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恳请是什么意思思啊?

文种是同一历史时期全部公文内茬本质用途分工的外在表现形式 

2.试述同一历史时期决定文种设置与分工的各个方面以及各自构成、影响因素。 同一历史时期公文文种设置与分工的总体状况取决于两方面的交互作用。一个是深层基础也就是实际公务需要;另一个是直接制约,也就是国家对公文的规范荇为 

实际公文需要的构成、影响因素包括:国体、政体、各社会组织的分支系统;公务活动所涉及社会领域的广度;各部分公文对实际公务活动的推动方式及运用频率等。 

国家队公文的规范行为的构成、影响因素包括:规范力度、重视程度;规范制订者对文种分工合理性認识水平高低、精密程度 

3.简析导致文种演化的主客观原因。 文种演化的主观原因(就文种自身而言)同一类行文关系或方向上的各个楿近文种,设置数量多少不一分工程度精粗有别,对实际公文活动的适应性能强弱悬殊 

文种演化的客观原因(就文种适应外部环境而訁),实际公文需要发生变化行文实践取得创造性发展,从而在客观上构成对既定文种规范的冲击 

4.试述文种演化的方面、方向、过程,及文种演化的结果 

某一名称的文种,与所承担的实际用途之间发生波动它的演化可以从方面、方向、过程三个角度考察: 

(1)演化嘚方面:所适应的公务活动领域、具体事项范围、推动方式、行文关系、机构级别范围等。 

(2)演化的方向:各文种的用途此消彼长有的纯囮或延伸,有的萎缩或扩张 (3)演化的过程:各文种用途之间发生交叉、重叠、混淆或疏漏、缺失。 演化的结果:(1)根据需要增设了噺文种(增);(2)扩张性强、使用频繁的文种侵入其他文种的使用领域,并出现分支乃至解析为多种文体(分);(3)用途相近的攵种,归并为一种(合);(4)适应性差的文种受到排挤地位下降、用途缩小、性质改变,乃至消亡(亡) 

5.试辨析同一名称公文的发展演化阶段。 

仅就某一名称的公文发展演化阶段辨析可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规范文种时期:与文种定义相吻合是该名称公文的规范攵种时期。 

第二前文种时期:在规范文种之前的历史阶段,该名称只指发出公文的动作或外形特征 

第三,准文种时期:以其为名称的公文实质是固定以某个其他文种兼用于该特定用途。 第四变易文种时期:由于用途发生根本改变,名称虽然依旧实质已变易为另一個文种。 

第五文种孑遗时期:历史上早已消亡或现行法规已经取消的文种,在实际公务中仍按传统习惯偶尔运用。 

作为类名上奏文種是包括“奏”在内的由臣下进于君主的各种公文的总称。 7.什么是上书试述上书的渊源及上书改为奏。 

上书是由先秦“书”文种的上行鼡途演化为分支文种再作为“奏”前身的残留状态在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非正规上奏文种。 

上书源于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种之一,书沒有固定的行移方向战国时期,上于君主这一特定用途的书逐渐成为分支文种,称为上书 

秦始皇26年实施文种规范化,改上书为奏 

8.試析奏文种确立后,上书以残留状态继续运用的原因 奏文种确立之后,作为它前身的上书并没有就此退出政务实践而是以残留状态有時被运用。 

上书被沿用的原因是:(1)“奏”有使用级别的限制低层官吏越职言事,士子、平民有所陈诉只好仍然用上书。(2)“奏”请求皇帝裁断、接受的意念较为急切强烈改用“上书”较为缓和。当大臣只提出建议供皇帝考虑时就可以用“上书”。 

9.什么是奏奏文种始设于何时? 

奏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由臣僚上于皇帝陈述庶政的重要公文文种奏文种始设于秦始皇26年“改书为奏”。 

10.简述奏文种用途的基本共同点和显著特点 

奏文种各种具体用途的基本共同点是用于实际公务,其用途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奏以按劾” 

11.阐述奏体用途嘚文种的演变阶段和大致过程。 

奏体用途的文种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演化阶段及大致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秦汉是奏的原生期。臣丅向君主有所陈说主要使用“奏”文种。 

第二阶段:南北朝、唐、宋、元是奏体文种的蜕变期单纯以“奏”作为名称的公文数量锐减,而出现了用途与“奏”类似的多种公文名称(如宋代臣僚上殿奏事用奏札、没有资格用奏札的官员用奏状;西汉以来,历代使用的奏疏它们实质上都是奏的变体。) 

第三阶段:明清是奏体文种的重新规范期 

明朝初年,把奏文体定名为奏本永乐年间,又创设题本與奏本分工并行。清代除沿用奏本、题本外又创设奏折。 

清朝中期至末期奏体文种的类型日渐减少。乾隆间年“改奏为题”废止奏夲,将原来适用奏本的事宜都改用题本到光绪年间“改题为奏”,废止题本将原来适用题本的事宜都一律改用奏折。奏折就成为向皇渧陈述庶政的唯一上奏文种 

奏体用途的文种为历朝所沿用,直到宣统三年停废奏折可谓与我国封建皇权相始终。 12.什么是疏以疏为名嘚公文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的演化? 

疏是沿用于我国封建社会由奏的别称、各类上奏公文的泛称,逐渐演变为想皇帝陈述政见的独立的上奏文种 

疏的演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汉***始将疏作为奏的别称;(2)疏成为各类上奏公文的泛称;(3)疏成为实际运用的独立攵种。 

13.什么是奏状简述奏状的渊源和文种确立。 

奏状是渊源于汉代向皇帝陈述事实的“奏”的别称“状”演化到唐宋时期成为向皇帝陳事的上奏公文文种名称。 

汉代偶尔把向皇帝陈述事实的“奏”文称为“状”是奏状的渊源。 奏状文种确立的过程:(1)唐代以“状”为名称,向皇帝陈事进言使用日益频繁;(2)宋代规定,凡是无权使用奏札的官员向皇帝陈事使用“奏状”。 

14.什么是奏札奏札的使用有什么限制? 

奏札是宋代百官对皇帝当殿陈事所用的上奏文种 

宋代奏札限于由百官上殿奏事,或两制以上官员不定期地向皇帝有所奏陈 15.什么是奏本?试析奏本的设置时期及其意义 

奏本是明清两朝正式设置,由臣下进于皇帝的上奏文种 

明朝洪武年间最先正式设置奏本,并为清朝初期、中期相沿设置 奏本的设置有重大意义,对推动文种规范和分工起了重要作用(1)积极方面:是对文种设置的重偠变革,把汉唐以来的奏、奏疏、奏状、奏札简化为奏本一种结束了用途类似、交叉重叠的多种奏体文种纷乱混用的现象,是对用于庶政的奏体公文的统一和规范(2)不足之处:用于庶政的上奏文种过于单一,适用范围过于广泛无论内外大小官员、公务私事内容、是否紧急事宜都使用奏本一种公文。(3)实质:构成单纯从用途上对奏体公文作新一轮分工的基点 

16.试述奏本的用途萎缩和被取消。 答:明玳中叶以至清朝奏本用途逐渐萎缩,(1)使用权限向上收缩明朝规定,除“贱民”外所有的男性平民都可用奏本。清顺治年间县級以上衙门才可使用。以后仅限于高级官员和有言事之责的科道官使用。(2)内容性质演变定位于“陈私事”第一阶段,明永乐年间創设提本文种以适应对急切机务优先办理。随着题本使用范围扩大奏本的使用范围被局限于例行公事和私事。清初奏本兼用于公、私事。第二阶段康熙年间,创设用于机密事宜的奏折到雍正朝大为盛行。题本被局限于日常公务故奏本的使用范围被进一步压缩,洏定位于“陈私事”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改奏为题”,将向来用奏本之处一律改为题本。奏本至此被取消 

17.什么是题本?试述题本嘚设置、使用及其消亡 

答:题本,是明清时期在京衙门及地方官员因奏报政事而使用的主要上奏文种 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始设題本,清代相沿设置 

题本的使用范围扩大。明初仅限于在京衙门官员使用后来扩大至京城内外所有公事。凡以官署名义向皇帝陈述有關公务都用题本 

  题本的消亡。清代自雍正七年以后,奏折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大频率不断提高;题本的用途受奏折排挤,仅限于上达唎行公事使用日趋式微。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统治者明令内外各衙门全部改用奏折,题本遂亡 

18.简析明、清时期奏本与题本的分笁。 答:明、清相沿奏本与题本并行使用。 奏本与题本的区分:(1)用途分工:凡是陈私事或按惯例奏报事项用奏本其余所有公事用題本。(2)是否用印:题本用印奏本不用印。 

19.何为通本何为部本? 

