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点解决雪饿阳历险记丝;:又旧:卜:

印台地情网
《同官县志》民国本(第1-60页)
来源: && 作者:
同官县志卷一
  方志虽原于汉志,实昉于图经,故疆域总图,当为冠冕。同官壤地褊小,而位置适居全省之中。经界广袤,据图为说;星野旧纪,附存为掌故云。
  图(见另页)
  同官县境,介于东经一百零八度五十九分四十秒至一百零九度零二分,及北纬三十五度零七分二十秒至三十五度零八分四十秒之间,位于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之南端,适居全省疆域之中心。北界宜君,西接耀县,东与蒲城富平为邻,南亦同富平耀县接壤【旧志东界蒲城县五十里(实四十五里),至白水县一百二十里;东南界富平县三十里(实四十里),至县治一百三十里(原按:明末旧志谓东至白水界五十里,今考白水中隔蒲城地,不与县界接)。西界耀州四十里(实八十里),至淳化县一百二十里;西北界宜君县五十里(实四十五里),至县治九十里。南界耀州五十里(实五十五里)至州治七十里;西南界耀州五十里,至西安府二百四十里。北界宜君县六十里(实五十五里),至中部县一百六十里;东北界蒲城县六十里,至县治一百四十里(东北实界宜君五十五里)】。南北长五十二公里,东西广六十五公里【旧志:东西广百里(实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实一百一十里)】。面积称六千八百七十五方华里【旧志:邑于郡(按指西安府)属最小,东西南三面界他邑者,率平畴沃壤也;北境复岭层峦,川崖盘登,人迹罕到。夫申画郊圻,慎固封守,苟经界既正,故不待聚米画沙,而已了如指掌矣。昔陆清献公有言:封疆虽设,可以限地,不可以限人。是在惠怀斯士者哉!】。
 &&【(附)旧志星野:周礼保章氏郑康成注:鹑首,秦也。春秋元命苞:东井与鬼,散为雍州,分为秦国。史记:天赐秦穆公鹑首之地。天官书:东井与鬼雍州。汉书地理志:秦地于天官,东井与鬼之分野也。其界自弘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皆属焉。自井十度至柳三度,谓之鹑首,秦之分也。月令章句:自井十度至柳三度,谓之鹑首之次,芒种夏至居之,为秦之分野。晋书天文志:自井十六度至柳八度为鹑首,秦之分野,属雍州费直起井十二度,蔡邑起井十度,陈卓、范蠡、鬼谷先生、张良、诸葛亮并云东井与鬼雍州。唐书天文志:东井与鬼,&鹑首也,主三辅及北地上郡诸地之分。唐书地理志:关内道,古雍州之域,汉三辅北地、上郡、及弘农、陇西、五原、西河、云中之境。天文分野书:井鬼在未,自井九度至柳三度,属秦分雍州,则陕西永兴、凤翔、凤、龙、邠、丹、同、华、耀、坊、延、鄜、兴元及西夏之西偏、秦凤之西北,皆秦分也。明史:自井九度至柳三度,鹑首之次也。陕西布政司所属之西安府、同、华、乾、耀、邠等州,皆井鬼分。明世发录,自井八度三十三分三十八秒起,历井二十三度鬼二度柳五度一十二分三十八秒,共二十九分一秒,为鹑首之次。其辰在未;斗炳建午;律应蕤宾。明一统志:西安府,禹贡雍州之域。天文:井鬼分野。旧志同入东井一度。钦天监测觜九度至井二十六七度为鹑首之次。其余井度并与鬼四度俱入鹑火。&旧志按语云:自司马氏述天官,后之作史者皆志天文。汉、晋、隋、唐,谭星家纷如聚讼,其说往往难通。雍在西而鹑首在南,果何解与?唐一行以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南北两界,其说又已穷矣。论秦者历代皆以东井与鬼为雍州,而费直蔡邑京房张衡辈有井一度入鬼二度及井十二度入柳五度之说。李淳风法象志且谓北地人尾。然则分星分野,固未可以为据也。至析而求之,某度某分,更凿矣。考同原属三辅北地郡,据诸家书,其入井而不及鬼柳也明矣。】
同官县疆域图(大)
(附)同官县位置图(大)
同官县旧境图(大)
同官县志卷二
建置沿革志
  &一、疆域沿革  &
  &二、县城迁建
  &三、衙署设置
  &四、乡镇区划(附沿革):
    &1、中山镇  &2、黄堡镇  &3、文明乡
 &4、石柱镇  &5、红土镇  &6、陈炉镇
  7、金锁镇
  同官古属雍州,秦隶内史,汉设礻殳礻羽&,晋曰频阳:苻秦置军,后魏建县,铜官之名,乃见于史:北周以后,沿用今名:宜、耀、西安,叠所隶属。县城襟带铜漆,久历岁年;乡镇废垒独多,区划亦早。以沿革言,实渭北之古邑,延南之旧戍也。名号屡易,部隶多歧,城池廨署,关堡村落,凡系建置,述其因革。古迹名胜,则入他篇,偶亦因便互详,可参检而并观也。
 &&一、疆域沿革
  禹贡属“雍州”之域。秦属“内史地”,隶于司隶校尉。汉景帝二年,置“礻殳礻羽&县”,分内史为左右,属左内史;县与今之耀县,皆汉礻殳礻羽&地也(按江邻几杂志:赵龙图师民自耀涡同,说礻殳礻羽&庙,疑礻殳礻羽&亦是一兵器,其秦铸兵之所乎?)。魏废礻殳礻羽&,侨置泥阳,为北地郡。晋于频山之阳,置“频阳县”,县地入于频阳,隶冯翊郡。苻秦于礻殳礻羽&东北铜官川置铜官护军(按当在济阳寨)。后魏太武太平真君七年,罢铜官护军,置“铜官县”(旧志云:“县虽设于汉,治则立于魏”。按当在今县治东南十里高坪原),以土门护军入焉,属北地郡。宣武时,仍析铜官置土门县。庄帝永安元年,属宜君郡。西魏因之(北朝尚有黄堡石保两县在此)。周武帝建德四年,徙铜官故县于今县东北一里(频山下),去金为“同”,【旧志:今县之名,昉于北周;其名同官者,盖因川名也,而或者以“漆沮既同”(见书禹贡)而得名,其说殊误。】属宜川。隋属京兆郡。大业二年,省宜川及土门县,隶雍州。义宁二年,复自雍州改属宜君郡。唐武德元年,罢宜君郡,立宜州。贞观初,以县隶宜州。十七年,罢宜州及土门县,复隶雍州。天授二年,以永安县置宜州,县复隶之;大足元年,又罢宜州,改隶雍州。梁开平二年,自京兆府改属同州。后唐同光元年,始自同州隶属耀州。耀州在宋属永兴路,金属京兆路,元属奉元路,明改为西安府,县皆隶焉(明景泰初移今治)。清雍正三年,改耀州为直隶州,县仍隶之。十三年,改耀州为散州,县属西安府(乾隆四十一年,陕抚毕沅议裁治,分属耀宜,时昆山顾森流寓同官,系毕表叔,寄书谏阻,事遂寝)。民国纪元后,初属陕西省关中道,继属关中区,后属陕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区,现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按耀县近于东河掘得魏碑一座,系北雍州宜君郡“黄堡县”碑,而旧志县西五十里石柱原,于魏时为“石保县”,属中部郡。南区党家河魏碑,则为“秦川县”所立。魏时之土门护军,为县属之东南部,则苻秦时所置铜官护军,惟同官川一隅耳。至后魏太武真君七年,罢铜官护军置铜官县,始以土门护军入焉;至隋大业时,始将各地逐渐隶入。)
  二、县城迁建
  苻秦时,于铜官川置铜官护军,在县治西山(旧志:太元九年,堰铜官水以困姚苌,即此),即今之济阳寨也(详后乡镇)。后魏因铜官川置铜官县,在今治东南十里【宋太平寰宇记:铜官故城在县东南十里,后周建德四年徙今治(此今治谓频山故城)】,即今之高坪原;后周去金为同,改县治于今治东北一里频山下【旧志云:“宋敏求长安志:铜官在永安元年属宜君郡;周自今县东南十里徙于今治。乔三石耀州志:周武帝徙铜官故县于今县东北一里,去铜字为同。然则故城之在县东北一里者,即后周所建也。旧志(明末本)谓故城在县东北里许频山下,迨后周,患漆同两水,徙城于今治。其说误矣。”按自后周建德四年(五七五)迄明景泰元年(一四五0),九百年间,究竟何时徙于今治,旧志缺载,待考】,旧皆有城,其古迹无复存者,惟见瓦砾累累而已(互详《古迹志》)。明景泰元年,檄县筑城凿池,知县樊荣始为筑浚,南北半附虎头山(即虎踞山)嶂山之麓,而印台、济阳、虎头三山均包于城内(旧志:寰宇记谓铜官故城在县东南十里,则其先非无城也。乔三石耀州志谓旁以龙虎诸山为城,以漆水为池;盖指形言耳。前志谓同官旧无城,果何据欤?陕西通志以为后周武帝建德四年建,明景泰元年始为筑浚,则又即以后周之城为今城矣,皆承前志之误耳。今城筑于明景泰初,无疑也;则其自频山而徙今治也,其即始于此时欤?)。会漆水啮崩,荣亦迁去,知县傅鼐继修,成化十九年,知县颜顺始续成之。弘治元年夏,城崩,知县王恭重修,作石堤以障漆水。嘉靖三十二年,虏报甚急,知县亢庆鸿增修(周四里,高一丈,池深一丈,四门皆有覆屋)。万历元年,修丽醮,甃雉堞以砖;门四:名其东曰望函,西曰拱羌,南曰文明,北曰迎恩;又东凿二水门。十八年,水崩迎恩门,知县屠以钦改置正北门,题曰镇远门。二十一年,知县马铎以北门直突,筑北瓮城,建宣威门。东门圮于水,久塞,四十一年,知县梁善士复辟之,题曰启元门(建覆屋三楹。崇祯年间,知县刘泽远扁其四门;曰北接灵朔,曰东来紫气,曰南近长安,曰西镇戎羌)。崇祯末年,移居山寨,城圮。清康熙二十四年,三山土窑因阴雨倾塌,压死四十余人,居民震怖,吁请修城,时知县雷之采以旧城辽阔,人不足守,且工大,恐费不资,乃截西城之半,隔印台、济阳、虎踞三山于外,建筑新城(周二里三分有奇,凡四百七十丈,顶宽五尺,底厚一丈。旧志:按城制旧高二丈,延袤四里三百五十步;南北半附山麓;隍深一丈。后频被水患,城址渐促。自康熙年间改修截筑,视昔规模仅半,城与山寨不相符矣)。二十八年,知县黄锦心继修,题其东曰迎紫,西曰永宁,北曰镇平,南曰成化。乾隆十八年,知县曹世鉴复增修之,改南门于西偏。道光十四年,邑绅孙扬祖捐银三十四万两,筑石根,墙至雉堞均用砖包,添筑东西二炮台,四门均建楼屋三间,改迎紫曰望函。同治八年,知县严德芬于成化门东开文明门。光绪十四年,知县徐锡王献以旧东门南向不便,改筑正东门,建朱衣阁于上。十九年,知县刘福荫重修永宁门楼;二十六年,知县顾騄增修之。民国后,城墙屡崩毁,随时修补。三十年,县长吕绍熊以旧镇平门汽车行驶不便,封闭之,而于街道直北开门,径达北关(城外桥洞,用旧桥石条箍成,系里人李忠智监修。是年七月工竣)。
