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干四团是应抗战片团战而建立,为什么其成员列为肃反对象

1958年中国肃反运动 中国肃反运动
前苏联的肃反运动与中国的文革有什么本质上的相似么?
杨靖宇牺牲的细节很长时间不为人知,甚至"杨靖宇仅剩最后一颗子弹,自杀身亡"的说法一度占据主流媒体、延续了数十年,连中国军事博物馆这样权威的展览研究机构在1985年以前也是这样写说明的。 张奚若和副射手白万仁、弹药手王佐华被人称为"铁三角"。日中午,他们三人被编为第一批快速挺进队,派往讨伐杨靖宇的现场,当时他们挨在担任现场指挥的日本警佐西谷身边。当敌人向杨靖宇喊降不奏效时,西谷向张奚若下达了"干掉他"的命令,张奚若随即扣动***,一个点射,杨靖宇随即倒在那棵拧劲子树前的雪地上。从杨靖宇牺牲当天日本人拍的照片上也可清晰地看出,他胸部有一排弹孔,而头部没有伤痕,脸上只有冻伤痕迹。刘贤说,杨靖宇"自杀说"是当地一个农民道听途说的,以至以讹传讹流传了很多年。另外,杨靖宇牺牲后,当地群众对告密者和叛徒的愤恨之情极大,才使亲手射杀杨靖宇的张若奚等人不敢承认是自己的"功劳",才使将军牺牲的真相长期成为谜团。当晚,日伪军在蒙江喝庆功酒,张奚若、白万仁、王佐华坐在首席上,张向人们炫耀说:“正当杨靖宇抬起腿要跑的一霎那,我一个点射,齐刷刷地都给他点在这儿上了(指胸口)”。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突然间酒桌冷了场。2月1日叛变的原抗联一路军特卫排排长张秀峰端着酒杯,隔桌过来往张奚若面前一墩,沉闷地骂了声:“混蛋!不得好死!”张秀峰的失态使程斌“讨伐”队人员像得了传染病一般都喝不下去了,庆功宴不欢而散。问题到底出在哪儿?问题是惯于较真、善于抠细节的日本人,这一次在谁是杀害杨靖宇凶手的关键问题上作了一回模糊处理。他们在所有的资料记载中都以“射杀”、“命中”等词语一笔带过。就连号称“战地实录”的《阵中日志》也只记下了“射杀杨靖宇”这件事,没有记载是谁射杀的。这并不是因为日伪当局没有留心注意,而是因为这个头功不是由日本人完成的,不想宣扬,所以故意淡化处理。然而,正是日军这一淡化处理,为以后那些杀害杨靖宇的真凶掩盖事实真相,搅浑水留下了空间,使他们逍遥法外数十年未能受到惩罚。以致“仅剩最后一颗子弹,自杀身亡”的说法一度占据主流媒体,延续了数十年,甚至连中国军事博物馆这样的权威机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是这样展出的。那么,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据王馆长介绍,最早出于保安村砍柴农民蔺长贵之口。杨靖宇牺牲那天,蔺长贵也在三道崴子打柴。“讨伐”队上山时与他碰了个正着,被扣在山下不准动。杨靖宇牺牲后正是他用自己的小爬犁拉着杨靖宇往回走,半道上遇到军车,才弃掉爬犁将杨靖宇放在汽车上拉回的。蔺长贵虽然没有近距离出现在第一现场,但他当时与“讨伐”队的叛徒们同去同归接触不少,知道一些相关情况也是事实。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东北行政公署副主席张学思来靖宇慰问老区人民,张学思听到刘成祥村长保护杨靖宇尸身的经过后,赞扬他:“你为人民立了一功。” 蔺长贵也在这时将道听途说来的“自杀说”当成自己在现场的见闻 说给张学思及记者们:“杨靖宇见只剩最后一颗子弹,高喊:宁死不吃满洲国的饭!然后自杀身亡。”“自杀说”就这样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另外,杨靖宇牺牲在当地群众中反响很大,人们对告密者和叛徒的愤恨之情,令凶手们根本不敢承认杀害杨靖宇的事实。寻访张奚若 上个世纪70年代末,随着日伪资料《阵中日志》的面世,杨靖宇牺牲的真正原因逐渐明朗起来。《阵中日志》用现场图片告诉人们杨靖宇不是“自刎的”,是被敌人用机***射杀的事实。究竟谁是杀害杨靖宇凶手的问题这才被提上日程。1983年靖宇县史志办从张秀峰那里得到张奚若的线索后,南上北下,认真排查,细心采访,前后历时二年有余,始见端倪。原来“肃反”运动开始后,已在梅河口安家落户的张奚若听到风声不好,找到同在梅河口的王佐华订立同盟,告诉王佐华:不管什么时候千万不能说出我开***杀了杨靖宇的事,万一有人揭出来,就由你扛着,你的老母亲我给你养,牢饭我给你送。我拉家带口的一大家子牵扯多,我要像你光棍一条,就顶着你去死。大老粗王佐华很义气地答应下来。不久,王佐华入狱。狱中一直坚持“杨靖宇是自刎的”。张奚若也果真给王佐华送了一次东西,为其老母亲送了一次柴火和钱。后来,风声紧起来。便将家搬到柳河县三源浦躲了起来。1958年,白万仁入狱,与王佐华在镇赉劳改农场相见。两人经过交谈,方才意识到自己都被张奚若“蒙混”了。1965年王佐华在监狱开展的立功赎罪活动中,揭发了张奚若是杀害靖宇凶手的事实。当叛徒做人不***,做鬼难成鬼 采访中,我们将《阵中日志》中的相关照片,分别出示给张秀峰、张奚若、白万仁,让他们指认照片上的人员。在柳河县三源浦镇刘家大队二队队部后院那幢农家小院里,正躺在炕上休息的张奚若听说我们来找他征集抗联资料,阴沉着脸,拒不承认自己参加过抗联,也没打死过“老杨”,“打老杨那天我不在场,到沈阳养伤去了,是白万仁他们打的”等等。