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和司马懿是什么关系?----世家大族的力量
据史料,司马迁、司马懿在远古时是同族。秦汉魏晋时,司马氏建立了庞大的关系网,所以其势力得以延续数百年。而与之婚姻的世家大族,也延续了数百年。
司马迁的女婿杨敞开创了弘农杨氏,贵显数百年,隋朝皇帝还自认是其后代,在唐朝是宰相世家;司马迁的远亲司马懿家族建立了晋朝。秦名将李信的后代在汉初再次崛起,司马迁曾为李陵辩解,数百年后,唐朝皇帝自认是李广后代,李白也自称是李广后代。&这些家族的脉络值得我们梳理一番。
杨敞之子杨恽还娶了蔺相如家族的后人,蔺氏。这个杨恽也是著名人物,下文会述及。
一、司马迁家族是秦朝上层阶级,投靠了刘邦
司马迁在《太史公记?自序》中说: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後,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後也。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於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阳。靳与武安君?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於华池。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昂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诸侯之相王,王昂於殷。汉之伐楚,昂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昌生无泽,无泽为汉?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按照其自述,司马氏的远祖可以追溯到颛顼时的重黎,重黎的后代分散到了卫国、赵国、秦国。在秦国出名的有灭蜀名将司马错,错之孙司马靳跟随白起参加长平之战,后来又与之一起被赐死。(看来司马错家与白起的关系非同一般)
&&&靳之孙昌,做了秦国“铁官”的领导,铁官是秦汉时期管理铁的冶铸事业的机构。因古代官职与机构往往同名,铁官一词有时也指官职。秦统一后在少府内设铁官。铁器是极重要的资源,而司马昌统管秦朝在全国的铁官事务,可以说地位重要。
可见司马迁家族在秦国后期和秦朝的政治中有重要的地位,司马靳被赐死后,家族似乎由军界转向文官。而秦汉变替时,家道一时衰落。昌的儿子无泽只做了汉朝的“市长”,即某城的商业区主管领导。无泽的儿子司马喜职务不明,但得到了第九等爵位五大夫,是军吏中的最高爵位。其子司马谈做了太史。
汉朝建立之后,沿用秦二十等爵。按《汉书?百官公卿表》:“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自一级至四级都是士卒。自五级至九级位比大夫,都是军吏,
司马错 秦国 大将
伐蜀有大功----子不详----孙司马靳将军白起集团参与长平之战--------子不详--------孙司马昌秦朝铁官&&&(秦汉变替)
司马昌之子&&&
司马无泽汉朝 市长(商业区领导)
司马喜&&& 五大夫
曾孙&&司马谈&&&&
司马迁&&&&&太史&《报任安书》
为李陵开拓,宫刑。
&&&&&&&&&&&&&&
&&&&&&&&&&&&&
女,司马英?----丞相杨敞&& 参与霍光废立皇帝 暴死
&&&&&&&&&&&&&&&&&&&&&&&&&&&&&&&
&&&&&&&&&&&&&&&&&&&&&&&&&&&&&
子 杨恽 《报孙会宗书》,腰斩
司马迁继承父亲职位担任太史令时,正是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对太史令这个职务很重视,加上为了消弱丞相权力,对抗外戚,把太史令改为太史公,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限制了丞相权限。司马迁权力非常大,至少相当于今天的中办主任。
他利用权势,构建了很大的关系网。
在公孙弘后任丞相的李蔡是李广从弟,李广的孙子李陵是司马迁荐举的。
&他与苏建密切,苏建把他同大将军卫青的谈话都告诉司马迁。原本在大将军卫青府中任门客的早年朋友任安、田仁也在司马迁和赵禹的提拔下担任了司直、刺史等二千石的重要官职。
司马迁地位很高,连太中大夫壶遂都称他为夫子,太中大夫地位不低,司马迁此时是处在国家权力中心,他甚至知道汉武帝要任命壶遂为丞相。
司马迁大约在元封末至太初间去世,当时他任太史公、中书令,领导尚书,已经是重要官员。汉武帝去世前任命宫廷官员光禄大夫霍光等辅政,此时司马迁的子孙依然继承太史公、中书令职务。
司马迁的女婿杨敞任霍光的长史,历任大司农、御史大夫、丞相,他是关西第一望族----弘农杨氏的第一世祖,影响力贯穿了汉朝、魏晋、隋唐。
司马迁的族人司马安与名臣汲黯是亲戚,兄弟做到二千石的高官有十人。
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娶了蔺相如的后人,他在《报孙会宗书》里自称“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位在列卿,爵为通侯,总领从官,与闻政事”&&
苏建的儿子苏武也出使匈奴回国担任了典属国。
杨敞的亲戚张安世也是尚书出身,霍光去世后,汉宣帝打击霍氏。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参加制止了霍氏谋反阴谋,任光禄勋。
司马迁在史书中的一位友人叫冯王孙,与他都是冯唐后代的冯奉世,曾出使西域和郑吉、司马?都在西域立功。
汉宣帝末期打击了士大夫阶层,杀杨恽,司马迁后代也失去了太史公、中书令的地位,遭到打击,甚至被迫改姓。在西汉的前期,司马氏是重要的豪强士族,司马安兄弟同时担任二千石的有十人,他是汉武帝为太子时亲信。司马迁不仅有任安、田仁等中下层的朋友,也有杨敞、司马安这样的豪强亲戚、同宗,还有李氏、冯氏、苏氏等士族友人。
看到这里,是不是恍然大悟,原来司马迁笔下的正面人物司马错、蔺相如、李广、李陵、冯唐、任安、田仁、汲黯、司马安都是和他有关系的。
而卫子夫、卫青、霍去病卑贱时的故事,司马迁记得那么清楚,不就是明显的鄙视卫皇后一派吗?
