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证发于阴阳虚实鉴别表 阴证旺于阴分

失眠的证冶 - 临床大家谈 -
中医药论坛 - ZHONGYIYAO.NET
&(实名注册,交流更贴心)
声明:本论坛不提供在线诊疗服务,临床板块仅供医务工作者交流。患者请到正规医院就诊,严禁尝试网上方剂,否则,一切后果与作者及本论坛无关。
& 失眠的证冶
失眠的证冶
——杨俊耀
& &&&失眠是以经常不易入寐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中医称为不寐。失眠的证情各不相同。有入睡困难,要到后半夜才能睡着,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起始失眠;有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寐,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间断失眠;有入睡虽不困难,但持续时间不长,后半夜醒后即不能再入睡,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终点失眠;有甚至整夜不能入睡,这又称为顽固性失眠。现代医学认为失眠是由于大脑皮层兴奋性增高所致。可见于神经官能症、躁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消化不良、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等疾病。
失眠症临床极为常见,虽不是危重疾病,但因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心悸、胸痹、头痛眩晕、中风等病证。因此近年来已引起了医学领域的极为重视。
一、诊断依据:
1、 轻者入寐困难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
2、 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
3、 经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一、 证治概要:
不寐多由五志过极、劳逸失调、素体不强和病后体虚、饮食不节引起。发病脏器以心肾二脏为主,但与肝、脾、胃有密切关系。病理变化总属阴阳失交,乃营血不足,阴虚不受阳纳或邪气扰乱,阳盛不得入于阴。一般虚者多为心胆虚怯,心脾气血亏虚,肾阴亏耗;实者则为心肝火旺,痰热上扰。但虚实之间互有夹杂转化。阴虚火旺、心肾失交是本虚标实的最常见证候。辨证上,应注意起始失眠、间断失眠、终点失眠与彻夜难眠的不同特征,审其邪正虚实。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虚者益气养血、滋补肝肾;实者清火化痰,兼食积者消导和中。虚实夹杂,应补泻兼顾,尤当注意滋阴泻火,交通心肾之运用。但是失眠之因,虽然历代医家多责之于心肾,谓心火不下通于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阴阳失交,水火不济,则彻夜不寐,多主张益心脾,交心肾,镇心神,效者有之,不效者亦不鲜见。然而临证所及,失眠者每以情志、精神刺激为主因,与肝胆病变亦密切相关。故对一些顽固性失眠,病程缠绵,服安神药少效或罔效者,辄从肝胆论治而独效。
二、 辨证分型:
依据失眠一证各自的病因、病理、病机之不同,可分为心肾不交证;心气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血两虚证;心脾两虚证;肝肾阴虚证;心火亢盛证;痰火扰心证;肝血虚证;肝郁血瘀证;肝胃不调证;肝胆失调证;肝阴虚证;肝火上炎证;肾阴虚证;心肝血证;肺肾阴虚证;胆气虚证;胆热证;胆郁痰扰证;心胃火盛证;心胆不宁证等。
(一)、心肾不交证。
证候:失眠健忘、睡眠不安,虚烦心悸,伴神疲体倦,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目眩耳鸣、五心烦热,女子梦交、男子遗精,尿赤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分析:因禀赋不足,或久病虚劳、或房室过度等致使肾水亏虚于下,不能上济于心火,心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或因劳神过度,五志过极等致使心阴暗耗,心阳亢盛,心火不能下交于肾。心火不降,肾水不升,造成心肾水火不相既济,而形成病变。
