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游戏,现在想做推送,接触了中国移动有推,用过的能不能姐妹们说说双飞感受对产品的感受。

手机签到经验翻倍!快来扫一扫!
用过的来说说感受啊
15981浏览 / 33回复
看上去似乎很不错的样子,虽然个头不大,但散热性能应该满强的。有人用过吗?说说感受,声音大吗?有没有和什么冲突?多少钱入手的?
这散热器觉得一般,但是比较静音的,我是个CPU发热大户630的处理器,待机基本上在60度,转速一千到2千转之间,全负荷在73不超过75度,风扇转速有3000转,这时候声音就有点大了 ,跟产品说明书上还是又差距,第一次装的时候全负荷有80几度,重新装后就变成现场这样了,不晓得我目前这样是否装平了,***平不是很好***。
声音很大 。不知道如何 调整 转速
知道的麻烦 告诉下
我是主板自动调节转速
我7.17号装的机子
CPU 5000+黑 (CPU风扇就是 酷冷至尊旋风V4)
主板 悍马HA03
显卡 昂达M神戈
CPU 温度34-38左右
风扇转速 参数上说1800转+-10%
超的也太多了吧
散热可以 就是太吵
转速不知道能不能调到
有知道怎么调的吗?
有会调风扇转速的+我QQ 谢谢
买个风扇调速器就可以了
今天剛剛入手,我的915的U,還小機箱本來是盒裝的風扇,在60-70度的,裝了後在43-46度左右,感覺散熱不錯,但噪音有點大!
酷冷不厚道,还超静音呢。22分贝?32分贝都不止!!!严重虚标!!!今天125元到手,装好开机就像轰炸机!pwm转速转。还好加了条减速线1元搞定。转速700转,完全静音啦!不过做工散热效果不错!***不太方便!要从主板后面固定螺丝。
我的是E4500,风扇是可以调的,默认情况下的确很吵,到主板BIOS里设置成37.5%的转速,基本就比较安静了。
今天用上了,技嘉P43的板子,7200,2G内存,室温30度,待机控制在43度上下。他的周边散热和风道设计感觉不错,本人对噪音不是很敏感,但不是可以忽略。2000转下,感觉控制的不错,关闭智能调速-全速就像在耳朵边开了空调。但是就它的散热效果而言,一般达不到全速,7200,双核满载20分钟,62度,很满意。还有此风扇背板的固定螺丝不能拧得太紧,不然会使主板变形,只要拧到感觉差不多就可以了。130入手,感觉还是比较值的。
v4全速噪音可不是一般的大,估计有40-50分贝,而且有高频的噪声,听着很烦。
后来买了个调速器,降到1400转,基本听不到明显噪声。
规格书上写的噪声太假。
性价比太低。
速度降下来.是不是降温有所减弱呢?我也是这个风扇.要拿去换呢.老板想给我弄个减数线~呵呵.如果不换的话.去拿个新的V4.嘿嘿! 135米.还凑合!!
我机器是e8400,孤岛危机几个小时v4也能把温度控制在25度以下,感觉很棒。缺点就是声音太大,可以和推土机媲美了!
用V4,4000+ X2 OC2.7温度控制在40度以内。
调速器用了那降温效果怎么样呀!
被JS骗惨了,前几天装机时以170入手的,我的华硕主板送了个调风扇转速的软件,现在调到1000转左右,声音比较小,E5200现在30度左右,就是把转速调到3100转,CPU也是这个温度,
我的CPU是E8400,主板是华硕P5Q,这个季节待机温度是21度,正常使用的温度在23----25度,在BIOS中设置风扇的转速随CPU的温度自动变化,这个温度的风扇转速在九百多转,就是在深夜不把耳朵凑在机箱边还以为自己耳聋了!!有空我再结合图片综合的谈一下这个散热器的优点和使用方法。
我的是E7300&&,机器开一段时间CPU 温度在20度左右,散热还是可以的, 不过就是声音有点大,&&看了一下转速 2800左右&&不知道为什么声音这么大,&& 谁有办法&&麻烦告诉我一下&&QQ:
我的是E8400 超频3.8G转数,噪音不大,超频4G转数,噪音比较大,不超频的话基本也在1700左右。噪音基本可以忽略。
支持键盘翻页 ( 左右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可能感兴趣的板块:
用户名/注册邮箱/注册手机号
其他第三方号登录有没有用过中国移动的宽带,进来说说感受
西西里岛的辛迪加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
有没有用过中国移动的宽带,进来说说感受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卡顿,掉线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有米还是电信,联通也不错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我用了一年半,整体还凑合,这么便宜还要啥自行车只是一点,放弃网游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果断不装了,这2天正好在犹豫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免费送了个50M的移动宽带,装了不久,一直放着没用,看来不太稳定?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推销宽带时候说:中国移动收购了铁通,用过铁通没?就是那种要错峰上网的那种······用过的都知道,凌晨上网网速最快·······