晋国内乱,杀羊舌氏----弘农杨氏的脉络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弘农杨氏是春秋羊舌氏后裔,是叔向的子孙,晋国内乱时,逃到华阴。阴汉朝华阴属弘农郡(郡治在今河南灵宝县),故称为弘农杨氏。
秦末,华阴杨硕率其八子随刘邦征战,其第六子杨喜因击杀项羽有功而官封赤泉侯,其他七子皆封为将军,杨硕本人封为太史。杨喜在汉初功臣136人中排名第103位。杨喜第四代孙杨敞也官至宰相,并娶太史公司马迁之女司马英为妻。这个时候,弘农杨氏在朝廷位在列卿,爵为通侯,乘朱轮者十人。
&&这个家族的第五世出了“关西孔子”杨震,名重关中,留下了“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这句千古名言,后任太尉。《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即杨震、杨秉、杨赐、杨彪祖孙四代皆出任太尉或司徒,人称“四世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第八世杨彪可谓赫赫有名,“老牛舐犊”的典故就是他在儿子杨修被杀后留下的。杨彪在年轻时因博学多闻而被公车征为议郎,任内与马日?、蔡邕、卢植、韩说等共同校书。后来迁任侍中,转为京兆尹,最后做到太仆、卫尉等职。马日?、蔡邕、卢植这些都是当时的名人。曹操很忌惮他。
&&&&&《后汉书杨震列传》说
“&建安元年,从东都许。时天子新迁,大会公卿,兖州刺史曹操上殿,见彪色不悦,恐于此图之,未得宴设,托疾如厕,因出还营。彪以疾罢。时,袁术?乱,操托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将作大匠孔融闻之,不及朝服,往见操曰:“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况以袁氏归罪杨公。《易》称‘积善余庆’,徒欺人耳。”操曰:“此国家之意。”融曰:“假使成王杀邵公,周公可得言不知邪?今天下缨??绅所以瞻仰明公者,以公聪明仁智,辅相汉朝,举直厝枉,致之雍熙也。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操不得已,遂理出彪。
杨彪与袁术是什么样的婚姻关系呢,该传接着说曹操以杨修“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即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杨彪娶了袁术的姐或妹。
&&&汝南袁氏也是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袁术死后,他的女儿被纳入孙权后宫,儿子袁耀仕吴为郎中。耀女又配于权第五子奋。通过纳袁术女入后宫,孙权也成了袁术的女婿,和汝南袁氏、弘农杨氏搭上了关系。既然孙权的妻子是杨修的表妹,那么孙权就是杨修的表妹夫。&&
杨彪、杨修与当时的政治关系颇深,此处不暇深究。总之,自杨敞以来,杨氏在东汉的名望和势力代代相传,直到曹丕代汉而立,建立曹魏,仍想拉拢杨彪,但杨彪不从。
&到司马氏开创的西晋,杨氏显赫无比。
开国君主晋武帝司马炎的元后----武元皇后杨艳,出自弘农杨氏。史书上说她姿容美丽,相法极贵。由于其子惠帝司马衷性颇愚钝,为了能保住他的太子地位,杨艳三十七岁病逝时曾哭求司马炎将从妹、也就是叔父杨骏的女儿杨芷纳人后宫,她就是司马炎咸宁二年(公元276)册封的武悼皇后,史书上说武悼皇后“婉?有妇德,美映椒房”。杨氏一门两位皇后,为杨氏家族在西晋的得势与显赫创造了条件,于是"西晋三杨"脱颖而出。
