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零年还剩下多少红军长征后还剩多少人过来的战士

关于长征战士爬雪山_百度知道红色记忆永驻我心——读《长征》有感600字作文
红色记忆永驻我心——读《长征》有感600字作文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红色记忆永驻我心——读《长征》有感  九月份开学不久,我们学习了《长征》一诗。恰逢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上下都在庆祝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个惊人的壮举又使得我心潮澎湃。我校也赶排了《长征组歌》文艺节目,人们都在回忆着那难忘的历史。   《长征》是***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写下的一首诗。在课堂上,老师范读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那一句句诗把我们引领进那个血腥风雨的年代。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我国革命历程中一个惊人的壮举。短短的《长征》让我体会到一个个英雄豪杰和那英勇无畏的精神。长征郑重地向全世界宣告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对中国的迫害是完全无用的。正义永远压倒邪恶,只有走红军的道路才能解放人民,赢得全中国胜利的曙光。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我满怀激情地读着,想起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多少战士忍饥挨饿;多少战士与敌人同归于尽;多少战士没能走出草地,翻越雪山;他们永远留在了那长征的路上,在那儿树立起永远的丰碑。让我想起《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倔强的小红军》《丰碑》中的军需处长,他们把别人送出草地、雪山,自己却牺牲在草海,雪海中,长眠在那里。.....就是这些千百万个英雄用鲜血和生命迎来了长征的胜利!   今天,我们生活在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美好生活中,要牢记长征精神,继承革命先辈光荣传统,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才不愧对胸前的红领巾。革命的岁月虽已离我们远去,但革命精神却永驻我们心间,它永远指引我们前进。.....                  ——米子于 
篇二:红色记忆永驻我心-读《长征》有感
红色记忆永驻我心——读《长征》有感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方式全面真实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在创作前期,王树增查阅了大量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大量描写长征的作品中特色鲜明,可以说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文学作品中最有阅读价值的一本。书中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中的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拉近与长征的距离,认识中国工农红军中杰出的***人和行进在这支队伍中的伟大红军士兵,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在与之一起体会长征的过程中,细细体味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
《长征》一书在序言中写到:长征翻越了2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5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长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那片人迹罕至的湿地面积几乎和法国的国土面积相等。而更重要的是,在总里程远远超过25000里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在数10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3天就发生1次激烈大战。
红军长征是第五次反围后的一次战略转移。在前有险阻后有追兵情况下,在历时两年时间里,各路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最后胜利到达陕北。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不畏牺牲的远征,在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各路红军战士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精神,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经过两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终于在陕北山城堡胜利会师。
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二十五岁,战斗员的年龄平均不足二十岁,十四岁至十八岁的战士至少占百分之四十。在长征征途上,武器简陋的红军所面对的往往是装备了飞机大炮且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年轻的红军官兵能在数天未见一粒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然后投入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其英勇顽强和不畏牺牲举世无双。在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在这些充满坚定和悲壮,艰苦和勇敢,血泪和激昂的文字和细节中,我更加真切地触摸到这段历史的残酷,更加深刻地领会到长征真正的意义,以及长征留给人类顽强不屈的精神力量。
不断学习并坚持在面临困难和阻碍时依然坚毅和坚定
的长征精神,通过重温《长征》中血和汗的较量,充分认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深刻原因,充分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这一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在工作中增强党建观念。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新时期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不屈与坚强的长征精神努力完成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充分认识“未来发展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
中国***90年的奋斗历史,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以90周年为契机,通过翻阅着书中流淌在这一伟大壮举中的许许多多感人小事,感受这不朽的信念力量和伟大的精神,让长征精神深入心底,融入灵魂深处,时刻牢记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守住对党的忠诚和信念。
篇三:读《长征》有感
信念的力量
——读《长征》有感
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确立了共同的理想信念,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长征》一书中,我知道了信念的重要与伟大。
《长征》开始部分就提到一个1922年到达中国的外国传教士薄复礼。19世纪30年代,他跟随着红军度过了一年半的时光,当他回到英国后对全世界说:“中国红军那种令人惊异的热情,对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对自己信仰的执著,是前所未闻的。”这是一个连虔诚的基督徒都觉得讶异的问题。他们的信念来自上帝,而红军的信念从何而来呢?
