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堂别克传记
人生伟业的建立,重在能知,贵在能行----题记。引自《狼图腾》
一、大山里走来的年轻人
位于中国新疆阜康市的天山天池以其灵山秀水和道教文化的无穷魅力吸引着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学界精英、国家政要和异邦友人。从阜康市区通往天池圣水的深沟浅谷羊肠小道周围,曾经分布着许多哈萨克族的毡房和村落,多少年来,这些依天山逐水草而生息的牧民们,以平静的心态打发着自己恬静、舒缓的日子,对于来往于名胜景区的匆匆过客显得见多不怪,无动于衷。牧民们中间也很少有人走出大山,去开辟一条通向世界的全新的人生大道。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的1958年10月,在这里的上户沟乡一棵苍劲的古松树下一座牧民的毡房里,诞生了一名哈萨克族男婴,这种沉寂的状态才被打破了。在乡里牧业点做兽医工作的父亲给这名男婴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斯德克?苏里堂别克。
此后的漫长岁月里,这名出生于哈萨克族普通牧民家庭的孩子经历了人生的一次次蜕变,不仅走出了大山,而且创造了新的辉煌,给山里山外的人们带来了温暖的光和热,给天山北坡广阔的戈壁草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1978年9月,斯德克?苏里堂别克考入新疆农机学校农机专业学习。1982年1月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1986年6月加入中国***。1991年2月任阜康市上户沟乡党委书记。1992年10月被昌吉州党委破格提升为昌吉市副市长。1998年12月在自治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翻译专业毕业,获得大学学历。2000年至今为新疆昌吉州副州长。
2011年,53岁的昌吉州副州长斯德克?苏里堂别克依然活力四射地奔走在天山北坡的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给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谋幸福、创未来。谈笑间,他的眼前又浮现出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生在庭州大地上的时代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画卷,浮现出自己寂寞困惑的童年、少年时光和不断进取的青春时代。
斯德克的孩提时代,正值国家经济处于严重困难时期,他家境贫寒,在那个叫做上户沟乡的地方,他们一大家子人仅靠父亲在乡里做兽医获得的一点微薄的工资以及喂养的几只山羊和绵羊度日。作为家中的长子,斯德克放羊、割草、拾柴,样样活计都干过,在天山深处的牧道上、草坡旁、溪水边,都留下了他稚嫩的足迹。寂寞的童年,养成了斯德克爱思考、爱幻想的习惯,羊儿吃草的时候,他会静静地望着眼前的流云和幽深的沟谷想心事,与羊儿对话,与野花交流,和溪水一起唱着欢快的歌曲。稚嫩的心灵里时常萌生出一个强烈的愿望,他要走出这封闭的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在父母的支持下,聪明多思的斯德克上学了。从牧区小学到乡村中学,斯德克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而且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这让父母也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希望他能够学有所成,将来能够有一个稳定的饭碗,或者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1978年9月,20岁的斯德克终于如愿以偿地通过高考进入新疆农机学校深造,成为该校一名农机专业的大学生。那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年头,中国在前一年刚刚恢复高考制度,一批饱经文革磨难的莘莘学子走进大学课堂,捧起了陌生的书本,仿佛蚕食桑叶一样饕餮着知识的盛宴。斯德克无疑是幸运的,他赶上了中华民族拨乱反正走向富强的第一波大潮。那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知识大爆炸,整个民族都在如饥似渴地学习的科学的春天。
斯德克选择了农机、农业这个与国计民生紧密相连的行业。从此,他的生命和智慧就与“农牧”两个字结缘,他人生道路上最精彩的乐章也就奏响了青春的序曲。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沐浴下,在党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培养下,斯德克很快成长起来。他没有接过父辈的手术刀和牧羊鞭,而是走向一条知识的通途,走向更广大的世界,去创造和寻觅一个民族新的出路和光明前途。在大学里,他系统地学习了农机和农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对汉语言和民族语言的学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982年1月,斯德克大学毕业后成为阜康县政府办公室的一名翻译,可谓是学有所用,用其所长。那时,斯德克对于从政并没有过多的思想准备,他只是对搞业务、做学问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自己将来能够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名翻译家,评上高级翻译的职称,著作等身,能够为党的文化事业作出一点贡献,他也就心满意足了。他感觉到,要当好一名翻译,就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就必须抓住一切时间和机会去深造、学习。1987年9月至 1989年7月他进入中央民族学院汉维翻译专业学习。毕业后成为阜康县乃至全昌吉州为数不多的精通哈萨克语、汉语和维吾尔语三种民族语言的干部。
但是,事情往往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就在斯德克一门心思学语言,做着“翻译家”、“文化人”美梦的时候,阜康县委通过考察发现了他的组织才能和良好的群众威信。很快,在1990年2月,阜康县委将斯德克任命为阜康县上户沟乡党委副书记。
好不容易念完大学进了县城上班的斯德克一开始心里不太情愿去乡里当这个副书记,因为那样就又从城里回到了乡下,心理上接受不了。因此组织上找他谈话时,他提出只当副书记,不当书记,而且家要安在县上,不把家搬到上户沟乡。没想到组织上答应了他的这个要求。就任上户沟乡党委副书记不久,1991年5月至 1991年7月,他又被组织部门派到昌吉州党校培训班学习经济管理和民族宗教理论两个月。当年,由于工作需要,他不久又被县委提升为乡党委书记。而更令斯德克没有想到的是,一年后的1992年10月,他被昌吉州党委破格提升为昌吉市副市长,协助市长马明成分管畜牧、司法、统计、审计等工作。这样,面对生疏的环境,面对全新的工作,斯德克突然感到了肩头的担子有千钧重,心头的压力很大。同时,他也对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感到由衷地激动,并倍受鼓舞。从此,他的政治生涯掀开了新的一页。
此后的岁月里,斯德克的紧锣密鼓的工作总是与紧张的学习步伐结合着、交织着。1993年9月至1994年1月,他进入天津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新疆班学习;1996年7月至1998年12月在自治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翻译专业学习;2006年9月至
2007年2月在中央党校新疆班学习。一路走来,学习、学习、再学习,这几乎成为斯德克生命中的一个动人旋律,一项重大工程。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由此,他开阔了眼界,形成了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必备的知识体系,掌握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乃至中国社会发展的脉动和大趋势,透视了多民族语言的奥秘,掌握了通向知识殿堂和成功大门的金钥匙。在此后多年的从政经历中,他充分地发挥和使用了这把金钥匙,他的许多重要讲话中包蕴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着风趣幽默的语言技巧。于是,一个富于亲和力和感召力的基层党的干部,一个富有思辨能力和学习力的管理者形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中等身材,红脸膛,宽阔的额头下有一双睿智而和蔼的大眼睛,操一口流利的汉语,见到老朋友总是先微笑着伸出一双温热的大手来……而翻开他的工作履历表和重要政务活动档案,你就会发现他的语言能力不仅仅是来自先天的悟性,更在于他的勤奋的学习精神,在于他执著的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而这种精神恰恰给他的事业平添了腾飞的翅膀,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全新的光影,全新的境界。