武悼皇后之父杨骏,与弟杨珧、杨济三人辅佐司马炎,分掌军国大权,势倾天下,有"西晋三杨"之称。元熙元年(290年),贾后密旨谋害了杨骏及其亲党,并夷灭三族。改元元康,废太后杨氏为庶人,次一年又将其害死。杨氏家族几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死伤者数千人。这是中国历史上一起特大的冤案。
杨炳是杨展的七世孙。因门第煊赫,故曹魏末年,大臣司马昭为子司马炎聘杨炳女杨艳为妻,这是司马氏想通过联姻来提高门第的表现。由此杨炳曾被任命为魏之通侍郎、袭封亭侯。去世后又以皇后之父追赠车骑将军。
三杨,是杨展五子杨奉的裔孙。杨奉在东汉献帝年间任兴义将军、车骑将军等职,因与曹操有隙,南奔投靠袁术。杨奉的长子名杨敷。杨敷有两个儿子,长子杨纂继承父业,为时所重。篆子杨品仕魏为中大夫。次子杨众,有四子:杨炳、杨骏、杨珧、杨济,除杨炳早逝外,其余三人皆为晋武帝重臣。
西晋大将军王浑的次子王济被晋武帝司马炎选为女婿,在朝中与孔恂、王恂、杨济并列,武帝自豪地向大臣们说:“朕左右可谓恂恂济济矣!”&
历经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纷争,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的朝代----隋朝,这个家族成为天下望族之首。隋朝皇室即弘农杨氏外,越国公杨素,其子杨玄感等,也是这一个家族的著名人物。隋朝灭亡后,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杨氏、唐玄宗杨皇后、杨贵妃,及众多的杨氏驸马等,处处昭显着这个关西第一望族的无限辉煌。
击杀项羽的五位汉军骑士也是秦朝旧势力
我们读项羽本纪时,不免为一些细节困惑:当时的情况,司马迁为什么会写得栩栩如生,仿佛亲见一般?原来司马迁的女婿杨敞家,就是靠着先祖跟随刘邦作战和击杀项羽的功劳发迹的。司马迁的亲家翁,就是赤泉侯杨喜的孙子。
杨敞在武帝元封年间(前110-105)娶司马迁的女儿为妻,年纪大概在25岁前后。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他比杨敞大13岁左右。司马迁去世的时候,大概有六十岁了,女婿杨敞大约四十七岁。司马迁与杨敞的交往,至少有二十年以上。两家的往来,可谓是久远而密切。所以司马迁对于楚汉之战,想必能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包括当事人家族内部才知道的一些故事。
垓下突围以后,项羽来到东城。在东城境内的一座称作四?山的小山岗上,项羽抒发了“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的有名感慨,然后布置身边仅存的二十八位骑士,溃围、斩将、刈旗,打了一次漂亮仗。赤泉侯竟然出现在其中。
《史记》: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 诸位,正因为司马迁与杨家联姻,所以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来,不然,他何以知道当时身为骑将的杨喜被项羽吓得脱离队伍、逃出数里?
