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作业帮***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三国演义中关羽过得是哪五关 ,哪六将?
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孟坦;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
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谢谢!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三国演义关羽死 【范文十篇】
三国演义关羽死
范文一:三国演义关羽的故事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生活于东汉三国时代,祖籍河东解县宝池里下冯村,也就是今天山西省运城市常平乡。三国演义关羽的故事特别多,也多为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据民间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明清时代,关羽极显,有“武圣人”之称,俨然与“文圣人”孔子并立,故关庙又称武庙。民间相信关帝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巡察冥司,乃至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等多种法力,所以,民间各行各业、妇孺长幼对“万能神”关圣帝君的顶礼膜拜,是远远超过孔老夫子的。再者,关羽是一位义结千秋,忠贞不二的英雄好汉,“桃园三结义”是江湖义气楷模,是人们心目中的偶像。历代统治者也很乐意用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关羽,来“教化”臣民,维护封建秩序,这些就是武庙遍天下的原因所在。
三国演义关羽的故事,包含主要几个经典故事: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败走麦城,故事梗概大体如下:
1. 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结义”。
2.温酒斩华雄:曹操招兵买马,会合袁绍、公孙瓒、孙坚等十七路兵马,攻打董卓。
刘备、关羽和张飞追随公孙瓒一同前往。董卓大将华雄打败了十八路兵马的先锋孙坚,又在阵前杀了两员大将,非常得意。 十八路诸侯都很惊慌,束手无策,袁绍说:“可惜我的大将颜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华雄了。” ,话音刚落, 关羽高声叫道:“小将愿意去砍下华雄的脑袋!” 。袁绍认为关羽不过是个马弓手,就生气地说,“我们十八路诸侯大将几百员,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岂不让华雄笑话。” ,关羽大声说:“我如果杀不了华雄, 就请砍下我的脑袋。” ,曹操听了,十分欣赏,就倒了一杯热酒,递给关羽说:“将军喝了这杯酒,再去杀敌。” 。关羽接过酒杯,放在桌上说:“等我回来再喝吧!” ,说完,提着大刀上马去了。 关羽武艺高强,没一会儿,就砍下了华雄的脑袋。他回到军营,曹操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递给他,杯中的酒还没凉呢。
3.三英战吕布
“三英战吕布”是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情节,故事背景为袁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猛将吕布一连打败众将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虎牢关与吕布大战的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三英”指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
刘备有心抱负于天下,关羽、张飞二人各自身怀绝技,一直未得到展示,此前唯有关羽斩杀华雄初显本领,此后,刘等三人已然名满天下,此次虽然是吕布先收兵,然吕布在三人之前已经斩杀诸将,并且以一敌三,虽然表面上是吕布战败,实际上为吕布赢。然吕布之勇名冠三军,无人匹敌,当下第一次遭遇对手,自然令袁绍军队士气大振。
4.斩颜良诛文丑
一开始颜良的河北大军列阵平原上,根本不顾曹操部队居高凌下占地利优势,估计是认为自己部队太强了,敌人的骑兵冲不动,不在乎,犯了骄兵必败的毛病。当关二哥冲向敌阵的时候他非常聪明的只身前往,这样以来敌人猜不透他的真实意图,也就不会把他当作一次冲锋对待,这可能就是敌人始终没有用弓箭阻止关羽的原因。面对关二哥的冲锋颜良一开始是坐着的,轻敌是一方面,搞不清楚对手意图也是一方面,他所在的位置是中军,也就是指挥部,按常理没人会那么傻冲入敌军群中,所以他也有点麻痹大意。袁军对关羽的行为不理解,再加上没有命令,也就没动,估计关羽也没对小兵动手,大家疑惑不解。关羽马确实快,当颜良发现他是冲自己来时已经来不及了,以至于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再加上最后时刻颜良也不能确定关羽要干什么,而且关羽未通名,颜良为了大将风度,不斩无名下将,
没有上马提刀。关羽用刀也很有特色,第一下不是动作很大的砍杀而是刺,这样动作快,隐蔽,颜良不易躲闪,这也是一个重点。总的来说,关羽用了很阴的招数,凭实力把颜良阴死了。
对文丑就更简单了,曹操的埋伏打乱了文丑的部队,这种情况下撤退是第一位的,否则对手小兵群上来也把自己逮住了。偏巧关二哥这时候去和他缠斗,文丑当然无心恋战,感觉对手不是几下就能解决的时候马上拍马撤退,没想到关二哥的马超快,文丑就算再厉害,慌乱中也使不出回马***,被人背砍。
5.过五关斩六将
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在张飞占据的古城外杀蔡阳,“过五关斩六将”因此得名。也是三国演义关羽的故事中最为著名的一个。
6.单刀赴会
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便派吕蒙率军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蜀将当即投降。刘备得知后,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将关羽争夺三郡。孙权也随即进驻陆口,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双方剑拔***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这次“单刀会”,在三国演义关羽的故事中,经戏剧家、小说家敷衍,关羽成了英雄,鲁肃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侏儒。这是艺术家们的创作,并非历史真相。鲁肃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为之“守之终身而不易”(王夫之语)。所以,刘备、孙权都逐渐强大,建立了与曹魏抗衡的蜀、吴二国,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三国时期。
7.水淹七军
关羽进攻樊城,曹操命大将于禁为南征将军,庞德为先锋,统帅七路大军,星夜去救樊城。关羽得信,亲自披挂前去迎敌。关羽、庞德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第二日交战,二将齐出,并不答话,拍马交锋五十回合,庞德拨马逃走,关羽紧追不舍。庞德取箭,关羽躲闪不及中箭,回营养伤。十日后,箭伤愈合。又听关平说曹兵移到城北驻扎。关羽不知何意,骑马登高观望,看到北山谷内人马很多,又见襄江水势汹猛,水淹七军之计,油然而生。遂急命部下准备船筏,收拾雨具,又派人堵住各处水口。庞德与众将商议,山谷不易久留,准备明日将军士移入高地。就在这天夜里,风雨大作,庞德在帐中,只听万马奔腾,喊声震天。出帐一看,大水从四面急剧涌来。七军兵士随波逐浪,淹死很多。于禁、庞德率将士登上小土山躲避,关羽带大军冲杀而来,于禁见四下无路,投降关羽。庞德和身无盔甲的残兵败将,被关羽的兵马团团围住,战不多时,众将全都投降。只有庞德夺一小船,想顺流西去,却被周仓的大筏撞到水中,后被生擒。
8.败走麦城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进攻樊城,曾水淹于禁七军,军威大振,曹操曾议迁都以避其锋芒。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江东大将吕蒙乘关羽与樊城守将曹仁对峙之时偷袭荆州,攻占了关羽的大本营江陵。关羽两面受敌,急忙从樊城撤兵西还,驻扎在麦城。吕蒙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使关羽的将士无心恋战,逐渐离散。关羽孤立无援,坚守麦城。孙权派人诱降关羽,关羽伪称投降,在城头立幡旗,假做军士,自己却逃走,只有十多骑跟随。孙权派朱然、潘璋断了关羽各路,在临沮捉获关羽和其子关平,随即将其处死,是三国演义关羽的故事中最悲壮的故事,大多数三国迷因为喜爱关羽不忍关羽的这种死法。
三国演义老版连环画中,其中三国演义关羽的故事的众多环节中,大多数被改编为各类题材的话本,广为流传,甚至使用老版连环画在线看,电影版连环画在线看等手段进行传播,可见人们对于关羽的喜爱程度。
