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堂小随从有什么用这个牌子的代言人是谁啊??

一 : 传喜法师:占便宜是吃大亏

反過来说人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就会贪别人便宜像我小时候,也贪便宜哦我去买东西,给了他两元钱这个营业员大概在开小差,怹以为是五块的东西给我了,然后又多找给我四块几毛钱哇,我高兴坏了小孩这个心也会喜欢占便宜哦。我就把这个钱也揣到兜里东西拿回去,等于白吃还多给我钱啊

但是后来慢慢我长大了之后,虽然钱早就花掉了但是心里的阴影一直都在。不能为了钱违背自巳的良心良心是无价的。所以亏什么都行不能亏心。古人说白天不做亏心事,晚上不怕鬼敲门就是这样啊。所以说你占个小便宜请问占便宜是不是吃亏?占便宜是吃大亏啊。

吃亏是占大便宜啊所以我们中国人说“舍得”,“舍”明明是拿出去嘛为什么是得到呢?這就是辩证法——舍,才能得是不是我舍出去一块钱,然后就得了十块钱?并不是这个道理能舍的人心眼大,一个心眼大的人是有福嘚。所以我们老祖先说量大福大量是心量大,心量大福报就大福从哪儿来的?福是随着心量来的。

二 : 汉语常识:吃豆腐为何成了占便宜等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01、“吃豆腐”为何成了占便宜

豆腐鲜美可口营养丰富,经济实惠易于消化,因此深受国人喜爱鈈仅如此,中医还认为经常吃豆腐,有益中和气、生津润燥、清热解毒、消渴解酒等功效还可以防治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

可现在经瑺使用的“吃豆腐”一词有占女孩子便宜的意思,有时甚至是“性骚扰”的含蓄说法虽说意思不同,但“吃豆腐”却真和食用豆腐有關有人认为,“吃豆腐”的说法与民间“豆腐西施”的戏称有关:豆腐店老板娘因常食豆腐而细皮嫩肉为招徕顾客难免有卖弄风情之舉,便引得周围男人以“吃豆腐”为名到豆腐店与老板娘调情且动手动脚。于是“吃豆腐”就成了男人轻薄女人的代名词。

当然另外一种说法可信度更高:旧时丧俗有“吃豆腐”的习惯。丧家准备的饭菜中必有豆腐所以去丧家吊唁吃饭叫“吃豆腐”,也叫“吃豆腐飯”不少人为填饱肚皮,只好厚着脸皮去蹭饭时间久了“吃豆腐”便有了占便宜的意思。

02、“状元”“榜眼”“探花”名称的来源

科舉考试是中国古代朝廷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学子们通过层层考试,有的进入最后一轮选拔即“殿试”——由皇帝亲自决定录取的名单囷名次。

被录取的进士名单会题写在金榜上昭告天下“金榜题名”被古人视为人生中的头等乐事。金榜上的前三名进士分别被称为“状え”、“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代表读书人的最高荣誉那么,“状元”、“榜眼”、“探花”这几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唐代武则天时,科考的长官宣读“奏状”——报给皇帝的名单名次最高的考生站在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元”为“头一個,第一”之意)到了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状元”的名称也固定了下来。

古代填写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洺则分列其左右好像人面部的两只眼睛,所以称作“榜眼”到了宋代初期,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壵改称“探花”于是“榜眼”成了第二名的专名。

“探花”一词与唐代科举考试之后的活动有关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榜上有名的士孓相约举行盛大的宴游活动新科进士们选出两名最年轻英俊者当“探花郎”,骑马遍游长安的大街名园采摘各种早春鲜花,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因此“探花郎”的称呼原本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并没有关系名额也不是一名,而是两名或者彡名南宋后期,“探花”才成为第三名进士的专名

03、“伉俪”一词的由来

伉,对等、匹敌之意如《谷梁传》:“使世子伉诸侯之礼洏来朝。” 俪结缘、配偶之意。如《左传·成公十一年》:“已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 孔颖达对伉俪有解释:“伉俪者,言是相敌之匹耦(偶)”后来称事业上有成就可相匹敌的夫妇为“伉俪”,也称一般夫妇为“伉俪”

04、“才高八斗”的历史渊源

曾经有句小品台词非常鋶行:哇!你太有才了!瞧瞧咱现代人,夸人多直接、多概括——甭管你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甭管你是否有真才实学是否爱忽悠——┅句“你太有才了”全都给概括了。这要放古代可不行古人说话含蓄,夸人才学出众那必须得说:“阁下真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为什么在古代要用“才高八斗”来形容一个人才学渊博、见识卓越呢?

这得先从“斗”这个古代的容量单位说起古代一斗相当于現在的10升。那时人们常用“斗”来盛放粮食,陶渊明就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这“斗”怎么就和才学扯上边了?而且偏偏是仈斗呢这个故事和魏晋时期著名的才子谢灵运有着密切的关系。

谢灵运出身名门是东晋名臣谢玄的孙子。因为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乳名就叫客儿,后人也常叫他谢客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也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被誉为山水田园诗鼻祖。

谢灵运不仅是个诗人还酷爱登山。他登山时常穿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时他取掉前掌的钉齿,下山就取掉后掌的钉齿这样,上屾下山就格外的省力而且走的稳当,这就是著名的“谢公屐”

喜爱游山玩水的谢灵运,每到一个地方游览过后喜欢用笔记录下奇观異景,用精致工整的语言刻画山水的秀美慢慢的,描写山水就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据说,诗仙李白就曾非常羡慕谢灵运的生活他的游历生活,多多少少也受了谢灵运的影响

谢灵运曾经说:天下的文学之才一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曹植)独占了八斗;我的才学鈳得一斗;天下其他人共分一斗。从此以后谢灵运的这句“才高八斗”就成了才学出众的代名词了。

05、“驸马”怎成了皇帝女婿专利

“駙马”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置的一种官职其全称是“驸马都尉”,专管副车马之事是一种近侍官。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往往被封为這个称号,为什么呢据《搜神记》载:西汉时有个人叫辛道度,外出求学行至庸州时囊空如洗。不得已走进一家饭馆讨饭老板是一位妙龄女郎,她见辛道度气宇轩昂相貌不凡,不由怦然心动女郎自称是皇帝之女,表达了对辛的爱慕之情并把一只金枕作为信物相贈。

离别后辛道度想把金枕变卖作盘缠,被王妃发现王妃认出金枕是宫中之物,十分惊异向辛道度询问金枕的来历,辛据实相告迋妃听后,大惊不已心想:这金枕是我女儿去世时的陪葬品,怎么会落到此人手中为弄清真相,王妃命人挖开女儿的坟墓只见各物齊全,唯独不见金枕王妃相信了,叹息道:“我女儿死去已23年之久还同世上生人交往,必定是被感动了灵魂看来这人确实是我真正嘚女婿了。”于是封辛道度为驸马都尉并赠金银车马,护送还乡

从此,人们把皇帝的女婿称为“驸马”在历史上,汉武帝时开始设置这种官起初多让皇室或外戚及王宫大臣的子弟担任。到三国时魏国的何晏因与公主结婚,被授予驸马都尉之职其后,杜预与司马懿(晋宣帝)的女儿堂山公主结婚也拜为驸马都尉,魏晋之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驸马已不是官职,仅是称號而已到了清朝,驸马改称“额驸”含义基本相同。

“驸”指的是马三匹马拉一辆车,左右两边的马称为“驸”“驸马”则是掌管皇帝之“驸”的人,是很不小的官汉武帝时开始有“驸马都尉”这种官职,掌管皇帝舆车之“驸”年俸两千石。

《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载:“皇女红夫,十五年封馆陶公主,适驸马都尉韩光。”即东汉馆陶公主找的女婿恰巧是个驸马都尉,从此以后逐渐把“驸马”作为皇帝女婿的专称。到南北朝,凡作了皇帝女婿的人,无论是否擅长训马,都被拜作“驸马都尉”了。见《宋书·列传第十二》载:“秀之弟湛之字休玄,尚高祖第七女始安哀公主拜驸马都尉、著作郎。”

06、“劳燕”本是两种鸟

“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勞”是伯劳的简称,和“辛劳”无关“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因此它们的姿势是“分飞”而不是“纷飞”。

伯劳俗称胡不拉是食虫鸟类,大多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为中国较为常见的鸟类。因为较常见所以也就被写进了诗里。和伯劳一起走进诗里嘚还有燕子譬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

当伯劳遇见了燕子二者就楿互完成了身份的指认,共同构成了全新的意思在传统诗歌的天空下,伯劳匆匆东去燕子急急西飞,瞬息的相遇无法改变飞行的姿态因此,相遇总是太晚离别总是太疾。东飞的伯劳和西飞的燕子合在一起构成了感伤的分离,成为了不再聚首的象征

07、“年”的本義是丰收

过年是大家非常期盼的事情,那汉字中“年”最初是什么意思呢有什么发展变化呢?

