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红安达人秀视频怎么报名,我有我的特技功夫

“红安音符”
可关注我们!
关注“红安音符” ID:
honganyinfu
定期推送红安本土资讯、吃喝玩乐购、
同城活动、商家折扣优惠信息、
精品文章/视频等诸多优质内容。
打造最权威、最受红安人欢迎的本地微信平台!
合作***:
投稿联系邮箱:
“红安音符”
可关注我们!
关注“红安音符” ID:
honganyinfu
定期推送红安本土资讯、吃喝玩乐购、
同城活动、商家折扣优惠信息、
精品文章/视频等诸多优质内容。
打造最权威、最受红安人欢迎的本地微信平台!
合作***:
投稿联系邮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信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电视剧《铁血红安》大揭秘_红安胡耿_新浪博客
电视剧《铁血红安》大揭秘
电视剧《铁血红安》大揭秘
----在“红安老年大学”的演讲实录
38集电视连续剧《铁血红安》,是一部反映红安人民革命斗争的优秀电视剧;是一部讲述开国将军坚定的革命信念、理想,为当代人在精神上“补钙”的电视剧;是一部“传奇不离奇、戏剧不戏说、传情不滥情”,将“血性”与“人性”相结合的电视剧;是一部在全国以真实县域命名的电视剧。
《铁血红安》从2014年11月11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开播之后,整个红安县是万人空巷,争看《铁血红安》。在全国,该剧的收视率突破了2%,与电视剧《亮剑》相媲美,登顶收视冠军。其中第19集收视率达到2.24%,收视份额为6.75%,全剧平均收视率为1.84%,收视份额为5.24%,日均观众突破2亿人次。所谓收视率,是指某一时段内收看某电视频道(或某电视节目)的人数,占电视观众总人数(或家户)的百分比。收视率突破2%,就是说在同一时间播出的节目中,在所有收看电视的人里面要有2%的人从头到尾地完整的收看《铁血红安》一剧的人,才算收视率,只看几分钟或只看一半的人,都不能算收视率。所谓收视份额就是指看某频道的收视率占所有频道的百分比。如果有100台电视机开着的话,有6.75台同看一个节目。那么,这个节目的收视份额就为6.75%。截至12月10日,网络点击率高达10亿。推送网站过5000家。《铁血红安》一剧受到了广大观众和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赞扬。为此,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及《湖北日报》、《黄冈日报》等10余家全国和省市的权威媒体,对《铁血红安》一剧都作了专题报道。
这里,我摘录几位专家学者和观众在看了《铁血红安》之后的感想与评价。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在《铁血红安》研讨会上说,红安人民对中国***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特别是大革命时期,做出了非常独特的贡献。尤其他们做出的牺牲,是无可取代的,甚至于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红安红色文化、将军文化所凝聚成的红安精神,是一笔宝贵财富。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说,看完《铁血红安》样片之后,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也就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灵魂。看完这个戏,给人一个强烈的信念就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靠的是先进精神。
著名文艺评论家陈先义说,《铁血红安》这部电视剧,称得上是一部与《亮剑》媲美的优秀电视作品。也是近年来非常难得的一部风格独具的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优秀作品。为此,他还在2014年11月21日的《解放军报》上,以《讲好为民族发声的中国故事》为题,专题评论《铁血红安》。他在文章的开头写道:“不久前,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而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铁血红安》,就是这样一部优秀之作。”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伟国,以《英雄赞歌----看电视剧〈铁血红安〉》为题,在2014年11月24日的《光明日报》上评论说:“38集革命战争题材电视剧《铁血红安》是一部为共和国开国将军们,特别是从红安走出来的将军们树立丰碑的优秀电视剧。”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丹彦说,《铁血红安》从题材立意上表现了中国电视剧人追求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创作方向这样一种时代情怀和文化自觉。在当下革命历史题材如何创新时代审美方面,这部戏做出了一个成功的尝试。从这部剧在央视热播及收视表现看,证明观众是有鉴赏力的,是能够形成心灵共鸣的。《铁血红安》为讲好中国故事,凝聚中国力量,注入了以红安精神为载体的精神正能量。
黄冈日报《新周末》主任尹汉波在座谈会上说,《铁血红安》好看!过瘾!让观众热血沸腾!《铁血红安》,气壮!胆雄!英豪真义撼破云霄!