西西里岛的辛迪加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我在各个渠道听到的反馈意见,都是说到了高峰期会很慢。我现在就是用电信100M的,小贵。移动确实便宜,不过听了这么多反馈意见,感觉还是先不换了。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多网站都上不了&
西西里岛的辛迪加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什么网站呢?引用8楼mike1997的发言:多网站都上不了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就这么说吧,163他都开不了。还需要举例吗?我***了14天了,直大概1小时能正常使用。***投诉?毛人都没人解决
西西里岛的辛迪加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移动宽带果然不靠谱引用10楼香国王子的发言:就这么说吧,163他都开不了。还需要举例吗?我***了14天了,直大概1小时能正常使用。***投诉?毛人都没人解决
笑嘻嘻的太阳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我刚打算装,看来是没必要了
泡泡泡泡吹泡泡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还行吧,可能要求比较低,就用个微信看个电视剧啥的,游戏就算了
链接网址:
链接文字:
添加家在水印
不添加家在水印
支持一次选择9张图片上传(使用Ctrl、Shift选中);
支持jpg、png、gif,单张图片不超过10M,png不超过1M,gif不超过300K。
选 择 字 号
(新房业务)
(二手房业务)
(家居装修业务)
(亲子教育业务)
(论坛广告业务)
(论坛商务合作)当前位置: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哥’在中国是一种尊称吗?哈哈,我们平时都叫张小龙‘龙哥’。”“是的,Dan哥,当你觉得某个人牛逼的时候,你就可以叫他‘哥’。”我对于Dan Grover的采访,以这样的闲聊开始。Dan Grover是广州微信团队的产品经理,是一个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的人。最近几天,他写的《中国移动应用设计趋势解读》(见文章末尾)在中文和英文互联网世界都引发了病毒式的传播,各大门户网站也都忙着翻译和转载。这是一篇用“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的移动产品设计的技术文章,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是令美国互联网世界好奇和震惊的“常识”,即使对中国互联网产品的设计师和产品经理来说,Dan Grover的一些发现也能帮助他们理解不同的设计语言在不同互联网产品文化中的意义,从而扩充更全球化的视野。以下是PingWest与Dan Grover的采访主要内容,我们就Dan Grover的文章中一些有关中国移动应用产品设计的细节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也聊了他在微信团队工作的一些更直观的感受和经历,以及对中国互联网文化的观察和一些现象:(P=PingWest,D=Dan Grover)P:你来中国之前做过什么工作?D:哦,我做过很多事情,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我上高中时,为美国陆军设计地图绘制软件。大学时,我做过Mac的软件,但那时没有App Store,所以我们就出售序列号。之后我当过独立开发者,也为各种公司工作过。比如,我为Nike设计过软件,也参与过一些创业公司。其中一家是Udacity,在线教育公司。之后,我自己开发了一款钢琴教学的iPad
app,很受欢迎,然后我就把软件和公司卖给了一家著名的美国钢琴公司,并且为他们做了几年技术总监。P:你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来中国的?对这个国家是什么感受?D:我第一次来中国是今年1月,正式搬到中国是这个夏天。我本来是1月开始是在美国的微信团队工作的,然后内部调度到中国。我刚从香港下飞机的时候,就感觉到这里的不一样了。语言、街道和食物都是不同的,感觉到了另外一个星球。我喜欢看周星驰的电影,但是亲自感受的震撼还是很大。1月的时候,我在香港待了一天,然后在深圳和广州待了两周。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做笔记,并会发给朋友看。如果现在再看当初的笔记,也许会有不同看法。P:你觉得中国工作环境与美国相比有什么区别?D:中国同事非常礼貌和善良,并且都很欢迎我。但是,中国同事的交流方式都不直接,说话比较委婉。其实,即使美国东西部也有区别,东部更直接,西部比较委婉,这些习惯就好了。还有就是,有时我们团队发邮件时喜欢加很多人,但是大家却都不知道谁该负责这个问题。至于压力,这个我不好说,因为我作为外国人比较特殊,压力不大,但是我不能代表其他人。我们经常一起跑步,哈哈,有一帮人甚至想每天都跑。因为广州现在也比较冷呢,所以我们在室内跑。P:你的具体工作是什么?D:我没有长期固定的模块任务,我们小组主要负责做最新的功能,比如我们最新做的就是微信的“小视频”。6秒钟的小视频。即使在2G网络下也可以发送和观看。我很喜欢这个功能,很酷,我们的领导也非常喜欢。