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话说说《竹子》雅思口语第二部分范文的大意.

《聪明的韩愈阅读***》
聪明的韩愈阅读***
范文一:聪明的韩愈阅读***聪明的韩愈从前,有位教书先生,他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看谁用不多的(钱
线)买一件东西能把书房装满。学生人人动脑,认(直
真)思考。放学后,他们都到集市上去了。第二天,有的买来了稻草,有的买来了树苗……可是,谁的东西都没有把房子装满。一个叫韩愈的学生走进书房,从袖子里取出一(支
只)蜡烛, 把它点燃。烛光立刻照亮了整个屋子。先生见了,高兴地连声说: “好!好!韩愈真聪明。”1.用“\”划去文中括号内不合适的字。2.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再写出它的另一个音并组词。教书 (
)3.我问你答。(1)教书先生出了一道什么题目?(2)学生分别买来了什么?(3)谁最聪明?他认为什么可以装满屋子?阅读***:1.划去:线 直 只2. jiāo
jiào(教室)
xīng(兴奋)3.(1)谁用不多的钱买一件东西能把书房装满?(2)稻草树苗蜡烛……(3)韩愈
烛光原文地址:
范文二:聪明的韩愈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聪明的韩愈从前,有位教书先生,他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看谁用不多的钱买一件东西,能把书房装满。学生人人动脑,认真思考。放学后,他们都到集市上去了。第二天,有的买来了稻草,有的买来了树苗……可是谁的东西都没把屋子装满。一个叫韩愈的学生走进书房,从袖子里取出一支蜡烛,把它点燃。烛光立刻照亮了整个屋子。先生见了,高兴地连声说:“好,好!韩愈真聪明!”1.教书先生出了一道什么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学生们有的买来了___________,有的买来了__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只有韩愈买了一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满了屋子。3.用“____”画出说明韩愈聪明的句子。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满----(  )  认真----(  )  买----(  )亮----(  )  高兴----(  )  聪明----(  )阅读***:1.看谁用不多的钱买一件东西,能把书房装满。2.稻草 树苗 都没把房子装满 蜡烛 烛光3.短文最后一段。4.空 马虎 卖 暗 伤心 愚蠢阅读详情:
范文三:聪明的韩愈阅读***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练习。聪明的韩愈我国唐代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叫韩愈。他小时候,在家乡读书。一天老师给每个学生一个铜钱,让他们各自去买一样东西,看谁买的东西能把一间房屋装满。放学后,他们各自到集市上去买东西。第二天,有的买来树苗,有的买来竹子……可谁的东西都不能把一间房子装满。老师很失望。过了一会儿,韩愈来了,只见他从袖子里取出一只蜡烛(zh*),然后把蜡烛点燃。老师看见了,高兴得连声说:“好!好!韩愈真聪明!”1.韩愈是我国________。2.老师给每个学生一个铜钱,让他们各自去买一样东西,目的是[  ]A.检验学生的购物能力B.看谁能以最少的钱买来最多的东西C.考查学生的聪明智慧3.“老师很失望”,失望的原因是________。4.因为________,所以老师夸奖韩愈真聪明。阅读***:***:解析:1.(唐代著名文学家)2.C3.(其他学生买的东西都不能装满房间)4.(用一个铜钱买来“烛光”,充满了整个房间)阅读详情:
范文四:聪明的韩愈我国唐代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叫韩愈。下面我们说说韩愈在家乡上小学时候的事情。一天,老师给韩愈和小伙伴们布置(zhK)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每人拿着一文钱去集市上买东西,但是这件东西必须能把整间教室填满。听到这个作业后,同学们可开心了,个个信心满满,激烈地讨论着放学后要买什么。放学以后,大伙儿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跑向集市。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小伙伴们都带来了自己用一文钱买到的东西,兴冲冲地向同学们展示。有的同学买了树苗,有的同学买了干草,有的同学买了布匹(pJ)??上课了,老师让同学们一个个地用自己买来的东西填满整间教室。可不管是干草、布匹,还是树苗,一文钱都只能买到很少一点,连几张桌子都盖不住,更不用说填满整间教室了。看到这儿,刚才还一脸激动的学生们都不出声了。这时,韩愈从袖子中掏出了一支蜡烛。他很从容地把蜡烛点燃。一瞬间,蜡烛的光芒照亮了整间教室。老师见了,高兴得连声说:“好!好!韩愈真聪明!”小伙伴们也在烛光中高兴地拍起手来。阅读详情:
范文五:聪明的韩愈《聪明的韩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掌握掌握新部首“页”。2.学习要求掌握的新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二、过程与方法3.学习“好”的用法,能够模仿正确运用,学习“一下子”的用法,能够模仿基本句式说话造句子。4.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韩愈的聪明才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的含义,分角色朗读课文。四、教学重点.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五、教学难点学习 “好”的用法,能够模仿正确运用,学习“一下子”的用法,能够模仿基本句式说话造句子。六、课时安排共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感导入同学们,谁还记得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如果你们知道请你给大家讲一讲。二、学习生字dài