正是这些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的谈话给我们提供了出示照片、与他交谈的机会。他对照...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标志性事件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日,贯彻***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要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精神。此后10年,动员组织全县人民掀起建设社会主义热潮。 (一)开展审干、整风和反右派运动 日起,县委开始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政治审查,成立县审查委员会,下设审干办公室,配备专职党员干部23名。全县干部分2批审查,列为审查对象974人(党员368人,团员330人),其中区级干部以上213人。1956年3月,县委成立肃反五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开展审干肃反运动,分3批进行,参加运动的有112个单位9625人。运动中建立专案44件,甄别立案对象226人,定为反、坏分子150人,其中受刑事处理32人,开除公职36人,留用改造82人。1957年4月,县委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开展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党整风运动,县委成立了整风领导小组,随后,发动县直机关、企业、事业、学校、农村等基层单位干部群众大鸣大放,帮助党内整风,共1731人参加。当年6月至7月,整风运动转为反右派斗争,机关企事业干部职工集中学习,开批判斗争会。9月11日起,历时5个月,开展城乡社会主义大辩论,共有74个单位2676人参加。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持续到1958年5月。由于斗争扩大化,县直机关、中小学教师等计有48人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同时,由于盲目执行福建省委统一部署的“反地方主义”运动和清理“不纯分子”,导致212名干部、职工被错误处理。 (二)组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2月,县委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贯彻***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今年实现千斤县(水稻亩产千斤)而奋斗。3月,县委制定《云霄县第二个五年全面规划()草案》。4月23日,干部、工人、学生、居民和各界人士共7000多名在体育场举行“大跃进大整改”誓师大会。6月,县委召开农业社长以上300多人参加的干部扩大会议,宣传贯彻总路线。6月20日在县体育场举行有1.5万人参加的贯彻总路线誓师大会。8月30日,仅用5天时间,实现全县公社化。此后,县委多次召开各种会议,动员全县人民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在全县开展“全民大炼钢铁”、“抛卫星、上北京,力争全省全国15项第一”、“全党全民办交通”、“除四害讲卫生和扫除文盲”等群众运动,组建国营福建省云霄县和平农场。当年11月1日起,全县实行全面供给加补贴制(即“13包”),大办食堂。同时,浮夸成风,而讲实际、实事求是者被当作“白旗”,遭受批判。县委召开干部扩大会议,拔掉所谓30个“白旗干部”,评出107个所谓“红旗单位”和132个“红旗干部”。1959年3月至5月,县委根据***中央有关纠错的指示,先后召开2次五级干部会议,主要解决3个问题:一是把公社单一体制改为公社、大队、生产小队三级所有制;二是算账兑现,纠正“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三是部署纠正主观主义、强迫命令、违法乱纪、浮夸虚报等不良作风。但到10月,在***八届八中全会的影响下,开展“反右倾”斗争,受批判的重点对象109人,其中被定案批判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6人,“严重右倾错误思想”4人,“严重资产阶级个人主义”6人,分别受到不应有的处分。1960年1月,根据省委、地委要求,领导农村开展以社会主义教育和两条道路为中心的整风整社运动,历时40天,全县共有1443人受批判。从1959年8月起连续3年,县境多次受台风、暴雨、洪水、干旱、虫害等自然灾害的严重袭击和浮夸风的影响,全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面临困境,县委动员人民群众投入抗灾,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取得一定成效。 (三)开展甄别平反与比学赶帮生产竞赛 年,由于连续开展“拔白旗”、“反右倾”等运动,受处理受批判干部群众达1489人(干部1078人,群众411人),其中错案不少,挫伤干部群众积极性。日,县委贯彻***中央关于“有错必纠”的指示,成立甄别工作领导小组,开展甄别纠错工作。复查甄别结果,处理全错的有614人,处理部分错的327人。至1962年8月,有近1000名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得到平反。与此同时,开展比学赶帮一系列竞赛活动。1961年8月,经县委推荐由省电影制片厂拍摄和平农场职工开发山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发展亚热带作物的新闻纪录片,进行宣传教育。当年12月,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表彰一大批先进单位和大、小队好干部。年,领导开展“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等比学赶帮竞赛活动,鼓舞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斗志。 (四)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1961年1月,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学习和贯彻中央《十二条》及省委8条补充,总结公社化以来的工作和存在问题,整风整社落实政策。会议历时21天,会后认真贯彻落实,至4月底解决3个问题:一是纠正“一平二调”,全县平调总款额429万元,其中县、社、大队、小队四级平调款233万元,已退赔207.9万元;...
许渊冲的经历
日,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他的母亲受过教育,擅长绘画,赋予了他爱好文学和追求美的天性。表叔熊式一是翻译家,他将剧目《王宝钏》译成英文,在英国上演时引起轰动,并受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接见,使得年幼的许渊冲对英语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立下了学好英语的志向。他在当地最好的省立南昌二中上学时,英语就已出类拔萃,并在1938年以第7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西南联大虽然在1937年9月刚刚成立,在八年抗战期间环境极为艰苦,但是由于名师荟萃,学风民主,因而成为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杨振宁甚至认为它可以算是世界一流的大学。在联大毕业的学生中,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等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在文、史、哲等社会科学领域也名家辈出,许渊冲先生就是其中之一。1939年,他在读一年级的时候,就把林徽因的诗《别丢掉》译成英文,发表在《文学翻译报》上,这是他最早的译作。 两年后,陈纳德上校率领美国志愿空军第一大队,来到昆明援助中国抗日。许先生和许多男同学一起报名服役,为美国空军担任翻译。在欢迎陈纳德将军的招待会上,翻译不知道该如何翻译三民主义一词,许渊冲当即站起来翻译到: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陈纳德将军听懂了。许渊冲在中学时喜欢集邮,他有一张美国邮票,左边印着林肯,右边印着孙中山,上面写的就是林肯的这句话。这是许渊冲第一次在外语口译中崭露头角。1948年,他到巴黎大学留学,得以精通法语,深入研究法国文学。期间留法学生组团去罗马,受到教皇接见,学生中只有他懂得意大利语,于是由他代表留学生讲话,可见他在语言方面的造诣之深。在巴黎,许渊冲参加了留学生组织的星期五学会,热情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探讨救国救民的道路,认识到报效祖国才是真正的出路。1951年,他与数学家吴文俊、画家吴冠中等一起回国后,被分配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任教。 许渊冲性格豪放,心直口快而胸无城府。因此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备受磨难。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三反运动中,许渊冲被说成是个人英雄主义和名利思想严重,前后做了7次检讨才勉强过关。接踵而来的肃反运动更是厉害,由于在陈纳德麾下当过翻译,差点被打成国民党特务。他据理力争,被停职反省,批判检讨,被软禁达半年之久。幸好组织上在审查了一年之后,得出了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膨胀,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结论,他才得以幸免于难。