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911 迅雷下载》中战士对战争的看法

《华氏911》是一部激进的、主观色彩浓厚的政治纪录片,企图揭示小布什上台到攻打伊拉克的一系列阴谋内幕,含有强烈的主观情感以及大胆的猜测。而同时它期待引发的是人们对布什政府及其政策的重新思考甚至激烈抗议,在片中我们随处可感对这种明确的丝毫不加掩饰的目的性,而在片外,导演迈克尔摩尔也直称本片的拍摄就是为了阻止小布什连任、赶其下台。但就是这样一部纪录片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因为无论持何政见的人都不能否认本片体现出的强大的力量。作为一部并不是客观记录而是向观众灌输主观观点的纪录片,很可能会使观众厌倦或是反感,但一旦调动起观众的情绪,其影响力是巨大的。本片是成功的典例,让观众感到震撼与过瘾,这正是摩尔一贯的风格与其所擅长的,本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尽管具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很重要的方面体现在他强大的叙事系统上。首先,本片的论证思路异常清,从布什的竞选上台有舞弊嫌疑开始,紧接着展现布什上台后无领导才能与责任感(支持率下降,出去度假);随后911事件引出布什政府前期反恐力度不够、后期调查不及时不透明,随即开始分析原因,即布什及其领导班子与本拉登及阿拉伯人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布什与本拉登家族投资企业的资金联系,布什修改自己的记录以掩饰某些关系);911事件之后,爱国法案夸大恐惧增强人们的不安全感造舆论大环境,同时一方面政府对普通民众的行为加紧监控,却在真正的公共安全方面鲜有作为,由于与阿拉伯人的各种利益牵扯美国只是象征性地攻打阿富汗以给人民以交待,却以国家安全为名义实则为了转移注意力以及石油等实利令美国人民攻打伊拉克。整部影片步步深入,虽然信息量大但分析细致逻辑极具条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本片的所有论证的确基于真实的数据、报道、录像的,导演实地考察,采访各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甚至解说里也经常引用权威媒体的报导、数据,比如在展现小布什度假场景的时候旁白都提到,根据《华盛顿邮报》显示布什42%的时间在度假。正是这些坚定了本片纪录片的形象,也是让人信服的重要原因。这一点上导演迈克尔摩尔广大的人脉与知名度发挥了巨大作用,他的信息收集非常到位,既有我们所不知道的内幕信息(甚至是小布什修改前的从军记录),又选取了我们日常接触却从未给予注意的东西(比如日常的新闻)并整合起来,放在聚光灯下再呈现,让我们不得不注意并重新认识我们曾经所顺理成章接受的那些说辞转而开始大胆的思考导演希望让我们接受的质疑。不得不承认,无论是精心组织编排后的日常还是揭示后的内幕,在本片列举的事实面前,它的一切分析猜测都显得那么合理。因此如果你非常了解电影内容的相关信息、仔细分析了他的每一环分析你会被他的逻辑说服,如果你时而不清楚具体的背景或是跟不上他的层层推导----在大量列举事实过程中是这是很可能的----那么导演的旁白也会帮助你分析、得出结论,而基于清晰的逻辑和大量的事实从而观众在他的引导下愿意直接接受他得出的结论。比如摩尔介绍了一连串的美国政府上层与阿拉伯人、本拉登家族令人眼花缭乱的关系网,后加上他的如下总结:“有一群人每年付你40万美元让你做他们的总统,而另一群人在很多年之间向你、你的朋友、你的生意投资14亿美元,那么谁是你的老爸?”大部分人即使没有理清这种种关系,也会选择直接接受这一结论。&&&&另外本片表现手法也是直接调动观众的重要因素。最重要的莫过于剪辑。片中通过剪辑展现了各种对比、强化,首先是人民的看法、要求、真实生活与政府的官方说辞交叉剪辑,例如布什在军舰上说祝贺取得的胜利下一个镜头就是伊拉克炸弹在美军士兵身边爆炸;一边残忍的战争场面,当地人民的伤害、愤怒、哭诉和士兵的自责,另一边官员冷血地介绍武器的先进和进攻的高效;一边战争进展不顺利士兵强烈不满,另一边政府宣传要继续增兵、征兵还有宣传片中的鼓吹的理想状况与现实情况的强烈落差。其次是不同场合的同一说辞或是前后不一的行径剪在一起使片中讽刺对象自相矛盾:比如布什多次强调smoke him(本拉登) out,却与实际在阿富汗战场的敷衍形成反差;各电台报告戈尔大选占优继而却又集体宣布布什胜出等等。此外,其对场面的展现富有感染力、风格化,酝酿了观众的情绪以及铺垫了观点的阐述。可以看一下导演有力再现的911场景:黑暗中的噪音、尖叫、新闻播音----周围人们恐惧的表情----音乐响起,狼藉的现场----寻人启示、纪念活动----旁白叙述,受害者家属面对镜头----一气呵成,完全调动了观众的情绪再现了911给人们带来的阴影------紧接着对比布什在小学教室里的愚蠢与不知所措,这时的摩尔可以尽情的讽刺,因为观众都会和他站在一边。还有伊战前的一部分,伊拉克快乐的儿童滑下滑梯的一瞬间直接接上爆炸镜头,震撼有力,伊拉克人民的无辜与战争的残酷、荒谬不言而喻。除了剪辑,从音乐表现上也看得出这种现象。欢快、滑稽的音乐用于调侃、讽刺与深情/沉重/紧张的音乐用以煽情展现悲痛、不公等,这两种音乐,与剪辑旁白配合,两种风格一冷一热双管齐下,转换自如,譬如布什上任后情况一团糟,紧接着接人家度假去了,调动了观众的愤怒、质问与嘲讽两种情绪,使影片极富观赏性与张力。