  护城堤,明万历二十一年,知县马铎以漆同二水为城患,筑堤障之,自金山东环城,延接嶂山之麓。四十五年,知县刘泽远增修(旧志引前志:漆同二水,为城患甚;往多挑浚,以殃目前,縻费不资。马令乃作是堤,高下广阔,俱随水势;旁植杨柳数百。城赖堤全者已二十余年,因名曰马公堤。岁久渐溃,刘令增筑甚厚,驱水东去百丈许,患可永杜云)。经清迄今,历有修筑;最近为民国二十二年,石工颇固(又旧志云:县城东南隅曰花园,其地势最卑。古有石门,乃昔新兴坊大道,传闻当年骑马过桥下者,扬鞭才可及其顶。康熙二十四年截筑南北城,而西未及筑;六月十三日暴雨,西城三山水陡下,冲激而东,石门尽为沙泥淤塞。今石台犹在,其门迹去地仅尺许。上有白衣大士庙。按白衣庙今已改朱衣楼,即魁星楼也)。
  三、衙署设置
  1、县政府  在县城西北隅。大堂五楹,明景泰初知县樊荣建(西安府知府吴孟祺题其堂曰节爱堂,并为节爱堂辞,略云:“夫今之吏弊,大较有四:曰贪,曰酷,曰谄,曰傲而已。有一于是,罪何能逭?昔李文靖公沆,宋贤相也,犹曰:论语如节用爱人二字,尚未能行,终身诵之可也。非文靖能身体而默识,亦岂知其真未能耶?大哉圣言,义斯备矣。盖惟节用,则必视国犹家而不贪;惟爱人,则必视民如伤而不酷。不贪则其志卓,而何所于谄?不酷则其气平,而何有于傲?二善立而四弊去,非圣人之言,其孰与于斯?余自作县至今,每以是存心出政,而愧于未能;抑觉其得力处亦颇在是。乃思与诸贤共之,而以名其听政之堂。诚欲诸君予诵法圣言,直与文靖为匹,而余一日之长,得以乐观其成,是吾名堂之义也”。堂东为典史厅,西为銮驾库,后俱为积贮库。堂前东西吏舍各十二夹甬,皂隶站班房二。中为戒坊,旧有戒石亭,久废;万历四十五年,知县刘泽远新建;清康熙四十年,知县吴翰珍复毁。前卫仪门;西南为狱门。东为酂侯祠,祠前旧有寅宾馆,馆前有催科所。后废为马厩,旋改为仓。大门三楹,旧有鼓楼,重檐复屋,万历四十六年知县刘泽远所增建者,康熙四十年,知县吴翰珍拆毁。乾隆三十年,知县袁文观重建大门,改建鼓楼于东街。堂后为宅门,宅门之内,正厅五楹,颜曰退思堂;左右厢房各三楹。又后为内宅,宅东书室五楹,前有隙地;又东南书室三楹;宅西居室前后各三楹,西北为厩)。
  清同治十年,知县王兆庆重修;光绪二十四年,知县黄肇宏增修。光复时,二堂毁于火,民国五年,知事郭鹏重建之。二十五年,县长刘学海于东院建县府办公厅五楹,酂侯祠改建政警队。
  2、旧佐二衙署  典史署:在县署西南。清康熙十八年,知县雷之采增修。民国元年,知事胡应文改为监理财政局;十八年县长白如琳改为看守所。其他大都早废,如县丞署(在县署东。明宣德年间裁废)、主簿署(在丞署后。明万历年间裁废)、巡检司署(在县北三十里金锁关。清顺治十三年裁废)、漆水驿驿丞署(见《交通志》驿站)。
  3、旧行署及其他  如察院行署(在县署东南。明万历三十年,知县董廷范重修。清乾隆元年,知县张尔戬奉文拆毁;三十年,知县袁文观捐俸重建营署。后改为女子小学运动场,男女合校后,划归县立中学),布政司行署(在县署东。久废,后先农坛即其故址),按察司行署(在布政司行署西,久废)等。又如医学(在县治东),僧会司(在县治北门外重兴院),道会司(在县治清宁观),皆久废。
  按近年新置机关,分详各篇,此不复列。
  四、乡镇区划(附关堡村里沿革)
  明初编户二十三里(同川、东阳、南阳、西阳、北阳、上官、长宁、长乐、神水、丹青、柳池、修文、忠孝、永受、安阳、资惠、集贤、雷平、永受、阜厚、和丰。其一里失纪);弘治十五年,并一十三里(同川、东阳、上官、神水、南阳、丹青、修文、忠孝、长宁、永受、资惠、安阳、集贤);崇祯八年,并八里(同川、永受、修文、忠孝、东阳、安阳、资惠、集贤);十五年,并六里(按旧志载崇祯十二年,兵荒相继,饿死者几什九,故仅存六里矣);即清之同川、东阳、修文、忠孝(旧志:明洪武间,有王居敬者,应荐辟,历官怀庆府知府。靖难兵起,一家十口俱死署中。相传里名忠孝者,以唐孝子周智寿、周智爽、及王之尽忠而得名。然王之宦迹,史志难以稽考,旧志修于万历年间,何以逸而未载耶?姑附于此)、安阳、永受六里也。乾隆时,同川里领在城及村一百一十六,东阳里领村一百零八,修文里领村八十,忠孝里领村三十九,安阳里领村三十五,永受里领村一十五。东乡共九十九村,分十七堡;南乡共六十五村,分十九堡;西乡共一百二十村,分二十三堡;北乡共一百零八村,分十六堡(以上据旧志。旧志于六里下各列村名,四乡各堡下复将村名分列,兹从省)。里设里长,管田赋;乡有乡长,堡有保长,管治安。民元以后,初分六区十三联保;现为七乡镇,四十九保,八百八十一甲。兹分镇谱其村落,并考明其沿革。
  1、中山镇  此城关及近郊,凡七保(镇公所在第二保南寺沟)。
  第一保 (城内四街)
  第二保 (济阳寨 龙凤湾 南寺沟 萧家咀 安家坡 南关 桃园村)
  第三保 (印台山 杨家沟 杨家匾 背坡)
  第四保 (虎头山 北凹里 河东坡 北关)
  第五保 【宜古村 十里铺(分东西) 西王益村 蒲地王 南雷村 北雷村 官酒铺 苏家庄 五里铺】
  第六保 【东王益村(按旧志载元宗室益王之后,入明以王为姓,居此村,故名。并详《氏族志》。)高家原 高平原 店子坡 小豆村 郭家咀】 
  第七保 (灰堆坡 墙下原 韩家原 咀稍头 柏庙 桑皮头 孙家坪)
  上各保所属中,第二保之济阳寨有关建置沿革,特述如下:
  济阳寨 在县治西济阳山上。即故铜官护军,苻秦时设。有土城高数丈,为元末防守地,其前即两截泉也。明嘉靖间大修之(元末张良弼遣判院虎林赤、都事吴进贤,筑山寨为据守计,即此寨也。明嘉靖三十二年,虏报甚急,知县亢庆鸿乃大修之,得故窖,窖尚有元末藏粟;有洞,旁穿数百尺取水,今古迹犹存,即两截泉也)。迄崇祯间复大修之(附录邑人寇慎重修碑记如下)。
  明寇慎:重修济阳寨碑记(寇,明参政)
  环同皆山也,而济阳独耸然秀出,踞邑城上游。古人因其势而缮修之,垒山堑谷,而寨得以名焉。元末张思道尚屯兵于此,然旧迹湮没,仿佛仅存者,一井、一亭及城址而已。顷自崇祯己巳(二年),戍卒弄戈,亡命蜂起,延祸七年,乙亥秋,贼数万压境,吾同遂拉焉溃决,如振槁叶;焚虏杀掠,白日为惨;人人股栗,始聚众决策,而事济阳之役矣。时带守道江右陈公良训可其事,遂捐俸倡首。容城梁公奏发帑金二百四十两,以梁明经可贤、冯文学珍、温茂才所闻、刘茂才绵庚、孙茂才世绵董其事。时余方巡兵冀北,两儿瑞征、泰征、捐三十金倡之,而习威远孔言捐金四十两,寇武安遵典捐金三十两,杨别驾瑜以下亦输捐有差。于是募役程工,畚钎如云,鑱颓削漫,筑缺增高,而墉崔然,而雉翼然;复扼其要害,锁以重门;开二井以备缓急。邑之卜居筑室者,争先如鹜;其官署得请,亦草创十数楹,内外略如衙署。一时比闾鳞次,宁妇子,联亲戚,几幸有宁宇者,相庆甚欢也。然尚有虞者:西南平冈,漫足奋其驰骋。余方归里,适邑侯孔公甫临,借箸佥谋,咸谓惟高台可制。而艰于资,余复捐金二百两,而寇武安亦复以五十金佐之。凡备物酬庸,诸不给者,公悉任焉。为筑台三座,皆崇窿七仞;而中一台巍然杰出,尤为雄观。甃雉以砖,门以重扉;西南隅缭以崇垣,下抵深沟;连接层台,表里山河,以有此毕工者,公力居多焉。余杖屦而登,见断崖千仞,幽壑无际;远近诸山,若旌若盖,若螺若髻,若渴马游龙之赴海;幽阜连波,一奋一止,皆拱揖下风。噫嘻!高而险哉!倘亦秦关百二之一乎!因是有吊古之思焉。方其剪荆辟榛,伐山开道,以创兹壁垒也,勿论经费不资,其经画胼胝,心力与山溪俱尽矣。回首数十年前,荒田野草;倘非今日缮修,将日削岁浸,令后人求其败瓦颓垣,亦灰飞烟销而不可得。吁!亦可慨也!夫治乱相寻,如昼之必夜,呼之必吸;前人不戒,后人之师也。后之君子,勿狃安袭常,敝屣斯寨,复为后人追而叹之,则善矣。是役也,自甲戌(崇祯七年)迄丁丑(十年),首尾者三年,历事者三公:首事则东鲁房公讳思哲,襄中则楚沔萧公讳叔昌。而底厥成者则缺里孔公讳尚标也。后此督工,则有生员寇愔、乡约王家梁云(旧志附注云:按房公思哲,旧志不载,岂以其为署篆而逸之欤?明之官师,悉仍其旧,今亦不能援新志之例,列入宦迹;然有此碑,亦可藉以不朽矣)。
  清初寨有县署,康熙间始毁之。旧志杂记(卷十)载:济阳寨旧有县署,大堂、吏舍,俱如现署制。先时县令多居寨署;康熙初年,知县冯元飚乃移下城,夜为贼伤其臂。四十六年,吴令翰珍拆毁。今遗址犹存。乾隆三十年,知县袁文观为立碑识之。又署东有铅药库一所,储火药一百八硐。乾隆二十年四月十六日,知县曹世鉴移储于今署之东仓,方移就,击火出,烟焰弥天,人与木石冲激空中,死者二十四人,惊死一人,伤者一人,须萸瓦砾灰烬。先是移库前三日夜,风雨大作,雷电交驰,有磺气袭人,人咸以为兆之先见云。按今皆为公地,无建筑矣。