1956年,在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短暂日子里,许渊冲早年翻译的德莱顿的《一切为了爱情》得以出版。接着他又与鲍文蔚合作,把秦兆阳的《农村散记》译成法文,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可惜好景不长,鲍文蔚在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许渊冲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也被批判为思想右倾,罪名是他主张学习外语要少而精,被认为是反对多快好省的总路线。也许是个老运动员的缘故吧,才华横溢的许渊冲直到38岁,才遇到了理解他的照君姑娘,两人于1959年一见钟情,缔结良缘,从此相濡以沫,同甘共苦,至今已共度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可想而知,许渊冲在十年动乱中必定是在劫难逃。他经受了对知识分子的种种凌辱,还被补戴上漏网右派的帽子。所受的批判可谓荒诞之极:给美国空军当过翻译,造反派硬说他是帮美帝扔原子弹屠杀日本人民;见过罗马教皇,他就被当成国民党潜伏在大陆的最危险的特务。他不同意当时把***诗词译成分行散文的做法,烈日下被批斗的时候,嘴里嘀咕着用韵文翻译***诗词。不料造反派竟因此污蔑他歪曲***思想,狠狠地抽了他一百鞭子,疼得他无法坐下,照君夫人只得把救生圈吹足了气给他当座垫。1971年,他被调到洛阳外国语学院任教,完成了***诗词的翻译。但直到文革后的1978年,他独自翻译的《***诗词四十二首》的英法格律体译本才得以出版。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进修,常到书店浏览,发现中国的经典著作,除了被汉学家译成法文的四大名著之外,其余只有一些薄薄的小册子,几乎无人注意。当年梁宗岱把陶潜的诗词译成法文,著名诗人瓦雷里深表赞赏,并亲自为法译本作序。我想如果有人能把唐诗宋词等中国文化的精粹译成外文,将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我自己才疏学浅,只能感叹一番而已。不料时势造英雄,果然出了一位精通中国古典诗词和英法两种外语的大才:许渊冲先生。凡是译者都知道译事之难,相比之下,诗歌讲究格律音韵,自然是难上加难。唐诗宋词博大精深,理解已属不易,况且要译成外文,其难度可想而知,非大家焉敢问津?译诗不同于云山雾罩的空头理论,可以用些似是而非的时髦术语蒙混过去,译诗是要一字一句明明白白地与原文对照的。许渊冲从1956年开始出版译作,由于历次政治运动的干扰,他在解放后的30年里只出了4本书。十年动乱结束时,他以几近花甲之年,步入了一生中最美好的金秋季节。1983年他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兼英语系教授,从此笔耕不辍。他对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早...
有谁了解束星北这个人
江苏邗江人,理论物理学家。1905年10月,出生于扬州的一个大地主家庭。 1924年,束星北考入杭州之江大学物理系,翌年插班进齐鲁大学。1926年4月,他自费留学,远渡重洋,到美国堪萨斯州拜克大学勤工俭学,靠参加铁路、码头体力劳动维持生计,攻读学业。在这期间,他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产生浓厚兴趣。1928年,携带自己撰写的两篇论文,赴德国柏林大学就读,得到在该校工作的爱因斯坦的指导与资助,作为爱因斯坦的研究助手。因德国法西斯势力猖獗排犹太人,爱因斯坦被迫离走,束星北1929年离德赴英国继续攻读。1930年1月,他在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和剑桥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30年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1931年,束星北回国,先后任浙江大学 物理系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数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交通大学教授,从事物理、数学教学。期间,他与王淦昌教授共同研究β衰变问题,取得了成果。 1932年9月,束星北从海外学成回国不久应聘到浙江大学任教,从此与浙江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浙江大学前后工作生活了19年。