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陀关甜白酒马刨井地图

日 星期五_19
曲陀关散记_云南经济日报_云南网
第19版:云岭
第01版第02版第03版第04版第05版第06版第07版第08版第09版第10版第11版第12版第13版第14版第15版第16版第17版第18版第19版第20版
曲陀关散记
&&&&龚存德&&&&七百多年前的一个重大事件让云南人都知道通海有个地方叫曲陀关。这里,曾经是古代金戈铁马驻扎过、元代设置元帅府统领滇中南的最高军政机关。此后又一直是滇中南的兵家要地。&&&&岁月如梭,数百年匆匆过去。今天的曲陀关会是什么样呢?&&&&春暖花开,是出游的好季节,我游览了曲陀关。车出通海县城,沿河西方向走30里,到了坝子的尽头,路的左边陡然横出一排山脉,路的右边是一川荡漾着春水的峡谷平湖。曲陀关就这样出现在面前了。&&&&据志书记载,公元1253年,为迂回围攻南宋,忽必烈率10万蒙古铁骑,从甘肃、四川远征进入云南,在元王朝建立之后,留下1000人驻守曲陀关,并在此设“临安、广西、元江宣慰司都元帅府”。现今保存在曲陀关的《都元帅府修文庙碑记》记载:“云南去京师万里,诸彝杂处,叛服不常,必威之兵则久安而长治。”说的是在曲陀关屯兵的目的。&&&&我们在曲陀关盘桓,怀古之思油然生起,但已寻找不到昔日关隘的明显影子,只见山间田野,茂林修竹,田畴沃野之间,村舍散居,鸭浮池塘,俨然一派宁静的桑陌景象。元朝在云南的统治有128年。公元1381年明朝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率领30万大军攻入云南,击败了元朝梁王把匝拉瓦尔密,从蒙古大草原来的10万蒙古铁骑随之瓦解流散各地,驻守在曲陀关的一支千余人的队伍也被迫解甲归田,他们聚居在杞?湖畔,在几百年的漫漫岁月中逐渐入乡随俗,习惯了当地的环境和风土习俗。七百年前的杞?湖,湖面有109.36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的半个抚仙湖,明洪武19年,即1386年时,湖面为83.67平方公里,比今天的湖面(36.86平方公里)大一倍多。那些脱下蒙古传统长袍,弃矛御甲的蒙古军士,与当地庶民过着大致一样的生活。他们的故乡在蒙古大草原,因关山阻隔路途迢迢,无法返方。植根于云南杞?湖畔的这支血脉,怀恋故乡草原时,就把湖水当草原,把蓝天上的白云当羊群,让想像的翅膀遨游在云南高原。现在的人们只知道当年忽必烈的10万蒙古族骑兵以“日夺三关,夜占八寨”的神勇进入云南,改写了大理国与中原割据500余年的历史,云南从此纳入了全国统一行政版图。这是元朝大功一件,但鲜为人知的是蒙古人世代生活在草原,喜爱花草的习性与生俱来。远征云南的将士也把这种习性带到了云南。1366年,时任云南“宣慰司总管”的阿喇帖耳,后被授为元帅府都元帅,他有个儿子叫旃擅,老帅死后继承父职为都元帅,他不但精于骑射,还爱好文学艺术,更酷爱栽花种草,由其倡导修建的卧龙寺、耳安王庙内,妍花芳草随处可见。闲暇时,常邀文人雅士,品酒赏花、吟诗作赋。现在的秀山公园,名联之多,奇花之艳,也许与那段历史文化有关,尤其是当代人对通海剑兰的痴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站在曲陀关上四下眺望,已经看不到古代元帅府的遗址:营盘、帅旗……&难道这就是驻扎过千军万马的关隘吗?&&&&古代的战火硝烟早已飘散,昔日的刀光剑影已经暗淡。然而,留在曲陀关的传说故事有籍可证。在一座半山坡上有一眼井,人称马刨井,说的是蒙古骑兵经千山万水,一路征战抵达曲陀关,已是兵马困顿,饥渴万分。突然,主帅忽必烈的坐骑立马长嘶,继而前蹄刨地,竞然奇迹般的刨出一眼井,泉水清甜,远征大军人喝马饮之后军心大振,战意大增。在平定云南之后,为纪念神骥神泉,人们把这眼井命名为马刨井。悠悠岁月数百载,如今这井水丰如故。凡是至此之人,不知是出于好奇还是缘于一个神话传说的诱惑,都要掬一捧水喝下肚,品味一下那一段遥远的岁月;作为忽必烈的后裔,掬一捧清泉,喝下的就不仅是回味岁月,而是一种对故乡难于忘怀的情愫了。&&&&曲陀关有个兴蒙乡,是云南唯一的蒙古族乡,聚居着当年来自大漠南北的蒙古远征军的后裔,他们的祖先就是忽必烈南征的10万人马中的成员。历经岁月沧桑,这里的蒙族人早已失去了牧民族的特色,只有聚族而居的遗风未改。当年留守的一千余人发展到如今的六七千人,都由拱刀跃马的战士成了亦耕亦渔的劳动者。一个能征善战的民族总是充满智慧和凝聚力的。在兴蒙乡政府大门口有一个纪念石碑,石碑上屹立着英武无比的一马一骑,人马雕塑与真人真马等身,那就是蒙乡人的祖先。