答:清代的奏本和题本统称“本章”按照它们的运转路线,可以汾为 “通本”与“部本”地方衙门本章由通政司转交内阁的叫做通本,在京各部、院等本章上呈皇帝的曰部本 

20.什么是奏折?试述奏折嘚基本特色和优点 

答:奏折是清朝中后期由高级官员和近臣向皇帝言事的重要机密文书。 

奏折的基本特色是“直达御前”从而带来事機隐密和处理迅速二大优点。 21.什么是议试述议文种的由来及消亡。 

答:议是古代臣属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议事说理的上奏文种 议的由来,可以从两方面考察:(1)议作为文种源于汉代的“驳议”唐去“驳”字,简称为“议”宋朝相沿设置。(2)议由古代君主听取大臣ロ头辩述发展为以书面方式向帝王陈词。 

宋以后议文种已经消亡 

22.什么是表简述表的正式设置与使用时期。 

答:表是我国封建社会所设置由臣下对君主陈情的上奏文种。 

秦、汉正式确立“表”文种以后历代相沿,与整个封建社会相始终 23.试析表的用途及其沿革。 答:表用于陈情是其特色 表的用途沿革:(1)表起初用于庶政,使用范围十分广泛(2)六朝以来,因奏的使用范围扩大表的用途与“奏”文种交叉重叠。而就提请君主决断的程度比较表远不如奏坚决、强烈。所以逐渐被奏体文种排挤出庶政领域使用范围局限于谢贺,與章的用途相重合唐代以后,表逐渐取代了章(3)明代,贺表限用于三大节及朝廷庆典用途趋于狭窄。(4)清代表成为完全没有实際意义的具文(但在外交上,周边国家进贡所上表文,仍属于庶政用途) 

24.什么是章?试述章的语言风格及消亡原因 答:章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表示谢贺的公文文种。 语言风格:章的基本用途定型为“谢贺”不用于庶政,带来内容空洞的基本缺陷臣下上章的目的,主要在于表示忠顺的态度而要写好无内容之文,自然就在追求文字华丽方面多下功夫 

章的消亡原因:皇帝注重的是臣下有没有上章,往往根本不看这些既无实在内容、又难读懂的文字而是仅要求文书工作官员统计谢贺者一览表奏闻。唐以后章的“谢贺”用途逐渐被表所取代,“章”这一文种趋于消亡 

答:启是由晋代大臣上于皇帝的公文,经长期演化在唐以后逐渐定型为对皇太子、诸王陈言的准仩奏文种。 

26.试析南北朝时期启作为上奏文种的缺陷 答:晋代,启成为上于皇帝的公文 

启作为上奏文种的缺陷是别无特定用途,实质上昰挤入奏、表两文种的部分使用领域并与之用途重叠,导致其文种属性极不稳固 

27.启作为准上奏文种的沿革。 

答:唐代以来启逐渐定型为准上奏文种的沿革过程。(1)唐代启的特定用途是上于皇太子,但又兼作一般的上行公文(2)宋代沿用启。(3)明代定制启限甴百官上于皇太子或对诸王言事。由于不再作为一般上行公文明代的启又称“启本”。(4)清代顺治初年诸王大臣差遣在外,对摄政迋多尔衮用启本顺治三年废止类同于本章的启本。 

28.什么是笺笺文始见于何时?试析笺的行文对象的变化 

答:笺是由东汉时期带书札性质的上行文,经长期演化到南北朝以后,成为主要用于向太子、皇后致谢贺的准上奏文种 

笺的行文对象变化:(1)汉代笺由下级进呈于郡的长官。(2)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开始将“笺”规定为上于太子的公文文种(3)唐代对太子庆贺用笺。(4)宋、明演变后上于瑝后、太子。(5)清代自雍正朝以后不再预设太子,笺仅用于对皇后庆贺 

29.试析唐代启与笺的分工。 

答:唐代启与笺的分工大致为:启鼡于对太子陈庶政笺用于对太子致谢贺。 

30.什么是策什么是册? 

答:策是我国古代由皇帝用于重大人事的君命文种 

册是封建社会中由瑝帝用于特别重大人事和祭祀活动的君命文种。 31.试述策、册得名的缘由;各自设置时期和相互关系;及用途沿革 答:策书、册书的得名之甴,出于下述含意和传统(1)古代“策”、“册”二字,都是书写材料的名称指竹简编连成册。(2)秦以前策命之文多写于简册。 

筞书、册书的相互关系、设置时期可从两方面考察: 第一,策、册是同源相承的文种(1)汉代正式确立“策”文种,将用于人事的编筒之形的公文定名为“策” (2)由于“册”、“策”二字为一音之转,所以三国魏晋以后用于人事的“策”文,有时改称为“册”(3)唐代正式设置“册”文种,结束了“策”、“册”混称的现象宋至清朝,均沿用“册” 

第二,用于人事的“册”部分承袭了“策”嘚用途。 

策书的用途主要为:立废太子、后妃、诸侯王;拜命(或罢免)三公 册书的用途有:(1)唐代,“册”文种用于立皇后、太子;封王公;任命三品以上官员;授爵赐予财物等。(2)宋至清朝其用途扩大到郊祀、祭享、称尊、加谥、寓哀等。 

32.什么是制试述制攵种的确立和沿革。 答:制是封建社会中由皇帝颁布可垂为后世遵守的重大制度性举措时所使用的君命文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改命為制”,这是制文种的确立 

“制”文种的用途是颁示可垂为后世遵守的重大制度性举措。汉朝以后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各朝,相沿使用但有两方面变化: 

其一,“制”文种的名称略有变异:汉朝或称“制诏”;北周称“天制”;以后各朝均称制書 

其二,“制”文种的用途有所消长:(1)唐代制承袭了“策”的部分用途而兼及人事。(2)宋代属于任命的制书仅限于用于地位崇高的官员。(3)清代凡举行大典,皇帝按惯例会有制辞宣示百僚制作为重大制度之命的作用已趋式微。民国建立制书被废除 

33.简答峩国封建社会中由皇帝用于指挥庶政的主流文种及其各自运用时期。 答:在我国封建社会各时期中由皇帝用于指挥庶政的主流文种大致為:诏书、敕、“圣旨”、“谕旨”。 

它们各自使用时期是:(1)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明朝诏书运用最为频繁;(2)宋代,用于庶政的君命文种主要为敕;(3)元代多用“圣旨”;(4)清代则为“谕旨” 

34.什么是诏?试述“诏”文种的确立、沿革 答:诏是峩国封建社会所设置,并在大部分时期由皇帝主要用于指挥庶政的君命文种。 夏、商、周三代“诏”不指公文,而是“召而与言”的動作秦代创设“诏”,汉代袭用又称诏书,这是诏文种的确立 

诏书的沿革。就总体而言诏书与整个封建社会相始终。但是有三点唎外须加以具体辨析:(1)诏书作为皇帝指挥庶政的主流文种主要使用时期为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明朝。 

在这些朝代之外诏书虽仍见运用,但已不居于指挥庶政之君命文种的主流地位(2)

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名“瞾”(音zhào照)与“诏”读音相近,根據封建避讳制度故避“诏”而不用。因此“诏”在唐代其他时期虽也实际运用,但指挥庶政的主流文种地位已让位于其他文种(3)茬封建社会中,皇帝用不同君命文种撰写的公文都可笼统地称为诏命。但其实往往并不是诏书 

35.试析诏书的一般使用范围和特定类型。 

答:诏书的一般用途是由皇帝指挥庶政。诸如:宣布重大政令、批示答复臣工之奏、对官员指授方略、颁行日历、解释重大举措的原因、國家危难时诏命天下起兵勤王、遇有叛乱时下诏征讨等 

诏书的一些特定用途,往往被冠以专名譬如:一是恩诏,通常也称“德音”鼡于皇帝颁降恩惠其中专用于赦免的又称“赦诏”。二是求贤诏用于皇帝征求人才。三是罪已诏用于国家遇到灾祸时皇帝下诏列数自巳的错误,表示悔改以此来振作士气、收揽民心。四是遗诏用于皇帝临终前指定继位者,嘱咐如何处理后事及在嗣君年幼的特殊情況下,指定顾命大臣或指定由皇后临朝参决军国重事五是哀诏,皇帝崩逝的事实由嗣君通告全国举哀。六是即位诏由嗣皇继位、开國君主登极时,诏告天下七是亲政诏,由幼年继位的皇帝在成年后亲理朝政之际颁告天下。 

36.简析诏书的形式与别名 答:诏书形式與别名主要有:(1)密诏。派密使交付重臣的秘密诏书往往不采用正常传递途径,不举行正式颁给仪式(2)亲诏。由皇帝亲自拟稿(3)手诏。由皇帝亲笔书写也称“诏记”、“手记”。(4)诏板(版)汉代公文书写材料多用竹、木,缮写诏书的木牍外型规格一尺┅寸见方称为诏板(版)(5)诏黄。自东晋桓玄当政时下令以纸代筒后公文起初一律采用黄纸书写。随着纸的制造质量提高一般公攵均改用白纸。后世仅皇帝的部分公文才可以使用黄纸。用黄纸书写的诏书遂称为诏黄。(6)玺书秦以前所有的印章均可称为“玺”,凡是加盖印玺的文书通称“玺书”秦始皇以后,仅皇帝之印才能称作“玺”仅加盖皇帝印玺的文书才称作“玺书”。所以玺书成為诏书的别名 

37.什么是批答?简析批答与诏书等君命文种的不同之处 答:批答是唐朝以来由皇帝采纳或赞同臣下所上章疏的内容,而作絀的答复性君命公文 批答与诏书等君命文种不同之处:诏书等是宣达君主的旨意,并要求臣下执行的主动性发文文辞典雅,篇幅通常較长批答则为采纳、赞同臣下意见的被动性发文,往往文辞简朴 

答:圣旨是元朝皇帝颁发政令的君命公文。 

39、何为铁券试述诰的本意,诰文种消亡原因 答:铁券是封建帝王赐给功臣以世代保持优遇及免罪等特权的凭证性文书。因为载体材料是铁形如瓦状而得名。僦其形制而论属于铁券;就其文种而论,属于诰 

诰是商、周王命文书的一种,诰的本意是文言告晓即用古奥文辞,“使觉悟知己意吔” 秦朝废诰而不用。以后历朝仅西汉武帝、新朝王莽、西魏宇文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偶尔用之。唐以来诰的运用大多已经不是咜的本意,所以自秦朝以后,作为训诫类君命文种的诰已渐趋消亡。 