他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探求真理,传授知识,培养英才,在浙江大学办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束星北是一位探求真理的勇士,在浙江大学举校西迁,异地办学期间,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都极其艰苦,他也从没有停止对物理学重大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束星北是一位坚持正义的战士,他对日寇侵略义愤填膺,还曾就“一?二八事件”中十九路军撤防问题,当面责问蒋介石。束星北是一位极富人格魅力的良师,他非常重视启发式教学,独特的教学方法和风格给许多师生留下深刻印象,培育了李政道、程开甲、吴健雄等多位杰出人才。抗战爆发后,辗转到设在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大任教,在国共合作期间,束星北应国民政府邀请研制雷达,于1945年冬研究成功我国第一部雷达,为抗击日本侵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1946年随浙江大学复员回杭州,此后曾兼任齐鲁大学和之江大学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回到浙江大学从事教学工作。1952年,因院系调整,到青岛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并转向大气动力学研究,开始研究气象学,先后发表了《气象动力学》《流体力学》等多篇学术论文;受中国气象学会委托在青岛筹建气象研究所。当年,山东大学成立海洋系,物理系气象组转入海洋系,束星北任海洋系气象研究室主任。1955年“肃反”运动中受停职审查,审查结论为没有反革命历史问题,公开宣布取消政治嫌疑。1957年反右运动中又因对肃反中的错误做法提出坦率批评并提出遵守法制问题受到批判,1958年调青岛医学院物理学教研室,从事精密教学医疗器械维修工作。1958年10月被错定为“极右分子”和“历史反革命分子”,开除公职,“管制劳动”三年的处分。1960年转到青岛医学院任教员,继续管制劳动,1965,撤消管制。1978年5月,被青岛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开展海洋物理研究。1979年春,航天工业部为一项科研项目向社会广征方案,束星北的方案被国家采纳并一次实验成功,并因而成为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轨道的计算者。1979年得到彻底平反,完全恢复名誉。1981年起,先后当选为山东省和青岛市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1983年1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第五届委员会委员。日病逝于青岛。 按其遗愿,遗体***给青岛医学院作教学研究之用。著有《相对论》等。
许渊冲:请介绍一下关于许渊冲先生
许渊冲----诗译英法惟一人
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惟一专家。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许渊冲先生豪情满怀,名片上赫然印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以后蒙先生多次惠赐大作,拜读之下,更知先生自诩"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首诗"乃一代大师的坦然心声,实属当之无愧,
少年才俊,崭露头角
日,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他的母亲受过教育,擅长绘画,赋予了他爱好文学和追求美的天性。表叔熊适逸是翻译家,他将剧目《王宝钏》译成英文,在英国上演时引起轰动,并受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接见,使得年幼的许渊冲对英语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立下了学好英语的志向。他在当地最好的省立南昌二中上学时,英语就已出类拔萃,并在1938年以第7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一起呵英语
西南联大虽然在1937年9月刚刚成立,在八年抗战期间环境极为艰苦,但是由于名师荟萃,学风民主,因而成为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杨振宁甚至认为它可以算是世界一流的大学。在联大毕业的学生中,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等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在文、史、哲等社会科学领域也名家辈出,许渊冲先生就是其中之一。1939年,他在读一年级的时候,就把林徽因的诗《别丢掉》译成英文,发表在《文学翻译报》上,这是他最早的译作。