70多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为我们创造今天幸福生活的红军先辈们,面对的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处境。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国经过长期的痛苦酝酿和短暂的暴力行动推翻了封建帝制统治,然而革命使巨大的国家骤然裸露于政治混乱中。随后出现的以中国国民党为轴心的政权,从来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统一过中国,疆土、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的裂缝在这片国土上纵横交错。***和国民党经历短暂的合作以后,最终走向了破裂。中国***按照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开展的革命运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迫开始长征,面对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浴血突围,昼夜兼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智取娄山关,突破腊子口,用双脚在绵亘数万里的土地上,与敌人的飞机汽车进行竞赛,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两年时间里,与强大的国民党军队展开一场殊死搏斗;敌人重兵始终打不倒、压不垮他们。长征,饱含着人类生命中最惊心动魄、最悲壮的酸甜苦辣,它留给人类的是用鲜血和生命凝聚成的宝贵财富。红军长征出发时,总人数共20.6万余人,途中补充兵力有据可查的为1.7万余人,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超过16.6万人牺牲或失散在了长征路上。单是江西兴国一个县,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就有12038名。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的每一公里,都有一名兴国籍战士化作的生命路标。在长征的队伍里,有年近花甲的老同志,有稚气未脱的红小鬼,还有刚强的女战士,征途漫漫,关山重重,他们连续行军打仗,身心备感疲惫。但就是这样一支看似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队伍,把生死置之度外,像一股势不可挡的铁流,一路向前!面对着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不是畏惧,而是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面对终年积雪的高山、激流汹涌的江河,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不是退缩,而是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踏进荒凉神秘、杳无人烟的草地,伴随身旁的不是消沉和失望,而是昂扬的斗志和乐观的情绪。引导后续部队前行的路标,不是别的,而是一具具烈士的遗体!就是这样,红军官兵坦然经受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经受了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磨练,充分体现出对党的忠贞,对事业的执著。这些英雄壮举可歌可泣,至今仍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净化着我们的灵魂。看书的时候,眼前就闪现出许多画面:
长征的英雄们在路上一步一步走着,过草地,翻雪山。断断续续的读书过程中,每次合上书,我都会在冥思中想象自己在凝望北斗,因为我相信,在每一个红军领导人心中,在每一个军官战士心中,也都在时时凝望着他们自己的北斗。这北斗,让他们不断行走的脚步始终坚定。无法猜测他们的心灵,只能认定他们的心灵和我们的心灵是一样的,有着美好的一面,却也有着鄙陋的地方。然而,在这不断行走的过程中,杂念被抛却了,单纯的信念支撑着他们。一个更美好的生活,一种遥远的却似乎可以时时触摸的生活,引得他们跨国山河草地雪原和前人的尸首,还有也曾出现的美丽风景。
行走,是逃亡,更是信念的实践。如果我们时时刻刻仰望着我们自己的北斗,时时刻刻在行
走,我们也会在长征的终点找到一个落脚点——尽管还有更长的道路要走。
英雄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忍饥受冻挨饿,还在战斗。不知道是否有人统计过每天平均有多少次战斗。或许这无意义——谁会统计自己每天有多少次呼吸呢?对于红军来说,战斗就是呼吸。不能让现在社会主义强大的印象来掩盖当时红色政权的弱小:他们是在逃亡,是在围追堵截的缝隙中寻找生存之地。如一个被追缉的“逃犯”,忍受了所有艰难的最深程度,只是这一次,这个逃犯秉承的是一种正义。
长征这么艰苦,那么多的人跟着走,几万红军能长时间,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迸发出那么大的力量的原因,书中是这么说的:“正是中国***人和红军具有坚定无比的政治信仰和铁一样的组织纪律,因此,他们能够身处巨大的危机之中仍然从容不迫地一一打点行装,虽然几乎所有的红军官兵都不知道自己要走多远,要走多久要去哪里。”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浴血重生的史实告诉人们,红军长征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红军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坚定信念。
长征光荣的历史证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民族复兴,必须有民族精神的支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我们特别需要用崇高的理想信念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以高度的自觉和自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70年前,一群人在不停地走着,在战斗,在探究苦难的深度。然而他们写就了历史,创造了奇迹。我们所有的生活都得益于此。纵使我们不必时时刻刻记忆他们,但对他们的感激和崇敬,应流入我们的血液。这是一段应载入心灵的历史信念指引人生、决定方向。这全部是因为长征时他们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就会失去奋斗的目标,偏离前进的方向。理想抱负犹如水中的灯塔、时钟的发条,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来源。坚定理想信念,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长征》 王树增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6月第一版
篇四:红色记忆作文
听《长征故事有感》
铜陵市金口岭小学501班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
***对长征的概括,从这儿我读出了红军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他们发
扬了“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星期四的下午,区“五老报告团”的何爷爷来到我们学校,为我们讲述了红
军长征的故事。长征途中,发生过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不会忘记《金色的鱼
钩》《倔强的小红军》《丰碑》《强渡大渡河》等感人至深的文章。这些故事里,
有钢筋铁骨般的战斗英雄,有舍己为人的普通战士,有同志间浓浓的亲情。在这
些故事中,《金色的鱼钩》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一位年过半百的炊事班长,为了让患病的几个小战士吃到足够的食物,宁愿
自己啃他们吃剩的鱼骨头,喝漂着一点菜叶的所谓的野菜汤,最后饿晕在钓鱼的
小水沟边。他为了革命,为了长征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是一种多
么崇高的精神!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和红军长征相比,真是生活在天堂里呀!我们拥有美
味的食物,漂亮的衣服,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幸福生活,是多少红军战士用生命
和鲜血换来的呀!
