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本书类别:异能作者:岁月诛尘书名:
更新时间: 21:24:08本章字数:6470
我师傅总共就我一个徒弟,我也曾经问过他,为什么不再收些徒弟,他只是笑笑,叹了口气,不再说话。 师叔就不一样了,师叔一直在收徒弟,比如那个来看我的小子,肯定是师叔最近收的徒弟,我也说不上为什么师傅就只收我一个徒弟,而师叔就像有收徒弟的癖好似的,一连收了一大堆徒弟,难道收徒弟也有计划生育这一说? 当然,在师叔的徒弟里,也有跟我一样从小跟着师傅长大的,那就是上面说的二师弟,三师弟,四师弟,五师弟再加上六师弟了。 因为是从小跟到大,所以比较器重他五个,对他五个也最为严格。他们五个的功夫都很厉害,当然,都比我强。 这次师叔竟然叫去了四个,并且是平时贴身的四个(六师弟经常外出),看来是出大事了。 我接着问他,是什么事。 他说他也说不上,只说很紧急,因为师弟们都似乎做好了完全的准备,走的时候是在深夜走的,谁也没打扰。四师弟是在临走的前一天晚上才找到的他,只说叫他来看我,其余什么也没说,上面的很多事情都是听着别人说的。 “师叔呢?”我问。 他好像没明白过来。 “你师父呢?” “师傅早在一个月前就走了,一直没回来。大前天的时候,来了一个和尚,说是有要紧的事情找二师兄。他递给二师兄一封信,二师兄看了以后,面色大变,当即要我去找三师兄、四师兄、五师兄、六师兄,他们说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看着那个和尚不是什么好人,长得那么丑。” 听了他的叙述,我忽然意识到了不对。 一个月前,也就是我最后见他的时候。 等等,四师弟说师叔很忙,忙于道观的管理啊,操,这小子一直在骗我! 但是,他骗我干什么呢,完全没必要啊,除非这是师叔吩咐的,但是,师叔瞒着我干嘛呢,这安全没有必要啊,难道是关于师伯?这也没有必要啊。 突然,一个念头袭进我的脑海:除非,这件事与我有关,并且是对我保密的。难道是,关于我的身世?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我的身世问题。 其实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姓什么,来自哪里,父母是谁。自我记事起,就已经穿着豁裆裤在观里疯跑了。后来稍微大点,我也问过师傅,但师父只是叹气,摇摇头说不知道,直到又一次我把他逼急了,他随口说了一句“滚回你村子去吧!” 我听了以后急忙追问他,他也似乎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后来无论我怎么问他都守口如瓶,再也不说了。 后来我问过师叔,师叔只是说问你师傅去,切,要是我师傅说的话我还问你干毛啊! 所以这也成了我心头的一块心病,我成了观里唯一一个说不清来历的“黑户”。所以我听到这个消息,立即联想到了我的身世。 想到这儿,我几乎是跳着起来的,换上自己的便服,便冲出了病房。 后边的护士只喊“站住,站住,抓住他!”我只当没听见,只在最后就要冲出医院大门的时候,撂下一句,“找那个小孩子”就溜了。 唉,小师弟,对不起了,你先帮我顶着,回来谢你啊! 但当我冲出医院快半公里之后我才意识到,我他妈忘了问师弟他们是朝哪个方向走的了。 奶奶的熊! 怎么办,也不能回去了。 我的那股劲头就像泄了气的皮球,瞬时间瘪了下去。 我颓废的坐在马路牙子上,看着路边的路人。 擦,人要是倒霉了,咽口唾沫都他妈塞牙。眼看马上就要知道了,难道因为自己的一个小疏忽就要功亏一篑吗? 这时一辆电动三轮停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司机露出那推的光滑的大脑袋,操着一口正宗的东北话问道:“兄弟坐车不?” 看到他那闪耀着大脑袋,我厌恶的把手一挥。突然,我想起了一件事,小师弟曾经说过一个和尚。 “和尚,和尚,丑和尚!”没想到被路边开车那货听见了,“你骂谁呢,小子,小心我削你啊!”说着就要下车,我意见形势不妙,拔腿就跑。 直到看不见那个车,我才停下来,急忙坐在旁边的马路牙子上大口喘气。 刚才跑得有点急,再加上伤口还不很好,弄得我背上又隐隐疼起来。 我忍不住骂了句“靠,傻货!” 我慢慢平息呼吸,静下心来想这边有的寺庙。 这个小城一共就俩寺庙,一个在东头,一个在西头。我一想到这个,又有点愁起来,虽然这个城不是很大,但是这个从东头到西头也是不远的距离呢,再加上我摸了摸口袋,出来的急,一分钱都没带,坐个公交车都做不起。 奶奶的,刚出院,就当活动下筋骨了,走着去! 说着容易,可我从市中心走到西郊用了整整一个下午,饿的头都有点发晕。我在路上一直在措辞,怎么样才能要到饭吃。当然,我说的是去寺庙里弄到点饭吃。 寒蝉寺位于市西郊,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起这个名字。