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南海区招聘信息聚龙村游戏点卡

请输入您的账户名和密码
芳村聚龙村:活化三年 门庭冷落●亚运前荔湾区联手民企,对这座中心城区保存得最好的古村落修旧如旧●三年后囿于发展模式和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大多数屋门紧字号:&摘要:邝氏历史逐渐远去,聚龙古村的保护被提上日程。自2006年起,广州荔湾区政府投入约2000万元,对聚龙村“修旧如旧”,广东明辉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此购得8间房屋,并对整个村落进行管理。&&&&聚龙村的青石巷道。房屋均为坐北朝南,有三排七路。&&&&邝衡石旧居天井的木雕和彩绘玻璃。&&&&20栋整齐划一的青砖大屋,都是融合了西式风格的西关大屋。&&&&告别芳村大道的车水马龙,沿冲口涌西行不到500米,是一方寂寥与安静之所。整齐的“井”字街巷间,19间青砖楼房排列错落有致。街巷内少有人行走,偶尔一户人家打开趟栊门,可窥见屋内敞亮的厅堂,精致的木雕。&&&&这里是聚龙古村,清光绪五年(1879),江门市台山邝氏三兄弟邝敬贺、邝敬赓和邝敬赍来穗经商,相中这片肥沃土地,建成村落。清末民初,相继有10多名商界和政界名人从此走出。&&&&邝氏历史逐渐远去,聚龙古村的保护被提上日程。自2006年起,广州荔湾区政府投入约2000万元,对聚龙村“修旧如旧”,广东明辉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此购得8间房屋,并对整个村落进行管理。&&&&这一政府与企业合作“联姻”,对古村落进行保护活化的方式,不知不觉,已近“七年之痒”。“修旧如旧”的整体工程,也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全部完成。今日的聚龙村,却依旧“养在深闺人未识”,门庭显得冷落。&&&&如今,古村内现存19栋青砖老屋中,除邝氏后人居住的6间房屋外,有3间被一家民企用于经营,两间作临时用途,其他8间房屋均空置。&&&&2000年12月,聚龙村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区;2002年7月,其中的16、17、18、19号四幢楼房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去年,聚龙村20号民居等其余15栋房屋,挂牌成为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区政府:拟把聚龙村打造成陈家祠第二&&&&荔湾区计划将其打造成继陈家祠之后的又一文化名片,提出“北有陈家祠、南有聚龙村”。自2006年11月起,就对聚龙村进行整饰,面积8950平方米,原计划花费1700万元,将聚龙村打造成为“富有岭南水乡特色的民俗文化商业旅游区”。参与改造的广东明辉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入3000万元,完成对聚龙村8间民居的收购,并对这些房屋进行原状修复。&&&&规划蓝图中,整个村落将划分为风貌建筑核心区、民俗文化展演区、生态休憩区和配套服务区四个功能区。&&&&其中,风貌建筑核心区为16、17、18、19号,建成西关历史博物馆、清代建筑博物馆、荔湾名流蜡像馆和十三行风情博物馆。村前新建的文化广场为民俗文化展演区,并通过打通聚龙村西北角的通道,引入水体、小广场、茶室等满足游客休闲、交流需要。&&&&明辉园方曾表示,准备“发展国学名人会馆、亚洲艺术基金会展览馆为主题的文化村落,引进艺术文化产业”。&&&&民企:收购8间民居已改造利用3间&&&&明辉园投资管理公司负责整个聚龙古村的管理。目前,除邝氏后人所有的6栋民居外,5间为政府公房,8间已由广东明辉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购得。自2010年亚运前期完成整治后,到目前为止,这13间房屋仅有3间被活化利用:有两间作临时用途,其中一间作为临时陈列室,极少对外开放,一间作为员工宿舍,其他房屋均在空置。&&&&已利用的3间房屋中,1号用作私人会所,16号用作画家工作室,10号用作文化展厅。&&&&2010年4月份进驻的首名艺术家------皮影画艺术家罗永平仍留守于16号。他将一楼用作展览、交流之地,二楼则是居住和创作的地方。他将自己的艺术画作挂在古屋墙壁上,楼上悬挂着《中国影子》的巨幅透视画。其表示,公司并未向他收取租金。&&&&7月份,10号的文化展厅曾举办一场展览,但大部分时候只是大门紧闭。1号的私人会所提供私房菜,则属于明辉园公司自行运营。&&&&聚龙村公司一名负责人表示,目前整个聚龙村正在对外招商,但对入住商家有门槛要求,“想租出去不是难事,只是我们希望引进一些比较适合的文化产业”。