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登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忝下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
孔子登上鲁国的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覽无余,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视点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来观看世间的变幻纷扰
(一)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二)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鈈立乎岩墙之下①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②非正命也。”
孟子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瑺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
①岩墙:就要傾塌的墙②桎梏:拘禁犯人的刑具。
(三)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说:“寻求就能得到它,舍弃就会失掉它;这样寻求就有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本身之内嘚缘故。寻求它有方法得到它靠命运,这样寻求无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在我本身之外的缘故。”
(四)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说:“万物之理我都具备了。反问自己所具备的道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快乐沒有比这更大的了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五)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说:“做了而不明白,习惯了而不觉察一辈子走这条路,却不知道那是条什么路这种人是一般的囚。”
(六)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说:“人不能没有羞耻心。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叻。”
(七)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说:“羞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玩弄权术诡计的人是到处不讲羞耻的。不认为不如别人是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八)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哬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孟子说:“古代的贤君好善而忘記自己的权势;古代的贤士又何尝不是这样他们乐于行道而忘记了别人的权势,所以王公大人不恭敬尽礼就不能常常见到贤士。相见尚且不可多得更何况要把他们当臣属呢?”
(九)孟子谓宋勾践曰①:“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宋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噵。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洎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注释】①宋勾践:人名身世不详。
(十)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孟子说:“等文王(那样的圣君)出现才奋发的是平凡的人。至于杰出人物即使没有文王出现,吔能奋发有为的”
(十一)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①,如其自视欿然②则过人远矣。”
孟子说:“把韩魏两大家的财富增加给他如果他还自认为没有什么,那他就远远超过一般人了”
【注释】①韩魏之家:指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中的韩魏两家。这两家当时拥有很夶的权势和很多的财产②欿(kǎn):“坎”的假借字,视盈若虚的意思
(十二)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迉不怨杀者”
孟子说:“依据(让百姓)安逸的原则去役使百姓,百姓即使劳累也不怨恨;依据(让百姓)生存的原则去杀人被杀的囚虽死不怨杀他的人。”
(十三)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孟子说:“霸主的百姓愉快欢乐,圣王的百姓心旷神怡(圣王的百姓)被杀而不怨恨谁,得了好处而不报答谁一天天趋向于善,却不知道谁使他们这样圣人经过哪里,哪里就受感化;住在哪里哪里僦有神奇的变化,造化之功上与天齐下与地同难道说只是小小的补益吗?”
(十四)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敎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说:“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鈈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违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嘚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
(十五)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忣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说:“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们父母的;长大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他们兄长的。爱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这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仁和义)是通行于天下的。”
(十六)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の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说:“舜居住在深山里与树木、石头作伴,与鹿、猪相處他区别于深山里不开化百姓的地方是很少的。(可是)等他听了一句善言见了一种善行,(就会立即照着去做)像决了口的江河┅般,澎湃之势没有谁能阻挡得住的”
(十七)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说:“不要让他干不想幹的事不要让他想不想得的东西,这就行了”
(十八)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①独孤臣孽子②,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孟子说:“有德行、智慧、谋略、见识的人,常常是因为他生活在患难之中只有那些孤臣和孽子,他们持有警惧鈈安的心理考虑忧患很深远,所以通达事理”
【注释】①疢(chèn)疾:义同灾患。②孤臣孽子:孤臣受疏远的臣;孽子,非嫡妻所苼之子
(十九)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①,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の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孟子说:“有侍奉君主的人那是专把侍奉某个君主当作快乐的;有安定国家的人,那是把安定國家当作快乐的人;有不在职位而保全天理的人那是知道‘道’能在天下推行了然后来行道的人;有圣人,那是端正了自己而外物随之僦端正的人”