在随后的乌江之战中,项羽挥剑自刎后,遗体被五位汉军骑士夺得,他们都因此获赏,受封为列侯。
项羽本纪: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後,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凭借与杨喜后代的关系,司马迁对项羽的描写才有了这么多细节,也更加贴近事实。
秦末之乱爆发时,秦帝国的主力军大概有四支。一支是征服岭南地区后留驻的南部军,一支是屯驻长城沿线的北部军,一支是新组建的中部军,再有一支是驻守关中的京师军。南部军在赵佗带领下独立,北部军被歼灭,中部军投降。之后,汉元年十月,秦王子婴统领百官开城投降。刘邦和平地接管了秦国政府和秦国本土,秦京师军各部也被接管,成为刘邦军的一部分。十二月,项羽统领四十万联军进入关中,鸿门宴刘邦屈服,将所接管的秦国政权全部交出,秦京师军也交由项羽处置。旧秦国的关中地区被分为雍国、塞国和翟国三个王国,史称三秦,秦京师军被编入三秦的军队。
八月,韩信统领汉军由汉中反攻关中成功,编入三秦军的部分旧秦京师军将士,再一次回到刘邦军中,成为汉军的一部分。刘邦攻占了三秦以后,确定了从法统、领土、人力、制度等各个方面全面继承秦国的秦本位政策,定都栎阳,以旧秦国为根基,东进与项羽争夺天下。从此以后,随着战争的持续,征兵制的执行,旧秦军将士,旧秦国本土出身的秦人,源源不断地加入到汉军当中,成为汉军的主要兵源,汉军的人员结构,也因此发生了重大而意义深远的变化。
正是在这种汉继承秦,外来的楚人和本土的秦人的合流重组中,汉军在彭城大败以后组建骑兵部队,分散在汉军中的旧秦京师军的骑兵将士,被集中抽调出来,组建了灌婴骑兵军团。这支骑兵部队,在灌婴的统领下,成为汉军精锐的机动部队。垓下之战,他们奉命追击项羽到乌江。其中的五位幸运者,因为斩杀项羽的功绩,被封为列侯,从此青史留名。
洋洋洒洒,不觉千言。司马氏和杨氏,一文一武,都在刘邦占领关中后,适时转向,投靠了刘邦,并且凭借过去为秦朝效命的本事,在新的朝代赢得了地位。
刘邦从沛县带出来的队伍,多数是平民、亡命之徒,刘邦能够收纳原来秦朝的官员和军队,才奠定了其胜利的基础。秦朝被推翻了,但是秦人依旧在新朝代里起着重要的作用。像司马氏、杨氏这样的家族都逐渐发达,并且相互婚姻,逐渐成为上层阶级。
但是各方势力的斗争是激烈的。司马谈抑郁而死,司马迁先宫刑,后处死刑(或说不知所终);司马迁的女婿杨敞暴死,外孙杨恽腰斩。几代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汉初接纳旧秦势力,与之妥协
《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记载,邵平为萧何出谋划策,刘邦因而更加信任萧何。邵平是秦朝的东陵侯,东陵即秦始皇之父母庄襄王和赵姬所葬的临潼区韩峪秦东陵,如今距邵平店有5公里。为了监护这座陵墓,秦始皇专门封邵平为东陵侯管理之。汉朝建立后,邵平没有进入政府,成了平民。但是他能够为萧何出谋划策,也说明了萧何身边接纳了旧秦人士。邵平留下了东陵瓜的典故。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张丞相苍者,......好书律历。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有罪,亡归。及沛公略地过阳武,苍以客从攻南阳。......从淮阴侯击赵,苍得陈馀。赵地已平,汉王以苍为代相,备边寇。......燕王臧荼反,高祖往击之。苍以代相从攻臧荼有功,以六年中封为北平侯,食邑千二百户。迁为计相。一月,更以列侯为主计四岁。是时萧何为相国,而张苍乃自秦时为柱下史,明习天下图书计籍。苍又善用算律历,故令苍以列侯居相府,领主郡国上计者。黥布反亡,汉立皇子长为淮南王,而张苍相之。十四年,迁为御史大夫。”
&张苍本是秦国御史,后来归顺了刘邦,不但跟随平定了陈余、臧荼,还在萧何的丞相府里主管郡国上计(财务方面),并做到御史大夫。
不但如此,他还直接主持制定了汉初律历,确定了汉是水德,尚黑如故,历法也和秦朝一样,以十月为岁首。而汉朝打算重新制定律历,确定为土德时,张苍就被贬了。
“苍与绛侯等尊立代王为孝文皇帝。四年,丞相灌婴卒,张苍为丞相。
自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会天下初定,将相公卿皆军吏。张苍为计相时,绪正律历以高祖十月始至霸上,因故秦时本以十月为岁首,弗革。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之时,尚黑如故。(正义姚察云:“苍是秦人,犹用推五胜之法,以周赤乌为火,汉胜火以水也。”)吹律调乐,入之音声,及以比定律令。若百工,天下作程品。至於为丞相,卒就之,故汉家言律历者,本之张苍。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
& “苍为丞相十馀年,鲁人公孙臣上书言汉土德时,其符有黄龙当见。诏下其议张苍,张苍以为非是,罢之。其後黄龙见成纪,於是文帝召公孙臣以为博士,草土德之历制度,更元年。张丞相由此自绌,谢病称老。苍任人为中候大为奸利,上以让苍,苍遂病免。”
司马迁为之曲笔感慨----太史公曰:“张苍文学律历,为汉名相,而绌贾生、公孙臣等言正朔服色事而不遵,明用秦之颛顼历,何哉?”
