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魔军团附魔坦丁服饰叫什么

第5季 廿年之痒第1章
东帝西来117年图拉真(Trajan, 53~98~117)去世前的罗马历史,是罗马由默默无闻的城邦,成长为伟大帝国的扩张史。罗马帝国治下的每个主要地区,都与一个伟大统帅的名字相联系。例如努米底亚-马略、叙利亚-庞培、高卢-凯撒等等,与西班牙相关的名字,则是出自名将世家的【大西庇阿】(Publius Cornelius Scipio),或【阿非利加的征服者西庇阿】(Scipio Africanus)。大西庇阿的最大功绩是在公元前202年的扎马战役(Battle of Zama),最终战胜汉尼拔,胜利结束了第二次布匿战争(Second Punic War, 218~201 BC),因此大西庇阿也被称作【罗马的汉尼拔】。大西庇阿的第二大功绩,是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副产品--将迦太基势力逐出西班牙,西班牙的地中海沿岸各地,悉数落入罗马共和国手中。罗马人对西班牙或伊比利亚半岛腹地的征服,前后持续了将近2个世纪才结束,期间战争不少,但规模都不大。西班牙内陆的征服能持续这么久,首先是这里缺少罗马所渴望的金银铜铁等资源(西班牙有银矿,但在布匿战争期间就被罗马人拿到手),罗马的征服欲望不强;其次,西班牙也不是重要的产粮区;第三是西班牙没有成形的国家,各个部落的反抗都很零散,罗马人无法打出决定性战役。被罗马征服后,西班牙一直很平静。西班牙即不像叙利亚、巴尔干、高卢那样,是抵抗或征服日耳曼、波斯的前线,也不像埃及那样,是帝国的面包篮子,更不像意大利那样,是罗马帝国的核心区。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后,特别是三世纪危机以来,战火频仍的巴尔干,成了罗马皇帝和高官的主要来源地。作为帝国可有可无地区的西班牙,自然会被边缘化。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 继续更新 ==============================      ===== 公元前201年,第2次布匿战争结束时,西班牙东部沿海就已经落入罗马共和国手中。西班牙也是罗马共和国冲出现代意大利版图之后,除法国科西嘉岛之外,最早获得的地盘之一 =====     历史的指针指向瓦伦提尼安一世朝(AD364~375)时,远离前线的太平世界西班牙,终于出了一位有影响的将领,他的名字是提奥多西(Theodosius),为了便于区分他与他的同名儿子,只能屈尊称他为老提奥多西 (Theodosius the Elder) 了。提奥多西(Theodosius)这个词及其各种变形,来自希腊语词汇【Theodoros】。前面的【theo】意为神(god),现代英语中的【神学】(theology),正是【theo】的衍生。【doros】意为礼物或赠与(gift),所以【提奥多西】(Theodosius)意为神的赐予,甚至可以理解为【神之子】、【天子】等等。这个词的变形很多,常见的有英语中的【西奥多】(Theodore),例如老罗斯福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俄语中的费多尔(Feodor),如沙皇费多尔一世(Feodor I, );哥特语中的提奥多里希(Theodoric),如意大利东哥特王国太祖-提奥多里希大王(Theodoric the Great, 454~526)。它的阴性变形是【提奥多拉】(Theodora),其中最著名的,是查士丁尼皇帝的出身微贱的提奥多拉皇后(500~548)。     生于西班牙的老提奥多西,于368年获得了不列颠督军的头衔(Comes Britanniarum),击退了蛮族对不列颠的一系列攻击。370年,他又在对阿勒曼尼人的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373年,他被瓦伦提尼安一世皇帝派到北非平定叛乱。376年初,即瓦伦提尼安一世的儿子格拉提安即位的次年,老提被捕,旋即被斩首,罪名不详。从前因后果来看,这是年轻的格拉提安皇帝,翦灭元勋宿将、巩固皇位之举。  
  ============================== 继续更新 ==============================    从共和国时***始,罗马的将军们就有携子弟从军的传统,进而形成了以西庇阿家族为代表的许多名将家族。这一传统的负面效果也不小,自幼从军的将门虎子们,受军中的男风影响,多半成了基佬,这些少年英雄成年当上皇帝后,又会因为有断袖癖,而没有可继承帝业的子女,导致身后爆发新的内战。罗马帝国改朝换代频繁,内战不断的原因有很多,皇帝们多是基佬而没有子嗣,至少是重要原因之一。    ===== 提奥多西的故乡科卡,位于西班牙中部偏北,远离罗马边境。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加泰罗尼亚首府巴塞罗那、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都是现代西南欧重要城市 =====     老提有俩儿子:霍诺留(Honorius)、提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 I),他俩都生于西班牙的科卡城(Coca, 也可译作’可口’)--一座西班牙中部城市。霍诺留没啥本事和业绩,他对罗马帝国的唯一影响,是他的女儿塞蕾娜(Serena)嫁给了一位英俊的汪达尔蛮族贵公子--斯提里科(Stilicho)。生于347年的提奥多西要厉害的多,他自幼便随父亲投身军旅。父亲老提坐镇不列颠的时候,提奥多西与一位叫做马格努斯-马克西慕斯(Magnus Maximus)的将军共事,日后他俩为争夺罗马皇冠,爆发了激烈内战。老提被格拉提安处决时,提奥多西也受到株连,被开除军籍,只得回科卡老家种地。     378年8月,东帝瓦伦斯在阿德里安堡战役中阵亡,东方局势糜烂不堪。此时罗马有2位皇帝,而且都是西帝:年仅19岁的格拉提安、7岁的瓦伦提尼安二世,东方没有皇帝。忙于对付法兰克人、阿勒曼尼人、不列颠的皮克特人(Picts)的格拉提安,对兼任东帝毫无兴趣,他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找到一个能人,去收拾东方的烂摊子,最终他选中了在西班牙种地的提奥多西,任命他为都督色雷斯等东方各省诸军事。年仅29岁的提奥多西不负格拉提安的重托,很快就以一系列小胜,稳住了东罗马帝国的阵脚。随着提奥多西的声誉日隆,羽翼日渐丰满,379年1月19日,格拉提安慷慨的任命他为东帝,他成了图拉真117年去世以来,时隔262年的第一位西班牙裔皇帝。     应该说提奥多西是很幸运的,弗里提格为为首的西哥特-阿兰领袖们,未能像埃德萨战役之后的帕尔米拉王国那样,及时获得东方的统治权。也没有像680年,赢得对东罗皇帝君士坦丁四世(Constantine IV, 668~685)的昂加拉战役(Battle of Ongala)的保加尔阿斯巴鲁赫汗(Asparukh,642-701, 也叫伊斯比里赫/Isperih)那样,在多瑙河以南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除了弗里提格等人政治力低下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上帝显灵,让多位蛮族领袖过于短命。匈人领袖巴拉姆贝尔,在派出兵马支援弗里提格之后,就从史书中消失了,很可能是去世了,匈人的猛烈扩张也就此告一段落。弗里提格约死于380年,本来就很松散的西哥特部落联盟群龙无首,地位仅次于弗里提格的阿德里安堡战役中的骑兵统帅--阿拉特乌斯(Althaeus)和萨夫拉克(Saphrax),又互相看不上眼。在提奥多西皇帝的分化政策推动下,貌似强大的西哥特-阿兰联盟迅速解体,逐步失去了与提奥多西皇帝对抗的能力。东罗马帝国也因此稳固下来,没有像100年前的帕尔米拉帝国那样,脱离罗马帝国而去。  
  ============================== 继续更新 ==============================     经过阿德里安堡的惨败,提奥多西的东罗马帝国严重缺乏优秀兵员,无力与蛮族大军做正面大规模较量。蛮族联军的组织性、攻坚能力都不足,无力攻占东罗的各个坚城。随着弗里提格的去世,当年与弗里提格分道扬镳的阿塔纳里希(Athanaric),与弗里提格留下的部众合流,西哥特人重新归于统一。鉴于阿塔纳里希的亲罗马态度,西哥特人与罗马当局有了和谈基础。更重要的是经过提奥多西的休养生息,东罗马当局与蛮族之间又达到了力量平衡。    在麻杆打狼--两头害怕的局面下,382年提奥多西皇帝邀请阿塔纳里希,来君士坦丁堡与自己和谈。阿塔纳里希十分高兴地如约前往,在对这座城市的繁华和壮观大加赞赏了一番之后,他获得了提奥多西赐予的贵族头衔。10月3日,两位领袖签署了罗马帝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君士坦丁条约》,其核心内容是允许西哥特人按照本民族的风俗和法律,在东罗境内的多瑙河以南,即今保加利亚境内,建立自己的国中之国。作为回报,西哥特人则以盟军(foederati)的身份在罗马军中服役,并负责镇守多瑙河防线。从此之后,在罗马帝国境内,出现了一个像模像样的西哥特王国。根据合约内容,2万名蛮族战士成建制的加入提奥多西的东罗军队。    ===== 西哥特-阿兰联盟的迁徙路线。在图右侧,君堡北面的蓝色区域,是《君士坦丁堡条约》之后的西哥特王国领地 =====    从军事上说,传统的罗马军队中也有很多蛮族成员,但那些蛮族要么作为突击队、敢死队或散兵起作料作用;要么作为辅助军,与罗马正规军团协同作战,总之他们的单个编制都不大。像现在这样,2万蛮族编制在一块,而且高级军官也由蛮族担任的状况,是空前的。    从政治上说,之前的罗马帝国历史上,不乏臣属于帝国的附庸国,例如耶稣时代的犹地亚,就处于受罗马监护的希律王朝统治下。传说中邀请耶稣去治病的阿布加尔五世(Abgar V of Edessa),他治下的奥斯伦尼王国(Kingdom of Osroene),也是罗马的附庸国。不过这些王国在罗马人到来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罗马人只是暂时无必要或无力灭了他们而已,它们最多只能算作帝国统治下的自治区,国王相当于世袭、终身任职的总督,在外交、军事、王位更迭等重大问题上,要向帝国请示、汇报,其最终命运都是被帝国灭掉。西哥特王国则是异族靠自身力量,在罗马人无力将其灭掉的情况下,在罗马帝国的领土上新建立的国家,各方面更像芝诺比娅女皇的帕尔米拉帝国,只是名义上臣属于罗马帝国,其内政外交,罗马当局无权过问。西哥特模式也成为日后入主罗马帝国境内的,各个蛮族政权的通用模式,意大利的东哥特王国、迦太基的汪达尔王国、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高卢的法兰克王国,其君主都使用国王(King)头衔,名义上听命于西罗马或东罗马皇帝。  
