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徽州祠堂规制近祖牌位在一层,远祖在二层,为什...

民间文化论坛?2013年第3期;送礼的多少来折算的,其标准在20—50%之间;上面提到的许克复以后许村第二个有记载的商人,是1;许村的商人主要是做木材、盐业、粮食和布匹等生意,;民国时期,许村最大的木材商人是许士樾,因为许村周;从一册年的胡姓账本中,许骥找到;四、民俗:死亡;书中有三章谈民俗,其中第一章是有关丧葬习俗:人老;传统徽州村落社会
民间文化论坛?2013年第3期
送礼的多少来折算的,其标准在20—50%之间。《礼簿》中之所以要将各人礼金作详细的记录,是因为它是将来回礼的依据。有些不太富有的亲戚为了面子,可能也会凑上二百元来送礼。当然,东家一般心里有数,回礼时尽量会多回一些。
上面提到的许克复以后许村第二个有记载的商人,是1200年前后东支的许著,他“筑亭藏书,辟圃种花”,与他同时的还有西支的许宏甫,当时有六百亩土地。许著的孙子许洪寿,上面也曾提及,“宗族有孤弱者收养之,贫乏者周给之”。1292年重建任溪新宅,建楼于其东,藏书数千卷。又尝捐金建任公桥,作彦昇亭于昉岭,造忠烈庙于登堂。“许村富商统计表”总共列了明中叶()19个人,明末7个人,清朝6人。其中,应当特别提到许景高,他在正德年间重建了善德桥头忠烈庙。许大兴在淮、楚做盐业经营,1514年60岁时回家。许良玉在明末修了宗祠,也编纂了族谱。许世松,明末在扬州从事盐业致富,也在桑梓故里建祠修路。在明朝,有好几个商人都在苏州活动。
许村的商人主要是做木材、盐业、粮食和布匹等生意,从明中叶起也从事航运事业,甚至亦参与倭寇的活动。在许村,参与茶业经营是太平天国之后的事情,郡伯门房支中,有许元镛()、许元松()两兄弟在上海设立茶号,与英国人做外贸生意,特别出名。许元镛在许村种福厅旁设茶庄,元松在屯溪开了“珠升记”茶号。当时坐船到上海来回要7天,另外两位许协兴和许华春在大墓祠建了茶叶加工厂,茶叶装箱,每箱重50斤,然后用毛驴或大马,60里运到朱家村装船,由新安江运往杭州,再由杭州转运上海。从上海赚到的钱,一般是汇到歙县北门外的裕大布店,再用毛驴将大洋驮回许村。他们的儿子在九江投资当铺,在南昌开纸店,在杭州做木材生意,在南京经理布店、绸缎店。道光以后,随着盐商的特权被取消,徽商的元气大伤。可是在1857年,许炳勋在扬州石牌楼15号创立“永隆”盐号。之后传给他的儿子许家泽,再传给家泽之子本仁和本怡。当时,“永隆”盐号拥有盐船70多艘,每年正月十八,就开始准备将扬州的盐发往各地盐仓储存,以待出售。
民国时期,许村最大的木材商人是许士樾,因为许村周围童山濯濯,只有较偏僻的岩源尚有木材可以交易。要将木材运往茶坦,顺富资水运至许村,等着梅雨时节春水泛滥,再从汪村聘请专业的放簰师傅到许村,然后等山洪爆发之后就开始放簰。木簰常常要绵延一里多长,先运到渔梁坝,再将木簰重新加以捆扎,往往要扎成一米多高,簰工还要在上面搭起木棚,经过新安江运往杭州。
从一册年的胡姓账本中,许骥找到了当地的几个商店,其中有个装裱店属于大庙(即协忠庙)。利用这个账本,可以仔细分析当时的物价。总共28种物品的物价,其中最贵的是本家送来的大锣,单价为1400文。当时一石米即150斤,要2600文。总的来说,他发现——当地手工业品的价钱,是现在价钱的十分之一;盐巴反而是当时比现在高出2.5倍;其他的如米、纸、草席、雨伞价钱跟现在差不多。还有经济作物如茶叶和棉花,茶叶现在已是许村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为最重要的收入。当时黄牛要文,水牛是文,驴是3300文,现在一头水牛则要8000元人民币。