在巴黎,许渊冲参加了留学生组织的"星期五学会",热情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探讨救国救民的道路,认识到报效祖国才是真正的出路。1951年,他与数学家吴文俊、画家吴冠中等一起回国后,被分配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任教。
历经坎坷,忍辱负重
许渊冲性格豪放,心直口快而胸无城府。俗话说树大招风,言多必失,他因此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备受磨难。早在50年代初期的"三反"运动中,他的蓬勃朝气就被说成是"个人英雄主义"和"名利思想严重",前后做了7次检讨才勉强过关。接踵而来的肃反运动更是厉害,他由于在陈纳德麾下当过翻译,差点被打成国民党特务。他据理力争,被停职反省,批判检讨,被软禁达半年之久。幸好组织上在审查了一年之后,得出了"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膨胀",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结论,他才得以幸免于难。
1956年,在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短暂日子里,许渊冲早年翻译的德莱顿的《一切为了爱情》得以出版。接着他又与鲍文蔚合作,把秦兆阳的《农村散记》译成法文,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可惜好景不长,鲍文蔚在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许渊冲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也被批判为思想右倾,罪名是他主张学习外语要"少而精",被认为是反对"多快好省"的总路线。也许是个"老运动员"的缘故吧,才华横溢的许渊冲直到38岁,才遇到了理解他的照君姑娘,两人于1959年一见钟情,缔结良缘,从此相濡以沫,同甘共苦,至今已共度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
两年后,陈纳德上校率领美国志愿空军第一大队,来到昆明援助中国抗日。许先生和许多男同学一起报名服役,为美国空军担任翻译。在欢迎陈纳德将军的招待会上,翻译不知道该如何翻译"三民主义"一词,许渊冲当即站起来翻译到:"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陈纳德将军听懂了。许渊冲在中学时喜欢集邮,他有一张美国邮票,左边印着林肯,右边印着孙中山,上面写的就是林肯的这句话。这是许渊冲第一次在外语口译中崭露头角。1948年,他到巴黎大学留学,得以精通法语,深入研究法国文学。期间留法学生组团去罗马,受到教皇接见,学生中只有他懂得意大利语,于是由他代表留学生讲话,可见他在语言方面的造诣之深。
在巴黎,许渊冲参加了留学生组织的"星期五学会",热情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探讨救国救民的道路,认识到报效祖国才是真正的出路。1951年,他与数学家吴文俊、画家吴冠中等一起回国后,被分配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任教。
可想而知,许渊冲在十年动乱中必定是在劫难逃。他经受了对知识分子的种种凌辱,还被补戴上"漏网右派"的帽子。所受的批判可谓荒诞之极:给美国空军当过翻译,造反派硬说他是帮美帝扔原子弹屠杀日本人民;见过罗马教皇,他就被当成国民党潜伏在大陆的最危险的特务。他不同意当时把***诗词译成分行散文的做法,烈日下被批斗的时候,嘴里嘀咕着用韵文翻译***诗词。不料造反派竟因此污蔑他歪曲***思想,狠狠地抽了他一百鞭子,疼得他无法坐下,照君夫人只得把救生圈吹足了气给他当座垫。
1971年,他被调到洛阳外国语学院任教,完成了***诗词的翻译。但直到"文革"后的1978年,他独自翻译的《***诗词四十二首》的英法格律体译本才得以出版。
诗译英法 舍我其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进修,常到书店浏览,发现中国的经...
吴祖光的家庭成员
抬眼可见。爷爷的一块手书牌匾让吴欢最爱不释手,挂在客厅中,吴欢说,坐在沙发上,抬眼望见这块匾,能够时刻鞭策他做人要有准则。 对于自己的际遇。获得了美国纽约美华艺术学会1997年颁发的华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1994年总政文化部专门为新凤霞在军博举办了个人画展。光荣入党新凤霞渴望成为一名光荣的***员、戴月琴、画家。书香一脉传承下来,用换来的钱盖房子。新房不断修建起来,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脚步在逐步加快,成立了北京首都实验评剧团,新凤霞任主演兼团长。1951年,新凤霞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解放评剧团任主演兼副团长。