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以《铁血红安为什么这样红》为题,在《黄冈日报》发表专题文章称:“《铁血红安》之红首先红在重大主题上。该剧紧扣红安‘两百个将军,同一故乡’的红色文化特质,着力刻画了刘铜锣、方杠子等红安娃子走上革命道路南征北战的历程。”“人们赞叹《铁血红安》好看、感人、令人震撼。”
网民〔脚印在田头〕留言说,电视连续剧《铁血红安》是一部聚焦“中国梦”,为人民创作、为民族发声的优秀作品。
网民〔随风而来〕留言说,《铁血红安》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的确是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爱国主义主旋律优秀之作。
那么,《铁血红安》一剧,为什么会如此地受到广大观众、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和网民的高度称赞呢?它的台前幕后又有哪些故事呢?大家希望我讲一讲。好,下面我就根据有关报道文章和我了解的历史真相,从四个方面、八句话,对《铁血红安》进行一次大揭秘。
(一)拍剧起因揭秘----八杯烧酒定剧名
众所周知,红安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的策源地、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红25军的重建地、红28军的改编地。在这三支红军部队中,每3名战士中有一名红安人,每4位烈士中,有一名红安籍的烈士。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有14万优秀的红安儿女,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而有名有姓的在册烈士,只查到22552人,其他的烈士就查不到姓名了,我们称之为无名烈士。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年授衔时,有61名红安指战员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第一将军县”。无数先烈和将军,以他们的鲜血和生命,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铸造了“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的“一要三不要”和“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一图两不图”及“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使红安这块创造无数英雄传奇的土地,成为文艺创作的丰厚土壤。为此,有不少文艺和文学工作者,创作了一些反映红安的作品,其中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只有“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的长篇报告文学,其他作品在全国则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尽管我从1987年4月开始至今,为宣传红安,在全国各地作了3000余场报告,直接听众达到180余万人次。但是红安在全国的影响还是不大。与红安人民对革命的贡献和创造的英雄奇迹相比极不相称。为此,急需有一部反映红安开国将军英雄故事的高质量电视剧,能够在全国打响。从而进一步大大地提高红安的知名度。这是所有红安人的共同心愿和梦想。
2009年夏天,时任深圳市盛世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文学顾问夏启发,他是红安县高桥镇人,在离别家乡40多年之后,回到故乡探亲。副县长张治祥,当时任高桥镇党委书记,热情地接待了夏启发,并邀请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他的亲哥哥张治传作陪。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张治传、张治祥兄弟俩,见到阔别家乡40余载的红安游子夏启发,竟一见如故,非常亲切。张治传得知夏启发是深圳市盛世时代文化传媒公司的文学顾问后,向他赠送了各类有关红安红色文化的书籍,陪同他参观了烈士纪念园和一大批红安籍将军的故居及家人,并向他讲述了一些将军的传奇故事,使夏启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触动。特别是在陪同过程中,当张治传向夏启发提出:“你能不能考虑回乡投资搞部影视剧”时,与夏启发当时心中的打算竟不谋而合。后来在一次几个人的晚宴上,夏启发自己掏钱买了几个小菜,张治传则拿出了几瓶具有红安人烈性性格,味道淳正的“红安烧酒”助兴。当夏启发和张治传在“哥俩好”的划拳声中高兴之时,夏启发竟将八个酒杯一字排开对张治传说:“是兄弟,一口闷掉!”张治传为了能拍出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宣传红安,二话不说,拿起酒杯,痛饮八盏,杯杯见底。军人出身的夏启发也接着端起酒杯,连饮八杯,然后红着脸对张治传说:“兄弟,我们干!”这几个字,就定下了拍摄电视剧的决心,两位酒醉的“兄弟”,趁着浓浓的酒兴,异口同声地定下了这部电视剧的剧名:《铁血红安》!这个剧名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明红安人所具有的“铁血”的性格和性子;二是说明在红安发生过多次残酷的战斗,很多战士血洒疆场。
后来有人说,八杯红安烧酒,烧出了红安人民久久的期盼和梦想,烧出了一位红安游子热爱家乡的情怀,烧出了一种传承红安精神的有效载体----电视剧。
(二)剧本作者揭秘----八进红安出大作