我猜测可能是因为和尚不能打诳语,所以要少说话,不是言多必失么,所以用噤若寒蝉来约束自己,所以弄了个这种名字。但是说实话,我这是第一次踏入寺庙,因为我们信奉的不同,所以一般也不随便串个门啥的,再者说,我是正一教的弟子,是可以开荤的。没有全真教和佛家的那种清规戒律。 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全真教和我们正一教弟子的不同,不要让人们以为我们道士都和和尚一样。 全真道也称全真教,中国道教的重要派别,于金代由王重阳(对,就是《射雕英雄传》中的那一个,只不过,没难么神而已)于山东宁海所创。 元代,张伯端一系所创立以内丹修炼为主的金丹派(主要是陈致虚)依附全真教,自称南宗,把王重阳这支则称为北宗。 王重阳仙游后,弟子七真(全真七子,即丹阳子马钰、长春子丘处机、长真子谭处端、玉阳子王处一、广宁子郝大通、长生子刘处玄、清静散人孙不二)等人接任掌门。 全真教由于地处金国当时的国境之内,所以在刘处玄、丘处机和王处一掌门时,都承认金国的政权。王处一更曾应金世宗的邀请进宫讲授道学。另一方面,成吉思汗西征时,邀请丘处机前往西域与他会面,询问治国和养生的方法,丘处机以“敬天爱民”、减少杀戮、清心寡欲等为回应。成吉思汗称丘处机为“神仙”。因丘处机会见成吉思汗,使全真教在元朝得以壮大。 到了李志常后期,由于元朝忽必烈偏信佛教,全真教受到严重打击。而关于《老子化胡经》的两次道佛辩论失利,造成了全真教的一度低落。到元成宗时才重新正常发展。 邱处机于1219年远去西域行宫朝见成吉思汗,大得赏识。赐给金虎牌、玺书,命他住持天下道教。邱回燕京后驻长春观(今北京白云观),开坛说戒,弟子四处建立宫观,使全真道组织发展到极盛。其后虽因与佛教辩论失败而受打击,但在整个元代全真道一直保持发展势头。 当金元时期全真道在北方发展时,南宋地区亦有专主内丹修炼的道派,称作金丹派南宗。该派以张伯端为创始人,其特点是修炼时主张先修命,后修性。元朝统一江南后,南宗与全真道(北宗)合并,共尊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为五祖,下设北七真(即全真七子:马钰、谭处瑞、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南七真(张伯端、刘永年、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彭耜)。南北宗合并后仍称全真道,为封建社会后期道教主要宗派之一。全真道内部又分化出一些小派别,如南宗有清修派和双修派,北宗全真七子亦各传一派,其中邱处机所传全真龙门派势力最强。明代朝廷重视正一道,全真道势力相对削弱。清初著名道士王常月整顿教门,曾一度复兴全真龙门派,但终难挽救全真道在清代日渐衰落的总趋势。 全真道在金代的发展有限(从《射雕英雄传》就可以看出来),至蒙元前期,以成吉思汗之召见、宠遇丘处机为契机,在丘处机及其弟子们的推动下,全真道发展至鼎盛。 当时全真道宫观遍布北方各省区,“虽十室之邑,必有一席之奉”。此鼎盛局面,自丘处机起,历经尹志平、李志常两任掌教,大约三十年。至元宪宗五年(1255),佛道《化胡经》之争起,元室袒佛,全真道败北。此后元室下令焚毁除《道德经》之外的一切道经,全真教遭受沉重打击,全真道鼎盛局面因之结束。故在张志敬、王志坦、祁志诚、张志仙几任掌教中,处境都较困难。又经历约三十年,元成宗即位,驰焚经之禁,全真道获得正常发展。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平定江南,全国统一。此后,原同源异流而分传于金与南宋的全真道和道教南宗,逐渐认同、融合,至元代中后期,二宗合并的条件渐趋成熟。在南宗道士陈致虚等人的推动下,二宗经过对祖师宗祀的调整,南宗最后并入全真道。合并后的全真道遂成为更大的道派,而与正一道分统天下道教。明代皇室对佛、道采取抑制、约束政策,对道教正一派有所崇奉,对全真道支持较少,全真道自此进入衰落时期。金元时期形成的统一领导核心(以北京白云观为基地)顿然解体。在此情势下,统一的全真道渐次***成诸多小支派。主要的有“七真派”,即宗祖马钰的遇仙派,宗祖谭处端的南无派,宗祖刘处玄的随山派,宗祖丘处机的龙门派,宗祖王处一的嵛山派,宗祖郝大通的华山派,宗祖孙不二的清静派等。另外,又有一些全真道士分别组成“五祖派”,即宗祖王玄甫的少阳派,宗祖钟离权的正阳派,宗祖吕洞宾的纯阳派,宗祖刘海蟾的刘祖派,宗祖王重阳的重阳派。如此众多的全真支派出现,并不表示全真道的兴旺发达,恰好反映它的衰落。它们的形成时间,最早在明代中后期,多数在明后。在明清道教衰落时期,只有龙门派因王常月的阐扬,曾经在清初一度“中兴”,其余各派,大都衰落不振。 全真教在明代政治地位一落千丈,但始终代表道教正宗。