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是甚么大时代之工业王国国

  转自兔吧,原作者lv独钓寒江雪o  幸好我兔英明,我兔有完整的工业体系
楼主发言:94次 发图: | 更多
  现代文明其实就是工业文明,而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文明,就是完成了工业化并靠着工业体系一下子爆发出令世界瞩目的能量国家。但是世界上国家何其多,工业文明500年,完成了工业化的并让工业化体系爆发出威力的,其实也就是西方七强+苏联。像比利时,瑞士,新加坡之类小国,只靠一个产业链就吃饱的那种,体现不了工业化的体系威力,所以不能算真正的工业文明,所以也照成了,这些小国很富,但没啥存在感。下面一一介绍现在人类文明以来的这8强。
  英国,作为现代文明的开启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国家,作为工业化母国,其实力自然不容小觑,虽然现在玩金融玩脱了,造成了去工业化,不过真正的工业核心实力还是有的,世界上能生产航空发动机的就5个工业强国,中,俄,英,美,法。英,美两国的航发技术最好。俄罗斯,法国次之。中国最后,不过在加速追赶中。
  法国,作为工业母国的地理邻居,有着工业化的先天条件。作为第2个开启工业化进程的国家,虽然一直慢吞吞的工业化发展。不过作为后进国家,不同于英国的原发型工业化,法国的国家主导开始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作用。有着相对完整军工体系。英法作为两大先发工业国开始了瓜分世界,殖民世界的脚步。
  我宇宙第一大国是第几个!
  法国,作为工业母国的地理邻居,有着工业化的先天条件。作为第2个开启工业化进程的国家,虽然一直慢吞吞的工业化发展。不过作为后进国家,不同于英国的原发型工业化,法国的国家主导开始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作用。有着相对完整军工体系。英法作为两大先发工业国开始了瓜分世界,殖民世界的脚步。
  德国,靠着法国,作为法国的邻国,在完成了国家统一后,也开始工业化进程。完成工业化后发现,世界市场已经瓜分完毕,于是只能同英法战个痛。一战失败后,又打了二战,2次大战虽然都战败了,不过二战后的世界全球化秩序变相的打开了世界市场,于是二战后,德国一跃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也不枉打了2次世界大战。
  马克  
  你他么在拉羊屎蛋啊!  
  英国开始玩金融了,法国也好不到哪里去,俄罗斯去工业化进度很快,只有美、中、德工业体系还算完整。  
  @数字哥
21:39:00  你他么在拉羊屎蛋啊!   -------------------------  赞同。。楼主速度赶紧的  
  意大利,由于地理位置远离工业文明中心,工业进程启动较晚,同时技术也是直接引进他国。同时也公有企业为引导,同德国一样,苦于世界也瓜分完毕,于是加入2次世界大战,卖了2次萌后,二战以后继续靠卖萌为生。也称意呆利。
  俄国,彼得大帝开启了工业化进程,不过在沙皇时间,一直进度较慢。在苏联模式未开启前,一直作为欧洲2流国家度日。直到赤色狂魔,斯大林开启了苏联模式,用时2个半五年计划,直接完成工业化,一改老牌工业化国动辄几十年,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所以苏联模式一诞生,就被西方列强视为眼中钉。直到苏联解体,俄国去工业化,四方国家才大舒口气。老毛子这俩百年忙的,从2流国家,忙了2百年,又忙回了2流国家,唏嘘啊。
  挽尊  
  美国,加拿大,英国的大小儿子,作为英国的儿子辈,当仁不让的给技术,给市场,而且一个大洲的资源,两个国家用,同时大发2次世界大战财,靠着3亿人口,美国2战以后,一跃成为世界超强,加拿大由于人口问题,又在美国旁边,存在感较弱,不过工业实力不容小觑,美加历史上还干过一架,大小儿子谁也没打过谁。只能继续兄弟相处。
  下面介绍下中国,我题目中题了8个国家,除去苏联已经灭亡,那么第8个工业强国是哪个呢。没错,就是中国。  中国,同明治维新同时起步的工业化进程,可惜,一直战乱不断,工业化一直处于轻工业徘徊状态。直到一统中国,才在国家层面有了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后来和美国的联合国军干了一架,让苏联刮目相看,同时也在心里放下了戒心,同时作为朝战的报答,苏联进行了一次,也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次的全面工业体系建设,156个工业项目,搭起了中国工业化的架子,也就是靠这个基础,才让中国成为2战后,后发国家中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完成了工业化的国家。
  好帖继续!!!!!!要太监,我真把你太监了。  
  顶一个?
  意大利在一战二战的时候,真的很萌。如果不是意大利,二战的历史都有可能要改写。。。
  @dltdlt 16楼
21:52:19  好帖继续!!!!!!要太监,我真把你太监了。  -----------------------------  楼主准备慢慢扒这几个国家的工业化之路。
  好帖支持
  以前有人发过
  没有大脚盆不科学。
  从寥寥无几的回复中可以看到,几乎没人关心这种事。呵呵
  赶紧更新啊  
  因为没现成的资料,速度慢。
  意大利都算工业化了,日本也应该算吧
  @儒教传人 9楼
21:41:11  英国开始玩金融了,法国也好不到哪里去,俄罗斯去工业化进度很快,只有美、中、德工业体系还算完整。  -----------------------------  还有小日本
不能因为是敌人就看不起他
  英国是当今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在时间上比美、法、德、意等发达国家提前了100年左右,比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提前了200多年。这种绝对先行国地位使英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工农关系的处理上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加上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保护主义、倡导自由竞争的政治学和经济学传统,英国于工业化完成后在对农业的保护上反而比其他发达国家要晚一些,从而走出了一条从通过“财产剥夺----贸易条件恶化”模式积累工业化资金,到适度农业保护的较为独特的工农关系变动的道路;也为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实现从农业剥夺向农业保护的转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从工农业关系上看,英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40年代:“圈地运动”及其对工业化的初始推动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圈地运动”实现对农民的财产剥夺和强制性农场化,提高了农业生产剩余的能力,迫使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从而开始了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圈地运动”历经了大约4个世纪,但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18世纪中期产业革命以后。其结果主要有二:  首先是扩大了农场的规模,提高了农业的相对和绝对剩余水平。根据1851年的调查,英格兰和威尔士农场总面积为2470万英亩,其中经营面积在100~500英亩以及500亩以上的大农场约占78.2%,经营面积在50~100英亩的中等农场约占13%,经营面积在5~50英亩的小农场仅占8.6%。同时,即使是小农场,在经营方式上也完全不同于产业革命以前的小农经济。农场规模的扩大,为具有不可分特征的农业机械技术的广泛采用提供了可能。在机械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化肥和良种技术也开始推广,并进行了耕作制度的改革。这就使得当时英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剩余水平大大提高。在从1650~1800年的150年间,英国的小麦单产水平平均提高了77%,而仅在19世纪上半叶就提高了79%,其中19世纪50年代比30年代小麦产量提高了大约50%。1790年以后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逐渐加快,1790~1815年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0.2%,1816~1846年为0.3%。一个农业劳动力在1700年时只能养活1.7人,而到1800年时就能够养活2.5人了。可见,“圈地运动”实际上是通过土地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大带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大增强,农业剩余供给水平大大提高。18世纪中叶之前,英国的谷物几乎每年都有出口。  其次,迫使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工业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得越来越多的小自耕农丧失了土地所有权和在公有土地上的放牧权,为当时日益增长着的城市机器大工业部门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英国当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在迅速降低。170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60%,1801年降到36%,1821年降到32%,1851年降到16%。1801年,英国5000人以上的城市只有105座,到了工业革命结束以后的1851年猛增到265座。这时,英国已经出现了象伦敦、曼彻斯特等人口上百万和数十万人的大城市。1801~1851年间,英国城市居民占全体居民的比重由32%上升到50.1%。  可见,“圈地运动”从两个方面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一是强制性集中土地,提高了农业剩余水平;二是为城市机器大工业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为土地集中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剩余水平的提高又为劳动力的非农化创造了物质基础。  