  2、黄堡镇  此南乡,凡七保。镇有旧城,在镇南二里(建筑年代不可考。史载晋升平初,姚襄自杏城进据黄落堡,秦苻生遗苻黄眉击败之。旧志谓即此镇。但就地势考之,当在黄龙山一带,龙与落一声之转耳)。北魏孝武帝时,为黄堡县(此据魏碑,尚待考。查耀县民乐园近年得魏碑一座,系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北雍州宜君郡黄堡县民人所立。黄堡南距耀县三十里,北距同官四十里,似无建县必要;然镇今存庙碑载黄堡瓷陶场始于晋,则北魏建县,或即以黄堡业瓷之故欤?抑同官分县也?分县之说,系父老相传,亦待考)。宋熙宁初,改建黄堡镇。在金尤为重镇(内有关帝庙,今圯;北有泰山庙,或云即德应侯庙改建,今为本镇中山中心小学)。明嘉靖二年,修寨于旧镇北二里(旧志谓嘉靖三十五年复筑堡城);明末因乱移镇于寨内,即今之黄堡寨城也(寨系独出之阜,西临小河,北临漆水、均高十余丈;东南土崖,高五六丈至七八丈。惟西北一角,有小道通北原。大可二百余亩,半住居民,半为商号,镇公所亦在焉。民国二十六年后,商号逐渐移于街市。旧志:镇西南有立佛湾,相传昔有延安人到过黄堡之南河,为暴水所溺,忽见岸立一人抒臂拯之,得不死。及抵岸,乃知其为神也。遂塑像立庙祀之,因名其地为立佛湾。又立佛湾南仅百步,俗谓“焦赞胡同”;道旁白骨如乱麻,相传焦赞昔日行劫于此,杀人之所积也。明邑进士寇慎“夜过黄堡故墟”五律:此堡创何代?经今成废邱。颓垣宿鬼火,残树号鸺鹠。露草牵衣泪,秋声动客愁。沧桑何足问?大块一浮沤)。
  第一保 黄堡镇 河东沟 瓦窑沟 韩家村 新城里 红崖上 小河那 吕家崖 &北寺里
  第二保 李家沟 漆家山 黑池原 杜家原 庙背后
  第三保 史家原 湾子里 孟家原 石家凹 杨家凹 嘴子上 远庄 文明原 大老池 黎家庄 韩家原
  第四保 梁家原 韦家原 长畛里 王家匾 凤凰村 土桥子
  第五保 董家河 党家河 董家圪塔 冯家桥
  第六保 南村 西柳池 东柳池 中柳池 吕家坡
  第七保 石凹里 王家原 石坡里 贺家原 新村
  3、文明乡  此西乡,凡五保(乡公所在干桥庙)。
  第一保 赵家原 南嘴 孙家河 王家河 炭窠沟 杏林 松林
  第二保 避难村(旧志:邑西二十里避难村,当宋元改革之际,军兴旁午,人心未定,保家一牌书两面,宋至则应宋,元至则应元。孤村孑遗,遭之如刲羊豕;惟此村可守,人皆避难于此,故名其村曰避难云。)&曾家坳 崔家坡 莫火村 鸭口 川口
  第三保 刘家咀 要险 南嘴 南头 孝慈村 西头 生地凹 簸萁掌
  第四保 演池村(分上下) 龙尾村(分上下) 吕村凹
  第五保 寇家原 党家原 圪豆村 要险 石古村 张村 神周村 郑家河 胡芦村 边家河 化沟里 庙底里 范寨
  4、石柱镇  此亦西乡,凡十保。镇为北魏所置石保故县地【旧志:“石堡县,在县西北五十里,即今之石柱原也。石保在北魏时原统于中部郡,魏书地形志:中部郡领石保县。周闵帝元年,进阎庆为石保县公,即此。今又名故县村”。按今分二村:曰石柱原,曰故县村,皆有堡(属第一保)。居民均业农;近以镇公所驻此(在开福寺南碉堡上),始有商民三数家耳】。
  第一保 活龙村 京兆村 木章村 石柱原 故县村 庄家咀
  第二保 青龙村 阿来村 克坊村 金圪土劳&&&吊咀里
  第三保 东窑里 西古村(分上下) 僧寅村(原有堡,在县西六十里,其南三里隔沟有庵。昔传庵住比丘七八十人。齿渐繁,有道行者日讲内典,弟子等在堡左右,朝耕夕耨,以资斋供。明末渐散,后即以僧寅名村。今僧寅南三里之菴里村,即其遗址)&张家湾 墓坳里 杨家原
  第四保 阿古村 铁龙头 卢家原 峁里 上安村 沈家壕 毛家山
  第五保 韩古庄 杨皮坳 马咀里 穆家塬 崭头原 白联
  第六保 腰节村 白石(分上下) 光明村 马原
  第七保 皇家原 上官 沟西 东古庄 西古庄 开福村 开福咀 李家咀
  第八保 修文 同德 吴庄 来兴(分上下) 卢村(分南北) 坳里 南堡子
  第九保 梁寨河(分南北) 庄子上 韩家原 子田河 龙首 焦寨 桃园 杨庄
  第十保 市上 掌儿沟 县头原 白原
  5、红土镇  此东乡,凡七保。镇建自宋时,以方围数十里皆系红土层而得名也(有堡寨二:一为孙家堡,住居民;一即红土镇。堡用土寨成,周围一里有奇,内驻镇公所,有商号十余家)。
  第一保 萧家渠 店子村 西王家 乌泥川 菩萨里 冯家原 李家湾 红花沟 &邵家沟 背倒树塔 簸箕掌 孙家匾 孙家堡 西山
  第二保 西庙塔 八面窑 槽子窑 铁炉 萧家塔 桐花沟 上塔 伍家塔 铁家庄 罗圈崖 租子沟 望夕塔 红崖 艾家庄 杨家塔 马塔里 套家塔 余家河 高家沟 观音堂 陈家河 老虎沟 田家窑 李家塔 党家硷
  第三保 庞家河 太和寺 坡石村 苟儿村 鳌背村(分南北) 罗家塔 坡底 下枣园 庞家堡 北窑上&
  第四保 周家灵 麻家庄 车防沟 高家沟 谈家庄 蔡庄塔 祁家沟 崖窑 北崖窑 唐家原 史家河 刘村 尖角 寇村 老池 党家塔
  第五保 萧家沟 萧家河 水沟 许家沟 膺家堡 官庄 北沟 甘草原 南神阁 北神阁 许家那 河家沟 橡树峁
  第六保 高寨湾 童家原 官道上 南古寨 北古寨 要险里 上枣园 三棱圪塔 李家圪塔 原树上 柏树峁 
  第七保 圪列神庙 鹞子沟 大要险 寨子沟 北台子 灰嘴子 云梦山 瓦渣岭 南堡子 东塔里 孺子河 三丈河 柳塔里 北窑窠 小石盘 奓坪里 王家河 古深 南斗村 高家沟 
  6、陈炉镇  此东南乡,凡七保。镇在县东南三十里,盖以陶炉陈列而得名也(莫考所始,相传黄堡镇陶业废后,居民移陶于此。村长五里有奇,居民沿崖以瓷砖甃洞而居,上下左右,层叠密如蜂房)。建有四堡【在南曰南堡,北曰北堡,西曰西堡,又曰崔家堡,西堡之南曰永受堡,均以瓷砖砌就,各约数十亩,除南堡外,各有居民二三家至十余家。其建始皆不可考,惟崔家堡系明崇祯丙子所筑(据清乾隆间镇进士崔乃墉炉山风土记所附炉山图歌跋语,谓崔家堡作于其曾祖竹公,当崇祯丙子丁丑间,以避流贼之乱;居民于承平后尽移去,惟其家守旧庐百余年云。按今崔氏旧祠尚在堡中。兹附录此歌,以明二百年前本镇之景物:“凭心遥写陈炉山,欲作寰瀛画壁看。悬之斋中日夕坐,默然如归石城巔。石城东峰对我堂,卓起文笔摩青苍。北峰对峙如朝日,俨然云屏列前行。有路可寻兴山寺,古庙孤槐彷徨是。南堡西堡咫尺间,疑有铜梁和尚至。为指湾环高家村,委蛇陂陀达柴门。宛如身在佛殿前,安得以呼响山垣。葱茏柳树杏花烟,仿佛石桥流水边。青帘瓷瓯应还在,不得游行日翩跹。欲寻我友招携处,清凉寺外参差数。上崖下崖前后湾,石洞土屋独记取。记取破屋临石台,柴门一径撑古槐。餐霞洞有旧书籍,悄然寻思见章句。试取石橙登楼望,西原露草心凄怆。年年封树客魂中,不如亲依白云嶂。白云迢递去无穷,纸上犹堪认旧丛。云山点染人心曲,泉石烟霞有路通。一廉深下篆香清,寻梦时时诗句成。他日松菊相对处,醇醪蘭蕙话丹青。”又咏陈炉镇七绝十首录三:“岭上棲云岭半霞,苍崖碧树出人家。层层洞口琼云护,九岛三山向背斜。有巢营窟周陶复,寥寥千家烟火迷。山外遥看长不夜,星流月奔互参差。一轮旋转地浮空,范土为形物象工。赤炭洪炉如炼石,前民利用酬神功”&)。四堡四方相向,各距三五里,中为陶民所居;有东西二街,东曰上街,西曰坡子;居民七百余户,为本县之首镇焉。陶瓷及煤业均盛,详《工商志》及《矿业志》】。
  第一保 暗庄子 王石凹 潘家河 四合沟 半截沟 雷家坡 崖窑 沟口 黄古寨 马家河 张家村 安和村 张家坡 芋园里 罗家山(分东西)
  第二保 上店 魏寨 石窑上 罗家岭 任家湾
  第三保 立地坡 安村 马村(分上下) 壑险 店儿上 魏湾里 杜家凹 岭背后 柳沟里 杨家岭 西嘴里 雒家圪土劳
  第四保 傅家嘴头 屽峪村(分上下) 罗寨 周家村 枣儿村 张家沟 枣园子 赵家窎 南洼里 郭家渠
  第五保 马家窠 南头 腰街 北头 北沟 水沟 盐店匾(镇公所驻此) 后崖上
  第六保 窑院里 永受村 关家嘴 崖窑里 水泉头 坡子里 湾里 桥南北
  第七保 宋家崖 嘴头村 高家那坡 双碑原 上原里 平原上 王家院 穆家庄 东西义兴 孙家坳
  上第三保之立地坡,昔曾建镇,特叙如下:
  立地镇  在县东南四十里石马山麓(石马山为东南诸山最高之峰,以山似石马故名。上有白马庙,互详《地形志》),建自宋时,陶业亦盛(山南有盆景峪,相传宋杨六朗曾与胡人拒战于此,今农樵尚偶拾其箭簇云)。明代为秦王府琉璃厂址(盆景峪中有陶窑之迹,殆厂址所在也。厂存碑文,详《工商志》)。山上有宝瓶堡【依山顶以瓷砖修砌,其建筑年月已不可考。惟明末七义烈曾据守此堡(详《军警志》)。今堡内已无居民】。
  7、金锁镇  此北区,凡六堡。镇有金锁关,历代均为重戍(旧志:在县北三十里。关有神水峡,高山夹峰,绝壁千尺,水流汹涌,响震山谷。实为榆塞秦关襟喉要地。魏收志同官有关山,疑即此也)。明嘉靖间,筑关城,设巡守官(明嘉靖三十年,巡抚张珩议以鄜州南下省城,金锁关至为冲要,宜筑城戍守,以防套寇突犯。从之。三十二年,参政张唤命知县亢庆鸿始筑关城及二水关,置巡司,设守备驻扎。按关门三座:通延榆者二座,通宁夏、甘肃者一座。皆用石条砌成。第一座关门有石刻金锁营三大篆字。城堞由关门东越同水,至女回山巔,筑寨一座,异常险固)。明末流寇毁之,清初乃裁移巡守诸缺【崇祯六年,流贼号八大王,率众二万余攻城,城陷,官民庐舍焚僇殆尽,于是关城遂废。清顺治十三年,裁巡司缺。康熙十七年,移守备驻耀州。旧志云:“乾隆二十六年,陕抚明公巡边行县,议欲复修;寻以调任江西去,不果。”按今城堞已圮,字匾无存,惟关门及寨尚存,关后半崖有石佛像一尊而已。镇公所驻第一保纸坊。明王崇古“同官道中春雪即事四绝”之一:金锁关雄雪阵屯,凝华积翠失山村。乍闻羌笛落梅调,疑是春风度玉门。又“金锁关即事”七律:牡丹川北兜零发,柳树坪西羽箭稠。分陕独怜金锁夜,抱关犹记玉门秋。征人倚堞烟双峡,病戍筹边月半楼。稍喜嫖姚整戎幕,荒村拂曙听鸣鸠(按王为明嘉靖间延安兵备副使)】。
  第一保 窑窠 渠村(分前后) 宫家原 炉子上 庄子上 西村 路家原 马杓沟 罗圈里 前畛里 柳湾 顺河村 王家坡 纸坊(镇公所驻此) 走马梁 塔里 中村
  第二保 要险 郭家河 冯家河 蔡家原 前台上 南台上 堡子(分前后) 西沟里 张家岭 石板坊 周家河 南沟里 灯盏窝 里村 爱博村 由家峁 路村 蒲家山 西华圪塔 蒲家沟 上官山 对面山 石窑 
