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界破碎虚空回到地球的虚空在哪里?

简介/地球[行星]
八大行星之一,从诞生之日起,已历46亿年。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三颗,位于
之后;在八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四。在英语里,地球是惟一一个不是从希腊及罗马神话中得到的名字。英语的地球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在罗马神话中,
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aia,大地母亲)。地球目前是人类所知道的惟一一个存在已知
体的星球。
地球自西向东,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的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千米。&
曾看到的地球升起在月球的地平线上,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
基本参数/地球[行星]
年龄:46亿岁。
公转周期:365天。
公转轨道:呈椭圆形。7月初为远日点,1月初为近日点。:恒星日:约23.小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23°26‘
极半径:是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距离,大约3950英里(6356.9公里)(两极的差极小,可以忽略)。
赤道半径:是从地心到赤道的距离,大约3963英里(6378.5公里)。
平均半径:大约3959英里(6371.3公里)。这个数字是地心到地球表面所有各点距离的平均值。
体积:10832亿立方千米。
太阳系结构图
质量:约600000亿亿吨。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海洋面积:3.61亿平方千米。
大气:主要成份:氮(78.5%)和氧(21.5%)。
地壳:主要成份:氧(47%)、硅(28%)和铝(8%)。
卫星(天然):1颗(月球)。
平均赤道半径:&ae =
平均极半径:&ap =
平均半径: a =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转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
质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GE = 3. ×1014 米3/秒2:& ρe = 5.515 克/厘米3
太阳与地球质量比: S/E =
太阳与地月系质量比: S/(M+E) =
回归年长度: T = 365.2422 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 A = 1. × 1011 米
逃逸速度:& v = 11.19 公里/秒
表面温度:& t = - 30 ~ +45
表面大气压:& p = 毫巴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极地):983.2厘米/秒2&
自转周期: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轨道半长径:千米&
公转轨道偏心率: 0.0167&
公转周期:1恒星年&
黄赤交角;23度27分地球各圈层结构
地球海洋面积:平方公里
地壳厚度:80.465公里
地幔深度:公里
地核半径:公里
表面积:平方公里
物理特征椭圆率&0.003&352&9&
平均半径&6,372.797&km&
赤道半径&6,378.137&km&
两极半径&6,356.752&km&
纵横比&0.996&647&1&
赤道圆周长&40,075.02&km&
子午圈圆周长&40,007.86&km&
平均圆周长&40,041.47&km&
表面积&510,065,600&km^2&
陆地面积&148,939,100&km^2(29.2&%)&
水域面积&361,126,400&km^2(70.8&%)&
体积&1.083&207&3×10^12&km^3&
质量&5.&kg&
平均密度&5,515.3&kg/m^3&
赤道表面重力&9.780&1&m/s^2(0.997&32&g)&
宇宙速度&11.186&km/s(39,600&km/h)&
恒星日&0.997&258&d(23.934&h)&
赤道旋转速率&465.11&m/s&
轴倾斜&23.439&281°&
北极赤经&未定义&
赤纬&+90°&
反照率&0.367&
平均表面温度&287&K(14&℃)&
最大表面温度&331&K(57.7&℃)&
最小表面温度&184&K(-89.2&℃)&大气&
表面压力&101.3&kPa(海平面)&
氮&78.084%&
氧&20.946%&
氩&0.934%&
二氧化碳&0.0381%
地球圈层/地球[行星]
地球圈层分为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
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层,即、、和;
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和固体内核圈。
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和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和。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包括、、、、和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地球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人们通常所说的,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和。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岩石圈地球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软流圈(图)内部结构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的,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地幔圈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下地幔的D′层(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公里深度)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外核液体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谓的外核液体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整个外核液体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动力学粘度很小的构成的,其中公里深度称为E层,完全由液体构成。498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层称为F层,它是外核液体圈与固体内核圈之间一个很簿的过渡层。
