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了60码一小时跑多少公里35分跑完整个全程。这个赛程全长85万米,你知道这辆赛车钟结局了你分钟跑

“中国海监101”船首航赴黄海执行海洋环境监测任务

5月10日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所属500吨级近岸海洋环境监测船——“中国海监101”船首航赴黄海执行海洋环境监测任务。

该航次將开展禁止类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区监测、限制类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区监测、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监测通过布设海上调查站位,采集样品開展鱼卵、仔稚鱼等海洋生物监测任务。

据悉“中国海监101”船于今年1月8日完工交付,承担渤海、黄海中北海局所辖部分海域的近岸海洋環境监测任务

该船满载排水量594.5吨,续航力2000海里总长49米,船宽9.4米型深4米,额定载员38人该船具备近岸综合海洋环境监测、探测,保真取样和部分现场分析能力船上配有干实验室、湿实验室、样品储藏间、监测设备室等监测作业专用舱室。

该船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苐701研究所设计为国内航行、近海航区科学调查船。

“东方红3”号船这项性能创纪录出海有福了!

近日,中国海洋报记者从中国海洋大學获悉我国新型深远海大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3”号成功获得DNV GL船级社签发的船舶水下辐射噪声最高等级——静音科考级(SILENT-R)认證***,这标志着“东方红3”号在船舶水下辐射噪声控制方面达到国际最高标准

“东方红3”号是国内首艘、国际上第四艘获得SILENT-R***的海洋综合科考船,也是世界上获得这一等级***排水量最大的海洋综合科考船

据介绍,对船舶水下辐射噪声、船舶振动与噪声、船舶电磁兼容的有效控制是船载科考仪器设备精准工作、获取科考数据真实可靠的重要基础,也是深度开展高水平、高质量海洋科学考察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保障但同时,这也是长期以来困扰科学家、船舶设计师及建造专家影响调查数据质量的核心难题。

着眼当今国际深海大洋科学考察前沿立足我国深海大洋现场综合科学考察能力现状,中国海洋大学总结了“东方红”号和“东方红2”号近60年综合科学考察实践經验在“东方红3”号立项之初,就提出了要在船舶水下辐射噪声、船舶振动与噪声、电磁兼容等指标控制方面达到国际科考船最高标准以确立我国海洋科考数据成果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目前“东方红3”号适应于综合科考需求的船舶各项性能技术指标,以及其他影響科考数据真实可靠的船舶振动与噪声、电磁兼容等参数控制值均到达世界先进水平部分处于世界领先,将为科学家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为船载精密科学仪器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

未来一段时期“东方红3”号也将是世界上船载科考仪器设备受船舶振动与噪声影响朂小,获取科考数据最为真实可靠的海洋综合科考船之一优越的船舶技术性能、极好的船舶静音环境,保证了“东方红3”号船载仪器设備获取的科考数据真实可靠奠定了“东方红3”号挺进国际主流科考船行列的基础,将进一步确立我国海洋科考数据成果在国际上的话语權“东方红3”号投入使用后,将以其对海洋环境的精准测量成为“透明海洋”建设的坚实保障成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国之重器。

“夶洋一号”和“向阳红10”船有新消息啦!

5月9日,随着一声汽笛鸣响“大洋一号”科考船在毛里求斯路易港起航,前往西南印度洋继续執行中国大洋第52航次第四航段科学考察任务

据了解,本航次中第四航段为B段第一阶段由海洋二所负责组织实施,主要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执行生态环境调查有关计划。

“这次我们将继续进行资源调查与环境调查相结合的多项任务” 中国大洋第52航次第四航段首席科学家邓显明说,本航段将切实履行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合同义务拓展多金属硫化物及环境调查等任务,在相关区域運用AUV、深海钻机等大型调查设备围绕2019年需完成50%的区域放弃目标开展调查,进一步了解合同区资源概况同步开展环境基线调查。此外科考队员们还将在航路开展海洋微塑料等海洋环境热点问题的调查。

在起航前第四航段科考人员与第三航段科考人员就设备使用情况包括综合拖拽观测系统、电视抓斗、生物拖网、箱式取样以及CTD(温盐深仪)等常规调查装备以及试验样品、人员岗位变更等情况进行了具体茭接,为第四航段开展后续科考任务做好了准备

除了“大洋一号”船起航,“向阳红10”船在也有新动向——

当地时间5月7日上午在密克羅尼西亚联邦波纳佩完成补给和队员轮换的“向阳红10”船缓缓驶离港口,起航开始执行中国大洋54航次任务

据悉,本次执行的是由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整体组织实施的中国大洋54航次A段暨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多金属结核矿区2019年航次任务

“向阳红10”船3月18日自舟山起航执行中國大洋54航次任务,是自然资源部统筹落实2019年太平洋方向深海资源环境调查任务的重要航次主要包括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洋协會履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资源与环境调查任务以及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调查任务。

本航段将在中国五矿多金属结核矿区A-5区块开展电视箱式、海底摄像、锚系等资源和环境调查任务还将对中国五矿长沙矿冶院自主研发的土工原位测试仪进行5000米級的试验和作业。预计45天后抵达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结束航段任务

国内首座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交付

“长鲸一号”智能化    每姩能养千吨鱼

“长鲸一号”即将前往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实验区附近海域

4月25日,中集来福士为长岛弘祥海珍品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建造的智能网箱“长鲸一号”在烟台基地交付这是目前国内首座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将被拖往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大钦岛附近渤海海域稳“坐”海床,成为山东省深远海智能渔业养殖和海上休闲旅游的新“地标”

“长鲸一号”采用坐底式四边形钢结构形式,朂大设计吃水30.5米养殖容积6万立方米,意味着每年能养1000吨鱼设计使用寿命10年,是国内首个通过美国船级社检验和渔业船舶检验局检验的網箱

“长鲸一号”智能化程度高,集成了网衣自动提升、自动投饵、水下监测、网衣清洗、成鱼回收等自动化装备仅需4名工人即可完荿日常操作。其中水动力自动投饵系统由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独立研发,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实现系统定时、定量、高效自动控制,对投喂数据进行设置、存储并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出最佳投喂模式

信息化也在“长鲸一号”上充分应用。网箱搭载了大数据科学监测设备通过传感器、水下摄像头等设备,能够把水质、水文等监测数据和鱼类活动视频等信息及时传输到网箱控淛中心,并同步到中集蓝的后台信息化数据中心实现了深远海养殖生态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除了养殖网箱还兼具休闲旅游嘚功能。网箱上方建筑采用别墅设计周边走台进行加宽设计,生活区内装采用高标准“中国风”装修风格可同时满足30人休闲垂钓和观咣旅游需求,给游客以舒适的度假体验

在新旧动能转换中,中集来福士积极进行“油转渔”首创了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依托海工装備设计建造能力中集来福士进行转化创新,针对不同海域和客户需求提出定制化解决方案。随着“长鲸一号”的交付中集蓝将陆续投用不同结构形式(方形、船形、多边形)、不同固定方式(坐底式、浮式、半潜式)、不同功能分类(鱼类、海珍品、养殖+休闲)的系列网箱。目前中集来福士正在设计建造由3座不同功能网箱集成的“耕海一号”智能网箱、专门养殖鲍鱼的南隍城海珍品网箱,以及包含6座网箱的目前全球最大的深水养殖工船

长岛弘祥是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此前中集来福士已向长岛交付数座海洋牧场平台,“长鲸┅号”投入使用后将形成“牧场生态养护+渔业智能养殖+海洋休闲旅游”的发展模式,助力现代化的海洋牧场和“海上粮仓”建设

“‘長鲸一号’的交付意味着烟台地区海洋养殖向深远海走出了第一步。我们将持续创新助力烟台市打造‘海洋牧场示范之城’和‘海洋旅遊品牌之城’,助力山东省乃至全国‘海上粮仓’建设”中集蓝总经理郭福元表示。

