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的名句体裁

上传时间: 来源:
第一篇:体裁文章体裁分类
一、有塑造形象的是文学作品:四大类 即文学体裁(又称文学样式) ,诗歌:诗、词、曲、民谣等;散文:描写出对社会、人生、自然 界的特殊感悟;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戏剧:指剧本、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神话、 传说、寓言、童话、民间故事等可列入小说类) (一)诗歌: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 (二)散文:是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的种类有①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的成分) ②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 ③议论散文:以说理为主的散文 (三)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 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四)戏剧(略) (五)其他文体 (1)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 (2)寓言:带有劝喻或讽谏性的故事; (3)神话故事; (4) 民间故事; (5)传说; (6)回忆录 二、没有塑造形象的是一般实用文章:四大类 (一)记叙文: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传记、记人叙事。(二)说明文:说明具体事物或事理,介绍科技知识、地理状况等。(三)议论文:对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看法或批驳对方观点。有时评、社论、按语、 杂文及观后感、读后感等、 (四)应用文:固定格式、固定用途、专门对象。书信、通知、启事、调查报告、借条、申请 书等。三、相关常识 (一)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一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 容都要通过这样或那样的体裁来表现,没有体裁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这犹如人们做衣服,必定 要量体裁衣,选择一定的样式。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学体裁,例如神话、史 诗、寓言、行情诗、叙事诗、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悲剧、喜剧、正剧、抒情散文、杂 文、报告文学等等。这些名目繁多的文学体裁的产生和演变,都有一定的社会根据和它本身的发展 规律。(二)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 ) 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 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 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 物寓意、咏物抒情等。(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四)修辞手法就是常见的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 反复、反语、引用等。(五)中国古典文学体裁分为:诗和文,文又分为韵文和散文。现代一般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中国的抒情诗和散文(称为 古文)最早而比较发达。西方则分为:诗歌与散文两个基本类型。叙事诗和戏剧成熟较早,此外小说比较发达。***补充
最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夸张、对比、比喻、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动静结合、寓景 于情、托物言志等。修辞手法就是修辞格的运用,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 反问(以上 8 种为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修辞格) ,以及反复、双关、反语、引用、对比、衬托(映衬) 顶针(顶真、连珠)移用、通感、婉曲、回文、呼告、互文等。四、文体知识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四个方面的常识。(一)记叙文 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1、记叙文的分类 (1)从内容及表达方式分①简单记叙文;②复杂记叙文 (2)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分①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②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③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④以状物为主的记 叙文 (二)说明文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 程和事理的成因、功过的一种文体。1、说明文的分类 从说明对象(内容)分:①实体事物说明文;②事理说明文;③科学小品文 从语言表达方式分:①平实说明文;②文艺性说明文 2、说明文的特点 (1)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2)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 (3)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 (三)应用文 应用文是一种切合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的实际需要,具有一定格式、篇幅短小、简明通俗的 实用文体。1、应用文的种类 (1)书信类:一般书信、专用书信(感谢信、表扬信、慰问信、介绍信、公开信、证明信、申 请书、建议书、倡议书、聘请书)电报、汇款 (2)笔记类:日记、读书笔记 (3)公文类:通知、通报、报告(调查报告、科学报告)请示、计划、总结、会议记录 (4)宣传类:广告稿、演讲稿、板报、新闻、通信、产品说明书 (5)告示类:启示、海报 (6)礼仪类:请柬、祝辞(贺信、贺电)唁电、唁函、 (7)契据类:条据(收条、借条、领条、欠条、请假条、留言条等)合同(协议书)公约、 (8)传志类:传记、地方志、家史(校史、村史) (四)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方式,通过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1)议论文的分类 按内容目的分:①一般性政论文;②评论;③杂文(随笔、杂谈、笔记) ;④读后感 按论证方式分:①立论文;②驳论文
第一篇:体裁题材和体裁的区别
解释一 、 题材: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如王建的 《雨过山村》题材是描写山村雨后农家劳动生活的情事。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以用各种标准来分类,如有韵还是无韵,可以分 为诗歌和散文;根据结构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如王建的 《雨 过山村》的体裁是诗歌,是唐诗中的七言绝句。
解释二、 前者指文章的内容,后者指文章的类别。如:王建的《雨过山村》题材是写山村的雨,体裁是诗。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它的题材是关于校园生活的。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1.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 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 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 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 《卜算子· 咏梅》 ) ;等等。2.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 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如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析】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 淡雅, 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3.借景抒情 常用写景方式有(1)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 侧面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石头城(唐·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 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 与荒凉。乌衣巷(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 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
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2)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 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 衬托。[双调]清江引· 秋怀(元·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 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 人醉黄花地, 芭蕉雨声秋梦里。【析】 本诗前两句, 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 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 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 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 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鹿柴(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析】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 静时采用了以闹衬静的方法外,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返影(斜阳返照)宁 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 幽静。(3)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 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 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 衬“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种闲情 逸致。戴叔伦的《兰溪棹歌》采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 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 秀丽的画卷中。(4)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 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 把气氛渲染得浓浓的, 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 喜景和哀景。① 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 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登高(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 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 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
