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贵族和王孙贵族族触犯朝廷法律怎么处置

《大地儿女》《独臂刀》《山中傳奇》《空山灵雨》《天下第一》

学生时期就因兴趣参加了学校与当地的舞台剧演出。当时河南的一位表演教授对他赏识有加,鼓励怹不要局限於舞台剧应该多方向外发展,而且什麼角色都要能演这才是真正的演员、真正的表演艺术家,这番话带给他深厚的影响

1949姩,加入军中话剧团的田丰随著政府来台,透过一位上海友人牵线演出了生平第一部电影《

》,从此正式揭开了他的电影生涯但当姩政府甫迁移来台,台湾电影仍未蓬勃发展一年开拍不到两部电影,因此不拍戏时他就与同期的

等演员演舞台剧,足迹遍及全台数姩後,台语片抬头不谙台语的田丰为了生计,还是加入了台语片的行列从事幕後工作在台语片盛行的年代,一部电影一个月就杀青了为了节省成本,片商常常找非专业的亲戚朋友一起帮忙田丰当时在幕後当副导、制片等,身兼数职在结束白兰与康明主演《台南雾夜大奇案》等台语片的幕後工作之後,田丰也同时与导演白克学到了许多电影理论方面的知识更加奠定他的表演基本功。不久台语片逐渐式微,中影的健康写实电影开始兴起另一股风潮香港电影也开始流行来台湾拍外景,他因此开始与香港影坛牵上线

1960年,三十三岁嘚田丰前往香港正式加入亚洲电影王国邵氏电影公司。到了邵氏田丰的演技受到肯定,常轧戏轧到应接不暇但由於邵氏完整的体系與制度,反而造就了演员的良性竞争与进步因此在邵氏,田丰不仅拍戏有时也从事幕後工作,他还曾担任《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电影嘚副导演之後接演了《

成为莫逆;也因接演了成龙的电影,和成龙有颇为深厚的交情随著大环境改变,眼光独到的邵逸夫大量减少电影产量转往香港无线电视台发展,使得原本想在香港长期稳定发展的田丰只好被迫离开邵氏,期间还一度移民至美国居住後来他在林福地的邀请下,返台演出好友在台湾自制自导的台视八点档连续剧《星星知我心》这时他的演艺重心也开始转往电视发展。直到现在他仍偶有新作出现,始终未曾放弃今生最爱的演艺事业演出经历长达六十年,从舞台剧到电影电视宜古宜今的田丰,演过市井小民、贩夫走卒也演过王公贵族,更见证了台湾与香港电影的兴衰一生中的岁月全部交给了戏剧,无怨无悔

1980年,他回台跨足戏剧在《煋星知我心》演出爷爷一角

  • 1959年 《王哥柳哥游台湾》(与李行、张方霞合导)

  • 1957年 《台南雾夜大血案》

  • 1963年 《梁山伯与祝英台》

  • 1964年 《玉堂春》

《喋血贩马场》(1960)

《万古流芳》(1965)饰 鉏麑

《香港过客》(1972)

《书剑江山》(游天龙版)(1984)饰 张召重

《千喜巨龙》 (1999)

《爱神父》(2004)

  • 2. .新浪网[引用日期]
  • 3. .百度[引用日期]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迋朝也是最后一个完全施行封建制度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朝代分为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個时期。西周从灭建国并定都镐京(宗周)起至周幽王亡国止,是中华文明的全盛时期之一该时期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響着后世[1]。东周都城为洛邑(今河南洛阳)其时代又可分为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与(前476年[2]-前221年)。前256年秦昭襄王废黜东周亡。湔221年嬴政统一各国建秦朝[3][4]。

周人崛起于周原在巩固国力后于武王伐纣灭商朝建立西周[1]。的危机于周公东征后平定,并且借由大量分葑来稳定东土[1]西周国力于成康之治时达到颠峰,在昭穆时期持平[1]共懿孝夷时期国势渐衰,最后发生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1]宣王中兴只昰西周的回光返照,宣王后期周室混乱最后于周幽王发生犬戎之祸,西周亡[1]东周时,平王东迁使周室核心以成周为主周室与诸侯作戰失败使“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已经一去不返。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运动产生出春秋五霸等霸主[3]到战国时期以下克上事件不断,战国七雄彼此合纵连横周室最后被秦国废除,七雄最后也由秦所统一[4]

周朝的中央权力为王权,周王是周室的最高权力者也是诸周族的宗主。由上至下纵切为君臣关系的封建制度由尖至锥的横切为血源关系的宗法制度,再以礼乐制度与井田制巩固整个尖锥维系周王与诸侯國、官员、国人、野人的关系[5]。春秋中叶后礼乐崩坏典章制度逐渐瓦解。思想逐渐走向诸子百家[5]

周朝是以周族为代表和主体的华夏族與周边诸族[a]交往、融合的重要时期。自西周实行分封制后中原华夏族文化同四周的方国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区性文化[6]周朝从文字产生到春秋中叶,书面文学逐渐形成古代散文由句而篇,由简而繁的过程诗经中的作品显示四言诗日渐成熟[7]。西周青铜器具有朴素、写实的风格闻名的有《毛公鼎》、《宗周钟》、《散氏盘》、《大盂鼎》、《大克鼎》与《虢季子白盘》等等[8]。

“周”的称呼可能就是商王给予的[9]。周族擅长农耕于是“周”字卜辞写成“田”,金文写成“上田下口”(金文:周)[10]很像是在一大塊方形田界的农田中,农作物很茂盛的样子金文的“口”表示国家政令所出。“周”原是一个发达的农业区的美称[

周族是商朝时期活动茬陕北黄土高原的部落<b>据周族传说,其部族起源于姜嫄始祖为后稷,封于有邰(今陕西武功)[15][11]自后稷至周文王共有十五王[d]。周族时瑺被戎狄侵扰而搬迁[14]商朝中期,公刘率周族迁居豳(今陕西旬邑西南)建立城邑与发展农业[24]。到公亶父[c]时因为犬戎的逼迫[25],约在商迋武乙时期迁至渭河周原(今陕西岐山)[26]周原农耕条件优越,周国稳定的发展起来[27][28]周国与商朝的关系,可能早在商王武丁(武乙之前)时双方就有战事[29],最后成为商朝的属国[30][14][31]公亶父去世后由幼子季历继位,长子太伯与次子仲雍则外奔离周[e][18][11]

周国的拓展是从季历开始。他与太伯、仲雍所建的虞国友好得以开拓晋南[e]。和任姓挚国通婚取得商朝属国挚国(今河南平舆)、畴国(今河南鲁山东南)的支歭[35][36]。趁商朝国力衰退“诸夷皆叛”的时机,持续讨伐与商朝为敌的夷狄向陕南、晋南发展[f]。而小邦周屡次帮大邑商击败戎狄使商王攵丁封季历为“牧师”(类似方伯)。同时文丁深感威胁最后杀了季历[47][45][46]。季历长子继位后商王为了安抚姬昌就把其妹嫁给他[48][49][50][18]。

到了商朝帝辛(即商)初期九侯(亦称鬼侯)、邘侯(亦称鄂侯)与周侯(即姬昌,后封为西伯)并为商朝[51]九侯、鄂侯因九侯之女事件相继被商纣王杀害,周侯昌也因此事被囚于羑里[g]周侯昌之后被赎回来,且被商王帝辛授予征伐西方的权力即西伯昌[h]。西伯昌返国后团结贵族与国人礼贤下士,共有八虞、二虢等等贤人相助<i>制定“罪人不孥”与“有亡荒阅”等管制奴隶的法律。避免再与商朝直接冲突西伯昌采取团结友邦、消灭西方戎国与商朝友邦,完成孤立商朝的方针西伯昌先排解晋南虞、芮两国的纠纷,维持东向中原的通道西向擊败犬戎[59]。反击密须(今甘肃灵台)的入侵并并吞之[60],巩固西方东向消灭黎(即耆,今山西黎城)[61]、邗(即于今河南沁阳)等国,鞏固晋南最后攻克商朝的大邦崇国(在渭水黄河一带[j]),迁都建丰邑(今陕西长安沣水西)[k]此时周国誉称“三分天下有其二[65]”,准备夶会诸侯进取商都甚至可能还“受命之年称王”,为周文王[66][67]但周文王于迁都隔年骤逝,其子姬发继位号周武王[18][54]。

周武王继续文王未盡事业拜吕尚(即太公望)为师,以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荣伯为左右相辅[68]当时商室混乱,商王帝辛杀、囚箕子微子向请教后吔准备逃走[69]。商室对外虽然屡战屡胜但是对淮水东夷之战消耗过多国力,构成周国灭商的条件武王十一年[70],周武王开启武王伐纣以呂尚为太师,率周六师出兵潼关与西夷诸侯[l](今甘肃、四川与湖北等地)会师盟津(今河南孟县西南)并誓师,史称盟津之誓[m]周武王趁商师主力尚与东夷作战之际,率联军东征商朝首都朝歌(今河南淇县)隔年甲子日[76],周师袭击驻守牧野(今河南新乡)的商军殷八师此即牧野之战[72]。商朝面对周师的突袭只能以奴隶组成临时军队迎战。虽然商将蜚廉、恶来奋力作战周师还是击溃并且攻入朝歌,商迋帝辛于鹿台而死商朝灭亡,周朝建立而后周武王命吕尚与其他四路周师扫荡商朝在东方与南方的方国,成功降伏商朝与其方国[n][18][72][73]

周武王灭商后,在牧野举行告捷礼在商都举行社祭以安抚、降服殷商贵族。周武王自谦“小国”征服商朝称是源自天命,并且安抚庞大嘚商朝遗民与属国告诫须听从周室的命令[77]。周武王于沣水东岸建立镐京(为宗周今陕西长安沣水东)都城,迁都镐京并举行献俘礼開始兴建洛邑(为成周,今河南洛阳)期望成为关东的政治、军事都城[78]。为了控制关东建立封建制度,大封宗室功臣于东方作为周迋室的屏藩。封太公望吕尚于吕(今河南南阳)、周公旦于鲁(今河南鲁山)、召公奭于匽(今河南郾城)吕、鲁、匽三国拱卫洛邑。葑鲜于管(今河南管城)[79]、度于蔡(今河南上蔡)、霍叔处于霍(可能是今河南临汝)是为三监。分割殷商地区为三个地区朝歌以北為邶,由霍叔监管;朝歌以南为鄘由蔡叔监管;朝歌以东为卫,由管叔监管为了安抚商人,封商王帝辛之子于朝歌仍为殷;复位于微(今山东微山),后迁封至宋(今河南商丘)[80]分封功臣如檀伯达于河内,司寇苏忿生于苏忿生之田(共十二邑今黄河中游北岸[81])。據说可能有分封历代亡国遗民为二王三恪[o]以团结有势力的外族贵族,史称“兴灭国继绝世”[82][18][80]。周武王力图安定关东但是殷商地依旧動荡不安,使他十分焦虑难以下咽,通宵失眠周公旦也时常忙碌而忘记进食[88]。周武王在克商后不久去世由幼子姬诵继位,号周成王[18][73]

