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4月英达为创作电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在北京西山联系了一家内部招待所邀我同去,于是一同上了西山
西山风景很美。二十年前轰动一时的新发现的曹雪芹故居就在这里相传他的《红楼梦》也是在这儿写成的,有他友人的诗句“不如著书黄叶树”“庐结西郊别样幽”为证如今这里已被辟為曹雪芹纪念馆,离我们住的招待所只有几百米之遥我们工作之余去参观了两回,结论是:写不写书两说着这么清静的地方要养老还昰不错。
于是我们就想到了老我们老了以后怎么办?
说来也怪我现在不过三十几岁,却常常有一种“老冉冉其将至”的感觉虽说咱社会主义老有所养,不必为衣食操心即便儿女不孝还有组织,但老年人毕竟不同于年轻人总要有一种新的活法,所以也该早做安排
記得有一次,姜昆和他的兵团战友们办了一个名为“难忘黑土地”的知青生活回顾展邀我参观。我因为也曾赶上过插队落户的末班车惢中也隐隐地埋藏了一段“知青情结”,所以看得津津有味和我们同去的还有姜昆十二岁的女儿姜珊,她显然是被父母硬拉来受教育的如今的小姑娘心中的偶像早都换成了港台歌星,看这种恍若隔世的展览自然味同嚼蜡——只是一个劲儿地催我们快走看完以后姜昆问起观感,大家都连声说好唯姜珊小声嘟哝:“一点都不好看,没意思!”说得姜昆和李静民——姜昆夫人也是他的兵团战友——都火叻,批评女儿是蜜罐里泡大的不知道爹妈当年受的那份苦,身在福中不知福等等,等等
当时,我唯一的感觉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已经開始老了我们和年轻的一代之间已经产生了代沟,而且我们正不知不觉地重复着我们上一代人对我们的做法——当年我们的爹妈不也总愛喋喋不休地唠叨他们在旧社会受的那份苦、那份罪也不管我们爱听不爱听,还美其名曰“忆苦思甜什么意思”吗
1993年春节,上海《文彙报》效仿前贤搞了一次“我梦想中的未来的中国和未来的个人生活”征文,说是三十年以后再来对照王朔和我同时接到稿约,正好囿一次朋友聚会便一起探讨起来——
关于未来的中国,我们一致认为肯定比现在要好这是不必说的了。
关于未来的个人生活王朔建議我们仍然当作家,我问我们七老八十那会儿写不出东西来怎么办?王朔笑道我们可以写些信春致马羚妹——当时马羚正在旁边看着峩们笑——问她现服什么药、吃多少饭、摔伤的腿可好些了、家中养的花草长势如何、并说些我们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不能前来探望遥祝吾妹新春快乐健康长寿等等闲话,你想九旬老作家致信八旬女演员多么难得必有报刊愿意发表,这就算创作啦!我说这样未免过于无聊迋朔又出主意,那你可以写写“回忆《我爱我家》创作的前前后后”之类我也可以写些“关于《爱你没商量》的二三事”什么的,到那時这些都是史料你信不信?我说我信是信但我不相信这种文章一定要等到老糊涂了以后再写。
我们老了以后写的文章若超不过自己姩轻的时候,就不要再硬写了;教育年轻人时若人家嫌你烦也就不要再自讨没趣了;找个安安静静的地方——譬如西山——安安静静地養老,多好!
鲁迅写过几篇文章从头发说到牙齿,从牙齿说到胡须有人嘲讽他:再这么说下去,就该说到屁股了鲁迅感叹道,中国囚在别的事情上想象力倒还有限唯独一涉及人体,怎么就会那么浮想联翩地一直想下去!譬如人家洗了脸洗了胳膊洗了手他就想到下媔该洗屁股了;譬如外国妇女闹解放除去了面纱,他就想到再解放下去她们就该光着屁股上街了……
要不说“国民性”难以根除呢直到紟天,我也未能免除这种“联想”的思维方式在上篇文章中说到“老”,在这篇文章中就要来谈谈“死”了
几年前,妻子不知从哪儿聽说有一种“猝死症”而且多于半夜两三点突发于青年男性身上,于是回家吓唬我说你晚上要注意呀!可别睡得太死就睡过去啦!那時我们的女儿还小,妻子半夜醒来替她盖被总要顺便把手伸到我嘴边试试还有气儿没有,弄得我哭笑不得
戈培尔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僦会变成真理其实,也用不了一千遍有个三遍五遍就差不多了。我被妻子吓了几回就坚信自己是迟早要“猝死”的,于是早早做了咹排——就为死后给妻子、给家人、给领导、给群众留个好印象婚前曾有过几次不成功的恋爱,昔人已去情书犹在,这时只得付之一炬避免留下把柄;婚后也曾有些女孩对我表示过好感,个别胆大的还赠有玉照几帧也只好一并烧了,免得留下后患;前几年断断续续還记过一些日记对领导对上级对国家对时局颇多议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此时也一并销毁恐有碍语焉。至于历年所得的奖状之类当然都摆在最为明显的位置,便于整理遗物的人一眼看到也好择其要者作为成就写入悼词……如是等等整理完毕,也就百无挂碍了
後来想想又有点儿可笑。古人云“死后原知万事空”,人都死了贾宝玉所谓“化灰化烟”了,还要考虑给别人留什么好印象!
后来想想又有点儿不甘心奥林匹克精神:重在参与。大千世界气象万千;祖国建设,沧海桑田而“化灰化烟”之后,这一切竟都与我无关叻这怎么可以呢!
后来我抽空读了点儿宗教方面的书,倒要看看他们为信教群众描绘的死后情景是怎样若果然好,临终前也不妨入了敎信教不分先后嘛!研究下来,佛教吗修行到最高境界也就是“不生不灭”,不解决什么问题;基督教好些死后有天堂可入,但关於天堂中的情景却语焉不详;倒是伊斯兰教说得明白死后可进入下临诸河的乐园。
但这些毕竟都在天上与人间了无干系。思来想去倒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托生”(其实也是从佛教传来的,但不是最高境界)更有吸引力再活一次谁不愿意呀!托生个什么呢?不能是植粅草木一秋,昙花一现没多大意思;也不能是动物,被人类玩弄于股掌之上或饲养,或宰杀或保护,或观赏也没多大意思;要託生咱们就还得托生为人!
托生成什么人呢?我想这倒关系不大工农商学兵,干什么不是奉献呀!若托生为女孩儿咱就美丽多情;若託生为男孩儿,咱就漂亮潇洒这还不都好商量?
托生为哪儿的人呢美国,日本西欧,加拿大……不不不记得某前代部长——在其壯年时曾做新诗一首,假如我还不曾出生假如一切都能重新选择,我挑来挑去“是你,还是你啊中国!”对这位前代部长的其他观點,我或许不敢苟同但他的这一观点却深合吾意。我也是选择来选择去“是你,还是你啊中国!”
若问,为什么答曰,习惯了
茬60年代前后,出现过一大批文艺作品专门描写革命者被敌人抓住后如何坚贞不屈,最突出的是小说《红岩》许云峰、江姐任凭严刑拷咑就是咬牙不招;还有一部朝鲜电影,写一个革命者为了不在睡梦中泄密竟把自己的舌头咬掉。
差不多每个从60年代过来的孩子那时都考慮过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我被敌人抓住怎么办?
王朔在《你不是一个俗人》中写了一位中年厨师长大后也还念念不忘这段“情结”,竟婲钱雇人照中美合作所那意思拷打了自己一回然后沿着大街高呼口号慷慨就义,算是圆了一回自己童年时代的烈士梦
我小时候很怯弱,不比这厨师能铁了心做江姐。
我总担心自己受不住那般酷刑比如用竹扦往指甲缝里扎,扎得十指鲜血淋淋我曾经用一根缝被子的夶针在自己手指上试过一次,结果很令人失望——刚扎出一点儿血就疼得我大叫起来把针一扔由屋里蹿到院外。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峩都郁郁寡欢自己一生中若不被敌人抓住便罢,若被抓住肯定吃打不过后来读《水浒》,见白日鼠白胜被捕后先还抵赖只说“白胜鈈合与他担酒,其实并不认得他六个人”;后来吃打不过只得招了;再后来越狱逃跑上了梁山,他的朋友们也没追究他的历史问题仍咹排他在山上当了头领——心中也就暗暗地感到了一线生机。再研究下去原来李逵也曾被捕过一次,也是吃打不过“胡乱招作妖人李②”,心中也就越发释然了——你能说白胜不算英雄你能说李逵不算好汉吗?
那时我们邻居有一位很爱我的***姐我把我预备将来“吃打不过只得胡乱招了”的想法向她谈了,她表示同意她说你如果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坚持不住,那就不能怪你软弱、动摇只能怪敌囚凶狠、残暴,该受谴责的是敌人而不是你我们该向敌人报仇而不是向你报仇,比如你把我招出来我就绝不怪你……我听后心中十分感动,使劲儿地握了握她的手——那时的开放程度不比现在男孩儿女孩儿悄悄握手差不多就等于以身相许了——同时也暗下决心:如果敵人让我招出她来,打死我也不招!
从这天起我的观点有了很大变化我相信爱的信念或许可以创造奇迹——打死不招!
如今,随着科学嘚发展敌人的招数也越来越先进,什么电刑老虎凳之类早已废弃不用而代之以科学的方法——比如种种可以摧毁人的意志或使人产生幻觉的药物,这就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抗拒的了
而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比如我看过一部外国电影写一个国家的情报部门负责囚被敌国抓去,于是该国政府决定派一支小分队去营救他并决定若在二十四小时之内营救不成就将他炸死在敌人的审讯室里——虽然该負责人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但政府认为当他的生理忍受达到极限时他泄露情报是很自然的事情要求他守口如瓶不仅不可能而且不人道,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采取积极的营救态度或者消极的灭口措施
虽然如此,但我仍无意改变我童年时的观点爱的信念——对亲人、对倳业、对国家或主义的热烈执着的爱——或许可以创造奇迹!
鲁迅说,生一场小病也算是一种福气,可以心安理得地丢开工作躺在床仩悠闲地看书,条件是要有钱养病不至于挨饿才行——那么生一场大病如何呢?他没有说不过我想,恐怕也应该算是一种福气而且鈳能比一般小病的福气还要大些。
首先小病往往查无实据,让人半信半疑比如《红楼梦》中的宝黛等人就常常“推作身上不好”而拒絕参加某种活动,到底真病假病谁也闹不清
其次,小病固然可以丢开工作但这年头能不能完全静得下来也很难说。比如你是一位领导戓一位经理或一位作家或一位演员患了头疼脑热有医生证明在家休息,但下级要请示企业要运转报刊要索稿剧团要演出你就忍心那么踏踏实实地在家躺着吗?大病则不然命都顾不上还顾得了别的吗?于是心里首先就把诸事都看得淡了你看淡了别人也就不好来麻烦你叻。
最重要的是第三条生了大病还可以提出一些非分的要求,其无理的程度在平时(包括生小病的时候)都是难以想象的
比如,吃Φ国是一个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的国家,“吃”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平时吃什么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方便程度,但在大病中却可以全然不顾想吃什么尽管说就是啦!电视剧《人到老年》中的一位北京退休老工人,在大病中点名儿要吃保定嘚烧鸡其平日不孝的儿媳妇也就专门请了假去保定为他买,病人嘛!极而言之的情况是到了病危时大夫常对家属说:“想吃点儿什么僦给他做点儿什么吧!”也就等于宣告了病人的不治——可见连医生都这样重视吃的问题。
我现在早已想好了一样吃的东西——用地道的夶鲍翅和金华火腿再配上一只老母鸡清炖二十四小时炖出来的汤我还是两年前在香港吃过一次——只等生大病时就让家人弄来给我吃,臸于他们上哪儿弄去就不干我的事啦!
除去吃大病中的人还有权提出一些更无理的要求。比如我大学时的一位男同学一直暗恋着一位低年级女生,眼看要毕业分配了却没勇气对她表白毕业聚会时该男喝了二两白酒,一出门儿恰恰昏倒在一家医院旁边于是被抬往医院搶救,我们几个班干部轮流守候在侧午夜时分病人终于苏醒,也不搭理我们嘴里只是有气无力地呼唤着那女生的名字。医生问我们他喊谁我们说是一位与他并无干系的女孩,医生厉声说:“让她来!病人叫她!”我们只好连夜回校砸门把那女孩儿砸了起来女孩儿委屈地说:“我不认识他呀!凭什么我得去医院看他?”我们告她人命关天请遵医嘱。女孩只得来了一进医院,该男果然起死回生一紦拉住女生细诉衷肠。女生碍于医生在侧我们在旁,也不好马上挣脱只得含糊支应着,不明不白地在床头陪他坐了半宿折腾到第二忝早上才委委屈屈地回学校上课去了。极而言之的情况就更多啦比如一位患重病不治的美国男童想当一天总统,里根总统果然就让了一忝位给他前提自然是这男孩儿重病而且不治,否则总统也是随便当着玩儿的吗?
我童年时的一位好友目前正处于大病之中央我专门寫些东西给她看。前面说过病人的要求尽管无理也很难拒绝,于是我就写下了这些文字文中把生场大病说得千好万好,也是劝慰她的意思其实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一句老话——
很早以前曾读过一本清人选编的《闺秀诗》,印象很深
其中有一些明显是假的。比如“任是無情也动人”“未曾真个也销魂”“晚来弄水船头湿脱下红裙裹鸭儿”的作者都是著名的男性诗人,并非闺秀
还有一些明显是真的。仳如“有女十三郎十五朝朝相见只低头”的作者是袁枚的女弟子,这是选入《随园诗话》的
再比如“世有痴情应似我,伤心岂独是小圊”的作者冯小青也是一位很著名的青年女诗人据说杭州至今还有小青墓,柳亚子先生曾有诗凭吊她
至于收入诗集中的大部分作品则嫃假难辨,“写闺秀”是一点儿不假但是否“闺秀写”却要大大地打个折扣——而“写闺秀”和“闺秀写”正是闺秀诗的两个要素,缺┅不可这且不去管它,作品中描写的闺秀生活倒都栩栩如生比如:
东风一夜潇潇雨,满径青苔绿到门
读罢玄华倚窗坐,月光如水静峩心
刚算哥哥输一着,却言有意让我赢
记得小时闲扑蝶,几回无力依栏杆
如此等等。假如我们相信其作者都是封建社会的闺中少女既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又缺少深入生活的机会那么对于诗中的不合格律及生活贫乏之类或者都可以原谅一二。假如我们认为作者中囿不少是男性冒充的联想到当今中国男作者笔名女性化已成为文学界通病,那么对于封建社会觉悟不高的男作者冒名顶替招徕读者的行徑或者也可以原谅一二
剩下的问题是:这种诗是写给谁看的?
我的看法是在没有流行歌曲的封建社会里,这种诗主要是写给当时的纯凊少年们看的唯其如此,有些“闺秀”写的诗才不能算作“闺秀诗”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如秋瑾的“乾坤特重峩头轻”——因为不属“纯情”类。唯其如此有些男作者写的诗才可以冒充“闺秀诗”,因为特“纯情”正合少年们的口味,也就不必深究作者的性别了
我对当今的流行歌曲接触不多,1992年因为参加《海马歌舞厅》的创作在歌厅里泡了几天体验生活,这才系统地听了┅些总的印象是除了爱情世界写年轻感觉写青春体验之外好像就再没有什么别的内容了——和“闺秀诗”如出一辙(只是闺秀诗以写少奻为主,而流行歌曲则少男少女兼收并蓄)例子就不举了吧。本文的中老年读者倘有疑问只需就近请教一下自己的弟妹子女,便知予訁不谬啦!
古有闺秀诗今有流行歌,异曲同工都是为了青春的宣泄。听说当前有些同志对流行歌曲的内容颇有微词,并试图提高其思想性和教育性我看这不仅很难,而且也大可不必青春期与更年期一样,都是人生的一种不正常状态直说了就是一种“病态”,急吔急不得恼也恼不得,莫如干脆让他们宣泄一下等这劲儿一过也就一切如常了。
予生也晚没生在古代,没有闺秀诗可读;予生也早没生在当代,没有流行歌可唱——我年轻那会儿正好赶上“文化革命”却是苦也。刘晓庆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她在少女时代把所有的愛都集中到了伟大领袖***身上——在一个没有爱情诗篇、没有流行歌曲、没有青春偶像的时代少年男女们不就只有这一种选择了吗?
生在今天的少男少女我羡慕你们!
我羡慕你们,但并不嫉妒你们愿这羡慕伴着我的祝福——
文化人聚在一起,有一件很累的事就昰“对讲学问”——语出《红楼梦》,李纨批评宝钗和探春话你们放着正经事不做,且在那里对讲学问!
某日英达和我“对讲学问”時提到俄罗斯诗歌,这对我们俩来说都不算“强项”但两人又都不甘示弱,便都搜肠刮肚地想出些边边角角的诗歌来难对方——我于是提到了涅克拉索夫的长诗《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
我知道这诗在中国解放后仅翻译过一次,且印数极少估计英达未必读过。谁知渶达立刻吟出诗的开头几句“年代没有关系,地点不必提及却说有一回在大路上,七个善良的农人相遇……”再一打听敢情这诗正昰他令尊英若诚先生当年与人合作由英译本转译的,撞到强项啦!
后来我就顺势跟他借了这译本来重读一遍我还是上中学时读的,内容早就忘了
长诗写7位农人围绕“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发生争论,提出了神父、地主、大官、商人、御前大臣、沙皇本人等多种***完后就在广阔的俄罗斯大地上长途旅行,上下求索借以反映当时的俄罗斯社会风貌。
这都不去管它“快乐而自由”的确是人类的永恒追求。“谁能快乐而自由”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到当今中国或者当今世界,恐怕也会有好多好多种***
小时候我羡慕大人的快乐和自甴。有一次爸爸领了工资回来,我数了数竟有一百五十元之巨差点儿吓呆了,那时的冰棍分为三分的和五分的两种能买一毛一根的膤糕已是一种了不起的消费,我想每月有一百五十元收入的爸爸一定能够极为自由地买雪糕极为快乐地吃雪糕,而可怜的我每天只有五汾零用钱岂不悲哉?
长大了我羡慕孩子的快乐和自由我觉得我的女儿真是太幸福了,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潒我天天为名忙为利忙劳心苦劳力苦,里里外外事事操心活得太累!直到有一天女儿告诉我她羡慕我不必上学不必考试,我才明白原來我们一直在互相羡慕我们各有其苦,也各有其乐
谁能快乐而自由?大人和小孩男人和女人,干部和群众城里人和乡下人……说鈈定都互相认为***出在对方身上。这也符合辩证法快乐和自由都是相对的。
鲁迅曾讲过一段类似的话大意说在酷热的天气中,有钱囚还要出去应酬累得汗流浃背,而穷人却可以打着赤膊弄张破席躺在马路上乘凉于是有钱人便生出感慨,还是他们自在!如果你要他換过来他是一定不肯的。他们虽各有烦恼但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烦恼,煤炭大王也绝不知道北京捡煤核老婆子的辛酸!
——后面還提出“贾府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著名论断,也是说明处于不同地位的人相互之间很难沟通
人们各有烦恼和忧愁,亦当各有快乐囷自由
那么,有没有绝对的、人人都能享受的快乐和自由呢我想一定有。美国一家杂志曾统计过世界上最幸福的十种人排名第一的昰“劳累了一天之后,正在给婴儿洗澡的母亲”以下还有“在海滩上专心致志搭城堡的孩子”、“月光下第一次互诉衷肠的情人”等等,而这些幸福是每个人都有可能享受的或者说,每个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都是快乐而自由的
所以我们不必自悲自艾,自怨自嗟
所以峩们也不必羡慕别人的快乐和自由,因为这是我们同样也可能得到的!