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也有可能会遇到许多挫折和失败。有的
时候,我们因为学习方法不恰当而成绩落后;因实力不足而在比赛中失利;因自
己的错误受到同学、朋友的冷落等等。这些时候我们都不能灰心失望,甚至放弃
自己,因为长征途中红军叔叔面对那么多艰难险阻都能克服,我们所面对的失败
和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我们敢于面对、教训、及时调整自己、坚持不
懈,一定能像红军战士们一样,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在生活和学习当中,我们需要长征精神。
听“五老”报告
惜幸福生活
铜陵市金口岭小学501
今年的区关工委“五老”报告团成员来到了我们学校讲学。只选了两个班,
是我们班和五零二班。
我们坐好后,来了一位老先生,老先生姓何。何老先生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今天,
就由他来给我们讲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南昌起义》。
日,中国江西南昌,由中国***势力的军队针对中国国民
党的分共政策而发起的武装反抗事件。由周恩来、谭平山、叶挺、朱德、刘伯承
等***人士和贺龙领导——贺龙在事件后加入中国***。南昌起义是土地革命
战争时期,继承孙中山的武昌革命起义,***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
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此后,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
第二个故事是《红军千里长征》。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是***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
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
征。红军跨过12个省,62个市,18座山,5座雪山,他们历经艰难险阻。他们
的鲜血,染红了洁白的雪,染红了碧绿的草,染红了国旗,染红了红领巾……
红军那英勇的足迹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为中国人民所铭记;红军那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夺取成功的基础;红军那战胜一切困
难的气概,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朝着辉煌的未来前进。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
来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烈
的爱国主义精神,好好学习,掌握本领,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强大。
红色的记忆
进取的动力
铜陵市金口岭小学501
有一次,区关工委“五老报告团”成员来到了我们学校讲学。我们都很激动,因为只选了五年级两个班。
我们在自己的位子上坐好,只见台下来了一位老爷爷,精神矍铄。开始演讲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八一南昌起义》。
1927年4月和7月,中国国民党勾结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人和革命群众,使中国人民从1924年开始的国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败。
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挽救中国革命,***中央于7月12日进行改组,停止了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聂荣臻、叶挺等在九江具体组织这一行动,但发现张发奎同汪精卫勾结很紧,并在第二方面军中开始迫害***人。随即向***中央建议,依靠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实行在南昌暴动。据此,***中央指定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组成***中央前敌委员会,以周恩来为书记,前往南昌领导这次起义。
听了老爷爷激动人心的演说,我似乎看到了红军战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
的样子。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新中国!作为新中国的新一代子孙,难道,我们不应该发奋读书,报效祖国么?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鼓舞我们,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把自己该做的事情要做好。
让我们用革命先烈的精神不断勉励自己,在学习中更勤奋刻苦,在生活中更朴素节约,关爱他人,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让我们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八一精神成为我们进取的动力!