二、特殊使命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解决好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是最大的政治。因此,粮食需求旺盛始终是压在各级领导肩头的重任。而大力发展畜牧业,无疑是解决好吃饭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牛羊是节粮性草食动物,所以国家大力发展肉牛、肉羊产业,我国“九五”重点推广的十大畜牧业生产中,肉牛、肉羊的配套饲养技术成为重点之一。这也是顺应了21世纪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疆是中国四大牧业基地之一,这里草原辽阔,水资源丰富,具备较好的养殖牛羊的物质技术条件。20世纪末期,整个新疆特别是昌吉州大宗肉类食品加工和菜篮子工程就成为各级领导关注和倾力推动的重点工作。而在天山北坡这些明珠般的城市中,作为畜牧业历史悠久的昌吉市具有较好的发展畜牧业的群众基础和区位优势。科学饲养牛羊,彻底改变原始饲养方法,实行现代化科学管理,以高产优质牛羊肉投入市场,就成为昌吉市畜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期昌吉市现代农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斯德克被州党委从阜康县上户沟乡党委书记的岗位上调任昌吉市副市长后,主要分管该市的畜牧、司法和统计、审计工作。应当说,这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一项特殊任务,就是要在前无古人的背景下抒写昌吉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大文章,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压力重重、困难重重的工作;这也是州党委高瞻远瞩,从昌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科学调配人才资源的一个重要决定,也是昌吉州市干部能上能下制度的一个具体落实。对于斯德克来说,这是他一生政治生涯的重大转变,从一个牧民的后代成长为一名执掌一方事业的副市长,无疑是人生的重大转机,同时也给自己的未来拓展了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而对于昌吉市来说,斯德克的到来从表面上看是多了一名哈萨克族副市长,但是后来的日子证明,这是昌吉市农业经济尤其是畜牧业发展的一个正确的选择,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因为,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昌吉市经历了畜牧业改革发展的阵痛,经历了干旱、洪水、雪灾、蝗灾、鼠患、口蹄疫、禽流感等多种自然灾害考验。正是这位上任时年仅34岁的年轻的副市长,以勤奋务实、不懈学习、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从事这个行业的干部群众一道,想办法、出主意,深入山区和农区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抗大灾、上项目,搞体制改革、谋牧民定居、建设综合防疫体系、落实丰收计划,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凯歌,为昌吉市畜牧业和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发挥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和示范作用。生命如果跟时代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具有无限的潜力。
昌吉市总面积7964平方公里,当时可耕地110万亩,其中耕地80万亩,天然草场面积900万亩,总人口有31万人,其中牧业人口1.5万人。是一个以农业和畜牧业以及城市工商业为主要经济元素的小城市。作为天山北坡经济发展带上的排头兵、乌鲁木齐市的卫星城、后花园和菜篮子,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天然优势和巨大潜力。这对于斯德克来说,是一种干大事业的机缘,同时又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和历练。
斯德克在了解昌吉市畜牧业的现状时才知道,这个市的畜牧业发展水平当时居然排在昌吉州8县市的最后面,其他县市已经搞了近十年的牧民定居工作,而昌吉市由于没有牧民定居点,这项工作居然都没有启动。远在南部山区的阿什里乡奴儿加村尚有35户牧民自解放以来一直住在后山的山洼里。夏天,他们在山里放羊,靠出售羊羔和成羊为生;冬天,牧户家的男主人沿着冰河的冰面下山购买一些生活用品,他们几乎不与山外的世界接触。许多20多岁的哈萨克小伙子不知道拌面拉条子是啥滋味,生活十分单调、艰辛和困苦。自然是神圣伟大的,生活在这万能自然之神的庇护下本身就需要很强的能力,如果不能改变自然,就只有适应自然。
斯德克上任后,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他的勤奋好学以及敬业精神很快就表现出来。他是个注重实践经验和深入基层一线认真体察工作现场的干部,此前的多年基层工作经验让他深刻地领悟了***同志那句“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因此,他一上任就经常带着下属跑农区、牧区,深入昌吉市南部山区和郊区、农区的住户以及牧民毡房检查工作,问寒问暖,特别是他包扶的阿什里乡,更是跑了无数次,到五保户、困难户家里慰问,到乡小学慰问教职工,深入牧区草场进行生产调研。有时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他还亲自进入牛羊的圈舍观察牲畜的膘情,进到农户的猪圈和鸡舍中查看疫病防治情况。搞农业与土地打交道的人多半都是满脸尘土,一身泥水,黝黑的面孔一如土地的颜色。而搞畜牧业与牛羊猪禽打交道的人身上偶尔也会携带着这些牲畜粪便和棚圈草料的味道。斯德克经常出入这些劳动场所,同行们有时难免也会拿他身上的味道开玩笑。他听了只是自嘲地笑笑,心里倒有一种踏实感。
在工作中,他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每当工作中有所感悟,或者接触到一些新的理念和知识,他都习惯记在一个小本子上,日积月累就有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很快,他熟悉了这里的农牧业现状,更熟悉了这里的干部群众,他感到昌吉市的这些基层干部有一种朴素的情感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从而也树立了他大踏步推进工作的信心。
九十年代初期,昌吉地区自然灾害较多,特别是牧区更是受到干旱、洪水、蝗灾、雪灾的威胁。按照昌吉市委的工作要求,昌吉市畜牧业工作不仅要打好抗灾保畜的战役,更要总结经验积极推进牛羊育肥、奶牛养殖和猪禽规模化养殖,大力发展规模化、现代化养殖,提高总增率和商品率,增加市场肉食供给。牧区要重点抓好品种改良、提高母畜比例以及牧民定居、草料基地和草场建设等几项基础工作。农区要突出发展生猪生产,大力发展养猪专业户,实行专业化养猪和群众性养猪相结合,大力增加生猪饲养量。要加快牧业商品基地的建设,搞好牛羊育肥。国营牧场和国营猪场要进一步推行和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加快商品生产。国营牧场要承担城镇市场肉食供应任务。还要大力发展养禽、养兔、养鱼,全面发展养殖业。特别是在防疫体系建设上要拿出新的策略和方法,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当时的昌吉市畜牧局局长李发启对斯德克到任后的工作精神和工作状态印象深刻,他认为斯德克当时的工作压力很大,但他毕竟是昌吉州少数民族干部中一个优秀的人才,他不仅谦虚好学,而且工作尽职负责、认真仔细,具有高度的责任心。那几年,昌吉市农牧区自然灾害多发,本身就很脆弱的畜牧业基础经受不住那样的打击。斯德克一碰到下雪天、下雨天就着急、担心,他拉着畜牧局的干部赶紧往基层牧区跑,往农区跑,踏勘受灾情况,了解群众疾苦和需求,几乎没有星期天和休息日。对于牧区他很熟悉,但又似乎不很熟悉,新的工作,新的角色等待他去尽快适应,与当地干部群众融合在一起,吃透自治区和中央关于发展新疆畜牧业的精神,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高度的责任感和对百姓的同情心,让斯德克常常带着感情去工作,带着政策和法律的尺度去解决难题、难事。
有一次,斯德克与市畜牧局李发启局长及阿什里乡的领导一起到阿什里乡努尔加村后山的牧道上探查灾情。正赶上许多努尔加村的哈萨克族牧民为草场分配和当地干部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来上访。山道上围满了哈萨克族群众。斯德克副市长主动上前召集上访群众的代表,认真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反映的问题。他一边耐心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反映的情况,用哈萨克语同大家交流,一边给汉族干部当翻译。对于村民反映的问题,他能够解决的就当场拍板给予答复,不能当时解决的就记录在案,表示回去研究后力争想办法帮助解决。历时3个多小时,直到村民们满意了,散去了,他才离开。那天回来的路上,斯德克的车子有好几次被当地的哈萨克族村民拦住了,随行的人员很紧张,以为又有村民上访了,不料是当地牧民对斯德克的工作态度和解决问题的力度十分满意,要留住他给他宰羊款待。斯德克一一谢绝了。他说,只要大家把日子过好了,我比什么都高兴。
是啊,多少次了,斯德克的车子从大山深处那坎坷险峻的山道上走过时,他经常看到有牧民骑马驮着粮食和牧草从身边艰难走过,那踏踏的马蹄声和身后留下的一道道尘雾,常令他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痛楚。更有许多牧民干脆背着粮食和盐巴等生产生活物资一步步走在崎岖的山道上,汗流浃背。山道弯弯,荒沟寂寂,他为牧民们艰难的出行环境和生存条件而揪心难过。作为主管畜牧业的副市长,他决心改变这里的贫困落后面貌,为哈萨克族兄弟姐妹找到一条生路,一条健康发展的光明大道。
三、牧民定居咏叹调
昌吉市是一个哈萨克族分布较多的地区,庙尔沟乡、阿什里乡、榆树沟镇、大西渠乡等乡镇聚居了许多哈萨克族牧民群众,作为草原畜牧业的经营者,他们生产资料短缺,主要是饲草料匮乏,资金不足,观念落后,人均收入一直很低。一旦遇到自然灾害,这些地区首先会蒙受巨大损失。特别是阿什里乡情况十分特殊,这个地区的中山带很长,以老乡政府为中心,往山里的牧业点要走150公里崎岖的山道,往下面的阿魏滩草场也要走100多公里路。该乡总人口9000多人,90%以上都是哈萨克族牧民,是全市最穷的乡。单一的牧业生产,使劳动力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每家六七口人,只要一两个人就可以把羊群放好了,其余的人都吃闲饭。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面对困境,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1991年,昌吉市委市政府在综合各方面情况后,决定把阿什里乡政府搬迁到拥有4万多亩土地、草场广阔、生产条件较好的阿魏滩地区来,实现牧民下山定居。当时在阿什里乡任书记的阿纳尔也提出,把昌吉市阿魏滩地区开发成牧民定居点,那里水草饲料丰富,土地辽阔肥沃,是理想的牧民定居首选之地。但是,阿魏滩地区大部分是兵团占用的地盘,协调工作很难做,当时的市委主要领导也很想要回来这块地盘,但碍于兵地关系迟迟不好开口。最后,市委主要领导还是把这件事列入了工作计划中。1991年,昌吉市和兵团开诚布公地“交流”了一次,经过自治区的出面协调,最终把阿魏滩地区三分之一的地盘留给兵团农场使用,其余三分之二的土地归昌吉市,作为唯一的牧民定居点开发利用。