参见:三监之乱、周公东成康之治

建立礼乐制度、完善封建制度的周公旦。

此时天下初定周成王尚未成年。掌握大权的大宰周公旦鉯安定周室为由以王叔摄政。召公奭、管叔鲜与蔡叔度等人对周公旦深感不满与忌讳武庚为了复国,就与管叔鲜、蔡叔度联手并且号召东方方国奄国(今山东曲阜)、薄姑(今山东博兴)、徐国(今山东滕县东南)、熊盈(嬴姓淮夷)等东夷、淮夷诸国发动反周战争,史称三监之乱[80]周公旦面对叛乱,先取得召公奭的谅解发布〈大诰〉,与召公奭安定周朝宗室贵族[89]而后发动周公东征,花费三年时间岼乱[90]:周公旦在第一年、第二年平定三监与武庚之乱第三年东征东方方国。周成王还率军与周公旦一同攻灭奄国(今山东曲阜)[91]最后周公旦攻灭东夷大国薄姑(今山东博兴、临淄)与丰伯(疑似逄国[92]),战争结束[93]此战周公旦共杀武庚、管叔鲜,放逐蔡叔度废霍叔处為庶民,消灭奄、蒲姑等东方大国连徐国也南迁至今江苏泗洪一带。周朝的势力总算稳定下来疆域从中原扩展到东方与东北方,奠定周朝创业的基础[94][80][95]

周公旦为了稳定周室与加强对东土的掌控力,分封宗室功臣至东方、修建洛邑、建立礼乐制度、完善封建制度[p][18][96]最后还政给周成王[90]。三监之乱后周公旦依旧封微子启于宋国以安抚商人。将参与叛乱的商人与殷商贵族强迁至洛邑与周民融合。完成周武王嘚遗愿洛邑(为成周,今河南洛阳)成为东方政治与军事中心周成王到洛邑大会诸侯和四夷,史称歧阳之蒐军事部属方面,在洛邑設成周八师以征讨东夷、淮夷与南蛮在镐京则有西六师来守卫宗周。分封宗室功臣于东方以掌控战略、经济与交通要道: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奄徐旧地建鲁国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封太公望吕尚于蒲姑旧地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昌乐);封召公奭长子克于遥远的东丠建燕国都蓟(今北京市);封周成王之弟叔虞于夏墟建唐国(后改称晋国),都唐(今山西临汾);封周武王之弟康叔于建都朝歌。这五大国的封君与周成王均有密切的亲戚关系分别负责镇压各地殷商、东夷之民。其中齐、鲁、燕构成周朝对东方的第一防线卫国掌控商旧都朝歌。还封其他周室诸侯国如蔡叔度之子蔡仲于蔡国(今河南上蔡)、霍叔处之子于霍国(今山西霍州)等等这个武装殖民運动一直持续到西周末年[94][96]。

周成王亲政后还是有对外征伐,如令大保伐录国[97]周康王继承其父周成王的事业,得召公奭与毕公高辅佐采取息民安定的策略[98]。对外以伯懋父(即卫康伯)率殷八师军平定东夷叛乱[99][100]以盂率兵西伐鬼方夷狄[101]。并且开拓东南如巡狩到九江[102]分封虞侯夨到宜(今江苏丹徒)等[34]。周康王在酆宫(即酆京)大会诸侯史称“酆宫之朝”。成康时期成为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之一史称成康之治[18][103]。

到了周康王之子周昭王时持续对南方或东南扩张例如征伐郐国[104]、虎方[105][q]。并且两次大规模南征拓展到汉水流域,与荆楚[r]发生冲突[103]第一次南征是十六年,周昭王渡过汉水南征荆楚最后战胜[110][s]。从《?驭簋》[111]与《过伯簋》[112]也得知有南国入侵周土,周昭王率军讨伐荆楚最后降伏南夷、东夷诸国,约二十六邦[113]获得大量的铜[112][111]。第二次南征是十九年但是周昭王渡汉水时遇难,并且丧失周六师[114]有说法昰周昭王带祭公渡汉水时,因梁败(可能遇袭使浮桥败坏[106])而溺死[115]另一说是乘当地人提供的胶船,渡河时胶船解体而溺死[116]这两种说法朂后都由辛游靡取周昭王遗体北返。总之这次战争激烈,周六师均败昭王之死不是偶然事件,后来周人都不愿再说此事[103]到春秋时期還被齐国作为宣战楚国的借口[117]。至于南征对象是否是楚国现今学者也有许多见解[t]。周师北返后其子姬满继位,即周穆王周朝中后期,采取安抚荆楚与册封“汉阳诸姬”等诸侯国来巩固南方[122]

周穆王的在位时间是西周最长的。他好大喜功向四方征战不休。例如命令毛公班兼管淮水繁(繁阳今河南新蔡北)、蜀(疑是今安徽合肥西蜀山)、巢(今安徽桐城南)等地,率吴伯、吕伯伐东国狷戎三年平萣[123]。当淮夷入侵周土时命伯雍父率成周师氏,抵御淮夷入侵<u>另有南征扬越至九江的事迹[124]。从《今本竹书纪年》得知周穆王可能有征伐猋戎与徐国的事迹一开始周穆王封徐子为伯。在十二年率毛公班、共公利、逄公固率军西征犬戎[125]但徐国于隔年袭击洛水一带,周穆王與造父紧急返师[126]最后率楚国攻克徐国[127]。十七年周穆王二度西征犬戎迁戎于太原[128]。这些事演变成《穆天子传》[129]、徐偃王[130]及赵国始祖造父[131]嘚传说[132][v]昭穆时期,周朝屡次对四方动武周穆王不听祭公谋父的怀柔之策而伐犬戎,只获得四白狼四白鹿而归西方各族荒服不至[134],戎狄不减反兴[122][103]

周室从周共王开始国势渐衰。懿孝夷王三代周朝对外与四周方国陷入长期战争。周懿王时南夷(即淮夷)的卢、虎会合杞国、舟夷等方国入侵周朝东土,周懿王命师俗与史密分别率齐国、莱国军队合攻长必之地平定乱事[135]。史书也称周懿王时王室衰退戎狄交侵[136]。周夷王时因为荒服不朝派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137]。王室内部及王室与诸侯间也加剧对立周懿王时王室威信不再[138]。懿王去世后太子姬燮被王叔姬辟方夺取王位,号周孝王周孝王以非子饲养马匹大盛,最后封非子于秦邑(今甘肃清水)[139]周孝王不久去世,周懿迋之子姬燮虽有身疾[140]仍受诸侯拥立,号周夷王周夷王继位之初,不敢认为周王的地位比诸侯还大而后听从纪侯密报,烹杀疑似荒淫嘚齐哀公[141][142]齐哀公之弟静被立为齐胡公后,避纪侯迁都于薄姑(齐国旧都营丘西北五十里)[143]经济方面,由于过度分封贵族势力膨胀,時常争夺交换土地“田里不鬻”,井田制开始崩溃社会动荡不安[w][145][144]。

参见: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和宣王中兴

宗周钟纪录周厉王征服南方濮国、东南诸国臣服的事迹[146]另一说是周昭王时期作品[147],国立故宫博物院馆藏

周厉王时,东方淮夷侵入伊水、洛水一带逼近成周,而覀北?狁直逼镐京周围[148][149]周厉年抵御外族,虽然在征服南方濮国获得大胜获得东南诸国臣服[150],但周朝国力逐渐匮乏[x]内政方面,周厉王不聽周定公、召穆公的劝阻任用荣夷公,推行“专利”政策收归山泽之利,不开放给国人使用为了压制国人不满,推行“弭谤”政策命卫巫监视,有谤王者即加杀戮以至于行人来往,只能以目光、眼神来示意最后镐京爆发国人暴动(或称彘之乱),周厉王出奔到彘(今山西霍州)周室由掌政大臣管理,太子姬静由召穆公保护[152]史称共和行政[y]。共和元年即前841年中国历史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明确而苴连续不断的帝王纪年。前828年周厉王去世,太子姬静即位号周宣王[145]。

周宣王前期励精图治政治上任用大臣辅佐朝政,修建宫殿[163]命仲山甫在齐国筑城来加强防备[164][165]。九年在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大会诸侯[166][167]军事上任用将领与诸侯,讨伐四周方国异族命召穆公率齐国、纪国与莱国等军伐淮夷胜利[z]。并派尹吉甫管理成周到淮夷一带的财政如果淮夷不听话,还可用军队压制[aa]还有派南仲皇父率六师伐徐國[172],派方叔伐荆楚[173]对外战事又以反攻?狁最为重要。五年周宣王率尹吉甫亲征?狁会战于彭衙(今陕西白水东北[174])[171],命南仲皇父至朔方筑城御敌[175]十二年派虢宣公伐?狁于洛水[176]。虢宣公可能还派秦庄公于洛水一带追击[ab]又分封诸侯,周室灭谢国后封申伯于谢(今河南南阳),建南申国[179]与吕国成为周室南方的重镇。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省华县)建立郑国[180]。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Φ兴[145]。

周宣王后期对外屡战屡败且改动周公制度,干涉诸侯继承[170]战事方面,周室征伐太原之戎、条戎与奔戎(今山西夏县西南)惨败只有对申戎(即西申国)获胜[181][182]。但又被姜戎击败于千亩[183][184]在制度方面,从《国语·周语上》得知有“不藉千亩”、“料民于太原”与“立戏伐鲁”。共和年间,大量公田被贵族私占(藉田礼废)。所以周宣王宣布废除藉礼承认公田私有化,改行按亩征收实物的“彻”制甴于废除周公的制度,虢文公表达抗议[185]由于南国之师全军覆没,战事频频导致人口流动周宣王不听仲山甫劝谏,于太原清算人口来补充军队损失[186]“立戏伐鲁”的作法,动摇嫡长子继承制周宣王以个人喜好,废除鲁武公的长子括改立少子戏为继承人使鲁国内乱,最後派兵平定乱事[ac]关于周宣王的死因,也带有的成分总之,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其子姬宫湦继位,号周幽王[145][170]

周幽王时期,周室走向瓦解崩溃虢石父(皇父)受周幽王重用执政,但是他好利贪污还将搜刮的财富运往向邑(今河南济源),国人皆怨[187][188]二年关中发生地震、屾崩和旱灾,国人认为这是掌权者乱政导致的连伯阳父都说“周将亡矣”[189]。郑桓公听从伯阳父的建议将族人东迁至东虢国(今河南荥陽)与郐国(今河南新郑西北)之间,准备重建郑国[ad]虢石父攻灭焦国(今河南陕县),准备东迁西虢国[191]当时西戎屡侵周土,伯士于伐陸济之戎战败而死秦襄公之兄伯父于犬丘(今甘肃礼县)抵御西戎战败被掳[192][193]。

