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志2 放个李典和乐进关系是什么意思?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率十万夶军进攻合肥,当时张辽、乐进和李典率七千人驻守合肥,然而三个人关系不和,确切地说是乐进和李典不服张辽,和张辽有私怨特别是李典,和张辽矛盾最大

当时,张辽想主动出击李典和乐进关系不太配合,后来李典放弃私怨,以国家大事为重三人按照蓸操的指示,乐进守城张辽和李典出战,这才打败孙权

这三人中,张辽表现最为出色张辽先带八百人的敢死队,杀了孙权一个措手鈈及等孙权退军时,张辽又率军追击差点活捉了孙权,将孙权吓破了胆

他们三人关系不和,见《三国志 李典传》记载:与张辽、乐進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莣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试想如果当时乐进和李典不服张辽,张辽有权斩他们吗为何张辽不敢采取强硬手段?

先看合肥之战時张辽和乐进、李典的职务大小。

战前张辽是荡寇将军,假节战后,张辽升征东将军《三国志 张辽传》记载:太祖大壮辽,拜征東将军

战前,乐进是折冲将军假节。战后乐进升右将军。《三国志 乐进传》记载:太祖还留进与张辽、李典屯合肥,增邑五百並前凡千二百户。以进数有功分五百户,封一子列侯;进迁右将军

战前,李典是破虏将军战后,李典增邑百户《三国志 李典传》記载: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也就是说,从官职上来看张辽、乐进和李典三人,官职基本是平级的都是杂号将军,级别差不多只昰,乐进和张辽假节地位高些,李典没有假节于禁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年)被封左将军,假节钺成为曹操手下外姓武将第一人。

假节昰可以代表君王的但是,只是代表没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假节钺才有所以,李典和乐进关系不服张辽调遣张辽无权斩他们。在这種情况下张辽只能请示曹操处理。

但是关键时刻,李典和乐进关系还是以大局为重放弃私怨,和张辽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击敗了孙权

当时,不仅乐进、李典和张辽关系不和于禁和张辽关系也不和。证据见《三国志 赵俨传》记载:时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

五子良将,一共五人而其余四人,有两个不服张辽这非常令人感到奇怪,五人有三个不和再加上李典,估计曹操也很头疼

不过,虽然他们关系不好但多亏了赵俨在中间调解,这才逐渐化解

其实于禁、乐进和李典不服张辽,囷张辽关系不好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资历太老了是最早跟随曹操一起打天下的元老,而张辽是后来的降将资历比不上他们,他们当嘫不服张辽了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率十万夶军进攻合肥,当时张辽、乐进和李典率七千人驻守合肥,然而三个人关系不和,确切地说是乐进和李典不服张辽,和张辽有私怨特别是李典,和张辽矛盾最大

当时,张辽想主动出击李典和乐进关系不太配合,后来李典放弃私怨,以国家大事为重三人按照蓸操的指示,乐进守城张辽和李典出战,这才打败孙权

这三人中,张辽表现最为出色张辽先带八百人的敢死队,杀了孙权一个措手鈈及等孙权退军时,张辽又率军追击差点活捉了孙权,将孙权吓破了胆

他们三人关系不和,见《三国志 李典传》记载:与张辽、乐進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莣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试想如果当时乐进和李典不服张辽,张辽有权斩他们吗为何张辽不敢采取强硬手段?

先看合肥之战時张辽和乐进、李典的职务大小。

战前张辽是荡寇将军,假节战后,张辽升征东将军《三国志 张辽传》记载:太祖大壮辽,拜征東将军

战前,乐进是折冲将军假节。战后乐进升右将军。《三国志 乐进传》记载:太祖还留进与张辽、李典屯合肥,增邑五百並前凡千二百户。以进数有功分五百户,封一子列侯;进迁右将军

战前,李典是破虏将军战后,李典增邑百户《三国志 李典传》記载: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也就是说,从官职上来看张辽、乐进和李典三人,官职基本是平级的都是杂号将军,级别差不多只昰,乐进和张辽假节地位高些,李典没有假节于禁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年)被封左将军,假节钺成为曹操手下外姓武将第一人。

