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记忆大师的记忆力训练方法怎们训练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29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他是武大贫寒学子,从大山中走出的“世界记忆大师”。

  他,曾为中国首夺世界脑力锦标赛团体冠军,两个单项奖,总成绩位列世界第3名。

  他,曾出战江苏卫视《最强大脑》,成功挑战“辨变脸”、“雪花之谜”、“像素大战”等项目,出战6次之多。

  他,内向而低调,却独具大将之风,在第三季中德赛中,成功逆袭脑力大帝马劳,拿下关键一局,为国争光。

  他是隐藏人群中的“记忆大师”,他用亲身经历阐释人生的勤奋与进取,努力攀登一个个高峰。他就是《最强大脑》中国队队长,中广核工程师——李威。 

  3月28日上午,记者有幸与这位记忆大师零距离接触,面对面进行交流,分享他的“记忆大师”成长之路。

  他说,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在记忆力方面“先人一步”,有机会和苍南的朋友们一起分享这个成果,我备感荣幸。

  我记忆力本身属于一般水平

  李威,出生在湖北黄冈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凭借自身苦学,以全县第六的成绩,考入黄冈中学,再入武汉大学。脚踏实地,一步一步从农村,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

  眼前的李威,内敛而谨慎,思路清晰,谈吐间,始终保持着独有的节奏。

  “我就是一个普通人,记忆力本身属于一般的水平。”这是李威采访开头,对自己的评价。回忆起在武汉大学求学的日子,他也曾因为记不住单词和计算机考试失利而烦恼不已。他说,是大四的一个偶然契机,让他接触到了记忆训练。有一天晚上,在学校的官网上看到一篇新闻,说学校有一个学生去参加世界记忆比赛,拿到了一个奖项,看到他取得的成绩,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这让我意识到,记忆能力应该不是一个人的正常记忆力形成的结果,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去学习、训练和改变的。”李威说,从那时开始,他开始逐渐认识到这点,更加幸运的是,后来他碰到了那个参加世界记忆比赛学生,然后通过他去了解到许多记忆的方法,最后慢慢地走上了学习、训练和使用记忆方法的道路。通过自学和训练总结,他逐渐掌握了一套高效记忆的体系,并在2009年武汉大学首届“记忆之星”比赛中获得冠军,开始崭露头角。

  毕业后,李威放弃保研机会,进入深圳央企中国广核集团从事核电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由于核电站建设是巨型复杂工程,工作中需要记忆数量惊人的知识和数据。李威的记忆力训练有了更好的用武之地,运用掌握的高效记忆体系,帮助他更加高效的完成了各项工作。

  “核电站是巨型复杂工程,从难到易有大量的知识要记忆,你需要知道工作中的每一块功能对应的是哪个代码,有成百上千的记忆,需要你记住。”李威介绍道,“我从事的是调试工作,在调试当中,需要知道调试的步骤是什么样的?每个状况下,有什么样要求的事项?都要去了解记忆,而好的记忆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更坚定了李威在工作之余,坚持各种脑力开发知识的学习和训练的决心。

  《最强大脑》逆袭成功

  在2010年的世界脑力锦标赛上,李威成为深圳首个“世界记忆大师”。2011年参加第20届世界脑力锦标赛,与队友一起为中国夺得史上首次“世界脑力锦标赛团体冠军”,个人获得两个单项奖,总成绩位列世界第3名。2014年受聘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超级大脑人才库”……在记忆力领域,李威在一步一步成长,但如果仅仅于此,或许他也只是在某个领域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正是通过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的舞台,更多的人真正领略了这位年轻“世界记忆大师”的风采。从第二季为鼓励女儿康复而出战,到第三季的愈加淡定沉稳,人们看到了李威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不仅仅体现在记忆能力上,更是个人性格和气场的全面提升。

