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上海靠什么打败了帝都北京成为中国第一城?_时拾史事_新浪博客
魔都上海靠什么打败了帝都北京成为中国第一城?
&高成&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光阴荏苒,三十多个春秋无情走过,如今许多人怀念着八十年代的中国。在那个时间段里,有80后的童年,70后的青春期,60后的花烛夜,40后、50后的苦苦支撑。没有铺天盖地的雾霾,“扶不扶”摔倒老人还不是个问题,大多数人生活的都很清苦。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如果你送给一个小孩子上海产的“大白兔”奶糖,他会高兴地找不着北,如果一对夫妇结婚时有“上海”牌手表,”飞人”牌缝纫机,邻居们会羡慕不已,若接新娘的车还是“凤凰”牌自行车,就相当于现在开个宝马奔驰了。当时上海货是国货的代名词,遍布大江南北。要是到上海出差,同事、亲朋好友都会跑来找你带东西,因为什么东西都是上海货好。
八十年代的上海外滩
八十年代的上海虽然经济总量位居大陆城市榜首,但居民的生活水平并不高。在没有私家车、地铁的时代,上海大街小巷奔驰着毛虫外型的公交车,人们称之为“巨龙车”,每次上下班高峰期,人们一窝蜂的涌上,前胸贴后背,前面的人几乎都是被挤上去的,车上没有空调又狭小闷热,夏天时那味道可以让人崩溃。而要是在老上海没住过亭子间,不能算科班出生的上海人,住房紧张薪水又微薄,一家三口蜗居在十几平米的亭子间里,吃喝拉撒睡全在里面。平时一日三餐很少见到肉的影子,逢年过节要是发了跟粮食有关的票,食品店门口居民排的队是一眼望不到尾的。上海生活尚且如此,其他城市可想而知。
八十年代的上海街头
就在这时,南方的广东发展势头强劲,他们又成为了第一批吃葡萄的人。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有三个在广东。由于经济实力的增长,广东开始了新一轮的“北伐”。平时的生活中,在饭店用完餐准备结账,我们会对服务员说:“买单。”有急事要坐出租车,我们会说:“打的”;购买商品想要分期付款,会说:“按揭”。也许你都没有意识到,这几个词语其实都来源粤语,文化的“北伐”还有一个更明显的是粤语歌的广泛传唱,人们都很现实的,哪里经济发达,就更钦慕哪里的文化。商品的“北伐”则有不同的阶段,一开始卖的是走私品,后来是正规的商品,不少产品甚至把原来上海货都给击败了。从1978年到1991年,上海的经济增速(7.43%)不及全国平均水平(9.04%),GDP占全国GDP比重明显下滑,经济衰退趋势明显。
八十年代拍摄婚纱照
为什么四个经济特区没有上海呢?因为上层存在着顾虑,改革开放以前,上海在计划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每年为全国提供大量的产品,交的税也占国库收入的很大比重,其本身反倒没有得到太大的支持。从新中国成立到1985年,上海为中央政府缴纳了3500亿元税收,而从中央得到的支持不过百分之一。当时经济特区不是每个人都看好,万一失败了呢,会不会把上海搞乱?所以选择了深圳这种当时经济非常落后又具备潜力的地区进行试验。等到进入九十年代,时机就非常成熟了。外滩黄浦江边那些欧式风格的建筑看起来非常高大上,是外地人对上海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之一,可等到对面浦东新区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后,与之比较也相形见绌。曾有人说,90年代世界一半的起重机都在浦东作业。浦东开发之后上海的经济总量以开挂的速度井喷,后来甚至超过香港,成为世界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千年中国看西安,百年中国看上海。上海的崛起也只是这一百多年来的事,在此之前,别说全国了,上海就连长三角最发达的港口城市都算不上。中唐晚唐的时候扬州比较发达,“故有唐藩镇之盛,惟扬益二州,号天下繁侈”,当时天下流行着“扬一益二”的说法。宋元时期则明州比较好,就是现在的宁波,发达的经济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南宋时明州出了5个宰相和10个副宰相,史弥远就是其中的代表,明州的士大夫在朝中很有影响力。&