  ============================== 继续更新 ==============================    在AD800年,法兰克国王查理曼被罗马教皇封为罗马皇帝之前,西欧的各个蛮族国家,都是罗马皇帝的藩臣。至少从表面上看,476~800年间,罗马帝国并未分裂,罗马帝国有些像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或战国时代的日本,只不过君士坦丁堡的东罗皇帝自身的实力,远远强于东周天子和日本天皇。待查士丁尼皇帝自认为实力足够强时,便派贝利撒留率军西征,一口气灭掉北非的汪达尔王国和意大利的东哥特王国。从法统上来说,查士丁尼的西征不是外战,而是罗马帝国内部的削藩、平叛内战,有些像270年代奥勒良东征灭掉帕尔米拉帝国、西征灭掉高卢帝国。然而换个角度来看,高卢帝国、帕尔米拉帝国的君主,都擅自称帝了,奥勒良剿灭这俩伪帝是名正言顺,东哥特、汪达尔君主一直称王,并未公然挑战查士丁尼的权威,查哥的西征多少有些师出无名。     不过此时的提奥多西不可能预见《君士坦丁堡条约》对未来的影响,他对眼下的局面十分满意。条约签署的几个月后,阿塔纳里希突然去世,提奥多西皇帝隆重的埋葬了他。之后西哥特-阿兰人再次丧失了统一的领导者,新生的西哥特王国,很快就被提奥多西实际控制了,未能像日后西欧、北非的蛮族国家那样实现真正独立。骁勇善战的蛮族战士,纷纷加入缺兵少将的东罗马帝国军队,大大加强了帝国军力,为日后提奥多西一统罗马天下,提供了量足质优的兵源。到目前为止,提奥多西的决策和实践,是非常成功的,既加强了自己的统治,也稳住了帝国的危局,还削弱了西哥特-阿兰蛮族的野性,可谓一举三得。     关注东罗马帝国局势一番之后,让我们把焦点东移,看看沙普尔二世去世之后的萨珊帝国,皇位是如何更迭的,欲知详情,请看下一章《兄终弟及》。  ========================= 本章结束,谢谢观赏 =========================    
  赞一个
  原来大象给萨珊史开了新帖,之前转移主题的阴谋终于得逞了^^
  来得早了点
  大象,你在西西河上更得快啊。还有,好像西西河上面你的一张图挂了(可能是我当时的电脑问题?)。  我现在发现我最最蜜东罗马了:)赫赫
  现在的安卡拉和德黑兰同样是中东两大地头蛇啊,  任何一方的实力都远远超过阿拉伯国家的总合。
  大象呀,罗马人所征服的伊比利亚沿海地区主要是伊比利亚人的居住地,而半岛中部与北部,则是凶悍的塞尔特人的天下,所以征服的难度大,西班牙还是有铜铁矿的,塞尔特人的西班牙短剑就是例证。
  新贴mark
  @HAISHANCHUAN  19:42:30  大象呀,罗马人所征服的伊比利亚沿海地区主要是伊比利亚人的居住地,而半岛中部与北部,则是凶悍的塞尔特人的天下,所以征服的难度大,西班牙还是有铜铁矿的,塞尔特人的西班牙短剑就是例证。   -----------------------------  凯尔特-伊比利亚人的抵抗还算比较顽强,断断续续拖了很久,而且给罗马的消耗也很不小,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努曼提亚之围(照一本写凯尔特人的鱼鹰书的说法,伊比利亚也是罗马的溃疡==)了
  维里阿图斯也是人物,打得卢西塔尼亚战争延续十一年,五易总督,把罗马耗得逼急无奈使出刺杀手段才解决
  to 江南之翼  我在天涯和西西河的帖子,使用同一图床,不可能一个地挂了,另一地还能显示。很多时候,文字只有贴出去,才能看到哪里有错别字和语病,西西河能修改,所以我每一章都要在西西河修改数次,才能基本定稿,修改5次左右是少的,最多的超过10次,即便如此依然不能避免出错。例如《君士坦丁堡条约》,就写成了《君士坦丁条约》。罗马帝国确实有个叫君士坦丁的城市,在北非的阿尔及利亚,现在依然叫这个名字,    to HAISHANCHUAN  除了西班牙短剑,我还真想不起西班牙对罗马帝国有啥贡献。好像坎尼战役中,汉尼拔手下步兵是以西班牙人为核心。在罗马的扩张史上,图拉真之前给罗马造成过重创的异民族,我数了一下,只有高卢、迦太基、条顿日耳曼、安息、切卢斯克日耳曼,像西班牙的凯尔特这样的民族,罗马人费得力气并不算大,以罗马的实力,只要愿意,征服他们并不是难事,拖了百年之久,我看本质上,还是罗马人征服饥渴程度不高。  
  to 披甲豆末糖    前 4 季是以萨珊帝国为第一视角。第一季从萨珊建国之前开始写,到萨珊太宗沙普尔一世 272 年去世为止。第二季写帕尔米拉帝国。第三季从霍尔米兹德即位开始,到309年沙普尔二世即位为止。第四季写了沙普尔二世的70年统治。    379年沙普尔二世去世,萨珊帝国陷入其历史上的第2个动荡期,同年最后一个统一的罗马帝国皇帝提奥多西即位,因此379年在罗马、萨珊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于是我重新开贴,以东罗为第一视角来写了。文章编号依然沿袭前作,从第5季开始计数。    to 库库尔坎之怒  当年阿联的几个国家,虽然不成器,但即使放在今天,如果能凑成一个国家,包括埃及、叙利亚、利比亚、也门,版图与夺回耶路撒冷前的萨拉丁地盘差不多,至少也是地区小霸,不至于连土鸡和波斯都不如吧。然则很巧合的是,阿联的几个国家都出事了。
  好!顶一个
  追随大象而来,问一问题,黑海在4世纪跟我们现在到底有多大不同。
  第一时间收藏
  开篇就基情四射啊    
  七大圣啊啊啊啊啊啊
  我晕哦!这里又开一个帖子,大象你还是专心点把某个坑结了再开新坑好不好?
  我晕哦!这里又开一个帖子,大象你还是专心点把某个坑结了再开新坑好不好?
  大象在标题里注个“七大圣前传”看后果如何。。。
  支持大象,潜水跟帖了一年多了,注册一个用户顶一下  据说贝略塞琉和提奥多西有断背嫌疑,等着八卦,呵呵
  一直在等大象兄新帖,先顶后看
  顶顶顶顶顶顶
  ============================== 继续更新 ==============================    第2章
兄终弟及    继承伟大的沙普尔二世的帝位的,是与太祖同名的阿尔达希尔二世(Ardashir II)。阿尔达希尔是萨珊帝国常见的君主名字,也拼做 Ardeshir, Ardasher 等等。第一波斯帝国有多位名叫阿塔薛西斯(Artaxerxes)的皇帝,例如与希腊战争不断的阿塔薛西斯一世(Artaxerxes I of Persia, 465 BC~424BC)。阿尔达希尔是阿塔薛西斯的变形,意为【以真理统治】(whose reign is through arda [truth]),在罗马文献中,多次将萨珊太祖阿尔达希尔称为阿塔薛西斯。     关于阿尔达希尔二世与前任沙普尔二世的关系,有3种说法,分别是异母兄弟、父子、堂兄弟。世祖沙普尔二世终年70岁,以他的高龄,很容易让人认为他的继任者是其子,与萨珊有密切关系的亚美尼亚史料,就持这种观点。然而萨珊帝国的石刻等一手史料,则肯定的认为他是世祖的弟弟。如前文所述,世祖的父亲惠帝霍尔米兹德二世有8个儿子,前6个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权贵们剥夺了继承权。老七是惠帝的遗腹子世祖沙普尔二世,老八也是遗腹子,他就是这位阿尔达希尔二世。由此可以推断,阿二即位时,至少已经69岁,也是一位垂垂老朽了。      ===== 阿尔达希尔二世的银币 =====    他的的银币正面文字为:【信仰的捍卫者,阿尔达希尔,王中王】(Defender of the Faith, Ardashir, King of Kings)。皇冠的造型很简单,显然阿二是在刻意模仿他的同名伟大祖先。皇冠的下面的头巾又轻又薄,底下有一圈珍珠环绕,后面有2根丝带。头发、胡子用缀满宝石丝带扎起,项链、耳环上有巨大宝石。   背面是他的的专有圣火坛,特征是火坛为上下2个圆锥形,2个圆锥顶端对在一处,形成蜂腰型,这种造型是萨珊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基座底部有丝带装饰,2位火坛守护者相面而立,他们身着斗篷,双手持握权杖或仪式用品。  
  ============================== 继续更新 ==============================    作为一位长寿的伟大、强势君主的继承者,身为御弟的阿二,显然不符合常规。虽然关于阿二本人的史料很少,但结合前后的史实,以及古今中外的其他事例,大致能看出为何他能继承皇位,或者为何世祖舍儿子而立弟弟。    ===== 阿尔达希尔一世、二世的皇冠,阿二显然在模仿太祖 =====    首先世祖的长子或者合法继承人已经去世了。早在344年,萨珊-罗马的阿米达攻防战中,世祖的长子泥涅师(Narses)阵亡。世祖非常高寿,儿子有很多,他又经常发动战争,想必有军功、势力的皇子不乏其人,世祖临终之际,可供他选择的继承人选不少,但众多的落选者,也将导致他身后的政局动荡。     其次,阿二在世祖朝,颇有战功和政绩。在344~376年间,他担任阿狄亚贝尼(Adiabene)王。阿狄亚贝尼现属伊拉克北部,首府是阿贝拉(Arbela,今伊拉克埃尔比勒Arbil)。在当时的地缘格局下,这里地处罗马、萨珊、亚美尼亚三大势力之间,历来是萨珊抵御外来入侵,或出击罗马、亚美尼亚的基地。世祖多次主动出击罗马的阿米达(Amida)要塞和尼西比斯(Nisibis),罗马、亚美尼亚军队也数次侵入阿狄亚贝尼作为报复。作为坐镇前线的藩王,阿二的地位颇像汉初封在山西马邑的韩王信,或明初的晋王朱?、燕王朱棣,肯定是一位能力卓著、深孚众望、战功彪炳的【塞王】。萨珊帝国太祖阿尔达希尔一世,在即位前,也被其父帕帕克封为坐镇达拉歌德(Darabgerd)的塞王,日后起兵作乱推翻了长兄沙普尔,进而夺得安息帝国的天下。    