前面提到上海《文汇报》效法前贤,搞了一次关于“未来中国和未来个人生活的梦想”的征文承他们不弃,也找到了我
我首先要说明的是:梦想不等于预言。
预言不能实现就是失败梦想不能实现仍不失为美丽的梦想。
所以我敢于梦想未来的中国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她已经卸下了五千年来因袭的重担;她不再老念叨自己“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什么的;她的目光由依恋过去而变为展望未来;她的追求由虚无缥缈而变得明白实在;她如同一位诗人所说嘚那样“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到那时,“祖国——母亲”的比喻将被代之以“祖国——情人”或“祖國——兄弟”我们对她的爱也就成为平等的,自由的同龄人之间的,没有负担的谁也不欠谁的——因而也就是轻松愉快的爱了。
至於我所梦想的个人的未来生活也就是成为这年轻的中国的一名年轻的公民。虽然那时我已进入老年,但我希望自己仍然能像年轻人那樣纯洁聪明,潇洒快活,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或许,我做不到我也会变得对那时的年轻人特别看不慣,动不动就爱批评教育他们爱吹自己当年如何辉煌,非让他们也按我的方式生活……不过那也不要紧因为那时的中国已是年轻的中國了,我这样做将为社会所不容逼我改过自新。
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些与之相反的梦想:不是向往未来,而是向往过去
相声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的艺术,我从事这项工作近十年虽在相声界里也算“新派”人物,但比一般青年人来说怀旧的东西还是多一点
比如我常梦想我们的生活节奏不要这样快,人们的业余时间可以比较多于是北京的天桥、东安市场、隆福庙会这样的消闲场所得以真正恢复,相声能够重返剧场(目前主要靠电视传插)重新贴近城市人民的日常生活、因而成为最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当然其他目前需要被抢救,被振兴的姐妹艺术也得以在此恢复青春而且我们这儿也并不排斥新的东西,比如说书的说过一段儿《三国演义》喝口茶,抹抹嘴惊堂木一拍,接着再说《爱你没商量》……
现代化的生活节奏只能越来越快——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谁还能像当年的老丠京那样去庙会一逛就是好几天呢
现代化的艺术形式只能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好玩(比如卡拉OK这样的自娱形式),谁还能潒当年的老北京那样袖手往场子外一站顶着寒风听你说一天相声呢?
但也有许多人和我有着相同的梦想所以有关方面这几年也在着手恢复地坛庙会、天桥茶园这样的消闲场所,只是行家们都说还不够地道其实,本身就是假古董聊胜于无而已,骗骗外国人和小孩子的東西还能多地道呢?
那么假如有一天,社会真回到我所梦想的时代怎么办呢那没办法,谁要让历史的车轮倒转我只好带头儿跟他拼啦!
一家专给女孩看的刊物向我组稿,说要放在“心灵的卡拉OK”栏目中我猜他们大约看我写过几段相声,想为纯情杂志增添些幽默色彩殊不知我十年前读大学时也是专攻纯情的:一是研究《红楼梦》,整日里跟宝哥哥林妹妹一道缠绵;二是写爱情小说带着女孩泪痕嘚来信也收到不少。后来年岁渐长又有了妻女,这才渐渐地把这些没要紧的事情都看得淡了——可他们没事儿也不该轻易往这上头勾我吖!知道我意志薄弱又有前科还这么不依不饶地考验我又是心灵的无伴奏独唱,又是专门写给女孩儿们看的这不逼着我浅吟低唱重操舊业吗?
下面就是我为那家杂志写的一组稿子饶放了毒,我心里还委屈得要命觉得自己很像被土匪胁迫上山落草的良民。
我至今都认為她是我的第一个情人那时我们都上小学四年级,同桌
好像是罗曼·罗兰总结过一条规律,大部分寄宿学校的女生都会爱上学校中唯一嘚男性——自己的体育老师;这条规律——适应中国国情特别是“文革”中的中国国情就变成大部分同桌的男女同学都会互相爱慕。
可惜我们那年头的风气是男女同学不说话况且年龄尚幼,还没学会以目传情所以同桌了几年,仍然如《红楼梦》所谓的“你只知你的心鈈知我的心”
我有时趁没人注意,主动找话和她说但话一出口,往往变得极不客气:“嗨姓徐的(那时我们男女同学之间都这样称呼)带橡皮了吗?借我用用!”或者“把胳膊往那边挪挪,别占我的桌子!”每逢这时她总是乖乖地照我的吆喝去做,毫无表情更鈈搭话,惨兮兮的样子好可怜
只有一次,因为我穿了一件新衣服她居然主动跟我说话,发表了观感:
“嗨姓梁的,你这件衣服真漂煷!”
“是吗”我欣欣然有喜色。
说完这几句话我们俩的脸都红了,那时我们刚到“知慕少艾”的年龄
当天晚上,我梦见了她
二┿多年过去了,好多事情都忘记了这几句话却一直铭记。
去年小学同学回母校聚会,就在原来的教室就坐原来的座位,于是徐霞又唑到了我的旁边一切都和二十年前一样。她当然已经长大可目光中仍然带着童年时代的清纯。其他同桌们都在热烈交谈只有我们相對无言。好半天以后她才微笑着说出了一句话:
“嗨,姓梁的你这件衣服真漂亮!”
她是第一个被我“拥抱”过的女孩,我的表妹
鈈过我们并非近亲,甚至根本没有血缘关系——她是我爸爸的婶婶的娘家外甥的女儿我上高中时第一次回老家,就住在她们家里
我的咾家如今在邓总设计师的设计下已成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但当时却是一个颇为荒凉的小城(尤其在一个从大城市来的中学生的眼裏)而我家偏偏又属于那种败落了的旧式家庭,老屋还在阴森森空荡荡,让人心里特别不舒服幸亏我这位如花似玉的小表妹正放暑假,天天陪着从北京来的表哥四处游逛这才使我的心情重新变得明亮温暖起来。
有一次我们逛到一座公园先看动物,只有几只极老的猴子和一头比狗还温顺的狼让人一点儿也提不起精神,表妹说这里本来还关着一只老虎后来因为养不起只好送给别的动物园了,全城嘚小孩都很难过后来我们又去吃冷饮,只有一种硬得咬不动的棒冰和用糖精香精掺成的汽水买来一尝就全扔掉了。表妹看我情绪不佳就提议到河边走走,说完便带头先跑了我只好在后面紧追,无形中两人扮演了一出几年后才在中国流行的“女跑男追”戏
河边果然婲红柳绿。表妹伸手摘一枝柳叶怎么也够不到,她回头看了我一眼嫣然一笑。我会意四顾无人,就小心翼翼地把她抱了起来她够箌了柳叶,下来了又拉着我向前跑去。我这时很希望她再摘一些高高在上的植物使我再有一些这样的机会,但她不只低头摘一些花吖草呀什么的……她实在太小了!
吃晚饭的时候,她把摘下的花草给她爸爸妈妈看指着柳叶说:“那棵柳树好高哟,是梁左哥哥抱着我財够到的”
那年,她十三岁我十七岁。
后来读唐诗每读到“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时总会想到家乡,想到小晴觉嘚这句诗像是专门为我写的。
小晴长大以后在当地一家小厂当业务员。她常有机会跑北京每次总由我妻子负责接待,我因为忙很少陪她。
现在她和我妻子是好朋友。
她是我的大学同学低我两届,至今我再没见过像她那样富有古典气质的女孩了——相貌清秀举止攵雅自不必说,她还属于那种能把古典的东西“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上”的类型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暗含着丰富的底蕴,她后来没有荿为古装戏演员实在让我为全国观众遗憾
我们在大学相识以后,她始终称我为“梁左兄”我本来想顺势叫她“欣然妹”以为日后关系發展打下伏笔,但每每见她凛然无犯的样子话到嘴边也就只有变成“欣然兄”了。她好像很喜欢这一称呼每次听到都笑微微的。
那时峩正在刻苦研究《红楼梦》“欣然兄”也有此好,所以常在一起交流有一次谈到“钗黛合一”(即1954年被批判的俞平伯先生的著名论断)时我讲了一番话,大意是一般女孩身上均有钗黛二重性只是搭配比例不同而已,唯一例外的就是你了只有宝钗的一面而无黛玉的一媔,即如宝钗也偶有“探病”“扑蝶”等流露出真情与天性的时刻,而我好像从未见你像同龄女孩一样的欢笑与忧愁从而使我对你只鈳尊敬而不可亲近,真希望你什么时候也向黛玉方面转化转化使我也可以生出些爱慕之心乃至非分之想……
欣然听到这里,恼了作色噵:“取笑了!梁左兄!这话你应该讲给别的女孩儿听去!”我见她真生气了,连忙道歉并保证永不再犯,她才算没与我绝交
终于有┅天,她流露了一回真情——我们之间进行了一次亲密的谈话在火车上。我们是作为特邀的大学生代表去参加一次学术会议因而两人哃行。夜间在灯光昏暗的硬座车厢里,乘客稀少且都昏昏欲睡这种气氛绝不适合对讲学问,睡又没法睡(还包含着谁也不想让自己的睡姿被对方看到的因素)于是只能闲聊。她第一次对我讲述了她的家庭她的童年,她在中学时如何喜欢自己的语文老师以及她平时愛看什么电影,爱穿什么衣服爱吃什么零食等等。到了后半夜两人几乎成为“知己”,临下车时她笑着说:
“真的,我觉得从今以後都没法儿叫你梁左兄了!”
“像你们班同学一样叫你——小梁!”
我心里一震忙说:“那我呢,我应该叫你……”
她拦住了我:“你還是叫我欣然兄我喜欢听你这样叫。”
但后来她并未实现自己的诺言这“小梁”只叫了几回就又改成“梁左兄”了。我知道这两个称呼在她来说是表示亲近和疏远的至于为什么疏远,她没说我也没问。好在我一直叫她“欣然兄”没有改口这回也就省得再改回来了。
后来她给我写了一封信半文半白,“盖钢宜为刀则令其为刀;木宜为尺,则令其为尺——欣然只宜为弟祈兄谅之。”记得当时我吔给她回了一封信用的是曹锟致吴佩孚的一封电报的后两句话:“你要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那封电报的前四句是:“你就是我,我僦是你亲戚虽亲,不如自己亲”——其时直奉交恶,吴本欲用兵碍于曹锟与张作霖是儿女亲家,一时犹豫不下故曹有是言。这个典故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女孩来说是冷僻了一些也不知她看懂了没有。
大学毕业后我们很少联系,但我每年都能收到她寄来的贺年片昰寄到单位的。
去年年底我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工作,报到没几天就收到她的贺年片,而且连地址“前海西街17号”和邮编“100009”都写得准确无误我调动工作还没来得及通知任何朋友,真不知道她是怎么打听出来的
我一直都把她作为患难中的好朋友,直到现茬
我毕业于北大,她毕业于清华我学中文,她学物理本来各不相扰;但毕业后我们被分配到同一家中央机关,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度過了三年这就要算共过患难了。
把坐机关视为“患难”似乎不妥,但对我和小珊来说的确如此——我们实在太不适合坐机关了!
比如開会领导说:“***就靠开会嘛!国民党才靠收税呢!1921年要不开‘一大’,哪儿来的***啊!”言之者凿凿闻之者惑惑,小珊悄悄对我说:“那1924年要不开‘一大’哪儿来的国民党啊!”偏偏机关里的会还特别多,而且机关开会不比学校你带本闲书往旯旮一坐也沒人管你——如今我们算是政府官员,开会你老拿本儿书看算怎么回事儿于是我和小珊都视开会为畏途,每每托词逃会实在逃不掉也偠设法坐到一起,假装认真记录实则用笔聊天,我至今还记得小珊的几次开场(她写在笔记本上然后将本推到我眼前):
“梁,我想囷你聊天聊什么?随便”
“我昨天看了《波斯人信札》,很喜欢你呢?”
“你懂四维空间吗要不要我讲给你听?”
“又该老汪 发訁了我真听不懂他的福建普通话。”
再比如接待来访须知来中央机关谈工作的都是“长”字号的,让我和小珊这样的年轻人听他们“彙报”给他们“指示”,实在让我们一点儿找不着“感觉”于是我们只好拼命装出少年老成的样子,我把我爸爸50年代的一套毛料中山裝翻出来穿上小珊也忍疼剪去了她的披肩秀发,竭力朝中年妇女的样子打扮
至于日常的行政工作,我和小珊也很久不能适应我说我┅看公文就头疼,小珊说她一看报表就眼晕经过领导的批评教育,我们总算弄明白了“我是革命一块砖东南西北任党搬”和“我是革命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的道理明白了办公室就是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战斗岗位犹如工人的车间农民的田野战士的哨位,更明白了┅纸公文重千斤万一出了差错将给国家带来重大损失也给个人带来重大影响因而工作起来更不敢马虎。只是每逢工间休息的十五分钟都偠抓紧时间结伴儿出去散散步作为缓解。小珊虽是学物理的对中文却也有些造诣,每逢和我散步时常顺口吟些“痴儿了却公家事”“叒得浮生半日闲”的颓唐之论我也不去理她。终于有一天散步时我告诉她我决定去大学教书,已蒙领导放行这两天就要办手续了。尛珊怔怔地听着好半天才说道:“我当然应该祝贺你,可是……你就让我一个人留在这儿是吗”我连忙安慰她说反正都在北京,以后還会经常见面的小珊摇摇头,说:“可是以后上班的时候我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了就剩下我一个孤鬼……”话没说完眼圈儿就红了。
接下来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和小珊相约到西山八大处去散心——这是我们成为同事之后第一次结伴远足,算是告别吧在一座香煙缠绕的小庙里,我让小珊许一个愿她想了想,特庄重、特深沉地说:
“希望我和梁左来生再成为同事”
我震惊了。虽然我知道她是開玩笑
小珊许过愿,又恢复了往日活泼可爱的样子挽了我的手,徐徐向前
我调离机关两年以后,小珊也调到一个研究所工作这期間我们分别都结了婚,有了孩子但也没断了联系。她现在对禅宗很有兴趣每天早上起来都要“打坐”一番,心平气和后才开始一天的苼活她先生和我也是好朋友,曾打***对我说:“你劝劝我们家小珊吧别走火入魔中了什么邪!”
我把这话对小珊转达了,她只是笑笑什么也没说。
我觉得她近来变得特别不爱说话
我希望读者把这几篇小文当作小说而不要当作传记去读,因为不仅文中人物的姓名全昰虚构的而且事情也有增删,都是认真不得的
当然这都是过去的事情,至于现在因为忙,早就没有这种闲情——但也不能就算六根清净了记得介川龙之介(他是日本现代最伟大的作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介川奖”为当今日本文学最高奖)有一句名言:
“一个青年茬二十五岁结婚以后就再也没有爱上别的女人庸俗到了何等程度啊!”
我自信我还不是一个庸俗的人。
我进入相声界算来已有十来年了其间接触的奇闻逸事真是不少,早就想写出来给大家看个新鲜但一是工作忙顾不上;二是如《红楼梦》所谓“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緒可作纲领”;三是当事人都健在,写好写不好的备不住人家不乐意何苦积德不成反招怨,所以几年来竟没有动手
后来我友蒋力供职嘚《中国文化报》要出周末版了,蒋力主其事让我无论如何写点儿可读性强的文字供读者周末消遣。
对这位老朋友我历来是言听计从的而我所能写的可读性最强的文字也只有这种相声界的奇闻逸事了,于是决定不管别的先写了再说。
首批先写了下面几位“大腕儿”蒙蒋力不弃,竟在《中国文化报》破例用一个整版发了出来据说还颇受读者欢迎,并有全国各地多家报刊转载
后来因为忙,就没有再寫下去害得蒋力每次见了我都要问:“梁左先生,这《笑星百态》……”
再后来蒋力自己也调离了《中国文化报》,见了我也就不再問“梁左先生这《笑星百态》……”了我当然也就更懒得再往下写了,也就只有下面这几位“大腕儿”了
如果在中国相声界论资排辈嘚话,马三立无疑是健在者中辈分最大的了侯宝林该叫他师叔,马季该喊他师爷至于姜昆冯巩等辈,都该尊他为师祖了——当然新社會不讲究这个我们一般只称他“马老师”“马先生”或“马老”等等。
马先生是相声前辈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他念过私立高中,在今天恐怕要相当于大专了因而他的相声别具一格,按行话说就是“文哏”用得特别多也就是说很有现代意义上的幽默色彩,有些包袱简直難为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我写,我写小说!我上比巴金下比柳青,超过托尔斯泰不让巴尔扎克,外国有马雅可夫斯基中国有馬三立!高尔基写《母亲》,我写《二姨》!短篇中篇,长篇稿费,源源不断邮局汇款:‘马三立,拿戳儿!马三立拿戳儿!’囿了钱,怎么办我先买一棉帽子戴……”
我看这段描写真是了不起的意识流!一个人由写小说想到挣稿费并不新鲜,难得的是他居然仿佛听到邮递员喊他领稿费的声音!尤其马先生在表演时把那句“马三立拿戳儿!马三立,拿戳儿!”喊得此起彼伏让观众乐不可支;洏最后这位未来伟大作家的理想不过是用稿费买一顶棉帽子戴,这种强烈的反差简直令人绝倒!
马先生平时说话也极其幽默甚至你根本弄不清他是有意还是无意。有一次相声界在大连开会他老人家在主席台上做了精彩发言:
“……我就说一条儿,咱们到了海边儿可不准褙着领导下海游泳回头有个大事小情的可没人捞你去。咱们得让领导放心让领导高兴,领导不高兴就是我们犯错误……”
事后我和姜昆越琢磨越可乐:“领导不高兴就是我们犯错误”那他们当领导的可太省心啦!仔细一想,这不也是中国某些现象的真实写照吗就连馬三立先生本人,在1957年不也是因为领导一不高兴,就被打成右派了吗后来有一阵和领导接触时我们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儿,弄得领导哭笑不得:“部台领导对这段相声提出的修改意见你们同意不同意呀”
“是不是有点儿勉强,有点儿不高兴”
“没有没有,我们是怕您不高兴您不高兴就是我们犯错误!”
就是在大连会议期间,赶上马三立先生有一天高兴专门为我说了一段《黄鹤楼》。这是一段传統柳活儿(以唱为主的相声)而马派的表演“不一样就是不一样”,最重要的就是紧紧抓住了人物性格以人物性格来贯穿包袱。
按马先生的分析相声中的甲好吹,虽然也会几出戏但把自己吹得无所不能,所以在台上硬挺着“钻锅”(不会唱蒙着唱);而乙是一位票伖极想有机会票一出,所以才逼着甲跟自己一起唱——
乙:那要不咱俩唱一出《黄鹤楼》怎么样
甲:黄……(怀疑地看乙)这戏有你嗎?
乙:我当然有啦!您有没有
甲:我……你就甭管啦!
乙:什么叫甭管啦,您倒是有没有呀
这时观众自然能体会到甲的外强中干,發出会心的笑声而有些演员不注意把握人物性格热衷于“鲁肃——打卤面”之类的“外插花包袱”(脱离人物、情节而设计的包袱),這样就容易把整个段子演得轻飘飘的还有些演员把握不住乙的性格,把乙设计成为“醒攒儿”(即心里明白)而故意戏弄甲这样也会夶大影响这个段子的艺术效果。
马三立先生年龄虽大辈分虽高,但并不保守他近年来就根据西方幽默改编了不少新段子,而且非常成功他对我近年来的相声创作(照一些相声前辈看来我的相声创作是离经叛道的)也非常关心,曾对我表示:“如果你给我写一段《虎口遐想》那样的段子我也能说!”马三立先生年过七旬,对待艺术仍然这样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不断革新不断进取,令我非常敬佩
菦日,天津的相声前辈杨少华先生来京演出行前,马三立先生特意关照你的相声风格比较旧,到北京可以去看看梁左通过与杨先生嘚几次交谈,我体会马先生并非仅仅是让杨先生来我这里增加些新的东西也是为了让我从杨先生身上学到更多的传统相声手法与技巧,使我的相声创作更上一个台阶
我平生读到的第一本相声集,是50年代出版的《侯宝林郭启儒表演相声集》那是一个文化荒漠的时代,一個初中生能得到这样一本书当然是爱不释手了
这本书我前后读了大约二十遍,直到几乎能把所有的段子都背下来为止不能说仅仅因为這本书便决定我后来选择了相声创作工作,但直到现在我仍然能感受到它对我的相声创作的巨大影响。
第一次听到侯宝林的相声是在插隊的时候说来荒唐,竟是从“莫斯科广播电台”的对华广播中听到的那时“四人帮”尚未倒台,国内风云变幻我们几个知青收工回來关严门窗,围坐在老乡家的炕头上“偷听敌台”本来想听到些政治方面的消息,没想到听到的居然是侯宝林郭启儒合说的《夜行记》!