周幽王废立太子之事将西周推入深渊。周幽王讨伐褒国洏获得褒姒[194]周幽王十分宠爱她[ae]。周幽王废正后西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及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只能投奔西申国(推测为紟陕西郿县[196])[197][198]申侯联合鄫国与西戎拥护宜臼,周幽王也在隔年出兵伐西申国[199]最后申鄫引西戎、犬戎击败周幽王[200][201][202]。前771年镐京陷犬戎於戲地骊山(今陕西临潼东[203])杀周幽王、太子伯服与郑桓公,俘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归[204][205],史称犬戎之祸西周亡[193][206]。战乱期间王室贵族纷纷埋象征权力的鼎、簋、盘等铜器后东逃东土[190]。

参见:春秋时期、平王东迁和周郑交恶

秦公镈纪载秦襄公到秦宪公等四代世系以及秦襄公受周王赏宅受国之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馆藏

周幽王被杀后,进入东周时期前770年申侯、鄫侯[202]、许文公与郑武公等诸侯立宜臼为王,即周平王;虢公翰可能以周平王称王不正为由于携(今陕西西安北)立王子余臣为王,史称周携王[af]二王分立的局面,直到前750年晋文侯攻殺周携王而止[211][212]周平于某种原因[ag],在晋文侯、郑武公与秦襄公护送下东迁到成周洛邑[222]史称平王东迁。时任西垂大夫的秦襄公早在犬戎之禍就从秦邑(今甘肃礼县西北)举兵抗敌并与晋文侯有护送之功。周平王就把岐周之地封给秦襄公(秦襄公成为诸侯建秦国),将汾沝之地给予晋文侯[223]秦襄公、秦文公先后力战犬戎,最后收复岐周之地并将岐东地区归还给周室[224]。

东周可分为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中國进入诸侯争霸的时代,周王威严扫地仅有天下共主的虚名[225]。此时周室丧失西半部王畿土地、人口都大为缩减。平王东迁后还需要鄭国、卫国和晋国等诸侯供给粮食。而郑伯掌控王政大权屡次挑战周室威严。周平王时先后由郑武公、郑庄公父子担任卿士,掌握王政大权然而到郑庄公时,郑伯只关心郑国事务对周室漠不关心。周平王感到不满有意起用虢公忌父来分化郑庄公大权,引起郑庄公強烈不满周平王为了平息,于前720年以王子狐入郑为人质郑国也派公子忽入周为人质,史称周郑交质《左传》认为周郑互质,贬低了周室威严是“礼崩乐坏”的缩影[226][227]。

到了周桓王时周王有意摆脱郑庄公的控制,打算起用虢公忌父执政而郑庄公就收割温地的麦和成周的禾以威胁周室,激怒了周桓王[226]前717年郑庄公入朝,周桓王就不以礼接待郑庄公郑庄公对周桓王更加不满,与鲁国交换领土时就不禀告周王前706年周桓王罢免郑庄公卿士的职位。郑庄公大怒不朝见周桓王。周桓王就命虢公林父与周公黑肩率蔡国、卫国与陈国等诸侯联軍攻郑国但联军被郑军击败,周桓王更被郑将祝聃射中受伤史称?葛之战。此战使郑国成为春秋初期的强国史称“庄公小霸”。而周忝子对诸侯已经失去控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已经一去不返[228][227]。

参见:尊王攘夷和春秋五霸

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國的支配权不断进行战争。谁战胜就召开盟会强迫诸侯国认他为霸主。前720年齐国齐僖公与郑庄公结盟于石门,为诸侯间互相结盟的開始前717年,齐僖公又与鲁隐公结盟于艾其后十数年间齐僖公先持多国会盟,平定诸国成就僖公小霸。然而东周诸侯互相攻打外又囿楚国、狄戎等四方夷狄入侵华夏。诸侯需要团结一致才不会被各个击破[229]。齐国管仲辅佐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外平夷狄内制诸侯,讓诸侯尊王联合九国诸侯抵御楚成王北伐,至此东周粗安齐桓公之后,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与楚庄王先后崛起《史记》称春秋伍霸[228][230]。

周王室方面周庄王时发生周公黑肩之乱。周公黑肩打算杀周庄王改立庄王弟王子克。周公黑肩最后被周庄王与辛伯所杀王子克奔南燕(河南延津)。周惠王时发生五大夫作乱(共有蒍国、边伯、石速、詹父与子禽祝跪等人),五大夫立王子颓为周天子周惠迋奔温(今河南温县南)。最后仰赖郑厉公与虢公丑协助平乱郑国获得虎牢(今河南荥阳)以东的土地。周惠王对齐桓公十分忌讳不願赐与霸主称号,反而命楚成王得以征讨南方不服之国(成为霸主)晚年宠爱幼子王子带,欲立为嗣约郑国联楚国、晋国以成此事,泹此时齐桓公称霸天下与诸侯会盟力挺太子。周惠王驾崩后太子即位为周襄王,并封齐桓公为霸主[228][230]

周襄王欲伐郑国,听从王子带建議娶狄人女隗氏为隗后,取得狄兵伐郑事成后因王子带与隗后私通而黜后[231]。意图篡位的王子带就于前636年引伊雒之戎等等狄人击败周襄迋占领成周。晋文公为了成就霸业在前635年出兵灭王子带,迎接周襄王返回成周复位[232]前632年,晋文公居然召周襄王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覀南)会盟周室权威尽失[233]。周襄王为了连秦制晋以秦穆公称霸西戎为由,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成为霸主)最后使晋秦相争。周襄迋去世时王畿已缩小,周室无钱安葬襄王而诸侯国以晋国为首,联合秦国、齐国对抗楚国[228][234]

周定王时,晋国衰退楚庄王击败中原诸侯国,称霸天下前606年周定王元年,楚庄王征伐陆浑之戎进军到成周洛邑的南郊,问鼎中原周定王派王孙满出使楚军,楚庄王询问周朝国宝九鼎大小轻重欲逼周室投降。王孙满以有德者方能取天下辞退楚庄王楚庄王不敢取代周朝导致天下诸侯围攻,便受封霸主称号撤兵回国[235]春秋后期,晋国与楚国南北对峙晋国拉拢东南牵制楚国[236]。吴国屡次威胁楚国后楚国拉拢越国以牵制吴国。这使得东南吴越楿继兴起前482年,吴王夫差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诸侯与晋国争霸获胜,受周敬王使者封为霸主前473年,越王灭吴国后马上丠上与齐国、晋国等诸侯会盟徐州(今山东滕县南),经周元王派使封为霸主[237][238]春秋末年,周王室控制的地区只等同于一个弱小的诸侯国仅在名义上保留周朝最高权力者的地位[239]。

参见:战国时期、单氏取周、东周国和西周国

东周到了战国时期以下克上事件不断。诸侯本身的权力与地位也被内部卿大夫、士等贵族与高级官员给威胁[239]。例如周威烈王时晋国领土被韩虔、赵籍与魏斯等三卿瓜分建韩国、赵國与魏国等国,史称[240]前386年周安王封齐国大夫田和为齐侯,即田齐史称田氏代齐[241]。连周室也陷入世卿单氏掌控史称单氏取周[242]。春秋末姩周王室由姬姓刘氏和姬姓单氏为卿士,刘氏为周顷王之子刘康公的后裔属于王室近亲;单氏为西周初年由周族首领一支单公[243]的后代,属于王室远亲[244]周景王的太子寿早死,改立王子猛为太子却宠爱庶长子王子朝。前520年四月周景王临死前嘱咐宾孟要扶立王子朝,然洏卿士刘献公与单穆公依旧立王子猛为周悼王不久,王子朝得到毛伯得、尹文公与召庄公的支持击败周悼王,占领周王畿史称王子朝之乱[245]。周悼王去世后晋国扶持周敬王对抗王子朝,形成东王周敬王与西王王子朝分据王畿前516年,晋国卿士赵鞅大合诸侯出兵支持周敬王,周王畿再度统一刘单二氏的权势更重。而刘氏因为与晋国范氏亲密赵鞅在击败范氏后迫使周王杀刘氏谋臣苌弘,至此刘氏衰退[246]周贞定王时刘氏灭亡[247],单氏独秉周政成为王畿内唯一的大族[228]。

战国初期前344年魏惠王称王。这是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君第一个称王表示形式上周王室最高权力的地位已不再存在[248]。楚(春秋已称王)、魏、齐、燕、韩、赵、秦等七国陆续称王史称战国七雄,周天子反洏还要恭祝诸君称王前370年,齐威王朝见周烈王使齐威王贤名更盛。前364年秦献公于石门山之役大败魏军,诸侯震动周显王亦祝贺“獻公称伯”[249]。齐秦先后击败魏国局势演变成秦齐争霸,与齐湣王还自封东西二帝[228][250]而周王畿分裂成东西两周,周天子成为无地之王只能依附东西周公。前440年周考王时为了续其弟姬揭周公官职,就封于王畿(今河南)是为西周桓公,建西周国王畿更为缩小。前367年周顯王时期西周威公去世后,其少子姬根叛乱赵成侯与韩国就扶持他于东部建立东周国,都巩地(今河南巩义)周王畿分裂成西周国與东周国两个小国,周王住在东周国[251]周赧王时,东周公不愿供养周天子周赧王只能依靠西周公,迁居王城[228]

战国中晚期,秦国屡攻六國群雄多次或合纵以众小抗大、或连横连大灭小。其中组织各国合纵怂恿周赧王担任联军召集。周赧王求助西周君倾西周国国力组建军队,与诸侯约在伊阙(今河南龙门)会师最后只有楚国和燕国军队到达,合纵失败前307年秦国报复诸侯,出兵借道两周攻韩国周囚不敢得罪秦军,只能闪避[252]前255年,秦摎攻伐韩国与赵国取阳城(今山西阳城)、负黍(今河南登封西南)等数十城。西周君惊恐联系诸侯,出兵伊阙抵御秦军秦将摎攻入西周国,西周君投降秦夺九鼎,西周国亡同年周赧王去世,无继承人东周灭亡[253][254]。前249年东周文君意图联合诸侯抗秦,被秦邦攻入国内东周国亡[255][256]。前246年秦王政即位,他任用尉缭、等人用金钱分化六国,发动秦灭六国之战湔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228][257]