决(一)结构和组词;代(左右结构)
屋(半包围结构)部首:亻旁
部首:尸旁(古代)(现代)
(屋顶)简 (上下结构)
支(上下结构)部首:竹旁
部首:十旁(简单)(简介)
(支援)(支配题 (半包围结构)
(左右结构)部首:页旁
部首:卩旁(难题)(问题)
(印象)(复印)象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部首:豕旁
部首:冫旁(大象)(象棋)
(决心)(决定)三、复习巩固巩固本课时学生的生字读音、结构、部首及组词。四、小结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同学们掌握生字的读音、结构、部首及组词,还能用词语造出正确的句子,同学们基本掌握了,效果明显。五、布置作业抄写生字和词语.第二课时一、学习课文1.老师范读课文2.教读课文3.讲解课文内容4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让学生各自买什么?韩愈想到什么办法?二、板书设计老师给每同学一 个 铜
照亮了整间屋子像韩愈一样学会动脑筋想问题。三、总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掌握了八个生字,十三个新词,并学会正确运用词语说句子,以及语法句式的用法。四、布置作业2. 完成课后练习、练习册阅读详情:
范文六:聪明的韩愈聪明的韩愈从前,有位教书先生,他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看谁用不多的钱买一件东西,能把书房装满。学生们人人动脑,认真思考,放学后,他们都到集市上去了。 第二天,有的买来了稻草,有的买来了树苗,,,,可是谁的东西都没有把屋子装满。一个叫进韩愈的学生走进书房,从袖子里取出一支蜡烛,把它点燃,烛光立刻照亮了整个屋子。先生见了,高兴起连声说:“好!好!韩愈真聪明!”1、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一(
)屋子2、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在文中用“3、老师为什么很失望?因为
,所以老师很失望。4、老师连声称赞“韩愈真聪明!”是因为(
)①其他学生买的东西贵,韩愈买的东西便宜。②蜡烛把一间屋子都照亮了,也就是屋子装满了光亮。③别人买的是一样东西,韩愈买了两样东西。阅读短文,完成练习。银杏树,又叫白果树,它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小扇子。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如果你小时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又叫公孙树。1、 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词语。一片片(
)2、银杏树,又叫(
)3、为什么银杏树又叫公孙树?阅读短文,完成练习。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她跨步上岸,四处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忽然,她眼睛一亮,飞快地向前跑去。1、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攥(
)2、 小洁手中攥着的是什么东西?3、 小洁眼睛一亮,可能是看到了,所以她飞快地跑去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大家都愣住了。林老师亲切地说:“王宁,说说吧,你为什么选自己?”王宁说:“我和李小青是好朋友。他爱劳动,爱集体。我要像他一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1、“愣”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读音是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冷漠(
)3用自己的话说说王宁选自己的理由。4、 口语交际。(1) 如果班里改选班干部,你会选谁?说说理由。(2) 如果班里改选班干部,你会不会选自己?为什么?小松树和大松树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小松树对大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啊!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你呢?”大松树没有回答。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摸摸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可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小松树说了,惭愧地低下了头。1、短文一共有(
)段。2、风伯伯听了小松树的话,说了什么?请用“画出来。3、小松树听风伯伯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时他会想什么呢?小枣树温和地说:“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阴下乘凉,那有多好啊!”小柳树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1、 比一比,填一填。春天,小柳树比小枣树绿得秋天,小柳树比小枣树落叶小柳树长得比小枣树
,小柳树不能结果子,小枣树能结2、 为什么小柳树不好意思地笑了?3、 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阅读详情:
范文七:读韩愈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读 韩 愈梁衡①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就连他写的奏折,也比一般为官者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②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③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有钱人养奴成风。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④ 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⑤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⑥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1.本文题为《读韩愈》,说说“读”字的妙处。(4分)2.作者在文中引用了韩愈写给侄孙的诗,请简述其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3.简要概括第④段加线句中,“可憎的顽固面孔”和“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4.本文的结句“一片江山尽姓韩”值得探究,请从其字面意义和内涵上加以简要说明。(6分)阅读***:1.一方面,作者对韩愈的认识,是读他的诗文而获得的。“读”字用得准确。另一方面,本文侧重探索的是韩愈的精神世界,“读”字用得传神。(每点2分)2.内容上突出韩愈被贬的原因,和为国为民兴利除弊反被贬黜至远方、难以生还的悲愤心境;结构上从写韩愈被贬前的主要经历,过渡到写韩愈被贬后的心灵历程(或“精神世界),且与结尾呼应,使得文章浑然一体。(内容、结构各2分)3.“可憎的顽固面孔”指:韩愈对王叔文改革的反对态度。 “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指:韩愈对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的坚决抨击。(每句2分)4.字面义指韩愈被贬后的“潮州四事”改变了当地的弊政陋习,给那一片地方带来的好处;内涵是指赞颂韩愈的精神世界、所作所为,能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每点3分)解析:无阅读详情:
范文八:读韩愈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读 韩 愈梁衡①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就连他写的奏折,也比一般为官者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②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③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有钱人养奴成风。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④ 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⑤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⑥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15.本文题为《读韩愈》,说说“读”字的妙处。(4分)16.作者在文中引用了韩愈写给侄孙的诗,请简述其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17.简要概括第④段加线句中,“可憎的顽固面孔”和“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18.本文的结句“一片江山尽姓韩”值得探究,请从其字面意义和内涵上加以简要说明。(6分)阅读***:15.(4分)一方面,作者对韩愈的认识,是读他的诗文而获得的。“读”字用得准确。(2分)另一方面,本文侧重探索的是韩愈的精神世界,“读”字用得传神。(2分)16.(4分)内容上突出韩愈被贬的原因,和为国为民兴利除弊反被贬黜至远方、难以生还的悲愤心境;(2分)结构上从写传主被贬前的主要经历,过渡到写传主被贬后的心灵历程(或“精神世界);且与结尾呼应,使得文章浑然一体。(2分)17.(4分)“可憎的顽固面孔”指:韩愈对王叔文改革的反对态度。(2分)“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指:韩愈对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的坚决抨击。(2分)18.(6分)字面义指韩愈被贬后的“潮州四事”改变了当地的弊政陋习,给那一片地方带来的好处;(3分)内涵是指赞颂韩愈的精神世界、所作所为,能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3分)阅读详情:
范文九:论韩愈的“文以明道”(节选)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论韩愈的“文以明道”(节选)郑国民①韩愈一生中的最大成就是文学,而不是儒学,这是世人公认的。但是他终生从事和努力探索的却是儒学,而不是文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当时的社会和韩愈自身。在唐代,或者说在所有的封建社会,有专门的教育职业,却不存在专业的文学家。人们学文,只是手段,目的是以此得到世人的承认和赏识,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入仕途的通行证。因此,逐渐积淀下了这样的社会心理:文章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他们治世能力的水平,虽不能完全划等号,但至少当时选拔人才是以此为标准的。