时任昌吉市委副书记的刘孝基初步作出了阿什里乡牧民定居工作规划,提出了“以牧为主,牧农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牧区工作思路,实施牧民大量搬迁下山,开展农业生产,种植草料,自行解决牲畜饲草料供应问题。规划中提出了建设中山带繁殖基地、阿魏滩万亩人工草料基地、阿什里乡中山带草场改良基地、阿魏滩万头育肥基地、千头奶牛基地、楼庄子村开发煤炭基地等发展目标,彻底走市场化道路,在山中繁殖牛羊,到山下定居点育肥。
为了促进这项工作的展开,昌吉市委选派了8个工作能力较强的乡长助理到牧区乡镇协助完成牧民定居工作指标,其中6个同志分派到阿什里乡协助工作,其余两人分别到榆树沟镇和大西渠乡开展工作。1992年元旦那天,昌吉市召开了全市的畜牧业工作大会,8名乡长助理披红戴花,被欢送下乡开展牧民定居工作。
决策形成了,阵势拉开了,关键还要选择一个得力的乡干部出面来组织牧民的搬迁定居工作。昌吉市委领导经过慎重研究,决定选派时任大西渠乡乡长的回族干部刘文彦到阿什里乡做乡党委书记,主持牧业生产和牧民定居工作。同时任命哈萨克族复转军人塔乌坎为乡长。乡领导班子配强了,牧民定居工作实施方案定好了,接下来就是具体落实了。当年10月,斯德克走马上任昌吉市主管畜牧业的副市长职位,他的到来,给即将展开的昌吉市牧民定居工作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
阿什里乡牧民定居是个大工程,也是昌吉市牧民定居的开篇之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当时,在阿魏滩地区和阿什里乡交界的地方,有一些牧民为了与兵团农场抢占地盘,曾经盖了70多间房子。现在兵地矛盾也很好地解决了,阿魏滩地区要妥善地规划经营。斯德克副市长到任后,来到牧区视察工作,他首先提出要把这些牧民们盖的已经住了四五年的房子拆掉,集中搬到阿魏滩去。但是搬迁会伤害到一些牧民的经济利益,他们不愿意,情绪很大。斯德克就耐心地和刘文彦以及畜牧局的领导一起,挨家挨户做工作,给他们讲道理,最终实现了顺利拆迁。
昌吉市委提出把乡政府搬到阿魏滩,主要是因为现在的乡政府所在地地处偏僻,不便于工作,而搬迁到山下,便于乡党委、政府开展工作,指导牧民定居,协调生产生活。迫于牧民对搬迁定居的抵触情绪,市委在乡上牧民中间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结果有75%的牧民同意把乡政府搬迁到离阿魏滩很远的原高炮营(地处仍然偏僻,不利于生产经营和政府工作)所在地。这与市委要求搬迁到阿魏滩的意图差距很大。怎么办?关键时刻,斯德克副市长出面做工作了,他首先以高度负责的政治勇气拍板定夺。他指出,从牧区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出发,乡政府一定要搬迁到阿魏滩,并安排刘文彦组织乡上干部群众连续开了两天的研究会议,讲明政策和道理,统一思想。1994年初春,经过大半个冬天的酝酿、讨论,反复做工作,阿什里乡政府搬迁工作终于启动了。那一年春天的阿魏滩草原上人欢马叫,旌旗猎猎。昌吉市上万名干部群众参加了帮助开发牧民定居点的工作,植树造林、接羔育幼和开荒种地一起展开,场面之热烈,气势之宏大,令在场的人们深受感动和鼓舞,真是昌吉市委改天换地的大手笔啊!就连曾经为乡政府搬迁闹意见的个别乡干部和牧民群众也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舒展了笑颜。
可是感动归感动,真正要是触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了,工作还是很难做。
1993年冬天,当斯德克副市长带领畜牧局、水利局的干部到阿什里乡进山找那35户久居深山的牧民群众做工作,动员他们到山下定居时,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了,许多牧民跑到山上不下来,连人都找不到,那种场面真是令人无可奈何。在这种情况下,斯德克他们只好在山里的毡房中住下,等待时机再和牧民们加强交流。入夜,斯德克走出毡包,月色如银,静静地沐浴着大山,洁白的雪地闪射着晶莹的银光,不远处传来牧羊犬的低吠以及牛羊细碎的咀嚼草料的声音。冬夜的牧区是静谧的,也是美丽的。但是,那份沉寂却直透人的心底,有种压抑和憋闷让人心里感到一丝挣扎的欲望。斯德克无心欣赏牧区冬夜的美景,他向无垠的夜空投去探询的目光,那里疏星朗月,仿佛一张清晰的图谱向他展示简单的生活。生活可以是简单的,但是生活的内涵却应该是丰富的,这大山里生活的人们也一定如此。他决定打开这群山的秘密,给寂寞的人们带去更加绚丽的生活。再次走进毡房的时候,斯德克有了一丝激动和振奋,他似乎对明天的工作有了新的章法和主意。
阿什里乡原来有五个村子组成,分别是二道水村、阿什里村、金涝坝村、阿魏滩村和奴儿加村。其中的阿魏滩村由于没有规划好,村民乱建、人畜混居现象严重。斯德克副市长了解情况后,和乡党委研究决定先把这个村整体搬迁到阿魏滩地区,重新选址建设一个规划合理的示范性牧民定居新村。这项工作从1992年全面展开,到1995年全部完成。新村建设在阿魏滩地区的800亩土地上,按照市城建部门的规划,其中400亩作为居民点建设用地,另外400亩建设养殖小区,首次实现了人畜分离的科学养殖格局。在刘文彦等乡干部的带领下,他们大干快上修通了从阿什里乡到阿魏滩定居点的路,在定居点周围植满了海棠果树,还修了22公里干渠和30多公里斗渠,以及牲畜暖圈等,仅埋置地下水管道就用去4万多元,这是阿魏滩定居点历年来投入最多,建设力度最大的一次。后来谈到阿魏滩地区大面积植树和修渠、修路的目的时,刘文彦说,主要是为了改变哈萨克族牧民不喜欢种树的传统习惯,改善这个地区的生存环境,为牧民定居“定得住”、“发展好”,打下基础。当年,阿魏滩定居点建设成为一个精品工程,吸引了远近的目光,特别是那些用戈壁石垒砌的干渠、斗渠,被作为1996年自治区“天山杯”水利示范精品工程迎接各地代表的参观学习。昌吉市委、市政府为了大力支持阿什里乡牧民搬迁和定居点建设,把昌吉市义务植树活动基地改到了阿魏滩地区,从1992年10月开始进入植树基地,连续五年,到1997年4月结束,每年两季的植树造林活动,把阿魏滩变成了绿树成荫的福地、宝地,五年围绕着定居点共义务植树4000多亩。
阿魏滩地区过去只种植苜蓿,自从阿什里定居点搬到这里后,牧民们开始学习种植制种瓜、玉米、棉花、小麦、番茄等农作物,并且产量很高,玉米亩产达到700多公斤,小麦亩产达到400公斤。就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来视察时都啧啧赞叹,惊异于阿魏滩的巨变。当年阿什里人提出的口号“苦干三年,变个绿洲滩”的愿望实现了。这个巨变来自于昌吉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来自于斯德克副市长的坚强领导和倾力推进,来自于刘文彦等基层干部群众的带头苦干。
1997年深秋,由于百年不遇的干旱,昌吉市山区草场中山带没有草,牧区牲畜过冬成了严峻的问题。斯德克副市长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积极听取专家和州市主要领导的意见,果断行动,将近10万(头)只牛羊实施大规模向北沙窝草场转移。同时,深入农区做工作,动员广大农户向牧区捐草料,安排乡镇对口支援牧区安全过冬度春。那时,只见通往山区的道路上一车车牧草迤逦而行,场面极为壮观。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到来时都看到某种忧患。经过一个秋天和冬天的艰苦努力,昌吉市的大部分牧区牛羊得以安全过冬,为来年的生产打好了基础。
正是这样的自然灾害,让领导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把牧民群众从山上尽快搬迁到农区里来,尽快实现牧民定居,是畜牧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任务紧迫。而事实上,牧民定居工作从一开始就并不顺利。曾经在昌吉市畜牧局主持工作的张振海局长介绍说,主要是用于牧民定居的资金不足,定居点基本建设跟不上,牧民搬迁后没法从事生产,他们不会种地,也不会经营,难以摆脱贫困,有的甚至生活不下去。所以。许多牧民搬到定居点后不久,又回到山里去放羊了。
显然,光靠动员还不行,还要拿出具体的措施,让牧民走出大山,真正能定居下来,并且增收致富。此后,在斯德克的提议和主持下,昌吉市的牧民定居工作有了新的思路,新的发展。在实施庙尔沟乡牧民定居工作中,昌吉市在该乡的阿克奇村新增了一个定居点,并打破行政界限,从榆树沟镇牧业队调配了6000亩土地给老龙河草场,让阿克奇村的牧民去学习耕种。在这个定居点上新打了一口机井,架设了电线,盖起了简易的小房子以及羊圈,给每户定居的牧民人均5亩地。就是这样,牧民还是不愿意下山定居。斯德克利用一个冬天的时间多次和相关部门领导一起做牧民的思想工作,深入牧民家里讲解定居的好处以及政府帮助定居的具体措施,除了在观念上引导他们向前看,还在实际利益方面让他们看到实惠。牧民的心终于被说动了,当年就有130户牧民下山到阿克奇村实现了定居。斯德克多次走进牧民的定居新家,摸着他们热乎乎的火墙,看着他们崭新的祥和的生活,笑得合不拢嘴。他的心和这牧民新居一样是明亮的、温暖的。新生活暖在牧民的家里,也暖在斯德克的心上。
现在,阿克奇村定居牧民有300多户,另外还有二道水的呼拉根村、榆树沟镇的和谐一村、大西渠乡的和谐二村定居点。这些牧民新村都成功实现了“五通一平”,保证定居点通电、通水、通路、通邮,教育和医疗条件大为改观。定居牧民人均有6亩水浇地,山上还有自己的草场。除了种地的收入,他们还解决了草料问题,保障了山上的牛羊饲草料供应,并且自己养羊自己销售,把从前交给二道贩子的市场这一块利润也收入囊中。他们不但生活稳定,还学会了种地和经营,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山上那些没有下来定居的牧民经过十几年发展的对比看到了定居的好处,如今也主动找到市里和畜牧部门领导要求下山定居了。他们的观念得到了很大的转变。从1991年到2000年,昌吉市牧民定居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主要得益于昌吉市委和斯德克提出的“先生产、后生活”的牧民定居工作新思路和理念,把生产的问题解决好了,牧民看到了增收的希望和保障,思想问题解决了,自然就会下山定居了。
那几年,昌吉市牧民定居工作开展起来很困难,主要是资金不足,许多基础建设无法开展。1992年,市财政用于牧民定居工作的资金只有从“三提五统”中补充的区区2000元钱。1997年和1998年,昌吉市也只有财政的200万元资金用于定居全盘工作的支付,没有其他资金来源,所以牧民定居工作举步维艰。
如今,牧民定居的资金增加了,除了市财政还有国家的项目投资、援疆资金等等。现在,走进昌吉市牧民新村,宽展明亮的新居,甘甜的自来水,明亮的电灯,还有***、电视,甚至还有冰箱和洗衣机,几乎所有电器设施一应俱全。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亦农亦牧成为牧民增收之路的“两条腿”。牧民定居工作打开了全新的局面,让牧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他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我们哈萨克族群众真是太好了!
