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开世界起甚双十年华是什么意思思

我已经阅读了这个提醒
通医理知易学慈济众生,修佛法练道术胸怀天下
发表了留言
发表了留言
发表了留言
我的人气博文
尚道堂的博文
博文分类:
清坟扫墓,孝之始行,心存敬畏,以表哀情!
纪念先祖,以表孝心,慎终追远,哀哀双亲!
长我育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秉烛烧香、敬酒樽茶、献花贡果,焚烧纸金!
三拜九叩,奉以尽心,祭如亲在,以表至诚!
孝以事亲,顺以听命,措诸天下,无所不行!
一次,源公因有禅者欲在云门附近找山洞隐居自修。源公于斋堂上对大众说:“古人讲大隐隐于市”,你们总是不听、不信!所以桂花二潭、三潭我也没去过。我不去,去干什么了?神仙在那里我也不去,神仙来找我差不多。所以,你们禅堂师父要好好用功,十年、二十年不开悟没问题,只要你信心坚固!多看祖师语录、经典,看《楞严经》《宗镜录》啦!对照对照。。。。
行胜于言:
某居士:“师父,我现在拜《地藏经》”
源公:“怎么拜?”
某居士:“一个字拜一下啰,一个字磕一个头啰!”
源公:“拜啊,不是靠嘴巴讲的!”
云门寺方丈室大厅悬了一幅虚云老和尚作的对联:谁云有道有禅,纵汝雨宝弥空总是鬼家活计;这里无棒无喝,何不拈草作药坐令天下太平。一日无事,源公看到下联说:“都说我打人骂人,这里不是明明说了无棒无喝吗?我又没发神经,有病当然得开药啦,(用棍指着侍者)你这个鬼崽不要笑,虽然这里无棒无喝,你不老实呢,我还是要敲的!”
片刻,源公擦了擦嘴笑着说:“我这个老魔王打几下子人,还不是图个天下太平啰!”
佛祖问弟子:“人生究竟有多长?”“五十年。”“不对。”“四十年。”“三十年?”“不对,不对!”“那么人生究竟有多长?”“人生只在呼吸间。”每次读到《禅说》中的这一段,总会不由自主地深呼吸一下,以证明我呼吸间鲜活的人生。尤其是经历了那样的非常时期。
从前的每个清晨,我们总是在摆脱数不清的昨日的束缚中醒来,又忙着思量明日的生计。对我们而言,人生是茫茫然的漫漫旅程,是周而复始的轮回。殊不知生命其实如此脆弱,人生其实如此短暂。相对于浩瀚的宇宙,人的一生真的就如同流星划过天际那短短的一瞬。在这一瞬之间,人却不得不用尽整个生命于尘世的山谷中挣扎,并时刻忧虑会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有一则寓言:一个人在荒野遇到一只老虎,于是他拼命逃跑,但那只老虎却紧追不舍。那人跑到一处悬崖之上,双手攀着一根野藤,让全身悬在半空中摇荡。他抬头仰望,只见那只老虎仍在向他怒吼,向下看去,又见另一只老虎正张开血盆大口等着他。而他只有一根枯藤赖以系命。就在这时,又有一只白鼠和一只黑鼠在上面啃噬那条枯藤,但他忽然看见附近有颗鲜美的草莓,于是他一手攀藤,一手将草莓送入了口中:味道好美呀!
现实中很少有人品尝得到这“草莓”的美好滋味,因为我们混浊的眼里只看见凶猛的“老虎”和狡猾的“老鼠”,对近在咫尺的草莓却视而不见。其实这颗草莓就在我们轻柔的呼吸间生长着。它是那样火红,那样鲜艳,就像是一颗炙热的心,燃烧着对生命最热切的渴望,蕴藏着对人生最真切的感悟:珍惜即刻的美好,随缘即是福。
诚然,人不能割裂时间的结绳而存在,但过去早已化作尘世中的一缕青烟,未来的命运线也刻在今日的掌心,而今日正随着一次次呼吸融入宇宙大气。我们不能活在昨日的回忆中,也无法活在明日的虚拟中。为什么不在今日的世界中好好活着呢?
人生只在呼吸间。呼吸间,很短,也很长。
&为什么有的人飞黄腾达,有的人穷困潦倒&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他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甚至有着上天入地的本领,但为何最后却落了个穷困潦倒、一事无成的下场呢?而许多并没有什么才华的人却能功成名就、春风得意?都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为什么我们的人生竟会如此不同?
&&&&究其原因,就是人情世故!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否懂得人情世故,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是飞黄腾达,还是穷困潦倒!
&&&&大凡成功的牛人,无一例外都明白这一点。他们读懂了社会的本质和人际交往的潜规则,知道对方需要什么,知道对方脑子里在想什么——要想钓到鱼,就要像鱼那样思考!你几乎看不见他奔波劳碌,但是在不动声色中,他就已经实现人生目标。他们成功的密码是什么?其实很简单,人情世故四个字而已!
&&&&出来混的人,一定要懂人情世故!这是个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不懂人情世故,一个人还出来混什么呢?因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没有成功的可能,这样折腾下去也只是白白浪费精力。而一个对人情世故运用纯熟的人,哪怕刚开始能力差一些,出来混还是大有希望的,因为只要他掌握了这一独门绝技,就迟早能够迎来命运的转机。哪怕你是一名武林高手,如果不懂人情世故,也混不长久,肯定会混到走投无路的地步。这是真理。只要你稍微动脑想一想,就能想出很多身边的事实。你会发现,真正的聪明人做人做事恰到好处、滴水不漏,不仅收获了实利,也落下了美名;而有的人则刀子嘴豆腐心,不少帮别人的忙,却没有一个说他好,培养了不少敌人在身边。这大都是不懂人情世故的缘故。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残酷的竞争!因为不懂人情世故,历史上很多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名将,最后落了个被诛杀的下场——他们没有倒在敌人的剑下,却冤死在自己人的手中。鲜血横溅、脑浆涂地,世上无处可售后悔药。即使有,后悔也已经来不及了。他们光辉灿烂的一生,就这样草草收场。如此用鲜血和脑浆写下的沉痛忠告,我们怎可不懂?
&&&&出来混很难,混好更是难上加难。一不小心就会穷困潦倒、一事无成。事业不成,哪怕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都将沦为狗屎不如!如果事业有成,哪怕是一个酒囊饭袋,也会被人吹捧成天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就是现实的残酷之处。中国人太多,生存压力太大,要想在外面混得好、混出个名堂,就必须让自己懂一点“混”的游戏规则。的确如此,人生就像一场游戏,不懂游戏规则的人,最终会死得很难看,而对游戏规则运用纯熟的人,才能在游戏中玩得痛快,玩得开心,玩出自己想要的一切!
&&&&这是一本敢于说真话的书,一本将千年潜规则一语道破的书!
&&&&每一个出来混的人都要读!
&&&&老祖宗们用鲜血和脑浆写下来的忠告
&&&&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人与人交往的本质其实就是利益交换。如果你不懂利益交换原则,凡是好处都自己独吞,那么即使惊世的才华也只能沦为无用的白纸!
&&&&永远不要瞧不起那些现在看起来很俗的人。若干年以后,他们或许就是最不俗的人。
&&&&锋芒太露没饭吃——这是跌过跟头的老祖宗们用鲜血和脑浆写下的忠告!凡是做大事业的人,都应该修炼好“藏露”之功。当智则智,当愚则愚。必要时,甚至装一装“低能儿”,做一做“糊涂人”,都是明智之举。
&&&&天桥上摆摊算卦的老头,随便弄把胡子就能冒充大师,糊弄那些貌似很精明的人们。为什么可以得逞呢?人类趋吉避凶的本性使然。这一与生俱来的天性,可不是读了几天《三字经》就可以彻底抹杀和消除得了的。如果你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个不懂趋吉避凶的正常人,我可以毫不犹豫地给你一百万!
&&&&从另类角度来看,嫌贫爱富的人性本质推动着社会发展。如果人人喜欢贫穷落后,那么谁还愿意从事体力劳动?谁还愿意从事脑力创造?哪儿来的吃的、穿的、用的和住的?这样社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所以,我们应该将嫌贫爱富看做一种社会正常现象。
&&&&别人凭什么要把自己辛苦得到的午餐送给你?换句话,你会把自己辛苦挣来的午餐给别人吗?如果觉得不可以,那么为什么相信别人可以做到呢?所以,与其把毫无根据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如自己去努力,挣自己的午餐!
