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前赤壁斌》中的月意象--《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14期
苏轼与《前赤壁斌》中的月意象
【摘要】:正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月”这个意象可谓褒爱有加,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等对“月”这个意象的运用可谓令人击节赞叹。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对“月”更是情有独钟,他揽“月”入诗:或抒情、或怀古、或怀乡、或思亲、或言志……而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前赤壁赋》融“月”入文,匠心
【关键词】:
【分类号】:G634.3【正文快照】: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月”这个意象可谓褒爱有加,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等对“月”这个意象的运用可谓令人击节赞叹。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对“月”更是情有独钟,他揽“月”入诗:或抒情、或怀古、或怀乡、或思亲、或言志……而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前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丽丽;[J];作文成功之路(高中版);1999年11期
王子轩;[J];小溪流(成长校园);2003年09期
刘鹏;[J];小作家选刊;2004年01期
唐利平;;[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年10期
张竞;;[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年04期
杨眉;;[J];职高生;1997年01期
韩英振;;[J];新语文学习(高中版);2008年03期
明智;;[J];中学语文;2010年07期
郭茂清;;[J];语文知识;1997年12期
王雷;;[J];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文美;;[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郑林森;;[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刘纯英;;[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汤毅;;[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王登华;;[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耿彦庆;;[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陕西卷)[C];2010年
刘月霞;;[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戴本刚;[N];中国教师报;2003年
孙惠芳;[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魏芳 程霞;[N];音乐周报;2007年
四川省仁寿县清水永达中学
苟晓君;[N];学知报;2011年
谈瀛洲;[N];广州日报;2007年
刘萍;[N];中国教师报;2006年
本报记者 苏红玫;[N];吉林日报;2006年
郑可;[N];黄石日报;2010年
黄耀淦;[N];中国教师报;2007年
雷燕?黄茜;[N];广州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文杰;[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贺立军;[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张琼;[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翟亮;[D];苏州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400-819-82499
服务***: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一)
1080年正月初一,一个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按说,这一天不应该“出色”到哪儿的。1080年,离赵氏北宋立国的“黄袍加身”已经有120年,离她灭亡的“靖康耻”还有47年的时光,承平日久,国泰民安,跟“今天是个好日子”一样寻常。正月初一,年年都有,毫不稀奇。二者合在一起,就发生了下面这件“小事”。
这天早晨,因“乌台诗案”入狱,刚从御史台监狱放出来二天的苏轼,重获自由即被押出京,南下黄州。
在御史台两位差役的押解之下,他由儿子苏迈陪伴,离开满城沉浸在春节喜庆氛围中的汴京,前往谪居之地黄州;就任那个有职无权的“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并且,“红头文件”上还加了一个惩罚性的“尾巴”:“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其实就是软禁在黄州)。此时,身后京城里千家万户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声,与刚刚死里逃生的诗人惊魂未定的惶恐心情,形成鲜明对照。在阴沉的天空下,这四个人走出汴京城门时,可能谁也没说话;离开喧嚣的都城老远了,苏轼胸中有无限感慨,却连回头看一眼宫殿嵯峨的“九重城阙”的心情都没有。汴京的繁华,我们在《清明上河图》中有幸见识过,此时在身处其间的苏轼看来却是----与我无关。
这两个御史台差役姓氏名谁,哪儿人,我们不得而知。在此,我为他俩惋惜不已:你看,多好的名垂青史的机会,他们没有抓住。可能是两个“套中人”,在体制内机关里呆久了,太“公事公办”,对苏轼父子的态度谈不上好,也说不出坏,不值得记述。他们伴随苏轼父子在风雪道上走了一个月,苏轼一路上的诗文无一字提及,可见一斑。如果他们的态度更温暖点,更人性化点,像御史台狱内为诗人传信的狱卒“梁成”;或像“林教头刺配沧州道”上的衙役“董超”“薛霸”,虎狼之心,欺善怕恶,我们今天就能够知道他们的大名了。当然,他俩要是知道所押解的“犯官”是这么受后人推崇的“国宝级大人物”,定然会小心翼翼服侍周到。
为何非逼苏轼正月初一离京不可?过完春节再上任不行吗?