按书中所言,关羽死后,其魂荡荡悠悠直至玉泉山顶。山上有一老僧普敬,原本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曾助其脱身汜水关。云长之魂在空中大呼:还我头来!普净为其指点迷津:今将军为东吴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之头又将向谁索耶?关羽恍然大悟。
这是关羽死后的事情,死后的关羽经老和尚点化而顿悟,于是乎成了显圣护民的神仙。似乎其生前性格上的缺陷在死后得到升华,升华后,缺陷亦成为神之精髓。
历史上与关羽同是悲剧英雄的西楚霸王项羽,临死前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天意,非战之罪。也就是说不是自己不会打仗,而是老天要让我灭亡,乃典型的执迷不悟。关羽也有许多迷惑不解的地方,以其生前率关平与曹将徐晃的阵前对话为例:徐晃与关羽有旧交,用关羽的话来说是交契甚厚,所以徐晃在阵前对关羽仍不失尊重,见面皆叙旧、问候、敬爱之词。关羽问徐晃为何数穷吾儿?〈指在战场上徐对关平的逼迫〉徐晃便回顾身后众将: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关羽很惊讶,问徐晃:公明何出此言?徐晃说: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说罢,挥动手中兵器直取关羽。每读至此,觉得徐晃这个人真是可用,但是从私人感情方面讲又真是可怕。如果从军事角度看,这才是真正的职业军人!感情再深,一旦到战场上,还是要血肉相搏。这一点,关羽怕是不会想透。华容道上放曹操,就是一个他把个人感情放在政治军事之上的一个最大的例子。
但是我们不能不佩服关羽的个人魅力,就其形像气质而言,完全无愧于一个威字。赤壁之战前,孙刘结成联盟,周瑜深知刘备乃世之枭雄,欲加害之。于是摆鸿门宴将刘备请到江东。席间要动手时,看到关羽按剑立于刘备身后,便不敢动。为何?惧云长之威也!书中第一回言关羽之相貌: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身高九尺,大约合现在的两米多高。此形像高大而完美,被后人奉之为神,又奉之为圣。为神则中华数千年之武将无人能与之比肩,为圣则唯儒家创始人孔老夫子与之并称文武。
关羽一生能看得起的人也就刘备张飞,其次便是曹操,诸葛亮都未必能入他法眼。当关羽为保全刘备家眷而暂依附曹操时,以刘备对关羽的了解,当深知关羽必不会背叛自己。然而刘备派人给关羽的信中却说:备与足下,自桃园缔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违、割恩断义?君必欲取功名、图富贵,愿献备首级以成全功......廖廖数语,竟然使关羽看罢大哭,可见刘备对关羽的性格拿捏的是多么精准之至。
在对个人的武功评价上,除了张飞,关羽对所有无论同阵营还是敌对阵营的武将一律藐视之,就连同为五虎将之列的赵云、马超、黄忠也不例外。他曾在斩了颜良之后对曹操夸张飞的武功: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让曹操大惊失色,从而为以后张飞的大闹长坂桥埋下伏笔。就从刘备阵营文武官员的资历来讲,关张无疑资历最老。诸葛亮虽然对蜀国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关羽却是从骨子里极其轻视诸葛亮的。孙权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去向关羽讨荆州三郡时,关羽几乎要杀诸葛谨,还是关平
提醒他:恐军师面上不好看,望父亲息怒!从这里即可看出关羽对诸葛亮的轻视。关羽对于曹操,原本是极端鄙视道德品质与作派的。许田打围,曹操欺君,关羽拍马上前欲斩杀曹操,刘备从大局考虑而阻拦。而后形势发生变化,刘备脱离曹操,并且在后来与曹操的交战当中遭到惨败。刘关张失散,刘备投靠袁绍,张飞到芒荡山占山为王,后又占据古城,而关羽被迫依附曹操。为了挽回一点儿面子,声称降汉不降曹。曹操对关羽恩宠有加,所谓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又赠赤兔马,封汉寿亭侯,极尽拉拢之能事。而关羽却仍挂印封金、过关斩将而去。但曹操的宽容大度和知遇之恩从此让关羽感念不忘,其实他对曹操的情感已由单纯的心存感激变成对一个大气磅礴的政治家的无限崇敬。
在个人的军事素质以及弛骋疆场的军事能力上,关羽在《三国演义》中应该是上等的,但在政治和外交决策上,关羽却的的确确是下等的。诸葛亮在与张飞兵分两路入川助刘备攻取成都之前,曾问留守荆州的关羽:倘曹操引兵来犯,当如之何?关羽回答:以兵拒之。诸葛亮又问: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关羽说:分兵拒之。诸葛亮就说:如此则荆州危矣!最后诸葛亮给关羽说了八个字:北拒曹操,东和孙权。说如果将军牢记这八个字,就可保守荆州。关羽嘴上说:军师之言,当铭肺腑!其实根本就没往心里去。这便导致了最终的毁败。
单刀赴会,关羽虽然是威风已极,但已使诸葛亮为关羽制定的东和孙权的外交政策形同虚设。此时孙权已有袭取荆州之意,只是与曹操有了合肥战事而暂时搁置。此后一段时间,形势风云变幻。转眼刘备在西川得手,曹孙合肥战事也已结束,关羽驻守的荆州又成了战争的爆发点。可惜的是:关羽仍然执迷不悟,仍未能忠实执行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八字方针。
曹操派人致书孙权,相约夹攻荆州,孙权犹豫不定。诸葛谨建议和关羽两家结亲,即孙权之子娶关羽之女为妻,如关羽肯许,则与云长计议共同破曹,若云长不肯,便助曹操攻荆州。这对关羽来说实在是一个修补外交关系的绝好机会。即便是不愿同孙权结亲,最起码也应该善待来使而婉拒亲事。而关羽却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说了那句极能代表他对孙权的态度的话:虎女安嫁犬子!这终于使孙权大怒,于是授意吕蒙、陆逊等人相机袭取荆州。
当关羽与曹军在樊城交战时,吕子明白衣渡江使孙权如愿拿下荆州,关羽终成腹背受敌之势。无奈之下败走麦城,派廖化突围向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援。刘孟二人畏敌不前,廖化只好星夜弛往成都。古时交通困难、消息不畅,等到刘备得到急报,一代将星已化作渺渺之魂矣!......
据说关羽死后,孙权欲嫁祸曹操,便命人把关羽的首级用一木匣装了送往许都。曹操看到关羽的首级时,关羽面目如生。曹操忍不住说:云长公别来无恙!哪知关羽竟然睁开凤眼看了看他,把一代枭雄也吓了个魂飞魄散。
关羽的败亡,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正因为他的失败,使诸葛亮〈隆中对〉中设计的两路攻魏的计划宣告破产,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中蜀国最弱的形势,更给诸葛亮在后来的战略路线中造成了战而不胜、不战则危的不利态势。
三国演义关羽的故事
小人国商城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生活于东汉三国时代,祖籍河东解县宝池里下冯村,也就是今天山西省运城市常平乡。三国演义关羽的故事特别多,也多为家喻户晓的传 说故事,据民间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明清时代,关羽极显,有“武圣人”之称,俨然与“文圣人”孔子并立,故关庙又称武庙。民间 相信关帝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巡察冥司,乃至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等多种法力,所以,民间各行各业、妇孺长幼对“万能神”关圣帝君的顶 礼膜拜,是远远超过孔老夫子的。再者,关羽是一位义结千秋,忠贞不二的英雄好汉,“桃园三结义”是江湖义气楷模,是人们心目中的偶像。历代统治者也很乐意 用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关羽,来“教化”臣民,维护封建秩序,这些就是武庙遍天下的原因所在。
三国演义关羽的故事,包含主要几个经典故事: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败走麦城,故事梗概大体如下:
1. 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 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 小做了弟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结义”。
2.温酒斩华雄:曹操招兵买马,会合袁绍、公孙瓒、孙坚等十七路兵马,攻打董卓。
刘备、关羽和张飞追随公孙瓒一同前往。董卓大将华雄打败了十八路兵马的先锋孙坚,又在阵前杀了两员大将,非常得意。 十八路诸侯都很惊慌,束手无策,袁绍说:“可惜我的大将颜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华雄了。” ,话音刚落, 关羽高声叫道:“小将愿意去砍下华雄的脑袋!” 。袁绍认为关羽不过是个马弓手,就生气地说,“我们十八路诸侯大将几百员,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岂不让华雄笑话。” ,关羽大声说:“我如果杀不了华雄, 就请砍下我的脑袋。” ,曹操听了,十分欣赏,就倒了一杯热酒,递给关羽说:“将军喝了这杯酒,再去杀敌。” 。关羽接过酒杯,放在桌上说:“等我回来再喝吧!” ,说完,提着大刀上马去了。 关羽武艺高强,没一会儿,就砍下了华雄的脑袋。他回到军营,曹操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递给他,杯中的酒还没凉呢。