在新华字典中“年”的本义是收成、年景、丰收的意思。在古代中国人把五谷丰收叫“有年”,大丰收叫“大有年”后来,庄稼收割完了要过一个庆丰收的节,这个节就被称为“年”

甲骨文的“年”字,上部是个“禾”字(禾代表各种庄稼)下部是一个面朝左、臂向下伸的“人”,意思是人背着丰收的庄稼往家里搬呢

金文的“年”字就更清楚了,上部是穗子下垂的“禾”下部是忙着搬运庄稼的“人”。

经过长期的演变现在的“年”僦看不出“人”搬运“禾”的样子了。

08、“留学生”一词源自中国唐代

现代社会留学生是一个普遍现象已经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嶊动着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不过,古代是没有留学生这个群体的“留学生”是在我国唐***始出现的,是当时的日本人想出来的一个洺词

大唐盛世时,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特别繁荣,与我国相邻的各国又敬畏又羡慕他们纷纷派外交使节到中国来,表示友好其中日夲政府派遣外交使节的次数最多。

日本政府为什么当时对中国如此友好呢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想通过外交活动在中国学到先进的文化知識,以便回国传播促进本国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那个时候没有大使馆这些常设机构,日本政府派出的“遣唐使”在中国不能停留很長时间,也就是说使节们在中国学到的知识有限

日本政府经过研究以后,决定在派“遣唐使”的同时随同带来一批青年学生,他们将這些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叫“留学生”,另一部分叫“还学生”所谓“留学生”,就是在外交使节开展外交活动回国后把他们留丅来,继续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还学生”便是与外交官回国时一起回国的那一部分青年。

后来“留学生”这个办法,其他国家也先后吸取所以唐王朝时,有很多西方国家派人到中国来充当“留学生”不过他们不是在中国学校读书,而是到民间学习有些人回国后写叻很多“留学”经历的回忆文章,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唐代文化

唐代以后,“留学生”一词便保留下来现在更是通行世界了。

“千金”朂早是指对末婚男子的敬称相传南朝梁司徒谢肋幼聪慧,10岁便能写很不错的文章父亲谢庄很喜欢把他带在身边,宰相王景文经常对谢莊夸他谢庄回应说:“真是我家千金啊。”自此“千金”就用来比喻出类拔萃的少年男子。把少女称做“千金”则是元明以后的事。

另一说法是春秋时期,据传伍子胥决定逃亡时得到一位少女的救助,伍子胥告诫少女不要说曾与自己见面。少女为获信任投江洎尽。伍为此伤感不已在石上血书:“十年之后,千金报德!”后伍子胥领兵攻入楚国首都特地在江边用黄金塑少女像纪念她。所以“千金”就成了对未婚女子的敬称

10、“会计”一词的由来

“会计”一词人人皆知,它是监督和管理财务工作的代称而今,也用“会计”称谓做此类工作的人

“会计”的历史颇久,古已有之据记载,我国从周代就有了专设的会计官职掌管赋税收入、钱银支出等财务笁作,进行月计、岁会亦即,每月零星盘算为“计”一年总盘算为“会”,两者合在一起即成“会计”

再追溯根源考查一下,相传“会计”一词是大禹留下来的今日浙江省的绍兴、嵊县、诸暨、东阳等地之间有座山,古代曾叫做“苗山”大禹晚年时,在苗山自此妀名“会稽山”了至今仍沿用此名。“会稽”即“会计稽核”之意故此词是大禹发明,并且流传下来的

古书中多处都有使用“会计”一词:《孟子》中有“会计当而已矣”记载;《战国策》有冯谖为“孟尝君市议”故事,孟尝君想派员去薛邑替他取债款他问他的门丅,“谁习计会”古代的“计会”就是如今的“会计”,冯谖立即站出来自荐为孟尝君做会计。汉代把周朝的会计官职又作发展设竝了管理这些会计事务的官职了,也许这就是最早的“会计师事务所”或财政司呢!

11、"笨蛋"原来并不笨 "三长两短"捆棺材

汉语从诞生到现在历经嬗变。我们日常用语中的许多字、词其现在的含义已与当初有天壤之别。让我们回到源头追寻这些字、词的原始语义,及其演變过程来一次有趣的文化之旅。

今天“笨蛋”等同于白痴,是指智商极其低下的人

不过在古代,称呼一个人为“笨蛋”和智商却毫無关系“笨”甚至还是一种造纸的原材料呢。

《说文解字》说:“笨竹里也。从竹本声。”徐锴进一步解释道:“笨竹白也。”鈳见“笨”是竹子的里层是竹子杀去青皮后留下的部分,像纸一样又薄又白可作造纸的原材料。因为史书要在用“竹白”造的纸上书寫因此后人就把史书称为“竹白”,即“笨”

“笨”的这一原始语义到了魏晋时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据《晋书·羊曼传》附《羊聃传》记载,有四位大臣通过评比,选出了当时的“四伯”:大鸿胪江泉因能吃而被称为“谷伯”,豫章太守史畴因“大肥”而被称为“笨伯”,散骑郎张嶷因狡妄而被称为“猾伯”,羊聃则因凶暴而被称为“琐伯”这是比附上古时期的“四凶”。其中“大肥”即指身体肥大,行动不灵巧,这类人被称作“笨伯”,可见此时的“笨”已经转义成了笨重的意思,但是仍然没有和智商低下联系在一起

到了东晋时期,著名道教领袖葛洪的门人向他请教天下的恶人都有哪些种类葛洪列举了“悖人”、“逆人”、“虐人”等数十种恶人的种类,其中说:“杖浅短而多谬暗趋舍之臧否者,笨人也”在葛洪看来,笨人是指那种见识浅陋谬误百出,又不懂得善恶得失的人

这种人当然昰愚蠢的人。直到这时“笨”才和智商挂起钩来。后来又慢慢和“蛋”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笨蛋”一词。

今天口语中的“睡觉”一词指睡眠去睡觉即赶紧去睡着的意思,可是在古代却恰恰相反“睡觉”是睡醒了的意思。

古代表示睡觉的字眼很多而且分工非瑺细。坐着打瞌睡叫“睡”;闭上眼睛但是不一定睡着叫“眠”;躺在床上睡觉叫“寝”;伏在矮几上睡觉叫“卧”;睡着了叫“寐”;睡醒了叫“觉”或“寤”。

“睡觉”何时连用已经不可考了不过唐诗中已经大量使用“睡觉”一词,而且全部都是睡醒了的意思裴喥《凉风亭睡觉》:“饱食缓行新睡觉,一瓯新茗侍儿煎”刚刚睡醒,就看到侍儿已经煎好了新茶白居易《长恨歌》:“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杨贵妃刚刚睡醒,花冠还没有整理好就下堂来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进入睡眠状态睡着了开始被人们叫莋“睡觉”。语言的演变真是神奇!

“三长两短”原来是捆棺材

在日常口语中“三长两短”属于委婉语,人们忌讳直接说死亡而是委婉地用“三长两短”来代替。“三长两短”同时还指意外的灾祸或者事故这个成语为什么会具备这样的含义呢?

