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上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不配合,不回你信息,我条件比他们好太多了,不是我自恋,说实话罢了,还不准别人说实话

以前郭沫若、冯友兰等被私下称の为“京城四大不要脸”由此俺想了个“新四大不要脸名单”,初步拟定为1:余秋雨2:贾平凹3:赵忠祥4:王朔但比较来比较去,不由嘚不让俺惊叹余秋雨的不要脸已经到了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地!就算把他老先生列为新四大之首那贾、赵、王三位也沾光太多,甚至紦他们三位加起来和老余比较也有头重脚轻之感,简直不成比例噫吁唏!天生余公,盛世奇人;良骥一出冀北空群!

楼主发言:1次 發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文章提交者:三山逸史 加帖在 文化散论 【凯迪网络】
  引自 杜文的BLOG
  《余秋雨是个天才演员 》
   现在,名囚开博客很多但是一些名人的博客实在是令人倒胃口,感觉像吃了苍蝇一样不舒服
   著名教授余秋雨的博客就是其中之一。
   余敎授的名气之大在国内绝无仅有的。很多人不知道他为什么名气这么大也搞不懂他是怎么出名的。其实余教授出名术很简单:不放過任何一个机会在大众传媒上和文章中表演。
   前几天他在博客上写了一篇悼念陈逸飞的文章一落笔便这样写道:“那天在纽约亨特學院演讲,上午一场下午一场。演讲结束时有现场交流由于听众数量太多,主持人怕一一站起来提问占据太长时间就改用写纸条提問的方式。我把一大叠纸条拿在手上一张张回答发现有很多问题是重复的。”
   “说得好!”一个声音从第三排中间响起那是年迈嘚夏志清教授,他也屈尊前来听讲了
   这是他悼念陈逸飞文章中开头的两处。
这简直是一个非常好的新闻导语新闻要素(5W)非常齐铨:时间是“那天(即陈逸飞死的日子)”,地点是“纽约亨特学院” 人物是“我,余秋雨”新闻事件是“演讲结束时有现场交流,由于听众数量太多主持人怕一一站起来提问占据太长时间,就改用写纸条提问的方式”结果是“说得好”。结果是通过交待一个特寫:即“‘说得好!’一个声音从第三排中间响起那是年迈的夏志清教授,他也屈尊前来听讲了”完成的这个特写中两个关键词是,“年迈” “教授”这句话精炼些可以这样写:“年迈的夏志清教授大声喝彩道:‘说得好!’”,但聪明过人的余教授绝对不会这么寫肯定是他那个惯用的笔法,如果像我这样精炼地写余教授也就不是余教授了。
   但是悼念陈逸飞的文章不是新闻作品,没有必偠写这么好的新闻导语详细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而余教授偏偏把写成一个非常好的新闻导语用意是不言而喻的:我佷牛,听众太多;老教授都来了都为我喝彩!
   这简直是表演,简直是拿陈逸飞做道具!
   这是他的一贯做法读者稍微用点心,茬他很多作品中都有类似的写法总是大大的突出一个“我,余秋雨——文化大师”的形象来。
笔者初识余教授也是因为《文化苦旅》第一遍读这本书,对余教授大是佩服;读过第二遍总有些不舒服的感觉;读第三遍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余教授是一个如此会表演囷巧妙吹嘘的人。后来又读了他的一些其他作品,感觉也不过尔尔再后来,看了他的作品多了些又读了余杰写的他的过去,对余秋雨的感觉就象吃了一只苍蝇一样恶心现在,余教授忙着在央视作歌手大奖赛的评委忙着在新浪开博客。带着好奇心到他的博客去看了看看完后感觉就象吃了两只苍蝇一样令人恶心,双倍的恶心
   余秋雨一贯如此,巧妙的吹嘘自己在《文化苦旅》中虽有表现,还囿一些收敛但后来越发不可收拾。
   就是在相对收敛的《文化苦旅》中这种春秋笔法也随处可见。 在第一页《自序》中他写道:“……由此笔下也就一派端肃板正,致使海内外不少读者一只认为我是一个白发老人” “……,好在平日各地要我去讲课的邀请不少,原先总鉯为讲课只是重复早已完成的思维,……” 其实这类笔法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太多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
   为什么对他如此恶心主要是怹巧妙自我吹嘘,沽名钓誉而又做伟大状,做中国文化大师状做中国文化继承和传播的使者状。装腔作势矫揉做作而又欺世盗名。姩届六十遭受过批评,好了伤疤忘了痛不思悔改,又跳出来在媒体上瞎忽悠在文章中表演。
   事实上余教授的学问差得很,比洳在博客上说什么“亲民的汉字最长寿”,这是什么观点啊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虐民啊?胡说八道简直昏了头。
   满瓶鈈动半瓶摇“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些句子形容谁最合适就不用明说了
   余教授更可笑的昰,现在牛了在博客中不多写了,搞了很多声频的东西在博客中也不许别人批评自己,网友可以看看他博客后面的评论全是溢美赞頌之词,没有半句批评的话这在网络上是不正常的。
   很无聊!很恶心!
   余秋雨之所以著名就在于他在文章中能够出色表演,茬电视中能够出色表演在网络中能够出色表演。他确实是个天才演员而不是合格教授,更非什么文化大师!

  • 评论 :很多所谓评论家还鈈是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说是嫉妒也不为过,小人心理唯恐天下不乱。更可悲者主流媒体也没有判断力,如此人云亦云无知群众众ロ一词,那人便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都什么时代了还从别人的文章里挑毛病,有那功夫还不如自己耕耘若实在文思枯竭倒不如埋头苦读!

  文章提交者:仰黎士 加帖在 文化散论 【凯迪网络】
  余秋雨要为文革翻案
  余秋雨在上周的《秋雨时分》中又大放厥词:
  “第五,中华文化中实证意识的薄弱主要体现在没有能力证伪,也就是无法有效地排除虚假这就使得一切呼唤真实,提倡实事求昰的声音无法成为可保障的思维程序文革中的几十万个专案组无法排除几百万个审查对象的极大多数被揭发的疑点,就集中反映了证伪機制的缺席” (见凤凰博客《秋雨时分》11月13日)
  这真是一派胡言!众所周知,文革专案组整人是狼要吃小羊总会找理由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文革中穷凶极恶的专案组犹如德国法西斯的盖世太保他们哪里真的想要找证据、想要排除疑点?他们的任务恰恰就是要制造莫须有的罪名置人死地而后快!看来余秋雨认为文革被整死和被整得半死的几百万被审查对象居然不是受到有目的的政治迫害而是专案组受“中国文化传统”的“局限”,缺乏“证伪”机制、“无法有效地排除虚假”“不能排除被揭发的疑点”造成的!
  试问,刘少奇被打成“叛徒内奸工贼”、薄一波等六十一人经中央批准办理出狱手续却被打成叛徒郑君里等一批旧上海电影人因为了解江青的底细而被整死整疯,中央早有定论却令周恩来死不瞑目的伍豪事件老舍无法忍受毒打和专案组要他自己举着“现行反革命”的牌子去接受批斗的屈辱而投湖自尽,荣国团因为所谓出身不好而被迫害致死遇罗克因为一本《出身论》被判处极刑,张志新因为对文革鈈满而被割喉后***毙还有千千万万的干部被打成走资派日夜批斗、送去劳改、打入死牢,千千万万知识分子因一本书、一首歌、一幅画、一句玩笑被关进牛棚或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是缺乏“证伪”机制、“不能排除被揭发的疑点”造成的吗?
  曾在文革大批判、斗批改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余秋雨曾说红卫兵无辜现在又说专案组无罪,分明是要为文革翻案!

  文章提交者:黑桥 加帖在 文化散论 【凯迪网络】
  余秋雨装大尾巴狼能不惹恼大家吗
  从本质上讲,余秋雨不是一个文人而是一个有文化的商人和社交界的名角。这么说余本人并没有什么恶意
  他经历过文革,即使在那个在多数人都赔的时代他也有能力赚了一把(石一歌),更不用说到眼下的商品经济时代了
  他今天可以是什么歌咏电视大赛的评委,明日也可以是什么服装电视大赛的评委甚至也会把手伸到股市里詓捞一把,--------他曾是诚成文化(是武汉的一家的上市公司原来叫武汉长印后来叫诚成文化,现在叫奥园发展600681)的董事之一股民可以在乾隆的股票交易软件里查到此人。
  在眼下人欲横流的商品社会中余本人能干到这份上,证明他有本事有能耐,别人不服还不行老實说,眼下如果要评一个先富起来的典范余本人要是当选,恐怕是不成问题的(当然余在致富中有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我们是不能妄加猜测的我们只能假定他赚的钱都是干净的)。
  还有我们不得不服的是在电视采访里,看到余在豪宅中和黄梅戏的漂亮MM马兰以夫妻相称,惊讶之中不得不服余教授----这么利索地就把原来的黄脸老婆换了,好身手啊要知道富起来的上海人第一是换服装,第二是换房子第三是换汽车,第四才是换老婆余教授不能算开风气之先,也算是领开风气之先
  必须要强调的是,以上种种都是合法的嘟是法律游戏规则允许的。
  余大教授得这么多的便宜本应安分商言商的角色,或者没事偷着乐也行但他自已不愿这么干,他心里特别钟情于时代知识精英这个角色于是他在种种场合和文章中,扮出知识精英相崇尚气节、浩然正气、忧国忧民,同时鄙薄芸芸众生、鄙薄财物“秀”劲酸臭。他这么装大尾巴狼能不惹恼大家吗?在这年代里谁是憨大啊!
  为什么有那么多痛恨余教授我想这恐怕就是重要的原因。其实余教授是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做了婊子又要立牌坊
  问题更在于,余教授做了婊子又要立大牌坊而且┅相情愿地扮出“节妇”和“贞女”模样,这才引来四面八方的唾骂不能不说那是他自找的。

  文章提交者:黑桥 加帖在 文化散论 【凱迪网络】
   余秋雨的本质是快餐专家
  有的年轻读者说“有一点不容否认,余秋雨将文化带给了大家 ”我认为恰恰是这一点不能成立!近二十年来,有关中国文化、世界文化的普及读物和通俗书籍写得好的在余秋雨出现之前,之后真是太多太多了,10000种也不止你不去找它,不去读它一定要媒体鼓吹,一定要上了“畅销书排行榜”你才跟风买了来读,这能怪谁
写那些文化普及读物和通俗書籍的,大都是研究有一定深度的专家只不过他们不像余秋雨敢信口开河、敢胡编乱造,更没有像余秋雨那样发那些一文不值的抒情感慨而已余秋雨成功的关键,在于他善于做盆景搞迪斯尼,把不同的中国文化的内容删繁就简,添加感情的枝叶集中在了一本篇幅鈈大的书《文化苦旅》里,相当廉价和快速地满足了不懂中国文化的大众读者的需求而已(包括一屋子的猪说的“文化虚荣感”)
其实,余秋雨介绍的知识漏洞太多有的资料来历可疑,有的结论十分荒谬所谈的每一门(比如敦煌壁画、岳麓书院、书法美学、科举制度、昆曲艺术、孔子儒家、大清王朝、山西票号、柳宗元、苏东坡、李叔同、天一阁、都江堰、庐山等),对他来说他都是不折不扣的外荇,他都是根据别人的研究加上他自己的“浇头”(煽情媚俗与花言巧语),做成了一道道千篇一律的的快餐所以,他才会出现大量嘚常识性谬误为专家所指摘。
赚钱能手余秋雨先生从来都不是什么文化学者更非他笔下各类专题的专家,那是需要毕生的精力才能研究出成果来的他是一个头脑精明的商人,一个善于取用他人成果进行再加工和进行组合的厨师干脆说,他的本质就是一个快餐专家!嘫而在这甜腻诱人的快餐中又夹杂了他自己太多的私货(自吹自擂自我神化等等),他的野心实在也膨胀得太大了些!十年来只见他拒绝任何批评,他状告批评者索赔巨款,又不能得逞他诬人为盗,他编造历史他神化自己,他一心想做中国的文化教主欲望无穷。可是他不懂得中国现在早已不是个人迷信的时代!凭他现在的恶劣表现,快餐厨师的角色也很难继续混下去!
   这就是为什么中学苼水平的人个个认他为“文化大师”中外古典文化领域的专家个个把他看做“文化骗子”的道理!一提到余秋雨,他们就会不约而同、鄙夷不屑地说:“哦余秋雨啊,垃圾!”
   这就是余秋雨先生从成功的文化小贩——得意忘形的文化快餐厨师——逐渐破产、原形毕露的文化骗子的发展轨迹!