阿二最大的战功,应该是在363年抵御尤利安的入侵。当时尤利安在卡莱将罗马远征军分为2路,南路主力军由自己亲率;北路约3万人,由普罗科比(Procopius)、塞巴斯蒂安(Sebastian)率领,企图在得到亚美尼亚的帮助之后,再南下指向米底(Media)和阿狄亚贝尼,以钳形攻势,与南路主力军实现对泰西封的合围。虽然罗马史料中关于尤利安的南路军的记载很多,可关于北路军几乎没有任何记载,一贯在萨珊、罗马之间骑墙的亚美尼亚国王安息二世,并未给罗马北路军提供什么有价值的支持,总之罗马北路军没取得任何战功。从战前、战后的局势和战果来分析,主持对罗马北路军防御的,只能是身为御弟,又担任阿狄亚贝尼王的阿尔达希尔二世。笔者相信,阿二赢得了对罗马北路军的一些小胜,进而造成普罗科比和塞巴斯蒂安的意见分歧,善于察言观色的亚美尼亚人,敏锐的发现罗马人不值得信任,才没有为罗马人提供支持。最终阿二成功的阻止了罗马北路军南下,使得2路罗军一直处于相互隔离状态,以方面大将的身份,为老兄在托玛拉最终击杀尤利安,立下了赫赫大功。    这样,世祖在诸子争立,吵闹不休的情况下,最终选中御弟阿二作为一位缓冲型继承人,就很合情合理了。世祖或僧俗贵族们的这种抉择,很像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死后,即位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弟弟金太宗完颜吴乞买。根据后世的一些记载,世祖立阿二为继承人,并非没有代价,阿二对着老兄发誓说,将来把皇位还给哥哥的儿子沙普尔三世(Shapur III)。  
  ============================== 继续更新 ==============================     可以说世祖为了身后事,做了很周密的安排,其目的是防止出现太宗沙普尔一世死后的38年6位皇帝的动荡期。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种安排也造成了帝国的20年政局动荡,世祖的弟弟、儿子为了皇位进行了激烈争夺,幸运的是罗马帝国忙于应付蛮族入侵,无力东侵萨珊,所以我把这这20年称为【廿年之痒】,与太宗身后的38年动荡相比,这20年没有大规模的内战和外敌入侵,持续时间也不算太长。尽管如此,权力斗争依然很激烈,20年中更换了3位皇帝。与罗马帝国根深蒂固的【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的观念不同,萨珊帝国更像忠君爱国思想浓厚的中国。世祖在位70年,功勋卓著,群臣、诸将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这些人肯定愿意拥戴世祖的儿子,对阿二这位御弟,并不完全服膺。    ===== 阿尔达希尔二世的石刻,阿二站在中间,头戴的皇冠造型古典而简朴。右侧是头戴世祖皇冠的马兹达,皇冠要复杂得多。整个石刻造型呆板,毫无生气,与萨珊太祖、太宗朝的勃勃生机,不可同日而语 =====    阿二绝非等闲之辈,他显然不愿意生活在哥哥的阴影下。他上台之后,在Taq-e Bostan为自己塑造了一处石刻,以提高自己合法性。阿二本人站在中间,正在从阿胡拉-马兹达大神手中接过光明环,这个造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太祖阿尔达希尔一世的浮雕。这位马兹达头戴有着巨大垭齿的皇冠,这顶皇冠的造型与世祖沙普尔二世的完全一样,显然阿二用了双关,他在向世人表明,他的权力合法性,有马兹达、世祖的双重背书。阿二和马兹达脚下踩着一个身着皇帝纹章的罗马人,由于阿二在位期间,并未与罗马皇帝发生过直接冲突,所以这个罗马皇帝,肯定是战死于363年的尤利安皇帝,由此可以推断,阿二在击斩尤利安的作战中,立了重大功勋。阿二左侧双手持握权杖者,头上有12股光芒的光轮,脚踩一朵巨大莲花,关于他的身份,有多种说法:太阳神/契约神密特拉、祆教创立者琐罗亚斯德(Zoroaster)、战神巴赫兰(Bahram)/ 婆罗毗罗那(Varathragna)、火神阿驮(Adar, Adur)。主流观点认为,这位尊神是密特拉,他以契约神的身份出现在石刻上,是为阿二从老兄那里获得权力,并在未来把皇位还给世祖世系做个见证。    熟悉西方文化和历史的读者,想必对西方人的契约精神有着深刻印象,喜欢追根溯源者,往往把契约精神上溯到《圣经 旧约 创世纪》中,【我(上帝)与你们(诺亚及其诸子)和你们的后裔立约】(And I, behold, I establish my covenant with you, and with your seed after you),基督徒们更是有意无意的将契约精神与基督教联系在一起。事实上,波斯人在重视契约、诚信方面,做得比希腊人或罗马人更好,早在第一波斯帝国时期,希腊人都公认波斯人非常诚实。密特拉本是雅利安诸神中,并不地位并不太高的一位,第一波斯帝国建立后,密特拉在波斯人中的影响与日俱增,显然这与波斯人对契约日益重视有关。单就上帝与诺亚的立约来看,这个约只有甲乙双方,上帝身兼甲方、保人与仲裁者,诺亚完全受制于上帝,对方的任何要求,他都毫无讨价还价的权力,严格的说不符合现代的契约精神。相比之下,阿二的石刻中,有甲方--扮作阿胡拉马兹达的沙普尔二世,有乙方--阿二,有标的物--象征权力的光明环,还有见证人/保人/仲裁者--契约神密特拉,他来处理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完美展现了立约或合同各要素。    除了虚头吧脑的造神运动之外,阿二还采取了一些收揽民心的举措,包括豁免农民的租税等等,以至于他获得了【仁慈者(Nikukar, Nihoukar, 意为Beneficent)】的称号。在笔者看来,这是阿二为巩固自身地位,用下层百姓来对抗僧俗贵族们的做法,开了100年后居和多一世(Kavadh I)利用马兹达克派对抗权贵们的先例。然而萨珊的百姓,也同样有着浓郁的忠君思想,他们对这位非世祖子孙的皇帝,也不见得有多少亲近感。要想巩固自身权位,最好的办法还是发动外战,用实打实的战功,来为自己增光添彩。  
  ============================== 继续更新 ==============================    随着378年瓦伦斯皇帝及东罗精锐覆没于阿德里安堡战役,罗马帝国或东罗马帝国陷入空前危机,至少短时间内无法为亚美尼亚提供有力支持,那么入侵乃至吞并亚美尼亚,正是阿胡拉-马兹达大神送来的大礼。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亚美尼亚也陷入了空前混乱。早在374年,靠罗马的支持才当上国王的帕普(Pap),恩将仇报的与罗马反目,罗马的亚美尼亚驻屯军司令图拉真(Traianus),在一次宴会上刺杀了帕普,拥立另一位安息王族巴拉达底(Varazdat)为国王,王国的实权则操纵在相传为马超后裔的马米科尼扬(Mamikonian)家族的穆赛尔(Musel Mamikonian)手中,至此罗马及其代理人,主导了亚美尼亚的政局。不过好景不长,到了378年,巴尔干形势随着西哥特-阿兰人闹事而糜烂,瓦伦斯皇帝撤走亚美尼亚驻屯军,去与弗里提格作战。阿德里安堡战役中,谋杀帕普的主谋瓦伦斯皇帝、执行者图拉真都没得好死,双双阵亡。     随着罗马势力的消退,不甘心做傀儡的巴拉达底也来了精神,杀掉了权臣穆赛尔。当时世祖沙普尔二世还活着,亲萨珊的势力又占了上风,曾经在萨珊军队中服役的另一位马米科尼扬家族成员、穆赛尔的弟弟--曼纽埃尔(Manuel),掌控了王国实权,不愿再当傀儡的巴拉达底,逃亡罗马帝国寻求政治避难。于是曼纽埃尔拥立帕普的儿子安息三世(Arshak III)为国王,自己担任王国的实际统治者。沙普尔二世则派遣苏伦将军,率领1万人的亚美尼亚驻屯军,取代刚走的罗马人,成为新的外国驻军,萨珊势力在亚美尼亚全面占了上风。    不过世祖死后不久,曼纽埃尔就与萨珊人翻脸,他战胜了苏伦,迫使萨珊人退出亚美尼亚国土。从亚美尼亚人的角度来看,曼纽埃尔不失为抗拒外国干预的民族英雄;在萨珊帝国看来,这厮是个反覆无常的小人,不把丫灭了,帝国的天威何在?何况经过长期的内乱,亚美尼亚已经虚弱不堪,此时出兵远征亚美尼亚,不仅名正言顺,而且胜算很大。不过阿二并未采取有效措施,对亚美尼亚实施大规模远征,只是小打小闹的派小股部队与对手纠缠。阿二这种做法的原因只能靠猜,我认为权力基础不牢固的阿二,担心率大军远征的将军叛变,而年事已高的他,又没有足够的精力或锐气亲自远征。无论真相如何,他在外事方面的碌碌无为,已经足以激起亲世祖系权贵们的极大愤慨。    383年,在位4年的阿二去世或被废黜,他的侄子、世祖之子沙普尔三世即位,皇位世系回到世祖系。按本文的惯例,阿二得不到庙号,笔者给阿二的谥号是【平皇帝】,取【治而无眚(shěng, 过错)曰平,执事有制曰平】之意。在关注萨珊新皇帝沙普尔三世之前,让我把视线转移到罗马,看看上位不久的提奥多西有什么作为,欲知详情,请看下一章《基督卫士》。  ========================= 本章结束,谢谢观赏 =========================    
  问一问题,黑海在4世纪跟我们现在到底有多大不同。  ==================================================  这个问题我没研究过,至少暂时无法回答。    大象在标题里注个“七大圣前传”看后果如何  ==================================================  叫《七大圣全传之蛮族入侵》,如何?    据说贝略塞琉和提奥多西有断背嫌疑,等着八卦,呵呵  ==================================================  嘿,后面再说吧。    我晕哦!这里又开一个帖子,大象你还是专心点把某个坑结了再开新坑好不好?  ==================================================  俩坑都得填,一个是史实,一个是小说,差距还是很大的。严格的说,七大圣是我的副业,主业在这,我宁可放弃七大圣,也不会放弃萨珊的。  
  不管阿二是太子还是兄弟,沙二当了70年的政,阿二都已经是个年岁不小了的人了,还有,他称号中的信仰的捍卫者,说明他也是个对基督教实行打压政策的人。另外,如果说群臣、诸将都是拥戴世祖沙二的儿子话,那沙三是死于意外吗?