  第三保 花石崖 姚湾 仲家山 姬家山 郝家坊 庙山 韩家峁 老窑子 范市 崧章 金马庄 金牛庄 南沟里 卞家庄 棉花坡 半截沟 霸王庄
  第四保 金锁关 高崖底 庐家凹 马连滩 草店子 石桥 花庄子 寇家庄 稻草漥 仓坊坪 堆底下&&细子梁 菜里坡 桐树圪土&劳 官地&&坟沟 李家山 杨家坪 前河里 台台沟 酒沟 庙湾 李家沟双山 南湾 &塔泥河 草沟 高桥 十五里铺 新庄子 庄子(分前后)
  第五保 香炉山 滑子坡 庞海 菜庄子 东塔 鸭蹄沟 王家原 后龙坊 龙坊 杨家河 西河里 要险 细米梁 西沟岔 西豆沟 槽头 鹿角凹 高家科 三门寺 葡萄村 河村 槽里 黄家塔&
第六保 沙家原 李家庄 马入沟 匣子(分前后) 武家河 枣庙 雷家沟 武家原 梁家塬 何家原 安乐村 山底下 县口 深沟 麻子沟 许家峁 窑里 马家原 刘家埝 翟家庙 马家村
 &(按,明患套虏,故同官建置,多于清时,然无当与地方之荣枯也。兹附旧志所载二诗,可观其概。明参政陈其学“同官夜意”七绝:荒城夜雨滴梧桐,夹膝无情梦事空。漆水铜川烟正冷,不知何处落征鸿!又明主事叶懋赏,“同官有感”七律:宜君百里入同官,满目萧条未忍看。闾巷半随风雨圮,村墟空有雪霜寒。三边逆虏师难退,二月新丝肉却剜。无限幽情随漆水,夜深鸣咽下高滩。)
同官县志卷三
  旧志列纪事一目,所纪大抵历代兵争匪患之有关本邑者,今为大事年表,是固宜采,然大事岂限于兵匪?抑且摭拾殊未备也,兹亦未遑搜补;若乃建设之与文化,诚足以称大事,亦仅就各篇中择次其荦荦者,旁求博稽,皆待异日。虽然,一邑单纯,事未必大,国内外大事实为其来龙去脉,倘衬托以观之,则二千年来之邑乘,其梗概固不外事,是在善读者耳。
国内外大事参考
汉景帝二年
(西元前一五五)
&初置礻殳礻羽&县,即本县及宜君、耀县地,
&属左内史。
&时周亚夫等屯兵备匈奴
汉桓帝永康元年
(西元一六七)
&先零羌寇关中礻殳礻羽&,张奐遣兵击破之,
&礻殳礻羽&平。时奂以九卿督幽、并、凉三
&州。(后汉书。旧志误入晋,因惠帝亦
&有此年号也。)
&上年大秦王(罗马)安敦
&入贡中国。倭国大乱。
&置频阳县(县地属之),隶冯翊郡。
&晋惠帝元康六年
&(西元二九六)
&卢水胡反,北王也 太守死之。都尉张光
&避戍马栏山(按县北有此山,参《地
&形志》;但&宜君亦有此山),贼围百
&日不解;梁王彤遣司马索靖救之,光
&得还长安。(靖即北地太守湛之子,父
&子并有功北王也 。乔三石耀州志)。
&齐万年及羌胡反,明年周
&处与战败死。时罗马分东
晋怀帝永嘉三年
&(西元三0九)
&秋七月,平阳人刘芒荡自称汉后,狂
&诱羌戎,僭帝号于马栏山。支胡五斗
&叟郝索聚众数千为乱,屯新丰,与芒
&荡合党。征西大将军南阳王模遣将淳
&于定破茫荡、五斗叟,并斩之(晋书
&怀帝纪)。
&刘渊自称汉帝,都平阳。
&罗马始禁虐待天主教徒。
东晋成帝咸和八年 &
(西元三三三)
&北羌四角王薄勾大等扰北地,与石斌
&相持;石蹈等率骑夺勾大之后,与斌
&夹击,破之,勾大奔马栏山。(晋书)
&时赵帝石勒死,子弘嗣
(县地属赵),明年,石虎
&篡立。晋陶侃卒。
国内外大事参考
&东晋孝武帝太元 
&九年(西三八四)
&姚苌屯北地,秦帝苻坚讨之于赵氏坞(晋书。地在县北二里频山之南),又
&揠同官川水以困之(当在济阳寨。并
&详《古迹志》)。
&上年苻坚侵晋,大败于肥&
&水;是年姚苌自称秦王。
&明年,坚被杀。晋谢安卒。
&后魏太武帝太平&
&真君七年(即宋
&文帝元嘉廿三年,
&西元四四六)
&罢苻秦时所置铜官护军,始置铜官县(当在今县治东南十里高坪原),属北
&时魏毁佛寺;平西域。宋
&克林邑(今安南境)。
&后魏孝文帝太和
&八年(南齐武帝
&永明二年)
&令铜官以席布充税(魏书)
&明年,魏诏均田;禁巫
&后魏孝庄帝永安
&元年(梁武帝大
&通二年,西元五
&铜官及所析土门县(宣武帝时析置),
&自北地郡改属宜君郡(后至西魏因
&上年天竺禅僧达摩来广
&州。东罗马行民法。
&周武帝建德四年(陈宣帝太建七年,
&西元五七五)
&始改铜官为同官,徙治(在今县治东
&北一里频山下),属宜川郡。
&明年,周破齐灭之,中原
&全归周。是年英吉利始
&隋炀帝大业二年 (西元六0六)
&省土门县(并省宜川郡),以县隶雍州(隋末复改属宜君郡)。
&始置进士科。明年筑长城。&
&倭国遣使来。
&唐太宗贞观元年
&(西元六二七)
&县属宜州(宜州系高祖武德初罢宜君
&郡所改置。是后终唐世,县或属宜或
&属雍,详《建置志》)。
&分十道。征突厥。前五年
(武德五年西元六二二),
&穆哈默德为回教王,回教
&纪元元年。
&唐高宗上元元年
&(西元六七四)
&十二月丙子,党项寇美原、同官、大
&掠而去(通鉴)。
&帝称天皇,后(武氏)称天 
&后。时吐蕃入寇。
&梁太祖开平二年
&(西元九0八)
&县自京兆府改属同州
&晋王李克用卒,子存勖
(即后唐庄宗)嗣。明年
&梁自大梁迁都洛阳。
&后唐庄宗同光元
&年(西元九二三)
&县始自同州隶属耀州。(以后历宋、
&金、元、明、迄清初皆同)。
&是年灭梁,都洛阳。明年,&
&岐王李茂贞入贡。
&宋高宗建炎二年
(即金太宗天会六
&年,西元一一二
&冬十一月,王庶至京兆,节制陕西六
&路军,授曲端团练使,充节制司统制,
&端不欲属庶。金谍知端庶不协,并兵
&攻郎延。时端尽统泾原精兵,淳化;
&庶日移文驱其进兵,端不听。乃遣吴
&玠攻华州,拔之。端自分蒲城而不攻,
&引兵趋耀之同官。后迂路由邠之三
&水与玠会襄乐。
&明年,帝奔镇江。金陷南
&京(归德府),立刘豫为
国内外大事参考
&明太祖洪武二年
(西元一三六九)
&常遇春入关中,元驻县守将遁去,遇
&春遣典史高护抚定之(旧志据乔三石
&耀州志)。
&是年陷元都,元帝北遁。
&明代宗景泰元年
(西元一四五0)
&知县樊荣,奉檄筑城凿池(详《建置
&上年瓦刺执英宗北去,是
&年请和。后三年(一四五
&三)土耳其灭东罗马。
明宪宗成化十九年(西元一四八三)
&县城数圯于水,知县颜顺续筑成之。
&明年,四川地震三百余次。
明孝宗弘治元年
(西元一四八八)
&漆水溢,东城崩,知县王恭始作石堤
&王恕辅政。前二年,葡人
&始发见南非洲好望角。
&明世宗嘉靖二十
&六年(西元一五
&知县亢庆鸿修济阳、永宁二寨,时俺
&答入寇,抵宜君,闻有备,遁去(旧
&志云:北虏万骑从长城而下,同官戒
&严;顷以崎岖不便,长驱遁去)。
&时曾铣总督陕西军务。是
&后俺答屡寇北边;倭寇浙
嘉靖二十九年
(西元一五五0)
&巡抚傅凤翔行县,念民贫苦,且邑当
&南北西延之冲,转运繁剧,乃议留驿
&传银每年百二十两为用直费,刻石仪
&门下以为常规(后至万历十年,后裁
&之,转输不灭往日,而所议规辄中止,
&于是民日益劳,不任供送矣。旧志。
&参辅《财政志》)。
&俺答犯京师,焚掠引去。
&耶稣会教士始东来。后八
&年(一五五七),葡人得
嘉靖三十八年
(西元一五五九)
&知县杨万祺始修县志(今早佚)
明神宗万历元年
(西元一五七三)
&知县吴洸创建城楼砖堞(详《建置
&张居正辅政;以武备废驰,&
&诏举将才。上年西班牙人
(西元一五八0)
&知县杨光溥重删县志(今亦佚)
&丈量天下田亩。明年,意
&人利玛窦来华。荷兰始建
万历十二年
(西元一五八四)
&回众千群啸聚文王山,劫掠纸房、陈
&炉诸村,居民大震动;大军平之(又
&宣传富平人欲穿红土坡山,引水灌美&
&原以下田,诸村居河饮者皆忧之。事
&前年免天下逋赋。张居正
&卒。时满洲部长努尔哈赤
&起兵侵辽东。
万历十八年
(西元一五九0)
&漆水崩城北门(迎恩门),知县屠以钦
&改置正北门(名镇远门)。后三年,知
&县马铎筑雍城,建宣威门。又筑堤障
&水,名马公堤。
&后年,宁夏孛拜作乱。日
&本陷朝鲜。
国内外大事参考
万历四十六年
(西元一六一八)
&知县刘泽远聘邑进士寇慎重修县志。
&创问以书院。增筑护城马公堤。
&前年满洲主称帝(清太
&祖),建元天命。是年侵辽。
&后三年取沈阳,定都辽阳。
明思宗崇祯七年
(西元一六三四)
&贼师满天星等,率十余万人攻破县城,
&杀掠劫烧,人民奔山上据守,经三日
&贼始去。时总兵某提兵二万驻耀州,
&置酒高会,置若罔闻(旧志)。
&是时流贼四窜,五月陕贼
&再陷凤县、汉南;六月,洪
&承畴等贼汉中,贼诈降,陈
&奇瑜信之。贼出栈道,陷麟
&游、永寿,故及同官也(二
&申野录)。
(西元一六三七)
&知县孔尚标缮器筑堡以御寇(十三年,
&补修县志)。
&上年李自成大掠陕西。时
&满洲改国号曰清,征降朝
&鲜。英人始来广州。
崇祯十五年
(西元一***二)
&冬,闯贼盘踞省城,遣伪将刘宗敏率
&贼数十万攻延绥,道经邑境,居民逃
&窜,闾阁一空(旧志)。
&自成复陷开封。明年破潼&
&关。又明年陷北京。
清世祖顺治年
(西元一***四)
&闯乱旱荒,死亡十七,村墟田芜,而
&钱粮仍额,知县熊封力请得除去粮九
&千九百余石,以入抛荒,民稍得生。
&元年李自成自北京西奔,
&二年死。上年法王路易第
(西元一***九)
&流贼刘洪才攻掠,县城陷,知县何得
&美死之。(旧志七年三月刘洪才乘叛将
&王永声势,率贼二千余陷城,民奔山
&寨固守,会吴王大兵至,遁去。按寇
&慎七义烈碑记作“已巳”,乃“巳丑”
&之误,巳丑即是年也。参《人物志》
&摄政王多尔卒。河西匪乱
&是年始平。明年,明永历
&帝(桂王)奔梧州。郑成
&功侵漳州。英克林威尔责
&英王罪,杀之。
清圣祖康熙元年
(西元一六六二)
&教谕纳以洪倡建学宫,文庙一新。
&上年吴三桂兵入缅甸,杀
&永历帝。郑成功卒于台湾。
&诏禁女子缠足。
康熙十七年