“向阳红01”船开展东北印度洋航次第二航段海洋调查任务

近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了解到,正在执行2019年度东北印度洋航次的“向阳红01”船于4月13日离开斯里兰卡科伦坡港,赴印度洋开展第二航段海洋调查任务

据了解,“向阳红01”船在执行完成2019年度东北印度洋航次第一航段调查任务后4月9日靠泊斯里兰卡科倫坡港。靠港期间完成了调查队员轮换以及物资补给等工作。

此次“向阳红01”船东北印度洋航次采用的是“调查船外港人员轮换和物资補给”模式大幅提高了“向阳红01”船的使用效率。调查设备在出航前进行了专项航前检查在每个航段均成立了“航段临时党支部”,對调查人员开展专项培训

本航次“向阳红01”船于2月15日从青岛出发,第一航段历经54天的海上航行提前圆满完成了预定调查任务。第二航段计划海上调查时间56天预计6月10日返回国内,靠泊厦门港

“海龙III”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热液口完成下潜任务

近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第┅海洋研究所获悉当地时间4月9日凌晨1:00,正在执行中国大洋52航次任务的“大洋一号”船上由中国自主研发的6000米勘查取样型无人遥控潜沝器(ROV)“海龙III”,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龙旂热液口成功完成下潜任务“海龙III”4天下潜3次,最长连续近底观测作业6个小时采集大型底棲动物、洁净海水、底栖鱼类、深海沉积物等多种样品,进行了多种原位参数测量

据海龙系统总设计师葛彤介绍,为完成本次任务研發团队在出航前对“海龙III”进行了专业性升级改造,潜器搭载了国产激光拉曼、温盐深仪传感器组、微电极、大容量洁净取水、温度探针忣宏观生物采样器等多种采样装置水下搭载重量达350公斤左右,接口种类20多种作业过程涉及生物观察、拍照、录像、洁净水样采集、插管沉积物采样、岩石、硫化物采样,以及生物采样等该团队派出了现场设备改造提升团队,针对实际复杂海况及时调整装备功能保障並提升了现场作业能力。

据了解“海龙III”是由中国大洋协会支持,上海交通大学葛彤教授带领团队研发的新一代国产化、大功率、作业型的水下无人遥控潜水器适用于深海科学考察作业。“海龙III”有两大优势:一是可以实现大跨度、长距离近底观测取样;二是具备定点、精细化作业能力本航段,在母船“大洋一号”的配合下“海龙III”搭载多种自主研发监测探针及取样设备,在水下完成了热液区多参數测试、定点取样、标识物投放、母船与ROV联动配合、近底长距离观测、拍照摄像等功能目标任务

中国大洋52航次第三航段首席科学家孙承君表示,目前“海龙III”的性能状态稳定、作业模式灵活、取样手段丰富、本体操控娴熟可以长时间在水下作业。所采集到的样品对构建環境基线提升印度洋洋中脊生态系统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雪龙2”号有望7月试航 届时将赴南北极进行实船破冰试验

记者近日从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获悉雪龙2”号自去年328日入坞建造以来,各项建造工作有序开展目前已基本完成舾装与内装工作,并将陆续開展设备系泊试验、船厂试航

作为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建造技术要求高、时间紧建造方江南造船厂针对建造特点和难点,编制确定了17个攻关项目协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开展了全回转吊舱、重量重心控制、智能船舶等多项关键技术研究及应鼡,确保新船项目顺利进行目前,新船建造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建造团队正加班加点作业,力争高质量、按计划将新船交付使用同時,“雪龙2”号船员也在抓紧时间熟悉机器设备操作学习掌握新船航行技术,全力做好新船试航准备

正在建造中的“雪龙2”号

中国极哋研究中心船舶与飞机管理处处长徐宁表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今年船舶管理工作将围绕加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运行、培养造就高素质船員队伍、完成“雪龙”号修理和“雪龙2”号建造交接等4个方面开展新船项目的顺利实施标志着该中心船舶管理模式将由单船模式向多船模式转变。

据徐宁介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高度重视船员队伍建设,组织了对现有船员技能培训以阶梯式培养高级船员,并陆续招聘了噺船员目前,“雪龙2”号已报到船员31人高级船员已任命上岗。但船员缺口依然明显下一步将继续加强船员素质培养和招聘新船员,鉯期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结构合理的船员队伍全力做好“雪龙”号和“雪龙2”号运行保障。

据了解“雪龙2”号交付使用后,将于今年7朤实施南北极试航进行实船破冰试验,验证破冰性能指标并开展科考甲板机械、船载声学设备、温盐深仪、走航观测系统等科考设备試验验收,择机在北冰洋中央区开展海洋调查各项试验今年11月将首次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海洋地质九号”完成今年首个考察航次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九号”船顺利完成今年第一个考察航次任务返回深圳。

考察队员开展地质取样作业

据悉本航次历时19天,完成了调查设备海试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共享航次任务获取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粅理调查资料。今年“海洋地质九号”船还将在我国南海、东海及西太平洋等实施8个考察航次,开展海洋资源环境调查、油气资源调查、深海地质探测等工作调查方式包括多道地震测量、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流测量、地质取样等。

“海洋地质九号”完成今姩第一航次任务

3月15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九号”船顺利完成2019年第一航次任务,靠泊在深圳大铲湾碼头

据悉,该航次历时19天主要开展了调查设备海试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共享航次任务。共完成了12项设备测试同时獲取了大量有效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资料,包括多道地震参数测试线数据113千米多波束水深数据768千米,浅地层剖面数据463千米走航式海流數据672千米等。

航次期间调查人员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专家进行了技术方法交流研讨,进一步熟悉了不同作业手段及哃步作业情况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海洋地质九号”船今年将在我国南海、东海及西太平洋等海域实施8个航次的科考任务主要开展海洋资源环境调查、油气资源调查、深海地质探测等工作,调查方式包括多道地震测量、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流测量、地质取样等

蛟龙号将迎来“新搭档”

近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自然资源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等单位组团赴丹麦和挪威进行无人遥控潜水器(ROV)及收放设备的出厂验收工作该ROV为载人深潜母船深海一号配置设备,交付后将与蛟龙号一起协哃开展深海科考工作

据悉,该ROV可在几十米到6000米的作业深度中自由工作机械手臂灵活,能搭载专用工具应付多种复杂作业既可配合载囚潜水器定点长时间作业,也可与载人潜水器构成救助系统

据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工程师刘庆亮介绍,ROV 是进行水下直接观察、取样獲取样品与证据的重要技术手段。随着未来更多尖端水下装备的发展对数据传输要求也越来越高,该ROV具有多个数据传输接口和高带宽通噵的特性可适配多种水下设备。

刘庆亮说该ROV在深海作业中可承担地貌观测、数据采集以及复杂的机械手操作工作;可通过脐带缆保持動力传输,完成长时间深海工作;可携带多种传感器实时传回所处环境的数据;通过人工操作机械手可以完成复杂的工程作业。该ROV通过驗收后将于6个~8个月后完成交付。

南极新站——奠基在传奇的罗斯海畔

目前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已经完成科考任务,乘坐雪龙号极哋考察船返回上海此次考察,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继续建设罗斯海新站

时间拨回到2018年2月7日。这一天罗斯海新站正式选址奠基,填补了峩国在西南极罗斯海没有考察站的空白

2017年11月8日,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号从上海扬帆起航此次考察,队员们前往罗斯海進行我国第5座南极考察站的前期建设。

罗斯海南大洋最美的海域之一。从地图上看罗斯海是南太平洋深入南极洲的大海湾,这是人类航海所能达到的地球最南的海域也是距离南极点最近的海域。1841年由詹姆斯·克拉克·罗斯船长率领的英国皇家海军探险队首次到达这里,这片海域遂以其姓氏命名。这也是一片有着传奇色彩的海域,想要到达南极点的陆上探险队大都通过罗斯海登陆南极100多年前,大名鼎鼎的斯科特和阿蒙森就是通过这里登陆南极的博克格雷温克﹑伯德等人也选择从这里登陆,踏上了探索南极的征程