直到满清统治时上海才逐步崛起,这与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中国的海岸线非常漫长,上海正好处于海岸线中点的位置,到渤海湾沿岸与珠三角的距离接近;跟北方的港口比气候适宜,终年不冻;港口本身距离江口有一定距离,不易受台风的侵袭。永乐元年户部尚书夏元吉整治黄埔江水道,使其变成了水量丰沛的航道。另一个巨大的优势便是长江的出海口,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黄金水道,经济腹地十分广阔,而明清时上海所在的江南地区已经是全国的经济重心,那里土壤肥沃,人口密度大,教育水平高,能为上海提供资金、人才、粮食,还有用于出口的生丝、茶叶。自古以来这一带的人就不善于打仗,写文章、做生意是他们的特长,这一特性也有利于上海。
八十年代上海街头
&新航路开辟以后,全球化趋势明显,世界正日益变为一个整体,工业革命后,西方在全球开辟市场,获取廉价原料,算是发展的机遇。上海本身条件优越,若没有政策上的配合,相当于自废武功。清朝乾隆中期宣布只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关闭其他口岸,严格限制对外交往,闭关自守束缚了上海的发展。英国进口的中国货物主要是生丝和茶叶,产地在江南,由于只有广州一口通商,商人不得不长途运往广州,增加了成本、损耗。开埠以前的上海归松江府管辖,以沙船业与棉纺织业闻名,生产的土布销量很广,在明代就有俗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所以上海崛起前不像后来的深圳,一开始只是一个小渔村,很多人迫于生计要逃港,上海在当时国内的贸易中已经有所发展,嘉庆年间“船舶如蚁,舳舻尾接,帆樯如栉,似都会焉”。并不差,开放后能走得更远,成果更大。
满清统治者关起国门,自娱自乐的日子不可能永远持续。道光二十二年,吴淞口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他们是英国的军队。六十六岁的老将陈化成率军抵抗,他亲自指挥西炮台发炮,并击伤英舰多艘,可是两江总督牛鉴关键时刻掉链子,临阵脱逃,弄得军队大乱,英军趁机登陆,从两面夹攻西炮台。陈化成拒绝撤退的命令,在孤立无援的条件下与英军作战,最终伤重殉国。之后英军一路打到南京,清政府与之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上海等五个城市为通商口岸。
西方的侵略一方面使中国割地赔款,付出惨痛代价。一方面也打开国门,输入了先进的思想与技术,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进步。满清统治时君主专制极度强化,经济上重农抑商,文化上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遏制思想,视西方的先进科技为“奇技淫巧”,不屑一顾,面对人口的压力则力不从心,毫无办法。中国国内有如死水一潭,这个古老的国度已经到达了一个瓶颈,几百年来没有什么大的进步,越来越落后于世界大势,若没有外界的影响,不知要到何年才能开始近代化。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成为了中国与西方接触的一个窗口。
上海的亭子间
战争结束以后,广州、福州的百姓不认可条约,发动了反入城斗争,让清政府非常为难,民众要闹事,洋人惹不起,夹在中间,两头受气。英使这时根据《虎门条约》的规定,与清政府制订了《上海租地章程》,将外滩的一块土地作为英国人的租赁地,也就是租界。清政府并没有想到以后会有多严重的后果,觉得这样正好洋人没有理由要求入城了,更不能沟通汉人造反,方便了管理,而且华夷之别的思想观念很重,打心眼里排斥洋人。之后法国和美国在上海也有了租借,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教堂、报社、出版机构、医院等相继出现在了上海,一时中西文化交融,别具特色。
开埠后的十年苏州依然是江南的商业中心,上海只能居于人后。可另一股势力改变了形势,那便是太平天国的军队。洪秀全率领太平军从广西一路北上,到湖北后又调头东进,最终选择定都南京。毕竟经济发达的地区并不只吸引达官显贵、才子佳人,战乱年代也是起义军的首选,如此一来,血光之灾就不可避免了。一开始清军为防止太平军东进,在孝陵卫附近设置了江南大营。可惜没能抵挡住太平军的攻势,之后太平军势如破竹,拿下了苏州、杭州,至今苏州拙政园附近还有李秀成的忠王府。大乱以后,被战火波及的州县居民纷纷逃亡上海租界寻求庇佑,难民人群里既有地主富商,也有穷苦百姓。相当于为租界提供了成千山万的廉价劳动力。资金、技术外国人本来就有,现在员工也来了,正好可以发展壮大了。历史有时很相似,抗日战争前期租界也曾繁荣过,因为淞沪会战和南京战役后,大量战争难民涌入租界,助力经济发展,太平洋战争前日军没有对美英宣战,所以也没有进攻租借。