不行!说走就得走!我以为,御史台如此刻意安排,一是显示皇家权威神圣不可违犯,要你几时走就得几时走;二则,御史台的几位“正人君子”的小人心态暴露无遗,藉此施加无形的心理压力,使得苏轼心情更加凄惨,更孤独,更痛苦----在万家团圆之时命令你出京,让你体尝世态炎凉,经受谪贬途中风雨打击。看你小子还狂不狂?你才高八斗,要你变成一堆粪土。对不起,您那,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实在说来,按李定、何正臣、舒?之流的本意,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铆足了劲上折子弹劾,上纲上线扣帽子,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们始料不及的是,经包括太后在内大批正直之士的营救和神宗的良心发现,苏轼死罪免了,只谪贬黄州。对于如此圣意,李定、何正臣、舒?也无可奈何,只有在具体处置的“力度”上使暗招,于是,苏轼正月初一被押解出京的决定就“名正言顺”出笼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苏轼也乐意早点、快点离开京城。他在这里身陷囹圄132天,就因为此前写了几十首发牢骚的“破诗”而成神宗钦点的“乌台诗案”,堂堂的湖州太守,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差点把命丢了。平心而论,所谓的“乌台诗案”,定案的理由非常荒谬,完全是一群身处高位的无聊小人“窥探圣意”,“鸡蛋里挑骨头”搞出来的“文字狱”。朝廷上几个灵魂阴暗,别有用心的家伙,在苏轼的诗文里,拿着放大镜寻字摘句,断章取义,强词夺理,非常可笑。此案若发生在明清两朝,我们还可以理解。可它发生在一向以开明宽容著称的宋朝,且发生在心地赤诚,才华盖世,书生意气的苏轼身上,的确令人匪夷所思。今天深究,则恍然大悟:乍看起来是个人为的冤案,实际上是上天有意安排----当头棒喝,晴空霹雳,使苏轼猛然顿悟,净化灵魂,劳其筋骨,苦其心志,才能担当天降大任。
在狱中,墙倒众人推的情势之下,苏轼身心所遭受的凌辱和痛苦一言难尽(当时,在隔壁牢房的大臣苏颂有诗云“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就是旁证)。身在鬼门关口,只差死神“临门一脚”,可谓命悬一线;此际也,苏轼生死未卜,噩梦不断,魂飞魄散,惊恐万状。这都是吃了恃才傲物,口无遮拦的亏。有一回,因送狱饭发生误会,以为自己马上被处死,连写两首发哀鸣的诗,居然感动了神宗。今天来读读这两首诗,仍能体会过中滋味: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想必如此伤心凄惨之地,苏轼还愿意多呆吗?加之,自己的家眷十余口此时都在南京(今天的河南商丘市)苏辙处,京城里只有儿子苏迈在身边,父子相对,形影孤单,纵是春节,无趣之极。所以,戴罪之身,尽快离京,愈远愈好,眼不见心不烦,君不闻天高皇帝远?乃是苏轼的真实心理。
不过,比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的发配沧州,待遇要好很多,苏轼是骑马出京的。我只是担心,他的屁股在狱中挨板子重打,棒伤犹在,如何能长时间骑马?