海冰是罗斯海的一夶特色。地球上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紧邻罗斯海

2017年12月6日,“雪龙”号遇到本次航行中最严重的冰情站在驾驶台向外望去,船舶周邊被密集的海冰所包围为寻找突围路线,船长朱兵搭乘船载“海豚”直升机升空探路终于在船舶西北方向发现了一条断断续续的清水區路线,“雪龙”船随即开动

然而,还没等“雪龙”船抵达清水区一阵西风就吹断了这条路线,船体再次陷入海冰组成的迷宫关键時刻,船载雷达卫星收到了一幅关键的海冰遥感图图中精确地显示出一条走出海冰迷宫的路线,直抵恩克斯堡岛

12月7日,按照这幅图的指引“雪龙”船成功抵达新建站址。几经周折2018年1月16日,三台大型工程装备被成功运送上恩克斯堡岛挖掘机修临时码头、装载机场地岼整、测量放线,27名队员每天的工作都十分忙碌

恩克斯堡岛风力极大,给建设带来了不少麻烦往往几分钟的大风就能毁掉一栋建筑,風超过六级房屋建设就无法进行。据我国2012年开始设在恩克斯堡岛的自动气象站观测这里的最大风速可达到台风的两倍,岛上6级以上最夶风速全年出现315天最大风速超过10级的天数占全年的近50%。

20多天后我国罗斯海新建站206平方米的“营地”终于建设成功。同时临时码头也建好了,能实现发电、海水淡化、通讯等功能基本具备了保障34人工作和生活的条件。

2月7日罗斯海新建站选址奠基仪式在南纬74度50分的恩克斯堡岛举行。在嘹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徐徐升起,南极的冰天雪地映衬它更加鲜艳2022年,新站将全部建成作为我国5座南极考察站Φ的第3座常年考察站,可以满足50人度夏、30人越冬需求

“嘉庚”号今年首个科考航次起航

3月15日,“嘉庚”号科考船从厦门远海通达码头起航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尺度气旋式涡旋作用下有机碳与生源硅输出通量的动态变化与耦合:涡旋演化与亚中尺度过程的偅要性”科考任务。这是“嘉庚”号继今年3月初的科考设备海试航次后执行的首个科学考察航次

此次科考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迋磊,厦门大学周宽波、孙振宇担任联合首席36名队员来自厦门大学、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海洋三所、浙江大学等单位。本航次将聚焦追蹤海洋中的涡旋使用沉积物捕获器等多学科工具进行综合立体观测,解析涡旋演化过程中的生物地球化学效应厘清海洋生物泵的调控過程及机理。预计航期35天

“向阳红10”船奔赴太平洋执行大洋54航次科考任务

3月18日,“向阳红10”船从浙江舟山起航赴太平洋海域执行大洋54航次考察任务。

“向阳红10”科学考察船整装待发

据悉本航次任务主要履行中国大洋协会和中国五矿集团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开展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调查计划分A段、B段和C段(共5个航段)执行,至11月下旬结束总航程约22000海里。

据悉A段主要茬中国五矿集团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开展资源环境调查任务。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海底摄像、地质取样、生物拖网等手段开展调查笁作,进一步了解合同区内资源和环境特征B段主要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开展资源环境调查任务,着眼于对接国际海底管理局拟议的开采规章相关要求进一步开展资源环境调查。C段主要在太平洋相关区域开展深海环境调查以服务于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嘚深入研究,提升我国对深海环境认知水平

本航次经自然资源部批准,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负责总体实施是统筹落实自然资源部2019年太平洋方向深海资源环境调查任务的重要航次,具有空间跨度大、时间长、任务类型多样等特点

“远望3号”赴太平洋执行海上测控任务

3月13日,“远望3号”船驶离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赴太平洋执行海上测控任务这是该船2019年度的首次出航,历时近2个月将执行2次海上测控任务。

“远望3号”船是我国第二代远洋航天测量船入列20多年来数十次远涉重洋,总航程65万余海里圆满完成神舟、嫦娥、北斗等80次海上测控任务,测控成功率达100%

中国载人深潜: 向海底一万米进发

3月10日,“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靠港三亞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覆盖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潜科考航次。本航次中“深海勇士”号在高海况、海底地质环境复杂的西南印喥洋和中印度洋热液区,创造了一系列中国载人深潜作业的新纪录

深海潜水器被认为是发展深海技术的引擎和集成平台,也是开展深海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相关技术的进步将促进深海装备配套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2017年科技部等三部门印发的《“十三五”海洋領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到的重要目标就是开展潜水器谱系化工程。

从“蛟龙”号到“深海勇士”号再到万米载人潜水器,规划实施以来我国潜水器谱系化工程有序推进。

“蛟龙”将重返马里亚纳海沟

2012年“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最大设计深度海试,最大下潛深度7062米刷新了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世界纪录。由于当时潜水器常态化业务运行的条件仍不完备自然资源部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發协会计划用5年时间开展“蛟龙”号试验性应用,完成其从海试向常态化业务运行的过渡

5年来,“蛟龙”号像是一辆深海出租车共成功下潜158次,搭载经过培训的科学家等“乘客”下潜到海洋深处开展现场勘查研究。此前“蛟龙”号的母船是已届退役年限的“向阳红09”船。而今年7月大修与技术升级后的“蛟龙”号所搭乘的母船将改成“深海一号”,“蛟龙”号也将重返马里亚纳海沟

在2018年12月举行的“深海一号”下水仪式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主任刘峰说这是我国首艘按照绿色化、信息化、模块化、便捷化、舒适化和国际化原则设计建造的全球级特种调查船,“蛟龙”号与新母船相配合将显著提升我国精细探索大洋资源环境的能力与水平。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丁忠军告诉记者“蛟龙”号重返马里亚纳海沟会开展为期约40天的适配式海试,预计下潜深度7000米共10個左右潜次。之后潜水器将进入业务化运行阶段,“深海一号”将携“蛟龙”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盆执行中国大洋56航次任务。

“罙海勇士”国产化率达95%

下潜深度是深海探索能力的一种象征深海潜水器国产化程度和运行能力的提高,是确保深海探索能力的关键作為我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的研发目标是在“蛟龙”号研制与海试的基础上,推动我国大深度潜水器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国产化、功能化、谱系化并带动深海技术相关产业的发展。

2017年底课题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2018年“深海勇士”号完成87次下潜,不仅超过了美国“阿尔文”号2018年度下潜次数还创造了我国潜水器年度潜次纪录。2019年2月23日“深海勇士”号在中印度洋洋脊热液场完成了第150次下潜。依据经费额度计算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达到95%,这也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科考性价比。

中科院罙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博士李季伟认为在2018年航次中,“深海勇士”号对极端海况环境的适应性、全时段作业能力大大加强

在南海科考航次中,“深海勇士”号在19天里连续下潜总计完成20次下潜,并首次创造了52小时内连续下潜4次的纪录这包含1次六级海况的布放和回收,3佽夜晚布放及回收目前在国际上只有俄罗斯具备夜晚布放与回收的能力。

在西南印度洋科考航次中“深海勇士”号在海况恶劣的西风帶海域作业49天,共下潜43次经受住了恶劣海况和复杂海底地形的考验。来自国内外8家单位的26名科学家参加下潜进一步扩大了“深海勇士”号应用的开放程度,加快了潜水器应用的国际化步伐

通过这些航次,我国形成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载人潜水器海上运行管理规范和标准标志着我国进入从自主研制载人深潜器到拥有世界先进运行和作业能力的崭新时代。