韩愈也不例外,尽管他为文修辞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明道,发表他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出他的治世之道,吸引众人注目,让人们接受并得到赏识,他必然要在文章上花一番功夫。这是韩愈作好文章的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大的动力。②热衷于解决社会问题的韩愈,在文章方面理所当然不会放过具有各种弊病的时文,同时这也和他想作好文章以此知名于时是一致的。那种纤巧华丽雍容典雅的时文,和充满革新的社会意识的内容格格不入,不能够承担起经世致用、淳风厚俗、有益教化的社会作用。这样的文章也限制了思想的自由表达和感情的尽情抒发,因此,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文章。韩愈提出文体的改革正是这些因素的集中体现。而古文正好没有时文这些弊病,它一产生,就和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又因它是圣贤之道的载体,而这些道也正是韩愈想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据。这种内容和形式都优越于时文的古文,就自然而然成为韩愈的最佳选择。但是,韩愈在具体进行文体改革时,并没有完全复归古文之中,原地踏步,而是以他富有天才的创造力和勇敢的开拓精神,全面地突破了古文原有的模式,以丰富的表现手法,创造性地发展了散文体制。以“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为例,韩愈完全突破了“述哀之文,究以用韵为宜”的定法,全部采用散体文的形式,按着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流动而娓娓道来,“字字是血,字字是泪”。韩愈此处彻底抛弃了用韵文写那些呆板生硬庄重典雅却又华而不实的谄谈之套话,而用细致入微的描写,淋漓尽致地把痛苦内疚和无限哀痛之情表达出来,创造出了“使酷吏读之,亦不觉骇然流涕者”的艺术效果。③韩愈的创作实践证明,他倡导文体复古,并没有退回到古代原有的体制上去、停滞不前,而是在原来基础上的创造性发展。韩愈顺应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打碎了六朝骈文强加于各种文体的条条框框,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古文的表现手法,从而实现了文体的大解放、大发展,这正是“惟善用古者能变古”,韩愈可以用各种文体自由地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尽管他极力反对骈文,但是他自觉地吸取了这种文章的辞采之工的优点,并把它融入到先秦盛汉辩理论事之文的朴素无华之中,酝酿而成了他那种富有艺术美感和表现力的新文体。(选自2000年第4期《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下列对造成韩愈“最大成就是文学而非儒学”,但致力的“却是儒学而不是文学”的原因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A.当时社会有专门的教育职业,却不存在专业的文学家。B.唐人学文只是入仕手段,目的仍在于用儒学思想治世。C.所写文章质量的高低,代表着一个人治世能力的水平。D.韩愈作好文章的动力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他的治世之道。2.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韩愈在进行文体改革时,没有完全复归古文之中,表现了他富有天才的创造力和勇敢的开拓精神。B.韩愈倡导文体复古,但并没有退回到古代原有的体制上去,他为文描写细致入微,彻底弃用韵文。C.热衷于解决社会问题的韩愈放弃使用与充满革新的社会意识格格不入的纤巧华丽雍容典雅的时文。D.《祭十二郎文》完全突破了以往的定法,创出了“使酷吏读之,亦不觉骇然流涕者”的艺术效果。3.古文“自然而然成为韩愈的最佳选择”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从文本看,韩愈的文学实践活动取得了怎样的成就?阅读***:1、故意夸张。对应的原文是“文章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他们治世能力的水平”。2.“彻底弃用韵文”说得不对。对应的原文是“韩愈此处彻底抛弃……”“他自觉地吸取了这种文章的辞采之工的优点”。3.①时文不能够承担起经世致用、淳风厚俗、有益教化的社会作用,限制了思想的自由表达和感情的尽情抒发。(3分,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②古文和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是能解决社会问题的圣贤之道的载体。(3分,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6分,每点3分。)4.①突破了古文原有的模式,创造性地发展了散文体制;②(顺应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古文的表现手法,实现了文体的大解放、大发展;③吸取骈文优点,酝酿而成成了一种富有艺术美感和表现力的新文体。(三点,每点2分)解析:1.C2.B3.考查归纳文本重要信息,从第二段中归纳总结。4.考查归纳文本重要信息,阅读详情:
范文十:论韩愈阅读***蒋天枢:师道的重量徐百柯蒋天枢()字秉南,江苏丰县人,文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在近十年来围绕陈寅恪的推崇与传奇当中,他的受业弟子蒋天枢向人们透出一个清矍高瘦、若隐若现的身影。陈寅恪晚年,在病榻上将编定的著作整理出版全权授与蒋天枢,这被后辈学人视为他一生学问事业的“性命之托”。受托之人蒋天枢,作为陈寅恪早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1949年后,十余年间两人只见过两次面。这十余年间,陈寅恪目睹和经历了太多昔日亲密无间的师友亲朋一夜之间反目为仇的事情,但他信赖晚年只有两面之缘的蒋天枢。蒋天枢值得这种信赖。1958年,他在其《履历表》"主要社会关系"一栏中写道:“陈寅恪,69岁,师生关系,无党派。生平最敬重之师长,常通信问业。此外,无重大社会关系,朋友很少,久不通信。”当年,批判资产阶级史学权威的政治运动正如火如荼,蒋天枢在这种只会带来麻烦而不会有任何好处的“社会关系”中,丝毫不掩饰对陈寅恪的敬重之情,足见其为人之笃忠执着。他也确实没有辜负这份重托。晚年,他放弃了自己学术成果的整理,全力校订编辑陈寅恪遗稿,终于在1981年出版了300余万言的《陈寅恪文集》,基本保持了陈寅恪生前所编定的著作原貌,作为附录还出版了他编撰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这大概是“陈寅恪”这个名字在大陆重新浮现之始。当时出版社给他3000元整理费,他一分钱也没有收,全部退还。因为“学生给老师整理遗稿,怎么可以拿钱呢”。到了上世纪90年代,陈寅恪突然“走红”,很多人出来自称是陈先生的弟子,蒋天枢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从来没有借陈寅恪以自重。在陈寅恪托付毕生著作的那几日见面中,一天,蒋天枢如约上门,恰好陈夫人不在,没有人招呼他,已目盲的陈寅恪也不在意,径直开始谈话,结果蒋天枢就一直毕恭毕敬地站在老师床边听着,几个钟头始终没有坐下。那年,他已年过花甲。接触过蒋天枢的复旦教师说,“程门立雪”这类传统,在蒋先生心中原是稀松平常之事,一个学生总得有他应该躬行的本分。有人评说,蒋天枢对老师的尊重,出于一种对文化的负载感,而这种负载感正是传自其师门。陈寅恪在《论韩愈》文中就曾说过:"华夏学术最重传授渊源。编撰陈寅恪事辑,蒋天枢自己在致友人的信中表示,他的中心意旨是想写出陈先生是“中国历史文化所托命之人”。蒋天枢出身清华国学研究院,与陈寅恪有师生之谊,并且对自己入学前就已自沉的王国维也严执弟子礼。同行或学生“王国维长王国维短”,即便语气中充满敬意,也会引起他的侧目。在他看来,说“王国维先生”已经大不敬了,何况直呼其名;至于他自己,当然恪守旧例,开口闭口“静安先生”。同系的名教授朱东润是个性情中人,一次开会,说到得意处随意评了几句“陈寅恪什么什么”,其实未见得有什么不敬之意。还没等在座诸人反应过来,蒋天枢从人群中拔身而起,指着他哼哼了几句,便拂袖而去,只留下朱先生哭笑不得地摊摊手,连声“啧啧”。十足的难堪。如今复旦中文系的名教授章培恒是蒋天枢的弟子,除了做学问,他显然还受了先生关于“尊师”的教诲。一次,他随蒋先生外出办事,晚上完事后照例送老师回家。途中下了场大雨,车到教师宿舍大门,遍地积水,而蒋先生脚上穿的却是家常的布鞋。章先生提议要背蒋先生,全然不考虑自己也已直逼花甲了,蒋先生自然坚拒了。于是,老师蒋天枢跨出车门,洒脱地直奔寓所,学生章培恒脱下皮鞋,一手拎着,在雨中着一双白袜跟在老师身后。蒋天枢在1979年为《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所写的“题识”中说:“余欲纂'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已数年,悠忽蹉跎,今乃得从事辑录,距先生之逝世已将10周年,余亦老矣。”1997年,此书增订再版,章培恒在“后记”中引用了这段文字,随后心有戚戚然:“现在,距离蒋先生的逝世也已将近10周年,而我也已经老了。”这些都不是虚辞,字里行间,透出师道的重量,后人读来,满页沉甸甸的。先生们都已经老了、逝去,师道传承,今日焉在?(选自《民国旧士:过去的那些人》)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蒋天枢是陈寅恪早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陈寅恪晚年将编定的著作整理出版全权授予他,由此可见他是一个笃忠、值得信赖的人。B.蒋天枢晚年全力校订编辑陈寅恪遗稿,在1981年出版了《陈寅恪文集》,并出版了自己编撰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这是“陈寅恪”的名字得以重现大陆的根本原因。C.出于其传自师门的文化负载感,蒋天枢对自己入学前就已自沉的王国维也严执弟子礼;而他的一些同行或学生则对王国维大为不敬。D.本文对蒋天枢的叙写,除了通过正面描写来刻画之外,还写了朱东润、章培恒等人,从侧面衬托他尊师重道的高尚品格。E.本文讲述了蒋天枢尊师重道的感人事迹,紧扣题意选材,叙事简明扼要,细节刻画传神,并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他对师道的尊重。文章第4自然段引用蒋天枢《履历表》中有关社会关系”的说明文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说:“先生们都已经老了、逝去,师道传承,今日焉在?”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当下应该如何传承师道?阅读***:【小题1】BC【小题2】①表明蒋天枢对老师陈寅恪的敬重,突出师生关系融洽。②说明蒋天枢为人的笃忠与执著,是个可值信赖的人。③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照应上文,解释了陈寅恪信赖蒋天枢的原因:领起下文关于蒋天枢不负重托,完成恩师遗命等事件的叙述。④增强了传记内容的真实性。【小题3】①敬重师长,从日常点滴言行做起。②勤勉治学,传承师道(学问)。③谦恭谨慎,淡泊名利,勇于负责。④尊师重道,并不等于迷信盲从,而应实事求是,有所扬弃。⑤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传其道。(举例略)解析:【小题1】B.“这是‘陈寅恪’的名字得以重现大陆的根本原因”这一表述过于武断产缺乏充分实据;原文只说“这大概是‘陈寅恪’这个名字在大陆重新浮现之始”。C文中并没有说他的同行或学生对王国维不敬,只是他们对王国维“直呼其名”在蒋天枢看来是大不敬的。【小题2】答到三点给4分,答到两点给3分,答到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小题3】每点2分,答到三点即可.其中要点表述1分,结合文本举例简析1分。阅读详情: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