我从美国调到中国就是想做这个模块,因为我觉得“小视频”中国没有copy国外的东西,而是原创的。我们现在正在研究一些更酷的功能,但是这个现在不能说。我们组的人员构成有些不同,都是跨界人才,产品经理、设计师和工程师样样都懂。也就是所谓的tiger team,老虎组,我们负责做最快最新的demo。P:你文章中提到二维码在中国很常用而在美国不常用,说说你第一次见到它时的感受吧。D:二维码的专业说法是“机器人图样”,我第一次看到时很惊讶。当时我在酒吧,一个中国女生主动要给我二维码,我觉得这好不现实啊,如果比起手机号码的话。P:还有哪些微信和腾讯产品是让你觉得很新鲜和很酷的?D:我觉得微信里用“雷达”认识朋友更好、更酷,酷几百倍,但是这个功能一直被埋没,知道的人不多。我还很喜欢QQ和微信的表情和贴纸(sticker),而且我在写电子邮件和推特的时候都想用QQ表情,但是很可惜电子邮件系统里没有。P:再说说你对“小红点”的看法吧,更直观的看法。D:“小红点”有的很好,有的用太多,如果有新功能,让用户使用,这个提示很好,微信朋友圈也有。但是有的软件一打开就太多了,看起来不舒服。我觉得小红点是个好方法,但是美国很少,我想了解小红点在中国发展历史。P:那assistive touch呢?开着一个悬浮的在屏幕上方的按钮层(见下图),这也是中国特色么?D:我真的不懂为什么他们喜欢用这个,他们的Home键又按不坏,即使屏幕坏了Home键都不会坏的啊!哈哈!这个在美国很少见,包括闪光灯,主题等功能也是这样的情况,说明了中国的人喜欢定制。2000年左右的时候,美国的软件也喜欢做这种个性化的定制,但是后来Apple等巨头都会进行限制,就很少人用定制的功能了。P:你对朋友圈有什么看法,你自己是怎么使用朋友圈的?D: 我第一次用“朋友圈”这个功能时,我觉得很傻,我当时想:为什么你们要做个事情?为什么你们要在一个IM软件里面分享照片?后来我慢慢就适应了,我发现这样分享很方便。我觉得微信朋友圈“原汁原味”的设计理念很好,因为够简单。比如说Facebook,有人做过心理调查,很多人花很多时间去修饰照片,然后发在Facebook上说:你们看啊,我这个被修饰过的照片多美好啊。虽然“朋友圈”的照片画质不高也没有滤镜,但是这样人们就不会花太多时间在这上面,而是只分享跟亲近人,简单操作就能实现,然后去享受现实生活,我觉得这样挺好的。还有就是,我很喜欢“朋友圈”的私密评论,只有互相认识的好友可以看见,这样的设计让我可以很轻松地回复留言,而不用顾忌隐私泄露。比如,在Facebook上,就有很多人不认识,所以我回复留言也比较谨慎。P:你怎么看朋友圈不鼓励发文字,甚至很多人都找不到直接发文字的按钮在哪儿?你听说过“微商”或微信营销么?D:“朋友圈”不鼓励用户发文字,我觉得这个设计很大胆,因为图片更直观,你只有一两秒就能看懂。而读文字就比较费时间和精力,需要三四秒钟。而且这种设计很罕见,因为通常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让用户用某个功能,就会直接去掉。至于微信营销,我在微信上看到有人卖东西,看到就删。美国也有但不多,Instagram上有人卖假货,我看到朋友之间有人发,我会觉得奇怪,如果是陌生人我就直接不理。这种情况,在日本韩国等其他亚洲国家也比较常见。P:你怎么看中国互联网产品设计与美国的差异?比如美国倾向于简单,中国倾向于更复杂的设计?如果微信在美国设计,会变成什么样?D:简洁的设计不一定就是最好,重点是你增加的设计能有实际作用,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如果微信在美国设计会完全不同,因为我们的文化和语言都不同,比如,省会“广州”,只有两个字空间,很好统一在同一个屏幕中显示。而美国城市名字很长,不可能出现在同一行屏幕里。再如,“大众点评”里所有的门类可以在同一屏幕显示,但是英文字符很长就不可能做到。我最开始用中国的软件时,觉得都很“屎”,不注重设计,其实中国也重视。硅谷的设计现在上升到非常高的程度,有些大师喜欢用“模糊的”“超前的”的设计概念,但是他们有时在商业上是失败的,因为设计的重点还是能否真正地为用户着想。有人说中国公司发展速度很快,没有原创性,但是有些软件不需要原创的设计,中国的公司比较现实,注重实际操作快速落地。P: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如何平衡个人喜好和用户需求?D: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有时也会很困惑。比如,我确实觉得微信语音发消息很奇怪,但是用户已经习惯这个功能了。有时我们自己觉得这个按钮很好看,但用户不喜欢,这就是失败么?还是只要少数人喜欢就好?其实这难以界定。我觉得,在开始设计时,你应该有目标和标准,是数据?还是体验?不要太情绪化。因为我是外国人,我的个人喜好和中国用户不太一样。所以当我觉得这个设计很奇怪,需要争辩时,我不能直接说:hey,哥们儿,这个设计很不好,这样做没道理,我们不这么做。在这边生活的人,会觉得没有问题。我就会退一步,直到我找到非常充足的理由,比如Instagram和Path也是这样的。但是我想产品经理都是这样的,任务是把自己的设计卖给用户。对我这个外国人来说,这个过程更加艰苦,因为我不能直接地感性地用中文去表达。P:你能同时操作几个产品项目?D:我现在一般只能同时做一个项目,如果要做更多,就需要用周末做。我以前可以同时做很多项目,现在可能体力不如以前了,只能单独做一个项目。(PingWest)附加:《中国移动应用设计趋势解读》铺天盖地的二维码、丧心病狂的小红点,还有繁花似锦的安卓ROMs...