四、爱学习敢负责的副市长
斯德克有酒量,但他喝酒从不过量,能够很好地把握住自己。他喝酒,有时主要是为了和畜牧系统的干部们主动交朋友,倾听他们的看法和主张,摸清他们的所喜、所忧。闲暇时,斯德克也会拉着他们的手亲切地喝两杯交心酒,情绪好时,还会和大家一起跳一段哈萨克舞蹈,完全融入集体的和谐气氛中,融入到干部群众中间。他机智幽默的语言,洒脱随和的言笑,常常给大家一种放松和平易近人的感觉。
斯德克经常向从事畜牧行业的老领导和畜牧专家请教畜牧业方面的相关知识,经常和基层干部一道开会探讨畜牧业的发展思路、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他的谦逊、好学、从善如流和接受新事物的勇气与敏感度,给同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办公室书架上摆满了政治经济理论和与畜牧业发展有关的书籍,还有关于民族宗教理论和中国历史方面的书籍。这些书他经常翻动,还常常做一点读书笔记。他从不玩游戏、从不打牌,一有时间就是读书,干部们到办公室找他谈工作,经常看到他在专心读书。他就是这样一个爱学习的人,脑子里装着工作,心里记挂着农牧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昌吉市畜牧局当过多年局长的王建军谈起斯德克的学习精神,由衷地佩服。他说斯德克喜欢用汉语写日记,还喜欢搜集报刊杂志上关于党的方针政策以及畜牧业改革发展方面的资料,日子长了,竟能写出洋洋洒洒的理论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尤其是他通过自己的长期积累和研究,居然自己编写了两本《畜牧业实用技术》和《种植业实用技术》的小册子,里面收集了大量关于养殖小区建设、奶牛产奶量控制、奶牛饲养以及农业种植和管理等方面专业性很强的知识。他把小册子印发给各乡镇养殖大户作为参考,不收一分钱,受到大家的欢迎。而他自己却说,这些年自己一个劲儿地把牧民朋友们从山上往山下撵,可能让一些牧民朋友受了损失,我做这点小事,也算是一点补偿吧。一颗金子般闪亮的心,一颗充满了关怀和友情的善良之心,就这样温暖了千万个家庭,给他们带来了福祉,带来了好运气。
1997年,农业部将昌吉市列为国家牧区开发示范工程项目实施点。昌吉市立即成立了该项目的实施小组,马明成市长任组长,斯德克副市长任副组长,主抓工作落实。该项目组又成立了五个技术实施小组,分别是草原畜牧业、农区畜牧业、城郊畜牧业、良种繁育和科技培训示范项目技术小组。那几年,昌吉市农区和郊区畜牧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以“三贮一化”和塑料暖圈建设为重点的畜牧业先进生产技术得到了全面推广,以郊区和农区养殖育肥为重点的养殖育肥业创历史最好成绩,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牧区的畜牧业发展缓慢,经济落后,发展不平衡。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牧区经济产业结构单一,畜牧业比重较大,种植业不发达,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生产设施陈旧落后,牲畜配种站、药浴池等设施亟待改进,农田基本设施老化,农牧业机械化水平低;牧民定居的比例很低,定居质量标准不高,距离“三通、四有、无配套”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有55%的牧民还延续着靠天养畜的传统生产方式;牧民人均收入很低,人均比农区低1359元,全市的贫困人口大多在牧区;资金不足,草场改良和建设进展缓慢,草场退化严重。
斯德克带领项目组成员认真分析了昌吉市当时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昌吉市辖7个乡(两个牧业乡)、三个镇、四个办事处、一个国营牧场、一个国营园艺场。1996年工农业总产值10.09亿元,畜牧业产值9002万元,占大农业产值的21%,居全州第一。牲畜饲养量56.9万头,存栏40.5万头,商品率42.2%,出栏率46%。应当说增长明显,潜力很大。为了把昌吉市牧区开发示范工程建设好,斯德克多次组织工程小组成员深入项目实施地牛圈子湖地区考察。这个项目总投资442万元,其中中央投入150万元,自治区投入90万元,州市配套和地方自筹202万元,计划到1999年全部建成。他们在实地考察评估的基础上确立了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发展牧业为主,草业先行,加强基础建设,强化服务功能”。一是要充分发挥新疆细毛羊的品种优势,巩固完善细毛羊基地。在阿什里乡建设一座120平方米的人工授精站,对新疆细毛羊进行提纯复壮;建设塑料暖圈150座,争取早冬羔生产;建设150个“三贮一化”池。二是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良种繁育体系和牲畜疫病防治体系。三是加快牧民定居和饲草料基地建设,包括打井、修防渗渠、围栏改良草场、建种子基地等。四是发挥市草原站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草原监理、饲料监督体系。这项工程实施后,可以改变牧民靠天养畜的经营方式,建立巩固的饲草料基地,改变“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的被动局面,增强牧业生产抗灾减灾的能力。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牧民定居配套工程得到完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转变,思想进一步解放,牧民素质得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观。这个项目的名字叫“牛圈子湖草料基地建设项目”。为此,昌吉市成立了以来景刚为组长和王玉生、斯德克为副组长的昌吉市牧民定居点草料基地综合开发工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这个项目,以饲草料基地开发建设为中心,以牧民定居为突破口,促进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他们采取打破乡镇行政区域界限的办法,以集中定居为主,分散定居和插花定居相结合,加大定居力度,建设开发了牛圈子湖和阿魏滩两个牧民定居草料基地。在牛圈子湖打了5眼井,架设11公里高压和低压电线路,开发饲料基地3500亩,当年种植1850亩,定居牧民69户;阿魏滩基地新修引水渠4.6公里,开发饲草料基地4400亩,修路4公里,铺设管道4.6公里,牧民定居84户。
在这个过程中,在领导小组的协调下,加强了对牧区定居点的技术服务工作,重点抓了牛的品种改良和羊的冬羔生产及秸秆“三贮一化”加工工作,加强了项目管理和畜牧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由此,该市被农业部和国家农业综合办公室列为1998至2000年国家级秸秆养羊示范县项目,总投资2695.5万元。同时又争取到国家牧区开发示范工程项目。
发展畜牧业最大的危险来自于随时可能爆发的各种牲畜疫病,历史的经验证明,疫病可以造成一个物种的灭绝,对于畜牧业这个产业的打击也是巨大的,红红火火的养殖业有时因为一场瘟疫就会备受重创,灰飞烟灭。
1998年和1999年,昌吉市爆发牲畜口蹄疫病和禽流感疫情。口蹄疫是(FMDV)A(AIV)A这两种疫病危害大、蔓延快,给昌吉市畜牧业发展和老百姓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斯德克作为主管畜牧业的副市长,对于快速及时地扑灭疫病有着第一责任。他感到责任重大,压力巨大。而面对这两种输入性病毒,斯德克没有现成的经验,他首先面临的是要很快地学习掌握这两种疫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措施,指挥全市畜牧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农牧民、养殖户快速、科学地扑灭疫病,做好食品安全防范。这是当时昌吉市的社会热点,也是昌吉市整个畜牧部门的工作重点。
斯德克认真谦虚地向畜牧局资深专家询问口蹄疫和禽流感的发病机理、危害性以及防治措施,从报刊杂志和相关文件上认真学习国家针对这些疫情下达的处置政策和对养殖户的补偿办法。他始终站在政治大局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大局的高度审视自己的工作。不懂就问,甚至不耻下问。作为处置牲畜疫情的第一责任人,他总是第一个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到达疫情爆发的现场,采取简单的防护措施之后,就进入现场亲自了解牲畜疫病蔓延情况,现场指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严控疫病扩散,千方百计耐心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对于已经发病的牲畜和可能被感染的牲畜进行紧急处置,宰割和掩埋消毒。
1998年,昌吉市榆树沟镇前进五队有一户农民家里饲养的羊群发生了口蹄疫疫情。斯德克闻讯立即赶赴现场组织处理。按照国家对口蹄疫疫情的处置技术要求,必须要把染病牲畜的同群系杀掉掩埋,清除感染源。而杀掉100多只羊,国家只给30%的补偿,对于不太了解疫病危害而又不太富裕的农牧民来说是很难的一件事。当时他们纷纷出来阻拦,要求留下那些可能染病的羊群。但是留下这些羊,就可能导致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就会给昌吉市畜牧业生产带来更大的隐患或损失。在斯德克和畜牧专家的耐心劝说和讲解之后,这些村民们还是从大局出发,忍痛同意捕杀了那些牲畜,并做了掩埋消毒处理。斯德克再三对农牧民的付出和理解表示感谢。