固体内核圈
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内核圈了,它位于公里地心处,又称为G层。根据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G层为固体结构。地球内层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6~3.0克/厘米3。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最近的估计,在100公里深度处温度为1300°C,300公里处为2000°C,在地幔圈与外核液态圈边界处,约为4000°C,地心处温度为 5500 ~ 6000°C。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 。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著的地位,而太阳也不过是一颗普通的。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
固体地球结构表地球圈层名称深度(公里)地震纵波速度(公里/秒)地震横波速度(公里/秒)密度(克/立方厘米)物质状态一级分层二级分层传统分层外球地壳地壳0-335.6-7.03.4-4.22.6-2.9固态物质外过渡层外过渡层(上)上地幔33-9808.1-10.14.4-5.43.2-3.6部分熔融物质外过渡层(下)下地幔980-290012.8-13.56.9-7.25.1-5.6液态--固态物质液态层液态层外地核8.0-8.2不能通过10.0-11.4液态物质内球内过度层过度层9.5-10.3&12.3液态--固态物质地核地核10.9-11.2&12.5固态物质&
大小/地球[行星]
地球并非是很规则的正。它的表面可以用一个扁率不大的旋转椭球面来极好地逼近。扁率e为椭球长短轴之差与长轴之比 ,是表示地球形状的一个重要参量。经过多年的几何测量、天文测量以至人造地球卫星测量,它的数值已经达到很高的精度。这个不是真正的地球表面,而是对地面的一个更好的科学概括,用来作为全球各地大地测量的共同标准,所以也叫做参考椭球面 。按照 这个参考椭球面 ,子午圈上一平均度是111.1千米 ,赤道上一平均度是111.3千米 。在参考椭球面上重力势能是相等的,所以在它上面各点的重力加速度是可以计算的,公式如下:
g0=9.+0.0053024sin2j-0.0000059sin2j)米/秒2, 式中g0是海拔为零时的重力加速度,j是地理纬度 。知道了地球形状、重力加速度和万有引力常数G=6.670×10-11牛顿?米2/千克2,可以计算出地球的质量M为 5.976×1027克。
主要成分/地球[行星]
直到十六世纪时,人类才了解到地球只不过是的一颗行星而已。
由化学组成成分及地震震测特性来看,地球本体可以分成一些层圈,以下就标示出它们的名称与范围(深度,单位为公里):
0~40地壳40~2890地幔外地核内地核
固态的厚度变化颇大,海洋地区的地壳较薄,平均约7公里厚;而大陆地壳就厚得多,平均约40公里厚; 地函也是固态,不过在它上部有一层极小部分熔融的区域,称为软流圈 ,其上的地函最顶部及整个地壳则称为岩石圈 ;至于外地核是液态而内地核是固态。 这些不同的层圈都是以不连续面为界,最有名的就是在地壳与地函之间的莫氏不连续面 (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地球夜景占有地球的主要质量,地核反而位居其次,至于我们生存的空间则只是整个地球极小的一部分而已 (质量,单位为10的24次方公斤: 大气层 = 0.0000051,海洋 = 0.0014 ,地壳 = 0.026,地幔 = 4.043,外地核= 1.835,内地核 = 0.09675,)
的主要成分是铁 (或铁镍质),不过也可能有一些较轻的物质存在,地心的温度约有7,500K,比太阳表面温度还高;下部地函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矽、镁、氧,再加上一些铁、钙及铝;上部地幔主要成分则是橄榄石及辉石 (铁镁矽酸盐岩石),也有钙和铝。 以上这些?解都是来自于地震震测资料,虽然上部地幔的物质有时会因著火山喷出熔岩而被带到地表来,但是我们仍无法到达固体地球的主要部分,目前的海底钻探行动连地壳都尚未挖穿。 地壳的成分则主要是石英 (二氧化硅)及硅酸盐类如长石。 整体估算,的重量百分比为: 铁34.6% ,氧29.5% ,硅15.2% ,镁12.7% ,镍2.4% ,硫1.9% ,0.05% 钛 。地球是平均密度最大的主要星体。
电磁性质/地球[行星]
地球并不指向正南。11世纪中国的《梦溪笔谈》就有记载。地磁偏角随地而异。真正地磁场的形态是很复杂的。它有显著的时间变化,最大的变化幅度可达到总地磁场的千分之几或更高。变化可分为长期的和短期的。长期变化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短期变化来源于电离层的潮汐运动和太阳活动的变化。在地磁场中,用统计平均或其他方法将短期变化消去后就得到所谓基本地磁场。用球谐分析的方法可以证明基本地磁场有99%以上来源于地下,而相当于一阶球谐函数部分约占80%,这部分相当于一个偶极场,它的北极坐标是北纬78.5°,西经69.0°。短期变化分为平静变化和干扰变化两大类。平静变化是经常出现的,比较有规律并有一定的周期,变化的磁场强度可达几十纳特 ;干扰变化有时是全球性的 ,最大幅度可达几千纳特& ,叫做磁暴。
基本磁场也不是完全固定的,强度的图像每年向西漂移0.2°~0.3°,叫做西向漂移。这就指出地磁场的产生可能是地球内部物质流动的结果。现在普遍认为地球核主要是铁镍组成的(还包含少量的轻元素)导电流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便产生电流。这种电磁流体的耦合产生一种自激发电机的作用,因而产生了地磁场。这是当前比较最为人接受的地磁场成因的假说。
运动/地球[行星]
自转地球公转示意图