(二)
大年初一的村野大道上,除极少数性急拜年的人外,几乎绝无行人。从初二开始,道上才见络绎不绝的拜年人,个个身着节日盛装,喜气洋洋。当然,当时中国的总人口也就7000万左右,跟今天的中国比起来,路上的行人要稀少得多。放眼四望,天阴地暗,山川朦胧,道路纵横。深深呼吸着寒冷的空气,由喉入肺,一种自由舒展的感觉令苏轼心里充满庆幸之余,还压抑着前程渺茫的阴云。(此时,他要是逆料三年后自己的“二赋一词”横空出世;十二年后东山再起出任礼部尚书;自己还有二十一年的阳寿;数十年后,自己的孙子在高宗朝当宰相,心里一定会安宁踏实许多。命运的悬念就是这般令人揪心!)苏轼父子及差役在寒风凛冽中低头赶路。紧赶慢赶,走了四天,来到陈州(今天的河南淮阳市),住在表兄文与可家,等待弟弟苏辙从南京赶来见面。这位文与可是专画竹子的大师,成语“胸有成竹”讲的就是他。不幸的是,该表兄一年前就去世了,留下孤儿寡母,凄惶度日。文与可的儿子文逸民陪着表叔苏轼。
等到初十,苏辙才从南京风尘仆仆赶来。兄弟二人劫后余生再次见面,惊魂初定,恍若隔世,自有说不完的“掏心窝语”。把满腹酸楚羞耻的情绪各自深藏,彼此安慰,相互打气,绝口不提伤心话题,消极颓废之语。二人商议今后的人生打算并两家的行程安排,决定家眷还是暂跟着苏辙;待苏轼到黄州落脚妥当后,再由苏辙送来团聚。
好时光如飞,四天几乎一眨眼就过去,到了十四日,苏轼又踏上前往黄州的征途。苏辙也回南京打点行装,拖家带口去筠州(今江西高安)贬任监酒。在这里需说明一下:苏轼身陷囹圄,苏辙上书朝廷“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此际,苏辙受兄长的拖累也被贬官筠州。兄弟二人连第二天“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元宵节都没时间没心情一起过,匆匆而来,“泪洒东风”而别,临别赋诗,依依难舍。苏轼对表侄儿说“君已思归梦巴峡,我能未到说黄州。此身聚散何穷已,未忍悲歌学楚囚。”对兄弟说“夫子自逐客,尚能哀楚囚。奔驰二百里,竟来宽我忧。......平时种种心,次第去莫留。但余无所还,永与夫子游。此别何足道,大江东西州。畏蛇不下榻,睡足吾无求。便为齐安民,何必归故丘?”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都是“掏心掏肝”的慰人自省之语,腹中虽有冤屈难伸,口中不失放达之气;名利雄心散去,修炼斗志犹存。
在阴云沉沉中走到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正月十八,道上遇大雪连天。寒天冷冻,风雪裂面,道冰路滑,苏轼居然有心情写诗,且连写二首,可见自由的空气带给诗人的力量多么强大。其二诗中,居然还有心情调侃“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御史台长官李定,说是“寄谢李丞相,吾将返丘园”,表面上是写秦上蔡人李斯丞相,实际暗指李定,讥讽其为“李丞相”:你赵高一般指鹿为马,牵强附会,机关算尽,也不能把我怎样,我又回到“自由世界”,毫发无损。可见,苏轼面对一群小人邪恶,没有屈服,精气神还在,雪耻之心强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来,苏轼被皇帝召还重用,李定一付小人嘴脸,极尽迎奉谄媚之能事。)全诗如下:
铅膏染髭须,旋露霜雪根。不如闭目坐,丹府夜自暾。谁知忧患中,方寸寓羲轩。大雪从压屋,我非儿女萱。平生学踵息,坐觉两镫温。下马作雪诗,满地鞭棰痕。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元。道逢射猎子,遥指狐兔奔。踪迹尚可寻,窟穴何足掀。寄谢李丞相,吾将返丘园。
又在风雪之中走了二天,来到新息(今河南息县)。特意给“时知泸州,亦坐事对狱”的老乡任师中写了一首诗。任乃庆历进士,最开始在新息当县令,政通人和,老百姓拥爱之,就在此处安家,不回老家眉山了。没想到,任老乡此际也因事坐牢。于是,感同身受,同病相怜,故曰:“知君坐受儿女困,悔不先归弄清?。尘埃我亦失收身,此行蹭蹬尤可鄙。”对仍在牢中的老乡寄予同情和安慰。没想到,几个月后这个老乡就与世长辞,苏轼等几位朋友在黄州某个庙里祭奠他,并写了祭文和诗。