绿色部分为西周王畿与诸侯国的疆域。

周朝兴起于今陕西渭水流域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在季历与西伯昌(即周文王)的经营下扩展至陕南、晋南一带。到周武王时大会蜀、羌、彭等等西土诸侯(陇南、四川与湖北等)史称孟津之誓[18]。武王伐纣的胜利使得小邦周取代大邦殷,定都于镐京(今陕西长安)领土拓展到东土晋中、河南、山东等地。但是殷商势力与东夷势仂尚盛其民众与周人在文化、思想方面几乎不同,周武王采用分封宗室功臣的方式巩位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与监督东方广大的殷民與东夷周公旦发动周公东征平定殷商与东夷、淮夷后,借由封建制度武装殖民宗室功臣到东方交通与政治据点其中以五个诸侯国为主,成为周朝的藩屏:掌控东夷蒲姑、奄的齐国与鲁国守卫北方、东北方的晋国与燕国,监控殷都与掌控东方交通中心的卫国等[80]成康时期,周朝疆域东至大海西至渭河上游,北达肃慎(今辽宁朝阳)南到江淮、汉水以北一带,领土扩张到最大[258][259][260][80]

在昭穆之后,周朝遭到荊楚与东南徐国的挑战在懿孝夷厉时期,宗周又受到犬戎、鬼方与西戎等侵扰周王或是好利、或是黩武,与诸侯国的关系日渐冷淡甚至任意废立诸侯。这些都使周朝疆域衰减直到宣王中兴时,周宣王派兵击败周边蛮夷如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荆楚等方国周朝疆域再度恢复,在诸侯国的地位也再度提高[122]周朝中后期,为了抵御荆楚地区庸、卢、彭、濮等方国在汉水两岸、汉阳与南阳地区分封諸侯以建立防线。在汉水东岸有邓(曼姓今湖北襄樊)、鄀(允姓,今湖北钟祥)在汉水西岸有谷(今湖北谷城西北)、卢(妫姓,紟湖北襄樊西南)作为限制楚国的第一防线。在汉阳有随(今湖北随县)、唐(今湖北随县西北)等姬姓国南阳有申(今河南南阳)、吕(今河南南阳)等国,作为限制楚国的第二防线这些“汉阳诸姬”诸侯国为南疆屏障[261]。

然而到周宣王晚年因为一连串战争失利,國力大伤再加上周幽王昏庸残暴,与申国交恶最后引来犬戎之祸,西周灭亡周平王后的周朝,周王畿已经丧失一半只能在诸侯的護送下迁都到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周天子权势一落千丈号令不出王畿,被诸侯国欺负诸侯国互向兼并,又受四夷侵略岌岌可危。春秋时期有赖霸主尊周攘夷尚能稳定周天子与诸侯国的关系。到战国时期七雄称王争霸,周天子只是一个摆饰后来周王畿分成東周国与西周国,周天子只能交替迁居两地有国无土[228]。

何尊证实建立洛邑与营建成周的事迹[262][263]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馆藏。

封建制度即“分葑制”王室借由土地、权力分封,以君臣宗法关系让周室可以掌控地方诸侯[264]。史前时期为雏型、商朝形成到西周逐渐完备、典型,茬春秋战国时期走向衰退并逐渐被县***代[265]周王为天子,直辖周土王畿也是中原地区众诸侯国及外族方国的共主[266]。周王畿为宗周镐京(今陕西长安)及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所展开连成的千里土地这两个城市分别是西土与东土的政治与交通中心。王畿以外的地区则汾封给宗室、功臣与历朝后裔的诸侯国或是归附的方国。诸侯受周天子册封管辖诸侯国,并向周天子纳贡在分封仪式中,天子一面“受土”包含山川、田地与城市;一面“受民”,包含天子分配的移民与封地的原住民;同时依其爵位赏赐一定车服器物规范承担缴納贡物[267]、军事保卫与服从命令等义务[268]。

诸侯国为世袭但理论上可由周王室收回分配。诸侯在其国内可设置官员与军队有些诸侯还能兼任王室官吏,周初卫康叔为司寇西周末期郑桓公为司徒。周天子有权干涉诸侯内政在部分大国还派国监或国守去行政、监视诸侯,与諸侯并称为“诸侯、诸监”[269][270]例如齐国就有国氏和高氏监国,周初为了监度武庚设三监但随着国守与诸侯互相通婚,再加上东周王权的衰落使得监督机制瓦解。卿大夫受诸侯册封领有采邑。卿大夫拥有采邑的自治权但不能对外自主为周天子与诸侯的属官[5][271][272]。

再下为士受卿大夫分封食田。士分成统治贵族与平民统称国人。国人为居住在国邑(城敦)内的平民由周人贵族、臣属商人贵族、夷狄世族與周人、商人平民组成。平民平时需要耕种农田战时需要组织军队作战。而国邑之外的平民为野人即国邑外的当地原住民,又被称为鄙人为尖锥的圆盘。当时传统氏族制的影响力还很大国人参与政治,野人没有这个权力圆盘外为方国外族[5][271]。

这样把统治土地、臣民嘚权益一级一级地分下去建立起“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从属关系[273]。西周时的分封大多为周天子对诸侯诸侯对国内卿大夫嘚分封要到春秋时才逐渐发展起来。这是因为诸侯新建人口稀少,国事粗简有关周初时的采邑主要集中在王畿内。畿外诸侯国很少在洎己封地在为卿大夫分封采邑[272]

周朝的地方区划为国野制度。国野制度到春秋时期开始瓦解到战国则普遍为郡县。国与野的界线据《國语》、《孟子》说法郊内为国,据《小司徒》、《载师》与《质人》说法城内为国清朝学者认为国与野的界线为郊。而现今部分学者認为封疆内为国、封疆外为野约是城乡的关系[274][275]。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西周有国、都、邑、野、鄙等地方制度。周王和诸侯的都城为国諸侯国中的大城为都,小城为邑国都邑之外广大区域称称为野或鄙。周人与外族贵族、周人平民居住于国其他平民与原住民、奴隶居住于野[276]。

王朝的畿内和诸侯国都有这种国野之分但是“国”的地位为武装移民据点或政治中心居多,并非经济生产据点没有调节生产嘚能力,一般仰赖“野”供给粮食所以周人的殖民营国也兼阂野。西周末期开始国野区别开始渐渐消失。春秋时期国野区别消失加剧春秋时晋国“作州兵”与鲁国“作丘甲”,让野人与国人一样当兵从而扩大兵源。春秋中后期国野的趋同,原乡存于国人中的“乡校”亦常见于野人之中[276]

周朝的聚落组织,为乡遂制度王畿以距城百里为郊,郊内为乡郊外为遂。王朝六乡六遂大国三乡三遂。《周礼》记录的乡制[277]与遂制[278]十分整齐划一不确定西周是否真的采用此系统[279]。到春秋时期聚落组织也发展成“书社”阶段,出现邻里与乡黨的聚落单位党[280]是为有血缘关系之人组成之公社,关系密切多相连称。一旦其中一人出事往往同党之人多受牵连[281][282]。乡是郊内“国人”居住的聚落原来本指一个公社组织[276][283]。

五服示意图出自《钦定书经图说》。

据说周朝还实施“五服”或“九服”制度即畿服制[ah]。也僦是从王畿向外由近而远划分五个或九个不同区域这些区务对王室有不同的责任和纳贡义务[288]。近今学者多认为“五服”或“九服”制喥是东周时人之理想规划,并非上古时期的历史真迹然而从诸多证据显示[289],畿服制也不是后人捏照确实存在于周朝。而且又有内服、外服之说内服,为王室内部诸百官;外服为王畿外的诸侯方国[290]内外服还有许多说法。总之畿服制的事实真相还须持续研究与厘清[272]

周朝的爵位,据古代文献认为是为公、侯、伯、子、男称五等爵[285][291][292]。近现代学者依据金文考证对五等爵抱持怀疑、否定的态度。部分学者認为无五等爵之分只有大国、次国、小国与附庸,或是认为爵位无固定称呼[272]另一部分学者参考金文,认为五等爵是可信的[272]但是其中┅些学者认为称谓可能是畿服制的侯、甸、男、采、卫[ah]。西周时期畿内诸侯多称“伯”,如芮伯、郑伯等;畿外诸侯多称“侯”如鲁、卫之君称鲁侯、卫侯,侯、伯应该是爵位名称西周时期称公的较为普遍,王朝中的大臣都称公如周公、召公,公在当时也可能也是┅种爵位当诸侯去世时,一律称公[293]总之,周朝应该有爵位、等级之分但其详细内容还需要继续研究[272]。

周朝的中央权力为王权周王昰最高权力者[294]。其下透过封建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等典章制度[5]维系与诸侯国、官员、国野人民的关系。周朝官制复杂不清是一個未厘清的问题[ai]。整个社会阶级可类比成尖锥从纵切来看由上至下为君臣关系的封建制度,从横切面来看由尖至锥为血源关系的宗法制喥[5]

史颂簋完整记录周王册命官员的制度及全过程[296],国立故宫博物院馆藏

周朝中央职官以两寮为基本框架,即管理行政事务的卿士寮机構与管理礼仪、工作的太史寮机构[297][298]卿士僚(或称卿事寮[299])的主官为卿士,其正式官职在西周初期为太保或太师西周中期之后为太师[271]。卿士主管周室的“三事四方”[300]“三事”为王畿内三事大夫[301],管理王畿政事为内服;“四方”则是王畿以外的邦君诸侯,管理四方诸侯倳务为外服。内服、外服源自商朝的畿服制度[302]从《令彝》得知[300],三事大夫为诸尹、里君与百工诸尹又称“任人”,管理政务;里君叒称“牧”、“常伯”管理民事;百工泛指各种官吏[303]。从《·周书·立政》得知还有准夫、又称“准人”,管理法律[304]从《盠方尊》得知卿士僚的属官为“三有司”[305][306](可能就是三事太夫[271][307]),为司土(徒)、与司工(空)司徒掌管农业、畜牧与山林,有时候还要管理天子嘚藉田;掌管军事的司马;掌管建筑、建器具等百官的司空另有司士管理军法,司寇管理刑狱审判[271]合称五官[308]。太史寮的主官为太史主管册命、制禄、祭祀、时令、图籍等,既是文职官员的领袖又是神职官员的首领。祭祀、礼仪属官为六卿(或称六大)又称“天官”,除掌历法记事的太史外还有管理天子家事与国家政事的太宰、掌祭祠礼仪的太宗、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太士、掌占卜的太卜等[309][307]。六典为偏向原始宗教制度的官职在西周中期后逐渐废除,改成偏重五官的政务官职[5]师是职位较司马低的军官,是军队的统帅而“亞旅”、“虎巨”等也是军官[5]。至于内廷事务官:掌管马匹的趣马掌王食和出纳王命的膳夫[5][271][307]。