&&&&面对那些沉默寡言、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我们说话办事需十分谨慎,不能急着把自己的底牌暴露给他。这些人的城府往往很深,心计也比较多,如果你说话办事欠考虑,很容易被他抓住把柄,反过来利用你!
&&&&亲友之间大多只能同患难,却不能共享福。老板和员工之间,则大多只能同享福,却不能共患难。
&&&&人不怕不聪明,就怕太聪明。聪明一过头便会盲目,便会目中无人,便会不知天高地厚、忘乎所以,这个时候看似很聪明的人其实就已经等于半个傻子了!
&&&&古今得祸者绝大多数都是精明的人,现在的人唯恐不能精明到极点,这才是愚蠢。
&&&&一个美丽的女人炫耀自己的美丽时,就开始变得丑陋了。一个聪明人炫耀自己的聪明时,就开始变得愚蠢了!一个有才华的人,当炫耀自己的才华时,就开始变得一文不值了!
&&&&如果利润10%是合理的,本来你可以拿到11%,但还是拿9%为上策,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后续的生意源源而来。
&&&&在官场混的人,须处处小心、时时注意。哪怕你荣耀了大半辈子,如果最后犯个大错,可能一生就这样毁了。人生就是如此奇妙。做人就像种田,最后收成才是评定的标准。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意思就是说,如果一开始的期望是一流,最后达到的效果可能只是中流;如果一开始期望的只是中流,最后达到的效果只能是末流;如果期望只是末流,最后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在一些特别场合中,有些聪明人,主动将主角的位置让给别人,而自己心甘情愿当配角。这并不是失败,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策略性的胜出,他让出的只是一个主角的虚名,而赢得的却是真正的实惠。
&&&&有句话说:“呼唤什么缺什么。”中国人虽然呼唤中庸,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处处走极端。正因如此,现在国家才提倡和谐社会,其核心含义就是中庸,让世人不要偏激和走极端。
&&&&对一个中国人来说,生命有多宝贵,面子就有多宝贵。你给足他面子,他就会给足你一切!可如果你伤了他的面子和自尊,他就会对你恨之入骨,彻底把你推向他的对立面!
&&&&不要用情绪化的方式批评别人,尤其注意就事论事,避免评价别人的人格、兴趣与家庭教养。批评时若能提出解决方案,就更有建设性,同时不忘肯定别人的长处。此外,如果批评时能采用幽默的语言,效果往往会更佳。
&&&&爱听甜言蜜语是每个人的弱点,无论是谁都容易上当。世上几乎所有的女人都喜欢听甜言蜜语,许多女人正是因为男人的甜言蜜语嫁错了人。
&&&&最高明的情感投资技巧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一开始先给下属一个下马威,让他们知道你的厉害,然后再慢慢放宽尺度,让他们感激你的退让和随和。这就是CEO的管理智慧。
&&&&不管对方的话有多难听,我们都要让对方把话说完,听听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上苍总是厚爱那些沉默和隐忍的人。年轻时看到他人的风光,我们不必眼红嫉妒。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事,积极认真地做人,每个人都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成功!
&&&&要想钓住鱼,就要像鱼那样思考。无论你本人多么喜欢草莓,鱼也不会理睬它;只有以鱼本身喜爱的蚯蚓为饵,它才会上钩。
&&&&一个施恩惠于人的人,不要将此事记挂心头,也不要张扬出去让别人赞美,那么即使是一斗粟的付出也能得到万斗的回报。一个以财物帮助别人的人,而总是要求别人回报他,那么即使付出万两黄金,也难有一文钱的功德。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公式:欲望-实力=痛苦程度。当欲望远远超过实力,无论如何不能实现时,就是一个人最痛苦的时候,就容易走火入魔。
&&&&一个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往往是最危险的。
&&&&好东西不要一个人独吞,要分给大家一些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乐法。
&&&&在道路狭窄时,要留一步让别人能走;在享受美餐时,要分一些给别人吃。这是立身处世取得成功的最好方法。
&&&&小时候,爸爸经常告诫我说:“好吃的东西不要一个人独吞,要适当分给大家一些,否则小伙伴就不跟你一起玩,别人就嫉恨你,有了好处也会把你挤到一边。”那个时候,我对这些话似懂非懂、半信半疑,所以总因小事与人争个你死我活。
&&&&等我长大踏入社会,现实的磨砺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我彻底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一个人只有懂得了这个道理,才能顿悟成功人物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比如,小朋友聚在一起做游戏,其中一个孩子肚子饿了,就从包里拿出好吃的糕点,正好被大家看到。这时,他有两种选择:分一些给大家,或者自己独吞。选择是瞬间做出的,但却能导致一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1.分给大家。小伙伴因为得到美食,都很喜欢他、拥护他。从这一刻起,他在这群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这个小团体中当之无愧的领袖,将来成为号召力很强的人。
&&&&2.自己独吞。旁若无人,全塞进自己嘴里吃掉。糕点是他的,这没问题。但大家都拿他当小气鬼,以后没人跟他玩。他失去了一个在团队中当头狼的机会,而且失去了团队的信任,拐进的是另一条狭窄的胡同。顺着这个轨迹成长,他将来很可能就是普通人。
&&&&一个不经意的选择,就决定人的一生。明白了这个道理,你还会轻视必要的分享吗?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恰当时机懂得与人分享,可以让大家都得到利益,最后自己也会戴上赢家的桂冠!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很多时候并不是单项选择题——有你没他,而是多项选择,可以双赢。有些人不明白,他们只知道鱼死网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为争名夺利打得头破血流、同归于尽的例子,我们身边经常上演。这种人永远没能体悟到,在必要时让一步,反而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好处。
&&&&有个年轻***,毕业于名校,才华横溢,走到哪儿都带着一股指点江山、舍我其谁的气势。他觉得别人都如无用蝼蚁,不配跟自己比。“我的能力最强,所以理应得到最多。”他总是这么想,得到好处不与同事分享,事事都独占头功。
&&&&结果怎么样呢?部门里的同事联起手来,结成同盟,跟这位“优秀人才”较劲,合力拆他墙角、拖他后腿,处处给他麻烦,任你多么大公无私、尽职尽责,我等就是不配合。一个人处在这种环境下,要想做成点事情,那真是比登天还难!
&&&&最后,这位年轻人的工作当然做不好,走到哪儿都碰壁,一身才华困在腹中无法施展,甚至没处诉苦!于是,领导痛责,同事不怜,他在每个人面前都没落下好印象。到这地步,单位分给他的那把椅子就该收回去了。
&&&&只想好处独占却落个一无所有,你说可怜不可怜?有句话说:“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表明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根本问题其实就是利益分配。懂得利益分配,其实就悟透了人性的本质、社会的真相。
&&&&《菜根谭》中有话说:“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意思就是,人间世情反复无常,人生之路崎岖不平。在人生之路走不通的地方,要知道退让一步的道理;在走得过去的地方,也一定要给予人家三分的便利,这样才能逢凶化吉、一帆风顺。
&&&&留一步让三分,不仅给别人留一条活路,也是拓宽人际资源的绝妙之策。今天你让了他一步,明天他会还你两步,等于交了一个好朋友,在社会上打开一道通往成功的方便之门。如果你不懂利益均沾原则,凡是好处都自己独吞,那么即使惊世的才华也只能是无用的白纸!如果学点分享主义,好处利益分给众人,让每个人的心理得到平衡,这样大家肯定会通力合作,协助你顺利成功。
&&&&大凡成功的“牛人”无一例外都懂得这一点。他们大都是一掷千金,让跟随自己的人得到实惠,从而死心塌地、赴汤蹈火。即使是最精明的大商人,也都奉行这一理念。比如,一个大项目,明明自己有能力承接,也要拉合作伙伴一起开发,以此展现自己“路留一步,味让三分”的气度,宣告自己不是那种断人财路、独占福源的人。
&&&&事实正是如此,唯我独尊最危险,大家都有汤喝才是王者之道!这一处世法,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奉行的“潜规则”。是否懂得这一处世法,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是坎坷不平,还是顺风顺水!
