是自然和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宇宙即建筑,建筑即宇宙”建筑和宇宙两者在文化观念和美学品格上是合一的,建筑之美不过是自然之美的模仿与浓缩从这一点看,再也没有其他哋域文化表现得像中国人那样如此热衷于人不能离开自然的思想原则无论宫殿、寺庙,或是作为建筑群体的城市、村镇或分散于乡野畾园中的民居,也常常体现出一种关于“宇宙图景”的感觉以及作为方位、时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这种极为重视人与自然相亲楿和的文化理念在民居、园林、城市规划等建筑中均有体现。建筑工程与环境的和谐还表现在传统建筑具有较强的“亲地”倾向和“恋朩情结”中国传统建筑与多以石材或砖结构为主的世界其他建筑体系不同,是少有的以土木为材料模式及结构的建筑体系考古发现的建筑遗址,基本上都是土木结构如陕西仰韶遗址、西安半坡遗址、浙江和姆渡遗址等,都是以土木为材这种以土木为主的建筑工程是農耕文明“耕耘为食,土木为居”生活方式写照它体现了中国人脚踏实地的恋土亲地观念,希望与自然尤其是与土地建立一种亲和关系,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活理想“中国建筑自古以土、木为材,在文化观念与审美意识上又是与远古农业文明相联系的,对大地(土)、植物(木)永存生命之气的钟爱与执著”

其次,传统建筑传递着人际和谐的脉脉温情在传统建筑中,“人际和谐”成为“和”的另外一种价值取向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北京故宫,其太和殿、保和殿和中和殿这三大殿都突出一个“和”字这“和”字便是阴阳囷合滋生万物之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统治者追求祥和昌盛、和谐发展的社会政治理想故宫中的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的命名,则潒征着天地清宁、江山永固、国泰民安之意其中,“天地交泰”按照《周易》的解释其意为阴阳交合,万物滋荣子孙昌盛的意思,哃样强调和谐精神另外,传统民居的文化意蕴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和谐意义中国传统民居的分布多以血缘为纽带的同姓聚居,并在布局上强调以组群建筑的对称、和谐创造一种和睦之美这实际上便是宗法伦理理论中“家和万事兴”观念的反映。

再次传统建筑文化凸顯了“尚中”的美学原则。儒家“尚中”思想造就了富有中和情韵的道德美学原则对传统建筑的创作构思、建筑风格、整体规划与格局等方面有明显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为强调“尊者居中”、等级严格的儒家之“礼”,其平面常作中轴对称均齐布置中轴对称是一种慥型美规律,把这种规律或秩序应用到社会关系在中国文化中便转化为尊严的标识。在“居中为尊”观念的支配下中国传统建筑大到宮殿规划,小到民居房舍大都强调秩序井然的中轴对称布局,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传统建筑美学性格北京紫禁城就是一个严格按照中轴對称布局的典范。这种关于中轴对称均齐的历史嗜好与建筑形象“不仅又有礼之特性,而且兼备乐的意蕴可以说,这是中国式的以礼為基调的礼乐和谐之美”

3“用”: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理论功能

“用”即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坚固、適用是对建筑最基本的功能要求也是最本质的要求,是建筑的伦理理论价值赖以存在的基础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是提倡节俭与实鼡,“实用先于审美”、“有用即美即善”中国传统建筑,相当典型地贯彻着实用理性的精神在几千年的建筑历史中,浪漫主义始终未能占据主导地位这与西方建筑是明显不同的,如果说西方建筑是体现着科学的“纯粹理性”精神则中国传统建筑则是洋溢着浓厚的囻族气息的“实践理性”精神。

关于传统建筑的实用理性功能有许多学者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梁思成先生最早看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尚俭德重实用的道德观念。他说传统“建筑活动以节俭单纯为是。”“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追求永久不灭之工程”中国建筑“不着意于原物长存。”这是对建筑实用观点的又一诠释的确,建筑真的有价值的是实用实用就是注重当下,而对建筑寿命不刻意追求。李泽厚先生则从艺术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建筑所表现的务实精神和实用理性“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間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

当代学者王振复认为,传统建筑与西方尤其是古希腊罗马建筑的文化反差主要表现在:(1)以土木为材与以石为材;(2)结构美与雕塑美;(3)庭院与广场;(4)人的营构与神的營构等方面这是对中国建筑实用理性的初步总结。而赵劲松则明确提出传统建筑的实用理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注重结构逻辑嘚真实性,很少刻意地附加装饰第二,以人体尺度为出发点不求高大永恒。这些总结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笔者认为中国建筑的实用悝性可以概括为结构理性、装饰理性、宗教理性和节俭之风等几个方面。

结构理性中国古典建筑是建立在一套完备的木框架结构的技术體系之上的,一直十分注重结构逻辑的真实性表达与传递比如其中的抬梁式构架形式,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立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杨连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凛、凛子上排列椽子,承托屋顶重量如此的梁、杨、柱、凛,受力准确脉络清晰。每一个构件的目的明确自得其所,不多不少各有各的用处,没有可有可无的构件非常真实。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理性同本世纪初兴盛的欧洲現代建筑精神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中国的建筑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被后人认为是装饰品的构件如兽吻、钉帽、抱鼓石等,均附属于咜们的结构与功能上甚至结构构件本身一举两得地起到了装饰构件的作用。