----老外对中国式App设计趋势的分析by
Dan Grover (微信产品经理)今年夏天,我收拾好所有行李,从旧金山搬到了广州工作。记不清是因为怎样的机缘巧合,我成为了微信(一款红遍中国的通讯应用)的产品经理。搬到一个新国家意味着要学习如何做很多不同的事情:讲一门语言、饮食、购物、出行。几个月后,我惊讶地发现我已经开始习惯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我的数字生活中。我将我所有的应用替换成本土应用,一方面原因是出自我对科技产业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则是我能一定程度上“入乡随俗”。从那时起,我也同样开始适应这里的生活。有一天,为了好玩,我开始在我的笔记本创建了个列表记录这里的应用和那些我在美国已用惯的应用之间的不同之处。当我完成时,我惊讶地发现那个列表已经长到可以写一篇博文了。目录1.输入很困难2.小红点3.小而美、门户、平台4.登录页面5.通用的聊天页面6.买东西7.定位、定位、定位8.一切皆可下载9.关于朋友圈10.杂记-超爱使用ASSISTIVE TOUCH-夸张的卡通形象-污染状况插件-闪屏广告-换肤-Android ROMs11.附注1.输入很困难拼音模糊匹配这里的人们使用各种方式输入汉字:拼音、手写、部首和九宫格。偏好哪种方式似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年龄和地域,然而最受欢迎的还是拼音输入法。但是在这里网站或App并不需要以上的输入方式,他们更乐于使用拉丁字母作为搜索内容,并且也能得到中文结果----独立于操作系统之外。有的搜索功能甚至还使用了智能纠错和模糊音。当你习惯了这些,就会感觉没有这些功能的操作系统或App很难用。当然,当这些应用都不遗余力去处理各种中文输入时,他们也就无暇做好英文输入的模糊匹配了。(比如:stemming算法,soundex算法,优雅地处理变音符号,标点符号和大写符号)语音信息、语音搜索、语音助手可以直接语音说话时,打字快有什么用?在中国,语音信息在通讯软件(特别是微信)中超流行。因为它省去了打字的麻烦,也不用学习各种复杂的输入方式,这对于老一辈不懂电脑的人非常方便好用。不过就个人而言,我总觉得收到语音信息有些不方便。因为我必须停掉手头上的事情来听,而不是瞥一眼就行。还有就是回复语音也挺别扭,尤其是在公众场合(担心被认为是“手机狂魔”)。但这里的人并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你可以看到有很多人在公共场所发送语音信息。典型的姿势就是用拇指按住“录音”按钮,同时小角度倾斜手机对准嘴巴说话。语音搜索同样也被广泛的跨应用支持。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百度的Andrew Ng指出他们的搜索有10%是来自语音的。二维码遍地开花我出国前曾在旧金山做过用户调研,通过采访来收集美国用户的习惯和喜好。在每一次访谈中,我都会展示出一个二维码然后问他们这是什么。“是不是你将它拍下来,然后它就可以引导你到一个神秘的网站?”一个女大学生略带嘲讽的说。有些人说他们用系统相机应用拍完之后没有什么反应,之后就没有再尝试了。“我觉得这些是优惠券之类的东西”,有些人如此推测着,他们还担心这可能会对手机造成什么影响。我把这些反馈展示给我的同事来强调二维码在美国并没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中国人,或许你已经猜到,他们对于二维码并不陌生。二维码被印在大多数的广告、宣传册、餐厅菜单、名片、优惠券,甚至在火车座位后背和休息室门后。大部分应用都内置了二维码扫描功能。你发现的二维码有时只在特定的应用里才有意义,所以通常会出现一行字写着微信二维码、微博二维码或其他应用的二维码。它们包含的链接如果使用外部扫描器扫描的话并不总能深层链接到对应的应用。通常使用的术语是“扫一扫”,“扫一下”(就像用扫帚)。我更喜欢用“扫描”这个动词,这会让人联想起三录仪(译者注:“三录仪”是一种手持式的多用途仪器,是星际旅行里经常要用到的一种必备仪器)和医疗设备。正如我稍后将描述的一样,这些代码被用来网站营销、添加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人到通讯录、付款和登录网站。2.小红点中国的App大量使用一种叫做“小红点”的UI元素。这不可能出现在IOS的原生UI控件中,我也想不起来有哪款美国应用使用过。这些其实就是你们(译者注:作者的美国老乡)习以为常的标准化“红点标记”,但没有数字。在App的层级菜单、级联以及底部标签栏图标末端,它们无处不在。如果一款应用过了段时间没有使用,再次打开时闪现的“小红点”就会亮瞎你的眼。“小红点”提示:A.标记的地方已有加载好的新内容。这表明新的内容无需用户操作,或者确切的数字并不重要。通常用于社交媒体动态,或者电影、音乐和电商应用的信息流更新中。B.新功能可供使用。