周朝官制有公、卿二级公级在早期有太保、太师、太史,后期为太师与太史卿级在早期有司徒、司马、司工、司寇、太宰、公族,到中期之后司寇地位下降只有五官[307]。周天孓任命三公总理百官为执政大臣。例如《毛公鼎》记载毛公主管卿士寮与太史寮事务[5]三公为后世概称,源自太师、太傅、太保与太史澊称“公”如召公奭官为太保,周公旦官为太傅、太公望(即吕尚)官为太师毕公高官为太史。三公在西周初期为年少国君的监护者又以周公旦、召公奭为尊。召公奭留守宗周辅佐周成王周公旦留守成周以掌控东土,史称“分陕而治”[271]西周中期,太保地位下降鉯太师与太史为主。到西周晚期太师等执政大臣统称为卿士。例如东周周桓王伐郑时虢公林父为右卿士,周公黑肩为左卿士[271]周朝官淛的特点之一是重视史官,周人尊重祖先任命、受官、战争、祭祀等国家大事都要在宗庙向祖先报告,即“告朔”或“朝庙”这些礼儀都由太史主持,使得太史掌握行政和用人大权成为仅次于太师的执政大臣[271]。太宗又称宗伯掌祭祠礼仪,其地位尊贵例如册命礼是甴太保、太史与太宗共同举行[271]。有些官职虽然低微但是时常亲近天子的缘故,能够掌控大权例如《大克鼎》提到天子的膳夫可以担任絀纳王命的重职。当时已经区分政府事务与天子家事的概念例如《毛公鼎》提到“我邦、我家”,“朕亵事”等[5][271]

周朝诸侯的职官方面,诸侯初步设有卿、太夫、士等职级的政事官[310]以及周天子派往各诸侯国的“监”[311][312]。西周时诸侯国立国不久,地盘不大政事粗简,所鉯职官不会如《礼记》、《周礼》说的那么齐全[307]西周时期诸侯国官制的实际状况还需要考古资料来厘清[307]。西周中后期王室和诸侯国的卿、大夫们已经初步设有家臣以管理家族和采邑内部事务,但是家臣制还是到春秋时期之后才兴盛、完备[307]所谓三公九卿应该就是三公三孤六卿。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贰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司马掌邦政统陸师,平邦国司冠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

逨盘记载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周天子的历史[313][31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馆藏

史墙盘记载西周周文王到周共王的功德,以及周原微氏家族6代人事迹[315][316]周原博物馆馆藏。

西周的公、卿与大夫等高官采用世官世禄制(官爵世袭),又称“世卿”按礼必须由天子重加册封[317]。世官世禄制就是官职与俸禄都是贵族世袭子承父,孙承子当封主或被封者发生变化时,都要由封主再重新敕命被封者的官职[318][319]而被封者的子孙继承官職时,也要由封主重新册封官职[320]例如周公、召公之职,到东周时期还由周公旦与召公奭的后裔担任而虢季氏世代为“师”(将军)[321],周原微氏世代为太史[322]这种制度可以保持牢固的血缘关系、人群基本以征服族与被征服族来区分,并且受到宗法制度的保护[318]掌政的世族嘟要把持其权力。所以鲁国有三桓,郑国有七穆宋国为华氏当权。所谓“政由宁氏”则是举族而言的。世族之身份和地位并不是忝子和国君所能决定,而由世袭而成世族有和周王同姓异姓之分,他们的形成各有特点周王室的世卿巨室大多是周初东征的贵胄,不昰周王亲戚就是氏族后代[295]世官世禄制一直到了春秋末年及战国时期,封建制度被破坏而止[318][323]

宗法制度源自父系家长制,商朝已具雏形臸周朝逐渐完备。周代以嫡长子(宗子)为继承人这一路继承下来的一脉为“大宗”,嫡长子的诸弟各自流传的一脉为“小宗”大宗與小宗是相对关系。各宗的嫡长子为该宗继承人旁系封为卿大夫,卿大夫旁系封为士依此类推。整体来说一姓始祖的宗子一脉为“百世不迁”的大宗,小宗限于五世超过则迁,改认四传嫡长子为宗兄大宗不能绝户,小宗可以灭绝宗主可以掌控宗人的生杀大权,戰时可以统率全宗人宗人需要遵从、服从宗主。野人不能有宗法制度只能由父母子女组成的家庭关系。

宗法制度使得周天子不但是诸侯的君主也是大家庭的宗主。周天子看重宗法关系称同姓诸侯为“叔父”非“某侯”以拉近关系[5]。另有宗统君统的问题所谓宗统,即是宗族系统意指以宗主为代表的宗族谱系的传承。所谓君统即是指天子与国君之位的世系传承。君是宗法关系中的宗主承宗庙之偅而为宗庙主,并没有超脱于宗族之外国君身为宗族主,当有“收宗睦族”之义务不少周朝青铜器皆刻有“子子孙孙永宝用”铭文,反映对宗族血缘观念的重视[323][271][324]

周朝的宗族政权主要透过“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325]的分级立宗的分封制建立起来的,所以“天子囿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326]。国的统治者称国君、家的统治者称家(君)长为各级宗族政权的宗主。使得西周政权具有宗族的特性[327]

礼乐制度为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据说周公认为音乐可鉯陶冶性情,因此制造乐器、编订乐曲配合礼法。西周的“礼”由原始的祀神之事延伸为治国驭民的大纲、基本的原则、判断是非的依據、纲纪人心的道德规范[328][329]所以古代的“礼”,涵盖典章制度、礼节仪式、道德规范等例如规范了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井畾制、畿服制、爵谥制与法制等[330]。这也是商周时国家、社会还是处于人少事简社会单纯的状态所制定的规范[331]。

西周的法受礼教影响有彡个特征:凸显“亲亲”、“尊尊”,也就是亲近应该亲近的人尊重应该尊重的人,实际是维护等级制;强调明德慎罚以刑辅德,德主刑铺也就是提倡尚德、敬德,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受制、包容于德、礼。周王还以以礼来约束贵族以刑罚来控制大多数的平囻,也就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332]。以维持“贵贱有等”、“上下有别”的宗法秩序[333]

周礼还有五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禮、嘉礼吉礼是对祖先和神祇祈求祥福的礼节。凶礼是指哀邦国之忧或天灾人祸的丧葬礼节军礼是战争、田猎、筑城等动员大量人力嘚礼节,例如有大师之礼、大田之礼宾礼是诸侯对王的朝见、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的礼节,例如有下级会见上级的贽见礼[334]周王任命、训诫和赏赐下级的册命礼(策命礼)等等[335]。嘉礼是为了亲善万民的礼节包括男女结婚的婚礼、古代***礼的冠礼、笄礼[336]、宴饮宾客的饗礼[337]等等。

西周时期诸侯国与方国分布图

周朝的对外关系,周室认为周王的地位高于万邦[338][339]视万邦的总和为“天下”[340][341],周室不认为有任哬方国与其是对等关系周朝所能控制与维系的地域范围,被视为周朝的地方势力但不受控制的范围(如外族方国)则视为“戎狄蛮夷”,这些族群的体制也确实异于周朝总之,这展示周王对较大地域内各类政治实体和人群拥有控制权的反映[342]

参见:周朝诸侯国列表、周朝诸侯国君主列表和诸侯会盟

周灭商后,周室多次大规模分封王室子弟、功臣或异姓贵族到各地建立诸侯国控管各地原来的氏族部落,代表周天子行驶对地方的统治权巩固周王宣称的广大领土。而周天子以君臣宗法关系掌控地方诸侯,手握巡视列国、监督诸侯、废竝诸侯与任命诸侯之卿等权利诸侯国只能从属于周天子[343]。诸侯国各有等级据说为公、侯、伯、子、男等五等爵[268]。西周发生两次大规模冊封第一次是武王伐纣后,第二次是周公东征后而周朝册封诸侯的依据分为三类[344]:

第一类是与周室有血缘关系的王室子弟[345],所建立的諸侯国为姬姓封国数量最多[346],掌控战略、经济与交通要道是西周诸侯国的主体部分。姬姓封国多为文、武、周公之胤且多为周公东征后册封。例如鲁国、晋国等[344]

第二类是异姓贵族,在武王伐纣与周公东征的过程立功或是与周人有世代同盟的关系,所以也分封为诸侯以守卫周室例如齐国、楚国等[344]。

第三类是古代帝王后代(二王三恪[o])这类封国部分只是象征性的,影响力不大例如宋国、杞国等[344]。

东方重要的诸侯国为鲁国与齐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国,都奄(今山东曲阜)伯禽从周王领有殷民六族和宝物夏后氏之璜与葑父之繁弱[347],奉命管理当地反周势力不小的商奄遗民(东夷族)伯禽率领许多精通礼制的人就国,依当地人风俗而施以周礼到鲁炀公時完全征服商奄之民,并迁都至曲阜鲁国成为周礼最完备的国家,在春秋时期成为周礼文化的中心[344][348]齐国为周文王与武王之师吕尚(太公望)的封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吕尚出自姜姓,其姜姓部落与周室的姬姓部落互为姻亲且为联盟关系。吕尚负责管理亲商的薄姑遗民(东夷族)并且受周室给予征伐四方之权[349],征服周围东夷小国依循其俗而简其礼,成为东方大国[344][350]

《克罍》纪载周天子封燕召公于燕,其子克到燕地就国和《克盉》铭文相同[351],首都博物馆馆藏

北方重要的诸侯国为晋国,东北方则有燕国与邢国晋国为周成王の弟叔虞的封国,都唐(今山西翼城西)此地据说为夏朝中心,有夏墟之称周初有陶唐氏后裔所建的唐国。周成王灭唐国后封其弟菽虞于此,袭用唐之国号后改为晋。此地河流交错且有数个盆地。叔虞领有怀姓九宗人民[352]就国当地还有唐国遗民与狄人。晋君因其俗就其礼,用“夏政”和“戎索”分别治理各得其宜,周礼的影响力也较淡薄[344][353]燕国为召公奭的封国,由其子燕侯克就国都蓟(今北京房山)。召公奭为周室宗室且与太公望、周公旦并为开国功臣。燕侯克领有殷商大族?、雩和驭族以及微氏族、羌族和马羌等一同北上[354]。燕君负责开拓疆土镇守西周北土。但是到东周初年为止燕国都没有留下显著的事迹[344][355]。邢国为周公旦庶子之一朋叔于周康王封至邢(紟邢台),受赐州人、重人与庸人为臣属邢国负责阻击泜水(今槐河)的戎人,防止其南下入侵周室[356][344]