过淮河时,雪停了,开始下雨,寒雾茫茫。想想距离京城已经很远了,想看也看不见;到黄州仍旅途遥遥,加之连日颠簸劳顿,人有些不舒服,不禁忧从中来。于是,写道:“?鼯号古戍,雾雨暗破驿。回头梁楚郊,永与中原隔。黄州在何许,想像云梦泽。吾生如寄耳,初不择所适。但有鱼与稻,生理已自毕。”好在有儿子在身边应答,父子说说话,心里热乎乎的:“独喜小儿子,少小事安佚。相从艰难中,肝肺如铁石。便应与晤语,何止寄衰疾。”不管那些,还是往前走吧。
走过加禄镇南二十五里大许店,在祁宗祥家下马休息。见墙壁上有位活了一百三十岁的得道高僧写的诗,于是技痒,提笔写诗于其后。抒发“我来不及见,怅望空遗躅”的欲亲近善知识的向往之情。可见苏轼此时的心情不错,比刚出京时放松了许多。
走到光山县西南四十里的净居山,见山上有净居寺,兴致所起,游览一回,并留诗一首。诗中有语:“今日复何日,芒鞋自轻飞。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涕挥。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愿?二圣往,一洗千劫非。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希望从此远离五浊恶世,归隐山林,不再参入红尘中的是是非非,身修佛法,明心见性。
(三)
正月二十,来到麻城县(今湖北麻城市)境内,过县东春风岭时,风吹石裂,漫天飞雪。突然,看到冰雪之中盛开的梅花,苏轼内心为之一震,一扫连日来旅途中的郁闷愁苦的阴抑之气,终于找到了精神寄托而心里明亮温暖起来,一直凄寒的胸口阳气慢慢回升。贬迁途中遇梅花开放,是为好兆头。由冰雪荆棘中开放的梅花,自然联想到身处逆境,前途茫然的自己,以梅自喻,人花两知,相通相惜,振奋精神。《梅花》二首: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砾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由梅花想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松树,是很自然的事。过麻城县东万松岭上的“万松亭”时,苏轼依旧处在较为亢奋的心情中。他本是植松能手,曾在自家的祖坟山上植松数万株,并有“东坡居士种松法”流传于世。(当然,此是后话,“苏东坡”的大名是在黄州叫响的。)在《戏作种松》里,诗人放言:“白发何足道,要使双瞳方。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当他看到道旁数年前栽的许多松树被砍伐,甚为痛心,写下《万松亭》诗。由松树无端遭人砍伐,“松之存者十不及三四”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苏轼痛惜:“天公不救斧斤厄,野火解怜冰雪姿。为问几株能合抱,殷勤记取《角弓》诗。”
正月二十五日,在风雪之中过麻城,来到南距离岐亭(今犹存,为歧亭镇)二十五里处,遇上隐居岐亭多年,远迎自己的老友陈季常。“白马青盖”,甚是醒目。这个陈季常就是成语里挨“河东狮吼”的那位。十几年前陕西凤翔的好朋友,分别之后,各奔东西,一直未见面,不想今天重聚在自己谪贬途中的风雪里,自然感慨万分。好友的热心肠,令苏轼感动甚至感激!这是来自人间友情的温慰和支持,是自己深陷冤狱后,处于人生低谷中,亲友古旧避之若瘟神,有人第一次伸出真情援助之手,怎能不心存感激。就因为陈季常的这次远迎,一直念念不忘,居黄数年间,苏轼为之写了好多诗词,亲热而雅趣纵横,充满深情厚谊。陈季常非常体谅老友的复杂心情,见面之后,不发一语,仰天长啸,继而大笑,以示自己对强加在苏轼身上的种种骇人听闻的不实罪责,不值一提。老友真情,地久天长,他殷勤相邀,请苏轼到家中小住几日,暖暖身子,作酣畅淋漓的长谈再走。
岐亭是座历史名镇,镇中有个出美酒的杏花村,非常有名。当年,晚唐大诗人杜牧贬迁黄州时,路过这里,曾写下千古名篇《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很多人以为,诗里的“杏花村”在山西,其实不然。岐亭出好酒,在《金瓶梅》中也有记录。陈季常就隐居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号“静庵居士”。