二、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贸易条件恶化及其效应  19世纪40年代以前,英国的议会和政府基本由大地主、大商人和金融贵族控制着,他们为了本阶级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多次颁布谷物条例,实行关税保护,限制和禁止国外廉价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的进口。谷物条例在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的同时,也为高速发展的工业产业带来了一系列障碍。主要是:谷物价格过高,在工人的日常支出中食物费用占一半以上;工资的高低取决于面包的价格,从而造成了谷物价格和工人工资轮番上涨的现象,导致了工业产品中工资成本过高;食品和原料价格过高造成工业资本家的利润逐渐下降。从而,对农业生产的保护在19世纪上半叶反而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为了降低谷物价格,降低工业品成本,扩大工业品市场,增加工业利润,工业资本家和城市消费者联合起来与大地主进行斗争。终于在1846年,通过在议会中占多数的方式废除了谷物条例,放开农产品市场,实行自由贸易。此后,两大产业的比较利益逐渐向工业转移。1840年,英国农产品对工业品的相对价格指数为112%,废除了谷物条例后,1850年即下降为90%,1900年下降到80%。其中,种植业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更快。与1840年相比,1850年种植业产品对工业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20个百分点,到了19世纪末期,种植业产品的市场价格只及1840年的57%。可见,从19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农业的贸易条件明显地恶化了。这种状况又通过城市和农村的“推”、“拉”两种力量,使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加快。1851年,英国城市居民的比重为50.1%,1881年达到67.9%,1901年达到了78.0%。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最终在工业对农业的超强度剥夺中大大地向前迈进了。
  以后也不会再有全面工业化国家了  
  继续吧  
  农业贸易条件恶化在极大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从农村和城市两个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  1、农业的衰退。1846年谷物条例废除后,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农业便逐步走向衰退。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运输条件的改善,谷物的海运成本急剧下降,美国和广大殖民地国家的廉价农产品源源涌入英国市场,使大量农业经营者破产,农业衰退益发严重。在这一时期,英国主要作物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急剧减少。1870~1900年,小麦播种面积由141.6万公顷减少到58.9万公顷,产量从30.7万公担下降到14.8万公担,粮食自给率由1870年的79%下降到1900年的39.6%。农业的衰退迫使英国工业的发展日益依赖于国外农业的支持,这也是导致农业劳动力在此期间快速转移的重要原因。  2、在市场和利益的驱动下,乡镇人口向城市进行了大规模转移,使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大城市的人口急剧增加。在经济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的情况下,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有限,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已经就业的工人也经常面临着失业的危险;贫民窟在各大城市的中心大量存在,居住条件恶劣,许多人住在不透空气、没有光线的地下室里;由于农业衰退,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进一步加剧了穷人的贫困。城市中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无产者,其生活还不如原来的自耕农。无业人口的大量增加还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恶化,以及犯罪现象的剧增。  可见,对农业的过分剥夺,在高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不仅造成农业的衰退,也在城市中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降低了城市化的质量,对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三、20世纪30年代以后:对农业的保护和扶持与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  由于自由贸易政策对农业造成的持久性衰退,美国和西欧的大部分国家自20世纪初起就开始实行一定程度的农业保护政策,但英国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开始这一转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粮食进口受阻,国内粮食供给发生困难,英国不得不实行配给制,转而加强对农业的干预和扶持。主要政策有:奖励垦荒,对开恳荒地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扩大耕地面积;在政策上鼓励农机、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产业的发展,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并于二战以后迅速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对于各出口国用出口补贴的办法廉价倾销其过剩的农产品现象,英国等欧洲进口国采用提高关税以及非关税的手段对国内农产品生产者进行保护,这就大大提高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建立健全了国家农业生产管理机构,对农业生产进行监督和管理;大力发展农业合作企业和流通企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以及按照欧盟的统一政策对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补贴等。上述政策措施实施的效果是显著的,其标志之一就是英国国内的农产品供给情况很快得到了改善,80年代以后甚至一度出现了过剩现象;标志之二就是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中等规模农户的收入水平超过了城市中的一般产业工人;标志之三是农村物质生活条件的显著改善,乡村地区的第二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从而改善了乡村落后的历史面貌,逐渐同城市接近起来,社会学家把这一过程称为“乡村城市化”。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中使用劳动力的数量越来越少,1978年英国农业劳动力仅有65万人;1991年进一步减少到27万人,只占全部劳动力的1.3%,此后便稳定下来。而在城市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在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50年代以后,其发展速度超过了第二产业,从而成为吸收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领域。城市中就业结构的改善使失业人数大为减少,产业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大为改观。随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城市环境污染的状况逐渐得到了治理。城市产业逐渐向乡村渗透,城乡联系更加密切,80年代以后出现了城乡一体化的现象。
  !  
  留名  
  法国工业化的开始不像英国那样有明显的年代标记,只能大致从法国大革命(1789)算起。其工业化的特点我们称之为“渐进”。所谓“渐进”是指其工业化没有明显的起飞阶段,经济以一种平稳的、没有大起大落的状态增长。大致说来,可以这样描述法国经济的发展情况,从19世纪初到60年代是经济相对快速增长的时期,从60年代到90年代为经济相对缓慢的增长期,19世纪末开始又进入经济的快速发展期。对于工业增长要素,弗朗索瓦?克鲁泽认为法国在19世纪开始时与19世纪结束时已经有所不同。30年代、40年代、50年代和60年代是一个工业快速增长时期,此时的增长是由生产方法和产品性质的多样性带动的,因为法国的产业结构是一个二元结构,既有先进的工业生产部门,也有落后的工业生产部门。70年代直到1895年工业增长的速度放慢,此时的特点是不同产品的放慢速度不一样,而且投资的放慢速度要低于工业生产增长放慢的速度。年间增长率逐步加速,此时生产中就使用了许多新的要素,比如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其生产方法也越来越带有资本主义性质[1]。同英国相比,法国没有明显的增长时期,它是一种渐进的模式。如果以一个长时段作比较,可以看出,法国虽然在工业化上落后于英国,但是经济实力差距并未拉大。年,法国国内生产总值以每年平均1.6%的速度增长,而英国年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5%[2]。“法国工业革命的成就在欧洲不算最佳,但决不是最差,法国工业革命采取了一种平稳发展的方式。[3]”这里的工业革命和我们所说的工业化意义是等同的。  法国工业化没有“起飞”但表现不俗。其工业化的表现我们从工业、银行业、商业贸易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简单作一个介绍。法国工业从拿破仑时代()开始才有较大的发展。为了和英国抗衡,拿破仑实施了大陆封锁政策,该政策使得法国工业免除了英国商品的竞争,因而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在萨克森,1810年的纺织工业比1805年增产了四分之一。棉纺织机从1806年的13000台增加到1812年的25000台[4]。战争的压力在促进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刺激了技术的进一步革新。