1953年,新凤霞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评剧团一队任演员,这种在当地统称为“捆把房子”的建筑经过细致的加工,完全可以成为漂亮的西式住宅。唐瑜先后修建起不止两三处住房、赵三凤,处处体现着他对于家族长辈的敬重和理解。客厅中,祖父吴赢和祖母周琴绮与父亲吴祖光和母亲辛凤霞的大幅合影照片,都分列有序地挂于墙上。1975年。1913年出生的画家黄苗子、主任、名誉主任,又一次向新的艺术领域开拓进取。她讲学授艺,著书立说,对兄弟关怀备至,14岁任主演。1949年后历任北京实验评剧团团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评剧团副团长 诞辰。此次吴欢原本约定与母亲新凤霞一起搞画展的,想不到母亲在当年4月突然病故。作家。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6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评剧艺术的代表,80年代末旅居澳州近十年,担任昆士兰格里菲斯大学客座教授,他是二流堂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在北京的寓所接受记者的访问时说,便成为居室。天津人,这种变化就是香港在与大陆之间联系密切后,他的第一套房子“依庐”就是给夏衍一家住的。吴祖光在他的回忆二流堂的文字中写道:唐瑜最后建造的最大的一幢房子,挺起她那受过伤害的身体、刘秀荣,跟他说如果没钱了,就折一个梳齿可以换钱。从此她以更高的姿态和对评剧艺术的高度责任感,迈着蹒跚的步伐,教学不止,笔耕不辍,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传承。在他北京的寓所里,朋友们都愿意到这里来聚,繁荣评剧不遗余力。新凤霞获得了中国首届金唱片奖、秦皇岛等地获评剧观众的好评,是富有的商人,这个富有的哥哥重手足之情,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党员。曾赴香港、新加坡等地讲学,是国际知名的艺术家。 吴欢的名字为白石老人所赐,取道家的“无欢无不欢”之意。他四岁起便蒙受“父荫”尝尽人间冷暖,经历很是独特。新凤霞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十五岁即开始担任主演。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乌龙院》、《女侠红蝴蝶》、《可怜的秋香》、《双婚配》、《三笑点秋香》等剧目,为振兴戏曲,就在中一路四德里下坡的四德村,有一个很宽敞的大客厅和三间住室,装修比较考究、窗,克服行动的不便多次到剧场观看学生的演出。在他的身上既有父辈延续下来的异禀天赋,又有着历经几次“运动”磨难而生成的不羁和豁达。徐冰就说这些二流子真是懒惰、门,以鼓励和提携后人。在她无私的教诲下。新凤霞拖着沉重的身体,坐在轮椅上给她的弟子:日,农历丙寅年十二月廿三日逝世:日。黄苗子说,唐瑜的碧庐,在重庆文艺界是一个引人的去处,这种财富并非仅指物质上所有、书法样样精通,而且每样都是信手拈来。碧庐在鼎盛的时候住过十几位房客。唐瑜拿着这把梳子突发奇想,把金梳子卖了。原名杨淑敏。文革受迫害新凤霞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文革”中受到了迫害,并被剥夺了做演员的权力,这对她的身心是巨大的摧残。她的国画作品同她的演唱艺术一样朴实无华清新淡雅、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新凤霞仍满怀着对生活的酷爱泼墨作画。新凤霞桃李满天下,是我国戏曲界拥有众多子弟传人的功绩卓越的戏曲教育家。师从齐白石新凤霞是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亲传弟子,因残疾告别舞台后,重庆的岁月是吴祖光人生中鼎盛的时期。但坎坷的经历使她的愿望一直未能如愿。打倒“四人帮”后,新凤霞再次向党提出了申请,祖辈给了他无尽的 “财富”。***党员。6岁学京剧,12岁学评剧。在重庆。作为全国政协香港地区委员中唯一的画家代表,吴欢用了“香港最大的变化就是没有变化”这样一句颇有哲理的话,来描述他在京港两地穿梭的切身感受,早在建国初期,新凤霞就庄严地向党提出了申请。作为名门之后,吴欢非常珍视自己家族的文化传承----祖父吴瀛是著名的书画家和故宫博物院创始人之一,父亲吴祖光是著名学者,逃婚到上海。建国初期1949年北京解放后,新凤霞来到北京组织了北京凤鸣剧社担任主演,唐瑜的哥哥给了他一把金梳子,建屋就地取材,大都采用当地极易取得的巨大的竹子捆绑起来做成屋架,母亲新凤霞是著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作家,中国评剧院演员。1950年,都是提供给朋友居住。1982年新凤霞被批准入党,投入到她后半生的艺术生涯中。那段时间吴祖光是碧庐的活跃人物,话剧成了最受大众欢迎也最为时尚的文化活动,吴祖光创作的《正气歌》、《少年游》、《牛郎织女》都成了一时的热门好戏,收放自如。...
谁知到杨靖宇是怎么死的?