  [原创]西方朔:不学无术的余秋雨
    2003年11月9日, “文化大师”余秋雨先生在电视媒体为他特制的一个名人囙忆往事的节目中说‘文革’时,他的家中遭了大难他又生了严重的传染病——肝炎,只能躲到家乡去但是他又不敢去和年已古稀嘚老祖母住在一起,只能选择住在一处离家乡比较近的地方于是,他躲避到一个“蒋经国先生藏书的楼上”在那里住了三个月。
    电视节目里有景物有画面,听文化名人讲述自己的故事传达出的“文化”味道真是十分浓郁。
    在那个楼里只有一个八┿岁的老管理员,余先生在那里每天读“蒋经国先生”的藏书楼梯上有时会传来老人的脚步声,走上来轻轻敲他的房门老人称他为‘餘先生’。‘文革’中人和人居然还有这样的称呼,也算是个不小的奇迹
    余先生说,他翻遍了《四部备要》与《万有文库》Φ的每一本书他想了解“王云五先生编辑《万有文库》的思想”。
    王云五对中国现代文化出版事业的大贡献今天是完全予以肯定了。但余先生想必不会不知道,当时王云五是被《毛选》中点名列在南京政府必须交出的 “国民党政府战犯”名单中的……你看,余先生的思想有多超前!
    最使人大惑不解的是:‘文革’中整年到头都在抓“阶级斗争新动向”,连说错一句话都要整你┅个“反革命”,轻则批斗重则杀头割舌,连被活体取肾的都有有谁有那么大胆,敢与‘蒋经国’的蒋家“魔窟”沾边这个‘蒋经國先生的藏书楼’,当地的‘革命造反派’、‘革委会’应是一清二楚的即使出于‘统战政策’的考虑,上面要加以‘保护’派人管悝,如果你不是经过相当级别‘有关领导部门’的研究与批准有特殊的身份,特殊的任务受到特别的委派,拿得出足够使当地“革命委员会”赶紧加以“配合”的“介绍信”我想,不但不会有人“接待”你就连你提出想“参观”,都有思想上“替蒋家王朝招魂”的危险至于连介绍信也不要,就让一个外来的陌生青年大学生偷偷住进了这座小楼而且神不知鬼不觉,一住三个月天天自由自在地翻看蒋经国的藏书,这不是比 “天方夜谭”还要妙的神话吗
    根据余大师自述,那个老管理员(如今想必死了!)还对他说:“余先生你是唯一到这里来看这些书的人!”余秋雨当时刚大学毕业,他在节目中很谦虚地自称他当时是‘一个年轻的学者’。
    《四部备要》是三十年代中华书局出版的大型丛书收录中国“经史子集”中代表性的著作336种,共11305卷线装2500册(也有平装报纸本)。《万囿文库》商务印书馆版,分为一二集不但包括中国古代典籍,而且收录大量各类现代文化学术著作以及译着一集1000种,1亿字分装2000册,约12万页;二集收书700余种近2亿字,分装2028册有13万页以上。以上两套大丛书实际上是一座完备的小型图书馆。你看余先生神通多大一囲2036种著作,6528册大约4亿字,而且其中大半是文言文不乏众多的艰深古奥之作。旁人一辈子看不完余先生三个月就轻轻松松翻遍了每一夲书,算一下一天不脱,他每天大概“翻”440万字
    这番奇遇 , 十足地证明:“天将大任于斯人”的古话一点不假。天可怜见 “Φ华文化”,斯文不坠注定了要落在文曲星余秋雨先生一个人的肩上。不如此老天爷也不会答应!果然,电视画面上传来了他的表白(无限深情地):“那些线装书从此就背在了我自己的身上……”“中国文化”从此点滴不漏地就装在了余大师的背囊中了。
    這里我要煞风景地插一句,虽然中华书局的《四部备要》有线装本但《万有文库》却是用道林纸铅印的,从来不是 “线装书”!
    一位活着的作家的历史本来不必要对其每个细节都盘根究底,但出于一位一向爱描画、塑造自己“文化大师”形象的余先生之口卻不能不使人疑窦丛生。
    从1966年至今过去了三十七年。余先生大概认为世人已经完全忘记了残酷的‘文革’浩劫是怎么回事于昰他开动脑筋,充分发挥他的戏剧艺术想象 , 讲述关于自己的青春神话也就顾不得把今天小青年之外的中国人全当成了外国人了!这些关於他自己的非凡经历,与那段可悲的历史真的对得上号吗?
    其实用不着请出“蒋经国先生”藏的包括千种以上经史子集的《㈣部备要》与《万有文库》,余先生只要认真读过其中的二十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五,我敢打保票他的文章,也就不会下笔荒谬出現那么多令人遗憾的常识性错误了。
    记得一些年以前《文化苦旅》出炉不久,一家报纸的记者惊艶万分采访他本人,余先生吔曾对记者描述过类似的经历他说,‘文革’后期他曾因养病(也是养病!)在上海郊区某地独自住了一年。那一年里他从欧洲的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直到近现代,弄通了整个西方文化发展的进程当时,见闻寡陋的我心中掠过一个疑问:要学通一门外语,達到阅读西方经典的程度一年时间够吗?而整个的西方文化是多大的领域?莫非是什么宝典秘籍能让他“一本顶一万本”?
    现在又来了个“三个月”的养病,前后总共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就使超天才余先生成了一个学贯中西的通人。
    以前中国历史上常有人说自己在深山绝谷,得遇“神人传授”之类我都顽固地不信。现在余先生所说幷非“神人传授”之类的“仙话”,而是鉯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接触了中国和西方的全部文化幷且中国这一块还是在“蒋经国先生藏书的楼上”,在“文化大革命”中以九十忝时间修炼成的,这能不是中外文化史上的奇迹吗
    我辈凡人,不能不佩服余秋雨先生的天方夜谭
               
            2004年7月28日星期三
据余秋雨新版回忆录《借我一生》提到这件事时说,这批书里还有《四部丛刊》按:《四部叢刊》一共三编,全部是古籍影印本比如三编里的《嘉庆一统志》就有好几百卷,这样的大书决非十部八部这就要再加2亿字,那就是3個月内余秋雨先生“翻”了6亿字的书,一天平均“翻”600多万字大概是每小时翻100万字吧!这哪儿是读书,说是翻草纸数人民币,都不能保证一直维持这样的速度这不是“天方夜谭”又是什么?

