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谁与争峰
中部崛起,谁与争峰
"海峡两岸企业发展与合作论坛"专题(二)
华夏经纬网
汪涛: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欢迎参加海峡两岸企业发展与合作论坛.我是湖北电视台主持人汪涛,来自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我介绍一下今天下午的活动安排,今天下午的活动有三个议程:第一项,武汉市人民政府市长李宪生先生作主题演讲;第二项是嘉宾论坛,参加嘉宾有武汉台资企业协会会长余明进先生,上海台资企业协会副会长、斯米克集团董事长李慈雄先生,武汉统一食品集团总经理萧逢时先生,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伍新木教授。这场电视论坛会在湖北卫视播出,10月2日星期天首播,次周日下午2:30重播。第三项是湖北省副省长韩忠学先生致闭幕词。
&&&
在今天下午的论坛中,除了台上就座的嘉宾,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台下就座的嘉宾:湖北省副省长韩忠学先生、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李作清先生、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副主任俞毓林先生、博大企业集团董事长刘建设先生、东星集团公司董事长兰世立先生、江钻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梅敬明先生、楚天激光集团公司董事长孙文先生,还有湖北省人民政府台办的杨泽柱主任。
下面把时间交给李市长。(李市长演讲略,请见前面)
汪涛:李市长的演讲让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武汉人对明天更富憧憬,更有信心。接下来是电视论坛,本次主题是“中部崛起,谁与争锋?”。自从辛亥首义的第一***在武昌打响后,武汉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被关注、被讨论、被期待着,武汉人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心潮澎湃。把武汉重新推向世界的聚焦点,他们会在这个舞台上作出一个什么样的表演?今天我们和来自海峡两岸的嘉宾就这个议题做广泛探讨。
&&&
我们今天的论坛可以说是有朋自远方来,在座的很多朋友不光从远方来,而且是飘洋过海而来的,我们把第一个问题送给我们远方的朋友。李总是从上海来,第一次来武汉吗?
李慈雄:我从上海来是1985年,20年前第一次到武汉来。当时是中央统战部跟湖北省政府举办的活动。坐了一夜的火车,一下车就拉到东湖宾馆,政协主席请我在那边吃饭,我老岳丈是湖北人,他是国民党的将军,一桌六位将军,一瓶五粮液。还安排参观了黄鹤楼和一些企业,当时我在美国工作,看到武汉的工业基础和汉口过去的光荣,但是还没有复苏。
&&
&汪涛:这次重新来武汉的感觉跟20年前有什么不一样?
&& &李慈雄:第二次来是1989年,那时候是帮世界银行做上海市的工业改造项目。基本上是陆续不断地来,跟省领导、市领导有很多交往。
&&& 汪涛:中间的感觉也在发生变化?
& &&李慈雄:变化是巨大的,武汉过去的几年,20年前看起来,是腾飞之前的变化,这种变化差不多是90年代初期的上海,这种感觉是很深刻的。90年代初期上海南浦大桥没有建,隧道老旧,年后上海的发展翻天覆地,我感觉武汉就是那个时代,90年代中兴。这种感觉是很直接的,到街道去看,跟我们公司,跟武汉的同事交谈,到相关的企业,感觉到武汉现在有一种喷发出来的活力和潜力。
& &&汪涛:李总对武汉是旁观者?
&&&
李慈雄:这不对,我要“抗议”,我有深厚的基础在这。我老岳丈说对武汉不作贡献,是要找我算帐的。
&&&
汪涛:余总、萧总在武汉生活了很长时间,余总是93年在武汉第一批投资的外商之一,您对武汉的感觉会不会跟李总的感觉一样呢?
& &&余明进:今天在论坛上说,我是89年第一次到武汉来。
&& &汪涛:那时候过来试探寻找发展机会?
&&&
余明进:对,当时在台湾事业上有一定的瓶颈。到东南亚、大陆这边看看,结果觉得武汉这个地方相当不错,所以1990年就开始做公司。实际上觉得,虽然武汉城市这么大,但是我也曾经有一段时间觉得有一点点后悔,为什么?我没有想到沿海城市跟内陆城市的差距这么大。当时的台湾已经没有什么城乡差距,但是内地有一定的差距。等到我知道的时候已经是1992、93年的时候,后来慢慢地事业上轨道后,我就不后悔了。因为在那边的竞争相对来讲比武汉还要强,竞争的力度还要大。
& &&汪涛:您现在是非常庆幸1993年的选择?
&&&
余明进:16年前来的时候,当时觉得生活条件比台湾最起码要落后三四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现在跟台湾是一模一样,有很多地方台湾还赶不上这里。
&&
&汪涛:是我们的经济水平赶上台湾了,还是你的味觉被武汉同化了?
&&&
余明进:我想是整个城市的条件已经达到了台湾的水平,包括现在很多新区的建设,我不知道多少人去过台湾,曾经有人跟我说,听说台湾的建设很好,但是去后感觉并不是那么好。
&&
&汪涛:不是台湾不够好,而是因为我们这边发展得更快。
&&&
余明进:有五六年来,特别是九三九四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都停滞下来了,这两三年带起来了,武汉有多少大楼?20几层的大楼差不多有几百个。
&&&
汪涛:听完李市长对武汉的前景描述我想您对武汉更有信心。萧总接手武汉统一食品集团是在2003年,在那个时间武汉应该是正处于启动的初期,您对武汉什么感觉?
&&& 萧逢时:我是从昆山过来,我觉得武汉已经具备一个大城市的规模。
&&
&汪涛:您是指地理上的范围吗?