俗话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当张治传将夏启发的情况和决定投资拍摄电视剧《铁血红安》的决心,向时任红安县委宣传部长、现任红安县长田胜辉和时任县委副书记、县长、现任黄冈市常委、县委书记余学武汇报后,余学武对张治传说:“红安搞影视文化一定要高标准推进。”&于是,张治传下定决心:“要么不搞,要搞,就请‘大家’出手做成精品。”一部电视剧成不成功,特别是能不能成为精品,写好剧本是一部电视剧的灵魂。那么,请哪位大作家来写作剧本呢?夏启发和张治传研究之后,决定邀请著名的军旅作家朱苏进出马,来写这部以《铁血红安》命名的灵魂之作。但是,能不能请到这位大作家呢?心中还没有把握。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当他们诚恳地向朱苏进发出邀请之后,朱苏进满怀着对英雄的红安人民的崇敬之情,竟欣然地接受了这个编剧的任务。
朱苏进,南京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编剧作家富豪榜上榜编剧,军队优秀作家中的代表人物。现任南京军区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兼江苏作家协会副主席,以写军旅题材小说和影视作品闻名文坛。他所写的作品,不仅真实准确地描绘了兵的生活与情感,而且还热切地表现了兵的韵味与境界。其代表的影视作品有《鸦片战争》、《康熙王朝》、《江山风雨情》、《郑和下西洋》、《朱元璋》、《三国》、《我的兄弟叫顺溜》、《让子弹飞》等剧本。所写作品,曾获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金鸡奖”最佳电影奖、文化部优秀电影奖,数十次获得全国、全军其它文学、艺术、散文类奖项。2011年,电影《让子弹飞》,获得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因此,人们将莫言、周涛、朱苏进三人称为“新军旅作家三剑客。”
朱苏进最大的特点是,他对军事文学创作精神投入的程度,是很少有人与之相比的。正因为这样,朱苏进从允诺创作《铁血红安》之后,为了写好这个剧本,他先后八次踏进红安这块红色土地。从2011年3月至7月间,朱苏进三进红安,从2012年3月至8月间,朱苏进再五次进入红安。每次到红安后,都在张治传的陪同下,进行深入地采风、认真地座谈、细致地访问。并登上天台山,参观烈士纪念园,造访农户及将军故里,了解民风民俗,听红安名人讲述英雄的故事和传奇,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著名作家朱苏进,在经过大量走访、调查和查阅红安史料之后,终于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具有红安特色和红安开国将军特质的刘铜锣的艺术形象。并经过精心地创作、苦心地打磨,写出了高水平、高质量的38集电视剧《铁血红安》。这就叫作“八进红安出大作。”
(三)拍摄人才揭秘----不同角色展雄才
大家知道,有了一个高质量的优秀剧本,只是成功的开始。但要将纸上的剧本,变成具有鲜活生动荧屏形象的电视剧,还必须有一个艰苦的再创作和拍摄制作的过程,还必须邀请不同的优秀人才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来完成。《铁血红安》一剧的拍摄,就集聚了各类不同的优秀人才,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展现着自己的才干。
一是牵线投资人夏启发。他个性鲜明,敢想敢说敢干,敢为人先。由于他的牵线搭桥,引进了香港卫视中国东方国际影视文化创意项目落地红安。共同投资3800万元,在似马山建成占地46亩,建筑面积1万2千平方米的红安将军影视城,再现了100余年前县城的原貌,是电视剧《铁血红安》故事剧情发展的主要场地。在拍摄该剧时,使得红安(原黄安)的古县城、古城墙、老县衙、文昌宫、大宅院、武庙、教堂、酒楼及部分老街、商铺、木牌楼、石牌坊、戏台等古建筑在观众面前得到了集中展现。为了拍摄战斗的需要,夏启发本人又投资兴建了楼子石战场影视基地。为《铁血红安》的拍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是金牌制片人孟凡耀。他是我国十大金牌影视制片人之一,邀请他来担任《铁血红安》的总制片人。孟凡耀,自1988年担任电视剧《骏马追风》的制片人以来,先后拍摄过数十部影视作品,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电视剧有《东方商人》、《水浒传》、《激情燃烧的岁月》、《射雕英雄传》、《乔家大院》等。这些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后,都在观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分别获得不同名称的一等奖。《乔家大院》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后,创造了有史以来全国收视率冠军,也创造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荣获第23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和最佳男、女主角奖。孟凡耀为此先后被评为全国“电视十佳制片人”和全国两名之一的“最具影响力的制片人。”由这位金牌制片人担任《铁血红安》的总制片人,成为《铁血红安》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著名导演路奇。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不仅要有大手笔的著名编剧、金牌制片人,更为关键的是还需要一位优秀的导演。路奇的代表作有《康熙王朝》、《妈祖》、《唐明皇》、《日月凌空》、《血誓》等电视剧。在拍摄《铁血红安》的过程中,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和精彩片段。