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 乡不胜的感伤。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析: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 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② 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 ,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 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 画面, 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 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 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 更加浓厚。(5)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 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 到很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象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 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景物, 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塞上听吹笛(唐·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析】 一二句实写景, 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 冰雪消融, 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 战士赶着马群归来, 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 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 “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 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 ,想 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6)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 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7)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 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比如 《扬州慢》 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赠别二首(其二) (唐· 杜牧) 多情却以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析】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 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 (8)烘托 烘托就是“烘云托月”,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赋得暮雨送李胄(唐·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析】诗人侧面写了“帆、鸟、海、树”,烘托出暮雨的细密和诗人浓浓的离 愁别恨。(9)匠心独运的结构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结构模式有① 层层渲染、铺垫。江上看山(宋·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析】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 “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 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② 首尾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 他人情感。诉衷情(宋·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 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 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③ 结构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画眉鸟(宋·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析】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 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 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还有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欲扬先 抑的技巧等等
第一篇:体裁文章体裁的分类体裁分文章体裁 和文学体裁。文章体裁:记叙文、 说明文、议论文、应用 文。文学体裁:诗歌、 小说、戏剧、散文。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
《?清晨帘幕卷轻霜》是宋代文学家的词作。此词抒写女子的离愁别恨。词以形传神,从人物的外貌转而深入其内心世界,通过描写一位歌女的生活片断,即在冬日的清晨起床梳妆时的生活情景,展现了歌女们痛苦与苦闷的内心世界。上阕写她思念亲人的生活细节,赋予深刻的念远寓意,新颖独到,最见灵性。下阕写忆旧愁情,以叹惜时光飞逝陪衬,倍增其伤感。结尾写两个细节:准备唱歌,却立即收敛住歌喉;想笑,却先皱起了眉头,艺术地将歌女内心的矛盾、凄苦的情怀和不得不强颜欢笑的处境都融入这一“敛”一“颦”的面部表情之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全词章法自然顺畅,以白描的手法刻画女主人公的动作和情态,构思新颖。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作品原文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⑴。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⑵。
思往事,惜流芳⑶。易成伤。拟歌先敛⑷,欲笑还颦⑸,最断人肠。[1]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注释译文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词句注释
⑴梅妆:《》卷三十《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阳寿公主一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头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日,三日后洗落。宫女奇异竟仿,今日梅妆是也。”
⑵远山:指远山眉。形容把眉毛画得又细又长,有如水墨珈的远山形状。比喻离恨的深长。
⑶流芳:流逝的年华。
⑷敛:收敛表情。
⑸颦:皱眉,忧愁的样子。[1]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白话译文
清晨卷起结着清霜的幕帘,呵暖双手试梳新式梅花妆。都因为内心有太多离愁别恨,所以把双眉涂得像远山那么长。
回想那如烟往事,痛惜流逝的年华,更容易使人感伤。想唱歌又敛容,想欢笑眉头却紧皱,这日子最令人痛断肝肠。[3]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词牌格律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词牌说明
诉衷情,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唐取《》“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之意,创制此调。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平韵。[4]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格律对照
清晨帘幕卷轻霜,
⊙○⊙●●○△(韵),
呵手试梅妆。
⊙●●○△(韵)。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韵)。
思往事,惜流芳。
○●●,●○△(韵),
●○△(韵)。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韵)。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5]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作品鉴赏
这首小词,写一位歌女的生活片段。
上片即行点题。首二句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图画:主人公于冬日凌晨临镜梳妆,精心地在额上涂出梅状五色花朵。“帘幕卷”,暗示她已起床;轻霜,气候只微寒;因微寒而呵手,可想见她的娇怯;梅妆,是一种美妆,始于南朝宋寿阳公主;试梅妆,谓试着描画梅花妆。后二句写她本有离愁别恨,所以把眉画得像远山一样修长。古人有以山水喻别离的习惯,眉黛之长,象征水阔山长。用远山比美人之眉,由来已久。此处取意于汉伶玄《》:“女弟合德入宫,为薄眉,号远山黛。”又取意于《》卷二:“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以上,读者从歌女一番对镜梳妆、顾影自怜的举动中,尤其是从她描眉作“远山长”当中,可以窥见她内心的凄苦和对爱情的渴望。
下片极其成功进行了心理刻画,描写了歌女内心的凄苦和悲凉。首三句写她追忆往事,哀叹芳年易逝,内心伤感不已。此三句,寥寥数语便道出了女主人公对于自身命运不能自主而只得让美好年华虚度在陪人欢笑上的痛楚。结尾三句,以女主人公“拟歌先敛”(刚想开口唱歌又蹙起双眉)、强颜欢笑、寸肠欲断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歌女无法获得幸福生活而为生计被迫卖唱的痛苦心情。“拟歌先敛,欲笑还颦”八个字,透露了这位靠色艺谋生的歌女不得不强颜欢笑的苦闷。自己卷起带霜的门帘,然后呵手试妆,可见其孤独困苦。是对卖笑生活的总结,也是对从良后的现实的概括。末句“最断人肠”隐含着作者的同情,语简意深,十分传神。
此词写人眉目传神,入木三分。词人笔下的歌女工愁善感,敏慧多情,这些,都没有作正面交待,却从侧面点拨,使读者从她的梳妆、歌唇、颦笑中想象而得,而她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见词人生活体验和艺术功力之深。[1]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作者简介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公元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政治上曾支持过等的革新主张,文学上主张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合修《》,并独撰《》。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6]
黄清士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66-467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3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89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633
格律对照内容由朝阳山人根据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编排整理.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468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