&&&
萧逢时:他的建设更加有规划了,大城市的规划。我看武汉这几年应该会有更大的成长。我们在台湾的总经理是1993年来过,到2003年再过来吓了一跳,说武汉不得了。
& &&汪涛:他后悔没有做出余总的选择?
& &&萧逢时:他应该1993年到武汉来投资的。我们的总裁和董事长是看好武汉的战略位置,尤其在这几年,他已经显现出人力资源跟原材料资源的优势,使武汉统一成为全国各统一分公司当中效益最好的。为什么讲人力资源会这么重要,武汉大学校长讲过。在我们公司里面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毕业生,大概将近200人。
&& &汪涛:我们暂时不具体罗列武汉的优势,我们谈见到武汉第一次的感觉。萧总应该在年轻的时候相过亲,如果在相亲的时候第一次见到心仪的女孩,跟这次到武汉来的感觉是不是一样?
&& &萧逢时:我在武汉的三年感觉已经超过昆山的十年,这个感觉是非常强烈的。
&& &汪涛:一开场我反复问嘉宾对武汉的感觉,不是抒情,不是想唤起在场嘉宾对年轻时的回忆。我想起一个人的话,他说一个城市的潜力实际上跟他当下的数字是没有多大关系的,更多的是给投资者的感受。他们谈了对武汉的感觉、感受。我们请教伍教授,你认为萧总的感觉是什么?
&&&
伍新木:我想一个投资者好比是天上飞的鸟,如鸟成林,如鸟筑巢。你是一只小麻雀,在草丛中、树林中都会筑巢;如果是一个大鹏,就会选择高山,选择巨树。这是战略眼光,是一种睿智,是一种智慧。我觉得这些捷足先登者的感觉显示了他们战略性、前瞻性意识,就一个地方的经济要素来讲,关键是看它是不是有潜在的优势。实践证明他们的选择是对的,萧先生的讲法是科学的。
&&& 汪涛:我们大多数认为,感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还想请几位企业家从你们的事业发展角度、投资机会发掘的角度跟我们解释一下所谓的感觉究竟是什么?是什么让你们产生投资的冲动。
&&
&李慈雄:事实上我们到武汉应该是1990年,从设分公司开始一直在这里,我们在武汉有很多人,好几个项目。具体的说,我觉得武汉有四大方面的优势:第一是地理优势。九省通衢,包括交通,这种地理优势是很难去取代的。像美国的芝加哥,欧洲的阿姆斯特丹,能够比较的城市不多,这个城市是先天性的,武汉地理优势是很特别的,是天赋的优势。在未来这个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是人流、物流、信息流更繁忙的时代,这个优势更突出。在美国芝加哥那么大的机场,应该有他地理优势的存在。第二是人才的优势。在这个时代做任何事情讲穿了都是靠人才,我们在这里有几百万个知识分子。我在美国念书的母校,他旁边有一个硅谷,大家知不知道硅谷怎么来的,斯坦福大学拿出500万美金资助他的学生,让他们在家里的车库里面开始研究这些小的东西出来。在斯坦福大学的小区后面有3亩地在那里搞实验室。知识的密集创造了很多研究中心,逐步逐步地变成很多全世界的大公司所在地。
&& &汪涛:您知道美国的硅谷,你知道在武汉有一个光谷吗?
&&& 李慈雄:我知道。武汉密集型的人才群是一个很大的潜在优势。做为企业家来讲也是一个有很大吸引力的地方。第三是成本的优势。在上海,因为能够选择的单位很多,流动性很强。我们要做5万平方米的电子研究中心,我们担心人才的流动问题。这里有成本优势,包括原材料。第四是市场的机会优势。这些优势发挥起来,很自然,各行各业,包括我们斯米克很自然地就提供很多商机出来,而且商机不是一个产品来卖,而是一个长期性的。我想这里我讲一下斯米克在武汉的打算。
&&&
我先谈一个思路。斯米克本身是台资来大陆投资的企业集团,我们一年也缴了超过2亿元人民币的税,我们希望引进海外比较好的经营模式,结合中国的人才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电子业、建材、瓷砖、造纸、生活用品方面都有很多独特的产业,包括公司。基于这个理念过去让我们公司大部分的基础基本上都是以上海为中心。这几年有李市长,包括省里各方面的支持,对武汉的定位,需要把新的历程跟大家做一个介绍,我们的感觉不单纯是把上海的模式搬过来。我感觉是什么?要结合欧美最好的经营管理,结合在上海发展的经验,结合武汉当地的具体情况,我觉得可以搞出独特的经营模式和理念,这是迎头赶上,而不是模仿。我们跟省市领导谈的时候,我感觉到了省市领导的气魄,我们是希望借助他们的好的理念,借鉴他们的经验,怎么样创造我们中部崛起特色的湖北武汉,而且我觉得是有特色和有条件做到的。像房地产,这里的社区,我们在这里打造高智社区,我们旁边也建造了一个国际的学校,自然地会需要好的社区、学校。这样的东西也在知识型的武汉发展,我们在结合武汉、结合国外的发展模式,在整个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引进北美居住的理念。我们不像一般的房地产发展商,按照自然的地理风貌,我们利用人文需求的观点结合自然美,武汉发展知识型是要考虑的。
&& &汪涛:李总谈起对武汉的发展津津乐道。刚才实际上李总列举了武汉在全国的这些优势。我记得萧总在发言中谈到武汉的优势,武汉的优势是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但是在武汉这些优势并没有留住,武汉的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排名逐渐下滑,到2003年综合实力排名大概在14位,为什么目前的优势没有唤醒和推动武汉的崛起,今天的优势会给武汉带来什么?今天有来自武汉地方政府的一些领导和官员,我们把这个问题提交给他们,看他们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