四、民俗:死亡
书中有三章谈民俗,其中第一章是有关丧葬习俗:人老了,先得将自己的棺材准备好。许村人把做棺材叫作“合寿木”,算是一件喜事,至亲好友在动工那一天,都要登门道贺。每年一般都要在外面上一遍生漆,棺材存放的时间越久,上漆的次数就越多,寿木就越发显得锃亮。棺材头部的外观,一般都雕有一个圆形的大“寿”字,寿字四周刻着四只蝙蝠。脚部刻上一个牌位,棺材盖的内部则要用纸画上太阳、月亮、星星、黄泉路、奈何桥等。在1899年,做这么一个棺材得花了25元,其中将近一半是上了三遍油漆,都是同一年做的。做寿衣,给裁缝的价钱要给双倍工资。有“上九下七,重重绫”的说法,并且每层衣裤都要以不同颜色的绫做成,最内一层为白色,最外一层为大红色。寿衣没有扣子,全用带子系上。86
传统徽州村落社会的日常生活
人一死,先要撕去衣扣,撤去床上的帐子,以免灵魂被扣子扣住,被帐子网住而不能升天。再要捋直死者的手脚,撤掉枕头,垫上瓦片,以保证尸首在僵硬之前有一个端正的姿势。还要在死者脸上盖上一张水纸,然后是焚香纸,子孙跪拜哭丧。如果老者去世的年龄是81岁,则不能马上哭丧。因为许村有“八十一,死不得,死了儿孙没饭吃”之说,所以先要在邻居不知情的情况下去讨一碗饭,饭讨来后方可哭丧,意思是子孙已经是要饭的乞丐了,老者魂魄可以放心地升天了。
有经济实力的人家,要请和尚在村上一个指定的开阔地挂起白幡,召集孤魂野鬼,告知有人已归入其行列,望在阴间能得到他们的帮助。树幡竿竹,意味着丧事结束时要破蒙山、放焰口。之后,要在死者手里放上金和银,所谓“左手金,右手银”,嘴里还要放入一枚金钱。要用丝棉将整个尸首全部包扎起来,包扎后再穿上寿衣,将死者移入棺中。棺材是先抬入堂前,头朝正堂纵向摆放,棺材下面垫着稻草,棺材内放入大量的石灰。石灰层的上面铺上一层红绫,然后再将尸首仰面放在红绫之上。主事人用剪刀剪开蒙于脸上的棉纸,亲人们按辈份敬酒、跪拜、哭丧。主事人以手指蘸酒涂于死者的嘴唇之上,以示死者受纳,然后才钉上棺材盖。接下来是将棺材移入灵堂,点上材头灯,燃得材头香,在出殡之前,这些灯火、香火都不能熄灭。准备灵堂时,要将棺材横放,它的背景是纸扎的灵山,上面扎着庙宇和观音等菩萨。灵堂两侧是魂亭,里面有男仆和丫头。厅堂两侧还扎了两排菩萨,前面有和尚可坐的椅子供其念经。做丧事的和尚有两种来源:其一来自青山村的上律寺,离许村25里。比较富裕的人家,还会到离许村75里的雄村小南海去请。至于请道士,则都来自本地。
平常出殡前要七七四十九天在家里做仪式,一册1928年的丧务账,反映的是和尚为一位妇人所做的丧葬仪式。其中,头七做开路经,五七做解结、破血湖,六七为拜忏。头七是文祭,三七是武祭。三七的前夜,亡魂会偷偷地跑回家中,叫做“偷呼”。翌晚阎王最后批准亡魂回家一次,故称“正呼”。这两晚都在准备供品,在天亮前,有道士要来将其赶回地府,称为“赶煞”。道士手拿桃树枝和菜刀,在堂中一阵拍打,边拍打边念经,最后还要撒铁沙,将亡魂赶出家门。正呼日的白天,家人还要在家门口附近的场子上焚烧纸扎的日用品送给亡灵。