当你发现这个时,通常还有一个红色的“NEW”/”新”在旁边。C.用户屏蔽或者收起的部分应用通知。例如,用户可以在微信里将一个对话设为静音,当这个对话有新信息来的时候将会将有具体数字的标记替换为小红点。一款App会同时使用带数字和不带数字的红点标记。如果一个UI元素有两个子类展示样式,带数字的那个应该优先显示。我觉得很有必要想出一个考虑周到的引导方式,将用户引导到更深的层级中。它还加深了很多应用的上瘾度,比如有这么多的数字标记涌入你眼前等待你去消除。一个有趣的事实:在QQ里面,你能推拽任意一个数字标记(不是不明确标记),然后它就会像烟雾一样消失。(译者注:参见QQ手机版 5.0“一键下班”设计小结)3.封闭系统、门户、平台Richard Gabriel的经典论文《“越差的越好”的崛起》(The Rise Of “Worse is Better”),第一次将软件设计中两种对立观点进行对比:贝尔实验室开发的UNIX和C就是“越差的越好”的例证。它倾向于小的,有些粗糙,可交互工具的集合。而“做正确的事”/“越好的才会越好”(“the right thing”/“better is better”)的例证则是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Common Lisp, Scheme和Emacs。这种方法倾向于用更大、更全面、更整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美国热门应用倾向于更注重简约的任务驱动型,在向“越差的越好”致敬。而中国的应用却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每个应用都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表面上并不相关的功能(有的能巧妙地结合起来,有的只是随意粗暴地捆绑在一起),以此来吸引用户眼球和渗入用户的日常习惯。脑海里浮现的一些例子:微信之于WhatsApp,就像Emacs之于VIM(Linux文本编辑器)。除了短信,它还有视频通话、新闻、支付、收藏夹、游戏中心、附近的人、听歌识曲和收发邮件。它的公众帐号平台(后文会提到)竟能允许硬设备与服务进行通信,而无需独立开发App。百度地图含有天气、查找好友、旅游指南和一个完整的“钱包”模式。腾讯地图让你发送音频明信片。两者都有二维码扫描功能,毋庸置疑,必须有本地化团购导航。新浪微博,中国版的Twitter,则做得更多。它的“发布”按钮允许用户发布多达10种类型的内容,从“长微博”到“餐馆点评”通通都有。当然,它也有一个跟“钱包”相关的功能。在美国像雅虎一样包罗万象的“门户网站”主页二十世纪初就已经消声灭迹,但在这里这样的网站却很长寿,如新浪、网易、hao123和腾讯新闻。尽管“普通”的App已经具备了类似门户网站的功能,但门户网站本尊的App看起来也挺吃香。“发现”成为新的汉堡包菜单(译者注:汉堡包菜单即我们常说的“三道杠”,因为长得像汉堡包得名。见下图:)美国的App标准化了几种方式来组织他们未归类的项目(如设置和帮助)。它们往往在最右边(三个点的省略号图标)的“更多”选项卡或者在汉堡包菜单里,在Facebook的案例中, 则出现在一个汉堡包图标表示的“更多”选项卡中。中国的App有时也这样使用“更多”。但更多的时候往往不是这样,他们是在底部第二或第三的标签,上面写着“发现”。“发现”提供了不一样的乐趣,虽然不那么重要却增强了应用的核心功能。“发现”的图标通常是罗盘。非常多的应用商店许多App都内置应用推荐页(特别是游戏),软件下载有时是链接到App Store,有的则是绕过App Store通过OTA***。纯粹的第三方应用商店也会通过类似的方法提供一些热门的App下载。对于Android平台,有超过10个的大型应用商店,开发者需要单独发布和更新。即使IOS平台,依然有多种的软件商店-我看到一个叫“苹果助手”的广告,它就需要***自定义配置配置文件来使用。Cydia依然很流行,而越狱iPhone也比比皆是。4.登录页面手机号码和验证码美国的网站和应用通常采取以下两种方式登录:1)传统的电子邮件和密码;2)通过Facebook或Google认证登录。这些天我们还证实了社交应用像Facebook也采用了手机号码加验证码的注册激活方式。您输入您的手机号码,通过短信收到一个确认码。但在中国,几乎所有的App都提供手机号码注册/登录功能(除非选择性不使用)。这同样适用于网站,甚至那些没有App的网站。二维码登录许多网站还允许用户通过App内设的工具扫描二维码登录。一经扫描,对应账户成功登录,二维码过期。当你不希望用户用实体键盘输入自己的密码时,这是理想的解决方案。有人告诉我说过去在中国,有很多人因为在网吧使用实体键盘录入密码而被盗号。第三方登录许多应用还提供通过微信,QQ,新浪微博,或人人网第三方认证登录。在手机上,它会切换到相应的应用程序。在网站上,你可以选择传统的登录方式或用第三方服务的移动应用扫描二维码来登录(译者注:在我国网站端的第三方登录也做得很顺溜)。更安全的措施银行网站(以及支付宝)需要一个特殊的浏览器插件实现自己的密码字段。