如果没有对政策的准确把握,没有对牲畜疫病知识的储备和深入学习,作为一名与农牧民群众有着深厚感情的主管领导,他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昌吉市畜牧业这些年能够高速、科学、可持续发展,与全市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牲畜防疫体系建设分不开。而斯德克正是这个防疫体系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和组织实施者。在昌吉市乃至全新疆,诸如口蹄疫、禽流感这样的危害严重、人畜共患的疫病感染源有时来路不明,有时是输入性的,感染源来自外地,有时却是突然爆发,搞不清楚发病的原因。而流通环节的管理漏洞正是这些疫病流入的原因。所以,1997年,斯德克在昌吉市畜牧业工作会议上强调,全市的牲畜疫病防治工作要坚持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实行“双统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强化管理,堵塞疫病流入的渠道。
所谓“双统管理”,就是统一收费,统一防疫。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防疫落实不留死角,防疫力度大、覆盖面广、效果好。1997年,昌吉市各类防疫注射690000头次,门诊治疗各类病畜65000头次,市场活畜检疫马2560匹,牛8390头,羊865830只,猪19000口,禽49800只,屠宰检疫89360头(只);市场肉类检疫牛羊肉2364.2吨,加上其他畜禽共计5002.7吨。在防疫工作中,昌吉市对兽医人员实行定人员、定区域、定牲畜、定防疫、定收费的”五定“目标管理责任制。所以,那一年全市防疫工作进度快、密度大、质量好,取得了防疫减灾的胜利。
随着昌吉市畜牧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防疫体系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就是要从市场环节入手,做好流通领域的防疫工作,很好地为畜牧业发展保驾护航。所以,在斯德克的提议和支持下,昌吉市有了全疆第一家家禽屠宰厂。这是在斯德克直接领导下走出的防疫体系建设的重要一步,他协调贷款1000多万元,在市畜牧局长王建军等领导的具体实施下,建成具有挂鸡、放血、屠宰、清洁作业的科学规范家禽屠宰作业流水线。这是昌吉市积极主动落实国家畜牧业防疫体系建设政策的具体行动,也是重视学习的斯德克和他的同行们的得意之笔。当时,全疆十六个地州都派人来参观考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做法得到了自治区畜牧厅的高度评价。此后不久,昌吉市实现了牛羊、生猪、家禽的集中定点屠宰和检疫。严格杜绝病死畜禽在市场上销售,改善了昌吉市食品安全状况。
但是,善意的事业并不是一开始都能被所有的人理解和支持的。当时,有的市民就不太理解集中定点屠宰这件事,特别是一些鸡贩子还到州市领导那里上访告状,以经营不方便等理由反对集中定点屠宰。昌吉市的主要领导就给这些鸡贩子讲国家政策,讲这样做的道理和好处,做了一些说服教育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有一个小插曲,足以反映当时工作的难度:一次,有几个鸡贩子在州领导接待上访日到一名坐班领导那里对昌吉市家禽集中定点屠宰提意见,不料这名州领导不了解情况,看到这么多人反应激烈,就在没有调查研究的情况下批示关闭昌吉市定点屠宰厂。消息传到昌吉市,情急之下,斯德克召集工商、税务等部门领导到屠宰厂现场办公。大家一起参观了屠宰厂科学合理、卫生清洁的流水线作业,又听取了斯德克和市畜牧局领导关于建立集中定点屠宰厂的好处和必要性,以及国务院对防疫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大家这才形成了共识,充分理解和肯定了这个做法。那位领导也主动撤消了关于关闭屠宰厂的批示。
1999年,在斯德克和市畜牧局的努力推动下,昌吉市牲畜疫情测报站也建立起来,对全市的疫病动态进行全方位跟踪。自治区畜牧厅和农业部领导高度重视,曾多次来昌吉市调研,对昌吉市防疫体系建设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昌吉市在防疫体系建设中从预防、检测、控制到落实防疫补偿政策都及时到位,走在了全疆的前头,成效显著。
1999年,全疆畜牧兽医防疫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昌吉市召开,来自全疆的畜牧战线代表纷纷走进昌吉市的养殖小区、畜禽检疫点、屠宰厂参观、考察、取经。一时间,掀起了昌吉市畜禽防疫工作的新高潮。
斯德克在长期主持畜牧业工作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规律性的东西,那就是工作要做在前头,始终掌握主动性,而不是被动地“堵窟窿”。他具有一种超前意识。每到春天,他就早早安排好防疫工作,召集乡镇干部和部门领导,明确责任目标,落实防疫措施,包括一些工作细节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比如各个乡镇兽医站人员和技术设备的配备情况,动物医药的筹备情况,对于牲畜疫病的预防注射落实情况等等。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之下,昌吉市牲畜防疫工作卓有成效,自1999年以来,由于该市防疫体系建设措施到位,组织得力,再也没有发生过口蹄疫传染病,成功地堵住了这种病大面积流入的渠道。
正是因为斯德克和昌吉市畜牧部门领导们顶着压力大干快上的决心和行动,才换来了昌吉市畜牧业防疫工作的崭新局面,换来了科学、有序的发展。
现在,昌吉市的畜禽屠宰全部纳入定点屠宰管理,基本杜绝了私屠滥宰。市民们养成了到超市买鸡看检疫印章的习惯,养成了对不合格肉食品严格监督的好风气。健康安全的食品消费环境正在形成。昌吉市的畜牧业发展也走在了全疆的前头,建立了全疆第一流的畜禽生产基地、种禽基地、肉羊基地、饲料基地、奶牛基地等,成为全疆规模化养殖、现代化经营、防疫体系建设完备的示范性窗口。
五、一场畜牧业产业化的攻坚战
1997年2月28日,斯德克主持召开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昌吉市实施畜牧业产业化示范项目问题。
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在重大决策之前不轻易表态,而是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他集思广益之后,再提出自己的看法,最终形成较为科学的结论。
大家分析后认为,昌吉市的畜牧业特点表现在草原畜牧业、农区畜牧业和城郊畜牧业并存的发展格局。由于草原畜牧业发展潜力不大,而且草原自然灾害频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牧民的市场观念落后,经营能力不足,对于发展畜牧业极为不利。相反,农区和郊区发展畜牧业的潜力巨大,这里草料丰富,农民养殖积极性高,有养殖经验和资金的基础,经营能力强,市场观念深入,致富愿望强烈,因此必须把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的重点放在农区和郊区,走牧农结合的路子,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养殖。
斯德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他表示同意。于是确定了实施畜牧业产业化示范项目的主要工作方向和内容,就是实施以改善牧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促进牧区生产方式转变。具体内容包括草原建设、牧民定居、牲畜疫病防治、牲畜品种改良和牧区服务体系建设等。
会后,他带领畜牧局的领导深入农区和郊区,深入农户考察养殖专业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像养牛大户路玉忠、安永昌、单金华的牛圈、养猪大户范建新的猪圈、养羊大户努尔的羊圈,养鸡大户马秀珍的鸡舍,他们都反复去过多次。斯德克认真听取养殖大户的发展愿望以及遇到的困难,代表政府表示对他们的事业给予支持和鼓励。回来后,斯德克积极为他们协调贷款,批饲草料基地,组织科技人员给他们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他们理清发展和经营思路。
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昌吉市掀起了第一拨规模化养殖的热潮,涌现了一大批养殖规模大、经营规范科学、市场化营销势头良好的养殖大户。当时的王乐泉书记曾经一年内三次视察昌吉市畜牧业的规模化养殖,给予了高度评价。南北疆及内地许多地州的干部、专家学者和养殖大户都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取经。一时间,昌吉的宾馆和酒店接待前来参观的客人爆满。养牛热、养羊热在昌吉市迅速升温,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斯德克副市长和畜牧局的领导一起,趁热打铁,积极为养殖大户协调贷款,要求草原站和兽医站为他们做好技术服务。这种“抓大带小”的策略很快见到了实效,昌吉市小型养殖业遍地开花,给农牧民增收带来了很大的推动力,也为后来的畜牧业加快发展打下了基础。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昌吉市老城区的许多回族群众靠养殖奶牛挤奶到市面上换点补贴家用的零钱。有时牛奶多了,卖不掉,又没有企业收购,只好将多余变质的牛奶倒掉。这是很长时间困扰着昌吉市奶牛养殖户的问题。1993年,昌吉市畜牧局针对这个问题研究建立了一个以做酸奶为主的小型乳品厂,收购奶农多余的散装牛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奶农卖奶难的问题。然而,随着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卖奶难的矛盾日益突出,却苦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到了1998年,在亚中商城做面包生意的个体户李玉琥正是事业起步阶段。他思路活跃,敢于尝试新的经营项目。他跑到内地许多城市考察,看到人家蒙牛奶业、伊力奶业兴起,正在大张旗鼓地搞牛奶加工生产销售,获利不菲,自己也就动起了脑筋。他回来后找到市畜牧局局长张振海谈了自己的想法,说要创办一家加工牛奶的企业。正是瞌睡遇见枕头,张振海局长立即把李玉琥的这个想法报告了正在为建立奶业龙头企业伤脑筋的副市长斯德克。斯德克大呼:“好得很吗!让他赶紧筹备,搞市场调研,这件事一定要做起来!”
