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总结实际尝试创设一节体现游戏精神为核心思想的课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体育课教学的运用研究【最新】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体育课教学的运用研究【最新】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教学的尝试
[内容摘要] 在新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学生为主体探究、讨论为形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究式&教学是比较符合这一要求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谈谈在&探究式&教学中的一些心得:1、教师要做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2、巧设情境与问题,激发探究兴趣;3、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在实施了新的《课程标准》后,我们初中思想品德科任教师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掀起了新一轮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热潮。新课标要求在新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自主学习为途径,以合作学习、学生为主体探究、讨论为形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究式&教学的尝试。&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师要做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
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评价者。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是一个有目的动态生成过程,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领。课堂教学的特定目标决定了教师应是课堂的灵魂所在。探究问题的开放性不等于学生思维的随心所欲;探究过程的自主性不等于学生的放任自流;互动生成的多样性不等于学生探求结果的鱼目混珠。在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强有力的组织、指导、调控是必要的,否则探究过程就可能失去正确的方向和必要的秩序,要做到精心组织、及时调控,当好&导演&。&
此外,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被动接纳知识的容器,不是生成知识的机器,而是有情感、有意志、有丰富内心世界的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他们需要知识,更需要理解、尊重、肯定和鼓励。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生命体,教学活动应是丰富多彩的生命过程。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学生较多的自由和宽容,以关爱之心,平等、民主之风,维护他们的自尊,激励他们的自信,帮助他们学会自控,唤起他们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失误的愧疚,分享互动交流的快乐和班集体的温暖。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养成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学会做人与处世。
总之,在整个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使探究活动直接指向过程本身。教师通过引导和支持达到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其引导作用和支持作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教师既要使学生获得积极探究真理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正确的道德信念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技能和教育理念的结合,应是教师追求和努力达到的一种教育境界。
二、巧设情境与问题,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这类探究活动结合相关情境提出问题,寓问题于情境之中,引导学生结合所提问题扩展思维、进行探究。
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和探究氛围,创设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的教学情景和氛围,是营造可教学时刻的重要方面和环节。真实而生动的教学情景,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滋生探究欲望,启动探究之旅。鲜活生活场景的生动再现,重大时事热点的引入,富于情绪感染的情景渲染,美妙智慧之花的绽放,独辟溪径的问题展示,入木三分的现象剖析,充满竞争、富于挑战的活动设计等方式,都能较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强调的是,教学情景的创设,一定要服从于探究活动的开展,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选择和设置生活气息浓、具有探究性意义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究、体验,是创设教学情景的一般法则。
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材料入手,同时联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尽可能地创设条件,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
三、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从而牢牢掌握知识。 & 分析、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探究方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分层教学,给每个学生探究的权利和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使之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获得新知、增长能力、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喜悦。
另外教师在设计问题和抽样检查提问时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应明确学生讨论不是为了找出正确***,而是为了培养能力。要让学生尽情地去想,尽情去说,只要能自圆其说,都不算错。&一、研究的背景&
中央历来重视思想政治课教学。十年来,为加强思想政治课建设发了三个重要文件,它们是: 1985年8月下发的《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1988年12月下发的《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94年9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通知》。这是思想政治课教材建设的基本依据。&
1986年,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国家教委领导京、沪、津、吉、黔、粤六省市和北京师范大学(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编写了七套实验教材,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全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并于1990年通过学科审查,供全国选用。&
1990年,针对国内外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国家教委组织力量对《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大纲》进行修订,于1992年印发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用稿)》,并同时集中力量按这个教学大纲编写了一套新教材,于1992年秋季始顶替七套教材(天津、吉林部分地区除外),供全国使用至今。&