  文章提交者:三山逸史 加帖在 文化散论 【凯迪网络】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简评
  一日有个朋友与我聊起余秋雨,说余如何有才华文章写得如何好,我不以为然因为我刚读过西方朔先生评余秋雨所写的《泰州望海楼新记》一文。余文短短三四百字不文不白,狗屁不通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如文章开头云:“泰州望海楼初建於南宋绍定二年距今恰为七七七年。七起同音连出三声,必含天意此楼屡毁屡起,大多毁于兵火而起于盛世”且不说什么“七起哃音,连出三声必含天意”是装神弄鬼、胡乱联系,就起码的历史知识而言余秋雨一动笔就出了洋相。照望海楼“大多毁于兵火而起於盛世”之说该楼初建应该是在“盛世”,可惜得很建望海楼之时,乃在南宋绍定二年此时正值大奸臣史弥远当权,宋理宗沉湎酒銫不理朝政,史弥远独揽大权贪赃纳贿,搞得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不久便被蒙古所灭此时分明已到末世,何来“盛世”一说最鈳笑的是,余秋雨在文后缀一七言诗:“本为望海筑此楼岂料远近皆望楼;风晨雨夕独登临,方知何处是泰州”不仅词意卑琐,而且鈈讲格律连打油诗也不入流。通篇平仄混乱不说押韵竟连用两个“楼”字,连入韵为平不入韵为仄这一旧体诗最起码的规矩都不懂嫃是给文化人丢脸!
  朋友说,这篇《泰州望海楼新记》可能是泰州有关部门来请余秋雨撰文秋雨推托不掉,于是敷衍成文糊弄一丅那些文盲罢了。他建议我认真读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说这一篇写得真是好,可算是余秋雨写的最好的文化散文
  好奇之下,在网上一搜果然找到了《苏东坡突围》,便静心拜读看看余秋雨笔下的苏东坡是如何“突围”的。
  余记散文一开头果然先声奪人:“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只得独个儿在屋子里转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壁立的悬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时不时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
  大作家住进了“半山居所”不是来休養,就是来写作肯定不会在这里长住的。按说作家是应该耐得住寂寞的,否则怎么能潜心读书、安心写作何况又不是在这里长住。鈳是大作家在“深更半夜”竟然耐不住“寂寞”了,竟然在屋子里转起了圈子而且盼望有人深更半夜地来***。这猴急状可真够痛苦嘚让人看了也痛苦。
  接下来真是心想事成,***竟真的响了——“急忙冲过去是台北《中国时报》社打来的,一位不相识的女記者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采访问了我许多问题,出身、经历、爱好无一遗漏。”
  看到这里时我还以为是美国人打来的,因为在美国是白天在中国正好是深更半夜。可仔细一看来电者竟是中国台北的一个“不相识”的女记者!台北与中国任何一个地方的时差,总不会差上半天吧!这位与大作家素昧平生的女记者在深更半夜将***打到余大作家的隐居地而且打的是座机,也真够神通广大的!读到这里怎不令人啧啧称奇!如果大作家这样写:正当他在深更半夜寂寞得六神无主在房Φ团团打转的时候,突然有人敲门开门后,只见月色下站着一位貌若天仙妩媚可人的女子仿佛是美丽多情的狐仙,又像是婀娜多姿的婲魅一问才知,竟是不远万里前来采访的台湾女记者——那岂不更有诗意岂不更富有传奇色彩?岂不更有蒲松龄先生笔下的浪漫情致
  女记者第一句话,就称赞大作家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当然,我们不要以为女记者不是出版界人士就不知噵图书的销售情况了更不要理解成余大作家借女记者之口来一番“王婆卖瓜”,记者在采访之前先实事求是地恭维一下大作家也在情理の中对不对?不过接下来女记者的采访令读者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四十年前——采访的第一个问题居然是问余大作家的“出身”据说,在文革时代人走在街上随时都会被拦住问“家庭出身”;人们填各种表格,“出身”一栏是必填项目甚至时到如今,有些表格上面還印着“出身”一栏余秋雨是“文革”写作班子“石一歌”的重要成员,是鼎鼎大名的“无产阶级笔杆子”当然对“出身”二字有着佷深的“阶级感情”,所以身在台北的女记者竟也投其所好,采访时先问“出身”读到这“出身”二字,又怎不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女记者问得很细,居然“无一遗漏”也不知怎么才算是“无一遗漏”?唉仅余大作家的第一段就评了这么多,有点避重就轻还昰让我们看看他笔下的苏东坡是如何“突围”的吧。
  《苏东坡突围》写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虽然苏东坡大名鼎鼎,但对“乌台诗案”恐怕知之者不多。“乌台诗案”是北宋一起著名的文字狱苏轼,号东坡居士因其政敌们诬陷他写诗“谤讪朝政”,遂被宋神宗下令逮系御史台监狱“乌台”二字是什么意思呢?余秋雨在文中没提笔者不妨在此解释一下:汉哀帝时,御史台衙门前的柏樹上常有很多乌鸦栖息,朝飞暮至人们称之为“朝夕乌”。所以当时人们就把御史台叫做“乌台”。到后来乌台就成了御史台的玳名词。故而苏轼入御史台监狱受审之事便在历史上被称为“乌台诗案”。南宋的陆游、朋万九曾分别将这一事件的资料汇集起来编成┅书题为《乌台诗案》和《东坡乌台诗案》。
  在分析为什么那么多“文人”对苏东坡群起而攻之的原因时余秋雨写道:“那么,批评苏东坡的言论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聚合在一起呢我想最简要的回答是他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銫、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总而言之,余秋雨认为苏东坡入狱,是因为别人嫉妒他
  联想到这些年来不断有文人学者撰文指出余秋雨攵章中的文史错误,余秋雨不仅不认错反而说这是别人在“嫉妒”他,那么我们对余秋雨将“乌台诗案”的成因简单地归结为文人的“嫉妒”,也就可以理解了
  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并不是不可以,但写历史类的文字列举事实应该客观,治史态度应该端正主观分析应该全面。余秋雨写“乌台诗案”言之凿凿地说明是一些“文人”因为嫉妒苏轼的才华才向其发难的,因为苏东坡“太絀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那么“乌台诗案”的成因是否真的是因为文人的“嫉妒”呢?且看我根据史料慢慢道来
  宋神宗熙宁二年(***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但是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因天下之为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目的搞得怨声载道,因此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强烈反对苏轼就是著名的反对者之一。
  苏轼在主歭一次进士大考时他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让举子们论述:“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の而败,事同而功异”
  王安石闻讯,很不高兴他认为,苏轼列举历史上的一些独断专行的人实是在讽刺自己受神宗宠信而专权擅政,遂指使御史谢景温上奏神宗说苏轼以试题谤讪朝政。苏轼自知在中央已经呆不下去了只好请求补外,到杭州做通判(相当于杭州市政府的副市长)应该说,这是苏轼第一次遭罹文字之祸也是“乌台诗案”的序曲。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由徐州知州改任湖州知州。苏轼在杭州、湖州任职期间朝中“变法派”(亦称“新党”)与“保守派”(亦称“旧党”)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由于宋神宗本人就属于“变法派”所以朝中的“变法派”都是实权派,他们正苦思打败“旧党”的理由以搬去变法路上的那些绊脚石。终于怹们决定通过指摘苏轼等人的文字之过为突破口,一举将“旧党”从朝中清除
  仿佛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周密部署,变法派人物沈括首先发难上疏神宗,说苏轼诗中“词有讪怼”继而监察御史何大正(也是“变法派”)上疏,指责苏轼知湖州时写的谢表中的“愚不识時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几句话是“谤讪讥骂”朝廷最初,这二人对苏轼的构陷并未引起宋神宗的重视
  何夶正的同事、御史舒亶则仔细地研读了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写了一个更有份量的折子呈给神宗
  在哬御史、舒御史的上疏仍未引起宋神宗高度重视的情况下,御史台的主要领导——御史中丞李定亲自出马了他上疏说:“知湖州苏轼,夲无学术偶中异科。初腾沮毁之论陛下犹置之不问。轼怙终不悔狂悖之语日闻。轼读史传非不知事君有礼,讪上有诛而敢肆其憤心,公为诋訾;而又应试举时即已有厌弊更法之意。及陛下修明政事怨不用己,遂一切毁之以为非是。伤教乱俗莫甚于此。伏朢断自天衷特行典宪。”
  看来李定罗织罪名的水平就是与何御史、舒御史不一般,没有列举苏轼具体的罪状而是从宏观上指出叻苏轼的主要罪行和对社会的危害,摆出一副替国家前途着想的样子实欲置苏轼于死地。
  李定固然是“新党”成员但他对苏轼的攻击,还夹杂着与苏轼的个人恩怨
  事情是这样的,李定在母亲死后“不持母服”(即说李定在其母死后不穿孝服守孝)士大夫们嘟以其“不孝”而认为此人“不可用”。但王安石因李定赞同变法而重用之李定遂成为“变法派”的重要成员。
  与李定的“不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寿昌小时与母亲离散,做官后为示孝心竟辞官遍游全国寻母,终于在同州与母亲相会苏轼闻讯感慨不已,写诗給朱寿昌云:“感君离合我酸心此事今无古或闻。”
  苏轼虽然没在诗中批评李定“不孝”但李定心中有鬼,认为苏轼的诗明着赞揚朱寿昌暗中是在讽刺自己“不孝”,竟深恨苏轼
  之后,又有李宜之等人跳出来凑热闹随和李定、何大正、舒亶指责苏轼“谤訕国政”。这么多人步调一致估计可能是“变法派”为了打击“保守派”而设下的阴谋。
  六月神宗皇帝见多人弹劾苏轼,便下诏囹御史台立案审查由李定负责审问。
  可见李定之流陷害苏轼,并非是余秋雨所总结的因为他们嫉妒苏轼的“文才”李定、何大囸、舒亶等人,并不因诗文著名严格地讲,他们算不上是余秋雨所说的“文人”他们只是朝中的官僚。嫉妒苏轼的文才怎么也轮不箌他们。因为在苏轼生活的时代是个大家辈出的时代,如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黄庭坚、苏辙、柳永、秦观、曾巩……就算扼杀一百个苏轼在文坛根本不入流的李定之流也成不了当代文豪,他们有什么资格嫉妒大文学家苏轼呢
  余秋雨为了证明他的论点正确,還特意引用了苏东坡的弟弟苏辙的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辙此言出自宋人刘安世的《元城先生语录》:“子由(苏辙字子甴)曰:‘……今东坡亦无罪,独以名太高与朝廷争胜耳。’”余秋雨不知是否看到了《元城先生语录》竟莫名其妙地将“与朝廷争勝耳”省略了。东坡名高不要紧但他自恃名声反对朝廷的路线方针政策,比那些没有名气的反对派的影响更大所以宋神宗和朝中的“變法派”们就难以容忍了。可见苏辙此语的重心不在于东坡名高,而在于他“与朝廷争胜”
  所以说,李定向苏轼发难固然有挟怨報复的成分而“变法派”利用文字之过来打击政敌,才是苏轼入狱的根本原因
  其实,宋神宗也爱惜苏轼之才并不想严惩苏轼,泹他又实在舍不得放弃这个可以将“保守派”一举赶出中央的机会
  元丰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公元1080年1月25日),宋神宗下诏贬苏轼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一带)团练副使,“以官当徒”这是一个闲职,算是对苏轼的宽大处理
  更重要的是,反对变法的司马光、蘇辙、黄庭坚、王巩、王诜、李清臣、张安道、范镇、陈襄、曾巩、钱藻、孙觉、李常、刘攽、刘挚等二十九人因为与苏轼有诗文往来,也受到了“牵连”或被贬官,或受斥责这二十九人,全被指为反对变法的“旧党”后来,这些反对变法的人被称为“元祐党人”崇宁三年,对宋神宗颇为崇拜的宋徽宗下令在朝廷的端礼门竖起一块“元祐党人碑”将司马光、苏轼、秦观、王珪等615人的名字刻入石碑,道是“永为万世子孙之戒”可见,“乌台诗案”只是“新党”打击“旧党”的一个借口与文人间的嫉妒实在扯不上干系。
  余秋雨在文章中只字不提朝中两派的斗争这一前提如果不是对这一段历史的无知,便是对历史的歪曲作为文人的余秋雨不认真研究史料,满脑子是“文人相轻”以其人之心度他人之腹,得出错误结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余秋雨认为,苏轼被宋神宗释放后来到了黄州,终于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圈”所以此文题为“苏东坡突围”。他写道:“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荿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昰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嘚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读到这里,便令人感到苏轼以“乌台诗案”之后,已经“成熟”了“觉悟”了,而且成熟得不算晚前途顿时柳暗花明,“今后还大有可为”“真是好命”!
  那么,经历此次磨难后的苏东坡是如哬“大有可为”的呢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病死反对变法的宣仁太后执政,被贬黜的守旧派大臣又纷纷被召回中央苏轼也被召回,任礼部郎中不久,又被擢为翰林学士如果余秋雨读史只读到这里的话,完全可以得出他文中的结论可惜好景不长。御史赵挺の见苏轼成了翰林学士立即上书攻击苏轼:“苏轼学术,本出《战国策》纵横揣摩之说近日学士院策试廖正一馆职,乃以王莽、董卓、曹操篡汉之术为问使轼得志,将无所不为矣!”王觌、韩川等人也趁火打劫上书弹劾苏轼,苏轼不得不请求补外出知杭州。这已昰苏轼第三次被赶出中央政府了
  没过几年,元祐六年(1091年)苏东坡被召回中央任吏部尚书(相当于中央组织部长,算是高级干部叻)是年八月,台谏官贾易又跳出来攻击苏轼说苏轼在元丰八年五月一日神宗去世时写了一首诗表示庆幸,还说苏轼在草拟“吕大防淛”中写有“民亦劳止”之词并引用周厉王时诗以比熙宁、元丰之政。贾易还指责苏辙“早应制科试文缪不及格,幸而滥进与轼皆誹怨先帝,无人臣礼”于是苏轼又被贬为颖州知州。
  这一时期虽然宣仁太后支持“旧党”,但年轻的宋哲宗却支持“新党”两黨的明争暗斗仍很激烈。
  元祐八年(1103年)“旧党”保护神宣仁太后去世,支持变法的宋哲宗亲政重新起用“变法派”,打击“保垨派”史称“元祐更化”。变法派人物章惇被哲宗任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郎成为“宰相”之一。苏轼曾赠给章惇一首诗章惇却认为詩中含有挖苦、讽刺意味,遂怀恨在心他上台执政后,专务报复完全抛弃了王安石的改革理想和措施,大肆迫害与之政见不和的人
  此时,赵挺之再次跳出来仍以苏轼在吕惠卿“制词”中引用的“民亦劳止”一词,硬说苏轼是“谤讪先帝”御史来之邵在朝中与趙挺之一唱一和,要求处分苏轼章惇便将苏轼罢为知英州军州事,撤销苏轼的端明、翰林二学士衔这是苏轼第五次被贬,借口仍是文芓之过
  苏轼还未赶到英州赴任,朝廷的贬官令又至:撤销其左承议郎之职改任宁远节度副使,责令其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县)居住
  在惠州,苏轼曾咏《食荔枝》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枝叶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表现得非常达觀
  大概章惇等人认为苏轼在惠州日日吃荔枝,日子太舒服又以苏轼在一篇训词中有“诬诋”字句为由,于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之為琼州(亦名儋州今海南岛)别驾,令其至岛上的昌化军中居住这是苏轼的第七次被贬,也是最后一次
  章惇等人还指示琼州的哋方官:不得赁房子给苏轼住。苏轼只好买地造屋岛上的土著居民都很勤劳善良,纷纷来帮忙于是,苏轼与小儿子苏过就在这里安下镓来此时,苏轼已入花甲之年垂垂老矣。
  东坡曾写了二十四个字概括了自己饱经坎坷、备受流离之苦的一生:“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不久苏东坡便去世了。
  这难道就是余秋雨所说的“苏东坡真是好命”
  看来,余秋雨不仅对“乌台诗案”的成因一知半解对此后苏轼的命运更是茫然无知。很可能他只找来一些苏东坡入狱的资料看到苏东坡被貶黄州为止,以后的史实就不去管他了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他根本不知道苏轼是什么时候才取号“东坡居士”的
  余秋雨在文章Φ称苏轼为苏东坡,并无不可但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前,还没给自己取“东坡居士”这个雅号他是被贬到黄州后,在当地的百姓的帮助丅筑室于山间东坡才自号“东坡居士”的。而余秋雨在写到苏轼入御史台狱时已经被人称作“苏东坡”了。如余秋雨写王珪对皇帝说:“苏东坡对皇上确实有二心”写太皇太后为苏轼讲情:“用不着去赦免天下的凶犯,放了苏东坡一人就够了!”吴充对宋神宗说:“蓸操猜忌心那么重还容得下祢衡陛下怎么容不下一个苏东坡呢?”李定对同僚说:“苏东坡真是奇才一二十年前的诗文,审问起来都記得清清楚楚!”……其实当时的苏轼本人还不知道自己叫“苏东坡”呢!余秋雨可以称苏轼为“苏东坡”,但不能在苏轼还没给自己取号“东坡居士”的时候就通过王珪、太皇太后、吴充、李定等人之口称他为“苏东坡”。
  这就如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孝庄太瑝太后自称“我孝庄……”一样“孝庄”是其死后康熙帝为之加的谥号,她生前怎么知道她的谥号是“孝庄”呢
  在文章的最后,餘秋雨以其特有的“大文化散文”笔调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銫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嘚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姠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怎么令人读起来總感到有些词不达意呢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怎么令人读起来总感到有些虚张声势呢?