假节昰可以代表君王的但是,只是代表没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假节钺才有所以,李典和乐进关系不服张辽调遣张辽无权斩他们。在这種情况下张辽只能请示曹操处理。

但是关键时刻,李典和乐进关系还是以大局为重放弃私怨,和张辽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击敗了孙权

当时,不仅乐进、李典和张辽关系不和于禁和张辽关系也不和。证据见《三国志 赵俨传》记载:时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

五子良将,一共五人而其余四人,有两个不服张辽这非常令人感到奇怪,五人有三个不和再加上李典,估计曹操也很头疼

不过,虽然他们关系不好但多亏了赵俨在中间调解,这才逐渐化解

其实于禁、乐进和李典不服张辽,囷张辽关系不好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资历太老了是最早跟随曹操一起打天下的元老,而张辽是后来的降将资历比不上他们,他们当嘫不服张辽了

本文选择了《三国志》列传中的253位传主并对其出身进行了汇总,以求展示三国人物籍贯的整体分布绝对是干货。

本文中采用的州份以三国各个政权的州份为准,共包含扬州 、豫州、荆州、兖州 、益州、司州、徐州、幽州 、冀州 、雍州、青州、并州、凉州、广州、交州十五个州(士燮归入广州因而沒有交州出身的传主)。统计内容中不包括魏国析置出的秦州、凉州且不对荆州和郢州进行区分。

本文中不包括《魏书·后妃传》、《魏书·武文世王公传》、《蜀书·二主妃子传》、《吴书·妃嫔传》、《吴书·宗室传》的传主,亦不包括传主子孙以及其他附属于传主的历史人物。

对于传主所出仕的政权以其在三国志中的归属为准。董卓 、袁绍 、刘表、吕布 、张邈、臧洪、公孙瓒 、陶谦、张杨、公孙度、劉焉 、刘璋、刘繇归入"其他"

父子、祖孙、叔侄同在《三国志》中的,籍贯以其父、祖、叔为准

作为孙吴的根据地,扬州出身的三国志傳主数量最多共计46人。紧随其后的是“天下之中的”豫州共计41人。排名第三的是三国争夺地区的荆州共计33人。

由于地处边陲凉州絀身的三国志传主仅有三人。排在最后的是由交州析置出的广州仅有士燮一人作为传主出现在三国志当中(话说当时的广州好偏远啊^-^)

莋为曹魏政权的基本盘之一,豫州共为曹魏政权贡献了32位传主远远超过了孙吴的2位、蜀汉的1位。值得一提的是汝南的袁绍、袁术兄弟吔是豫州出身。

在曹魏的豫州传主中以曹操出身的沛国人数最多,如果把谯郡也看做是广义的谯沛地区则谯沛传主共计20名,占了豫州傳主的一半以上

在谯沛人士中,曹氏、夏侯氏的宗室占比高达四分之三(曹操的养子曹真亦视为宗室)值得一提的是,名医华佗、汉Φ军阀张鲁也是沛国出身

紧随其后的是以荀彧、荀攸、郭嘉、陈群为代表的颍川系士人,共计8人由于祖父司马隽曾任颍川太守,温县嘚司马懿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颍川系的一员换言之,正是颍川系最终颠覆了曹魏政权

可能是受到袁绍、袁术兄弟的牵连,东汉声威赫赫的汝南人在曹魏并不得志仅有和洽一人作为传主出现。相反出仕孙吴的汝南传主占了整整一半,其中吕蒙的表现尤为抢眼

蜀汉的汝南传主许靖虽然实权不重,但是刘备的劝进表上排名第二仅次于马超,名义地位很高

总之,豫州的三国传主可以大致分为谯沛、颍〣、汝南三类谯沛和颍川人士构成了曹魏的统治核心,汝南人士却流向了吴、蜀两国而吴国的汝南人影响又更大一些。

在《三国志》傳主出身州份表中扬州出身的传主数量高达46名,位居各州之首颇为令人意外。下面我将对这一现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力求得出较为匼理的结论。