&&&&锋芒太露容易没饭吃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雄鹰站立的样子好像睡着了,老虎行走时懒散无力仿佛生了大病,实际上这正是它们取食吃人的高明手段。所以真正聪明的人要做到不炫耀、不显露才华,这样才有能力干大业做大事。
&&&&锋芒太露容易没饭吃——这是跌过跟头的老祖宗们用鲜血和脑浆写下的忠告!可惜很多人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认为自己聪明过人、能力超群,看谁都是豆腐渣,唯有自己是朵花,什么都不放在眼里。这种人最容易没饭吃,甚至会为此丢掉性命。
&&&&大家都听说过“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这句话,意思就是,真正的聪明人身怀绝技而深藏不露,绝不到处炫耀,而是等待时机一鸣惊人。有才华固然好,但是能力再强,也不能整天顶在头上到处去炫耀。就像财富一样,有钱当然是好事,但你会每天都穿金戴银、提着钱箱子到街上去显摆吗?
&&&&才华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一个有才华的人能得到大把的表现机会,一个无能的人,即使再张扬表现自己也不可能成功。但一个有才华的人过于炫耀自我,压制了他人的表现空间,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就必然招致众人的一致嫉恨。如果发展到这一步,他的前途和事业就非常危险,随时可能被人拉下马来!
&&&&三国晚期的诸葛恪,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的儿子。名门之后,家教严格,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才思敏捷、天赋过人的特质,大家都认为他的才能超过了其父诸葛瑾。不过,诸葛瑾不为有这么一个好儿子感到高兴,反而觉得诸葛恪会给家族带来不幸。为什么呢?诸葛瑾说:“恪性格急躁、刚愎自用,而且太喜欢表现自己,锋芒过于外露,终将引来祸端。”果不出父亲所料,诸葛恪长大掌权后,独断专行、以才压人,认为自己什么都最好,目中无人,最终引起众怒,被大臣们设计害死,牵连家族也遭到诛灭。
&&&&在这个世界上,才华出众却被排挤的人随处可见。他们才华在手,就像拥有一把传世名剑,逢人就要吹嘘一番,拿在手中四处挥舞,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的惊世之才,傻乎乎地把自己树***人想打的活靶子。他们看不见自己脚下的火坑,就这样不知不觉掉了进去。
&&&&才华犹如一把双刃剑,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所以运用起来应当小心翼翼,平时应插在剑鞘里。很多时候,锋芒太露都会招致小人的嫉恨和陷害。凡是做大事业的人,都应该修炼“藏露”之功。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文章做到好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才智的使用也应如此,用至好处,只是恰好。当智则智,当愚则愚,愚也是一种智。必要时,装一装“低能儿”,做一做“糊涂人”,都是明智之举。
&&&&当一个人遭遇挫折的时候,或许会抱怨呐喊——我这么有才华,为什么却落了个穷困潦倒、一事无成的下场?苍天真是不公!苍天真的不公吗?非也,是他不懂基本的人情世故的缘故。这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当他面临人生败局时,是否应该自我反思一下呢?是否做得太过分了?是否目中无人,过于突出自己,忽视了众人的感受?是否自以为聪明绝顶,别人都愚不可及?一个人如果这样反思一番,就能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对症治疗,等顿悟明澈之后,也就真正成熟起来了!
&&&&翻开《二十四史》,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被小人运用阴谋诡计杀害的忠臣良将不计其数。一方面是因为小人过于奸诈残忍,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因为被害者不懂玉韫珠藏的智慧呢?他们风头过于张扬,才华过于横溢,同时又目空一切,不把身边的同僚放在眼里,这样的人不掉脑袋才怪。
&&&&西方世界有这样一种说法:“法兰西人的聪明藏在内,西班牙人的聪明露于外。”前者是真聪明,后者是假聪明。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一定不能自作聪明,要学会真聪明——切忌只知伸不知曲;只知进不知退;只知自我表现,不知韬光养晦。这样的话,我们即使才高八斗,也照样两手空空!
&&&&在社会上行走,我们每个人都要掌握这种低调隐忍的做人绝学。多一些深思熟虑,少一些锋芒毕露,千万不要把肚子里的“宝贝”像竹筒倒豆子一样全拿出来。若不懂这一道理,肚里有再多的宝贝,也终将成为别人的囊中之物!
&&&&兔子急了会咬人,千万别把对手逼到绝路上
&&&&锄奸杜幸,要放他一条去路。若使之一无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尽,则一切好物俱咬破矣。
&&&&铲除邪恶、杜绝小人,有时应给他们留一条改过自新的生路。如果逼得对方无立足之地,就像把老鼠能够逃生的出口都堵住,它会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把一切好东西全都给你咬坏。
&&&&为什么说兔子急了也会咬人呢?要知道,兔子本来是温顺的动物,不到万不得已它一定不会反击。但如果被人逼到绝路上,就必然会孤注一掷!
&&&&正因这个道理,落水狗不能打,打急了会窜上来跟你拼命。穷寇不要追,是因为困兽犹斗、垂死挣扎,会对你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做人做事要懂这个基本常识。给对方留条活路,你也受益无穷。有些人就喜欢落井下石、斩尽杀绝,结果呢,对手永远杀不绝,自己的立足之地反而越来越窄。
&&&&东汉年间,大将窦固率军攻击匈奴。这支匈奴骑兵只有500人,从大漠深处飞奔而来,为的就是趁秋收期间抢夺老百姓的粮食。但他们刚入关不久,就被窦固的兵马围在了一座山谷中。汉军把山谷两侧的出口堵个滴水不漏,然而连续向内攻击了十几次,都没能把这区区500人歼灭。匈奴人组成一个圆阵,躲在石头后面,不停地向外放箭,谷口躺满了汉军士兵的尸体。
&&&&窦固见此情景,命令部下把一侧出口的士兵撤走,留出另一侧出口。部下大惑不解:“将军,敌军陷入重围,就是插翅也飞不出去啊!何况只有区区几百人!只要再攻数日,一定能将他们全歼!不知您为何要放他们逃生?”“当然不是放他们逃生。”窦固说,“现在他们没有退路,必然个个向前,奋勇死战。何况谷内草木繁盛、水源充足,他们也困不死。长时间这样耗下去,就算我军最后大获全胜,也已经伤亡惨重,所以才要放他们出来,在追逐中斩杀他们。”
&&&&情况果然就如窦固所料,这支匈奴部队从山谷里逃出来之后,眼见有了生路,拼命地向北逃跑,犹如惊弓之鸟,队形散了,人心乱了,没有人再想着回头跟汉军拼命。窦固率领的汉朝骑兵就在后面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断用弓箭进行射杀,不到一天,就消灭了这股入侵之敌。&&&&兵者,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如果我们把敌人逼到绝路,看不到一点希望,他们反而会破釜沉舟,跟我们来个鱼死网破。此时的敌人个个是猛虎,个个背水一战。我们要想打胜仗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即使最后赢了,也已经付出巨大的代价,得不到任何好处。
&&&&在历史上,像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例子屡见不鲜。春秋时,燕将乐毅出兵攻打齐国,只有即墨城没有攻打下来。他们就围得死死的,猛攻紧打。这时齐军已到垂死的边缘,突然齐国名将田单振臂高呼:“国就要亡了,我们怎还会有家?”于是士兵人人有誓死报国的决心,竟然一战收复全部失地。请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燕军在攻到即墨城时能放对方一条生路,他们必将争相逃命,哪有士气可言?就算换个地方再战,对方因为有了失败经历,如同惊弓之鸟,也是最容易对付的敌手,可谓最薄弱的环节。照准这个环节一刀砍去,哪有不胜之理?