太平天国忠王府
其实在太平军刚到南京时,上海的刘丽川发动了小刀会起义,并宣布听洪秀全的指挥。可是双方没提前沟通好,太平军不为所动,未派兵东进,因为兵力都用在了北伐和西征上。这么一来小刀会便死惨了,清军与洋人一起成功镇压起义。列强因为出兵有功,扩大了租界,跟之前比,面积增长了十几倍。后来李秀成带兵东征横扫苏杭,把周边县市都攻下了,唯独没有攻打上海。“唯上海县未下,碍有洋行,恐伤和好。”李秀成认为太平军与洋人都信奉上帝,应该是一路人,他们不想和“洋兄弟”对立,想和“洋兄弟”通商,还有他们觉得上海一个弹丸小地而已,不足挂齿,对上海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然而列强并不认可篡改教义的太平军,权衡以后,还是决定支持清政府,于是转变中立态度,派兵干涉。李鸿章新建的淮军来到上海后,迅速更新了装备,增加了洋***和劈山炮,还有洋教官负责训练,实力大为加强。中外合力,江河日下的太平军末日也就到了。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上海在战乱中不但得以幸免,还更为发展了;苏州则损失惨重。此消彼长,江南商业中心的挂冠也夺被上海摘得。之后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在上海建立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轮船招商局,《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城市设厂,对本国民间资本也有放宽,此后上海逐步发展为工业、金融、贸易中心。
粮票店
上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成为了近现代历史上许多大事件的见证者,比如***成立,蒋介石四一二政变,淞沪会战等,当上海的印钞机没日没夜的印钞票,蒋经国打虎失败时,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就为之不远了。此后国门再次关闭,上海被建设为了计划经济的坚固堡垒,虽有发展,但巨大的潜力并没有得到释放,自己遏制了自己,直到二、三十年后的再度开放。1965年上海《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引起巨大震动,被视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而1991年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一系列署名“皇甫平”的文章,是次年***南巡讲话的预演,两件影响中国未来的大事,最早都在上海埋下了伏笔。
唐朝时年少无名的白居易初到长安,拜见文学老前辈顾况,此情此景就像现在某位一脸稚气的大学生去办公室找颇有名气的大学导师一样,开始顾况有点瞧不起白居易,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帝都物价高着呢,住在这很难啊,可等到读了白居易的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立马改变了看法:“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有这样的水平,再高的物价也难不倒你呀。时空越千年,长安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今天朝最发达的城市已经变成了北上广深,尤其是上海,一线城市之首,浦东开发后上海经济飞速增长的时候,也是与中西部差距迅速扩大的时候,那里有高薪,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有更好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外地人,其中有农民工,现在许多农民工已经升级为了用智能手机的第二代,还有很多大学生,通过高考制度走来。每个从外地赴沪打拼的也会想到:“魔都房贵,居之弗易。”要想在那里立足,有钱有关系并不够,最需要的还是知识和能力,就像白居易对于长安一样。