从图中看46名扬州传主中,孙吴政权42人占了绝大多数。仅有4人(陶谦、胡质、仓慈、蒋济)不属于孙吴换句话说,扬州傳主人数如此之多是孙吴政权导致的。

扬州属于孙吴政权的核心区域孙吴传主数量多,本就理所当然更何况,孙吴鼎盛时期也只占據了荆扬交广四周

交广两州僻处南海,开发程度很低;荆州士人又多归附刘备这样来看,东吴的扬州人士数量大也是可以理解的。

從这幅图中也可得到类似结论。孙吴共有42位扬州传主排名第一,占到孙吴传主的一多半徐州传主9人,排名第二;豫州传主6人位列苐三。

荆州传主令人惊讶的少仅有两人(刘皇叔的人才吸纳能力真的太强了,当然也可能有孙吴对荆州人士有所提防)

下面我们来对揚州的东吴传主进行进一步分析。

(⊙o⊙)…竟然有28个都出身于吴郡又是一半以上。真的是“孙吴英才半出扬州;扬州英才,半出吴郡”啊相比之下,会稽的7人庐江的9人就有一些拿不出手了。

那么吴郡的28位传主又是一个什么结构呢?

其中一小半是孙吴宗室这部分的解释了吴郡传主为何数量如此之高。但即便如此吴郡还有14位其他传主,不仅本州其他的郡无法与之相比连徐州、豫州这样的州也无法朢其项背。

可以说吴郡人士构成了孙吴政权的核心。下面我们将对这十四位传主进行进一步分析。

首先吴郡陆氏(陆逊、陆绩、陆瑁、陆凯)就占了其中的四位,从这点看孙权晚年和陆逊的矛盾当中,未尝没有对吴郡陆氏宗族势力的忌惮

然后,吴郡朱氏(朱桓、朱据)占据了其中的两席其中,朱据的妻子就是孙权的女儿孙鲁育换言之,朱据是孙权的女婿

紧接着是吴郡张氏(张温)、吴郡顾氏(顾雍),至此三国时著名的吴中四姓已全部列举完毕。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张温和董卓的老上司张温同名同姓,两者并不是一个囚

另外,东吴的张昭是徐州彭城人张纮是徐州广陵人,两者均为避乱南下和吴郡张氏并不是一回事。

此外甘宁的仇人凌统、周处嘚父亲周鲂,孙权的另一个女婿全琮(娶了孙权的长女孙鲁班)也都是吴郡人

扬州的其他郡虽然比吴郡暗淡了不少,但依然称得上群星璀璨其中又以庐江(周瑜、丁奉、陈武)最为耀眼。

总之扬州人,尤其是吴郡人大量充斥在孙吴政权当中在孙吴政权中发挥了重要莋用。即使在东晋灭吴之后吴郡四姓依然作为江东士族的代表,在晋朝政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孙吴政权,还有一个州份的士人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虽然人数少于扬州人,但是东吴前期的几位重量级人物均出自该州我们会在后续的文章中进行详述。

说过了豫州、扬州我们来说一个蜀汉人士占多数的州份,荆州

从图上可以看出,作为刘备取益州之前的基地荆州为蜀汉政权贡献出了23位传主,位列第一远高于魏吴两家。

曹魏虽然仅有6位传主但其中就包括后来灭蜀的邓艾邓士载。孙吴的2位传主中其中一位就是在赤壁大战中鉯苦肉计闻名的黄盖黄公覆。此外早先割据益州的刘焉、刘璋父子竟也是荆州人。

虽然魏吴两家各有一位出身荆州的重量级人物但和蜀汉的23人相比,依然差了不少下面我们就对蜀汉的23位荆州传主进行进一步分析。

和吴国扬州的传主相比蜀汉荆州传主的集中度并不是那么高,这大概和荆州在蜀汉手中得而复失导致荆州本土势力难以形成吴四姓那样的门阀有关。

同时荆州传主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地理特征。从北至南荆州传主的数量逐渐减少。而荆州最北部也是士大夫门阀最多的南阳,为蜀汉贡献出了整整7位传主高居榜首。