出殡前夜要做“偷丧”,这是孝子为了表达对先人的不舍之情,所以要请人偷偷地将棺材抬出家门。孝子发现棺材不见了,就带着一家人手举火把哭着出门去寻找,接着僧道念经,孝子三跪九叩,棺材上铺着一块红毡条,上捆一只红毛公鸡。“爬丧”就是子孙要从棺材底下爬过,表达的依然是不舍之情。此时,葬工们要说一些“爬升,爬升,发子发孙,个个高升”的吉利话。出殡打头的拿着引路幡,接着是一个人沿途撒买路钱,再次为四面开路大云锣,清道旗及燃放爆竹的成员,还有诵经者,奏音乐的及鼓手,纸人、纸马,高低灯,第六才是棺材,第八是拿着神宗牌位的孝子,第九则是送丧的亲友及陪护人员。有的还特地请专业的哭丧人员,这些人以环泉村上丰田人为主。抬棺材的都是本族人,下人不得参与。从棺材抬起出发到村口,都要做“拦路祭”。到了村外水口,孝子亲属就必须返回。孝子们回去之前,要先“舞丧”,即拉着棺材,哭着不让葬工们将棺材抬走,而葬工们则执意要走。最后,一同前来的陪护人员,就要强制性地将孝子们拉开,搀扶他们返回家中,并将祖宗牌送到祠堂去“点主”。在水口,僧道要做法事,接亡魂,之后伴随着鼓乐,来到祠堂的门口,族长将牌位接入祠堂后,先由道士做法事祭拜,再用净水、新布为牌位沐浴,最后将招魂幡烧毁。沐浴结束后,就将牌位送到后进的龛座前。此时龛座前摆起了香案供品,香案后放一把交椅,交椅背上披着亡者生前的衣服。族长或名流先用朱笔将“主”字上的一点给点上,再用墨笔在朱笔的点上再点上一点,最后将牌位放在龛上。一册1928年的丧务账,反映的是富裕的盐商家庭在第49天破蒙山以及次日的放焰口,总共用了450斤米。
没有比利用风水选择坟墓更为重要的实践,所以“风水”这个词就直接是指坟墓。经常是以动物或其动作为周遭的地形命名。在许村,最好的风水宝地,一是在村西沿武山南麓,二世祖许知稠、布政使许仕达(1445年进士)就葬于此。村北武山北麓有大墓,埋葬有东西始祖许宾,南宋进士许元白、许幼学,87
民间文化论坛?2013年第3期
元处士许洪寿,明初太守许伯升等。从唐末南迁一世祖许知稠算起,到南宋末年,许氏葬于许村本地的总共有20人,其中有9座葬于大墓。及至1569年,许氏东、西支合族公议,大墓燕窝形区域内禁止附葬,这是因为老坟为各支命脉所关,不能任人挖掘、戕害。
1746年有个记载,是有关许高峰的风水记,特别有意思的是以朱笔加注,说是可以出一个宰相。这个地方原是高峰请风水名师汪二峰为其家族寻找墓地,其坟墓在许村以西10里,是已经被好多人用过的一个凤凰形。可是他发现,所葬者皆在中股,直硬之上,穴反而在左翅,可以取用的几个部位还有“翅肩、翅稍、冠、喙、眼”。
一找到风水宝地,就要将之买下。价钱毕竟很高,1739年有个离许村30里的坟墓,买下来花了406两多。其中用于购地的费用每亩才占31.7%,中人过手的费用占32%,杂费4.07%,谢礼酒水15.4%,印契山税占3.2%,文使代笔2.7%,其他支出4.3%。之后选日,请山神土地,破土,坟墓上盖个篷,请搭蓬神福。坟墓一挖好,下砖,又要请当地社神,请拆篷神福,雇守山人,还要验墎。圹内先放水入墎,然后放置五谷、松柴,这些都是为了检测圹的干湿度。因为五谷受潮则发芽,松木在半干半湿的环境下最易腐朽。如果圹内潮湿,则不适合安葬。1746年来自当地一部族谱的文献,记载了两个神福的开销,以及汪二峰坐轿前去检查墓圹的费用。
还没有找到风水宝地或者无钱购买,棺木可以先放在厝所。厝所形制应当够放一个棺木,并开窗户以便观察厝所内的情形。此种厝屋亦须建在风水好的地方,它们也可以用于出租或典出。1739年许高峰找到了一个离村三四十里的风水宝地,以埋葬祖父母及母亲。1741年将他们埋葬后发现太远,所以又请汪二峰为其寻找更近的风水宝地。及至1742年,将新地方挖好,到1743年就迁到新址埋葬。汪二峰在1743年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提及,何日何时重葬,六年之内马上就会有人飞黄腾达,将来则是房房发财。将棺柩抬到墎前,摆上香案,焚香请神福,然后在墎内烧芝麻、大豆杆,寓意是发子发孙。吉时一到,六名道士吹鼓奏乐,鸣炮,灵柩登位(头朝来龙,脚向案山),子孙依次上香跪拜。然后,众子孙齐跪在堂前的红地毡上,主祭人向四方抛撒五谷,边撒边说吉利话。儿孙则用衣襟接住撒来的五谷,装在一只五色底子的红色五谷袋中,拿回家挂在厅堂正梁的中间。之后,还要祭活羊,即用羊血滴沥在棺材盖上。民国后期,大多改用红毛公鸡。最后是封土安山,封门安碑,栽柏树、石楠树,祭活猪。