据说,这是为纪念蒙古族征南大军入滇750年树立的,碑文云:“南陲开边苦,滇域埋忠骨;驰骋七百载,北眷草原上。”短短碑文写尽蒙古族人入滇的历史风雨沧桑,令人可歌可泣。似乎一切都变了。在兴蒙乡,平时,蒙乡人的穿着和汉人一样,这是便于适应高原气候和农耕生产的需要。只有当他们穿上蒙族传统长袍和长统鞋的时候,才能辨别出其族性。还有,当节会到来,蒙古族少女穿上“三叠水”的民族服饰,唱起“三杯杯”酒歌,翩翩起舞,从那美丽的饱含深情的丹凤眼,也能认出蒙古族独有特征。&&&&马奶酒没有了,蒙古族好饮的习俗不变。他们在曲陀关酿出世间美酒----曲陀关甜白酒,此酒色、香、味俱全,创出大品牌远近闻名。&&&&在曲陀关游览、探幽访古、观山看景累了,吃一碗甜白酒,细细品味,品出一股别人不易觉察的味道,我总觉得这道蕴含着马奶酒的韵味,还有,那来自大草原的气味,让我陶醉。



我给文章打分
在线留言&&&&
热点新闻排行榜
关键词扩展阅读:曲陀关旅游景区
您当前的位置: & 欢迎光临
曲陀关在今通海县河西以北30华里,是元代临安元江车里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的所在地,这是当时设立在滇南的最高军政机关。元代蒙古族的都元帅阿喇帖木耳曾经驻治此地。景泰《云南图经》说:曲陀关,一日万松营,河西县北20里,其顶平衍,中有甘泉38穴,400条岗环抱,茂林葱翠,南望山光水色,奇胜莫比。明代天启《滇志》中也说:元帅府,在县(河西)北三十里,夷名曲陀关,又日万松营,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建。皇庆、延民间人物繁盛,市肆辐辏,这说明距今700年以前,曲陀关确实是一个繁华的军事要塞。在曲陀关半山腰上,有口水井叫马刨井,常年四季,喷珠吐玉,水源旺盛,清澈见底。传说当年忽必烈带领蒙古族大军征战来到这里,险峻的山道上荒无人烟,军困马乏,无水可饮,行军非常困难。正在无法可施的时候,忽必烈骑的高头战马在悬崖上扬蹄嘶鸣,马蹄不断地在地下翻刨,尘土飞扬,不一会儿,马蹄刨出了一个小凹塘,泉水滚滚而出,供人马饮用,这就是马刨井的来历。由于渴中得水,激励了军心,蒙古族的骑兵日夺三关,夜占八寨,取得了胜利。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建的曲陀关,开初是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到元代末期,已升格为临安元江车里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元代立在曲陀关的一块《都元帅办府修...历史文化&&&&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建的曲陀关,开初是“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到元代末期,已升格为临安元江车里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元代立在曲陀关的一块《都元帅府修文庙碑记》说:“云南去京师万里,诸彝杂处,叛服不常,必威之以兵则久安而长治”,这就是在曲陀关建立元帅府的目的。阿喇帖木耳老家原住蒙古,元至正二十年(1360)奉命调任云南“宣慰司总管”,后来被特授为元帅府都元帅,他带领着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山西、陕西的“一十五翼”兵马镇守曲陀关,管辖着四境百户、千户及万户府。还倡导建立过学校,他老死于职守后,由他儿子旃檀荫袭其父之职为都元帅。旃檀从小英俊敏捷,长大后精于骑射,还特别爱好文学,常邀文人讲论经史。他在曲陀关建立卧龙寺、武安王庙,绿化驻地,在帅府周围种了许多松树,亲自种桃千余株,每年桃花盛开的季节,许多文人学士到此观赏,被后世称为“帅府桃林”。元人在《曲陀关元帅府》的诗中吟道:阳关形势扼新兴,百骑飞来如建瓴。三面山吞通海白,一天风扫峨青。朝廷罢战三军乐,官府无私百姓宁。闻说元戎不好武,新诗吟满半山亭。据《敕授宣慰司总管始祖阿喇帖木耳蒙古右旃》墓志讲:“缘大明肇兴,元祚以终,公尽节,谥忠勇。”旃檀可能是在与明军作战中寡不敌众,战死或者自杀的。悠悠往事700年,曲陀关地名依旧,换了容颜。当时曾“为商旅辐辏之地”,早在“明初废于兵燹”。现在的曲陀关是通海县河西镇的一个乡。全乡有关上、关营、甸苴坝、杜家营、河头、张家营、小寨等7个自然村,共680余户,3000多人。丛山峻岭之中种植了梨树、桃树、苹果、板栗、山楂等果木1000余亩。而元朝时代蒙古军队的后裔,则已经随着杞麓湖水的下降,迁到凤凰山下定居,他们就是现在的云南蒙古族,聚居在河西镇新蒙乡。曲陀关原有“帅府地”、“帅府桃林”、“卧龙祠”、“锁井”、“千户营”、“百户营”等遗址,但早已被开垦成田园。风土人情&&&&在山中要轻装上阵,不要吸烟,燃明火