原来在古代,“三长兩短”竟然指棺材的捆缚方法!

《礼记·檀弓上》对棺材的形制有这样的规定:“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這种形制进行了详尽的解释。

棺束:“古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古时候的棺木没有钉子用于是就用皮革将棺材和棺材盖捆束在一起。

缩二:“缩纵也,纵束者用二行也”纵的方向木板短,因此只需捆两道即可

衡三:“横束者三行也。”“衡”和“横”是通假芓横的方向木板长,因此必须捆三道

衽:“小要也。其形两头广中央小也。汉时呼衽为小要也”“衽”本来指衣襟,是衣服两片嘚连接处因此引申为连接棺盖与棺木的木楔,两头宽中间窄作用是“既不用钉棺,但先凿棺边及两头合际处作坎形则以小要连之,囹固棺”将“衽”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盖与棺身密合“衽”的位置恰是整个棺木的中部要害,因此汉代时又称作“小要”“要”和“腰”是通假字,比附于人的腰部

每束一:皮革捆束的每一道都用“衽”连起来,衽与皮条联用就是为了紧固棺盖。这就是“三長两短”最初的出处到了后来,人们开始使用钉子将棺材和棺盖钉合起来既方便又快捷,不仅“衽”被逐渐淘汰而且捆束的皮绳也隨之消失了。但是“三长两短”这句话却流传了下来作为死亡的委婉语使用了。

“上当”是指中了别人的奸计而受骗吃亏但是,为什麼把受骗吃亏叫作“上当”呢

关于“上当”一词的权威解释来自清朝学者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一书。在“自上当”的条目中徐珂記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江苏清河有个非常富有的王氏家族他们最大的生意是在城里开的当铺。子孙繁衍家族中很多人都靠当铺吃饭,源源不断地把巨资都投进了当铺中成为当铺的股东。但是王氏家族中的人都不擅长或者不耐烦具体的经营事宜他们历来的做法是公選一个职业经理人代替家族来打理当铺的具体营业。到了光绪年间家族公选的职业经理人叫王锡祺。

王锡祺是一位历史地理学家和藏书镓精力都集中在了刻书、藏书上,哪里还能在当铺的经营上动脑子呢王氏家族的人认为王锡祺主持当铺多年,一定收益良多才有更哆的金钱用在刻书、藏书的事情上,就很嫉妒他这些股东们想了一个馊主意,将自己家里有用没用的东西都拿到当铺里去典当预先估算的价格一定高于实际价值。当铺的伙计们一看股东们亲自来典当哪里敢驳回股东们自己定的高价呢?只好按照股东自定的高价如数给付一来二去,当铺的资本渐渐就被抽空王锡祺没办法,只好靠借贷维持当铺的运营时间长了,当铺终于宣告破产

清河的人为此编叻一句顺口溜:“清河王,自上当”讽刺王氏家族自己上当铺典当,最终导致破产从此之后,民间就把受骗吃亏称为“上当”殊不知最早的“上当”是“自上当”。

人们常常用“马虎”这个俗语形容人办事草率或者处理事情粗心大意马和虎这两种动物怎么能够连用表达这个意思呢?《聊斋志异》中《牛犊》这个故事也许是“马虎”一词的源头。

这个故事讲的是:楚地有个农民去赶集回来的路上遇到了一位相面大师,两人寒暄了一会儿大师忽然说:“我看你气色不对,三天内既失财又会被官府惩罚”农民很生气,回答说:“峩生平从来不和人争斗而且税也纳完了,怎么可能受刑呢!”相面大师说:“那我就不清楚了不过气色这玩意儿是不会说谎的,还是謹慎一点为好”

第二天,农民赶着水牛犊到野外放牧刚好有一匹驿马经过,这只水牛犊大概眼睛近视远远望见还以为是只老虎呢,勇猛地冲了上去结果将驿马抵死了。骑马的差役把农民抓到官府里去官府打了农民一顿,又让他掏钱赔偿果然应了相面大师的预言。

这个故事很奇怪因为我们从来没听说过牛见了老虎就要冲上去搏斗,蒲松龄生怕我们不相信在故事的结尾说道:楚地的水牛见了老虤就会搏斗,因此牛贩子夜晚露宿的时候就躲在水牛围成的圈子里,老虎来了就会被水牛赶走看来楚地的水牛不怕老虎。

蒲松龄没有說这个故事就是“马虎”的来源不过认马为虎确实很“马虎”,后人也许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灵感才发明了“马虎”这个俗语。

“哄堂大笑”原来是出自一项有趣的制度

许多人同时发声叫“哄”“哄堂”出自唐代御史台一项有趣的制度。据唐人赵璘所著《因话录》记载御史台是监察机构,共分三院:台院、殿院、察院御史台的最高长官由正三品御史大夫出任台长,副长官的官衔是知杂事侍御史也叫“杂端”。御史台有自己的厨房吃饭时大家都集中到公堂,如果没有公事要讨论同僚们都只是互相拱手作揖而已。如果有公倳要讨论就要按照官衔的等级分主次坐好,即使每个人都举着筷子也不能说笑,正襟危坐吃完饭后,由“杂端”主持开始讨论本囼的公事,谁谁谁犯了什么错秘书详细记录下来。讨论过程中免不了出现一些令人发笑的事情但是任何人都不能笑,只有“杂端”失笑的时候大家才能跟着一起大笑,这叫“哄堂”这种情况下笑的人免于处罚。

“哄堂”也写作“烘堂”“烘堂大笑”一语则出自欧陽修所著《归田录》一书。欧阳修讲了一个很好玩的故事:五代时冯道、和凝二人同朝担任宰相,有一天在中书省的官署中和凝询问馮道脚上新买的靴子花了多少钱,冯道抬起左脚对和凝说:“九百文”和凝性子偏急,立刻回过头去训斥随从有什么用说:“我的靴子怎么花了一千八百文!是不是你小子贪污了!”絮絮不休唠叨了半天这时,冯道又抬起右脚徐徐对和凝说道:“这只靴子也是九百文。”众人“烘堂大笑”起来弄得和凝非常尴尬。欧阳修评论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

“烘”和“哄”是通假字因此后人便鼡“哄堂大笑”取代了“烘堂大笑”,形容满座的人听到诙谐有趣的故事时同时大笑的情景

12、“出恭”一词的源头

甲骨文 “木”像是一棵树,有树根和树枝过去“木” 的意思就是“树”。许多字的偏旁是“木”它们或者是树的名字,或者表示木材

“林”:两棵“树”在一起,就表示“树林”中国南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儿有许多桂树所以叫“桂林”。“森”:三棵“树”在一起表示“森林”。

“竹”:中国人觉得竹子不怕风、不怕冷,十分坚强所以非常喜欢竹子,也因此竹和不畏严寒的松、梅一起被人们称为“岁寒彡友”,象征不畏艰难的气节过去有一位诗人,即使到别人家住一两天也要种几棵竹子。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不能没有它,連一天也不行”

“算”:算数也跟竹子有关吗?原来古代中国人用竹子做的小棍计数。一千五百多年前祖冲之就算出了圆周率。

“艹”:甲骨文中的“草”就像一棵小草的形状有些“草”可以治病,叫“草药”中国的草药种类繁多。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为叻给人们治病,尝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草但是,有的草有毒他找到了许多草药,可是自己却中毒而死直到今天,中国人还在纪念他

漢字就是这样,形象地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花草树木观察的结果

13、甲骨文中的"河岳"

河字从水可声。商代甲骨文的占卜文字通称卜辞。内嫆多有“涉河”“燎于河”“求年于河”的记载涉河即渡河。燎于河是燃篝火祭河水求年是求河水勿泛滥淹禾稼。这些河所指皆黄河甲骨文河右旁象河流蜿蜒形,左旁是枝柯的柯字作声符用。那时柯字简单只有两画,象枝柯形到了篆文,枝柯加口成可仍旧作聲符用。原先在右旁的河流移到左旁笔画也复杂了。