有威望的人棺木里也有他们的墓志铭。有关许伯升,就有这样褒奖的词汇:“纵观可以兴孝,横观可以兴仁。”这等于说对于祖先的关系是纵的,对于社会的是横的。
有的坟墓有守墓之人。一份1887年的合同清楚地说明守墓人的职责,亦即不许外人戕害和猪牛践踏坟茔,同时还规定了坟山柴薪的砍伐时间及其范围,这种人平常依赖东家提供的田地耕种为生。一部《汪氏族谱》为我们提供了八个此类庄基地税的记载,而另一部何姓族谱,则描述了坟墓周围的树林:“坟山之萌树,即祖宗之衣冠……若有私伐一株者,拘祠重责,仍罚祭坟出价。”一册1744年安葬帐,记录了有位守墓者因未能上报坟墓周遭松树被人残害,故而自愿以猪一口封山蘸墓。盗葬也是人们极为关注的一桩事情,何氏族谱中一个1761年的禁约指出,如果发生族内盗葬的情况,必须“协同房内人等立刻掘起,仍罚银三十两,猪羊祭坟”。
第8章关于祭祀习俗,开始讲的是祭祀祖先,每年有春节、中元节、春秋二社都要祭祖。春节要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将主要祖先的容像在祠堂挂起,富堨村汪姓是将大母仪容悬挂在正堂供奉。大母程氏享年90岁,系汪良桢的祖母,全家都很崇拜她,这是因为其公公原为富商,因钱被他人所骗而家道中落。幸亏她卖掉首饰培养儿子,并将钱拿出来投资,从而得以中兴。每个房派从二十四一直到除夕,由轮值当头的房长带领族仆打扫祠堂,并张灯结彩。
大年三十晚上吃团圆饭,吃过年饭后,族长、房长、当头首事及部分男丁还要回祠中守岁,并举行谢天地仪式。吉时一到,族长就下令两名当头房长出祠堂,并关闭祠堂大门。稍等片刻,门外88
传统徽州村落社会的日常生活
的两房长就点燃两挂小爆竹。听到爆竹声后,祠堂内的人就开始在天井里放双响大爆竹,彼此呼应后,两房长点燃棒香,朝新年的吉向行跪拜礼。此时祠堂打开,两房长手捧棒香进入祠堂,意为将天地请进祠堂。这天夜里,为避免祖先孤独,要由几位首事和鼓吹手守岁,一直吹打到黎明。另外,各户也要举行接天地的仪式,家中长辈来到大门外,将天地引入家中。之后,子弟按其辈分依次燃香拜谢天地。接着到厨房里去谢灶王爷,再到门外燃放大爆竹,撒利市纸,最后封门。此时女眷出门,家人互道恭喜。
年初一开还没亮,等五更头遍出行锣后,15岁以上的人先在家中喝一碗糖汤,再拜家祖宗,然后出门,每人提个灯笼前往祠堂。此时,族仆已用松明打起一个大火堆,以取发旺之意。众人见面,只以作揖方式相互招呼,不能开口说话。众人集齐后,才举行接天地仪式,接着出行上社。东支八门轮流到东升大社,东支总祠官厅(邦伯门)为首,其次是大墓(即邦宪门)、种福厅(郡伯门)等。整个行程不许任何人说话,沿途凡遇菩萨都要祭拜。比如种福厅派到东升大社,要经过高阳桥,桥上供奉有观音菩萨,需用檀香祭拜观音。到了社屋拜社神之后,队伍又返回祠堂。此时天已大亮,他们就到后进神龛前祭拜祖宗。之后再回到中进大厅上,聆听本族族训。最后族长向族众作揖祝贺,族众此时方可开口说话。仪式最后是族长抛撒五谷,族众则用双手提起长褂的前襟来接五谷。团拜结束,众人入席接胙。初二是到登堂庙和协忠庙祭祀许氏远祖,初三则是前往许氏统宗祠祭祀东、西二支的先祖。到了元宵,又要祭拜祖先。