政治课十年改革,受诸多因素制约,步履维艰。但就教材建设而言,我们认为需要认真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全面总结多年积累的编写教材的经验,探讨一条教材改革的新路。&
二、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目的&
总结以往教材编写经验,特别是十年改革的经验,探讨便 教利学 的教材编写形式,以及教材建设的方法论基础。&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如何充分体现和发挥教材特定的使用功能。&
2.如何建构教材合理的框架体系,有效解决教学内容的&多、难、深&问题。&
3.如何把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学科特点。&
4.如何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三、研究过程&
1992年秋,我们报经国家教委审批备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与江苏省教委共同成立了政治教材编写委员会。在编委会的指导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编辑室与江苏省教委教学研究室合作,依据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用)》,开始编写一套初中思想政治课课本,包括初中一年级(上、下册)、二年级(上、下册)、三年级(全一册)共五本。参加编写的人员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的编审、编辑,以及江苏省教研室教学研究人员共16人。各册主编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专业人员担任,对书稿的整体规划和编写质量负全责;副主编由江苏省教研人员担任,着重从教学实践方面提高教材的适用性。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还聘请了几位资深专家作顾问,邀请了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领导以及有经验的教师随时进行指导和审读。&
自 1993年秋季起,江苏省教委教研室在全省选定了72所不同类型的学校(包括城市、农村、重点、非重点及完全中学和初级中学),同时分三个年级,以104个班级作为样本班,实验人教版初中思想政治教材。共有100位教师,近6000名学生参加。在学年度,先后组织了两次新教材样本 班教师 培训;编写人员到样本 班随堂 听课132节;召开各年级样本班老师、学生座谈会16次。先后收到样本 班教师 的实验报告164份;各 类经验 体会文章及教学论文97篇;教师、学生对教材的建设性意见14份。1994年11月,江苏省教委组织了&江苏省首届初中思想政治课实验教材青年教师优秀课评选&活动,对这次实验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在完整地实验了一个学年的基础上,我们广泛听取了参加实验的师生和有关专家意见,并认真学习了《***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由本室负责 完成了教材的送审修订工作。目前,这套教材已由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作为试用本,供全国选用。&
四、研究成果&
以具有鲜明特色的整套教材(五册)及其配套教学用书(五册)为主要成果。&
(一)教材编写内容和形式的改革&
在这套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吸取了以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包括各套改革实验教材,以及由国家教委统一组织编写的试用教材的成果,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和框架内,对教材的结构体系、内容配置、语言文字、版式设计等方面均进行了新的探索。&
1.引导教学的多种手段&
( 1) 框题 。本教材均按课时计划 设置框题 ,以便为教师把握教学进度,检测教学效果,提供可以参照的规范。&
( 2)字体和格式的变化。 除了框题的 设置,规范与量化教学内容大体是通过字体、字号的变化来体现的。按字体和格式的变化把课文分为4个部分,目的是充分考虑教与 学双方 的需要,在增强教材可读性,并为教师发挥创造力留有余地的同时,力求使教学内容更具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其中,加网的黑体字是表明知识点和教育点的小标题,平均每课时 2.5条。正文中黑体字所表述的是基本概念、观点和结论,这是要求学生记忆、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行文力求准确、精炼。宋体字,即正文部分为基本要求,是教学和考核的主体,表达也力求规范,同时注意了通俗性和条理性,其字数依学年段逐年递增。楷体字,可不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来要求,其主要功用:一是在限定教学内容的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文,增强教材可读性;二是考虑到师资和生源的不同层次和需求,可以有选择、有取舍地加以运用,这又体现了教材的弹性。总之,每课时, 即框题 ,大体3000字左右,其中 楷体字占一半 以上,这就限定了教材的总量。&
( 3)&想一想&等小栏目随文设置,每框必有。我们知道,相对于其他学科,思想政治课更具思辨的特点,驾驭和引导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想一想&、&忆一忆&、&说一说&、&查一查&等等,不仅是按照教学目标和根据教学内容预先设计好的,而且是学生自己的活动。所以,设问小栏目的运用,作为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活动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手段,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也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然而,我们的设问,并不具有规范教学内容的意义,课上课下、课前课后、用与不用均无不可,全在教师应情势而定。根据教师在实验当中的概括,它至少有这样一些具体功能:释疑解惑、点拨诱导、援引借用、承上启下、强化联想、自我检验、深化认识、联系实际,等等。&
( 4)&阅读与讨论&,按照我们的设想,既不是对教学内容的规范,也不是对教学重点的指示,而是注重培养能力的一种尝试。当然,推动学生从新的角度、运用新的材料,重温、巩固、深化已学过的知识,也是其应有之义。&
( 5)单元练习,是应广大教师的要求设置的。既要体现教学重点,又要大体覆盖学习的基本内容。&
( 6)导言,作为贯彻以逻辑顺序为主导的重要举措,各课都有。它 既是该课内容 的梗概,又是从整体上展示教材逻辑顺序的环节。假如我们把各课的导言串联起来,则不难清晰地看到整个教材的基本脉络。&
( 7)引文。教材的引文大都采取&语录&的版式,目的在于增强版面的可视性。&
( 8)图版和图画。增强教材可读性和吸引力,文字的叙述固然要生动、风趣,以理服人,图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为此,每册书前均附有精美的彩页图版,书中安排丰富的插图,以增强教材的可视性,给学生以形象化的教育。此外,在版式上也力求生动活泼,有所创新。&
总之,在我们看来,尽可能提供驾驭和引导教学过程的手段,是编写教材,特别是实施基础教育教材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教材可读性和可教性相统一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模式。虽然各年级教学内容、目标设置各具特点,各有其相对独立的逻辑和层次结构,表现在编写形式上,也不尽一致,但在这一点上是共有的,所以整体上仍体现了杂而不乱、形散而神不散的风格。&
2.建构合理的编写框架&
我们规划教学内容的原则主要有三条:其一,强化重点,淡化难点,突出主干,简化枝节;其二,以课程内在的逻辑顺序为主导;其三,兼顾课时的均衡。无疑,最突出的问题是降低难度,减轻分量。但我们认为,所谓偏深、偏难,不仅仅是数量概念。包括行文方式的通俗性,版式设计的可视性,材料选择的生动性,以及逻辑顺序的合理性,都是应考虑的因素。当然,具体设计,三个年级各有特色。&
( 1)一年级教材采用单元和课的形式,十分注意处理单元之间,特别是课与 课之间 的内在逻辑联系。如第一、二单元都是热爱祖国教育,第一单元主要讲祖国如何伟大可爱,安排了四课 书按照 历史发展的线索向前推进。学生学完这一单元,能够相对完整地认识我们祖国的伟大和可爱。在此基础上, 第二单元则讲&以实际行动热爱祖国&,安排 了五课书 ,其逻辑顺序是:&以祖国利益为重&,这是热爱祖国的总原则,然后再分别讲热爱祖国的几个主要方面。在每一课的叙述中,一般都是先讲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明白道理后再提出行为要求,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