3.三英战吕布
“三英战吕布”是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情节,故事背景为袁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猛将吕布一连打败众将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 在虎牢关与吕布大战的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三英”指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
刘备有心抱负于天下,关 羽、张飞二人各自身怀绝技,一直未得到展示,此前唯有关羽斩杀华雄初显本领,此后,刘等三人已然名满天下,此次虽然是吕布先收兵,然吕布在三人之前已经斩 杀诸将,并且以一敌三,虽然表面上是吕布战败,实际上为吕布赢。然吕布之勇名冠三军,无人匹敌,当下第一次遭遇对手,自然令袁绍军队士气大振。
/u/b_f20eadfd0003.html
4.斩颜良诛文丑
一开始颜良的河北大军列阵平原上,根本不顾曹操部队居高凌下占地利优势,估计是认为自己部队太强了,敌人的骑兵冲不动,不在乎,犯了骄兵必败的毛病。当关 二哥冲向敌阵的时候他非常聪明的只身前往,这样以来敌人猜不透他的真实意图,也就不会把他当作一次冲锋对待,这可能就是敌人始终没有用弓箭阻止关羽的原 因。面对关二哥的冲锋颜良一开始是坐着的,轻敌是一方面,搞不清楚对手意图也是一方面,他所在的位置是中军,也就是指挥部,按常理没人会那么傻冲入敌军群 中,所以他也有点麻痹大意。袁军对关羽的行为不理解,再加上没有命令,也就没动,估计关羽也没对小兵动手,大家疑惑不解。关羽马确实快,当颜良发现他是冲 自己来时已经来不及了,以至于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再加上最后时刻颜良也不能确定关羽要干什么,而且关羽未通名,颜良为了大将风度,不斩无名下将,没有上 马提刀。关羽用刀也很有特色,第一下不是动作很大的砍杀而是刺,这样动作快,隐蔽,颜良不易躲闪,这也是一个重点。总的来说,关羽用了很阴的招数,凭实力 把颜良阴死了。
对文丑就更简单了,曹操的埋伏打乱了文丑的部队,这种情况下撤退是第一位的,否则对手小兵群上来也把自己逮住了。偏巧关二哥这时候去和他缠斗,文丑当然无 心恋战,感觉对手不是几下就能解决的时候马上拍马撤退,没想到关二哥的马超快,文丑就算再厉害,慌乱中也使不出回马***,被人背砍。
5.过五关斩六将
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在张飞占据的古城外杀蔡阳,“过五关斩六将”因此得名。也是三国演义关羽的故事中最为著名的一个。
6.单刀赴会
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便派吕蒙率军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蜀将当即投降。刘备 得知后,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将关羽争夺三郡。孙权也随即进驻陆口,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双方剑拔***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 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 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这次“单刀会”,在三国演义关羽的故事中,经戏剧家、小说家敷 衍,关羽成了英雄,鲁肃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侏儒。这是艺术家们的创作,并非历史真相。鲁肃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为之“守之终身而不易”(王夫之 语)。所以,刘备、孙权都逐渐强大,建立了与曹魏抗衡的蜀、吴二国,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三国时期。
7.水淹七军
关羽进攻樊城,曹操命大将于禁为南征将军,庞德为先锋,统帅七路大军,星夜去救樊城。关羽得信,亲自披挂前去迎敌。关羽、庞德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第 二日交战,二将齐出,并不答话,拍马交锋五十回合,庞德拨马逃走,关羽紧追不舍。庞德取箭,关羽躲闪不及中箭,回营养伤。十日后,箭伤愈合。又听关平说曹 兵移到城北驻扎。关羽不知何意,骑马登高观望,看到北山谷内人马很多,又见襄江水势汹猛,水淹七军之计,油然而生。遂急命部下准备船筏,收拾雨具,又派人 堵住各处水口。庞德与众将商议,山谷不易久留,准备明日将军士移入高地。就在这天夜里,风雨大作,庞德在帐中,只听万马奔腾,喊声震天。出帐一看,大水从 四面急剧涌来。七军兵士随波逐浪,淹死很
多。于禁、庞德率将士登上小土山躲避,关羽带大军冲杀而来,于禁见四下无路,投降关羽。庞德和身无盔甲的残兵败 将,被关羽的兵马团团围住,战不多时,众将全都投降。只有庞德夺一小船,想顺流西去,却被周仓的大筏撞到水中,后被生擒。
8.败走麦城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进攻樊城,曾水淹于禁七军,军威大振,曹操曾议迁都以避其锋芒。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江东大将吕蒙乘关羽与樊城守将曹仁对峙之 时偷袭荆州,攻占了关羽的大本营江陵。关羽两面受敌,急忙从樊城撤兵西还,驻扎在麦城。吕蒙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使关羽的将士无心恋战,逐渐离散。关羽孤 立无援,坚守麦城。孙权派人诱降关羽,关羽伪称投降,在城头立幡旗,假做军士,自己却逃走,只有十多骑跟随。孙权派朱然、潘璋断了关羽各路,在临沮捉获关 羽和其子关平,随即将其处死,是三国演义关羽的故事中最悲壮的故事,大多数三国迷因为喜爱关羽不忍关羽的这种死法。
范文四:夜色如墨,漫天飞雪。人已困,马已乏,左臂的箭伤还在隐隐作痛,手中的青龙偃月刀还滴着敌人的鲜血。关公回望身后,那是所剩无几的与自己从麦城浴血奋战杀出重围的将士,这一次不再是战场上大开大合的厮杀,而是诚惶诚恐的逃亡。突然,杀声四起,东吴的士兵从四面八方席卷而至,关公拍马向前,不料被绊马索绊倒,周遭的吴兵早已蜂拥而至,,,,被擒的关公誓死不降,命丧江东。一代将星陨落,对蜀汉而言是一个莫大的损失,也是蜀汉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留给后人的则是无尽的唏嘘慨叹。
关公历来是中国老百姓所推崇的人物,其最终的地位与文圣人孔子并驾齐驱,被尊称为“武圣”。纵观关公一生,其鼎盛时期的威名与末路时的败亡皆由其性格而起。
通读三国演义,不难知晓关公的三大性格特点。
其一,勇武。三国是英雄辈出的乱世,这为关公大显身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关羽一出场“温酒斩华雄”崭露头角,接着“三英战吕布”名扬天下,继而“斩颜良诛文丑”几乎所向披摩,然后“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庞德,威震华夏,达到了事业的巅峰!首先,关羽是以其勇武为自己在弱肉强食的乱世谋取一席之地,然后再结合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才会受世人所推崇。
其二,忠义。关公一生对蜀汉事业忠贞不二,对兄弟义薄云天,并且能够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至死不渝。也正是关公的忠义无双才使得他的个人魅力得到了升华,为世瞩目。关公早期追随势单力薄的刘备,战败被围,曹操念其才极力招降。关公思虑再三,与曹操“约法三章”才委身跟随。曹操对归降后的关公千般笼络,上马赠金下马赠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拜将,但关公不为所动,真可谓“身在曹营心在汉”。后来得知刘备下落,便毅然决然地封金挂印,护送嫂嫂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这等忠义,世所罕见!后赤壁之战,关公华容道不顾身家性命释放曹操,也是义字当头,以报昔日曹操的恩情!所以说,关羽在忠义方面已做到了极致,不禁让人敬佩不已。
其三,狂傲。关公的盖世武功和忠义无双使他扬名立万,但是其狂傲的性格让他逐步走向了败亡的深渊。如果说关公对初出茅庐的孔明傲慢不屑的话还情有可原,那么他对马超归降后受刘备器重心存不满并欲与之比试,以及在刘备册封五虎大将之时鄙视黄忠且不屑与之为伍就狂傲得不识大体了,直接导致内部矛盾影响蜀汉领导集团的团结。后来一句“虎女岂能嫁犬子”更是断送了孙刘两家联手抗曹的前程,可见狂傲之气已蒙蔽了他的战略眼光,这与后来关公深受魏吴两家前后围攻败走麦城不无关系。一个人有了狂傲之气必然轻慢他人,关公曾当面与孔明宣称其只敬重天地与刘备,这等心高气傲试问天下间有几人能消受?由此种种不一而足,势必得罪他人埋下隐患,以至于败军之际糜芳,傅士仁投敌,刘封,孟达见死不救。关公的狂傲为自己埋下了祸害的种子,当各种矛盾迸发的时候,自己已经无力回天了!