在斯德克副市长的积极鼓励、支持和帮助下,李玉琥加紧了市场调研。张振海局长陪同他一起踏着初春的泥泞走访了昌吉市区和城郊的许多奶牛养殖户,了解了他们的想法和养奶牛的积极性,掌握了昌吉市的奶源数据,认为当下是创办一家加工牛奶企业的好时机了。
说干就干。斯德克副市长亲自出面策划,向国家申报这个项目,政府负责给李玉琥批建企业的地皮,并给这个即将诞生的企业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麦趣尔乳业”,开始了建厂筹备工作。斯德克和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动员昌吉各县市奶站和养殖户为这个企业提供奶源,他们甚至跑到五家渠和五一农场去组织奶源,支持麦趣尔乳业一期工程的开工投产。斯德克还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为麦趣尔提供周转资金,为麦趣尔的建设发展出力献策,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很快,袋装的麦趣尔纯牛奶和酸奶走上了昌吉乃至全疆市场,并远销到了甘肃、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每逢佳节,许多昌吉市民都会拎着麦趣尔牛奶走亲访友。食用安全可靠又时尚的牛奶,一时成为昌吉市民中间的一道消费风景线,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标志着昌吉市结束了散奶主宰市场的历史,开启了现代化生产经营牛奶制品的新时代。
此后,一呼百应。在麦趣尔乳业的示范效应带动下,新欧奶业上马。不久,西域春、维维奶业、哇哈哈奶业等一批牛奶加工企业纷纷登陆昌吉市场。这些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凸显出来,带动了昌吉市及周边县市的奶牛养殖业发展,昌吉市奶牛饲养的数量激增,奶源滚滚而来。尽管不久之后,企业与奶农之间有过多次利益之争的碰撞,鲜奶价格波动较大,但是,昌吉市的奶牛养殖还是让奶农增收了,让企业发展了,让昌吉市的养牛业和现代畜牧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在90年代末期,形成了草原畜牧业提供羊羔和成品羊、城郊开展育肥养殖、农区开展猪禽和牛羊育肥的崭新格局。与此同时,斯德克还负责昌吉市的家禽业与养猪业龙头企业的扶植和培育。像昌吉市全疆第一家家禽育种总场(祖代鸡场)和范建新生猪养殖基地,都是斯德克常去考察调研的联系点。1995年通过申报国家项目建立起来的昌吉市祖代鸡场,是斯德克一手扶植起来的疆内当时最大的种禽场。但是由于后续经营资金不足和管理不善,企业走向了资不抵债而破产的结局。在这之前,斯德克曾多次召开办公会议,全力帮扶这家企业渡过难关。许多人还记得,1998年8月24日,斯德克在昌吉家禽育种总场主持召开解决该场经营困难问题的办公会议。会议现场气氛凝重。该场自1995年8月建成投产以来,经营一直十分困难,主要是债务负担沉重,周转资金不足。斯德克听取了企业对经营现状的汇报后,现场协调金融、财政、畜牧等部门帮扶企业渡过难关。一方面要求总场管理好自己的生产经营和资产,另一方面动员要求市农行设法贷款150万元用于解决该企业的流动资金问题,现场还成立了该场目标管理领导小组,协调筹措资金,完善内部管理,抓好生产经营。然而,辛勤的工作并没有挽回企业走向破产倒闭的命运。
在这家企业改制破产的运作过程中,斯德克亲临现场,严格按照破产程序组织实施,妥善处理了在鸡场工作过的170多名工作人员的资金补偿和工龄买断问题,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在处理祖代鸡场破产的过程中,斯德克积累了经验。此后,在处理昌吉市庙尔沟牧场撤场建乡和红沟牧场撤场建村的改制工作中,也做得恰当到位,不留后患。
庙尔沟牧场是解放初期建立起来的公私合营的牧场,人员成分复杂,其中的一些牧民还享受着国家的工资待遇,改制会影响到这些牧民的利益,当时许多牧民以上访的形式,表达对改制工作的抵触情绪。斯德克处变不惊,面对复杂的工作局面,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他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妥善解决了牧场职工的待遇问题,实施了工龄买断;对于牧场的干部,按照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给于妥善解决,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他们的利益,成功完成了牧场的改制工作。
红沟牧场是原来昌吉市食品公司遗留下来的一个牧场,里面的职工许多都是原来食品公司的员工。改制过程中,为了确保他们的生活出路和个人利益不受侵害,斯德克积极协调把他们其中的一些人员安排到市园林局继续工作,有些就根据他们的意愿,采取工龄买断的方式予以解决。将牧场的牲畜作价归户饲养。与斯德克一同进行改制工作的王建军说,这项工作关键是要耐心细致,做好大量的政策解释和思想教育工作,同时要积极想办法保护改制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给以出路。为了解决好红沟牧场的改制问题,斯德克他们多次召开办公会议,反复对牧场员工讲解政策要求,多次征求他们的意见,直到达成一致,才作出最后的决定。实践证明,这两个牧场的改制工作是建立在“以人为本”思想基础上的一个成功范例(虽然当时还没有提出这个执政理念),因此没有产生不利的影响,也没有留下上访的后遗症。对于维护昌吉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正是因为有了斯德克这样勤勉、细致、头脑清晰、落实有力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才有了昌吉市上世纪90年代畜牧业产业化的风生水起,才有了昌吉市农牧业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稳定推进。那一场场优势企业开工剪彩礼炮齐鸣的胜景,那一个个交流沟通解难释惑的办公会议,无不记载着一名普通市长寄情改革发展、造福人民大众的拳拳之心,公义之举。
六、草原啊,草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描绘草原生命力的著名诗句。然而,现实中的草原是脆弱的,有时甚至是不堪一击的。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昌吉市山区草场超载放牧严重,草原建设保护措施不足,滥垦、乱挖、乱占草场现象严重。这给草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斯德克除了畜牧业工作,还负责全市的“二五”普法工作,其中对于贯彻落实《草原法》、《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国家法律,就是他的重要职责之一。
1995年底,经过自治区和昌吉州草原监理部门批准,昌吉市建立了3个乡级草原监理所,配备县乡级草原监理员35人,并成立了宣传小组,宣传“二五”普法的主要内容。在斯德克的主持推动下,昌吉市确定了“义务种草周”活动,将草原法宣传月活动推向高潮。同时开展了草场有偿承包经营。从1994年初,昌吉市就开展分户划分草场试点工作。1994年底草场发证到户在全市铺开。个别建档的牧民还发了卡片。把草场的依法使用落实到户,调动了使用者保护利用草原、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昌吉牧场、红沟牧场、大西渠乡的牧民们积极投资投劳进行治蝗灭鼠,保护草原。
斯德克多次深入草场调查研究,实地检查处理了多起违反草原法规的案件,解决了一些多年未解决的草场纠纷。有一次,老龙河定居点牧民与昌吉监狱发生了草场使用纠纷,斯德克带领司法局、草原站等相关部门领导亲自到发生纠纷的现场实地调查,最终通过长时间大量的思想说服和法制宣传工作,平息了双方的怨气,使矛盾得到很好地化解。
1995年,昌吉市绿宝公司等三家企业未经许可擅自在城郊牧场凉州滩开垦草场。昌吉市草原监理站接报后立即报告了斯德克副市长。斯德克立即带领草原站和城郊办的领导敢到事发现场,通过法律宣传和说服教育,成功制止了这起破坏草场事件。
那几年,牧民因为草场使用和划分引起的纠纷很多,有时许多牧民结队来到昌吉市政府斯德克副市长的办公室,要求现场解决问题。斯德克就耐心地用哈萨克语与他们亲切交谈,了解情况,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化解工作。斯德克在昌吉市工作的8年中,昌吉市牧区没有因为草场纠纷等问题而酿成大的上访事件或刑事案件,维护了牧区的和谐安宁。这与斯德克和司法局干部职工的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1995年,通过不懈的努力,昌吉市的畜牧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被自治区评为万吨肉县,全市养殖专业户达到3416户,初步建成59个养殖开发小区,永久性棚圈3800多座。一个产业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养殖模式已具雏形。 1995年昌吉市长目标管理责任制中明确,斯德克副市长主管的畜牧业牲畜年末存栏达到37万头(只),占到比十一五同期增长3.9%;肉类总产量1.1万吨,同比十一五增长79%;商品率达到50%,牧民定居100户,改良草场8万亩;审计处理决定的合法合理率99%以上;抓好统计社会化服务工作;抓好昌吉祖代鸡场的筹建、施工和投产工作。
斯德克所分管的司法局为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专业法”学习高潮,抓了五个单位的依法治理试点工作;抓了法律服务建设工作;完善民间调解机制,努力使标准化调委会达标率实现80%,认真贯彻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人民调解工作方针,使调解成功率达到90%。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矛盾的多元化倾向显现出来,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各类刑事案件和大要案发案率呈上升趋势。作为分管二五普法工作的斯德克副市长,以《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贯彻落实为抓手,抓好全市的普法宣传教育。当年,斯德克成为二五普法考核验收小组组长,将二五普法考核验收和1995年统计法落实情况大检查结合起来进行,深入了解掌握了该市五年来的统计法制度宣传情况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对法律的熟悉和应用情况。经过斯德克的深入细致的工作落实,使昌吉市的法制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在1996年3月18日的全市畜牧业工作会议上,斯德克高度评价这次大会的意义,称其是“誓师大会、动员大会、鼓劲加压的大会和共谋发展的大会”。斯德克要求全市广大农牧民把思想统一到发展畜牧业、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来,发挥广大农村干部、党团员、养殖专业户的力量,学先进、学典型、促发展。他呼吁广大农牧民彻底转变过去“养牛羊为过年,养鸡生蛋换零钱”的落后意识,破除“畜牧业是家庭副业”的旧观念,把畜牧业放在与种植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经营。他要求全市各相关部门和乡、镇、村结合“九五”计划,体现大目标、大决心、大气魄,层层***落实畜牧业发展任务,落实到每家每户,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责任制度,加强督促检查,抓好落实。
斯德克指出,发展好昌吉的畜牧业,重点在于产业化,在于学习好山东经验,要结合昌吉市粮食多,饲料秸秆丰富的优势,面向大市场、大经贸,创大业、干大事、争一流。首先要抓好龙头,辐射带动全市乃至全州的集畜禽、繁殖、饲料供应、集中屠宰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企业集团,以点带面,形成千家万户分散饲养、养殖大户和基地养殖这三个层面的共同发展和个体、私营、股份合作、集体、国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尽快建立和完善养殖业生产小区,搞好养殖小区的配套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规模养殖,积极扶植一批养殖大户,树立典型,特别是种养加产供销结合的典型,加强技术服务,狠抓技术措施落实,抓好牲畜品种改良、饲草料加工、疫病防治等技术措施推广落实。要求市乡两级畜牧部门和技术人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质量。