纺织业是法国工厂、工人人数最多、技术革新最突出的部门。其中棉纺织业起步最快。在拿破仑时代,技术引进开始在该行业显现。该行业推广了骡机-珍妮机,并且采用飞梭。到了复辟王朝()和七月王朝()时期,英国的限制机械出口的法律于1825年被废除,技术交流的频率增加,法国的技术发明在此时也不断涌现。在第二帝国时期(),纺织业的技术革新继续。棉纺业在1830年以前增长极快,1860年以前保持稳步上升,从年到年间上升2.65%,接下来的60年代增长放慢,从年到年上升1.9%,从到年又保持稳步上升,增长率为3%[5]。丝织业一直稳步增长到1875年,后来由于市场饱和有一个短暂的不景气,之后在1885年再次增长。冶金工业是仅次于纺织工业发展较快的工业部门。法国从外国引进新的炼钢技术:一种是德国炼钢法,一种是英国炼钢法。分别在不同的炼钢厂采用。法国的冶金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是法国的工业结构呈现二元性的特征。由于法国的自然禀赋,尤其是煤资源缺乏、铁矿资源缺乏、木材资源丰富这样一个格局,使得法国的冶金工业先进与落后并存,产量上也不如英国。动力机应用方面法国也相对较为迟缓,只是到了工业化的最后阶段才上升较快。冶金业的黄金时代是随着机器制造业的需求,特别是铁路建设的需求增长而到来的。  铁路建设和机械制造业是工业化后期大力发展的部门。18世纪的交通网络不足以运送大宗产品和保证人员的流动需要,所以引发了铁路建设的高潮。在第二帝国时期,法国进行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全国铁路里程在1851年为3554公里,到了1870年时增加到17924公里,19年中增长了将近5倍[6]。从1900年开始铁路建设再次出现高潮,从年表现出强劲的势头。汽车工业是在19世纪90年代兴起的,但是发展十分迅速。中小企业率先抓住了机会。标致汽车就是从生产自行车的企业转产而来。汽车行业的企业数目增加很快。1900年只有30家,到了1914年已经有155家。企业的规模也不断扩大。雷诺汽车企业在1898年时只有6名工人,一年汽车的产量只有6辆,但是到了1913年,员工数量已经达到4000,汽车的产量也达到4500,相当于全国产量的十分之一[7]。法国的汽车产量在1913年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列第二,而且是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橡胶产业、玻璃产业、钢铁产业等等。电力部们也是法国的新兴工业部门。19世纪90年代后期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电力部门的蒸汽机功率1898年到1905年翻了一番,1913年又是1905年的3倍。1898年电力部们的蒸汽机功率占整个工业的7.2%,1905年占9.4%,1913年达到22%[8]。电力部门在发展过程中企业规模也不断壮大。廉价的电能进一步推动了其他工业的发展。  转自新浪隋福民博客
  好贴  
  @一眼忆永远 19楼
21:55:00  意大利在一战二战的时候,真的很萌。如果不是意大利,二战的
都有可能要改写。。。  -----------------------------  专注坑德100年。。。。
  钟庆:突破日趋艰难----德国的工业化历程  由于深受分裂割据的困扰,德国直到19世纪30--40年代才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迟缓地开始了它的工业革命步伐。  19世纪初,是德国工业革命的展开创造条件的时期。首先,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意志诸邦国受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洗涤,封建因素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各邦统治者为稳定自己的统治,纷纷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旧的领主制度逐步瓦解,国家政权逐步强大起来。因此,进入19世纪以后,德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较之以往更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展开。其次,以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鲁士式道路”为特点的农奴制改革,为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农奴制改革的过程中,容克地主们通过收敛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份地而交付的赎金,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许多农民则在人身获得自由的同时,成了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产者。这不仅为即将到来的德国工业革命提供了雄厚的资金,而且准备了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  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浪潮首先波及的是西德意志地区,而且来此办工业的起初也是英国人。例如,著名的英国企业家科克利尔兄弟在欧洲大陆建立起混合性的企业,在比利时建立起炼铁厂、煤矿和锻压厂的同时,在普鲁士也建立起了示范性企业。英国人因此成了包括德意志在内的“欧洲大陆的老师”。在德意志地区,较早涉及工业革命的是一些著名的私人企业家。在威斯特发利亚,弗里德里希?哈尔科特就建立起了炼铁厂和炼铜厂,并投资于运河和铁路建设,推动蒸汽船只的使用。几乎与此同时,弗里德里希?克虏伯还在靠近鲁尔地区的埃森建立了德国第一家钢铁厂,而当时的埃森(日后成为德国著名的重工业城市)尚没展示出有什么发展前途,因此,克虏伯此举实有先见之明。  在创建工厂的同时,德国的纺织行业中也开始利用英国的机器和技术。早在1783年,德国就***了第一台水力纺纱机。到1814年,仅萨克森就已有机械纺锭28万枚。1831年,德国已经拥有1000台以上的机械棉织机。当然,从整体上看,在19世纪30年代以前,德国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还是微弱的。  德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进程上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世纪30--40年代是德国工业革命的起步时期。与工业革命早期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德国的工业革命也是从纺织工业开始的。以普鲁士为例,1831年时,它已拥有25.2万台麻布织机、2.2万台毛织机、2.5万台棉织机和9000架丝织机。萨克森的纺织业也很发达。开姆尼兹被称为德国的曼彻斯特。然而,这一时期的德国纺织业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较,仍显得落后。例如,到1846年时,其织布行业还几乎闻不到机器的隆隆声。即便是纺织业最发达的普鲁士,其棉织机使用动力的仍不到4%。在柏林的4个棉纺厂中,所用的机器主要是手摇珍妮机。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的德国纺织业中,手工生产仍占据着统治地位。
  @百慕莲花 4楼
21:20:33  我宇宙第一大国是第几个!  -----------------------------  宇宙大国早就是第一,罗老号已经上天了,你不知道吗?
  德国工业化续一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铁路建设对德国的工业扩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迅速转向以铁路建设为重点的重工业,通过铁路建设来带动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可以说是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德国一些实业家和政治家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提出过铁路建设问题。前面提及的实业家弗里德里希?哈尔科特从1825年起就在宣传他的铁路计划。作为关税同盟创办者的普鲁士财政大臣冯?莫茨也曾经考虑过从莱因河到威悉河之间修建一条铁路,以避免荷兰人在莱因河上征收通行税。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还为修筑铁路之事专门派人到英、法、比利时等国进行调查。年,德国人已修建了一条从林茨到布德威斯之间长达79英里的用马作牵引的铁路。而德国第一条真正的用蒸汽动力作牵引的铁路,即从纽伦堡到菲尔特之间长达6公里的铁路,直到1835年才开通。德国铁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到1840年为止,私人企业一直在唱主角。在此以前修建的如前文提到的纽伦堡至费尔特、柏林到波茨坦、莱比锡到德累斯顿等铁路,几乎都是私人投资。  当然,作为一项新兴的交通运输业,铁路建设在德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和传统观念的阻挠,德国各邦政府起初对这一新的交通运输方式持观望甚至反对态度。为了取得政府对铁路建设的支持,人们曾迫使一位在法兰克福议会的奥地利政客乘坐蒸汽船沿莱因河到杜塞尔多夫,然后从那里坐火车去柏林,最后从柏林回家。此举目的在于让他体会一下现代交通工具的好处。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也对建设铁路表示不解:为什么人们都想在半小时内从柏林赶到波茨坦去?他甚至抱怨,现在最普通的臣民也可以和他以同样快的速度旅行了。人们或许觉得这位普王的想法有些可笑,其实,这是一位封建特权人物对工业化带来的社会民主进步,所产生的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满和抗拒。然而,时代在进步。由于铁路运输可以降低运费,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到1850年前夕,出于经济利益和自身安全因素的考虑,各邦政府对铁路建设的资助已渐渐增多起来。19世纪40年代中期,全德国已建成20条铁路。  必须强调的是,铁路建设给德国其他工业行业以直接而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铁路建设对钢铁、机车等的需求,从而大大地刺激了德国钢铁、煤炭以及机器制造工业的发展。在19世纪以前,德国的煤炭资源很少得到利用,其冶铁业一直采用木炭熔矿和手工操作的古老方式经营着。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焦煤取代木炭成为冶金业的燃料。到1847年,在普鲁士的227个熔铁炉中已有32个使用煤炭进行冶铁。因此,1815年以后,作为莱因工业区核心的鲁尔煤田开始得到有效开采。到40年代,德国的一些矿井已开始运用机械采煤。对煤炭的需求使煤产量扶摇直上。1820年,德国的煤产量仅120万吨,1830年仅140万吨,而1840年则猛增至260万吨,1850年更增至670万吨。  在同一时期,德国的冶金工业也得到较大发展。1824年,德国的冶金工业中开始采用搅拌法炼铁新技术,第一座搅炼厂在拉塞尔施泰因建成。1833年以后,萨尔区、萨克森、拿骚和西里西亚的冶金厂都改用了搅炼法。新技术的应用使德国的铁产量得到提高。1823年,德国的生铁产量仅4万吨,1830年为12万吨,1840年增到17万吨,1850年达到21万吨(注:以上统计数据参见:樊亢、宋则行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