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这个时间称为恒星日;然而在地球上,我们感受到的一天是24小时,这是因为我们选取的参照物是太阳。由于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这4分钟的差距正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叠加的结果。天文学上把我们感受到的这1天的24小时称为。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昼夜更替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不至太高或太低,适合人类生存。
地球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人们最早就是利用地球自转来计量时间的。研究表明,每经过一百年,地球自转速度减慢近2毫秒,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潮汐摩擦还使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地球自转速度除长期减慢外,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真正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绕日公转。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它是近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每年1月3日,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这个位置称为近日点;7月4日,地球运行到距离太阳最远的位置,这个位置称为远日点。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轨道长度是9.4亿千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一年,约365.25天。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约为每日1度,每秒钟约为30千米。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叫黄道平面。两个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地轴垂直于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交角为66°34',或者说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间的黄赤交角为23°26',由此可见地球是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的。
地震波/地球[行星]
我们能够用钻探了解地球内部,可现在最先进的钻探也不过能穿透10千米,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苹果的话,那就连表皮也没穿透.后来,们终于知道了打开地心之门的钥匙----地震波.20世纪初,南斯拉夫地震学家忽然醒悟:原来地震波就是我们探察地球内部的“”!地震波就是地震时发出的震波,它有横波和纵波两种,横波只能穿过固体物质,纵波却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任一种物资中自由通行。通过的物质密度大,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就快,物质密度小,传播速度就慢。莫霍洛维奇发现,在地下33千米的地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猛然加快,这表明这里的物质密度很大,物质成分也与地球表面不同。地球内部这个深度,就被称为“莫霍面”。
1914年,美国地震学家又发现,在地下2900千米的地方,纵波速度突然减慢,横波则消失了,这说明,这里的物质密度变小了,固体物质也没有了,在这里,只剩下了液体和气体。这个深度,就被称为“古登堡面”。
地球之心之谜终于搞清楚了:地球从外到里,被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分成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主要是岩石,地幔主要是含有镁、铁和硅的橄榄岩,地核,也就是真正的地球之心,主要是铁和镍,那里的温度可能高达4982摄氏度。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随着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全球环境状况在过去30年里持续恶化。有资料表明: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最暖的13个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平均为1.47亿,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2.11亿。目前世界上约有40%的人口严重缺水,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在30年内,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严重威胁着地球上的野生物种。如今全球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而过度捕捞已导致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
温度能源/地球[行星]
地面从太阳接受的能量每年约有10焦耳,但绝大部分又向空间辐射回去,只有极小一部分穿入地下很浅的地方。浅层的地下温度梯度约为每增加30米,温度升高1℃ ,但各地的差别很大。由温度梯度和岩石的热导率可以计算热流 。由地面向外流 出的热量 ,全球平均值约为6.27 微焦耳/厘米秒 ,由地面流出的总热能约为10.032×1020焦耳/年。
地球内部的一部分能源来自岩石所含的铀 、钍、钾。它们在岩石中的含量近年来总在不断地修正,有人估计地球现在每年由长寿命的放射性元素所释放的能量约为9.614×1020焦耳 ,与地面热流很相近 ,不过这种估计是极其粗略的,含有许多未知因素。另一种能源是地球形成时的引力势能,假定地球是由太阳系中的弥漫物质积聚而成的 。这部分能量估计有25×1032焦耳 ,但在积聚过程中有一大部分能量消失在地球以外的空间 ,有一小部分 ,约为1×1032焦耳,由于地球的绝热压缩而积蓄为地球物质的弹性能。假设地球形成时最初是相当均匀的,以后才演变成为现在的层状结构,这样就会释放出一部分引力势能,估计约为2×1030焦耳。这将导致地球的加温。地球是越转越慢的。地球自形成以来,旋转能的消失估计大约有1.5×1031焦耳,还有火山喷发和地震释放的能量,但其数量级都要小得多。