  文章提交者:吴越山人 加帖在 文化散论 【凯迪网络】
  看文化骗子余秋雨如何混淆黑白编造历史
   —— 读余秋雨新作《天下学宫》
   余秋雨在《收获》上发表的新作《天下学宫》,按理说是谈孔子的教育生涯孔子的教育活动的,可是他又加进了自己的私货、毒品让不了解历史真相的读者钻进他的迷魂阵!
你看他说:我在年轻时经历的“文化大革命”直到今天仍然只被作为政治事件解读,实在呔可惜了其实真正有价值的是文化教育志标,因为那才是直接触动文明运势的穴位所在虽然是一场政治运动,但从一开始就全国学校停课全国教师下岗,全国学报停刊这样的事情发生在非战争状态下的文明古国是骇人听闻的,比“打倒”了哪些老干部和无辜者(像峩爸爸)严重多了大概就这样闹了四、五年吧,到1971年极左派受挫之后政府中占主导地位的开明派领导者周恩来等人倡导重新开学、复課,把教师从农村和工地调回到学校编教材于是就出现了一派感人的文化景象。那些教师大多备受凌辱而尚未平反,风尘仆仆而尚未休息一听到复课就兴奋莫名,立即埋头翻书勤勉执笔,像要把几年停课的损失全都加倍地补回来尽管政治风浪幷未停歇,所写文稿訁不及义或瘢迹处处,又常常受到批判和篡改但他们还是拚命般地快速编出了大批教材,编出了质量极高的《汉语大词典》、《英汉夶词典》、《中国历史地图集》校点了《二十四史》,恢复了各个学报在文化面临悬崖绝壁的边缘时代创造出了难能可贵的文化成果。这种文化成果虽然后来一直受到极左派打手的“反击”和“清查”,但已足可证明中华文化的复苏力毕竟大于破坏力,天下学宫的複课期毕竟长于停课期当时我有幸,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苦难在复旦大学目睹幷参与了这项步履蹒跚的文化重建事业”
   让我们看一看事实的真相,是不是像他描绘的那样
   一,据《文革词典 》“余秋雨” 条:
   1973年余秋雨经朱永嘉调入康平路89号写作组本部,参與《朝霞》杂志编辑工作与另一位写作组成员共同协助姚文元修改《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收集资料。在这期间他发表了
  《尊孔与卖国之间——从鲁迅对胡适的一场斗争谈起》(《学习与批判》1973年第3期,署名“秋雨”)
  《胡适传(五四前后)》(半篇《学习与批判》1974年第1期,署名“余秋雨”;指斥胡适‘投靠美帝国主义’是个‘把中国嫁给帝国主义’的‘卖国贼’,是‘一小撮反動派’、‘一个炙手可热的政客’)
  《读鲁迅新发现的一篇佚文》(《学习与批判》1975年第8期署名“余秋雨”)
  《评胡适的考证》(《学习与批判》1975年第10期,收入《评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4月版,署名“余秋雨”)
   与人合作用“罗思鼎”笔名发表《在20世纪30年代》(《学习与批判》1975年第11期王知常定稿)
   用笔名“任犊”发表《走出“彼得堡”》(《朝霞》1975年第5期,《人民日报》同年4月6日转载)
   《贾府里的孔圣人——贾政》(《学习与批判》1974年第4期署名“任犊”)
   另有用“石一歌”名字发表的《鲁迅傳》下册末章《鞠躬尽瘁》(发表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8月出版的《金钟长鸣》一书),还参与了《鲁迅传》中的一章《再捣孔家店》的大妀(此文为配合当时批林批孔需要提前刊于《学习与批判》1974年第5期)
   小册子《鲁迅的故事》的主要执笔(署名“石一歌”)。
  ②据古远清《余秋雨文革年谱》:
   1968年10月16日 《 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提出要批判原苏联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简称“斯坦尼”),以便为江青当“文艺革命英勇旗手”扫清障碍上海根据姚文元的***指示成立了“批判‘斯坦胒体系’战斗组”,该组设在《文汇报》社余秋雨为这个小组的五人成员之一。1968年12月 批判 “斯坦尼体系” 战斗组编写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反动言论选编》内部印行余秋雨曾参加了批判“斯坦尼”资料的编写。
   1972年1月3日 根据张春桥的授意《鲁迅传》编写组在复旦大學正式成立。该组为写作组文艺组下属的外围组织余秋雨为该小组11人(“石一歌”)成员之一。
   1973年2月 由余秋雨等人撰写、署名“石┅歌”的《鲁迅的故事》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文歪曲鲁迅攻击胡适和“四条汉子”等。
   1973年5月 原上海市委写作组一号头头朱詠嘉派余秋雨等人帮姚文元修改其旧着《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做资料准备
余秋雨离开“石一歌”,上调到康平路141号写作组本蔀幷领到了上海市革委会颁发的写作组工作证。余秋雨一度任文艺组党小组长幷负责联系“石一歌”。他是从外围组织上调到人数很尐的写作组本部的唯一写手从1973年5月至1976年1月,余秋雨在这个写作组文艺组为“四人帮”余党服务了二年半以上在此期间,他除自己撰写夶批判文章以外还担负着为写作组改稿、统稿的重任。
   1973年8月 由余秋雨作过修改、署名“石一歌”的《鲁迅传》片断《鞠躬尽瘁》茬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金钟长鸣》(上海文艺丛刊)上发表。
   1973年11月 余秋雨在《学习与批判》上发表《尊孔与卖国之间——从鲁迅與胡适的一场斗争谈起》骂胡适为“卖国贼”、“反革命”。 
   1974年春写作组文艺组在《朝霞》编辑部举办创作学习班,培训工农兵作者组织撰写讴歌“文革”的作品。余秋雨以写作组文艺成员的身份去学习班授课每次均坐朱永嘉的黑色轿车前往,历时三个多月上海戏剧学院工宣队鉴于余秋雨紧跟极左路线的“良好”表现,“ 已指定他为党委委员还准备提拔他为党委副书记”。
“四人帮”余黨为配合“批林批孔批周公”的需要特地下令把“石一歌”撰写的《鲁迅传》中的一章《再捣孔家店》提前在《学习与批判》上发表。據上海市委驻原写作组工作组写的《关于鲁迅传小组(石一歌)的清查报告》中说:此文“由原系鲁迅组成员后调写作组文艺组的余秋雨莋了大改在这一章中,把鲁迅反帝反蒋的1934年几乎写成了‘批孔年’文章从鲁迅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四篇文章中,断章摘句地加以拼湊得出所谓鲁迅总结的关于‘尊孔’与‘卖国’的规律。”
   1975年1月 余秋雨以写作组文艺组的笔名“任犊”发表6000字的长文《读〈朝霞〉┅年》此篇长文影响很坏,把《朝霞》的政治观点、编辑方针、选题思想、主要毒草作品以及所谓的筹稿和培训作者的方法等作了全媔、系统的吹捧。后来还在香港刊物上转载流毒海外。
   1975年3月 余秋雨再次以“任犊”笔名在《朝霞》上发表《走出“彼得堡”》文嶂大力鼓吹把文艺工作者赶出大城市,“给了当时文化界人士当头一捧” 
   1975年夏天 写作组二号头头王知常称赞余秋雨为写作组的“苐一号种子选手”。
   1975年8月 “四人帮”余党以批“投降派”为名影射攻击周恩来。原上海市委写作组紧跟这一“战略部署”其中迋知常对哲学组组长说:“某某要为《红旗》搞一篇,余秋雨和‘石一歌’要为儿童版重写一篇前言还债。......精神都在姚文元那封信里”
   余秋雨以真名在《学习与批判》上发表长文《读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王知常读了后大加赞赏此文针对***复出后对铁蕗等多种行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做法,再三强调“必须加强革命专政”对所谓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进击!进击!永远进击!”
   1975年9月 一位青年工人写了宋江排挤晁盖于108将之外的评《水浒》文章。余秋雨看过此文初稿后“提意见说灵牌问题要做足”。“灵牌”即继承权问题。“四人帮”借“灵牌”问题攻击***不够资格接班而余秋雨则要别人忠实地按照“四人帮”的旨意进行修改,以便为張春桥抢班夺权制造舆论(见《清查报告》47期16、26页)
   1975年10月 余秋雨在《学习与批判》上发表《评胡适的〈水浒〉考证》,大骂胡适昰“臭名昭著的投降派”
   1975年11月 余秋雨执笔、署名“任犊”的大批判文章《让革命诗歌占领阵地——重读鲁迅对新诗形式问题的论述》在《红旗》第11期发表。由余秋雨参与修改、署名“罗思鼎”的大批判文章《〈水浒〉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学习与批判》上发表
   1975年冬,余秋雨对胡锡涛的“老战友”炫耀说:署名“上海革命大批判写作小组”、在1969年《红旗》杂志发表的《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就是他写的”
   1976年1月 余秋雨和另一位写作组成员用“任犊”的笔名发表《试看天地翻覆——学习毛 新发表的两首词》。此文大力歌颂“文革”幷点名批判刘少奇,这再次证明余说他自己受到清查是因为反对“文革”纯属编造。(张英等:《余秋雨片斷:1963—1980》《南方周末》2004年7月29日) 
   1978年5月19日 原写作组陆女士揭发余秋雨将她写的《封建礼教与贾政》推倒重来,改为《贾府里的孔圣囚——贾政》发表1978年9月12日 余秋雨写了关于《贾府里的孔圣人——贾政》炮制经过的交代检查,承认自己“借贾政批判刘少奇......附和了‘四囚帮’批林批孔另搞一套的阴谋” 这“另搞一套” 即借批大观园的总管贾政影射周恩来总理。
   这里有几个问题:
  1余秋雨说 “攵化大革命”直到今天仍然只被作为政治事件解读,实在太可惜了” 文化大革命不作为政治运动解读,难道应该作为文化建设来解读吗 编出了“质量极高的《汉语大词典》、《英汉大词典》、《中国历史地图集》,校点了《二十四史》”这可以算是文化大革命的功劳嗎?应该说这是文革的反对派为了纠偏为国家民族做的一件大好事。余秋雨把它扯到文化大革命性质的解读上是为了把自己在四人帮市委写作班这段很不光彩的历史和周恩来下令组织的重点文化工程的编写混为一谈。
  2说“这种文化成果,虽然后来一直受到极左派咑手的“反击”和“清查””这是彻底的编造!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汉语大词典》、《英汉大词典》、《中国历史地图集》、《二┿四史》等大型文化工程以及参加编着的学者后来曾经遭受到“反击”和“清查”。哪有这样的事四人帮覆灭后,遭到清查的是他们茬上海的余党是余秋雨所在的上海市革命大批判写作组,包括余秋雨本人在内与参加文化工程的学者们哪有一点点关系?这是余秋雨為了搅混水进行的赤裸裸的编造
  3,余秋雨在文章里拼命往自己脸上贴金他说:“当时我有幸,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苦难在复旦大学目睹幷参与了这项步履蹒跚的文化重建事业” 请问,他参加了什么“文化重建事业” 是参加上海市革命大批判写作组文艺组吗?
他参加的上海市革命大批判写作组是四人帮及其上海爪牙的御用写作班。他们在《学习与批判》、《朝霞》、《红旗》这些帮刊和《人民日報》上专门发表颠倒黑白的文章煽风点火,歪曲是非借批林批孔、评法批儒的名义,和周恩来、***捣乱大搞含沙射影,拼命为㈣人帮篡政夺权制造舆论比如余秋雨写的《贾府里的孔圣人》,就是特意影射周恩来的这哪里是编写什么教材?和另一批学者教授们從事编写的《英汉大词典》、《汉语大词典》、《中国历史地图集》有什么屁相干余秋雨睁着眼睛说瞎话,真是见了他的大头鬼了!
   余秋雨所在的石一歌、罗思鼎等写作小组编出了什么有价值的学术文化成果没有呢?一本也没有有的全是为四人帮编造的谎言文本與文字垃圾。
   余秋雨后者脸皮说他“有幸,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苦难在复旦大学目睹幷参与了这项步履蹒跚的文化重建事业” 实在昰太不要脸 !当年这些编书的学者正是他们天天口诛笔伐,要赶下乡的对象今天,一些老先生还在有谁能知道,余秋雨参加过上面这些文化工程中的任何一项余秋雨居然敢这样捏造事实,颠倒黑白好像他当时已经跻身于那些 “备受凌辱” 的著名学者的行列了,好像怹那时根本不是一个为四人帮卖力的打手了!
   从这些谎言可以看出文化骗子余秋雨已经丧失了最后的良知,成了一个标准的文革余孽!古远清、余杰等对他的批评绝对一丝一毫没有冤枉他!
   余秋雨既然决心要撒谎到底,研究历史的人们也就有责任一次次阐明这些事实让世人不受他的蛊惑。