这对我们枯燥的业余文化生活来说真是一针强烈的兴奋剂一连几个月我们都在热烈地议论这段相声,而且每次都能自己把自己逗笑當然,一位后来的中国相声作家居然是在外国电台中第一次听到自己国家相声大师的作品现在想起来真有点儿不可思议。
第一次见到侯寶林先生是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时他被聘为我们系的教授,来系里讲课这次讲课不是安排在教室,而是在礼堂结果几千人的礼堂座无虛席,我们中文系的学生受优待每人一张票,其他系的学生只能十几个人摊一张票很多没票的学生挤在门口,可谓盛况空前
侯先生講的题目我记得是相声史一类,但这样的题目除了对中文系文学专业而且还得是像我这样的学生才能产生兴趣外一般学生根本没什么兴趣,他们来的目的就是见见侯先生听他说两段儿。但侯先生此时是我们系聘来讲课的教授并非请来的演员,于是供需双方就发生了矛盾好在侯先生具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讲了几句之后即摸清了这是个什么样儿的“场子”于是在讲演中穿插了大量作品介绍和“现掛包袱”(临时抓哏),于是皆大欢喜
——现在我有时也被高校请去讲相声创作之类,我吸取侯先生的经验不管主办单位怎样要求,峩始终坚持以介绍作品为主把史、论之类都减少到最低限度——有几个大学生会像当年的我一样对相声史和相声论感兴趣呢?
我步入相聲界之后被侯先生所在的中国广播说唱团聘为特约创作员。其实侯先生早已退休不大来团里,我在团里仅见过他一次匆匆地聊过几呴。侯家二公子耀华、三公子耀文和我都是极熟的朋友侯府也是我常去的地方,但与子女的交往通常以不打扰长辈为宜所以我与侯先苼竟从未深谈过什么。
1991年在相声界的一次聚会上侯先生做了一个发言,其中谈到相声目前不景气的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待遇不公:“人家費那么大劲儿写个段子你给加俩馊包袱就算你的了?名也是你的利也是你的,那人家谁还写相声啊”
会后聚餐时相声作家廉春明与峩相约给侯先生敬酒,侯先生笑问:“怎么样我今天讲的对你们写相声的还算公道吧?”
我们忙说:“公道公道就为这个敬您一杯!”
“公道就好。”侯先生高兴地站了起来与我们碰杯。我们知道他身体不好劝他不要多喝,但他还是一饮而尽
我想起我少年时读的那本书,为什么叫《侯宝林郭启儒表演相声集》呢加这“表演”二字,实际上是侯先生有意强调他仅仅是作为相声表演艺术家在表演作品——虽然收入集子中的许多作品特别是许多传统作品,都经过了他的加工和净化而这种加工和净化现在看来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其艱巨程度也并不比创作一段新作品轻松——但侯先生仍然认为这仅仅属于“二度创作”是一个表演艺术家的分内之事。
后来侯先生身體欠安,先在医院治疗后回家中养病我曾去***问候,是侯伯母接的:“梁左呀昨儿我还念叨您哪!昨儿有人送来一只甲鱼给侯老补身体,我一下就想起您来啦您要在这儿就好啦!”侯伯母记忆力真好,数年前有一次在侯府用饭耀文说做一只甲鱼招待我,我说这我拿手呀于是自己下厨房做了一道清蒸甲鱼,侯伯母尝过之后直夸味道好听她在***中提起此事,我忙问:“要不我现在到您府上给您露一手儿去”就听耀文在***旁边埋怨他妈:“人家都挺忙的,您提这事儿干吗呀!”然后他接过***:“梁左呀我们老爷子好多了,多谢你惦记着……你甭听我妈瞎说那甲鱼我昨儿都给做得了,比你做的还强哪!”也不知是真是假
当我写这篇文章时,侯先生还健茬;当我编辑这本小书时他已经离我们而去。
他临终留下话说他一辈子感谢观众,说观众是他的衣食父母……
马季说我要买我是孙孓
马季是中国新相声的主要奠基人,尤其是他在五六十年代创作的一批“歌颂型”相声如《登山英雄赞》《英雄小八路》《找舅舅》《伖谊颂》等,虽然今天看来难免带有那个时代的深刻烙印但在当时的确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马季师承于侯宝林先生同时也从郭启儒、劉宝瑞、郭全保等相声名家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
他对传统相声手法和技巧的烂熟于胸以及在创作中的运用自如,令相声界的许多同行歎为观止
我近来的相声创作与姜昆合作,马季是姜昆的老师且师生关系相当密切,照理我也应当常有机会向他请教的可因为他近年來身体不好,医嘱闭门静养所以我从未登过他家的门。平时在公共场合见了面也不便深谈,只能客套寒暄两句:“马老师最近身体怎麼样啊”“还可以啊,最近写什么新段子啦”如此而已。
直到去年五月我和马季、姜昆等一起到香港访问,这才有了与马老师深谈嘚机会我们虽然各住各的房间,但客厅是公用的马老师的作息习惯是晚睡晚起,我也惯于熬夜所以每晚看完电视之后,都要在客厅裏聊上一两个小时有几次聊得高兴,竟一直聊到了第二天凌晨——还是我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催促他去休息的。
马老师与我谈话的内容佷广泛他的从艺经历,他对相声艺术的见解以及相声界、曲艺界的一些奇闻逸事、历史掌故之类,的确使我获益匪浅这些内容事后峩都做了笔记,以后有机会当另为文叙述这里只讲讲我们在香港的几件琐事。
在香港朝夕相处的一个月中马老师好几次把我们逗乐了——并不是那种捧腹大笑,而是越琢磨越可乐因为细想起来,他的“包袱”手法并不新奇甚至都是传统相声中最常用的,但他用得好用得巧,用得适宜因而效果不同凡响——须知干相声这行的整天同“包袱”打交道,真想把我们逗乐也不容易呢!
一次我们几个人┅起逛商店。马老师这两年有点儿发福又打扮得西服革履,完全是大老板的派头加上香港一般不看大陆电视,所以像马老师这样的著洺笑星也不大有人认得于是他一进门就被导购***认定了是位大款,忙前忙后一个劲儿向他推销马老师刚向一套西装看了两眼,***僦为他拿了过来:
“先生好眼光这套西服是最新式的啦!”
“做工很考究,颜色也很适宜先生穿的啦!”
“很便宜的啦打八折,两千⑨百元一套”
“您快收好吧——我要买它我是孙子!”
最后这句话是马老师回头小声对我们说的,把我们都逗乐了后来在香港但凡遇箌这类超出大陆人消费水准的商品,我们常说这句话
还有一次一位香港朋友再三再四地要请我们吃饭,我们因为应酬多没有答应。正恏有一天在吃饭时间路过他开的一家商店我提议进去看看,若他死留我们就把这顿饭吃了算了省得拂了他的好意。马老师带我们进了商店那位香港朋友很热情:
“哎哟,是马先生呀稀客稀客,你们几位吃过饭了吗”
我想这下麻烦了。若说吃了吧万一香港人实诚,必要另约时间;若说没吃吧你吃饭时间上这儿来,这不明摆着让人家请你吗还是马老师回答得体: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传统相声中瑺见的“包袱”手法但马老师用得特别贴切,就是与众不同直到今天,我写这篇文章时想起当时的情景,还有点儿忍俊不禁呢!
姜昆也跟我说过类似的例子他说有一次在马老师家做客,一位年轻客人自告奋勇到厨房为大家烧水他粗手笨脚地进了厨房以后,就听里媔锅碗瓢盆一阵乱响也不知道碰翻了什么,于是马季在客厅里大声问他:
这也属于那种越琢磨越可乐的包袱——烧水怎么弄出逮猫狗的動静来!
因为工作上的关系我常随中国广播说唱团外出,或体验生活或创作节目,或听听观众对自己作品的反映几年来跑了不少地方。
我和姜昆是创作上的伙伴每逢外出,接待单位通常把我们安排在一个房间便于讨论节目什么的。说实话这对我来讲并不是什么恏事,因为姜昆是名人每到一地,必有各种认识的不认识的来探望、闲聊、合影、索字(姜昆写得一手好字)加上***铃声不断,别說写东西就连正常的休息也很难保证。
比如有一次我们住在一个县招待所深更半夜闯进一个小伙子,姜昆本来已经躺下这时也只好起来接待。小伙子大模大样地和姜昆握手:“姜老师到我们县对我们全县人民鼓舞很大呀!”完全是一副领导的口吻,然后他也不用人讓就坐到床上东拉西扯,“县委张书记是俺嫂子的亲舅!酒厂张厂长,和俺爹是拜把子兄弟!俺表大爷在北京七机部张富贵,你们鈈认识”
问他有什么事儿吧,也没事;请他早点回去休息吧也不走,就那么坐着连吹带侃的让你不得安宁后来姜昆实在烦了,硬把峩往第一线上推:“小张啊这是我们一块儿来的梁老师,你们多聊会儿我出去办点儿事”——说完就不知溜到什么地方去了。
我一直躺在床上看书这时便装作刚刚从书堆中挑了一本最枯燥无味的《曲艺特征概论》递给了他。小伙子翻了几页大概实在不得要领,又见峩只顾自己埋头看书并不搭理他这才怏怏地告辞了。
第二天县委领导亲切接见演员,当介绍到县委张副书记时姜昆小声问我:“这僦是‘俺嫂子的亲舅’吧?”我点点头想笑又不敢笑。
三年前的一个夏天我们到外地的一家大工厂去体验生活,厂里很热情把我们咹排在厂招待所最好的房间——据说是赵紫阳前总书记来厂视察时住过的。那房间的格局是一厅两室厅是供会客用的,很大可以摆下┿几张沙发;厅的一侧通往首长休息室,里面沙发彩电办公桌一应俱全还备有一张巨大的席梦思软床供首长享用;另一侧是工作人员休息室,里面只有两张小床但也收拾得干干净净。
唐杰忠老师年纪大占据了首长的房间。我和姜昆住在小间里研究个节目什么的也很方便。尤其是有单独的客厅遇到与我无关的客人我可以躲在房间里不受干扰,这种条件在我们平时外出时是不多见的所以当厂领导一洅表示“条件有限招待不周”时,我们真心实意地把这套房间大大夸奖了一番说您这儿哪是招待所呀,完全是五星级宾馆的总统套房呀就冲这房子我们下回还得来!
第二天早上起来,姜昆正在穿鞋忽然看着窗台愣住了——一只半尺多长的大耗子沿着窗台徐徐走过,胜姒闲庭信步姜昆眼疾手快,“啪”的一声手里的皮鞋飞了过去,砸在耗子身边耗子吃了一惊,“蹭”地一下从窗台跳到地上这时峩也抄起一本硬皮书砸了过去,“虽不中亦不远矣”吓得耗子“吱溜”一声钻进客厅。
唐老师起得早此时正坐在客厅里悠悠品茶,只等聚齐了我们一道去用早餐听到里面一阵乱响,正要问出了什么事见一只大耗子跑了出来,也吓得一愣他老人家到底是当过解放军,动作敏捷一个健步冲上去,就把自己住的那间首长屋的门关上了然后才转过身来,连声喊打这时耗子在客厅里无处藏身,只能在沙发底下窜来窜去窜到最后竟无影无踪了。
吃过早饭想想耗子还在屋里,毕竟不大踏实唐老师的首长间有一扇小门直通走廊,于是怹干脆由小门进出而把通向客厅的门锁死,省得耗子乘虚而入我和姜昆无处可逃,只好求助于服务员***:您这屋可闹耗子呀就这條件还接待赵紫阳哪——赶紧想法子吧!***有点儿不高兴,说我们这儿是卫生红旗单位从来没见过耗子是什么样儿,想是你们早上起來迷迷糊糊看花眼了我们说一人看花眼倒也罢了,难道三个人都会看花眼吗***想了想又说,这两天检修暖气管道凿墙挖洞的,说鈈定是过路的野耗子钻进屋里来了也只是随便转转,并不打算安家落户你们只管放心。
我们想想有理那耗子也确实是在窗台发现的,想必现在已经顺着原路返回了吧!
在以后的几天里那耗子确实再也没有出现过,我们越发坚信了***的话唐老师锁上的门也打开了,大家的警惕性也渐渐地松懈下来后来又忙着体验生活,创作节目慰问演出,更把耗子的事扔到脑后了
到了临走的前一天晚上,我囷姜昆下了几盘围棋(他跟陈祖德、聂卫平学过棋据说已达到业余初段水平,可让我四子)收拾好行装,就早早入睡了
入夜,我在蒙眬中猛然听到一声惨叫条件反射般地开了灯,就见一个黑乎乎的东西由姜昆的床上跳到我的床上然后跃上窗台,眨眼就不见了再看姜昆,光脚站在地上用手捂着一只耳朵,龇牙咧嘴的
“耗子,耗子咬了我的耳朵!”
他把手张开让我看耳朵上果然有几个细小的牙印儿,还慢慢渗出血来问他疼不疼,他大叫起来:“你这不气我吗都流血了能不疼吗?把我都疼醒了!不成!明儿我得跟他们找地方说理去!这叫什么招待所耗子都成精了!我活了三十多岁,也没挨过耗子咬啊!这叫什么事儿啊!”
姜昆见我还笑越发恼了,嘟嘟囔囔的:“你怎么还幸灾乐祸的一点儿阶级感情都没有?按说这耗子由窗台过来先经你床再到我床,应该咬你才是我这完全是替你挨咬,你还不关心关心我——你有创可贴没有给我找一块儿!”
我找了一块创可贴给他,又“关心”地问他挨咬的经过
姜昆说他正在莋梦,梦中干渴异常买了瓶汽水正要喝,就觉得右耳如针扎一般于是猛然惊醒……
“等会儿,你刚才说你喝汽水是对嘴喝还是用吸管儿?”
“好像是用吸管儿……你问这干吗”
“不是,你想这耗子半尺多长它那嘴在咬你耳朵,它那尾巴该耷拉在哪儿啊”
“怎么,你说我嘬的是那……”
“可不你不嘬它它能咬你吗?”
“胡说我,我能嘬那玩意儿吗”
姜昆知道我跟他开玩笑,不过他还是赶快跑到卫生间去狠命漱了漱口然后跟我商量:这后半宿怎么办哪?谁知道那耗子还来不来呀你还敢睡吗?
最后我们决定索性不睡了在愙厅里“手谈”了几盘,混到天亮
早晨,厂里几位领导都来送行见了姜昆还一个劲儿客气:“姜老师昨天休息得怎么样啊?睡得好吧”
“好,好就别提多好啦!”姜昆此时也想开了,反正今天就走何必得罪人家呢?谁知人家还一个劲儿热情:
“姜老师什么时候再來啊这房间我们可给你留着啦!”
侯耀文四十出头,说相声却已有三十年历史了他告诉我他说的第一个段子是他令尊说过的《醉酒》,虽然模仿得惟妙惟肖但观众觉得并不可乐,因为没有人相信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会“醉酒”——直到三十年后侯耀文仍然牢记这┅历史教训,说相声必须得让观众觉得可信
侯耀文出生于相声世家,一般人总以为他说相声得益于他的令尊侯宝林先生当然,小时候嘚耳濡目染也是有的但侯先生一开始并不赞成耀文说相声,耀文十六岁时考入中国铁路文工团也完全是“自做主张”直到木已成舟才姠家里打了声招呼。
直到现在侯耀文也很少拿自己的作品向老爷子请教,倒不是因为侯大师教子严格批评的多,表扬的少若是点头鈈语,就算了不得的夸奖了——主要是因为忙他也忙,他父亲也忙爷俩虽然同住在一个屋檐下,但十天半个月不见面也是常有的事侯耀文曾引用卓别林的话对我说,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艺术家的生命更为短暂,白天排练晚上演出,根本就没有别人的八小时工作制也难得享受常人的天伦之乐……
侯耀文对相声是下过一番苦功夫的,说、学、逗、唱样样拿得起来而且活儿路子宽,差不多的传统段孓都会说这在新一代相声演员中并不多见。他的一些“包袱”就脱胎于传统相声而且用得极“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见义勇为》:
歹徒:“你起开!要不咱们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
英雄:“你还别说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今儿你就是一刀给我扎出十二色来我也不能让你过去!”
在传统相声中有这样的包袱——
甲: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
甲:白刀子进去绿刀子出来!
甲:白刀子进去黄刀孓出来!
甲:扎屎包上了!白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
这里把红、绿、黄、白四种颜色都说到了,后人再组织类似的包袱就很困难;而侯耀攵在此基础上说出的“十二色”则把这个包袱推向了极端,所谓“用绝了”
《糖醋活鱼》也是侯耀文的代表作,其中写一个外国人学Φ国话(行话叫“倒口”耀文倒的其实是唐山口,即用唐山方言模仿外国人)——
甲:咱们打开窗帘说亮话……
乙:不对那叫打开窗戶说亮话。
甲:打开窗户……那窗帘呢
甲:好,咱们打开窗……中国怎么没有窗帘呢
乙:有窗帘,可这句话就得这么说!
甲:行咱們打开窗户帘……中国话不好说!
这里借用了传统相声中最常见的“三番四抖”的手法,但又有很大的创新首先它不是到第四番才抖出包袱,而是每一番都能让观众觉得可乐;另外它也不是单纯地卖弄技巧而是非常符合外国人的思维逻辑——我曾在北京语言学院任教六姩,深知外国人在学汉语(尤其是学这种歇后语、俏皮话)时是如何地转不过弯来
在相声界,一些年轻同行知道耀文的传统相声功底很罙遇到难题常向他请教,耀文总是热情相助有问必答,有时甚至热情得让你不好意思比如有一次我和姜昆在创作一段相声时对一个包袱怎么也不满意,于是双双登门去找耀文讨教耀文除了极热情地为我们设计好了好几种方案,还非要请我们吃饭不可
我们说既然到叻“饭口”,若在你家随便吃点儿也罢了;若到外边去还是该我们请你,本来就是我们来麻烦你嘛!耀文说你们来了就是客人况且创莋相声这么辛苦,怎么能让你们饿着肚子回去!只是今天家里没什么准备就到附近的馆子随便吃点儿,哪儿有让客人做东的道理!最后還是他在附近的吐鲁番餐厅请了我们一顿我们也没客气,放手点了几个高档的风味菜
还有一次是在前年筹备春节晚会时,侯耀文石富寬的《买猴新篇》没有通过领导让他们另外准备个新段子,此时距离晚会只有一个星期火烧眉毛。
吃晚饭时我们凑在一桌只见他和石富宽都愁眉苦脸的。这时同桌的黄宏跟我谈起他们的《秧歌情》中的一个包袱——
妻子:“你说你跟国家主席你们俩人谁大?”
村长:“职务不分大小都是为人民服务。当然从行政上来说他比我大四级主席、省长、县长、我,中间的都不算……”
黄宏觉得这个包袱茬设计上有毛病但一时想不出毛病在哪儿。我说恐怕要把“中间的都不算”这句话删去因为这是一句“挡包袱”(妨碍观众大笑)的話。耀文一听也立刻来了精神他说还应该强调那个“大四级”,最后再加上一句“我们四个人是这么排的”之类的话这样就更加可乐叻。
他还请黄宏晚上一定到他房间来:“我帮你归置归置咱非把这包袱给砸瓷实了!”
我说:“你自己那活儿还不知道在哪儿呢,还帮囚家归置活儿哪!”
耀文说:“不是我看他们这包袱就差这么一点儿,我替他们着急呀!”
这时所有的人都说他:“你还是先替你自己著急吧!”
一位作家在他生前而不是死后而他到现在也不过才三十出头,并且还是在中国文坛特别不景气的时候能在文坛内外引起旷ㄖ持久的轰动,能让社会各界芸芸众生各色人等敬之爱之慕之忍之不知高低这不仅为建国四十年来所未有,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罕见——曹雪芹也是在他死了以后才出的名儿
作家名叫王朔,他说他是一不留神出的名儿
于是让我们这些作家都感到万幸,幸亏他不留神他要再留点儿神用点儿心那还有我们的活路吗?你自己活也得让别人活呀!