罗贯中对关公是比较厚爱的,将其描写成了顶天立地光芒万丈的“义绝”,但越是如此,在看到关公穷途末路的悲壮凄丽时,读者们必然越发扼腕叹息!理性的后人在关帝庙虔诚地献上几柱清香,面对烟雾缭绕的关公像时,不禁会对曾今这么一位光耀千古的英雄进行一番沉思。性格与命运如此紧密相连,性格即命运!
关公之死,源于性格之殇。子建回顾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已深感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的力量。走到如今这一步,究其缘由,纵然有外在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但主要还是自身的原
因。子建有梦想,但在梦想面前却没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有时候在艰难困苦面前,子建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勇士,而是怯懦的躲在某个角落瑟瑟发抖。曾今的求学之路是那样艰涩,子建挣扎着,彷徨着,步履蹒跚的走了过来,但他依然不是那个曾宣称要成为的“把自己的内心到外表磨砺得像犀牛皮一样坚韧”的人。“志大而才疏”的悲剧往往源于性格的悲剧。或是豪言壮语之后少了脚踏实地的行动,或是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各种自身的陋习面前选择了妥协,或是在跨越一座小山峰之后突然觉得自己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虚妄的豪迈,,,,子建现在喜欢回忆,也确实在回忆里不时窥见了思想上,行动上,习惯上,性格上存有点点瑕疵的自己。自己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不归路,不归!路漫漫,子建依然不够强大,依然需要不断的自我修炼,希望在下一个十字路口,子建会有一份从容淡泊的自信!
我看三国系列暂时告一段落,子建一直想把曾今的经历娓娓道来,但是往事不堪回首,那需要一份坚强的勇气,也需要一点点闪耀着的灵感。最后,祝每个关心子建的朋友新年快乐!
范文五:学 教
浅育《谈三国 义》演 关中羽的“ 义’
’ 庄囹 平
内 容摘要 : 《
为 一部反 映
封建社 会 政 治 生 活 的 优秀 长 篇 历 史
小说, 书 中
涉及 所“的 忠” 义相当观
杂复, 表现
忠义的地方也 很。多 桃“园结义 ” 成为书的开全端,
而从定 了确人物 的关系和全书内容的重 点。 关键 词: 义 关 羽
神 化文
反映 封 建
社 政 会治
历篇 史 小说 , 书 中所 涉及 的 “ 忠义
相观 当 复杂,
地 方 的也 很
年封建社 会 中千 们人立身 行事 的
想 道 德思 行 为的 准
忠 义 、 两这
念 有一般 内 涵 和
特定 内涵
面方 。从 一 般 的 涵
中》 ,演变 关 羽成 真
为正 义 而
降: 张 辽先
关 羽立 即 以义拒 之
吾今 虽处 绝
,地 视 死如归 ” ,
吾“ 仗 义而忠” ,态 度死 异 常鲜
。明张辽 则
气 深厚义” 的特 ,点
锋针 相对 地
死造而 成三的不大义 : 一
是 当初“
第 回,一就 以“
桃 宴园杰豪 三结 义 ” 为作开 篇 ,排 安作了品的
主 正要面人物
刘、 、关 张 出的 场。
忠是对 指别人尽 心力 竭 , 如“ 为 人而谋不忠
乎 ”;义 指是的合
的 理, 如“信近 义” 於。从特
涵说 忠,就是 君对王尽 竭力心 , 对
式开 拉了义忠题主 序幕的 关 。羽的义忠形象深受
人民群 喜 爱众、
崇 敬, 并 受封到 建统 治 阶
尊崇级、 神化 , 甚 至
民族 的 治 统 者 都
把他作 为忠
勇 化身的 ,
使 君 与 结兄义
时之,誓 同
绝 对服 从;
义 , 指对别是人
,尤其是
朋友 讲究对信 ,用永 不变 心 。关
形 物象 的 成形 ,曾 经
历 了几个 纪 的世长漫过 程,
”, 而 欲今 , 必 背死年之 当 誓 二; 是 “
死二夫人, 无依托所”
负兄使却君 倚之托 重 ”;三是
救 生” 。灵 如 此看来 ,
是 死 负
为天 上神的 。关 羽灵忠形义象 的雏
形 在 民 间术 艺早中已 出现
在,宋元 时期 的多作许
中被 不品断
获 得 而历久了 不 的衰生力 命在 。身他上 ,融
着聚们我 族特有 的 民
备 刘的 ,为 不 大义, 不死 才能与
刘备 共实现桃 同园誓之 , 是才 义, 大要不 死而
投 。但降是 关
个 一雄 怎英 轻能易
于是 关 羽 理
直 气 提壮
三出个 条
。代 宋 张《 明道杂 志》未载:
“ 师有 富 家京 , 少子 孤财专,
群 无 赖百方
诱导之 。 而此 子
甚好 看 弄
影 戏, 每弄 至 斩 关 羽 颇 , 为 之 泣下 嘱 , 弄 且 者缓 之 。”可
见,民 间 艺
皮术影戏中 “的
关公 为义忠殉难”
感之人深 《 三 国演义。纵横
道统 观德 念和神 精反,映 古 了 代 人民特 的审独意美识 。羽 的关 忠
义 主 要 体
在 现两个 方
一 突是出
;二 是 强 调义个
品德修质 养关。羽守桃 园之信义,
中 主要是 通 过
和 刘 备他、 曹 操
间之矛的盾 关 系来体
, 这 就 “是
关降曹羽 ” “至古
回的内 容 。关
件: “降 汉不降
曹 ”; 养二 位赡 嫂 嫂 ; “但知 刘
皇叔 去 向
万里里 ,便 当 辞 去 ”, 总之,
件的 降。投 关
的 内 涵 式如
化想 的 完
人 一 在 历 史物 上 时 受同到 统 治 阶级
广 大 和 众群的
赞 扬 。 方一面 ,
统治 者 一
再推 崇、进
同时 下 中层 知
三的国戏》 提 及羽忠关义的 戏 有 《关云 古城 聚长义》、 《
关 云长千 里 独行 》
关张桃刘园结义》
。 在 刊《元三 国 志 平话》 中有
“桃 结园 义”
关付公印 封金
的内容”。
关 羽忠 义象形在 《三演义国 中》得 到 了进步 的塑一造在。寿陈的 三 《国 志》和
刘 关、、
记 的述 而在。元
杂剧 中虚
园 义 ”结 事之,不 过
描 所 写的结
,事 只停 在
留 “ 祸 同福当” 、 “ 英雄识
雄相英恨见
确有事 其, 《 国三志·
关羽传》 记
载 : “安建 五 年 ,公曹东征
袁 绍 ,曹
曾 被操 活捉曹过 到了《。三
国志平 话 》, 羽关曹 就降有了
。 先 是 关 羽
一 孤山,再
劝降辽 ,在
关 “ 公小 读自
, 书《 春
子也往向关于与刘 备
君“ 臣 加兄 弟”的关 系
另 。 方 一 , 面 民人
他 尚的 重义 质 品。关 羽 这
人 物,无 论过去 现和
,在都是 我国 古
代文 学 中
特 色 一的个 辉
秋左 氏传
, 曾 贤应良举
……曹 公 爱之” 的 言下 ,美关
羽提出 降不 汉 降 曹
等三个 条 件 。 这
就要 说 明 他
不 是 被 打 活败 捉 的,而
。( 作 者
绍 : 庄平介, 南
E 理l工 院学教 育
院学 师) 教
晚 的”础基,上思 想境显界不得。 高 忠义 思想 是 中国 想文化思传
一的组 观 念 , 是数
身。 但 是关 羽 这样 的
投降毕 竟脸上无
他, 降投的 原
因不太明也确 ,缺
力 。是于在
范文六:略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忠义”
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一个以义重如山而闻名的绝伦超群的人物,义是他最突出的美德,被清代毛宗岗称为“义绝”。本文论述了关羽忠义形象的形成,关羽忠义的内涵及特点,关羽是历史上忠义的理想化的完美典型,最后指出关羽的“义”,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 关羽 忠义 局限性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反映封建社会政治生活的优秀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所涉及的“忠义”观相当复杂,表现忠义的地方也很多。小说的第一回,就以“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作为开篇,安排了作品的主要正面人物刘、关、张的出场。他们萍水相逢,互相爱慕,在共同的政治理想的基础上结为“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的异姓兄弟。“桃园结义”成为全书的开端,从而确定了人物的关系和全书内容的重点。在《三国演义》许多章回里,也多次的以“义”为题。例如,“勤王室马腾举义”(第10回),“会古城主臣聚义”(第28回),“关云长义释曹操”(第50回),“张翼德义释严颜”(第63回),“诸葛诞义讨司马昭”(第111回)等等。《三国演义》还塑造了许多忠义英雄形象,其中关羽的忠义形象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崇敬,并受到封建统治阶级尊崇、神化,甚至各民族的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忠、义、勇的化身,尊为天上的神灵。
一、关羽忠义形象的形成
1.关羽忠义形象的雏形在民间艺术中早已出现,在宋元时期的许多作品中被不断完善。
宋代张耒《明道杂志》载:“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颇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可见,民间艺术皮影戏中的“关公为忠义殉难”感人之深。《三国演义纵横谈?元代的三国戏》提及关羽忠义的戏有《关云长古城聚义》、《关云长千里独行》、《刘关张桃园结义》。在元刊《三国志平话》中有“桃园结义”、“关公付印封金”的内容。
2.关羽忠义形象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塑造。
在陈寿的《三国志》和其他史书中均无“刘、关、张桃园结义”的记述。而在元杂剧中虚构了“桃园结义”之事,不过杂剧中所描写的结义故事,只停留在“祸福同当”、“英雄识英雄相见恨晚”的基础上,思想境界显得不高。在《三国演义》刘、关、张桃园结义的誓词中特别点出“虽然异姓,结为兄弟,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这充分说明他们结义不仅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而且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且符合时代要求,这里关羽的忠义形象被塑造得更加为人民群众喜爱。
二、关羽忠义的内涵及特点