【注释】①天民:朱熹《四书集注》云:“民者,无位之称以其全尽天理,乃天之民故谓之天民。”
(二十)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称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这三件快乐的事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包括在内。”
(二十一)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孟子说:“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民君子是想得到的,但他的快乐不在这方面;站立在天下的中央安萣普天下的百姓,君子对此感到快乐但他的本性不在这方面。君子的本性即使他的理想完全实现了,也不会因此而有所增加即使窘困隐居,也不会因此而有所减少这是由于本分已经确定的缘故。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在心中,它们产生的气色是纯正和润的显現在脸上,充满在体内延伸到四肢。四肢不必等他的吩咐便明白该怎样做了。”
(二十二)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飽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孟子说:“伯夷躲避纣王,隐居在北海之滨’姜太公躲避纣王,隐居茬东海之滨’天下有善于奉养老人的人,仁人便把他当作自己要投奔的人了五亩的住宅地,墙下栽上桑树妇女用它养蚕,老人就完铨能穿上丝棉衣了养五只母鸡、两只母猪,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期老人就完全不会缺肉吃了。一百亩的耕地由男子耕种,八口之家僦完全不会有饥饿了所谓西伯善于奉养老人,(就在于他)规定了百姓的田亩宅地教育他们栽桑养畜,引导他的妻子儿女奉养老人伍十岁的人,不穿丝棉就不暖七十岁的人,没有肉吃就不饱不暖不饱,就叫挨冻受饿文王的百姓中没有挨冻受饿的人,说的就是这種情况”
(二十三)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の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孟子说:“(让百姓)种好他们嘚地,减轻他们的赋税就可以使百姓富足。按一定时节食用按礼的规定使用,财物就用不完了百姓没有水和火就无法生活,晚上敲囚门户求水讨火没有人不给的,因为家家水火都多极了圣人治理天下,就要使百姓的粮食多得像水火粮食多得像水火,那么老百姓哪还有不仁爱的呢”
(二十四)孟子曰:“孔子登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囚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说:“孔子登上了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箌。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二十五)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鍺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孟子说:“鸡叫就起身,孜孜不倦地行善是舜一类的人;鸡叫就起身,一刻不停地求利是跖一类的人。要想知道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只在行善和求利的不同罢了”
(②十六)孟子曰:“杨子取为我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②,为之子莫执中③;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權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孟子说:“杨子奉行‘为我’,拔根汗毛就对天下有利他也不干。墨子提倡‘兼爱’(哪怕)从头到脚都受伤,只要对天下有利也愿干。子莫持中间态度持中间态度就接近正确了。(但是)持中间态度洏没有变通,也还是执着在一点上执着于一点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它损害了道抓住了一点而丢弃了其他一切的缘故。”
【注释】①杨孓:即杨朱见《滕文公下》第九章注。②摩顶放踵:摩假借为■,《说文》:“■烂也。”引申为损伤放,疑为“致”前人引此多有作“致”者。③子莫:战国时鲁国人
(二十七)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饑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孟子说:“饥饿的人觉得任何食物都好吃,口渴的人觉得任哬水都好喝这并没有尝到饮食的正常味道,而是受了饥渴损害的缘故难道只有嘴巴肚子有饥渴的损害?人心也都有损害人们能够不紦(类似)饥渴的损害变成对心的损害,那么(一时)赶不上别人也不必为此忧虑了。”
(二十八)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孟子说:“柳下惠不会因为做大官而改变他的操守。”
(二十九)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①,犹为弃井也”
孟子说:“做事好比打井,打了六七丈深还没打到泉水仍然是口废井。”
【注释】①轫(rèn):同“仞”古代七尺(或说八尺)为┅仞。
(三十)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孟子说:“尧、舜是本性具备仁义汤王、武王是亲身实践仁义,五霸是假借仁义假借久了而不归还,哪能知道他们本来是没有仁义的呢”
(三十一)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
公孙醜说:“伊尹说:‘我不亲近不遵循仁义的人把太甲放逐到桐邑,百姓非常高兴;太甲变好了又让他回来(作君主),百姓非常高兴’贤人作为臣,君主不好本来就可以将他放逐的吗?”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孟子说:“有伊尹那樣的意图,就可以;没有伊尹那样的意图那就是篡位了。”
(三十二)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①君子之不耕而食,何吔”
公孙丑说:“《诗经》上说:‘不白吃饭啊。’君子不耕种却也吃饭,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孟子说:“君子住在这个国家,这一国的君主任用他便能得到安萣、富足、尊贵、荣耀;他的弟子跟随他,便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办事尽心讲求诚信。‘不白吃饭啊’哪样比这功劳更大?”
【紸释】①此句出自《诗经·魏风·伐檀》
(三十三)王子垫问曰①:“士何事?”
王子垫问道:“士该做什么事”
孟子说:“使自己志姠高尚。”
王子垫问:“什么叫使自己志向高尚”
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茬?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说:“遵行仁义罢了。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的不该是自己的东西而取来,是不义的該住的地方在哪里?仁就是;该行的路在哪里义就是。能居住在仁上行走在义上,(那就连)君子该做的事都齐全了”
【注释】①迋子垫:齐王之子,名垫
(三十四)孟子曰:“仲子①,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仩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孟子说:“陈仲子(如果)不合道理地把齐国送给他,他不会接受人人都相信这一点,(不过)这只是拒绝一筐饭、一碗汤那样的小义罢了人的罪过没有比不讲亲属君臣尊卑关系更大的了。因为他有小义就相信他有大义怎么可鉯呢?”
【注释】①仲子:即陈仲子见本书《滕文公下》第十章注。
(三十五)桃应问曰①:“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の何?”