何哉,因为张苍代表了司马迁这样的旧秦势力啊。汉初用水德,继承秦的律历,不管理由是什么,结果都是沿用秦朝的制度,对司马迁、张苍这样的旧势力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他们在新的朝代继续参加高层政事,享受好的待遇。张苍在汉朝积蓄起了巨大的财富,生活奢侈。“苍之免相後,老,口中无齿,食乳,女子为乳母。妻妾以百数,尝孕者不复幸。苍年百有馀岁而卒”
《史记?封禅书》载,公元前205年,刘邦从汉中还定三秦,问秦时上帝祠何帝,对曰四帝,有白帝、青帝、黄帝、赤帝之祠。刘邦又问:“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左右不能回答。于是刘邦自答说:“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时。”
“二年,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有司进祠,上不亲往。悉召故秦祝官,复置太祝、太宰,如其故仪礼。因令县为公社。下诏曰:“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
把秦朝的祭祀官员都重新录用,还依照过去的仪礼来行事,刘邦用这样的妥协换来了关中的稳定。
公元前201年,全国统一,刘邦定都长安,礼敬天、地、百神,立“天水”之祠祭祀上天司天水之神。《汉书?郊祀志》记载同。刘邦立天水祠是象征他得天命。所谓“水德”,这是用五德始终说来解释改朝换代的一种唯心的历史观。《秦始皇本纪》云:“始皇推终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旌节旗皆上黑。”汉初沿袭秦制,故刘邦亦自认为得水德,直接上承于周,不认为秦是一个朝代,只是一个国统。正好秦时四帝,缺少主水德的黑帝,刘邦就认为这是得天命的证据,而大造舆论,故立“天水”祠,象征汉得水德。这也是今天天水地名的来历。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徵,待诏博士。......之薛,薛已降楚矣。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於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馀人,”
&后来,叔孙通带着这些儒生弟子为刘邦制定了朝廷礼节。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这些礼节使朝廷有了模样,刘邦大悦,不仅重赏叔孙通,还让他的儒生子弟做了近侍。
“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因进曰:“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原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金赐诸生。”
叔孙通后来做了太子太傅,这个太子,就是惠帝刘盈。当刘邦试图废刘盈,另立赵王如意时,叔孙通拼死力谏,为太子说话,而张良也拉来商山四皓为太子加码。最后刘邦感叹“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以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缴,尚安所施!”,放弃了废太子的打算。
&&“商山四皓”就是秦朝的四位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后来他们隐居于商山,
叔孙通、商山四皓这些旧秦的知识分子支持太子,而刘邦不得不知难而退,可见当时这些人在政治上的地位。
上文说到,汉为水德,沿用秦朝历法,都是张苍主持,而刘邦时的朝廷礼节,都是叔孙通制定。到惠帝时,宗庙仪法也有叔孙通制定。
孝惠即位,乃谓叔孙生曰:“先帝园陵寝庙,群臣莫习。”徙为太常,定宗庙仪法。及稍定汉诸仪法,皆叔孙生为太常所论箸也。”
司马迁因此赞叹他说:“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於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
汲黯家既然七世为卿大夫,那么在秦朝、汉初也必然如此,他们家是不可小看的家族。汲黯姑妈家的表姐的儿子司马安,也是司马迁的族人。兄弟二千石者有十人。
这个汲黯,也是倡言黄老的,他对汉武帝提倡儒学的做法是反对的。
“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内不出。岁馀,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於九卿。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
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柰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
卒後,上以黯故,官其弟汲仁至九卿,子汲偃至诸侯相。黯姑姊子司马安亦少与黯为太子洗马。安文深巧善宦,官四至九卿,以河南太守卒。昆弟以安故,同时至二千石者十人。”
李陵的祖先也是旧秦上层阶级
历来认为司马迁为李陵辩解事处于公道正义,其实不然,李氏也是旧秦势力。
秦大将李信的家族经历了秦汉之变,臣服于汉朝。汉文帝时,李广以平民身份起家,与从弟李蔡一起发达贵显:李广位至九卿,李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李广的儿子三人,当户、椒、敢都做了汉武帝的近侍:郎。
&&&李广的长子李当户,应该是汉武帝身边的亲随。韩王信的曾孙,弓高侯韩颓当的庶孙韩嫣,在汉武帝刘彻做胶东王时做伴读,感情深厚。刘彻当了太子时,更加亲近韩嫣。刘彻即位后,韩嫣更加得宠,官职为上大夫,皇上的赏赐比拟前代邓通。当时,韩嫣常常和皇上同睡同起。这样的宠臣,在不合礼节的时候,李当户竟然用兵器打他,而汉武帝不但不发怒,反而认为他有勇气。
诸位,李广兄弟、儿子都如此的显贵发达,难道汉朝待李家还不够厚爱吗?