他要求全市畜牧业工作要以科技为先导,努力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力引进畜禽新品种,提高畜禽品种良种化比例,积极采用人工授精,全面推进畜禽品种改良工作。要求抓好畜禽疫病防治,推广氨化、青贮、微贮饲草先进技术,加强农区秸秆加工利用,大力发展秸秆养畜,实现“以种代养、种养结合、牧农结合”的发展格局。
李发启说,那几年,在办公室,斯德克经常研究国家发展畜牧业的方针政策,研究昌吉市气候变化的规律,掌握畜牧业的动态。他几乎每周都要下基层,到牧区和农区作思想动员和规模养殖发动工作。有时赶上下雨下雪山路不好走,或者不通汽车的牧道,斯德克就到乡政府的马号牵出马匹,和畜牧局的领导一同骑马上山考察。像阿什里的努尔加村牧道、二道水村牧道等崎岖山路,有时连马都骑不成,许多人都不敢走,因为地势险要,很危险。但是斯德克和刘文彦他们去过,而且不止一两次。艰苦的行程,牧民们简单贫寒的生活,唤醒了斯德克和县乡干部们的忧患意识,觉得不为牧民们做点事,不改变山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就是自己的失职。他们更加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投入了工作。
而大自然仿佛就是要跟人作对似的,用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害向人类发起了挑战。说起1996年春季的那场雪灾,许多人都记忆犹新。那年降雪大,牧区乡镇积雪有一尺多厚,牲畜饲草料短缺,许多牛羊见到一星半点的草棍都要争抢着吃进肚里。严重的雪灾引起了自治区和***中央的高度重视,新疆新闻联播及中央电视台都连续报道了那场北疆地区危害严重的雪灾。这一年的入冬前,全市就积极动员农牧民抓紧草料储备和加工工作,牧区各乡场改变了过去“等、靠、要”的思想,自力更生,收集储备定居区自产的饲草料,为越冬做准备。入冬后,情况比预想的要严重得多。针对各草场积雪厚、天气寒冷的情况,市计划、粮食、畜牧部门先后向牧区供应平价饲料700吨。市政府组织畜牧、计划等部门前往牧区现场办公,动员农区乡镇对口支援牧区饲草1000吨、饲料5吨、粉碎机10台,大大降低了灾害的程度。全年完成了14种疫苗注射,给54万头(只)牲畜注射了疫苗,防疫密度达到95%。门诊治疗牲畜5万头次。
斯德克副市长带领相关部门领导积极落实市委的指示精神,冲在抗灾一线,他们动员农区向牧区支援饲草,又和市委主要领导一起积极为牧区协调平价饲料,安排市财政投入资金购买饲草粉碎机送往牧区,有力地抑制了牲畜病死率上升的灾情,使得农牧区度过了漫漫春寒。到当年的“五一”节前,全市仔畜成活207836头(只),死亡4225(头)只,成活率98.7%;成畜保活率99.3%,取得了抗灾保畜的决定性胜利。
正是祸不单行,当年7月,昌吉山区又爆发大洪水,牧区大部分乡村受灾严重,洪水冲毁桥梁85座,牧道93公里,中山带和后山105公里的牧道被不同程度地冲毁,1350亩农区饲草料基地受灾。斯德克又带领畜牧、水利、交通系统干部职工发扬连续作战的奋斗精神,迎着困难上,为牧区加紧修路、运送粮草,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在草原上,即使我们什么都没有了,至少我们还有勇气。这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有了勇气就可以战胜一切,获得新生。
为了巩固抗灾保畜成果,积累并推广发展畜牧业的经验,斯德克号召大家强化秸秆的加工利用,并把秸秆利用作为硬指标***到村组,使秸秆利用率提升到60%以上。同时,加强了草原建设。那一年春天,昌吉市北沙窝草场爆发了严重的鼠害,在市委和斯德克副市长的领导下,全市农牧区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灭鼠活动,实施面积达10万亩。与此同时,市委狠抓养殖专业大户的发动和扶持工作,为大户协调解决了250万元的养殖贷款和200吨平价饲料,并积极动员组织农牧民做好了剪羊毛和羊群转场工作。这一年,昌吉市通过积极艰苦的工作,上下团结一心,克服了春季大风雪、鼠害、狼害、低温、洪水等自然灾害,成功完成了接羔育幼工作,上半年繁殖成活子畜22.67万头(只),成活率98%,牲畜最高饲养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56.5万头(只),全市上半年肉食总产量达6658吨,鲜奶7190吨,鲜蛋700吨,为当年的畜牧业丰收打下了基础。
疾风知劲草,大灾之年方显出英雄本色。当灾害来袭,决策者和执行者的决心、智慧和魄力与号召力就是胜利的保障。1996年无疑是昌吉市畜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值得总结的关键转折之年。大灾面前,市委和相关部门领导没有退缩,而是积极进取,想办法,狠抓措施落实,一招一式都落在了实处,见到了成效。这年3月18日召开的的那次由市、乡、村三级领导参加的畜牧业发展工作会议,讨论制定了《关于贯彻自治州&&/SPAN&关于加快发展畜牧业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市政府与各乡、镇、场、办事处签订了畜牧业生产责任状,制订了详细的考核奖惩办法。确定了全市此后五年的畜牧业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被市委认为是全市畜牧业发展的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那次会议之后,市委组织了畜牧业考察团赴山东考察,斯德克也参加了此次考察活动。考察期间,还与山东诸城市外贸集团公司达成了合资建立肉鸡加工厂的协议。就在那一年,昌吉市委批准恢复成立了昌吉市畜牧局,重新调整了市畜牧系统的领导班子,为此后昌吉市畜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灾害也是最好的教科书,它告诉我们必须审时度势研究畜牧业的未来发展出路和方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昌吉市提出了全新的畜牧业发展思路,那就是坚持草原畜牧业、农区畜牧业和城郊畜牧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在继续发展草原畜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农区和城郊畜牧业,坚持“以种代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提高效益”的经营原则。农区畜牧业要农牧并举,依托粮食生产开发,提高饲料转化率,发展规模养殖,带动畜产品加工增值;草原畜牧业要牧农结合,以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带动牧民定居,合理开发利用天然草场,充分发挥现有基础设施的作用,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城郊畜牧业要发展工厂化养殖,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促进商品化和产业化,以建设饲草料基地为重点,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增强防灾保畜能力,预防为主,防检结合,增强畜禽疫病防治能力,严格活畜检收和肉食检验,保证肉奶食品卫生安全标准;放开畜产品市场和价格,搞活流通。
科学的决策,科学的发展理论,必将赋予新生命的草原一个大发展的春天。
七、丰收计划
1999年春天,昌吉市牧区草场爆发了五十年不遇的蝗灾,蝗虫成群结队地掠过时,那振翅的声音像是刮起一场风,风过处,草木凋零,一片狼藉。据测算,当时昌吉市牧区草场实际蝗灾发生面积1100万亩,重灾区70万亩,严重的地方密度达700头/平方米。斯德克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对于当年蝗灾的发生早有预感,他积极动员、号召全市畜牧系统干部职工和农牧民群众,马上行动起来,投入到抗击蝗灾保丰收的行动中去。
据统计,当时全市共出动两万人次进行喷雾,消灭蝗虫。同时采取生物灭蝗的办法,让牧民把大量的鸡放到草场上啄食蝗虫。另外还用人力灭蝗的办法捕杀蝗虫。打了一场气势宏大的“人民战争”。20天内灭蝗灭鼠防治面积55万亩,大灾之年夺得了大丰收。
那些年,夺取畜牧业生产大丰收是昌吉市政府文件中一组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但是,要夺取这个大丰收,却要克服许多不确定自然灾害的影响,要用汗水和心血去换取丰收的盛宴。
从1987年开始,农牧渔业部(现农业部)和财政部组织实施了“丰收计划”,以发展“三高”农业为目标,大面积推广先进适用的综合农业配套技术。畜牧业由分散饲养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积极推广畜牧业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努力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集约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新时期畜牧业大发展的基础上,开始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实施退牧还草工程,逐步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加强良种繁育,优化畜牧业布局。
而那时,昌吉市畜牧业发展才刚刚起步,草原畜牧业依然是粗放经营,农区和城郊主要是以一家一户的散养方式为主,规模小,效益低。山里的牧民主要是向农区出售羊羔和成羊来获取低廉的收益,一旦遇到类似雪灾、蝗灾那样的自然灾害,便会蒙受巨大损失,生产生活陷入困顿之中。农区的养殖业也并不乐观,农户养奶牛主要是向市民出售散奶获利,有时卖不出去就要把牛奶倒掉。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昌吉市一方面积极治蝗,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主要是加强了对农牧民的养殖业科技培训,优化种养结构,努力提高农牧区基层干部素质。从1987年到2000年,昌吉市年年以“丰收计划”为抓手,把黄牛改良、饲草秸秆加工、畜禽模式化养殖、牧区绵羊冬羔生产、畜牧业示范乡镇建设等作为主要项目,有的放矢地推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斯德克从1992年10月上任昌吉市副市长之后,就积极投入这项巨大的畜牧业工程之中。每年年初,他作为“丰收计划”领导小组的负责人,就多次开会研究制定当年的“丰收计划”实施项目,制定考核验收标准和奖惩办法。到1999年,昌吉市畜牧业“丰收计划”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把奶牛的饲养规模、肉牛、肉羊的育肥和管理、黄牛冷配、养殖小区建设、专业户扶植等项目纳入计划之中,作为核心工作来抓。把机械化饲养,现代化和专业化产业经营与发展作为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对于养殖示范点,完全按照规程管理,饲料配方科学化、标准化,让养殖示范户发挥出最大的示范效益,基本做到了技术上水平、产量上水平和收入上水平。
翻开1999年昌吉市实施畜牧业“丰收计划”的档案资料,在斯德克副市长为组长的组织安排下,“丰收计划”各项工作条理清晰,实实在在。其中,黄牛冷配改良项目、饲草秸秆加工项目、牧区绵羊冬羔生产项目、模式化养殖项目等摆在突出的位置。
昌吉市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秸秆饲料丰富。以前这些来自大田的秸秆大多都被农户当柴草烧了,资源严重浪费。随着昌吉市畜牧业发展的加快,斯德克副市长把秸秆的加工利用提升到了重要的地位,作为丰收计划的重点项目推到了前台。品种改良更是昌吉市畜牧业变革的重头戏,过去昌吉市投入了很多资金由于种公牛、公羊的改良,但是成本很高,一头种公牛一年最多可以配种60头牛,周期很慢,效果并不好。因此,昌吉市在全疆率先推行了黄牛冷配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黄牛质量,加大了黄牛改良的覆盖面。这项工作得到自治区畜牧厅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并在昌吉市召开了全疆的关于黄牛改良的工作现场会。