(西元一六七八)
&移金锁关守备官于耀州
&吴三桂称帝于衡阳,寻死。
康熙十八年
(西元一六七九)
&知县雷之采截筑新城,隔三山于城外。
&修明史。开博学鸿词科。
&后三年顾炎武卒。
康熙六十年
(西元一七二二)
&庆阳饥民劫掠西乡演家池数村,知县
&董沾率乡兵逐之,皆遁去。
&上年平西藏。后二年,青
&海反,年羹尧岳锺祺平之。
清世宗雍正十三年(西元一七三五)
&知县张尔戬重建明伦堂。改耀州为散
&州,县始属西安府。
&准葛尔部请和。英创石
&印。前三年(一七三二),&
&华盛顿生。
清高宗乾隆十七年(西元一七五二)
&知县曹世鉴重修文庙
&上年南巡。颁经史于书院。
国内外大事参考
乾隆三十年
(一七六五)
&知县袁文观新修县志。创立颖阳书院。
&平回部乱。时英人瓦特始
&创蒸汽机。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西元一八三四)
&邑绅孙扬祖捐银三十四万两修城,均
&用砖包,添筑炮台(二十六年勒赐云
&南道世职)。
&后五年中英鸦片战起。前
&五年英始成铁路。法国七
&月革命。比利时独立。
清穆宗同治元年
(西元一八六二)
&春,回变起,县西乡韩家原有回民数
&十家,知县张德立系而抚之,无扰(详
&《吏治志》)。
&上年始设总理各国事务衙 
&门。普王维廉第一立。时
&美国南北战争起。
(西元一六二三)
&九月,冯元佐由富平来。踞陈炉镇劫
&掠,势大震;其党程景鹏号副元帅,
&分踞黄堡镇、石柱镇及济阳寨。嗣受
&招安讨回,兵败,元佐死,景鹏逃同,
&为其下属雷致远所杀。
&左宗棠定浙江。明年,曾
&国荃拔金陵,洪秀全自杀。
&又明年,捻扰北方,僧格
&林沁战没。又明年,回人
&陷伊黎。总理生(同治五
&年,一八六六)。
(西元一八六七)
&二月,甘省回众突入耀州、蒲城县城
&陷。八月,刘典与高连升率所部趋耀
&州,前队抵同关,回遁中部,高命总
&兵刘端冕率轻骑追之。十月十四日,&
&回众复入黄堡镇,劫去军粮二千七百
&斤,扰及近城十余里之宜兴村及高家
&原,刘孝忠驰击之,窜焦家坪。
&东捻平。十月,刘松山等
&由白水、洛川、进驻宜川、
&延川、延长,追剿西捻另
&股勾结回众之犯耀州者。
&普败奥交和,德奉普王为
&盟主。明年,日本明治天
(西元一八七0)
&回变略定,高连升部自洛川移驻宜君
&杨家店,因闹饷哗变,戕主帅,焚掠
&及县城,居民避入山寨,城市一空。
&桂锡祯率兵拒守,讨平之(互详《军
&警志》武职谱)。
&天津焚教堂,杀法人。普
&法战起,明年,普围巴黎,
&和;普王为德帝。俄占伊
&黎。又明年,曾国藩卒。
清德宗光绪三年
(西元一八七七)
&大饥,人相食,逃入甘者甚多(参《救
&济志》。凡历代天灾均见救济志,本表
&左宗棠征回,明年定新疆。&
&英王始兼印度帝。美创电
光绪十六年
(西元一八九0)
&基督教初来县传教
&曾国荃卒。明年立北洋海
光绪二十四年
(西元一八九八)
&巡抚魏光涛派标兵兴筑耀同驿路。(先
&是驿路缘山偪仄,驰驱不便,是后始
&成坦途)。
&西太后复听政,杀维新党
&六士,是为戊戌政变。上
&年德占胶州湾,是年俄租
&旅顺,英租威海。明年法
&租广州湾,英租九龙。
光绪二十六年
(西元一九00)
&大旱,饥,开当平仓赈济,后补道江
&西潘民表捐财散放,又于西安行在请
&准发帑(互详《救济志》)。
&八国联军破北京,后及帝
&奔西安。明年,辛丑和约
&成,赔款四万五千兆。
国内外大事参考
光绪三十年
(西元一九0四)
&潘民表呈准总督升允,建窑复兴同官
&瓷。寻卒,事遂辍(互详《工商志》)。
&日俄开战于辽沈,中国守
&局外中立。明年俄海军败,
光绪三十一年
(西元一九0五)
&改颖阳书院为小学堂(详《教育志》)
&派戴泽等考察各国宪政。
&明年,预备立宪。
(西元一九一一)
&中美订立合同,开采县北四十里金牛
&庄煤油。改革后仍采炼,欧战起始辍,
&机器为军人毁作造***之用(互详《矿
&业志》)。九月初六日,革命军起,逐
&官吏,焚二堂,十月,薛其昌,王守
&身率队驻县,三日宵遁。省派总查朱
&汉廷巡县,委典史黄慕臣权县事,人
&十二日清帝退位。上年日
&本灭朝鲜。是年西藏外蒙
(一九一二)
&中国同盟会陕西支会同官分会成立。
&旋改为中华国民党支分部(详《党团
&志》)。九月省议员初选议员十二人,
&次年一月赴省复选,寇之苏当选,梁
&文德候补(详《自治志》)。
&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旋
&北迁。明年,国会选举袁
&世凯为正式大总统。明年
&解散国会。
(一九一四)
&袁世凯帝制运动酝酿,国民党县分部
&无形解散。
&裁各省都督。欧洲大战起。&
&巴拿马运河开通。
(一九一五)
&四月,陕西巨匪郭坚率三千余人经县,
&陷城寨,肆淫掠(详《军警志》下同)。
&日本提二十一条迫我承
&认。冬,西南起义。明年
&袁世凯改元洪宪,五月死,
&黎元洪继任。
(一九一七)
&张勋复辟,旋败。我对德
&奥二国宣战。
(一九一八)
&一月,套匪卢占奎扰同。三月派杨生
&荣驻同,开炮局。次年九月,曹老九
&率匪军驻扰县南黄堡镇。
 缔中日军事协约。欧洲大
&战止;明年,巴黎和会开,&
&我国代表拒绝签字;五四
(一九二0)
&三月,靖国军各路与泾阳驻军互争县
&城,旋调解。十一月田维勤部营长王
&某(号小王)率变兵陷县城,复攻济
&阳寨,未得逞。
&直皖内战起。国际联盟成
&立于瑞士。
(一九二一)
&春,靖国军变兵张老四率匪众占据县
&广州非常国会举孙文为大
&总统。华盛顿会议开。
国内外大事参考
(一九二四)
&驻军许天兴设炮局,征民工大造***弹。
&国民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县党部成
&立(详《党团志》)。
&前年直奉内战,是年再起,&
&国民军入北京,执政府成&
&立。明年,总理卒于北京。
&上海五卅事件起。国民政
&府成立于广州。
(一九二八)
&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驻县。县公署
&改称县政府,知事改称县长。
&上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是年济南惨案起。六月,
&国民革命军入北京,改为
&北平,南北统一。
(一九三二)
&县长侯景贤重印乾隆间旧县志
&上年九一八事变起。是年
&上海一二八事变起。
(一九三三)
&实行禁烟,县为第一期禁种县份,铲
&除烟苗(详《卫生志》)。六月异党刘
&子丹等侵入西区石柱原一带,区助理
&韩广盈及团十八名死之(详《军警
&日侵长城一带。塘沽协定
(一九三四)
&三月十一日刘子丹陈学鼎等,侵入南&
&区黄堡镇及梁家原,区长梁崇峻及居
&民范清海死之(详《军警志》)。
(一九三五)
&咸榆公路同官段完成。八月东北军北
&开过境。架设环境***。县境烟苗铲
&绝。实行烟民登记,成立戒烟所。始
&征储县仓谷一千石。
&实行法币制度
(一九三六)
&续征县仓谷三千五百九十石
(一九三七)
&一月,异党贺龙由富平率兵驻扎陈炉
&镇、立地镇、及黄堡镇至县城附近(详
&《军警志》)。
&上年双十二事变。是年七
&七事变起,抗战军兴。十
&一月,迁陪都重庆。
(一九三八)
&一月,县奉令实行征兵。第十六军董
&钊部驻县监修碉堡。
(一九三九)
&县府设禁烟科
(一九四0)
&七月中旬,异党侵扰西区石柱镇六、
&七、八、九、十、各保。十二月,驻
&县后方医院伤兵李永成等发生暴动
&(均详《军警志》)。是年县改属第三
&行政督察区(原属七区)。第二战区在
&黄堡镇设立铁工厂、造纸厂。
国内外大事参考
(一九四一)
&县奉令田赋征实,于下忙开始。县立
&初级中学成立。整理街道,筑碎石路,
&开辟北门,省银行在县设立分行。始
&课所得税及利得税,成立查征所。一
&月始征煤炭产销税。组设各级合作社。
(一九四二)
&五月土地陈报开始工作(十二月,即
&报完成,旋呈请复查整理)。七月一日
&陇海路咸同支线黄堡站正式通车。县
&银行成立,屠宰税改归县政府征收。
(一九四三)
&设立卫生所
  上表于民国十七八年以后,县事加详,为便稽考也(表中未悉载者,分详于各志中)。国内外大事较略,为时代甚近,尚易联忆而得也。
同官县志卷四
  &一、地层排列概况:
    &1、奥陶纪石灰岩    
    &2、石灰二叠纪含煤系(图一至图六)
    &3、三叠纪:甲、下三叠纪(石千峰系);
          乙、上三叠纪(延长层)
    &4、侏罗纪:甲、下侏罗纪(瓦窑堡煤系);
          乙、上侏罗纪(安定层及宜君层)
    &5、红色土
    &6、黄土层
    &7、近代冲积层   
 & 二、地层分布略图(图七)
 & 三、地质演变略史:
    &1、海陆变迁
   & 2、褶绉(图八) &
  &3、断层(图九图十)&&
  同官山谷纵横,矿藏丰富,地质构造,较为复杂。经省建设厅技正白士倜氏于民国二十五年调查邑东南一带煤田地质,著有同官煤田地质一篇;三十一年,白家驹氏复受本省第三区专员公署之委托,著有陕西省第三区七县地质志,志中亦于同官为特详。兹摘取汇编,略增地名,则亦访询于矿区而得者,要皆概况,尚冀专家继此实勘而详察之,于邑之富源,当更能有所发见也。至若矿质产量,开采经营,则矿业一志,别为专篇,合而观之,俾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相携而并进,则所造于斯邑者,无量也夫,无量也夫!