&& &李作清:刚才主持人这个问题非常大,我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我谈我的感觉。我想先谈我现在的感觉,然后谈过去的感觉。应该说武汉像刚才李市长所讲现在是发展最好的时机,是我们的春天。刚才很多投资者都谈了武汉的优势,我是在招商引资的第一线,我们现在要做的所有的工作,如何抓住这个优势,把这个优势发挥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政府官员,可以说我们搞招商引资的,真正把我们的位置找出来,要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多投资者到武汉来我想他第一个最本质的目的是来赚钱的。到这里来并不是来搞慈善的,很多老总都是这样,因此要赚钱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他的市场在哪?第一个是土地资源,第二个是人力资源。最重要的资源还是人力资源。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以武汉为圆心,这里有4亿多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有了这个市场使他赚更多的钱,就要降低他的投资成本。跟沿海地区相比武汉还比较落后,落后本身就是一种优势,就是他的低成本的优势。我想武汉如果说前些年已有很好的优势,现在他逐渐养成了一个大姑娘,很多人在追求。作为我们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抱着很大的信心,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看中武汉。
&& &汪涛:以前武汉的优势没有真正发挥起来,我想武汉本地的企业家也有话说。
&& &孙文:今天能够有机会参加这个高层论坛感到非常荣幸。刚才主持人提到这个话题,武汉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排名是第4位,现在是14位,这个原因是怎么造成的?第4位是光荣的数字,有14个沿海城市,武汉的人才是孔雀东南飞,所以排名在前面的这些数字的这些城市很多应该都有武汉人的贡献,我们感觉到他们数字的提升也是武汉人的骄傲,应该也是武汉市的一种贡献。所以说我们觉得,正因为武汉有博大的胸怀做出贡献才使我们国家发展起来。今天这么多的海峡两岸的朋友来参加这样的论坛,能够来就足以见得武汉有魅力。武汉现在成为投资最好的时机,这是武汉作为区位优势留下最好的蛋糕,现在是抢的时机了。我们已经感觉到武汉地方政府对我们企业的关怀和支持,扶植我们企业,让我们壮大发展。武汉是最好投资的地方,武汉是战略优势最明显的地方,武汉的明天一定会超过那些已经发达的沿海城市的。
& &&兰世立:这个问题我想说两句。大家知道风景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武汉好不好全靠市民一张嘴。武汉市的环境包括政府的管理,从***到公民的每一张嘴,每个人都说武汉美,武汉好,这样武汉就好了。如果我们每一个市民有这个心态把我们的美展现出来。世界500强有十几家在武汉,许多排行第一的企业在武汉,我们不断地讲武汉的美,现在武汉的小吃、美都已经传到国外去了。武汉的环境多美,武汉的小吃多美等等。像歌里唱的那样“即使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关键是靠我们700多万人的嘴来讲武汉的美。
&& &汪涛:兰总的意思是说不是我们武汉不好,是我们太谦虚,是我们不说。实际上我们讲在对武汉上述的发展中会有非常多的思路,以前武汉有太多的优势,但是我们没有抓住。刚才孙总在谈这个原因的时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以前由于政策相对的倾斜,武汉和湖北乃至中部地区,我们支持沿海的发展,延误了我们自己的发展。这个原因在今天,确切讲在去年开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去年李市长在人大会议上的一句话问“武汉的明天在哪里?”引出了使中部崛起的战略成为国家战略。中部崛起是越来越多地方政府讨论的问题。现在要问的是中部崛起究竟对武汉意味着什么?
&&&
伍新木:刚才地方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已经回答了一半。我说一点,区域经济发展的快慢,中国的国情有一个很大的背景,中央政策对地方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李总讲90年代初上海跟现在武汉的感觉一样,上海是很重要的工业城市,在90年代初一直发展缓慢,直到小平同志南巡以后,说上海晚开放了十年是他的失误,此后上海有了长足的发展。我记得94年的时候我还说过武汉,我说90年代武汉的落后不是真落后,你准备好没有,你准备好了机会就来了。在93年以后,武汉市当年曾经也迎来了发展。考虑到中央政府的政策,他的位置的后移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从国家的宏观经济要求这个层面来看这是他局限性的一面。刚才开发区的主任讲武汉好象天仙貌美的大姑娘,但是未满十八不能谈恋爱呀,所以这个政策受不了。现在她已经年满20了。所以现在俊男、帅男都可以向她求爱。中部崛起这样一个背景就好比这样一个大政策,对武汉意味着要走出深闺。这个政策对武汉来说,意味着武汉整个政策环境的改变,从中部崛起变成了中央高层的重视,由一般的地方战略变成了国家的战略,现在已经由战略变成政策,这对武汉是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机遇。所以我觉得我们有90年代初上海的那种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到位。
&&&
汪涛:在台商投资的热潮中我们感觉到武汉的变化,到现在经过了3轮,第二轮的投资热潮是以上海、苏州昆山开始,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现在呈现出第三波,越来越转向中西部地区,在这样的投资热潮转化的过程中,其中内在的规律到底是什么?有没有他的背景、规律?
& &余明进:我来讲这个问题。台商有几个投资的转移。现在正在向内陆转移,到武汉投资的,90年代初期都是一些比较小的规模,这是属于发展阶段。1993年—1995是成长阶段,那时候很多大企业都进来了,像统一企业等。到了年受到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到大陆投资的台商几乎没有成长,停顿了。但是到了最近这两三年整个都往内陆转移。2000年的时候是往长三角转移,现在往这里转移。而且由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移,这两年来到武汉投资的行业里面,我可能比较清楚一点,因为我是协会会长,很多高科技的产业,包括软体的产业都进来。
&& &汪涛:现在实际上比较关键的是为什么这种投资的热点会转移?