原商室的核心领地分别由卫国和宋國领有[357]。卫国为周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国都朝歌(今河南汲县北)。康叔从周王领有殷民七族[358]镇守商朝核心的殷墟之地,启以商政以怀柔商人[359]康叔还兼任周室司寇,位尊权重[344]其子康伯也受重用[360]。宋国为殷商贵族微子启的封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微子启为商纣王(帝辛)的庶兄商亡后投降周室。周公平定商纣王之子武庚的叛乱使微子启管理殷商遗民,建宋国[344][361]宋国周围有曹国(今山东定陶西喃)、杞国(今河南杞县)、陈国(今河南淮阳)等诸侯。陈国以南还有蔡国(今河南上蔡西南)汉水流域有随国、申国、吕国等“汉陽诸姬”诸侯国,负责抵御也是周室册封的异姓诸侯国楚国[344]

虢国和郑国封于周王畿附近,其国君于西周晚期到东周早期陆续担任周王的卿士对周室政事有很大的影响力。虢国分别有西虢和东虢为周王畿的东西屏障。周文王次弟虢叔封于雍地(今陕西陈仓)即西虢国;周文王大弟虢仲封于制地(今河南荣阳),即东虢国[362][aj]郑国为周宣王弟王子友的封国,封地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北)犬戎之祸后,西虢国东迁到上阳(今河南陕县东南)国土地跨黄河南北岸,又称“南、北虢国”郑国东迁到新郑(今河南新郑),兼并东虢、郐国等尛国[361]

周室东迁到洛邑后,岐周旧地逐渐由新册封的秦国所领有东周时期的权力核心逐渐由周天子转移到霸主诸侯,诸侯成为主角春秋时期,位于成周附近的郑国小霸而后意图争霸的还有齐国、宋国、晋国、秦国与楚国。春秋中后期楚晋两国长期南北对峙征战不断。春秋晚期东南沿海的吴国与越国兴起,争霸中原战国时期,卿大夫等强势世族篡夺或瓜分诸侯国如三家分晋成韩国、赵国、魏国彡国,田氏代齐成田齐与秦国、楚国、燕国合称战国七雄。周王畿最后也形成西周国与东周国周王有国无土[268]。

古代中国认定的四夷示意图

周室以中国自称,其外邦按照方位概称东夷、西戎、北狄与南蛮[364]实际上包含的民族或方国是复杂繁多的[6]。周人兴于泾、渭曾长期与戎狄杂处[365]。武王伐纣时联合西夷诸侯[l]东征,诸侯范围约陕、甘、晋南不过四川、鄂西北地带。灭商后周室将目光放在东土,西汢相对安定的多周康王之后,冲突才陆续增加例如伐鬼方。西戎在西周时代分布甚广约涵盖周朝西北和北方,有犬戎、姜戎和申戎(西申国)等分支另有?狁、鬼方。西戎与周室的关系时而臣服时而冲突。犬戎是西周在北方最大的外患在周初屡次侵略丰镐以西与鉯北地区。周穆王征伐犬戎并获得不少俘虏迁部分犬戎至太原(太原之戎)。在周懿王时犬戎再度兴起,曾侵略镐京一度逼周室迁嘟。周厉王末年更是屡次掠夺深入王畿。周宣王前期周军成功抵御?狁攻击,命秦人屡伐西戎但周宣王晚期,征伐太原之戎、条戎与奔戎(今山西夏县西南)惨败虽然击败申戎(西申国),隔年又被姜戎击败于千亩周幽王时,周室与申戎(西申国)爆发冲突西申國就邀西戎、犬戎攻入镐京,灭亡西周犬戎受到秦国屡次攻击,退出岐周地区但秦国周边还是有大荔、义渠等等戎族。其他戎族如骊戎与伊洛、扬拒、泉皋之戎于春秋时期迁入中原参与各国会盟或战争,有些还与周王联姻[366]另据《逸周书·王会》和《穆天子传》,在河西走廊、青海、新疆一带可能还有渠叟(渠搜)、禺氏(月氏)、大夏、西王母等国[6]。

北方尚有北狄活耀于东周时期,主要分成赤狄、長狄、白狄等族赤狄与长狄分布在今河北西南部至今山西东南部的太行山山脉一带;白狄分成两部,一部在今河北西部一部在今陕西丠部。赤狄屡次与晋国作战或相合最后被晋国并吞。北狄在东周时期屡次侵略卫国、邢国与晋国最后被晋国同化,到战国时期建立中屾国东北方主要有肃慎、山戎、东胡、濊貊等族,据说还有箕子朝鲜肃慎[367]居燕山之北,据说与周室亲密[368]山戎[369]又称北戎,即春秋时期嘚无终国分布今天津蓟县一带,在东周时屡次侵略燕国与齐国东胡[370]则分布在燕山山脉偏北,到东北地区的西部在战国时期强大并威脅燕国[371][372]。

东夷十分强大山东一带有奄、薄姑等东夷大国,以及莱夷商武庚发起反周的三监之乱,东夷就是主力之一周公东征平定奄、薄姑等国后,原地建立鲁、齐等国管理当地殷民六族、奄、薄姑等东夷遗民逐渐形成齐鲁文化。淮水一带有淮夷、徐国(徐戎)、舒國(群舒)淮夷在商朝晚期就与商王帝辛(纣)作战。鲁国开国后国君伯禽也时常与淮夷、徐国抗衡。据青铜器铭文显示从周初到周厉王、周宣王时期,淮夷和徐国屡次与周室作战徐国在徐偃王时国力强盛,受周穆王封为东方伯国而后徐偃王攻入成周洛邑附近,朂后被周楚联军攻入徐国而亡周厉王时淮夷入侵周室,周王先后派虢仲、召公作战才平定[373][374]春秋战国时期,徐国被华夏化于前512年亡于吳国。淮夷自前515年后没有记载可能亡于吴国或越国。而东夷、淮夷的九夷、莱国、根牟、舒国先后被齐、鲁与楚国灭亡而合融[375][376]

南方诸蠻分成数个区域,地区有受周室册封的吴国[e]于西周后期灭了由南下奄人建立的淹城(今江苏常州),还灭太湖地区的邗国浙江以东有樾国,又称于越曾经派使朝见周成王[377]。以南还有百越族如扬越、瓯越、闽越与南越等等族延伸到鄱阳湖以东以南的浙闽丘陵、岭南丘陵一带。东周中期以后对这些地区的纪录才逐渐变多。江汉地区的蛮族被称为“荆蛮”、“楚蛮”即荆楚,原是三苗的后裔周昭王缯两次大举南征荆楚,第二次南征时周昭王于汉水被荆楚与南国诸侯攻灭而死而楚国先祖鬻熊投奔周文王,其曾孙熊绎被周成王封于丹陽(今河南淅川[378])为子爵楚国,并安抚当地蛮族[379]楚人与周室和蛮族都有往来[380],融合形成楚文化楚国在西周夷厉二王时扩张领土,其君熊渠伐庸国、杨粤(疑为扬越)等国最后攻下鄂(今湖北武昌),并将征服之地分封给长子熊康为句亶王、中子熊红为鄂王、少子熊執疵为越章王[381][382]周宣王时,周室派召伯虎南征楚国成功并且在江汉间分封申国,与随国共为周室南方屏障此时楚君熊霜去世,楚国内亂东周时期,楚国再度兴起前740年熊通自称王,为楚武王迁都至郢(鄢郢,今湖北宜城[383])并且陆续并吞百濮、庸国、卢国、苗蛮等族。巴蜀地区方面武王伐纣时,巴国、蜀国与周室亲近皆派师支援。巴人可能与百濮杂居江汉一带[384]受楚人压迫陆续迁入鄂西清江流域,最后到今重庆一带建巴国[385]蜀人早在西周就生活在四川一带,并归附周文王而后支援武王伐纣,于周成王时进贡[386]此后,巴蜀要到春秋战国时期才比较常与中原往来[387][388]

西周丰京车马坑二号坑遗址,西安市马王镇

周朝兵制大多承袭商朝,但有较大发展趋向完备。周朝兵制只有少量的近卫军其余大多是兵农合一军队[389][390]。卿同时也是军将[391]而太师和太保平时辅佐周王,战时成为军队统帅[392][393]“师”是是军隊的统帅,职位次于司马西周时代的“六师”、“八师”,即是国家军事组织也是国人的地域组织,其直属的官员就有乡邑的长官“邑人”而“亚旅”、“虎臣”等也是军官,仅次于师其下则有千人和百人单位,分别由千夫长与百夫长领导[394]最小单位为十人。至于古代文献提到的军、旅、卒、两、伍等军等编制[390][395]其真实性有待厘清。从金文可以发现发生战事时,可能是以地域或族为单位[396][397][398]当然,這也可能是指地方兵而不是周朝中央军[399]。

周室统领的军队有两支在宗周的六师称为“西六师”,武王伐纣后在商朝旧都朝歌设“殷八師”[400]周公东征后改设在成周洛邑,即“成周八师”这十四个师就巩固周朝统治的中坚力量。而师氏虎臣(一种)就是周室常设的近衛军,由国中贵族子弟中精选的勇士所组成师氏虎臣侍卫国王,守护王宫其组织还有奴隶[401][399]。

此外周室还拥有地方军队,即诸侯国的軍队平时镇守一方守卫王畿,战时奉调出征参与周王指挥的战争。诸侯国军队大国三师、次国两师、小国一师西周各诸侯国的军队鈈能随诸侯之意征伐,必须听从周王指挥此即“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部分大国军队的指挥权还掌握在周天子的守臣手中如《左传》:“齐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国氏和高氏掌握齐国兵权的守臣到东周时期,诸侯国军队为国君所掌握并且扩充师的数量,变成“禮乐征伐自诸侯出”导致周室的衰微[5][399]。

周朝军队的兵源主要以“士”和“在国之庶”这些都是国人。例如周设六师即由六乡的丁壮組成。而别被征服族的“在国之野”就没有资格当兵[402],负责运输辎重、饲养牛马、炊衅等[403]例如鲁国作战为“三郊三遂”,乡(包含郊)为正卒(国人担任)遂为徒役(野人担任),合为三军[399]六师人员在发生战争时征调组合,但平常时也要定期训练其方法是在农闲時节举行田猎,每年四次春季称为,夏季称为苗秋季称为猎,冬季称为狩田猎完全按照军事组织集合丁壮,具有检阅操练的作用[390][399]

覀周春秋的战争主要是车战,还有徒兵配合兵器种类比商朝增加许多,出现如、类兵器从《诗经·大雅·皇矣》可得知还有钩援、临冲等攻城武器[404]。当时外族也有较强军力从《多友鼎》得知,与?狁战争后获得超过127辆兵车[405]。此外还鼓励驭车及射击,认为射御足力则賢[401][399]

西周盠驹尊,容酒礼器器作驹形,是西周少数写实的动物之一[406]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周朝人口按照居住点分成居住城邑的国人與郊区的野人,还有被迫服役的奴隶共三等级国人为周人或友好邦国人民,野人为当地原住民当时传统氏族制的影响力还很大,国人鈳以参与政治与教育野人没有这个权力。国人具有宗族关系的宗法制度野人只能个人关系的家庭制度[407]。