  @一眼忆永远
21:55:00  意大利在一战二战的时候,真的很萌。如果不是意大利,二战的
都有可能要改写。。。  -----------------------------  @lyna 39楼
22:22:27  专注坑德100年。。。。  -----------------------------  中国发展,要小心朝鲜来坑,我们历史上不少朝代就是被朝鲜给坑爹坑得灭亡了。,
  德国工业化续二  机器制造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1837年,柏林工艺研究所的一位名叫波尔锡希的学生开办了一个有50名工人的机器制造厂,10年后,他手下的工人达到1200人。此外,在莱因地区也有一些大规模的企业。到19世纪40年代,德国已经有了几家制造纺纱机、蒸汽机和轧制铁轨的工厂。  当然,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看,19世纪上半期的德国工业革命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工业革命开展程度标志的机器制造工业在德国仍然很薄弱。19世纪40年代初德国的245辆蒸汽机车中,只有38辆产自国内。工业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工场手工业和分散的小手工业。直到年,在德意志关税同盟内的劳动人口中,工厂工人还不到劳动人口的3%。从使用蒸汽动力、炼铁和纺织等工业产量以及对外贸易周转额来看,德国都远远低于英国和法国。  直到19世纪50--60年代,德国工业革命才进入了大规模的展开阶段。与工业革命的大规模展开相一致,这一时期的德国工业也出现了高涨的局面。  在这一时期,工业革命所以能在德国迅速展开并导致工业的高涨,主要得益于两大原因。第一,经过1848年革命,封建因素在德国进一步遭到削弱。在作为经济基础的农业中,资本主义关系进一步得到加强。以普鲁士为例,在19世纪初,普鲁士通过施泰因--哈登贝格改革已经走上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鲁士式道路”。然而,普鲁士统治当局为了维护容克地主的利益却一再拖延改革进程。到1848年,在普鲁士仅有6/7的富农、1/5的中农和贫农获得赎免封建义务的机会,从农奴地位中解放出来。直到1848年革命后,尚没从惊恐中恢复过来的普鲁士统治阶级才加速了解放农民的进程。1850年3月,普鲁士政府颁布“赎免法”,无偿废除了20种封建义务,并将赎免封建义务的范围由富裕农民扩大到一般农民。1857年3月,普鲁士政府为加速农民的赎免进程,颁布“宣告丧失权利法令”,将日作为解放农民的停止实施期限。但到这时,绝大部分农民实际上已经取得了自由。于是,许多解放了的农民从德国东部的农业区“来到西部的柏林地区、工业城市和新兴的鲁尔工业区”,以满足铁路建设、重工业的扩建以及稍晚发展起来的机械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第二,德意志关税同盟进一步得到扩大,经济一体化程度加强,从而大大缩小了因国家分裂而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这一时期德国工业革命的进展情况看,纺织工业作为德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部门,有了新的发展,现代的工厂制度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以棉纺织工业为例,在年间,仅莱因--威斯特发利亚地区的纺锭数目就从11.1万个增加到了29.9万个。而全德地区的棉花消费量也在年的20年间从1.8万吨增至8.1万吨,增加了3倍以上。在棉织业中,年间,德国的织布机由5000多台增加到了15000多台,而手摇织机却从近8000台减到了约2800台。丝织业、麻纺织业和毛纺织业也有很大发展。以丝织业为例,到1861年时,215个大工厂已经基本上集中了所有的缫丝生产。在毛纺织业中,羊毛在40年代末还是德国主要的输出商品,到50年代末已经无法满足自己工厂的需要了。  到此为止,德国依然在重复英国和美国的道路,从轻工业开始,逐步刺激对技术产品的需求,提升技术层次。但是由于英国的技术霸权地位,大部分技术产品要从英国进口,许多工厂是英国投资者兴建,自己的机器业完全是空白,而且受英国压制严重。感到压力的德国开始尝试其他的选择,  从1848年欧洲大革命到1870年,德国因为统一的军事需求而修筑大量铁路,由于经济水平不高,铁路利用率相对英国而言并不高,但国库对铁路大量补贴,甚至直接出资修筑。在1845年左右,德国仅有铁路3280公里,1860年时达到11633公里,1870年时更达到19575公里。在19世纪50年代,德国较大城市之间的铁路线还彼此不相连接,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境内各主要铁路线已经开始相连,而且形成了较为密集的铁路网。铁路建设对钢铁的需要,带动了煤炭、钢铁等重工业的快速增长。年间,德国的煤炭年产量从670万吨猛增至3400万吨,生铁产量由21万吨增加到了139万吨,大大超过了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  在这一时期,德国人已经建立起自己的机器制造工业。1861年间,德国的机器制造厂家已增加到了300家,出现了一些规模巨大的企业。例如,1837年由波尔锡希建立的机器制造厂,到1866年时已有工人1600人。而以生产铸钢起家的克虏伯企业,在1846年时仅雇佣了122人,1850年增加到237人,1870年竟突增到了7000人。到60年代初,德国的机器制造业工人已达98000人。  1870年是德国工业化的转折点,继1864年战胜丹麦和1866年战败奥地利以后,普鲁士1870年又打败了欧陆霸权法国,1871年普鲁士国王称帝,建立中央集权制帝国政府,从法国索取了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占据了发达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尝到战争甜头的德国从此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年间,德国军费扩张了4倍。德国的重工业在军事订货和政府补贴的刺激下,发展远远超出了轻工业的需要。在年间,德国重工业扩张了7.5倍,消费品生产仅仅扩张了2.4倍,煤、铁、钢产量分别扩张了7.2倍、12.9倍、107倍,同期农业生产的扩张指数仅仅达到180%,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重工业雇佣了54.5万的工人,但1/3的小麦、50%的油脂、大部分肉和鱼、全部的棉花都仰赖进口。
  德国工业化续三  相对美国和英国,德国工业化的另外一个特征是垄断化速度非常快,国有化程度高,银行与工业企业的关系深。德国最大的银行德意志银行在年间先后吞并了32家银行,控股87家银行,控制30亿马克的资本。1909年时,柏林9大银行占有全国银行总资本的83%,其中较大的6家银行控制着751个工业、商业公司,而这6家银行的监事会中则有51家工业企业的代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大的煤炭集团产量占全国一半有余,德国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垄断了全国钢铁产量的98%。化学、电气、航运业都被2家寡头分别垄断。而帝国政府在一战前还占有全国最大的44个矿山、12个钢铁企业、24%的发电设备和20%的食盐生产,经营80%的铁路,还拥有许多公私联营企业的股份。  虽然从工业革命的开始时间看,英国美国领先德国数十年,但美国的垄断化进程与德国基本一致,英国的垄断化进程比德国还要晚20多年。这反映了德国工业化的阻力和难度要大于其他两国,民族企业被迫结成联盟,减少内部成本,结成垄断性集团。在两个先进国家的竞争下,德国1879年实施了严厉的保护性关税,同时实施重工业优先政策。终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为工业强国,即便在二次世界大战战败的冲击下,依然保住了第三经济大国的地位。这种基干产业优先的选择未必是有意识的战略指导所致,从历史源流来看,德国的军事传统对这种体制有非常大的影响。工业革命的一大特征是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对重工业的要求是一致的,强大的基干产业和军事工业不仅仅是国家力量的来源,也可以带来庞大的财富。
  完全实现工业化是怎么界定的?  
  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其他5条回答   03:02aegeannc|四级  不同生产力水平下衡量标准各不相同。比如,60年代煤钢产量可以作为标准之一,70年代,石油消费量,进入全球化后,一般以三个产业占GDP的比重来作为衡量标准之一。  评论|00   14:07yanwtx|四级  除了霍夫曼比例外,还有以下六点: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工业自身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农业的工业化水平、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广大国民的福利水平  评论|00   15:06great张进|二级  衡量工业化的程度不应之只注重某一单一工业部门在整个工业体系中的比重,而是应当注重工业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普及率,只有全民都能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成果才是真正的工业化
@请叫我宅君 46楼
22:42:16  完全实现工业化是怎么界定的?  -----------------------------
  再扒一个沙俄和苏联的工业化之后就睡觉了。
  技术贴  
  明明都是转载了  
  @专门注册去顶贴 31楼
22:04:10  以后也不会再有全面工业化国家了  -----------------------------  应该是,因为资源,市场都没有了,还被前面的国家阻击!