  七大圣估计查阅资料更多更费心 因为需要自圆其说很难! 不过我还是更喜欢波斯
  紧跟楼主
  是否当循中华之例,在萨珊太祖之前为建七庙?呵呵
  如果说群臣、诸将都是拥戴世祖沙二的儿子话,那沙三是死于意外吗?  ==============================================  没看懂啊,阿二之后的皇帝,都是沙二的子孙呀。继承沙三的是他的弟弟巴赫兰四世,巴赫兰四世之后,是沙三的儿子伊嗣俟一世,世系虽然比较乱,可也很明确,就是阿二之后的皇帝都是沙二的后裔。    是否当循中华之例,在萨珊太祖之前为建七庙?  ==============================================  没有这种事
  本是开玩笑的
  象哥又有大作!东罗最高
  最近好忙,我追过来了
  萨珊波斯四百年的续集,支持!
  ============================== 继续更新 ==============================    第3章
基督卫士    相比于罗马帝国西部,东部或东罗马帝国,经济发达、文化芜杂,又受到东方的祆教、摩尼教、佛教影响,故而一直盛产各种异端,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阿里安派。虽然阿里安派早已被尼西亚会议判定为异端,可东罗马的许多皇帝,包括康斯坦提乌斯二世、约维安等,都信仰或倾向阿里安派。跑到多瑙河以北,向哥特人传播阿里安派的乌尔菲拉主教,就得到了康斯坦提乌斯二世的支持。罗马西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形成了厚重少文的民风,主流的尼西亚派影响更大。来自西班牙的提奥多西皇帝,正是一位虔诚、狂热的尼西亚派基督徒。     由于东部人思维跳跃、热衷争论,不好好崇拜上帝,却喜欢为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浪费金钱和精力,各种异端、神棍满天飞,来自民风淳朴的西班牙的提奥多西,认为有必要正本清源,统一思想和认识。于是在380年,他颁布敕令,要求所有的宣教工作,都必须由来自尼西亚派的老巢--亚历山大、罗马的教士来做,他的做法无疑是想消灭争论,力挺尼西亚派。381年,提奥多西更进一步,他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第2届基督教大公会议(Ecumenical council),由于召开地点在君堡,所以也叫【第一次君士坦丁堡会议】(First 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会议严厉驳斥和否定了阿里安派,重申了325年尼西亚会议的决议。    表面上看,这届会议只是在炒上届的冷饭,无非是提高了批判阿里安派的调门而已。其实在当时,阿里安派已经在哥特人等日耳曼蛮族中扎下了根,形成了庞大的势力和组织,君士坦丁堡会议等于明确了罗马人和蛮族生活在2个宗教世界中,反过来说,罗马帝国与蛮族的宗教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双方不共戴天。另一个深远影响,是罗马教会在帝国教会中的作用,得到了空前提高。早在3世纪末的四帝共治时期,罗马城就失去了首都的地位。西帝马克西米安(Maximian)的首都设在米兰,只有被君士坦丁击杀的伪帝马克森提乌斯(Maxentius, 278~312),才短时间将首都设在罗马。此后的历代皇帝,都对这座充满了腐朽味道的永恒之城敬而远之,君士坦丁与妹夫李锡尼会晤并发布宽容基督教的敕令的地点,也不是罗马,而是米兰。君士坦丁一统罗马天下后,就迫不及待的迁都君士坦丁堡,还在新都附近的尼西亚召开了第一届大公会议。之后的历代西帝,首都多在米兰,尤利安更独树一帜的将首都设在巴黎。到提奥多西上位时,罗马不做首都已经快一百年了,永恒之城其实已经是废都了,除了浓厚的文化和历史意味,充其量是个地域性的大城市。罗马在宗教上的地位,也远不如君士坦丁堡和亚历山大,甚至不如耶稣信众第一次被称作基督徒的安条克。提奥多西力挺罗马城和罗马教会,为日后罗马主教成为教皇,打下了伏笔。  
  ============================== 继续更新 ==============================     提奥多西对异教的态度更不客气,他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敕令,包括禁止使用牺牲祭祀,没收异教的房地产等等。虽说他并没有明确下令拆毁某个异教寺庙,却在事实上鼓励民间的基督徒和僧侣们,去破坏异教寺院,因此而发生的骚乱和流血比比皆是,其中最著名的,是391年的亚历山大城塞拉皮雍(Serapeum)事件。    ===== 塞拉庇斯像 =====    埃及文明是地中海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埃及神话中的众多神明,也被外来的访客和征服者广为接受,其中就包括亚历山大征服后,入主埃及的希腊-马其顿人建立的托勒密王朝。托勒密三世(246~222 BC),在亚历山大城兴建了一座巨大的神庙,用于供奉融合了奥西里斯(Osiris)、阿庇斯(Apis)、狄奥尼索斯(Dionysus)的神祗塞拉庇斯(Serapis)。奥西里斯另译【俄塞里斯】,是大地之神的儿子,娶了妹妹伊西斯(Isis),以埃及第一位法老的身份统治埃及。他的弟弟赛特(Set, Seth)嫉妒奥西里斯的权力和美丽妻子,便设计将其杀害并分尸。伊西斯不甘心老公就这么死了,满世界的找到老公的遗体之后,把残破的尸身缝合起来,做成埃及第一个木乃伊,奥西里斯最终成了冥神,并开启了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传统,他也成了木乃伊的保护神,他与伊西斯是埃及最重要的、最著名的神祗。  ===== 左起,奥西里斯的儿子--鹰面人身的荷鲁斯(Horus)、奥西里斯、奥西里斯的妻子伊西斯 =====    阿庇斯的名气要小一些,但读过希罗多德的《历史》的读者,想必对第一波斯帝国太宗冈比西斯之死,有些印象。在以农业为主的古埃及人心目中,阿庇斯是最伟大的女神。牛是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牲口,所以埃及人认为牡牛都是属于阿庇斯神的,他们要举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用洁净的牡牛和牡牛犊来奉祀阿庇斯女神。在冈比西斯入主埃及时,恰好埃及祭司发现了一头神奇的牛犊,它全身黑色,前额上有一块四方形的白斑,背上长出的东西像鹰,尾巴上的毛是双股的,它的舌头下面,还有一个圣甲虫状的东西,这都说明它是阿庇斯女神的化身。埃及人认为,太阳在天上的运行,是由一只隐形的屎壳郎推动的,或者说太阳其实是个巨大粪球,因此埃及人尊称屎壳郎为圣甲虫。    身为波斯人的冈比西斯不信这套神奇说辞也就罢了,性格暴躁的他,居然挥剑要杀这头牛犊,结果刺伤了它的腿,导致它伤重而死。不久后,当冈比西斯上马时,他的佩刀刀鞘的扣子松掉了,里面的刀刃刺中了他的腿部,正好伤了他过去刺伤埃及神牛阿庇斯的同一部位。这一刀伤导致了冈比西斯大腿溃烂,最后丢掉了性命。虽然这个神奇说法有宿命论的味道,却也说明阿庇斯是埃及的重要神明。    狄奥尼索斯(Dionysus)则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他是希腊主神宙斯的私生子。在希腊和罗马文化圈中,祭祀狄奥尼索斯的节日,相当于现在的狂欢节,是一年中最放纵的日子。曾与埃及艳后打得火热的罗马领袖--马克-安东尼,就曾经打扮成狄奥尼索斯。    在南欧、中东,有供奉地方、城市保护神的习惯,一个城市或地区崛起后,地方保护神往往能会上升为高级神明,最典型的案例是雅典的保护神雅典娜,她的崛起完全依赖雅典地位的提高。几乎全盘照抄希腊神话的罗马神话中,与雅典娜对应的密涅瓦(Minerva),由于缺乏城市背景,就是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其他的例子还有巴比伦城的马尔都克(Marduk)、上埃及的阿蒙(Amon, Amun)等等。亚历山大城是由亚历山大大帝兴建的新城,自然也需要一个全新的城市保护神,兼有埃及奥西里斯和阿庇斯,希腊酒神狄奥尼索斯特点的塞拉庇斯成了亚历山大的守护神,他的神庙塞拉皮雍自然成了亚历山大的标志性建筑。  