我的银行甚至给了我包含某种加密密钥的USB闪存盘。我不知道该怎么做,除了把它藏起来(免得弄丢啦)。通常情况下,用户登录需要填写验证码,而美国的网站或者App只需要注册的时候使用。5.通用的聊天界面公众号Wechat开始将“公众号”的概念推广至品牌和公众人物身上。他们有点像IRC和AIM曾经的智能机器人----SmarterChild为银行、***公司、博客、医院、商场和政府机关服务。许多的机构慢慢开始利用公众号来替代本地化App或网站来为用户服务。[译者注:SmarterChild是在AOL Instant Messenger和Windows Live Messenger(以前MSN信使)基于网络提供的一个聊天机器人。]你可以发送任何类型的信息(文字、图片、语音等等),他们会以自动回应的方式或传送到***人员的面前执行人工操作,之后反馈给你。这种方式会让你觉得就像与朋友聊天一样处理事情,唯一的不同点:你这位朋友,它的底部拥有可操作的快捷菜单栏(尽管他可以进行切换,显示普通的文本)。除此之外,任何一个特殊功能,你都可以在正常的聊天中使用到。你发出的语音信息甚至可以通过第三方服务器将语音信息(前文提到过)转换成文字。公众号也可以推送新闻给他们的用户。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独特的运作方式,让用户们在移动设备的屏幕上就像是在使用RSS阅读器一样。
这一模式的成功导致许多应用程序都开始模仿聊天窗口式的用户界面,新浪微博自然地应用到了它自己的公众号当中,自然QQ也这么做了(而在许多其他应用程序内,可以在“客户支持中心“中找到。)。Grata是一家可以为客户提供设计公众号服务的公司,它可以帮客户将服务植入进任何的App中。应用制造商们不仅仅“借鉴”了一个常规聊天界面的设计思路,实际上他们复制了整套UI,甚至是底部三个按键的菜单布局以及推送给订阅者的富媒体内容的呈现方式。动态表情和符号在Emojis大规模普及之前,笑脸表情在大多数西方的应用程序中是直接使用传统的文本来进行拼合而成【 译者注:常见的文字表情 :)】,能使用的大概有15个左右。但是在这里,QQ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表情符号,80个生动的表情非常富有表现力,甚至比emojis更加有趣。表情的范围除了涵盖了基本的情绪外还有一些特殊表情,比如:让你在每一个情境下都能找到合适的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任何App只要提供了聊天功能就不得不借鉴QQ,事实上QQ的表情也已经被Wechat和其他应用”借“用过许多次。同样包括大表情和动画表情也是必须的。虽然,出乎我意料的是在美国似乎人们对它的热情远远不如亚洲人。6.买东西由于与中国国内银行合作的复杂性导致在线支付在中国的起步并不容易,在这里并不是简单地填写完信用卡号码就好了,会要求用户在有30多家银行的列表中选择,之后绑定自己的账户。每家银行都有自己的特点,网站想要支持所有的银行就变得很复杂了。所以很快财付通和支付宝之类的第三方支付服务很快就被网站广泛接受采用。单点登录移动支付现在许多的手机应用程序可以与你的银行账户和其他应用进行绑定,来免去使用多个应用时繁琐的操作过程。我在美国有这样的一次体会,也是我唯一一次使用Venmo预定支付酒店。当时我被困在机场,Venmo内有这么一个选项可以让我直接完成预定,而不是再通过其他应用程序进行预订,重新输入我的信用卡信息。但是在这里,这个功能自然不用多说。关键的区别在于用户不必下载单独下载一些奇怪的钱包/支付类应用程序来内置到他们已有的应用程序中完成支付。(译者注:按一下就购了!)每个应用程序内都喜欢有一个钱包围绕支付这项功能的界面通常被称为”钱包“,此外界面中还有其他功能:1、当你在其他应用内消费时自然而然就会去想到”钱包“(如需要消费程序内购时)2、在现实生活中消费,通过扫描二维码来完成支付。同样,你也可以在手机上生成一个二维码来让他人扫描完成支付(这种方式挺方便的)。3、给朋友发红包(红包,在中国传统中用于赠送礼金)4、为服务买单。比如大多数应用程序会提供购买机票、彩票、电影票,类似Uber的出租车服务(比如嘀嘀打车)。还可以为手机充值和支付你的水电费。腾讯的应用还能够在京东(腾讯电子商务合作伙伴)上购买Q币进行消费。大多数应用程序在设计钱包时都会采取类似的三栏式网格布局和五颜六色的图标来对功能进行集合。即使我的银行类App也是类似的界面,让界面保持平衡。兄弟别怕!我有一个盾!任何接触到钱的应用程序都要让用户相信自己交易的安全性,他们往往都有一个”安全中心“的页面,它的图标采用了一个巨大的盾牌图标。当然,美国的电子商务网站也做了同样的事情,直到2000年初(还记得”Hacker Safe“吗?),到了今天,这样的承诺似乎有点让人无法安心。也有一些受欢迎的应用程序以某种方式提高你手机的运行速度和释放内存,让他更安全,他们让人想起了Windows XP中那些恶意软件。当然,这类应用程序在手机上基本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但是正如你所看到的,这是真正的交易--------因为他有块巨大的盾牌。