北京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是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中国道教协会的所在地。 全真教的教义总体来说,继承了钟离权、吕洞宾(八仙)的内丹思想。此外,提倡三教合一,三教平等,认为儒、释、道的核心都是“道”。其宗教实践的原则是“苦己利人”、“利人利己”。而且实行出家制度,道士不可婚娶。(所谓全真教南宗不提倡出家。) 全真教除了继承了中国传统道教思想以外,更将符录、丹药等思想以外的内容重新整理,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下了根基。 该教教义受时代思潮影响,力主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信徒必读经典。修行方术以内丹为主,不尚外丹符?,主张性命双修,先修性,后修命。认为修真养性是道士修炼唯一正道,除情去欲,识心见性,使心地清静,才能返朴归真,证道成仙。还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住观,严守戒律,忍耻含垢,苦己利人。对犯戒道士有严厉惩罚,从跪香、逐出直至处死。金元之际邱处机嗣教时,全真道得到大发展。 三教合一思想比较突出。如王?在山东所创之五会皆以“三教”二字冠首;规定以三教之经书《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为全真道士必修的经典。他和七弟子的诗文中,三教合一言论更是俯拾皆是。如“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天下无二道,圣人不两心”,“教虽分三,道则唯一”等等。尤以融合佛教禅宗理论最为突出。马钰《神光灿》:“禅为宗,道为祖”,清初全真道士柳守元《玄言正旨序》:玄宗(指全真道)“与禅宗实为相近”。 教义中,出世思想十分浓厚。在王?和七弟子诗文中,极力贬斥人生之价值,宣扬人生是“苦海”,家庭是“牢狱”、“火宅”,夫妻恩爱为“金枷玉锁”,劝人捐妻舍子,“跳出樊笼”,看破功名富贵,学道炼丹,以离“苦海”。 在成仙信仰和修炼理论上,一返旧道肉身不死、即身成仙的追求,只追求“阳神”、“真性”不死。认为人之肉体是要死的,只有人的精神才能不死。王《金关玉锁诀》:“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立教十五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刘处玄《至真语录》:“万形至其百年则身死,其性不死也。……阴阳之外则其神不死也。”因此在内丹修炼理论上,与道教南宗相反,主张先性后命,以性兼命。以澄心遣欲为真功,以明心见性为首务。 在修炼方法上,主内丹修炼,不尚符?,形成独具特色的内丹理论。在教制教规上,规定道士心须出家住道观,不许蓄妻室。为了约束道士言行,制定各项清规戒律,督促道众严格遵守。这些皆与我们正一道有很大区别。 接下来是我们正一教。 我们正一教的前身是产生于汉末的五斗米道,因入道的人需出五斗米而得名。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张角(祖师爷啊,原谅我)于中平元年(184年)二月率太平道起事后,同年七月,汉中地区张修也率五斗米道响应。 张天师捉鬼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明人罗懋登的长篇通俗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随同郑和下西洋的两个法师之一便是张天师,而笔记中记载张天师捉鬼的故事也极多。故乡有座名谓“祥云观”的道观,是元初濮鉴建造,原名玄明观,为江南三大道观之一,清初为避康熙玄烨讳才更名“翔云”。据说当初香火极盛,但我看到时就只剩了一个山门,还有两只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拉倒的石狮子。山门是用条石砌成,正中有条裂缝,老人说那就是张天师路过此地时与观主张和斗法失利,一怒之下用法剑砍出来的。虽然我看不出哪有剑砍的痕迹,但听到这故事却让人大为神往,几乎信以为真,因为居然还有事实佐证。在笔记中,天师和法官向来以“五雷法”降妖伏魔,清人袁枚《续子不语》有《朱尔玫》一条,谓康熙间有术士朱尔玫以邪术惑人,号称神仙,名重京师。某次与张天师斗法,朱尔玫将茶杯抛在空中,仿佛有人捧着,竟不落下,而张天师亦掷一杯,则张杯停于空中,而朱杯落矣。“或问真人,真人曰:‘彼所倚者,妖狐也;我所役者,五雷正神也。正神腾空,则妖狐逃矣。’” 五斗米道以“治”为单位,天师为最高领袖,各治立治官,祭酒统领信道教众,组织相当严密。