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从我处飞,不知何日归,鱼盼三江水,我盼信早回。

谁会猜字?【哈尔滨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30,420贴子:
谁会猜字?收藏
去信如鸟飞,不知何日归,鱼儿盼清水,我盼信早回。猜4个字&&
没整出来啊
求解!前面那2个
谁能猜出来?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 云中锦书
每天上班,总习惯在收发室里打探有没有自己的信件。开始并未引起谁的注意,时间一长,收发室的大姨便用一种异样的神情瞧着我,眼光分明在说:小伙子你怕有四十多了吧,难道还没对象?盼情书啊!我向来不爱与不熟悉的人多搭话,每逢此刻,或者拿起信件转身就走,或者若有所失怅然而去,从不愿解释什么。我做文学编辑已经二十来个年头了,按理说规律性的东西总是积累了一些。比如大规模地写信,给我已经熟识的和正在熟识的甚至还未熟识的作家作者们写信约稿索稿,隔两个月必须进行一次,少则十封二十封,多则四五十封,而且数年来没有间断过。这绝对是“因地制宜”的编辑生存方式,单位的经济状况欠佳,没条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出差组稿,只有靠发挥个人优势或叫主观能动作用,来解决文学期刊时有发生的“断柴缺米”的燃眉之急。现在的通讯设施大幅度改进,有了直拨全国各地的程控***,但是一个部门也只能配备那么一两部,早被广告业务日常琐事围困得水泄不通,有时候打个***真倒像排队等候。没核计,当然是我行我素,“发扬革命传统”,力争把约稿信写得更为诚恳、更为出色一点。
写信的时候很虔诚,我觉得我是在和我所尊敬久仰的艺术家们倾心交谈,一定不能敷衍。我往往针对每位作家的作品和个性,尽可能地把信写得热情洋溢,把自己刊物所需稿件的急切程度表述得真实可信。所以,难免有搜索枯肠绞尽脑汁的片刻,你得准确驾驭词汇,换句话说,要讲究组稿的“语言艺术”。有多少编辑“三顾茅庐”多次登门拜访,都难得只言片语,你坐在屋里写信组稿岂不更是纸上谈兵痴心妄想?信总不能开门见山,求您百忙之中为我们写稿吧,你首先要“顾左右而言他”,而且不能太冗长,作家们才没有时间阅读你的长篇大论呢。夸赞褒奖要得体,过分即是吹捧,显得浮夸肉麻虚情假意;不到位即缺少理解沟通,显得突兀生僻装腔作势。更何况有名望有成就的大作家们,几乎都是感性力量极强的情绪智囊体,心情好收到信说不定马上会“妙笔生花”,赐你一篇力作,心情不佳时即便是你的信再赤诚恳切,怕也是“泥牛入海无消息”。怎么办?你的信时刻准备“以不变应万变”。现在全世界的报刊都在寻求与效仿名人效应,而作家们又非三头六臂,他怎能满足得了大大小小的报纸刊物的编辑们的心愿呢。
所以,一旦我的信寄出去之后,常常是几个月地盼。写信的时候,心境单一得有点繁复,盼信的时候,心境却繁复得有点单一。“信从手中飞,不知何日归,鱼儿盼清水,我盼信早回”。此刻,我倒真的和少男少女的纯真浪漫情怀一般雷同,望眼欲穿。积郁得久了,竟演变成为一种无言的痛苦与焦灼。结局往往出人意料,常常是杳无音讯不存在任何希望的情况下,收发室大姨突如其来的一声吆喊:你的信,然后依旧是那熟悉的目光。打开一看,原来是我朝思暮盼的名家新作,从题目到内文,墨迹飘香,每一个字都像是在对我微笑。欣喜之际,竟来不及浏览全文,便兴冲冲地三步并作两步地到主编那里报喜:“我拿到一篇好稿子啦!”其得意洋洋的程度,绝不亚于自己发表了一篇高水平的作品。也常常是在我满面春风捧起了一摞子信的时候,心想这回可好了,够我备用发表几期的了,可打开信后定睛一瞧,恰似头上被浇了一瓢冷水,心凉了大半截子,都是略表歉意不能如约写稿的信函。有的即将出国,有的手头正赶连续剧和长篇小说,还有的是刚刚参加笔会归来,需安稳一些时日。我还以为收到的是电脑打印稿呢,因为一页薄纸能打印近千字,装进信封自然和信函差不多了。我组的又大多是散文随笔,文字量不是很大,一眼似乎能够掂量出来。
也是凑巧,一次接到刘心武的信,我以为又是便函,打开后才发现真的是密密麻麻的三页电脑稿件。喜从天降,顿时眉开眼笑,整天的愁绪一扫而光。有时会沉入失望的谷底,有时会跃上兴奋的峰巅;沉入谷底往往有希望的虹霓闪现,跃上峰巅往往有失望的回声蔓延。我的编辑生活几乎完全在此情绪里周转起伏。常言说得好,有耕耘必有收获,我自信我的努力不会付之东流。作家冯骥才一次在给我寄来一篇散文的同时附有一封信,他说,“你连下十二道金牌我岂敢不写”?夸贬喻讽暂且不论,“金牌”指的当然是信。不过,十二封信我是没有写过,为了冯骥才这篇散文,我曾经给他写了七八封信,而且是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这还不包括见缝插针时的三四次***呢。也许这就是“感动上帝”----我们的作家,他们的情感与智慧,自然能辨析出一位省级文学期刊普通编辑的职业精神,盛情难却,虽远在异地他乡,云中自有锦书寄来。
时至今日,生活中的通讯往来方式突飞猛进,信函与程控***显然落伍了,电子信箱、QQ、博客、3G手机几乎遍布城乡之间,信函的往来虽然不能属于凤毛麟角,但确实已经不再成为编辑与作家相互联络的主要手段了。可是,每当我翻阅那一沓沓书信的时候,内心的波澜还是起伏跌宕,与其说是我始终如一的信函感动了作家们,不如说作家的文字感动着我及如我一样朴实的作者们,他们用心灵与世界对话,给我们留下了一篇篇锦绣文章,并继续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不管社会怎样进步发展,人的内心那份真诚与感动,都会与岁月同在,日益生辉,这也是我如此珍视作家们信函的主要原因。
&&&&&&&&&&
&&&&&&&&&&&&&&&&&&&&&&&&&&&&&&&&
&&&&1998年11月记
&&&&&&&&&&&&&&&&&&&&&&&&&&&&&&&&&&&&&&&&
&2010年改了几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