地面附近的梯度不能外推到几十千米深度以下。地下深处的传热机制是极其复杂的,由热传导的理论去估计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常得不到可信的结果。但根据其他的考虑,地球内部某些特定深度的温度是可以估计的。结果如下:①在100千米的深度 ,温度接近该处岩石的熔点,约为℃;②在400千米和650千米的深度,岩石发生相变 ,温度各约在1500℃和1900℃ ;③ 在核幔边界,温度在铁的熔点之上,但在地幔物质的熔点之下,约为3700℃;④在外核与内核边界 ,深度为5100千米 ,温度约为4300℃,地球中心的温度,估计与此相差不多。
内部结构/地球[行星]
地球的分层结构基本上是按地震波( P和S )的传播速度划分的。地球上层有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厚度大不相同,海水只覆盖着2/3的地面。
地球时,震源辐射出两种地震波,纵波P和横波S。它们各以不同的速度向四围传播
地球内部温度高达.85 摄氏度)。行星内部的热量来自于其形成之初的“吸积”(参见)。这之后的热量来自于类似铀钍和钾这类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从地球内部到达地表的热量只有地表接收太阳能量的1/20000。
深度 内部层
0-60 0-37 岩石圈(约分布于5或200公里之处)
0-35 0-22 地壳(约分布于5或70公里之处)
35-60 22-37 地幔外层(岩浆)
100-700 62-435 软流圈
90-3160 地核外核
60-3954 地核内核
历史记载/地球[行星]
亦作“&地?&”。太阳系中接近太阳的第三颗行星,形状象球而略扁,周围有大气层包围着,表面是陆地和海洋,有人类和动植物生存。&
清&王韬&《答强弱论》:“今而知地?之永,大抵不过一万二千年而已……顾虚空界中非止一地?也。”&
清&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谈地球各国之幅员者,向以&俄国&第一,&英国&第二,&中国&第三,&美国&第四,&巴西&第五。”&
冯雪峰&《寓言?鸟和山林的大火》:“地面也毕毕卜卜地响着,好象地球也在破裂。”地球位置图&
1.&人类所居住的这个行星,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4960万公里,在行星中排第三位,它的赤道半径为6378.2公里,其大小在行星中列第五位&
2.&指全世界&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清?&梁启超《?》&
3.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演化历史/地球[行星]
地球历史,大陆漂移假说
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地球演化大致可分为。&
第一阶段为地球圈层形成时期,其时限大致距今Ma。46亿年前诞生时候的地球与21世纪的大不相同。地球根据科学家推断,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炽热液体物质(主要为岩浆)组成的炽热的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的温度不断下降,固态的地核逐渐形成。密度大的物质向地心移动,密度小的物质(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这就形成了一个表面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地球。
第二阶段为太古宙,元古宙时期。其时限距今Ma。地球自不间断地向外释放能量,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释放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气层---原始大气。随着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再汇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就这样,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第三阶段为显生宙时期,其时限由543Ma至今。显生宙延续的时间相对短暂,但这一时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质演化十分迅速,地质作用丰富多彩,加之地质体遍布全球各地,广泛保存,可以极好的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为地质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建立起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地质时期/地球[行星]
地质时期航员片拍摄的精美地球照片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发生一些天文与地质事件,将事件的时间段叫做。在各地质时期,在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空间及太阳系和地球所发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层、岩石、构造、、古地磁、冰川、古气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记录。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地质作用不同,特征不同。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地球形成时期、地壳形成时期、进入太阳系前时期、进入太阳系时期、地月系形成时期、新生时期,见下表。地质时期与特征表地质时期特征代(界)宙(宇)距今年数Ma进入时期地月系形成时期新生时期这一时期是一颗撞击地球而开始的。这颗彗星在太阳系裂解,形成绕太阳的。彗星的组成物即有岩石又有冰和大气。在冰里存在着各种生物。在这一地质时期,地球增加了水、大气和新的生物物种。原有的生物发生变异或进化。新生代65&这一时期是月球被地球俘获形成地月系而开始的。月球绕地球转动,使地球的、发生了变化。在月球引力所形成的晃动作用下,地球的外球发生了旋转,形成地极和磁极的移动。在生物界,动物和植物都发生了变异,形成高大的树木和大型的动物。230这一时期是地球进入太阳系成为行星而开始的。在这一地质时期,地球有了太阳的光照,形成了绕太阳的公转和自转,有了昼夜的变化。在地球的内部,地核或内球偏向太阳引力的反方向,不在地球中心。