  ============================== 继续更新 ==============================    ===== 左起,奥西里斯的儿子--鹰面人身的荷鲁斯(Horus)、奥西里斯、奥西里斯的妻子伊西斯 =====     391年,在皇帝的暗中鼓励下,亚历山大城主教 Theophilos(或 Theophilus) 决定将这座巨大神庙变成教堂。为此他把一座猥琐的塑像抬进塞拉皮雍,还把神庙秘殿中珍藏的神像抬出来游街。在塞拉庇斯的祭司 Olympios 率领下,愤怒的异教徒们占领神庙,并把神庙变成要塞,四出攻杀基督徒,还将一些俘虏抓进神庙,强迫他们向塞拉庇斯献祭,不从者则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眼见宗教冲突愈演愈烈,远离前线的埃及又严重缺乏驻军,在地方官的要求下,提奥多西派兵去埃及拉偏架。最终的结局是异教徒的反抗被剿灭,盛极一时的塞拉皮雍成了基督教堂,并以提奥多西的长子的名字,改名为阿尔卡狄乌斯(Arcadius)教堂。大约在392年,提奥多西下令禁止任何公开和私下的异教祭祀活动,基本上可以认为,所有的非基督教的宗教,都成了非法。     相比于虔诚的提奥多西,西帝格拉提安对异教和传统宗教宽容得多,但4世纪末的基督教已经成了气候,任何皇帝都无法抗拒教会的压力。在米兰主教安布罗西(Ambrose)的影响下,他将罗马元老院中的胜利之神维克托瑞(Victory)的祭坛搬走,并放弃了罗马皇帝的头衔之一--首席祭司(pontifex maximus),或者说他是最后一个用过这个头衔的罗马皇帝。    ===== 格拉提安的胸像 =====    尽管格拉提安对教会做出一系列让步,依然无法获得帝国的支柱--军队的足够支持。格拉提安的权力来自他的父亲、脾气暴躁的瓦伦提尼安一世,其父在位只有11年(364~375),而他本人即位时年仅 16 岁,3 年后其叔叔东帝瓦伦斯死于阿德里安堡战役,除了对阿勒曼尼人的一些胜利之外,他的军功并不显著,导致他的权力基础非常薄弱。383年,他手下的大将,提奥多西的老战友马格努斯-马克西慕斯(Magnus Maximus)在不列颠自立为帝,并迅速在法国登陆,8月25日,格拉提安兵败并在里昂被杀害,终年 24 岁。    在此之前,帝国西部有2位皇帝,格拉提安和他的弟弟瓦伦提尼安二世(Valentinian II),哥哥格拉提安统治高卢、不列颠和西班牙,地盘相当于四帝共治时期的西副帝康斯坦提乌斯一世;弟弟瓦二统治意大利、阿非利加(埃及之外的北非)和巴尔干西部,地盘相当于当年的西帝马克西米安。马格努斯-马克西慕斯击杀格拉提安之后,顺利接管了格拉提安的地盘。此时瓦二年仅13岁,还没有独立执政能力,无力阻止风头正劲的马格努斯的入侵,不过提奥多西显然不愿意直接面对这位老哥们,希望用虚弱的瓦二在他和马格努斯之间做缓冲,于是他一方面承认马格努斯为皇帝,一方面劝阻他染指瓦二统治下的意大利。就这样罗马帝国依然有3位皇帝,东帝提奥多西、西帝瓦二、西帝马格努斯。     就在罗马帝国忙于皇位更迭时,老对手萨珊帝国也在换皇帝,老迈的阿尔达希尔二世,在位仅有4年就下课了,欲知谁会上课,请看下章《帝系之争》。  ========================= 本章结束,谢谢观赏 =========================    
  更新了,撒花
    赶上现场直播了  
  不过米兰早在加里恩努斯时就作为帝国的军事首府了。后来拉文纳也成为了帝国的首都,所以这么说来,之后的罗马陷落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味吧。  偶联想到了底比斯,这个名字在希腊与埃及各有一城,至于有什么联系就不得而知了。  目前,冈比西斯的死因有三种说法,第一种,人作孽不可活,第二种,绝望自杀,第三种,死于恶病。
  历史的指针指向瓦伦提尼安一世朝(AD364~375)时,远离前线的太平世界西班牙,终于出了一位有影响的将领,他的名字是提奥多西(Theodosius),为了便于区分他与他的同名儿子,只能屈尊称他为老提奥多西 (Theodosius the Elder) 了。提奥多西(Theodosius)这个词及其各种变形,来自希腊语词汇【Theodoros】。前面的【theo】意为神(god),现代英语中的【神学】(theology),正是【theo】的衍生。【doros】意为礼物或赠与(gift),所以【提奥多西】(Theodosius)意为神的赐予,甚至可以理解为【神之子】、【天子】等等。这个词的变形很多,常见的有英语中的【西奥多】(Theodore),例如老罗斯福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俄语中的费多尔(Feodor),如沙皇费多尔一世(Feodor I, );哥特语中的提奥多里希(Theodoric),如意大利东哥特王国太祖-提奥多里希大王(Theodoric the Great, 454~526)。它的阴性变形是【提奥多拉】(Theodora),其中最著名的,是查士丁尼皇帝的出身微贱的提奥多拉皇后(500~548)。  ===============================  长知识啊!话说大象这名啥来历啊?用转译成拉丁语是不是该叫:  a-
无;  sex 性;  elephant 大象,  Asexus Elephantus,阿塞库斯·艾力芬图斯?
  大象兄。  在下最近在构思一个南朝初年的武侠  其中想在凉州沮渠蒙逊、秃发?檀、乞伏乾归、李?的势力之中安排拜火教的势力,因此想请教两个问题。    一个是史有明文的拜火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北魏中期?),看写起来是否会太离谱  一个是想请教一下拜火教的权利金字塔,是否也有诸如左右光明使者之类的设置。    谢谢。
  to haishanchuan    如果罗马帝国很强大很太平的话,作为地中海地理中心的罗马,确实很适于做首都。但是罗马帝国进入三世纪危机以来,外来的军事压力不断加大,天子戍边就成了大趋势。罗马城远离前线,皇帝留在罗马,不适于控制边防军。像色雷斯人马克西明(Maximinus Thrax),当了 3 年皇帝,就从未去罗马,直到他死在军营为止。罗马西帝经常坐镇的地方,有意大利米兰、德国特里尔、法国巴黎、英国约克,反正没人愿意呆在陈腐、糜烂、到处阴谋的罗马。阿拉里克攻占罗马时,西罗首都是拉文纳,西帝霍诺留对失去罗马没啥特殊感觉,罗马被攻陷,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甚至后来的东哥特王国的首都,也是拉文纳。    19世纪意大利王国统一时,要我看,都灵、米兰、热那亚都比罗马适合当首都,如果当初意大利把首都放在北方,腐败程度会比现在低一些。    埃及底比斯这事,我很久以前查过,现在模模糊糊有个印象。底比斯确实是希腊语,是希腊人给这个埃及城市起的别名。这种事还有很多,例如第一波斯帝国首都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就是个典型的希腊式名字,其后缀 polis 是希腊语中的城邦,整个词意为波斯之城,是希腊人起的名字。好比老外把台湾叫做福摩萨,把珠穆朗玛峰叫做埃弗利山一样。    关于太宗冈比西斯之死,我只知道2个说法,除了杀牛的报应,第二种来自大流士的悲喜斯顿石刻,据外国高人翻译说,石刻说冈比西斯【自死】了,洋鬼子也搞不清这词是啥意思,我只略懂英文,埃兰文、古波斯文啥的,根本不懂,只能看英译本。你说的第3种,我就不知道了。    to sellahyovep  嘿嘿,这事我解释过,本来想叫【无性大象】的,来自《道德经》。手一哆嗦,写错一个字,就悲催了。我不懂拉丁文,估计撞上拉丁文专家了,是不是英文屁股后面加上 us ,就是拉丁文呀?    to 太息燕然    明教是中国版摩尼教,勉强可以算作祆教的异端。摩尼教与祆教的关系,我看像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两教有联系,也有本质区别。祆教在北魏时期,曾经很流行,胡太后就是个祆教信徒。关于祆教教会的资料,推荐你看《祆教史》,新浪上就有下载。虽然这本书的错漏不少,却已经是我看到的最好的中文版祆教著作。毕竟祆教是冷门,在中国更冷,洋人中有几个祆教大师,但他们的书部头太大,我没兴趣啃,对你的帮助也不大,所以你看看《祆教史》应该就已经够了。    最后问各位一个问题,日耳曼人名字中的后缀 ric ,读作【里克】还是【里希】?比如哥特领袖(Alaric),一般翻译成阿拉里克,我怀疑应该读作阿拉李希,毕竟此前此后的日耳曼人多按【里希】翻译。不过阿拉里克似乎成了习惯性翻译,貌似我也没必要非要独树一帜。然则那个叫八重云的,却喜欢喜欢用法语、拉丁语翻译,满口罗贝尔、纪尧姆啥的,我也得仔细研究一下。    谁能帮我解答一下,谢谢先。  
  大象啊,我帮你查过新华社手册了,alaric是阿拉里克无疑,现在还在用。
  to 八重云  谢谢指点。斯拉夫人的名字末尾的 c ,都读奇吧,除了维奇(vich),还有网球女星多克奇(Dokic)等等。我嚼着吧,ric 读作里希、里奇的可能性更大些。    本来想叫【无性大象】的,来自《道德经》  ========================================  又悲催了,本来想叫【无形大象】的,出自【大象无形】。  
  然则那个叫八重云的,却喜欢喜欢用法语、拉丁语翻译,满口罗贝尔、纪尧姆啥的  --------------------------------------------  这算是吐糟吗。。。。
  作者:无性大象 回复日期: 22:19:24  回复
  to sellahyovep    嘿嘿,这事我解释过,本来想叫【无性大象】的,来自《道德经》。手一哆嗦,写错一个字,就悲催了。我不懂拉丁文,估计撞上拉丁文专家了,是不是英文屁股后面加上 us ,就是拉丁文呀?          本来想叫【无性大象】的,来自《道德经》    ========================================    又悲催了,本来想叫【无形大象】的,出自【大象无形】。  ===============================  哈哈,“充分”了解,大象声情并茂地重现案发过程。    砖夹帽子偶不敢戴,英语还没学明白呢,0(∩_∩)0。上网找乐、扯蛋呗。
  是不是英文屁股后面加上 us ,就是拉丁文呀?  ~~~~~~~~~~~~~~~    嘿嘿,有性和格的变化的哟。。。  我们来试验下:  Asexa Elephanti
  火速在首页留下自己的脚毛...坐等更新.楼主不更新萨珊波斯的帖子,原来已经把重心往西移,重新开贴了.