七月十五日早上,要到祠堂去拜祖先。届时,用一种特殊的煎面拉平成蝴蝶结状,还有用糯米粉包入甜芝麻粉制成的油糍。之后各回自己家里,在堂前祭拜自己的祖先。是夜,家家户户早早关门闭户,尤其是小孩更是千万不可出门,以免撞上夜游鬼神。
祖先也要在坟墓祭拜,特别是清明节。进士许霖()在1261年撰写的文献中,批评了许姓的墓祭现状——有的人没有参加,有的人不知坟墓在哪,有的则不按时参加。为此,他建议每年由一人值年,轮流负责,周而复始。民国时期,许霖自己的坟墓是清明前两天祭扫的。祭墓时,第一炷香烧给山神土地,第二炷香祭过往神灵,第三炷香拜左邻右舍,第四炷香才是拜自己的祖宗。祭拜完家祖后,还要祭拜客祖(即母系的亲戚),客祖是在门外烧金银。城东派扫墓用两天,第三天是在祠堂里拜,第一天他们去拜始祖会公,在歙南浦口,离城东25里。同天也到三进士公墓,离城东约20里。总共需要四只船,一支由96人组成的祭祀队伍分乘四艘船,从渔梁登舟,一路吹吹打打。第二天就拜暹公墓,离城东才5里路。
每一房派都有其祭坟的记录,内有要挂纸的墓名以及祖先的名字,每个祖先要给多少钱,有多有少,具体视其亲疏关系。另有客祖也有钱袋,可是没有坟祭。还有四种蒸尝田,即春秋两季给后土和祖先、祭开基祖以及其他。分析城东的这些蒸尝田可以发现,开基祖的蒸尝田比其他的多得多。也可以看出,这些蒸尝田主要分布在相关坟墓的附近:城东的清明坟祭给开基祖、房派的祖先和三个进士的坟墓,88.2%的蒸尝田都靠近这些坟墓。还有施主的名单,城东十三世许尚质(1482—?)给的最多。其人年轻时前往四川做木材生意而致富,1552年回到许村,恰好碰上宗族正为缺少祭田而发愁,于是他就捐了大量的田地,这也得到了其他人的响应。及至1562年,因20里之外的连墅一带蒸尝田不少,尚质就捐出自己所有的3个庄屋,让去收租的人可以居住。
这些蒸尝田以及祭祀活动和要用的器具,平常皆是照轮管理。1381年城东的约议中提及四大分,分为十六小分,每年这十六分有四个人管事。1482年的一个条规,将旧规二十四分分为四十八,每年管事的人代表八分,也就是说有六个人,所以轮流循环为六年。1618年,汪寿贵()及其妻子方氏()合葬在一起,之前经历了将近一百年的暂厝。他们有很多后裔,也是照轮十二年。一收租就立刻将米放入仓库锁起来,值年的人和族长各有一把钥匙。城东派有四部账本,各分有一部。有条规则说不去扫墓的人不得领胙,倘若宗族成员将祖田卖掉两次,就将之革除出族。89
民间文化论坛?2013年第3期
五、民俗:活着的人
许骥最后有关民俗的一章是讲节庆,开头有岁时节日。一看就看到有三天比较特殊:一是端午节跳钟馗,一是六月初三大庙唱对台戏,还有九月十三用鸡祭鸡王。端午节是五月初三开始,当地唯一的道士受邀到各家各户挂驱瘟的符去毒,该符背后有五色背景,包含五毒(开光时放入神像背后的五毒)。道士到过的各家,及至收稻季节,每家会给他10斤大米。五月初五早上,各家将符贴在墙角、门上、水缸、灶和柜的下面,在这些地方和水井也放了雄黄。然后,将给祖先的供品摆出来,包含雄黄酒,外婆要给新生的外孙一些当天要穿的衣服,午餐要喝雄黄酒,下午要嬉钟馗,一个人穿着钟馗的服装,到各商店、各祠堂驱邪赶鬼。