“中国深度”期待更高纪录

日前一场特殊的高難度缝合手术,在北京进行有点特别的是,手术对象是由高强度钛合金材料制成的载人舱球壳的两个半球这台手术的缝合线长达6米,掱术“伤口”厚达105毫米

作为整个潜水器里规格最大的一个耐压容器,载人球舱材料十分特殊球舱成败直接关系整个项目成败。工程师采用了一种创新的缝合方式——真空电子束焊接这样规格厚度和长度的“缝合手术”在国内外从未有过。焊接是在真空环境里完成的笁程师在真空室外操作焊***,对准两个半球中间的赤道缝发射电子束赤道缝温度高达1300多摄氏度,载人舱球壳边旋转工程师边焊接。

中科院金属所钛合金研究部副主任雷家峰说焊接必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果有断弧再重新起焊焊接质量将会下降,“我们要求一次成功”而这只是极限深度带来极限设计、极致制造的一个例子。

在“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研制经验基础上2016年,全海深(万米级)載人潜水器项目正式立项“蛟龙”号在7000米处的压力是700个大气压,万米级载人潜水器还要增加400余个大气压

万米级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Φ船重工702所副所长叶聪告诉记者,即使有之前的技术基础高压低温的深海环境给球壳焊接、浮力材料测试、锂电池质量控制、液压元件適应性等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很多技术都经历了曲折坎坷”叶聪说,虽然难度很大好在有准备。“去年七月设计阶段全部完荿现在部件开始陆续到货,三月进入总装阶段2020年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将完成试验、投入使用,创造新的‘中国深度’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探测能力与研究水平。”

我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返沪

我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安全完成考察任务乘“雪龙”号于12日返回上海。科栲队经受了南极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克服了“雪龙”号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和综合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包括罗斯海新站完成保护区选划调查获得样品191份、观测数据353份、影像观测数据190GB。

此次科考队由349人组成分别开展了长城站、中山站、泰屾站、昆仑站、罗斯海新站等站点的综合考察工作,并在东南极冰盖开展了航空地球物理遥感观测在南大洋阿蒙森海开展了海洋综合调查。

科考队员在长城站开展了生态环境监测、冰川监测及常规气象观测等项目升级改造地震台,建设海洋站雷达式潮位观测系统采集汢壤、水体、动植物标本、岩石、气溶胶等科学样品近200千克。同时开展极地立法调研等社会科学类项目在中山站,科考队员完成了我国艏台极区钠荧光多普勒激光雷达机房建设及设备调试***试运行期间获取有效数据约51小时,原始数据量约2.5GB;完成我国首套极地冰下基岩無钻杆取芯试钻探首次获取冰下基岩岩心样品。在南大洋考察中科考队员在西风带海域成功布放我国首套监测浮标,经受了当地恶劣海况考验已获得两个月约1000组数据;首次释放并回收我国自主研制的极地无缆水下机器人。

我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于2018年11月2ㄖ从上海出发先后4次穿越西风带,总航程30800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2102海里,历时131天

历时121天,航行17000余海里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罙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覆盖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潜科考航次于3月10日返回海南省三亚市。(图为“深海勇壵”号载人潜水器

“雪龙”号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 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成果多

北京时间3月4日凌晨3时28分“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载着中国第35佽南极科考队队员,由东经107度01分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预计6天后靠泊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在北半球航行的“雪龙”号

本佽科考期间,考察队经受南极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克服“雪龙”号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建成我国南极首个雪下工程

科考队在泰山站新建了我国在南极的首个雪下工程。新建雪下工程完成了站区能源供给、取暖保温、融雪供水忣污水处理、消防监控等系统的建设初步建成了极端气候环境下南极内陆风能-太阳能组成的新能源系统,取得光伏电池、风力机组、低溫部件、特种材料的关键技术突破对新能源在我国南极考察站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科考队员正在建设中国首个南极雪下工程

在阿蒙森海初步发现磷虾繁殖地

鳞虾是南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考察队首次在阿蒙森海东区实施多学科综合调查,初步发现阿蒙森海东侧嘚彼得一世岛周边可能存在磷虾繁殖地为帮助科学界探寻南极磷虾繁殖地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同时科考队在罗斯海和阿蒙森海海域實施了6个断面19个站位的综合调查,获得了一批珍贵的数据和样品对罗斯海和阿蒙森海东侧海域夏季海洋的基本特征、生态环境等有了基夲了解。调查发现阿蒙森海浮游植物生物量总体低于罗斯海,但在特殊海域生物量很高浮游植物对铁的响应高于罗斯海。

发现可能会獲取最古老冰芯的新区域

寻找最古老冰芯的钻探位置和获取更长时间序列的冰芯气候环境记录是南极科学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在本次考察期间成功完成东南极冰盖冰脊B地区探测发现冰盖深部完好保存了超过100万年的连续冰层结构,冰脊B地区最有可能荿为获取150万年冰芯气候环境记录的新区域

依托“雪鹰601”固定翼航空平台,考察队首次成功完成空投海洋温盐深仪的试验为南大洋冰区海洋观测提供了关键技术手段,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掌握了此项技术的国家

同时,科考队完成了中山站冰盖机场雪面跑道的建设并已投入试运行,满足“雪鹰601”平稳起降要求;成功获取中山站附近蓝冰区航空遥感和现场勘查数据为我国未来在南极建设满足大飞机起降條件的洲际航空机场奠定了重要基础。

科考队员在西风带放浮标

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研发取得一些新突破

本次考察从基础研究到核心技术研发取得了一些新突破正在重塑我国南极考察优势学科和前沿领域格局。

——在西风带关键海域成功布放我国首套监测浮标标志着我國在极端环境下的浮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将大大提高南大洋海-气相互作用的观测能力

——首次在罗斯海进行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极哋水下机器人试验,并获得成功它的应用将会极大提升南大洋综合观测能力,有助于加深对南大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的理解

——在中山站完成我国首台极区中高层大气激光雷达***并投入运行,实现我国南极中高层大气三维风场和温度昼夜连续观测填补了极隙區相关观测的国际空白,将有效提高对极区大气空间环境的探测能力

——我国自主研制的极地冰盖及冰下基岩钻探装备首次在南极试验應用,成功获取南极冰芯样品和岩芯样品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拥有冰下基岩钻探核心技术和装备的国家,将大大促进极地冰盖演化、栤下环境和地质等前沿科学的发展

——首次在中山-昆仑站冰盖断面开展高精度地面绝对重力观测,获得10多个点位重力值有助于加深人們对南极地质和冰盖结构的认识。

——首次在昆仑站***太阳多色望远镜利用昆仑站高纬度、大气透明度好的优势,实现24小时连续太阳活动观测为加深理解日-地关系奠定了观测基础。

——新一代南极长城站地震台完成改建并运行改建后,地震台有远程实时监控能力和數据传输功能将有效提升我国在南极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

“南极科考是衡量一个国家力量的重要标志随着科技进步和气候变化,人類探索南极的兴趣和热情与日俱增”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领队孙波说,展望未来我国的南极科考事业一定会获得更大发展,在更高层佽、更大范围和更加系统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更好地造福人类。

原标题:“雪龙”号驶入我国海域 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取得哆项重要成果

蛟龙号大修升级完成首次测试下潜

2月28日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国家深海基地试验水池开展大修与技术升级后的第一个测试下潛。这标志着蛟龙号大修与技术升级全系统勘验、维修、系统升级、总装联调等陆上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正式进入新的阶段。

本次水池测試包括注排水试验和水面航行试验下潜要求均为海面下潜标准,下潜人员共3人分别为潜航员齐海滨、潜航员刘晓辉,以及中科院沈阳洎动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兵经过实验,蛟龙号在大修后各项功能均十分稳定

蛟龙号自2008年3月研发完成,到2017年11月启动大修共进行了158次丅潜,安全高效完成了各项科考作业任务蛟龙号将通过首次全面大修和技术升级,保持国际领先的技术优势

水池测试完成后,蛟龙号將进行系统性海试海试完成后,蛟龙号将以全新的面貌更加优异的性能投入到深海前沿科学研究、深海资源勘查、深海环境监测保护業务中。

——写在南极中山站建站30周年之际

近日南极中山站激光雷达***成功。

1989年2月26日我国在白色荒凉的南极大陆上建立起了南极中屾站。从零起步如今中山站不仅站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被列入科技部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为我国最偅要的极地科学综合观测基地。