其实每一部纪录片之中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制作者的个人观点,甚至某种意义上说一部纪录片的成功及影响力正是由于观众对其作者观点、意图的强烈认同、共鸣及深刻印象。导演迈克尔摩尔是个极富个性的电影人,激进的立场、犀利的批判以及在记录片中从不避讳个人色彩是他的一贯特色,他热衷于关注表现与抨击美国社会现实问题有时甚至行为艺术般的参与各种现实活动(本片中就可看到,他在广场上为议员们高声宣读爱国法案内容,直接围堵议员向他们的儿子宣传征兵,使其难堪、狼狈,露出自相矛盾的尴尬嘴脸,这种实践的效果很有力,也体现了导演的狡猾之处),这些使他在美国社会各界都相当有知名度。他之前的一些影响力极大的代表作都秉承这种理念:《科伦拜恩的保龄》针对美国***支管理、社会安全,《神经病人》直指美国医疗体系的弊病,以及去年发行的影片《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之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风暴。而本片呈现出的内容对普通民众无疑是震撼的,无论是不是美国人。无论这种对布什政府阴谋论的猜测有多少真实性,我们都不禁感叹政治的复杂性。人民赖以信任的政府是以怎样一种不为人知的方式滥用着他们的权利的,而普通人又是怎样在社会体系中不自知的生活着、被利用着的。导演有一段旁白:“我一直对于那些被迫生活在城市最差地段的人们感到惊讶。他们上最差的学校,生活最艰难,但总是他们第一个站出来保卫那令他们受苦受难的系统。他们去服役,于是我们就不用去;他们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于是我们可以得到自由。他们给我们的礼物是非凡的,而他们所要求的回报仅仅是我们不要故意去伤害他们,除非迫不得已……他们还会再相信我们吗?”虽然是煽情,虽然是为了强化自己的观点引导观众的心理,但这真真切切是站在美国人民的角度发出的心声,对政府冠冕堂皇对人民的欺瞒的抗议。往往那些不明真相的而为体制做出牺牲的最弱势的人,社会、政治上却总是被拉拢、利用又实质上被抛弃。它让我们又一次看见,对我们生活其中的体系的认识是困难的,有太多普通人不能左右的社会力量社会规则的阻碍,甚至人们对自身的既定认知也是难以改变的。片中在伊拉克失去儿子的母亲在白宫面前伤心欲绝地指责布什,却被路过的女人责怪无理取闹,认为应该是基地组织的问题。这位母亲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要面对普通人的无知,他们不了解真相,大家以为自己了解,但他们并不了解。”因此抨击现实、挑战权威是艰苦的,更别说是改变了。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这样一部影片也没能阻止小布什的连任。但是这种声音是必须要存在的,这也是纪录片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吧。
这篇影评有剧透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浅析《华氏911》与《大国崛起》异同点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浅析《华氏911》与《大国崛起》异同点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摘 要:纪录片的重要品性是责任与影响力,而担负这一责任的是纪录片的叙述者,也就纪录片的导演。本文就是从叙述者的角度出发"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从叙述者的角度分析《华氏911》与《英和白》
2013年11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纪录片的重要品性是责任与影响力,而担负这一责任的是纪录片的叙述者,也就纪录片的导演。本文就是从叙述者的角度出发来探讨这两部纪录片是如何讲故事的,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如何造就自己的影响力。 中国论文网 /1/view-5735693.htm  关键词:叙述者;介入;自我意识;可信性;距离   《英和白》充满着浓郁的隐喻和象征的意味,白和英作为一种符号来解释当代的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2004年,美国民众表现出对纪录片的空前热情。点燃民众对于纪录片热情的是迈克尔·摩尔的《华氏911》。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叙述者,分别是:叙述者的介入,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叙述者的可信性和叙述者与受述者之间的距离。从这四个方面分析和研究迈克尔·摩尔和张以庆的作品,在对比中展现这两部作品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以及这两部作品的巨大影响力。   一、导演对于事件的介入性   无论叙述者是否被称为“我”他总是或多或少地具有介入性,也就是说他作为一个叙述的自我或多或少地被性格化。