忠义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组观念,是数千年封建社会中人们立身行事的根本,是思想道德行为的准则。忠、义这两个概念有一般内涵和特定内涵两个方面。从一般的涵义说,忠是指对别人尽心竭力,如“为人谋而不忠乎”;义指的是合理的,如“信近於义”。从特定的内涵说,忠就是对君王尽心竭力,对君王绝对服从;义,是指对别人,尤其是对朋友讲究信用,永不变心。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一个以义重如山而闻名的绝伦超群的人物,义是他最突出的美德,被清代毛宗岗称为“义绝”。对于关羽的义,我们应当怎样去认识呢?美国汉学家罗伯特?鲁尔曼认为,关羽的义“事实上有多方面的涵义,彼此很容易纠缠不清,成为解不开的死结”,“尽管官方传记编写人如何解释,这位英雄人物仍表现出人生的复杂。”(《中国通俗小说与戏剧中的传统英雄人物》)他的这一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关羽这一人物形象的形成,曾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漫长过程,因而获得了历久不衰的生命力。在他身上,融聚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传统道德观念和精神,反映了古代人民独特的审美意识。
关羽的忠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出桃园之义;二是强调个人道德品质修养。
关羽信守桃园之义,书中主要是通过他和刘备、曹操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来体现的,这就是“关羽降曹”至“古城聚义”这几回的内容。
关羽降曹历史上确有其事,《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说明关羽曾被曹操活捉过。到了《三国志平话》,关羽降曹就有了具体情节。先是关羽被困于一孤山,再是张辽劝降,在“关公自小读书,看《春秋左氏传》,曾应贤良举,,,,曹公爱之”的美言下,关羽提出降汉不降曹等三个条件。这就要说明他不是被打败活捉的,而是暂时栖身。但是关羽这样的英雄主动投降毕竟脸上无光,他投降的原因也不太明确,缺乏说服力。于是在《三国演义》中,演变成关羽真正为义而降:张辽先去说降关羽立即以义拒之:“吾今虽处绝地,视死如归”,“吾仗忠义而死”,态度异常鲜明。张辽则抓住关羽“义气深厚”的特点,针锋相对地摆出战死而造成的三大不义:一是“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而今欲死,必背当年之誓;二是“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托”,“兄负却使君倚托之重”;三是“不思期共使君匡扶汉室,拯救生灵”。如此看来,拼命而死是有负于刘备的,为大不义,不死才能与刘备共同实现桃园之誓,才是大义,而要不死,只能投降。但是关羽是一个英雄怎能轻易投降呢?于是关羽理直气壮提出三个条件:“降汉不降曹”;养赡二位嫂嫂;“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总之,是有条件的投降。
关羽降曹是否失节呢?关羽所处的三国是一个群雄并起的乱世,正如书中人王粲所说,是“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各派政治势力为了称霸中原而殊死争斗,耍尽阴谋诡计,互相欺骗和利用,今日为友,明日为敌的现象屡见不鲜。即使刘备这样的仁义之君,不也是先后投奔过刘
恢、公孙赞、陶谦、曹操、袁绍吗?这正是时势使之然。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关羽投降曹操也就不足为怪了,更何况关羽降曹只是权宜之计,最终还是为了回到刘备的身边,对这一点他并不隐瞒,而是严正声明,光明磊落。关羽这样做,不但取得了刘备、张飞的谅解,也被曹操所接受,这正是关羽高于其它忠义之士的地方,也是他赢得重义美誉的原因。关羽有条件的降曹,是长期以来人民群众根据自己的愿望加在关羽身上的,这对强化关羽重义性格是关键的一笔。
如果到此为止,关羽的义还是表现得不够充分,于是便又敷衍出不见史籍而流行于民间的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曹操为了留住关羽,千方百计地对他施以厚恩,“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赠送金银美女,封侯赐爵,还特意赠送异锦战袍和赤兔马。但关羽却把旧袍罩在所赠新袍上,不忘“兄之旧赐”,获赤兔马,也是因“若知兄长下落,虽有千里可一日见面”而喜悦。这两个情节,生动地反映了曹操和关羽之间若即若离的复杂微妙的关系。处在曹操厚恩之下的关羽,如果只是一味地无动于衷,那就不是“义气深厚”了。故书中又写关羽虽然“心在汉”,却也并非没有思想斗争,他曾对张辽说:“吾足知曹公待我甚厚。奈吾受刘将军恩厚,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可见他内心还是很不安的,因此他要“立效以报曹公,然后方去”,否则就不是重义之士。关羽为曹操杀了袁绍大将颜良、文丑,但仍感到“尚有余恩未报”。当他最后离开曹操时,留下一封饱含深情的辞信,流露着无限的感慨:“三思丞相之恩,深如沧海,返念故主之义,重若丘山。去之不易,住之实难。事有先后,当还故主。”这才是重义的关羽离开曹营时的真实的思想反映,足以说明他在曹营确实经受了一场忠义的考验,也惟其如此,才更显现出他对刘备“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披肝沥胆之志。
在封建伦理道德中,君臣关系属于“三纲”之首,它的具体体现就是忠。孔子说:“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事君,能致其身”,(《论语?学而》)都是要求臣对君尽忠,死而后已,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君为臣纲”一直被奉为万古不变的最高信条。在封建道德观念中,忠又常和义联系在一起,义,有时指兄弟关系,“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有时也指君臣关系。在《三国演义》中,忠义占有突出的地位它不但是区分正面人物、反面人物的主要标志,而且是维系尊卑上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按照封建正统观念,忠又是高于义的。关羽的忠义观却是“忠中有义,义中有忠”,而且又常常是义在忠之上。关羽为了刘备,不但做到“降汉不降曹”,“身在曹营心在汉”,而且还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历经艰险投奔了刘备。最后他兵败麦城,在性命攸关之际义正辞严地回拒了诸葛瑾的劝降,“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改其节”,“身可损,名可垂于竹帛也”,终于为刘备尽义而死。很明显,关羽对刘备的义,包含着一个新的因素,这使它从维系尊卑上下关系的原则中下降到一般人中间,成为他们在患难之中互相扶持、同甘共苦的精神纽带,这不能不是对“三纲”的突破。清代章学诚正是在这一点上指责《三国演义》:“《演义》之最不可训者,‘桃园结义’,甚至忘其君臣,而直称兄弟,,,,”当然这是针对“桃
园结义”不是史实而是虚构而言的,但这正是《三国演义》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一个方面。
关羽重义还体现在他的道德修养上。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一言一行,无一不符合儒家所提倡的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
在封建伦理观念中,义往往成为评价一个人行为的标准,这一点董仲舒表述得最明确:“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义者谓宜在我者”,都是要求人们自觉地用义来约束自己的言行,遵守封建的伦理纲常。它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对待“义和利”与“志和功”(动机和效果)关系的态度上,而关羽在这两个方面都堪称榜样。
1.关羽的忠义是重义轻利的。
他真正做到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汉书?董仲舒传》),“大丈夫重义如泰山,轻利如鸿毛”(傅玄《傅子》)。他“挂印封金”即是最好的例子。其次,在志与功的关系上,关羽又“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他义释曹操。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败走华容道,遇到奉令拦截的关羽,即以“言而有信”提醒关羽当年立下的“以死答之,乃某之志”的誓言,又引用“古之人,大丈夫处世必以信义为重”的《春秋》经义来攻心,关羽“低首良久不语”,最后长叹一声,放走曹操。这一情节是经过作者加工改写的。在《三国志平话》中,曹操虽以义来劝说关羽,但关羽却不为之所动,申明“军师言令”。曹操绝望之中忽然“面生尘雾”,这才得以脱险。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老天的功劳算到了关羽的头上,而关羽也就因此而获得了“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的美名。
2.关羽的忠义体现了作者的审美理想。
关羽义释曹操,曾被人指责为敌我不分,是从个人角度出发不顾政治原则、不顾大局的行为。其实,如果从突出关羽的义这一角度看,关羽释曹是最能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评价一个人行为的善恶,看重动机不管其效果,这是长期以来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关羽义释曹操,正是这一道德的生动体现。关羽既“报主之志坚”,又“酬恩之谊重”,这看来似乎是矛盾的两方面,如今都在“义”这一点上得到统一。孔子言杀身成仁,孟子言舍身取义,都是讲当义和性命相冲突时,就以生命换取义,而关羽正是这样做的。毛宗岗对这一回评点:“拼将一死酬知已,致令千秋仰义名”,一语道破关羽义释曹操的实质。经过这样的艺术处理,关羽重义的品质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从而实现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同时也满足了当时群众的审美需要。这就是“关羽义释曹操”的故事至今还活跃在戏曲舞台上,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原因。