那么,为何李广因大将军卫青召他去将军幕府报告作战失败的原因就自杀?为何李蔡在翌年也下狱自杀,国除?
原来李氏如此发达,竟然卷入了太子的势力。&
李广的第三子,李敢代替李广做了郎中令,击伤了大将军卫青,而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借机杀死了李敢。为何李广因卫青急传而自杀?李敢与卫青、霍去病死磕?
原来李敢的女儿做了太子刘据的中人,并且得到宠爱,李敢的儿子也和太子非常亲近。司马迁在李广列传中,避开了太子造反被杀,株连甚广的史实,没有交代李敢的女儿和儿子在太子被诛杀后的情况。
按,汉武帝德第二个皇后----卫皇后(卫子夫)为武帝生下了嫡长子刘据,幼年即立为太子。卫皇后是卫青的姐姐,霍去病的阿姨。&
李家与卫青、霍去病同为太子系的势力,为何会结下私仇?这是我们可以探讨的。不过,对于本文来说,李家与太子系关系密切,在太子被江充诬陷,导致作乱被杀后,那么大的株连,必定是遭到了极大的打击。
《李将军列传》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
“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元狩四年,李广)引刀自刭。......广子三人,日当户、椒、敢,为郎。天子与韩嫣戏,嫣少不逊,当户击嫣,嫣走。于是天子以为勇。当户早死,拜椒为代郡太守,皆先广死。当户有遗腹子名陵。广死军时,敢从骠骑将军。广死明年(即前118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地,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国除。)
“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居岁余,去病死。而敢有女为太子中人,爱幸,敢男禹有宠于太子,然好利,李氏陵迟衰微矣。”
“(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出征,不利)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李广----当户、椒、敢
&|&&&&&&&&|
&&&&&&&&&&&&&&&
女?(太子中人),子李禹(太子宠臣)
孝文帝十四年(即前166年),匈奴大入萧关,李广从军击匈奴。兄弟二人发迹。
公元前154年 ,李广随周亚夫镇压“七国之乱”。因靠近梁王,汉文帝没有赏赐其功劳。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李蔡为轻车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封侯。
元狩元年(前122年),卫皇后为武帝所生的长子刘据被立为太子,时年七岁。
元狩二年(前121年),李蔡代公孙弘为丞相。
元狩四年(前119年),李广作战失败后,因卫青欲追查其责任而自杀,
前118年,李蔡下狱,自杀。
?李广第三子李敢击伤卫青,霍去病杀死李敢。
前117年,霍去病死。
前106年,卫青死。
前104年,李夫人和李延年的哥哥----李广利出征西域贰师城,失败。李延年、李季兄弟因其他事被族诛。
前102年,李广利攻打大宛,成功。
前99年,李陵为李广利押送辎重,被匈奴包围,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之辩解,受宫刑。
征和二年(前91年),巫蛊之祸,卫皇后、太子刘据自杀。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李广利兵败投降匈奴。单于开始很器重李广利,并将女儿嫁给他。消息传到汉廷,武帝第二次诛灭了李广利全族。
显然,汉武帝因李陵投降而族灭李氏时,太子已经大约30岁,此时,李敢的子女是否还是太子的宠臣呢,不得而知。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的浮沉,是与两位皇后相联系的。而李氏的荣衰则关系不大,至少李氏的核心人物李广、李蔡、李敢、李陵不是以后妃之亲或太子关系而显贵的,而李广、李蔡、李敢的结局也和太子关系不大,因当时太子还不到10岁。
我们可以断定的是,秦朝的重要将领李信一脉,审时度势,接受了汉朝的统治,并且以其世传武艺逐渐恢复了家声,从汉文帝、汉景帝、到汉武帝时代,大约100年间,李氏重振家声,声威显赫。甚至李当户敢于击退汉武帝的宠臣韩嫣;李敢的子女和太子搭上了关系,并且和卫青、霍去病公然为敌。
看到这里,我们是否要再次感慨呢?历史的脉络或隐或现,非识者不能察之,在司马氏、华阴杨氏之外,更有大将李信的后代在新的朝代发达起来。
刘邦在关中的统治,正是建立在与秦朝旧势力妥协的基础上的,依靠这些力量,刘邦打败了项羽,最后击杀项羽的五人中,就有杨氏;七国之乱中,朝廷再次依靠关中力量,与东部势力抗衡。李广跟随周亚夫作战,是其体现;
所以当李氏家族已经衰微,独撑门户的李陵出事后,司马迁为之辩解,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
汉初黄老之学与儒学的斗争----对秦朝遗留势力的清算
汉初,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因此,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而居于统治地位
显然,黄老之说赞成清静无为,落实到处理旧秦势力的上面,就是妥协接纳,而非暴力镇压、清洗。对于司马氏这样的旧秦家族,这是一个有利的理论,所以司马谈对黄老之说认真学习。
但是统治稳固后,新势力的上升,必然会挑战之。所以汉景帝时,就有著名的(儒派)辕固生与(黄老派)黄生在景帝面前争论“汤武非受命”的问题,这可是直接触及汉朝统治合法性的大问题,而景帝是支持辕固生的。
“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杀也。”固曰:“不然。夫桀、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弗为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贯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南面,非杀而何?”固曰:“必若云,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上曰:“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问固。固曰:“此家人言矣。”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人圈击彘。上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固刺彘正中其心,彘应手而倒。太后默然,亡以复罪。后上以固廉直,拜为清河太傅......”