  君士坦丁堡与泰西封的双重奏
  该翻页了吧
  沙普尔二世已经是遗腹子了,居然还有个弟弟(估计也是遗腹子)。看来当时袄教立沙普尔二世为帝的时候,有可能打着偷梁换柱的主意,两个孩子都是女儿的可能性只有1/4
  老实说我是冲着标题来的,然后淡定的飘走,希望楼猪莫怪
  ============================== 继续更新 ==============================    第4章
帝系之争    由于史料阙如,萨珊平皇帝阿尔达希尔二世的结局不明,有说被废黜的,有说他善终的,总之383年他就下课了,在位4年,享年73岁,按中国人的说法,【73,84,阎王不叫自己去】,阿二也确实到站了。下一任萨珊皇帝是沙普尔三世--世祖沙普尔二世之子,也就是说,帝系又回到世祖系,平帝阿二系断绝。    ===== 沙普尔三世的银币 =====    他的的银币正面文字为:【信仰的捍卫者,沙普尔,伊朗与非伊朗的王中王】(Defender of the Faith, Ardashir, King of Kings of Iran and non-Iran)。皇冠的造型很特殊,没有萨珊皇冠常见的脑后丝带。皇冠周边有一圈开片,有些像唐僧戴的毗卢帽。皇帝的头发、胡子用缀满宝石丝带扎起,项链、耳环上有巨大宝石。   背面是他的的专有圣火坛,特征是火焰中有皇帝的巨大胸像。基座竖直,造型简约,底部有丝带装饰,与大多数银币背面是皇帝和祆教祭司不同,这个火坛的两侧分别是皇帝和一位皇子,这位皇子很可能是日后的伊嗣俟一世(Yzadegerd I, 399-420),说明沙三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自己的子孙能江山永固,另一种合理的推测,是沙三能从叔叔手中夺回皇位,他的儿子们发挥了巨大作用。爷俩相面而立,他们身着斗篷,双手持握权杖或仪式用品。     萨珊历史上有3位名叫沙普尔的皇帝,沙三是最后一位,也是作为最少、在位最短的皇帝。尽管如此,依然做了几件大事。383年他刚即位,就遣使与当时地位最高的罗马皇帝--格拉提安交好,核心议题是依然是老问题--亚美尼亚。虽然同年格拉提安就死于马格努斯之手,帝国地位最高的皇帝成了东帝提奥多西,罗马帝国依然百病缠身,一切以抵御日耳曼人、匈人入侵为首要任务,沿袭了对萨珊帝国的低调政策。世祖去世之后,萨珊帝国陷入第二瓶颈期,世祖的弟弟、儿子们都在争权夺利,对外也很克制。古今中外有个规律,当两强争霸时,小国可以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借力打力,因为小国倒向任何一方,都将打破大国之间的力量平衡。如果大国内敛、或实现友好、甚至只剩一个大国时,小国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因为大国不必拉拢小国了,甚至会为了避免擦***走火而瓜分小国。冷战期间的小国们,通过在美苏之前骑墙,往往能获得巨大好处,苏联一垮台,好日子就到头了。380年代的中东主旋律,是罗马、萨珊都收敛扩张锋芒而日渐内敛,亚美尼亚就成了证明两强友好诚意的牺牲品。  
  ============================== 继续更新 ==============================     384年--也有人认为是385,现在通常认为是387年,因为缺乏同时代的亚美尼亚史料,主要资料来自后世亚美尼亚诗人写的史诗和罗马史家普罗科比(Procopius)的记载,亚美尼亚的实际统治者--曼纽埃尔-马米科尼扬(Manuel Mamikonian)去世,做了数年傀儡的安息三世(Arshak III)无力趁机接管权力,导致这个动荡多年的山国再度陷入内乱。习惯于内乱、长期在罗马萨珊两大超级大国骑墙的亚美尼亚人,敏锐的发现罗马帝国已经无力支持他们,于是一大批深谙两头下注之道的贵族来到泰西封,请沙三出兵帮助平息本国内乱。自开国以来就孜孜以求干预亚美尼亚内政的萨珊朝廷,自然不会放过这马兹达大神送来的厚礼,沙三立即拥立一个名叫库斯洛夫(Khosrov IV)的年轻安息王族为亚国国王,并把妹妹 Zruandukht 嫁给他为妻,更有甚者还任命了一个叫 Zik 的波斯人做库斯洛夫的太师,毫无疑问,Zik 是沙三的代理人,这个小朝廷的真正掌舵人。然后沙三派兵北上护送库斯洛夫回国即位,史称他为库斯洛夫四世。    面对困局的安息三世,只能向江河日下的罗马东帝提奥多西求援。而提奥多西深知东罗的国力根本不能支撑一场新的东方战争,能自保就已经要感谢上帝了,但既然安息三世来求助,不有所表示也无法给本国国民和其他外国一个交代,搞不好自己也要像众多前任一样被推翻,所以提奥多西只能硬着头皮象征性的派兵东进,为安息三世撑腰打气。虽然东罗的综合国力要强于萨珊,但此时东罗处于危机之中,军力低于萨珊,还要应付各色外敌和咄咄逼人的西帝马格努斯,提奥多西不愿真的为亚美尼亚打仗流血,所以深入亚美尼亚国土的罗马、萨珊两国远征军,鸡犬之声相闻,就是不打仗,很快双方就互派使节打听对方的底线。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达成共识,缔结和约,合伙瓜分了亚美尼亚王国:    1. 亚美尼亚割让部分土地给萨珊帝国。  2. 剩下的土地一分为二。西部,即小亚美尼亚(Lesser Armenia),以原国王安息三世为君,成为罗马帝国附庸国。东部,即大亚美尼亚(Greater Armenia),占据了大部分亚美尼亚国土,成为萨珊附庸国,由沙三的妹夫库斯洛夫四世(Khosrov IV)为王。根据日后普罗科比的记载,东亚的面积相当于西亚的5倍。    无论具体时间是哪一年,387年后都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安息王朝亚美尼亚了。这里笔者不得不多扯几句这个中东山国,每次我写到亚美尼亚时,都有一种酸楚感,我很同情这个不能决定自己命运的国家。不过亚美尼亚人的外交能力确实了得,通过两面下注等运作,总能获得超过国力的国际地位,在强国如林的中东,居然没被其他强国和民族同化,实在不易。在我看来,亚美尼亚比中欧的脚垫国,要可爱、可敬得多。    ===== 红线内是大亚美尼亚,中央黄线内是小亚美尼亚。蓝线内是很晚才出现的西里西亚亚美尼亚王国,曾出兵帮助旭烈兀的蒙古西征军 =====
  ============================== 继续更新 ==============================     在内政和文化方面,沙三的最大遗产,是在今伊朗西部克尔曼沙赫(Kermanshah)城外的Taq-e Bostan,也就是其叔叔阿二的浮雕附近,建起自己的主题浮雕。世祖沙二站在右侧,略高一点,他身边的铭文为:【神明的虔诚信仰者,沙普尔,伊朗与非伊朗的国王,神的后裔,伊朗与非伊朗的王中王霍尔米兹德二世之子,王中王泥涅师之孙】(This is the figure of the good worshiper of Izad (God), Shapur, the king of Iran and Aniran (non-Iran), divine race from God. Son of the good worshipper of God, Hormizd, the king of Iran and Aniran, divine race, grandson of Nersi, the Shahanshah);沙三站在左侧,略矮一点,他的铭文为【神明的虔诚信仰者,沙普尔,伊朗与非伊朗之王,神的后裔,伊朗与非伊朗之王沙普尔二世之子】(This is the figure of the good worshiper of Izad (God), Shapur, the king of Iran and Aniran, divine race from God. Son of the good worshiper of God, Shapur, the king of Iran and Aniran, from divine race)。爷俩的塑像高约2.97米,身体语言几乎完全一样,身体面向正前方,却侧脸看着对方,右手握长剑剑柄,左手握剑鞘,剑尖指向地面。打扮也相差无几,戴项链、穿长裤,卷发搭在两肩上等等,不明真相的,可能会认为这是哥俩。    传统上的萨珊皇帝像的脚下,都踩着一位重要的敌国人物,比如罗马皇帝啥的。沙三脚下空无一物,说明他缺乏战功。他的叔叔阿二在位期间也没啥值得一提的战功,却依然脚踩他即位前363年入侵的尤利安皇帝,显然沙三没有参与过尤利安战争,至少他没有突出表现。    ===== 沙普尔三世与其父沙二的浮雕。父亲在右,稍高;儿子在左,略矮 =====     沙三的浮雕明摆着是在与叔叔阿二打擂台,叔侄俩都不约而同的将权力合法性追溯到世祖沙二身上,都在拉大旗作虎皮,难听点就是狐假虎威。反过来说,世祖的功业实在太大,以至于继任者都以他的继承者自居,以各种方式寻求沙二的背书。     虽然沙三是个性格忧郁、生活简朴的皇帝,但依然与大多数皇帝一样,喜欢郊游和狩猎。388年,在一次狩猎中,他所居的帐篷被一阵龙卷风刮倒,身在其中的沙三被柱子砸伤头部,旋即因伤重而死。不过从之后的局势发展来看,沙三多半死于宫廷阴谋,并非意外事故。     沙三总共在位5年,终年不会超过50岁。笔者给沙三的谥号是【静皇帝】,取【恭己鲜言曰静,宽乐令终曰静】,是个中等谥号。欲知谁会继承短命的沙三,请看下一章《波澜再起》。  ========================= 本章结束,谢谢观赏 =========================    
  哇,终于更新了啊
  哇 板凳
  亚美尼亚威武!!!感觉很长时间就是穆斯林的海洋中的一个孤岛,竟然到现在还存活着。
  挑个BUG:  他的的银币正面文字为:【信仰的捍卫者,沙普尔,伊朗与非伊朗的王中王】(Defender of the Faith, Ardashir, King of Kings of Iran and non-Iran)。    =====    Ardashir应为Shapur之误
  大象楼主,萨珊波斯那个帖子还更新么    
  ============================== 继续更新 ==============================    第5章