&&&
余明进:很重要的问题是因为沿海城市包括东莞现在出现了问题,一个是人力的不足。以前我们说到东莞去恐怕会找不到工作,但是现在每一个企业的门口长期挂着牌招聘员工。现在缺少50万人,有很多台商问湖北省是不是有人力资源,要我们给他们提供一些。第二个是电力的问题,在沿海地区这个问题很严重,这也是台资企业转移的重要原因。第三种是内陆的运输如果跟上来之后,可能会有直航到香港的货运,到美国的货运也都可能会有,这个时间不在于货柜,而是在于运输。
&&&
汪涛:整个的沿海地区由于资源的日渐短缺,会引得很多的台商把资本转移到内陆?
&& &萧逢时:我觉得会转移到中部来,主要是武汉有三个优势存在:人力资源的优势。在东部找员工可以,找车间的员工是没有问题,但是找干部就必须要有素质的问题。第二个是成本的观念。因为武汉的水、电等等都比沿海地区要便宜,比较不缺电。做外销和内销的企业,接到定单之后没有办法交单的话就很麻烦。第三个就是投资环境的优势。1993年我到武汉来的,投资2000万美金,那时候是一个中型企业,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武汉统一投资到1亿美金了,这样变成了大型的企业。2004年在广州我们开了一个大陆地区的总经理会议,包括了台湾总部的领导出席了。最后总结的时候讲了一句话,我们投资了这么多的地区,以武汉的投资环境优势最好。这样的结论之后,到2000年我们争取到了唯一的2200万美金,投资了世界上项目最好的饮料基地在武汉,并且将全国的人才培训中心也放在武汉。最近,台湾总部把我们的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和信息中心都放在了武汉。我想这是台湾的领导对武汉地区的信任,也是一个有力的保证。
&& &汪涛:伍教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 &伍新木:我觉得应该看到这种转移不是一般的技术转移,以前就是资源密集型,这种转移不简单是一种机构的转移,更重要的是因为沿海劳动力成本的制约,或者是土地成本的制约,或者是能源电力的成本制约以及现在发展空间的制约,这种制约的背景下促进了沿海地区的企业向中部城市转移。更多的是看到了中国政府中央政策的倾斜的转移,这个特定的背景是,西部也有政策,为什么不一下子往西部倾斜呢?中部是政策效应最好的效益,同样的,中央政策在西部产生的效应和在中部产生的效应是有差别的,中部地区被称为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地方。台商更应该看到,台湾与大陆有市场互补的优势,台湾的市场有限;还有资源互补的优势,大陆的资源多么好,有资源产业互补的优势,这是台湾的优势,高于内地。还有机制互补的优势,在观念开放的方面台湾比大陆有优势。这四个方面都有优势,所以这个转移是必然的趋势。
&&&
李慈雄:以我们的集团为案例来说明为什么来武汉做。我们斯米克集团有一个企业做的产品就是生活用纸,就是“洁雨”,有各式各样的品种。1993年到武汉市场来调研,当时是从上海车子运到武汉的,当时算了下来,运一车亏一车。现在在上海的市场占有率是朝23%以上走,是第一,在华东是第二。从成本来讲是没有办法支持到武汉来。我们计划从今年开始,利用五年的时间在武汉投资一亿美金,建一个可以做到15亿人民币销售额的生活用纸基地。我们感觉到今天在华中五个省市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市场。要来武汉,不是把破旧设备搬来,而是把最新的设备最好的办法转移到这里来做。这是很具体的案例,是我们在怎样思考这个问题。
&&&
我们斯米克集团在上海有很多的制造工厂,刚刚萧总的讲述,现在中国并不缺少装配的工人,但是真正的有脑子的管理型人才还是缺少的。现在的具备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和符合现代经营管理的人才还是缺少的。这里有一个想法,武汉今后的基地能够帮助其他的地方输送人才,包括我们今后的研发中心都能提供人才。
& &&汪涛:刚才的嘉宾讨论了武汉的优势和吸引力的时候,都从成本和资源的优势角度来谈。这对现代的制造业的影响是最大的,意味着现代制造业的转移是非常主要的潮流。谈到现代制造业,武汉也一直要打造成现代制造业中心。最突出的反映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现代制造业中心的方面准备得怎样了呢?交给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李作清先生谈谈他的看法。
&& &李作清:刚才我们的市长也讲了,这是地方经济发展最核心的内容,如果没有制造业,其他的产业都没有基础。武汉开发区一开始,就是高举现代制造业的旗帜,称之为汽车城。我们在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的实力,有自己的优势,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武汉的优势是交通和流通。武汉的开发区制造大批大量的进入千家万户的产品是可能的,如果是空调和家电业就能实现这个目标,基于此我们开始了空调业产品的制造。从2005年开始,就是有意识的以空调为主的家电业产品。开发区以海尔为主,我们的产量将超过1000万台。我们现在还在不断的引进空调产业上面的关键配套产品。还有家电产业的热水器、冰柜、电视机等等家电产业的产品。还在着力打造以计算机为主要的产品,要进入千家万户的计算机的显示器也要超过1000万台。三足鼎立之后,一个地方的区域发展的实力也会非常强的。在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方面,我想大家都清楚,就是如何努力的提高和改善我们的投资环境。一个是硬环境,一个是软环境。硬环境是针对制造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对资源的生态的需求,硬环境武汉是做得比较不错的,李市长给我们打造了比较好的基础。现在重点是在社会安定高效服务方面提高我们的软环境质量,我们要做得更好一点。希望我们的台商到开发区去看一看。
&& &汪涛:如果在这种产业发展过程中,将沿海地区那些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制造产业转移到中国内陆,武汉永远将成为二流城市。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