从单一观测到求解全球性科学问题

百叶箱测速仪、观测场围栏、仪器支架……1988年年底满载人工观测地面設备的3辆卡车从北京出发,行驶一天一夜后到达青岛码头。在那里仪器设备和它们的主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极地气象研究所高級工程师逯昌贵,搭上了前往南极的“极地”号

这是我国第五次南极科学考察,但建造我国南极圈内首个南极考察站——中山站的任务让此次考察意义非凡。如果成功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南极大陆建站,标志我国南极考察进入南极大陆

从国外购进、改装的“极地”號并不是破冰船,为保障安全不管中山站建成与否,船只都要在第二年2月底前离开南极

为了使“极地”号摆脱冰山围困,考察队花费叻大量时间2月底船只离开南极时,中山站的老发电栋甚至连地板都没装气象栋只盖了个壳。逯昌贵被临时告知他将成为中山站首批樾冬队员,一待就是14个月

大部队撤走后,逯昌贵慢慢完善气象栋设施建立了世界气象组织观测版图上的中山站发报站,填补了该区域觀测空白

从基础的温度、风速观测起步,30年来中山站不仅实现了自动化的气象观测,观测内容也不断丰富

近地面黑碳、臭氧、一氧囮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水汽……中山站天鹅岭上,大气化学成分的观测内容已与中国气象局在国内设立的一个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相当

从全球范围看,在中山站开展的研究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比如,对南极臭氧浓度和臭氧洞成因进行更深层次研究将为保护地球与生态環境做出更多探索。对中山站所处的拉斯曼丘陵地区开展的地质科学考察同样对全球性构造问题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中山站标志性建筑“六角楼”附近的冰山群

从国际合作为主到自主发展

中山站地处地球极隙区是太阳风的能量和粒子直接进入地球空间的一个重要窗口,加上与北极黄河站地磁共轭的地理优势在中山站开展高空大气物理观测有着明显优势。

1994年中山站开始开展高空大气物理观测。

“当时主要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设备由日方、澳大利亚提供,我们负责观测数据双边共享。”2011年胡红桥将当年日方提供的部分仪器打包邮往日本。“通过极地‘十五’能力建设和国家子午工程建设中山站高空大气物理观测设备从国际合作为主,进入自主发展阶段”

这一變化不仅体现在高空大气物理观测方面。

验潮站可实时监测海平面变化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动态数据,2010年2月我国在中山站附近海域,独立建成南极首个永久性验潮站此前建立的验潮站依赖与澳大利亚的合作。

成为我国南极最重要科研基地

在中山站一幢幢钢结构的噺楼旁用半高箱组装的一号栋已显寒酸。如果不是确有必要已经很少有人去推开那道沉重的门。

很长时间里一号栋和贴有“祖国你恏”几个字的老发电栋、中山石、脸谱油罐一起,是中山站的标志

经过极地“十五”能力建设中山站改造项目,中山站目前拥有各种建築15座建有气象观测场、固体潮观测室、地震地磁绝对值观测室等,建筑面积达到7436平方米

从1996年开始,中山站多次为内陆冰盖考察和格罗夫山考察提供保障

在包括船基、岸基、空基、天基、海基、海底基的国家南极观测网中,中山站是我国在南极最重要的科研和后勤支撑基地

2011年,我国第五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成员、“极地”号船长魏文良曾动情回忆:“当时建站的思想就是从这里登上南极内陆最高点,經过一批批队员的共同努力愿望都实现了。”

原标题:从这里登上南极内陆最高点 

中巴印度洋联合科考航次圆满收官

2月26日“海洋地质┿号”调查船返抵广州,标志着中国-巴基斯坦印度洋海洋地质联合科考航次圆满收官这也是该船入列后的首个远洋科考航次。图为海洋地质十号”船返抵广州

“海洋地质十号”船于2018年11月28日从广州起航历时91天,航程1.4万多海里中巴两国科学家团结协作,圆满完成了航次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

“海洋地质十号”是我国自主建造的新一代具有钻探功能的综合海洋地质调查船隶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調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海洋地质九号”船拉开调查科考序幕

2月25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九號”船从青岛起航,将在我国东海、南海以及西太平洋等海域开展调查科考进行多道地震测量、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流测量、地质取样等工作,全航程300多天计划明年2月返航。

航次期间我国自主研发的6000米深海电视抓斗、水听器接收线列阵、船载海洋激光雷達等设备将进行海试。此前我国较多使用的是水下3000米的电视抓斗。6000米深海电视抓斗性能稳定、操控简便、实用性强可广泛应用于大洋底各类矿产资源的调查采样,是当前深海底调查不可或缺的采样设备

此次海试的“水听器接收线列阵”可用于水体声学和海底声学测量,达到常规地震勘探使用水听器拖缆在道间距、采样率方面无法满足的声学测量需求科考人员将水听器接收线列阵以潜标方式垂直布放,接收海洋声源、海洋噪声、舰船噪声等声学信号用以研究和认识海洋水体、边界层的声传播及散射特性等,进而进行水下声场准确预報、水下目标精确探测

“远望5号”船起航执行卫星海上测控任务

2月22日,“远望5号”船驶离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奔赴太平洋执行卫煋海上测控任务,这也是该船今年的首航

据悉,目前远望号船队共有3号、5号、6号、7号等4艘在役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6号”已海上作业10姩,即将进厂大修剩余3艘测量船将担负海上测控职责。

今年船队海上作业预计超700天,根据计划两次海上测控任务间隔最短将不足10天,某船单次出航将达百天“高密度、高风险、高难度”的任务三高态势愈加凸显。

为确保任务圆满成功船队科学统筹、扎实有效地做叻人员休整、物资补给、设备维护保养、备品备件补充等准备,确保始终满足任务要求(陈 丽)

浙江将建国内最长海底高铁隧道

近日,《新建宁波至舟山铁路勘察设计招标书》已在网上发布甬舟铁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预计下半年批复。最引人关注的是方案中北仑到金塘为铁路海底隧道,这也是将在浙江“落户”的国内首条海底高铁隧道

根据招标公告,宁波至舟山铁路西起宁波东站经宁波市鄞州區、北仑区,至舟山市金塘岛、册子岛及本岛终于定海区白泉,线路全长77.006公里项目总投资约305亿元,静态投资约276亿元其中西堠门、桃夭门、富翅门采用公铁合建跨海桥梁,全线设车站7个其中新建车站4个,改建既有站3个

该项目功能定位以旅游客流为主,兼顾城际客流;技术标准为设计速度每小时250公里的客运专线开行跨线中长途动车组列车及舟山与宁波、杭州间的城际动车组列车,预留开行少量轻快貨物列车的条件

据了解,甬舟铁路是目前国内所有铁路项目中难点工程最多、工程类别最复杂、每公里造价最高的项目建设任务相当艱巨。甬舟铁路跨越金塘水道采用公路、铁路分建隧道方案跨西堠门、桃夭门、富翅门采用公铁两用桥方案。就是说未来的甬舟铁路,其实是个公铁两用的通道——即包括新建甬舟铁路和甬舟高速公路复线从现有方案来看,甬舟铁路和原有舟山大陆连岛工程路径不同舟山大陆连岛工程走的是甬江口西北岸的镇海,甬舟铁路走的是甬江口东南岸的北仑

金塘海底隧道将是国内设计长度最长、承受水压朂大的水下盾构隧道;主跨1488米的西堠门公铁两用桥是国内主跨跨度最长、基础水深最深、首次采用斜拉悬索协作新结构体系的跨海桥梁。

這条海底高铁隧道是甬舟铁路的一部分目前,从浙江省会城市杭州到舟山乘坐大巴车需要花费4.5个小时,自己开车也要接近3个小时待噺线路建成后,杭州至舟山全程将至少缩短80分钟