  沙俄时代的工业化简况  经过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为沙俄工业化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劳动力。但沙俄政府之工业化先天不足:资金基本依仗国外银行供给;技术更为落后,仅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动才得到了英,法的支持;国内的交通也极为落后,铁路,公路,航路的密度明显低于西欧强国,国内资本和商品不能快速自由流通,制约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旧俄权贵不思进取,改革政令不行;加之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后,人亡政息,其初步的工业化进程亦自此近乎停滞  简而言之,沙俄的确有过工业化进程,但受制于国内的条件,并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顶多算是初步奠定其工业化基础
  @请叫我宅君 50楼
22:53:45  明明都是转载了  -----------------------------  原文只说了八个国家的最基本工业化情况。我是在其基础上继续增加内容。
  顶  
  苏联(苏俄)工业化  背景  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产品只占国家全部产品的l/3,农业产品则占国家全部产品的2/3。1914年沙俄的工业产品只占世界工业产量的2.46%。如果按人口平均计算,当时俄国的工业产品产量和落后的西班牙不相上下。俄国不仅在经济技术上要依赖于工业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要从国外输入大量的机械设备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接踵而来的外国武装干涉及国内反革命叛乱,使已属落后的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给苏维埃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总数达390亿金卢布,超过战前整个国家财富的1/4。1920年,工业产品只有战前的14%,农业状况更加严重,其产量只及战前的60%。  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工厂停产和粮食奇缺,引起了失业和饥荒。年,全国就约有3300万人面临饥饿和死亡。  显而易见,在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被粉碎后,苏维埃俄国党和政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被破坏了的国民经济。  然而恢复国民经济,只意味着要达到1913年的水平,达到一个仍然是落后国家的水平。要使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彻底“摆脱资本桎梏的整个解放事业的成功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就必须“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  列宁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民经济收成丰盛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情况兴旺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要挽救俄国”就要“挽救”和“恢复”重工业,这是列宁从分析苏俄的国情,分析苏俄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得出的结论。  俄国是一个资本主义未能发展起来的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非常落后。直到1928年轻重工业之间的比重,重工业只及轻工业的一半,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大于工业。按照列宁的“要挽救俄国”就要“挽救重工业”否则“就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的思想,重工业的发展显然是不适应要求的。况且,恢复起来的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技术落后,它阻碍着轻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当然更谈不到能使小生产占优势的农业得到改造和进一步发展。只有迅速地在国民经济中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使苏维埃国家从落后的状态中,走上工业现代化的轨道。而重工业,就是这种基础的实质。没有它,要想对整个国民经济包括农业在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不可能的,没有它,要想把落后的俄国国民经济部门装备起来也是不可能的。同时,只有把重工业优先发展起来,在经济上才不至于依赖外国,才能够保持苏维埃国家政治上的独立性,捍卫住苏维埃制度。否则就会带来相反的后果,因为经济上的依赖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依赖。“资本主义国家既供给了我们装备和机器,那它们就能向我们提出放弃苏维埃制度基本柱石”的要求。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还是和它所处的国际环境有密切关系的。  当时的苏维埃国家是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在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后,资本主义世界在对待苏维埃国家的态度上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主张继续实行公开的武装干涉政策,“不认承”苏维埃国家;另一种主张同苏维埃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和经济关系。但是,不论前者或后者,它们的目的都是一个,那就是颠覆苏维埃政权。  事实上,帝国主义大国首脑和垄断巨头们,每时每刻都在打苏维埃国家的算盘。在用外交和经济手段向苏维埃国家进攻的同时,随时都准备着用战争的手段来搞垮它。只要他们认为有了这种机会和可能,就会不顾一切地扑向与其势不两立的苏维埃国家。只有迅速地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只有苏联自己拥有极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够击败帝国主义外交和经济上的进攻,才能够随时击败帝国主义的武装进攻,才能够在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主的发展,才能把国防力量增强到足以捍卫伟大革命成果的水平。正如列宁所说的:“……或是灭亡,或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或是灭亡,或是开足马力奋勇向前,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得了吧,连意大利都有了,居然没有日本?意大利工业比日本先进?
  你也没扒呀 另外日本也应该说说 他的速度也不慢
1870年才明治维新
20年后就打败清政府 30年后就打败沙皇 一战后就可以造飞机坦克航母
基本上是从原始社会一跃进入工业社会
他与我国相近 更有参考性
  @爱上弟弟的姐姐 57楼
23:19:25  得了吧,连意大利都有了,居然没有日本?意大利工业比日本先进?  -----------------------------  以后慢慢说日本。
  好文章  
  回复第4楼(作者:@百慕莲花 于
21:20)  我宇宙第一大国是第几个!  ==========  你是说韩国呀
这里只讨论蓝星的国家
不敢与宇宙第一大国相提并论哟! 呵呵  
  不赞同美国是英国的儿子说法,美国人中德国人居多,再说了,曾经美国崛起的时候,英国和德国大叫美国威胁论,也对美国技术封锁
  日本呢?现在比英法工业程度不低吧,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的!
  回复第59楼(作者:@孤独守望者8 于
23:21)  @爱上弟弟的姐姐 57楼
23:19:25  得了吧,连意大利都有了,居……  ==========  马  
  @xinter2012 62楼
00:02:34  不赞同美国是英国的儿子说法,美国人中德国人居多,再说了,曾经美国崛起的时候,英国和德国大叫美国威胁论,也对美国技术封锁  -----------------------------  原作者是这么说的,要保持原样嘛!
  不用扒,充满罪恶的路  
  收土地,收财产  
  工业党的QQ群,群号码为。本群坚持:1、工业化;2、中医和儒家是落后生产方式下的生活方式;3、文科类知识分子是当前社会之害。欢迎大家一起参加讨论、辩论,理性、文明。
  觉得中国只能算是工业大国吧,工业强国应该还差些.个人认为航空发动机可以作为工业化强弱程度的标志,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不能算作一流
  日本也算是完成工业化了。当年也是到处充斥着made in japan  
  @castmoon 69楼
09:32:10  觉得中国只能算是工业大国吧,工业强国应该还差些.个人认为航空发动机可以作为工业化强弱程度的标志,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不能算作一流  -----------------------------  只有三个国家能干的事 是啥?
  作者:公孙忘了 时间: 09:42:18  @castmoon 69楼
09:32:10  觉得中国只能算是工业大国吧,工业强国应该还差些.个人认为航空发动机可以作为工业化强弱程度的标志,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不能算作一流  -----------------------------  只有三个国家能干的事 是啥?  ===============================================================  应该是五个,不要忘了英法航空发动机也是很厉害的,所以,为何这五个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不是没有理由的。日德印巴要想成为常任理事国,就先把航空发动机造出来吧。
  回复第65楼,@孤独守望者8  @xinter2012 62楼
00:02:34   不赞同美国是英国的儿子说法,美国人中德国人居多,再说了,曾经美国崛起的时候,英国和德国大叫美国威胁论,也对美国技术封锁   -----------------------------   原作者是这么说的,要保持原样嘛!  --------------------------  有借鉴的意义。更显中国三十年气度非凡!  
  作者:公孙忘了 时间: 09:42:18  @castmoon
09:32:10  觉得中国只能算是工业大国吧,工业强国应该还差些.个人认为航空发动机可以作为工业化强弱程度的标志,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不能算作一流  -----------------------------  @bjpbjpbjpc 72楼
09:53:07  只有三个国家能干的事 是啥?  ===============================================================  应该是五个,不要忘了英法航空发动机也是很厉害的,所以,为何这五个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不是没有理由的。日德印巴要想成为常任理事国,就先把航空发动机造出来吧。  -----------------------------  五大流氓是二战形成的。欧洲战场,英国,法国前期是抗击德国的主力;德国入侵苏联后,苏联成为扭转欧洲战场局势的关键之一,在二战尾期对日宣战,贡献不小。美国是对德对日作战的重要力量。至于中国,在全面落后于日本的情况下,牵制了大部分日军,对亚洲战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德国因为是战败国,根据现有联合国规则,是不能任常任理事国的。印巴是在英国放弃殖民统治后建立的国家,在二战中的贡献是不如五大流氓的。
  楼主:孤独守望者8 时间: 11:30:10  五大流氓是二战形成的。欧洲战场,英国,法国前期是抗击德国的主力;德国入侵苏联后,苏联成为扭转欧洲战场局势的关键之一,在二战尾期对日宣战,贡献不小。美国是对德对日作战的重要力量。至于中国,在全面落后于日本的情况下,牵制了大部分日军,对亚洲战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德国因为是战败国,根据现有联合国规则,是不能任常任理事国的。印巴是在英国放弃殖民统治后建立的国家,在二战中的贡献是不如五大流氓的。  =====================================================================  但中国这个常任理事国是在能造航空发动机的新中国取代了蒋介石集团以后才变得名副其实的。在此之前,中华民国这个常任理事国在安理会的地位与苏联具有联合国会员国地位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两个加盟共和国没啥区别,可以视作美国握有两张否决票。原因除了国民党天生崇洋媚外以外,与中华民国从来就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而只能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依附于他国是分不开的。