伍新木:对这个问题有两个层面,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国家还要十年二十年的重要发展过程,现在经济学家提出中国要实现工业化,我不赞成把它作为口号。中国国家政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只作为目标、理想,和大一点的有历史跨度的描述。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国家的汽车、房地产、家电等是主要消费点,因此我们国家初步实现工业化确实还需要有十年二十年的发展空间,这样一个期间我们武汉有发展工业化的条件,所以我们武汉市定了一个冶金和化工的新的化工区,有800万吨的炼油装置,有一个产业链。我认为我们的台商也应该跟踪、关注,这是三两年就变成现实的,这里将会是70平方公里的很大的新的化工城,起点很高的,产业链很长的,投资环境很好的。希望台商关注这里。我们国家还要进口4000万吨钢,我们对钢铁的需求还很大。台湾的中华钢铁很有名,他的负责人是我们的武汉大学老校友,经常到我们学校来,我们聘他做教授,经常到学校来讲课。我觉得台商在管理理念到他的产业跟我们有很多合作的机会。
& &&汪涛:你刚才讲这种产业的转移,是台商的优势所在。
&& &伍新木:所以说沿海,有些产业可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资金密集型的高耗能的产业,我们武汉市已经是相当高的,管理认证、可行性认证都具备了,因此我们武汉有较好的科研背景,武汉发展高新型产业有优势,这种背景更现实。
& &&汪涛:作为中部地区、包括武汉、湖北,事实上现实状况并不乐观。在前一段时间看了一个报告,写了台湾最后一家笔记本企业终于把他的最后一家工厂搬进了中国大陆,这是最后一家。但是当台湾笔记本企业先后把他的企业装备都转移到大陆后,所有的研发中心都留在台湾,这些高技术含量的部门没有随着转移进入大陆?你们是怎么看的?
&&&
李慈雄:我觉得这样的现象,表面上研发留在台湾,但这是做不到的。因为假定将所有的制造厂搬过来,第一,制造工艺研究一定是放到生产工厂,接下来产品的小变动也在往前延伸。我们现在在上海中大世界级的电子中心,前段时间宋楚瑜主席到我们公司参观过。现在说我们这些东西只是作为纯粹的仿造研究中心,这种考虑和观点是不全面的。再一个就是,因为研发也好,管理也好,跟着你的创造价值去做。每个地方都在研究他到底在做什么。一开始发表观点,就是说为什么武汉发展,或者是湖北中部发展就是晚了十多年,讲到国家的政策的倾斜,我是举双手赞成的。晚十年不是坏事,我们有机会考虑得更周到。我们更深的研究课题是什么?从整个国家,包括中部地区,包括湖北省、武汉市,这四者之间应该怎么定位?武汉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湖北省扮演什么角色?整个国家的大版图,包括台湾、香港到底怎么扮演。我感觉目前大的定位是有,但是是不清晰的。武汉一开始在我的报告里提到,芝加哥本身也是全世界期货交易中心,有很多世界级的大银行,在芝加哥市附近有至少50%以上的企业就在那附近。我们武汉、湖北省,中部地区,包括整个中国,我们到底怎么定位?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关心中部崛起、关心湖北、关心武汉的知识分子应该研究的部分。假如课题没有,国家到底给什么政策?我们要什么政策?低产品引进,低水准引进,武汉现在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武汉的人才真是大把大把的。
&& &汪涛:对上述的担忧,我们不会太过担忧。制造业转移他的核心技术也会随之转移过来。在研发的过程中我们武汉会以什么姿态、优势去迎接他。我们请来武汉东湖新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俞毓林先生。
&&&
俞毓林:刚才李市长的报告讲了关于我们中部海外投资者选择武汉、投资武汉的事,我就在想这么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台商也好,还有我们海外的投资商也好,怎么能够使他们选择武汉、投资武汉。关于这个题目台上几位嘉宾开始的时候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照我的理解,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一个是我们外来投资商的战略眼光。第二个是到一个地方,比如说到武汉,这个武汉给这个企业,这个投资商,他的感觉怎么样?第一个方面的问题这是投资商自己本身具备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说怎么能够给投资商一个良好的感觉。像一个17、18岁的大姑娘给人这种感觉,给他这样的感觉。这个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我的感觉是这样,像武汉除了天然的优势,历史上所形成的这个以外,我们现在应该更注重创造更现实的条件,给我们投资商一个更好的环境。这些方面我想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我现在也在开发区分管负责招商引资工作,应该注重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关于已经决定的,到底这个地方外商已经决定在你这个地方投资,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考虑把他整个后续的实施工作做好,因为进来这个项目他本身就是一个标杆,这个标杆会对后面相关的产业的配套起到很大的作用,对后续项目的引进会起到很大的指示作用。要把已经确定的项目做好。
&&&
第二,我们要诚信招商,持之以恒。这么几年的接触,我们感觉到一个项目从确立,一直到后面的开工投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像我们台湾的菘凯高科技企业,在我们开发区至少现在谈了三年,现在终于安家落户了。为什么要这么长的时间?因为这个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他从开始的时候,选择这个题目,或者是考察、选点,立项、注册、开工,一直到后面的投产,整个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方面还有一些其他一些方面的瓶颈的问题。整个过程当中双方要多沟通,多理解,而且要持之以恒地把这个项目坚持下去。不要碰到一点困难、挫折就放弃,那样很难引进一些高科技的项目进来。