&&&&从这家公司的官方网站可见,聚龙村目前的租金为3.5万元/月,管理费每月20元/平方米,相当于珠江新城写字楼的租金价格。&&&&问题:产权复杂管理难&配套不完善游人少&&&&住在9号的原住民表示,亚运前她家由政府掏腰包新装的木窗,目前已出现朽烂、变形的现象。黑色的窗棂上,她随手用指甲一抠,掉下一大块木屑,“还没有以前的耐用,不装好过装”。&&&&现居于古村附近24号的李苏则表示,内街巷将原来的麻石巷改铺青砖,给居民行走带来不便。每当下雨过后,街巷有积水,且长满青苔,变得极其湿滑。行人走在砖路上,很容易摔倒。“以前还定期会有人来清洗路面,现在听说都停了”。&&&&明辉园方也提到管理方面的难题:聚龙村历史悠久,产权复杂,目前村内有四个业主和管理方,分别是荔湾国土房管局、广州聚龙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当地居民和冲口街道办事处。多方管理造成物业管理和推广没有统一性,资源没有共享和合理利用。&&&&维护成本高也是一个问题。聚龙村房屋是砖木结构,容易滋生白蚁,楼顶是木梁和瓦片,容易漏水和渗水。房屋虽已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但相关的现代设施未能解决,如用水、用电、污水处理等方面未完善。&&&&同时,村周边配套不完善,如游客到村的指引、路牌标识、车辆停放等等方面缺失,导致村子“养在深闺”。只有络绎不绝的摄影爱好者,徒步找到这里拍照留影。&&&&聚龙往事&&&&百年青砖大屋现有19栋&&&&古榕树下,冲口涌水轻淌,聚龙古村安静如常。让人想不到的是,原来这里是一方异乡人的故土。134年前,江门市台山邝氏三兄弟相中这片肥沃土地。于是以每亩200两白银的价格,豪购下200亩。&&&&传说建房之始,当地基挖开,地底的红砂岩层涌出泉水。风水先生称,这是“龙出血”,这块地方则取意名为“聚龙”。10年后,20栋整齐划一的青砖大屋落成,全是融合西式风格的西关大屋。房屋坐北朝南,三排七路。&&&&先进:用现代经营理念盖村居&&&&百余年前,邝氏已经开始用现代理念来盖房子。首先是招标,然后是定价认购,再以抽签方式进行分配------&这种做法,被认为是原始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从此,邝氏在聚龙村落地生根。芳村本土农民作家谢璋的《花间新咏》中提到,当地人称此地为“邝家庄”。这个院落里,走出了超过10名邝姓商界和政界名人。&&&&风云变迁,邝氏族人几经起落,如今大多已旅居国外,仅剩4间房屋尚有原住民留居。2000年12月,聚龙村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区,2002年7月,将其中的16、17、18、19号四幢楼房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去年,其余15栋房屋挂牌成为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遗憾:有别于其他岭南古村落 没建宗祠&&&&从芳村大道东沿冲口涌一路往西,这片被青砖围墙包围的村落位于涌边,低调古朴。在整个古村中,青砖大屋呈“井”字形分布,东西向3条横巷,南北向7条竖巷,分布得错落有致。&&&&已在荔湾区冲口街文化站任职站长近20年的蔡国光,对聚龙村了如指掌。据其讲述,当年,邝氏兄弟在冲口涌边购置地皮后,建起了20栋大屋,每栋屋面积均为230平方米。族人根据定价认购房屋。&&&&蔡国光介绍,连片大屋,前后两排因通风透气价格较高,中间一排则相对便宜。现在,外来人很难看清这些大屋的容貌,因为其整体被3米高的围墙隔绝,管理物业专门请人来看守。&&&&“太公当年就是抓阄,选到这栋房”,今年92岁的黄佩馨住在后排的17号。这栋房屋建成后被卖给族人邝光湖,也就是黄佩馨丈夫邝朝镇的爷爷。&&&&聚龙村与许多岭南古村落最大的区别是,没有祠堂。据介绍,百余年前,族人已有集资捐建祠堂的计划。当时的首富邝明觉(居住在聚龙村1号)同意赞助一半款项,但祠堂要以他父亲的名字命名,遭到反对。&&&&其他族人一下子又拿不出这么钱,建祠堂的事一直被耽搁。后来战乱不断,祠堂始终没有建成。&&&&衰败:曾被败家子拆掉一间火烧掉一间&&&&16、17、18和19号4栋,是所有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房屋都是两层砖木楼房,属于典型的粤中三间二廊式建筑,民间又称“三上三下”式楼房。&&&&一眼看过去,青砖墙,麻石基脚、木结构,以及入口处的矮脚门、趟栊门和厚木板大门……都是西关大屋最常见元素。二楼阳台的雕花和形似教堂式的纵深屋顶,又属于西式风格。&&&&从外部构造来看,这些房屋清一色的青砖围墙和大屋,十分相似。其实,却栋栋迥异。&&&&前排的主人楼设有花园,最后一排的***楼则没有。每栋屋子屋檐的灰塑装饰、雕花封檐板,以及屋内的采光和装饰也不尽相同。