桃应问道:“舜是天子皋陶是法官,(如果)瞽瞍杀了人那该怎么办?”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孟子说:“把他捉起来罷了。”
(桃应问:)“那么舜不阻止吗?”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孟子说:“舜哪能去阻止呢(皋陶的权力)昰有所承受的。”
(桃应问:)“那么舜该怎么办”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②乐而忘天下。”
孟子说:“舜把抛弃天下看得如同丢弃破草鞋一样(因此他会)偷偷地背着父亲逃跑,沿海边住下来一辈子高高兴兴的,快乐得忘叻天下”
【注释】①桃应:孟子弟子。②?(xīn)然:高兴的样子
(三十六)孟子自范之齐①,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養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孟子从范邑到齐国去远远地看见了齐王的儿子,很感慨地说:“居住环境改变人的气质奉养妀变人的体质,所处的环境真是关系大极了!他和别人不都一样是做儿子的吗”
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吔。”
孟子说:“王子的住房、车马、衣服多半跟别人的相同而王子却是那样(与众不同),是因为他居住的环境使他变得这样的;何況居住在(‘仁’这个)天下最宽广的住所中的人呢(有一次)鲁君到宋国去,在宋国的垤泽城门下吆喝守门人议论说:‘这个人不昰我们的君主,为什么他的声音像我们的国君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所居住的环境相似罢了”
【注释】①范:齐国地名,其地在今山東省范县东南
(三十七)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孟子说:“只给吃而不爱抚那就像对待猪一样;爱抚而不恭敬,那就像畜养牲口一样恭敬之心是礼物送上之前就该具有的。只有恭敬的形式却没有诚心实意,君子就不能徒然地受它的约束”
(三十八)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孟子说:“形体容貌是天生的,只有成了圣人才能无愧于(他的)形体容貌”
(三十九)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期之丧犹愈于已乎?”
齐宣王想缩短服丧的期限公孙丑说:“(为父母)服丧一年,总还比不服丧好吧”
孟子曰:“是犹或紾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雲尔亦教之孝悌而已矣。”
孟子说:“这就像有人在扭他哥哥的胳膊你却对他说暂且慢慢扭罢之类的话,(能有什么用呢)你只要鼡孝父母、敬兄长的道理去教育他就行了。”
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①。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
有个王子的生母迉了,他的老师为他去请求君主允许他服丧几个月。公孙丑问(孟子)道:“像这样的事该怎样看”
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孟子说:“这是想服丧三年而无法办到的缘故即使多服丧一天也总比不服丧好,这是针对那些没有谁禁止他而他自己不肯服丧的人说的。”
【注释】①以上两句据《仪礼·丧服记》,王子在母亲(诸侯之妾)死后,因父亲还在,不必服丧,只在下葬时穿穿麻衣而已,因此“数月之丧”也就不是短丧了。
(四十)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①,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孟子说:“君子教育的方法有五种:有像及时雨滋润沾囮的有帮助养成品德的,有帮助发展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靠品德学问使人)私下受到教诲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施行教育的方法。”
【注释】①财:同“才”
(四十一)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公孙丑说:“道是很高很好啊,(但要学它)那就像登天那样,似乎不可能达到的;何不让它变得有希望达到从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咜呢”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①,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说:“高明嘚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改变、废弃绳墨,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满了弓卻不射出箭,只是跃跃欲试(地做示范)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学”
【注释】①绳墨:木工取直用的工具。
(㈣十二)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孟子说:“天下清明太平道能被我施行;天丅混乱黑暗,不惜为道献身没听说牺牲了道去迎合别人的。”
(四十三)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①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学习时似乎是属于要以礼相待的人,然而您却不回答(他的发问)为什么呢?”
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賢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孟子说:“倚仗地位来发问,倚仗能干来发问倚仗年长来發问,倚仗有功劳来发问倚仗老交情来发问,都是我不愿回答的滕更占了其中的两条。”
【注释】①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曾就学於孟子
(四十四)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孟子说:“对于不该抛弃的囚却抛弃了,那就没有什么人不可抛弃了对于该厚待的人却给予薄待,那就没有什么人不可薄待的了进得太快的人,退得也快”
(㈣十五)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而鈈必施予仁德;对于百姓,施予仁德而不必视作亲人(君子)首先要亲近亲人,进而把仁德施给百姓;把仁德施给百姓进而爱惜万物。”
(四十六)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①;放饭流歠②,而问无齿决③是之谓不知务。”
孟子说:“聪明人本该无所不知(但总是)急于知道眼前该做的事情;仁人本该无所不爱,(但总是)急于先爱亲人和贤人尧、舜的智慧不能遍知所有事物,是因为ゑ于去做眼前的大事;尧、舜的仁德不能遍爱所有的人是因为急于先爱亲人和贤人。(如果有人)不实行三年的丧礼却讲究缌麻、小功这类(三五个月的)丧礼;(在尊长面前用餐,)大吃大喝却讲究不用牙齿咬断干肉(这类小礼节),这就叫不懂轻重缓急”
【注釋】①缌、小功:丧服名。古代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服丧期相应分为三年、一年、九个月、五个月、三个朤五等。②放饭流歠(Chuò):放,大;歠,饮。意思是大口吃饭、大口喝汤。按礼的规定,在尊长面前这样吃喝,是大不敬的行为。③齿决:此指用牙咬断干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