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实战训练营化训练

实战化训练如何贴近实战
战争的惨烈和不确定性,决定了训练只有不断追求完美,不断消除训与战的距离,才能与未来战争最大化融合,进而实现战争的最低伤亡。训练与战争的影像“重合”了,训练才能真正成为战争的预演。着眼当前现实,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推动我军实战化训练再上新台阶。
预先设计战争。“像打仗一样训练”,训练始终处于追赶战争的状态。训练改革虽然马不停蹄,一浪接一浪,但训练与实战似乎总有距离,难攀战争巅峰。“像训练一样打仗”,强调的则是预先对战争进行设计,然后把部队拉到类似的战场地形上,进行高强度、高难度、高仿真的极限训练,使战争成为训练的延伸与翻版。有道是“三流的训练是被动应付可能的作战,二流的训练是积极追随可能的作战,一流的训练是主动引导可能的作战。”我军实战化训练的目标定位应是“一流的训练”,也就是说,要主动引导未来可能的作战。如此才能通过放大训练功能,把训练场当第一战场,实现按训练方案、训练路数打仗。平时怎么训,战时怎么打,战争、战场的主动权就牢牢掌握在己方手里。
当然,预先设计战争需要把“打什么仗”研判准。不清楚与谁、在哪、打什么仗,训练就不能站在与实战一样的高度来谋划,训与战就会有落差,训练引导作战就是一句空话。同时,更需要把“仗怎么打”搞清楚。不明白仗怎么打,训练需求就不清楚,战役战术演训的模式就跳不出传统框框,始终在低层次徘徊。必须强化训练场出“打仗思想”、练“打仗方法”,通过把战争实践提前、升华、放大,从根本上解决训战两张皮、训练被动应付作战的问题。
培养打仗人才。人才是实战化训练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推动实战化向纵深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和磨砺“能打仗、打胜仗”的指挥人才。和平年代,“打仗型”人才从哪里来?选优质生源、强化人才培养实践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材料决定产品质量,生源质量是影响人才质量的第一要素。军事指挥人才素质特殊性的要求,需要把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人才招进军校来培养。应把优秀大学生士兵提干作为我军初级指挥人才的主体来源,紧紧围绕实现强军目标选才聚贤。一方面,大学生士兵有战士经历,了解基层,具备培养带兵人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优秀大学生士兵政治、军事素质过硬,立志献身国防事业,具备培养“打仗型”人才的潜质。同时,要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兵种式”院校模式有时由于***塔式办学,既限制了人才视野也使培养出的人才离部队实际较远。改变这种状况,可探索不同军兵种院校接力培养模式。通过学员递进式在不同院校学习,让他们具备了解三军、通晓军兵种知识的能力素质。要改变人才选拔方式,战争年代“能打仗”是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和平时期选人必须向训练场聚焦。真正把训练素质过硬、能训善演的人才使用到军事斗争准备重要岗位上。
[责任编辑:孙力为]
【上篇文章】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相关新闻国防部网客户端 |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