  “与其说这个舞台是来秀一下你的最强大脑,不如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李威曾这样总结自己在节目中的经历。在他看来,江苏卫视《最强大脑》一方面弘扬了科学的道理,展示了人可以通过科学方法的训练,达到不可思议的水平;另一方面,更是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任何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很多有趣、有意思的事情。他说,“接受挑战的过程,其实也是人类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不可思议问题的一个过程,不仅非常具有挑战性。同时,也是一个学习与提升的过程。”

  李威说,由于《最强大脑》节目中既要有娱乐性,又要展现科学性,实际上设计的很多项目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此前没有人挑战过的。在遇到这些难题的时候,我需要用到原来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些新问题,方法不是一开始就想到的,而是有一个慢慢摸索的过程。而且就算是想到了办法,也不是最优的办法,需要与国外的优秀选手进行对抗,还要用最好最快的方法去完成项目。

  沉稳、谦逊、进取,这始终贯穿在他奋斗历程中的品质,最终也将他送上了最巅峰的胜利。

  在《最强大脑》中德对抗赛中,他成功逆袭脑力大帝马劳,尽显大将之风,用一场最艰难也最精彩的胜利,为他第三季《最强大脑》的征程完美谢幕。

  能帮助你有效记忆的就是好的记忆方法

  与记忆大师面对面,记者当然不能放过“为难”李威的机会,在采访本上随机写出30个数字,想考考大师。

  很显然,这种难度对李威来说只是随手拈来,他只是轻轻扫了几眼,便把这三十个数字完整记下,这还不算,他还能做到倒背如流。

  “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不运用任何记忆方法的情况下,人的短时记忆,平均的记忆数量是7个。”李威便以刚刚的数字为例子,讲述了他的记忆方法,“我会把30位数字进行分组,每四个分成一组进行记忆,然后用一些办法把它串联起来,变成有意思的事情,比如,以前面的八个数字为例,2358,23……23,我会想到乔丹衣服号码,58……58,就是尾巴,或者58同城,乔丹到58同城找工作,这就非常形象了。同时,在记忆过程中,我的脑子里会对记忆内容构建一个非常形象的场景,以更于更加深刻的记忆。”

  当然,记忆训练除了能改善人的记忆效果之外,还能提高人的注意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

  “如果我说告诉你一种记忆方法,是万能,这既不科学,也不客观。”谈话中,李威坦言,记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说哪种是特别有效的。实际生活中,要记忆的类型也非常多,有单一的信息,有一对一的信息,也各种各样的图像、声音的信息。在他看来,适合自己,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记忆方法才是好方法。比如,他常用的有“配对联想法”、“谐音记忆法”、“串联记忆法”、“故事记忆法”、“定位记忆法”和“绘图记忆法”等等,但没有说哪一种比哪一种更好。“每一类的信息更适合某种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总之,在处于特定的学习环境下,哪一种方法会更好一点,更符合记忆原则,帮助你有效记忆,就是好的记忆方法。”

  李威分析道,实际上,人对两类的东西记忆比较深刻,一类是自己能够理解的,还有就是非常有意思、有冲击感的事物。但对于常人看来不可理解、没有意思的东西,会用到自己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去把它转化成可以理解和有趣的东西,这样便能在脑中留下更深的印象,记忆效果也会更好。所以,要明确区分记忆表演和记忆运用,如果想要达到世界记忆大师这样的境界,首先就是要对记忆内容本身带有兴趣、加深理解,其次就是花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最后还要运用相应的方式方法,并坚持训练。

  对如何延长对事物的记忆时间,李威说,其一就是你记忆的时候印象要深刻,其二就是科学地复习。他建议,可以去用“五个一”的复习方法进行学习,即记完一个小时、一天、一周、一个月、一个季度进行有规律,不断地加强复习,就会让你记得越来越久的时间。不可能记一次就记住终生,这样也不现实。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找到它,并合理地应用好,就能达到你想要的结果。”李威如是说。