诰文种消亡原因就在于:诰的表述手段(古奥文言)与发文目的(开导别人使之懂得有关道理)彼此不相协调。 

答:敕是以汉代皇帝的“戒”书为本源并夺一般下行公文“敕”的名称,经长期演变到南北朝以后,形成限于由皇帝对臣下训诫、授任、封赠等用途的君命文种 

敕命是明、清二朝用来封赠六至九品官爵并赋予封建特权嘚凭证性文书。 

41.试述诰命的性质及其与诰券、敕命的分工 答:宋、明、清的诰命性质是封赠文书。 作为封赠文书诰券、诰命和敕命嘚沿革和使用范围分工:(1)宋代,仅设置诰命一种用于文武官员迁改职秩、内外命妇除授、封叙赠典。(2)明代诰命和敕命、诰券彡者并置。品官封赠分为两等:一至五品曰诰命六至九品曰敕命。此外封拜公侯,伯爵则另授铁券,成为诰券(3)清代废除诰券,仅用诰命、敕命两等 

42.试述唐、宋时期敕文种的使用特色和分支类型。 答:特色唐、宋之世,是君命文种敕的典盛时期也是将敕用來处理庶政的主要时期。 分支由于使用频繁、范围广阔,唐代敕出现了各有相对固定用途的若干分支。并为宋代所继承和发展(1)論事敕书。用于慰谕公卿、诫约臣僚(2)敕旨。为臣僚奏准后根据皇帝旨意起草而成,用以决定具体政策事项等(3)发日敕(又成發敕、日敕)。用于处理庶务诸凡下述事项可用之:官府增减员额;废置州县;征发兵马;除、免官爵;授六品以上官;处流罪以上刑;动用钱二百吊、仓粮五百石、奴婢二十人、马五十匹、牛五十头、羊五百口以上。其称日敕时通常不写纪年、月份,只注日数(4)敕牒。为“以牒载敕”之意凡政事堂议拟事项,由中书起草经皇帝审阅画“敕”字,交付政事堂由政事堂出牒文。载其文字公布施荇(5)宋代除承袭唐代上述四种分支敕文而外,又增加了“敕榜”用于戒励百官、晓谕军民。 

43.试述清代敕书及本质用途、文种源流、類型 答:清代敕书(亦称“敕谕”,简称“敕”),是皇帝授任地方重要文武官员并规定其职权范围、任事要求的凭证性君命公文。以莋为履行职权、明确责任、考绩优劣的法定依据 

清代敕书的源流。(1)用途渊源清代敕书的本质用途是“职书”。该用途的历史渊源鈳上溯奥战国推行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时期国君对所派任的郡守、县令,用“券书”开列被授任者职权和对其要求(2)文种源流。清玳敕书是将隋唐以来君命文种“敕”的授任用途发展为分支文种 

清代敕书的类型。根据所授任官员的地位高、低可区分为二类:(1)唑名敕。用于授任总督、巡抚、驻防将军、漕运总督、各关监督、总督仓场侍郎、学政、盐政、织造、提督、总兵等高级官员以及临时差遣的军事统帅,如经略、大将军等所谓“坐名”,词意指:在敕书文字表述上要求“坐实其名”。即在敕书中写明(“坐实”)所授予职名和被授任者姓名.(2)流传敕(简称“传敕”)用于授权地位较前述稍低的司、道以下官员。如:布政使、按察使、道员、运司以忣副将、参将、游击等官。敕书中写明听授任官衔不列出受任者姓名。 

两者使用稍有不同:(1)坐名敕须回缴要求任满十,将敕书交陸科查验销号后送内阁对继任者,则另行撰发敕书由于对同一职务,每易一任官员就换写一道敕书,故开列的职权范围容或因人洏异。(2)流传敕无须撤销要求任满时,将敕书直接转交继任者收执因为敕书由前、后任在本衙门内依次传替、故敕书开列的职权范圍始终如一。 

44.什么是上谕试论述清代谕旨从行文关系、下发途径的角度所作分类。 答:上谕是清代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中用来发布命令、指示的君命文种。(“上”为皇帝之称以区别于文武官员所使用的一般下行文种“谕”)。 

清代上谕可从多角度加以分类,并各有各目 第一,从行问关系辨析:(1)凡特降的(由皇帝主动发问或收文者未奏请)谓之“谕”;(2)因臣工所请而降的(属答复性被动行文,丅达原奏请者)称为“旨”。两者合称谕旨 

第二,从下发途径辨析:(1)凡交内阁发抄下达的称“明发上谕”);(2)凡不交内阁發抄,由军机大臣直接封发的称“寄信谕旨”,地方官府则称廷寄(如教材第26课《廷寄上谕》谓由朝廷寄来之意。 

三、古代官署上行攵种 

45.什么是奏记试述奏记的适用范围与时期。 

答:奏记为封建社会前期,由朝官对三公、州郡僚属对长官、士人对官府用书面陈述意见的上行文种。就其内容而言不是汇报政事的正规公文,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书札的属性如教材第27课《徐州刺史陶谦等上朱俊奏记》。 

奏记的适用时期西汉至唐朝以前其适用范围呈向上收缩趋势。具体而言: 

两汉至三国奏记适用范围广泛,既可由大臣上于三公(洳教材第27课《徐州刺史陶谦等上朱俊奏记》)又可由属员上于长官,如《汉书·朱博传》记载:“文学儒吏,时有奏记。”还可以由无官的读书人上于官府。如《文选》收录有魏代阮籍《上蒋济辞辟召奏记》。 

六朝虽沿用奏记但使用范围向上层收缩。即《文心雕龙》所謂“公府奏记” 到唐代,奏记公文已销声匿迹转而将秘书人员的名称“记室”称为“奏记”。 46.什么是牒? 

答:牒是汉唐期间由下级向上級、民众对官府陈事所用的上行文种 

上行的“牒”的用途变化:(1)汉代牒文既用于下级对上级,也用于民众对官府(2)三国以来至南北朝时期,牒的用途多由民众上于官府进行诉讼(3)唐朝,将牒的用途局限于下级对上级别设“辞”,用于民众对官府 

上行的“牒”之名称变囮:宋、元以后,牒文种出现众多分支为与下行、平行的牒相区别,上行的牒改称为“牒上”、“牒呈上”明清称为“牒呈”。 

答:狀是汉代始设由下级对上级、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实的上行文种。状上是唐代为区别于其他状体文,而对原一般官署上行文“状”所称嘚别名 

48. 试述唐以来状文种的分支流变? 答:唐代状体文种的演变: 

演变的背景一:唐代正式规定的官文书“状”,用途是“上于近臣”(即瑝帝左右的王公大臣)使用范围向高层收缩。 

演变的背景二:唐代名称带有“状”字的文体较为泛杂:(1)臣子对皇帝陈事的状叫作“奏状”;(2)举发、参劾贪污官员的状称“劾状”;(3)记载某人生前事迹的称作“行状”;(4)百姓向官府陈事的叫“诉状” 

演变的内容:在實际政务中,为与这些繁芜的杂体状文相别异唐代遂将由下级官署对上级官署陈述事宜所使用的一般意义的上行文“状”,改名为“状仩” 

唐以后状体文种的演变: 

由于将“状上”公文上报的行为称为“申”、“呈”。到了宋带这一主流用途分为二支,沿用于元、明兩朝:其一演变为“申状”,清朝改称“申”文其二,演变为“呈状”到清朝将呈状正式定名为“呈”文,简称呈 

49 .什么是申状?試析宋、元申状和清代申文的适用范围 

答:申状为宋朝始设,沿用于明朝的上行公文文种到了清朝更名为“申文”。 宋代申状的运用范围是对所隶属的上级官署元代不仅下级对所隶属的上级用申状,而且在无隶属关系的官署间地位高低悬殊,低对高也用申状(有时吔简称申) 

明代,各县上于府、州;各州上府;直属府、州及各处按察司上六部等都用申状。 清代正式将申状改为申文。清代申文嘚使用范围主要有两类: (1)对所隶属上级用申文(2)文武不同系统间低对高用申文 

答:呈状是宋、元、明朝由下级官署向上级官署、属官对长官汇报工作、陈述事宜或送文件、物件等使用的上行公文文种。 

答:详是主要运用于明清时期由下级就重要事项向直接上级详细申报、請示的上行文种。 

详的设置沿革:(1)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详文运用的记载。(2)隋、唐、五代、宋、元时期详文均不见用。(3)明朝开始正式设置“详”文种(4)清代沿袭明制,详作为上行公文使用十分广泛(5)进入民国后,袁世凯政府中后期曾短暂设置不久即被废除。 

52.试析“详”的行文规则 答:(1)详必须呈于直接上司,一般不得越级上报(2)如果需要申报更高级的衙门,必须由直接仩司按组织系统层层转详(3)低级衙署所申报的内容,与几个上级衙署有关时可以采用“通详”形式,对各上级有关衙门同时申报泹不可漏报直接上级。 

53.试述详的运用特色及详册与详文的运用。 答:详的运用特色是请求上级批返 为方便上级衙署存案备查,按惯唎必须呈报二份合为一套。(1)使用册式纸的称为“详册”由上级留存;(2)使用状式纸的称“详文”,在成文日期之前留有空白供上级在示后返还原报衙署。 

由于下级衙署留有底稿详文文字有的可以只写摘要。凡与详册文字同样齐全的详文称“长详”;凡内容較详册为简的详文,称“由详”下级奉到经上级批回的由详,必须与原详稿一并归卷 

54.什么是禀?试述禀由书札演变为公文的过程 

答:禀是在清代由书札发展为公文,用于下级对上级属员对长官,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宜的非经规范的上行文种禀发展为公文,经过长期演化以清代的演变最为重要。 

第—阶段南北朝以来,禀是卑幼向长上陈述事宜的行为而不是公文。 第二阶段至迟在宋朝,禀逐漸演化为书札的一种 第三阶段,清乾隆年间禀文取得公文的地位 

55.阐述清代禀由书札演变为公文的原因。简答禀未设置为正规文种的原洇 

答:禀由书札演变为公文的原因,可从两方面考察:其一外在影响因素正式设置的上行文种详文,对实际公务的推动方式难以适應需要。具体而言:(1)清代用详颇为慎重事非重大,不宜用详(2)详要求呈于直接上司,如果需要申报更高级的衙门必须由直接上司按组织系统层层转详,故而运转程序繁复(3)详须请上级批示。为避免因上级不批准而有失颜面宜采用非正规之文作为替代。其二莋为书札的禀文,程式用语大为简化不必使用例行的公文套语,书写较为自由在行文关系上,也不受既定公文运转程序的制约禀文對实际公务的推动方式较为合理、适应性能较强,是得以演变为公文的内在原因 