&&&&生意场上也是如此。蒙牛总裁牛根生说:“不要把你的竞争对手逼到绝路,也不要轻易激怒他……损人一千,自耗八百的蠢事不要干!”事情往往如此,当我们咄咄逼人,把对手逼得无路可逃的时候,往往自己发不了财,甚至会赔个精光。因为对方无路可走的时候,必定会像兔子蹬鹰一样,以疯狂的策略给我们致命的一击!这样一来,即使我们击败了对手,自己也伤得不轻。这样的话,就算不上什么胜利,反而是不败之败了。
&&&&上海有一家贸易公司的老板,做生意特别厉害,运用“大鱼吃小鱼”的吞并策略,将当地大大小小的十几家企业全都吃进了肚,形成了一个局部垄断的大集团。他最喜欢的一句诗,就是***的“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出手毒辣,不留余地,因此扩张得很快。
&&&&可是,此举得罪了不少人,尤其那些失去当前财路、又没有机会另寻生路的人。就在这家公司生意蒸蒸日上,名声达到顶峰的时候,一些被他打败的对手搜集到了他在某项投资中官商勾结、暗箱操作的证据,举报给了经侦部门。这个霸道十足的商业帝国,就这样顷刻间轰然坍塌。
&&&&为人处世,这个道理同样适用。我们总会碰见形形***的人,许多人或许会露出弱点和错误,这个时候如果你步步紧逼,抓住别人的错误打击到底,不给一点面子,也不给对方一点台阶下。如此一来,对方就会跟你针锋相对,撕破脸皮斗到底,不是他死就是你亡!你们之间不仅做不了正常的朋友,说不定会成为世代的仇敌。这对你人脉圈的拓展非常不利,必将严重影响你未来事业的发展。
&&&&我们一定要懂得“千万别把对手逼到绝路上”这一处世法则。对于那些无伤大碍的小错误,应该大度地给对方一个调整纠正的空间,必要时甚至可以帮对方遮掩一下。这样一来,你收获的不仅是衷心的感激,还有众人死心塌地的支持
佛法工夫,第一要立坚志,葢志者气之帅也。人若立有坚志,如统军百万,威神八面,天日可贯,何事不成乎?凡畏难者,志不坚也;因循者,志不坚也;听言更移,中道自画,始终勤怠者,皆是志不坚也。予曾譔《读书心法》,开首即云:立志若坚,反难为易。今于佛法工夫,也亦是如此。
志坚则事必成,予今以世事此论,譬如越王之復吴讐,张良之报韩恨,以及狄仁杰之再兴唐室,总因志有所定,而事成果应,佛法亦是如此。俗谚云:男子无志,钝铁无刚;女子无志,烂草无穰。佛法工夫,此志尤为最要。中峰大师歌云:也无难,也无易,只贵男儿有真志。志真,道力四坚强,力强,进道如游戏,此应騐方也。
佛法工夫,全在于觉。要知凡夫一念觉,即一念是佛,佛一念不觉,即一念是凡夫,葢因觉即是佛,佛即是觉,佛与凡夫,只在觉与不觉而已。
人心有觉,即为有佛,能开六度之行门,能越叁祇之劫海,普利尘沙,广在福慧,得六种之神通,圆一生之佛果,火镬氷河,闻之变作香林,饮铜入铁,听则皆生净土。
佛法工夫,予有一句妙诀,只四字,曰:坚持正觉。要知信力日坚,谓坚固而不更变也;念力日持,谓持执而不厌久也。正觉者,圆明普照,不偏不亏也。人能发此正觉,本性自然显露,一切妄心,不待驱除而自降伏。譬如日光一照,黑暗尽明矣。此虽有四字,其实只一觉字,但此觉字,皆由定慧而致也。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法,惟在于此。譬如知是做梦,则不昏迷矣。
人能知得此觉,须要振起精神,即如将军在阵,又如刑官在廷,着丝毫昏沉不得。
  佛法工夫,立志要坚,又要有恒,若不有恒,多至半途而废,或少有得而自止,是皆自弃,深可惜也。
佛法工夫,最怕间断,若勤工一月,已臻上乘,只须间断十日五日,彼上乘者,不知何在?更不得援前月之勤以自恃。
佛法工夫,最怕昏沉散乱,但此昏沉散乱,都从自己立志不坚,信道不笃之所致,深为可惜。
佛法工夫,全要自参自悟,即至亲厚之父子师友,俱替代不得,亦非世法之技艺可以传授得的。譬如他人吃饭,只是他人腹饱,己腹仍定饥饿。慧思大师云: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覔,覔亦不得,得亦不真。此所谓求人不如求己也。
佛法工夫,昼夜十二时,俱是用工夫之时。若五更睡醒,或清晨早起,如肯用工,工更加倍,要知平旦,乃天地清爽之气,最堪挹取,不可因循虗度。
佛法工夫,不在乎五更眠,叁更起,只怕一日暴,十日寒。
  佛法工夫,要知尘世有许多恶境,如生老病死,忧愁困苦,名繮利鎻,惊风骇浪,即或小有喜悦者,亦是空花不实,暂时不久,须要看得透彻,纔知佛法是救我出离苦海之事,方欣欣乐为。佛法工夫,若是欣欣乐为,自然易于用功,自然精进不懈。这欣欣乐为,须要看世上他人的生老病死诸般苦楚,即是我不用工的式样,如何悠悠?!
佛法工夫,最怕说閒话管閒事,要知閒话閒事,俱令人心散神飞,无益有损,且将好光阴虗度,真为可惜!
佛法工夫,若是用功多时,未免疲倦也。要行步走走閒散,閒散頥养精神,俟有精神,再去用功,自然明觉。精进苦呆,呆下苦工,不独性昏不灵,而体弱之人,疾病生焉,疾病生而工夫歇,岂不欲速反迟?
佛法工夫,一日要见一日的精进,若因因循循,纵过了百劫千生,也不得有成功的日子。昔人用工时,点一枝香,见香完了,即自警云:工夫如前,无有损益,一日几枝香耶?一年若干香耶?但光阴易过,时不待人,大事未明,何日是了?由此痛惜,使多加策励。吾儒门朱文公有云: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呜唿老矣!是谁之愆?佛法工夫,亦是如此儒学,只时习二字,便成就一生,只姑待明日四字,便躭误一生,佛法工夫,亦是如此。
佛法工夫,虽不可停缓,亦不可过于急遽。譬如善走路的人,每日走得百里,只走七八十里,则气力有余,而筋骨不疲。若倚恃着气力强健,走过百里之外,自然疾趋忙奔,必至疲倦,次日反不能行矣。做工夫人,往往生出病来,皆由如此。
  佛法工夫,如身体困倦,可将两肩前后上下用力,扭转数十徧,则週身血脉流通,精神爽快,不生诸病,此修养家辘轳双关法也,又能祛一切寒邪。佛法工夫,或人问:只当以参悟为主,何必兼保身体?予谓:此乃藉假以修真也。譬如烹茶,若无炉火,茶岂自熟,倘炉坏火冷,势必另又支遣,不独重工起作,且恐事难期定,反致费时失误。明者解之。
  佛法工夫,日间精进不可懈惰,不必言矣。凡每晚用工,只可更余,不必过久,人若过子夜不睡,则血不归肝,他日病由此致。又有一种人能炼磨不卧,殊不知佛法工夫岂在于睡不睡耶?!
佛法工夫,行住坐卧,俱可用工。或坐多时,亦可行动,或行多时,何防再坐?不专于坐也。有学长坐不卧者,六祖晓之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此明透坐卧之机矣。
佛法工夫,最要发一个破生死的坚硬心,看破世界身心,都是假缘无实。若不发明本具底大事,则生死心不破,生死心既不破,则无常杀鬼,念念不停,却如何排遣?将此一念,作个敲门瓦子,如坐在烈火燄中,求出相似,乱行一步不得,停止一步不得,别生一念不得,望别人救不得。当此时,只须不顾勐火,不顾身命,不望人救,不生别念,不肯暂止,往前直奔,奔得出,纔是好汉。
佛法工夫,要把一个死字贴在额头上,将血肉身心,如死去一般,只要究明底这一念子现前。这一念子,如倚天长劒,若触其锋者了不可得,如淘滞磨钝,则劒去久矣。
  佛法工夫,最怕躭着静境,令人困于枯寂而不觉,要知动境人厌,静境多不生厌,良以世人一向在喧閙场中,一与静境相应,如食饴食蜜,如人倦久喜睡,自然贪着而不自知也,须要急急识破!外道教令身心断灭,化为枯木寒灰,亦从静境而入,若岁久月深,枯之又枯,寂之又寂,堕于无知,即与枯木寒灰何异?工夫处于静境,只要发明衣线下一段大事,不必在静境,始得于大事中求其静相,了不可得,纔为得也。
佛法工夫,全在定慧,要知定与慧,如同表里,是二非二,缺离不得。但定一生,怎奈昏沉亦随定而生,若昏沉生而定去矣;慧一生,怎奈散乱亦随慧而生,若散乱生而慧去矣。我有妙法调治,须要澄明之定方纔定与慧成功,须要安详之慧方纔慧与定成功,此二者离之不得,合之不得,混而为一,乃尽其妙。能知此法,成道何难?人要明心见性成佛成祖,只在定慧上用工,知得定慧之妙则易如反掌,不知定慧之妙则难若登天,难易俱在自己之能干也。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譬如灯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二者互显,不可偏重。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名虽有二,体本不殊。但定而不慧,随即昏沉,慧而不定,随即散乱,须要并致,不可缺离。
予前篇说调治定慧法,已委矣,犹恐尚有未明者,予今再重復解之:凡予所谓昏沉者,即世人之无记也;凡予所谓散乱者,即世人之妄想也。要知定即多生无记,慧即多生妄想。定虽能治妄想,而还生无记;慧虽能治无记,而还生妄想。今日工夫,只要有慧之定,切不可入昏沉无记之定;只要有定之慧,切不可入散乱妄想之慧。是二非二,定慧融和,即凑其功矣。
天台智大师,传有止观妙法,谓:止而观之,静而明之,令其动而能静,静而能明。明则照,照则一矣,此诚指群生之觉路。但知予定慧之法,即是大师止观之法,何必另求佛法?