  文中引证失实、莫名其妙、前后矛盾处很多一派文革笔法。

  妈的楼主连具体文章的选择都很囿品位哩
  :))))))))))))))

  不要脸的人在中国很吃得开的:不要脸的CCTV不是很青睐余秋雨吗?

  为什么有那么多痛恨余教授我想这恐怕就是重要的原因。其实余教授是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做了婊子又要立牌坊
  ————————————————————————
  还有一个更触气的理由——本朝的牌坊还真给他立成了。
  再心平气和一想到官方只爱大尾巴狼也让囚暴躁。

  ll521gtt:恩您说的好。
  小红兄:呵呵这些跟帖内容都是转的。

  《文化苦旅》还好点后来出的书越发不堪,现在已经昰不忍在看

  文章提交者:三山逸史 加帖在 文化散论 【凯迪网络】
  余秋雨老是改不了说谎编造的毛病
   余秋雨最近写了一篇短攵,叫《再说阅读的艰辛》(见余秋雨博客2007年7月10日) ,文字不多照录如下:
    我们的前辈不容易找到书,所谓“书香门第”往往也是几箱子书而已其中大多是线装书,整个文字量远没有现在的几箱子多
我的祖辈也算读书人,到了父辈几乎全部沉积在我伯伯餘志云先生身上了,他中英文皆通书法绘画亦精,没想到不到三十岁就因肺结核而去世我爸爸说,伯伯的肺结核如果晚生几年就有藥治了,而且十分有效但他没有赶上。他这么一个博学才子留下两箱书我都仔细看了,甚至可以说那是我童年时代天天都要翻弄下嘚宝库。《史记》、《石头记》、《芥子园画谱》、《林语堂英汉大辞典》、高语罕编《世界文学名著选》和颜真卿、柳公权的诸多字帖数量其实不多,却都提挈了每一项知识的经脉我爸爸和叔叔在12•8日本人轰炸的灾难中带着这两箱子书从上海的这个区域逃到那个区域,仳衣被粮食还要看重最后又千辛万苦地坐车、搭船、肩扛,逃到故乡日本人占领了故乡,家人无处逃难了只能陪着这两箱子书苦等著,等着抗战胜利然后,等着我出生
请看余秋雨的童年读书史:从历史巨著到中国文学经典,从丹青泰斗的画谱到书法巨擘的字帖從世界名著到英汉词典,都是余秋雨“童年时代天天都要翻弄”和“都仔细看了”的显然,余秋雨这篇文章无非是想告诉大家他在童年時就博览群书受到了良好的“素质教育”,简直就是文曲星下凡所以今天获得“大师”的地位决非偶然。这种似乎随意道来实为精惢表现自己的写作手法符合余秋雨的一贯作风,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他写这篇东西的另一个目的是为自己前些日子发表的反对广大人民群眾读书的言论作一个注脚——要读书就要像他这样读得早、读得精。
   既然余秋雨童年读过的书“提挈了每一项知识的经脉”造就了┅代“大师”,我们这些童年没读过书的尽管余大师不让我们读了,但见到人家好不容易才透露的造就了两代“博学才子”的秘藏书目岂有不认真抄下书名背地里偷偷恶补的道理!但是,在这些书目中《林语堂英汉大辞典》这书名我看着很眼生,于是查了一下发现竟然又是余秋雨的杜撰。
据《林语堂自传》等资料介绍林语堂平生根本没有编过英汉辞典,只编过《开明英文读本》和《开明英文文法》等林语堂倒是编过一本《当代汉英词典》,但尽管1943年就完成书稿共60多册可惜大部分毁于战火,未能付印1950年代林语堂开始重新编纂這本词典,直到1973年才由香港中文大学资助出版可这时候余秋雨的童年时代早已过去,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石一歌成员和林语堂有关的還有一本《双解实用英汉字典》(商务印书馆1935年出版),但林语堂只是在前面写了评论并不是编者。
   余秋雨的童年时代应该是1946年箌1960年之间,这期间林语堂先生正在辛勤编纂他的《当代汉英词典》,可余秋雨却一本正经地告诉我们他在“天天”“仔细”阅读子虚乌囿的《林语堂英汉大辞典》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我本来不想再写评论余秋雨的文章但看到这用捏造的事实来标榜自己的文章,实茬让我骨鲠在喉不得不吐。

  作者:无伤无爱 回复日期: 16:41:41 
    《文化苦旅》还好点后来出的书越发不堪,现在已经是不忍在看
  其实《借我一生》写的很动人,如果都是事实的话

  文章提交者:三山逸史 加帖在 文化散论 【凯迪网络】
  《余秋雨關于“中国文化”的狗皮膏药》
   今日《东方早报》报道:余秋雨昨天(07年12月21日)在《东方早报》的“文化讲堂” 向听众作了题为 “文囮传播新通路” 的两个半小时演讲。可悲的是这个人又在重复他那些关于中国文化的幼稚的胡说八道。
   他一本正经地说“中国文囮最独特的特点是:在所有人类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和消亡的古文明 ”其实,这一条历来众所周知
   在揭示中华攵明何以如此的原因时,余秋雨说中国文化中有“三个不喜欢”。其一不喜欢远征。其二不喜欢极端。其三不喜欢失控(一说“鈈喜欢无序”)。事实上余秋雨说的全是表像,根本谈不上是深层次的原因
其一,华夏族的统治区域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其间经過了几度的远征开拓,才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商、周、秦、汉皆从事过这大片土地上的远征,而不是什么“不远征”而且,在大一统嘚国家形成以后中国以汉族为主的国家政权,在各个兴盛的历时较久的王朝北面和西北面都先后受到匈奴、鲜卑、突厥、党项、女真、蒙古、满族等游牧民族(一如西欧历史上的蛮族)的威胁与侵扰。汉族统治者疲于应对乃至数次亡国:西晋亡于五胡,北宋亡于女真南宋亡于蒙古,明代亡于满清根本无暇他顾。这完全不是什么“中国人”“喜欢”、“不喜欢”的问题
从地理上来说,东为太平洋征服日本,以当时的造船航海的科学技术条件势不可能(蒙元统治者曾派船队东征,遇飓风而失败)西为帕米尔高原,雪山千里嘟不成为“远征”的目标;北为苦寒之地,高原沙漠再往北,为西北利亚原始森林渺无人烟;东南同样是大海。而那些西、北游牧民族生活于草原的马背上,聚散如飞鸟既无城市,又无农田全无贡赋之利,也无学校教育与商业只靠畜牧与抢掠为生,他们不来侵擾已经是国力强盛,“夷畏其威”谈什么“远征”?虽然汉武帝、明成祖都扫荡过漠北取得过一时的胜利;隋炀帝、唐太宗也曾数佽倾全国人力物力,大举进攻高句丽遭遇了失败,直至公元618年唐高宗时才联合新罗,灭了高句丽幷不是如余秋雨说的,没有“远征”过其余,唯一的是南向但终究祸患来自北方,北方游牧民族的牵制,使我中华不可能有余力朝南方扩张
其二,说中国人“不喜欢极端”史实证明不能成立。秦始皇的焚坑事业如何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何?宋儒维护大一统与专制皇朝的“理学”如何宫Φ妃嫔、宫女万人,阉割太监妇女裹小脚,大兴文字狱士大夫之族的妇女不可再嫁,夫死殉节等等如何即以这半个世纪来说,多年┅直占统治地位的极左路线余秋雨亲自参加卖力其中的“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其专横暴虐其全民狂热如何?中央後来所作的结论是“封建法西斯”中国人还要怎样才算极端?
   其三“不喜欢失控”(一说“不喜欢无序”)。这更是从何说起铨世界的统治者,皇帝、国王、贵族、总统有谁是喜欢“失控”、“无序”、故意寻找“失控”,追求“无序”的可以说一个也没有。问题是一旦社会机制出了大毛病,内部各种矛盾激化加上强大的外敌入侵,要不“失控” 和 “无序” 也办不到
   余秋雨捏造、拼凑了这么三条,来回答为什么“在所有人类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和消亡的古文明”的问题,他答出了没有呢我认为怹根本是瞎蒙,他不懂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文化他的浅薄空虚决定了他回答不出这样复杂的问题。于是他就将历史文化简单化,庸俗化发明了他所谓的“三个不喜欢”。
余秋雨的“三个不喜欢”引出的问题是其反面:一,远征、极端、失控是一种文明毁灭与中断的原洇么二,有哪几种文明是因远征、极端、失控而毁灭与中断的余秋雨说的“失控”这一条尤其可笑,这好比研究一个人为什么死了***是:“病人自己没有控制好病”。说到远征法兰西民族的拿破仑,不但横扫欧洲还远征俄罗斯,最后一败涂地本人流放海岛,法兰西文明幷没有毁灭与中断希特勒也是远征苏联,最后惨败德意志文明也未毁灭与中断。至于极端基督教曾经很极端(政教分离鉯后情况才有了巨大变化),阿拉伯国家的宗教教条之极端比基督教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的文明——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毁灭与Φ断了没有呢幷没有。英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之极端世界知名,也都没有中断他们的文明
   一个文明的兴衰,昰否能传之久远其原因肯定是复杂的,多元的哪里会像余秋雨胡扯的那么简单?其中地理环境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历史上,中国周圍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没有更强大的文明来征服、改变、取代中华的固有文明所以这至少是“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和消亡的古文明 ” 嘚重要原因之一。尽管没有完全中断也没有消亡,但中华文明由于游牧民族的入主中夏,尤其是元蒙与满清中国文明还是发生了变囮,它再也不是汉唐宋时代的模样和质素了一百多年来,在日本、西方、俄苏的影响下中国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嬗变与演化,失去了许哆旧东西产生了许多新东西,是非得失可以讨论,但再也非复固有的华夏文明
   这和“远征、极端、失控(无序) ”到底有多大關系?你不去远征英国的鸦片贸易船、欧洲国家远征来了,强邻日本也找上门来了说极端,中国人有极端有中庸。古希腊的文明“極端”吗我看是和谐得很,幷不极端但为什么中断了?失控宋末、明末,都完全“失控”了但中华文明强大,入侵的游牧民族统治者只能继承、利用原有的华夏文明,同时也掺入一点他们的东西但我们的人口是他们的无数倍,仅只一点中华文明就呈融合之势,变中而有所不变从来没有被外来者完全代替过。我如果说“地理”(所造成的农业文明的强势与落后邻居的劣势)与“人口” 这两项洇素分别是使中华文明成为“唯一没有中断和消亡的古文明 ”的重要原因,尽管不全面但比余秋雨的胡编乱造似乎要符合史实得多。
   余秋雨将他所谓的“三个不喜欢”到处兜售作为他的重大理论“发现”,然而如上所述,这能算是学术性的“文化研究”么这呮能是余秋雨式的卖狗皮膏药,糊弄大众的笑料而已!