很有意思的是,人们把北京称为“帝都”,把广州称为“妖都”,而把上海称之为“魔都”:魔幻之都。这个名字看似出自网友之手,实际上却有些来头,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人首先提出来的,百年前日本名作家村松梢风写了一本畅销小说,名字就叫《魔都》,此后“魔都”一词被人们接受,用来代指上海,好像还指代过南京。对于那些年蛰居上海的日本人来说,尽管长期居住在沪,可始终无法参透上海错综迷离的世相,在霓虹灯与高楼大厦的掩映下,在租界和县城之间,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离奇的事都会发生,变幻莫测,让人捉摸不透。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生活有时候比电视剧的情节还要离奇。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舞女绝对是有类似感受的人,有个苏州籍的舞女叫孙致敏,原本家境尚好,一家人生活得也快活,她有机会接受教育,一直读到高中,要知道那个年代一个女孩子家有这样的学历已经很不错了。可是命运骤变,侵华日军打到苏州,战火过后,变得一无所有,只好流浪到上海,因为没找到工作,只好到舞厅当了一名舞女,每天接待着形形***的客人们,供他们搂抱,遇到素质特别差的还不能拒绝,每晚都要跳好几个钟头,无故不能停止伴舞。
什么样的舞女最受欢迎呢,在这个看脸的社会,当然是年轻、颜值高、舞技娴熟的,同时还要会讨客人的欢心,大部分舞女默默无闻,少部分红得发紫,有时候一些舞女为了获得更多收入,干脆就跟客人开房了。孙致敏当舞女其实也是迫于无奈,生逢乱世,家里四口人等着她养,服装、烫发、房租、化妆品都要用钱。更加令人担忧的是:社会上要求禁舞的声音越来越大,一旦禁止,再找个饭碗更难了,1948年禁舞令实行,舞女们不满,直接打砸了社会局大楼,迫使政府放宽禁令。舞女们还发现,上海的得势者有如走马灯般变换,趾高气扬的日本人走了,汪伪政府的官员下台了,接下来的国民党也撑不住几年,外国人也少了,变来变去,难以预料......
白居易在浔阳江畔偶遇琵琶女,听了女子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到“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悲催境遇,感慨世事,司马青衫。一千年后,琵琶女换做了舞女,京城女换做了魔都女,世事依旧难测,其实又何止是舞女会有如此感触,崛起后人头攒动的大上海各行各业俱是如此,相对于历史大势,个人能够左右的少之又少……
作者留言:这是系列《失落的古城》第八篇。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城市则是古今人们共同的话题。如果喜欢作者的文章,可以关注他的微博(昵称是“高胜寒1995”),祝大家新年快乐。
我是分割线啊
***姿势,次数,内衣,日期:中世纪的奇葩性生活规定
卖国将军,瘾君子,风流少帅 教科书为何称他“民族英雄”
埃及人在修金字塔的时候,中国人在做什么?世界上各个文明都在做什么?
日本人的起源是哪里?
被邀请出席新中国开国庆典的帮会大佬
新疆是先有了汉族还是维族,最早是哪个民族在新疆生活
死人是怎么结婚的?----聊聊神秘的冥婚背后
抗日战争中,蒋介石是怎么失去南京的呢
下面是本文作者的支付宝二维码,如果你喜欢他写的东西,就用实际行动表示一下吧:)
关于时拾史事
搜索微信号:historytalking 关注时拾史事(点击链接关注我们:/2epd7s)。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时拾史事读者群号
,欢迎喜欢历史的各位加入群一起交流啊\(^o^)/~投稿请发
更多文章,长按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34,241,720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404 - 找不到文件或目录。
404 - 找不到文件或目录。
您要查找的资源可能已被删除,已更改名称或者暂时不可用。西城诀转身一世琉璃白 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上海为甚叫魔都?!_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