治则与立法:心肾不交所导致的不寐病中,虽以虚烦不眠,多梦,五心烦热,口干津少为特点,但:(1)若由劳倦内伤,肾水不足、心火独亢之故。治宜壮水制火、滋阴清热,方选黄连阿胶汤《伤寒论》合朱砂安神丸加减;若心火亢盛症状突出者,可用交泰丸《韩氏医通》;(2)、若阴虚而火不太旺者,可用天王补心丹加减。
注:不寐病的治疗,除药物外,也要注意调精神,少紧张、宜舒畅,寡嗜欲,戒烦恼。
处方参考:
1、 黄连阿胶汤《伤寒论》。
黄连12克、黄芩、芍药各6克,鸡子黄2枚,阿胶9克。
(1)、面部洪热,眩晕耳鸣,兼肝阳偏亢,加牡蛎、龟甲、磁石等重镇潜阳;
(2)、腰酸梦遗,头昏健忘,肾亏火旺,加生、熟地黄,知母、黄柏;
(3)、虚烦不眠,心悸,汗多,心阴亏损,心神失宁较著者,可加麦冬、五味子、朱砂、柏子仁;
(4)、面热浮红,咽痛,脉反细弱,乃火不归源,加肉桂引火归源,交通心肾。
功效: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2、朱砂安神丸《医学发明》。
组成:朱砂15克,黄连18克,炙甘草16克,生地18克,当归8克。
功用:镇心安神,泻火养阴。每日午后和睡前各一次,每次6克。
主治:惊悸怔仲,心烦失眠,舌红、脉细数。
3、交泰丸《韩医通》。
组成:黄连15克,肉桂心1,5克。
4、百合知母汤《金匮要略》。
百合30克,知母9克。
5、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炒枣仁15—18克,甘草3克,知母8—10克,茯苓10克,川芎3—5克。
本方对血不养心之虚烦不眠疗效较著,症情重者,枣仁剂量可加大。
6、天王补心丹
组成:生地120克,人参、丹参、玄参、白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各15克,当归身、天冬、麦冬、炒枣仁各60克。
主治:阴亏血少。虚烦少寐、心悸神疲,梦遗健忘,大便干结,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7、 滋阴安寐汤(彭述宪经验方)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女贞子、玄参、朱茯神、丹参、酸枣仁各12克,生龙齿、磁石各15克,黄连3克,卷心竹叶20片。
方义:二地黄、女贞子、玄参壮水制火;枣仁、龙齿、朱茯神养心安神;丹参、黄连、竹叶泻火宁心;滋石交通心肾,宁心安神。本方由《摄生秘剖》的天王补心丹与《医醇剩义》的加味肾热汤化裁而来。
加减:失眠甚者,加交泰丸9克(分2次吞服),交通心肾。
附更年康汤:
玄参10克、丹参10克、党参10克、天冬5克、麦冬5克、生地12克、熟地12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10克、远志5克、当归3克、茯苓10克、浮小麦10克、白芍10克、玄胡6克、龙骨、牡蛎各15克,五味子5克、桔梗5克。
功效:养心、益阴、安神、镇潜。
主治妇女属心肾不交型更年期综合症之不眠。症见:头晕头痛、焦虑忧郁、失眠多梦、精神疲乏、心悸怔仲、健忘、多汗、食欲减退、腹胁腰腿诸痛,舌红苔少、脉弦细等。
病机分析:妇女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天癸殆竭,冲任失调,血不养心、藏神,故出现一系列心肾不交型更年期综合症状。(更年期综合症其它证型的证治见笔者另论)。
方义:本方从天王补心丹化裁而来,方中选用了大队伍的养阴安神药物,其中,生地、玄参壮水制火;丹参、当归、熟地、补血养心;党参、茯苓以益心气;远志、柏子仁以养心神;天冬、麦冬以增阴液;枣仁、五味子之酸,用以敛心气的耗散;白芍、玄胡、龙牡则用以镇摄心神、定悸;桔梗载药上行,以之为使。
(1)、若自汗不己,可加麻黄根;
(2)、面颊潮红,可加丹皮、地骨皮;
(3)、带下过多,可加海螵蛸、芡实;
(4)、头晕弦加天麻。
类证鉴别:
1、 心火亢盛证与心肾不交证 虽然两者在症状上均可能出现心烦、心悸、失眠多梦等疑似表现,但心火亢盛证候多由情志郁结化火,或六淫内郁化火、或因多食物,或服温燥药物所致。心火炽盛、扰及心神、上炎口腔,下移小肠;见症以邪实火盛为主,如心烦而热,口苦口渴,舌体糜烂疼痛或发生口疮,尿短赤,或尿道灼热、涩痛,舌尖红赤、脉数;而心肾不交是由劳倦过度,五志过极,“阴亏于下,火旺于上”,此乃“虚火”。见症有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舌苔少或无,脉细而数;或梦遗,或腰膝酸软等。两证所见的“火”象,一者为实,一者为虚,这是其本质的不同。
2、 心阴虚证与心肾不交证 皆有阴虚之象(如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苔少或少、脉细数)和心神不宁之征(如心悸、失眠、多梦),但其病因、病位、症状也有不同之处。心阴虚证由于体质素虚,病后虚弱,或精神刺激而耗伤心血、心阴引起。心肾不交乃因不知持满,或过劳造成。失眠严童,辗转反侧,甚则彻夜不眠;兼见腰痛,腰膝酸软无力,遗精,头晕耳鸣等肾阴虚损之象。因此,结合病因,详细审证,两者鉴别不难。
3、 心胆气虚证与心肾不交证 心胆气虚证乃因平素体弱,心胆虚怯或暴受惊骇,情绪紧张,损及心胆。肝胆之真气虚弱,木不生火,导致心气亦虚。心主神明而胆主决断,若心胆气虚则触事易惊,恶梦惊恐,甚而不能独眠;或寐而惊醒,如人将捕之状,舌淡、脉弦细。如《沈氏尊生书》云:“心胆俱怯,触事易惊或心中惕惕不安,如人将捕之特点。此外,心胆气虚证又常兼夹痰热为患,出现胸满恶心,痰多,苔腻等症,这也是与心肾不交证的不同之点。
4、 心脾两虚证与心肾不交证 心藏神,脾主思,心脾两虚证涉及心脾两脏。心脾两虚证多由思虑过度,劳伤心神引起。脾虚无以化生精微,血虚难复;心血虚少,火不生土,导致脾气虚衰,生化无源,反使心之气血不足,从而形成心脾两虚。其辩证重点在于心之气不足的症状与脾虚不健运的症状并见。虽然心脾两虚证与心肾不交证在临床上均可见心悸、失眠、多梦的共同症状,但心脾两虚证出现的脾不健运症状如食纳减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倦怠乏力等,在心肾不交证中一般见不到;而心肾不交证出现的肾阴不足,心火亢盛症状如心烦、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等,又是心脾两虚证所不具备的。此外,心脾两虚证,舌淡、苔白,脉细弱,也与心肾不交证之舌红苔少,脉细数不同。因此,鉴别比较容易。
5、 肝肾阴虚证与心肾不交证 肝肾同居下焦,肝为乙水,肾为癸水,乙癸同源。肾阴为一身阴精之根。“肾者主水,受五脏之精而藏之”。肾阴濡养肝阴,若素体肾阴不足,或劳耗过度,损及真阴,水不涵木,阴不敛阳,则肝阳上亢。肝肾阴虚证主要见证是:腰痛,腰酸腿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目眩耳鸣,易怒,胸胁不舒,舌红苔少,脉细弦数。其辨证要点是:除有肝肾不足之症状外,具有肝阳上亢的症状如头晕,目眩耳鸣,易怒,胸胁不舒。心肾不交证其肾虚的表现与肝肾阴虚证虽然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心火亢盛的症状如心烦,心悸,失眠,多梦等都是自己的特点。同时,心肾不交证没有明显的肝阳上亢的症状,又是两者所不同的。
(二)心脾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是指心血耗伤,脾气受损而出现的心神失养,脾气虚弱,不能统血的一类症状的概称。多因思虑过度,饮食不节,或病后失调,慢性出血等所致。不寐病中出现心脾两虚证,临床表现为多梦易醒、或朦胧不实,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苔薄、脉细弱为特点。多由思虑劳倦,伤及心脾,阴血暗耗,神不守舍,脾伤无以生化精微,血虚难复,心神失养,而成不寐。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常用方:归脾汤《正
组成: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各30克,人参、木香各15克,甘草8克,当归3克,远志3克,加生姜5片,大枣1枚。
(1)若不寐较重,加五味子、柏子仁养心安神,或加夜交藤、龙齿、牡蛎镇心安神;