大庙节庆从五月最后一天开始,至六月初四结束,供奉的是张巡和许远(许氏认为许远是其远祖,就像汪华之于汪姓一样)。据许骥描述,唐肃宗早就在睢阳为之建过庙,睢阳是他们与安禄山打仗的地方,后来共有19个皇帝给了他们86个封号。其中,宋徽宗一直到南宋末给了36个,“协忠”这个名字就是宋徽宗在1107年所赐。邦伯门房谱中有一个1514年的祭文,其中提及1426年的皇敕,内容是要几个州府每年春秋祭祀张巡以及相关的四个将军。当地1581年的一份记录指出,许村这座庙建于1343年,里面也有一个明显的传说——建庙者是富商许克复的两个儿子,因为张、许二神很灵验,因此到了1506年将庙扩大,并增加供奉张巡之妻和太子。1556年庙倒塌了,及至1581年重建竣工。1781年还存在的一个碑刻,提到1616年和1781年的维修。最后的维修是在民国时期,进入民国时期的庙宇,一边可以看到韦驮,另一边可以看到五猖,张巡之妻和太子则有神主牌。1958年庙的前殿被拆,开通了道路,之后不久又拆了后殿。
大庙旁边有个供奉关帝的小庙,里面也住着许村的道士。1581年许佐(1555年举人)撰写的碑刻,指出庙内有雷万春、南霁云和另外两个将军的神主牌,商人许文昌捐了一百亩地给寺庙。可是到了1672年祭祖那天,暴雨将请来的戏班的衣服和道具全部冲走。为了偿还这笔钱,一百亩地被卖掉了。此后,五方要用摊派的办法来筹措庙会的开支。从一册胡姓账本可以看出,在1839年,执事的人先请纸扎师傅来做纸船以及其中的那些神明。到了五月的最后一天,雷和南的纸像被带到庙里,开始演戏。六月初一大规模游神,五方皆独立参与。每方有两个礼生,游神队伍最后有雷、南之像,之后则有四个青壮年,抬着一个354斤重的大王礅。每次游神队伍停下,雷、南就可以坐在大王礅上,而大王礅后面压阵的就是汪公。
所走的路,比任何其他游神都要长得多,如果有人想抄近路就该受罚。因为即使是午饭时候队伍也不能停下,故而每个祠堂均为参与者准备了馒头。队伍回到庙里头时已是下午三点,第二天下午就要祭神。初三下午,还愿者都要“跑红酬神”:每个人有一头猪,两人按着,屠夫将刀子插入猪的心脏,一声令下,猪便流着血四处乱窜,跑得最远且持续时间最长者则最为吉利。接下来,是人们扛着大旗跑到水口三百米的竞赛。最后是用特制的冬笋筊杯来占卜,以判定账本是否准确。六月四日拂晓,雷、南二神,以及五方和其他乡村的小船,各装满香和其他东西,全部被放入大船。大船由该年的当值方送至水口,边走边喊,为了是将小孩叫醒,不让船上的人将他们的灵魂带走。到了水口,再要占卜,以确定雷、南做好准备上船并离开,随即将船烧掉,回到大庙,将仪仗交给次年的值年。
许村南边的登堂庙,原是18世许洪寿()为了供奉汪公的忠烈庙(当时正值乱世,人们期望汪公给予保护,后来改名为登堂庙,并加了鸡王和李王两尊神)。虽然当地用“鸡”字,但许骥怀疑应是周王的“姬”姓,他认为所拜的神也就是周王。许骥还假设说,许姓来自许国,也是周朝建的,所以族谱中有个村图,上面将登堂庙写作祖殿。不管如何,这个庙的祭祀是按五方加以组织。第二个神姓李,是求子的,他一手拿着一个铜锤,还有一个很大的生殖器。“姬王好鸡,李王好嫖”。难产的妇人,可以带一个40公分大的李王神像放到床上,然后用他的铜锤来揉肚子。九月十三,给周王祭大红的雄鸡。90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行业资料、中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幼儿教育、小学教育、56传统徽州村落社会的日常生活_劳格文等内容。 