在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表述上,我们既考虑到初一学生的接受能力,尽可能通俗易懂,又以不违背科学性为原则,坚持科学性与通俗性的统一。如 &科学&这一概念,如果完整地加以表述,学生难以理解,教材只是通俗地表述为:科学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斗争中得到的正确认识。在材料的选用上,我们遵循既要典型、有教育意义、与所讲观点相吻合,又要真实的原则。&
在课文的叙述上,注意简明扼要,层次分明。例如,第十课 &为国争光&有 两个框题 ,第一框&心向祖国,立志报效&讲了三层意思:祖国好比母亲,各国的爱国者都像热爱母亲那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在旧中国,爱国者的报国之 志往往 得不到施展;在新中国,报国之志得以实现。第二框&奋发进取,为国争光&也讲了三层意思:只要心中有祖国,就会抓住一切机会为国争光;无数祖国的好儿女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奉献自己的一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国争光人人有责,青少年也不例外。从为国争光的思想基础到每一个人都应为国争光,脉络比较清楚,层次分明。&思想品德:是意识行为方面的.也是政治道德方面的.判断一个人的思想品德,除了考查日常行为意识的表现外,还要考查政治信仰和道德方面的表现.文字 ,也是一门初一开始的学科 & &&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它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着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德育,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意见中明确规定: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本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课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其中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而心理品质修养则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具体地说,思想道德修养课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适应转变,认清使命。它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经历了&黑色七月&的大学生带着对大学生活的理想和憧憬,步入了大学校园。然而现实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往往与这些&骄子&心目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有着较大的差异甚至有着强烈的反差。第一章&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新的目标&。是针对大学新生在新的生活环境和新的学习环境中所产生的失落、沮丧、苦恼、困惑及其各种矛盾,从不同角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大学及其大学生活,迅速调整方位,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在这一章里我们通过对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为青年学生成才提供的条件等的描述,揭示了大学的内涵及其接受大学教育的本质意义,以期引导大学新生珍惜大学生活,把握机遇,尽快找准成才的立足点,确立新的目标,迅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度。第二章&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21世纪世界和21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趋势与21世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使命,21世纪的大学生承担着迎接&两个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庆祝中国***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交给了当代中国青年,他还在北大一百周年校庆和清华九十周年校庆的讲话中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和&五点希望&的成才目标。这一章主要是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明确历史使命,提高自身素质,不辜负党和国家、人民的重托。第三章&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这一章围绕交往、友谊和爱情问题,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处理同室、同班、同乡之间的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还根据各高校普遍出现的大学生恋爱低年级化的趋势,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处理爱情与友谊、学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第二,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它包括每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这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是大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因其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怎样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成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第五章&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是人生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才能正确回答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责任、人生态度、人生尊严等问题。当前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问题核心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不仅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所要遵循的道德原则。这一章从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是改革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必然要求,是现代青年追求成功的必备素质三个方面说明了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时代价值,具有一定的理论力度。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理应包括爱国主义的内容。因此,引导青年大学生认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做坚定的爱国者。也是这一章的内容。第六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责任这四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这一章,首先介绍了科学的人生目的,这对于引导青年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选择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生态度是人生主体的精神状态,它反映着人生主体的生活基调,决定着人生主体的生活旋律,责任意识是当代人的基本素质,当代大学生在求学阶段应当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责任?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尤为重要。理想与信念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是促使人前进和奋斗的精神动力,第七章&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围绕理想与信念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追求崇高的理想,树立科学的信念。此外,这一章,还针对当前的社会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及其国内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劳动,正确认识艰苦奋斗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个人成才、成功中的意义,培养当代大学生崇尚劳动、艰苦创业的优良品质,也是这一章的重要内容。&