记忆大师:记忆力训练的方法

又叫分布记忆法式重视头尾记忆法。这是把不同性质的识记材料按时间分配、交替进行记忆的方法。长时间单纯识记一门学科知识的效果不好,因为具有相同性质的材料对脑神经的刺激过于单调,时间一长,的相应区域负担过重,容易,将会由兴奋状态转为保护性抑制状态,表现为头晕脑胀,注意力不集中,这就不利于记忆。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记忆过程中,先记住的事物对后记忆的事物有抑制作用,叫后遗抑制(我们用 表示);后记住的事物对先记住的事物也有抑制作用,叫倒摄抑制(我们用 表示);那么,记忆的序列则为: A B C D E F

可见开头A和结尾F只受单向抑制,中间部分B、C、D、E则受双向抑制,越是中间的部分,受到的抑制越强烈。为了降低这种抑制,可以采用间隔法。也就是说把记忆的序列打断,插上非记忆的活动,这样开头和结尾增多,中间部分减少,抑制就大大削弱了。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对某一长篇材料,一天要读六十八遍方可背诵;可是每天读几段,三天内读了三十八遍可全部背出。因此,背诵长课文、阶段复习,与其集中时间打突击,不如分而治之,每天背一点,效果还好些。也就是说,把不同学科的学习交替进行,避免过多地接受单一刺激,可提高记忆功效。

课间操,就是把上午一个记忆序列打断,变成两个记忆序列。午睡,更使上下午之间的抑制降低到最低程序,以恢复下午与晚间学习的精力。

怎样利用记忆的这一特点呢?

(1)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开头和结尾去记,若是讲话,应该把要紧事先讲给大家,结尾时候再强调一下。

(2)记忆大篇幅的材料,可采取分段记忆法,这样每段都是有开头和结尾,就人为地制造了增进记忆条件。

(3)一次记忆若干名词或大题可改变其次序,每记一次就换一个开头和结尾,平均分配复习的力量。

(4)合理地组织识记材料,尽量使前后相邻的学习内容截然不同,防止抑制作用的发生。例如,刚学完历史,不要去学语文,以减少材料之间的相互影响。

(5)合理安排时间。早晨起来,不受前摄抑制的影响,晚上学习过后就睡觉,不受倒摄抑制的影响,这两个“”不能错过,可以利用它记那些难度较大的材料。再有,在长时间学习中,中间要休息休息,时间最好是10—15分钟,这样,又增加了开头和结尾的次数。

总之,充分利用开头和结尾会使你在同样的时间内,用同样的精力取得显著的记忆效果。

有人曾介绍先生的“二十二遍读”。这二十二遍不是一气完成,而是分四天进行的。第一天读十遍,第二、三天各读五遍,第四天读两遍。这就是分布识记法。这种方法比较省力,也比较科学。沙尔达科夫,曾做过这样的测试:分别让两组学生识记同一诗篇,一组采用集中识记的方法(即集中在一个时间内,将识记的材料反复学习,直到记熟为止),另一组采用分布识记的方法(在三天内,每天只读一遍,最后记熟)。测试的结果发现,分布识记比集中识记的方法好。在分布识记时,人的大脑神经细胞可以得到适当的休息;反之,老是重复同一材料,单调刺激容易引起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分布识记也就是分散记忆。所谓分散也有一个限度,不能认为越分散越好。过短的材料不宜分散记忆。同时还要掌握好间隔时间。间隔时间太长容易造成遗忘,间隔时间太短,又容易受到干扰。

这是通过自己测验自己来增强记忆的方法。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切了解自己的“底数。”通过经常性的自测,我们就能知道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学好,没记住,哪些地方易混淆,有误差,也就能马上核实校正,避免一误再误。其次,它可以培养我们随机应变的能力。在考试中,考题往往变换了角度,与原来学习时大不一样;在工作中,也常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棘手的问题。如果经常运用自测记忆法,对所学知识从多方面理解消化,那就能做到胸有成竹,临阵不慌,即使遇到出乎意料的问题,由于平时训练有素,也会得到很好的处理。