铜陵市金口岭小学501
小时候我问妈妈五星红旗的颜色为什么是红色的?妈妈告诉我,是那些为
了保卫祖国的烈士们,用鲜血染红的,他们抛头颅、撒热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牢记他们。
今天下午, “五老”报告团的何老先生来到我们学校,我又有幸听到了
那段“红色记忆”,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段苦难的岁月。日,周恩来同志在南山动员成立起了反革派,但是在大家的反对下失败了。正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才导致后来发生了南京大屠杀。那天,日本人开着飞机不间断的朝南京投下了许多炸弹,当炸弹“嗖”地一声落到地上时,顿时硝烟四起,一片狼籍,同胞们死的死,伤的伤,真是人间地狱,惨不忍睹,房子倒的倒,塌的塌,许多同胞无家可归,只能露宿街头。
听完何老先生的,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我为在抵抗侵略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感到悲哀,也为自己能生活在这个美好的时代感到庆幸。现在,我们的祖国一天天强大了起来,再也不会受到别人的欺凌了,就拿今年的钓鱼岛事件来说吧,小日本又想卷土重来,侵占我们的国土,我国政府采取强硬的措施,全国人民也发起了大规模的保钓游行,以此来捍卫祖国领土的完整。
现在,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但更要牢记历史,为了让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鲜血不会白流,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让祖国更加强盛起来!
以告慰先烈们的英灵。
听《红色记忆》有感
铜陵市金口岭小学501
11月8日下午,我们来到多媒体教室,聆听了来自区“五老报告团”的何老先生的讲座,他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使我们深受教育。
何竟老先生说今天是党的***召开的日子,所以,我今天的主题是“红色的记忆”。这位老先生花了很长时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领导人的动人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八一南昌起义》,从他的故事中,我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的事迹,我能感受到周总理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尤其是他的廉洁品质,为全国各族人民所敬仰。
第二个故事主要讲了红军长征的过程,从中,我又了解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伟大人物,***的故事,***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领袖,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在他的英明决策下,红军战士历经艰难险阻,取得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
听完了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老一辈革命家用他们的智慧和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然而,现在的我们,根本就不懂得珍惜,总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记得每天吃饭时,我总是挑三拣四,嫌这个菜不好吃,那个菜不能吃;穿衣服时,我也总是换来换去,看是不是漂亮,是不是名牌;上课时,我总是盼望着什么时候下课,坐在课堂上太辛苦;晚上写作业时,不是喝水就是吃东西,觉得学习怎么就那么累。
想想革命英雄们,我觉得无比惭愧,今后,我一定会加倍努力学习,不会让革命烈士的鲜血白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将来要为祖国母亲做出贡献。
友情链接:在什么情况下,红军战士选择走的长征之路。_百度知道红军长征到陕北后究竟还剩下多少人?
&   10月,在夜色掩护下,从赣南的于都县突破敌军包围圈开始长征。出发前夕的10月8日,中革军委做了一个《野战军人员武器弹药供给统计表》,里面分别统计了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军委纵队、中央纵队共计86789人。上述人员中除了红军部队外,还有中央纵队中的少量政府机关人员和几千名临时召集来搬运物资的民夫。 &&&&&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的十分缺乏,全军共有***4万支、子弹80万发,平均每支步***只有十几发子弹,轻机***才有百余发子弹。中央机关的许多人手里只有刀矛,长征队伍中年纪最大的徐特立(出发时58岁)为自卫,手里拿着一支红缨***,有时还当拐棍用。&&&&&& 西进之初,由于领导人过分强调保密,事先没有做好动员,广大干部战士都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对于久经战斗考验的老战士来说,坚决服从命令已成习惯。刚动员参军的一些新战士和民夫看到越走越远,却出现思想波动,加上行军疲惫,陆续出现一些掉队落伍。   在赣南、粤北突破第一、第二道封锁线时战斗并不激烈,却减员1。3万人。通过第三道封锁线即湘粤交界的郴县至宜章一线时,发生了激烈战斗,减员8600余人。由于红军在经过粤汉铁路时动员了部分工人入伍,部队略有补充,接近湘江前还有近7万人。   11月下旬中央红军进至位于湘江附近的第四道,经九天血战才杀出一条通道,减员高达3 万多人。