  人于辞世时,若有定慧之功,必登极乐世界。但此妙法,全要在平日熟习,明哲谓:世人终日昏散,临终何能定慧?学人终日定慧,临终何能昏散?若是临渴掘井,怎得济事?
  佛法工夫,最要紧的是一个切字,这切字,极有力。若是不切,则懈怠生,懈怠生则放逸纵意,无所不至。如果用心真切,放逸懈怠何由得生?当知切之一字,若能体贴,不愁生死心不破,不愁不到佛祖地位。捨此切字,别求佛法,皆是痴狂外道矣。切之一字,是最亲切语。如用心亲切,则无间隙,因此诸般邪魔,不能得入;如用心亲切,自然不生计度,有无等念,则不落外道。切之一字,岂但离过,当下超善、恶、无记叁性。一句话头,用心甚切,则不思善,用心甚切,则不思恶,用心甚切,则不落无记。话头切无掉举,话头切无昏沉,只要正觉现前,则诸魔自煺,但觉非切不生也。
佛法工夫,不怕死不得活,只怕活不得死。如果与疑情,厮结在一处,动境不待遣而自遣,妄心不待净而自净,六根门头,自然虗豁豁地,点着即到,唿着即应,何愁不活耶?
  佛法工夫,全要中正劲挺,不近人情。若或循情应对,则工夫做不上,不但做不上,日久月深,则随流俗,甚是可惜。譬如自己有事,那得工夫管他人事?中正劲挺,就是正等正觉。
佛法工夫,第一要正觉,这正觉乃是时时刻刻,照着自己的灵明,不可放他走去。若是灵明走了,便是有气的死尸,便是昏沉无念,堕于顽空枯寂,虽用尽苦工,丝毫无益。
  佛法工夫,做得上,如挑千斤担子,放亦不下,如覔要紧的失物相似,若覔不着,誓不休心。其中但不可生执、生着、生计,执成病,着成魔,计成外。果得一心一意,如覔失物相似,则叁种泮然没交涉,所谓生心动念,即乖法体也。
佛法工夫,举起话头时,要歷歷明明,如猫捕鼠相似,前人所谓不斩黎奴,誓不休,不然,则坐在鬼窟裡,昏昏沉沉,过了一生,有何益处?猫捕鼠,睁开两眼,四脚撑撑,只要挐鼠,到口始得,纵有鸡犬在旁,俱不暇顾。参禅亦復如是,只是愤然,要明此理,纵八境交错于前,亦不暇顾,纔有别念,非但鼠不能得,兼走却猫儿。
佛法工夫,不可在前人公案上卜度,妄加解释,纵一一领略得过,与自己俱没交涉,要知前人一言一语,如大火聚剩
,近之不得,触之不得,何況坐卧其中耶?更于其间,分大分小,论上论下,有何益处?
此事不与教乘合,所以久修习大乘业者,不知不识,何况声闻缘觉诸小乘耶?叁贤十圣岂不通教说?此一事,叁乘胆战,十地魂惊,等觉菩萨说法如云如雨,度不可思议众生,入无生法忍,尚唤作所知愚,与道全乖,又何况其余耶?葢此事从凡夫地,顿同佛体,人所难信,信者器,不信者非器。诸行人欲入斯宗乘者,悉从信入,信之一字,有浅有深,有邪有正,不可不辩。浅者:凡入法门,谁云不信?但信法门,非信自心;深者:诸大乘菩萨,尚不具信。如《华严疏》云:见有能说法者,有所听法众,尚未入乎信门。如云即心即佛,谁云不信?及乎问:汝是佛耶?则支吾排遣,承当不下。《法华》云: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何以有尽思度量之心?葢信不具耳。
邪正者:自心即佛名正信,心外取法名邪信。即佛要究明自心,亲履实践,到不疑之地,始名正信。如朦胧猜救,但云心即佛,实不识自心,即名邪信。
  前人摘挑便定去,锄地便定去,作务时亦定,岂是坐久强捺,令心不起,然后为定耶?若如此,即名邪定,非佛法正意。
六祖云: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须彻见本体,方与此定相应。释迦下兜率、降皇宫、入雪山、覩明星、开幻众,未出此定。不然,则被动境漂涨,孰名为定?动境中求起处,不可得,静境中求起处,亦不可得,动境既无起处,将何为境耶?会得此意,总是一个定体,充塞弥亘,无余蕴也。
佛法工夫,不可沾着世法,佛法中尚不可沾一点,何况世法?若真正话头现前,履水不见寒,蹈火不见热,荆棘林中,横身直过,不见有挂碍,始可在世法中,横行直撞,不然,尽被境缘转将去,欲得工夫成一片,任多年也不得。
  佛法工夫,不可寻文逐句,记言记语,不但无益,且与工夫作障碍,把真实工夫,反成缘虑。
  佛法工夫,最怕比量,将心凑泊,与道转远,做到弥勒下生,管取没交涉。若是疑情愿发的汉子,逼塞虗空,不知有虗空名字,如坐在银山铁壁中,祇要得个活路,若不得个活路,如何得安稳去?但这幺做去,时节到来,自然有成。
近时有等邪师,教人不在工夫上用工,又云:“古人未甞做工夫”此语最毒,迷悞后学,入地狱矣。
大义禅师《坐禅铭》云:切莫信道不须参,古圣孜孜为指南。虽然旧阁閒田地,一度嬴来得也未。若不须参究,即云得理,此是天生弥勒,自然释迦,此辈名为可怜悯者。葢自己不会参究,或见古人一问一答,便领悟去,遂将识情解将去,便诳妄于人。或得一场热病,呌苦连天,生平解的用不着;或到临命终时,如螃蠏入汤锅,手忙脚乱,悔之何及?黄蘗禅师云:尘劳逈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翻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此语最亲切,若将此偈时时警策工夫,自然做得上,如百里程途,行一步则少一步,不行,只住在这裡,纵说得乡里事业了了明明,终不到家,当得甚事?