他说,《铁血红安》是一部以“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县开国将军为原型创作的大型近代革命题材剧目。为了真实反映红安籍将军们从“红安娃子”到共和国功勋战将的成长历程,在县城附近的似马山上建起了一座风格独特的“古城”,作为《铁血红安》的主要拍摄基地。为了真实再现战争的残酷性,路导演拒绝采用电脑合成特效的画面,采取了实景爆破城楼的拍摄手法。为了一场戏,炸毁一座耗资数十万元,精心搭建的城楼,这在荧屏特技满天飞的今天,实属罕见。路导演深情地说,共和国的开国将军,都是在***林弹雨九死一生搏杀出来的,《铁血红安》作为一部为将军树立丰碑的作品,要尽可能还原真实的战争场景,还原将军成长的历史时空。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向广大观众奉献出了一部长达38集电视连续剧《铁血红安》的艺术精品。
四是“功夫皇帝”国际影视名星赵文卓。他在《铁血红安》一剧中,领衔主演男主角刘铜锣。赵文卓出生在一个武术世家,从小习武,1990年考进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1991年,荣获中国全国大学生比赛全能冠军、全国武术冠军。1993年,参演电影《功夫皇帝方世玉》,后又在电影《黄飞鸿之王者之风》中出演男一号黄飞鸿。被人们誉为“功夫皇帝”。2000年,在电影《英雄郑成功》中,他凭借成功扮演郑成功一角荣获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是一名实力派影星。在《铁血红安》中主演刘铜锣,他首度从饰演观众熟悉的飞檐走壁、武艺高强的侠客人物,转变为扮演一位机智勇敢,不怕牺牲,敢打胜仗,不按常理出牌,铁骨铮铮,豪情万丈的共和国将军刘铜锣,感觉是越演越过瘾。通过赵文卓的精心刻划,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集众多将军传奇于一身的刘铜锣的英雄形象,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再加上马晓伟、刘名洋、周航、刘德凯、李欣汝、李呈媛、李嘉明等众多实力派演员加盟《铁血红安》的拍摄,并分别成功地塑造了李坪山、方杠子、戴慧平、刘玉民、方蕾、曹丽君、安娃子等剧中人物,使《铁血红安》一剧获得圆满成功。
五是“大管家”张治传。他是电视剧《铁血红安》的策划人之一,又是代表红安县委、县政府出面全面负责该剧拍摄期间的联络协调工作。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本科毕业生,当过乡镇党委书记、县广播电视局局长,现任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他性格耿直豪放,为人厚道诚实,待人和霭可亲,是一个典型的实干人物。在全面负责拍摄该剧协调工作期间,大到包括解决近千人剧组的食宿行、置景、道具制作、调集、组织群众演员、安全保卫、组织各部门各乡镇为剧组提供全方位服务;小到置景现场需要吊车或洒水车,群众演员之间发生纠纷,拍摄中出现青苗受损、马惊踩伤演员,高温下参演的武警战士中暑晕倒后,联系降温矿泉水等等,都要找他出面解决。张治传把参演拍剧的所有人员都当作自己的亲人,对遇到的问题,一一加以解决,被剧组人员把他称为“大管家”、‘好保姆”。然而,张治传并不是一个铁打的汉子。他身上患有颈椎病、腰椎病、肾结石、痛风等疾病。但他都忍不作声,竭尽全力为解决剧组存在的每一个问题而操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拍剧期间,他在42岁才有的儿子,因为先天身体不好,患了绝症到武汉住院。由于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去医院看望儿子。甚至在孩子弥留之际,也没能好好地陪伴儿子。直到2014年11月30日,在儿子百日祭的这一天,张治传买了鲜花,独自站立在儿子坟前,痛苦地流着泪说:“儿子啊,我现在是了无遗憾。在领导支持下,该做的都实现了。可为父实在对不起你!”张治传在这里所说的“该做的都实现了”,就是指《铁血红安》一剧不仅拍成了一部精品,而且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了,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好评。
《铁血红安》一剧之所以能够汇集这么多优秀人才,离不开省、市、县委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省委书记李鸿忠多次邀请《铁血红安》主创人员座谈,听取该剧创作进展情况汇报,指示一定要将该剧打造成代表大别山红色文化的重磅力作。省长王国生也多次接见该剧主创人员,勉励要以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创新该剧,并希望能为剧组解决实际困难。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尹汉宁,一直高度关注该剧创作进度,并指示一定要将该剧当做全省重要文化工程早抓落实、早见成效。
黄冈市委、市政府、红安县委、县政府一直把这个工程抓在手上,放在心里。市委书记刘雪荣、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立兵等市领导坚持每月来红安听取一次汇报。红安县委书记余学武、县长田胜辉坚持每周去剧组看望一次,并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剧组提出的各种问题。
因此,《铁血红安》剧组所有人员,怀着对红安将军和革命先烈的敬仰,背负着红安人民和各级领导的期盼,在写作、拍摄《铁血红安》一剧中大展雄才,为广大观众奉献出一部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电视剧----《铁血红安》!