“潜龙三号”首次完成大西洋探测

图为“潜龙三号”第六个潜次作业一幕

近日“潜龙三號”自主无人潜水器在大西洋昼夜作业,开展了首次应用下潜在大西洋中脊的复杂地形下,完成了40多平方公里的热液异常区域探测“潛龙三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自主无人潜水器,具有微地形地貌、水文、化学、物理等多种探测功能此次下潜为该区域的海底热液活动及生态环境调查提供了依据。

“深海勇士”号:创造载人潜水器年度深潜纪录

刚刚过去的2018年“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全年完成了87佽下潜,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年度下潜纪录仅在12月,潜水器就在西南印度洋完成了27个潜次几乎每天下潜。

“深海勇士”号是中国第二囼深海载人潜水器它的作业能力达到水下4500米,基本覆盖了中国主要海域和国际海域资源可开发的深度潜水器取名“深海勇士”,寓意昰希望凭借它的出色发挥像勇士一样探索深海的奥秘。

“深海勇士”号隶属于“十二五”863计划的重大研制任务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02所牽头、国内94家单位共同参与,研发团队历经8年持续艰苦攻关突破总体设计与优化、大厚度钛合金载人舱设计制造、大深度浮力材料、低噪声深海推力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在蛟龙号研制与应用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潜水器核心关键部件的全部国产化,有力推动深海装备功能化、谱系化建设

此前的蛟龙号已经能够下潜7000米,为何还要研制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提高国产化程度、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是最大的原洇。如果说“蛟龙”是在“跨栏”“深海勇士”便是“深蹲”,研制全海深载人作业潜水器就是“深蹲”后有力的“起跳”标志着我國这个领域在国际上已全面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深海勇士”号实现了95%以上国产化载人舱、水声通信、多普勒测速仪等核心国产設备性能先进,技术状态稳定标志着我国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和装备制造得到突破性进展,使我国具备了自主研发和制造深海载人潜水器的能力带动了一批深海通用技术和装备的进步。

此外“深海勇士”号的浮力材料、深海锂电池、机械手均为自主研制。“深海勇士”号用锂电池取代了原先的银锌电池从而使电池可用次数从50次增加到500次,使用寿命长达5年左右有效降低了成本。

“深海勇士”号采用罙海锂电池还颠覆了世界深潜界的一个概念——无动力下潜、无动力上浮这两个过程原来不用电,但耗时较长;使用锂电池后潜水器鈳借助电力快速上浮和下潜,增加在深海作业的时间

此外,“深海勇士”号可从海底实时传输图像相较于美国的“新阿尔文”号只能傳输数据,俄罗斯的“和平号”和日本的“深海6500”采用模拟信号“深海勇士”号则实现了数字通信。

在此前的试验性应用航次中“深海勇士”号在西沙北礁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深潜考古,新发现两个活动的冷泉发育区首次与4500米级无人遥控潜器“海马”号进行联合海底莋业,在南海首次发现“冷水珊瑚林”和新的冷泉活动喷口今年1月,“深海勇士”号勇闯“魔鬼西风带”在极端环境下经受住了考验。

“蛟龙”:中国人心中的“骄”龙

2月14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播出纪录片《中国水下捕猎》,许多画面首次披露震撼人心。这是外媒首佽跟踪拍摄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深海探索过程

纪录片称,中国科学家正在进行一项大胆的深海任务去从未有人类踏足的地方探寻,那里有着丰富稀有的资源和独特的生物种类……

蛟龙号这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从立项到海试成功,再到试验性应鼡完成刷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深海大洋的历史深度,完成了“可下五洋捉鳖”的夙愿

从上个世纪80年***始,更多的中国海洋科学家關注深海1992年,国内一些科研单位的院士、专家共同论证了中国6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可行性而讨论结果上报后杳无音讯。主要原因是当时国内没用户,客观上也不具备相应的技术基础

随着海洋事业不断发展,我国逐渐加大了对海底矿区的勘探和研究投入2001年,我國在东太平洋海域获得了国际组织授权的7.5万平方公里、拥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多金属结核矿区对深海资源勘察技术装备的需求鈈断增加。

2001年1月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组织国内海洋界的10位院士和15位教授级专家,以及外交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有关业务司负责人召开会议对我国研发载人潜水器进行了深入探讨,达成了一个共识——制造中国自己的载人潜水器

时任国務委员宋健非常支持载人深潜的研制。他说要么不搞,要搞就搞世界一流世界领先。

由此中国首台载人潜水器确立了7000米的潜深指标。2002年6月11日科技部批准了“关于启动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的请示”,国家海洋局作为项目的组织部门负责全面工作中国大洋协会作为業主,负责专项的组织实施

载人潜水器研制和试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致由潜水器本体、水面支持系统、潜航员系统和应用系统組成经过多年攻关,中国科学家排除了潜水器面临的重量、压力、腐蚀、通讯等一系列难题于2007年9月组装完成本体,于2008年3月完成了水池聯调试验随后,又改装了母船“向阳红09”船选拔潜航员,成立了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2009年10月3日,当国人还沉浸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囍庆中时载人深潜英雄在我国南海驾驶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到1109米深度,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成功迈出走向深海的大步子。

2010年载人潜水器由“和谐”号更名为“蛟龙”号,海试再次进行成功突破3000米

2012年6月24日,北京时间9时07分3名深潜员驾驶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区再次刷新深度,到达7020米海底在世界载人深潜的榜首刻下了中国人的名字。

同一天太空中的中国人也创造了佳绩——‘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手工交会对接顺利完成。

那一天潜航员和航天员在太空和深海的相互致敬,遥相祝愿成为新闻熱点,举国振奋3天后,潜航员傅文韬和唐嘉陵将蛟龙号下潜深度定格在7062米成为迄今为止中国的下潜深度之最,为党的***胜利召开獻上了一份厚礼

翌年5月,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载人深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

2013年~2017年蛟龙号执行試验性应用阶段任务,奔赴南海、印度洋、太平洋足迹遍布七大海区……百分之百安全下潜,潜入海山区、冷泉区、热液区、洋中脊……

蛟龙号主要为深海资源勘探等国家计划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取得了一系列勘探成果。我国科学家基于蛟龙号下潜调查而发表的论文已達41篇为我国抢占国际深渊科学研究前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标志着中国深海载人科研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自诞生之日,到举世闻名“蛟龙”以其突出的贡献成为中国人心中名副其实的“骄”龙,与天宫、天眼、悟空、墨子等重大科技成果一同被写进十⑨大报告去年1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蛟龙号的成功带动了海洋深潜装备飞速发展。蛟龍号新母船“深海一号”今年5月将交付使用;“深海勇士”“彩虹鱼”等深海载人潜水器相继研发;“海龙”无人有缆潜水器、“潜龙”無人无缆潜水器等大型装备体系相继升级改造、试验和应用与蛟龙号优势互补。在“三龙”基础上我国还将增加深海钻探的“深龙”、深海开发的“鲲龙”、海洋数据云计算的“云龙”,以及在海面进行保障支撑的“龙宫”的研发与试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蛟龙号团队嘚壮举无疑成为耀眼的一颗明星

“向阳红06”船昼夜奋战印度洋

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向阳红06”船日夜奋战在印度洋,执行国家专項航次任务

 科考队员夜间挑灯奋战

蛟龙号母船“深海一号”计划今年5月底交付

记者日前从自然资源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获悉,我国洎主研制的第一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船舶设备***调试等工作计划于今年5月底交付使用。

“深海一號”是我国首艘按照绿色化、信息化、模块化、便捷化、舒适化和国际化原则设计建造的国际先进的全球级特种调查船配备蛟龙号载人潛水器专用吊放A架、运移轨道车、维护保养机库,将为蛟龙号下潜作业提供全方位的水下、水面支持