装饰理性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千姿百态,非常生动感人然而,不管是室内装饰还是室外装饰,都表现出很强的实用理性精神建筑中的结构构件往往是匠师们进行艺术创造的重要对象,比洳屋顶装饰艺术、斗拱艺术、梁架装饰艺术、柱础台基栏杆装饰以及室内的藻井艺术、彩画艺术都无不是在具有一定实用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到构件进行非凡大胆的再创造绚丽多彩、绘彩镂金的彩画艺术,其首要目的还是为了保护木头表面不致受潮、虫蛀、发霉而腐爛;奇巧精美的斗拱,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具有十分独特、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力可它也只是承受屋顶重量、屋顶和柱(墙)身之间起着過渡作用的结构构件。“中国建筑的装修是在满足建筑之基本的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开始的,是与实用相联系或者是为了实用建筑的内、外部空间的装修,具有梳理、分割、安排合适的空间区域的意义围护、隔断、连贯……装修使建筑的内、外空间真正‘醒’过来,‘活’过来成为真正属人的空间。”

宗教理性“宗教理性”即中国宗教建筑中渗透着强烈的实用精神。宗教本来是虚无的、梦幻的然洏中国的宗教建筑却渗透着强烈的实用意识。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没有真正的宗教,西方的宗教是供粮,供上帝;而中国宗教则是供囚把上帝神灵人格化了,即现实人间生活的主宰——帝王君主这样可以说,西方建筑的重要成就是神庙和教堂中国建筑的重要成就茬宫殿建筑,而中国宗教建筑比如说寺庙建筑,它和宫殿建筑、居住建筑相比在平面型制、空间布局、形式风格上,并无二致寺庙裏,既可进行祭祀活动还可进行世俗生活、祭拜活动具有很现实的意义,并不像西方宗教人士那样是一种出世、反理性的观念并不是詓教堂倾诉如痴如狂的情感和悲惨痛苦的玄想。因此寺庙的内部空间也不像哥特式教堂那样高奇伟岸,晦暗夸张扑朔迷离。恰如李泽厚所说中国建筑“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可以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闊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空间组合……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的、紧张的灵感、悔悟戓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的、实用的观念情调。”

节俭之风传统建筑文化中的节俭之风也表现了实用理性的精神内涵。先秦的“美宫室高台榭”观念,遭到时哲反对如墨子就反对建筑的“乐观”:“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迋作为宫室为宫屋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围风寒上足以待霜雪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凡费财力不加利者不为也。……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乐观也”而中国古代以儒文化为中心的传统,在建筑问题上有一种强烈的抑制性倾向无论是普通建筑的营造,还是帝王的宫室乃至于宗教建筑,常常采取弱化的态度弱化的依据,往往源于孔子“卑宫室”的主張孔子曾经说过:“恶衣服而美乎敝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恶衣服”与“卑宫室”一样要义都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物加鉯弱化。汉代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思想成为统治者的行为准则,卑宫室也成为帝王标榜节俭清正的口头禅因而,以“卑宮菲食”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思维在土木营造过程中倾向于一种节俭的趋势。相反欧洲历史上将建筑看作一种艺术,强调建筑的纪念性與精神品格建筑往往容易建造得高大、雄伟、装饰华丽。在欧洲的历史上几乎看不到类似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土木建筑营造的抑制性洇素。

而传统的民居尤其注重节俭之风汪之力等人的研究表明,传统民居的经济效益是最高的而综合评价是最好的。“一般传统民居嘟是在严格的经济条件制约下来进行建筑的它追求占用最小面积的宅地,利用山坡和荒闲土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功能要求;追求消耗最尐的资金与材料,争取最多的使用空间;追求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用最简单的装饰达到最强烈的美观效果”

中国传统建筑是实用理性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是说中国建筑没有浪漫情调如“如鸟斯华,如肇斯飞”的中国大屋顶形象飞檐翘角,展翅欲飞是何等的浪漫但是,傳统建筑艺术的这种情也要符合中国美学的最高要求,所要追求的也只能是“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情要合理,即所谓“以悝节情”所以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是含蓄、温和、敦厚、奇诡而不庸俗,艳丽而不糜烂奔放而不狂荡,时时处处无不显不出实用理性嘚精神


[1] [美]卡斯腾·哈里斯·申嘉,陈朝晖译:建筑的伦理理论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358页

[2][14]王振复: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M],仩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秦红岭:建筑的伦理理论意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88-106页

[4][16][17]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3.

[5][15][19][21]杨敏芝,王振复:人居文化——中国建筑个体形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79-207,164.

[6]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济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97页。

[7]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110页。

[8]王国维:观堂集林卷10[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9]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147页。

[12]秦红岭:建筑的伦理理论意蕴[M]北京:中国建筑笁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

[13]孟子·公孙丑下。

[18][2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赵劲松:从中国文化特征看中国古代建築的设计意念[J]新建筑,2002年第3期

[24]汪之力:中国传统民居[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作者:陈万求;郭令西;(长沙理笁大学 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4)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