在《华氏911》中,我们看到导演本人不避讳自己的介入,直接的告诉受众他自己本人对于这个事件的看法和他对于布什的判断。而在《英和白》中我们看到导演本人在极力的回避自己的介入。《英和白》中所放的电视片段大多报道的是丑闻、谎言、暴力、战争等人类丑陋的一面,从更为宽泛的领域向人们展示了人类世界的隔膜与彼此的敌意,人类还远远没有达到彼此的宽容与谅解,远远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与融合。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叙述者总是避免不了自己的介入,但是介入具有不同程度的明显性。《华氏911》介入程度非常之明显,《英和白》介入程度不明显。   二、导演的自我意识   在讲到叙述者的自我意识的时候,普林斯说到:如果说叙述者有或多或少的介入性,那么他同样或多或少地是自觉的。迈克尔·摩尔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的展现在《华氏911》中,他虽然没有谈及我,却从的言语乃至镜头前的表现,向受众展示了“我”的观点。摩尔亲自上阵,对国会议员的约翰·特纳说:“嗯,我们可以发现,并没有多少国会议员把他们的孩子送往伊拉克,事实上,只有一个这么做了。我们只是认为你们这些人应该先把你们的孩子送去那里,您觉得怎么样?”。摩尔给他观众一种真正的感动,是摩尔代替他们说出了他们没有说的,是摩尔的社会责任感感染了每位观众。   张以庆的自我意识在《英和白》中的展现只有那么一瞬,“在我们相处的半年时间里,白只外出过一次”。张以庆没有过多的提到过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意识,自己的观点。这反而给受众以深深的吸引,给英和白以更多的关注,这种人文关怀,正是导演应该肩负的责任。   三、导演的可信性   叙述者有大小不等的可信性,换言之,其讲述(某些部分)就叙事本身而言值得信任的程度有大小之分。在受述者没有既定立场的前提下,观看《华氏911》这部作品,受述者认为摩尔的作品给了我们一个参考。这个时候受述者对于事件的信任程度是可以想见的。在观看《英和白》时,受述者感受到的是真实的呈现,是没有参杂进个人因素的英和白之间的情感交流。这个时候张以庆的可信性是不容置疑的。   这种可信性与受述者的寄存立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对于一个布什的支持者而言,摩尔的观点对于他而言就是偏激的言行。对于那些受到伤害的民众,这是对布什最好的控诉。所以这种可信性是建立在导演的引导和受众的既定立场双重基础之上。同时,叙述者的不可信性迫使我们对很多陈述予以重新的解释,以认识和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可信性是导演所不可回避的问题,充分的可信性造就了巨大的影响力。   四、导演与受众的距离   叙述者肯能与被述时间,与所表现的人物和其受述者之间保持或大或小的距离。这一距离可以是时间上的,可以是物理上的,还可以是智力上的,道德的,情感的等等。《华氏911》展现给受众的是“911事件”中遭受着痛苦的人们,伊拉克战场上那些受到伤害的平民,你也许会忘记摩尔的政治立场,而是感受到一种真诚的令人信服的力量。导演迈克尔·摩尔把这些史料重新组合,回看的我们就仿佛经历了一场对历史重新的凝视。看《英和白》时,受众最初不能够理解,白要守护英英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进,随着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增多,受众开始理解他们的相处方式,了解了白的内心孤寂。   事实上,距离的多变性决定了受述者对此人物或彼人物所抱持的智力领悟和感情态度的多样性,是决定纪录片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结论:   阿兰·罗森萨尔在他的《纪录片的良心》导言中说,“纪录片应该被当作是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甚至是一种武器”。特定叙述者的介入性,自我意识的程度以及的他的可信性,他与被叙或者受述者的距离,不仅有助于描绘他本人的特征,也影响我们对于叙事的解释及反应。并且,叙事的真正主体,是特定事件的表现而不是事件本身;真正的主人公是叙述者,而不是他的任何一个人物。正因为如此,纪录片的导演必须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责任与影响力,应该是纪录片的重要品性。至少对社会和政治纪录片来说是这样。这种责任是纪录片的导演应该担负的,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应该是一种义务。   参考文献:   [1] [美]杰拉德·普林斯著.徐强译.《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2] 李朝阳.《纪录片的文化解读》.《电影文学》.2011年06期.   [3] 何苏六.《纪录片的责任与影响力》.《现代传播》.2005年01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华氏911的剧情简介_百度知道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