  @bjpbjpbjpc 75楼
11:40:47  楼主:孤独守望者8 时间: 11:30:10  五大流氓是二战形成的。欧洲战场,英国,法国前期是抗击德国的主力;德国入侵苏联后,苏联成为扭转欧洲战场局势的关键之一,在二战尾期对日宣战,贡献不小。美国是对德对日作战的重要力量。至于中国,在全面落后于日本的情况下,牵制了大部分日军,对亚洲战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德国因为是战败国,根据现有联合国规则,是不能任常任理事国的。印巴是在英......  -----------------------------  看来你也是同意五大流氓是二战形成的这一说法的。  至于你所讲的航空发动机制造能力,这的确是增强话语权的重要推力。但是如果没有之前的进入常任理事国,那么后来的中国最多就是一般的会员国。
  楼主:孤独守望者8 时间: 11:30:10  五大流氓是二战形成的。欧洲战场,英国,法国前期是抗击德国的主力;德国入侵苏联后,苏联成为扭转欧洲战场局势的关键之一,在二战尾期对日宣战,贡献不小。美国是对德对日作战的重要力量。至于中国,在全面落后于日本的情况下,牵制了大部分日军,对亚洲战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德国因为是战败国,根据现有联合国规则,是不能任常任理事国的。印巴是在英国放弃殖民统治后建立的国家,在二战中的贡献是不如五大流氓的。  ===========================================================  历史原因只是其中之一,关键还是这四个国家不具有大国的地位和实力。如果日德印巴这四国中任何一国拥有能与中美俄三国平起平坐甚至超出的综合国力,那成为常任理事国是一定的。历史原因的作用毕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影响越来越小,眼下和未来的实力才是决定的因素。
  @bjpbjpbjpc 77楼
11:46:02  楼主:孤独守望者8 时间: 11:30:10  五大流氓是二战形成的。欧洲战场,英国,法国前期是抗击德国的主力;德国入侵苏联后,苏联成为扭转欧洲战场局势的关键之一,在二战尾期对日宣战,贡献不小。美国是对德对日作战的重要力量。至于中国,在全面落后于日本的情况下,牵制了大部分日军,对亚洲战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德国因为是战败国,根据现有联合国规则,是不能任常任理事国的。印巴是在英......  -----------------------------  前面我已经讲过了,没有因,何来的果啊。  日德两国,只要不是再爆发世界大战等十分重大的变故改变当前的联合国的游戏规则,是永远也入不了常的。他们是战败国。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及原则,安理会负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是唯一有权采取强制行动的联合国机构,其中五大国有安理会否决权。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的五位创始成员国,是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中的4大国和参加反德同盟的法国(反德同盟为反法西斯同盟的前身)。《联合国宪章》第二十三条第一款中明文规定:“中华民国、法兰西、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美利坚合众国应为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1958起,法兰西改称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71年,中华民国的席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代替。1991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席次为俄罗斯联邦所代替。  成为常任理事国,不仅需得到所有191个联合国会员国中的三分之二多数票,而且还需得到现有全部5个常任理事国的赞同票。  自联合国成立以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种机制在维护世界和平、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截止到2002年,安理会总共批准执行了约55项维持和平行动,有力阻止和减缓了地区冲突的发展和扩大。
  楼主:孤独守望者8 时间: 11:45:20  @bjpbjpbjpc 75楼
11:40:47  看来你也是同意五大流氓是二战形成的这一说法的。  至于你所讲的航空发动机制造能力,这的确是增强话语权的重要推力。但是如果没有之前的进入常任理事国,那么后来的中国最多就是一般的会员国。  =============================================================  如果没有之前的已经是常任理事国的历史地位,中国在联合国的路会走的漫长一些,但中国一定会成为常任理事国而不是一般会员国的,因为这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自身实力决定的,没有中国的参与,安理会就注定是是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就像现在的G8会议一样,只因为没有中国,G8会议就失去了早先的重要作用,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关注这个“富人俱乐部”了,如果中国要求加入,美国和欧盟是求之不得的。
  @专门注册去顶贴 31楼
22:04:10  以后也不会再有全面工业化国家了  -----------------------------  印度理论上还是有可能的,韩国统一朝鲜后,也有可能。伊朗要去伊教后,也有点点希望。除这些国家外,就真没有了。
  楼主:孤独守望者8 时间: 11:52:12  @bjpbjpbjpc 77楼
11:46:02  ……………………………………………  成为常任理事国,不仅需得到所有191个联合国会员国中的三分之二多数票,而且还需得到现有全部5个常任理事国的赞同票。  ……………………………………………………  你的这句话就是错误的,当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依靠的就只是三分之二多数票而没有得到全部5个常任理事国的赞同票,美国是反对的,联合国大会表决时,基辛格正在中国访问,他还不知道联合国已经大会表决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他还对周恩来说中国只能在明年才能加入联合国,因为美国还不想在今年就让中国加入,而周恩来已经知道结果了,只是为了顾全基辛格的面子而只是笑笑说:那就走着瞧吧,结果基辛格一飞出中国才知道自己丢脸了。
  @tigerking81 25楼
22:00:20  从寥寥无几的回复中可以看到,几乎没人关心这种事。呵呵  -----------------------------  谁说的,大国思维 本来就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有一部分是依旧是小农经济,但也是个人选择,强迫不来。
  作者:树结一切果2012 时间: 12:03:41  @专门注册去顶贴 31楼
22:04:10  以后也不会再有全面工业化国家了  -----------------------------  印度理论上还是有可能的,韩国统一朝鲜后,也有可能。伊朗要去伊教后,也有点点希望。除这些国家外,就真没有了。  ===============================================================  其他不论,韩国是不可能的,这是他的国土面积决定的,英法成为常任理事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大国实力地位而成为常任理事国的只有中美俄,而这三个国家无不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超级大国,韩国就算统一了朝鲜也不过“三千里锦绣江山”,能与幅员万里的中美俄相提并论么?印度也只是人口多,国土面积也远小于中美俄,伊朗更不必说了,更何况宗教色彩如此强烈的伊朗又怎能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呢?没有大多数国家的支持是根本不能成为常任理事国的,连担任非常任理事国都很难通过联合国会员国的选举的。
  @bjpbjpbjpc 82楼
12:06:56  楼主:孤独守望者8 时间: 11:52:12  @bjpbjpbjpc
11:46:02  ……………………………………………  成为常任理事国,不仅需得到所有191个联合国会员国中的三分之二多数票,而且还需得到现有全部5个常任理事国的赞同票。  ……………………………………………………  你的这句话就是错误的,当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依靠的就只是三分之二......  -----------------------------  《联合国宪章》第二十三条第一款中明文规定:“中华民国、法兰西、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美利坚合众国应为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1958起,法兰西改称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71年,中华民国的席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代替。1991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席次为俄罗斯联邦所代替。  恢复合法席位,你是怎么理解的?意思就是我在联合国是有席位的,而且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只不过是被另一个已经不能代表中国的政府占据着。既然我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按照继承法则,这个席位就是我的。不是新增一个席位。  是你理解错了。
  接着说苏联的工业化。  为什么要多说苏联的工业化,因为苏联的工业化模式对中国有极大的影响。  列宁在《论粮食税》这一著作和他的合作社计划中,在阐明建设社会主义的计划时,都强调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1年6月,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谈到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俄罗斯电气化计划时,一开头就指出,“社会主义的唯一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并要求“必须把这一原理具体化”应用到苏维埃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当时的苏联的情况是:  1913年,工业产值在工农业产值中仅占40%。国内战争结束时的1920年,前苏联的工业产值仅为1913年的13.8%,重工业被破坏得最为严重。没有广大的国内市场;在农业上还没有较为发达的原料生产;在农村尚不能分出必要数量的农产品来供给工业和工人。  1925年12月,在苏联***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必须把国家变为经济上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国的迫切任务。他强调指出:“把我国从农业国变成能自力生产必需的装备的工业国,----这就是我们总路线的实质和基础”。第十四次党的代表大会,批准了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方针。  但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首先应从哪里开始?苏联党和政府明确规定;从重工业开始,从发展重工业的核心,即机器制造业开始。斯大林指出:“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划分八个没什么道理  如果意大利算,那西班牙也应该算。这两个国家差距不大,没道理意大利就达标了,西班牙就没有。  如果加拿大算,那澳大利亚也应该算。