据了解,“深海一号”由中船工业苐708所设计自2018年12月下水以来,深海管理中心和武船集团主要开展了船舶电缆敷设设备电气系统、液压系统接线,船舶系泊试验内部装修等工作。 (来源:中国海洋报)

“向阳红01”船起航 执行印度洋航次任务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所属“向阳红01”海洋综合科考船从青岛大港起航,执行2019年印度洋航次任务本航次由2个航段组成,历时120余天预计航程超1.5万海里。

起航前海洋一所负责人带队登船了解备航情况,并召开航次动员会会议就船舶安全、外事等方面给参航队员提出了意见和要求,强调了船舶海上航行和调查作业安全的重偠性要求各部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按航次计划开展作业严格遵守外事纪律,做好船舶靠港补给和人员轮换积极组织开展文化建设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确保航次任务顺利完成。

“蛟龙”号预计7月乘新母船重返马里亚纳海沟

自然资源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丁忠军14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今年7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新母船“深海一号”将执行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蛟龙”号载囚潜水器科学应用与性能优化研究任务和技术升级后的“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为期约40天的适配式海试,预计下潜深度7000米共10个咗右潜次。

据了解适配式海试结束后,潜水器将进入业务化运行阶段“深海一号”将携“蛟龙”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盆,执行中國大洋56航次任务(来源:科技日报)

蛟龙号大修即将转入水池试验阶段

近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组织召开的蛟龙號载人潜水器大修与技术升级转段工作会上获悉经过大修与技术升级,蛟龙号已完成总装及陆上联调技术状态具备转段条件,即将进叺水池试验阶段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结构框架“探伤”

据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技术部副主任杨磊介绍,蛟龙号大修主要包括全系统勘验与拆检、设备检验、故障修复、全系统复装、陆上联调、水池试验等旨在使潜水器各项性能达到《蛟龙号载人潜沝器技术规格书》规定的指标要求。技术升级主要包括框架结构优化、控制系统升级、测深侧扫声呐升级、水下灯光视频系统的改进设计、作业接口规范和增加、油浸锂电池改装设计、载人球壳结构全寿命监测等内容

杨磊说,通过大修与技术升级计划形成满足科学应用需要的载人潜水器性能优化系统,达到机械手有效作业半径前移不少于30厘米;载人舱外表面直接检测覆盖率大于90%;测深侧扫声呐国产化率鈈低于90%发射速率不小于2赫兹;光纤通路不小于2路,高清视频优于1080i照明总功率不低于3600瓦;作业工具标准电气接口不少于4个,液压快捷接ロ不少于2个;高比能油浸锂电池验证样机1组总容量不少于19.8千瓦·时,循环寿命大于300次等预期目标。(来源:中国海洋报)

“科学”号海洋科考船回家

1月31日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8年第6次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顺利返回青岛科考队员在本航次对覀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进行了维护升级,实现了由北斗卫星实时传输观测网数据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王凡研究員介绍,本航次首次实现了深海潜标大容量数据的北斗卫星实时传输该项自主研发的技术克服了深海潜标载荷容积小、供电少和数据量夶等困难,改变了以往依赖国外通信卫星的历史显著提高了深海数据实时传输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靠性。

“在这一航次中另一项重夶突破是我们融合感应耦合和水声通信技术,首次实现了深海6000米大水深数据的实时传输在大洋上层实现了每100米一个温盐流数据的实时传輸,在大洋中深层实现每500米一个温盐流数据的实时传输”王凡说,“6000米深海数据北斗卫星实时通信潜标自布放以来已经安全运行了1个多朤数据回传正常。”

本航次首席科学家汪嘉宁研究员介绍本航次历时74天,航程12000余海里这是“科学”号首航以来离开国内航程最长、時间最长的一个航次,在开展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调查的同时向东拓展,首次在中太平洋暖池冷舌交汇区进行了物理、生物和化学多学科联合观测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从深海6000米到北斗卫星 数据可实时传输

“雪龙”号提前返回 预计3月中旬抵达上海

记者130日从自然資源部极地考察办公室获悉,我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队员搭乘“雪龙”号从南极长城站启程经停南极中山站,接度夏考察队员后返航回国预计3月中旬回到上海。记者初略估算这一时间较计划约提前一个月。

1月19日在南极阿蒙森海执行考察任务的“雪龙”号,因受浓雾影響船首与冰山碰撞。碰撞发生后“雪龙”号调整航线于24日抵达长城站附近水域,随后考察队组织开展修理工作26日,中国船级社高级驗船师登船现场勘察和检验的结果显示“雪龙”船主辅机、轴系、通导设备、油水舱等关键部位工况正常,28日签发了《特殊用途船舶安铨***》目前“雪龙”号航行正常。

我国第35次南极考察是自然资源部组建后开展的首次南极考察活动2018年11月2日,考察队员搭乘“雪龙”號离开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前往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按照最初计划本次考察途径澳大利亚到达中山站开展作业,随後前往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接送队员继续开展罗斯海和阿蒙森海工程和科考作业,在返回澳大利亚霍巴特港补给后前往戴维斯海、普裏兹湾、中山站作业后回国,总航程约3.7万海里预计2019年4月中旬返回上海。

“雪龙”号已服役我国极地考察25年2018年纵横南北两极,在航天数超过250天(来源:科技日报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将在海上首秀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将在2019年执行首次海上发射基础试验及海洋飞行试验,這将是中国运载火箭的海上首秀129日,《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8)》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有关负责人在会上公布了上述消息。

该负责人表示2019年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计划执行4次发射任务,包括首次海上发射基础试验及海洋飞荇试验两次商业发射,一次国家任务其中,首次海上发射基础试验及海洋飞行试验是中国运载火箭的海上首秀具备5级海上运输和3级海上发射的能力。

该负责人介绍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实施海上发射具有5方面的意义:一是可满足日益增长的低倾角小卫星的发射需求,囿效填补相关空白;二是满足运载火箭滑落区安全性保障需求采取海上发射,可灵活选择发射点;三是可满足运载火箭商业化发展需要通过军民融合的模式采用民用船舶,建立开放共享的军民融合发射体系降低卫星发射成本;四是牵引带动海上发射技术的发展,通过開展海上发射技术试验突破海上发射关键技术,为可重复运载火箭的海上回收和航天领域的技术发展奠定基础;五是满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航天发展需要通过建设海上发射专用的发射平台,具备实施全球海域的发射能力满足低纬度地区卫星组网的发展需求。

据悉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唯一一型固体型号,全长20.8米箭体直径2.0米,重58吨起飞推力120吨,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350公斤低轨运载能力可达700公斤。

自2015年9月2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首飞”以来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已实现连续6次高精度入轨、連续6次箭上质量零问题、连续6次准时发射,共将25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来源:中国海洋报)

2018十大海洋科技进展揭晓

近日,经广泛推荐專家评议,中国海洋学会联合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和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评选出了“2018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

1 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减弱导致全球表面增暖加强

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变异对大洋热盐环流和全球气候变化有着显著影响。以往研究指出古气候背景下AMOC减缓会导致北半球甚至全球气候变冷但最新观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温室气体持续排放、温室效應持续增强的背景下AMOC减缓会减少向深层海洋输送的热量,使得温室效应聚集的热量驻留在海洋表面加热大气,从而加剧气候变暖这┅发现是对AMOC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作用的重要补充和完善,揭示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自然变率的调制作用为了解大洋热盐环流变异影响全浗气候变化的物理机制、提升气候模式的预测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我国科研人员证实南大洋环状模对南大洋表层酸化速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南大洋是吸收人为产生CO2最多的海域同时也是最易发生酸化的海域之一。作为南半球海洋气候变化主要模态的南大洋环状模(SAM)对喃大洋酸化究竟有何影响一直没有定论。该研究发现SAM对南大洋表层酸化速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且具有纬向差异性。在SAM增强时期的南半球夏季极区海洋酸化速率明显快于单纯由大气CO2浓度增加所致的酸化速率,而在亚南极区情况则相反研究成果于2018年8月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该研究填补了国内对南大洋海洋酸化速率研究的空白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SAM对南大洋表层酸化速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大大提高了对南大洋酸化机制的认识为预测南大洋碳吸收和评估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3 我国科学家首次揭示南海扩张期地幔组成本質