这是大问题啊,黄老派的黄生认为汤武杀桀纣,是臣叛君,辕固认为汤武是受命诛桀纣,比之于秦汉之际,则刘邦以秦朝***的身份如何对待秦朝,以楚怀王旧臣的身份如何对待楚和项羽,这些都成了麻烦事。
当初刘邦新建汉朝,与旧秦势力迅速妥协,因循秦朝的旧制,在自己是代替秦朝还是继承秦朝的问题上比较含糊,在汉朝统治稳固之后,不得不重新来对待这个问题。
&&&汉文帝和他的皇后(景帝时窦太后)是尊黄老之说的,为了捍卫黄老之说,窦太后不惜与儿子翻脸。所以景帝时没有完成从黄老之说到儒术的转变。
窦氏一族有三人封侯:兄窦长君早死,其子窦彭祖封为南皮侯,其弟窦少君封为章武侯,其侄窦婴,任命为大将军,封为魏其侯。
窦太后信奉黄老之学。景帝和窦姓宗族不得不读《老子》,并推尊其学说,因此她在世时「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史记?儒林传》)。因此景帝在位十六年,始终未用儒生。刘彻即位后,太皇太后闻他好儒,大为不然,常出面干预朝政。武帝也不便违忤祖母,所有朝廷政事,都随时向她请示。当时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迎鲁耆儒申公来朝,并建议仿古制,设明堂辟雍,改历易服,行巡狩封禅等礼仪,还建议今后政事「可不必事事请命东宫」。太皇太后听罢,怒不可遏,命武帝下令革去赵绾、王臧官职。至她去世前,武帝不再敬重用儒生,可见她在政治上的影响。
司马谈在前110年去世,窦太后在前135年(或前129年)去世,司马谈的后20年,正好是窦太后去世后汉武帝大举革新,贬抑黄老,尊尚儒学的时期。期间,正式确立了汉朝河秦朝时取代的关系,而非继承。
这或许就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耿耿于怀的原因。
司马迁写史记,为何对汉景帝、汉武帝多有贬抑?为何对刘邦、汉文帝没有贬抑?
《三国志王肃传》:“(魏)明帝问王肃曰:‘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肃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处宫刑的监狱)。以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
三国上距西汉不远,应该说《三国志》的记载是可信的。王肃说汉武帝“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是问题的关键。
为什么刘彻大怒?就是因为那二纪里写了他父亲和自己所做的错事、坏事。所谓“削而投之”,西汉前期纸还没有发明,书就是竹简或木简,削是把简上的字削去,投是扔掉。能大怒到把写父亲和自己的简削了字扔去,说明刘彻对司马迁的写法是多么的愤恨了。
这么一来,“后经李陵事,遂下迁蚕室”,就十分好理解了。说明汉武帝要严处司马迁,李陵事只不过是个借口,真正的原因是他的书“非贬孝武”。
《孝武本纪第十二》,除过开头“孝武皇帝者,孝景中子也”一段外,其余全是抄自《封禅书》,这就权威地说明,司马迁当年所写的《今上本纪》,确实被刘彻“削而投之”了。另外,此章题目真实反映了它是后人搞的填充物。司马迁给刘彻写纪时,皇上健在,而所谓“孝武皇帝”是死后所封的庙号,司马先生给活着的皇帝写纪,怎么能知道他死后的庙号叫孝武?&
所以说,司马迁的遭腐刑,为李陵辩护和“沮贰师”是表面的罪行。也可以说是一个因素,但此前他已经因为记录汉景帝、汉武帝的过失而使武帝大怒了。为何司马迁对景帝、武帝颇有不敬?