(2)若偏心血虚,头昏心悸、面色无华,加熟地、白芍、阿胶,以养心血;
(3)若脾失健运,气虚痰阻,则脘痞纳呆,便溏,苔滑腻,去当归加扁豆、苡米仁、半夏、陈皮、茯苓、厚朴,以健脾理气化痰。
参考方:七福饮《新方八阵》。
人参(可用党参代)、熟地黄、当归各12克、炒白术、酸枣仁各9克、远志6克、炙甘草3克。
方义:参、术、甘草补益中气,以资生化之源,气足则血自生长;当归、熟地黄、酸枣仁补血养心;远志安神定志,并能解郁醒脾。
加减:不寐重者,加合欢皮12克、柏子仁15克珍珠母15克;腹胀纳少,熟地黄用砂仁1.5拌捣,或佩兰、麦芽各9克,醒脾健胃。
(三)心气虚证
心气虚证是指心脏功能活动不足,引起心神不安,气行无力,血运迟滞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的总称。本证多因内伤劳倦,耗伤正气,或禀赋不足,心气本虚,或年高气弱,脏气日衰,或久病气血虚弱,上及于心。此外,痹证日久,内舍于心,或伤寒误治耗伤心气亦可引起本证。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其生理功能主要是主神明及主血脉两方面。故心气虚主要表现,一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方面,包括了神志、情志、语言等功能的障碍。如《灵枢.本神》曰:“心气虚则悲”,“神伤则恐惧自失”。故常出现惊悸不安,失眠健忘,喜悲欲哭,多忧善怒,精神恍惚,喃喃独语等症;二是由于心气不足,影响了血脉运行,出现局部及全身气血不足的病证。如神疲乏力,气短胸闷或胸痛,时自汗出,面色白,舌淡脉弱,甚或口唇青紫,脉象结代等症。当然,在不同疾病中,心气虚之临床特点,又不尽相同。若见于不寐,则其特点为昼曰神疲困倦,昏昏欲睡,入夜则难以成眠,多梦易惊等。治宜养心安神,可用安神定志丸加减《医学心悟》或十全大补汤加减化裁。
类证鉴别:
(1)心血虚证和心气虚证 二者均为心之虚证。由于气血相互为用,心血之生成必赖心气之化生,血脉之运行又赖心气之推动,而心气之功能,亦以心血为基础,二者相互影响,气虚则血亦不足,血虚则气亦衰微。二证均可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症,但一重在气,一重在血,各有所不同。心气虚证以心之活动功能不足为主,神无所主而血运无力,见证以心悸、气短、胸闷、汗出、乏力为主,且见面色白,脉细等;而心血虚则是心之所藏不足,神明不能内守,故以惊悸不安,健忘失眠为主症,且见颜面苍白无华,舌质淡、脉细无力等。二者当此为辩。
(2)心脾两虚证与心气虚证 二证均可因思虑劳倦耗伤心气引起,出现心悸怔仲,气短乏力等心气虚的表现。但心脾两虚证涉及到心脾两脏、气血两方,或因脾虚,生化乏源,导致心之气血不足,或因心虚,不能温运,火不生土,导致脾气虚衰,其临床表现可见心悸怔仲,气短,失眠健忘,纳呆,脘腹胀满,便溏倦怠等症。而心气虚证无脾虚的症状。前者为气血两虚,后者为气虚。
(3)心胆气虚证与心气虚证 心胆气虚证乃因肝胆之气虚弱,木不生火,导致心气亦虚;或心气虚衰,影响了胆的功能。心主神明而胆主决断,心气安逸,则胆气不怯,谋虑决断得其所矣。若心胆气虚,则心神不安,惊恐内生,故既有心气虚心悸怔仲,不寐之症,又有恐惧不安、易惊之特点。自觉心中惕惕不安,惶惶然如人将捕之。诚如《沈氏尊生书》云:“心胆俱怯,触事易惊,睡梦纷纭,虚烦不寐”。其发病之因,或为体质柔弱,心胆素虚,或因暴受惊骇,终日惕惕,或事有所惊,或闻虚响,或见异相,登高涉险,惊扰心神,而致胆怯心虚,同心气虚证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均有不同。且心胆气虚证因肝胆气机失于疏泄,或津夜不布,凝成痰浊;或气郁化火,灼液成痰,夹痰热为患,出现胸满恶心,苔腻等痰浊见证,这是不同于心气虚证的。
(四)心血虚证 该证是多因久病体虚、生化不足、或因失血、或过度劳神、损伤心血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怔仲、心烦失眠、多梦、易惊、健忘、头晕目眩、面色少华、唇舌色淡、脉细弱。
若不寐病中见心血虚证,临床表现为心悸、整夜不寐、心烦易怒、健忘、脉滑数等症,多由心血不足,心火亢盛而致。
治宜养血滋阴、清心安神,方用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或朱砂安神丸(《兰室秘藏》)。