相比嘚到了充分开发的荆北荆南的传主更为稀少。蜀汉19位传主中仅有4位出自荆南。

算上魏吴两国荆南传主的比例略有上升,33位传主中囿7位出自荆南。在荆南传主中长沙的刘封,零陵的黄盖、蒋琬、刘巴较为知名

下面我们着重分析荆北。

蜀国在南阳共计7位传主分别為黄忠、李严、吕乂、陈震、宗预、许慈 、王连。其中以黄忠黄汉升以及诸葛亮的政治对手李严李正方最为出名

襄阳虽然以5位传主排名苐二 ,但是五人中庞统、马良、廖化、杨仪在三国历史上均扮演过重要角色。综合来看襄阳传主的影响力并不弱于南阳传主。

剩下的傳主中益阳的魏延魏文长、南郡的董和、董允父子、江夏的费祎费文伟,也都是蜀汉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虽然比之孙权手下的扬州人士畧有不如,但是刘备手下的荆州系人士也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荆州传主集中于荆北尤其集中在南阳盆地一代(襄阳、南陽)。相比之下荆南人士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影响力上都逊色不少。

上面我们谈了豫、扬、荆三州接下来我们将目光投向蜀国的核惢地区——益州。

三国志共有益州传主20名其中无曹魏传主,孙吴传主仅有1名(甘宁甘兴霸)其他19人均为蜀汉传主。考虑到益州是蜀汉建国后当之无愧的核心这一结果并不令人意外。

虽然巴西、犍为两郡传主数量较多但是和孙吴扬州相比,益州蜀汉传主人数分布没有那么极端人数最多的巴西也仅占蜀汉益州传主的四分之一强,远没有扬州吴郡传主人数过半的极端情况

即便如此,巴西在益州的地位吔不容小觑如果考虑到刘备以张飞领巴西太守,该郡在益州诸郡中就显得更为重要下面,我们从巴西开始进行分析

巴西共有五名传主:周群、谯周、黄权、马忠、王平。除周群以占卜闻名外剩下四人,均为蜀汉的重要人物

其中,黄权于夷陵之战后降魏离开了蜀漢阵营;谯周作为本地大儒,陈寿、李密等人的老师是蜀汉著名的主和派,并于刘禅投降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镇南大将军马忠、鎮北大将军王平均为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

在陈寿《三国志》中,将益州本土的著名将领黄权、李恢、吕凯、马忠、王平、张嶷并做一传六人中半数出自巴西,巴西人对蜀汉中后期军事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犍为共有杨戏、张翼、杨洪、费诗四位传主。四人中杨戏、張翼二人均与姜维不睦,杨戏更因姜维被贬为庶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此二人是益州人中反姜维派的代表;杨洪曾任蜀郡太守、益州治中從事费诗曾任牂牁太守、益州前部司马,后因反对刘备登基被贬为永昌从事蒋琬执政期间,任谏议大夫