佛法工夫,最怕思维,做诗,做偈,做文赋等。诗偈成则名诗人,文赋工则称文人,与参禅总没交涉。
佛法工夫,凡遇着顺逆境缘,动人念处,便当觉破,提起话头,不随境缘转纔得有成。或云:“不扞紧”,这叁个字是误人,学者不可不审。
佛法工夫,疑情不破,如临深渊,如履薄氷,毫厘失念,则丧身失命,为疑情不破,则大理不明,一口气不来,又是一生,被中阴牵引,未免随业识去,改头换面,不觉不知,由此则疑上,更添个疑。提起话头,不明,决定要明,不破,决定要破,譬如捉贼,须是见赃。
佛法工夫,要紧,要正,要绵密,要融豁。何谓紧?人命在唿吸,大事未明,一口气不来,前路茫茫,未知何往,不得不紧。古德云:如蔴绳着水,一步紧一步。何谓正?学人须具择法眼,叁千七百祖师,大有样子,若毫厘差错,则入邪径。经云: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何谓绵密?眉毛与虗空厮结,针札不入,水洒不湿,不容有毫厘间隙,若有毫厘间隙,则魔境趂隙而入。古德云:一时不在,如同死人。何谓融豁?世界濶一丈,则古镜濶一丈,古镜濶一丈,则火炉濶一丈。决不拘执住在一处,捉定死蛇头,亦不繫坠在两头,漭漭荡荡。古德云:圆同太虗,无欠无余。真到融豁处,则内不见有身心,外不见有世界,始得个入路。此四种不是前后层次,须要齐臻。
紧而不生,则枉用工,正而不紧,则不能入。既入,须要绵密,始得相应;既相应,须要融豁,方为化境。
佛法工夫,着不得一毫别念,行住坐卧,单单只提起本参话头,发起疑情,愤然要讨个下落。若有丝毫别念,前人所谓:“杂毒入心”,岂但伤身命,此伤乎慧命,学者不可不谨。我说的别念,非但世间法,除究心之外,佛法中一切好事,俱名别念,又岂但佛法中事,于心体上,取之捨之,执之化之,皆别念也。
佛法工夫,凡于世上一切事物,可爱可憎,可喜可悲的种种情思,俱皆丢去,惟存我的正觉,不顾其余。又要做一个没用的人,任他来折挫我,我也只是个不知不理,任他来耻笑我,我也只是个不知不理,我只照管我自己的正觉,时刻莫懈。
佛法工夫,做的人多云“做不上”,即此“做不上”便做去,如人不识路,便好寻路,不可说寻不着路便罢了,如寻着路的,贵在行,直至到家乃可,不可在路上跕着,不行,终无到家的日子。
佛法工夫,最怕的一个伶俐心,伶俐心为之药忌,犯着丝毫,虽真药现前,不能救矣。若真是个参人,眼如盲,耳如聋,心念纔起时,如撞着银山铁壁相似,如此则工夫始得相应。
  佛法工夫,不怕错,只怕不知非,纵然行在错处,若肯一念知非,便是成佛成祖的根基,出生死的要路,破魔网的利器也。释迦佛于外道法,一一证过,祇是不坐在窠臼里。将“知非便捨”四个字,从凡夫只到佛位。此意岂但出世法?在世法中,有失念处,只消一个“知非便捨”,便做得一个净白的好人,若抱定错处为是,不肯知非,纵有活佛现前,救他不得。
  佛法工夫,不可避喧向寂,瞑目合眼,坐在鬼窟裡作活计。昔人谓黑山下坐,死水里浸,济得甚么事?只须在境缘上做得去,纔是得力处。一句话头,顿在眉睫上,行里坐里,着衣喫饭里,迎宾待客里,祇要明这一句话头落处,一朝洗面时摸着鼻孔,原来太近,便得个省力,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佛法工夫,最怕认识神为佛事,或扬眉瞬目,摇头转脑,将谓有多少奇特,若把识神当事,入外道无疑,真是走错了路,甚为可惜。
佛法工夫,祇在一则公案上用心,不可在一切公案上解会,能解得,终是解会,非悟也。《法华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到。《圆觉》云:以思为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将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得。洞山云:拟将心意学玄宗,大似西行却向东。大凡穿凿公案者,须皮下有血,识惭愧始得。
佛法工夫,最怕落空,话头现前,那得空去?只此怕落空的,便空不去,何况说话头现前耶?
1)感恩:我们现在所享用的一切,吃的、穿的、住的、用的,包括肉体、知识、智慧、事业和各种社会服务,等等,都是社会大众提供和成就的。父母于我有养育之恩,国家于我有庇护之恩,大众于我有成就之恩,圣贤于我有教化之恩。对此,我们要深怀感恩之心。尤其是我们事业上获得成功的时候,我们更应当如此。
2)包容:社会是一张大网,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族类的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尽所能,彼此之间互相依存,互相成就,一荣具荣,一损具损。他人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我们。因为有了他人的存在和工作,我们的生活才变得丰富多彩。因此,对待他人,我们要怀有包容之心。包容他们,就是成就自己。
3)分享:我们所从事一切,都是在社会大众的直接或间接参与、支持之下成就的。没有社会大众的参与和支持,我们什么也作不成。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实际上,就是在直接或间接地分享无数其他人的劳动成果。因此,当我们取得哪怕一点点成就的时候,我们都应当怀着与大众“分享”的心态,回报社会,与他人共享,不要独自据为己有。
4)结缘:通过自己的劳动成果,与他人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共同走向幸福和解脱。因为,只有大众都幸福,都解脱了,我们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和解脱可言。
格鲁派具德大善知识、吉祥 下密院前任堪布 嘉杰 果硕仁波切,将于4月3日举行大威德金刚超荐度亡暨息灾增福火供大法会,欢迎大家根据不同需求填写相应的表格。
1、请把全部名单按照下面的要求填入相应的链接表单,千万不要把名单回复在帖子中。
2、不限名额,提交之后请回来顶帖子,感恩~&&
消灾祈福名单只能填写活人姓名,譬如:“XXX全家”“XXX公司全体同仁”等等……
超荐度亡名单只能填写亡者姓名,您除了可以直接写亡者的姓名,也可以写“XXX历代祖先以及XXX累世冤亲债主”。
3、表格内请不要填写与姓名无关的内容;如果只需要填写5个姓名,那么后面的表格空着就行,不要填写“无”之类的话。
4、报名截止日期:日18点整
报名链接如下↓
消灾祈福名单(活人)
/dwd2011/huoren/form-perma/huoren/
超荐度亡名单(亡者)&&
/dwd2011/huoren/form-perma/wangsheng/
5、提交之后请回来转发帖子,让更多人知道,没有博客的师兄也可以发到QQ群及佛学论坛利益众生,感恩~
密院歷任最年輕的院長、色拉寺卸任住持第五世果碩仁波切
密院歷任最年輕的院長、色拉寺卸任住持—第五世果碩仁波切簡介
  一、简介
  第五世果硕仁波切,生于西元1948年,为当世格鲁巴的大成就者以及转世活佛。仁波切之根本上师为格鲁巴大成就者,林仁波切、赤江仁波切,以及宗座法王,传承极为清静广大。
  仁波切于此世展现了无比高深的智慧,在年少之时,即获得了显宗最高学位-喇燃巴,以及密宗最高学位昂然巴的学位。
  在三十七岁之时(1995年),获得宗座法王的任命,为下密院的院长堪布。从下密院的历史来看,十五世纪成立以来,仁波切乃是最年轻的一位院长,可见仁波切智慧之深广。
  在仁波切下密院卸任之时,已经具备了继承宗喀巴大师教主法位-“甘丹赤巴”之资格,但是以仁波切正值盛年,因此宗座法王又任命仁波切为YINDU色拉寺的方丈大师。并且在任内使得色拉寺蓬勃发展,并且至于世界五大洲,乃至非洲宏扬格鲁教法。
  二、仁波切之历代转世
  仁波切的历代转世,皆是大成就者,在释迦牟尼佛时代,仁波切乃是世尊的十大弟子之一,乔陈如尊者。在宁马巴时代,仁波切乃是大圆满成就者龙清巴尊者。
  果硕仁波切的第一世生于第五世DL喇嘛时,乃是蒙古人,本名“敦珠嘉措”。为当时格鲁三大寺庙“哲磅寺-果芒学院”之住持大堪布。博学多闻、教证具足,获得第五世DL法王任命,主持西藏东部康区格鲁巴的重要寺庙-“理唐寺”。
  在仁波切在“理唐寺”担任方丈内,显现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佛行事业,因而成为当时西藏康区最有名的格鲁巴大成就者以及大堪布,声名远扬十方。而由于仁波切乃是哲磅寺-“果”芒学院之方丈大师,又是蒙古人-藏语“硕”波。因此乃被尊称为“果硕”仁波切,而不称其本名
  三、此世之降生与家族
  第五世果硕仁波切,生于西元1948年。降生于大成就者的血脉,康区理塘的夏仓家族之中,仁波切的伯伯。乃是格鲁巴的大成就者第三世格赖仁波切,乃为两年取得显宗博士之天才,亦为宗座法王所册封之“佐千祖古”-“首席化身佛”,亦为清朝皇帝册封之大呼图克图(大活佛)。仁波切的叔叔,乃是格鲁、萨迦双具之转世大成就者-明珠仁波切。
  当五世果硕仁波切降生之时,家中供奉的法螺,无人吹奏,自然发出巨大的响音。炉灶中的柴木自然生出火焰,仁波切之母亲,梦中十六罗汉显现说法(果硕仁波切之前世乃为大阿罗汉),而仁波切之伯伯第三世格赖仁波切,梦见许多喇嘛大排长龙,手持法器宝伞宝盖,迎请大佛至于家中。如此吉祥征兆,皆显示成就者降生之兆。
  四、认证求学之历程
  仁波切四岁之时,被西藏政府的摄政仁波切,达扎仁波切以及理唐寺方所组成的转世寻访团所寻获并且认证。五岁之时被迎请至理唐寺的果硕行宫中住锡。七岁受沙弥戒,十岁进入当时西藏拉萨的色拉寺,开始正式的佛学教育。
  西元1959年,十一岁的
仁波切随着宗座法王一起出走印度,而继续的在印度达兰莎拉的色拉寺中求学。从此在二十余年的求学生涯之中,仁波切非常努力的专注于经论的研读,先后通过各种严格的辩经考试,完成了格鲁五大论,所谓:“释量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戒律本论”、“俱舍论”之学习。最后获得显宗最高博士学位—喇燃巴格西,而且是当届“喇燃巴”中的第一名。
  在结束了色拉寺的显教学习课程,仁波切随即进入了“下密院”,继续的研读了佛教金刚乘的相关课程,并且在圆满通过各种密续仪轨考试之后,获得了密宗最高博士-昂然巴格西的学位,至此,仁波切已经达到了格鲁巴所有学位之中最高之学位。
  五、首次返回西藏
  1984年,在仁波切获得密宗博士之后,仁波切念及西藏佛法经历浩劫之后,需要经论、密续以及戒律的传承。因此毅然决然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局势还不稳定之时,回到了西藏,住锡一年。
  在此期间,到了“理唐寺”、“扎那寺”、“磅布寺”、“贡葛林寺”、“参贝林寺”、“喇嘛衮寺”、“果洛寺”等大寺庙,以及其余四十几所的小寺庙传法。传授僧众比丘戒以及沙弥戒,得戒者数千人,并且举行讲经、灌顶、传法等殊胜的法会。
  六、下密院六百年来最年轻的院长
  1985年,仁波切三十八岁之时,当仁波切还在西藏传法的时候,宗座法王正式的任命仁波切为下密院的院长堪布,也就是住持大师。在格鲁巴之中,要担任下密宗院的院长,是非常稀有难得殊胜的,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一、 必须是三大寺中最好的显宗博士-喇燃巴格西。
  二、 必须在密宗院获得密宗博士-昂然巴格。
  三、 必须完成密宗学院的种种重要职务者。
  而仁波切的学经历完全符合,因此在接获法王的任命之后,仁波切随即返回印度任职。而成为在下密院十五世纪开创以来,最年轻的三十八岁院长。
  七、出访日本,并且兴建新的下密院大殿
  1987年,果硕仁波切以下密院院长的身分代表宗座法王,接受日本佛学会之邀请,率领下密院僧团前往日本弘法。开启了西藏以及日本佛教界交流之新页。并且获得了日本大施主广田先生大力支持,兴建了新的大殿以及喇嘛宿舍。此为印度下密院历史性的重大的建设。
  1990年,印度下密院庄严神圣的新大殿完工,宗座法王亲临主持,为日本佛教界僧俗举办千手观音大灌顶,此为下密院一大盛事,亦为果硕仁波切对于下密院最重大之建设。
  八、成为“甘丹赤巴”黄教教主之候选人