&&&
第三点,我觉得要想引进一些高科技的企业项目进来的话,一定要在招商的机制上有所拓展,拓展招商引资的领域。我看武汉地区整个人才是非常密集的,考虑科技攻关,选择一些课题,包括各自的优势进行科技攻关。台湾还有拓宽全球市场独特的优势。
&&&
第四,利用现有的一些平台,比如我们召开的技博会、招商会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一个是我们武汉本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另外是台湾商界他要进来,他肯定在这儿能够做事,能够赚钱。刚才李主任讲的观念我是非常同意的,能够让别人有所得,让别人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要建立这么一个信念,他才会来。简而言之,企业有他企业的战略眼光,作为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共同创造一个投资的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 &汪涛:刚才李总在谈话的时候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部崛起的过程中武汉要想抓住机遇、明确自己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武汉应该完成什么样的定位?请伍教授来谈一谈。
&&
&伍新木:我经常说一个城市他的功能定位除了自己的现实之外,更取决于国家对其的定位。武汉有很多种定位法,一个是武汉作为内地的最大的中心城市,有定位华中、有定位长江中游,有定位内地。城市的辐射力是不断加强的动态的过程。在力量比较小的时候,东到九江,西到宜昌。力量大一点的时候就西到重庆,北到郑州了。我们看到一个城市的积聚辐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定位。功能分工,武汉的地理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劳工优势、科技优势,我觉得我们武汉市的市长定位为在近期就是两个,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这样功能的定位是符合武汉的实际的,也是符合国家的定位的。从战略上描述,李市长前面所说的,武汉在中国的中部崛起,他的作用是战略支点作用,我认为这个定位也是很准确的,得到了总书记的认可,我也很赞成这样一个定位。
&& &汪涛:前面我们实际上谈了很多关于武汉的优势、优点,在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会发现武汉有值得改善的地方,我手上的资料是2005年武汉投资环境和风险的调查。武汉三镇包括武昌、汉阳、汉口三镇是最值得推荐的地方。不太好的消息是,在推荐入围的同时却落选于极力推荐的十大城市行列。我们还没有迈进一个更完美的行列。我们离台商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接下来问题交给台上的几位嘉宾,你们认为武汉还需要改善的地方还有哪些?
&&&
余明进:实际上刚才主持人讲的,他把整个武汉市划成三个区域,我觉得很奇怪。明年会把三个地区综合起来,把他划成三个区域以后,造成了整体实力的下降,但是三个城市都能够进入值得推荐的城市,但是不是最好的前十名的城市。另外就是说可能对台商讲对政府的一些看法。
&&& 汪涛:你们的感受,在武汉投资环境吸引台商来投资还有哪些地方值得进一步完善?
&&
&余明进:这两年整个城市的交通建设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都有所进步,也进步的非常快,更重要的是机场的扩建。到长江大桥,现在还是会塞车,这些都是造成投资环境的一个障碍。很多台商朋友说路是给车走的,为什么路不能让我的车送货。武汉中环线、外环线还没有完全建设起来,造成了市中心的混乱。造成了经营过程中的一个困难,这是硬环境的方面。软环境可能更好,这几年经过市政府努力的改善,不能说完全好,也不能说太好,也不能说太差,我们市长坐在这里。
&& &汪涛:之所以我要问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市长坐在下面。
&&&
余明进:是有所改善。台商投诉这两年在减少,也说明了这一点。
&& &汪涛:是以前投诉没有结果大家都不去投诉了?
&&&
余明进:不是。我们一年接到了70多件的投诉,但是只有7件没有办法解决。但是你说他们没有效果吗?虽然做不了什么事,但是毕竟透过协会来好联系一些,包括市政府、省政府。很大的事情已经弄到了中央国务院去的都有。
&&&
汪涛:地方对台商的要求还是非常重视的。
& &&余明进:投诉减少表示投诉环境在进步,而且我相信更多的台商会到武汉来投资。以前问武汉,武汉在哪里?武汉是武昌和汉口接连起来叫武汉。包括全世界的人都已经慢慢地在了解武汉。
& &&汪涛:余总是有所保留,谈到交通堵塞这个问题,我想交通堵塞最严重的是上海,但是没有挡住上海进步的步伐。
&&&
李慈雄:事实上刚才讲了上海,这两年统计数据,上海在现代制造业方面的优势被江苏的苏州、昆山、苏州抢去,为什么?在这里面有一个政策的差异跟不同的问题。核心问题还是回到一个,就是伍教授讲的国家政策支持的力度。这个问题,假定武汉这边振兴现代制造业,这边除了地理优势、成本优势、人力优势各种优势都有,再有一些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面的支持,假定还是没有办法跟沿海地区有一个好的平台做竞争,那讲到中部崛起也只是一个口号。你刚才讲的东西,这本身不是单纯的地方的问题,而是国家的政策。浦东新区发展没有国家给的政策,今天就不会有这样的浦东。好好地去比较一下各地经济发展的政策。沿海地区本身已经提前发展了,有很多企业在那边虽然地方明令说了不能给他们补贴,但是财政还是有很多额外支持,那么多企业从上海搬到那去,为什么要搬?这里面有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 &汪涛:萧总的统一公司在昆山的时候是不是得到昆山政府的补贴呢?