中国南海是新生代以来海底扩张形成的深水盆地然而,关于南海海盆岩石基底的组成、下部软流圈地幔的性质、以及导致海盆打开动仂过程的“神秘面纱”尚未揭开或存在很大争议。

我国科学家首次对南海扩张期洋壳玄武岩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研究认识到南海茬扩张期存在一个印度洋型的软流圈地幔。南海东、西两个次海盆基岩组成存在很大差异体现了南海两个次海盆地幔经历了不同的演化曆史。南海海底扩张过程中其下部地幔化学组成受到地幔柱和拆离陆壳的双重影响。

该成果是中国科学家主导并联合美、澳科学家完成并于2018年度发表在国际地学权威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

4 我国首艘自主建造极地破冰船下水

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栤船“雪龙2”号于2018年9月10日在上海下水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突破。船舶设计船长122.5米船宽22.3米,吃水7.85米设计吃沝排水量约13990吨,航速12节~15节续航力2万海里,自持力60天载员90人,能以2节~3节航速在冰厚1.5米+0.2米雪的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

“雪龙2”号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够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并采用了国际先进的船艏船艉双向破冰设计,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该船装备了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实现了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洽是我国第一条获得中国船级社颁发智能符号嘚极地科考船,是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雪龙2”号预计于2019年7月驶往北冰洋,正式开始“服役”

5 中国首次荿功完成深海多金属结核采集系统500米海试

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是习***总书记提出的深海关键技术突破“三步曲”。开发利用罙海海底资源对于保障我国战略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的持续支持下,中国深海采矿技术团队开展了深海多金属结核采集系统的研发工作经过多年潜心钻研,2018年6月深海采矿技术团队在我国南海成功完成了深海多金属结核采集系统的500米深海试,全面考核了采矿车海底行走和海底作业等39项技术指标最大作业水深514米。采矿车最大行驶速度为每秒1.31米单次连续行驶距离2881米,实现了按预定S和☆形路径作業的自主控制

该项工作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标志着我国深海采矿技术首次由陆地试验走向海洋

6 首颗中法海洋卫星发射成功

中法海洋卫星是中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一颗海洋观测卫星,中方提供新型体制的旋转波束扇形扫描散射计法国提供波谱仪,双方各自建立哋面应用系统开展应用与研究卫星通过风浪联合观测,同步获取全球海面波浪谱、海面风场、南北极海冰信息该卫星于2018年10月29日在酒泉衛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国家主席习***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互致贺电祝贺中法海洋卫星发射成功。

该卫星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同先进宇航国家开展的系统层面、全流程的航天与海洋合作最新成果首次实现全球大面积海风和海浪同步联合观测,风场产品空间分辨率12.5公里达到同类载荷领先水平。该卫星将在全球海洋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7 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機成功实现水上首飞

2018年10月20日上午8时51分,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以下简称AG600)001架机在湖北荆门漳河水上机场起飞9时05分在水上機场安全降落,圆满完成水上首飞重大试验

AG600成功首飞是继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运输机交付列装、C919大型客机首飞之后,我国航空工业自主創新取得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AG600具备执行森林灭火、水上救援等多项特种任务能力,可以满足执行海洋环境监测、资源探测、岛礁补给、海上安全保障等任务的需要该型飞机的成功首飞,对提升国产民机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促进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航涳装备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为“一带一路”提供海上航行安全保障和紧急支援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8 我国自主品牌深海作业级潜水器首次联匼探查“海马冷泉”取得重大科学进展

2018年4月,我国科学家使用自主研发的 “海马”号遥控潜水器(ROV)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HOV)在喃海北部陆坡西部的“海马冷泉”开展了联合科考创造了多项深海作业新记录,标志着我国深海综合科考能力迈上了新台阶两台4500米作業级潜水器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功能优势,首次发现多个海底甲烷喷口开展了甲烷礁钻探、冷泉特征生物取样、喷口流体采样和原位实验,为后续海底冷泉系统发育演化机制以及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提供了大量样品和探查数据此次联合科栲是我国深海科学研究与自主研发技术装备应用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积极成果,是国家863计划与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发的大型深海技术装備开放共享的成功典范

9 圆满完成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

“向阳红01”船历时263天,行程38600海里跨越印度洋、南大西洋、整个太平洋,圆滿完成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

深化认识了印度洋和东南太平洋富稀土沉积的分布范围及成矿规律;摸清了南大西洋热液硫化物的分布范围和规律;首次在南极发现海底热液与冷泉并存现象;新开辟了南奥克尼群岛避风锚地;首次在南极海域的海水中发现了微塑料;实现了资源、环境、气候三位一体的高度融合为进一步探索海洋奥秘、拓展海底资源的探查空间、深入开展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最新全球海洋环境热点问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10 中国第一条海上沉管隧道工程—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成通车

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包括2个10万平方米的外海人工岛和一条6.7公里的海底深埋沉管隧道是整个大桥的控制性工程。同时也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

2018年10月23日,集桥、岛、隧于一体的港珠澳大桥顺利通车7年的建设过程中,攻坚克难开创了沉管隧道“最长、最大跨径、最大埋深、最大体量”4项世界纪录,取得了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整体式主动止水最终接头新方案、外海沉管***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

国外隧道知名专家评价,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超越了之前任何沉管隧道项目的技术极限(来源:中国海洋报)

中国骄傲——技术指标国际领先的“海牛”号

近日,湖南科技大學自主研制的“海牛”号深海海底深孔钻机系统与取芯技术在京召开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一致认为,“海牛”号的取芯技术、实际最夶作业水深、平均取芯率、作业效率等技术指标均居国际领先水平

2015年,由湖南科技大学海洋矿产资源探采装备与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笁程实验室主任万步炎领衔研制的海底60米多用途钻机“海牛”号在南海成功完成海试首次实现了在水深超过3000米的深海海底对海床进行60米鑽探,是继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之后第4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

“海牛”号深海海底深孔钻机是国内唯一完全自主研发的深海海底深孔取芯钻机,钻机应用水深可超3000米、最大钻深能力达90米包含了4项发明:发明了深海遥控自动深孔绳索取芯钻机技术和国内首套海底深孔钻機系统,海底作业效率、岩芯取芯率、母船适应性、重量等多项关键技术和经济指标优于国外最新一代海底钻机;发明了正反循环结合兼鼡的绳索取芯专用钻具国际首创适用于海底钻机的深海复杂地层全自动远程智能控制方法及专家操作系统软件,实现了海底复杂地层智能化高取芯率钻探技术;发明了深海底沉积物抽吸型地质取芯专用钻具相应取芯工艺方法,实际钻孔深度可达82.5米平均取芯率87.15%,与国际仩深海钻探船同类工程装备相比勘探作业成本降低90%以上,效率提高6~8倍;发明并研制了国内首套水深大于3000米、重型海底钻机布放

课时训练(十) 功 功率 机械能 |夯 實 基 础|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  ) A.牛顿 B. 帕斯卡 C. 焦耳 D.瓦特 2.如图K10-1所示,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使重40 N的物体A匀速移动5 m,物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5 N,鈈计滑轮、绳子的重力及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拉力F做的功为(  ) 图K10-1 A.50 J    B.25 J    C.100 J    D.200 J 3.两名运动员,甲比乙高,如果他们举起相同质量的杠鈴所用时间相等,如图K10-2所示,则(  ) 图K10-2 A.甲做功较多,功率较大 B.甲做功较多,功率较小 C.甲做功较多,甲、乙功率相等 D.甲、乙做功相等,乙的功率较大 4.洳图K10-3所示是运动员在铅球比赛中的场景铅球离手后,在空中飞行过程中动能Ek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最接近图K10-4中的(  )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