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很忙:造景点、讨分成
原标题:少林很忙——教授武功、改造景点、讨要门票分成
“1989年,作为一个旅游中心,少林寺重生了。”
三年后,21岁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生马修波利(Matthew Polly)漂洋过海,最终坐着旅游大巴上了少林寺,开始拜师学武。那时,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已经红过,外汇券正在黑市盛行,高音喇叭播放着流行劲曲—马修一路找寻东方传统文明,而他遇到的年轻少林武僧们却幻想着过上西方人的生活。
2007年,已经成为旅行作家的马修,将自己于上世纪90年代学武少林的经历写成回忆录American Shaolin并出版,此书最近被上海译文出版社以《少林很忙》为名翻译出版。
《少林很忙》中,因为截然不同的文化碰撞所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马修无意中见证了少林的变化和发展,并为探寻今日“少林寺商业化”之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个人记忆。
“我本以为少林寺是一所与世隔绝、孤零零的寺院,暴露在风吹日晒之中。但想象和现实中见到的全然不同。”马修对90年代初少林寺的描写,始于一团乱象:轿车和旅游大巴堵在通往停车场的大门前。几十家小饭馆密密麻麻排在路的两边,都是些简陋的危房,四处都是裂缝的水泥和支离破碎的灰泥。还有几十家屋顶上波浪状石棉瓦的小屋,专门贩卖功夫饰品。驴车在停车场的门口等着招揽***,拉游客去相距八九百米外的寺院。那儿有更多当地“企业家”编造出来的创造性景点:一架二战中用过的拉货飞机,上面的标语说这是***乘过的第一架飞机;滑雪缆车可以带着游客到某座山的山顶,在那里可以打机***;或者能看见一具至今已有两千年的木乃伊,其实不过是只死猴子。
“这座孤独的寺院已经变成了铺天盖地、席卷一切的世俗旅游景点,功夫世界就是卖点和噱头,它成了一个低价的艾波卡特中心。”多年后,马修总结。艾波卡特中心坐落于迪士尼世界度假区,是该度假区的第二座主题乐园,以科技创新、未来和世界各国文化为主题,但一直为人诟病,认为粗制滥造、只为赚钱,是旅游消费的典型陷阱。
当年的少林寺周围,有六七个名字相似的私人功夫学校:少林功夫大学、少林武术学院、少林武术和功夫学校等等。根据马修了解的信息,这些机构总共训练着一万多名十几岁的中国男孩,以及少数女孩。
买了一张老外门票—价格是中国人的十倍—的马修,找不到和尚们在哪里。他四处搜寻,寺院里有许多游客和导游,还有卖饮料和点心的农民,甚至有换外汇的人,但就是没有和尚。就在马修遗憾和伤感之时,他在人群中看到了一个穿橘色僧袍的光头小男孩。马修激动万分。
小和尚穿梭于游客、当地售货员和来自各个功夫学院的青少年学生之中,他拐进了两个餐馆之间的小巷子。土路两边都是木屋,里面传来功夫搏斗的声音。巷子尽头,小和尚拐进了一件小屋。那是少林寺的电子游戏室。
马修在与小和尚打了几个回合的《街头霸王2》之后,得知他叫小虎。这个当时只有八岁的小男孩后来常常跟马修玩在一起,并以“速成班”的方式教会了马修如何用中文骂人。也正是小虎,让马修找到了少林武术中心的“国际事务办公室”,达成了他习武的心愿。
整个武术中心包括一家餐厅、一家廉价旅馆、一座员工的双层公寓和一个主题综合区。综合区有几间办公室,两个训练大厅,以及一个演出大厅。某种意义上,少林武术中心像一个政府所属机构,当时的武术中心一把手刘主任一直被人说“不是少林的人”,他后来也的确被调去了另一个政府部门高就。
“当他们听说我计划在少林待上一到两年,着实吓了一跳。他们的眼睛像点钞机一样亮了起来。”马修这样形容当时接待他的翻译凌同志、武术中心的鱼同志,以及武术中心的二号人物焦副主任。
最终,马修以每月1300美元的价格,成了少林武术中心的洋学生。按照当时焦副主任对他说的,这1300美元包含了“住宿、伙食和私人训练”,不过马修后来知道,这些钱和那些教导他少林功夫的武僧并没有关系。
那是1992年,外汇券和人民币的比例是1:1,银行里外汇券和美元的汇率是5.7:1,而在黑市实际汇率是8.2:1。
如果马修没有真正拜少林寺内的和尚为师,就算不上真正的少林弟子。某种意义上,那些在武术中心教导他功夫的武僧并非真正的和尚。
马修后来拜的是永信大师,也就是如今蜚声国际的少林方丈释永信。那时候的永信大师,还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拜师是有政治目的的,永信就是下一届方丈,他跟大人物们关系很好。我告诉你,等到永信当上了方丈,他就会利用关系,把少林寺的管理权夺回来。”与马修一起学武的永信大师的另一个弟子,极有预见性地说了这番话。
“永信是寺里最有钱有势、关系门路最广的和尚,但也是最惹人非议的。他有辆梅赛德斯奔驰轿车,还雇了私人司机。永信一离开少林寺就是好几个月,只要有北京的贵宾来到少林寺,都是永信作陪。他还找了一群会武术的和尚组成了一支独立的队伍,想与武术中心竞争去国外巡演的业务。”即便是在二十多年前,马修对自己所拜之师已经有敏锐的观察。