苏轼在陈家连住五天,得到了美酒佳肴的热情招待。宾至如归,心安神宁,茶余饭后,谈锋甚健。在体力得到恢复的同时,心灵也得到慰藉和安抚。诗人写道:“知我犯寒来,呼酒意颇急。抚掌动邻里,绕村捉鹅鸭。房栊锵器声,蔬果照巾幂。久闻蒌蒿美,初见新芽赤。洗盏酌鹅黄,磨刀削熊白。”这情景,颇似杜甫笔下的“卫八处士”:“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显然,陈季常比卫八处士富裕,招待客人的东西不可同日而语。有趣的是,客人所处的时代虽不同,二人的遭遇、心境却大同小异,都是在贬官途中,均带有兵荒马乱的痕迹。
几杯酒下肚,身体暖和了,心也热了,思维也活跃起来。于是就有了赏画写词的雅兴。陈季常有一幅《朱陈村嫁娶图》的古画,苏轼在上面题诗二首。我想,这画要是保存到今天,拍卖的话,怕有几个亿吧!他还为主人填词一阕:《临江仙》“细马远驮双侍女,青巾玉带红靴。溪山好处便为家。谁知巴峡路,却见洛城花。面旋落英飞玉蕊,人间春日初斜。十年不见紫云车。龙丘新洞府,铅鼎养丹砂。”须知,当年的词是用来歌唱的,情绪不到,怎能引吭高歌?从这首词里,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一贯的空灵与清新。这说明诗人的心情轻松了许多,豪放浩然之气开始萌生。
好时光总嫌短暂,苏轼又得启程。陈季常骑马相送老远才返回,并定约居黄期间,常相往来,义结金兰之好。一行人来到麻城故县镇,苏轼有兴趣召见当地奇人“张憨子”。“张憨子”果真是不同凡响,来后立而不言,问而不应,俯仰客店,久之乃去。苏轼见状暗暗称奇,难知其妙,特写诗道:“脱屣不妨眠粪屋,流澌争看浴冰川。士廉岂识桃椎妙,妄意称量未必然。”
(四)
正月三十日,来到黄州境内的团风县禅智寺(今为禅寂寺),当夜就在寺中休息。寺僧外出云游四方,寺内空无一人。夜深人间,万籁俱寂,苏轼却难以入眠。马上就到黄州了,今后的生活该如何打算?有什么样的命运在那里等着我呢?几个月前,从天而降的灾祸把自己打得失魂落魄,七荤八素,西皮流水,几乎命丧黄泉。好在皇帝开恩,赐我不死,谪贬到黄州这个偏僻的江边小镇,是福是祸,只有天知道。苏轼思前想后,心潮起伏,倍感孤独寂寞。加之半夜雨作,风雨交加,寺外竹林松涛低吼,春雷隐隐,似天地给自己有所暗示----警告亦或助威。饥寒交迫之际,心中不免灰暗苦集,胆怯彷徨。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路过一村院时,见墙壁上有诗: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于是写下:“佛灯渐暗饥鼠出,山雨急来修竹鸣。知是何人旧诗句,已应知我此时情。”细细体会此诗,不难看出,苏轼内心的悲恐与困惑:快到黄州,他竟有些莫名的害怕,可又不知怕些什么?就像命运在敲门,命运之门即将打开,可又不知里面有什么结果?这是一种未知的恐惧,一种既期盼又担忧的矛盾心理。
其实,苏轼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人,很少有迷茫胆怯的时候。有一个参禅的公案证明这点。一次,苏轼到荆南,听说当阳玉泉寺的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挡,遂起争胜之心,微服求见。才初见面,承皓禅师客气问道:“请问尊官贵姓?”苏东坡答道:“姓秤,乃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闻言,承皓禅师突然大喝一声,若晴空霹雳。正当苏轼莫名其妙,惶恐不安之际,禅师和颜悦色地问道:“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苏东坡无以为对,礼拜而退。此公案中虽说苏轼服气,其睥睨天下的雄才胆识却是否认不了的。