第三,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它包括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从课程体系结构上看,第二章&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中所讲的&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是从总体上介绍21世纪大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要求,而这一部分内容则是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现状、特点及其存在的共性问题而设计的。第四章&学会心理调节 增进心理健康&是针对当代大学生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心理压力过大,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安排的。这一章先介绍了心理健康的含义,接着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文化素质修养的重要内容,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思想道德修养课应当向大学生讲清楚什么是正确的审美观,什么是高尚的审美情趣。第八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审美的含义、标准讲起,以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美与丑,正确处理真善美的关系,创造美与享受美的关系,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美的人生。第九章&培养高尚的公民道德&是根据我国首次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新增加的内容,这一章从揭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入手,追溯了公民道德的历史渊源,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和世界道德文明成果,根据21世纪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公民道德及其提高大学生公民道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第十章&做诚实守信的大学生&也是新增加的内容。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加入WTO,迫切需要建立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秩序,国家助学贷款的启动也迫切需要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这一章首先介绍了诚实和谎言;守信与失信;信任与信任危机等一系列与诚信相关的概念,使大学生对诚信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接着分析了市场经济与诚信的关系,使大学生认识到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最后针对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分析了诚信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及其培养诚信的途径。敬业精神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第十一章&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从敬业精神的含义以及现代敬业精神的核心实质谈起,阐述了敬业精神的基本要求,说明敬业精神是成功者共有的品质,是现代社会竞争取胜的重要条件,它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这一章还介绍了培养敬业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第四,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这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全部内容的最后落脚点。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不断完善人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第十二章&加强自我修养,培养高尚人格&中所指的修养不仅是指&道德修养&,而是涵盖着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综合修养。修身律已,重视自我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自我修养在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精神,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的方法与途径,为当代大学生追求高尚人格、不断攀登人生高境界提供了阶梯,实现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目的。&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意义&
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青年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对我国大量输出的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思想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网络广泛覆盖的今天,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声势大、难于控制的特点,对青少年影响极大,对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从治理社会大环境入手,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有效的措施。它对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及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使这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方法&
由于思想道德修养课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要想学好它,掌握它,并用于指导人生,就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第一,要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学习。***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帜。&科学的理论就像一面引导千军万马朝着正确目标冲锋陷阵的旗帜。思想道德修养课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回答和解决在青年学生中具有普遍性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了一整套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首先要认真学习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认识到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与人类社会真、善、美相统一的终极价值目标的指向是相吻合的,并能真正理解这种人生价值观的价值。