7.定位,定位,定位应用程序从来都不羞于询问你是否允许定位你当前的位置,他们常常通过各种方式来让你使用它,无论是界面中出现的会自动填充“选择你的城市”下拉菜单中还是天气功能。许多应用也会将你与附近的陌生人联系起来,其实这并没有那么可怕。许多应用会将你附近的陌生人显示出来,这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在美国有Highlight和Skout这类应用,但他们从未成功地像在这里一样成为主流受到广泛接受。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文化或者人口密度以及都市化程度造成的,但是它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可以广泛的推行。定位有专攻陌陌,这个程序很明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这一需求,每个月有超过6000万的活跃用户,并且现在它已经提交了上市申请。它可以满足你寻找附近的陌生人通过聊天、互动来认识对方。类似的应有还有微聚、比邻等等。内置日常应用功能除了那些流行的独立应用程序,更加吸引人的是每个常用的软件中还内置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功能。Wechat和QQ,作为最受欢迎的即时通讯工具,其中”附近的人“功能通过一个简单的列表向你展示附近的人,也经常让你看到他们上传的新照片。微博与Twitter不大一样,它允许用户查看附近的人发送的微博以及热门的用户和用户群。而各大音乐、电影和电视应用甚至会告诉你附近的人正在听什么和看什么。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百度地图的“热门地点”功能,服务器通过收集所有用户的数据来反馈当前各区域的人口密度。我想,如果美国那些流行的应用程序添加上这些功能-即使已经是经过千百次推敲打磨之后再加入。那么也会马上成为晚间新闻的头条和在博客圈上被一些组织和其他用户谩骂。8.一切皆可下载每一个应用程序都允许你下载内容之后离线使用。包括音乐程序(QQ音乐、多米音乐、百度音乐等)和视频应用(爱奇艺、PPTV、腾讯视频、百度视频等)。你可以在地铁上看到许多人利用上下班的时间用自己的手机在追剧或看节目,这是我在美国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可能是因为在这里用户们下载节目的能力吧。专业的新闻类App,你可以下载数以百计的新闻内容后再阅读。同样,地图类App也提供了离线地图包允许你离线使用。甚至翻译类App像百度翻译和有道词典也开始提供离线数据包(但很粗糙)让用户离线也可以翻译文字内容。许多应用程序会大量宣传自己可以离线使用。当你下载电影或歌曲时,通常会为你提供内容质量的选择,并告诉你将会使用多少的存储空间,数据单位会精确到KB,假设在美国会直接显示进度条甚至完全忽略它。很多时候应用程序还会为你提供设备存储空间的总使用情况。9.关于朋友圈有必要从几个方面来着重分析微信的“朋友圈”功能。乍一看,感觉就像是谁匆匆山寨了facebook的新动态,又糊上了Picassa的图标。但使用之后,我才惊奇地发现其独创性和颠覆性。实际上,它和Facebook的新动态不同。没有筛选- 每个朋友的每条帖子都会出现,没有过滤和重排,如果你讨厌谁,你可以屏蔽他,没有折中选项。更加亲密- 当你在别人的帖子下面点赞或评论时,只有发布者和你们共同的朋友可以看到----而不是各自的所有朋友,像Facebook那样。这意味着只有发布者本人才知道总共有多少人点了赞或发表了评论。这就减少了用户参与互动的顾虑。没有企业/新闻- 当你关注一个企业或新闻网站的官方账号时,他们的帖子将会在一个单独的地方出现,而不是混在你的所有消息中。虽然一个人可以重复转发公众号的内容到朋友圈,但也是需要耗费一些功夫的。没有自动发送- 第三方软件可以推送消息到朋友圈,但每一次操作都需要人为点击分享,选择转发微信,手工确认发送。没有游戏- 腾讯通过Zynga那种社交游戏不知赚了几大车银子。然而,他们很聪明地把这些游戏放进了微信的“游戏中心”里,从而避免了喧宾夺主。没有滤镜- 虽然朋友圈发布的内容可以有很多种,但设计理念是以照片为主。朋友圈没有提供Instagram里的那种滤镜,目的是为了让消息的发布更加快速、即兴、原汁原味。有了这些设计决策,以及它与QQ的无缝连接,人们很快迷上了刷朋友圈。从发消息转到朋友圈,再到评论和互动,再回到发消息,成为人们每天重复无数次,早已驾轻就熟的动作。10.杂记超爱使用ASSISTIVE TOUCH(译者注: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小圆点”)我见过大概有一半的iphone用户都开启了ASSISTIVE TOUCH功能。这是一个一直悬浮在屏幕上方的按钮。