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用了什么黑科技?F1赛车换个挡风玻璃把命保住了?
摘要:到底用了什么黑科技?F1赛车换个挡风玻璃把命保住了?
日,F1澳大利亚站阿隆索的惊险一幕可能还在大家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相信当时正在看直播的各位一定非常紧张。在比赛进行到第18圈的时候,迈凯轮车队的阿隆索试图超越哈斯车队的古铁雷斯,但不幸发生追尾事故。他的赛车与后者的左后轮胎发生了碰撞高速冲向护墙,并在空中产生剧烈的翻滚,非常万幸的是,两位车手都幸免于难,安然无恙。这一事件又让大家把安全这一问题聚焦到了F1比赛上来,其实早在2016年2月下旬的时候,国际汽联FIA就已经发表了一篇声明,宣布将在2017年关闭F1赛车的部分驾驶舱,将“有选择性”的保护赛车手的安全。而在前几年,FIA就考虑过使用全封闭的驾驶舱,但这次的全新设计要求,却使用了部分封闭的设计。由梅赛德斯车队早期提出的“光环”方案受到了FIA的重视,通过在赛车手座舱前部加装防滚架的方式来降低翻滚时的伤害几率,后来FIA接手了整个研发过程,而梅赛德斯车队2017年的赛车,可能就会是上边这个样子。感觉更像架上了一个箍,但是如果这玩意断了,受到的二次伤害谁来负责?看起来的确有点脆。毕竟,在2015年印地赛车中由于一辆赛车的鼻锥断裂飞起,撞击到车手贾斯汀威尔逊的头部,导致他不幸去世。红牛车队公布自己的赛车设计方案之后,用他们老板的话来说,这个设计看起来像一个座舱盖开口,实际上更像一个巨大的挡风玻璃。但不得不说,在审美这方面,红牛车队交出的这份答卷还是令人可以接受的。因为在梅赛德斯提出“光环”设计之后,很大一部分人都在疑惑设计师是不是脑子有点问题,这样“束缚+捆绑”赛车手,是不是有点SM的味道在里面。正如当年被黑到死的鼻翼设计,也有一点小“仿生学”的梗在里面。虽然F1在国际汽联的要求下一再向安全妥协,不断的让自己的下限去“下线”,1.6T的涡轮增压V6发动机取代了2.4L的V8自吸发动机等等。每次只要稍微出一丁点事故,F1受到各界舆论指责的就像暴风雨一样扑面而来。FIA作为主管单位最受不了的就是媒体引导下的大众,无限的质疑与指责让这样的官僚体系的确吃不消,坚持着所谓的“政治正确”,人道主义,或者说是某一个评论家口中的“安全性”,都能让FIA坐立难安,本着亡羊补牢,哪里有洞补哪里的原则。只要一出事儿,FIA就按着事情的大小来制定相应的规则,其实有些是可以接受理解的,但有些奇葩规定实在让车队上下都想骂娘。每一套规则都有着不同的意义,但又与市场相互抵触。不论是在造型上,还是在赛车排量的设计上,还逼着工程师做出了45%热效率的发动机。但是慢慢的发现,如此谨慎的FIA让F1赛事渐渐变成了一个被套上紧箍咒的孙悟空。虽然说样样听话懂事不闹腾,但取经结束之后呢?孙悟空盘腿上了莲花座,成了一个万物净空的佛。与世无争,波澜不惊,四大皆空。这样的字眼怎么能跟F1这样的赛事关联在一起呢?带有轰鸣声,血脉偾张的F1,烧胎后冒出的阵阵白烟,换挡那一刹那尾喉迸出的火焰,在后视镜里看到对手的脸,内弯超越对手时紧张刺激的瞬间,争分夺秒,就为了最后一圈能第一个看见格子旗,哪怕,下一秒你面临的就是粉身碎骨。当然,在这中有很多人不会理解,会质问,值得吗?如此较劲,为了什么?其实这一切,早在绿灯亮起那一刻,就已经定格了。既然选择了速度,那就不要害怕前方未知的道路。我们生来天性为机械而痴迷,那感受它的极限,就是最好的方式。【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之家”】
一个月不再弹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