特别是多由新兵组成的八军团下属两个师基本被打散,全军团仅剩1000余人。许多领导人后来感慨,长征前匆忙组建这种新部队,虽名义上增加了番号却缺乏战斗力,还不如把这些新成分用来充实久经战斗锻炼的老部队。   与张国焘南下错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红一方面军在北方却获得了新的发展。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会合了在当地的红军7000余人,恢复了红一方面军番号。当时陕北人少地贫,发展红军困难,于是1936年春红一方面军东征山西,扩大了红军8000人。   据彭德怀回忆录称,新参军的大都是由河南、山东流落到山西的人。此前部队经过长征大都成了空架子,一个团不过几百人,打仗缴获了***还要请老百姓帮助扛。这时部队充实起来,红一军团就有1万余人,加上红十五军团,野战部队发展到1。7万人。此外,***还将中央红军的许多干部派到陕甘地区发展地方武装,地方红军也发展到近万人。至同年秋,在陕甘宁地区的中央军委直属队、红一方面军和地方红军相加,总数发展到3万余人。有了根据地依托之后,红军又走上了发展壮大之路。   留在川康地区的红四方面军指战员得知红一方面军在北方的发展后,纷纷议论说:“还是中央的北上方针是对的!”由于红四方面军广大干部要求北上,红二方面军领导也坚决主张北上同中央会合,这就促成了三大主力的会师。   突破湘江后,中央红军只剩3万多人,不过大都是意志坚强的骨干力量。通过惨痛损失的教训,全军认识到错误指挥的危害,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推举***领导红军。随后,中央红军在云贵川三省转战途中虽陆续动员了近万人参军,然而这些新成分没有经过远途行军锻炼,在急行军中大都很快掉队。   1935年4月,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时减至2。4万人左右,6月间同红四方面军会师时减至约 1。8万人,重新改称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刚同红一方面军会师时,因刚刚离开根据地,又在川北开辟新区得到补充,部队有8万多人,显得兵强马壮。8月下旬,红一、四方面军混合编组通过水草地。当时红一方面军因远征疲惫,指战员多体质衰弱,加上草地环境恶劣,减员很大。通过草地后,中央纵队和红一方面军的主力一、三军团只剩8000人,在左路的五、九军团(此时改称三十二军)约5000人。   9月因张国焘分裂红军,中央纵队和一、三军团单独北上,到达陕北只剩6000人,而左路军约5000人的原红一方面军部队编入红四方面军系列,随同再过草地南下。   红四方面军南下的8万部队在川西遭到国民党中央军、川军的联合进攻,经血战后仍站不住脚,被迫于1936年初翻越雪山进入西康藏区。红四方面军在川康边补充粮食极为困难,因战斗、病饿和逃亡减员一半,到1936年夏天只剩4万人。   红军经历过万里长征,虽然有严重减员,但保存下来的人却是党和红军最宝贵的财富。***认为长征后红军人数虽然减少,力量却比过去更强,这既是指党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已由错误转为正确,也是指红军的质量大为提高。   对于长征结束后红军还有多少人,过去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如果从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时的全体人数统计看,西北红军超过8万人。军委对下属各部人员的统计是:   红一方面军和军委直属队共2。2万人(包括红军大学800人);陕甘宁地方红军8000人(另外在陕南有2000人);红二方面军1。1万人;红四方面军及总司令部直属队3。8万人。   三大主力会师结束长征后,红四方面军主力2万多人渡过黄河组成西路军,结果于1937年春基本失败,只剩千余人到达新疆或潜回陕甘根据地。这一时期,红军在陕甘地区又扩大了一些兵员。至1937年夏,军委统计在陕甘宁地区的红军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后方机关总计为7。4万人,其中总部为4000人,野战部队为4。2万人。同年8月红军改编时,野战部队编为八路军三个师,编制4。5万人。   经历过长征的一些领导人讲话,又常说长征后红军只剩下3万人。这一数字也有其依据,讲的只是经过万里长征到达陕甘宁的人员,而不计算陕北红军及长征后扩大的人员,以及长征结束后西路军损失的人数。经历过长征而剩余的3万多红军指战员包括: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6000人;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3000人;红二方面军到达陕甘宁1。1万人;红四方面军在陕甘宁剩余人员1。4万人。   对长征后剩下的人数从不同角度,才出现这两种不同说法。事实证明,经过长征考验的指战员不仅在实际斗争中表现出坚定的革命意志,又有了丰富的战争经验,多数战士都可以带兵当干部。红军人数虽减少,革命力量却增强,并终将发展成一支赢得全国胜利的大军。   红军长征中出现数量减员的历史证明,中国***领导的军队要发展壮大,离不开革命根据地。红军离开根据地远征陷入无后方依托作战,除牺牲外,会经受缺粮和病饿的折磨,伤病员难以随军和妥善安置,这都会造成较大损失,而且难以有效补充。红二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在长征中减员较少,主要是采取了走一段路休整一段,并在途中建立根据地进行补充的方式。中央红军长征在***领导下到达陕北后获得大发展,更是显示出正确路线的威力。 &参考资料:红军长征到陕北后究竟还剩下多少人? http://club.mil..cn/thread--2.html &
互动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浏览次数: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