毫无疑问,关羽的义,是属于封建道德范畴。对封建的道德观,我们可以进行具体的分析,并非一棍子打倒了事。《三国演义》的成书,曾经经历过几百年的民间艺人的集体创造,是在民间说话、戏曲艺术的基础上产生的,然后经过罗贯中的加工编写。它既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理想,又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感情和愿望。在书中许多人物身上,倾注了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人民,尤其是新兴市
民的思想感情,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具体到关羽对刘备的忠义,既有符合“三纲”中君臣之义的一面,又有突破“三纲”的“名为君臣,实为兄弟”的一面,而且后者较之前者影响更大。从关羽的道德修养来看,他重义轻利,不屈服于任何环境,真正保持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伟大人格。这应是封建伦理中民主性的精华。
三、关羽是历史上忠义的理想化的完美典型
关羽的“义”决不是一般义气,而是披肝沥胆,义无反顾,比泰山还重,比生命还珍贵,它经受了各种严峻的考验。作者宣扬关羽的“义”,贯穿了刘、关、张从结义到尽义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关羽追随刘备,“效死勿去”,并非真正受恩图报,因为那时的刘备还处在角逐沙场、漂泊无定、甚至常无立身之地的艰难逆境。他们患难相扶,祸福同当,这就体现了人民所理想的义气,符合人民群众的道德观念。
关羽的义的内涵是如此丰富,致使这一人物在历史上同时受到了统治阶级和广大群众的赞扬。一方面,他被封建统治者一再推崇,进爵封庙。同时,中下层知识分子也向往关羽和刘备“君臣加兄弟”的关系。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崇尚他的重义品质,往往以此来鼓舞自已在患难之中同心休戚,组织队伍与统治阶级抗争。关羽这一人物,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光辉的艺术典型。
四、关羽忠义的历史局限性
当然,如果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义”,也是片面的、有害的。这种“义”一般说来是建筑在以个人为中心的脆弱的基础上的,常常缺乏原则性。只要有恩于我,不管是朋友也好,敌人也好,都以恩义为重。不能负“义”。为了“义”,可以不顾一切,不惜采取错误的行为,造成严重的恶果。所以它体现在关羽身上就会出现降曹、报曹、放曹,敌我不分、为敌效力的情况。对这种历史的局限我们必须作出科学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地对待历史文学遗产。
参考文献:
(1)张耒.明道杂志(丛书集成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丘振声.三国演义纵横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
(3)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钟兆华.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9.
(5)叶维四.冒?《三国演义》创作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原载:《文教资料》2009年第30期
范文七: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魏、蜀、吴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关羽就是一位为历代仁人志士推崇的忠义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本文从忠贞神勇、义薄云天、刚愎自用、因小失大,对其形象作辨证的分析。
【关键词】忠贞神勇 义薄云天 刚愎自用 因小失大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它以魏、蜀、吴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五大时期近百年的历史。
《三国演义》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成就最高。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浅作分析:
一、关羽的忠贞神勇、义薄云天
作为《三国演义》刻画的风云人物,关羽具有独特的气质和精神。是作者极力颂扬的英雄式人物,也是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从他的外表到内心,无不闪烁着与众不同的英雄气质。
具体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1、豪气冲天、一身正气
小说开始描写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之所以逃难到江湖之中,是因为主持正义,杀了仗势欺人的豪霸。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的形象。小说在有关羽的情节中,只要是有可能,都要描写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穿绿袍、坐骑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多次描写,并塑造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英雄形象。
2、忠贞不二、知恩图报
关羽虽只是一名武将,但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在极其危险的处境中仍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关羽在下邳城外被曹军围困,曹操派张辽前来劝降,而关羽则慨然表示:“今天我虽然身处绝境,但已经视死如归!”辽曰:“兄今即死,其罪有三。”公曰:“汝且说我那三罪?”辽曰:“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付托于兄,兄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兄有此三罪,弟不得不告。”关羽听了以后,觉得好象有一定的道理。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约。若丞相能从,我即当卸甲;如其不允,吾宁受三罪而死。”辽曰:“丞相宽洪大量,何所不容。愿闻三事。”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
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这三件事,首先说到降归大汉,其次说到保护兄长的妻子,最后说到寻找刘备,既有原则,又有策略;
3、武艺超群、威震华夏
非凡超群的武艺是构成关羽这一英雄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对关羽的武功也很是推崇,虽然不能说是天下无敌,但绝对也是数一数二的,关羽的神勇主要表现在神速迅猛和智勇兼备两方面。小说突出描写关羽的神勇,围绕着塑造关羽的形象,从多侧面多角度刻画关羽的武艺高强,善于谋略,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威武英俊的豪杰。构成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
当然作为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绝非只有匹夫之勇,关羽的谋略在“千里走单骑,单刀赴宴,水淹七军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战场上的神勇与战场外的英雄气概、超人的顽强意志,相得益彰,使得关羽这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尽显英雄本色。
二、关羽的刚愎自用,因小失大
作为一代的英雄人物,关羽也并非完美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提高,他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作者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他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正因为他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义薄云天,使之威震华夏。也因此而使他居功自傲,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他因小失大,给蜀汉事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对内居功自傲,争强好胜,不善于与周围人处好关系。对外缺少长远战略眼光,优柔寡断,甚至粗暴无礼。丢了身家性命,害了刘备与张飞,败了蜀汉帝业。可见他虽忠勇无双,但却无深谋远略,只能是以他的忠仁勇义流传与世,而不能具有政治家、战略家之远见卓识。
先看关羽对内争强好胜、不睦人情这一点。关羽听说刘备收了马超,并知道马超武艺高强,于是就要从荆州入川来与马超比试高下,幸好诸葛亮写了一封信说服他才避免了他的这次行为。 同样,当刘备做了皇帝,封关、 张、赵、马、黄并列为“五虎上将”时关羽就很不服气。诸葛亮的信中和费诗的话中均肯定了关羽高于其他几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关羽的高傲心理,才使他取消自己不合理的要求这一点。
荆州的失去也可看作是蜀汉事业的转折点。暂且不说荆州之丰裕富足,先看它作为军事要塞的一面。荆州是屏障,可以抵御吴、魏的进攻,保证蜀汉人民的安宁;同时,它也是入口,只有从这里打开缺口,才可以进一步入侵蜀汉内地。失去荆州,在军事战略位置上,蜀国已陷于被动。再看,荆州之失,关羽之死,使得刘备、张飞悲痛欲绝,为了复仇,丧失了理智,忘记了“联孙抗曹”的基本路线,使得他们相继为此丧命,也造成了巨大的军事损失,蜀汉王国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走向衰败。虽然有诸葛亮力挽狂澜,便最终未能避免亡国的悲剧。可以说,关羽的刚愎自用,高傲自大,对蜀汉事业造成了巨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可以说,关羽对蜀汉王国的衰败,难辞其咎,害己害人害国,其悲剧命运可叹、可悲!