波澜再起    388年,沙三去世之后即位的,不是其子而是其弟弟--巴赫兰四世(Bahram IV)。他是继273年巴赫兰一世继承霍尔米兹德一世,379年阿尔达希尔二世继承世祖沙普尔二世以来,第3位兄终弟及的皇帝。笔者在前文中说过,萨珊朝的皇位继承,不是皇帝自己就能决定的,需要有僧俗贵族的共同同意。虽然萨珊的皇权远远强于罗马,却依然比中国的弱得多。僧俗贵族在朝政上有着很大发言权,对不符合他们利益或意愿的皇帝,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加以废黜乃至杀害。从巴赫兰一世离奇继承霍尔米兹德一世以来,超过一半皇帝是由权贵们拥立或废黜的,由沙三的神秘死亡,以及巴赫兰四世的日后横死来看,巴四的即位也绝非正常接班。    ===== 巴赫兰四世的银币 =====    他的的银币正面文字为:【马兹达信仰的捍卫者,王中王】(Defender of the Faith, Mazdayasna, King of Kings of Iran and non-Iran)。他之前的萨珊皇帝,往往在银币上使用【伊朗与非伊朗的王中王】、【伊朗的王中王】头衔,巴赫兰的头衔很简单,就是【王中王】,他之后的萨珊皇帝都沿袭了这个简单头衔,说明萨珊朝廷认为伊朗和周边地区已经是帝国的稳固领地了,无需再使用【伊朗和非伊朗】来画蛇添足。他的皇冠的特征,在于两侧有鹰翼,与巴赫兰二世、霍尔米兹德二世的皇冠相似,区别是前方有个巨大垭齿。  
  ============================== 继续更新 ==============================    背面是他的的专有圣火坛,基座细长,造型简约,底部有丝带装饰,火坛的两侧分别是皇帝和一位皇子。爷俩相面而立,双手持握权杖或仪式用品。特殊之处在于,银币上首次出现了铸币厂的花押或商标,花押位于火焰的右侧,火坛右侧皇子手持的权杖左侧。    ===== 巴赫兰四世和2位先皇的皇冠。有鹰翼和前方垭齿,无脑后丝带 =====    巴赫兰在即位之前,受封为克尔曼沙(Kermanshah),即克尔曼王。克尔曼(Kerman)在中国史料中叫做乞儿漫,位于今伊朗东南部,自古以来就是伊朗东南的最大城市,位于伊朗通往印度河流域乃至印度次大陆的交通要道上,所以历来是伊朗的边防要地。巴赫兰四世即位后,以自己的头衔建设新城克尔曼沙(Kermanshah)。该城也译作克尔曼沙赫、克尔曼沙阿,位于伊朗高原的西部,背靠古都埃克巴坦那(Ecbatana, 今哈马丹),面向两河平原,扼守两河平原通往伊朗高原的交通要道,著名的伊朗石刻集中地,拥有贝希斯敦石刻、本文多次提到的Taq-e Bostan,就在克尔曼沙城郊,用于向过往行人、客商展示皇家声威。两伊战争期间,克尔曼沙赫是两伊军队反复争夺的焦点,导致该城元气大伤,至今也没缓过劲来。    ===== 左侧的红点是伊朗西部门户克尔曼沙赫,右侧的红点是克尔曼 =====     与2位前任一样,巴赫兰四世的对外政策也很内敛,无意或无力招惹东罗皇帝提奥多西。对提奥多西而言,他面临的内政问题要多于巴赫兰,所以双方互通使节,重申了对亚美尼亚的瓜分和睦邻友好。早在383年,不列颠督军马格努斯-马克西慕斯 (Magnus Maximus)攻杀罗马西帝格拉提安,并自立为帝,还打算继续东进,兼并瓦伦提尼安二世治下的意大利。马格努斯是提奥多西的老战友,他俩在不列颠共事过,互相知根知底,提奥多西显然不愿意直接面对马格努斯,于是在他的调停和裁决下,马格努斯占据不列颠和高卢,瓦二拥有意大利和阿非利加,提奥多西和马格努斯之间以虚弱的瓦二做隔离墙和缓冲,继续一国三帝的政治格局。     再往前追溯,罗马天下属于瓦伦提尼安一世开创的瓦伦提尼安王朝,瓦一坐镇西部的米兰,东方给了弟弟瓦伦斯。瓦一死得早,西部分给2个儿子格拉提安和瓦二,这样罗马帝国出现了3位皇帝,地位最高的皇帝成了瓦伦斯,其次才是格拉提安。瓦伦斯死于阿德里安堡战役之后,东帝的位置空缺,最后格拉提安任命提奥多西为帝,这样罗马依然有3位皇帝,格拉提安成了地位最高的皇帝,提奥多西最多只能排名次席,毕竟他与瓦伦提尼安王朝毫无血缘关系,还是格拉提安册立的。格拉提安被马格努斯处决之后,瓦二年龄太小,只有13岁,所以在3位罗马皇帝中,提奥多西成了第一皇帝。  
  ============================== 继续更新 ==============================     毫无疑问,提奥多西对西部的裁决,对3位皇帝而言都是权宜之计,注定不能长久。首先沉不住气的,是西帝马格努斯,他于387年率领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军北意大利,直扑瓦二的首都米兰。只有16岁的瓦二抵挡不住,与其母查士丁娜(Justina)逃往东部,向东帝提奥多西寻求避难和援助。早已羽翼丰满的提奥多西自然不能坐视马格努斯挑战自己的权威,他迅速率军西进讨伐马格努斯。388年8月,马格努斯兵败投降,提奥多西对这位身为阶下囚的老战友毫无怜悯之情,8月28日,马格努斯被处决,结束了他的5年皇帝生涯。     按中国的常规,击杀马格努斯的提奥多西,完全可以趁机一统天下,成为整个帝国的皇帝,不过罗马的政治生态却不是这样,东西分治已经是帝国常态,至少在现阶段,提奥多西还没有下定决心兼并西部,尤其是他的2个儿子还没有成年,还不如让瓦二继续做自己的被保护人呢。除了保留瓦二的皇位之外,提奥多西还采取了另一个措施--迎娶瓦二的姐姐加拉(Galla),靠与瓦伦提尼安王朝的联姻,巩固自己的地位。再往前追溯,374年,提奥多西的大舅哥格拉提安,迎娶了君士坦丁大帝的孙女君士坦缇娅(Flavia Maxima Constantia)为妻,这样提奥多西又与君士坦丁王朝拉上了亲戚。而根据君士坦丁王朝的自我宣传,君士坦丁王朝的开创者--康斯坦提乌斯一世,是克劳狄二世 (Claudius II 268~270)的弟弟的外孙子。就这样,提奥多西通过与加拉的婚姻,与多个王朝搭上了转折亲。     388到391年间,提奥多西一直在意大利盘桓,将东方老巢交给了长子阿尔卡狄乌斯(Arcadius)管理。阿尔卡狄乌斯于377或378年生于西班牙老家,383年被父亲册立为共治皇帝,提奥多西让他主管东方时,只有10多岁,并无独立执政能力,提奥多西没有兼并西部,其真正原因可能在此。391年,提奥多西回到君士坦丁堡,但他留下法兰克裔心腹大将阿波加斯特(Arbogast),充当自己的代理人,监护瓦二,并实际管理西部。阿波加斯特出身于西罗的军人世家,他的叔叔(或舅舅)是以西罗派遣军司令的身份,参加了阿德里安堡战役的日口蘑(Richomeres)。阿德里安堡战役后,阿波加斯特多次与哥特人作战,直到成为提奥多西的爱将。    ===== 瓦伦提尼安二世 =====    392年,似乎永远也长不大的瓦二已经21岁了,做了多年傀儡的他,对专权跋扈的蛮族将领阿波加斯特日益不满。另一方面,靠一刀一***、出生入死才赢得富贵的阿波加斯特,对含着金勺子出生的瓦二也100个瞧不起。最终,阿波加斯特在5月16日谋杀了瓦二,瓦伦提尼安王朝灭亡。一开始,掌握了西部实权的阿波加斯特,提出拥立提奥多西的长子阿尔卡狄乌斯为西帝,不久阿波加斯特便改了主意,转而另立自己的老友、资深官僚欧根(Eugenius)为西帝。对这个结果,不想让儿子去西部做傀儡和人质的提奥多西,给予了承认。  
  ============================== 继续更新 ==============================     表面上看,阿波加斯特的所作所为,与罗马历史上的众多内乱没什么区别,但深究一下就会发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迹象。首先,日耳曼人或日耳曼人为核心的军队,在帝国军政界的地位日益增长,直到其代表人物阿波加斯特杀害皇帝,完全掌控半个帝国。其次,虽然蛮族的实际地位已经如此之高,却还不能像之前的军头那样,公然披上紫袍称孤道寡,只能退而求其次,躲在幕后做太上皇。第三,蛮族军队与罗马百姓的关系非常恶劣,严格的说蛮族不是罗马公民或臣民,对帝国没有忠诚和归属感,他们参军完全是为了军饷和战利品,本质上说他们是雇佣兵。此时罗马已经完全丧失了对外扩张能力,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防御战和内战,在帝国境内行军打仗的蛮族军队,军纪涣散,四处扰民,民愤极大。在这种局面下,蛮族将领自知当不了皇帝,便退而求其次,拥立罗马人做傀儡皇帝。最后,日耳曼等蛮族多信阿里安派,而罗马人多信尼西亚派,这也是阿波加斯特们不能做皇帝的重要原因。日后克洛维的法兰克王国能成为西欧最成功的蛮族国家,与克洛维及其徒众接受了尼西亚派信仰,有着直接关系。     欧根是个修辞学家,深受希腊哲学和文化熏陶,在信仰上,他是个并不虔诚的基督徒。为了巩固权位,他处处与虔诚的基督徒提奥多西唱反调,积极寻求异教徒支持,对抗提奥多西的基督化政策。异教徒们则将其视为新的尤利安,纷纷聚拢在他的周围。对西部的异动,提奥多西也采取了相应措施,393年1月,他任命次子霍诺留为西部副帝。此时霍诺留只有9岁,根本不可能执政,提奥多西这么做,显然是要分欧根和阿波加斯特的权力,欧根和阿波加斯特对此表示不能接受,这样帝国东西2个朝廷只能分道扬镳,各自调兵遣将,准备用内战来解决纠纷。    394年5月,经过周密准备的提奥多西,率领阿德里安堡战役以来最大规模的罗马大军西征。不过这支军队已经与此前的罗马大军有着本质不同,军队的核心不再是罗马人,而是军纪败坏却战斗力强悍的日耳曼人。在他的军队中,有2位蛮族年轻人最令人瞩目。一位是皇帝的干女婿,汪达尔人斯提里科,另一位是西哥特领袖阿拉里克。     斯提里科(Stilicho)大约生于359年,他的父亲是汪达尔人,母亲则是罗马人。他长期在提奥多西手下服役,383年受命出使萨珊帝国,与沙普尔三世谈判亚美尼亚事务。据说他的翩翩风度打动了躲在幕后的萨珊公主的芳心,不过已经订婚的他,为了避开公主的情书和国王的宴会,躲到泰西封的郊外去打老虎,直到规定的出使日期满了为止……据说从此之后,不幸的老虎就在萨珊境内绝迹了。他的妻子是提奥多西的弟弟霍诺留的女儿--塞蕾娜(Serena),由于霍诺留早死,提奥多西收养侄女为养女,所以斯提里科实际上是皇帝的侄女婿。     阿拉里克大约生于370年,是个纯粹的西哥特人,376年为躲避匈人的追杀,而随西哥特领袖阿塔纳里希进入罗马帝国境内。382年,坐上东罗马皇位不久的奥多西皇帝,与阿塔纳里希签订《君士坦丁堡条约》,从此西哥特-阿兰蛮族在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起自己的半独立王国,蛮族战士则以盟军(foederati)的身份在罗马军中服役。条约签字后不久,阿塔纳里希就去世了,使西哥特人群龙无首,在提奥多西的分化瓦解之下,刚刚有些摸样的西哥特王国被皇帝实际控制了,否则罗马帝国大分裂的局面将提前100多年出现。出身西哥特贵族家庭的阿拉里克,与多数同胞一样,很早就以罗马盟军的身份,投身军旅生涯。由于作战勇敢、武艺高强、组织能力卓越,很快就成为西哥特人的领袖。这次皇帝组织大军西征,他率领自己的部曲,以方面大将的身份加入了皇帝大军。虽然笔者不能确定在此次远征之前,阿拉里克是否就与斯提里科共事,但此战之后,他们俩的斗争就成为此后20年的罗马历史的主旋律。无论如何,由于汪达尔人与西哥特人是世仇,这2位年轻人的关系一直很恶劣。如果再加上他们即将面对的敌人--法兰克人阿波加斯特,民族大迁徙中的三大日耳曼族群--法兰克、汪达尔、哥特,这次都到齐了。  