不过,眼下这种矛盾心理正说明苏轼内心的“冻土”在悄悄苏醒,在渐渐解冻,冰雪消融,水流动起来,大地有了水流,如同人有了血液,苏轼的内心世界在春风的吹拂下,已经有了无限生机潜伏着,总有一天会繁衍成万顷碧野。显然,这种胆怯是大难之后重获平安初期,乍暖还寒式的“回光返照”,用不着担心。
二月一日,经过整整一个月的跋涉,在风雪中行走1200余里,苏轼带着一颗渐渐清醒的心来到黄州。此时,风停雨霁,天晴日暖,江柳挂绿,溪流淙淙,一派初春的景象,真是个好兆头。父子二人寓居在城东南的定惠院内,寺后就是葱茏叠翠的小丘,安静且向阳,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去处。就在寺内搭伙,随寺僧吃斋,倒也方便。(看吧,贬官的待遇就是可怜,不说办公之所,就连栖身之地都没有。)更让苏氏父子心热的是,他俩在定惠院还没收拾妥当,黄州太守陈君式就登门拜访,问寒问暖,殷勤致意,根本就不在意苏轼“重罪在身”。没想到自此日始,他与苏轼一见如故,天天来访,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温暖。
到黄州安顿下来,苏轼的心也踏实了,再也不用想东想西了,安安静静过自己柴米油盐的小日子吧。此地离朝廷也远,又没什么公务可干,不用争名夺利,不用官场的尔虞我诈,不用处心积虑钻营投机。人心死则道心生,没什么了不得的,认命了----有吃的有喝的,好好活下去就成。不嫌官小,不在乎位低,就在这个偏远的鱼米之乡舔自己的伤痛,洗刷自己的灵魂,放弃欲望,淡泊生活。降低身段,在江湖间风吹雨打中寻找些简单的快乐。等到苏辙把家人送来,老婆孩子热炕头,三亩田地一头牛,就全齐了,啥也不用愁了。心里有了鲜活的阳气,一度丢失的魂魄,在沿途的寻寻觅觅中又被收招回来,心安了,底气也足了。于是,苏轼写下充满生机意趣,含笑自嘲的诗: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从这首诗里,我们感到苏轼超然旷达的胸怀气度依旧充沛,在苦境、逆境中自得其乐的坦然劲犹存。一度因“乌台诗案”而失魂落魄,风雪途中走了一个月,苏轼身上的“大生命”蜕变而出,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由此奠基。
苏轼在黄州前后生活四年零四个月(含两个闰月),走遍了黄州及周边的山山水水,吃遍当地的特色美味;仕途失意,文学创作却获得了“大丰收”。离开是非不断的名利场,投身大自然的怀抱中,接近劳苦百姓,躬耕东坡接地气,全身心体尝生命的原滋原味,在红尘寂灭处觉悟天地大道,使苏轼的文风诗作大变,境界空前壮阔,加之天纵英才之姿,笔力雄浑,参透天地,才有后来雄踞中国文学巅峰之作----“二赋一词”的“喷薄而出”;才有诗220余首,词66首,赋3篇,文169篇,书信288封,共计740余篇(大量书画作品不计其内)才华横溢的不朽作品的诞生。
这都是可笑的“乌台诗案”成全的;说更具体点,这都是李定、王?、舒?、何正臣、李宜之等一群小人成全的。
注:去年放寒假,我本想约人沿当年苏轼由汴京到黄州的路,亲自走一遭,感受一下沿途的风土人情。可没有同道者,又觉得时过千载,沧桑变化,面目全非,意义不大,就放弃了。只好买了河南、湖北两省的地图(尽可能大的那种),在地图上过过干瘾。过干瘾的结果就是这篇劣文,贻笑大方了。也算是我的“寒假作业”吧。
楼主发言:26次 发图:
推荐下,为家乡的苏轼。
@眉山周闻道 1楼
10:14 推荐下,为家乡的苏轼。 ----------------------------- 谢谢了!
好文。想起韩愈贬潮州那次也是隆冬,全家一起上路,小女儿又在途中病逝,境况何其凄凉。而他最有名的诗篇“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就写在此时,正所谓文学家之不幸,文学之大幸也!
@石中火 3楼
15:18 好文。想起韩愈贬潮州那次也是隆冬,全家一起上路,小女儿又在途中病逝,境况何其凄凉。而他最有名的诗篇“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就写在此时,正所谓文学家之不幸,文学之大幸也! ----------------------------- 谢谢!
@ying0520 恭读佳作、佳评!学习,问好!