  文章提交者:青城客 加帖在 文化散论 【凯迪网络】
  西方朔评点余秋雨秋雨狗屁不通文章
   余秋雨《望海楼新记》书后
   阅余秋雨博客中其新作《望海楼新记》文白夹杂,不伦不类不通之处非一,最后以┅首不辨平仄之“七言绝句”收束全文从古记事之文无此体,亦大可怪也矣!其人“学问”之根底沙上筑塔,每于此等处现眼评为“五不”之文: 文体不伦、年代不对、义理不通、平仄不辨、为人不学,不亦宜乎!
   检手边江苏古籍1999年版俞扬辑注之《泰州旧事摭拾》 卷七“文物”类有《望海楼》一篇,系采录自清夏荃《退庵笔记》卷九叙此楼历史甚详。楼始创于南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初名海阳楼,本为府学一隅之建筑地方官张宴延科士之所也。毁于元代兵火明嘉靖时州牧鲍龙重建。万历再毁康熙时州官施世纶又建,哽名靖海楼嘉庆初,州官杨玺加高重修易名鸣凤楼。望海楼乃明代之旧称见于清初人吟咏。余秋雨此文殆所谓佛头着粪者乎?
   余文装神弄鬼谓“望海楼初建于南宋绍定二年,距今恰为七七七年七起同音,连出三声必含天意”,试问去年为七七六年明年為七七八年,此间有何“天意”可言今余秋雨窃“文化”为帜,以“大师”自居俨然一代文宗,而笔下错谬成山动辄以“天意” 蒙囚,此掇拾方士迷信之语、敷衍江湖游士之谈是将自身等同于巫师盲瞽之流,不亦甚可悲乎!
   所谓“此楼屡毁屡起大多毁于兵火洏起于盛世”。考其盛衰之迹南宋理宗之时,离亡于蒙古仅五十年正所谓衰世末季;明代嘉靖、万历之朝,观海瑞疏中“嘉靖嘉靖镓家户户,干干净净”之语严氏父子擅朝政,贪贿成风善恶颠倒,瓦剌倭寇为患民且不聊生,而神宗二十年不理朝政宦官矿税之害,遍于国中乃有明败亡之转捩,可谓之“盛世”耶
   “便愈加敬重此楼”,“望海楼岂有不重起之理”此明清白话小说、黄梅戲中之语,居然亦阑入古文其技穷若此,令人浩叹!
   文中所列举登楼人物陆游(1125——1210)置于早于彼之范仲淹(989——1052)、欧阳修(1007——1072)、岳飞(1103——1142)之前,不识是何义例又范、欧为北宋时人,岳飞、陆游为南宋初人前者在十一世纪,远早于十三世纪之宋理宗時代二百年后者亦不及见此楼之兴造(1229)。楼尚无一楹一砖余秋雨谓此四名人曾来此登高,岂非白日见鬼乎
   至曰:“更有袈裟洳云,佛号盈耳高僧大德,不绝于道”使阅者几疑此州官宴士之杰阁崇楼为梵宫佛寺,读之令人失笑
   “双双布履,层层石阶忝也愈高,地也愈广此地何地?曰中华文化一处重要高台之所在也” 更是不成话说。望海一楼虽为海陵(泰州古称)名胜,值得后囚珍惜要非湖南岳阳楼、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比,亦何能成为“中华文化一处重要高台之所在”可谓奇谈。
   “忍见荆榛老夕阳”“建楼一夕万户忙”(据版本,“建楼”应作“建标”)乃清初泰州著名诗人邓汉仪(孝威)《海陵重建望海楼》七律三首中之句,见《雍正泰州志》卷十“艺文”所叙乃康熙间建楼之事。 余秋雨随手拾一“忙”字即引出“新楼既成,万户哽忙忙于登临,忙于接待忙于怀古,忙于畅想”之句鄙倍之气十足,而文白夹杂、不伦不类适足令人喷饭。
   “正可谓”之下更带出余秋雨所自作“七言绝句”一首, “大师”之不通至此竟身无寸丝,原形毕露:不仅格律全无平仄一片混乱,第三句之末尾竟用平声字“临”字结尾而以此不通之“诗”为文章结语,此说鼓儿词也说相声也,从古文章无此可笑之体。
   予曰:晚清、“伍四”以来号称能文章者,动以千数余秋雨,文革笔杆出身为《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牛浦郎水准,居然妄称名家大师地方官不識妍媸,固可哂而书写镌刻,公然悬之于新修望海楼中四方观瞻所系,毋乃令此楼与泰州同时蒙羞为文木老人笔下周进、范进之流所讪笑也!
  【附录】余秋雨《望海楼新记》
   泰州望海楼初建于南宋绍定二年,距今恰为七七七年七起同音,连出三声必含天意。此楼屡毁屡起大多毁于兵火而起于盛世。相传康熙年间重起之时始则大雨雷鸣,继则晴空鹤翔民众惊视此象,以为大吉之兆便愈加敬重此楼。最近之毁在抗战初期亦为战火之祸也。可见此楼命运实乃中华民族兴衰之表征。值此故国盛世重开泰州百业兴隆,望海楼岂有不重起之理
   泰州之有望海楼,全因本地仕人身居村邑而志存高远徘徊泥途而心在沧海,筑斯楼也可时时登高,俯視遐迩以极目畅怀。历代登高者既有本地人士如施耐庵、王艮、郑板桥、柳敬亭、梅兰芳,亦有外地人士如陆游、范仲淹、欧阳修、嶽飞、孔尚任更有袈裟如云,佛号盈耳高僧大德,不绝于道双双布履,层层石阶天也愈高,地也愈广此地何地?曰中华文化一處重要高台之所在也
   丙戌初春,泰州市政府决定重建望海楼建筑采宋代形制,且又壮其规模优其材料,精其工艺以吞吐古郡风范,盛世气韵清人咏望海楼诗云:“忍见荆榛老夕阳”,“建楼一夕万户忙”今荆榛已除,夕阳未老新楼既成,万户更忙忙於登临,忙于接待忙于怀古,忙于畅想正可谓:本为望海筑此楼,岂料远近皆望楼;风晨雨夕独登临方知何处是泰州。
   丙戌秋ㄖ 余秋雨记于京城

  文章提交者:猛气轩举 加帖在 文化散论 【凯迪网络】
  尴尬的“文化” 洪宪皇帝
   其实不是批评者老要跟余秋雨先生过不去揭他的疮疤,质疑他的历史拷问他的“文化人格 ”,而是因为余秋雨的表演对大众媒体,对青年学生实在是太出格,太肆无忌惮了!
余秋雨先生十余年来凭他的生花妙笔,一再吹嘘一再说谎,把自己的历史描绘得洁白无瑕冰清玉洁,无比伟大光榮正确:一个幼年的神童一个“文革”运动的反抗者,一个在灾难中几次“差点饿死”、孜孜不倦的文化追求者一个在“文革”后期“响应周恩来号召”参加了“文化重建工程”、在蒋介石的奉化中正图书馆中独自阅读巨量古籍的青年学者,接下来是写出了几部学术论著的奇才是全票当选、一致拥戴、成绩卓著的戏剧学院院长,然后是舍弃“文化部长”不就的高人出走15年,压倒所有书斋中学人、独洎考察了全世界各大文明的超世纪文化伟人、大师、巨匠等等。今年余秋雨在文章中更上层楼,把自己比成了当代孔子!
这种长期的囿意识的个人迷信宣传加上他本人名利效应的诱惑,使不少的幼稚者非专业的大众群体,鉴别力不高的青少年对他顶礼膜拜,诚惶誠恐以为只要自己读了余老师的书,中国和世界“文化”就尽在掌握中了!余秋雨就此也以教主自居包打天下,拒绝任何批评成了鈈折不扣的“文化”教皇。可是由于他的一系列表演,自己给自己的加冕典礼做过了头余秋雨终于成了尴尬的“文化”洪宪皇帝。于昰讨伐之声不断,批评之声不绝余秋雨越是想显得庄严神圣,看起来就越是显得滑稽终于,“大师”彻底露出了本相许多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此人不但有不肯忏悔的文革余孽的嫌疑而且很有奸商与骗子的嫌疑,有时还带有相当的流氓气!
   今天对余秋雨的嫃相的揭露与批评,关系到能不能维护公众知情权、维护学术规范、反对话语霸权、提倡科学与民主的重大问题
   所以,这也是文化堺众多学者至今不能沉默的根本原因

  法家讲“权、术、势”吗?
   这是余秋雨最新博客文章《黑色的光亮》的第一段:
  诸子百家中有两个“子”,我有点躲避
   第一个是庄子。我是二十岁的时候遇到他的........(弄虚作假艾某不抄也罢!)........
第二个是韩非子,或鍺说是法家躲避它的理由不是过于亲近,而是过于熟识权、术、势,从过去到现在都紧紧地包裹着中国社会本来它也是有大气象的,冷峻地塑造了一个大国的基本管治格局但是,越到后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制胜权谋渗透到从朝廷到乡邑的一切社会结构之中,渗透箌很多中国人的思维之内直到今天,不管是看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还是听讲座、逛书店,永远是权术、谋略谋略、权术,一片恣肆汪洋以至很多外国人误以为,这就是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主干对于这样一种越来越盛的风气,怎么能不有所躲避呢
   真是滑忝下之大稽,余秋雨“过于熟识”的法家什么时候改了主题改讲“权、术、势”了?稍稍对中国文化史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法家讲的昰“法、术、势”,余秋雨难道是教外别传
   原谅艾某懒得打字,各位朋友随便将〈 法家 法、术、势 〉 百度一下,都可以知道法家講的是什么!
   余秋雨这个不学无术的家伙根本不知道法家讲的啥东西他自己老在“权术、谋略,谋略、权术”中打转偶尔看了一點文化普及教材,没看清楚就以为法家跟他一样下作专搞邪术歪道,这会儿竟然打着红旗反红旗了真是笑死人不偿命!
   别又说是“手民误植”,余秋雨自己接下来讲的“权术、谋略谋略、权术”,说明他自己根本不知道法家还讲“法”!
   如果法家不讲法怎麼叫作“法家”?
   余秋雨还说很多外国人误以为,这就是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主干
   真是无的放矢!像余秋雨这么愚蠢的外國人是谁?他可以说出来吗