& &&萧逢时:我们到昆山是93年,在这个条件上会比较好一点。
&& &汪涛:你说的条件是地方政府对企业支持的力度。
&& &萧逢时:我们在昆山的时候,自己不用锅炉,政府就可以用蒸汽,他说可以用其他的配套厂到台湾统一集团周边来设厂,这是有吸引力的条件。因为统一集团也是作内销的企业,所以武汉如果成为中国的内销中心,当然他是一个核心的地区,这个区域优势非常好。但是现在沿海地区,因为成本增加,所以他迁移到华中来,碰到一个问题,从武汉要外销这些产品,如果没有很好的配套措施的话,他成本会比较高。就是他有没有办法用最快的速度,能够用铁路或者海运空运这些配套,或者是能够跟厦门、深圳、广州、上海这边铁路有一些联营,很快把这些IT产业、高技术产业引进来,他们注重的是时间,这个时间非常非常紧张,如果能够加强这点的话,我想武汉将来也会成为台湾内销企业工会最优先推荐的城市之一。
&& &汪涛:在我们现场还来了本地的很多企业家,下面我们请他们说一说。
刘建设:我想针对今天论坛的主题企业发展与合作谈一点自己的见解。
一个是涉及到合作的平台是在中部,中部崛起对中部基本的概念以及目前的发展态势。从消极来讲,两种观点,一个就是中部塌陷,怎么从第4到第14。经济发展的规模赶不上东部,市场的力度赶不上南部,开发政策的热点赶不上西部。所以中部的人自嘲说“不东不西,不是东西”。这是一个比较消极的看法。另外一个,中部六省板块撕裂,靠东的两省,江西安徽向东靠,湖南向南边靠,山西向西边靠,搭上西部开发的大车。河南北部靠,只有湖北“金鸡独立”。那么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不去争一时的长短,中部六省,谁当中部六省的头,都在争。我作为湖北武汉的企业,我认为这个权威是在实践当中竖立起来的。关键是扬长避短、突出重点。武汉市的长在哪,重点在哪?我作为高科技企业的负责人,我个人认为有四大支柱:一是现代制造业;二是物流业,因为武汉市特殊的地理位置;第三是高科技产业;第四,作为新兴支柱是旅游业。并不是我现在在做旅游业才这样说,我进入旅游业以后才真正认识到它确实是一个新兴支柱。我感觉到武汉市的高科技的潜力和优势在哪里?首先从宏观、从世界范围、从二十一世纪的科研前景来说,IT信息产业、BT生物技术、NT纳米技术,这3T在湖北武汉都有他独特的长处,这是事实。
第二个就是武汉市的东湖开发区不仅高校多,“光谷”设在这,这个“光谷”还没有达到鼎盛时期,他有潜力。我在省里主持过高教科技处的工作,了解到武汉市从80年代末到现在,从“光谷”支撑的技术来讲,一直具备有三光:第一是以华东科技大学为代表的激光,在坐的楚天激光的老总,也是在这个方面发展,他是高科技的激光技术;其次有邮电科学院为代表的光纤通讯技术。另外有武汉理工大学为代表的光感技术。有一部分已经产业化的,但是产业化的空间还非常大。这3T、3光恰好是武汉市的优势,是台资投资的潜力和制高点。
第三点我想说就是我们自己,作为最近十年来也和台商台资有密切的合作,谈一点自己的体会。第一个方面因为我们统一的萧总在这里,跟康师傅的包装盒上光油就是我们提供的,我们希望把这个技术覆盖到我们统一方便面去。第二是我们硅橡胶的产品,已经介绍到台湾,在台湾实行销售。这个因为大陆的硅橡胶产品是走在世界前列,是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是以这个为代表。第三是旅游业,最近三年我们在武汉市开发的“大好河山”生态旅游区,9月2日对外试营业,9月29日作为武汉市第三届国际旅游节,大好河山25平方公里,距离市中心33公里,其中有一个项目叫做台湾风情园,现时在打造,这也是我们与国台办正式立项的项目在合作。不仅在武汉,而且在武汉高科技领域、服务行业、甚至在旅游业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我个人认为从哪一个点入手,合作空间都非常大。所以最近也有一批包括台湾企业家在内的,一个是高科技产品,另外一个是旅游业进行深度的合作。我想借此机会表达一下自己的意见,也对台商表示欢迎的态度。
&&&
汪涛:台下的观众还有没有问题?