总之,关羽的性格是十分复杂而鲜明突出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关羽这一文学形象。他起初是一位义薄云天的豪杰,英勇善战的英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关羽由一个普通的马弓手已经成长为勇冠三军,功高卓著的“五虎上将”之首。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迅速地膨胀,变得刚愎自用。关羽性格的发展,正是他个人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也给蜀汉事业带来了莫大的损失。但是作者如此刻画描写,不但没有影响关羽这个英雄形象的壮美,反而更加真实可信,至今为人们所推崇。
[1] 《三国演义》(一百三十回本)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2] 《明代小说简史》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3] 《中国小说简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
范文八:《三国演义》读后感----说关羽
一对联云:
赤兔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这幅对联描写的是《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的主人公--关羽。读完《三国演义》,我觉得关羽有忠、义、智、勇四个特点。
诗曰:“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这正是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当时,关羽被曹操兵围土丘,迫不得已“降汉不降曹”。曹操非常赏识他的智勇,想收至麾下。对他封侯赐爵,赏赐金银珠宝,还特地赠送给他一匹罕见的千里马--赤兔马。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丝毫不为所动,当听到刘备的消息后,毅然“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直寻刘备而去。这体现了关羽的“忠”。
关羽在辞别曹操的信中说过:“尚有余恩未报,候他日以死答之,乃某之志也。”就是这样,有感于“丞相之恩,深如沧海”的关羽,在曹操败走华容道时,他即使已经对刘备和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但他还是忘不了在他困难时曹操对他的“恩义”,放走了曹操。他的这一“义举”为很多人所称道。
“单刀赴会”的故事更是体现了关羽的智勇双全。在这场斗智斗勇的故事中,关羽面对强敌,英勇无畏,机智善变, 1
比“温酒斩华雄”和“过五关斩六将”更多了一些智慧和谋略。
通过对《三国演义》的阅读,我认为关羽是一位义薄云天、知恩图报的豪杰,又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将军,他重承诺、讲信义、知恩图报的形象深受我的喜爱。
2 enjoypjj 2014
范文九: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魏、蜀、吴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关羽就是一位为历代仁人志士推崇的忠义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本文从忠贞神勇、义薄云天、刚愎自用、因小失大,对其形象作辨证的分析。
【关键词】忠贞神勇 义薄云天 刚愎自用 因小失大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它以魏、蜀、吴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五大时期近百年的历史。
《三国演义》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成就最高。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浅作分析:
一、关羽的忠贞神勇、义薄云天
作为《三国演义》刻画的风云人物,关羽具有独特的气质和精神。是作者极力颂扬的英雄式人物,也是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从他的外表到内心,无不闪烁着与众不同的英雄气质。
具体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1、豪气冲天、一身正气
小说开始描写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之所以逃难到江湖之中,是因为主持正义,杀了仗势欺人的豪霸。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的形象。小说在有关羽的情节中,只要是有可能,都要描写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穿绿袍、坐骑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多次描写,并塑造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英雄形象。
2、忠贞不二、知恩图报
关羽虽只是一名武将,但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在极其危险的处境中仍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关羽在下邳城外被曹军围困,曹操派张辽前来劝降,而关羽则慨然表示:“今天我虽然身处绝境,但已经视死如归!”辽曰:“兄今即死,其罪有三。”公曰:“汝且说我那三罪?”辽曰:“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付托于兄,兄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兄有此三罪,弟不得不告。”关羽听了以后,觉得好象有一定的道理。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约。若丞相能从,我即当卸甲;如其不允,吾宁受三罪而死。”辽曰:“丞相宽洪
大量,何所不容。愿闻三事。”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这三件事,首先说到降归大汉,其次说到保护兄长的妻子,最后说到寻找刘备,既有原则,又有策略;
3、武艺超群、威震华夏
非凡超群的武艺是构成关羽这一英雄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对关羽的武功也很是推崇,虽然不能说是天下无敌,但绝对也是数一数二的,关羽的神勇主要表现在神速迅猛和智勇兼备两方面。小说突出描写关羽的神勇,围绕着塑造关羽的形象,从多侧面多角度刻画关羽的武艺高强,善于谋略,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威武英俊的豪杰。构成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
当然作为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绝非只有匹夫之勇,关羽的谋略在“千里走单骑,单刀赴宴,水淹七军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战场上的神勇与战场外的英雄气概、超人的顽强意志,相得益彰,使得关羽这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尽显英雄本色。
二、关羽的刚愎自用,因小失大
作为一代的英雄人物,关羽也并非完美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提高,他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作者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他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正因为他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义薄云天,使之威震华夏。也因此而使他居
功自傲,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他因小失大,给蜀汉事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对内居功自傲,争强好胜,不善于与周围人处好关系。对外缺少长远战略眼光,优柔寡断,甚至粗暴无礼。丢了身家性命,害了刘备与张飞,败了蜀汉帝业。可见他虽忠勇无双,但却无深谋远略,只能是以他的忠仁勇义流传与世,而不能具有政治家、战略家之远见卓识。
先看关羽对内争强好胜、不睦人情这一点。关羽听说刘备收了马超,并知道马超武艺高强,于是就要从荆州入川来与马超比试高下,幸好诸葛亮写了一封信说服他才避免了他的这次行为。 同样,当刘备做了皇帝,封关、 张、赵、马、黄并列为“五虎上将”时关羽就很不服气。诸葛亮的信中和费诗的话中均肯定了关羽高于其他几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关羽的高傲心理,才使他取消自己不合理的要求这一点。
荆州的失去也可看作是蜀汉事业的转折点。暂且不说荆州之丰裕富足,先看它作为军事要塞的一面。荆州是屏障,可以抵御吴、魏的进攻,保证蜀汉人民的安宁;同时,它也是入口,只有从这里打开缺口,才可以进一步入侵蜀汉内地。失去荆州,在军事战略位置上,蜀国已陷于被动。再看,荆州之失,关羽之死,使得刘备、张飞悲痛欲绝,为了复仇,丧失了理智,忘记了“联孙抗曹”的基本路线,使得他们相继为此丧命,也造成了巨大的军事损失,蜀汉王国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走向衰败。虽然有诸葛亮力挽狂澜,便最终未能避免亡国的悲剧。可以说,关羽的刚愎自用,高傲自大,对蜀
汉事业造成了巨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可以说,关羽对蜀汉王国的衰败,难辞其咎,害己害人害国,其悲剧命运可叹、可悲! 总之,关羽的性格是十分复杂而鲜明突出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关羽这一文学形象。他起初是一位义薄云天的豪杰,英勇善战的英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关羽由一个普通的马弓手已经成长为勇冠三军,功高卓著的“五虎上将”之首。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迅速地膨胀,变得刚愎自用。关羽性格的发展,正是他个人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也给蜀汉事业带来了莫大的损失。但是作者如此刻画描写,不但没有影响关羽这个英雄形象的壮美,反而更加真实可信,至今为人们所推崇。
[1] 《三国演义》(一百三十回本)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2] 《明代小说简史》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3] 《中国小说简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
范文十:他集忠于君,善与友,正义,武力,智慧,勇气,毅力,大志于一身。他集骄傲,狂妄,轻敌,自大于一身.