@墨莲轩-02-22 17:03:45 @ying0520 恭读佳作、佳评!学习,问好! ----------------------------- 谢谢朋友!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再读,欣赏! 近期真是奇文串珠。"煮酒论史"上有著名「路加」先生的一篇文章,让诸多读者大饱眼福。加上先生这篇,够我等品尝、学习的了!问好!
好文!
@墨莲轩02013 7楼
00:52 再读,欣赏! 近期真是奇文串珠。"煮酒论史"上有著名「路加」先生的一篇文章,让诸多读者大饱眼福。加上先生这篇,够我等品尝、学习的了!问好! ----------------------------- 谢谢!我一定去拜读!向你问好!
@烟火 8楼
11:34 好文! ----------------------------- 谢谢!
楼主,我看是看完了,除了官场的黑暗和官员对落迫者的落井下石,再有大文豪那可歌可泣的毅志,可是什么也没看懂啊!
喜欢他的词 记梦
好文。请问苏轼一生被贬过几次,知道还被贬过海南?
好文!顶起!苏轼一家好像是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打压。当然,唐宋一代对文人优待,虽说朝廷上互相侵轧,但很少搞肉体消灭,这个在明清两朝彻底反转,钳制思想,愚民暴政,奇怪的是竟然也存在很长的时间
猜LZ是个女生?
写的很好,看了一半,做个记号再看。 虽然过年了,还是问候一下楼主,春节快乐!
感谢楼主美文,涨了姿势,回头要好好读一下苏东坡的文集了。
最爱苏轼,岂能不收藏
11:34:57 好文! ----------------------------- 谢谢你的推荐!
春节欣赏了特别的春节诗文!谢谢楼主。
不错
不错,拜读!
很好。下了一番功夫。楼主是苏轼研究专家?
坡仙当不会如此忐忑
.o
苏轼到黄州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苏大学士已属大幸,其前辈李后主就没那么走运了!
很喜欢苏轼,楼主写得很好。林语堂写过一本苏轼的传推荐大家看一看!
有关苏轼贬谪之事能否详细写写,结合他的诗文。
围观支持
苏公还到过今天广西北海市的合浦
楼主好文,如今需要这样的美文和人才
古今第一才子,除了敬仰实在不能更多其余
佩服!好文章!好才情!
我什么都没看懂,尤其是枢秘院等办公厅到黄州团练武装部什么的
这个苏轼远近两兄弟,乌台诗案一干人等,牵连太广吧
旁征博引,高质量的文章。
好文!
make
一代文豪,处处遗宝迹。据北大张震教授在央视节目中讲,大学士有一段时间离开黄州,其京城一好友没法联系,以为出事了。其此时是在邻省江西赤乌县好友范镇处养病,医治眼疾。今江西瑞昌县城西北十五里处北亭村范家山墨竹林边亦有凉亭又名苏亭,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公路致苏轼墨迹石刻去向不明,令人遗憾。
春节前中纪委带走了一条大鱼,就是广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为什么节前要带走他?怕其再害人也:如果不抓,过年的时候,那些大老板还可能来“孝敬”,难免构成行贿情节。我想,此时抓***,十分人性化。
好,希望继续写下去。
马克
好文笔,拜读了!
很喜欢这篇文章
楼主好,我也很想体验一下苏轼贬的路线, 能否告诉我一下路线?
好文!
楼主好文!文人中最崇拜坡仙!
意犹未尽
我是光山人,提起净居寺必少不了苏轼!
苏轼的达观无语伦比!
八大家中,惟苏轼喜用歪理正说,人际上便是伤官性格,他贬官不能仅归结于小人构陷,亦有自身不检点使然,以至嘉、佑二党皆不用之。固然,知识分子多佳其文,然,亦自身失意,愈趋偏激缘故。八大家中,与苏文构思最近者是荆公,文承于非子,剑走偏锋,好言极致,惟输于浪漫,伤于风评罢。八家之中,韩文承孔孟,为堂堂之阵。洵辙承韩文,洵得朴拙辙得清雅,皆不及之。欧文承诗,愈见乖巧。柳子承庄周,性孤独喜志怪,歪理歪说,亦自寻其失意也。
韩文至高,欧文至秀,苏文至乖,王文至狭,柳文至诡,余子不及言。
想吃东坡肉了
长知识
写得我如身临其境,写得与先贤感同身受。
@huaiheriver
09:42:49 写得我如身临其境,写得与先贤感同身受。 ----------------------------- 谢谢夸奖!