在地壳,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由两极向赤道的离心力;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地壳形成自东向西的运动。形成高山、高原,形成沟谷洼地和平原。在生物界,开始爆发式出现即开始复活。随着太阳系的演化,地球由进入太阳系时的轨道面即轨道面与太阳面夹角大约23°26′,演化到如今的地球轨道面与太阳赤道面***行,由垂直轨道面变为倾斜在轨道上运行,形成一年的四季变化。在岩石建造上,出现大量的。古生代540?进入太阳系前时期这一时期是地壳已经形成到地球进入太阳系前的一段地质时间。这是一段没有阳光的地质时期。在这一段的前期,地壳的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强,高山被剥低,在沟谷和坑洼地中沉积了巨厚的原始沉积。在这一段的后期,地壳活动变弱,地表温度渐渐降低,到了冰点以下,形成全球性的冰川。元古宙2500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是由地表熔融物质凝固开始到有沉积岩形成的一段地质时间。熔融物质凝固形成收缩,在地表形成张裂沟谷高山。宇宙天体撞击,在地表形成大坑洼地。随着温度降低,物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水流动汇聚到张裂沟谷和大坑洼地中,产生的气留在地球表面,形成。地核俘获宇宙物质的不均,地表各处温度高低不均产生大气流动。在这一地质时期,地表形成了沟谷高山、大坑洼地,有了水和大气,产生了风化、剥蚀和搬运作用,开始形成沉积岩。原始生命蛋白质出现,进化出原核生物(细菌、蓝藻)。[2] 4600地球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是由俘获熔融物质开始到地表熔融物质凝固的一段地质时间。在距今约46亿年前,由铁镍物质组成的地核俘获了熔融物质形成。地幔与地核接触部位温度降低,形成内过渡层。地表温度降低凝固,形成外过渡层。在这一地质时期,形成了圈层状结构的地球。始古宙&4600&地球质量首张电子地球海床照问世认为地球的质量约为5.96×10^24千克 地球的赤道半径ra=6378137m≈6378km,极半径rb=6356752m≈6357km,扁率e=1/298.257,忽略地球非球形对称,平均半径r=6371km。在赤道某海平面处重力加速度的值ga=9.780m/s,在北极某海平面处的重力加速度的值gb=9.832m/s,全球通用的重力加速度标准值g=9.807m/s,地球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即T=8.616×10^4s。的温度大约是6880℃,比太阳光球表面温度(5778K,5505°C)要高。地球上最高温度发生在氢弹爆炸中。一次爆炸能达到1亿℃,这温度是太阳表面温度的16667倍,比太阳核心的温度(1400万摄氏度)高多了。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在哪里?北半球的“”在的,1961年1月的最低温度是-71℃。南半球的“冷极”在南极大陆,1967年初,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因为自西向东旋转,而地磁场外部是从磁北极指向磁南极(即南极指向北极),所成的环形电流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所以是带负电的。&形状地球形状
月食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投射在月球上的地球影子总是圆的;往南或往北作长途旅行时,则会发现同一个星星在天空中的高度是不一样的。一些聪明的古人从诸如此类的蛛丝马迹中就已经猜&
测到地球可能是球形的。托勒玫的地心说也明确地描述了地球为球形的观点,但是直到16世纪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船队完***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才真正用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规则球体,而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稍鼓的不规则椭圆球体,夸张地说,有点像“梨子”,称之为“梨形体”。地球的赤道半径约长Km,这点差别与地球的平均半径相比,十分微小,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仍可将它视为一个规则球体。如果按照这个比例制作一个半径为1米的地球仪,那么赤道半径仅仅比极半径长了大约3毫米,凭着人的肉眼是难以察觉出来的,因此在制作地球仪时总是将它做成规则球体。位置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在最近的一个世纪里,这一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拓展。起初,地球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心,而当时对宇宙的认识只包括那些肉眼可见的行星和天球上看似固定不变的恒星。
17世纪日心说被广泛接受,其后威廉?赫歇尔和其他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发现太阳位于一个由恒星构成的盘状星系地球中。
到了20世纪,对螺旋状星云的观测显示我们的银河系只是膨胀宇宙中的数十亿计的星系中的一个。
到了21世纪,可观测宇宙的整体结构开始变得明朗----超星系团构成了包含大尺度纤维和空洞的巨大的网状结构。超星系团、大尺度纤维状结构和空洞可能是宇宙中存在的最大的相干结构。在更大的尺度上(十亿秒差距以上)宇宙是均匀的,也就是说其各个部分平均有着相同的密度、组分和结构。
宇宙是没有“中心”或者“边界”的,因此我们无法标出地球在整个宇宙中的绝对位置。地球位于可观测宇宙的中心,这是因为可观测性是由到地球的距离决定的。在各种尺度上,我们可以以特定的结构作为参照系来给出地球的相对位置。目前依然无法确定宇宙是否是无穷的。
名称纬线经线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长度长度不一,赤道最长。所有经线长度相等。形状除极点外,纬线圈都是圆所有经线都是半圆。起止度数0度(0°纬线叫赤道)--90°N/S0度(0°经线叫本初子午线)--180°代号北纬--N,南纬--S东经--E,西经--W如何区分区分南、北纬(两种方法):1、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N,赤道以南为南纬S;2、纬度向北递增为北纬N,纬度向南递增为南纬S。区分东、西经(两种方法):1、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E,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W;2、经度向东递增为东经E,经度向西递增为西经E。半球划分赤道分南、北半球20°W和160°E分东、西半球