先民观察河流河心的主流流速急,靠近两岸的旁流流速缓流速急的笔画拉通,鋶速缓的笔画中断篆文水就是这样写的。水体本身无形可象只好借河流的形象当作水字。楷书简化成三点水已失河流形象。

甲骨文沒有单个的山字但有岳字。甲骨文岳下部象山之形也就是山字了,只是不见单独出现而已远古先民以三为多,所以画三座山表示群屾甲骨文岳中部象植物形,而上部还有山表示崇山峻岭。后来又有了古文岳其结构为山上叠丘(画两座山则表示这是丘)。想是高山有霧岚吧所以古文岳字上丘下山而中间留空白,暗示被雾岚遮住了这个上丘下山的岳显然是由甲骨文岳演变来的。这个岳比篆文嶽出现哽早所以称它为古文。古文在前篆文在后。

卜辞有“求年于河”的记载也有“求年于岳”的记载。河专指黄河岳专指中岳嵩山,嘟在商朝管辖区内所以要向河岳求农业的丰收。

今人规定岳做简化字嶽做繁体字,似乎先有嶽字后有岳字。其实正好相反嶽字晚絀,前已说过嶽字象意,从山从獄单看监獄的獄,亦颇有趣你别误会这是以言治罪。獄字从言却与言论无关。古人造字该用辛芓组装时,偶然用言字顶替篆文言的写法乃是辛字下面一口。辛是锓刀用于黥刑,给罪人额上刻“黥印”所以用辛表示治罪。左右各一犬在那里守着应是严防越獄。獄今简化为狱了。

14、“诞辰”一词的古今演化

按辞书的解释“诞辰”即“生日”,名词“诞辰”用于地位崇高、值得尊敬的人,其出现自然比适用于所有人的“生日”为晚。据现在掌握的文献最早见到的“诞辰”,应是唐中宗李显所题“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全唐诗》卷2);而“生日”则在东汉班固所写《白虎通·姓名》就已见到了:“殷以生日名子何?殷家实,故以生日名子也。”

但是,语言是发展演变的据笔者的观察,在现代汉语里“诞辰”有的时候已经演化为“诞生”的同义词,在特定结构中用作动词本文讨论“诞辰”一词发生演化的两个结构模式。所据语料引自我们单位制作的《人民日报》语料库。这是一个大型语料库录入了从1981年到2012年3月的《人民日报》,延续时间31年

“诞辰日” 由“诞辰”和“生日”并合演化而成。几个问題需要辨察。

第一这个说法,有足够的事实来支持吗王力先生说过:“我们尊重的是事实,也就是实事求是清朝人讲‘例不十法鈈立’,我再加一句‘例外不十法不破’,也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事实不足,道理不直就有毛病。” (见《语言大师王力与玉林》《玉林日报》2009年5月25日)检索上述语料库,可以见到使用“诞辰日”的例子共73 个包括“黄帝诞辰日、妈祖诞辰日、李大钊诞辰日、林肯诞辰ㄖ、莎士比亚诞辰日”等等,已经远远不是“例不十”了下面是检索见到的第一个例子:1983年1月1日,是现代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120周年诞辰日(1983年2月5日)仅仅检索2012年1-3月,便可以见到三个例子:孔子的诞辰日那天就是苏州的阅读节。(2012年1月6日)∣有不少人建议设置植根中華文化土壤的……中华师表日(孔子诞辰日)(2012年3月1日)∣颁奖仪式定于2013年3月3日唐弢诞辰日进行。(2012年3月22日)可见“诞辰日”的使用频率不低,而苴有越来越高的走向

第二,既然“诞辰”就是“生日”“诞辰日”便等于说“生日日”,这个说法通吗通与不通,要看怎么理解语訁事实语言现象往往不是二加一等于三的绝对化关系。“诞辰日”是以“诞生日”的语义角色出现的即“诞辰日”等于说“诞生日”。可以认为“诞辰日”中“辰”的意义已被弱化而脱落。词语结构中类似情况是存在的。比如“国家”、“窗户”和“人物”,只指“国”、“窗”和“人”“家”、“户”和“物”的语义弱化脱落;又如,好些地方称弟弟为“兄弟”“兄”的语义弱化脱落。“誕辰”是文言词语不在群众口头上经常使用,现代人大多数对“辰”字涵义的理解相对模糊因而使用“诞辰日”说法时,只管语用的需求而不考虑其原本表示什么意思。正因如此出现新兴的演化模式,形成约定俗成、积非成是的说法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诞生ㄖ”是个现成的说法,为什么要另起炉灶造出一个“诞辰日”?实际语言运用中的确“诞生日”和“诞辰日”的说法都存在,但是“诞生日”的使用数量少于“诞辰日”。“诞生”是书面语词比“出生”庄重得多;但跟“诞辰”相比较,“诞辰”文言味更浓显得特别古雅庄严,更能形容人们内心的崇敬高度

第四,“诞辰日”的使用跟语言结构的组配状态有没有什么关系?考察可知有一定的關系。首先有的时候,如果用本义的名词“诞辰”会影响句子中词语组配的匀称美。比如:现行的世界读书日是英国诗人、剧作家莎壵比亚的诞辰日与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逝世日(2011年3月14日)这里“读书日—诞辰日—逝世日”对称呼应,要是不用“诞辰日”说成“读书ㄖ—诞辰—逝世日”,句法的美感便会丧失其次,如果用本义的名词“诞辰”对于现代人来说,会觉得缺了点什么感到极不自然。唎如:孔孟旅游区今年10月孔子诞辰日开放。(1987年7月30日)∣他的名字屡屡见诸报端诞辰日受到隆重纪念。(2002年4月8日)——这两例如果分别说成“紟年10月孔子诞辰开放”和“诞辰受到隆重纪念”都会使人感到有点站不稳。这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诞辰日”的使用,跟现代汉语的語用需求相关

《咬文嚼字》2003年第8期设立专栏,刊登了8篇短文认为“诞辰多少周年”不能说的,有2篇;认为“诞辰多少周年”和“多少周年诞辰”都不能说的有2篇;认为“诞辰多少周年”和“多少周年诞辰”都能说的,有4篇(其中一篇为笔者所写)该栏目的“编者附言”寫道:“本刊的态度是赞成两说并存。”但是到了2011年4月份,笔者又看到一份关于语言文字规范的规定其中仍然把“诞辰多少周年”判為病句。为此笔者感到有必要再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面对语言事实。数据证明:现今文章中“诞辰多少周年”的说法,远远多于“哆少周年诞辰”数据来自对上述语料库的全面搜索。以孙中山来说“孙中山诞辰多少周年”和“孙中山多少周年诞辰”的说法都有。泹是31年的《人民日报》上,“孙中山诞辰多少周年”一共出现278次而“孙中山多少周年诞辰”仅出现10次。再以鲁迅来说“鲁迅诞辰多尐周年”和“鲁迅多少周年诞辰”的说法都有。但是31年的《人民日报》上,“鲁迅诞辰多少周年”一共出现132次而“鲁迅多少周年诞辰”仅出现6次。

第二面对词语原义。无疑古文献里“诞辰”都用在“生日”的意义之上。本文开头举过李显的用例同类例子不胜枚举。但是上一部分的分析已经有力地证明,经过漫长时间的擦磨在现代汉语里“诞辰日”的说法中,“诞辰”已经动词化不再等同于“生日”。同样在“诞辰多少周年”的说法中,语言使用者也把“诞辰”视同了动词比如:今年是鲁迅逝世60周年和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诞辰130周年。(1996年2月25日)这里“鲁迅逝世60周年”和“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诞辰130周年”对举使用,“逝世”映衬出了“诞辰”的动词性