--------------------------------------------------------------------------------------
开放:0:00-23:30
--------------------------------------------------------------------------------------
名称:曲陀关旅游景区
地址:曲陀关在今通海县河西以北30华里玉溪日报关于曲陀关甜白酒欲求商标保护的报道日期_百度知道曲陀关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曲陀关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曲陀关在今通海县河西以北30华里,是元代“临安元江车里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的所在地,这是当时设立在滇南的最高军政机关。元代蒙古族的都元帅阿喇帖木耳曾经驻治此地。现在的曲陀关是通海县河西镇的一个乡。全乡有关上、关营、甸苴坝、杜家营、河头、张家营、小寨等7个自然村,共680余户,3000多人。中文名称:曲陀关曲陀关行政区类别:青海所属地区:通海县河西镇下辖地区:关上、关营等7个自然村地理位置:通海县河西以北30华里人口:3000多人(2010)景泰《云南图经》说:“曲陀关,一日万松营,元号主部,在河西县北20里,其顶平衍,中有甘泉38穴,400条岗环抱,茂林葱翠,南望山光水色,奇胜莫比。”明代天启《滇志》中也说:“元帅府,在县(河西)北三十里,夷名曲陀关,又曰万松营,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建。皇庆、延间人物繁盛,市肆辐辏”,这说明距今700年以前,曲陀关确实是一个繁华的军事要塞。 在曲陀关半山腰上,有中水井叫“马刨井”,常年四季,喷珠吐玉,水源旺盛,清澈见底。传说当年忽必烈带领蒙古族大军征战来到这里,险峻的山道上荒无人烟,军困马乏,无水可饮,行军非常困难。正在无法可施的时候,忽必烈骑的高头战马在悬崖上扬蹄嘶鸣,马蹄不断地在地下翻刨,尘土飞扬。不一会儿,马蹄刨出了一个小凹塘,泉水滚滚而出,供人马饮用,这就是“马刨井”的来历。由于渴中得水,激励了军心,蒙古族的骑兵“日夺三关,夜占八寨”,取得了胜利。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建的曲陀关,开初是“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到元代末期,已升格为临安元江车里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元代立在曲陀关的一块《都元帅府修文庙碑记》说:“云南去京师万里,诸彝杂处,叛服不常,必威之以兵则久安而长治”,这就是在曲陀关建立元帅府的目的。阿喇帖木耳老家原住蒙古,元至正二十年(1360)奉命调任云南“宣慰司总管”,后来被特授为元帅府都元帅,他带领着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山西、陕西的“一十五翼”兵马镇守曲陀关,管辖着四境百户、千户及万户府。还倡导建立过学校,他老死于职守后,由他儿子旃檀荫袭其父之职为都元帅。旃檀从小英俊敏捷,长大后精于骑射,还特别爱好文学,常邀文人讲论经史。他在曲陀关建立卧龙寺、武安王庙,绿化驻地,在帅府周围种了许多松树,亲自种桃千余株,每年桃花盛开的季节,许多文人学士到此观赏,被后世称为“帅府桃林”。元人在《曲陀关元帅府》的诗中吟道: 阳关形势扼新兴,百骑飞来如建瓴。 三面山吞通海白,一天风扫峨青。 朝廷罢战三军乐,官府无私百姓宁。 闻说元戎不好武,新诗吟满半山亭。 据《敕授宣慰司总管始祖阿喇帖木耳蒙古右旃》墓志讲:“缘大明肇兴,元祚以终,公尽节,谥忠勇。”旃檀可能是在与明军作战中寡不敌众,战死或者自杀的。 悠悠往事700年,曲陀关地名依旧,换了容颜。当时曾“为商旅辐辏之地”,早在“明初废于兵燹”。丛山峻岭之中种植了梨树、桃树、苹果、板栗、山楂等果木1000余亩。而元朝时代蒙古军队的后裔,则已经随着杞麓湖水的下降,迁到凤凰山下定居,他们就是现在的云南蒙古族,聚居在河西镇新蒙乡。