  一、地层排列概述
  同官高原,系由红色土及黄土所构成,较古岩层,为所覆盖,惟东北西北东南各山岭及有沟谷之处,始见零星局部之岩层露头,欲藉此区区者以确定各地层之排列,及其厚度构造,实属不易。兹先将境内所有之地层,自下而上,分别述之:&
  1、奥陶纪石灰岩
  奥陶纪石灰岩来自山西,经韩城(曾发现于龙门一带,称为龙门石灰岩)、白水、而至县境内,是为同官最古之岩层,分布于县境南部。由白水经蒲城界入境后,经西峪口、明王寺、而至陈家河之东,复沿老虎沟、余家河、潘家河、直至陈炉镇东之任家湾。复自上店以南,沿富平交界处西南行,组成北嘴梁、东罗山、橡树梁、石马山、立地坡、鳌北山等巍峨山脊(高度另详《山水志》)。西行至孟家原、湾子村、史家原沟中,则忽隐忽现;蜿蜒至黄堡镇南之土桥子、王家匾,又概成低缓之丘陵(伸展入耀县境者,则成有名之药王山)。其在黄土原内出露者,东起陈炉镇西之嘴(一作咀)头村,经宝贝梁、周家村,至罗寨、上屽峪村、下屽峪村等处,虽多为黄土或红色土所覆蔽,然可于沟谷间侵蚀深处见之。再西展至二十里铺、药王后洞及石坡山、铁龙山、毛家山一带,则此灰岩拥起成山峰矣。
  本纪灰岩大部成块状,层理模糊不清。色青黑带蓝,亦有呈灰白色者。发现于县境东南山脊及西展各地者,为此灰岩出露本区各县者之最下部。其上覆以层状灰岩,层厚由二十公分至一公尺,色灰黄带红;亦有青灰色者,显露于铁龙山、石坡山及上店至光明寺之间。再上则覆以深灰黑色之板状灰岩,为本纪灰岩之最上部,成层最薄,薄者仅半寸,厚者亦不过一尺,断面常显方解石晶面(大抵表皮皆风化呈***。质坚硬,击之发火星,方解石呈脉状)。又前述之层状灰岩内,常夹有青灰色页岩一层,厚一尺至二尺不等,可作陶瓷器之釉药(如在潘家河西之石灰岩中,夹有板岩一层,却厚十余公尺,因逆掩断层关系,受动力影响,呈破裂卷曲之状。此种板状石灰岩,各层厚薄相异,由四五公厘至十公分不等。面极平整光滑,击之其声铮铮,宛如磬音。板岩之最上一层,厚约半公尺,略含矽质,内有馒首状之结核。其下一层,内有同心之轮行条文,并夹有极小之燧石。板岩各层,剥落至易,面亦平坦,土人常用作铺地材料。其质之细致者,亦用作瓷器之釉料)。
  本纪灰岩之总厚,就立地坡南与富平交界之白靖峪中测得者,约二百五十公尺,惟尚有埋没于黄土下之部分,未计入耳【因底部尚未出露,故灰岩厚度是无法测得。但据民初美国煤油技师王国栋(H.L.Fuller)马栋臣(F.G.Cllop)在其他区域所测者,为一七00公尺】。
  本纪灰岩与较新之石炭二叠纪煤系,以最鲜明而不整合之关系接触面上(至其与较古岩层之关系,亦即以底部未露,无法测得)。
  因当时之侵蚀作用,造成许多裂缝,常有铁矿及其他土状物质充填其中焉(在白靖峪中有一石灰岩洞,因地下水分之侵濡,石灰岩十分软化,含有结晶及核状之黄铁矿及黄铜矿块,土人认为银矿者即此也。曾采炼,未成功,近尚秘之)。
  本纪灰岩含化石甚少【惟在潘家河村南之灰岩内,觅得假软体动物(mollus&coidea)化石二种:属于贝类(Brachiopoda)者,有orth rhguchula 属于苔虫类(Brgosoa)者,有Beienicea Caminne sotensis。又在潘家河村西之板页岩内,觅得三叶虫(Trilolte)化石一种,为asapbussp。又雷家坡有Delmenlld ox.&Testuaia(Ddlm)一种。北嘴梁有Lopnospird sp. Ortnorhgrcnuldl sp.&&Lirguld&&sp.&&Ortnis&&sp.&&Rdxiresqird&sp.&&Plcetc-renis sp.六种】。由已得之化石证明,此石灰岩(及石灰板岩)当属于奥陶纪中部或上部。
  2、石炭二叠纪含煤系
  奥陶纪石灰岩之上,为石炭二叠纪,本纪煤系,惟横贯同官中部,北与三叠纪之石千峰系相连,南与奥陶纪岩层为不整合之接触。煤系地层,大部为红色土及***土所掩盖,亦惟在冲刷侵蚀之沟渠内显露耳。由本煤系所造成之山岭,除陈炉镇南山外,实不多见。其出露于漆水沟槽内者,有十里铺、王益村、灰堆坡及县城附近与黄堡镇附近之庙坡、任义沟、小河沟、新村沟等处。在东南者,如陈家河、椿树沟、祁家沟、陈炉镇南山、北沟、立地坡、马家窠、安村、上店、壑险、庙底沟等处。在西南者,如炭窠沟、枣园子、份子村、韩古庄等处,本纪岩层亦在再发现。由此可见其在县境分布之广矣。
  本纪岩层总厚度,在陈炉镇南山所测者,约为二百三十公尺。
  本纪岩层,大抵由砂岩、页岩、递积成层,间亦夹有薄层石灰岩。其倾斜度极缓,倾角平均为七八度,最陡处亦鲜超过十五度者【在矶水沟中之屽村沟及湾子沟、上店等处,均有本纪砂岩页岩,与奥陶纪石灰岩不整合接触之部面露头(如第一图)。奥陶纪石灰岩之倾角,多在二十度左右,本纪砂岩页岩之倾角常较少,且走向亦多不同,故二纪成为不整合之关系】。本纪含煤系,既由多层砂岩与页岩相间而成,在县城附近有清晰之剖面呈露,可察知其构造属单斜褶绉。至岩层走向,大致为北六十度东,倾斜向西北约十度。兹将县城附近西寨子至灰堆坡之剖面图示之如下(第二图):
 &&黄土层:A、冲积层  1、绿色砂石,质致密坚硬。  2、紫色页岩,其色紫红如猪肝,为沙泥混杂质之页岩,厚约十公尺。  3、灰绿色沙岩,色较上层砂岩为灰,颗粒亦较粗,厚约三公尺。  4、绿色页岩,为泥质,风化甚烈,厚约二公尺。  5、褐色沙岩,色为暗绿略近灰黑,质坚硬,击之发火星,厚约二点六公分。  6、五花页岩,由深兰、浅灰、黄紫、黑各色页岩,相间组成,中亦夹有薄层砂岩,总厚约十五公尺。  7、红石,在五花页岩之底部,有厚约一公尺之红色石一层,本身为泥质,内含米粒大之铁砂甚多。  8、灰砂岩,色银灰,质粗糙疏散,内含云母甚多,厚约二点四公尺。  9、深灰色砂页岩,质松散,含云母质颇多,有植物化石遗迹,因风化甚烈,过于破碎,无完好者可资鉴别,厚约八公尺。  10、***砂岩,色黄、质硬、成块状,内有***轮形条文,厚约十二点八公尺。  11、杂色页岩层,此层页岩,厚约十公尺至十五公尺,由黄、灰、黑各色页岩构成。灰色钙质页岩中,含植物化石甚多,可资鉴定者,有neurop teris. Pecop teris.calamite.  12、白砂岩,色白,颗粒粗,质颇硬,厚约八公尺。  13、黑色页岩:内夹有薄层砂岩四层,甚薄之煤炭五层。
  本纪岩层走向,其在东南区者,亦大致为东北倾斜向西北。兹并附陈炉镇南山之剖面,以示本纪各层岩层之厚度及其性质(第三图):
a、页岩,厚约十七公尺:上半部约八公尺,中夹红色结核,故风化面呈猪肝色;下半部约九公尺,变为紫色,中含***薄页岩三层。  b、砂岩,厚二十四公尺:上部五公尺,岩粒为绛紫色石英,中部十五公尺,为含云母黄砂岩,以上两部均风化;下部约五公尺,系由白色砂岩组成。  c、页岩,因其颜色之不同,而分为自上而下之五层:一、紫黑页岩,厚一公尺半;二、紫绿页岩厚一公尺;三、灰页岩,厚一公尺半;四、灰黄页岩,厚十七公尺;五、云母黄页岩,厚九公尺;共厚三十公尺。  d、含云母黄砂,厚约半公尺。  e、页岩,上部为灰色,厚五公尺;下部含白云母***砂质页岩,厚达七公尺以上。  f、褐铁矿层,厚二十公寸。  g、石英黄砂岩,上部含有小铁核,厚十四公尺。  h、灰页岩,厚二十公尺。 &i、黄绿砂石,厚十一公尺,易风化。  j、灰黄页石,间夹极薄之砂岩,共厚十三公尺。  k、沙岩,上部为厚十六公尺之块状灰砂岩,与砂质页岩组成,易风化。下部约有七公尺之紫黄灰色砂岩。共厚二十三公尺。  l、黄页岩,厚一公尺半。  m、含白云母薄层灰砂岩,厚十三公尺。  n、灰黄页岩,厚四公尺。  o、块状石英白色粗砂岩,易风化成红色,厚四公尺。  p、黑色页岩,厚三公尺,含植物化石。  q、厚约尺许之薄煤层。  r、青深灰页岩,厚六公尺。  s、一公尺厚之煤层。  t、黑砂岩。  u、石灰岩,状如灰页岩,为奥陶纪灰岩。
  矿区实测本纪岩层,尚有可记述者。如民国二十五年建设厅探矿处在灰堆坡打钻,其钻眼除黄土层7.74公尺外,即系由白砂岩打起;迄是年九月八日,钻眼已深68.84公尺,尚未穿透含煤系全部。兹将此钻眼所已探得各岩层之厚度,用柱状图表示如下(第四图):
  又王石凹(一作坬)、椿树沟、祁家沟、四合沟一带,新旧法开采之煤井甚多,兹就各矿打井结果总和,得知岩层之性质及厚度。兹将王石凹地层柱状剖面图示下(第五图):
  王石凹西之椿树沟内,本纪含煤系亦颇整齐清晰,显露于地表。附其剖面图如下(第六图):
L红色土 &LS奥陶纪石灰岩 &5褐绿砂岩 &6五花页岩 &7红石 &8灰砂岩 &9深灰色砂页岩 &10黄砂岩 &11杂色页岩 &12白砂岩 &13舍煤砂岩页岩 &a&b&c&d煤层  i逆掩断层
  观此剖面图,可知椿树沟附近之地层,与县城附近极相似,惟各层之厚度少有变异耳。此处煤层,距地面甚近,故二三人合伙挖炭之井,星罗棋布,惟煤层早已吃空,现所采者,不过残余之煤柱,故不能作大规模之经营也。
  总上以观,可证此含煤系岩层,概由砂岩页岩相间而成;其中所夹之薄层石灰岩,厚由二三公寸至一二公尺,而砂岩之在此系上部者常较厚,至下部则较薄也。
  本岩层所含化石,已采得者计二十余种,皆植物化石也。【复兴沟(即康家沟)采得者,有Calamit efvatum Stern三种。椿树沟及永受村采得者,为Cordates&of&fincipalis&gein一种。灰堆坡采得者,有Pecop&teris,&alethopyeris,&ueuropteris,&zarioptris,&Caianites,&annularia六种。陈家河西沟采得者,有&alothopter&。祈家采得者,有&Lopidododron &Cahmitos&两种。陈炉镇药王庙与有ecopteris,&Nearopteris&二种,&annularia Cajamitos四种,东十里铺南泉有annularia,Cajamitosannuldrin,Pecopteril,mariopteri-s,alethopteris,anthracomrga,wardiformisgrabau六种。】由此证明本系岩层为石炭纪上部或二叠纪下部,故统名之曰石炭二叠纪。