  在整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的过程中,苏联党和政府,正是遵循这一方针,规划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蓝图。在计划中规定的重工业增长指标都是较高的。比如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中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之比为1.85:1,即重工业增长241%,轻工业则增长130%,以后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产生各种错误和问题,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方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还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工业化开始的头两年,工业中的社会主义部分,从年的81%增长到年的86%。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到1932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同1913年相比增加近二倍,工业产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五年计划初的48%增加到1932年的70%,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比重,从1928年的43%上升到?1932年的53.3%。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就工业发展速度来讲,苏联已占世界第一位,就:工业产量来说,苏联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第二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同样地取得了很大成绩。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加了1.2倍,比1913年几乎增加了五倍。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占57.8%。和资本主义世界相比,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比1913年增长44.3%,而苏联在同一时期则增长了7.5倍,比资本主义世界发展速度快了14.3倍。  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第三个五年计划头两年计划的实施,在苏联已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至于轻工业的发展,苏联也是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尝试修正,在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时,苏联党和政府就曾十分重视发展轻工业,调整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关系。  第二个五年计划,即年重工业增长140%,重要产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甚至增加了两倍。轻工业增长95%。轻工业增长100%(近一倍)。日,苏联政府宣布了废除粮食、面粉和去壳的粮食的配给制,而由“国营的和合作社营的商店普遍广泛地出售粮食和其它产品”的法令。  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第三个五年计划头两年计划的实施,在苏联已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前苏联从1928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到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德国法西斯进攻前苏联,时间只不过是短短的13年多一点。就在这个短短时期内,前苏联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建立起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1940年,前苏联整个工业增长了10.7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8%,其中重工业增长了18.4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前苏联一跃为当时世界第二位工业强国。
  转自赛博恩星球的《洗脑鉴定表》)  1,恨美国,恨以色列,恨全世界所有的发达国家。  2,认为美国是邪恶之源,是霸权主义,认为世界如果没有美国,世界就和平了。  3,尽管从没出过国,但还是喜欢全世界所有穷国,喜欢朝鲜,古巴,委内端拉,喜欢恐怖份子。但同时又幻想能有一天去美国,去日本,打死也不想移民去穷国。  4,虽然从没与他们交往过,但是还是对巴斯基坦人,阿拉柏人,非洲黑人怀有莫名其妙的好感,喜欢与他们称兄道弟,尽管您不知道他们又馋又懒,从不干家务,像我们这种没有信仰的异教徙都该死。  4,相信世界上只有中国是正义的。相信某组职从一开始就是为了中华民族,为了老百姓的。  5,相信中国很强大,中国的经济很牛,马上会赶英超美。  6,热爱某人,奉若神明,尽管在他的“英明”领导下,中国非正常死亡2000+万人,浪费了10+年宝贵的发展时间。  7,相信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是天经地义的。  8,想用武力收复台湾。  9,相信中国军队很牛,战无不胜,其它国家都是纸老虎。  10,相信中央和***们是对立的,认为当今社会的很多现象高层不知道,都是下面的人在骗.   11,爱国,虽然不知道什么是国,但除了自己和家人以外,什么也不关心。常说一些不咸不淡的,自以为是正义的话,但说过就算了。  12,没有任何理由地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并且认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  13,尽管从来都没有研究过某些企业的资本来源,但是只要企业的名称是中文,而且老总是黑头发,黑眼珠,还是无条件地支持该企业,哪怕这企业生产有毒食品毒死过几十个同胞。  14,口头上抵制外国货,但对于外国人发明的电视,电脑,手机用得很起劲,也喜欢和羡慕外国品牌,也喜欢看美国大片。  15,认为海外留学生都应该回国。  16,相信所谓的辩证法,认为事情有好也有坏,不能偏激,但实际就是:是非不分和稀泥。  17,相信做事不要冲动,哪怕是看见别人受欺受,也不说句话。经常幻想在战场上打美国,日本鬼子,但是平时在大街上遇到小偷小摸或小流氓欺负女孩,都要绕着走。  18,连看都没看完,就迫不及待地骂作者是汉奸,帝国主义的走狗,甚至都没有发现有两个第4条。.
  @格里高里 87楼
12:56:55  划分八个没什么道理  如果意大利算,那西班牙也应该算。这两个国家差距不大,没道理意大利就达标了,西班牙就没有。  如果加拿大算,那澳大利亚也应该算。  -----------------------------  意大利和加拿大,楼主不准备八,百度也查不到什么资料。在说完英、法、德、苏联、美、中后,楼主继续说日本、韩国。
  @上帝保佑美国人 89楼
13:03:41  转自赛博恩星球的《洗脑鉴定表》)  1,恨美国,恨以色列,恨全世界所有的发达国家。  2,认为美国是邪恶之源,是霸权主义,认为世界如果没有美国,世界就和平了。  3,尽管从没出过国,但还是喜欢全世界所有穷国,喜欢朝鲜,古巴,委内端拉,喜欢恐怖份子。但同时又幻想能有一天去美国,去日本,打死也不想移民去穷国。  4,虽然从没与他们交往过,但是还是对巴斯基坦人,阿拉柏人,非洲黑......  -----------------------------  你已经被成功洗脑了。
  美国工业化的过程和成就  殖民地时代和19世纪初的美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当时的非农产业基本是面向当地市场的小手工业和家庭制造业,如制鞋、织布等。美国的工业化一般认为是从1807年的“禁运”或年的英美战争结束后才开始的。1807年,为避免卷入欧洲战争而颁布的《禁运令》,一方面使美国的进出口贸易受到重创;另一方面也刺激了国内制造业的发展。美英战争结束后的1816年,为了抵制英国商品的倾销,保护本国工业,美国政府颁布了《关税法》,据此连续3年对棉纺织品征收了25%的关税。结果使轻工业特别是棉纺织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  与英国相似,美国的工业革命也是从棉纺织工业开始的。19世纪30~70年代,美国制造业开始飞速发展。因此,罗斯托(W.W.Rostow,1959)认为,美国经济曾有过两次“起飞”:一次是在年间,以新英格兰地区的棉纺织业大发展为代表;另一次是在年间,是所谓“北方工业起飞”,以铁路修建、重工业发展为代表。?  1860年,美国就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制造业国家。到1880年,美国工业产值超过英、德两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相当于整个欧洲工业产值的一半。?  1890年,美国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80%,重工业的产值已与轻工业相当。所以,一般认为,美国工业化是在年间完成的。如果从1816年算起,美国工业化约花了100年的时间。
  美国工业化的特点  产业结构升级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与其他先行工业化国家相似,美国的工业化也是一个工业比重逐步超过农业、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逐步超过轻工业的过程。但美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轻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虽然逐渐下降,但其发展速度也不慢,直到1900年美国工业化完成之后,轻工业比重仍然大于重工业。美国农业发展慢于工业,但就农业本身来说,在美国工业化时期内,农业发展是相当快的。农业的较快发展,一方面为工业提供了市场;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成为美国第一大制造业。  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和劳动生产率高  美国在工业化启动时期劳动力和资金都非常短缺,整个19世纪其工资率和以利息表示的资本收益率都较英国高。美国通过大力普及和发展教育、尊重知识、引进人才、发明劳动节约型技术、发展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等手段和途径,努力提高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虽然19世纪美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和资本价格一直高于其最重要的竞争对手英国,但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优势完全弥补了由劳动力和资本价格较高而带来的损失。  产业聚集和区域专业化现象明显  美国制造业存在一个明显特点:全美国主要的制造业集中在以芝加哥为西端、以华盛顿到波士顿为东线的区域内。直至20世纪中叶,这一地区仍拥有68%的美国制造业和43%的美国人口,尽管这一地区的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7.7%。已实现产业化的美国农业在区域布局上存在明显的专业化分工,形成了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带,比如小麦生产带、玉米生产带等,此外,还有所谓“牛肉带”、“猪带”等。  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  1790年,美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5%,而且没有一个城市超过5万人。随着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了。到1920年,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与制造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相适应,年间,美国城市人口比重(城市化率)也不断增长,从1790年的5%迅速提高到1920年的51%。  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达  东北部是美国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地。该地区高效率的资本市场,为其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如为了方便纺织业融资,该地区发展了大量的储蓄机构和金融中介机构。资本市场也为产业重组提供了通道,1818年以后,由于航运业相对利润下降,新英格兰地区的许多航运业巨头将其资本通过资本市场顺利地转移到纺织行业。而新英格兰地区的农业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顺利流向西部农场和本地的工厂,如洛厄尔的工厂就因为从周边农业人口中招收女工而闻名。  跨区贸易发达,国内市场大  区域专业化的发展和跨区贸易的兴起也对市场规模的扩大做出了贡献。随着区域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分工的发展,消费品需求和由此派生的对机械、特制品以及其他资本品的需求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全国性的纺织品、服装、鞋靴以及其他消费品市场。  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发展进出口贸易  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美国充分利用了其后发优势,直接引进和利用英国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技术和人才等。如美国大量用偷窃、抄袭和引诱技术人员等方法得到了英国、法国、德国等的技术和机器等。  大量吸引外资是美国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手段。自1843年至1914年,美国吸引外资稳步增加,1914年吸引的外资额相当于1843年的33倍。发展进出口贸易也是美国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自年,美国的进出口除个别年代稍有减少外,一直是增加的。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美国几乎掌握了世界贸易的1/3。