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我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敌人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杨靖宇将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杨靖宇1929年,24岁的杨靖宇奉***中央之命奔赴东北,开始了他保家卫国的光辉之旅。抗日战争爆发后,杨靖宇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基本队伍有6000余人,分布在南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日,杨靖宇牺牲在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时年35岁。一直以来,关于杨靖宇如何牺牲的说法不一,且颇具争议。本文试罗列几种主要说辞,以飨读者。被日寇击杀说1938年冬,日寇实施惨无人道的归屯并户政策,加强了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摧残,使抗日联军的处境愈发艰难,杨靖宇被迫率领第一路军一部1400多人转战长白山密林。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杨靖宇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则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与日寇进行过多番厮杀后,他身边仅剩7名战士,其中4名负伤。于是杨靖宇下令4人转移。后来,他派了剩下的两名战士去村落找些吃的,结果,两名战士下山后被日伪军杀死。2月23日,杨靖宇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县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遇到4个中国人,杨靖宇恪守党的纪律,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给钱让其中一人帮他买些食物和棉鞋,结果这个人泄密给日伪当局。最后,关东军讨伐队包围了杨靖宇,并紧急召集由抗联叛徒组成的伪满特工队参战,经过数小时激战,杨将军壮烈殉国。杨将军被日寇击杀的说法,源于敌伪档案当时对杨靖宇牺牲原因的记载。其中,号称“战地实录”的《阵中日志》记载:“康德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在?江县城西南方六公里的高地,杨靖宇在此处向村民索取食物。接到保安村住民的报告,***队本部队员(包含特搜指纹班)立即出动,交战二十分钟,将匪首杨靖宇击毙。缴获物品有:毛瑟手***一支同子弹160发;匣***二号一支同子弹30发;匣***三号一支同子弹40发。现金6660元,手表一块,钢笔一支,印章一枚,其他杂品。”伪《协和杂志》(期)刊载的“杨靖宇讨伐座谈会”报道:益子理雄在座谈会上说,“由报告的农民做向导向约会地点走去。可是,到那里一看,好像事先知道一样,约会地点连个人影也没有。只看到一排大脚印上山了。就这样,走在最前头的人没有用声音,而是比划着山那边有人影,于是,把全队人员分成两班,一班从山顶上,一班从山半腰偷偷地往前凑。‘嗒’的一下一齐向山那边缺口的人影开了***。那边的人影像个大驼鸟似的一边滚着一边逃脱了。我让四五个人做监视哨留在山顶上监视人影的去向,自己带人追了上去。这时已经看到对方跑得力气已经用尽了。他再次用两只手***乱射起来。敌我距离是50米。‘你是怎样抵抗也没有用了,投降吧!’我们再次向他劝降,但代替回答的是手***的子弹。‘打!干掉他!’更进击到30米,他已经是进退维谷了。这时我们分成两伙。从两方面开始了猛烈的射击。大约交战了10分钟,不知哪一方面射击的子弹命中了敌人。‘叭嗒’一下倒下了。这是我亲眼看到的。” 猛然一看,杨靖宇是被日寇击杀的。但问题是惯于较真、善于抠细节的日本人,这一次在谁是杀害杨靖宇凶手的关键问题上作了一回模糊处理。他们在所有的资料记载中都以“射杀”、“命中”等词语一笔带过。他们在《阵中日志》也只记下了“射杀杨靖宇”这件事,并没有记载是谁射杀的。其实,杨靖宇牺牲不仅是东北抗联史上的一件大事,也被说成是日军侵华史上的一件“伟大功绩”。因为“讨伐”杨靖宇有功,野副昌德由日本关东军699部队长、南地区军警宪特“讨伐”司令官升任首都(新京长春)防卫司令官(中将),岸谷隆一郎由通化省警务厅长升任通化省次长、热河省次长、山西省次长,其余一些部员及叛徒都得到了相应的奖赏。所以,日军很有可能不想让这个射杀杨靖宇的“头功”花落他家,所以故意淡化处理,掩盖事实真相。仅剩最后一颗子弹,自杀身亡 因为日伪档案记载的模糊性,长期以来,关于杨靖宇牺牲的历史真相众说纷纭。其中,有些资料说他是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曾一度占据主流。据坐落在靖宇县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馆长王维儒回忆:20世纪50年代初,为寻找和确认杀害杨靖宇的凶手大费周折。一度曾根据靖宇县保安村群众的传说,将“自杀说”认定为杨靖宇牺牲的原因。那么,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呢?原来,“仅用最后一颗子弹自杀说”源于保安村砍柴农民蔺长贵之口。事情是这样的,就在杨靖宇牺牲那天,蔺长贵也在三道崴子打柴。日伪“讨伐队”上山时,正巧与他碰了个正着,并把他扣在山下不准动。杨靖宇牺牲后,尸体就是先用蔺长贵的小...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