但若在虚劳病中见心血虚证,表现为心悸怔仲,失眠多梦,健忘,面色不华,舌淡,脉细或结代,多由禀赋不足,精血不旺,思虑耗伤,病后失调所致,治宜养血安神为法,方用养心汤(《证治准绳》)或归脾汤(《妇人良方》)。
类证的鉴别:
(1)心阴虚证与心血虚证 二者均属于心脏阴血亏虚的证候,但亏虚的程度有轻重的不同。心血虚证,虚损在心血,故心悸怔仲,失眠健忘,面色少华,舌淡脉细;而心阴虚证,则虚损在心阴,多由心血虚损进一步发展而来,其临床表现除心血虚的心悸怔仲,失眠健忘,面色少华等症状外,必见心烦,舌质红,舌尖干赤,脉细而数,或兼见手足心热,盗汗,梦遗等症状,多系思虑劳伤,营血亏虚,阴精暗耗,心火内扰所致,治疗宜滋阴养心安神为法。由此可见,心血虚证较心阴虚证病情稍轻浅,二者可于有无心烦、舌红、脉数等虚火内扰之征相鉴别。
(2)心气血两虚证与心血虚证 心气血两虚证多因久病不愈、或年老体衰、导致心气和心血不足,临床除具有心血不足证候如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症状外,还兼见心气虚证候,如气短、面色皖白、脉虚无力等症。而心血虚证多因忧思劳神,以致血不养心、或失血过多、阴血不足所致,临床表现以面色少华,唇舌色淡、头昏目眩、脉细弱为特征,可资鉴别。
(3)心脾两虚证与心血虚证 心血虚证多因久病体弱、或忧思劳神、耗伤阴血、或失血过多,损伤阴血所致。心主血,阴血不足,血不养心,心神失养,则可见失眠多梦、健忘、易惊、心悸、怔仲等。正如&&丹溪心法&&所云:”怔仲者血虚,怔仲无时,血少者多。心主血脉,脾主运化,心虚则神不内守,脾虚则运化失司,故心脾两虚证,除见心悸、怔仲、不寐、健忘等症外,还表现食欲减退、腹胀便溏、面色萎黄等脾虚证候,这与心血虚证,无腹胀、便溏、面色萎黄等有所不同。心血虚证为心血不足所引起,临床以心悸、怔仲、头晕、健忘、失眠等症为主,绝无脾腹胀等症状。
(五)心阴虚证 心阴虚证,是指心阴亏虚,津夜耗损等阴血不足的证候。多因内伤七情,五志化火,火热伤阴,或由热病、久病耗伤阴液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怔仲、胸痛胸闷、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咽干口燥、低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等。
若不寐病中出现心阴虚证,临床表现为心悸、五心烦热、不易入睡,舌红、脉数等特征,多因肾阴不足、心火亢盛,遂致心肾不交引起。
治宜滋阴清热,方用交泰丸(《韩氏医通》)或黄连阿胶汤(《伤寒论》)。
类证的鉴别
心肾不交证与心阴虚证 二证都有心悸心烦,失眠健忘等症,但心阴虚证的临床症状着重在心;心肾不交的临床症状则着重在心与肾两脏。心居上焦,肾居下焦,心在脏属阳,主火,藏神;肾在脏属阴,主水,藏精。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心火下交可助肾中真阳,使阴水可以化生肾水上济,以濡心火使之不致过亢,心肾、阴阳、上下之间互相制约,相互依存,升降相因,水火互济。当心或肾一脏发生疾病时,常会产生心肾不交的证候,如心悸、多梦、善恐易惊、耳鸣耳聋、口舌生疮、腰痠、腿软、遗精、白浊等症状。以此可资鉴别。
(六)心气血两虚证 心气血两虚证,是指心经气血两亏所致,既有心气不足,又有心血虚的征象。该证多因心脾失养或化源不足或久病体虚等因素所致。若不寐病中出现心气血两虚证,则临床以不易入眠,心悸,健忘,面色不华,体倦神疲,脉细弱、舌淡为特征。
治宜益气滋阴,养心安神,方用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合四物汤(《和剂局方》)加枣仁、柏子仁、远志等药。
类证的鉴别
(1)心脾两虚证与心气血两虚证 气为阳,血为阴,气血阴阳,在人体内是相互为用,不可分割的。心脾两虚证与心气血两虚证,虽均属虚证,都有心病的共同证候,但二者有所不同。心脾两虚证为心与脾二脏不足,病在心脾;心气血两虚证,是指心的气与血亏损,病在心。心气血两虚证,为心之虚,由心气虚和心血不足所致,心气不足,则心悸,气短,心之液失去敛藏,则自汗,心血虚则不足以荣外,因而出现舌质淡,面色苍白,脉弱等症状,劳倦,心血不足,神不守舍则失眠;而心脾两虚证,多因思虑劳倦太过,损伤心脾,致阴血暗耗,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见心悸,不寐,且常伴有脾虚证候,脾主四肢,职司运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若心脾俱虚,脾失健运,可见食少,面色萎黄,倦怠,便稀等症状,有别于单纯的心虚之证。