  美国工业化的制度和政策选择  (一)实行土地私有制度和发明专利制度  美国独立之初就颁布了严格保护私有产权和人权的宪法,这部宪法维持至今,是美国实现工业化和维持持续繁荣的主要制度基础。?  美国实行土地私有制度。美国政府将从印第安人手中掠夺过来的土地无偿分配给拓荒者和资本家。1862年,美国政府通过《宅地法》,规定每一居住5年的移民可无偿领得土地160英亩。从年间,个人无偿领得的土地达6500万英亩。美国政府还将大量土地无偿赠予资本家,“到70年代之初,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划出了21500万英亩的土地归铁路集团支配,这个面积约等于现在法国、意大利和比利时国土面积的总和”。?  为了尽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美国政府非常重视保护法人和自然人的发明专利。年经政府批准的专利权276项,年为6480项,而年期间增加到25200项,年为71800项,年期间增加到234956项。?  (二)对内实行自由贸易制度,对外实行受限制的贸易保护政策  南北战争后,美国在国内实行自由贸易制度,但对外长期实行受限制的贸易保护政策。?  1908年“禁运”和年的英美战争使美国工业化一开始就走上了“进口替代”道路。美国本在1789年就通过了一个保护性贸易关税法。1814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工业品卷土重来,给战时发展起来的美国工业以毁灭性打击,因此在1816年通过新的关税条例,大幅度提高了工业品的进口关税。但由于遭到南部种植园主和“重农主义”者的反对,贸易保护政策是有节制的。南北战争后,北部工商业资本家和资本主义农场主排除了南部种植园主独掌了政权,保护关税得到了朝野人士的一致支持。在内战时期,联邦政府就大幅度将关税提高到48%的水平。高关税一直维持到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时期。?  (三)通过发行公债等手段,实行较积极的财政政策  发行公债也是美国政府获得资金的重要来源。独立战争后的联邦政府,因为战争负了1100万美元外债、4200万美元内债、1800万美元州债。为偿付这些负债,根据1790年的基金法,凡是证券所有人可将所有的证券加上累积的利息换取联邦政府同额的新证券。联邦政府在年的财政支出有20%以上是偿付公债利息,最高时甚至达50%。在南北战争期间,政府又发行了2600万美元公债,在年间,每年偿付公债的利息总额也达预算支出的20%以上。美国举借的外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达60亿美元。?  为了促进工业化,美国政府还采取如下较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政府直接投资于某些基础设施,以带动其发展;二是政府给予某些工业发展以实物或金融奖励和补贴;三是政府提请议会制定具体的法规,设立专门的管制性机构,监管工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发育。?  (四)统一货币发行,建立中央银行制度  南北战争前,联邦政府的货币金融政策极其软弱。在实施货币政策方面,联邦政府的权力也很小,设立银行及银行立法完全是各州的事,由此造成了混乱的银行货币制度。南北战争后,联邦政府逐步取代州政府成为货币政策的决定者。1863年制定了《国民银行法》,1864年又制定了《国民银行法修正案》,1865年通过了对州银行征收10%货币发行税的法案。由此建立了全国性统一银行体制,统一了全国的通货,确立了存款准备金和现金储备体制。当时,财政部充当了事实上的中央银行,它通过公开市场活动(***政府国库券)调节信贷资金供给。1913年后,财政部的货币决策权交给了中央银行----联邦储备体系。?  对工业化进程来说,美国货币金融体制的两种创新起了积极的作用:一是从南北战争结束起,银行支票取代货币成为主要的交换媒介,使存款直接形成现实购买力,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节省了流通费用,增加了货币供应。二是投资银行业兴起,投资银行充当中介人将投资者和企业家联系起来。投资银行家是投资业务的专家,就最符合市场需要的证券种类及其数额等问题,向客户提供咨询。投资银行对钢铁、石油、铁路、通讯等工业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五)推行现代公司制度和现代管理制度  南北战争以前,企业多采取老的家庭式生产方式和不成熟的工厂制度。当时,举办股份有限公司的权利,要作为一种特权由政府以特许状的形式授给某些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企业。到19世纪50年代还只出现在铁路等少数行业中。由于这种企业组织形式通过合股将民间资金、企业资金、社团资金、金融资金甚至国外资金,以发行股票方式集中起来,有利于用少量资本控制大量游资,有利于减少投资风险,有利于迅速扩大资本规模和经营范围,因此在南北战争后得到迅速推广,到了19世纪70、80年代已成为最普遍的企业形式,大大地推动了美国企业的收购兼并、资本集中和规模扩张。从年60年间,每一个工厂平均产值增加了15倍,资本额增加了28.4倍,人数增加了2.1倍。到1919年,股份制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31.5%,雇佣了86%的工资收入者,产品生产总值占全国的87.7%。?  与此同时,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如“泰罗制”、“福特制”等)逐步形成。泰罗从对劳动定额的测定开始,开创了对生产效率进行定量化管理的先河。20世纪初,据测算,泰罗制使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了20~30%。1930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发明了与“泰罗制”齐名的“福特制”。这是一种流水作业式的生产方式,是由一系列科学管理的程序来确定的。它使整个生产领域实现了部件标准化、零件互换化,实现了工厂专业化、车间流水化。总之,所有这些新的管理制度都推进了专业化和标准化,提高了生产效率。?  (六)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和人才引进制度  “绝大多数州的法律中都有义务教育条款,新英格兰地区更是如此,依照这个条款,年龄小于14或15岁的童工每年必须有大约3个月的时间在学校接受教育,保护每个孩子免受父母贪婪或者制造商的轻视之苦。这是因为既然童工1年有3/4的时间是在为生产商和他们的父母挣钱,他们在另外的1/4的时间内就必须定期地进入到有指定老师制导的私立或公立学校学习。这为提高美国工人的普遍智力水平奠定了基础,虽然乍看起来生产商似乎无法自由使用他所雇佣的劳动力,但这个制度使雇主和雇工具有了永久性优势。  来自经验的手工技能尽管有些缺陷,但它迅速利用了由早期智力训练所唤醒的理解力。通过移民或引进技术指导员,美国人迅速从熟练的欧洲技工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外加上由健全的实践教育所准备的脑袋,美国人已为普遍的制造业操作制度奠定了基础,这种影响是无法测算的,而且美国人每天都在改进他们从比他们更老练、更有经验的欧洲同代人那里学到的知识” 。
  国小人少的,给它完整的***的工业体系,它放得下玩得起来吗?  
  @暮上 95楼
13:16:44  国小人少的,给它完整的***的工业体系,它放得下玩得起来吗?  -----------------------------  你在说韩国吗?
  @儒教传人 9楼
21:41:11  英国开始玩金融了,法国也好不到哪里去,俄罗斯去工业化进度很快,只有美、中、德工业体系还算完整。  -----------------------------  欧盟是搞分工、搞一体化的,未来50年到100年若能真正一统实力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接着说中国的工业化  中国的工业化,其实尚未完成,据2005年的一项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报告,中国的工业化应该是在2020年前完成。
  一、解放前----1949年的中国工业发展简况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中国:   当时的大清国虽然是帝国斜阳,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清国的GDP是日本的4倍,但是大清国的GDP是茶叶,瓷器,日本的GDP是大炮,轮船,就GDP的质量,日本明显的占据优势。  甲午战争之后的中国工业  甲午战败,清政府为扩大财源,支付巨额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于是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热潮。设立的厂矿企业数量增多、投资额扩大;兴办近代企业的地区增多;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重工业几乎没有发展。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于是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这些实业团体大都以“强国富民”、“振兴民生”为目标,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和以商战反抗列强侵略的爱国热情。由知名华侨人士创办的同仁民生实业会得到华侨的热烈响应,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这都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面对外国资本的加紧渗入,洋货越来越多地充斥中国市场,国内第一次出现了抵制洋货的运动,这次运动于1904年首先由商务界发起,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再度兴起《清华学校学生抵制并焚烧日货》,1919年达到高潮。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愿望。同时也使国货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空间。   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北洋军阀政府较之晚清政府,明显地增加了一些资本主义色彩。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一些资阶级代表人物参与北京政府内阁和地方的活动,他们利用掌握的部分权力,制定颁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继续发展。   民国初年,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同时因为出于战争的需求,它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国内市场,进而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这些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于是,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中日两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的对比。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工业产值为60亿美元,中国为1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580万吨,年产弹药可达50万吨,旧中国没有重工业基础,年产钢不过4万吨,年产弹药几千吨,武器主要靠进口。   就军队装备而言,日本海军吨位为190万吨,是中国0倍~30倍。日本作战飞机有2700架,而中国仅有305架。拥有近百万之众的中国陆军只是数量上的优势。日本1个师的武力装备,在战争之初相当于中国1个师武力装备的3倍;而在战争的中后期,已经相当于中国的8倍~9倍。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极端落后。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其中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70%以上。1949年,全国钢产量仅为15.8万吨,原油产量12万吨,原煤产量3243万吨。1949年,全国纱产量仅为32.7万吨,布产量18.9亿米。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