这是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它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青年大学生要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不仅要掌握其基本理论和观点,而且还要注重运用这些观点,分析认识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这对于置身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着多重价值体系选择窘境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理论联系实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联系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一方面是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主要是指青年学生要学会运用课堂所讲授的理论去分析和认识现实社会生活中纷繁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现象,去比较和评价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并在分析与比较中,在评价与鉴别中选择和确立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要注重知行统一,在践履中学习。知行统一,强调践履,这是由思想道德修养课的特性所决定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利用课堂教学等形式,与大学生共同讨论应当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怎样做的道理。大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掌握了这些道理,就谓这&知&。但获&知&并不是思想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获&知&的目的是为了&行&,是为了&践履&。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指出,&不行不为真知&。因此,知行统一,注重践履,就成为这门课的重要特点。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边获知边践履,在践履中进一步加深对&知&的理解和认识,真正做到知行统一,从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达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 2)二年级教材的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用线穿珠,以点辐射&&。即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主线,贯穿内容相对独立的课题;根据各课所包含的知识点和教育点,选择和运用具体材料。&
一方面,我们认为,能否突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条主线,不仅是能否立足于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继承传统教材内容和形式的精华所在,而且是能否贯彻三个面向的方针,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时代要求。为此,我们在教材的整体布局上作了精心设计,结合有关背景知识的讲授,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上一再展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有计划地 把逐步 深化认识的过程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促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另一方面,考虑到过去通常按社会形态设置大课有两个局限性:一是不便于采用表明观点的课题;二是不利于反映社会变革时期的长期性、复杂性,致使课程的教育性和时代感受到一定制约;三是容易同初中历史课内容重复。所以,本教材框架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逻辑顺序为主导,历史顺序服从逻辑顺序,史料的运用服从观点的阐述。&
据此,就上册而言,包括 &三次社会大分工&、&平民&、&自然经济&、&萌芽状态的劳动&、&正在形成中的人&等被删减的同时,有些内容又有所充实,如阐述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介绍交换的发展与作用,分析各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特点,说明引起生产关系发生变革的原因,等等。我们以为,对这些有助于展示主线、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讲得细一些,并不意味着增加分量。就下册而言,也充分体现了课程内在逻辑的主导,即服从并服务于教学特有的目标设置与实施。例如,讲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把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完成,同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联系在一起。&
这样处理的根据是:其一,突出了新旧社会制度交替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其二,立足于新政权的巩固和新社会制度的确立,为再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这条主线,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三,合乎历史事实,体现了历史过程与逻辑过程相一致的原则,更富于教育性和时代感。又如,把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和危机,集中在一起,作为资本主义的最后一课来讲授。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其一,从资本主义鼎盛时期的分析入手,来揭示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和危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其二,在综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之后,把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剖析,有助于展示资本主义矛盾和危机的 &固有性&;其三,集中讲述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和危机,可以避免阶段性重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其四,作为单元的最后一课讲述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和危机,使教学转入下一单元的过渡更为自然,逻辑线条更为清晰。此外,关于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不言而喻,我们面临着两个难题:一是当前讲社会主义的发展,只能着眼于中国的实践;二是讲中国,不仅要考虑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教学,而且要考虑与初三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衔接和配合,不能过于具体。因此,我们的构思是: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讲起;随后介绍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继而概述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在实践中前进的过程;最后阐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以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
( 3)三年级的教学内容有人曾概括为五个字:&多、难、深、杂、变&。虽然按既定内容编写教材已有多年尝试,但现有的各种版本均难尽人意。尤其是其结构体系的整合,始终未能形成成功的范式。因此,我们在这方面的设计,更具探讨性。&