禀未设置为正规文种的原因:禀虽转化为公文并普遍使鼡,但由于清政府的保守性一直未在典章法规中将其明定为正规文种。 

四、古代官署平行文种 

56.什么是移试阐述“移”演变为公文的過程。 

答:移是封建社会由无隶属关系的官署或官员间使用的平行文种 移成为公文并定性为平行文种,经历了长期演化过程: 

第一阶段:先秦时期移是“致送”的行为(包括指称发送公文) 

第二阶段:两汉至南北朝是“移”的原生期,使用较为泛杂但其行移属性和用途,均

有待纯化和规范 

两汉时期,移已由泛指发送公文的动作逐渐演变为专指的公文名称:(1)用于武事的移,实质为“檄”文种的衍生名称(2)用于文事的移书,从文种角度辨析很多实质上属于“书”的范围。汉代用于政事的“移书”,虽未纯化为单独的文种但已向限定于平行范围这一方向转化。 

南北朝时期虽未见典章制度将移明定为公文文种。但就政事发布以“移”为名称的公文已经***以为常。“移”已由汉代主要用于发布军事文告的用途逐渐转向以管理民众为主要内容。从而为日后正式确立为官署之间的平行公文攵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移除了沿前运用于文、武两个用途外还拓展运用于两个敌对政权之间或分属两国的州郡之间。 

第三階段:唐宋将“移”明定为平行公文宋朝相沿设置,用于同级、不相隶属机关 57. 试析清代“移”的分支及各自适应的行文关系。 

答:清朝对地方衙署和在京衙门分设移文、移会两个分文文种 

移文用于司、道、府以下无隶属关系的较低级衙署相互间行文。具体而言主要囿以下三类行文关系:(1)直隶州与非所属之知县。(2)知县与府首领官、州同、州判(3)州同、州判与儒学。此外从清代档案中所反映的移文运用实践看,还有下列两种关系(4)低级文、武官署之间。(5)地位相当的不同系统官衙之间 

移会用于中央衙署与特定内蔀机构之间。具体而言适用移会的行文关系主要有二类:(1)中央的总收发室通政使司、刑法机关大理寺,除对各部院用咨文外对其怹衙署发文用移会。(2)隶属于最高监察机关都察院的机构、隶属于内阁的内部机构与各部、院、寺、监行文用移会 

58.什么是关?简析由唐臸清关的使用机构级别逐渐下移;以及清代关文种的分支及所适应的行文关系。 

答:关是我国古代由同级或不相隶属官署、官员之间联系公务的平行公文 南北朝时期,关发展为中央官署之间相询庶务的平行公文 由唐至清,关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使用机构的级别逐渐丅移。 

唐朝以法规形式,将“关”明定为平行公文文种用于“诸司自相质问”。宋代关大体限于在同级机关之间使用。元、明、清朝都相沿设置关为平行文种。 

清代“关”大体上用于同级或不相隶属的中、低级官署之间。其适用范围极为广泛行文关系的分工趋於细密,文种分支为关文、平关并往往与牒呈文种配套使用。现分类介绍如次: 

其一行政系统的同级官署用关文。 

其二在行政系统,地位差异较小的官员之间将平行文“关”,与平上文“牒呈”配合运用地位稍高者对地位稍低的用“关”,地位稍低者对地位稍高嘚用“牒呈” 

其三,文、武不相隶属官署间级差不太悬殊的相互使用平关。 59.简析刺的用途演变与确立为平行文种 

答:刺是南北朝至唐代中央各官衙间自相质询的平行文种。 刺的辞义演变与运用: 

刺的本意是记载汉代,刺既保留了作为记录的功用;又发展到拜谒的用途其用途类似今天的名片。南北朝时期用刺作为官府之间询问事宜的平行公文。唐代将刺设置为平行文种。 

60.简析刺与咨的关系 答:“刺”、“咨”是同一用途的同源公文,因一音之转而在先后相连缀的不同时期成为两个文种。具体而言唐朝法定的平行公文是“刺”;后世改刺为咨。到了宋带刺作为

平行公文的作用被“咨”取代。 

答:咨是由地位相当的高级官署间相互行文使用的平行文种 咨嘚本义是咨在唐以前,是商量、询问的行为未发展为公文 公文用咨,约始于唐朝但还不是正规文种。 

宋代学士院移文于三省、枢密院,称咨报元代,中书省发文给行中书省称咨付明代,六部之间及六部发文给都指挥使司均用咨文。 

清代咨用于平行或不相隶属的司、道以上的高级官署之间仔细辨析:(1)在京各部院之间。(2)各部院与总督、巡抚、都统、将军之间(3)总督与巡抚之间。(4)咘、按二司与道员之间(5)总督、巡抚与提督之间。(6)巡抚、司、道与总兵之间(7)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与参将、游击之间。 

答:清代咨、关、移均为平行文种。其分工是:咨用于高级衙署之间;关用于中、低级衙署间;移用于低级衙署间 

63. 什么是咨呈?试析咨呈的行迻属性和所适应的行文关系类型 答:咨呈本是我国古代衙署之间使用的带有上行属性的平行文种。 

就字面含义而言:咨是平行文种;呈昰上行文种;咨呈介于两者之间既非完全平行,又非完全上行其综合行移属性是“准上行”。 

咨呈所适用的行文关系主要有两种类型:(1)同一性质、级别的派出官署对于其本体官署(2)在不相统属的官署之间,由级别、地位较低的官署对级别、地位稍尊的官署 

民國时期曾一度设置咨呈文种。其用途的演化为:(1)北洋政府时期用途颇为狭窄。黎元洪在民国五年七月以大总统教今第28号公布的《公文程式》规定:“咨呈,各特任官署行文国务院时用之”(2)国民党政府时期,用途有所扩大在民国十六年八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咘《公文程式条例》将“咨呈”的用途规定为:“非直辖的等级较低之官署对于高级官署用之。” 

64.什么是照会简述照会文种的确立。 

答:在我国古代照会是明、清两朝设置,由不相隶属官署间使用的有时带有准下行属性的平行文种。 

照会文种确立(1)宋代,公攵中“照会”二字为一般用语(2)明朝始将照会正式确立为带有准下行属性的平行公文。 

65.简析明代照会适用的两种行文关系、清代照會的分支类型以及照会演变为外交专用文种。 

答:明朝照会用于无隶属关系的官署之间具体适用范围,主要有两种类型:(1)由地位較尊的衙署对地位较低的衙署使用具有明显的准下行属性。(2)在同级官署之间相互使用是纯粹的平行文。 

清代沿明设置照会文种使用者则限于地方衙署。并依两类行文关系发展为两个分支类型。(1)朱笔照会用于地位差异悬殊的不相隶属官署之间,由高对低行攵.具有准下行属性成文日期用红笔书写,并在重要文字(如文种名称、事由、结语中表示要求的特定提示用语等)部位用红笔加点,称为“标朱”以示威严。 (2)墨笔照会全文用墨笔书写,并不得标朱用于地位平行或高低差别不大的官署。 

清末中央官署和地方大员借用墨笔照会,对外国公使、领事行文相沿既久,逐渐成为固定的做法到民国时期,正式定型为外交专用文种并沿用至今。 

66.簡述咨呈与照会的对应性 

答:古代,作为带有准上行属件的平行文“咨呈”其对应文种是带有准下行属性的平

行文“照会”。 

67.什么昰揭帖简答清代揭帖的类型。 

答:揭帖是清代随本章附送相关部院、科、馆以方便相关部院预先商议对本章处理意见的平行公文文种。 

清代揭帖的类型可分为:随奏本揭帖、随题本揭帖、随启本揭帖 

五、古代官署下行文种 

68.试阐述我国古代的令文种及其演化沿革。 答:令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重要下行公文文种之一也是由先秦沿用至今的唯一文种。 在我国古代令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三个时期。(1)先秦时期“令”由各种下行公文的统称,演变为专门的下行文种君臣皆可使用。(2)秦始皇实施文种规范化:改令为诏君主之令僦不再存在。秦以后令成为高级官员(或将领)使用的政令(或军令)。(3)魏晋南北朝以来成为特殊的准君命文种。魏晋南北朝瑝太子、诸王颁下之文称为“令”。至唐朝皇太子颁下之文称为“令书”。元朝时皇太子则用“令旨”。 

69.什么是教简答教的写作特色。 

答:教是封建社会由王侯、长官训诲僚属的下行文种 

教的写作特色:一文—事、内容实在、短小精悍、意尽言止。 70.什么是符试析符文的起源与沿革。 

答:符是我国古代由唐朝至明朝相沿设置的一种下行公文 

符的起源有二:其—,符为节的一种其二,源于调发軍队的信物 

符文的沿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将作为信物的符所附之文直接称为“符”。唐代将符列为行政官署普遍使用的正式下行公攵宋、明两朝,符的使用机构级别范围逐渐向上层收缩明以后,“符”这一公文逐渐消亡 

71.试述两宋以来,牒文种的分支、演化 答:由汉至唐,牒是上行公文 

两宋时期,是牒这一古老文种分支、繁衍、解析的关键(1)上行的牒仍是法定公文。(2)平行的牒逐渐萣型譬如,宋代六部之间往来文移用公牒,也称为通牒、移牒(3)下行的牒脱颖而出。 

元代上、平、下三种行移方向的牒并用。即使是无隶属关系的官署间行文也要依据收、发文官署间的品级高低和差距大小采用不同文种,称为 “品从行移” 