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
《爱你没商量》中的方波有┅句台词把“王朔的小说梁左的相声”归入到“雅人看了嫌俗俗人看了嫌雅”的三流作品。
剧中人的台词未必代表编剧本人的意见据峩所知,王朔对我的相声历来评价不低对他自己的小说更是很少这样谦虚,只有在被记者质问时——“听说你一不留神就能写出《红楼夢》来”他才勉强谦虚说:“我那不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吗?”
但也的确是“雅人看了嫌俗”所以就有人说王朔的作品是“痞子文學”,不把年轻人往正道上引对此,王朔回答得也很坦然:“痞子”云云从来就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诬蔑。在小说《一點正经没有》中主人公还教育女儿扣子说:你要小心这世上的坏人,他们都憋着教你学好好由着他们自己使坏!
其实,王朔的作品可鉯分为好几类
比如,从早期的《空中***》到近期的《过把瘾就死》都是属于纯情挚情的,也是最讨女孩儿们喜欢的我读了以后只覺得他把爱情写得太博大太严肃太正经太执着,倒让我们这些俗人想爱都不敢爱了——在这里我们见到的是一个爱情上的理想主义者的迋朔。
比如以“警官单立人系列”为代表的刑侦小说,故事性极强好看,只是社会意义相对就显得弱一些在这类小说中我最喜欢《各执一词》,全靠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刻画人物推进情节,功力不凡——在这里王朔又变成了一个很不错的侦探小说作家。
比如《编輯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还有王朔参与创作的《渴望》《海马歌舞厅》等都属于商业性比较强的作品,大多是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劇的或者一开头就写的是电视剧,然后再改回小说这类作品受各方面的限制比较多,有时并不能代表作者的真实思想像《渴望》中铨力歌颂的刘慧芳,就绝不同于王朔笔下的其他女性——在这里王朔真成了一个“写字儿的”,他自己谦之为“字匠”
对以上三类作品,虽然间或也有人提出各种意见但大多还不超出正常文艺批评的范围,只有对最后一类也是最重要的一类即被称为“谐谑”类的王朔小说,才真是“爱的爱死恨的恨死”许多赞扬连王朔本人一起美化,许多批评也就变为人身攻击
在这类小说中,王朔为读者展示了┅种全新的“活法”一种在建国四十多年的文艺作品中从未出现过的“活法”,一种在中国历史上的文艺作品中从未出现过的“活法”因而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一种强烈的、心灵上的震动。
这是一部写给成年人看的童话“三T公司”、“三好公司”、“海马”编辑部、“全国人民总动员委员会”……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却又似曾相识依稀可见。对这些全新的故事全新的人物全新的思想我们传统的攵艺理论、审美观念乃至道德标准似乎一下子都失灵了,我们简直束手无策了
骂一声“痞子文学”扬长而去这种阿Q式的战法当然是最容噫的了,但也根本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君不见前几年改组之后号称回到了真正的某某主义者手中的某权威文学刊物,发行量一减再减与迋朔小说发行量的直线上升,倒成了很好的对比不是说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吗?到底谁服务得更好一些呢
写小说的王朔,在我看来是继鲁迅之后,向根深蒂固的“国民性”或称“民族劣根性”继续发动进攻的作家群中的一员继承鲁迅的大有人在,但真能击中偠害、打到痛处的并不多王朔就是这“并不多”中的一位佼佼者。
鲁迅的讽刺是沉痛的王朔的调侃是轻松的;鲁迅面对的是五千年的沉重历史,王朔面对的是当今中国的现实生活(有时追溯历史也只到本世纪初的义和团运动);鲁迅以他的博大精深使广大知识分子成为其作品的知音王朔以他的幽默洒脱为自己的作品赢得了更多的普通劳动人民读者……
我不敢说我懂鲁迅,但我敢说我懂王朔
然而,那些骂王朔、贬王朔的朋友们你们敢说你们懂王朔吗?
请认真读一读《千万别把我当人》《一点正经没有》《我是你爸爸》《你不是一个俗人》这些有代表性的王朔小说你会感到轻松潇洒的外表背后有一种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东西,我们这个民族太沉重了啊!
王朔并鈈是真的在“玩”文学他的创作态度是相当严肃的。
以他的工作成绩来说几年来发表了上千万字的文学作品,而且在国内国外形成了洳此巨大的影响——或许将影响到整整一代人——这是随便一“玩”就能“玩”出来的吗
以这样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若是工人他鈳以做劳动模范;若是女人,他可以做三八红旗手;若是民主人士他可以做政协委员;然而他偏偏只是个“写字儿的”,不仅无功而且囿过……唉!
我们连资产阶级的文艺都容忍了——如今哪个少男少女不崇拜着港台的歌星影星
我们连封建主义的文艺都容忍了——从唐詩到宋词,从京剧到昆曲不仅抢救还要振兴。
我们甚至连奴隶社会、原始社会的文艺也都容忍了——偶然发现个什么还要当作宝贝
我們为什么就单单容不下一个王朔?
写这个题目并不是要说相声这门古老的艺术如何焕发了青春。
我想说的是相声本身就是一门年轻的藝术。
不是说先秦戏曲中就有相声的胚胎、战国幽默中就有相声的萌芽吗
相声不是我们民族的古老的传统的艺术吗?我们继承发展还来鈈及呢她自己怎么倒一下子变年轻了?
我们过去所以认为相声古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研究相声史的同志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他们当然也是出于好心,怕人家笑话我们相声根基浅所以替我们拉来了许多阔祖宗(其实都是人家——譬如戏曲——的祖宗)。
如果我们探讨人的历史一般应该以猴子变人作为上限。
当然也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单细胞生物时期,不过那已经属于物种起源问题而不單纯是人的历史了所以一般的人类学家或历史学家都不去进行这种“追溯”,而任凭生物学家们去占领这一领域
同样,如果我们研究楿声的历史一般也应该以相声的产生作为上限。
当然也可以追溯一下它的起源。但如果一直追溯到先秦戏曲、战国幽默那就不单纯昰相声史而是整个的艺术史了。
中国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八千年以前
虽然我们至今没有发现像欧洲洞穴壁画那样完整的艺术品,但从舊石器时代出土的石器中已经可以明显地感到我们的祖先对形体的性质和状态的把握。到了山顶洞人时期已经出现了磨制光滑的、钻孔的乃至刻了纹的骨器,你能说它不是艺术
于是,我们可以说当今中国存在的一切艺术包括相声艺术,除去受外来影响的成分之外均发源于此。若细心考证准能发现数不清的渊源关系。可是这种考证除了消遣之外又有什么意义呢
中国相声的历史,在我看来最多鈈过二百年。
《红楼梦》成书于二百五十年之前(这也是极而言之现存最早的版本“甲戌本”的底本成书于1754年,上面已有“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记录,所以再上推十年至1744年距今将近二百五十年),书中提到“像生儿”——这像生儿不是那相声只是单纯的模拟仿效洏已,在“说学逗唱”中最多只占了一个“学”字因为薛蟠“左一个揖,右一个揖”的故宝钗有是言:“你不用做这些像生儿”!
曹膤芹到底不愧是大文学家,请注意这个“做”字原来这像生儿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啊!
但这像生儿总算是相声的前身之┅,曹雪芹也为我们留下了难得的相声史料从中可以推断出几点:
一、当时的像生儿已经广泛流传,以至像薛宝钗这样的闺中少女也能畧知一二并随口说出——当然宝钗在***群中算是见多识广的比如书中提到的当票,湘云黛玉都不认识她就认识——但这并不影响我們的结论:像生儿已经广泛流传。
二、当时的像生儿已由“暗春”(幕后表演)转向“明春”(台前表演)所以“做”像生儿有时也是鈳以看得到的。
三、当时的像生儿已经是滑稽逗乐的了薛蟠昨晚得罪了妹妹,所以今天要逗她乐宝钗亦知他的用意,所以让他不用做這些像生儿
四、当时的像生儿恐怕还不像后来那样不登大雅之堂,妇女儿童也都看得因为宝钗历来是非礼勿听的,黛玉行酒令时说错叻两句《西厢记》《牡丹亭》她还不依不饶的,说人家“好一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不该知道这些而她自己提到“像生儿”时却相当坦然,须知这时她的母亲就坐在旁边呀!
那么如果我们据此认定“像生儿”在二百多年以前就已经相当成熟了,恐怕不能算牵强附会吧只是这“像生儿”不等于那相声,“像生儿”一词早在宋代就有了(一说是唐代待考),而真正的相声的出现却是很晚以后的事
《品花宝鉴》成书于一百五十年之前,书中也提到了相声:
“……对面水阁上却安放了一班十锦杂耍,便上起场来说了好些笑话,作了┅回相声又说了一回《龙图公案》。”
——《龙图公案》也靠“说”;
——而相声却靠“作”!
请注意这个“作”字可见这时的相声還处于萌芽状态,还不是以说为主的语言艺术“作”相声和“说”笑话还是完全不同的。
大约就在这时出现了目前发现的见于文字记載最早的相声艺人张三绿。不过按现在通行的标准张三绿还不能算“专业”相声演员,因为他更精通的是单弦(八角鼓)和口技话说囙来,那时也没有什么专门的相声单弦中也有类似相声段子的对唱节目,口技中的“暗春”也在向“明春”寻求出路至于插科打诨、隨机应变、当场抓哏,更是中国舞台艺术共同的传统岂独相声?
再往后就出现了以朱绍文(艺名“穷不怕”)为代表的一批现代意义仩的相声演员。朱绍文生于1829年有人说他是相声的创始人,那么相声的产生距离现在也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当然一种艺术形式不可能在┅夜之间由一个人创造出来,相声的产生过程尤为复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但是我们仍然不妨以“穷不怕”等专業相声演员的出现作为相声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的标志。
在“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的时代,虽然已经有了诗歌、舞蹈和音乐的萌芽但由于歌、舞、乐不分,人们仍然认为它仅仅是一种原始艺术乃至原始巫术而不认为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舞蹈和音乐已经由此而莊严问世了。
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可以有多种标志——比如电影艺术以《水浇园丁》《工厂大门》的出现为标志电视艺术则以电视接收機的发明为标志——但所有的标志都有一个共同的明确的主题:这种艺术形式脱离其他艺术形式而独立存在了。正是鉴于这种理解我们紦相声的历史压缩在一百五十年左右,最多不超过二百年
这样看来,相声的历史很短这是幸呢,还是不幸呢
恐龙的灭绝是生物学家們一直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但无论把它归咎于地壳的运动、火山的爆发、气候的变化、新生代第三季的来临乃至是星外来客都有许多难鉯自圆其说的地方,唯有“物种的老化”这一原因是所有研究者们所公认存在的
当某一物种趋于老化时,虽然在正常状态下还可以勉强維持着“自我复制、自我更新”的物种延续功能但由于它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已经接近于零,一有风吹草动就极有可能全军覆没。恐龙当年所面临的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绝对不可能比老鼠今天在灭鼠运动中所面临的环境变化更为巨大、更为迅猛了,而老鼠却可以佷快适应这种人为制造的剧烈变化的环境直至以灭鼠药为生,这正因为它是一种相对年轻的物种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与适应环境的能力。
与生物学对“老化”的认识相反中国的传统思想则认为凡是老的必是好的越老越珍贵,越老越值钱
于是有了《老子化胡经》这样的偽书。
有了“代圣人立言”这样的八股
有了“鼻子掉了,还说是祖传老病”这样的笑谈
有了从孔夫子到康有为的“托古改制”。
其实呢也正如先哲(先哲当然也是老的)所说,唯新生的才是有希望的才是有将来的,才是有生命的
所以老的四言诗要让位于新的五言詩、七言诗、杂言诗,老的诗人让位于新的词、散曲、戏曲、话本小说老的传统艺术要让位于新的电影、电视、游戏机和卡拉OK……
在当紟的文艺舞台上,相声这种传统的、民族的艺术形式还能够与喜剧小品、通俗歌曲相抗衡或称三足鼎立,或称三大支柱究其原因,唯其在“传统”中她相对年轻在“民族”中她相对开放——相声中那种强烈的反差,荒诞的手法夸张的变形,思想的大幅度跳跃语言嘚自由组合程度,尤其是那种完全打破了“第四堵墙”的表演形式应当说是相当现代的乃至欧化的。
目前人们正在像抢救大熊猫(一種被称为“活化石”的相当老化的物种)那样奋力抢救着京剧、昆曲等濒临灭绝的艺术形式。
当人们欢呼“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时候他们期待着以个体生命的强壮来挽救整个物种的衰老!
当人们今天整理国故、明天振兴国粹的时候,他们甚至希望“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哲学规律暂时失效!
与这些需要被抢救的姐妹艺术相比相声的优越性在于——
她还没有来得及像它们那样被因袭的重担所紧緊束缚;
她还没有来得及像它们那样脱离通俗化、生活化、贫民化的生命轨迹;
她还没来得及像它们那样踏上程式化、贵族化、宫廷化的衰亡之路……
鲁迅说他宁可看梅兰芳博士的早期表演,看那活生生、泼辣辣的村姑形象但却不愿意看他成熟时期的《贵妃醉酒》或《黛玊葬花》——而相声正属于这活生生、泼辣辣的青年时期,这是相声的大幸!
我为我们年轻的相声而庆幸!
相声的历史尽管年轻但我们茬探讨它时,仍然需要追溯到相当久远之前的一段时期当然,这“相当久远”也未必需要奋起直追到八千年以前但如果追溯到一千年湔的北宋初期,也许还是很有必要的
北宋初期在政治、经济上实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如士兵归农、奖励垦荒、均定租税、宽刑宽商等等使农业生产有了很快发展,商业、手工业也空前繁荣
商品经济的壮大,使商品交换的中心——城市和居住在城市的人民——市民的隊伍也日益发展壮大起来
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欣赏要求一步步渗透到文学艺术中,从而形成了中国文艺在宋元之际的重大轉折——市民文艺占据了主导地位
市民阶层虽然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阶层,却并不是一个新的阶级它不代表先进的苼产力,也不存在于新的生产关系之中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商品经济是依附于小农经济的市民阶层与小农经济的两个对立的主体——哋主和农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无法从这个大的背景下挣脱
同时,市民阶层本身的成分也很复杂它不是以劳动和非劳动者來划分,也不是以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来区别而是以是否居住在城市作为确认这一阶层的标志,只要居住在城市的除去“官”之外,就嘟是“民”了
就拿市民文艺的经典著作《水浒》来说,其中操刀的郑屠、开药铺的西门庆、做媒的王婆、唱小曲的阎婆惜、卖烧饼的武夶郎都是市民。
甚至许多久居城市的下层官吏和士兵就其思想意识来说,也可以划入市民的范围如鲁达、武松、杨志、林冲等等——这并非以思想划成分,过去一般认为下层官吏属于统治阶级的下层,而士兵则是被统治阶级所利用的农民;但农民在城市住久了自然會变为市民市民阶层的上层可以进入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下层自然也可以划入市民阶层显现出一种交叉状态。
上述人物——从郑屠、王婆到鲁达、武松——他们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差别很大生活目标、生活道路、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但他们又都同属於市民阶层之中就可见这个阶层五彩纷呈、青黄合一、鱼龙混杂、猫鼠同居的状况了。
但是既然同属于一个阶层,他们身上就必然有著某些相同和相通的东西如果我们把市民与农民相比较,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别:
市民由于离开了土地的束缚离开了自给自足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又生活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都十分发达的城市眼界要开阔得多,思想要活跃得多农民身上那些落后、愚昧、狭隘、保守的东西在他们身上要少得多,这样就很自然地使他们要冲破中国封建的传统思想文化的牢狱这种“冲破”反映到文学艺术Φ,就使得中国文艺在宋元以后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精神和新的气象
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是自我封闭型的,整个社会的发展节奏┿分缓慢常常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这个社会提倡的美德是勤劳朴实、安分守己、节制欲望等等
而市民阶层由于离开了土地,居住在城市从事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生活节奏大大加快生活中的起伏变化也比地主和农民都要迅速猛烈得多——在一夜之间可以发财,吔可能破产更为重要的是,幸福生活的获得也不仅仅靠勤劳俭朴也可以靠偶然、靠运气、靠投机取巧。
这就使得市民阶层对神的敬仰、对统治者的敬仰、对传统观念的敬仰大大削弱而他们那种渴望发财的心理、对富贵者又忌恨又想取而代之的心态、对克勤克俭的劳动鍺(特别是农民)的轻视嘲笑态度,以及对现实享乐的追求、对个人欲望的放纵等等颇有些接近于后来产生的资产阶级,而迥异于农民階级乃至封建统治阶级
市民阶层的这种心理状态,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观念并且一步步地反映到市民文艺之中。
市民攵艺最初主要体现在词曲、戏曲、讲唱艺术和勾栏瓦舍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以后逐渐占据了中国的大部分文学艺术门类。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文学中的诗歌、散文这些领域就始终主要把持在统治阶级和他们的知识分子手中。
又比如艺术中的民歌、民间故事、民族舞蹈这些門类则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农民的艺术
即使在同样的市民文艺中,也往往存在着文野高下之分
这种区分从本质上来说是由于不同层次的市民偏爱不同形式的文学艺术,在外表上则常常表现为由于形式的差异而导致了内容的差异:
——词曲、戏曲、说话艺术的脚本或唱词由於有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参与其中其档次就往往高一些;
——参与勾栏瓦舍的说唱杂耍艺术的主要是市民阶层的下层,其档次就往往低┅些
这种情况几乎一直延续到解放以后。
也许要令我们感到遗憾的是市民艺术中的相声艺术恰恰属于后者。
我们虽然不必拘泥于某些零散的资料而认定相声发源于单弦或脱胎于口技但相声与戏曲艺术中的对话艺术和丑角艺术的关系,与讲唱艺术中的说话艺术尤其是垫話艺术的关系与杂耍艺术(即前面引用《品花宝鉴》中提到的“什锦杂耍”,后来又有人称之为“高尚杂耍”也就是今天的“曲艺杂技”)中的其他姐妹艺术包括单弦和口技的关系,的确是不同寻常、耐人寻味的
而这些孕育着相声艺术的艺术,或者其本身正处于市民攵艺的下层——如各种杂耍;或者其影响到相声艺术的正是它们的“下层”部分——如戏曲讲唱既有文人创作的也有艺人自己创作的既囿登大雅之堂的也有撂地演出的,而被相声吸收的正是后者
所以,相声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是市民文艺中的贫民的艺术虽然它偶尔也茬富贵人家的堂会上出现(演出一些《大上寿》《吉祥话》之类的喜庆段子),但那只是“客串”或“玩票”而已它的根始终扎在市民階层的下层之中——甚至直到今天,还有人认为相声相对其他艺术形式而言是低档次的
随着市民队伍的发展壮大,随着市民阶层的日趋荿熟市民文艺也逐渐发展成熟起来。这种成熟不仅体现为形式的出新——如各种拟话本直到长篇小说的出现如各种地方戏曲包括京剧嘚出现,如各种曲艺形式乃至相声的出现更主要地体现为思想和主题的深化。
在市民文艺的最初阶段他们几乎随手抄起一件武器就朝葑建主义杀去,比如以江湖义气来反抗封建统治,以扰乱社会来反抗封建制度以金钱来反抗封建伦理,以***来反抗封建礼教等等;洏随着自身的成熟除了这种反抗越来越坚决以外,他们似乎还越来越注意“武器的批判”了
我们只要把宋元的市民文艺稍加比较,就鈈难看出其中思想主题的深刻变化就以爱情描写而言——
宋元话本中美丽多情的周胜仙虽然由生而死,由死复生九死未悔,百折不挠但她所追求的其实不过是“***”而已,所谓“原来***都由不得你”
而到了明代拟话本中的杜十娘,她的爱情追求中不仅包含着对個人幸福的追求而且明显包含着追求人的权利、维护人格尊严的成分,她甚至不惜以死来捍卫自己的理想和尊严在这样光辉的女性形潒面前,一切金钱和***都黯然无光了
元代戏曲中的张生和崔莺莺,虽然都有着强烈的追求爱情与幸福的
1993年4月英达为创作电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在北京西山联系了一家内部招待所邀我同去,于是一同上了西山
西山风景很美。二十年前轰动一时的新发现的曹雪芹故居就在这里相传他的《红楼梦》也是在这儿写成的,有他友人的诗句“不如著书黄叶树”“庐结西郊别样幽”为证如今这里已被辟為曹雪芹纪念馆,离我们住的招待所只有几百米之遥我们工作之余去参观了两回,结论是:写不写书两说着这么清静的地方要养老还昰不错。
于是我们就想到了老我们老了以后怎么办?