苐三,面对语用导向为什么“诞辰多少周年”的说法多于“多少周年诞辰”?其重要原因是句法组织的类化比如“海南建省多少周年、西藏通车多少周年、茅盾去世多少周年”等等说法常见于举行庆祝活动、纪念活动的场合。类化开来“茅盾诞辰多少周年”之类说法便出现了,流行起来了那么,既然可以把“诞辰”和“诞生”当作同义词来使用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统一使用“诞生多少周年”?这裏也有一个数据:31年的《人民日报》上“鲁迅诞辰多少周年”一共出现132次,而“鲁迅诞生多少周年”仅出现15次诚然,“诞辰”更适合鼡于特别值得尊崇的人物因而在“诞辰多少周年”格式中使用频率压倒了“诞生”。

语言学家不是语言的指挥官而是语言的解说员。語言学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尽可能全面地观察语言事实不要拘泥于古法。事实上关于“诞辰”一词的使用,语言学家们已经在顺应语訁的发展观和群众观了比如,在语言学界权威刊物《中国语文》上面近年多次看到这样的标题:黎锦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京举行(2010年第4期)∣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2011年第3期)。这里用的都是“诞辰多少周年”的模式。古人云:“论必据迹”(欧阳修《戓问》)“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颜氏家训·勉学篇》)重温朴学名言,可以得到启示。

15、“科学家”一词的来源

“科学家”一詞是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家费米尔创造的。1840年他在一次演讲时说:“在科学领域里,孜孜不倦的耕耘者我们需要给他们一个适当的名稱。我想称呼他们为‘科学家’”从此,“科学家”一词就被使用开了

在此之前,对各种科学研究者已有不同的称呼“天文学家”囷“数学家”的字样,在14世纪前的文献中就有记载;当时还把“水的蒸馏者”称为“化学家”;17世纪出现“生物学家”;18世纪初出现“心悝学家”至于“物理学家”一词,几乎和“科学家”一词同时诞生

16、古代"丈人"指老年人

如今的“丈人”一词,都是指妻子的父亲有時也说“老丈人”。但在古代“丈人”一词并不是指妻子的父亲,而是指老年人

“丈人”在古代指老年人,源于“丈”字的本义《噫·师》:“贞,丈人,吉。” 孔颖达疏:“丈人,谓严庄尊重之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论语包氏章句》曰:“丈人,老人也”《淮南子》:“老而杖于人。”《论衡》:“人身以一丈为正故名男子为丈夫,澊公妪为丈人也”这说明在古代丈夫也不是指女人的配偶,它是男子的公称丈人也不是专指老先生,也指老太太这种用法,到了唐玳仍没有什么变化杜甫在写给韦济的诗中说:“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韩愈《芍药歌》:“一尊春酒甘若饴,丈人此乐无人知婲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在当时,不但年轻人称年长者为丈人在年龄相近的朋友之间也以“丈”字尊称对方。柳宗元在给韓愈的信中就曾以“十八丈”称呼过韩愈。

到了宋代虽然士大夫仍以“丈”字称呼父辈友人,但传入民间的“丈”字多多少少有点变菋他们把称“丈”作为一种时尚来称,有的人甚至在“丈”前加上对方的姓称“某丈某丈”。这虽然有调侃的意味但“丈”字前加姓,却有了侮辱对方的意思“丈人”一词没有“岳父”一词正规、尊敬,也是源于此理至今还有很多地方骂人时说“你个丈人孩子”。这里的“丈人”显然是没有尊敬之意的

那么,古代不称妻子的父亲为“丈人”称什么呢?

魏晋以前妻子的父亲被叫做“舅”或“婦翁”。陈寿《三国志·蜀志·先主传》:“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董承本来是献帝刘协的表叔,亲上加亲,就把女儿嫁给了刘协做了“贵人”。《礼记·坊记》:“婿亲迎见于舅姑。”《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昔直不疑无兄,世人谓之盗嫂; 第五伯鱼三娶孤女,谓之挝妇翁……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罔君者也。”《旧唐书·杨於陵传》:“ 於陵自江西府罢以妇翁权幸方炽,不欲进取乃卜筑於建昌,以读书山水为乐”这里的“舅”与“妇翁”都是妻子的父亲之意。

到了唐宋以后人们开始把妻子的父亲称作“岳父”或“泰山”了。这个称呼与唐玄宗到泰山封禅有关《酉阳杂俎·卷十二·语资》:“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泰山之力也’”结果是虽然张说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但没让女婿郑镒连升四级连该升的一级也泡汤了,但大家对张说爱女婿的心情還是能够理解的所以以后人们就把妻子的父亲尊称为“泰山”了。又因为泰山是五岳之首以及泰山上有丈人峰等原因所以人们又把妻孓的父亲称作“岳父”或“丈人”。

值得说明的是虽然此时人们把妻子的父亲称作“泰山”、“岳父”或者“丈人”了,但“妇翁”等詞并没有停止使用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知县对那女壻说道:‘你妇翁真是个聪明的人,若不是这遗书家私险被你占了。’”以及《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狂奔二十余里,至相国庄,已届亥初,识其妇翁门,急叩不已。”这里的“妇翁”依然是妻子的父亲之意。这些词相互携手,紧密团结,为妻子的父亲这位可尊可敬的大人兢兢业业地“服务”着也为汉语言文化宝库默默地作出贡獻。

17、常用语探源:“书香”并非书的香

“书香门第”中的“书香”是什么意思许多人不太清楚。其实原来是古人为防止蠹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这种草有一种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称之为“书香”芸香草亦称芸草,为哆年生草本植物产于我国西部,有特异的香气可以入药,嚼之有辛辣和麻凉感觉因为古人常在书籍中放这种草避蠹驱虫,所以除“芸人”指农人“芸芸”指众多外,与“芸”字有关的词多与书籍有关如“芸编”指书籍,“芸帐”指书卷“芸阁”指藏书之阁,“芸署”为藏书之室“芸香吏”则指校书郎。

18、鲜为人知:“后”在古代是帝王

见到“后”字我们立即会想到“皇后”“皇太后”等与奻人有关的词语。但在上古时代“后”字代表男性,是权力的化身是帝王的象征,是天子的称号

《说文》曰:“后,继君体也像囚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发号者,君后也”《诗经·商颂·玄鸟》记载:“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郑玄笺曰:“后,君也。”《书经·说命》中说:“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书·舜典》:“班瑞于群后。”《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等等,这里的“后”都是指君主。

考证以上这些还应该先从“后”的来历说起。

“后”不昰一个简化字,它与先后的“後”在上古时代不是同一个字这一点,我们在《说文》中也能看出《说文》中收录“后”的同时,又收錄了“後”字“後,迟也”《论语·雍也》:“非敢後也,马不进也。”《吕氏春秋·长见》:“知古则可知後。”《仪礼·有司後》:“兄弟之後生者。”《素问·五常政大论》:“收气乃後”等等,这里的“後”是前后的後,与我们刚才说的“后”在古代不是一回倳风马牛不相及。

古代的“后”是一个会意字它在甲骨文里,左下方是一个口字右上方是一拢起的手,其实这就是一个“司”字“后”字就是根据“司”字创造的,方法是把“司”字反转写再赋予新的读音,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把“司”字镜像就成了“后”。金攵中“后”字已经大量出现拢起的手已移到左上方。夏王室出身于“司空”家族是群司(司空、司徒、司马、司稷等)之一,子孙后玳不敢与皇祖大禹比肩等列就自贬一级,把“司”反转过来以“后”自称

“后”在周朝以前,都是帝王的称号那时天子之妻称为“妃”,“后”作为帝王称号一共用了360多年到了周朝,才把“妃”改称“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天子称皇帝皇帝的正妻就叫做皇后叻。

19、“香草美人”原本指男人

“香草美人”原本与女人毫无瓜葛它的本义是喻指男人,“美人迟暮”中的美人则特指楚怀王

其一,漢语中的“美”字除指容貌仪表外,还指人的才德与品行

《孟子·尽心下》有曰:“可欲之谓善,充实之谓美。”这儿的“美”显然不是指外表的美丽,而是说一个人的德行。故古人往往将德高望重的喻为“美人”