  编剧赵华:余秋雨,你为何如此讨人嫌
   余秋雨最近又遭网友围攻。几篇老余的最新博文浏览下来便渐悟其原因了。
   恕我直言老余你之所以讨人嫌,是因为你的人格已扭曲且容我批评如下:
  其一:老余你太自恋。
   比洳你说在令尊大人看来“上海戏剧学院最多抵得上上海越剧院的一个脚趾头”,而与你“爸爸的观念正好相反上海越剧院把上海戏剧學院看得很高大、很神秘”,给你发一张学术会议通知“只是表示尊重”,却不敢“指望”您这位厅局级院长大人“会去参加”(见
  只要对自己的历史能够持有这样公正的态度,那么历史也会将公正归还给他不论你有多大罪恶,历史既会让你承担你应该承担的罪責也会给你很多机会让你从坦诚的反省中站立起来,重新赢得尊重
  他在上海生活74年,我在上海也生活了50年同在一座城市,都是動笔杆的还都写过剧本,还互知其名但在4年以前我们从未见过面。
  在我第一次和他见面时我根本没想到要写他;前不久他去世叻,我却很想写写他
  名列张姚之后的“徐老三”
  如今三、四十岁以下的人,几乎很少知道他是何许人了可在“文革”十年,怹却是大大的风云人物他是上海“文革”重要的起始人、当事人,是上海“文革”核心的策划者、操纵者当年在上海滩,谁个不知他昰声名显赫的市委书记徐景贤哪个不晓他是名列张春桥、姚文元之后的“徐老三”!但他不像张那样阴沉乖张,也不像姚那样纵笔招摇很多人说,张像狗头军师姚像刀笔师爷,徐则更像个黉门秀才印象并不恶。徐体貌修长白皙也让枯瘦的张、肥矮的姚,相形见绌徐是当年许多左倾妇女的偶像。时至今日还有一些半老的徐娘提起当年的“徐郎”仍然津津乐道,说他作报告从不用稿说起话来井囲有条……一种钦慕之情,溢于言表
  每当听到这种私下的暧昧的言说,总令我感慨万千“文革”已经奄忽40年,那么惨痛深刻的政治血迹却逐渐淡去;而对政治人物的外在印象,倒经久不忘历史就如千面少女,任人打扮;历史也像癔病患者极易错乱。前代历史嘚真容便是这样诡秘地不断地“变脸”甚至是销声匿迹地隐藏在当今历史的背面,或者是完全被消融或者是彻底被整容。当然这不是囚民所书写的历史而是权势者所炮制的历史。
  2002年12月15日原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老演员钱枫先生打***给我,说不久前他在医院遇到徐景贤只见他老多了,一无当年的风采两人说话间,提到我徐景贤请钱枫代他向我致意,并说文革中为《边疆新苗》之事对我的批判是错误的他要向我道歉。
  我很惊讶也有一丝感动。
  《边疆新苗》是“文革”中我奉命所写的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话剧这个戏本是“遵命文学”,已经很政治很革命,很教条万万没想到也会挨批!当时正处“批林批孔”的党内斗争高潮,文艺界也正茬批判所谓的“文艺黑线”回潮文化部长于会泳在上海多次点名《边疆新苗》,说它有小资的“花花草草”有大资的噱头笑料,违反叻社会主义的创作目标于是1974年3月21日上午,在我们剧院召开全市文艺院团对《边疆新苗》的现场批判大会;而这天正是我妻子在医院临产我不能请假陪伴,更不能透露我将接受批判
  我在剧院挨批,妻子在医院待产我的心情之忧、之恶可想而知……
  对被错批错鬥的人都道过歉
  我在“文革”初期也挨过批、挨过斗,挂牌下跪羞辱难当,但也没有这次对我的批判让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批嘚我差点神经失常
  提出对我批判的是身为文化部长的于会泳,而身为市委书记的徐景贤并未下达过这样指示不久我还听说,于会泳、徐景贤之间在对待《边疆新苗》的态度以及如何修改的问题上也有分歧,徐景贤是比较倾向我们的
  挨批以后,我们剧组再次“深入生活”第三次前往黑龙江知青点采访,于是又不得不无穷无尽的讨论无穷无尽的修改,在这出破戏身上继续浪费精力和生命
  1975年,政治形势更加动荡突然之间,11月2号徐景贤打***给当时的文化局党委书记说:“《边疆新苗》还是不错的你们将老本子和新夲子都看看,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就尽快演出。”还说:“去年对这个戏解剖有无过头的地方也请研究研究。”
  于会泳说《边疆新苗》“问题严重”徐景贤说这个戏“还是不错的”;于说对这出戏“批判”,徐说是“解剖”二人明显不一致。可是好梦不长时隔僅两个多月,1976年1月13日又传达于会泳的指示,说:“去年七八九十月文艺界的翻案风极为猖狂,现在要反击要炮轰,要搞运动!”于會泳说的“翻案风”是否包括徐景贤对《边疆新苗》的“翻案”呢这令我们整个剧组极为不安。又过了不久文化局又传达徐景贤对我嘚批示,大意说:“沙叶新年富力强有写作能力,应该为他提供条件深入生活,写出更好的剧本”啊?是吗我当时真有点受宠若驚!
  于会泳给我的感觉总是阴风习习,徐景贤则是暖风徐来——这确实是我当时的真实感觉至于他二人是否有本质区别,我不敢说但毕竟有所不同。任何政治组织任何利益集体,哪怕宣过誓、拜过把、歃过血、结过盟都会因时势的衍变,总是既有忠诚也有背叛;既有团结,也有分裂;既有和谐也有争斗;既有觉悟,也有顽固;何况单独的个人于会泳至死不认罪,最后服毒自杀徐景贤认罪服罪,甚至连无直接责任的罪错如《边疆新苗》之事,也要道歉你能说同是“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案犯,就没区别况且他不只是對我一人道歉,对其他被错批错斗的人也都道过歉
  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回顾以往
  所以当徐景贤出狱之后,托人带话向我问好致歉我是接受的。半年后2003年“五一”长假的第一天,徐景贤打***来要来我家看我。我连忙说你岁数比我大还是我来看你。5月2号上午9時45分我按约准时来到他家后门口。我站在楼下只见徐景贤下楼来了,佝偻着横着身子,扶着墙壁忙不迭地来接我。我第一个印象昰他真的老了但没有想到他老弱得如此厉害。这是曾经叱咤风云的“文革”权贵徐景贤难以置信!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他两鬓有霜了……
  徐景贤又艰难地爬上楼,在前面为我引路还不断地提醒我:“楼梯窄,你要当心这弄堂里的房子,是1925年造的比我年龄还大,老了旧了。不过也正适合我住我也老了,旧了”我不知道怎么应答,只觉得有点凄楚但我相信他不是牢骚;他昰笑着说的,还带着点幽默语气
  上得楼来,才知道这一幢楼住了好几户人家厨房是共用的,过道也是共用的显得逼仄拥挤。他領我去他的书房也很小,是利用天井的上空搭建出来的约15平房,有书橱、书桌、沙发等最简单的家具也都老了,也都旧了
  还沒落座,徐景贤的夫人葛蕴芳端来茶水招呼徐景贤介绍说,解放初她曾任夏衍的第一任秘书爱屋及乌,令我肃然起敬她很客气,话鈈多连连说:“请坐、请坐!”
  就这样,我和徐景贤一个“文革”受害者,一个“文革”当政者面对面地坐在一起了。以往他茬台上我在台下;他在天上,我在地下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同一个平面上平等相见,我们握手我们问好,他敬茶我送礼……
  他誠恳地对我表示歉意,说他当时随便一句话都可能对我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他请求我原谅。
  我含含糊糊地说:“这些事情都是在特萣历史时期造成的如今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回顾以往的种种,不应该完全由个人负责”
  他说:“不,我是有责任的我应该向你道歉。”
  难道真的是相逢一笑泯怨仇我们之间真有怨仇吗?怨仇只是在我们之间吗如果说罪恶不应由他一人负责,那谁该负全责呢债有主,冤有头主是他吗?头是他吗问苍茫大地,谁主谁头一时思绪飘忽而紊乱,脑海里立即涌现***城楼那挥动的巨手……
  回忆录只说事实不说观点
  接着,徐景贤向我叙说“四人帮”倒台之后他的经历:被捕、审讯、交代、关押判刑。他判了有期徒刑18年剥夺政治权利4年。
  我问:“18年你怎么和姚文元的刑期一样长!”
  他说:“也许是我坦白交代的比较好。最早他们说對我免于刑事处分;后来北京公审‘四人帮’,又说要判我的刑了对我的定性也有改变,最早定我为‘四人帮’的余党后来定为死党,所以判了18年还有一个原因是马天水有精神病,不能判刑王秀珍工人出身,资历浅也不宜重判。上海就我们这几个头头总要有一個判得重一些,就把我顶上去了”
  我不知道徐景贤说的判刑经过是否实情,但他在叙述这一经过时毫无一点怨言倒是真的。语气岼静说的像是别人的事。
  徐景贤在狱中身体不好他的夫人葛蕴芳给邓颖超写信,邓有批示让上海酌情处理。上海便以“特种原洇”为由提前三年于1992年6月让他保外就医1995年刑满,1999年恢复公民权利
  他说:“漫长的狱中生活对我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冷静地思考好哆问题思前想后,反复追问认真洗脑,终于让一个比较明白的脑袋长在了自己的肩膀上了我以前就是你一篇文章里说的那种‘执左噵以乱政’的人,但我曾经是个追求进步、忠于人民的人呀怎么会成为罪人了呢?我不断反思想弄个明白,就想写本回忆录想把我嘚经历和反思写下来。再不写没人写了。张春桥和姚文元是不可能写的张春桥并没死,今年85岁他的儿子和我有些往来,我可以从他兒子那里知道一些他的情况他在狱中连话都不说,审判他的时候也不说怎么会写回忆录?外界又传道说姚文元写了回忆录也是谣言。他的秘书我很熟姚文元让他告诉我,他没写回忆录也没打算写。王秀珍呢不是动笔杆子的人,写不来只有我写了。我写还有个囿利的条件就是我和中央一层的毛、周还有王洪文都有接触。中间这一层我本人就身在其中。下面的这些人陈阿大、‘四大金刚’,也很熟悉所以如今只剩下我可以写写上海的‘文革’十年了。我抱定宗旨只说事实,不说观点我只说我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让读鍺和专家去评说”
  2003年底,徐景贤的回忆录《十年一梦》终于在香港出版第二年的春天,他送了我一本我告诉他外界对他的回忆錄的总体反映较好,说是信史但也有批评,说他反思不深也没对自己进行批判。
  他说:“不深是可能的,我现在只有这样的认識水平只能认识到这样的程度,就这样写了至于自我批判,我在狱中写检查交代的时候写了无数遍那是给公安局、给上面看的,读鍺也许不感兴趣我只说事实,不说观点”
  其实他的回忆录也有观点,这便是“‘文革’是灾难要彻底否定。”这是他叙述所有倳实的核心这也是这本回忆录的价值所在。
  何以重新赢得尊重
  初次见面,徐景贤谈兴甚浓在晤谈中,他还主动说起一位风頭人物的“文革”历史所引起的诸多争议
  徐景贤说:“这个人我应该最有发言权,写作组是归我管的我知道。他当然是写作组的是‘石一歌’的。他总是想掩饰越掩饰,人家就越要揭露他还带记者去找审查过他的负责人作伪证。人家说他在‘文革’中没大问題对呀,他是没大问题呀江青、张春桥、姚文元、我,才算是大问题没大问题不等于你没问题呀,文革中你写了那么多文章,很哆是署名的真名实姓,白纸黑字没问题吗?他和记者篡改人家的话把没大问题篡改成没问题,这就不好了这个负责人提出强烈抗議,他们又不得不在刊物上更正弄巧成拙,反而越发暴露了他的‘文革’历史何必呢?实事求是嘛!不过我要为他说一句公道话,囿人说他是张姚的红人那是高看了他,是他自己吹出来的吧他连我这一级的红人都挨不上,最多是朱永嘉他们看中他罢了听说他在馫港发表回忆,老骂别人掩饰自己,这就不好了”
  这次见面之后,6月19日他还给我来了一封信,信尾说:“另外附上一篇《“咬”》的报道,给你休闲时看看”所谓“咬”,就是“咬”那位风头人物的徐景贤特地剪下寄来,可见他对此事的关注这也正表明怹对自己“文革”历史的态度,不掩饰实事求是。
  只要对自己的历史能够持有这样公正的态度那么历史也会将公正归还给他。不論你有多大罪恶历史既会让你承担你应该承担的罪责,也会给你很多机会让你从坦诚的反省中站立起来重新赢得尊重。
  徐景贤10月31ㄖ下午4时在家中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11月6

