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共享缩微图书怎么看大家怎么看?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题目指瑕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它不仅介绍了书籍的演变历史,而且介绍了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书籍的发展变化。文中列举了许多生动的历史事例,语言通俗易懂,编入初中课本,很适合学生阅读。

可是这样一篇好说明文,却有不少瑕疵,给人一种美中不足的遗憾。可喜的是自从编入课本十余年来,已经做了多次修正,剔除了不少瑕斑,使这块宝玉变得光洁了许多。但是,仍有遗憾之处。例如“在这些一片片的甲骨上,记载了殷代的祭祀、战争、农业、牧业、手工业、气象、政权组织,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况”一句中的“在……上”二字,就应删掉,才不致于使句子缺少主语。笔者在此暂且不谈这篇说明文中还存在的瑕疵,只谈这篇说明文修改过的题目仍存在的问题。

这篇说明文的题目原为《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后来改成《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从实质上看,改后的题目与未改的题目存在着同样的毛病。采用“从……到……”的形式构句命题,“从”的宾语和“到”的宾语应属于同类事物,句子才说得通。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是地点,“从宜宾到重庆”也是一样。再如“从三到万”中的“三”和“万”都是数字,又如“从小孩到老人”中的“小孩”和“老人”都是人。而“甲骨文”却是一种文字,它既不与“口袋图书馆”同类,也不与“缩微图书”同类。如果从这篇说明文是介绍书籍的变迁的这个角度看,把题目中的“口袋图书馆” 改为“缩微图书”是紧扣了说明文的内容,要比不改好。问题是“从”的宾语“甲骨文”没有改,既与“缩微图书”不同类,也与说明文的内容不相符。如何改呢?改法有三:一是把“甲骨文”改变“甲骨”,二是把“甲骨文”改为“甲骨片”,三是把“甲骨文”改为“甲骨文片”。三种改法,比较来看,还是采用“甲骨文片”好。虽然三种改法,都使“从”的宾语不再是一种文字,而是一种书籍,与“到”的宾语同类,但是,“甲骨”没有“甲骨文片”形象,并且与“甲骨片”一样没有能体现出这种雏形书籍的古时代特征,因为现在依然有甲骨和甲骨片,却没有甲骨文片。再者,“甲骨文片”是四个音节,“缩微图书”也是四个音节,读起来和谐。

如此说来,《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还是改成《从甲骨文片到缩微图书》为好。

加载中,请稍候......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①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这些文字,直到 1899 年才发现。

  ②那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有一位叫王挞荣的官员得了病。他懂得医道,每次抓来的药,都要亲自看过,然后煎熬。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味叫做‘龙骨”的药上面,发现有许多好像文字的东西,他感到惊讶。于是把这家药铺里刻有这种文字的“龙骨”全买下来,凭着他对中国古文字的很深的造诣,考证出这些“龙骨”是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乌龟壳和牛的肩肝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那时使用的文字。在这些一片片的甲骨上一己载了殷代的祭扫、战争、农业、牧业、手工业、气象、政权组织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况。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这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

  ③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木片上,叫做简或牍。就是把竹子木板劈咸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 5 寸至 2 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到 8 到 14 个字。有的把简膜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筒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④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筒和木片有 120 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 3000 片竹简。

  1 .用横线画出文段中与成语“韦编三绝”有关的一个句子。

  2 .在第一、二自然段中:

  ①主要介绍了什么?

  ②末句加点的“可以说”可否删去,为什么?

  3 .在第四自然段中:

  ①作者采用了什么层次安排方式?()

  A 连贯式 B .递进式 C .总分式认并列式

  ②作者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A 分类别、列数字 B .举例子、列数字

  C .列数字、作比较 D .举例子、作比较

  4 .为使说明有条理,本文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A 空间)顺序 B .时间顺序 C .逻辑顺序

  1 .传说孔子…多次。 2 .①甲骨文的发现经过和它的内容②不能删去。因为“这些龙骨是书籍的雏形”,是根据现已发现的材料所推断出来的结论,所以必须在“是”的前面加“可以说”予以限制。 3 .① C C (2)B 4