  3、三叠纪 &再分为二:
  甲、下三叠纪(石千峰系) 本系岩层,大部出露于县境东北(即陕北盆地之南边缘)。由宜君之大棋盘延伸入境,出露于云梦山、三丈河、李家沟、至乌泥川一带;西行至北高山、塔泥河、马兰山、姬家山等处均属之;西南经蒲家山,延伸至文王山、武王山之南,本系岩层即行消逝,使石炭二叠纪煤系与侏罗纪煤系(此纪煤系多出露于文武王山南北)直接接触。
  本岩层多为红色砂岩及页岩所组成(但真正红色岩层,不过占全系四分之一,每层厚亦只数尺。其他岩石,多呈***、浅灰***、浅红色、灰白色、或灰绿色,因风化后,红色岩石遂将其他岩层玷染为红色,故其出露处,骤观之,疑其皆为红色岩石所造成也)。境内如乌泥川沟槽及红土坡一带,此种岩石最多。惟本岩层分上下二部,其分布于县境者为下部。下部以红色页岩及砂质页岩为主,间夹以薄层红砂岩;凡红页岩露头处,多呈碎块状或片状,常造成平缓之坡巅焉。
  其厚度,在县境者,约百余公尺(全系厚度,据王国栋与马栋臣二氏在山西境内测得者,为一千公尺;其出露于本区者,据谢家荣氏报告,为六百公尺,然亦就东部言即,若至宜君同官一带不能有此厚度矣)。
  其化石甚少,县境既系本岩层下部,则皆植物化石(据王竹泉氏在韩城本系底部觅得少许植物化石;上部砂岩始有爬行动物之碎骨化石)。鉴定结果,本系岩层时代应归于下三叠纪,与其下之石炭二叠纪煤系为整合之接触(无角度之不整合,常有过度层之存在;煤系顶部初见本系岩石时之红色页岩甚薄而少;再上则红色岩层渐渐增多,成层亦加厚),有时超覆(Overlapping)于煤系之外,与奥陶纪灰岩直接接触;又与较新底层之上三叠纪(延长层详下)。亦为整合接触(亦有过度层之存在)。
  乙、上三叠纪(延长层) 本岩层在县境范围甚狭,惟金锁关西北之金牛庄、南沟及霸王庄、棉花坡、范市一隅,略有出露之处。此由陕北盆地绵延而来,经洛川全境及中部宜君之东缘,止于此处。蕴藏煤油颇丰,岩石隙中,常有油点滴出;民国元年,中美曾合资开採。再向西南,则本层岩石绝迹。
  本岩层整合覆于其下石千峰系红色砂页岩之上(接触处并无砾岩及显著之假整合相隔,惟其底部为由石千峰系渐变为本层岩石过渡层,乃灰色砂岩页岩与紫红色砂岩之互层,间有呈绿色之砂岩或页岩,厚约四十公尺。再上则无紫色砂岩之踪迹,大部为灰色或灰绿色砂岩,间夹以灰绿色之砂质页岩;砂岩有斜层构造,成薄层,骤视之如页岩,实则细粒之薄层砂岩也。本层之顶部,为绿色块状砂岩,质硬,组织致密,有时亦夹有薄层之灰绿页岩)。总厚度约一千公尺。植物化石,相当丰富(因境内出露范围甚狭,故不详述)。
  4、侏罗纪 亦分为二:
  甲、下侏罗纪(瓦窑堡煤系) 本岩层多为灰色或灰绿色砂岩及页岩所组成,与其下之延长层颇类似。砂岩之构造亦有成斜层状者,且常夹有黑色页岩及煤层。但此煤层在县境内者苦不甚厚,如桐树圪崂、胡芦村以北、马鞍桥等处所发现者,厚约一公寸至三公寸,而黑页岩亦厚二三公寸(其确实厚度,因未测验,未便悬断。惟在甘泉鄜县者约为三公尺。其中富含植物化石)。含煤层之上,即为不含煤层,位本系之顶部,下有厚层灰白色砂岩,有时成块状(厚约百公尺,含有植物化石一种)。再上则为灰色砂岩页岩及黑色页岩(于顶部之灰色页岩内,亦有植物化石一种)。本系岩层,分布甚广,自甘泉鄜县经洛川西北、中部、宜君,而至县境金锁关以北桐树屹崂及文王山、武王山一带,自武王山之南出县境而至耀县之东北。
  乙、上侏罗纪(安定层及宜君层) 本岩层惟在金锁关以西与宜君交界之处,如胡家坊、蒲家山一带,稍有出露;为质软成板状之淡红及灰白色砂岩,并有粗粒砾岩,岩层稍受变动。厚约三十公尺。
  5、红色土
  红色土在县东及东南区一带分布甚广。其与黄土层接连界线,并不甚显。在东区周家陵、麻家庄、奥北神、至红土坡一带,有大量红色土露于地表;东南区自周家村以东安马村及陈炉镇一带,亦多为红色土所覆。此土全体为砂质壤土及粘土;中含钙质结核颇多,形状不一,常排集成层,与红色土相间平行,或成条带状构造,或间杂于红色土内。此土系风成层,初沉积时,与黄土相似,但后经氧化,故呈红色;其中钙质结核之产生,则由雨水下降,溶取土中灰质,至适当地位,复行沉积而成(此红色土大致随已成形之岩层而停积,概属平铺,并无倾角)。厚约一二公尺至三十公尺。论其在地质史上之时代,当属上新统【相当于丁文江氏所谓“三门系”,居于黄土层之下,三趾马红土层(蓬蒂系)之上。其时代应系洪积时之底,与周口店产猿人之洞穴层可以约略比较也】。
  6、黄土层
  县境除东南一隅为红色土外,其余大部分面积,均为黄土层,覆于红色土及其他较古岩层之上(其中间有红色土层,形如条带,厚约一公尺,上下判然,有一二层,或五六层者)。黄土色黄质细,宜于农事(此为黄河流域所习见者);论其成因,与红色土层同属风成停积。惟其生成时代之气候较红色土生成时代当为寒冷,而干旱之情形亦远过之。其总厚度约三十至六十公尺。在地质史上所属之时代,则为更新统(属洪积后期)。
  7、近代冲积层
  近代冲积层,系原有岩层经风化而成细沙土壤或石子,再由雨水河流搬运,而沉积于河旁两岸者。沉积现象,可于河流沟壑中寻得之,往往夹有厚度不一、时为囊状、时成层状之卵石数层。故此种冲积层,有时土质膏腴,最宜农事;有时石砾混杂,不便耕耘。在漆水两岸者,如县城附近王益村、十里铺、黄堡镇一代;在沮水川者,有子千河、梁寨河、庵里、同家卫、穆家原等处;他如雷平川,乌泥川,亦有小量之沉积。
  兹将前述各纪岩层,自下而上,总括如下:
  1、奥陶纪:大部为块状及厚层青灰色石灰岩
  2、石灰二叠纪:砂岩、页岩及薄层石灰岩,夹煤层。厚二百三十公尺。
  3、下三叠纪(石千峰系):红色砂岩及页岩
  4、上三叠纪(延长层):灰色或绿色砂岩页岩之互层;中上部多块状砂岩,呈斜层构造。总厚约千公尺(金牛庄及南沟煤油即出自此层,在县境范围颇小)。
  5、下侏罗纪(瓦窑堡煤系):灰色砂岩中夹黑页岩及薄煤层。总厚约五百公尺。
  6、上侏罗纪(安定层宜君层):红色灰色砾岩或砂岩。厚约百公尺【以上为第一类地层。在本纪岩层之上,尚有一层,为白垩纪(保安系),自甘泉经鄜县、中部、宜君而西逝,以未出露县境,故不列目】。
  7、上新统及洪积统:红色土及黄土(自上新统以下,为第二类地层。时代较新,无曲褶现象,几成水平式之层次。县境及迤北各县,殆全为此类地层所覆盖也)。
  8、冲积层:为近代河流两旁之沉积物。厚度不定。
 &&二、地层分布略图(第七图)
  县境以奥陶纪石灰岩为最古,横亘于县城黄堡镇之间,成一背斜形;与富平交界处,亦此岩层组成之巍峨山脊。以石炭二叠纪岩层为最广,位于背斜南北,构成广大之煤区。其他如下三叠纪岩层,出露于县境东北云梦山、北高山及西南文王武王二之前。上三叠纪岩层,惟金牛庄、南沟等处稍有显露。下侏罗纪岩层,则出露于文王武王二山南北及金锁关以北桐树圪土劳&各地。上侏罗纪岩层,则于金锁关之西、胡家坊之南见之。除奥陶纪石灰岩及下三叠纪、下侏罗纪各岩层稍露于地表外,余均为红色土及黄土所覆盖。&
  三、地质演变略史
  1、海陆变迁
  县地当寒武纪以后,大陆下沉,或海水升进,以致大部面积,俱为海水所覆盖,而淹没于深海之底;经过整个奥陶纪,造成广厚之石灰岩。迨后海水退缩,或大陆升起,经过一长时期之剥蚀作用,遂使之留、泥盆二纪地层,完全无存。至石炭纪,始又有浅水侵蚀,忽涨忽缩,忽进忽退,因而形成页岩砂岩再三再四之相间重叠。二叠纪以后,上新统以前,有一造山运动时期,县境北部盆地边缘,褶曲强烈,而造成东西向之高山,倾角过大,有时几近直立,断裂时有所见。复经过一长时期之剥蚀,然后始有上新统之红色土及更新统之黄土层,相断由风吹来而停积,此所以红色土或黄土,均以不整合之关系,而覆盖于古代地层之上也。
  2、褶绉
  县境之石炭二叠纪煤系,适位于一背斜构造之两翼。其轴部出露之岩石,为奥陶纪石灰岩,由东而西,横亘于煤区之中部,此背斜构造之中轴也。石炭二叠纪含煤层,则分布于此灰岩之南北两方。在灰岩北翼出露之含煤系,倾斜大致向西北,倾角平均十度;在南翼出露者,倾斜大致向东南,倾角约七八度。此背斜之北,为县城向斜层;背斜之南,为黄堡向斜层。二向斜内出露之岩层,除黄土及红色土而外,皆为石炭二叠纪煤系,煤业特胜。县城向斜之北,则与陕北盆地南缘相连;黄堡向斜之南,则被东西向之各断层切断。背斜层顶部,原来当有含煤系之沉积,因侵蚀较易,故今已剥落净尽,遂致下部之石灰岩,峥嵘突出,显露于地表。
  在此背斜构造北翼之含煤系,地层本身,又成多数之小背斜与小向斜构造。惟轴向概为西北与东南,倾角均在十度左右,与前述之背斜同,可证其发生褶绉之动力来源与方向固皆相同也(今略举此小背斜之所在及岩层之走向与倾斜,即可见一般。如在王益村、洞子沟、含煤系岩层之走向,为北七十度东,倾角十二度向东南;在灰堆坡一代含煤系岩层之走向,为北六十度东,倾角八度向西北:此为一小背斜构造也。又如县城四周含煤系岩层之走向为北六十度东,倾角八度;在顺河村煤系之走向,为北五十五度东,倾角十五度向东南:此则为一小向斜之构造也)。
  褶绉之构成当属横压力,而今大小褶绉之轴向,概为东北西南,然则此横压力之来,不为西北,即属东南也明矣。此煤区之东南,距所谓八百里秦川之渭河流域之北边缘,约十余华里;渭河槽形断层之发生,对此褶绉之生成,不能无关,是则谓此横压力之来,由东南方,当不诬也。