我们认为,三年级的教学,集中体现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的功能。所以,贯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是本教材的主要任务。教材要让学生明确,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同时更要明确,必须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坚持完善我国的政治制度,反映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色,得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的结论。 据此,我们编写本教材的宏观思路是:以***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出发点,以党的基本路线为主线,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为基本内容,最后以青年要立志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落脚点。具体讲,本教材的基本框架是:以党的基本路线为主线, 用三课分别 讲我国的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用三课分别 讲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基本国情、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大建设为基本内容的框架结构和逻辑顺序。这样安排,我们认为既可以突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特点,又可以全面地概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还可以使全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比较清晰、合理,重点比较突出,便于教学。&
对于教材中必须出现的新概念、新知识、新观点,注意了 知与懂的 不同要求。这部分内容大体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必须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教材尽量用通俗、简明、确切的语言加以表述。二是对于比较难懂的概念、观点,配以小字,采用比较生动、典型的事例加以说明,是属于必须知道,又不要求全部理解的部分。三是只需作一般了解,不 要求懂和记忆 的一些概念、知识。&
3.体现课程特点的重要环节&
( 1)根据我们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功能的理解,所谓&思想&,无疑要告诉学生&思想&什么,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思想&。特别是初中学段的教学,要实现以&养成教育&和&情感教育&为主逐步向以&理性教育&为主的过渡,尤其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方法的运用。在初一就应有 意运用 行文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初二更要注意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表达和描述社会发展的低级与高级、进步与落后、一般与特殊、前进与曲折,促使学生对社会进步的理解,对历史趋势的把握,立足于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在初三则注意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方法的教育,贯彻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观点,如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充分肯定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又要看到落后的一面和存在的问题;在横向比较中,既要看到很多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又要看到在某些方面已经赶上或超过了发达国家,使学生既有紧迫感,又有自信心。此外,在选材方面,我们还充分考虑 到处于 现代社会的学生心理环境、信息环境的时代特点,不仅注重其新颖性、典型性、知识性、情节性,而且力求有可发掘的寓意、可咀嚼的余味,情景富于变化,行文比较活泼,风格也不尽一致。&
( 2)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是***教材 一 以贯之的目标。除了在初一有专门的目标设置,在初二、初三也根据各自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了有计划的渗透。如在初二,我们特别注意了使学生在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的大背景当中,深切地关注中国的命运,时时感受到祖国的荣辱与兴衰。为此,我们不仅在内容的配置方面有所倾斜,而且在小标题设计上,行文力求醒目、鲜明,在小栏目的使用上, 更予以 较多的安排和提示。&
( 3)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也是***教材 一 以贯之的目标。为此,我们在一年级主要采取诱导、启示的方式。如讲&社会主义祖国蒸蒸日上&,当讲到祖国的前途命运和社会主义紧密相连时,教材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人不明白,爱祖国,为什么一定要爱社会主义?我们不妨反问一下: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公民,不爱社会主义祖国,又爱什么&国'呢?&这一问,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关系。二年级讲社会主义,则尝试以空想到科学的转变为起点。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而且可以结合并依托唯物史观的教学,使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理性化。因为,明确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从抽象的正义和平等的原则出发、从愿望和道德理想出发,而是从考察物质生产活动规律出发的道理,对于当前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这是最重要的理论支点,也是最&管用&的学习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鲜明特点,就是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到了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只有初步树立唯物史观,进而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真谛,才能正确地面对今天中国的现实,既明确中国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又理解中国不可能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而也为三年级的教学提供了积极的起点。三年级以直接讲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初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立志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贡献青春。&
4.优化课程结构的思路&
众所周知,在所有学科中,思想政治课所凭借和运用的知识范围之广,表明它具有与众不同的兼容性。因此,优化课程结构以适应这一特点,也是我们编写这套教材的一条重要思路。&
( 1)注意与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的衔接。小学思想品德课与初一思想政治课都是以&五爱&教育为基本内容,但小学主要是以故事形式来表现,道理寓于故事之中,讲得比较浅显,教材的编排采用既 独立成课 ,又有潜在单元的结构。我们在处理教材结构、内容、材料选用、文字表达等方面问题,都注意到小学的这些特点,既不与小学简单重复,又不使学生产生突变感。如在结构上采用单元和课的形式,一课一得,这一点与小学相似;在内容上,凡是小学讲过的,都注意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和加深,使学生既感到有新的收获,又不感到陌生;在材料选用上,凡是小学已经用过的,我们尽可能不用,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
( 2)注意与相关学科教学的配合,建立相关学科的互补关系。例如二年级以讲述社会发展常识为主要内容,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历来面对着如何处理与历史课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鉴于学生业已学过中国古代史,正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尚未学习世界史,为了避免同历史课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有关史料的引用,我们逐一对照了历史教材(人教版),或采用新的事例,或变换新的角度。而对于那些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有关中国历史的材料,则尽量通过设问小栏目直接借用,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兼顾了认知水平(设问小栏目,也是建立相关学科互补关系的桥梁)。但有关世界史的叙述,因为学生尚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就不能不相对具体一些了。对此,需要说明的是:一方面,相对于中国历史知识,这决不表明教学内容的权重;另一方面,所谓&具体&,又仅限于对相关人物和事件的描述,注重情节的生动、个性的展示,而有意淡化过程的叙述,并不拘泥于来龙去脉的交代。&