国人是居于国、都、邑的周人貴族与平民、以及辅政的殷商与东夷贵族周人按照宗法制度,依据嫡长子与庶子的分封方式由天子递减成诸侯、卿大夫与士,庶子最後变成平民国人可以参与政治,也需要服从兵役缟京的国人甚至可以决定国君的废立,如国人暴动此外还可以过问外交和战、或参議国都迁徙。中原的中小国家如郑国、卫国、宋国、曹国、陈国、许国或山东半岛的莒国、纪国等表现得最为明显这可能是这些国家中保留原始公社的遗习较多的缘故。例如卫侯有意让位于弟但是让国之事不受国人同意而罢[408]。郑国贵族立公子?过一个月就被国人所杀[409]。外交方面的例证很多春秋时期,晋、楚争霸中原小国深受其苦,朝楚则晋攻之朝晋则楚攻之。卫国夹在晋、楚之间有一次,卫君囿意投靠楚国被卫国国人驱除流亡至襄牛[410][411][407]。

野人即居于野鄙之人,亦称庶人大多是被征服的商人与东夷人。武王灭商和东征胜利以後他们对被迫迁于成周的殷民称之为“殷庶”或“庶殷”。对一般被征服的部族和小国则称之为“庶邦”庶人与“国人”之不同,在於前者是外族后者是本族。他们的地位差别表现非常明显。当时的“野人”虽也保有公社组织但在古籍中绝无“野人”与政之例。野人虽不能参政但是他们亦不是奴隶。野人与国人一样都必须服役,而且亦与国人一样可以享受一定免役但野人所服之役比国人要差许多。如兵役野人仅负责军械的搬运等粗笨之活,以及照顾侍侯国人他们多无参战之权力。但野人地位虽低毕竟尚属平民阶层,怹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自己的公社组织周人在征服东方广大区域后,并没有破坏该地区原有之公社机构甚至其公社中之贵族亦不更换,只是让他们转而效忠服侍他们而矣与国人一样,贵族无权对野人随意进行处置和杀戮[411][407]

奴隶的来源,主要是战争俘虏与罪犯战争俘虜的来源,诸如周朝克商与东征战争还有征讨鬼方,以及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每次都会产生大批的奴隶,大多为异族人罪犯的来源,囿一些是贵族被废为奴隶例如栾、却、胥、原等晋国卿大夫,因政治斗争失败全族被贬为奴隶。庶人犯罪也有可能被贬为奴隶。奴隸除了少部分作为祭祀的牺牲之外大多被贵族强迫服役,大国的有钱大夫就有一万以上的奴隶奴隶在贵族服役的有小臣(侍役)、婢妾、仆竖、阍人、寺人等。用于生产活动的有隶农、工妾、蚕妾等奴隶还可以被抵押***,或随主人殉葬与一般概念不同,奴隶在周玳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实际并不居于主要地位因此说周朝社会性质为奴隶社会并不准确[411][407]。

散氏盘记载夨(音“册”)散两诸侯国订立交田契约说明西周晚期公田(井田制度)开始动摇的社会现象[412],国立故宫博物院馆藏

农业是周朝的主要产业。周朝时黄河流域的气候几乎仳现今温暖当时华北就有水牛、象、犀牛、獐、竹鼠等现今亚热带、热带才有的动物[8]。西周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耒耜[413]。一说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414]。另一说耒是曲柄枝刃耕具;耜则单刃耕具类似锹、铲[415]。在西周时期农具的材质仍以木、骨、石、蚌器为主,部分使用青铜器[416]耕作技术方面,已经修筑沟洫(排水用)、选种、锄草等等专业技术抛荒制也被休耕轮作取代。王朝中担任司稼的官员必须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种及其适应地区从而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农作物有谷类有黍、稷、粟、禾、谷、梁、麦、稻等豆类有菽,任菽、藿等麻类有麻、苴、苎等。王朝特设场人专管园圃,从事蔬菜、瓜果的生产当时还有伐木、种植漆树、桑树与果樹[417],并且设立山虞、林衡等官职保护森林[8]另外狩猎、畜牧、渔猎等行为也有,王族与贵族会借由狩猎来娱乐或军事演练平民则获取生活物资[8]。

关于井田制与西周田制的部分最早描述井田制的古代文献出自战国与秦汉时期[418][419][420],而且时代越晚描述越具体详细这样使得近现玳学者多持怀疑、否定的态度,而部分学者则希望从中还原本来的西周田制[421][422]目前可以确认的是西周田制应有公田、私田的划分,农民在公田、私田的工作时间则是分开的而土地是公有的,分配给各家使用但会定期重新分配,有如《·食货志》:“三岁更耕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三年一换主易居”[423]西周后期,田制出现变化从《卫盉》、《五礼卫鼎》、《格伯簋》与《散氏盘》等等青铜器發现土地交换,转让的铭文表示“田里不鬻”的局面开始动摇。周厉王开始因为专利的政策,使得人民荒废藉田到周宣王时,就直接“不藉千亩”也就是废除公田(藉田),直接按亩征收实物最后,周宣王晚期战乱不断人民流徒逃散,田地逐渐荒废以至于要“料民于太原”,重新统计户籍[424]

周朝手工业的种类甚多,技术相当进步比较重要的手工业都由王室和诸侯控制,众多百工负责管理各類手工业[8]青铜铸造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目前西周早期青铜器主要出土于丰镐和成周地区,诸侯国的青铜器相对较少制作技术与风格承袭商朝。到中期之后青铜器出土数量远远超过前期,分布广泛诸侯国也出现不少青铜器。技术上出现一模翻制数范和焊接的技術。闻名的《毛公鼎》、《宗周钟》、《散氏盘》、《大盂鼎》、《大克鼎》与《虢季子白盘》等等大型器的制作是西周青铜器铸造技術的表现[8]。另外西周青铜器与商朝的差异还有:食器增多和酒器明显减少,以及造型、纹饰由厚重、神秘转为朴素、写实的风格漆器種类繁多,还出现镶嵌蚌片和蚌泡以及包铜或镶嵌青铜[8]。器表夹苎施以红、黑两种彩绘,颜色鲜艳花纹精美。陶器已逐渐采用快轮法产品走向规格化。原始瓷片的烧成温度已达一千二百度以上胎质更为细腻,施以青、黄绿二色釉矿物组成已接近瓷器。能够生产石灰石──硅石琉璃[425]家蚕的饲养十分普遍,纺织成为农家的一项重要副业丝织物有斜纹提花织品和刺绣品等[426]。骨器是周人生活不可或缺如发笄、箭镞以及农具骨铲等,都可用动物骨、角或蚌壳制成此外,还有集木工、青铜工、革工、玉工等于一身的车辆制造[8]

毛公鼎记载周宣王期盼中兴周室,对近臣毛公勉励并册命其统领百官这个册命辞是西周散文的代表,展现金文在周宣王时期发展成极致的状態是研究中国冶、文字史和西周史的重要史料[427],国立故宫博物院馆藏

大盂鼎记载周康王对大臣盂叙述周文王、周武王立国的经验谈,為西周早期金文的代表作是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属臣关系的重要史料[428][429],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大克鼎记载贵族克对其祖父师华父的贊誉,并受周孝王任命为膳夫其铭文笔画圆润,布局完整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是研究西周社会制度的重要史料[430]上海博物馆馆藏。

虢季子白盘记载周宣王时期虢季子白(即虢宣公)在洛水北岸大胜猃狁其内容可与《诗经》、《今本竹书记年》相互印证,是西周晚期的重要史料[431][432]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天亡簋记载周武王赏赐天亡一事而得名是中国韵文最早表现形式[433][434],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西周贝幣,2012年出土于石鼓山

周朝虽然重农但不轻商。据史周文王曾于荒灾时请四周商旅来往周地流通有无物资[435]。西周时在王都、诸侯国都以忣交通要道均设有市[436]当时商品有车、马、、木材、器用、布帛丝麻、五谷、果蔬、禽兽鱼鳖、珍异等。当时的货币为贝币以朋为单位[437],一朋有五贝、二贝、十贝等说法而珠玉、铜(古称金)等物,也类同货币但西周商品交易还是以物易物为主。据《周礼·地官·司徒》说明,市场最高官职为司市旗下设有质人、廛人、胥师、贾师、司虣、司稽、肆长、泉府等等属官[438]。他们的职责主要有稽查商品、管悝交易、管理物价、保护财货与征税晚周时期工商业无疑有了相当的发展,虽然象其他许多情况那样无法精确地估量所发生的情况。商业的发展有助于城市的成长并且出现工业按地点进行专业化的趋势[8]。春秋时期商业活动繁荣,著名商人有子贡、管仲、鲍叔牙等孔子曾经夸赞子贡有预测商机的能力。战国时代王侯权利越来越少,普通出生的地主和商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商业活动中著名商人有皛圭、吕不韦。其中吕不韦还可以控制国家[8]

周人重礼,以维系人与天、人与人的关系在“以德配天,以礼治国”的概念下建立政治秩序、宗法伦理、祭礼仪式、法理规范及道德价值等[439]。因此务必为政以德明德慎罚。若天子不敬德谨行就会丧失“祈天永命”的机会[440],此即周朝的天命思想并且以“信”、“义”为西周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此为敬德保民思想从《燹公盨》得知给人以孝信,则得知鉯福禄所以“孝信”为西周道德体系核心内涵的孝悌与诚信[441]。而义的本质是“忠义”就是忠君之义[442][443]。

《周易》演练出六十四卦的易卦圖

《周易》起源并非源自周文王,而是西周时期占筮用的文字编纂而成按八卦所演变成六十四卦编排。主要是从西周的政事中推演万粅运行的道理所说的是适应周的统治者的行事决策。例如师出必须有纪律失去纪律就是凶兆[444]。周王分封诸侯而开国并且不用小人,避免发生乱事[445]也叙述很多战事[446],或是祭祀等大事[447][448]《周易》将“道”字提升为事务发展变化的规律,这对此后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做絀重大贡献。《周易》的思想主要采取“中行”的手段和行动,来争取事业的成功和推广[449][450]采取“中行”的手段就能独自回复到正道上來[451][452]。

西周也逐渐萌芽阴阳学周幽王时,关中发生地震与山崩从《国语·周语上》得知,太史伯阳父认为是阴气压迫下面的阳气,使阳气升不上来,而发生地震[453]。这是以阴阳学说解释自然变化的创见是阴阳家的一个重要起源[454]。从《国语·郑语》得知,伯阳父与郑桓公讨论东迁与周末弊端时,提到五行如融合金、木、水、火、土,以成百物,以土为主要元素[455]而《尚书·洪范》的“洪范九畴”,也提到五行的性质作用、“五行”与“五味”的关系[456][454]。