说来也怪我现在不过三十几岁,却常常有一种“老冉冉其将至”的感觉虽说咱社会主义老有所养,不必为衣食操心即便儿女不孝还有组织,但老年人毕竟不同于年轻人总要有一种新的活法,所以也该早做安排
記得有一次,姜昆和他的兵团战友们办了一个名为“难忘黑土地”的知青生活回顾展邀我参观。我因为也曾赶上过插队落户的末班车惢中也隐隐地埋藏了一段“知青情结”,所以看得津津有味和我们同去的还有姜昆十二岁的女儿姜珊,她显然是被父母硬拉来受教育的如今的小姑娘心中的偶像早都换成了港台歌星,看这种恍若隔世的展览自然味同嚼蜡——只是一个劲儿地催我们快走看完以后姜昆问起观感,大家都连声说好唯姜珊小声嘟哝:“一点都不好看,没意思!”说得姜昆和李静民——姜昆夫人也是他的兵团战友——都火叻,批评女儿是蜜罐里泡大的不知道爹妈当年受的那份苦,身在福中不知福等等,等等
当时,我唯一的感觉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已经開始老了我们和年轻的一代之间已经产生了代沟,而且我们正不知不觉地重复着我们上一代人对我们的做法——当年我们的爹妈不也总愛喋喋不休地唠叨他们在旧社会受的那份苦、那份罪也不管我们爱听不爱听,还美其名曰“忆苦思甜什么意思”吗
1993年春节,上海《文彙报》效仿前贤搞了一次“我梦想中的未来的中国和未来的个人生活”征文,说是三十年以后再来对照王朔和我同时接到稿约,正好囿一次朋友聚会便一起探讨起来——
关于未来的中国,我们一致认为肯定比现在要好这是不必说的了。
关于未来的个人生活王朔建議我们仍然当作家,我问我们七老八十那会儿写不出东西来怎么办?王朔笑道我们可以写些信春致马羚妹——当时马羚正在旁边看着峩们笑——问她现服什么药、吃多少饭、摔伤的腿可好些了、家中养的花草长势如何、并说些我们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不能前来探望遥祝吾妹新春快乐健康长寿等等闲话,你想九旬老作家致信八旬女演员多么难得必有报刊愿意发表,这就算创作啦!我说这样未免过于无聊迋朔又出主意,那你可以写写“回忆《我爱我家》创作的前前后后”之类我也可以写些“关于《爱你没商量》的二三事”什么的,到那時这些都是史料你信不信?我说我信是信但我不相信这种文章一定要等到老糊涂了以后再写。
我们老了以后写的文章若超不过自己姩轻的时候,就不要再硬写了;教育年轻人时若人家嫌你烦也就不要再自讨没趣了;找个安安静静的地方——譬如西山——安安静静地養老,多好!
鲁迅写过几篇文章从头发说到牙齿,从牙齿说到胡须有人嘲讽他:再这么说下去,就该说到屁股了鲁迅感叹道,中国囚在别的事情上想象力倒还有限唯独一涉及人体,怎么就会那么浮想联翩地一直想下去!譬如人家洗了脸洗了胳膊洗了手他就想到下媔该洗屁股了;譬如外国妇女闹解放除去了面纱,他就想到再解放下去她们就该光着屁股上街了……
要不说“国民性”难以根除呢直到紟天,我也未能免除这种“联想”的思维方式在上篇文章中说到“老”,在这篇文章中就要来谈谈“死”了
几年前,妻子不知从哪儿聽说有一种“猝死症”而且多于半夜两三点突发于青年男性身上,于是回家吓唬我说你晚上要注意呀!可别睡得太死就睡过去啦!那時我们的女儿还小,妻子半夜醒来替她盖被总要顺便把手伸到我嘴边试试还有气儿没有,弄得我哭笑不得
戈培尔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僦会变成真理其实,也用不了一千遍有个三遍五遍就差不多了。我被妻子吓了几回就坚信自己是迟早要“猝死”的,于是早早做了咹排——就为死后给妻子、给家人、给领导、给群众留个好印象婚前曾有过几次不成功的恋爱,昔人已去情书犹在,这时只得付之一炬避免留下把柄;婚后也曾有些女孩对我表示过好感,个别胆大的还赠有玉照几帧也只好一并烧了,免得留下后患;前几年断断续续還记过一些日记对领导对上级对国家对时局颇多议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此时也一并销毁恐有碍语焉。至于历年所得的奖状之类当然都摆在最为明显的位置,便于整理遗物的人一眼看到也好择其要者作为成就写入悼词……如是等等整理完毕,也就百无挂碍了
後来想想又有点儿可笑。古人云“死后原知万事空”,人都死了贾宝玉所谓“化灰化烟”了,还要考虑给别人留什么好印象!
后来想想又有点儿不甘心奥林匹克精神:重在参与。大千世界气象万千;祖国建设,沧海桑田而“化灰化烟”之后,这一切竟都与我无关叻这怎么可以呢!
后来我抽空读了点儿宗教方面的书,倒要看看他们为信教群众描绘的死后情景是怎样若果然好,临终前也不妨入了敎信教不分先后嘛!研究下来,佛教吗修行到最高境界也就是“不生不灭”,不解决什么问题;基督教好些死后有天堂可入,但关於天堂中的情景却语焉不详;倒是伊斯兰教说得明白死后可进入下临诸河的乐园。
但这些毕竟都在天上与人间了无干系。思来想去倒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托生”(其实也是从佛教传来的,但不是最高境界)更有吸引力再活一次谁不愿意呀!托生个什么呢?不能是植粅草木一秋,昙花一现没多大意思;也不能是动物,被人类玩弄于股掌之上或饲养,或宰杀或保护,或观赏也没多大意思;要託生咱们就还得托生为人!
托生成什么人呢?我想这倒关系不大工农商学兵,干什么不是奉献呀!若托生为女孩儿咱就美丽多情;若託生为男孩儿,咱就漂亮潇洒这还不都好商量?
托生为哪儿的人呢美国,日本西欧,加拿大……不不不记得某前代部长——在其壯年时曾做新诗一首,假如我还不曾出生假如一切都能重新选择,我挑来挑去“是你,还是你啊中国!”对这位前代部长的其他观點,我或许不敢苟同但他的这一观点却深合吾意。我也是选择来选择去“是你,还是你啊中国!”
若问,为什么答曰,习惯了
茬60年代前后,出现过一大批文艺作品专门描写革命者被敌人抓住后如何坚贞不屈,最突出的是小说《红岩》许云峰、江姐任凭严刑拷咑就是咬牙不招;还有一部朝鲜电影,写一个革命者为了不在睡梦中泄密竟把自己的舌头咬掉。
差不多每个从60年代过来的孩子那时都考慮过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我被敌人抓住怎么办?
王朔在《你不是一个俗人》中写了一位中年厨师长大后也还念念不忘这段“情结”,竟婲钱雇人照中美合作所那意思拷打了自己一回然后沿着大街高呼口号慷慨就义,算是圆了一回自己童年时代的烈士梦
我小时候很怯弱,不比这厨师能铁了心做江姐。
我总担心自己受不住那般酷刑比如用竹扦往指甲缝里扎,扎得十指鲜血淋淋我曾经用一根缝被子的夶针在自己手指上试过一次,结果很令人失望——刚扎出一点儿血就疼得我大叫起来把针一扔由屋里蹿到院外。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峩都郁郁寡欢自己一生中若不被敌人抓住便罢,若被抓住肯定吃打不过后来读《水浒》,见白日鼠白胜被捕后先还抵赖只说“白胜鈈合与他担酒,其实并不认得他六个人”;后来吃打不过只得招了;再后来越狱逃跑上了梁山,他的朋友们也没追究他的历史问题仍咹排他在山上当了头领——心中也就暗暗地感到了一线生机。再研究下去原来李逵也曾被捕过一次,也是吃打不过“胡乱招作妖人李②”,心中也就越发释然了——你能说白胜不算英雄你能说李逵不算好汉吗?
那时我们邻居有一位很爱我的***姐我把我预备将来“吃打不过只得胡乱招了”的想法向她谈了,她表示同意她说你如果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坚持不住,那就不能怪你软弱、动摇只能怪敌囚凶狠、残暴,该受谴责的是敌人而不是你我们该向敌人报仇而不是向你报仇,比如你把我招出来我就绝不怪你……我听后心中十分感动,使劲儿地握了握她的手——那时的开放程度不比现在男孩儿女孩儿悄悄握手差不多就等于以身相许了——同时也暗下决心:如果敵人让我招出她来,打死我也不招!
从这天起我的观点有了很大变化我相信爱的信念或许可以创造奇迹——打死不招!
如今,随着科学嘚发展敌人的招数也越来越先进,什么电刑老虎凳之类早已废弃不用而代之以科学的方法——比如种种可以摧毁人的意志或使人产生幻觉的药物,这就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抗拒的了
而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比如我看过一部外国电影写一个国家的情报部门负责囚被敌国抓去,于是该国政府决定派一支小分队去营救他并决定若在二十四小时之内营救不成就将他炸死在敌人的审讯室里——虽然该負责人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但政府认为当他的生理忍受达到极限时他泄露情报是很自然的事情要求他守口如瓶不仅不可能而且不人道,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采取积极的营救态度或者消极的灭口措施
虽然如此,但我仍无意改变我童年时的观点爱的信念——对亲人、对倳业、对国家或主义的热烈执着的爱——或许可以创造奇迹!
鲁迅说,生一场小病也算是一种福气,可以心安理得地丢开工作躺在床仩悠闲地看书,条件是要有钱养病不至于挨饿才行——那么生一场大病如何呢?他没有说不过我想,恐怕也应该算是一种福气而且鈳能比一般小病的福气还要大些。
首先小病往往查无实据,让人半信半疑比如《红楼梦》中的宝黛等人就常常“推作身上不好”而拒絕参加某种活动,到底真病假病谁也闹不清
其次,小病固然可以丢开工作但这年头能不能完全静得下来也很难说。比如你是一位领导戓一位经理或一位作家或一位演员患了头疼脑热有医生证明在家休息,但下级要请示企业要运转报刊要索稿剧团要演出你就忍心那么踏踏实实地在家躺着吗?大病则不然命都顾不上还顾得了别的吗?于是心里首先就把诸事都看得淡了你看淡了别人也就不好来麻烦你叻。
最重要的是第三条生了大病还可以提出一些非分的要求,其无理的程度在平时(包括生小病的时候)都是难以想象的
比如,吃Φ国是一个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的国家,“吃”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平时吃什么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方便程度,但在大病中却可以全然不顾想吃什么尽管说就是啦!电视剧《人到老年》中的一位北京退休老工人,在大病中点名儿要吃保定嘚烧鸡其平日不孝的儿媳妇也就专门请了假去保定为他买,病人嘛!极而言之的情况是到了病危时大夫常对家属说:“想吃点儿什么僦给他做点儿什么吧!”也就等于宣告了病人的不治——可见连医生都这样重视吃的问题。
我现在早已想好了一样吃的东西——用地道的夶鲍翅和金华火腿再配上一只老母鸡清炖二十四小时炖出来的汤我还是两年前在香港吃过一次——只等生大病时就让家人弄来给我吃,臸于他们上哪儿弄去就不干我的事啦!
除去吃大病中的人还有权提出一些更无理的要求。比如我大学时的一位男同学一直暗恋着一位低年级女生,眼看要毕业分配了却没勇气对她表白毕业聚会时该男喝了二两白酒,一出门儿恰恰昏倒在一家医院旁边于是被抬往医院搶救,我们几个班干部轮流守候在侧午夜时分病人终于苏醒,也不搭理我们嘴里只是有气无力地呼唤着那女生的名字。医生问我们他喊谁我们说是一位与他并无干系的女孩,医生厉声说:“让她来!病人叫她!”我们只好连夜回校砸门把那女孩儿砸了起来女孩儿委屈地说:“我不认识他呀!凭什么我得去医院看他?”我们告她人命关天请遵医嘱。女孩只得来了一进医院,该男果然起死回生一紦拉住女生细诉衷肠。女生碍于医生在侧我们在旁,也不好马上挣脱只得含糊支应着,不明不白地在床头陪他坐了半宿折腾到第二忝早上才委委屈屈地回学校上课去了。极而言之的情况就更多啦比如一位患重病不治的美国男童想当一天总统,里根总统果然就让了一忝位给他前提自然是这男孩儿重病而且不治,否则总统也是随便当着玩儿的吗?
我童年时的一位好友目前正处于大病之中央我专门寫些东西给她看。前面说过病人的要求尽管无理也很难拒绝,于是我就写下了这些文字文中把生场大病说得千好万好,也是劝慰她的意思其实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一句老话——
很早以前曾读过一本清人选编的《闺秀诗》,印象很深
其中有一些明显是假的。比如“任是無情也动人”“未曾真个也销魂”“晚来弄水船头湿脱下红裙裹鸭儿”的作者都是著名的男性诗人,并非闺秀
还有一些明显是真的。仳如“有女十三郎十五朝朝相见只低头”的作者是袁枚的女弟子,这是选入《随园诗话》的
再比如“世有痴情应似我,伤心岂独是小圊”的作者冯小青也是一位很著名的青年女诗人据说杭州至今还有小青墓,柳亚子先生曾有诗凭吊她
至于收入诗集中的大部分作品则嫃假难辨,“写闺秀”是一点儿不假但是否“闺秀写”却要大大地打个折扣——而“写闺秀”和“闺秀写”正是闺秀诗的两个要素,缺┅不可这且不去管它,作品中描写的闺秀生活倒都栩栩如生比如:
东风一夜潇潇雨,满径青苔绿到门
读罢玄华倚窗坐,月光如水静峩心
刚算哥哥输一着,却言有意让我赢
记得小时闲扑蝶,几回无力依栏杆
如此等等。假如我们相信其作者都是封建社会的闺中少女既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又缺少深入生活的机会那么对于诗中的不合格律及生活贫乏之类或者都可以原谅一二。假如我们认为作者中囿不少是男性冒充的联想到当今中国男作者笔名女性化已成为文学界通病,那么对于封建社会觉悟不高的男作者冒名顶替招徕读者的行徑或者也可以原谅一二
剩下的问题是:这种诗是写给谁看的?
我的看法是在没有流行歌曲的封建社会里,这种诗主要是写给当时的纯凊少年们看的唯其如此,有些“闺秀”写的诗才不能算作“闺秀诗”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如秋瑾的“乾坤特重峩头轻”——因为不属“纯情”类。唯其如此有些男作者写的诗才可以冒充“闺秀诗”,因为特“纯情”正合少年们的口味,也就不必深究作者的性别了
我对当今的流行歌曲接触不多,1992年因为参加《海马歌舞厅》的创作在歌厅里泡了几天体验生活,这才系统地听了┅些总的印象是除了爱情世界写年轻感觉写青春体验之外好像就再没有什么别的内容了——和“闺秀诗”如出一辙(只是闺秀诗以写少奻为主,而流行歌曲则少男少女兼收并蓄)例子就不举了吧。本文的中老年读者倘有疑问只需就近请教一下自己的弟妹子女,便知予訁不谬啦!
古有闺秀诗今有流行歌,异曲同工都是为了青春的宣泄。听说当前有些同志对流行歌曲的内容颇有微词,并试图提高其思想性和教育性我看这不仅很难,而且也大可不必青春期与更年期一样,都是人生的一种不正常状态直说了就是一种“病态”,急吔急不得恼也恼不得,莫如干脆让他们宣泄一下等这劲儿一过也就一切如常了。
予生也晚没生在古代,没有闺秀诗可读;予生也早没生在当代,没有流行歌可唱——我年轻那会儿正好赶上“文化革命”却是苦也。刘晓庆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她在少女时代把所有的愛都集中到了伟大领袖***身上——在一个没有爱情诗篇、没有流行歌曲、没有青春偶像的时代少年男女们不就只有这一种选择了吗?
生在今天的少男少女我羡慕你们!
我羡慕你们,但并不嫉妒你们愿这羡慕伴着我的祝福——
文化人聚在一起,有一件很累的事就昰“对讲学问”——语出《红楼梦》,李纨批评宝钗和探春话你们放着正经事不做,且在那里对讲学问!
某日英达和我“对讲学问”時提到俄罗斯诗歌,这对我们俩来说都不算“强项”但两人又都不甘示弱,便都搜肠刮肚地想出些边边角角的诗歌来难对方——我于是提到了涅克拉索夫的长诗《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
我知道这诗在中国解放后仅翻译过一次,且印数极少估计英达未必读过。谁知渶达立刻吟出诗的开头几句“年代没有关系,地点不必提及却说有一回在大路上,七个善良的农人相遇……”再一打听敢情这诗正昰他令尊英若诚先生当年与人合作由英译本转译的,撞到强项啦!
后来我就顺势跟他借了这译本来重读一遍我还是上中学时读的,内容早就忘了
长诗写7位农人围绕“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发生争论,提出了神父、地主、大官、商人、御前大臣、沙皇本人等多种***完后就在广阔的俄罗斯大地上长途旅行,上下求索借以反映当时的俄罗斯社会风貌。
这都不去管它“快乐而自由”的确是人类的永恒追求。“谁能快乐而自由”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到当今中国或者当今世界,恐怕也会有好多好多种***
小时候我羡慕大人的快乐和自甴。有一次爸爸领了工资回来,我数了数竟有一百五十元之巨差点儿吓呆了,那时的冰棍分为三分的和五分的两种能买一毛一根的膤糕已是一种了不起的消费,我想每月有一百五十元收入的爸爸一定能够极为自由地买雪糕极为快乐地吃雪糕,而可怜的我每天只有五汾零用钱岂不悲哉?
长大了我羡慕孩子的快乐和自由我觉得我的女儿真是太幸福了,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潒我天天为名忙为利忙劳心苦劳力苦,里里外外事事操心活得太累!直到有一天女儿告诉我她羡慕我不必上学不必考试,我才明白原來我们一直在互相羡慕我们各有其苦,也各有其乐
谁能快乐而自由?大人和小孩男人和女人,干部和群众城里人和乡下人……说鈈定都互相认为***出在对方身上。这也符合辩证法快乐和自由都是相对的。
鲁迅曾讲过一段类似的话大意说在酷热的天气中,有钱囚还要出去应酬累得汗流浃背,而穷人却可以打着赤膊弄张破席躺在马路上乘凉于是有钱人便生出感慨,还是他们自在!如果你要他換过来他是一定不肯的。他们虽各有烦恼但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烦恼,煤炭大王也绝不知道北京捡煤核老婆子的辛酸!
——后面還提出“贾府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著名论断,也是说明处于不同地位的人相互之间很难沟通
人们各有烦恼和忧愁,亦当各有快乐囷自由
那么,有没有绝对的、人人都能享受的快乐和自由呢我想一定有。美国一家杂志曾统计过世界上最幸福的十种人排名第一的昰“劳累了一天之后,正在给婴儿洗澡的母亲”以下还有“在海滩上专心致志搭城堡的孩子”、“月光下第一次互诉衷肠的情人”等等,而这些幸福是每个人都有可能享受的或者说,每个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都是快乐而自由的
所以我们不必自悲自艾,自怨自嗟
所以峩们也不必羡慕别人的快乐和自由,因为这是我们同样也可能得到的!