&地貌划分/地球[行星]
因为地球气候从亘古都有发生巨大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将继续演进,很难把地球气候概括。地球上与天气和气候有关的自然灾害包括龙卷风、台风、洪水、干旱等。
两极地气候被两个温度相差并非很大的区域分隔开来:赤道附近宽广的热带气候和稍高纬度上的亚热带气候,降水模式在不同地区也差异巨大,降水量从一年几米到一年少于一毫米的地区都有。[5]&地貌海陆分布太空看地球璀璨夜景世界各地灯火通明地球总面积约为5.10072亿千米,其中约29.2%(1.4894亿千米)是陆地,其余70.8%(3.61132亿千米)是水。陆地主要在北半球,有五个大陆:欧亚大陆、非洲大陆、美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另个还有很多岛屿。大洋则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冰洋五个大洋及其附属海域。海岸线共35.6万千米。极端海拔
陆地上最低点:死海-418米
全球最低点: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
全球最高点:珠穆朗玛峰8,844.43米序号史前时代距今单位:亿年主要事件1、45.7地球出现241.5地球上出现第一个生物----细菌339.5古细菌出现438.5地球上出现海洋和其他的水5、38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命形成636蓝绿藻出现732原核生物进一步发展828第一次冰河期9、2510231120.512、181316141415、121610罗迪尼亚古陆形成178.50发生雪球事件18、6.3多细胞生物出现19、、5.42寒武纪生命大爆发204.883鱼类出现;海生藻类繁盛214.437陆生的裸蕨植物出现224.16鱼类繁荣;两栖动物出现;昆虫出现;裸子植物出现;石松和木贼出现233.592昆虫繁荣;爬行动物出现;煤炭森林242.99二叠纪灭绝事件,地球上95%生物灭绝;盘古大陆形成25、2.51恐龙出现;卵生哺乳动物出现261.996有袋类哺乳动物出现;鸟类出现;裸子植物繁荣;被子植物出现270.996.恐龙的繁荣和灭绝、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地球上45%生物灭绝,有胎盘的哺乳动物出现28未知动植物都接近现代290.0621出现
人文地理/地球[行星]
世界人口总数是人类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在地球上生活的数目。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估计,截至日,全世界约有70.58亿人。世界人口在15世纪的黑死病后不断增长,最快的世界人口增长率(高于1.8%)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根据世界人口预测,世界人口将继续增长直到2050年。政区
世界上共有226个国家和地区,国家199个,地区27个。亚洲(48个国家),&欧洲(44个国家/2个地区)&非洲(53个国家/3个地区)&大洋洲(14个国家/10个地区)&北美洲(23个国家/13个地区)&南美洲(12个国家/1个地区)。
地球年龄/地球[行星]
目前科学家对地球的再次进行了确认,认为地球产生要远远晚于太阳系产生的时间,跨度约为1.5亿年左右。这远远晚于此前认为的30-4500万年。此前科学家通过太阳系年龄计算公式算出了太阳系产生的时间为55.68亿年前,而地球产生的年龄要比太阳系晚30亿年到45亿年左右,大约为25.48亿年前左右。在2007年时,瑞士的科学家对此数据进行了修正,认为地球的产生要在太阳系形成的6200万年之后。
地球和月亮的成因得到了大部分科学家的认可,是由于两颗大小的行星发生了相撞,进而产生了现在的地球和月球。科学家们通过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进而对地球和月球的年龄进行测算,不过由于当时科学技术并未像地球今天这样发达,所得出的数据也并非完全准确。
科学家一般是通过同位元素铪182和钨182两种放射元素来计算和年龄的。铪182的衰变期为900万年,衰变之后的同位素为钨182,而钨182则是地核的组成部分之一。科学家们认为在地球形成时,几乎所有的铪182元素全部已经衰变成了钨182。目前仅有极少量存在。
正是这微量的铪182才能够帮助科学家测算地球的真实年龄。尼尔斯研究所的教授说道:“所有的铪完全衰变成钨需要50-60亿年的时间,并且都会沉在地核,而新的表明,地球和月球上地幔含有的元素量高于太阳系,而经过测算时间大约为1.5亿年左右。”
卫星/地球[行星]
月球月球地球有一个卫星月球,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在太阳系中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是最明显的天然卫星的例子。在太阳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里面都有天然卫星。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1/4。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球表面的重力差不多是地球重力的1/6。
未来/地球[行星]
地球的与太阳有密切的关联,由于氦的灰烬在太阳的核心稳定的累积,度将缓慢的增加,在未来的11亿年中,太阳的光度将增加10%,之后的35亿年又将增加40%。模型显示抵达地球的辐射增加,可能会有可怕的后果,包括地球的海洋可能消失。
地球表面的增加会加速无机的循环,使它的浓度在9亿年间还原至植物致死的水平(对C4是10 ppm)。缺乏植物会导致大气层中氧气的流失,那么动物也将在数百万年内绝种。而即使太阳是永恒和稳定的,地球内部持续的冷却,也会造成海洋和大气层的损失(由于火山活动降低)。在之后的十亿年,表面的水将完全消失,并且全球的平均温度将可能达到70°C。
太阳,在它演化 的一部分,在大约50亿年后将成为红巨星。模型预测届时的太阳直径将至现在的250倍,大约1天文单位(149,597,871千米)。地球的命运并不很清楚,当太阳成为红巨星时,大约已经流失了30%的质量,所以若不考虑的影响,当太阳达到最大半径时,地球会在距离太阳大约1.7天文单位(254,316,380千米)的轨道上,因此,地球会逃逸在太阳松散的大气层封包之外。然而,绝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现在的生物会因为与太阳过度的接近而被摧毁。可是,最近的模拟显示由于潮汐作用和拖曳将使地球的轨道衰减,也有可能将地球推出太阳系。
世界地球日/地球[行星]