我想,必然是景帝、武帝时,尊儒,贬抑黄老,与秦朝割断关系的举措,打击了秦朝的旧势力,对于他们的政策转向,司马迁有所不满,太正常不过了。
所以说,汉武帝的改革,打击了司马氏这样的旧秦势力,而司马迁父子因此郁郁不得志,耿耿于怀,司马迁最终以文字触犯了汉武帝,埋下了杀身之祸。
&&&&&&&&&--------------------------------------------------------
杨氏卷入了皇位继承斗争
杨敞是弘农杨氏的第一个宰相,他开创了家族的辉煌,帮助他抓住历史机遇的是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英。在霍光废昌邑王,立汉宣帝的时候,司马英帮助杨敞下决心跟随霍光,成为了胜利的一方。杨敞却随即死去。“居月余,敞薨”
杨敞的死,或许也是激烈的政治斗争中的一个插曲。杨氏的命运与霍光密不可分。此前,杨敞曾在是否向霍光报告上官桀谋反的事情上犹豫不决,最后借好友杜延年之手上报,霍光镇压上官桀之后,杨敞未得到大的赏赐;在霍光废昌邑王一事上,他表态支持霍光,虽然建立了功勋,难免得罪了其他势力,被害死也不无可能。
后来,杨敞与司马迁的女儿所生的次子杨恽上书告霍光家族谋反,以功封平通侯,任中郎将,之后位列九卿,显贵一时。但最后宣帝却疏远了他,以其《报孙会宗书》大逆不道,判其腰斩。
从杨敞父子的结局看,宫廷政治确实是步步惊心。由此我也联想到司马谈父子的结局。历来论史者只说司马迁因袒护李陵而获罪遭受宫刑,为之鸣冤,却忽略了他的《报任少卿书》完全可能和杨恽的《报孙会宗书》一样,看似言辞慷慨,大谈其学术理想,其实是在大发牢骚,藐视汉武帝。
汉宣帝杀杨恽,需要合理的罪名和确凿的罪证吗?不需要。宣帝不喜欢他,看到《报孙会宗书》里面的乖张语句,恼怒之,就判他腰斩。
那么汉武帝杀司马迁,需要什么罪名和罪证呢?他受了宫刑还不悔过,私下里写了汉朝的黑材料,还在《报任少卿书》里面狂妄自大,这还不够吗?
李信、杨喜、司马昌的后裔都显贵发达,进入朝廷高层,甚至卷入了最高级别的斗争。李敢与卫青、霍去病怨怨相报,杨敞和司马英支持霍光废立皇帝,司马氏父子在意识形态方面与汉武帝对抗,司马迁还为李陵辩解----旧秦人士的力量延续了百年,仍然强大。家族势力在那时真是不可忽视。
我们知道,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重振家声,做到了太史令,并且参与了祭祀、封禅等大典的策划,然而他临终时却留下了深深的遗憾。汉武帝在元封元年(前110)东巡至泰山,并举行“封禅”大典。司马谈当时因病留在洛阳,未能从行,深感遗憾,抑郁愤恨而死。
&& 《太史公自序》说,
&&&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旧起废,论诗书,作,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 可见司马谈的抱负极大,非止于俸禄爵位。
但是他的遗言是司马迁记载的,是不是历史的真相,还需要推敲。 试问,在秦国的司马错一系,是凭借军功
&发达的,在长平之战后,司马靳与白起一起被秦王赐死,使得该系退出了军队势力,转而在铁官任职,可见至少在秦国晚期到秦朝的一百多年间,司马谈的祖先们都不曾做太史,所谓“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不觉得太遥远了吗?
为什么司马谈要把著史立说的文化使命视为己任呢?汉武帝又为何不把司马谈带去参加封禅大典呢?汉武帝为何因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而降大罪于司马迁呢?
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
《晋书?宣帝纪》职。及周,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仰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家焉。自仰八世,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俊,字元异。俊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南阳太守同郡杨俊名知人,见帝,未弱冠,以为非常之器。尚书清河崔琰与帝兄朗善,亦谓朗曰:“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