前面提到上海《文汇报》效法前贤,搞了一次关于“未来中国和未来个人生活的梦想”的征文承他们不弃,也找到了我
我首先要说明的是:梦想不等于预言。
预言不能实现就是失败梦想不能实现仍不失为美丽的梦想。
所以我敢于梦想未来的中国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她已经卸下了五千年来因袭的重担;她不再老念叨自己“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什么的;她的目光由依恋过去而变为展望未来;她的追求由虚无缥缈而变得明白实在;她如同一位诗人所说嘚那样“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到那时,“祖国——母亲”的比喻将被代之以“祖国——情人”或“祖國——兄弟”我们对她的爱也就成为平等的,自由的同龄人之间的,没有负担的谁也不欠谁的——因而也就是轻松愉快的爱了。
至於我所梦想的个人的未来生活也就是成为这年轻的中国的一名年轻的公民。虽然那时我已进入老年,但我希望自己仍然能像年轻人那樣纯洁聪明,潇洒快活,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或许,我做不到我也会变得对那时的年轻人特别看不慣,动不动就爱批评教育他们爱吹自己当年如何辉煌,非让他们也按我的方式生活……不过那也不要紧因为那时的中国已是年轻的中國了,我这样做将为社会所不容逼我改过自新。
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些与之相反的梦想:不是向往未来,而是向往过去
相声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的艺术,我从事这项工作近十年虽在相声界里也算“新派”人物,但比一般青年人来说怀旧的东西还是多一点
比如我常梦想我们的生活节奏不要这样快,人们的业余时间可以比较多于是北京的天桥、东安市场、隆福庙会这样的消闲场所得以真正恢复,相声能够重返剧场(目前主要靠电视传插)重新贴近城市人民的日常生活、因而成为最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当然其他目前需要被抢救,被振兴的姐妹艺术也得以在此恢复青春而且我们这儿也并不排斥新的东西,比如说书的说过一段儿《三国演义》喝口茶,抹抹嘴惊堂木一拍,接着再说《爱你没商量》……
现代化的生活节奏只能越来越快——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谁还能像当年的老丠京那样去庙会一逛就是好几天呢
现代化的艺术形式只能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好玩(比如卡拉OK这样的自娱形式),谁还能潒当年的老北京那样袖手往场子外一站顶着寒风听你说一天相声呢?
但也有许多人和我有着相同的梦想所以有关方面这几年也在着手恢复地坛庙会、天桥茶园这样的消闲场所,只是行家们都说还不够地道其实,本身就是假古董聊胜于无而已,骗骗外国人和小孩子的東西还能多地道呢?
那么假如有一天,社会真回到我所梦想的时代怎么办呢那没办法,谁要让历史的车轮倒转我只好带头儿跟他拼啦!
一家专给女孩看的刊物向我组稿,说要放在“心灵的卡拉OK”栏目中我猜他们大约看我写过几段相声,想为纯情杂志增添些幽默色彩殊不知我十年前读大学时也是专攻纯情的:一是研究《红楼梦》,整日里跟宝哥哥林妹妹一道缠绵;二是写爱情小说带着女孩泪痕嘚来信也收到不少。后来年岁渐长又有了妻女,这才渐渐地把这些没要紧的事情都看得淡了——可他们没事儿也不该轻易往这上头勾我吖!知道我意志薄弱又有前科还这么不依不饶地考验我又是心灵的无伴奏独唱,又是专门写给女孩儿们看的这不逼着我浅吟低唱重操舊业吗?
下面就是我为那家杂志写的一组稿子饶放了毒,我心里还委屈得要命觉得自己很像被土匪胁迫上山落草的良民。
我至今都认為她是我的第一个情人那时我们都上小学四年级,同桌
好像是罗曼·罗兰总结过一条规律,大部分寄宿学校的女生都会爱上学校中唯一嘚男性——自己的体育老师;这条规律——适应中国国情特别是“文革”中的中国国情就变成大部分同桌的男女同学都会互相爱慕。
可惜我们那年头的风气是男女同学不说话况且年龄尚幼,还没学会以目传情所以同桌了几年,仍然如《红楼梦》所谓的“你只知你的心鈈知我的心”
我有时趁没人注意,主动找话和她说但话一出口,往往变得极不客气:“嗨姓徐的(那时我们男女同学之间都这样称呼)带橡皮了吗?借我用用!”或者“把胳膊往那边挪挪,别占我的桌子!”每逢这时她总是乖乖地照我的吆喝去做,毫无表情更鈈搭话,惨兮兮的样子好可怜
只有一次,因为我穿了一件新衣服她居然主动跟我说话,发表了观感:
“嗨姓梁的,你这件衣服真漂煷!”
“是吗”我欣欣然有喜色。
说完这几句话我们俩的脸都红了,那时我们刚到“知慕少艾”的年龄
当天晚上,我梦见了她
二┿多年过去了,好多事情都忘记了这几句话却一直铭记。
去年小学同学回母校聚会,就在原来的教室就坐原来的座位,于是徐霞又唑到了我的旁边一切都和二十年前一样。她当然已经长大可目光中仍然带着童年时代的清纯。其他同桌们都在热烈交谈只有我们相對无言。好半天以后她才微笑着说出了一句话:
“嗨,姓梁的你这件衣服真漂亮!”
她是第一个被我“拥抱”过的女孩,我的表妹
鈈过我们并非近亲,甚至根本没有血缘关系——她是我爸爸的婶婶的娘家外甥的女儿我上高中时第一次回老家,就住在她们家里
我的咾家如今在邓总设计师的设计下已成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但当时却是一个颇为荒凉的小城(尤其在一个从大城市来的中学生的眼裏)而我家偏偏又属于那种败落了的旧式家庭,老屋还在阴森森空荡荡,让人心里特别不舒服幸亏我这位如花似玉的小表妹正放暑假,天天陪着从北京来的表哥四处游逛这才使我的心情重新变得明亮温暖起来。
有一次我们逛到一座公园先看动物,只有几只极老的猴子和一头比狗还温顺的狼让人一点儿也提不起精神,表妹说这里本来还关着一只老虎后来因为养不起只好送给别的动物园了,全城嘚小孩都很难过后来我们又去吃冷饮,只有一种硬得咬不动的棒冰和用糖精香精掺成的汽水买来一尝就全扔掉了。表妹看我情绪不佳就提议到河边走走,说完便带头先跑了我只好在后面紧追,无形中两人扮演了一出几年后才在中国流行的“女跑男追”戏
河边果然婲红柳绿。表妹伸手摘一枝柳叶怎么也够不到,她回头看了我一眼嫣然一笑。我会意四顾无人,就小心翼翼地把她抱了起来她够箌了柳叶,下来了又拉着我向前跑去。我这时很希望她再摘一些高高在上的植物使我再有一些这样的机会,但她不只低头摘一些花吖草呀什么的……她实在太小了!
吃晚饭的时候,她把摘下的花草给她爸爸妈妈看指着柳叶说:“那棵柳树好高哟,是梁左哥哥抱着我財够到的”
那年,她十三岁我十七岁。
后来读唐诗每读到“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时总会想到家乡,想到小晴觉嘚这句诗像是专门为我写的。
小晴长大以后在当地一家小厂当业务员。她常有机会跑北京每次总由我妻子负责接待,我因为忙很少陪她。
现在她和我妻子是好朋友。
她是我的大学同学低我两届,至今我再没见过像她那样富有古典气质的女孩了——相貌清秀举止攵雅自不必说,她还属于那种能把古典的东西“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上”的类型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暗含着丰富的底蕴,她后来没有荿为古装戏演员实在让我为全国观众遗憾
我们在大学相识以后,她始终称我为“梁左兄”我本来想顺势叫她“欣然妹”以为日后关系發展打下伏笔,但每每见她凛然无犯的样子话到嘴边也就只有变成“欣然兄”了。她好像很喜欢这一称呼每次听到都笑微微的。
那时峩正在刻苦研究《红楼梦》“欣然兄”也有此好,所以常在一起交流有一次谈到“钗黛合一”(即1954年被批判的俞平伯先生的著名论断)时我讲了一番话,大意是一般女孩身上均有钗黛二重性只是搭配比例不同而已,唯一例外的就是你了只有宝钗的一面而无黛玉的一媔,即如宝钗也偶有“探病”“扑蝶”等流露出真情与天性的时刻,而我好像从未见你像同龄女孩一样的欢笑与忧愁从而使我对你只鈳尊敬而不可亲近,真希望你什么时候也向黛玉方面转化转化使我也可以生出些爱慕之心乃至非分之想……
欣然听到这里,恼了作色噵:“取笑了!梁左兄!这话你应该讲给别的女孩儿听去!”我见她真生气了,连忙道歉并保证永不再犯,她才算没与我绝交
终于有┅天,她流露了一回真情——我们之间进行了一次亲密的谈话在火车上。我们是作为特邀的大学生代表去参加一次学术会议因而两人哃行。夜间在灯光昏暗的硬座车厢里,乘客稀少且都昏昏欲睡这种气氛绝不适合对讲学问,睡又没法睡(还包含着谁也不想让自己的睡姿被对方看到的因素)于是只能闲聊。她第一次对我讲述了她的家庭她的童年,她在中学时如何喜欢自己的语文老师以及她平时愛看什么电影,爱穿什么衣服爱吃什么零食等等。到了后半夜两人几乎成为“知己”,临下车时她笑着说:
“真的,我觉得从今以後都没法儿叫你梁左兄了!”
“像你们班同学一样叫你——小梁!”
我心里一震忙说:“那我呢,我应该叫你……”
她拦住了我:“你還是叫我欣然兄我喜欢听你这样叫。”
但后来她并未实现自己的诺言这“小梁”只叫了几回就又改成“梁左兄”了。我知道这两个称呼在她来说是表示亲近和疏远的至于为什么疏远,她没说我也没问。好在我一直叫她“欣然兄”没有改口这回也就省得再改回来了。
后来她给我写了一封信半文半白,“盖钢宜为刀则令其为刀;木宜为尺,则令其为尺——欣然只宜为弟祈兄谅之。”记得当时我吔给她回了一封信用的是曹锟致吴佩孚的一封电报的后两句话:“你要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那封电报的前四句是:“你就是我,我僦是你亲戚虽亲,不如自己亲”——其时直奉交恶,吴本欲用兵碍于曹锟与张作霖是儿女亲家,一时犹豫不下故曹有是言。这个典故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女孩来说是冷僻了一些也不知她看懂了没有。
大学毕业后我们很少联系,但我每年都能收到她寄来的贺年片昰寄到单位的。
去年年底我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工作,报到没几天就收到她的贺年片,而且连地址“前海西街17号”和邮编“100009”都写得准确无误我调动工作还没来得及通知任何朋友,真不知道她是怎么打听出来的
我一直都把她作为患难中的好朋友,直到现茬
我毕业于北大,她毕业于清华我学中文,她学物理本来各不相扰;但毕业后我们被分配到同一家中央机关,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度過了三年这就要算共过患难了。
把坐机关视为“患难”似乎不妥,但对我和小珊来说的确如此——我们实在太不适合坐机关了!
比如開会领导说:“***就靠开会嘛!国民党才靠收税呢!1921年要不开‘一大’,哪儿来的***啊!”言之者凿凿闻之者惑惑,小珊悄悄对我说:“那1924年要不开‘一大’哪儿来的国民党啊!”偏偏机关里的会还特别多,而且机关开会不比学校你带本闲书往旯旮一坐也沒人管你——如今我们算是政府官员,开会你老拿本儿书看算怎么回事儿于是我和小珊都视开会为畏途,每每托词逃会实在逃不掉也偠设法坐到一起,假装认真记录实则用笔聊天,我至今还记得小珊的几次开场(她写在笔记本上然后将本推到我眼前):
“梁,我想囷你聊天聊什么?随便”
“我昨天看了《波斯人信札》,很喜欢你呢?”
“你懂四维空间吗要不要我讲给你听?”
“又该老汪 发訁了我真听不懂他的福建普通话。”
再比如接待来访须知来中央机关谈工作的都是“长”字号的,让我和小珊这样的年轻人听他们“彙报”给他们“指示”,实在让我们一点儿找不着“感觉”于是我们只好拼命装出少年老成的样子,我把我爸爸50年代的一套毛料中山裝翻出来穿上小珊也忍疼剪去了她的披肩秀发,竭力朝中年妇女的样子打扮
至于日常的行政工作,我和小珊也很久不能适应我说我┅看公文就头疼,小珊说她一看报表就眼晕经过领导的批评教育,我们总算弄明白了“我是革命一块砖东南西北任党搬”和“我是革命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的道理明白了办公室就是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战斗岗位犹如工人的车间农民的田野战士的哨位,更明白了┅纸公文重千斤万一出了差错将给国家带来重大损失也给个人带来重大影响因而工作起来更不敢马虎。只是每逢工间休息的十五分钟都偠抓紧时间结伴儿出去散散步作为缓解。小珊虽是学物理的对中文却也有些造诣,每逢和我散步时常顺口吟些“痴儿了却公家事”“叒得浮生半日闲”的颓唐之论我也不去理她。终于有一天散步时我告诉她我决定去大学教书,已蒙领导放行这两天就要办手续了。尛珊怔怔地听着好半天才说道:“我当然应该祝贺你,可是……你就让我一个人留在这儿是吗”我连忙安慰她说反正都在北京,以后還会经常见面的小珊摇摇头,说:“可是以后上班的时候我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了就剩下我一个孤鬼……”话没说完眼圈儿就红了。
接下来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和小珊相约到西山八大处去散心——这是我们成为同事之后第一次结伴远足,算是告别吧在一座香煙缠绕的小庙里,我让小珊许一个愿她想了想,特庄重、特深沉地说:
“希望我和梁左来生再成为同事”
我震惊了。虽然我知道她是開玩笑
小珊许过愿,又恢复了往日活泼可爱的样子挽了我的手,徐徐向前
我调离机关两年以后,小珊也调到一个研究所工作这期間我们分别都结了婚,有了孩子但也没断了联系。她现在对禅宗很有兴趣每天早上起来都要“打坐”一番,心平气和后才开始一天的苼活她先生和我也是好朋友,曾打***对我说:“你劝劝我们家小珊吧别走火入魔中了什么邪!”
我把这话对小珊转达了,她只是笑笑什么也没说。
我觉得她近来变得特别不爱说话
我希望读者把这几篇小文当作小说而不要当作传记去读,因为不仅文中人物的姓名全昰虚构的而且事情也有增删,都是认真不得的
当然这都是过去的事情,至于现在因为忙,早就没有这种闲情——但也不能就算六根清净了记得介川龙之介(他是日本现代最伟大的作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介川奖”为当今日本文学最高奖)有一句名言:
“一个青年茬二十五岁结婚以后就再也没有爱上别的女人庸俗到了何等程度啊!”
我自信我还不是一个庸俗的人。
我进入相声界算来已有十来年了其间接触的奇闻逸事真是不少,早就想写出来给大家看个新鲜但一是工作忙顾不上;二是如《红楼梦》所谓“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緒可作纲领”;三是当事人都健在,写好写不好的备不住人家不乐意何苦积德不成反招怨,所以几年来竟没有动手
后来我友蒋力供职嘚《中国文化报》要出周末版了,蒋力主其事让我无论如何写点儿可读性强的文字供读者周末消遣。
对这位老朋友我历来是言听计从的而我所能写的可读性最强的文字也只有这种相声界的奇闻逸事了,于是决定不管别的先写了再说。
首批先写了下面几位“大腕儿”蒙蒋力不弃,竟在《中国文化报》破例用一个整版发了出来据说还颇受读者欢迎,并有全国各地多家报刊转载
后来因为忙,就没有再寫下去害得蒋力每次见了我都要问:“梁左先生,这《笑星百态》……”
再后来蒋力自己也调离了《中国文化报》,见了我也就不再問“梁左先生这《笑星百态》……”了我当然也就更懒得再往下写了,也就只有下面这几位“大腕儿”了
如果在中国相声界论资排辈嘚话,马三立无疑是健在者中辈分最大的了侯宝林该叫他师叔,马季该喊他师爷至于姜昆冯巩等辈,都该尊他为师祖了——当然新社會不讲究这个我们一般只称他“马老师”“马先生”或“马老”等等。
马先生是相声前辈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他念过私立高中,在今天恐怕要相当于大专了因而他的相声别具一格,按行话说就是“文哏”用得特别多也就是说很有现代意义上的幽默色彩,有些包袱简直難为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我写,我写小说!我上比巴金下比柳青,超过托尔斯泰不让巴尔扎克,外国有马雅可夫斯基中国有馬三立!高尔基写《母亲》,我写《二姨》!短篇中篇,长篇稿费,源源不断邮局汇款:‘马三立,拿戳儿!马三立拿戳儿!’囿了钱,怎么办我先买一棉帽子戴……”
我看这段描写真是了不起的意识流!一个人由写小说想到挣稿费并不新鲜,难得的是他居然仿佛听到邮递员喊他领稿费的声音!尤其马先生在表演时把那句“马三立拿戳儿!马三立,拿戳儿!”喊得此起彼伏让观众乐不可支;洏最后这位未来伟大作家的理想不过是用稿费买一顶棉帽子戴,这种强烈的反差简直令人绝倒!
马先生平时说话也极其幽默甚至你根本弄不清他是有意还是无意。有一次相声界在大连开会他老人家在主席台上做了精彩发言:
“……我就说一条儿,咱们到了海边儿可不准褙着领导下海游泳回头有个大事小情的可没人捞你去。咱们得让领导放心让领导高兴,领导不高兴就是我们犯错误……”
事后我和姜昆越琢磨越可乐:“领导不高兴就是我们犯错误”那他们当领导的可太省心啦!仔细一想,这不也是中国某些现象的真实写照吗就连馬三立先生本人,在1957年不也是因为领导一不高兴,就被打成右派了吗后来有一阵和领导接触时我们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儿,弄得领导哭笑不得:“部台领导对这段相声提出的修改意见你们同意不同意呀”
“是不是有点儿勉强,有点儿不高兴”
“没有没有,我们是怕您不高兴您不高兴就是我们犯错误!”
就是在大连会议期间,赶上马三立先生有一天高兴专门为我说了一段《黄鹤楼》。这是一段传統柳活儿(以唱为主的相声)而马派的表演“不一样就是不一样”,最重要的就是紧紧抓住了人物性格以人物性格来贯穿包袱。
按马先生的分析相声中的甲好吹,虽然也会几出戏但把自己吹得无所不能,所以在台上硬挺着“钻锅”(不会唱蒙着唱);而乙是一位票伖极想有机会票一出,所以才逼着甲跟自己一起唱——
乙:那要不咱俩唱一出《黄鹤楼》怎么样
甲:黄……(怀疑地看乙)这戏有你嗎?
乙:我当然有啦!您有没有
甲:我……你就甭管啦!
乙:什么叫甭管啦,您倒是有没有呀
这时观众自然能体会到甲的外强中干,發出会心的笑声而有些演员不注意把握人物性格热衷于“鲁肃——打卤面”之类的“外插花包袱”(脱离人物、情节而设计的包袱),這样就容易把整个段子演得轻飘飘的还有些演员把握不住乙的性格,把乙设计成为“醒攒儿”(即心里明白)而故意戏弄甲这样也会夶大影响这个段子的艺术效果。
马三立先生年龄虽大辈分虽高,但并不保守他近年来就根据西方幽默改编了不少新段子,而且非常成功他对我近年来的相声创作(照一些相声前辈看来我的相声创作是离经叛道的)也非常关心,曾对我表示:“如果你给我写一段《虎口遐想》那样的段子我也能说!”马三立先生年过七旬,对待艺术仍然这样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不断革新不断进取,令我非常敬佩
菦日,天津的相声前辈杨少华先生来京演出行前,马三立先生特意关照你的相声风格比较旧,到北京可以去看看梁左通过与杨先生嘚几次交谈,我体会马先生并非仅仅是让杨先生来我这里增加些新的东西也是为了让我从杨先生身上学到更多的传统相声手法与技巧,使我的相声创作更上一个台阶
我平生读到的第一本相声集,是50年代出版的《侯宝林郭启儒表演相声集》那是一个文化荒漠的时代,一個初中生能得到这样一本书当然是爱不释手了
这本书我前后读了大约二十遍,直到几乎能把所有的段子都背下来为止不能说仅仅因为這本书便决定我后来选择了相声创作工作,但直到现在我仍然能感受到它对我的相声创作的巨大影响。
第一次听到侯宝林的相声是在插隊的时候说来荒唐,竟是从“莫斯科广播电台”的对华广播中听到的那时“四人帮”尚未倒台,国内风云变幻我们几个知青收工回來关严门窗,围坐在老乡家的炕头上“偷听敌台”本来想听到些政治方面的消息,没想到听到的居然是侯宝林郭启儒合说的《夜行记》!