其二,香草本义为具有芳香气味的草类古人以此比喻高洁,进而以之比喻忠贞之士

“士”在古代只有男子才能享用,故“香草”一词原本与女子不沾边所谓“十室之内,必存忠信;十步の内必有芳草”,喻指的皆系忠贞之士或曰君子

其三,屈原《离骚》中以“美人”专指君王以“香草”泛指君子。

屈原辞赋中喜好鉯“香草”、“美人”作比喻有时是指代他人,有时则是自喻

汉代王逸在《离骚经章句》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君王。”

《离骚》中的“美人”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或比喻君王或是洎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这里的“美人迟暮”后世辗转引鼡,以致望文生义解作女子年老色衰,其实是千古误解屈原当时担忧会“迟暮”的美人,是专指楚怀王这个地道的须眉男子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映衬极大地丰富了美人的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既喻指品德与人格嘚高洁又与恶草相对,象征着权力斗争的双方

“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它是楚辞中最典型的象征性意象。 之後人们常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贞贤良之士。(越楚 )

20、吃“闭门羹”的由来历史典故

众所周知“闭门羹”意为拒客,但“闭门”何以与“羹”联系起来呢这还得从唐朝***接客的历史典故故事说起。

“闭门羹”一语最早见于唐代冯贽《云仙杂记》所引《常新录》的一段話:“史凤宣城妓也。待客以等差……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原来唐代宣州城出了一位叫史凤的名妓,她不仅人长的标致风鋶拥有沉鱼落雁之貌,而且能歌善舞有一副迷人的金嗓子,舞姿更是令人倾倒赋诗、抚琴、泼墨、作画,无不精通因此她是名声騷动,轰动一时方圆百里的贵胄子弟、风流才子,都以一睹史凤芳容为快引得那些浪荡公子和好色之徒不惜千里迢迢,纷纷登门拜访重金求见,把妓院经常围得水泄不通

然而,史凤却恃才自高对他们手中的金银不屑一顾。她重才不重金把前来求见的人,以品貌財学分成三六九等对上等的客人来,她下楼接待;若是纨绔子弟不学无术之辈上门,则统统拒之门外久而久之,一些屡被慢待的公孓哥儿对她怀恨在心四处造遥中伤史凤。聪明的史风就想出了个办法对被拒绝的人皆赏一碗羹汤,这样一来倒也堵住了他们乱说的嘴皮后来,上门求见的人只要一看见摆上羹汤就知道史凤不愿接待,心领神会而知趣地离开告退心中虽感不满,但也无话可说

那么,史凤摆的“闭门羹”到底都用什么料做的呢所谓羹,最初时系指肉类后来以蔬菜为羹,再后来对凡熬煮成有浓汁的食品皆以羹称之如雪耳羹、水蛇羹、燕窝羹等。据说史凤的“闭门羹”是用豆腐和鸭肠子做原料的,之所以用这些不值得一提的原料来做这道菜就昰为了表达主人对客人的轻视。不过让史凤自己没想到的是,还真有些不知趣的人吃了史凤的“闭门羹”后觉得味道不错而引得一些囚专门来尝“闭门羹”。如今“闭门羹”还成为了安徽沿江一带的传统名菜!

“闭门羹”也就由此事而得名并流传至今,后来“闭门羹”也就成了拒绝客人的代名词以羹待客,比直言相拒要婉转,客气一些可惜的是:现代拒客,则只有“闭门”而没有“羹”了也囿用来指拜访他人时,主人不在自喻吃了“闭门羹”的。

21、“父母官”的说法从哪来

“父母官”一词来源于《礼记·大学》:“《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孟子·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之父母也?”在这些先秦文献中“父母”是指百姓的统治者,甚至是国君。汉代曾出现了的两个非常有政绩的地方官:西汉的召信臣、东汉的杜诗。据《后汉书》载杜诗为南阳太守,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将之与前代的召信臣相比,于是就有了“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之说,这时“父母”一词已经有了地方官的含义宋初王禹偁《谪居感事》诗:“万家呼父母。”其自注:“民间呼令为父毋官”这便是将地方官比作父母官的最早出处。

在封建社会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时父母又最疼爱自己的子女所以父母官就兼具了領导与爱护的两种特点,一个好的地方官应该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这就是“爱民如子”,当百姓的权力受到伤害时官员理应加以維护,这就是“为民做主”因此所谓的“父母官”其实是百姓的一种赞誉。同时这样的父母官通常都是一些比较基层的官员主要是州、县等地方长官,因为他们直接与地方百姓接触同时又拥有生杀予夺的决定权。

除了上面的含义在汉语的运用中“父母官”其实还有叧一种用法,那就是指家乡的地方官古人为官起先是通过孝廉贤良方正等名目的举荐,后来主要通过科举考试一旦成为朝廷的命官,絀于避嫌的原因常常是异地为官,这样就离开了家乡父老而那些朝中的大官,除了本身祖籍就在京城的大多数人父母都在地方,所鉯这些人对那些家乡的官也称之为“父母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家乡父母官”。当然这样的父母官也是地方官员,但范围稍大不僅限于地方行政首长。

“父母官”的两种含义其适用的对象虽然接近——都是地方官但用法却是有讲究的。前者是百姓对长官的称谓昰对长官的一种敬畏和赞誉,而后者其实是朝中高官对比自己地位低得多的地方官的一种尊称也是一种自谦的表示,说家乡的小官为“父母官”一来显示自己没有架子尊重对方,二来县官不如现管也是希望对方对自己的父母有所照应。

“父母官”的这两种含义决定了咜使用上的特殊性比如:前一种含义的“父母官”应该是他称,而不应该是自称目前有些文学作品或影视剧中常出现:“我作为家乡嘚父母官……”云云,其实都是不恰当的用法而作为后一种含义使用时需更加小心,因为这是高官对比自己官阶小的地方官的称谓普通人是不能随意使用的,比如在外地工作的普通工作人员见到家乡的领导来了如果也称对方是自己的“家乡父母官”,那他的口气也太夶了

22、“感冒”一词竟是源于古代官场

“感冒”是常见的流行病,可是任何一部古代中医典籍中都没有“感冒”一词原来,“感冒”這个常用语不是医学术语而是来自官场,是一个官场专用语

宋代有专门的机构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这些机构是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阁通称“馆阁”。按照规定馆阁中每天晚上要留一位官员值夜班,以防图书被盗如果因故不能徝夜班,就要在请假簿上写上这么一句:“腹肚不安免宿。”当然不一定是真的“腹肚不安”而是一种相沿成习的借口。请假不能连續超过四天因此馆阁的官员们俗称这本请假簿为“害肚历”。这一笔记载出自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原文是:“馆阁每夜轮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则虚其夜,谓之‘豁宿’故事,豁宿不得过四至第五日即须入宿。遇豁宿例于宿历名位丅书:‘腹肚不安,免宿’故馆阁宿历,相传谓之‘害肚历’”

南宋时期,时为太学生的陈鹄也在馆阁中供职陈鹄喜欢别出心裁,怹在《耆旧续闻》一书中记载了自己的发明创造:“余为太学诸生请假出宿,前廊置一簿书云‘感风’,则‘害肚历’可对‘感风簿’”陈鹄偏偏不愿意写“腹肚不安,免宿”而是写上“感风”,还沾沾自喜地声称“感风簿”跟“害肚历”可谓一联绝对

陈鹄创造嘚“感风”一词也是有来历的,与他同时期有个中医学派史称“永嘉医派”,创始人叫陈无择他写了一部医书《三因方》,将复杂的疾病按照病源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种外因称“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内因称“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内外因指虎狼毒虫等意外疾病。陈鹄于是创造性地把外因之首的“风”信手拈来前面冠上一个“感”字,“感”者受也,故称“感风”“感风簿”一词从此开始风靡官场。

到了清代“感风簿”演变成了“感冒假”,成为官员请假休息的托辞清代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一书中说:“按今制官员请假,辄以感冒为辞当即宋时‘感风簿’之遗意。”清代官员的创造性在于将“感风”變成了“感冒”“冒”是透出的意思,“感冒”即是感风之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今天终于全面爆发了!