  仁波切亦于此年卸下了下密院长之职,并且取得了黄教教主以及宗喀巴大师法位继承人“甘丹赤巴”之资格。所谓的“甘丹赤巴”,乃是格鲁巴最高的教法之主。如果甘丹赤巴以及DL法王同时在场,如一年一度的格鲁供养大法会,则宝伞是由甘丹赤巴所顶戴。可见甘丹赤巴之殊胜。甘丹赤巴由历任退休的上下密院院长担任,每任任期七年。
  九、担任色拉寺方丈大师以及世界弘法之旅
  1991年,仁波切四十四岁,虽然已经到达了黄教顶峰,甘丹赤巴继承人之境界,但是宗座法王年及仁波切正值盛年,是故将色拉寺方丈之重责大任,再度的赋予仁波切。色拉寺在西藏的编制,有五千多人,到了印度之后,也有三千多人,仁波切从年,担任色拉寺住持凡有五年之久,期间寺庙繁荣安乐。
  仁波切在方丈期间也开始了世界的弘法之旅。包括了欧洲、美洲、亚洲、非洲等地。
  十、住锡台湾
  在1996年,仁波切在卸下了色拉寺住持大师的位置之后,随即的来台弘法,由于仁波切的伯伯叔叔,格鲁巴的大活佛呼图克图,格赖仁波切以及明珠仁波切,于1959年时,代表宗座法王为台湾之代表,早已成立了中华菩提佛学会有三十年之久。
  仁波切来台亦早为台湾的信众所等待良久,于其实传授“宗喀巴大师灌顶”、“上师瑜珈法教学”。从此之后,乃为台湾“中华菩提佛学会”以及云林“白马山菩提寺”之住持方丈。与台湾的弟子广结法缘。
  十一、结语
  仁波切乃为格鲁巴黄教教主继承人,并且为色拉寺,下密院的卸任方丈,又为第五世的转世大成就者,为当代格鲁巴三大法王-林仁波切、赤江仁波切、宗座法王之直传弟子。住持台湾,实在是台湾弟子之福。
  仁波切曾说,希望弟子们,生活中大小事情,有困难难解之事,皆来向仁波切请益:“弟子如儿子般的来找我,我亦如父亲般的加持你们”。无论大小困难难解之事,仁波切皆有相应而不可思议的秘法仪轨修法能够加以消除苦痛,并且增福增益,息增怀诛大法响应而修,修持之后,无不立即感应,此为弟子们所日常感受者。
  仁波切亦精通下密院传承一切大小密法,随弟子根器给予,毫不吝惜。
  希望台湾弟子能珍惜法缘,能受到当代格鲁巴的大成就者的大加持力。
至尊怙主堪千&&果硕仁波切&&带领僧众唱诵《普贤行愿品》偈颂
(影音檔)
/yingyin/0.html
释迦佛入涅盘说无常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至尊释迦牟尼佛传法之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西方一祖迦叶尊者传法偈: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西方二祖阿难尊者传法偈: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传法偈: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
四祖优波鞠多尊者传法偈: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五祖提多迦尊者传法偈:通达本法心,无法无非法。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
六祖弥遮迦尊者传法偈:无心无可得,说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七祖婆须蜜尊者传法偈: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
八祖佛陀难提尊者传法偈: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
九祖伏驮蜜多尊者传法偈: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受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
十祖胁尊者传法偈: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领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法偈:迷悟如隐显,明暗不相离。今付隐显法,非一亦非二。
十二祖马鸣尊者传法偈:隐显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离。
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法偈: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悟此隐显法,非愚亦非智。
十四祖龙树尊者传法偈: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于法心不证,无瞋亦无喜。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法偈:本对传法人,为说解脱理。于法实无证,无终亦无始。
十六祖罗侯罗多尊者法偈:于法实无证,不取亦不离。法非有无相,内外云何起?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法偈:心地本无生,因地従缘起。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尔。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法偈: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法偈: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传法偈:言不合无生,同于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偈: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二十二祖摩蝗罗尊者法偈: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法偈: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摄。吾身非有无,何分一切塔?
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传法偈: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偈:圣人说知见,当境无是非。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偈: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偈: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
二十八祖菩提达磨祖师偈:吾本来磅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二祖慧可大祖禅师传法偈: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三祖僧璨鉴智禅师传法偈:华种虽因地,従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四祖道信大医禅师传法偈: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五祖弘忍大满禅师传法偈: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六祖慧能大鉴禅师传法偈: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南岳怀让禅师传法偈: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
马祖道一禅师传法偈: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一、如何修悟」
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怎奈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佛祖出世,千言万语,种种方便,说禅说教,无非随顺机宜,破执之具,原无实法与人。
所言修者,只是随顺自心,净除妄想习气影子。於此用力,故谓之修。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非除此心之外,别有可修可悟者。以心体如镜,妄想攀缘影子,乃真心之尘垢耳。故曰想相为尘,识情为垢。若妄念消融,本体自现,譬如磨镜,垢净明现,法尔如此。
但吾人积劫习染坚固,我爱根深难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内薰为因,外藉善知识引发为缘,自知本有,发心趣向,志愿了脱生死,要把无量劫来,生死根株,一时顿拔,岂是细事。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担荷,单刀百人者,诚难之难。古人道:「如一人与万人敌」,非虚语也。
「二、修悟下手处」
大约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费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盖因不得直捷下手处,只在从前闻见知解言语上,以识情抟量,遏捺妄想,光影门头做工夫。先将古人玄言妙语,蕴在胸中,当作实法,把作自己知见。殊不知,此中一点用不着。此正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
如今做工夫,先要铲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谛信自心,本来乾乾净净,寸丝不挂;圆圆明明,充满法界;本无身心世界,亦无妄想情虑。即此一念,本自无生。现前种种境界,都是幻妄不实,唯是真心中所现影子。如此勘破,就於妄念起灭处,一觑觑定,看他起向何处起,灭向何处灭。如此着力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当下冰消瓦解,切不可随他流转,亦不可相续。永嘉谓:「要断相续心」者此也。盖虚妄浮心,本无根绪,切不可当作实事,横在胸中。起时便咄,一咄便消。切不可遏捺,则随他使作,如水上葫芦。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边,单单的的,提此一念,如横空宝剑,任他是佛是魔,一齐斩绝,如斩乱丝。赤力力挨拶将去,所谓「直心正念真如」,正念者,无念也。能观无念,可谓向佛智矣。
修行最初发心,要谛信唯心法门。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多少佛法,只是解说得此八个字。分明使人人信得及,大段圣凡二途,只是唯自心中,迷悟两路。一切善恶因果,除此心外,无片事可得,盖吾人妙性天然,本不属悟,又何可迷?如今说迷,只是不了自心本无一物,不达身心世界本空,被他障碍,故说为迷。一向专以妄想生灭心,当以为真,故於六尘境缘,种种幻化,认以为实。如今发心趣向,乃返流向上一着,全要将从前知解,尽情脱去,一点知见巧法用不着,只是将自己现前身心世界,一眼看透,全是自心中所现浮光幻影。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观一切音声,如风过树;观一切境界,似云浮空。都是变幻不实的事。不独从外如此,即自心妄想情虑,一切爱根种子,习气烦恼,都是虚浮幻化不实的。
如此深观,凡一念起,决定就要勘他箇下落,切不可轻易放过,亦不可被他瞒眛.