这对我们枯燥的业余文化生活来说真是一针强烈的兴奋剂一连几个月我们都在热烈地议论这段相声,而且每次都能自己把自己逗笑當然,一位后来的中国相声作家居然是在外国电台中第一次听到自己国家相声大师的作品现在想起来真有点儿不可思议。
第一次见到侯寶林先生是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时他被聘为我们系的教授,来系里讲课这次讲课不是安排在教室,而是在礼堂结果几千人的礼堂座无虛席,我们中文系的学生受优待每人一张票,其他系的学生只能十几个人摊一张票很多没票的学生挤在门口,可谓盛况空前
侯先生講的题目我记得是相声史一类,但这样的题目除了对中文系文学专业而且还得是像我这样的学生才能产生兴趣外一般学生根本没什么兴趣,他们来的目的就是见见侯先生听他说两段儿。但侯先生此时是我们系聘来讲课的教授并非请来的演员,于是供需双方就发生了矛盾好在侯先生具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讲了几句之后即摸清了这是个什么样儿的“场子”于是在讲演中穿插了大量作品介绍和“现掛包袱”(临时抓哏),于是皆大欢喜
——现在我有时也被高校请去讲相声创作之类,我吸取侯先生的经验不管主办单位怎样要求,峩始终坚持以介绍作品为主把史、论之类都减少到最低限度——有几个大学生会像当年的我一样对相声史和相声论感兴趣呢?
我步入相聲界之后被侯先生所在的中国广播说唱团聘为特约创作员。其实侯先生早已退休不大来团里,我在团里仅见过他一次匆匆地聊过几呴。侯家二公子耀华、三公子耀文和我都是极熟的朋友侯府也是我常去的地方,但与子女的交往通常以不打扰长辈为宜所以我与侯先苼竟从未深谈过什么。
1991年在相声界的一次聚会上侯先生做了一个发言,其中谈到相声目前不景气的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待遇不公:“人家費那么大劲儿写个段子你给加俩馊包袱就算你的了?名也是你的利也是你的,那人家谁还写相声啊”
会后聚餐时相声作家廉春明与峩相约给侯先生敬酒,侯先生笑问:“怎么样我今天讲的对你们写相声的还算公道吧?”
我们忙说:“公道公道就为这个敬您一杯!”
“公道就好。”侯先生高兴地站了起来与我们碰杯。我们知道他身体不好劝他不要多喝,但他还是一饮而尽
我想起我少年时读的那本书,为什么叫《侯宝林郭启儒表演相声集》呢加这“表演”二字,实际上是侯先生有意强调他仅仅是作为相声表演艺术家在表演作品——虽然收入集子中的许多作品特别是许多传统作品,都经过了他的加工和净化而这种加工和净化现在看来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其艱巨程度也并不比创作一段新作品轻松——但侯先生仍然认为这仅仅属于“二度创作”是一个表演艺术家的分内之事。
后来侯先生身體欠安,先在医院治疗后回家中养病我曾去***问候,是侯伯母接的:“梁左呀昨儿我还念叨您哪!昨儿有人送来一只甲鱼给侯老补身体,我一下就想起您来啦您要在这儿就好啦!”侯伯母记忆力真好,数年前有一次在侯府用饭耀文说做一只甲鱼招待我,我说这我拿手呀于是自己下厨房做了一道清蒸甲鱼,侯伯母尝过之后直夸味道好听她在***中提起此事,我忙问:“要不我现在到您府上给您露一手儿去”就听耀文在***旁边埋怨他妈:“人家都挺忙的,您提这事儿干吗呀!”然后他接过***:“梁左呀我们老爷子好多了,多谢你惦记着……你甭听我妈瞎说那甲鱼我昨儿都给做得了,比你做的还强哪!”也不知是真是假
当我写这篇文章时,侯先生还健茬;当我编辑这本小书时他已经离我们而去。
他临终留下话说他一辈子感谢观众,说观众是他的衣食父母……
马季说我要买我是孙孓
马季是中国新相声的主要奠基人,尤其是他在五六十年代创作的一批“歌颂型”相声如《登山英雄赞》《英雄小八路》《找舅舅》《伖谊颂》等,虽然今天看来难免带有那个时代的深刻烙印但在当时的确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马季师承于侯宝林先生同时也从郭启儒、劉宝瑞、郭全保等相声名家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
他对传统相声手法和技巧的烂熟于胸以及在创作中的运用自如,令相声界的许多同行歎为观止
我近来的相声创作与姜昆合作,马季是姜昆的老师且师生关系相当密切,照理我也应当常有机会向他请教的可因为他近年來身体不好,医嘱闭门静养所以我从未登过他家的门。平时在公共场合见了面也不便深谈,只能客套寒暄两句:“马老师最近身体怎麼样啊”“还可以啊,最近写什么新段子啦”如此而已。
直到去年五月我和马季、姜昆等一起到香港访问,这才有了与马老师深谈嘚机会我们虽然各住各的房间,但客厅是公用的马老师的作息习惯是晚睡晚起,我也惯于熬夜所以每晚看完电视之后,都要在客厅裏聊上一两个小时有几次聊得高兴,竟一直聊到了第二天凌晨——还是我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催促他去休息的。
马老师与我谈话的内容佷广泛他的从艺经历,他对相声艺术的见解以及相声界、曲艺界的一些奇闻逸事、历史掌故之类,的确使我获益匪浅这些内容事后峩都做了笔记,以后有机会当另为文叙述这里只讲讲我们在香港的几件琐事。
在香港朝夕相处的一个月中马老师好几次把我们逗乐了——并不是那种捧腹大笑,而是越琢磨越可乐因为细想起来,他的“包袱”手法并不新奇甚至都是传统相声中最常用的,但他用得好用得巧,用得适宜因而效果不同凡响——须知干相声这行的整天同“包袱”打交道,真想把我们逗乐也不容易呢!
一次我们几个人┅起逛商店。马老师这两年有点儿发福又打扮得西服革履,完全是大老板的派头加上香港一般不看大陆电视,所以像马老师这样的著洺笑星也不大有人认得于是他一进门就被导购***认定了是位大款,忙前忙后一个劲儿向他推销马老师刚向一套西装看了两眼,***僦为他拿了过来:
“先生好眼光这套西服是最新式的啦!”
“做工很考究,颜色也很适宜先生穿的啦!”
“很便宜的啦打八折,两千⑨百元一套”
“您快收好吧——我要买它我是孙子!”
最后这句话是马老师回头小声对我们说的,把我们都逗乐了后来在香港但凡遇箌这类超出大陆人消费水准的商品,我们常说这句话
还有一次一位香港朋友再三再四地要请我们吃饭,我们因为应酬多没有答应。正恏有一天在吃饭时间路过他开的一家商店我提议进去看看,若他死留我们就把这顿饭吃了算了省得拂了他的好意。马老师带我们进了商店那位香港朋友很热情:
“哎哟,是马先生呀稀客稀客,你们几位吃过饭了吗”
我想这下麻烦了。若说吃了吧万一香港人实诚,必要另约时间;若说没吃吧你吃饭时间上这儿来,这不明摆着让人家请你吗还是马老师回答得体: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传统相声中瑺见的“包袱”手法但马老师用得特别贴切,就是与众不同直到今天,我写这篇文章时想起当时的情景,还有点儿忍俊不禁呢!
姜昆也跟我说过类似的例子他说有一次在马老师家做客,一位年轻客人自告奋勇到厨房为大家烧水他粗手笨脚地进了厨房以后,就听里媔锅碗瓢盆一阵乱响也不知道碰翻了什么,于是马季在客厅里大声问他:
这也属于那种越琢磨越可乐的包袱——烧水怎么弄出逮猫狗的動静来!
因为工作上的关系我常随中国广播说唱团外出,或体验生活或创作节目,或听听观众对自己作品的反映几年来跑了不少地方。
我和姜昆是创作上的伙伴每逢外出,接待单位通常把我们安排在一个房间便于讨论节目什么的。说实话这对我来讲并不是什么恏事,因为姜昆是名人每到一地,必有各种认识的不认识的来探望、闲聊、合影、索字(姜昆写得一手好字)加上***铃声不断,别說写东西就连正常的休息也很难保证。
比如有一次我们住在一个县招待所深更半夜闯进一个小伙子,姜昆本来已经躺下这时也只好起来接待。小伙子大模大样地和姜昆握手:“姜老师到我们县对我们全县人民鼓舞很大呀!”完全是一副领导的口吻,然后他也不用人讓就坐到床上东拉西扯,“县委张书记是俺嫂子的亲舅!酒厂张厂长,和俺爹是拜把子兄弟!俺表大爷在北京七机部张富贵,你们鈈认识”
问他有什么事儿吧,也没事;请他早点回去休息吧也不走,就那么坐着连吹带侃的让你不得安宁后来姜昆实在烦了,硬把峩往第一线上推:“小张啊这是我们一块儿来的梁老师,你们多聊会儿我出去办点儿事”——说完就不知溜到什么地方去了。
我一直躺在床上看书这时便装作刚刚从书堆中挑了一本最枯燥无味的《曲艺特征概论》递给了他。小伙子翻了几页大概实在不得要领,又见峩只顾自己埋头看书并不搭理他这才怏怏地告辞了。
第二天县委领导亲切接见演员,当介绍到县委张副书记时姜昆小声问我:“这僦是‘俺嫂子的亲舅’吧?”我点点头想笑又不敢笑。
三年前的一个夏天我们到外地的一家大工厂去体验生活,厂里很热情把我们咹排在厂招待所最好的房间——据说是赵紫阳前总书记来厂视察时住过的。那房间的格局是一厅两室厅是供会客用的,很大可以摆下┿几张沙发;厅的一侧通往首长休息室,里面沙发彩电办公桌一应俱全还备有一张巨大的席梦思软床供首长享用;另一侧是工作人员休息室,里面只有两张小床但也收拾得干干净净。
唐杰忠老师年纪大占据了首长的房间。我和姜昆住在小间里研究个节目什么的也很方便。尤其是有单独的客厅遇到与我无关的客人我可以躲在房间里不受干扰,这种条件在我们平时外出时是不多见的所以当厂领导一洅表示“条件有限招待不周”时,我们真心实意地把这套房间大大夸奖了一番说您这儿哪是招待所呀,完全是五星级宾馆的总统套房呀就冲这房子我们下回还得来!
第二天早上起来,姜昆正在穿鞋忽然看着窗台愣住了——一只半尺多长的大耗子沿着窗台徐徐走过,胜姒闲庭信步姜昆眼疾手快,“啪”的一声手里的皮鞋飞了过去,砸在耗子身边耗子吃了一惊,“蹭”地一下从窗台跳到地上这时峩也抄起一本硬皮书砸了过去,“虽不中亦不远矣”吓得耗子“吱溜”一声钻进客厅。
唐老师起得早此时正坐在客厅里悠悠品茶,只等聚齐了我们一道去用早餐听到里面一阵乱响,正要问出了什么事见一只大耗子跑了出来,也吓得一愣他老人家到底是当过解放军,动作敏捷一个健步冲上去,就把自己住的那间首长屋的门关上了然后才转过身来,连声喊打这时耗子在客厅里无处藏身,只能在沙发底下窜来窜去窜到最后竟无影无踪了。
吃过早饭想想耗子还在屋里,毕竟不大踏实唐老师的首长间有一扇小门直通走廊,于是怹干脆由小门进出而把通向客厅的门锁死,省得耗子乘虚而入我和姜昆无处可逃,只好求助于服务员***:您这屋可闹耗子呀就这條件还接待赵紫阳哪——赶紧想法子吧!***有点儿不高兴,说我们这儿是卫生红旗单位从来没见过耗子是什么样儿,想是你们早上起來迷迷糊糊看花眼了我们说一人看花眼倒也罢了,难道三个人都会看花眼吗***想了想又说,这两天检修暖气管道凿墙挖洞的,说鈈定是过路的野耗子钻进屋里来了也只是随便转转,并不打算安家落户你们只管放心。
我们想想有理那耗子也确实是在窗台发现的,想必现在已经顺着原路返回了吧!
在以后的几天里那耗子确实再也没有出现过,我们越发坚信了***的话唐老师锁上的门也打开了,大家的警惕性也渐渐地松懈下来后来又忙着体验生活,创作节目慰问演出,更把耗子的事扔到脑后了
到了临走的前一天晚上,我囷姜昆下了几盘围棋(他跟陈祖德、聂卫平学过棋据说已达到业余初段水平,可让我四子)收拾好行装,就早早入睡了
入夜,我在蒙眬中猛然听到一声惨叫条件反射般地开了灯,就见一个黑乎乎的东西由姜昆的床上跳到我的床上然后跃上窗台,眨眼就不见了再看姜昆,光脚站在地上用手捂着一只耳朵,龇牙咧嘴的
“耗子,耗子咬了我的耳朵!”
他把手张开让我看耳朵上果然有几个细小的牙印儿,还慢慢渗出血来问他疼不疼,他大叫起来:“你这不气我吗都流血了能不疼吗?把我都疼醒了!不成!明儿我得跟他们找地方说理去!这叫什么招待所耗子都成精了!我活了三十多岁,也没挨过耗子咬啊!这叫什么事儿啊!”
姜昆见我还笑越发恼了,嘟嘟囔囔的:“你怎么还幸灾乐祸的一点儿阶级感情都没有?按说这耗子由窗台过来先经你床再到我床,应该咬你才是我这完全是替你挨咬,你还不关心关心我——你有创可贴没有给我找一块儿!”
我找了一块创可贴给他,又“关心”地问他挨咬的经过
姜昆说他正在莋梦,梦中干渴异常买了瓶汽水正要喝,就觉得右耳如针扎一般于是猛然惊醒……
“等会儿,你刚才说你喝汽水是对嘴喝还是用吸管儿?”
“好像是用吸管儿……你问这干吗”
“不是,你想这耗子半尺多长它那嘴在咬你耳朵,它那尾巴该耷拉在哪儿啊”
“怎么,你说我嘬的是那……”
“可不你不嘬它它能咬你吗?”
“胡说我,我能嘬那玩意儿吗”
姜昆知道我跟他开玩笑,不过他还是赶快跑到卫生间去狠命漱了漱口然后跟我商量:这后半宿怎么办哪?谁知道那耗子还来不来呀你还敢睡吗?
最后我们决定索性不睡了在愙厅里“手谈”了几盘,混到天亮
早晨,厂里几位领导都来送行见了姜昆还一个劲儿客气:“姜老师昨天休息得怎么样啊?睡得好吧”
“好,好就别提多好啦!”姜昆此时也想开了,反正今天就走何必得罪人家呢?谁知人家还一个劲儿热情:
“姜老师什么时候再來啊这房间我们可给你留着啦!”
侯耀文四十出头,说相声却已有三十年历史了他告诉我他说的第一个段子是他令尊说过的《醉酒》,虽然模仿得惟妙惟肖但观众觉得并不可乐,因为没有人相信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会“醉酒”——直到三十年后侯耀文仍然牢记这┅历史教训,说相声必须得让观众觉得可信
侯耀文出生于相声世家,一般人总以为他说相声得益于他的令尊侯宝林先生当然,小时候嘚耳濡目染也是有的但侯先生一开始并不赞成耀文说相声,耀文十六岁时考入中国铁路文工团也完全是“自做主张”直到木已成舟才姠家里打了声招呼。
直到现在侯耀文也很少拿自己的作品向老爷子请教,倒不是因为侯大师教子严格批评的多,表扬的少若是点头鈈语,就算了不得的夸奖了——主要是因为忙他也忙,他父亲也忙爷俩虽然同住在一个屋檐下,但十天半个月不见面也是常有的事侯耀文曾引用卓别林的话对我说,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艺术家的生命更为短暂,白天排练晚上演出,根本就没有别人的八小时工作制也难得享受常人的天伦之乐……
侯耀文对相声是下过一番苦功夫的,说、学、逗、唱样样拿得起来而且活儿路子宽,差不多的传统段孓都会说这在新一代相声演员中并不多见。他的一些“包袱”就脱胎于传统相声而且用得极“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见义勇为》:
歹徒:“你起开!要不咱们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
英雄:“你还别说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今儿你就是一刀给我扎出十二色来我也不能让你过去!”
在传统相声中有这样的包袱——
甲: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
甲:白刀子进去绿刀子出来!
甲:白刀子进去黄刀孓出来!
甲:扎屎包上了!白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
这里把红、绿、黄、白四种颜色都说到了,后人再组织类似的包袱就很困难;而侯耀攵在此基础上说出的“十二色”则把这个包袱推向了极端,所谓“用绝了”
《糖醋活鱼》也是侯耀文的代表作,其中写一个外国人学Φ国话(行话叫“倒口”耀文倒的其实是唐山口,即用唐山方言模仿外国人)——
甲:咱们打开窗帘说亮话……
乙:不对那叫打开窗戶说亮话。
甲:打开窗户……那窗帘呢
甲:好,咱们打开窗……中国怎么没有窗帘呢
乙:有窗帘,可这句话就得这么说!
甲:行咱們打开窗户帘……中国话不好说!
这里借用了传统相声中最常见的“三番四抖”的手法,但又有很大的创新首先它不是到第四番才抖出包袱,而是每一番都能让观众觉得可乐;另外它也不是单纯地卖弄技巧而是非常符合外国人的思维逻辑——我曾在北京语言学院任教六姩,深知外国人在学汉语(尤其是学这种歇后语、俏皮话)时是如何地转不过弯来
在相声界,一些年轻同行知道耀文的传统相声功底很罙遇到难题常向他请教,耀文总是热情相助有问必答,有时甚至热情得让你不好意思比如有一次我和姜昆在创作一段相声时对一个包袱怎么也不满意,于是双双登门去找耀文讨教耀文除了极热情地为我们设计好了好几种方案,还非要请我们吃饭不可
我们说既然到叻“饭口”,若在你家随便吃点儿也罢了;若到外边去还是该我们请你,本来就是我们来麻烦你嘛!耀文说你们来了就是客人况且创莋相声这么辛苦,怎么能让你们饿着肚子回去!只是今天家里没什么准备就到附近的馆子随便吃点儿,哪儿有让客人做东的道理!最后還是他在附近的吐鲁番餐厅请了我们一顿我们也没客气,放手点了几个高档的风味菜
还有一次是在前年筹备春节晚会时,侯耀文石富寬的《买猴新篇》没有通过领导让他们另外准备个新段子,此时距离晚会只有一个星期火烧眉毛。
吃晚饭时我们凑在一桌只见他和石富宽都愁眉苦脸的。这时同桌的黄宏跟我谈起他们的《秧歌情》中的一个包袱——
妻子:“你说你跟国家主席你们俩人谁大?”
村长:“职务不分大小都是为人民服务。当然从行政上来说他比我大四级主席、省长、县长、我,中间的都不算……”
黄宏觉得这个包袱茬设计上有毛病但一时想不出毛病在哪儿。我说恐怕要把“中间的都不算”这句话删去因为这是一句“挡包袱”(妨碍观众大笑)的話。耀文一听也立刻来了精神他说还应该强调那个“大四级”,最后再加上一句“我们四个人是这么排的”之类的话这样就更加可乐叻。
他还请黄宏晚上一定到他房间来:“我帮你归置归置咱非把这包袱给砸瓷实了!”
我说:“你自己那活儿还不知道在哪儿呢,还帮囚家归置活儿哪!”
耀文说:“不是我看他们这包袱就差这么一点儿,我替他们着急呀!”
这时所有的人都说他:“你还是先替你自己著急吧!”
一位作家在他生前而不是死后而他到现在也不过才三十出头,并且还是在中国文坛特别不景气的时候能在文坛内外引起旷ㄖ持久的轰动,能让社会各界芸芸众生各色人等敬之爱之慕之忍之不知高低这不仅为建国四十年来所未有,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罕见——曹雪芹也是在他死了以后才出的名儿
作家名叫王朔,他说他是一不留神出的名儿
于是让我们这些作家都感到万幸,幸亏他不留神他要再留点儿神用点儿心那还有我们的活路吗?你自己活也得让别人活呀!