中二單元五 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 內容理解 1. 在發明紙張之前,古代的人曾經用過哪些材料作為書籍用材?你認為後人為甚麼不再使用這些材料呢? 2. 文中作者寫蔡倫發明了紙張以後,印刷術也隨之發明,兩者有甚麼關係?試簡單說明。 3. 作者說明了哪幾種「奇妙的書」?試以自己的理解介紹一下。 能力學*** 一 理清篇章的中心思想 1. 根據課文內容,完成下表。 標題 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 段意 (意義段) 第一層 第二層 第三層 第四層 第五層 中心句 根據以上資料,分析本文的中心思想。 3. 說明你是通過下面哪項來綜合出上面的中心思想,在適當的方格內加P。(可選多於一個***) □ 標題 □ 段意 □ 中心句 二 認識說明的順序 —— 時間順序 根據課文,說明書籍用材及印刷發展的時間順序。 三 認識說明的方法 —— 描述說明 1. 找出描述說明甲骨文的一段,並簡介作者說明了甲骨文的哪一方面。 2. 分辨下面哪個片段運用了描述說明,在適當的方格內加P。 □ 正式的書籍,是在兩千多年前春秋 戰國時代出現的。(第3段) □ 春秋末期,還出現了寫在綢子上面的書。這種書叫做帛書。它可以捲起來,一部書就是一卷或幾卷綢子,用木棒做軸,所以也叫它 卷軸。(第5段) 紙的發明,為書的發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第6段) 雕版印刷質量差,效率不高,雕刻一套書版要幾年,而且一部書要刻許板,佔用大量房舍存放,發現了錯別字也不好改。(第8段) 有一種書, 插圖都是立體的。把書打開,書裏的人和動物會站起來,躍然紙上,栩栩如生。(第13段) 四 認識說明的方法 —— 引用說明 1. 說明第4段怎樣運用引用說明,並指出它要說明的事實。 2. 找出課文中其他運用引用說明的例子,並加以說明。 段落 內容 第_____段 原文: 說明: 第_____段 原文: 說明: 進階訓練 1. 本文概括地說明了中國的書籍由古代至現代的演進情形。作者先說書寫材質的出現,再寫紙張的發明,後說印刷術,最後說到電子化書籍,這種說明順序能反映甚麼?如果不按這個順序,隨意由其中一件事說起,會影響這篇文章的說明作用嗎? 2. 根據課文中書籍的發展情況,用紙造的書籍將來會給淘汰嗎?試說出你個人的看法和理據。 3. 現代書籍日益多樣化,技術先進,但怎樣的書籍才能吸引你閱讀呢?試發表你的意見。 參考*** 內容理解 1. 古代的人曾經運用甲骨、竹簡、綢子來作為書寫的工具。甲骨的表面平滑,可以雕刻文字,不過甲骨形狀不規則,所以不便製成書冊,也不便收藏。 竹簡是被削成片狀的竹子,刻寫文字時比較容易,也可串起成為書冊,不過因為竹簡面積小,每條只能寫8至14字,要很多竹簡才能寫成一本書,所以不論重量和體積都影響收藏。 綢子是絲,它比甲骨和竹簡都輕便和易於收藏,不過絲綢貴重,用來寫字就太昂貴,不是人人都可負擔。 2. 蔡倫發明了紙張,他造的紙張比以往的竹簡方便,所以出現了用紙抄寫的書。由於紙張成本較低,書的生產自然增多,不過手抄書比較費時,所以印刷術就隨之而發明出來。 3. 作者說明了會說話的書、能活動的書、立體的書和縮微型的書。 會說話的書,就是裝有發聲電子儀器,或在文字下印上代號,再用儀器幫助發出聲音的書。能活動的書,是附有光碟的書本,以光碟輔助書本說明。立體的書,是書本經過特別的剪裁和印製,令書內的圖片能站立起來。縮微型的書,是印製在微型菲林內的書。 能力學*** 一、 1. 第一層: 說明中國古代書籍起源於甲骨文。 第二層: 說明中國在春秋戰國時出現竹簡和帛做的書籍。 第三層: 從紙的發明和印刷術的發展說明中國古代書籍的演進。 第四層: 說明由於電子和鐳射技術的應用,因而出現了奇妙的書籍。 第五層: 總結科技的發展令書籍不斷演進變化。 中心句: 科學在發展,書也在不斷演變,它以越來越豐富的營養,哺育勤奮學***的人們。 2. 書籍的發展不斷演進,體積越來越簡便,內容也越來越豐富。 3. (標題 (段意 二、 殷 商:在甲骨上刻字 春秋:戰國在竹木簡牘上刻或寫字編成冊 東漢:出現用紙造的書 唐:雕版印刷開始發展 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 近代:印刷方式多種多樣 三、 1. 「憑他對中國古文字的很深的造詣,考證出這些『龍骨』是殷 商時代遺留下來的烏龜殼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那時使用的文字。在這些一片片的甲骨上,記載了殷代的祭祀、戰爭、農業、牧業、手工業、氣象、政權組織,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況。後來人們把這種文字叫做甲骨文。」(第2段) 作者描述了甲骨文被發現的詳細情況和名稱的由來。 2. ( 春秋末期,還出現了寫在綢子上面的書。這種書叫做帛書。它可以捲起來,一部書就是一卷或幾卷綢子,用木棒做軸,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