(2)心气虚证与心气血两虚证 《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之合脉也”,心气虚证与心气血两虚证,多因久病不愈或年老脏气虚衰,或汗下太过损伤气血所致。但心气虚证,因心为阳中之阳,主表,卫阳不固腠理开,不能固摄肌表或心气虚不敛心液,可见自汗等特征。心气血两虚证,既有心气虚的症状,又有心血虚的表现,气虚可影响血虚,血虚亦可涉及气虚,最终可导致气血、阴阳失调,心失所养,故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形气怯弱,精神疲惫,脉沉细而弱等,一般较单纯之心气虚证为重。
(3)心血虚证与心气血两虚证 二者都有心血虚的证候。但心血虚证,多为心血亏少,血脉空虚,心神失养,临床表现见心悸,怔忡,健忘,舌淡,脉细弱等特征。而心气血两虚证,除有心血虚证候外,还有心气虚的证候。张景岳说:“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心生血,心气血两虚证,多因血生化不足,气血亏损所致,故临床可表现为心悸,气短,憋闷,自汗,倦怠,脉弱无力等症状。以此可鉴别。
(七)心气阴两虚证 心气阴两虚证,是指心气不足,心阴耗损所出现的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舌红苔剥为主的证候。多由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复因邪热犯心、或思虑过度,或积劳久病等耗伤心气心阴所致。
不寐病中见心气阴两虚证,临床表现为难睡易醒、多梦健忘,心悸神疲,气短乏力,并伴有动则易汗,手足心热,口干,舌边尖红,舌苔少,舌质淡而光剥,脉细数或结代等。
治宜益气养阴,心脾同调,方用归脾汤《妇人良方》加天冬、麦冬之类。
(八)心火亢盛证 心火亢盛证是指五志郁极化火,或过食辛辣,阳热内盛以致心火亢盛的证候。不寐病中出现心火亢盛证,其临床表现多见不易入寐,口舌生疮,烦躁,头晕耳鸣,舌红无苔,脉细数等。而且心与小肠互为表里,有经络相连,即小肠经为表,心经为里,心火亢盛,下移于小肠,若治疗不及时,可见小便短赤,尿道灼热疼痛之小肠实热证。方用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治则:若心肾不济,则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丸(《医方考》)合交泰丸(《韩氏医通》);若心火亢盛,则清心降火,方用三黄泻心汤(《金匮要略》)或凉膈散(&&和剂局方&&)。
(九)痰火扰心证 痰火扰心证是指痰火互结,上扰心神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的总称。多因情志忧郁,喜怒无常,导致痰火上扰所致。痰湿偏盛,湿久蕴热,亦可引起痰火扰心。
不寐病中出现的痰火扰心证,临床表现为不易入睡,甚则整夜不寐,心烦易怒,舌尖边红、脉弦等。
治则与立法:痰火扰心证,多因抑郁、忿怒、狂喜等情绪异常,气郁不舒,郁久化火,火旺则灼津成痰,痰与火结成痰火,上扰心神所致。治宜清心化痰,和中安神。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竹茹、枳实各6克,陈皮9克,甘草3克,茯苓5克,加生姜5片,大枣1枚。
(1) 若心神不宁,心悸椋惕不安者,可再加入珍珠母,朱砂之类以镇静定志;懊侬不寐,加枣仁,合欢花;
(2)若痰湿阻滞,胃中不和者,加秫米、神曲、山楂、莱菔籽,以消导和中;
(3)若热象明显,心烦口苦较甚,加黄连、栀子清热;
(4)若痰热腑实而大便不通者,加大黄,甚者用礞石滚痰丸以降火泻热,逐痰安神。
(1)礞石滚痰丸《痘疹金镜录》。
组成:酒蒸大黄、黄芩各250克,沉香15克,礞石30克,朱砂60克;
(2)半夏秫米汤《黄帝内经灵枢经。》
组成:半夏10克,秫米15。
(3)清水涤痰汤《医醇腾义》。