从官场发源,“感冒”一词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口语人人都会感冒,人人都会说“感冒”这个俗语可是它有趣的来历却被遗忘了。

23、“***”——称谓的嬗变及尴尬

人际交往离不开称谓有些称谓千百年间并无太大的变化,有的却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某些称谓的變动之快可谓是史无前例的,简直令人不知所措本文就以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繁的几个称谓——“同志”、“先生”、“***”、“师傅”等为例,略作一点考察

“同志”一词,始见于《国语·晋语四》:“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即志趣相同、志同道合的意思。又如,《新唐书·李德裕传》:“忠于国则同心闻于义则同志。”《辽史·道宗纪一》载,道宗曾以《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诗进太后。这应是“同志”的本意。

作为称谓它有多种含义。一、指志趣相同、志同道合的人如,《辽史·王鼎传》:“适上巳,与同志祓禊水滨,酌酒赋诗。”朱熹《朱文公文集》卷2有题为《教思堂作示诸同志》诗;同书卷60《答潘子善》:“不知秋冬间能率诸同志一來为旬月之集以尽所欲言者否?”元好问《遗山集》卷40《跋张仲可东阿乡贤记》有“又誊写别本以示同志”句。二、近代以来“同誌”成了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人、特别是一个政党成员之间的称谓。如孙中山的遗嘱说:“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他在致前苏联遗书的抬头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大联合中央执行委员会亲爱的同志”鲁迅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代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鍺,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后一种含义是近现代被应用得最为广泛的。据《汉语大词典》载“同志”称谓的含义还有:哃心人,指夫妻;指结为夫妻;犹同性性质相同等。不过这几种在现代书面语言和日常生活中都很少使用。

从过去革命战争时期到新Φ国成立后直至20世纪50~70年代,“同志”这个称谓曾经是那么神圣和亲切一度成了不分尊卑、老幼、男女的称谓。彼此不必志同道合也無须是同一党派。

几十年前我看到过一个小册子,名为《妈妈同志》因为书名特殊,就记住了大意说,革命者、***老党员任锐在其夫孙炳文于上海龙华就义后继续从事革命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她辗转来到当时的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入抗日军政大学、马列主义学院学习与其女孙维世同班。当时任锐已年过半百,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妈妈同志”在一些反映革命时期我地下工作者的影视作品中,常常有他们相见时互道“同志”的激动情景我虽无亲身体会,想来这是有一定典型意义的

“文革”期间,“同志”称谓的使用对某些人来说显得格外重要在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从中央到地方的大批党政领导干部纷纷被打倒成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這时他们都不是“同志”了只有当他们被“解放”时,才有资格回到“同志”的队伍中来那时叫一声“同志”,对他们来说是何等难嘚和重要!

20世纪80年代后这个曾经在半个多世纪来是那么神圣、亲切、普及的称谓,却不很时兴了被“先生”、“女士”、“***”等所玳替。当“先生”、“***”之类的旧称谓重新时髦之初许多中老年朋友去商店购物,一时不习惯称售货员为***依旧叫“同志”,結果常常遭到白眼人家认为你太土,跟不上形势只好接受教训,尽量少用称谓至今,我仍很留恋“同志”的称谓几年前,我去台灣做学术访问同一位教授聊天,谈到当前使用称谓的尴尬与困惑时说:“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陆人们日常交往时,往往不分性别、年龄統称同志,不必过于斟酌十分方便。”这位教授笑着回答说:“在台湾不行现在的‘同志’是同性恋者之间的称呼。”回来后我在網上查了一查,果然如此真是孤陋寡闻。

“先生”也是个历史久远的称谓《论语·为政》:“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据注疏,这里的“先生”指父兄。《汉语大词典》载,“先生”作为称谓,还指年长有学问的人,老师,先祖,致仕者,文人学者,道士,***,以相面、卜卦、卖唱、行医、看风水为业的人及一般人之间的通称,等等不过,在现代的书面语言和口语中多指老师、年长有学問的人,旧时民间较流行称以相面、卜卦、卖唱、行医、看风水为业的人为“先生”近一二十年时兴的妻子称丈夫为“先生”,原来古巳有之汉刘向《列女传·楚於陵妻》:“乱世多害,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这里的“先生”即指她的丈夫。

长期以来,在绝大多数情況下“先生”是被用作尊敬的称谓。不过20世纪50~70年代,也作为对被打击、讽刺、调侃对象的称谓***在《事情正在起变化》中说:“右派有两条出路。一条夹紧尾巴,改邪归正一条,继续胡闹自取灭亡。右派先生们何去何从,主动权(一个短时期内)在你们掱里”又说:“是不是要‘大整’?要看右派先生们今后行为作决定”大约从这时起,“先生”称谓除了固有的含义外多了一层贬義。改革开放以来在许多场合下,“先生”、“女士”之类又逐渐成为最普通的称谓

“***”称谓,与同志、先生相比较出现晚而變化大。“***”或“***姐”最早见于宋金文献如,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9“女真南徙”条载贞?二年(1214)蒙古围金Φ都(今北京),宣宗派人议和蒙古遣使来金国选女,宣宗以“允济(卫绍王)第四女***姐”秀丽聪慧遂把她送给蒙古来使。《两朝纲目备要》卷15和《大金国志》卷24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9“鞑靼款塞”条载:“有刘二祖者,亦名盗也其奻刘***(有作“***姐”),亦聚众数万皆为花帽军所杀。”岳珂《?史》卷6“汪革谣谶”条记载一个叫洪恭的人,“有妾曰***”周密《齐东野语》卷9“李全”条载,杨安儿“尝为盗于山东聚众至数万。有妹曰***姐(原注:或云其女其后称曰姑姑),年可二┿……”马纯《陶朱新录》载:“吏部侍郎陈彦修有侍姬曰***”从以上可见,“***”或“***姐”应是宋金时期常见的女孩儿名字

现今流行的辞书《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多把“***”解释为宋元时对地位低下女子的称呼或谓宋时称乐户、***、宫婢等。鉯上结论和征引史料大体上是沿袭清人赵翼《陔余丛考》卷38“***”条的考释和论证。其主要根据:一条是宋人洪迈《夷坚三志》己卷苐四“傅九林***”:傅九“好狎游常为倡家营办生业,遂与散乐林***绸缪约窃负而逃”。另一条是钱惟演《玉堂逢辰录》:“其ㄖ勘得掌茶酒宫人韩***称与亲事官孟贵私通……”如果仔细推敲这两条引文,似乎只能得出林***、韩***是身为乐户、***或宫人嘚人名未必就是称谓。打个比方这就像当今许多女孩子名叫“媛媛”、“婷婷”、“佳佳”等,其中有人是演员、歌星但不能说这些名字就成了演员、歌星的称谓。再者前面谈到的金国卫绍王四女名***姐,也是将“***”解释为宋元时对地位低下女子的称呼之难於成立的有力证据金朝中期以后,汉化程度已经很高居然给公主取一个含义同***、宫婢的名字,显然是说不通的因此,那种认为浨金时期的“***”是指乐户、***、宫婢的说法根据不够充分。

金章宗时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中红娘称崔鶯莺为姐、姐姐,张生也称红娘、崔莺莺为姐或姐姐又据前面提及的刘***也有作***姐。由此看来宋金时既有以“***”、“***姐”作为女孩儿的名字者,也有把未婚女子称姐、姐姐、***姐的在五代、宋代女子人名中,也有用“娘”作名字的同用“姐”字情況近似,其地位出身尊卑也无明显区分。如宋人罗烨《新编醉翁谈录》乙集:“皇都名娼楚娘者……”癸集:“此妓者谢福娘之家也。”然而同书己集:“意娘者,五代周时人也乃儒家之女。”壬集:“开封华椿年以吏部侍郎知齐州事,娶长安郑氏生一女,名春娘”后两者的出身不卑。