这种按钮虽然有点烦人,但它模仿了硬件“Home”键,还提供了多指操作手势,方便了那些由于肢体损伤而无法正常使用触屏的人。没有人能准确告诉我,为什么一个双手完好运动神经健全的人要开启这样一个奇怪的设置。有人说是为了保护手机实体键不被用坏,也有人说只是为了无聊的时候有东西摆弄。夸张的卡通形象我见到过很多夸张的卡通形象,经常在加载和出错时出现。污染状况插件一些应用附带了本地污染状况的查询功能。广告闪屏有不少引用在每次启动时都打开一个全屏的广告。无需等候加载,他们通常都在后台预加载好了,或者甚至是嵌入应用的。有的广告是有关应用中的付费内容或商品的,也有的是关于一些特殊活动或促销。但也有很多与应用毫不相干,就如同你在广告牌或地铁里看到的那些广告一样。换肤好多应用都推出了多款主题/皮肤,换肤功能在中国甚为流行。而在美国我几乎想不到有那款IOS应用有这功能的。安卓ROMs在一个Google被禁用的地方,人们只能从Nexus设备中获得“被净化”的、从而也是打折的Google体验,而原生操作系统的占有率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惨不忍睹。为了填补这片空白,一些安卓系统的替代品出现了,包括小米的米ui,阿里巴巴的Yun OS,和锤子。它们都是精心设计的,包含了独特的设计理念,但我还没来得及用我的安卓设备一一测评(也许这就是我下一篇帖子的主题)。我真心推荐观看锤子的发布会(英文字幕版),哪怕就当娱乐一下也行。鸣谢感谢Ray, Andrew, Alex from AppSocial.ly, Zach Xiong, 和Andrew Badr为此文的修订工作所做的努力。11.附注1.在看到Facebook也做上了二维码(就在原来的查看照片/截图功能那里)之后,我怀疑他们访谈了问卷调查的同一批人。当然了,他们也可能有过这样的讨论:“如果手机用户在网页上看到一个二维码,他们会想干点啥?”2.有几个中国朋友提出,二维码起初在中国也是个笑话,一直到2011年前后。他们把这一概念的落地开花归功于微信的出现。3.Twitter客户端是个值得注意的例外。它仅在第一个选项卡上使用了一个晦涩难懂的图形来代表订阅源,显得相当拘束。4.很多官方账号都受到限制,仅能显示这种类型的通知。5.QQ邮箱用户可以在微信中直接浏览邮箱。6.Facebook和Path有表情,亚洲的应用如微信和LINE也有表情,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表情可以由用户生成。第三方应用(在LINE中是官方账号)可以生成表情,然后被转发。我在微信上看到很多这种表情在实质上与Reddit的热门动图版块相类似。7.随着大量账号被用来推销商品(往往是一些奇怪的化妆品或维生素),微信也开始有点垃圾消息的问题。但有时这种消息又真能满足某些人的需要。那些不会单独***一款购物软件的老百姓确实会时不时查看“附近的人”,特别是当他们闲得无聊的时候。IFEC译者:陈家沂、阿dong、对角线审校:martin、Gaoyoungor审核顾问:Ray原文链接:/blog//chinese-mobile-app-ui-trends.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UI.cn)声明:“中国游戏产业报告”登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中国游戏产业报告”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原文作者如有异议请发私信给本账号,或者联系QQ。相关阅读:手游分发渠道被整肃
“黑名单”动了谁的奶酪?提示:请点击“阅读原文”查阅。
分享给好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第一步 打开微信底部扫一扫
第二步 扫下面的文章二维码
第三步 右上角点击转发
相关文章Relevant
■ 点击上面蓝字一键关注 ▲QIBU生活微刊建议在WIFI下观看,土豪请随意~~1、每一次接吻 会消耗体内至少12个卡路里科学家指出:...
我是主播 贝妮~(微信号:Voaoao)每天提供最热门、最火爆、最精彩的视频!口味有点儿重喔~笑死!笑死!笑死!如果觉得这些还...
【最费脑力的14部电影】《盗梦空间》、《记忆裂痕》、《生死停留》、《死亡幻觉》、《禁闭岛》、《穆赫兰道》、《蝴蝶效应》、...
现如今,飞机以舒适、方便与节省时间等原因成为出行首选的交通方式之一.可你是否知道,为何不能喝飞机上的冲泡茶饮,又为何在...
感知CG,感触创意,感受艺术,感悟心灵 在CG世界的一期中我们展示了 Vince Low的一部分作品,今天再次翻看CG网站时发现他的...
因女儿未出世便患肿瘤,柴静离职后首发雾霾调查.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看完这些,才知道雾霾的真相.震撼!震...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