具体来说,自测记忆方法如下几种:

(1)定期测验。从时间上可分为当日测、周日测两种。①当日测:晚上睡觉前,应该将当天所学的知识择其要点复述一下或默想一遍。②周日测:星期天休息,可将一周来所学课程的内容变换角度提出问题,写在一张纸上测验自己,发现存在疑难或模糊之处,马上解决,决不拖欠。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单元测、全书测两种。①单元测:一个单元学完后,可问问自己这个单元学了些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取得了什么收获。②全书测:一本书学完后,可翻开目录,逐章回忆内容,并可挑选那些重要内容进行自测。

(2)默写自测。默写出文字符号比只看不写的记忆效果显著。这是因为默写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思维积极活跃,必然使记忆的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

(3)设问自答。“假若我是老师,我希望学生掌握哪些问题呢?”如果经常对自己这样提出问题,从多种角度设问自答,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设问自答能使人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而这些都是增进记忆的有利因素。

系统记忆法,就是按照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把知识顺理成章,编织成网,这样记住的就是一串。零散的珠子,我们一手抓不了几粒,如果用一根线把珠子穿起来,提出线头就可以带起一大串。记忆也是这样,分散的、片断的知识记得不多,也不能长久保持。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了,就会在脑子里留下深刻的痕迹。例如:记忆圆形、扇形、弓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这样记忆:首先抓住这三种形状的关系:扇形是圆形的一部分,弓形又是扇形的一部分,然后再把几种图形面积的公式串起来。这样记忆起来,就不困难了。

把知识系统化,往往还可以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记忆是智慧的仓库,但这个仓库里不能杂乱无章,应该把各种知识分门别类地放在应放的位置上,这样记得清楚,提取也方便。在列表的过程中,也可以培养比较和归纳的能力。往往是一张表整理出来了,知识在脑子里也就清晰了,不需要专门去背,也能记得很牢。

这是通过与别人对识记材料进行争论探讨以强化记忆的方法。

在进行争论的时候,争论双方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一方面全神贯注地听取对方的意见,同时分析其中的正误;一方面积极思维,评论对方的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情况下,信息输入容易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争论可以帮助我们检查记忆的准确性。通过争论,错误的暴露出来,得以纠正,从而形成正确的记忆。而记忆正确的知识也得到了检验和应用,并得到巩固和强化。

争论还可以使争论双方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在争论中,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无论是听到一个新观点,还是发现一个新论据;无论是自己被驳得体无完肤,还是被对方佩服得五体投地,都是一种强刺激,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运用争论记忆法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动机要正确。进行争论的目的是辨明知识的准确性,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而不是为了斗高低、出风头,更不能逞强好胜,中伤对方。

(2)态度要端正。进行争论要保持善意的、平等的态度,不应钻进牛角尖。既要允许对方有错误见解,也要承认自己的不当之处。对别人的谬误要善意指正,对自己的错处要勇于改过,决不能固执己见。

(3)方法要对头。争论中切忌跑题,如果离题太远,就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争论中要坚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不懂装懂。

心理学认为,理解是通过利用现有的知识在事物与事物之间建立起一种逻辑联系。在阅读比较容易的文章时,理解仅表现为感知,也就是说一下子想到从前所掌握的知识,或者马上能够从现有的知识里抓住所需要的东西并把它同新的印象结合在一起。但是,在阅读学习不熟悉的和不易理解的知识时,就要利用知识建立新的逻辑联系。理解记忆是以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为前提的。这种理解,并非指一般的弄懂了,而主要是指掌握了所要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及它与以前的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

理解,理解是关键,是记忆的基础。要理解,就应对记忆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掌握它们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层次关系,抓住表现内容实质的关键处(或重点词语,重点句、段,重点步骤等)。这样,也就在理解中识记了。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