  县境煤田面积,大部为红色土及黄土所覆盖,故其构造实况,殊难详测。上所述者,但就沟渠及河槽内各岩层零星露头之走向与倾角之变动,以及地形之征象,约略推知县境煤区之构造,适成一背斜层。兹更附一图以证明之(第八图):
  3、断层
  甲、四合沟断层 此断层之走向,为东北而西南,东北起潘家河,西南迄雷家坡,正沿沟谷之方向而行者也。西北为降下部分,东南为上升部分,故沟北为石炭二叠纪煤系,沟南即为奥陶纪石灰岩。灰岩因断层之涨力关系,故呈板页状,且多扭转破碎之处。煤田受此断层影响,南即以断层为止境矣。因此断层经过四合沟南口,故名四合沟断层(第九图):
 &&乙、井坡断层 &井坡(即北沟)居陈炉镇之西北,陈炉镇山巅俱为煤系砂岩页岩,西降而至山腰之嘴头西堡一带,则为奥陶纪石灰岩,此则含煤系覆于石灰岩之上,显而易见,情理然也。然西至井坡沟底,煤系又突然出露,似反居奥陶纪石灰岩较下之部位者,则井坡断层使然也。(观第十图)井坡断层之走向,亦取东北西南,与岩层之走向一致,此属走向断层。其所降部位,则西北下降,东南上升,当属正断层。井坡断层东北起自北沟井坡,西南展至崖窑,惟中间一段,为红色土所覆盖,未曾露出。
  丙、老虎沟断层  陈家河煤矿之东约二里,有沟曰老虎沟,沟之方向,约略为西北东南向。石炭二叠纪煤系岩层,由陈家河而东,至此沟为止境。沟中所见,均为奥陶纪石灰岩,亦有板状及扭转现象,似由动力所致。且此石灰岩之部位,亦高出石炭二叠纪岩层之上,故信其为断层使然。此断层之走向,为北稍偏东,南稍偏西,而西南端又适为四合沟断层所截断,故其发生时期,当较四合沟断层为早。至此断层东北引伸至何处,为黄土所覆,无由探知矣。
 &&4、不整合
  石炭二叠纪含煤系,与奥陶纪石灰岩,成不整合之关系,已如前述。但此不整合之情状,只可以走向及倾角而定,并无其他砥砾岩层等之象征。在矾水沟中、瓦窑沟中、北沟中,均有含煤系与奥陶纪石灰岩接触之处,二者之间,虽无砥砾岩层以作不整合之佐证,但二者之走向倾角,均截然不同,则其为不整合之接触,昭然甚明也。
同官县志卷五
  &一、本区及本县气候概况
  二、风向   
  三、气温
& &四、雨量(附表)     
五、霜雾及冰雹
六、物候&(附)各种节气晷候表
 &&同官气候干燥,风土浑朴,故人民气质淳厚,刚直轻生,富于保守性而薄于进取心,更因壤地硗瘠,恃天为食,故勤俭自足,不事他求,以致缺乏互助精神:气候之所关亦大矣;兹记其要点,并摘附晷候诸表,民事农功,备参检焉。
  一、本区及本县气候概况
  本区各县,位于陕北盆地之南部,南接秦川,北近沙漠;气候干燥,冬春常在冰点以下,夏季时亦酷热(中国全国位于北温带,系大陆性质,为高低两气压所支配,即冬季之西北季风与夏季之东南季风也。冬季之高气压,起于西伯利亚及蒙古平原,分散于全国,而成冷干天气;夏季之低气压,起于太平洋及中国沿海,吹向内地,而成温暖或炎热天气。更因热带寒带之相距,南岭北岭之阻隔,而全国气候,乃生区别。其大要可分四区:在珠江流域,热风可以时至,西北风又为北岭所阻,故气候和暖,为温热区带。长江流域,位于秦岭以南,南岭以北,西北风亦难吹入,而热流亦可时至,故气候尚无大寒,可称湿温区带。黄河流域,自西北高原沿黄河而下,为干燥之西北季风所常至,而湿润之东南季风则时为北岭所阻,故冬日严寒,河水皆冰,夏日酷热,沙漠犹甚,可称干温区带:本区即位于斯带之南中部,为干燥性气候区域。至于第四区,乃蒙古新疆一带之干寒区矣)。然东得黄河之调剂,南受秦川之和风;西北两部,山岭绵亘,亦可稍阻西北风,故气候较秦川稍寒,较延榆甘肃则稍温也。同官位于本区之南缘,东西北三面环山,缺乏大森林以调节气候,故冬严寒而夏酷热,夏季复昼热夜寒。且境内南北气候,亦相差甚大,南暖北寒:例如南区种麦在白露后二十日,收获在芒种后十日;北区种麦则在白露前二十日,收获则在夏至后十日。东西二区,适当其中,种获在白露前十日,东南区在白露后三日;收获则东西二区在端午节,东南区在节期前后。
  二、风向(风向,风速,季节变化,卓越风)
  春夏二季,多东南风,风力和,平均每秒六米,植物赖以发育。秋冬二季,多西北风,秋季风力稍强,每秒十米;冬季更强,每秒十六米。卓越风以夏秋二季为多,冬季也间有之,风向不定,每秒约二十米,扬尘飞沙,遮盖天日,害及禾稼。
  三、气温(日温差,年温差,季节变化)
  夏热冬寒,春秋温和:夏以七月最热,约摄氏九十五度以上;冬以十二月最寒,约零下十度。日温相差,寒热均约一度,然亦有数日不变者。年温间有相差,如民国十八年冬季之奇寒,三十一年夏季之奇热。
  四、雨量(年雨量,季节分配,降雨之成因,雨量之可靠性)
  在前清光绪二十八年至民国元年,为雨量最多时期,常有霖雨三四十日者;夏季暴雨,每日二次三次,亦有连日不断者。民元以来,每年雨量颇少,常患不足,冬季雨量最少,平均每年降雪&二次;若气候反常,恒一冬无雪,如民国二十一年旧历九月十一日至二十二年三月十一日,无雪雨。春季雨量较增,以四月(旧历三月)间为多。夏季雨量最多,民间有“伏里瓦沟不干”之谚;又多暴雨。秋季雨量不定,或全秋无雨,或秋雨连绵,如民国十七年全秋未雨,二十三年自旧历九月八日连阴雨至十月十三日方晴。降雨之成因,多由于大地之高气压,致起东风,携带沿海及黄河潮湿之气而来,&故遇天气蒸热,则三数日内必雨,民间有“东风三日不由天”之谚。每年雨量可靠之月,多为旧历三、八、十三月,民间亦有“八十三月雨”之谚。
  附,民国二十一、二十四、三十一、三年雨量表备参,如下:
民国二十一年雨量表
               &   &  &以公厘为单位,下同
&全年雨量共&
&计一百五十
&二公厘(本
&年丰收,雨
&一、二、十二各月皆系降雪,九月十日雹,大如核桃。
二十四年雨量
一、二、十一、十二各月皆雪,三月雪雨半。
民国三十一年雨量表
全年雨量共计五十八
公厘(本年雨水缺乏)
  五、霜雾及冰雹
  霜降节前即降霜,约当旧历九月初旬,盖气候早夜寒而午温也。春季麦苗勃发,常降严霜(即黑霜),恒在旧历三月初旬,被霜之处,顿成巨灾,麦即无收。霜之起因,由于风雨之后,天气清明,夜间气候骤寒,常在冰点,以致露结为霜,故低洼之地更甚,近数年来,几无年不有,农民患之(农歌云:不怕秋风起,只怕黑霜落。黑霜行过处,庄稼无收获。农人唤奈何!),晚春及夏季,浓雾弥漫,亦害及禾稼。夏秋之间,因气压过低,时降冰雹,大者如鸡卵害稼最烈【农歌云:黑云一片。霎时间,雷鸣电闪。骤雨急风,冰雹大如鸡卵(音乱上声)。过处禾无完。年年六七月间。叹我这儿(两字合音)常遭凶残。天年!】。
  六、物侯
  卉序如桃花开于三月初旬,落于下旬或四月初旬。柳叶于二月中旬萌芽,九月下旬黄落。候鸟则有反舌鸟,俗名“算黄算获”(形似鹊,大如鸡雏,深绿色,羽生光彩,嘴青爪红),于四月中旬由东南方来,五月中旬向西北方去。种谷虫(形似鸽而较小,灰黑色,绿嘴白爪),于三月中下旬来,五月初旬去(其来去方向,与反舌鸟同)。燕于二月中旬由东方来,八月中旬仍向东方去。
 &(附)各种节气晷候表(以下各表,均照续省通志稿摘录)。
节气交时先后时分表
                  &(以经度为次)
比京城时分早
比省城时分迟早
&同官位长安东经九
&分,故比省城迟三
至日永短时分表
                         (以经度为次)
&昼永则短刻即夜,夜
&永则短刻即昼,故不
分至午正日该弧度表(以经度为次)
                    &附记:同官为七度以上地
&正日高弧&
日高余弧度
冬至午正日高弧度
夏至午正日高弧度
二至日出入时分表
日出日入时
北极出地经纬度分表
                 (以极高纬度为次)
经纬度系同官煤矿技
正林雨农氏所定。
北极出地经纬度分表
                 (以极高纬度为次)
经纬度系同官煤矿技
正林雨农氏所定。
日中平时与标准时对照表
地方相应平时
此标准时系指&
&陇蜀时区之时言。
各季太阳出没时刻表
                &附记:同官与西安相同
冬至出夏至入
七点零九分
冬至入夏至出
四点五十一分
小寒出芒种入
大雪出小署入
七点零六分
小寒入芒种出
大雪入小署出
五点五十四分
大寒出小满入
小雪出大署入
六点五十三分
大寒入小满出
小雪入大署出
五点零七分
立春出立夏入
立冬出立秋入
六点四十九分
立春入立夏出
立冬入立秋出
五点十一分
雨水出谷雨入
霜降出处暑入
六点三十二分
雨水入谷雨出
霜降入处暑出
五点二十八分
惊蛰出清明入
寒露出白露入
六点十二分
惊蛰入清明出
寒露入白露出
五点四十八分
春分出秋分入
各季昼夜长短时刻表
冬至昼夏至夜
九点四十二分
小寒大雪昼芒种小署夜
九点四十八分
大寒小雪昼小满大署夜
十点十四分
立夏立冬昼立夏立秋夜
十点二十二分
雨水霜降昼谷雨处署夜
十点五十六分
惊蛰寒露昼清明白露夜
十一点三十六分
春分秋分昼春分秋分夜
清明白露昼惊蛰寒露夜
十二点二十四分
谷雨出署昼雨水霜降夜
十三点零四分
立夏立秋昼立春立冬夜
十三点三十九分
小满大署昼大寒小雪夜
十三点四十六分
芒种小署昼小寒大雪夜
十四点十二分
夏至昼冬至夜
十四点十八分
同官县志卷六
&  一、地形区
  1、北部      &&2、中部& &&
  3、南部&      &4、漆水沟槽
  二、地形期        
 &&三、县城地形位置(附图)&
四、山脉略说
  1、北部诸山  &&2、东南及中部诸山  &
  3、县境附近诸山
 &(附)八景   (附)&同官山水图&
copyright 2012 shaanxi Chian All Rights Reserved
铜川市印台区史志办公室 陕ICP备号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