(四)剧情事件揭秘----红安元素现荧屏
电视剧《铁血红安》,塑造的是红安人和红安将军的集体形象,再现的是红安人民和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斗争历程,讲述的是震撼人心的中国故事,该剧不是某一个将军的传记,而是采用了大量的红安元素,展现在《铁血红安》一剧之中。从古城建筑、战斗场地、民歌民谣等全部取材于红安,并将红安的风光、民俗、民情贯穿该剧的始终。在此,我向大家将该剧中采用了哪些主要的红安元素作一个介绍。
元素一:董老的影子。剧中的李坪山,最先是以身穿长衫、头戴瓜皮帽的私塾先生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的。这种打扮有着董老的影子。大家知道,董老的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他本人是一位清末秀才,后来成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在出席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时,只有董必武一个人身上穿的是长衫,头上戴的是瓜皮帽。李坪山以这种穿着打扮和以私塾先生的身份最先亮像,无疑采用了董老出席党的一大时的穿着元素。这为后来李坪山这位私塾先生作为黄麻起义的总指挥、红独立师师长、***鄂豫皖苏区领导的人身份出现,就顺理成章了。他既是刘铜锣、方杠子革命道路上的领路人,又是他们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精神导师。对刘铜锣的性格特质的转化,正确信念的确立,并锻炼培养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将军,起了重要作用。
元素二:黄麻起义。1927年11月13日举行的黄麻起义,是继八一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在中国***领导下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黄安、麻城两县参加起义的农军、农民达3万余人。在11月13日晚上10点钟,以铜锣为号,各区集合起义人员,手持大刀、长矛、土铳等武器,从四面八方向县城进发,攻打黄安城。攻城农军由西北城墙攀梯而上,于14日凌晨4时,一举攻入城内,全歼守敌,活捉国民党县长贺守忠和其他要员,取得黄麻起义的胜利。
《铁血红安》一剧就是以黄麻起义为主要背景加以展开的。极为凑巧的是2014年11月13日,当黄麻起义胜利87周年之际,《铁血红安》一剧正好播出剧中的黄麻起义,成为对黄麻起义87周年最好的纪念。
元素三:红安的铜锣。在当年通讯手段极为落后的情况下,红安人民为了集合群众,敲铜锣;为了抵御外敌,敲铜锣;为了互相联络,敲铜锣;为了按规定时间统一行动,敲铜锣;为了庆祝胜利,敲铜锣;为了鼓舞斗志,敲铜锣;为了庆祝丰收,敲铜锣;为了抗击盗贼土匪,敲铜锣;为了驱赶野兽,敲铜锣,等等。因此,铜锣不仅是红安群众的常用生活用品,而且是红安的招牌元素。铜锣精神融入了红安人的血液中。一首反映黄麻起义壮举的“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歌谣,充分说明了铜锣的作用和威力。《铁血红安》中刘铜锣这个英雄人物,就是红安最鲜明的元素。所以,我在参加主创人员征求意见的座谈会时说:“刘铜锣这个主人公的名字起得好,具有鲜明的红安特点。”
元素四:登飞机扔炸弹。《铁血红安》第11集在第2次攻打黄安城时,刘铜锣动用缴获的一架国民党飞机,将自己绑在机翼上,拎着满满一筐手榴弹,蹲在机翼上向守城敌军扔炸弹,地面部队趁机发起总攻,再次攻下黄安城。这一剧情看起来很过瘾,有人询问是否真有其事。我可以告诉大家,确有其事。