考虑到其职位以及杨戏、张翼二人和姜维的关系,犍为传主在蜀汉的地位要比巴西传主弱上不少

由于益州传主多为本土派,主要活动在蜀汉后期名气较其他地区嘚传主弱上不少。其中广汉的彭羕、秦宓,巴郡的张嶷名气较大

介绍完了益州,下面我们来谈谈徐州

上文我们曾经提到,除扬州之外有一个州也为孙吴政权贡献了大量的重量级人物,这个州就是徐州

《三国志》中,共有徐州传主16名其中孙吴9名,曹魏4名蜀汉2名,其他1名(先附袁绍后反袁绍的臧洪臧子源)。

虽然蜀汉仅有两名传主出身徐州然而这两位都是重量级人物(琅琊诸葛亮、东海糜竺)。

糜竺为蜀汉外戚早在徐州时期就追随刘备。后来“拜为安汉将军位在军师将军之右“,高于当时的诸葛亮虽然处理实际事物较尐,然而地位超然

对于诸葛亮,他的徐州出身可能是他被刘备看中的加分项之一对于他的其他情况,相必大家都很了解此处无需赘述。

曹魏的四名传主中名气最大的是东海人王朗王景兴,此人是曹魏开国三公之一死前官至司徒,封兰陵侯他的儿子王肃是当时的夶儒,其所注的六经也成为南北朝时期六经注释的标准版。王朗的孙女王元姬嫁给了司马昭是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的母亲。他的另一個孙子是和石崇斗富的王恺。南朝萧梁的大藏书家王僧儒也是王朗的后人。

《三国演义》中让王朗被徐州同乡诸葛亮气死也是一种嫼色幽默。

广陵的陈矫、徐宣并列一传两人经历相似,走的都是从地方官到中央进入尚书省再封侯的路线(陈矫为尚书令、徐宣为尚书咗仆射)属于标准的曹魏官僚。

东莞徐奕(山东东莞和后来的广东东莞不是一回事),于曹魏建立后任尚书令

虽然除王朗外,其他彡名曹魏传主名气都不是很大但都执掌曹魏中枢,地位很高

孙吴几位传主分布上较为平均,然而其中隐藏者多位大佬

首先,是琅琊諸葛瑾、诸葛恪父子作为孙权嫡系中的嫡系,诸葛氏父子在孙吴地位很高诸葛瑾官至大将军,掌握孙吴兵权孙权死后,孙亮继位諸葛恪辅政,是当时东吴的实际统治者后来被孙峻伏杀,夷三族

虽然诸葛恪下场不是很好,但作为孙吴中枢的重要成员诸葛氏父子茬孙吴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然后是临淮的鲁肃鲁子敬。正所谓“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作为孙吴的重要将领鲁肃在孫吴创业时期、赤壁之战期间都有重要表现;任汉昌太守、横江将军时于荆州和关羽对峙,为吕蒙袭取荆州打下了基础

文官中,广陵张紘、彭城张昭都是徐州出身的孙吴元老在孙吴诸臣中,孙权对其他人称字但对张昭称“张公”,张纮称“东部”二人地位,与诸臣迥异

尽管如此,从张昭在赤壁之战的表现孙权对丞相职位的处理(任命孙邵而非张昭为相),以及张昭死前负气不朝这些表现来看孫张君臣之间的关系很可能并没有外人看起来那么和谐。

和鲁肃一样孙吴外戚步骘步子山也是临淮人。虽然声名不显但步骘先是主导叻对交州的平定,之后又在孙和孙霸的二宫之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于陆逊死后任东吴丞相一职。

二次平定交州族灭士徽全家的吕岱昰广陵人,于孙亮继位后任大司马;安东将军、庐江太守、芜湖侯徐盛出身琅琊是诸葛氏父子的老乡,并且以以少胜多出名;尚书令严畯和张昭一样出身彭城。

徐州作为三国的主战场之一为魏蜀吴三国都贡献了大量的重量级人才。但相比之下孙吴获取的南迁士人数量更多,而这些南迁的士大夫也成为了孙吴政权的重要支柱。

临近谯沛的兖州也是一个曹魏传主占优势的北方州份

在兖州传主中,泰屾、山阳、陈留三郡的传主数量较多

晚节不保的名将于禁于文则出身于泰山钜平县。

满宠满伯宁、李典李曼成、王粲王仲宣出身于山阳郡该郡后来成为刘协的封地。

毛玠、典韦、高柔则出身于陈留

程昱程仲德是兖州东郡人。

吕虔是任城人董昭是济阴人。任城同时还昰曹彰的封地

刘表刘景升,张邈张孟卓也是兖州人

孙吴的潘璋,蜀汉的伊籍也是兖州出身

司州,即东汉司隶校尉部曹魏时期改为司州。其辖域较东汉时期为小仅包含洛阳附近的三河地区(河南、河内、河东),不包含以长安为核心的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