( 3)注意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分工。初三教材内容有相当一部分和高一、高三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的有关内容重合。如关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等是大纲规定的、属于阶段性循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这部分在繁简取舍上注意了初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要求,显示出梯度上的区分。又如,讲经济建设,必须讲到三大产业的建设,为了避免和高一经济常识简单重复,教材不是完整地论述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三大国民经济部门的各自特点、内部结构、作用、相互关系等经济理论观点,而是侧重于三大产业的现代化建设战略任务和方针的讲述。再如,***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讲民主建设,不能不涉及这方面的基本内容,但教材注意侧重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概述,而简略了关于国家理论、民主理论、政党理论等的论述。这样处理,一方面可以避免和高三政治常识简单重复,同时又突出了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的内容,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相呼应,符合教材的整体设计。&
(二)政治教育教材基本建设的理论研究&
相对于各类图书,实施基础教育的教材,其最大的特性就是注重可读性和可教性的统一;而相对于各科教材,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其最大的特性就是不但要规范、确切地表达有关知识,而且要使人信服。我们的政治教育在总体上缺乏层次,一向是教材建设所面对的难题。然而,倘若因此而断言在初中阶段,实际上是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要淡化乃至取消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有悖于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性质,而且从教学论的观点看,也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其失足之处,就在于混淆了课程基本内容的类型与层次的概念,完全用类型的划分取代了层次的划分。&
根据中央《若干意见》的基本精神,参照国家教委有关文件的提法,思想政治课作为 &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作为&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其学科构成可以从素质结构和知识结构两种意义上阐明。所谓素质结构中有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四个类别;知识结构中有道德常识、心理健康常识、法律常识、社会科学常识(政治理论)四个部分。然而,无论着眼于那种意义上的学科构成,处理好政治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内容的关系,都是分类实施教学目标,正确划分学习层次,进而整体规划教学体系的基础。在编写这套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就此进行了郑重的思考和研究。&
1.必须承认政治教育与其他德育内容的类别之分,它们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
我们知道,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有 &政治化&的特征,即把所有内容都归结为政治问题。但是,在我们看来,能否走出这一思维定势,却不在于课程中要不要进行政治教育或政治教育的份额应占多大比重,而是取决于明确承认德育类型的划分,并按照不同类型的固有内容、内在逻辑,分别考虑其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实施。比如,面对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的各种心理现象,就不宜归结为道德问题,更谈不上政治问题,而应该着眼于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讲法律常识,则要理解法律教育的主旨是要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既不必强调&法律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这样的政治概念,也不必强求法学原理的释义,而应该侧重于讲解&无规矩无以成方圆&的道理。同理,政治教育的有关内容,也应避免过于道德化的讲解,如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就不宜立足于道德认识的基础,而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为基础。&分类是科学的起点&,不仅是研究学问的正确命题,而且是教学的正确命题。经验告诉我们,非如此,不能讲得通;唯有讲得通,才能讲得懂、讲得好。而要贯彻这一思路,就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各类人文科学研究的理论本身,与按照教学法则分类建构教学体系、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路径的特有形式混为一谈。&
2.必须看到政治教育与其他类型德育内容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
明确承认德育内容的类型划分,采取分类实施的思路,并不否定按照 &大德育&的构想拓展学科的领域。相反,必须看到,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配置不是孤立的、随机的,而是连贯的、固有的;不同素质教育因素和教学途径是不能相互替代的,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是内在的、有机的、互补的、有序的,具有不可分割、不可错位的相关性。比如,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构成的心理素质同一般学科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就有所不同,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思想品德施加影响,包括人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等,而这些正是个体心理品质的核心部分。政治教育通过这一影响,对个体心理发展起着定向作用。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人充分认识个体心理品质中的长处和短处,促使个体在心理品质发展中扬长避短,推动个体心理品质和谐发展。三是符合心理卫生要求的德育,既能保证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又能预防心理不良情况的发生。显然,&大德育&作为表达系统优化原则的概念,是注重学科构成的整体性,以&部分优并不等于整体优&、&整体大于部分之合&的系统观点,寻求整体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因此,又要看到,思想政治课有着非同一般的兼容性,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课。&
3.必须肯定政治教育对其他类型的德育内容和目标,具有第一选择的作用。&
毫无疑问,我们仍然强调 &讲政治&,但与&突出政治&的概念根本不同。&讲政治&,也主要是针对类型与层次的关系而言,是赋予政治教育第一选择的资格。比如,我们承认政治评价不能等同于道德评价、思想评价。但在选择示范人物时,如果政治上是反动的,他的道德水准再高,思想成就再大,心理品质再强,我们也不予考虑。在所有类型里面,都是先看政治,政治选择思想,思想选择道德。这就是&学校教育要始终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的概念;这就是思想政治课&它的设置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的根据;这就是我们继承传统政治教育,仍然采用思想政治课名称的理由。当然,在类别之间,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身,包括政治思想、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是决定和表现人们信念、信仰和价值观的核心,作为精神支柱,无疑也具有更大的权重。就认知领域而言,政治教育的内容固然比较抽象,我们的确需要更多地依赖深层次的理性分析,但与其说这是在低年级取消政治教育的理由,不如说是强调从小就要 作实施 政治教育的准备和积累。肯定政治教育具有第一选择的作用,不仅是贯彻国家意志的需要,而且有课程论和教学论的依据。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建设,不能走&突出政治&的老路,但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