  ============================== 继续更新 ==============================    9月5日,在斯洛文尼亚境内的弗里基德河(Frigidus)河畔,东西两军展开会战,两军的人数不详,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东军有2万哥特人。战前双方都进行了一番祈祷和占卜,提奥多西得到的占卜结果是,他会以高昂代价赢得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西军则向罗马传统神明朱庇特(Jupiter, 即希腊神话中的宙斯)、大力神赫勒克勒斯(Hercules,即武仙座,C-130大力神运输机)祈祷。首先发动攻击的是东军,提奥多西让阿拉里克率领哥特人打头阵,其结果是哥特人损失惨重却进展甚微,在阿德里安堡战役中死里逃生的高加索伊比利亚裔将领Bacurius,在此战中阵亡。激烈而残酷的战斗持续到傍晚才告一段落,东军损失惨重、士气低落,加上客场作战的不利因素,似乎失败已经不可避免。西军则自认为胜局已定,开始提前庆祝。面对不利局面的提奥多西,只得通宵祈祷上帝显灵,帮助他战胜异教徒。    次日两军再战,正当双方激战时,突然东风大作,吹得西军睁不开眼睛。自提奥多西以下,东军将士都认为这是上帝显灵,送来神风来帮忙,于是士气大振,一举击破阿波加斯特和他的傀儡皇帝欧根。欧根陛下跑得慢,被东军俘获,旋即被处决。阿波加斯特不愧是蛮族出身,身强力壮、腿脚灵便,他见势不妙便遁入阿尔卑斯山,皇帝自然要宜将剩勇追穷寇,将阿波加斯特藏身的山区围得铁桶一般。经过数日的犹豫和观望,自知无法逃生的阿波加斯特伏剑自杀。    经弗里基德河一战,提奥多西毫无争议的一统罗马天下,成为最后一个统治着整个罗马帝国的皇帝。此战除了让提奥多西登上个人的事业巅峰之外,在其他方面也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某些方面,其影响甚至超过了阿德里安堡战役。  1. 罗马帝国的传统宗教力量被彻底摧毁,此后再也有哪个欧洲人,动过反基督化的念头。此战的宗教意义,堪比君士坦丁的马尔维桥战役。  2. 严重削弱了帝国的军力。阿德里安堡战役已经摧毁了东罗马帝国的军事力量,提奥多西辛辛苦苦的组建的军队,其军事核心成了日耳曼等蛮族。相比之下,西罗的军力还算完整,但经此一战,西罗的传统军队也被彻底摧毁,从此也和东部一样,走上了蛮族化的不归路。由于西部的军事压力更大,经济文化更落后,所以西部军队的蛮族化程度,还要超过东部。最终的结果,是476年西罗蛮族雇佣军废黜西罗皇帝,灭亡西罗马帝国。  3. 东罗军队中的蛮族战士,以惨重的伤亡换得提奥多西一统天下,却没得到足够赏赐和地盘,让阿拉里克以下的蛮族将士心生不满,在他们看来,提奥多西是故意让他们送死,所谓【打死敌军平外患,打死友军平内乱】,所以提奥多西刚死,阿拉里克就率部造反了。  4. 早在 390 年,由于军民关系、罗马人与蛮族的关系恶劣,希腊名城色萨洛尼卡(Thessalonica)的市民们,在光天化日之下杀害了当地驻军司令--哥特裔将军 Butheric。得到消息的提奥多西没有发怒,反而摆出一副宽宏大度的姿态,邀请色萨洛尼卡市民,到当地的椭圆大竞技场(hippodrome)观看皇帝提供的免费演出。当观众坐满之后,皇帝陛下凶相毕露,让他的以蛮族为主的将士们,在场内纵情屠杀市民,其结果是上千参与或围观或暴乱的市民被屠杀,酿成了著名的【色萨洛尼卡大屠杀】。这一事件说明足以说明当时罗马百姓与军队,罗马人与蛮族的恶劣关系,已经达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而在皇帝看来,军队是他的权力支柱,至于黎民百姓,至少远不如军队重要,当军队和百姓发生冲突时,他必须站在军队一边,用百姓的人头来取悦军队。然而在另一方面,提奥多西对他的蛮族军队,也绝非完全信任,他招募蛮族从军,其实是迫不得已,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他也在想方设法削弱蛮族势力。  
  ============================== 继续更新 ==============================    随着阿波加斯特、欧根的败亡,罗马帝国再也不会容忍基督教之外的宗教了,象征着罗马传统文化和信仰的胜利之神维克托瑞(Victory)的祭坛,永久失去了搬回罗马元老院的机会。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都以武功立国,胜利之神维克托瑞(Victory)是最受罗马朝廷和百姓尊崇的神明之一。君士坦丁大帝于马尔维桥战役击杀伪帝马克森提乌斯,占领罗马城之后,为了表明自己与传统宗教决裂,下令将维克托瑞的祭坛搬出元老院。到了360年代,叛教者尤利安又把祭坛搬回元老院。之后格拉提安皇帝在米兰主教安布罗西(Ambrose)的影响下,再次将它搬出元老院,还放弃了罗马皇帝的头衔之一--首席祭司(pontifex maximus),或者说他是最后一个用过这个头衔的罗马皇帝。384年,老派官僚 Symmachus 建议瓦伦提尼安二世将祭坛搬回到元老院,他的理由很冠冕堂皇:【条条大路通上帝】(many ways to reach God),安布罗西的回应非常直截了当:【通上帝路只一条】(only one way to reach God),最终阻止了瓦二搬回神坛的念想。等提奥多西一统天下,传统宗教彻底丧失翻盘的机会。提皇帝做的另一件大事,是在393年结束了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理由是奥运会是希腊传统宗教的遗毒,与基督教义冲突。      ===== 提奥多西的银盘 =====    就在统一罗马帝国的次年--395年1月17日,提奥多西病逝于米兰,终年48岁,在位16年。鉴于他对基督教事业的伟大贡献,基督教会授予他大帝(the Great)的称号。笔者给提奥多西的称号是【世祖武皇帝】,与晋武帝司马炎的称号相同,提奥多西与司马炎的共性,是都统一了各自的帝国,死后都帝国分裂、蛮族横行。    欲知提奥多西去世后的罗马帝国,会往何处去,请看下一章《一生之敌》。  ========================= 本章结束,谢谢观赏 =========================    
  谢谢 真理不可信、zlt4 的捧场 
    to 江南之翼 
  虽然我不信任何宗教,却也觉得许多西方民族能存活,全靠宗教支撑。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埃及科普特人都是这个路数,如果改宗,那么很快就会被周围民族彻底消化。我现在对黎巴嫩的马龙派基督徒很有兴趣,只是还没写到他们。记得80年代有关黎巴嫩的新闻,提到马龙派都与一个专有名词【长***党】相联系,马龙、长***听起来就很帅,后来才知道弗朗哥的党徒也叫长***党。      to 大圆蟀 回复日期: 08:43:36 
  谢谢提醒,确实我错了。    to M78星盗  不更新了,下文都在本楼。
  有个疑问,波斯和罗马的行省貌似没中国的郡县制管得严  这些国家的地方是自治的么?
  是否可认为斯提里科、奥多亚克这样有修养的蛮族类似于中国的刘渊、慕容?  虽然本身备受公卿赞誉,但改变不了族群的蛮族本质
  儿童节快乐
  波斯和罗马的行省貌似没中国的郡县制管得严  ================================================  罗马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希腊的城市自治制度,城市有很大自治权。萨珊的各个老城,例如苏萨、泰西封,都有很大的城市面积自治,以巴比伦为例,城中的犹太聚居区,就是自治的。萨珊新建的城市,如沙普尔一世建立的贡德沙普尔、比沙普尔,自治程度差得多。中国的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城市自治权不高。春秋时代以及之前的市民,权力还是很大的,例如周朝发生过国人暴动,国人可以认为是市民。《诗经》中有一首诗歌,内容是宋国的建城的市民,嘲讽监工,监工不去镇压,只能反唇相讥,双方的歌曲对唱,成了诗歌。    秦朝统一之后,郡县长官都由中央任命,城市自治或市民权力就基本不存在了。明末,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的权力又增加了,《五人墓碑记》反应的就是市民暴动。江南一些士子经常抱着朱元璋、孔子的排位向官府示威。清朝又不一样了,金圣叹的示威活动,在明朝不算啥,在清朝就得腰斩,于是他就杯具了。    最后祝大家节日愉快。    to 太息燕然  我看米国就在往军队蛮族化的道路上狂奔,下一步就是出个斯提里科。  
  顶你就是一种态度,叫支持
    作者:无性大象 回复日期: 13:55:52   to 太息燕然    我看米国就在往军队蛮族化的道路上狂奔,下一步就是出个斯提里科。      这一句貌似有点费解?大象解释一下  貌似米国还不像公鸡国有成建制的外籍军团么
  而且目前的世界不像罗马时代,除了黑非洲外,其他区域的文明没有层次上的差距吧
  而且即使以罗马为参照,以国内政治而论,今日之米国应当尚处在贵族共和时代,尚未进入帝国时代吧?仍处在上升时期,离军队蛮族化为时尚远吧
  至于奥黑,尚不能视作蛮族首领,其实质仍是个黑皮白心的白人,其基础仍是米国白人大资本
  大象威武~~    黑暗时代马上就要降临了    罗马帝国已经是日暮穷途,行将就木。    还真的是亡天下了。    
  不仅亡天下,还亡国了。    东罗也只是往日帝国的阴影而已。
  大象这么说起来,倒是有点意思……
  不过总体来说,还是认为米国目前仍处在上升期,其全球霸权远未到终结的时候。
  以美英历史前溯,中国处于美英什么时代的水平?结论有点糟糕:中国处于克伦威尔护国主的时代,正忙着远征爱尔兰(打越南打印度打日本……),羊在吃着人(圈地,拆迁,剥夺国民土地所有权,土地财政),阶级斗争(一会打倒保皇帝,打倒保民党,反正老百姓照样要纳重税),&不要问国家为你干了什么,要问你为国家贡献了什么&……,正是克伦威尔专制英国时代的种种口号、现象。中国的社会制度,与美国的差距,以欧洲标准计是500年。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