而要做好上述工作,主抓落实的斯德克动了很多脑筋。他作为丰收计划实施小组的组长,把这些任务都具体落实到每个项目小组的负责人头上。像张振海、李发启、王建军、王吉云、陈大烈、帕丽达、侍泉山、张淑花、赛义加列力等领导和一般干部,都是当时的项目小组成员,每人头上都有一份承担和责任。他们把丰收计划项目***到各个乡镇。黄牛改良项目落实到三工镇和榆树沟镇;饲草秸秆加工项目落实到三工镇、榆树沟镇、大西渠乡和阿什里乡;畜禽模式化养殖则安排到城郊办、榆树沟镇、大西渠乡、滨湖乡和六工乡;牧区绵羊冬羔生产安排到阿什里奴尔加村、榆树沟镇牧业村、大西渠乡牧业村;示范乡镇建设落实到榆树沟镇。每个乡镇村以及承揽项目的养殖大户都有具体的任务目标数字,完全采取目标化管理的责任制,层层负责,并设立了组织实施奖和生产奖。对于丰收计划的落实,经过督查小组检查验收后,评定等级,完成任务好的,给予奖励,没有完成的给予惩罚。任务布置下去之后,斯德克采取纵深推进的办法,加强指导,市乡村三级层层签订了“畜牧业发展年生产责任状”,***各项任务,实行各乡镇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到人,把丰收计划任务指标落实情况与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挂钩。当年6月,斯德克带领考核验收小组奔赴各个示范点进行了随机定点抽查验收。年底再一次进行了检查验收,最终对于超额完成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实施了奖励。这一年,昌吉市广大农牧民、乡镇干部、畜牧系统科技人员共同努力,克服了资金短缺,蝗灾等自然灾害,夺得了畜牧业的大丰收。黄牛冷配完成17545头,冷配改良完成8638头,完成自治州下达任务的101.9%;全市秸秆青贮加工完成96721吨,完成任务的106.8%;牧区绵羊冬羔生产参加配种适龄母绵羊达60140只,完成任务的100.2%;全市累计发展养殖大户821户,全部完成任务。昌吉市阿什里乡奴儿加村和大西渠乡牧业村完成冬羔生产任务,被评为先进单位;路玉忠、马秀玲评为模式化养殖先进个人。当年,昌吉市财政为此出资5万元兑付了“丰收计划”奖励资金。
1999年是斯德克忙碌的一年,除了落实检查全市的畜牧业“丰收计划”实施情况,还要积极推进实施国家秸秆养羊示范项目。他积极与市农机局协调,组织了机械化青贮玉米收割队;先后16次召集市乡两级秸秆加工现场会,落实各种饲草加工机械2209台,秸秆加工池3638个,为完成全市秸秆加工任务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斯德克动员农牧区乡村积极制定实施一系列具体增收措施,如庙尔沟乡牧民兴办草原旅游项目,开展机械剪羊毛,探索致富经验和出路。三工镇长胜村三组经过动员和推进,奶牛养殖户占到总户数的70%,达到40户之多,畜牧业收入占到人均收入总额的50%。这一年,为了解决畜产品销售难、养殖户资金短缺、种植户玉米收割机不够用等问题,斯德克作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
由于组织得力,落实到位,1999年昌吉市畜牧业各项指标取得了突破。全年繁殖成活幼畜27.8万头(只),比1998年增加20.1%;最高饲养量达到93.8万头(只),牲畜出栏率101%;牲畜品种改良17545头,秸秆加工9.67万吨;牧民定居308户。全市牲畜防治注射144万头次。
进入2000年,昌吉市提出了“科技兴牧、牧业富民、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目的,依托区位优势,创建昌吉市名牌乳制品、羊羔肉制品和家禽产品,构建“种、养、贸”一体化、产业化经营格局。
按照工作计划,这一年昌吉市要建成沿天山北坡的草原绒毛生产和牛羊繁育带;沿乌伊公路的农区牛羊猪禽养殖带;环城牛羊集约化育肥和奶牛养殖带,加快奶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继续实施欧盟援华奶业项目,完成新欧奶业公司、大天池食品公司新上乳制品加工线的设备***调试和投产;完成组建昌吉市奶农技术协会和三工镇、大西渠乡、阿什里乡的奶农技术协会;创建昌吉市名牌乳制品;狠抓绵羊生产冬羔和肉羊杂交改良,为肉羊产业化打好基础;加快实施家禽产业化,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完成城郊活畜市场扩建工程,增加服务项目,使之成为大型活畜产品交易市场;加快企业改制步伐,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新疆昌吉祖代鸡场的破产清算和人员安置工作等。可以说是任务艰巨,目标宏大。
为了落实好上述工作任务,斯德克依然以“丰收计划”的落实为抓手,调动领导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设五个项目组,分别是模式化养殖、胚胎移植、秸秆加工、黄牛冷配、良种棉山羊繁育等。确立了上述项目的实施单位和个人,设立了2000年畜牧业“丰收计划”奖励基金,用于项目组及领导小组开展活动经费和对突出贡献者的奖励。同时,确定了详尽的检查验收办法,要求各乡镇逐级统计资料齐全,采取随机抽查和逐户检测等办法进行考核验收评估。为了促进项目计划的落实,副市长斯德克作为丰收计划领导小组组长带领市畜牧局、科委、财政、兽医站和草原站的领导及科技人员,积极组织协调和检查督促各项工作的开展,大力开展牲畜品种改良和推广牛冻精冷配、绵羊生产冬羔等技术,聘请自治区育种站和新疆农业大学的育种专家来昌吉市举办冷配技术培训班,使当年昌吉市牛冷配受胎率达到72%。
2000年全市黄牛改良完成17400头,饲草秸秆加工完成7.2万吨;胚胎移植300多头次;全市确定模式化养殖示范户50户;确定绒山羊核心群7个1750只;细毛羊核心群10个2500只;引进细毛羊种公羊491只;绒山羊种公羊101只,做到了档案齐全、配种科学、记录详细,为以后的工作开展积累了宝贵的数据资料。
2000年10月,斯德克被昌吉州党委任命为昌吉州副州长,协助州长分管人民武装、边防和应急管理工作;负责民族宗教、林业、扶贫救灾等方面的工作。分管民宗委、林业局(绿化委员会)、民政局、残联、人防办公室、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地震局、应急办,联系驻州部队等工作。工作面宽了,责任更重了,斯德克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在庭州大地上,在南北疆广阔的沃野和戈壁上,他忙碌的身影依然那样匆匆,那样执著和坚定。
八、八千里路云和月
每个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次长征,不论是平坦如砥,还是荆棘丛生,他都要经历期间的风光霁月和艰辛付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是旧时代的爱国主义者岳飞以一种达观的心态来正视自己的仕途经济,来评判自己的人生轨迹和人生境界,蕴含了他那个时代一个有理想的爱国者的追求、困惑和迷茫。而在如今社会大变革转型期的新时代的中国***人,其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主体意识,则赋予了人生更高远的境界,凸显了这个时代中流砥柱的高风亮节。斯德克珍视自己的工作业绩,却不求功名;回望自己的奋斗之路,不仅仅有“云和月”,更有阳光普照、风正一帆悬。
斯德克带领他的同志们创造了一段辉煌的业绩。但是,他不居功、不自傲,不会躺倒在功劳簿上享清福,而是尽最大努力地去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把过去的成绩当成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当成继续前进的基石和不可复制的经验范本。却从不以此为资本去奢求地位和名利,这也是一个老***员的人生操守。
唯一荡漾在心中的,就是那“八千里路”上奋斗的汗水和诗情。在90年代,昌吉市畜牧业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势头。“九五”期间,昌吉市草原、农区、城郊畜牧业齐发展,实现了畜牧业的三个转变,即:由数量型向效益型的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实现了四大突破,即:畜牧业市场占有份额实现了突破;产业化经营实现了突破;规模养殖实现了突破;牧区经济结构实现了突破。实现了五个发展,即:奶业产业化、绒山羊改良、特种养殖、科技进步、超细毛羊改良、畜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收入比重增加等。1996,昌吉市年荣获自治区万吨肉大县称号;1997年荣获自治区细毛羊改良先进单位和自治区兽医试点工作先进集体;1999年荣获自治区牧业开发示范工程先进集体;1998至1999年连续两年被自治州人民政府评为畜牧业生产先进单位。到1999年,昌吉市牲畜存栏、出栏和饲养量分别达到48.52万头(只)、44.68万头(只)、和93.2万头(只),比“八五”末增加29.6%、30.8%和30.2%;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2.18万吨、0.25万吨和2.21万吨,分别比“八五”末增加93.1%、151.5%和114.2%;畜牧业产值达到3.24亿元,比“八五”末增加37.3%。
这一个个鲜活的数字中,融入了斯德克和他的同志们的心血与汗水、焦虑与奋争,也融入了责任、爱心和奉献精神。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是赶上了一个改革开放的好时代,赶上了昌吉市借力改革大潮、科技兴牧、政策富民的好时候,也赶上了昌吉市经济社会从低端向高端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和发展积累期;二是党的民族政策对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昌吉地区长期形成的民族团结共谋发展的和谐局面,以及州党委对于民族干部的信赖、培养和重用;三是斯德克作为一名老党员、年轻干部,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团结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团队意识。他有才华、懂管理、作风正、人品高,是从基层一步步干起来的党的好干部,秉承了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持不懈地学习和磨练,以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的良好工作作风开展调查研究,团结大家一道开展了创造性地工作,以敢负责、迎着困难上、创造条件大干快上的精神克服了一场场自然灾害带来的危机,使昌吉市畜牧业和农村经济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走向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回望走过的“八千里路”,斯德克有一种欣慰和成就感,那是因为他在昌吉市工作的八年里克服了许多的困难,带领畜牧业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科学调配人力物力,积极动员各方面力量,使昌吉市的畜牧业发展走上了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康庄大道。到目前为止,昌吉市在畜牧业防疫体系建设、抗灾保畜能力、产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始终走在全疆的前列,成为一个榜样发挥着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斯德克更有一种感激,那就是昌吉市的干部群众对自己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正是他们正直无私的敬业精神,朴素踏实的工作作风和人格魅力以及干大事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给了斯德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底气,给了他足够的智慧和创造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成功的人生来说,前进的脚步没有停留的时候,新的事业和责任在等待着他的抉择和担当,等待着他的付出和奉献。
然而,斯德克却意深长地说,历史毕竟是人民创造的,工作是大家干的,成绩主要是大家的,是像刘文彦这样踏实肯干勇于奉献和吃苦耐劳的基层干部们的。而作为一个党的领导干部,我的职责要求我就是要发挥好、调动好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间的那种改天换地的伟力召唤出来,发挥出来,不要辜负了党和人民的重托。这样,我就心满意足了。(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