曲陀关原有“帅府地”、“帅府桃林”、“卧龙祠”、“锁井”、“千户营”、“百户营”等遗址,但早已被开垦成田园。在曲陀关村旁,玉通公路两侧招牌林立的甜白酒销售店面。 悠久的历史孕育出淳朴的民风,酝酿出清甜的曲陀关甜白酒,几年前,几个沿途叫卖的小摊贩催生了今天繁荣的曲陀关甜白酒特色经济。路边摊贩催生的特色经济 位于通海县西北部的曲陀关,地处玉溪通往滇南的交通要道上,历史上曾是滇南的军事战略要地,其甜白酒的酿制历史可追溯到至今700多年前的元代。以优质大米为原料,加之酒粉通过发酵酿制的曲陀关甜白酒,以其天然纯净、清甜可口、营养丰富在通海周边闻名,成为喜庆佳节当地群众走亲访友时的送礼佳品。 随着玉通公路改扩建通车,曾经一度沉寂的曲陀关又呈现出交通咽喉要地的繁荣。据通海县河西镇提供的数据,目前,曲陀关已有加工销售甜白酒的个体经营户30户,从业人员达350人,固定资产投资额750多万元,年加工销售甜白酒3200吨,销售收入2500万元。 迈向产业化的第一步 随着曲陀关甜白酒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河西镇把如何确保这一特色经济的健康发展,并推进其产业化摆到了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曲陀关甜白酒酿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产品无统一的国家质量标准,致使当地经营户在生产过程中易产生一定的质量差异,市场拓展也受到极大的制约。为此,在市直、县、乡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成立起了通海县甜白酒协会,并于日正式发布了统一的曲陀关甜白酒地方质量标准,这为当地经营户推进生产经营规范化、申办QS认证、拓展外部市场打通了关节。 目前的曲陀关甜白酒特色经济呈现快速度发展态势,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就地转移,酿制销售甜白酒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财源。从玉溪去通海的路上,要经过一个公路千转百回、地势极为险要的地方,这里便是曲陀关。或许很多人都品尝过曲陀关的特产——香甜可口的甜白酒,却不一定知道这个小村落很久以前曾经拥有的一段辉煌历史。元朝时,曲陀关是宣慰司都元帅府的驻地,相当于现在的地区行政公署兼军分区,不过它管辖的范围包括现在滇南的文山州、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玉溪市的大部分,还有越南的一部分领土。滇南地区因为和越南、缅甸、老挝等国接壤,且乌蛮、哈尼、金齿等民族杂居,元朝时这里经常有叛乱和战争发生。政府便在曲陀关设都元帅府,由蒙古贵族担任都元帅,监督和控制由少数民族头人担任长官的路、府、州、县等地方机构,很好地巩固了统治。曲陀关“……凡回境之千户、百户及万户府皆属焉,东扼交趾,西制新(左山右上羽右下白) ……”,到元中晚期“人物繁盛,市肆辏辐”,一片繁荣的景象。都元帅阿喇贴木耳曾在此建文庙,把中原的儒学教育带到滇南,现还存有《都元帅建文庙碑》一块。其子旃檀文武双全、敏而好学,继任都元帅后,在此大兴文风,修建卧龙祠、武安王庙,与当时元朝著名的处揭(缺字:左人,右奚)斯、虞集等文人均有往来。明兴元亡,曲陀关驻扎的蒙古军队来不及返回蒙古草原,就到了杞麓湖畔,以打渔为生。现在这支蒙古军队的后裔已成为云南惟一的蒙古族居民。 元朝灭亡后,曲陀关毁于战乱之中,后人在遗址上种桃树千株,春暖花开之际,“桃林帅府”成为一大景观,明成化县令朱光正曾留下“名园花放试春妆,武地今为礼让邦。曾泛禹门三级浪,肯培陶经九秋香;东风骀满江霞烂,丽日暄妍翠景芳。贤尹后来能继植,河西即是古河阳”的诗句。 据说,蒙古军队撤走之前,曾将一批来不及运走的珍宝藏在曲陀关。并留下一句“……东一箭,西一箭,买个新兴作马店……”的口诀。言外之意,寻得这批珍宝,可以把新兴(今红塔区)买下来作马店。无数的寻宝者根据不同的破译结果乘兴而来,均无功而返。 近年来,曲陀关陆续发现了一些青花火葬罐,考证大约是元末明初玉溪烧制的瓷器,估计当时的蒙古军队用它来埋骨灰。青花罐不是传说中的宝藏,但也算精美的古陶瓷珍品。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曲陀关藏宝之谜将会被揭开。
相关分词: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