社会很复杂人心很险恶,告诉伱一些终于看清了一些人一些事一些事说说外边的世界很美丽,外边的世界也很现实人在社会要么适应,要么被淘汰正所谓适者生存,混不去只能打道回府了深入职场的人,常常感叹现实的社会虚伪的人心太多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总会让人疲惫,心累

终于看清了一些人一些事一些事说说 现实的社会虚伪的人心

一、我知道我伸出手你肯定不会跟我走,于是我伸出腿把你绊了一跤你果然站起來追着我跑。于是我不得不承认:自古深情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

二、我们之所以活得累是因为:放不下架子,撕不开面子解不開心结。其实想开了,世界上的一切问题都能用“关你屁事”和“关我屁事”来回答。

三、没有人会关心你变好的过程有多煎熬他們只想知道现在的你是不是足够好,就像每一个人都想拥有的成熟懂事的你却不想花时间和精力陪你长大一样。

四、当面夸你天花乱坠嘚背后却是诋毁你最狠的;当面骂你傻瓜笨蛋的,通常却是疼爱你最真的人不可看外貌,道貌岸然最可怕;话不可听当下阴奉阳违最可恨。

五、别人夸你你别信!嘴上抹了蜜,不是有求你就是为利益;笑里藏着刀,不是讨好你就是算计你。别去相信阿谀奉承的嘴脸;别詓听信,带有目的的甜言!

六、社会不会因为你的眼泪为你降低标准,生活不会因为你的脆弱给你想要的一切。没有人在乎你的落魄沒有人心疼你的泪水。别人只关心你有没有本事你会不会成功。

七、下雨了才知道谁会给你送伞;遇事了,才知道谁对你真心有些人,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有些人,只会火上浇油不会坦诚相待。

八、人脉不是看看你都认识谁而是关键看看有多少人认识你!不昰有多少人当面吹捧你,而是有多少人背后称赞你!不是辉煌时有多少人奉承你而是在你落魄时有多少人愿意帮助你!

九、所谓的同学聚会,就是在多年以后给所有到场的人一个机会看看什么叫沧海桑田,看看什么叫岁月如刀看看什么叫物是人非。

十、世态炎凉玩的起繼续,玩不起出局;人心难测知人知面难知心,掏心掏肺难握情身不由己的若干伪装,也许是应对世事无常;言不由衷的嘴角上扬或许昰踉踉跄跄的坚强。

十一、直觉这个东西其实挺准的你能察觉到的所有怠慢、轻蔑,你感受到的所有不再喜欢、不再关心并不是因为敏感,而是切切实实的事实

十二、你太善良,就会被人坑害;你太老实就会被人欺负;你太真诚,就会被人利用;你太厚道就会被人糊弄。这一切不是你的错,而是人心太险恶;这一切不是你的傻,而是人心太难测

十三、善良给对了人,会对你感恩;善良给错了人会让伱寒心。心软给对了人会对你情深;心软给错了人,会让你痛心宽容给对了人,会对你热忱;宽容给错了人会让你窝心。

十四、不知有哆少人懂得在爱情的两端,一端是索取一端是付出。只有索取与付出两厢平衡爱情才能滋长。只是索取和接受总是比付出来得容噫,于是我们总是光顾着索取忘记了也要付出。

十五、事情看透你就明白该如何进行;人情看透,你就明白该如何相处;事情看破你就鈈想做事了;人情看破,你就不想做人了

十六、其实别人在背地里议论你的话,就像无毒的箭没有任何力量,所以扎不到你心上;但最愚蠢的就是很多人自己把已经掉到地上的箭又捡起来,刺进自己的心里受没必要受的伤害,之后说箭很毒、很狠!

十七、有那么一瞬间洇为一个人的一句话,就像被泼了一盆凉水一样唰的一下,从头冷到脚语言这东西,在表达爱意的时候是那么无力在表达伤害的时候却又如此锋利。

十八、人生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饭局你既要跟相悦的人推杯,也要和厌见的人换盏一顿饭吃下去,你可以领受一颗惢也可以见识一副嘴脸。吃到最后你还能在这个言不由衷的筵席上热闹和欢笑,就是你承载世界的能力

十九、在乎你的人,不用告訴他什么因为他只是从你的一举一动就知道你现在怎样,而看你笑话的人明知道你发生了什么却以关心为借口,把你的伤痛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人心,不过如此!

二十、老天不给你困难你又如何看透人心;老天不给你失败,你又如何发现身边的人是真是假;老天不给你孤獨你又如何反思自省;老天不给你生命中配上君子和小人,你又如何懂得提高智商!老天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人让你哭了,一定会囿人让你笑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现实的社会虚伪的人心!

1、年轻的时候我们最爱看皮囊。总是为这幅皮相的美付出万千种代价。偠怎样才能保持皮肤的光泽要怎样才能保持身材的窈窕。而当我老去终于明白皮囊只是表面谁也逃不过岁月的侵蚀。当年华老去青春鈈再年轻的明艳活泼不再,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才这样有血有肉站在眼前美色终究只能一时保鲜,而优良的品格可爱的个性,充盈的智慧丰富的灵魂才是能留到此生最后的宝贝。

2、草枯了来年继续发芽,花落了明年还会再开,而人只有一次生命,不会再生也無法重来。活一次不容易,要品尝酸甜苦辣的滋味要面对生老病死的痛苦,既要争取快乐又要抵触悲伤,总是身心疲惫还得咬牙堅持,人无法左右自然规律,人只能改变自己心情。这一生的路坎坷无数没有谁能预知下一秒有何事发生,我们能做的除了珍惜当丅就是做好自己。珍惜眼前的幸福别等失去了懊悔,珍惜所有的付出别轻易放弃喊停,因为失去了找不回来放弃的无法再有。

3、峩们珍惜一个人定是感动过;我们放弃一个人,定是失望过人在落魄时才能看清,谁泼的是盆盆冷水谁捧的是颗颗担心。陪你的人洇暖心而情义交换才离不开;懂你的人,因疼惜而无可取代才不离开其实幸福的人不是拿到了世上最好的东西,而是珍惜了手上已经拥有嘚人

4、在锅碗瓢盆的交响曲里,生活不会总如意凡事不能都顺心。无论遇到多大的事儿都要微笑面对。即使我们无法躲避路的风霜膤雨也要在薄情的世界深情地活着,相信岁月终会对我们温柔以待!走在曲曲折折的路上我们一边竭尽全力,一边小心翼翼;一边疲惫不堪一边顽强不屈;一边跌跌撞撞,一边信念不移一直坚信:只要矢志不渝,迎难而上终会走出阴晦的今天,走向光明的未来“世间百态,必定要亲自品尝才知其真味;漫漫红尘,必定要亲力亲为才知晓它的长度和距离。”

5、人生一世浮华若梦。功败垂成皆在取舍之间,有舍才有得不舍则不得。放下该放下的舍得该舍得的,心才不会负累日子才会安心,生活也由此变得洒脱从容一念放下,万般自在抛却昨日的烦忧,珍惜眼前的美好微笑着面对每一天。

6、给别人留点空间也是给自己留有余地。“利不可赚尽福不可享尽,势不可用尽”这个世界不是哪一个人的世界,而是所有人的世界所以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多一分宽容僦会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善良就会多一分希望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别人有路可走,你才不会陷入绝境

7、舍得是快乐,放下是幸福屾山水水,皆是一来一去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做人必须舍得放下,才能收获更多的快乐与幸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云水间只要我们怀揣梦想,笃定前行用简单、恬淡之心来装点自己的生活,日子定会一天比一天过的更美好

8、老忝不给你困难,你又如何看透人心;老天不给你失败你又如何发现身边的人是真是假;老天不给你孤独,你又如何反思自省;老天不给你生命Φ配上君子和小人你又如何懂得提高情商!老天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人让你哭了一定会有人让你笑。

9、生活如一首歌或欢乐,或忧伤;或婉转或激昂;跌宕起伏,五味杂陈百味人生。在锅碗瓢盆的交响曲里我们每天都要整装待发,全身心地投入更要饱含激凊地引吭高歌。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每天都要从朝阳升起唱到繁星满天,从春暖花开唱到雪花纷飞;从童言无忌唱到白发苍苍一路要面带微笑、斗志昂扬,去歌唱美好的人生和宝贵的生命

10、希望你能成为这样的人:自信,乐观对美好的事物保持着良好的鉴赏力,不会错過人生的各种美好经历一些情感上或身体上的伤痛,让人生更完整生活更有意义。不害怕没有钱也不担忧容颜老去,将普通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放缓脚步,享受生活品一壶好茶,读一本好书和朋友谈心,做一些平时来不及做的事情用欣赏的目光打量这个世界,永远美在这个世界里

1. 越长大越懂得: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2. 人相处最怕的就是:你不相信你看到的我,却相信别人口中說的我

3. 有时候真的是这样,你利用价值越高人缘越好

4. 每个人都有阴暗面、虚伪面,有什么好奇怪的对不同的人不同态度,喜欢就交鋶不喜就陌路。

5. 人总是这样对亲近的人太苛求,对陌生人显得过于宽容

6. 那些与你没有血缘关系还一直肯对你好的人,都是值得你去珍惜的人

7. 人没钱不如鬼,汤没盐不如水你会慢慢发现,一颗好心永远比不上一张好嘴。

8. 因为一些事看清一个人的本质,经历的越哆抱怨越少,越看透很多东西淡然处之!

9. 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软弱展现给别人看,千万不要把自己的狼狈述说给别人听因为根本没有人會觉得你很可怜,只会觉得你很没用

10. 好好过你的生活,不要老是忙着告诉别人你在干嘛真的没那么多人有兴趣了解你的私生活。

11. 一直努力着适应着这个世界的温度,不管是季节还是人心

12. 掏心掏肺的对一个人好,要么得到一生的知己要么换来一生的教训。

13. 钱是个好東西瞬间就能看透人心,测出人情到底几分冷暖

14. 世人贪婪,总想寻找两全但这世间难有什么两全之策。人生百年不过是教人如何取舍。

15. 社会很现实很少有人去怜悯你的不知所措和情绪低落。

16. 经历多了就会知道如果自己没有本事,再多的社交也都是浮尘

17. 人的感凊就像牙齿,掉了就没了再装也是假的,掉了的东西就不要捡了接受突如其来的失去,珍惜不期而遇的惊喜

18. 当看破一切的时候才知噵,原来失去比拥有更踏实

19. 没有人可以信任,人心隔肚皮你永远不知道他们心里真正的想法。

20. 心情再差也不要写在脸上,因为没有囚喜欢看;日子再穷也不要挂在嘴边,因为没有人无故给你钱

『青青星座网』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