它的宗教活动与太平道类似,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如新入道的信徒名“鬼卒”,成为骨干后,由他统领一众新教徒,则升为“祭酒”,祭酒还负责在要道路口设立“义舍”,为过往行人准备食物。祭酒讲解《老子》的记录名为《老子想尔注》。书中主张信徒努力修道,“各安其位”,以达到“治国令太平”的理想;要求教徒遵守“忠孝城信、行善积德”的道诫,“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 张修后被张道陵的孙子所杀,道教传统说法,以张道陵为五斗米道的创建人。张鲁在曹操远征巴蜀时受其官职封赏,随其到了内地,五斗米道徒几万户被曹操安置于长安、洛阳、邺城等地。五斗米道始在内地传播。很多贵族加入五斗米道,如王羲之,祖辈从汉魏之际即信仰五斗米道。此时五斗米道更名为天师道。 南北朝时,北朝有寇谦之,南朝有陆修静对天师道进行了改革。 寇谦之出身于贵族家庭,祖辈几代信奉天师道。他自幼学道,后跟随道士到华山修道,最后选定嵩山作为其传道地,成为十六国北魏之际北方天师道领袖。他废除了原来祭酒等道官私授教职的做法以及天师道一些教职的世袭制度,要求“唯贤是举”并废除五斗米道原有的24治名称,规定信徒不得随意改投道官,道官招收弟子应先考察三年等。他重新制定了有关宗教活动的规章,废除入道费用、治病报酬等租米钱税,规定“从今以后,……唯听民户岁输纸三十张,笔一管,墨一挺”。寇谦之教导道教信徒应当遵守修道戒律,并认真作斋功礼拜,从而得道成仙。后人称经寇谦之改造后的天师道为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 陆修静出身于江南士族名门吴郡陆氏,他对道教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为了将当时的道经去伪存真,加以整理,他到处搜访道经曾经“南诣衡湘,九,西至峨眉、青城”,足迹遍布半个中国。他整理了《灵宝经》,编写了《灵宝经目》。在编写后者时,将《灵宝经》分为“三洞四辅十二类”。后来的《道藏》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陆修静制订完善了道教戒律和斋醮仪式,整理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规定。经过陆修静在斋仪方面的统一、规范和编订工作以后,天师道从形式到内容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健全。后人称他的天师道为南天师道,以此和寇谦之的北天师道相对。 隋唐时期,道教兴盛,正一教也即天师道逐渐融合其它符?各派。宋真宗曾召见第24代正一天师张正随,赐其“先生”的称号,自此,直至南宋末第35代天师张可大,几乎代代正一天师都得到赐号。宋徽宗时,第30代天师张继先极得宠信。朝廷为他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观”,龙虎山本营的上清观也升格为“上清正一宫”。自从张可大被宋理宗授予总管符?各派的大权,正一派就取得了符?派道教的统领地位。 无缝服和银印,让他主领江南道教。第二年又封他为“宣道灵应神和真人”。此后,历代正一天师都被元统治者封为真人。第39代天师张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被封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并被授权常管全国道教事务。元代,龙虎山天师府权力很大:可以建议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务管理官员和道观管理人员,向皇帝提出新建道教宫观的经费供给和人员编制,它还可以直接发放“度牒”,即道士身份。 明太祖朱元璋赐第42代正一天师张正常“真人”。并下诏让正一天师世代掌管全国道教。自此,至第52代张应京,除第50代张国祥,代代天师都被封为大真人。张宇初曾以全国道教首领的身份,写下《道门十规》一卷,阐述了道教派流、宫观修整等问题。 到了清代、民国年间,我们正一道逐渐衰落。1912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师张晓初在上海筹建正一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仅成立了上海分会。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您的位置: >
本书类别:异能作者:岁月诛尘书名:
更新时间: 19:41:02本章字数:3167
本章节内容作者正在修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