1999年,极富传奇色彩的少林寺代理方丈苏西因病离世。马修的师傅释永信成为接班人,他认为“少林的名誉,更别提少林精神了,深受旅游业所害”。
2003年,马修重游少林,再次见证了释永信出任方丈后的作为——除了寺庙,几乎所有的一切都消失了,那些为游客提供餐饮的搭建建筑、屋顶用铁瓦楞搭起来并销售功夫主题小玩意的棚户以及几乎所有的寺里学校,都不复存在,当然还包括那些荒诞的旅游景点。
当然,也有一些“关系”够硬、足以抵挡永信主持钢铁般改造意志的机构,比如少林武术中心、散打培训地塔沟武术学校以及少林寺票务中心。
在马修眼里,师傅释永信的确为改变少林寺和尚的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此之前,少林的僧人们甚至连吃饱饭都是问题。
在以少林寺为核心的少林景区门票收入中,少林寺和地方政府三七分成,释永信曾公开表示对此不满:“门票收入分配中,少林寺基本比较被动,到底卖了多少票,多少人是免票的,都是他们(政府)说了算,给多少是多少。”
对于少林寺索要当地政府拖欠的数千万门票分成,有政府工作人员私下指责说:“和尚念好经就行了,要那么多钱弄啥?”
“释永信是精明的商人,也是强大的领导者”
当年,教马修功夫的是少林寺武术中心的成浩(法号释兴浩)和德清(法号释兴鸿)。成浩精通鹰爪功,德清擅长飞檐走壁。如今,成浩移民休斯顿,开了一家武术学校;德清移民匈牙利,为当地特种部队做功夫指导。马修说,他的师父和同学们都知道他写了这本书:“他们非常欣慰,因为我写的都是真人真事。虽然拍少林和尚的电视剧和纪录片不少,但大都是假的。”
时代周报:从书里的描述来看,上世纪90年代初的少林寺充满浓重的商业气息。
马修·波利:那是一个商业陷阱。杂货店和饭馆密密麻麻,都是用来服务游客的。而且当时少林寺很穷,很落后,但如果近距离去接触,会发现少林寺还保留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精神。
时代周报:当时花了多少钱在少林寺学功夫?
马修·波利:一开始,河南省旅游局每个月收我1300美元,算作餐饮、住宿和培训费。我觉得这个学费太贵了,但我刚到中国,还不知道怎么讨价还价。三个月之后我跟他们谈好了价格,每个月交550美元。
时代周报: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点不明白:武术培训中心的和尚们都是真正的佛教弟子吗?
马修·波利:根据历史上的观点,有两种和尚:文僧和武僧。对武僧来说,清规戒律没那么严格,但大家经常以为学功夫和学佛是两码事,其实在少林寺,学功夫也是学佛道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动态的冥想。所以,如果你在少林学武术,也就是在修佛道。
时代周报:2003年,你重新回到少林寺的感觉如何?
马修·波利:很多小商店、饭馆和学校都被清扫光了,少林寺变安静了。大部分学校都迁到了离它最近的登封市。当年我在少林学功夫的时候,大概总共有1万名学生。2003年已经有3万至5万名学生了,分散在少林和登封两个地方。还有,当年我们只学武功,不识文墨,再回来的时候,课程安排已经变成了半天文化课,半天武术课。我觉得这是个了不起的进步。中国有一句成语叫“文武双全”。
时代周报: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是你的师父,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马修·波利:在少林寺,师父和教你功夫的老师通常不是同一个人。我和释永信见过很多次面,但他并没有教我功夫。在我看来,他是个精明的商人,也是个强大的领导者。在他的带领下,少林寺蒸蒸日上。虽然发展过程坎坷,但比起1992年来说确实强盛了许多。
时代周报:如果他没有教你武功的话,他到底教了你什么呢?
马修·波利:他没有问我收费,也没有向我索取任何东西。我给了他一个红包当礼品,这算是少林的一个传统习俗吧。释永信确实没教我武功,但他给我的整个人生和职业生涯做了参谋,是他建议我写一本关于真实的少林寺的书,他希望我能跟西方世界分享我的少林经历。我是在他的启发下才写了这本书,也是因为他,我才成为了一个作家。
时代周报:释永信创办了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少林寺影视公司等等,你对释永信本人和他领导下的少林寺怎么看?
马修·波利:近十年来,我对释永信的了解大多来自报纸杂志。有些人批评他太商业思维,但那些人没见过90年代的少林寺,他们不知道那时候和尚连饭都吃不饱。很多时候,他们都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练功,条件着实艰苦。所以我很欣慰现在少林寺富裕起来了,和尚用不着挨饿了。
[美] 马修·波利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