4.必须明确政治教育与其他德育类型的内部,都存在高低层次的划分。&
就层次而言,任何类型都有自己本系列的高和低。特别是对于政治教育,更要有一个客观的分析,持一个明朗的态度。不能认为一搞政治教育就是 &左&了,不合时宜了;也不能以划分层次为由,在低年级取消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此,针对某些论者常用&***化&责难政治教育,我们有必要明确:&政治化&并不等于&***化&,两个问题都要解决,但不能一锅煮。如前所述,解决&政治化&的问题,主要是区分类型,强调&是什么问题,讲什么道理&,而不是讲不讲政治的问题。&***化&问题也是存在的,但同样不取决于是否讲政治,而是如何讲的问题,讲道德、讲法律、讲心理、讲思想都有***化的问题,一概归咎于讲政治是不公平的,也是无补于事的。***化问题,主要应立足于各自类型内部的调整。当然,同其他类型教育一样,政治教育内部存在诸如行为层次、情感层次、认知层次的区别。即使在认知领域当中,也存在低层次和高层次、浅层次和深层次的划分。的确有这样的问题,可以同时要求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乃至理论家来回答,但肯定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从这个意义上讲,讲究层次,确实是改进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是规划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
5.必须把类型之间的互补关系、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联系起来考虑,着眼于教学的综合效应,整体规划课程体系。&
类型与层次的划分是不同的概念,但在分类实施德育目标,正确划分德育层次的基础上,探讨类型与层次的关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整体规划课程体系更高水平的研究。其中,一个特别突出的例证,就是政治教育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作为起始环节,在各类教学中渗透政治情感的培育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如前所述,在认知领域中,道德教育不能政治化,政治教育也不宜道德化。但从教学论的观点看,情感教育能否奏效,往往不取决于是否已经具备了认知的基础,此其一。其二,类别之间,道德认识的过程确实应当先于政治认识的过程,但政治情感的培育却可以依托于道德认识的教程,始于低年级的教学。比如,讲爱国, 就要讲爱社会主义 祖国;树榜样,就要树共产主义榜样;谈人格,就要谈***人的品格与情操。此时此刻,学生形成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的概念,均不具有政治认识的水准,但作为一种情感,却已伴随着道德教育的过程, &润物细无声&地得到滋养,并对未来认识层次的理性教育起着厚积薄发的作用。&
概而言之, &整体规划、划分层次、分类实施&,应该成为思想政治课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之一。&
(三)教材的实验效果&
在有关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指导下,在各位学科专家的具体帮助下,在许多有经验的教师积极参与下,通过所有编写人员的共同努力,经过实验,这套教材得到了较高的审查评语,以及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同,在审查通过后的第一年( 1996秋),即有11个省市选用。&
从总体上看,学科审查委员会的正式评语是: &这套教科书具有显著的优点和特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思想性较强。教科书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均比较突出,注意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
2.科学性较强。各册教科书的结构体系安排比较合理,逻辑分析比较严密,观点、概念阐述比较清楚,用语比较严谨,未发现政治性、原则性和重大科学性问题。&
3.适用性较强。教科书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力求贯彻&便教利学&的原则,将材料和观点结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节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4.版式设计好。本套教材对版式设计做了精心安排。从版面结构、字号处理、问题设计、插图选择到练习思考、活动建议,都进行了新的探索,有所创造,特色鲜明。&
从一年级实验的总结来看,教师、学生、家长对实验教材都很欢迎,普遍认为新教材形式活泼、内容丰富、脉络清晰、 明理导 行、便 教利学 。如常州市 22中的同学说:&小学思想品德课主要是讲故事,初一的思想政治课课本又有故事又讲道理,老师上课把事例与理论性的东西结合起来讲,使我们懂得了比较深刻的道理&。又如扬州市新华中学的教师说:&新教材紧扣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自始至终突出素质教育,把培养&四有'新人放在首位。从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可以明显看出,教材先提总要求,从做一个好公民入手,继而从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守纪律、爱劳动、爱科学、文明礼貌、学法守法等方面展开,整体结构严谨,体现了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主渠道的作用,有利于广大学生先***,后成材&。&
从二年级实验的总结来看,参加试教的师生,包括其他接触过这套教材的师生,普遍反映教材编出了新意、编出了特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作为传统课程的继承,教材确实有新突破,有时代感,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新时期学生思想实际和认知特点,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实验效果。如连云港市新海中学的教师认为: &新教材的版式设计独树一帜,选择的材料和事例具有可读性强、知识面宽、说理透彻等特点,是一本严谨、求实、 新颍 的好教材&。又如苏州市三元中学的教师说:&作为教师的我,刚拿起书读时,就不想扔下,就想一口气把它读完。它确实使我感到内容充实、说理清楚、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学生读完它,本来那些让他们感到头疼或是迷惑的抽象道理变得明了易懂了,有的同学说是&茅塞顿开'。教材做到了通俗易懂,真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教与学的任务&。样本 班教师 还普遍认为,实验教材较好地避免了与历史课的简单重复,以新角度、新事例或采用设问小栏目的方式直接借用,取得了既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并开阔了学生视野的教学效果。为探讨建立相关学科之间的互补关系,进行了可贵的尝试,获取了成功的经验。&
从三年级实验的总结来看,尽管教材编写难度较大,仍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普遍反映,教材内容很丰富,但讲起来并不复杂。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全书的主线,并按照教材编排的逻辑顺序组织教学,就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常州市武进县汤庄中学的同学说: &我们学习了第一课,经过老师讲解,就初步了解全书的内容,后面每一课都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但又不孤立,学习时只要理清思路,就能较好地记住、掌握。&铜山 县郑集中 学的教师说:&初三教材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的一本较好的教材。它把学生不易接受的理论问题用事实表述出来,学生易理解。&&
回顾和总结这套教材的编写和试验,考虑&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