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编辑:史育阁(全文数据全网实時监测搬运抄袭必栽)栏目:大学社会观
又到了过年时节,伴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可以说在手机主导下的“红包社交”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一,深刻影响网民们的交流与沟通
近日,清华大学教授彭兰发布了一项关于微信红包的报告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曾经承載着“人情”与“面子”的传统红包被电子红包所替代许多东西都潜移默化的改变着。
清华大学彭兰教授通过102人的采访调查做出了一份统计,其中也得出了红包不能比领导大、学校老师都用红包热场的结论一起来看!
在这份统计调查中,人们线上发红包的主要动机集Φ在便捷支付和游戏玩乐上不论是体制内外、教师***、学生、商人,可见不论是什么社会身份大家对于红包的社交功能都是最为看重的,并不是为了几分、几角、几元的“捡便宜”
在彭兰教授的研究中,他认为红包对于朋友的关系影响最为明显相反对于亲人和陌生人,影响倒不是很大除此之外,红包也有着“隐形”的秩序与规则
彭兰教授指出,人们在发红包时也会仔细打量红包不能比领導大成为大家要共同遵循的。一位***直言表示:甚至会记住领导曾经发过的“最大的包”以后发也不能超过这个界限。
另外一位中學老师表示家校互动群成了老师和家长们互动的快捷通道但是也出现一些问题。学校明确要求老师不得在群中收红包但是新年之际,總有家长会客气一番人情和规则成为冲突。
不过在教师的同事群中不少老师表示同事们的互动倒是比较的频繁,甚至成为许多培训活動的“热场”这对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渠道,老师们爱用“红包”热场也促进了教学、研究的推入帮助老师们迅速在学科框架内建立良好沟通。
不论如何清华大学彭兰教授表示,红包成为获取社会资本的一种基础他不仅仅是小小数额的红包,更是国人群体归属感、社群激励的体现从“红包共同体”到“情感共同体”的生成,都有着当代的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面子理论研究述平》,重庆大学学报;《微信红包中的社会图景》山西大学学报。关注史育阁获取更多教育精彩!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