事情的真像是这样的:1930年3月16日上午,国民党中校飞行员龙文光,奉命驾机由汉口飞往河南开封执行任务,下午一时返航途中,天气突变,乌云翻滚,大雾弥漫,飞机迷航。这时,飞机上的油料也将耗尽,只得迫降。最终迫降在大别山南部宣化店附近的陈家河河滩上。这个地区正是红军的根据地。我红军第一师三团一营的钱均,带领手***队员火速赶往迫降地点,随即附近的红军、赤卫队员及数百群众也纷纷赶来,将迫降的飞机团团围住。龙文光急忙打开飞机舱门,跳下飞机,举起双手,不停地喊着说:“各位乡亲,不要伤害我,我是飞行员龙文光。”红军部队立即奔上前去将他捉住。为此,龙文光成了红军的俘虏,同时缴获了这架飞机。
消息很快传到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那里,徐命令将龙文光带到红军指挥部,见面时微笑着说:“我叫徐向前,是这里的负责人,你有什么话尽管说,无需害怕。”龙文光一听到“徐向前”三个字,不觉暗自一惊,心想蒋介石悬赏10万大洋取其首级的人竟然是他。站在面前的徐向前是这样普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马上产生了敬意。接着徐向前把龙文光引进屋里聊了起来。经过一番交谈之后,徐向前称赞龙文光是有志向的青年。同时指出国民党背离人心,指引他跟着***干革命,才是人生最好的选择。龙文光当即表示弃暗投明,参加红军,并特地改名为“龙赤光”。不久,徐向前将他安排在总部任参谋。1931年5月,鄂豫皖工农政府军事委员会成立航空局,任命龙文光为局长,将缴获来的飞机作为红军的第一架飞机,命名为“列宁号”。
1931年9月13日至12月21日,龙文光还奉命驾驶“列宁号”飞机,多次对国民党占领区执行了侦察和撒传单等军事任务。徐向前询问龙文光能否用飞机协同攻打黄安城和能否带炸弹轰炸。龙文光回答说:“可以啊!”1931年12月22日上午9时,龙文光驾驶飞机,带上几枚集束炸弹,准备升空作战。这时红四方面军政治委员陈昌浩也一同坐上飞机,协助他投弹和撒传单。当飞机飞到黄安县城上空时,国民党军以为是自己的飞机,欢心鼓舞,结果是“列宁号”飞机,撒下传单,扔下了两个炸弹,协同地面红军取得攻城的胜利。
元素五:刘铜锣“死而复活”。在《铁血红安》电视剧中,第9、10集国民党以重兵进攻黄安城,刘铜锣为了掩护李师长率部撤离到大别山,在战斗中负了重伤,哑巴连忙背着刘铜锣到指挥部抢救,因失血过多,刘铜锣停止了心跳。大家忍着悲痛,面对刘铜锣的“遗体”在举行追悼会后,正在铲土掩埋时,方蕾猛地跑到墓坑前,一面拍着刘铜锣的胸部痛哭,一面呼喊着:“刘铜锣,你醒醒,你醒醒。”在哭喊着了一阵之后,忽然发现刘铜锣醒了过来,居然“死而复活”了。于是大家转悲为喜,赶忙将刘铜锣送往战地医院抢救。
这一情节,也是有真实原型的。故事发生在刘昌毅中将身上。1933年10月中旬,红36团二营营长刘昌毅在攻打万源草坝场的战斗中,右胳膊被飞来的子弹打伤后,继续向前沿阵地侦察敌情,这时,敌人一颗炮弹突然打来,在距离他10米处爆炸,将刘昌毅打翻在地昏死过去。有块弹片从他下巴左侧穿进右侧,牙齿被打掉了好几颗,不省人事,死了过去。警卫员胡少荣和通讯员急忙将刘昌毅抬到团部,痛哭不已。在准备下葬时,胡少荣看着躺在棺材里的刘昌毅,一边扶着棺材大哭,一边喊着:“刘营长,你不能走,不能走啊!”这时,他忽然想起要把刘昌毅心爱的手***放在棺材里作为他的陪葬物品。当胡少荣用劲掰开刘昌毅的手,把***放到他手中时,突然感到刘昌毅的手在微微颤动。胡少荣连忙擦干泪水,再次触摸刘昌毅的手,发现的确在动,接着又用手放到他的鼻孔前,觉得有微弱的呼吸,于是向在场的人员惊喜地喊道:“刘营长没死,刘营长还活着!”大家一听,顿时转悲为喜,把刘昌毅抬出棺材,送往医院继续治疗。差点被掩埋的刘昌毅,就这样奇迹般地死而复活了!这就是刘铜锣“死而复活”的原始素材。