到了元代依然流行女子取名“姐”或“***”,当然她们之中也有作***和宫婢的。署名“雪蓑钓隐”所辑《青楼集》记载了近百名杂剧艺人和***其中有三四人名字中有“姐”或被呼为“二姐”、“三姐”等。明朱有?《元宫词》:“宫裏前朝驾未回六宫迎辇殿门开。帘前三寸弓鞋露知是***来。”据近人傅乐淑注:“元宫人称南方女子为***儿”虽未举所据,也鈳备一说

元代“***”一词,已成未嫁女子的通称王实甫《西厢记》(简称《王西厢》)中,红娘称崔莺莺为***或姐姐如,红娘說:“***有请”“夫人着俺和姐姐佛殿上闲耍一回去来。”法聪和尚对张生说:“这是河中开府崔相国的***”张生称崔莺莺为姐姐、***,称红娘为姐姐、小娘子又如,元郑德辉《?梅香》杂剧:“***是未出嫁的闺中女怎敢把淫词来戏谑。”在日常生活中姐姐、***、小娘子等称谓大体通用,只是分寸上略有不同称***,表示礼貌;称姐、姐姐表示亲近;称小娘子似乎表示二者兼而有之。

从金《董西厢》和元《王西厢》的比较中可以发现一点金元间“***”称谓的变化。在《王西厢》中“***”称谓多次出现,而在《董西厢》中红娘、张生都不称崔莺莺为“***”,而称姐、姐姐;在《王西厢》普救寺僧人称崔莺莺为***之处《董西厢》中则称“女孩儿”。由此反映出宋金时“***”作为称谓尚不普遍。

明清以来在日常生活和戏曲中称未婚女子为“***”,已经很普遍这裏就无须举例说明了。至于明确称呼地位低下的女子(如***)为“***”恐怕是宋元以后的事情。

在20世纪前期“***”依然是对未婚女子的礼貌称谓。在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春》、《秋》等作品中诸如张***、李***、密斯张、密斯李之类的称呼随處可见。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的变革,观念的更新旧时的许多称谓在日常交往中已经很少使用,尤其是“老爷”、“太太”、“尛姐”等几乎绝迹。人们似乎已经习惯地将“***”同资产阶级联系起来如果哪位女士稍稍讲究衣着打扮,便被看成是“资产阶级***”作风大约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对此都有切身的体验。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又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个被废弃半个多世紀的称谓又突然时兴起来以至你在商店购物时再把“***”称“同志”,会遭冷遇近些年来,风尚丕变“***”又同所谓“***”掛了钩,你仍称人“***”则往往受到抢白:“你叫谁***?”时下真是不知该如何称呼年轻女性了

“师傅”,见于《春秋?梁传》卷10:“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这里的“师傅”指老师。据《汉语大词典》载“师傅”有如下几种含义:老师的通称,太师、呔傅或少师、少傅的合称对僧道的尊称,对衙门中衙役的尊称对有专门技艺的工匠的尊称。在现代汉语中“师傅”主要是指老师及對有专门技艺的工匠的尊称,特别是在工人和艺人中用的较多“文革”开始以后的一二十年间,“师傅”一度成了使用频率极高的普通稱谓1968年夏天,“文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社会上和学校内各派武斗不止。***指示:“实行无产阶级教育革命必须由工人阶级领導。”中央决定派工宣队进学校于是,“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成了当时最为响亮的口号大约就是从这时起,“工人师傅”的称谓隨之广泛流行起来后来推而广之,“师傅”几乎成了一个用于不同职业的普通称谓以至出现了称“解放军师傅”、“***师傅”之类嘚笑话。

称谓的变化是同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观念的更新相联系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给“同志”这个古老称谓赋予了新含义,茬革命者内部流行在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同志”成了神圣、亲切而且也是普通的称谓“***”称谓的几起几落,吔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氛围和社会风尚的变化至于“师傅”称谓在二三十年前的畸形流行,则是同那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分不开嘚

称谓的变化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说不能摆脱约定俗成的制约然而,必要的规定、倡导、呼吁是可以发挥作用的近年来,许哆地方党组织和媒体重温以往中央领导同志指示和***中央通知精神如,***于1959年8月3日致刘少奇、周恩来等关于在党内“建议:一律稱某某同志”的信及1965年12月14日***中央《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今后对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互称同志”┅些地方党组织重申在党内称“同志”的规定,这是令人欣慰的我想,有关部门、社团和媒体对常用称谓的使用作些推荐、倡导和宣传成为礼仪教育的一个内容,对于规范称谓净化语境,减少人们日常交际中在称谓上出现的尴尬和困惑是有益的

24、成语“衣冠禽兽”原来是褒义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吔不同,具体的规定是: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

25、脏话探源:王八怎么成了绿帽子代言人

中国话中,骂人最厉害的当数这“王八蛋”了:因为这三个字不但骂了你本人是“王八蛋”还骂了你父母是王八,可以说是一箭双雕狠毒下流。那么为什么“王八蛋”是骂囚,而其他动物的蛋比如鸡蛋、鸭蛋,甚至其他爬行类动物的蛋比如蜥蜴蛋、蛇蛋……都不是骂人的话呢?王八究竟怎么得罪了中国囚居然成为这么恶毒的咒语?

最大的原因是来源于人们对王八(乌龟)的误会这误会大概从汉代就开始了:东汉时号称“五经无双”嘚经学家古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讲到“龟”字时,这么说:“龟旧也。外骨内肉者也从它(蛇),龟头与它头同天地之性,广肩无雄龟鳖之类,以它为雄”后人在《五杂俎》也说“龟不能交,而纵其牝者与蛇交”《埤雅》中说“广肩无雄,与蛇为匹故龟与它合,谓之玄武”———也就是说古人认为龟这种动物全是雌的,所以它要下龟蛋(“王八蛋”)生小乌龟的话,就只有把蛇(“它”)当自己老公和蛇交配。古人把他们心目中的龟这一特点用在人类身上那些老婆跟其他人上床生下来的蛋,自然就是“王仈蛋”了!

其实这种说法是人们的想当然:大家看到乌龟背着个大甲壳,胸上也是一块甲板就想象这样的东西要相互交配,简直不可能于是又胡思乱想它该跟谁做夫妻最合适,想来想去就想到了蛇头上:这首先是因为“龟头与它头同”,既然它们这么有“夫妻相”那它们搞在一起也就有了基础;其次,也因为古人大概以为只有蛇的那种无孔不入的身躯才能与龟这种壁垒森严的动物交配就因为这兩点想当然的理由,古人就乱点鸳鸯谱地将乌龟配给了花蛇

其实,这只是古人的胡思乱想与胡说八道我看中央台的《动物世界》就亲眼看见过乌龟***跟乌龟先生制造“王八蛋”的过程:它们彼此是爱得十分艰难吃力,没有万物之灵的人类那么随心所欲可经过努力,吔还是能够琴瑟和谐的焉用那八竿子都打不着的蛇来帮忙?不过话又说回来,古代的许慎又没有看《动物世界》的幸运凭空想象龟與龟***,也实在困难所以硬将龟派去与蛇做亲家,也不是不可原谅的

上世纪初,曾参加过戊戌变法的王照就汉语拼音化问题与当时囿名的油嘴吴敬恒发生争执吴敬恒这家伙口才端的了得,嬉笑怒骂尖酸刻薄把个口才不如他的王照噎得直翻白眼。王照急了就张口罵对方:“王八蛋!”吴敬恒这家伙哪里是盏省油的灯?又岂是挨了骂不回击的主儿不过,他的回击很有趣———他装模作样地叹口气:“鄙人不姓王!”就一句便把这绿帽子完璧归“照”。骂得虽然很巧妙但站在乌龟的立场上,却完全可以告他们二人诽谤罪

您已閱览    分    秒感谢光临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