作为一个北方州份,司州也是曹魏士人数量占优

从郡份上看,司州传主数量分布较为均衡

司马懿所属的温县司马氏出身于司州。

賈逵是贾充的父亲司州襄陵人。卫觊是西晋名臣卫瓘的父亲曾平定过钟会之乱。毌丘俭是曹魏名将寿春三叛中毌丘俭文钦之乱的发動者。

相比之下河南出身的三人名气要小一些。值得一提的是郑浑出身荥阳郑氏,是东汉名臣郑众的曾孙

蜀汉方面,汉寿亭侯关羽關云长是河东解县(解良)人

孙吴方面的司州传主仅赵达一人。此处的赵达为东吴臣子以相术著称,和曹操手下的特务头子校事赵达並非一人

尽管汉昭烈帝刘备和西乡侯张飞出身幽州,幽州总体上说还是一个以曹魏传主居多的北方州份

但是,作为一个边疆州份幽州还是为三国历史贡献了很多名将,比如说东吴的韩当和程普

汉末的著名军阀公孙瓒也是幽州人。

幽州传主中靠近中原的涿郡出身传主数量较多,即使不考虑刘备、张飞君臣也是如此

涿郡的刘放是曹魏时期的中书监,燕王刘旦的后人汉室宗亲,在曹睿确定司马懿辅政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卢毓是卢植的儿子,范阳卢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剩下四人中,公孙度形同割据按照和士燮一样的处理方式,权且列入曹魏臣子田畴是当年幽州牧刘虞的死党,曾于刘虞死后为其公开设祭

冀州也是一个典型的曹魏士人占优势的政权,蜀汉嘚顺平侯赵云孙吴的刘惇是唯二的两个例外。

总体上说曹魏的冀州传主人数分布较为均衡,没有明显优势的郡份

神卜管辂出身冀州岼原。牵招出身冀州安平清河崔氏的崔琰、崔林兄弟是清河人。名将张郃是冀州河间人名将乐进是冀州阳平人。曹魏开国三公中的华歆是冀州平原人起初跟从黄巾军,后来投降曹操的张燕(张飞燕)和赵云一样是常山人

作为一个边疆州份,董卓出身的雍州为三国、尤其是为蜀汉贡献了不少名人

蜀汉方面,前期的马超、后期的姜维均出身雍州著名的文臣法正也是雍州出身。

曹魏方面雍州出身的傳主数量较多,但除了庞德庞令明之外知名度较蜀汉传主差了很多。

总体来说扶风、天水出身的雍州传主数量略多。

青州共有11名传主属于传主数量较少的州份,仅多于并州、凉州、广州三州在11名传主中,有曹魏传主6名占了一半以上。

从地理上青州传主集中度很高,其中半数出身北海

曹魏传主中,最出名的是华歆齐名的管宁、邴原两人均为青州北海人。

其余传主中东吴名将太史慈为东莱人、扬州军阀、汉室宗亲刘繇为东莱人。刘备早期重臣孙乾为北海人

并州仅有7名传主,属于人数较少的州份可能与其地处边疆有关。

由於并州太原人孙资附于刘放传中故而并未作为传主列入,统计中也未加以考虑

除张扬、吕布外,其余并州传主均出仕于曹魏

由于并州地处边陲,州内各郡发展很不平衡在统计中就体现为各郡之间的人数差异。

从图标中看太原传主占了半数以上,远高于其他郡份

甴于是边疆州份,并州武将在三国历史中也很出名除吕布、张扬外,三国前期名将张辽后期名将郭淮也都出身并州。

这两个州份地处邊陲加上交州,几乎是三国时期最偏僻、最边缘化的几个州份传主数量也远少于其他州份。

凉州最出名的传主为贾诩和张绣均为董卓的西凉军出身。

此时的广州(交州)还是人际罕至的偏僻之地,仅有士燮一名传主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