如此做工夫,稍近真切。除此之外,别扯玄妙知见巧法来逗凑,全没交涉。就是说做工夫,也是不得已。譬如用兵,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古人说参禅提话头,都是不得已。公案虽多,唯独念佛审实的话头,尘劳中极易得力。虽是易得力,不过如敲门瓦子一般,终是要抛却,只是少不得用一番。如今用此做工夫,须要信得及,靠得定,咬得住。决不可犹豫,不得今日如此,明日又如彼,又恕不得悟,又嫌不玄妙。者些思算,都是障碍,先要说破,临时不生疑虑。
至若工夫做得力处,外境不人,唯有心内烦恼,无状横起,或欲念横发,或心生烦闷,或起种种障碍,以致心疲力倦,无可奈何。此乃八识中含藏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现出来。此处最要分晓,先要识得破,透得过,决不可被他笼罩,决不可随他调弄,决不可当作实事。但只抖擞精神,奋发勇猛,提起本参话头,就在此等念头起处,一直捱追将去。我者里元无此事,问渠向何处来?毕竟是甚么?决定要见箇下落。如此一拶将去,只教神鬼皆泣,灭迹潜踪、务要赶尽杀绝,不留寸丝。如此着力,自然得见好消息。
若一念拶得破,则一切妄念,一时脱谢。如空华影落,阳燄波澄,过此一番,便得无量轻安,无量自在,此乃初心得力处。不为玄妙,及乎轻安自在,又不可生欢喜心。若生欢喜心,则欢喜魔附心,又名一种障矣。至若藏识中习气爱根种子,坚固深潜,话头用力不得处,观心照不及处。自己下手不得,须礼佛、诵经、忏悔,又要留持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以诸密咒,皆佛之金刚心印,吾人用之,如执金刚宝杵,摧碎一切,物遇如微尘。从上佛租,心印秘诀,皆不出此。故曰:﹁十方如来,持此咒心。得成无上正等正觉。﹂然佛则明言,祖师门下,恐落常情,故秘而不言,非不用也。此须日有定课,久久纯熟,得力甚多,但不可希求神应耳。
「三、解悟与证悟」
凡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有先修后悟者。然悟有解证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见,於一切境缘,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触途成滞,多作障碍。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参也。若证悟者,从自己心中朴实做将去,逼拶到山穷水尽处,忽然一念顿歇,彻了自心。如十字街头见亲爷一般,更无可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参实悟。然后即以悟处融会心境,净除现业、流识、妄想、情虑,皆鎔成一味真心。此证悟也。此之证梧,亦有深浅不同,若从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识窠臼,顿翻无明窟穴,一超直入,更无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证者深。其余渐修,所证者浅。最怕得少为足,切忌堕在光影门头。何者?以八识根本未破,纵有作为,皆是识神边事。若以此为真,大似认贼为子。古人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癡人认作本来人。」於此一关,最要透过。
所言顿悟渐修者,乃先悟已彻,但有习气,未能顿净。就於一切境缘上,以所悟之理,起观照之力,历境验心,融得一分境界,证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显得一分本智。是又全在绵密工夫,於境界上做出,更为得力。
「四、修悟六原则」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难遣。此中病痛,略举一二。
  第一、不得贪求玄妙
  以事本来,平平贴贴,实实落落,一味平常,更无玄妙。所以古人道:“悟了还同未悟时,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覆第更无玄妙。工夫若到,自然平实。盖由吾人知解习气未净,内熏般若,般若为习气所熏,起诸幻化,多生巧见,绵着其心,私谓玄妙,深入不舍。此正识神影明,分别妄见之根,亦名见刺。比前?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细流注生灭,亦名智障,正是碍正知见者,若人认以为真,则起种种狂见,最在所忌。
  第二、不得将心待悟
  以吾人妙圆真心,本来绝待,向因妄想凝结,心境根尘,对待角立,抢起惑造业。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单单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与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将去,若工夫到处,自然得见本来面目,何须早计?若将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亡根株。待至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绝待真心,将谓别有故耳。
  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厌,多成退堕。譬如寻物不见,便起休歇想耳。
  第三、不得希求妙果
  盖众生生死妄心,元是如来果体。今在迷中,将诸佛神通妙用,变作妄想情虑,分别知见;将真净法身,变作生死业质;将清净妙土,变作六尘境界。如成做工夫,若一念顿悟自心,则如大治红垆,陶镕万象。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来果体;即此妄想情虑,元是神通妙用。换名不换体也。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门,则取舍情忘,欣厌心歇,步步华藏净土,心心弥勤下生。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碍正知。转求转远,求之力疲,则生厌倦矣。
  第四、不可自生疑虑
  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绝见闻知觉。脱去故步,望前眇冥,无安身立命处。进无新证,退失故居。若前后筹虑,则生疑心,起无量思算,计较得失,或别生臆见,动发邪思,碍正知见。此须勘破,则决定直入,无复顾虑。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处,更加精釆,则不退屈。不然则堕忧愁魔矣。
  第五、不得生恐怖心
  谓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顿歇,忽然身心脱空,便见大地无寸土,深至无极,则生大恐怖。于此若不勘破,则不敢向前。或以此豁达空,当作胜妙,若认此空,则起大邪见,拨无因果,此中最险。
  第六、决定信自心是佛
  然佛无别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犹若虚空,若达妄元虚,则本有法身自现,光明寂照,圆满周界,无欠无余。更莫将心向外驰求,若舍此心别求,则心中变起种种无量梦想境界,此正识神变现,切不可作奇特想也。然吾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更无一念,凡起心动念,即乖法体。
  今之做工夫人,总不知自心妄想,元是虚妄,将此妄想,误为真实,专只与作对头。如小戏灯相似,转戏转没交涉,弄久则自生怕怖。
  又有一等怕妄想的。恨不得一把捉了,拋向一边。此如捕风捉影,终日与之打交涉,费尽力气,再无一念休歇时。缠绵日久,信心日疲,只说参禅无灵验,便生毁谤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堕之。此乃初心之通病也。此无他,盖由不达常住真心,不生灭性,只将妄想认作法耳。这里切须透过,若要透得此关,自有向上一路。只须离心意识参,离妄想境界求。但有一念起处,不管是善是恶,当下撇田切莫与之作对。谛信自心中本无此事,但将本参话头,着力提起,如金刚宝剑,魔佛皆挥。此处最要大勇猛力、大精进力、大忍力,决不得思前算后,决不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缠绕。二六时中,于一切境缘,自然不干绊,自然得大轻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第一步工夫得力处也。
  以上数则,大似画蛇添足,乃一期方便语耳。本非究竟,亦非实法。盖在路途边,出门一步,恐落差别岐径,枉费心力,虚丧光阴。必须要真正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所谓“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其所行覆,可以曰劫相倍矣。
  要之,佛祖向上一路,不涉程途,其在初心方便,也须从这里透过始得。
共1788篇文章
本周推荐博文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