@顶你-24 08:38:24 八大家中,惟苏轼喜用歪理正说,人际上便是伤官性格,他贬官不能仅归结于小人构陷,亦有自身不检点使然,以至嘉、佑二党皆不用之。固然,知识分子多佳其文,然,亦自身失意,愈趋偏激缘故。八大家中,与苏文构思最近者是荆公,文承于非子,剑走偏锋,好言极致,惟输于浪漫,伤于风评罢。八家之中,韩文承孔孟,为堂堂之阵。洵辙承韩文,洵得朴拙辙得清雅,皆不及之。欧文承诗,愈见乖巧。柳子承庄周,性孤独喜志怪,歪理...... ----------------------------- 佩服阁下的高论!真知灼见!你的关于“八大家”的看法,我深有同感,但总结得没有这么精妙,入骨三分!
@苏亭墨竹
22:36:51 一代文豪,处处遗宝迹。据北大张震教授在央视节目中讲,大学士有一段时间离开黄州,其京城一好友没法联系,以为出事了。其此时是在邻省江西赤乌县好友范镇处养病,医治眼疾。今江西瑞昌县城西北十五里处北亭村范家山墨竹林边亦有凉亭又名苏亭,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公路致苏轼墨迹石刻去向不明,令人遗憾。 ----------------------------- 长见识了。谢谢!
@黄鹤楼肾气丸
22:05:42 佩服!好文章!好才情! ----------------------------- 谢谢夸奖!
@李晓润
17:01:42 很好。下了一番功夫。楼主是苏轼研究专家? ----------------------------- 真不是什么专家,业余爱好而已。谢谢!
@luna背面总是黑暗
15:30:38 最爱苏轼,岂能不收藏 ----------------------------- 谢谢收藏!
@涨大宝
09:39:11 佳节观美文,乐也 ----------------------------- 谢谢!祝你快乐到永远!
写得好。
@看看什么
14:55:08 感谢楼主美文,涨了姿势,回头要好好读一下苏东坡的文集了。 ----------------------------- 谢谢!苏东坡的诗文值得反复读!
@我是奔哥
20:04:35 提。 ----------------------------- 谢谢!
@tyanpe
17:25:11 写得好。 ----------------------------- 谢谢夸奖!
@随您进步-23 14:48:11 写的很好,看了一半,做个记号再看。 虽然过年了,还是问候一下楼主,春节快乐! ----------------------------- 祝你春节快乐!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的为官经历异常坎坷,屡遭贬谪。但是面对逆旅过客,席不暇暖的贬谪生活他总是那么乐观,超然洒脱,把苦难当成了一种乐趣。在黄州,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惠州,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儋州,他“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种无敌的乐观真是让人敬佩!
谢谢楼主分享,学习之。
@5-02-24 20:51:13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的为官经历异常坎坷,屡遭贬谪。但是面对逆旅过客,席不暇暖的贬谪生活他总是那么乐观,超然洒脱,把苦难当成了一种乐趣。在黄州,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惠州,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儋州,他“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种无敌的乐观真是让人敬佩! ----------------------------- 是的!他的这种旷达乐观,都是在到黄州的风雪道上磨砺出来的。窃以为,他一生最大的考验就是“乌台诗案”,可谓生死攸关,其他的贬谪与之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
@日出西山ABC
20:53:33 谢谢楼主分享,学习之。 ----------------------------- 谢谢!
顶一下吧,看文章也算是用心写的
@清泉山
05:58:38 顶一下吧,看文章也算是用心写的 ----------------------------- 谢谢你!用心是用心了,水平有限,没写好。
顶
@最兰蔻
23:10:15 顶 ----------------------------- 谢谢!
@ying-27 15:19:19 ----------------------------- 恭读佳作,佳藏!问好!
马克
@i懿萱
16:47:40 mark ----------------------------- 谢谢!
@柯山隐樵
23:19:43 马克 ----------------------------- 谢谢!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