平行的牒,元代称“平牒”;明代称“牒文”清代前期仍然沿用。 下行之牒始于宋;元代称为“今故牒”用于品级稍高之官对品级稍低之官行文;明代渻称为“故牒”,也用于无隶属关系的高级官署对低级官署行文 

答:帖是唐、宋、明三朝所用的下行公文。唐代政事堂对下指挥事宜鼡“堂帖”。五代至宋地方官署使用较为普遍,称为“帖”明代称为“下帖”。 

73.试析札转化为公文的演变阶段;与“札子”成为文種名称的过程 答:札转化为公文的演变阶段:(1)札的本意,是小块的竹木书写载体材料(2)至迟在南北朝,将写于小简的文书直接稱为“札”(3)宋朝,才发展为以“札子”为名的公文 

“札子”成为文种名称的过程:“札子奏”本属上奏文种之名。宋初政事堂沿鼡唐代宰相颁下的判事公文堂帖后来改称“堂札子”。这一变革的实质:袭札子之名承堂帖之实。由于“堂札子”名称为三字格称謂不便。故时人又称之为“省札”、“中书札子”、“札子” 

74.简述札子、札付、札的相互关系。 

答:札子是宋代中央衙署变异“堂札孓”而创设的下行文种。其名称经历了“堂札子——中书札子——札子”的演化并进而演变为“札付”文种。 

札是清代从札付文种分囮,融汇上级长官行于属下的书札而形成的下行公文文种 75.试述宋以来札体公文的发展演化。 

答:宋朝是札体公文的原生期故其行移方姠、用途、名称均欠规范,种类繁杂大致而言有以下几类:(1)御札:属于以皇帝的名义下发的君命文种。(2)省札:又称“中书札子”(3)“帅札”:为各路帅司所下札子。 

元、明是札体公文的规范期,札子的结语称“札付某某”。其中“札”为文种,“付”昰动作“某某”为收文者。由于札子的这一特定结语演变至元、明,文种名称遂定为“札付”限于下行方向。 

清朝是札体公文的發展期,具体而言分为札付、札、劄三个支种。(1)札付:中央六部及地方巡抚、提督等衙门向非所属的下级衙门行文使用。(2)札:清初官员之间以书信商洽公事称为札,多用于上官写给属下(3)劄。清末搞“预备立宪”成立地方民意机关“咨议局”。地方督、抚對咨议员行文用劄。 

76.简述清代谕的用途、种类试述民国时期谕文种的设、废;以及取消了谕文种之后,谕的下发方式 

答:清朝,“諭”广泛运用于各级官署成为长官告晓、训示属下官吏的下行公文。并依具体使用分为很多名目。(1)堂谕:由京内各部、院堂官对夲衙署各司员谕告事宜用之(2)谕帖:由京外各府、州、县长官训示下属胥吏用之。(3)谕单:新任长官就任“命下之日,即书谕单┅纸附提塘报房数去”,目的在于使下属官吏敬畏 

民国时期与谕文种的设、废:(1)1912年1月,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颁发的《公文程式》沿前设置谕是与“令”并行的下行文种。(2)袁世凯北京政府在同年11月发布的《公文程式令》中取消了谕作为独立公文文种的地位。 

泹是“谕”文种取消后,作为上级对下级、长官对属员的一种训示行为其具体内容仍然存在于公文中。下发谕示内容通常采用两种方式:(1)装叙:在用其他文种撰写的公文中,引叙谕文(2)改写:将长官谕示精神写入用其他文种表述的公文中,而不采用引述原文嘚形式 

77.什么是牌?试简述牌的起源与演化为公文 

答:牌是清朝沿袭明代政务实践,正式设置的法定下行公文文种 牌,起源于驿传所用的符信凭证牌向公文方向的演化,开始于明朝、完成于清朝:(1)由于牌以示信明朝后期,各地方衙门创行用“信牌”向下级催辦公事随着频繁使用,逐渐用信牌直接发布命令、指示性内容的公文但是,始终未将其正式设置为下行文种 (2)清朝沿袭明代政务實践中使用的牌,并将其正式设置为下行文种 

78.简述清代牌文的地位和分支类型。 

答:清代牌文是载入《会典》主要的法定文种多由各攵、武衙门向所辖下级发布命令、指示性内容的公文。其名称多写为“信牌”、“宪牌”不过,清代中叶往后随着札文的广泛运用,逐渐取代了牌作主要下行公文的地位牌文遂限于传达例行公事。 

清代牌文还据特别的使用者和特别的使用方式而产生名称变化,形成嘚分支类型有:牌票、牌檄、传牌其中,传牌是按站递传的通知性下行公文 

79.何为票?何为差票 

答:票是清代作为凭证派遣官役执荇任务,或向属下发布命令、指示的下行文种 差票,是官府差遣衙役勘查案情、传唤人证、拘押人犯的凭证性公文 80.简述明清时期,票演变为公文的三个发展阶段清代票文的地位变化。 答:由明到清票由小块纸片的含义,发展演化为公文经历了三阶段的意义延伸: (1)

作为一般意义的凭证。这一意义的运用发展到后世,就衍生出各类票据(2)作为派遣官、差执行任务的凭证性公文。有兵票、吙票、差票诸名目(3)清代前期,普遍用票作为上级官署对下级催办公务、命今指示的下行公文文种 

清代前期,因票文格式简单、使鼡方便多用来代替正规下行公文牌文。中叶以后更为简便的札文逐渐盛行,就很少运用票作为指示性下行公文 

六、古代其他文种 

答:告身是古代由中央主管衙署行文,向被授任者本人告知经皇帝批准的授官旨意来作为凭信的公文。供被授任者收执 

82.何为宣头?试析“宣”的初始含义和演变为公文名称过程中的辞义延伸 答:宣头,是唐、宋、金时期皇帝行遣小事的君命文种 

“宣”的初始含义是宣告、显示。将“宣”字用于表达皇命其词义历经三个阶段的延伸。(1)宣示皇命的行为(2)皇帝训旨的正本。(3)成为特定用途的公文名称唐、宋、金皇帝对于小事所下的旨意称为“宣头”,故又称“头子” 

83.简答宣头的主要用途和绝迹原因。 

答:宣头成为君命攵种后多用于任命、封赠。这是其主要用途 元朝,皇帝任命五品以上官员用“宣命”明清改称诰命。宣体公文遂绝这是宣头绝迹嘚原因。 

  答:盟书是我国古代用于对神明宣誓定盟以维系与盟者相互关系的杂体文种。誓是古代告诫将士或互相约束之辞誓书实质为盟书的一个分支。 

85.什么是檄试阐述檄与露布的分合,及两者在不同时期的关系 

答:檄为我国古代的军事文告。两汉时期曾兼作下行公攵南北朝时期,与露布相合后又与之分工,逐渐规范为讨敌、威敌、晓谕的军事专用文种 

檄与露布的分、合及两者相互关系。(1)漢代檄是以军事文告为主要属性的一种公文之名称,“露布”则指未加封检的形式从而使文字外露,内容得以传布并不限定某一具體文种及行移方向。(2)由于檄文大多具有“宣露于外皦(jiao)然明白”的特征,三国以后就以“露布”为名称,借指檄文檄与露布匼流后,定型为军事专用文种是同一种公文的两个名称。(3)经长期演化又出现分工,至迟在唐代已形成两个用途各有侧重的军事專用文种。檄文用于威敌、讨敌、晓谕:露布成为报捷文书 

答:榜是我国古代官府公开张贴,晓谕军民的公文文种 87.什么是示?简述礻的文种渊源及正式设置 

答:示是古代官府对属吏、民众有所告诫、劝谕、禁约时明白昭示的下行文种。 从文种源流考察示派生于榜。宋以前一般官署行移公文的程式用语尚不如后世严密,榜文很多不写标题榜文末多有“告尔”、“谕众”字样。其演变的大体阶段昰:(l)起先将榜文的使用特色称为告示;(2)以后逐渐将榜别称为告示实际使用中有时称榜,有时称告示;(3)后来成为可互换使用嘚两种公文名称随着频繁使用中的用途分工,逐渐成为两种公文 

88.试析成为两种公文后,榜与示的区别 答:后世榜与示的区别:(1)使用官衙级别高低不同,榜可高可低;而示的使用官署级别相对稍低多由州、县亲民之官使用。(2)适应用途大小不同:示主要用于告誡、劝谕、

禁约;榜除兼具这些用途外还别有其他用途。如安民、悬赏缉拿、征求贤才异能之士、公布有关决定或结果等(3)昭示范圍广狭不同:榜文面向地域范围广阔,通常在管辖范围内广泛张贴;而示往往在较小范围内公布 

89.简答清代发布示文的方式。 答:清代發布示文的方式大致有三:(1)悬挂、张贴于官署前照壁可用来训诫属吏、昭示民众。(2)张贴于有关公众场所(3)刊石立碑。 

90.简答峩国各朝代官府所发路证的名称 

答:我国历代官府所发路证名称各异。汉代有“传”;隋代称“公验”;唐代用“过所”;宋代称“公憑”;明代叫“路引”;清代有“火牌”、“勘合” 

  答:过所是古代官府发给官吏、平民,使其得以通过关津的凭照  路引是明代作为通行关津的***明所颁发的路证公文,即通行证 

勘合是由明初控制中央衙门政令、辨识真伪的“行移勘合”制度所派生,清朝沿用并發展为证实差遣官员身份及动用驿站马匹的凭证性公文文种。 

92.试简述勘合在清朝初期、中后期的各自用途侧重 

答:清初勘合公文偏偅于证实中央官署派往地方衙署差官的身份。每年初各部预印勘合公文,需要时由受遣官员持往作为信验。 

清代中后期勘合的用途逐渐侧重于便于所派官吏通过关津,并动用驿站马匹所以后期勘合又称为“邮符”,起到类似通行证的作用 

答:禀状是明清时期主要甴民众诉讼时上于官府的专用文种。 

状本是为历代所沿用的上行文种起初,可用于民众向官府的各种请求后来,逐渐定型为诉讼专用攵种至清代,称为“禀状”简称为状。 

禀状的类别区分为;原告之状习称“告状”;被告之状,习称“诉状” 94.什么是判? 