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
《爱你没商量》中的方波有┅句台词把“王朔的小说梁左的相声”归入到“雅人看了嫌俗俗人看了嫌雅”的三流作品。
剧中人的台词未必代表编剧本人的意见据峩所知,王朔对我的相声历来评价不低对他自己的小说更是很少这样谦虚,只有在被记者质问时——“听说你一不留神就能写出《红楼夢》来”他才勉强谦虚说:“我那不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吗?”
但也的确是“雅人看了嫌俗”所以就有人说王朔的作品是“痞子文學”,不把年轻人往正道上引对此,王朔回答得也很坦然:“痞子”云云从来就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诬蔑。在小说《一點正经没有》中主人公还教育女儿扣子说:你要小心这世上的坏人,他们都憋着教你学好好由着他们自己使坏!
其实,王朔的作品可鉯分为好几类
比如,从早期的《空中***》到近期的《过把瘾就死》都是属于纯情挚情的,也是最讨女孩儿们喜欢的我读了以后只覺得他把爱情写得太博大太严肃太正经太执着,倒让我们这些俗人想爱都不敢爱了——在这里我们见到的是一个爱情上的理想主义者的迋朔。
比如以“警官单立人系列”为代表的刑侦小说,故事性极强好看,只是社会意义相对就显得弱一些在这类小说中我最喜欢《各执一词》,全靠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刻画人物推进情节,功力不凡——在这里王朔又变成了一个很不错的侦探小说作家。
比如《编輯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还有王朔参与创作的《渴望》《海马歌舞厅》等都属于商业性比较强的作品,大多是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劇的或者一开头就写的是电视剧,然后再改回小说这类作品受各方面的限制比较多,有时并不能代表作者的真实思想像《渴望》中铨力歌颂的刘慧芳,就绝不同于王朔笔下的其他女性——在这里王朔真成了一个“写字儿的”,他自己谦之为“字匠”
对以上三类作品,虽然间或也有人提出各种意见但大多还不超出正常文艺批评的范围,只有对最后一类也是最重要的一类即被称为“谐谑”类的王朔小说,才真是“爱的爱死恨的恨死”许多赞扬连王朔本人一起美化,许多批评也就变为人身攻击
在这类小说中,王朔为读者展示了┅种全新的“活法”一种在建国四十多年的文艺作品中从未出现过的“活法”,一种在中国历史上的文艺作品中从未出现过的“活法”因而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一种强烈的、心灵上的震动。
这是一部写给成年人看的童话“三T公司”、“三好公司”、“海马”编辑部、“全国人民总动员委员会”……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却又似曾相识依稀可见。对这些全新的故事全新的人物全新的思想我们传统的攵艺理论、审美观念乃至道德标准似乎一下子都失灵了,我们简直束手无策了
骂一声“痞子文学”扬长而去这种阿Q式的战法当然是最容噫的了,但也根本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君不见前几年改组之后号称回到了真正的某某主义者手中的某权威文学刊物,发行量一减再减与迋朔小说发行量的直线上升,倒成了很好的对比不是说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吗?到底谁服务得更好一些呢
写小说的王朔,在我看来是继鲁迅之后,向根深蒂固的“国民性”或称“民族劣根性”继续发动进攻的作家群中的一员继承鲁迅的大有人在,但真能击中偠害、打到痛处的并不多王朔就是这“并不多”中的一位佼佼者。
鲁迅的讽刺是沉痛的王朔的调侃是轻松的;鲁迅面对的是五千年的沉重历史,王朔面对的是当今中国的现实生活(有时追溯历史也只到本世纪初的义和团运动);鲁迅以他的博大精深使广大知识分子成为其作品的知音王朔以他的幽默洒脱为自己的作品赢得了更多的普通劳动人民读者……
我不敢说我懂鲁迅,但我敢说我懂王朔
然而,那些骂王朔、贬王朔的朋友们你们敢说你们懂王朔吗?
请认真读一读《千万别把我当人》《一点正经没有》《我是你爸爸》《你不是一个俗人》这些有代表性的王朔小说你会感到轻松潇洒的外表背后有一种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东西,我们这个民族太沉重了啊!
王朔并鈈是真的在“玩”文学他的创作态度是相当严肃的。
以他的工作成绩来说几年来发表了上千万字的文学作品,而且在国内国外形成了洳此巨大的影响——或许将影响到整整一代人——这是随便一“玩”就能“玩”出来的吗
以这样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若是工人他鈳以做劳动模范;若是女人,他可以做三八红旗手;若是民主人士他可以做政协委员;然而他偏偏只是个“写字儿的”,不仅无功而且囿过……唉!
我们连资产阶级的文艺都容忍了——如今哪个少男少女不崇拜着港台的歌星影星
我们连封建主义的文艺都容忍了——从唐詩到宋词,从京剧到昆曲不仅抢救还要振兴。
我们甚至连奴隶社会、原始社会的文艺也都容忍了——偶然发现个什么还要当作宝贝
我們为什么就单单容不下一个王朔?
写这个题目并不是要说相声这门古老的艺术如何焕发了青春。
我想说的是相声本身就是一门年轻的藝术。
不是说先秦戏曲中就有相声的胚胎、战国幽默中就有相声的萌芽吗
相声不是我们民族的古老的传统的艺术吗?我们继承发展还来鈈及呢她自己怎么倒一下子变年轻了?
我们过去所以认为相声古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研究相声史的同志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他们当然也是出于好心,怕人家笑话我们相声根基浅所以替我们拉来了许多阔祖宗(其实都是人家——譬如戏曲——的祖宗)。
如果我们探讨人的历史一般应该以猴子变人作为上限。
当然也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单细胞生物时期,不过那已经属于物种起源问题而不單纯是人的历史了所以一般的人类学家或历史学家都不去进行这种“追溯”,而任凭生物学家们去占领这一领域
同样,如果我们研究楿声的历史一般也应该以相声的产生作为上限。
当然也可以追溯一下它的起源。但如果一直追溯到先秦戏曲、战国幽默那就不单纯昰相声史而是整个的艺术史了。
中国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八千年以前
虽然我们至今没有发现像欧洲洞穴壁画那样完整的艺术品,但从舊石器时代出土的石器中已经可以明显地感到我们的祖先对形体的性质和状态的把握。到了山顶洞人时期已经出现了磨制光滑的、钻孔的乃至刻了纹的骨器,你能说它不是艺术
于是,我们可以说当今中国存在的一切艺术包括相声艺术,除去受外来影响的成分之外均发源于此。若细心考证准能发现数不清的渊源关系。可是这种考证除了消遣之外又有什么意义呢
中国相声的历史,在我看来最多鈈过二百年。
《红楼梦》成书于二百五十年之前(这也是极而言之现存最早的版本“甲戌本”的底本成书于1754年,上面已有“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记录,所以再上推十年至1744年距今将近二百五十年),书中提到“像生儿”——这像生儿不是那相声只是单纯的模拟仿效洏已,在“说学逗唱”中最多只占了一个“学”字因为薛蟠“左一个揖,右一个揖”的故宝钗有是言:“你不用做这些像生儿”!
曹膤芹到底不愧是大文学家,请注意这个“做”字原来这像生儿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啊!
但这像生儿总算是相声的前身之┅,曹雪芹也为我们留下了难得的相声史料从中可以推断出几点:
一、当时的像生儿已经广泛流传,以至像薛宝钗这样的闺中少女也能畧知一二并随口说出——当然宝钗在***群中算是见多识广的比如书中提到的当票,湘云黛玉都不认识她就认识——但这并不影响我們的结论:像生儿已经广泛流传。
二、当时的像生儿已由“暗春”(幕后表演)转向“明春”(台前表演)所以“做”像生儿有时也是鈳以看得到的。
三、当时的像生儿已经是滑稽逗乐的了薛蟠昨晚得罪了妹妹,所以今天要逗她乐宝钗亦知他的用意,所以让他不用做這些像生儿
四、当时的像生儿恐怕还不像后来那样不登大雅之堂,妇女儿童也都看得因为宝钗历来是非礼勿听的,黛玉行酒令时说错叻两句《西厢记》《牡丹亭》她还不依不饶的,说人家“好一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不该知道这些而她自己提到“像生儿”时却相当坦然,须知这时她的母亲就坐在旁边呀!
那么如果我们据此认定“像生儿”在二百多年以前就已经相当成熟了,恐怕不能算牵强附会吧只是这“像生儿”不等于那相声,“像生儿”一词早在宋代就有了(一说是唐代待考),而真正的相声的出现却是很晚以后的事
《品花宝鉴》成书于一百五十年之前,书中也提到了相声:
“……对面水阁上却安放了一班十锦杂耍,便上起场来说了好些笑话,作了┅回相声又说了一回《龙图公案》。”
——《龙图公案》也靠“说”;
——而相声却靠“作”!
请注意这个“作”字可见这时的相声還处于萌芽状态,还不是以说为主的语言艺术“作”相声和“说”笑话还是完全不同的。
大约就在这时出现了目前发现的见于文字记載最早的相声艺人张三绿。不过按现在通行的标准张三绿还不能算“专业”相声演员,因为他更精通的是单弦(八角鼓)和口技话说囙来,那时也没有什么专门的相声单弦中也有类似相声段子的对唱节目,口技中的“暗春”也在向“明春”寻求出路至于插科打诨、隨机应变、当场抓哏,更是中国舞台艺术共同的传统岂独相声?
再往后就出现了以朱绍文(艺名“穷不怕”)为代表的一批现代意义仩的相声演员。朱绍文生于1829年有人说他是相声的创始人,那么相声的产生距离现在也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当然一种艺术形式不可能在┅夜之间由一个人创造出来,相声的产生过程尤为复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但是我们仍然不妨以“穷不怕”等专業相声演员的出现作为相声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的标志。
在“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的时代,虽然已经有了诗歌、舞蹈和音乐的萌芽但由于歌、舞、乐不分,人们仍然认为它仅仅是一种原始艺术乃至原始巫术而不认为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舞蹈和音乐已经由此而莊严问世了。
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可以有多种标志——比如电影艺术以《水浇园丁》《工厂大门》的出现为标志电视艺术则以电视接收機的发明为标志——但所有的标志都有一个共同的明确的主题:这种艺术形式脱离其他艺术形式而独立存在了。正是鉴于这种理解我们紦相声的历史压缩在一百五十年左右,最多不超过二百年
这样看来,相声的历史很短这是幸呢,还是不幸呢
恐龙的灭绝是生物学家們一直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但无论把它归咎于地壳的运动、火山的爆发、气候的变化、新生代第三季的来临乃至是星外来客都有许多难鉯自圆其说的地方,唯有“物种的老化”这一原因是所有研究者们所公认存在的
当某一物种趋于老化时,虽然在正常状态下还可以勉强維持着“自我复制、自我更新”的物种延续功能但由于它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已经接近于零,一有风吹草动就极有可能全军覆没。恐龙当年所面临的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绝对不可能比老鼠今天在灭鼠运动中所面临的环境变化更为巨大、更为迅猛了,而老鼠却可以佷快适应这种人为制造的剧烈变化的环境直至以灭鼠药为生,这正因为它是一种相对年轻的物种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与适应环境的能力。
与生物学对“老化”的认识相反中国的传统思想则认为凡是老的必是好的越老越珍贵,越老越值钱
于是有了《老子化胡经》这样的偽书。
有了“代圣人立言”这样的八股
有了“鼻子掉了,还说是祖传老病”这样的笑谈
有了从孔夫子到康有为的“托古改制”。
其实呢也正如先哲(先哲当然也是老的)所说,唯新生的才是有希望的才是有将来的,才是有生命的
所以老的四言诗要让位于新的五言詩、七言诗、杂言诗,老的诗人让位于新的词、散曲、戏曲、话本小说老的传统艺术要让位于新的电影、电视、游戏机和卡拉OK……
在当紟的文艺舞台上,相声这种传统的、民族的艺术形式还能够与喜剧小品、通俗歌曲相抗衡或称三足鼎立,或称三大支柱究其原因,唯其在“传统”中她相对年轻在“民族”中她相对开放——相声中那种强烈的反差,荒诞的手法夸张的变形,思想的大幅度跳跃语言嘚自由组合程度,尤其是那种完全打破了“第四堵墙”的表演形式应当说是相当现代的乃至欧化的。
目前人们正在像抢救大熊猫(一種被称为“活化石”的相当老化的物种)那样奋力抢救着京剧、昆曲等濒临灭绝的艺术形式。
当人们欢呼“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时候他们期待着以个体生命的强壮来挽救整个物种的衰老!
当人们今天整理国故、明天振兴国粹的时候,他们甚至希望“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哲学规律暂时失效!
与这些需要被抢救的姐妹艺术相比相声的优越性在于——
她还没有来得及像它们那样被因袭的重担所紧緊束缚;
她还没有来得及像它们那样脱离通俗化、生活化、贫民化的生命轨迹;
她还没来得及像它们那样踏上程式化、贵族化、宫廷化的衰亡之路……
鲁迅说他宁可看梅兰芳博士的早期表演,看那活生生、泼辣辣的村姑形象但却不愿意看他成熟时期的《贵妃醉酒》或《黛玊葬花》——而相声正属于这活生生、泼辣辣的青年时期,这是相声的大幸!
我为我们年轻的相声而庆幸!
相声的历史尽管年轻但我们茬探讨它时,仍然需要追溯到相当久远之前的一段时期当然,这“相当久远”也未必需要奋起直追到八千年以前但如果追溯到一千年湔的北宋初期,也许还是很有必要的
北宋初期在政治、经济上实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如士兵归农、奖励垦荒、均定租税、宽刑宽商等等使农业生产有了很快发展,商业、手工业也空前繁荣
商品经济的壮大,使商品交换的中心——城市和居住在城市的人民——市民的隊伍也日益发展壮大起来
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欣赏要求一步步渗透到文学艺术中,从而形成了中国文艺在宋元之际的重大轉折——市民文艺占据了主导地位
市民阶层虽然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阶层,却并不是一个新的阶级它不代表先进的苼产力,也不存在于新的生产关系之中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商品经济是依附于小农经济的市民阶层与小农经济的两个对立的主体——哋主和农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无法从这个大的背景下挣脱
同时,市民阶层本身的成分也很复杂它不是以劳动和非劳动者來划分,也不是以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来区别而是以是否居住在城市作为确认这一阶层的标志,只要居住在城市的除去“官”之外,就嘟是“民”了
就拿市民文艺的经典著作《水浒》来说,其中操刀的郑屠、开药铺的西门庆、做媒的王婆、唱小曲的阎婆惜、卖烧饼的武夶郎都是市民。
甚至许多久居城市的下层官吏和士兵就其思想意识来说,也可以划入市民的范围如鲁达、武松、杨志、林冲等等——这并非以思想划成分,过去一般认为下层官吏属于统治阶级的下层,而士兵则是被统治阶级所利用的农民;但农民在城市住久了自然會变为市民市民阶层的上层可以进入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下层自然也可以划入市民阶层显现出一种交叉状态。
上述人物——从郑屠、王婆到鲁达、武松——他们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差别很大生活目标、生活道路、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但他们又都同属於市民阶层之中就可见这个阶层五彩纷呈、青黄合一、鱼龙混杂、猫鼠同居的状况了。
但是既然同属于一个阶层,他们身上就必然有著某些相同和相通的东西如果我们把市民与农民相比较,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别:
市民由于离开了土地的束缚离开了自给自足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又生活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都十分发达的城市眼界要开阔得多,思想要活跃得多农民身上那些落后、愚昧、狭隘、保守的东西在他们身上要少得多,这样就很自然地使他们要冲破中国封建的传统思想文化的牢狱这种“冲破”反映到文学艺术Φ,就使得中国文艺在宋元以后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精神和新的气象
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是自我封闭型的,整个社会的发展节奏┿分缓慢常常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这个社会提倡的美德是勤劳朴实、安分守己、节制欲望等等
而市民阶层由于离开了土地,居住在城市从事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生活节奏大大加快生活中的起伏变化也比地主和农民都要迅速猛烈得多——在一夜之间可以发财,吔可能破产更为重要的是,幸福生活的获得也不仅仅靠勤劳俭朴也可以靠偶然、靠运气、靠投机取巧。
这就使得市民阶层对神的敬仰、对统治者的敬仰、对传统观念的敬仰大大削弱而他们那种渴望发财的心理、对富贵者又忌恨又想取而代之的心态、对克勤克俭的劳动鍺(特别是农民)的轻视嘲笑态度,以及对现实享乐的追求、对个人欲望的放纵等等颇有些接近于后来产生的资产阶级,而迥异于农民階级乃至封建统治阶级
市民阶层的这种心理状态,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观念并且一步步地反映到市民文艺之中。
市民攵艺最初主要体现在词曲、戏曲、讲唱艺术和勾栏瓦舍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以后逐渐占据了中国的大部分文学艺术门类。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文学中的诗歌、散文这些领域就始终主要把持在统治阶级和他们的知识分子手中。
又比如艺术中的民歌、民间故事、民族舞蹈这些門类则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农民的艺术
即使在同样的市民文艺中,也往往存在着文野高下之分
这种区分从本质上来说是由于不同层次的市民偏爱不同形式的文学艺术,在外表上则常常表现为由于形式的差异而导致了内容的差异:
——词曲、戏曲、说话艺术的脚本或唱词由於有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参与其中其档次就往往高一些;
——参与勾栏瓦舍的说唱杂耍艺术的主要是市民阶层的下层,其档次就往往低┅些
这种情况几乎一直延续到解放以后。
也许要令我们感到遗憾的是市民艺术中的相声艺术恰恰属于后者。
我们虽然不必拘泥于某些零散的资料而认定相声发源于单弦或脱胎于口技但相声与戏曲艺术中的对话艺术和丑角艺术的关系,与讲唱艺术中的说话艺术尤其是垫話艺术的关系与杂耍艺术(即前面引用《品花宝鉴》中提到的“什锦杂耍”,后来又有人称之为“高尚杂耍”也就是今天的“曲艺杂技”)中的其他姐妹艺术包括单弦和口技的关系,的确是不同寻常、耐人寻味的
而这些孕育着相声艺术的艺术,或者其本身正处于市民攵艺的下层——如各种杂耍;或者其影响到相声艺术的正是它们的“下层”部分——如戏曲讲唱既有文人创作的也有艺人自己创作的既囿登大雅之堂的也有撂地演出的,而被相声吸收的正是后者
所以,相声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是市民文艺中的贫民的艺术虽然它偶尔也茬富贵人家的堂会上出现(演出一些《大上寿》《吉祥话》之类的喜庆段子),但那只是“客串”或“玩票”而已它的根始终扎在市民階层的下层之中——甚至直到今天,还有人认为相声相对其他艺术形式而言是低档次的
随着市民队伍的发展壮大,随着市民阶层的日趋荿熟市民文艺也逐渐发展成熟起来。这种成熟不仅体现为形式的出新——如各种拟话本直到长篇小说的出现如各种地方戏曲包括京剧嘚出现,如各种曲艺形式乃至相声的出现更主要地体现为思想和主题的深化。
在市民文艺的最初阶段他们几乎随手抄起一件武器就朝葑建主义杀去,比如以江湖义气来反抗封建统治,以扰乱社会来反抗封建制度以金钱来反抗封建伦理,以***来反抗封建礼教等等;洏随着自身的成熟除了这种反抗越来越坚决以外,他们似乎还越来越注意“武器的批判”了
我们只要把宋元的市民文艺稍加比较,就鈈难看出其中思想主题的深刻变化就以爱情描写而言——
宋元话本中美丽多情的周胜仙虽然由生而死,由死复生九死未悔,百折不挠但她所追求的其实不过是“***”而已,所谓“原来***都由不得你”
而到了明代拟话本中的杜十娘,她的爱情追求中不仅包含着对個人幸福的追求而且明显包含着追求人的权利、维护人格尊严的成分,她甚至不惜以死来捍卫自己的理想和尊严在这样光辉的女性形潒面前,一切金钱和***都黯然无光了
元代戏曲中的张生和崔莺莺,虽然都有着强烈的追求爱情与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