&&&
冯凯瑜:各位领导还有台上的贵宾,大家午安!我是来自北京的台商,做企业投资和融资的。这次应邀第一次来武汉,给我们的感觉,今天阳刚气比较重。比较造次,还请李市长包涵。刚才会长说因为我们还没有扎根武汉,所以跟李市长直言不讳,请市长多多见谅。刚才说统一企业的时候,为什么昆山、上海他们强势于我们武汉。比较之后,我们走了27个省市,考察之后,我想说一点,这次市委、市政府都花了很大的经费,最重要的是说我们希望有成效。以后可以针对所有的邀请的贵宾先行做一个问卷,我们在上海浦东、甚至在昆山接到过邀请,斯米克还邀请过我们。当时就是说,上海这边他们做得很细心,甚至是内陆,他对所有来访的客户之前就做问卷,冯***你到底做哪个行业?这次进入东湖大厦,到现在还没有水果。我非常希望在武汉投资,而且跟台湾会馆会长说了,我说西安有个企业,我会投资他的。但是我非常希望投资武汉,我们女孩子讲细节,我刚才说阳刚气很重。除了水果之外,我们到上海的时候,他会说我们之前对你的问卷,你所需要的资料都准备好了,我一到饭店的时候,比如说我们喜欢高科技的产业或者是其他的产业,他放到你桌子上的资料都是关于这些的。我们稍微年轻一点,我们做事的步调会比较快。我们到这里还没有材料,我们去参观的时候沿途没有介绍,我们不知道来到哪里。后来还是有位台商跟我说这是黄鹤楼,为什么没有人跟我讲。请问细微处都没有做到,对投资商来说他的感觉是什么?台商是比较吃软不吃硬的,我说得比较直白。你如果对台商好的话他会回报你更多。这次我们到现在已经是第三天了,我们都没有看到我们的桌子上有我们有兴趣投资行业的资料。我去参加了一个座谈会居然是说什么石化、矿产的,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都听不懂,甚至一些房地产业,他很想过来做房地产事业,但是他今天要到的资料都不是他想要的资料。这些人大家都很忙,第一次来到这,好不容易有第二次第三次。但是你们希望就像刚才李总或台上几位长官说的很明确,你到底希望这些人来给你造成的结果是什么?难道是让这些所谓的大企业来做节目的秀吗?上次参加有一个省的活动,当天去他所有材料都出来,第二天去,厂商都已经在你旁边等了。任何招商引资都是三到四天,谈了一次后他回去第二天、第三天又来,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激荡出一些合作的机会出来。
&&&
汪涛:这位冯女士,她以女性的细腻给我们提出一些委婉的建议,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启示。
&&&
徐正文:我来自台湾,先代表台商还有大陆这边过来的外商感谢主办单位,我们给他一点掌声!昨天提出来对于整个湖北怎么样发展我提出了“三个保一提高”,今天我要提“一个宣传、三个要”。第一个在9月14日去看《人民日报》,公布了全中国20个适合投资的城市,没有湖北。我们不要一直关起门一直说好,我们还没有投资湖北,还可以说不好。第二看最近台湾的报告,公布了台商最适合投资的20个城市,没有湖北,有青岛,甚至还有河南的洛阳,内蒙那边的包头都有,我觉得第一个要大力宣传湖北省好在哪里?有什么好的特点?让全国、全世界的人都清楚。三个要:第一个要“快”,作为省里,要开发跟做商业行为是一样的,我希望湖北省从省委跟武汉市所有的政府官员、人民、学校每个人一起来做这件事。第二要“广”。何谓要广?你们可以去看台湾的中小型企业80%贡献着台湾的经济产业,台湾有滑鼠可以做到全世界第一,键盘可以做到全世界第一,做米果的“旺旺”可以做到全世界第一。他都是很多行业的第一,所以他创造了台湾的经济奇迹。所以我们要做得广。他不像韩国,80%的被三星、现代的大企业所垄断。中国有做锁的第一,做食品的第一,做什么的第一,如果都在湖北,湖北就会成为中国的第一。第三,就是要政策。要给台商政策,也要给大陆的客商和其他省份一样的政策,也要跟中央去要政策,这样湖北才会越走越好。谢谢大家!
&& &武汉大学MBA学生:我现在想要讲的一句话是我建议我们的李市长在城市营销这块多做一些公关。在中国从1861年武汉开埠到张之洞,一直到二十世纪初,武汉仅次于上海,当时在中国排名第二,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市场在这里。第二就是有相应的政府的主导,张之洞可以拿到清朝政府的政策。
&& &汪涛:在节目的最后还是要请台上的嘉宾用一句最简短的话对武汉、对湖北给予最美好的祝愿。
&&&
萧逢时:诚信经营就会带来更多更好的厂商过来。
&&&
余明进:来这里15年,看着湖北武汉迅速地发展,很高兴。当然我们现在还有一些不足。市政府在努力做好这个工作的同时,我想我有信心越来越多的外商或者是台商到武汉来。
&&&
李慈雄:我想以我们在全国的投资的经验,在武汉受到的关心跟支持绝对不亚于沿海地区。虽然我们听到了种种,我相信从外面来投资的,我相信几位都是最好的见证。通过我们的努力,把武汉变成最好的居住、教育城市。我相信武汉今后的发展会更好。
&&&
伍新木:我是一个在武汉已经生活了41年的武汉市市民,我体会是湖北武汉是一个有潜力有优势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是有更大希望的地方。
&& &汪涛:台下的几位嘉宾也用你们简短的话表达你们的心声。
&&&
兰世立:我是武汉成长的企业家,我到全世界56个国家,我们集团遍布海外几个地方。前几年在世界转了一圈后,我仍感觉到武汉是最适合企业成长的地方,尤其是中部崛起,武汉也是企业成长最有希望的地方。
&&&
梅敬明:我跟刚才冯***有共同之处,也是比较关注细节的人。我接到李市长的名片,这上面有他的手机号,这届的领导能够跟企业负责人这样,这证明武汉是大有希望的。
&&&
刘建设: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武汉的前景不可估量。
&& &孙文:我表一个态,我们要把我们的激光做到最好,能够为武汉制造业的腾飞,为武汉的招商引资尽我们的微薄之力。这些都是我们政府关怀的结果,未来的发展我们将会为武汉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 &俞毓林:选择武汉,先机在握。
&& &李作清:思想大解放,机制大创造,对外大开放,一定会迎来大发展。
&&&
汪涛:最后引用李市长的一句话作为我们的结束句,如果20年前的机会在深圳,十年前在上海,现在我们说今天最好的投资机会在武汉。希望武汉今后会变得更好。谢谢大家!
&
【】【&】【
网友昵称:
评论内容:&&&&&&&&(剩余字数: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评论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热点文章排行
&图片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