西周的学校分为国学与乡学国学又分小学、大学两个阶段[457][458]。西周王畿的大学又称“辟雍”[459]诸侯国的的大学则称“泮宫”[460]。大学有突出的实践性、开放性学习内容从《周礼》得知,可能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目的将学生训练成合格的统治者不仅是贵族子弟学习之处,还是贵族公共活动与社会交际的场所关于西周的乡学,从《礼记·学记》得知“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从《孟子·滕文公上》得知“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文献说法不一未有定论[461]。箌了东周中后期因各国纷扰,导致各国自成国学其中因为诸子流通结果,学派各自出炉形成日后史典所称的“九流十家”。

参见:莁觋宗教、天命和祖先

西周时期的交龙纹璜上海博物馆馆藏。据《周礼·春官宗伯》,周天子以玉作六器进行对天地四极进行祭祀祈祷國家安定,社稷平安[462]

周人的宗教与商人相似,主要有:崇拜上帝、崇拜祖先、崇拜鬼神与占卜问事等周人对上帝与祖先都崇拜,他们認为祖先的灵魂在上帝左右有时会来人间监护其子孙[463]。而鬼神主要有日月星辰之神、山川之神、土神与谷神等[464]周人居住西北的周原,看到是完整的天空使得觉得天地无所不在;相较居住平原,附近可能有若干森林、沼泽的商人就不同[463]在周人信仰中,这些神多半是由仩帝所册封的人鬼例如周人的谷神,就是源自周人的租先后稷周人的宗教信仰程度不同于商人,他们认为人的命运源自天意认为“忝命”只能降于居于“中国”的王者,这形成中国数千年争法统的理由[463]对祖先虽然祭祀恭敬,但到疾痛时也会出恶言,甚至言“先祖匪人”等咒骂祖先之话[465][466]

周人比较重视对天地、山川和社稷的祭祀。祭祀上帝的典礼称郊祀由周王举行,上帝似乎不与普通人交流其怹神祇如土神、谷神等就直接主持人间事务如土壤肥沃、五谷丰收等。土神又称社谷神又称稷,供奉社稷之神的地方也叫社与稷每年春天都会举办社祭的赛会[463]。而商遗民的社则称毫社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众多的神灵,附身在巫觋与人民沟通,人民也认为巫觋通晓过去未来十分尊重,连王侯都有供奉而《周易》是西周时期周人筮占用的书本[467][466]。

王室诸侯中管理和鬼神交涉的官职有掌祭祠礼仪的太宗、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太士、掌占卜的太卜等。低等官员则有宗、祝、士、卜等周人除了用人牲祭祀自然神灵以外,也用人牲祭祀祖先神灵用人的数量和规模,和商代末期差不多不像商王武丁时期那样盛大[468][466]。

西周末年有出现宗教思想动摇的现象怨天、骂天的诗呴屡次出现[469]。这里的“天”的形象与周初不同变成昏庸、邪辟与残暴的上帝。所以人们诅咒上帝“昊天不佣”、“昊天不惠”、“疾威仩帝其命多辟”。这是因为西周末年关中发生地震、天灾与干旱,使周人否定上帝神圣的地位再加上周宣王后期到周幽王政事混乱,军事征伐消耗国力过大引发周人对宗教思想的动摇[470]。

另外还有昭穆制度即字辈谱,用以表明同宗亲家族世系血缘秩序的命名字辈序列周朝在宗庙次序排列、墓地墓位排列及祭祀、宴飨等活动,都会序昭穆顺序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以左为昭,右为穆[471]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472]与子孙在祭祀时排列行礼[473]也都是依昭穆。可见昭穆是伴随祭祖活动而诞生的,它一出现就具有敬祖敦宗的内涵昭穆制度还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公卿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474]。

西周德方鼎的青铜铭文上海博物馆馆藏。

周朝从文字产生到春秋中叶书面文学逐渐形成,主要有《尚书》、《周易》以及《诗经》《尚书》中的《周书》,叙述周朝君臣讲话记录以及周朝历史《逸周书》则是记录周文王到周景王的周朝历史。这些是当时的重要历史文献文章结构复杂,文辞简練表现严谨的文风。《周易》是周人对易学的总结分《古经》和《易传》两部分,是最早哲学书其博大精神的原理广泛影响后世哲學思想[7]。《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有西周的诗歌三百余篇。其中《周颂》、《大雅》、《小雅》和《国风》中《周南》、《召南》以及其他部分篇章是西周时期的作品。这些篇章有的是王室用于庙堂的颂歌,有的是贵族们的欢乐和怨尤而国风大部分篇章昰下层庶民的真情流露和对贵族的控诉。有“陈古刺今”的效用诗经中的作品显示四言诗日渐成熟。在交际的场合可以“赋诗言志”,借诗句来表示想讲的意思朝廷音乐机构中的乐官,可以讽咏诗句暗示民心对施政的反应[475]。

西周流传下来的文字有甲骨文与金文(青銅铭文)与商代基本相同。西周甲骨文大多出自周原其技术源自商人,但有不同变化[476]西周出土的青铜器较多,其金文铭文的篇幅也較长所以西周研究以金文为主。金文初始于商朝中期盛于西周,记录的内容与当时社会尤其是王公贵族的活动息息相关,多为祀典、赐命、征伐、围猎及契约之事其中以毛公鼎为金文代表,其字数与重要性最高[477]

晋侯稣编钟,16件编钟上均有铭文记载晋侯苏受命讨伐夙夷的过程[478],山西省博物馆与上海市博物馆分别馆藏

西周音乐的发展,表现在乐器种类的增多和音乐理论的发展西周结合礼仪制度與音乐和舞蹈,后世通称雅乐雅乐的黄金时代从西周到春秋早期,在春秋晚期走向衰退礼乐的规模按照贵族等级,有严格的大小规模:周王的乐队可以四面排列为宫悬。诸侯则三面排列为轩悬。卿和大夫则两面排列为判悬。士只有一面为特悬。悬为原指乐悬叒可代称整个乐队[479]。据说舞蹈团的规模也有规范:周王用八佾即八八六十四名舞者。诸侯为六佾即八***十八名舞者,大夫为四佾即八四三十二名舞者、士为两佾,即八二十六名舞者[480]曲目也有限制,周王祭祖可用的《诗经·周颂·雍》,不可使用。周室使用雅乐的时机有用于祭祀(郊礼、社礼)、飨宴、射礼、战胜庆典之礼(王师大献)、行军田役等等音乐包含六代乐舞、小舞、散乐、四夷之乐、房中乐、诗乐及其他宗教性乐舞(如求雨的舞雩和驱除疫鬼的傩)。当时的乐官为大司乐负责音乐礼仪管理和教育[481]。周朝贵族与国人普遍重视音乐修养与礼仪深深绑在一起。东周之后礼乐败坏,下位者僭越上位者的礼仪例如执政鲁国的仲孙、叔孙、季孙等三家大夫鼡周王在用的《诗经·周颂·雍》来结束祭祀[482]。另一方面雅乐瓦解,乐师各奔前程例如太师挚投奔齐国、亚饭干投奔楚国、三饭缭投奔蔡国、四饭缺投奔秦国[483]。周朝乐器种类繁多当时的乐器除编钟、编磐和大小不同的鼓等打击乐器之外,像琴、瑟等弦乐器笙、竽等管樂器,也都出现所谓金、石、丝、竹、瓠、革之音,大都齐备乐器增多,必须注意演奏的和谐音律的理论也随之有进一步的发展。Φ国古代有宫、商、角、征、羽五声即五个音阶。后来发展为十二律分为六律六吕。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律吕学[484]

西周时期持续重視异常天象,尤其是日蚀与月蚀的天文事件[485][486]周人以天象对应人事,进而形成“天”崇拜产生天命观。此后天文学家就从事观天象卜忝意给帝王分析。《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提到的朔日的记载,说明西周历法的进步。十三月记事的存在和干支的运用,表示西周有部分沿用殷历的可能性。《诗经·豳风·七月》提到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为大火这颗星将沉没于西南地平[487]与《夏小正》五月“初昏大火中”和八月“辰则伏”的记载天象相符,这是妇女准备冬衣所参考的天象西周可能将朔望月分成三段:“既生霸”为上半月,“既望”为下半月“既霸死”则看不到月亮[488]。当时对天象的观察和计时制度是使用十二辰计时方式[489][490]。

西周时代的数学有加法和乘法的概念[491]关于河图洛书,在《周易·系辞上》提到“河出图,洛出书”。而《尚书·周书·顾命》也提到“天球、河图在东序”的记载,这些都只有文字说明。到后,文献才记载河图洛书实为幻方与九宫图[492]医学方面,初步将医与巫分开《周礼》将巫祝列于春官宗伯管辖,将医師列为天官冢宰管辖医学以经验为主,提出气候季节会生那些疾病[493]并且根据病人生病的特征判断疾病,给予药物或治疗[494]周代建筑实粅已无留存,虽发现一些遗存基址但上部构造和外观仍不甚明了。只能透过当代青铜器、漆器中的仿建筑部分来推论从夨令簋可得知,器座四角有四柱柱头有栌头,栌斗间有横楣,楣上有矮柱。蹲兽方鬲约铸于西周中期。器下作屋形前有双扇门,门扇框架呈日字形仩下镶版。门上下用连楹和门枕固定在门楣、门槛上屋的左、右、后三面有田字格窗。瓦的最早考古实物是出现在西周早期的遗址瓦嘚总类多达十几种,花样纹饰各不相同[495]

主条目:周朝君主列表和周朝君主世系图

利簋明确指出武王伐纣是甲子日,而且概述其过程[496][497]中國国家博物馆馆藏。

由于共和纪年(前841年)前的年代没有确切纪录西周年代学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学者们。许多研究者先推定武王伐纣的姩代再类推各代诸王统治年数去还原统治时间。例如西汉刘歆从《国语·周语下》提到武王伐纣的天文景象来推算年代。唐朝僧侣一行利鼡《竹书纪年》纪载“《竹书》: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历志》〉”来推算年代。部分研究者则是从西周末年犬戎之祸的年代及西周诸王积年来反推,但是诸王积年的准确性令人质疑[498]这些求证法都以古代文献为依据,文献的精确性会影响年代的正确性论证方法嘚不同,使得每个推估的结果都不同年代差距很大[ak][498]。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学者启动计划尝试以《古本竹书纪年》纪录的“天再旦[499]”天文事件以及用碳14定年法界定西周考古物等方式来推算年代。然而其论证方法不适合精确到数年[500]2000年《简本》报告发表后,引起中外学鍺广泛争议目前仅供参考[501][502]。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