组成:丹参15克,化橘红、胆南星各6克,白僵蚕、杭菊花各10克。
杏仁6克,麦冬10克,茯神15克,柏子仁15克,贝母6克,竹茹15克,姜汁少许。
功用:清火化痰,息风安神。
主治:痰热风阳上扰,心神不宁之不寐。见心烦失眠,头目眩晕较甚,胸闷口苦,痰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另外,肥胖之人,平素痰湿偏盛,湿久蕴热,亦可引起痰火扰心。治宜消食化痰、和胃安神。方用温胆汤加味治之:
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炒枣仁30克、生龙骨20克、神曲15克、焦山楂15克、天竺黄12克、石菖蒲12克。
参考验方:涤痰安寐汤(彭述宪)
功效:清热涤痰,宁心安神。
组成:法半夏、化橘皮、黄芩、山栀子各9克,朱茯神、生珍珠母各15克,佛手花、合欢花、炙远志各6克,甘草3克。
方义:法半夏、化橘皮祛湿化痰;黄芩、山栀子苦寒泻热;朱茯神、珍珠母安神宁志;佛手花、合欢花舒肝宁心;远志安神豁痰;甘草和中。
加减:痰多者,加川贝母9克,清热化痰;失眠甚者加生龙齿15克,重镇安神。
类证的鉴别
(1)心火亢盛证与痰火扰心证 心火亢盛证,多为里热化火,或郁而化热所致,病变在心,可移于小肠,临床表现以口舌生疮、渴欲冷饮,甚则尿血、小便刺痛,舌红、脉数等特征;而痰火扰心证,多因情志抑郁,痰湿或痰热上扰心神所致,病势较心火亢盛为重,临床表现以心悸、面赤、易惊,甚则狂躁妄动,或胡言乱语,脉滑数为特点。
(2)痰闭心窍证与痰火扰心证痰火扰心证,多因抑郁、忿怒、狂喜等情绪异常,气郁不舒,郁久化火所致,李东垣说:“气有馀、便是火。”火旺则灼炼津液为痰,痰与火结成痰火,上扰心神,轻者心烦、口苦、失眠、易惊;重则神志错乱,胡言乱语。火属阳,阳主动,阳盛则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又“四肢为诸阳之末”,阳气过亢,则气力逾常;痰热上扰,表现为狂躁妄动,打人骂人,神志反常;火热亢于上,则面赤口干;火热迫于下,则小便黄赤,大便干,苔腻,脉滑数。痰闭心窍证,多系心为痰所蒙蔽,神志不清。程度上比痰火扰心证为重。由于痰浊阻塞,清窍失灵,故见神志昏迷,舌强不语,喉中痰鸣,苔垢腻,脉弦滑等症。此外,痰闭心窍证,且有寒热之分,阳闭与阴闭之别。其中,痰热阻窍,为热,属阳闭,症见面赤气粗,苔黄腻,脉弦滑等症,与痰火扰心证相类似,但痰火扰心证,临床以热盛为主;痰闭心窍证,临床以痰浊为主。痰闭心窍证多见于中风;痰闭心窍证多见于癫狂。以此可资鉴别。
(十)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是指肝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而出现视物昏花,筋脉拘急,爪甲不荣,舌质淡,脉弦细等症状的概称。
一、 不寐病中出现肝血虚证中,以失眠、多梦、易惊醒、头晕目眩、脉弦细为特点,多由肝血不足,神失所养,魂失潜藏所致。
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若年高正虚、或大病失血、或久病耗血,使血亏气损,血难归肝,肝魂失养而难眠。《难经。四十六难》曰:“老年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营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能寐也。”症见终日困倦而难以入眠,或少睡即醒,不再入睡,兼有面色少华,头晕目眩,神萎健忘,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补肝养血,疏肝开郁。
常用方:酸枣仁汤《金匮要略》加减。取枣仁养血以补肝体,川芎畅血气而顺肝用,一收一散,有相得益彰之功。
参考方:一贯煎方加减或理血养肝健脾汤加减。
(1)一贯煎方:南沙参15克,麦冬10克,当归12克,细生地20-30克,金铃子10克,夜交藤30克,鸡血藤30克,柴胡10克,姜黄10克,郁金10克,薄荷3克。
方中生地、沙参、麦冬滋水涵木,养肝柔肝;当归、丹参养血和血;柴胡、郁金、金铃子、薄荷疏肝理气;姜黄、鸡血藤活血化瘀;夜交藤养血安神,诸药合用,共奏滋肾、养肝、疏肝、和血之功。