元素六:歼灭日军考察团。剧中刘铜锣在一次战斗中,一举歼灭了日军考察团,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呢?回答是“有”。它发生在红安籍王近山中将的身上。事情的真像是这样的:
著名战将,人称“王疯子”,时任太岳二分区司令员的王近山,于1943年10月,奉命率领第16团紧急赶往延安,执行保卫党中央和***的光荣任务。行前,太岳区党委书记聂真对王近山说:“要尽快到达延安,尽量不要在半路上求战!”陈赓强调说:“若中途遇敌,应力求速战、速决、速离!”10月22日,王近山率领部队在冲出敌人重重封锁后,神不知鬼不觉地到达临汾县韩略村一带。前方侦察员从当地群众中获悉,在村旁的公路上,经常有日军的车队经过,为前方的日军输送弹药和物资。王近山一听,兴奋了起来。他察看了这一带的地形,非常适合打伏击。当即决定在这里打个埋伏。有人提醒他说:“领导要我们尽快赶到延安,途中不要恋战。”王近山说:“不错,我们的任务本来是行军,可是碰到歼灭敌人的机会,在不违背上级意图,不影响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情况又有利的前提下,我们就应该机断行事,积极歼敌。”16团政委和代理团长也赞成打。大家意见统一后,王近山说:“好!这就当作我们保卫延安的一场热身赛,利用有利时机和地形,打一次速战速决的伏击战,抓一把就走!”
24日凌晨4点,参战部队全部进入伏击阵地。上午9时,日军10辆大汽车和3辆小汽车,载着日军从临汾方向飞驰而来,毫无警惕地钻进王近山布下的口袋。
当日军的汽车进入韩略村时,我军突然向日军发起了攻击。2营6连首先用手榴弹炸毁敌人最后两辆汽车,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接着埋伏在两侧的部队用机***、手榴弹一齐猛打敌人的车队。一下子把日军打得晕头转向,乱作一团。慌忙跳下车来进行顽抗,但为时已晚。
整个伏击战,前后仅用了1个小时,120多名日军除3名钻进山洞逃脱外,其余全部被歼灭,并缴获机***3挺、步***80余支、烧毁敌军军车13辆。在王近山的指挥下,打了一个非常漂亮的伏击战。
后来从战场缴获敌人的文件中查明,原来汽车上载的敌人,不是一般的士兵,而是日军的“战地观战团。”都是中队以上军官,其中包括一名少将旅团长,6名大佐联队长。
王近山率部到达延安后,***主席摸着王近山的头风趣地说:“我早就听说红四方面军有个‘王疯子’,以为你长得青面獠牙,没想到你如此英俊漂亮,满脸书生气!”并对在场的几位干部说:“对敌人就是要有点‘疯劲’,韩略村一战,是一次硬仗,打得很好,很灵活!”这一战例,不仅在《亮剑》一剧中运用在李云龙身上,而且在《铁血红安》一剧中,在刘铜锣的战斗中得到重现。
元素七:夜袭机场。《铁血红安》第28集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刘铜锣率领自己的部队潜入日军王家坪机场,炸毁日军的飞机,重挫日军。这也是有真实战例的。它发生在开国上将陈锡联的身上。其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1937年8月,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22岁的红军师长陈锡联,被任命为129师385旅769团团长,作为先遣部队,奉命插入敌后。10月16日,到达山西代县以南滹沱河东岸的苏龙口镇、刘家庄地区,发现有涂着太阳标记的日军飞机接二连三地从滹沱河西岸低空飞过。陈锡联断定离此地不远处定有日军的飞机场。于是找当地的老乡一问,果然在隔河十来里南面的阳明堡有一个日军飞机场。
陈锡联一听暗自惊喜,便亲自带人到现场作进一步侦察。发现机场里共有24架敌机,白天起飞去忻口、太原轰炸,晚上全部返回机场。日军一个联队的守卫部队,大部分住在阳明堡镇,机场里只有200人的警卫部队和地勤人员,集结在机场的北端。
陈锡联回到驻地后,召开了作战会议,决定以夜袭的方式突入机场,炸毁敌机!