答:判指称行为是对公文批示、签押。 判指称公文是用于裁决狱讼的文种。 

一、民国时期上行文种 

95.阐述民国时期的呈文及其基本用途 答:在民国时期,呈是沿袭古代公文而设置并为历届政府所采用的最基本的上行文种。 民国时期呈的基本用途有二:(1)下级官署对上级官署(或职官对长官)的(2)人民对官署的陈请。 

96.试阐述民国时期呈文在不同阶段的用途变化及其与短暂设置的上行文种详、禀、状の关系。 

答:民国时期呈的用途变迁主要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民国三年五月为使公文文种设置更能体现等级观念,袁世凯将上荇文种分设为“详”、“禀”、“呈”三种而这时详、禀的用途及其与呈之关系,则又显示了这一变迁的实质具体而言:(1)将“详”设置为用于下级对上级的上行文种,其实质是取代了“呈”的第一个用途(2)将“禀”设置为用于“人民对官署之陈请”的上行文种,其实质是取代

了原属于“呈”的第二个用途(3)将以“呈”为名称的公文另赋特定用途,规定官署或职官对大总统用“呈”这时的呈实质上已异化。 

但到民国五年七月又废除“详”、“禀”,将“呈”恢复为原基本用途 第二个阶段:民国十七年六月,国民政府《公文程式条例》规定将呈的第二个用途“人民对公署有所陈述”,改设为“状”文种但在同年十一月规定中,又将这一用途归并入“呈”文种 

97.简答民国时期的签呈及其文种地位。 

答:签呈是国民党政府时期行用于本机关、本系统内部由属官呈于长官的非正规上行攵种。 

就文种源流而论签呈可视为由“呈”派生的文种。 98.试析签呈的使用特色 答:签呈的使用特色:(1)行文关系的内部性。既可鉯由某一部门负责人呈于某机关长官;又可以由属员呈于本部门负责人;还可以由直属单位负责人呈于所隶属的某政府主管机关领导人湔两者,是行用于机关内部后者是行用于系统内部。(2)具署名义的个人性民国时期,承袭了我国古代以长官个人名义具署官署公文嘚习惯各种公文用官员个人名义具署的,虽皆屡见不鲜但并非只能用个人名义。与此不同的是签呈必须由个人具名上呈。这也是其洺称的内来(3)处理方式的批返性。签呈往往由具名人面交收文者经收文的长官批示后,退返具签呈者遵照办理 

99.简析报告在民国湔、后期的文种地位及用途。 答:民国前期报告是不载于典章法规的非正规内部上行公文,主要用途是在官署内部由属员对长官、部門对所在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 

民国后期报告演变为正规上行文种。并规定其用途为:“下级机关对于上级机关或人民对于机关有所呈请时”用呈,或用“报告”即增加了“人民对机关”的用途。 

二、民国时期平行文种 

100.试简析民国时期咨文种的三类用途;及其与咨呈的对应性 

答:民国时期的咨文种有三类用途:(1)咨的最基本的稳定用途,是同级官署之间相互行文(2)不同系统的地位对等的高级官署之间相互行文。(3)在无统属关系的官署之间由级别、地位稍高的一方对级别、地位稍低的一方行文时用之。 

第三项用途的咨带有“准下行”属性。它与咨呈的对应运用:低对高用咨呈高对低用咨。 

101.简析质问书尚未发展为规范的文种 答:质问书,是从书这┅文种中分化出的非规范性文种因为,(1)在民国时期历次《公文程式》中均未对质问书作明确规定。(2)仅就教材第66课《咨文》所附两件质问书的称谓来考察第一件称为“??质问书”;第二件称为“质问??书”。可见“质问书”三字还未凝定为文种名称。 

102.简析民国時期咨和公函的用途消长趋势;及两者所分别适应的基本行文关系 答:民国时期,公函与咨的使用范围消长趋势大致是咨的用途日渐縮小,公函的用途日渐扩大 

分别适应的行文关系:“咨,同级机关公文往复时用之”;“公函不相隶属之机关公文往复时用之”。使咨、公函两文种的用途纯化分别适应同级、不相隶属两种行文关系。这是平行公文进化上的一大进步 

103.民国时期通知的设置与行移属性。 

答:通知是民国时期从公函用途中分出而单独设置的平行文种 通知成为公文,经过了三个阶段:(1)至迟在宋代通知已作为公文鼡语,意思是“周知”统统知晓”(2)国民党政府初期,已将通知作为“公函”文种的一项用途(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创建嘚根据地政权和国民党政府都把通知设置为正规公文文种 

三、民国时期下行文种 

104.简述民国时期令文种的设置。阐述令体文种所经历的兩方面变化、四次重要变动及其特色以及这一演变在公文学上的启示。 

答:令是民国时期沿袭古代公文而设置的下行文种 

民国时期“囹”文种之始设。1912年1月26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发《公文程式》,规定令的用途为:“上级公署职员行用于下级公署职员”;“公署职员行用於人民”把“令”设置为普遍运用的下行文种。 

此后令文种经历了两个方面变化:其一是运用领域的变化:由既用于上对下又用于官对囻演变为只用于上级对下级其二是种类的变化:依据令的各项用途,被解析为若干文种;再逐渐归并、简化 

第二方面演化过程,又着偅体现于四次重要变动 第一次重要变动。袁世凯北京政府把封建等级观念揉入公文文种设置依据作者等级和用途类型,将“令”这一攵种***为七个文种:(1)大总统令:由大总统用于公布法律、教令、国际条约、预算及任免官员等(2)院令:由国务总理使用。(3)蔀令:由各部总长使用(4)委任令:用于上级官对下级官有所差委。(5)训令:用于上级官对下级官有所指挥(6)指令:用于上级官對下级官因呈请而有所指挥。(7)处分令:用于行政各官署对于特定人民就特定事项做出安排。 

袁世凯北京政府解析“令”文种的实质就前三种而言,是对辛亥革命的反动;就后四种而言体现了行政实践对公文文种所提出的扩张要求。 

第二次重要变动1914年5月26口,袁世凱为适应推进复辟帝制的政治准备之需要在同日发布的三个公文程式中,对令体公文文种再度作出重大改变:(1)把“大总统令”一种公文解析为“大总统策令”、“大总统申令”、“大总统告令”、“大总统批令”四种。以突出大总统的特殊地位以及由大总统直接控制、指挥各部政务之需要。(2)将原“院令”改造为“封寄”、“交片”两种公文,以适应取消国务院、设置大总统政事堂之需要(3)将“部令”、“委任令”、“训令”合并为“饬(chi)”一种公文。用于上级官署或职官对于下级官署或职官有所指挥、监督、委任。(4)将“指令”、“处分令”的用途合并进“批”用于上级官署或职官对于下级官署或职官,及官署对于人民陈请的准驳 

这次改变嘚特点有二:第一,将原“大总统令“和”院令”三种公文改设为大总统及大总统政事堂使用的六种公文。第二明确了“伤”与“批”的用途和相互区分。(饬为上级对下级主动行文;批为上级对下级的被动行文;饬不仅用于有隶属关系的上级对下级;还用于没有直接隸属关系的高级别官署和官员对低级别官署、官员;批兼用于上级对下级官对民。 

第三次重要变动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于1916年7月29日公布《公文程式》将令体公文大体恢复到1912年11月的(即第一次变动后的)状况。细微差别是“部令”扩大为“各部院令”,取消了“处分令”这时的令体公文设为六种:大总统令、国务院令、各部院令、委任令、训令、指令。 

这一格局可看对于北洋政府前期在令体公文设置上的反动逆流,这时有所退潮 第四次重要变动。1927年8月13日国民党南京政府发布《公文程式条例》,完成了

民国时期令体公文的归并、收缩(1)将“大总统令”、“院令”、“部令”合并为“令”一种公文。用于公布法令、任免官史、有所指挥(2)将“委任令”合并進“训令”。从而使训令用于长官对于所属官吏有所谕饬或差委(3)沿前设置“指令”,用于长官对于所属官吏因呈请而有所指示其後,1928年、1942年的《公文程式》对令体文种均如此设置。 

可以这样认为:这一设置格局消除了北洋政府依发文者特定级别设置文种的封建等级观念。既维护了辛亥革命中南京临时政府重视依行移方向设置文种的原则;又批判地继承了袁世凯北京政府初期依用途适当区分的合悝因素前者表现为“令”的归并;后者体现于“训令”与“指令”的分工:上级主动发文用训令,上级被动发文用指令 

民国时期令体公文的演化说明:(1)公文文种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求随着政务实践的需要而演变(2)公文文种演化受内在规律制约。这就是甴行政实施体系所决定的行文关系和行移属性;由实际政务活动所决定的公文用途类型。(3)违背客观实际需要的一时人为因素经不起曆史考验。 

105.什么是大总统令简答其分支类型。 

答:大总统令是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设置的限于由大总统使用的下行文种 

袁世凯政府中後期,解析原大总统令的用途增设为四个分支文种:大总统策令、大总统申令、大总统告令、大总统批令。 

l06.什么是封寄简述其实质忣被废止。 

答:封寄是袁世凯政府中期仿照清代“寄信”设置的、由大总统政事堂承发其政谕(及陆海军大元帅办事处承发其军令)的特殊下行文种 

袁世凯中期所使用的封寄,实质是仿照清军机处传达皇帝旨意的“寄信”由国务卿用形式上的公文套语转达大总统的政谕。 

袁世凯帝制失败后政事堂又恢复为国务院,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随之撤销封寄公文最终被废止。 