(2)理血养肝健脾汤加减:当归12克,白芍15克,生地20克,丹皮12克,阿胶9克,旱莲草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川芎、合欢皮各9克,夜交藤20克。
或加远志、枣仁、桂圆、龙骨、牡蛎等。
案例:沈某,男、35岁。因上消化道大出血而惊恐不己,随即出现失眠多梦,缠绵不断,患者神疲气短,头晕目眩,脘腹隐痛,阳痿早泄,舌淡苔薄、脉细。证属营血亏损,心神失养之证。
处方:枣仁、茯苓、当归、柏子仁、远志各9克,川芎、合欢花各5克,白芷6克,龙齿15克,炙甘草3克。
服药一周,夜能八睡,梦亦减少。他医因其阳痿早泄用补肾之剂,结果遗精频作,失眠加剧。乃转用前方出入治疗二月,睡眠见安,余症亦渐消化。
类证的鉴别
(1) 心血虚证与肝血虚证心主血脉,肝藏血。若心血不足,常见肝血虚,肝血不足,心血也因之受损。故二者临床表现颇为相似,皆可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指甲淡白,眩晕,舌淡脉细等血虚证状,故应加以鉴别。就病因而言,心血虚证多由失血过多,血之生化之源不足,以及思虑过度,耗伤心血所致,心血不足,心失所养故心悸,甚则怔仲不已;心藏神,主神志,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失眠、多梦、健忘、神志不宁。肝血虚证也可因失血过多,血之生化源不足,以及久病耗伤肝血引起,因肝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肝血不足,不能濡养其窍,则两目干涩,视物昏糊,雀目、甚则目视不明;肝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则四肢麻木,或筋脉拘挛,爪甲不荣;肝为血海,肝血不足,血海空虚,无以化为经血,故月经后期,量少,甚则闭经;弦为肝脉,细为血虚,肝血虚证以细脉多见。综上所述,二者病性虽同,病位却异,一病在肝,一病在心,可资鉴别。
(2) 肝阴虚证与肝血虚证肝血指肝脏所藏之血液,属阴,故肝血虚可发展为肝阴虚证。二者病位在肝,同属肝之虚证,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十分相似;肝血虚证多由失血过多,血之化源不足,久病、重病耗伤肝血所致;而肝阴虚证可为肝血虚证的进一步发展,亦可由肾阴亏耗,水不涵木,精不化血,或热病后期,消灼阴液,以及肝郁化火,暗耗肝阴引起。其临床特点不同:肝血虚证,因血虚不荣于面则面色苍白或萎黄,唇淡白;而肝阴虚证,因阴不制阳,虚热内生,则颜面潮红,唇赤口干,伴有五心烦热,虚烦不寐,潮热盗汗,尿黄便干等阴虚内热之症。肝血虚证多舌质淡,脉弦细;肝阴虚证则舌质鲜红少苔,脉弦细数。就女子而言,肝血虚,血海不满,可表现为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则闭经;而肝阴虚者,由阴虚内热,热伏冲任,即可灼伤阴血而见月经后期,量或多或少,闭经等症状,也可由虚热迫血妄行而见先期,量多,色艳红,甚则崩漏等症状。肝血虚证为单纯的肝血不足,无阴虚内热之象;肝血虚证除可见阴血亏损症状外,阴虚内热之象明显,是鉴别的关键所在。
(3) 肝郁血虚证与肝血虚证二者皆可见肝血不足之表现,然其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不同。肝郁血虚证常因积郁忧思,怨结难解,营阴暗耗,脏阴亏损所致,以心肝肾等脏之阴血虚亏,不能奉养心神之症状为主,如悲伤欲哭,或啼笑无常,精神恍惚,难以自持,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时时呵欠,表情乖戾等,《金匮要略》曰:“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与单纯之肝血不足不难鉴别。
(十一)肝郁血瘀,治宜调畅气血
(未完待续)
…… …… ……
提示: 您需要【】或【】才可以浏览更多内容。
乐善堂、善天下。
这么好的帖子怎么被压箱底了?竟没有一个人评论?
希望自己的一小步,能成为中医的一大步。
同意楼上的评论。
失眠分两种,一种是生理性的,另一种是兴奋的,而兴奋性的***有效.
我们都陌生,萍水相逢那天我就想你女孩.
刻服困难,有时候不放弃的.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