10月19日夜,陈锡联指挥各营向预定地点开进。第3营在夜色掩护下,悄悄涉过滹沱河,迅速到达机场。其他各部也随即赶到,摸进机场,被敌警卫部队发觉后,我军以猛烈的火力将日军警卫部队压制在掩体里面,果敢迅速地扑向日军机群,将准备好的手榴弹,一捆捆地塞进飞机肚子里。刹那间,爆炸声四起,火光冲天,顿时一架架敌机变成了“烧鸡”。等驻守在阳明堡镇上的日军赶来增援时,陈锡联已率领部队撤出了机场。
这次战斗,从进入机场到战斗结束,整个夜袭过程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干净利落地将24架敌机全部炸毁,毙伤日军100余人。陈锡联向朱德总司令、刘伯承师长发电报告战果后,769团受到八路军总部的通电嘉奖。当地人民也写诗赞曰:“万里长城万里长,雁门关下古战场,阳明堡里一把火,多少飞机一扫光。”这一红安元素也被展现在《铁血红安》电视剧里。
元素八:红安民歌与歌谣。在《铁血红安》一剧中,有两首歌曲多次在剧中演唱,一首是《八月桂花遍地开》,一首是《黄安颂》。这两首歌曲,是典型的红安民歌和歌谣。这里,我要特别的将《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红安民歌的产生及传唱经过作一番介绍。
《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的原名叫《庆祝苏维埃》。“黄麻起义”胜利之后,鄂东北特委于1929年4月召开会议,号召各地建立苏维埃政权。会后,黄安县紫云乡首先建立了第一个乡级苏维埃政府,随后,七里坪、高桥等乡也先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为了庆祝苏维埃革命政权的诞生,七里坪镇有一位名叫王霁初的小学教员,运用黄安(现红安)八段锦的民歌小调,将私塾老先生戴觉先的儿子、黄麻起义的参加者戴友明写的10段歌词填进曲谱里,将歌曲起名为《庆祝苏维埃》进行演唱,其中第一、二句歌词就是“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由于该歌的曲调优美、欢快、热情、好听、好唱,被各地在庆祝苏维埃政权成立时广为传唱,并将歌词的第一句改作歌名,叫做《八月桂花遍地开》。唱出黄安,唱遍鄂豫皖和唱遍全国所有的革命根据地。
1980年,国家文化部组织专家,经过深入地采集、调研和严谨的甄别后,编辑出版了四卷《中国民歌集成》,将《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在词曲作者栏里冠以“湖北红安民歌”,收录在第一集中出版发行。
这次,《铁血红安》一剧就将《八月桂花遍地开》和“小小黄安,人人好汉”的《黄安谣》作为典型的红安元素多次加以演唱。当然,在该剧中还有一些细节具有红安元素,例如,黄安战役胜利后,将“黄安”更名为“红安”,将某团长起名叫“红苕”,将执行张国焘错误路线的翟副政委绑走,等等,都具有红安元素,我就不一一讲解了。
最后,我摘录几段记者在采访《铁血红安》编剧时,朱苏进的回答,作为《铁血红安》大揭秘的结束。
著名编剧朱苏进说:“红安是充满苦难、牺牲、创造传奇的地方。我是军人,知道我们军队有多少个红安将军,我也曾被红安将军所领导过,而且我早就听说过他们有趣的事。可以说红安是个文化富矿,却很少有人表达过。”
当记者问道:“既然您对红安的历史有所了解,那么创作的时候是否存在难度”时,朱苏进回答说:“有难度,难度是红安的故事很多,将军数量很多,有些是有口皆碑的。重新写这样的题材该怎么做?在我看来最好的办法是选择出、或者是融合提炼出一种性格来。这个融合提炼出来的性格最好有红安风味,有红安的生命属性,把我们最喜欢同时也能驾驭的东西放进去,于是就产生了刘铜锣和他几个兄弟的故事。刘铜锣首先充满野性,其次有时候固执到了偏执的程度,我写的是一个原生态的英雄,不那么干干净净、规规矩矩,带点土。”
朱苏进编剧的这两段话,就是对《铁血红安》这部电视剧和刘铜锣这个英雄形象最好的诠释和最具权威的“揭秘”!
好啦!我对《铁血红安》一剧的“大揭秘”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15年4月17日首讲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65,951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