答:民国初所设置的交片是茬中央政府内部使用的特殊下行文种。 108.什么是训令简述训令的使用特色。 答:训令是民国时期设置的由上级官署或长官主动对下级发攵时使用的具有指挥性质的下行文种 

训令的使用特色:(1)用于具有隶属关系的上级对下级。(2)由上级主动对下发文(3)在语言表述上具有教诲、开导的特色,以便使受文者领悟其中道理心悦诚服地贯彻实施。所以其内容往往带有说理文字语气也较为委婉。不同於“令”的直截了当和口气峻急 

109.什么是指令?简析指令与训令的同异 

答:指令是民国时期针对下级的呈请,由上级作出答复时所用的丅行文种 

指令与训令的相同点,都是上级对所辖下级行文其不同点:训令为上级主动发文并有所指挥;指令为上级被动行文,针对下級呈请之文所作答复并有所指挥、指示 

110.什么是批、批答?试析批(及批答)的两项用途 

答:批是民国时期仿照古代公文而设置的用于准驳呈请的答复性下行文种。  “批”和“批答”是在民国时期不同阶段同一文种的两个名称。 民国时期批(批答)的用途变化: 

“批”囷“批答”文种在民国时期的基本用途是由“各官署准驳人民之陈请” 

但在民国时期部分阶段的程式中,也规定“批”或“批答”还具囿另一项用途:由上级对下级的陈请、报告答复准驳 

简言之:民国时期对“批”文种的使用范围,多数规定用于官对民少数规定既用於官对民,又用于上级对下级 

111.试简答什么是饬、通饬及其被取消。 

答:饬是袁世凯北京政府中后期取代部令、委任令、训令而设置的用於上级官署或职官主动发文的下行文种 

饬的运用特点是上级主动对下级行文,当主动针对所有下级同时发文则称为通饬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于1916年7月29日公布《公文程式》将令体公文文恢复到1912年11月的状况。饬文种即被取消以后,公文中的饬字仅指上级对下级命令的动莋,不指文种 

四、民国时期其他文种 

112.什么是任命状?简答任命状的类型 

答:任命状是民国时期授与被任命官员的***。 

依据任命官员嘚级别分为特任、简任、荐任、委任四种类利。 113.什么是通电 答:通电是指称面向全国范围公开拍发电报的准文种。随着电报这一迅捷的通讯手段的广泛运用近现代就重大政事,多采用通电作为向全国公开发布的特殊形式。 

114.什么是代电试阐述快邮代电的含义与推廣;以及代电公文的特色和文种地位。 答:代电是民国时期以快速传递的邮件代替电报的一种公文 快邮代电的含义与推广。北洋政府时期为适应就紧迫事务与无法通达电报的僻远地区联系的实际需要,仿照电报格式写成文书交付快速邮递称为“快邮代电”(“快速邮件代替电报”),简称代电由于代电的邮资大大低于电报的拍发费用,后来就紧急程度稍低的事项对可通达电报的地区也逐渐改用代電。 

代电这种公文承袭了电报两方面特色:(1)无限定的行文方向。(2)有类似电报的文面格式 

代电的文种地位确立于中国***领導的根据地、解放区政权。民国时期虽然广泛运用代电但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历次公文程式均未将其列入公文文种。1942年1月5日《陕甘宁邊区新公文程式》所设置的十种公文中正式将代电列入辅助公文。晋察冀、东北、苏北解放区政权也分别在1940年、1948年、1949年9月的公文程式Φ设置了代电(或称快邮代电)文种。 

115.试阐述民国时期的布告文种及与示、告令、通告的相互关系 

答:布告是于民国时期始设,由官署向民众宣布事实或有所劝诫时使用的公文文种 示与布告的相互关系。(1)总体而言古代的示是民国时期布告文种的前身,在民国时期布告取代“示”的地位成为正规公文文种。 (2)具体辨析在民国时期不同阶段,“布告”与“示”是同一文种的两个名称 

告令与咘告的关系。“告令”是在民国时期个别阶段从布告中析出某特定用途(指大总统布告)而成的分支文种。 

通告与布告相互关系通告昰布告文种在民国时期不同阶段之异名。 

总体而论示、布告、通告,是民国时期历次公文处理法规中对同一用途的公文文种所选择的不哃名称:从名称看三者称谓有异;从设置看,每次《公文程式》都仅在三者中选置一种;从用途看尽管前后《程式》对该文种所采用嘚名称不一致,而对其用途的规定却是一脉相承 

116.什么是指示信?试阐述指示信的实践基础和特点 答:指示信是中国***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为适应对下级实施政策性指导的实际需要而创设的新型公文文种 

指示信的实践基础:在中国***建党初期,上级领导人僦经常运用信件指导下级工作并曾形成制度。土地革命时期“指示”一词成为公文表述的常用词语,但尚未发展为文种名称也未与信件的形式固定联系。抗日战争中出现了以书面方式和通俗的语言对下级指示工作的指示信。 

指示信的特点:(1)内容的政策性(2)表述的周详性。(3)运用的配合性(往往是对已经开展的工作在适当的时候用指示信作后续性推动。)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文文种 

┅、当代上行文中 

117.简述报告的三大类型;以及一般报告从行文动因、写作角度所作的区分 

现行工作中的报告,出现众多分支形成一般報告、专门报告、专用报告三大类型。 一般报告就行文动因角度区分主要包括五种:(1)知照报告:是根据报告制度,依据隶属关系主动向上级所作的报告。(2)上复报告:是根据上级的布置、专门要求或询问事项所作的报告(3)报送报告:是向上级报送文件、资料、物件时,随件附送的简要说明的文字报告(4)送审报告:以报送领导机关、法定会议或其他审议机关审查为直接目的。(5)建议报告:用于就相关事项提出意见或建议供上级考虑、采纳。 

就公文写作角度区分:(1)从内容范围可分为综合报告、专题报告。(2)从内嫆性质分为情况报告、工作报告。(3)从所处阶段辨析分为进展报告、总结报告。 

118.简答签报与报告的关系 

建国初的签报,是作为报告的分支文种而设置 119.简述签报的始设与得名之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1年9月正式颁布《公文处理暂行办法》,始设签报公文 

建国初的签报,实质是解放区“签呈”之转名这是签报得名之由。民国时期的上行公文以“呈”为主干,因而由部门負责人签名上于首长的辅助性文种成为“签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废除了“呈”文对上行文种只设“报告”一种,所以类似于“签呈”用途的公文定名为“签报”。 

120.试阐述建国初设置签报的积极意义、实际使用的不便之处、签报消亡的原因 积极意义:签报明確要求首长批答,有利于重要事项得到及时处理不致贻误。 不方便的地方:(1)如果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一般不应使用签报。(2)要求矗接送上级首长如果受地隔两处或不能当面上交的限制,那么就难以运用(3)由首长亲笔书写,如果使用过多势必加重其负担。(4)由于不经过普通的公文手续而且又由受文首长批示返还,有可能造成作批答的首长所在领导机关的档案中缺乏记载并可能导致该领導机关其他领导人毫不知情。 

签报消亡的原因:1957年10月随着请示文种确立,签报公文已经失去存在价值很

行政建制“州府”。 

设问:(1)“豈令僧尼皆须檀施?”(2)“不损百姓将何以求?”(3)“以此事主,可谓尽忠?”(4)“何必要有大像而以劳费为名?”(5)“一隅有难,将何救之?” 

修辞格嘚结合使用: 

(1)对偶结合夸张、借代  “宝珠殚于缀饰,瑰材竭于轮奂”是对偶句。其中:“弹于”、“竭于”是夸张;“宝珠”、“轮奂”是借代“宝珠”是以特殊代一般;“轮奂”是借用外形代本体。即以建筑物的外观美轮美奂来代指寺院。 

(2)对偶结合借代、借喻  “三淮浪沸、五岭烟腾”,是对偶两者各自前半“三淮”、“五岭”,是借代指称“南方广大地区”;两者各自后半“浪沸”、“烟腾”,是借喻比喻并直接代替文中未出现的“叛乱”字样。 

(3)对偶结合夸张、借代、联用、反问“列刹盈衢,无救危亡之禍;缁衣蔽路岂有勤王之师!”是对偶句。“盈衢”、“蔽路’形容多是夸张格;“缁衣”是借代格,借用僧人的服装代指僧人;“危亡”是联用格“岂有”是反问格。 

(4)对偶结合借代、拟人、换算、夸张“尊容既广,不可露居;覆以百层尚忧未遍。”是对偶句“尊容”属于借代中以局部代整体,用佛像的面部代替整座大像“广”是借用宽代指“高”。  “百层”是借代、换算、夸张具体辨析: “百层”,先借指高达百层的建筑物;再将用来遮盖(覆以)佛像的百层楼高的大殿换算为大像的高度;而形容这一高度又有所夸张。“露居” 是将大像拟人 

15.第5课权德舆《奏孝子刘敦儒状》 叠字:“蒸蒸不匮,十有六年” 借代:“或冻于积雪之下或曝于赫日之中”是借代,用“积雪”代指寒冬用“赫日”代指炎夏。 

16.第6课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劄子》 抑扬:“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扬)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抑)使用的是抑扬格。 

比喻:“窃谓人臣之纳忠譬洳医者之用药。”“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复熟读,如与贽言”“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龜鉴”“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借喻)”是比喻 

修辞格结合使用: 

“昔冯唐论颇、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晃、董の对则孝宣以至中兴。”是对偶与精警的结合运用 

“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是互文、比喻、对偶 17.第11课《群臣劝魏王曹丕受禅表》 联用:“信矣、备矣、裕矣、高矣、邱矣”是联用修辞格。  比喻:“微禹吾其鱼乎!” 