例如,在19号厅内的屏风木雕是精美的雕花图形,16号的木雕则是镂空的图案。&&&&邝氏后人中流传,20栋大屋中,因有邝氏子弟“败家”,11号在解放前被拆掉,横梁砖瓦拿去变卖。15号则在解放后一次火灾中被焚毁,原址建起了广州柴油机厂的宿舍。1914年,族人邝衡石又在附近增建了21号。目前,聚龙村共保存有大屋19栋。&&&&零落:部分由政府托管 部分被民企收购&&&&根据史料记载,1937年,日军侵华,广州沦陷,成为聚龙村衰落的转折点。当时,商铺在战火中尽数被焚毁,水路交通被封锁。邝氏族人离开广州“走日本”,留下一栋栋空屋,他们在广州的事业迅速败落,金铺、鞋厂、茶楼和食品加工厂也纷纷倒闭,转手。&&&&“穷起来很凄凉”,92岁的黄佩馨不断重复这句话。她嫁到此地已50年。刚嫁过来时,丈夫还没有找到工作,随后又先后生了七个子女,生活压力骤增。“当年穷到发瘟,别人请饮(婚宴),连五块钱礼金都拿不出来,要向隔壁借。”&&&&1958年侨屋改造时,聚龙村一部分房屋被国家接管,分配给农民居住。现在65岁的航运局退休工人李苏原是本地农民,他一家人当时被分配到20号阁楼的一间房。&&&&“20、21、8号这三栋大屋都属于村里一个有钱人,后来分给了农民居住”,他回忆,除一些原住户外,剩下的房子都被房管局按间出租,其中有许多是在海运局上班的上海人,说起话来“阿拉阿侬的”。&&&&上世纪末侨房政策落实,聚龙村的邝氏后人陆续回来,收回了一部分房屋。李苏家则在附近的聚龙村24号自盖了一栋房屋。2006年起,政府开始征收房屋,许多租客陆续搬走。&&&&目前,聚龙村19栋老屋的产权,有6栋为业主所有,5栋为区房管局托管,其余8栋已由明辉园投资管理公司收购。&&&&“2、3、4、7、9、17号”,李苏掰着指头数数,现在只剩六栋老屋仍有居民居住。“村子的房屋本来就少,再过几年,村子可能会更空寂”。&&&&交通指引&&&&地铁:乘坐地铁1号线至芳村站,从A&1出口出站后,往前行约50米到公交芳村站,搭乘3站公交车,到大冲口站下,沿村道走约400米到聚龙村。&&&&或乘坐地铁1号线到花地湾站,从B出口出站后,沿翠竹苑-芳村小学-冲口涌边,行走约800米到聚龙村。&&&&公交:可搭乘206路、121路、19路、202路和广275路等多路公交车到达大冲口站,再沿村道走约400米,或沿冲口涌边走约500米,到达聚龙村。&&&&或乘坐990路到达杏花大街,前行30米到聚龙村。&&&&自驾:从芳村大道东东行右转入杏花大街,沿冲口涌前行500米即到。但附近无停车场,须在右转后约300米处,转入村后一处停车场,或将车停至芳村大道东或花地湾附近,步行前往。&&&&聚龙村现有房屋格局&&&&●邝明觉故居。清末的举人,在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开办中美大药房和穗香园等10多间商铺,同时捐资修建河南(今海珠区)的基督教堂和明觉学堂。&&&&●邝光慈故居。清末在美国纽约做生意。其三子邝承斌,解放前一直在村内邝氏家塾教书,现年90多岁,仍居住在聚龙村2号。&&&&●邝其照的第三子邝康臣故居。清末民初广州著名富商。&&&&●邝其照故居。清同治年间被派往美国留学,后随驻美副大使陈荔秋在美国从事商贸活动。回国后撰著出版《华英字典集成》等英语系列丛书八本,《广报》创办人,此后又创办《中西日报》。&&&&●邝伍臣故居。据考其即是邝敬赓,23岁时在高第街创办美南鞋厂。&&&&●邝信记故居,1956年由邝尧桑继承,解放初期邝尧桑在广州打工,后到香港工作。&&&&●邝正故居。商人,解放前在永汉路开药房。&&&&●原邝衡石房产。&&&&●原邝敬赍房产。&&&&●邝伍臣故居。聚龙村建村者之一。&&&&●原邝明觉房产。清末民初广州有名的富商,在广州商业闹市的太平南路购置了10多幢商业楼房,其中有广州首间药房------“中美大药房”。&&&&●原邝明觉房产。他拥有聚龙村1号、13号、14号房屋。&&&&●邝光藻故居。解放前邝光藻在美国开餐厅,房屋后由儿子邝荣谦和儿媳继承。&&&&●邝修亨、郭荣娴、李清三人拥有。后人邝玉岭夫妇原在广州工作,并居住在聚龙村18号很长一段时间,后移居美国生活。&&&&●邝焯修故居。解放前在香港做贸易生意,后由媳妇李坤仪继承。&&&&●邝衡石房产。&&&&●邝衡石故居。20世纪30年代,邝衡石被称为“香港黄金巨子”。曾有良田96亩,购买村中房座3座,成为村中第一富户。&&&&统筹:南都记者 李晓瑛&&&&采写:南都记者&刘雪&李晓瑛&实习生嵇国华&&&&摄影:实习生&宋汉涛&南都记者&梁炜培&&&&南都制图:何欣0相关文章高清图集&&|&&头条推荐南方都市报官方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南方都市报官方微信南都网官方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南都网官方微信用UC浏览器扫一扫收藏南都网手机版南方都市报官方微博: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