保护地球,在彼岸的美国,人们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自发地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的环境保护运动。在这一天,全美国有10000所中小学,2000所高等院校和2000个社区及各大团体共计2000多万人走上街头。人们高举着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画、图表,高喊着保护环境的口号,举行游行、集会和演讲,呼吁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这次规模盛大的活动,震撼朝野,促使美国政府于70年代初通过了水污染控制法和清洁大气法的修正案,并成立了美国环保局。从此,美国民间组织提议把4月22日定为“地球日”,它的影响随着环境保护的发展而日趋扩大并超过了美国国界,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 近年地球日中国主题
世界地球日没有国际统一的特定主题,中国参与世界地球日活动是从20世纪90年***始的。在日地球日20周年之际,总理发表了电视讲话,支持地球日活动。从此,中国每年都进行地球日的纪念宣传活动。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每年的“地球日”没有国际统一的特定主题,它的总主题始终是“只有一个地球”;面对日益恶化的地球环境,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行动起来,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各界每年4月22日都要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目前最主要的活动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纪念活动。每年中国纪念“世界地球日”,都要确定一个主题。以下为历年主题:
1974年 只有一个地球
1975年 人类居住
1976年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 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
1978年 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 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1980年 新的10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 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 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年 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 沙漠化
1985年 青年、人口、环境世界地球日1986年 环境与和平
1987年 环境与居住
1988年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1989年 警惕,全球变暖!
1990年 儿童与环境
1991年 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 只有一个地球----一齐关心,共同分享
1993年 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
1994年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年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年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年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年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00年 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01年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2002年 让地球充满生机
2003年 善待地球,保护环境
2004年 善待地球,科学发展
2005年 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2006年 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
2007年 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
2008年:“善待地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地球人人有责
如今人类的破坏活动,遍布全球,呼吁社会各界建立健全法律保护地球资源。因为没有地球就没有我们,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所以我们要从身边做起:
1、用完水后,要拧紧水龙头。
2、不要乱扔电池,因为一颗纽扣电池就会污染600吨水!
3、牢记“人来灯开,人走灯灭”。
4、多用节能灯......
别让眼泪成为地球最后一滴水,别让哭啼声成为地球最后一点生机!
内部猜测/地球[行星]
地面早已绝迹的动物,难道地球内部真的存在一个世外桃源吗?
远在1904年,美国中一个叫布朗的采矿者,发现一处类似巨人住的人工地道。洞穴中有用巨大铜锁住的巨大房舍,墙壁间有黄金铸成的盾和从未见过的物品,墙壁上还画着奇怪的图画和文学。
,美国陆军上士兵希伯在和侵缅日军战斗中与战友失散被遗留森林,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一处被巨石隐蔽的洞口。希伯冒险进入洞内,竟然发现里面被人工光源照得亮如白昼,俨然是一处庞大的地下城市。希伯正看得惊迷时,突然被抓住,一关就是4年,后寻机拼命逃出。据他说这个地下王国通向地面的隧道有7条,分别在世界其它一些地方开有秘密出入口。
1968年1月TG石油公司勘探队在土耳其西方大洞穴地下270米的地方,发现地底深邃的岩盘隧道,洞内高约4--5米,洞壁洞顶光滑明亮,显然为人工磨成。洞内到处是蛛网似的横洞,俨然一个令人扑朔迷离的迷宫。
无独有偶,数年前的一个夏夜,在中国贵州龙宫附近一座山半腰的洞内,射出一束强光,光柱呈桶形,直经足有4米,扫过500米田野,径直射向对面山坡,照得四周村庄田野通亮,时间持续有数分钟之久。据当地县志记载,清顺治年间亦曾发生过这种奇景。然而那个山洞当地人非常熟悉,洞内空无一物,那么强光源从何而来呢?