关羽,河东解良人。在与刘备结拜之前一直亡命江湖,属于亡命之徒,亡命奔涿郡。勇冠三军、万人敌……这些都说明亡命之徒的特点,比如许楮、臧霸等人都属于此类。但是关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亡命之徒,最重要区别于张飞等人的是他还治《春秋》。所以不管当时的人还是后世的人,都认为他是比张飞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匹夫之勇高出一个档次的。所以刘备可以把荆州交给他打理。建安十七年,诸葛亮带张飞、赵云进川,很不放心的把荆州交给关羽。在刘备看来,关羽是隆中战略计划中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最佳人选。诸葛亮当时似乎也找不到更适合的人选。因为当时的情况是在赤壁之战前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关羽精甲水军万人,刘崎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这支原本刘表手下精锐的荆州水军正是关羽镇守荆州的主力军。关于荆州的战事先不表。
除了“亡命”这一性格特点,关羽的另一特点是量小,不能容物。最早是刘备得孔明之后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如果说当时关羽瞧不起刚刚二十出头刚出茅庐的小子还是正常的话,那么后来要于马孟起单挑就太不识大体、自负、不能容物了。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从这里,可以看出关羽完全是一个争勇斗狠的一介武夫,不识大体,诸葛亮的一封信还要遍示宾客孔明深知吾心也----虚荣!诸葛亮的这封信虽然缓解了暂时的矛盾,但是助长了云长的骄、傲之气。建安二十四年,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果然、刘备将黄忠列为无虎上将引起了云长的愤怒大丈夫誓不与老卒为伍不肯受拜。此时关羽针对的并非是黄忠,矛头指向的已经是刘备了。此次幸亏费诗的善言,不然刘备真不知道如何下台阶了。此时云长已经如此难控制,刘禅代位之后又如何驾御世之虎臣?按照中国历史上来看,此时刘备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
量浅,胸无城府也是他的一大致命伤。比起司马懿坦然受妇人服,关羽的心理素质极差。孙权给儿子求婚,婚姻自由,不嫁也就算了,竟然还说出吾虎女安肯嫁汝犬子乎这样伤人的话。后关羽围樊城,让孙权出兵相助,孙权却使敕使莫速进。关羽极其愤怒下说出洛(反犬旁----字打不出)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这样的话,“洛子”是对江东人极大的侮辱,还露骨的表示樊城拔将移师东吴。看看当年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心中虽痛骂韩信,但是嘴上还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此外看关羽北伐,糜芳、傅士仁供应军粮,有时不能及时到达,关羽宣称还,当治之;再看看刘邦,在外面辛苦作战,还不停的给后方的萧何封官,两下比较,治《春秋》的关羽比起市井无赖刘邦来实在太逊。陆逊的一封信竟然让关羽心花怒放,撤去后防重兵。这充分说明了他只是一个浅碟子,实在浅的很。
在用人方面,关羽竟然把江陵、南郡、公安这些后方重镇以及供应军需的重任交给素来有隙的糜芳和傅士仁,又不知安人心----失败!大军解围撤退,反击江陵之日,情势和当初彭城落入刘邦之手,项羽敌前撤退反击彭城一样,项羽一举击溃刘邦的部队,关羽复仇之师却边走边散,这是怎么样的统帅?当年孙权给吴下阿蒙开出的看书单子中也有《春秋》,治《春秋》著称的关羽应该感到脸红(有可能是脸红了)。
关羽的自负,不仅断送了自己,还断送了诸葛亮的整个战略计划。由于他个人的冲动无谋,使全盘战略计划成为虚话。
关羽性格的最大悲剧是自恋,而这种自恋,较之吕布又有不同。吕布的自恋来自于自负,来自于对自身鬼神般武勇天下无敌的信念。而关羽的自恋则是一种强烈得近乎变态的自恋,这种自恋的来源不是自信,却是自卑,或者说由于到达了自恋的顶峰,所以反而走向另一面,即所谓“刚极易折,物极必反”。
关羽的性格其实有很多,譬如义薄云天,譬如有情有义,譬如好大喜功,譬如刚愎自用,譬如……陈寿《三国志》对关羽有一个相当精辟的评价:“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言虽一句,却大有深意,充分体现了关羽的这种自卑的自恋。“善待卒伍”,是因为从行伍兵卒到三军统领,地位差距足以道计,绝对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加以善待,于己无损,反可博“体恤士卒”美名。而“骄于士大夫”,则是因为面对真正的士大夫,极易勾起自身作为一介武夫的自卑。因为终关羽一生,都希望附庸风雅,所以他留长胡子;所以他处处要显示与众不同;所以他无时无刻不手捧一本《春秋》,虽然从未见他从《春秋》之中悟出什么;所以当诸葛亮夸他“髯之绝伦逸群”时会“省书大悦”甚至“以示宾客”,惟恐天下不知。这种需要依靠他人评价来找到信心的心态,充分反映了关羽“附庸风雅”的严重底气不足。
西方文学家说过:“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的时间。”或许事实上不用三代,但是与本人从小的家庭教养和环境却是密不可分的,关羽在《演义》中卖枣,在《志》中“亡命奔涿郡”,实在不具备成为士大夫的条件,也绝对不可能具有真正士大夫的内涵,所以当真正面对士大夫的风流雅致时,关羽的这种附庸风雅就很容易看破。欲为士大夫而不得,在自卑情绪的支配下,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逆反,以骄相待,处处显示我比你强,我不耻你。而关羽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将自卑隐藏得极好而自恋发挥到了极至,因而给人留下的是一个威武英明,宛若天神下凡的光辉形象。但是最终,关羽还是因为这种“自恋而又自卑”性格下“骄于士大夫”的表现而导致最终身亡。
首先,他拒绝了与孙权的联姻。与孙权联姻本事上上之策,关羽亦非愚人,不会不知,但是他做不到,因为关羽平生最恨,或者说最嫉妒的就是孙权。孙权本亦应是一介武夫,却仰仗父兄基业,竟成一方霸主,且俨然以风流雅士自居,这对关羽内心的刺激是非同小可的,在这种心理的极不平衡的情况下,做出这种决定是肯定的。
其次,他率先动兵攻曹。因为自恋到自卑,关羽一心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来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威武英明。这种事业不是上阵打打杀杀的砍几个敌将,而应当是“威震华夏”,于是他意气风发的去打曹操了,前期倒也打出了威名,可是之前被“骄待”的士大夫却众心不从,于是关羽就走了麦城,然后死掉。
关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而这悲剧一生的根源,还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自恋和自卑,惟使后人叹息。
当我看完三国演义之后,我对关羽的敬佩之情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的,关羽义气。但是他的有一个很严重的缺点,这个缺点导致了他丧命,那就是傲。
关羽很傲,导致他大意失荆州,刘备在汉中和曹操决战,关羽忍不住也想建功。如果想要北伐,最好的出发点就是荆州北上,要是想从荆州出发,襄阳,樊城必须占领,所以关羽就攻打樊城。
关羽的确厉害,樊城指日可下,正当这是,曹操于孙权结盟,图区荆襄,之后平分地盘,所以孙吴出兵。
关羽打樊城的时候,马良建议他不要倾巢而出,毕竟要留守荆州。而在关羽眼中,东吴群雄皆鼠辈,所以他根本不把孙吴放在眼里。
东吴大都督吕蒙,装病,然后孙权让陆逊担任大都督一职。关羽更加不把东吴放在眼里,竟然找一个书生担任大都督,可见东吴后继无人了。
关羽攻打樊城,曹操派上将于禁带七路人马去解樊城之围。庞德也随着出征,并且他抬了一口棺材和关羽打。庞德当然打不过关羽,但是他放冷箭,射关羽左臂。这只剑是毒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关羽都不怕疼,关羽水淹七军。真的很厉害。
但是吕蒙他们率军攻下了荆州,关羽大怒,箭创迸发。最后退守麦城,死战到底,最终死于孙权之手。
一代军神就这样死了,我心中很悲伤,关羽如果不是那么傲,他当初要是听了马良的,守住荆州,就不会遭此大难。关羽忠义,我非常佩服,我会学习关羽。永远不背叛兄弟朋友。
累死了,这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了,采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