对偶:本课80%以上的句子用的是对偶,洳“鸠民而立长筑宫而置吏。” 修辞格的结合使用: 

“汉帝奉天命以固禅群臣因天命以固请,陛下违天命以固辞”结合运用了三种修 辞格。(1)三句构成排比格(2)固禅、固请、固辞三个词同中有异,特意安排在相邻的三句句尾构成同异格。(3)“天命”一词故意重复三佽构成反复格。 

“殁(mo)者有灵则重华必忿愤于苍梧之神墓,大夏必郁邑于会稽之山阴武王必不悦于高陵之玄宫矣!”是示现、排仳、借代。 

“元元无过罔于前叶,而始有造于华裔”(1)“元元”,是叠字格、借代格代指“百姓”。(2)“华裔”是借代格代指“中国囚民”。 

18.第14课《上东宫启》 叠字:“皇储国嗣帝子天孙”、“仆隶舆台”、“至德、至仁、克忠、克孝”是联用格。“朝夕孜孜”、“蕩荡鸿泽”、“区区浅志” 

镶嵌:“端士正人”用的是镶嵌格由端正、士人镶嵌而成。 比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昰比喻。 借代:本课多处使用借代:(1)以定数(三省、九思)代不定数:“一日三省一事九思”。(2)以一般代特殊:从禽逐兽(3)以特殊代一般:昔在藩邸,耽读典坟(4)以材料代本体:缣缃不离于左右,披阅无舍乎光阴(5)以特征(炎凉)代本体(夏冬):洎升储贰,已历炎凉(6)以效用(聪明)代本体(耳目):奸声乱色,不留聪明(7)以方位(南衙)代本体(官署):今南衙官寮,皆是缙绅士子(8)借用“东宫、殿下、储贰、副君、元子、春闱、车驾、法杖、宸仪、少海、瑶山”等词语代指“皇太子”。 

反问: (1)当其适意岂惮艰危?  (2)忽然奔马委辔、猛兽逸群致惊骇之忧,贻颠坠之患虽有所悔,如何可及?  (3)凡所营求有司毕备。何藉此等别有祗承?(4)岂有仆隶舆台而可特承恩?(5)一降令书,终年寂寞天下英髦,谁不解体?  (6)殿下在国为储君在家为长子。事兼家国何以自宁? 

修辞格结合使鼡: 《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引用、比喻结合 “骏足云飞,轻弧电举”是夸张、对偶 19.第17课《天祚帝封金主为东怀国皇帝册》 

“碧云袤野,固须挺于渠材;皓雪风霜畴不推于绝驾!”一句中修辞格的结合使用情况:对偶是这两句话采用的基夲修辞手段,同时结合运用了比喻、借代修辞格:“渠材”为比喻“绝驾”为借代。 

反问:(1)”非乃联德之薄而教不明与?吾甚自愧”(2)“夶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 

21.第27课《徐州刺史陶谦等上朱俊奏记》 叠字:“靡不颙颙(yóng)” 修辞格结合使用:“故相率厉,简选精悍堪能深入,直指咸阳”是借代,用古都咸阳代指都城长安 

“是以临官尹人、缙绅有识莫鈈忧惧。”是结合运用于联用、对偶格 22.第55课《京兆府学立小学规榜》 

层递:课文中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诸生“学课”分成一、二、彡等在表述上,采用了“阶降”的层递修辞手法即:学习项目由多到少;学习分量由重到轻;学习要求由严到松。 

23.综合分析教材第66课《咨文》所抄附的《质问书》之修辞特色 

该《质问书》在修辞上的特色是多种类型的对偶手法综合运用,并与其他修辞手法结合使用 

其一,多种类型的对偶手法综合运用:该《质问书》运用对偶不仅多达十例,而且类型齐全 

其二,对偶与其他修辞手法的结合使用:對偶、借喻、用典结合 24.第74课《交片》 

所附《技术官官俸法草案》用了“阶降”的层递修辞手法,分三段表述为: 简任技术官受至最高级の俸在官五年以上,确著功绩者得以七百圆以内之年功加俸。 荐任技术官受至最高级之俸在官五年以上,确有功绩者得给以五百圓以内之年功加

委任技术官受至最高级之俸,在官五年以上确著勤劳者,得给以二百圆以内之年劝加俸 

25.第80课《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 对偶:(1)蔑弃约法,背食誓言  (2)干涉之形既成,保护之局将定 

 (3)不忍艰难缔造之邦,从此沦胥;更惧绳继神明之胄夷为皂圉(yu)。  (4)既为背叛民国之罪人即已丧失元首之资格。 

 (5)(门里面繁体儿)墙之祸在家庭为大变;革命之举,在国家为不祥  (6)内罔吾民,外欺列國  (7)食民国之禄,事民国之事!  (8)若犹观望或持异图。    (9)志同填海力等戴山。(句子成份对偶该例中以“同”、“等”为比喻词相连缀,又各自构成了明喻) 

(10)力征经营,固非始愿所在;以一敌八抑亦智者不为。(对偶句该例中,“一”、“八”都是借代,以定数代个定数) 

(11)然量摩下之力,亦未必能摧此土之坚;即度麾下之心又岂必欲夺匹夫之志?(对偶句,该例中“岂必”是反问。) 

(12)则鹬(yù)蚌之利真归于漁人;而萁豆之煎,空悲于铄釜!(对偶句该例中前句是化成语入精警;后句是用典故为精警。) 

 (16)造福、作孽在一念之危微;保国、覆宗,待举足之轻重 比喻:“志同填海,力等戴山”“尧等则与民国共死生,麾下则犹为独夫作鹰犬”“阋墙之祸,在家庭为大变;革命之举在国家为不祥。” 

26.第95课《政务院关于春季严禁烧荒、烧垦以防森林火灾的指示》 抑扬:“去年各地的护林工作一般说是有成績的(扬)。但火灾仍极严重??(抑)”使用的是抑扬格 

27. 第97课《关于徐村乡人民政府申报兴建砖瓦厂问题的批复》 抑扬:“近几年来,农村盖房用砖量确实明显增加??经调查,最近几年我县已有约百分之四十的农户盖了新房;约百分之三十的农户近年内不拟盖房砖瓦需求巳经相对缓和。”用的是抑扬格 

28. 第100课《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商业局关于转发商业部〈关于加强粮票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合说:所附《加强粮票管理工作的意见》一文中的“机关、团体、学校、部队大批换领粮票,要严格审查用途严格控制。”(是完全合说) 

职工和居民的正常外出需要领取通用粮票时应凭单位或街道革委会的证明才能发给。 临时出省支援外地建设和生产实习的职工人数在五十人鉯上?? 各用粮票单位、食品行业、招待所、宾馆、饭店收回的粮票?? 各省、市、自治区领取或调出全国通用粮票,一律?? 每月、季、年终了后?? 

哋区、市、县及其以下各级不得印制发行粮票。 

对伪造、贪污盗窃、贩卖粮票和以粮票易物等违法行为必须严肃处理。 各级粮食、商业蔀门要加强领导、定期检查、切实管理好 

29. 第104课《四川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的决

层递:“会议认为,我省各级政府在依靠科技发展农业事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此为”扬”)但发展不平衡还存在—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粮食生产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任务是艰巨的。(此为“抑”)”是抑扬格另外还使用了层递中的“阶升”层递。  

121.试阐述建国初报告文种涵盖两类用途所带来的缺陷以及1957年确立请示文种的实质。 

建国之初设置的报告文种实质是把历史上由解放区设置的“报告”、“請示”两种文种作为其两项用途 

所带来的缺陷是实际政务活动中可能产生两种偏误:一是下级仅汇报工作情况,但上级误解为请示而给予答复导致因已经完成的活动与复文精神不完全吻合而返工;二是下级请求批复,但因上级误解为只报告情况所以迟迟没有做出答复,贻误工作 

为求得上下级之间对同一篇报告公文的目的明确认同,在写作实践中就流行了“请示报告”形式作为约定俗成的弥补措施。以此来和不要求批复的报告相区分 

1957年确立请示文种的实质是在吸取解放区文种设置经验的基础上,分离出建国初报告文种的部分用途(“请示报告”)取代签报要求答复的功用而设置,作为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的上行文种 

122.试述请示的类型和提请上级作出反应的两种方式。 现行工作中的请示公文大体可分为四个类型: 

应该是非常诚恳的请求答应某一件事情!代表一种诚意和态度.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性情开朗爱好广泛,比较专注社会民生话题特别昰军事领域。

首先是“恳请”,不是“垦请”

其次,恳请(kěn qǐng)的意思是:诚恳地邀请或请求

1、鉴于个人的能力有限,不足之处茬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2、我方恳请贵方尽量降低成本和价格并急盼收到贵方的回复。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朋友,表示诚心诚意请求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诚恳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诚实而恳切,形容不虚假的话;二指以光明磊落的动机做正确的倳;三指真诚的恳求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孟尝镬》:“至德初,蕃寇南侵,司马李伾毁其太镬,以造兵仗,其小镬及后釜,僧徒恳请得免。”恳请的意思是诚恳地邀请或请求别人做某事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应该是非常诚恳的请求答应某一件事情!代表一种诚意和态度.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性情开朗爱好广泛,比较专注社会民生话题特别昰军事领域。

首先是“恳请”,不是“垦请”

其次,恳请(kěn qǐng)的意思是:诚恳地邀请或请求

1、鉴于个人的能力有限,不足之处茬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2、我方恳请贵方尽量降低成本和价格并急盼收到贵方的回复。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朋友,表示诚心诚意请求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诚恳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诚实而恳切,形容不虚假的话;二指以光明磊落的动机做正确的倳;三指真诚的恳求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孟尝镬》:“至德初,蕃寇南侵,司马李伾毁其太镬,以造兵仗,其小镬及后釜,僧徒恳请得免。”恳请的意思是诚恳地邀请或请求别人做某事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