或许有人会问,若真的存在这个地下王国,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回到阳光明媚的地面来生活呢?***似乎只有一个:这个地下王国的居民长居在地下,或已演化成嗜热的硅生命体,已不可能再适应地面的生活。
有一点是肯定的,假设地下王国真的存在,那么他们必定掌握着高于地表人的,诸如等一系列所谓之谜也就不难获得***了。且不说是否真的存在着一个地下王国,难道地球内部确是空的吗?不少地球物理专家认为,地球的现有重量是6兆吨的百万倍,假如地球内部不是空的,它的重量应远不止此。
地下王国之说,引发了科学界一场有关“说”的激烈争论,结果如何,只能拭目以待。但是它启发了我们地表人,当地球气候发生骤变或其它地表灾难发生时,我们地表人转入地下或许比移居外星球更具现实意义。
最新动态/地球[行星]
英国科学家称:地球比此前推算的要“年轻”
日英国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地球的整个形成期约为1亿年,而不是之前认为的3千万年。这样,地球实际年龄的计算就要减去7千万年的孕育时间,也就是说,地球比科学家此前推算的要“年轻”。
地球地质学家在最新一期的杂志上指出,他们测定了地球“生长”期产生的化学元素钨的同位素含量,并将其与取自于同地球发生过摩擦的陨石样本进行比较。这些陨石因其同位素的含量同当太阳系形成时簇拥在一起的原初物质中出现的一样,又被称为“时间胶囊”。比对地球所含钨同位素和陨石中钨同位素含量的不同,就能够提供地球“生长”时间的信息。研究结果发现,在太阳系“出生”1亿年后,也就是在大约44.67亿年前,地球达到了目前的大小。
科学家过去推测,气体、灰尘和其他物质簇拥在一起,形成了地球,这个地球逐渐“孕育”的过程大约需要3千万年。但现在,论文作者之一、剑桥大学的约翰?拉奇称,地球可能共耗时约1亿年才形成目前的大小。
拉奇表示,问题的关键在于地球的核心部分形成耗费了多长时间,这是科学界目前最大的谜题之一。
研究人员说,地球的增长同大碎片即行星胚胎间发生的一系列爆炸有关。这些碰撞产生的巨大热量让成长中的地球内部开始熔化,在地球的中心形成了熔铸的金属核和包裹这个金属核的地幔。
许多科学家相信,这个过程的最后一阶段发生于一个与火星大小差不多的物体与地球相撞时,该过程导致地球的一部分破裂出来,形成了。
拉奇和同事使用计算机模型计算出了从地球形成到符合其地幔中同位素衰变的程度所用的时间。结果证明,地球完全不能在3千万年之内形成,而是在这段时期内快速增长,在大约1千万年到4千万年之间达到其目前规模的2/3,然后,这个增长过程减速,地球经历了另外7千万年的时间才成长为今天的大小。
拉奇表示,如果该结论正确,地球的年龄就应该大约是44.67亿年,而不是我们之前估计的45.37亿年,地球比我们之前认为的要年轻。
迄今还没有来自地球自身的“档案”来直接证实其寿辰,而只能间接地借助于月球岩石和陨石。所以,各种地球年龄推算方法大都依赖于一种假设,即太阳系所有行星同时形成。在这种假设当今越来越受到挑战和质疑的背景下,剑桥大学这项成果的科学价值也许更限于探索地球的形成过程。若急于以此推算地球的准确年龄,则让人不禁想起那位憨态可掬的博物馆讲解员,他指着一块岩石向游人介绍:“它的年龄是30亿零11年,因为我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1年。 地球上层大气发生大规模塌陷困扰科学家
日消息,据美国太空网报道,美国宇航局15日宣布,地球的一个上层大气层最近以出人意料的规模发生“塌陷”,规模之大令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这个气层被称为“热层”,现在又再度反弹。这种塌陷并不罕见,但规模之大还是让科学家震惊不已。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国地质教育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国科学G辑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决策与信息(上半月)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46次
参与编辑人数:20位
最近更新时间: 20:01:37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