 徽州古村落民居建筑的文化心理解析 摘要 建筑是文化的外化,该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内涵,蕴含着祖祖辈辈徽州人的理想、愿望,表达了他 们对社会、生活的需要、...  古徽州享有“礼仪之邦”之美誉, 封建礼教对徽州社会的影响特别深远,因此,古代...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村落的精髓,是中国皖南古村落最为 杰出的代表...  本文运用类型学和历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徽州村庄为...村落结构及文化、乡土传统、人际关系和生活秩序等,...“村庄”的日常生活,发现农民的生活逻辑,理解村庄与...  、科学、艺术、 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农村传统的农耕和日常生活,离不开互帮 互助互学,...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 村、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安徽篇)_法律资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中国传统村落...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 黄山市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 黄山市休宁县万安镇万安...  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特征, 是中华传统文化...又考虑到生活起居的方便实用,体现出人与 自然的谐...徽州有着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许 多古村落和古建筑...  古徽州享有“礼仪之邦”之美誉, 封建礼教对徽州社会的影响特别深远,因此,古代...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村落的精髓,是中国皖南古村落最为 杰出的代表...  单选题 政治 文化及社会作用
为了更好地传承徽州文化,黄山市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有关专家指出,这样做不仅可以守住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  徽州徽派建筑简介 11页 2财富值 保护徽州建筑传统技艺...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 凡到过徽州山区的人,看见...显示出主人当时在社会上的地位与霸气。 沿着“牛肠...在徽州现存的众多古祠堂中,“罗东舒祠”是最著名者之一。它坐落于现在的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全称“贞靖罗东舒先生祠”。它规模宏大,营造精细,其建筑融“古、雅、美、伟”于一体,是徽州古建筑的典范之作,被誉为“江南第一名祠”。四进院落建筑层层升高 “罗东舒祠”是罗氏族人为供奉其先祖罗东舒先生而建造的。罗东舒,是宋末元初的著名学者。据罗氏族人介绍,罗东舒幼年时期就聪颖过人,成年后,淡泊名利,隐居乡间,以耕作读书为乐。他积德行善,以仁义之心待人,赢得了“黄鲁直之才”和“欧阳永叔之贤“的美誉,当时的学者也都尊敬地称他为东舒先生。对这样一位备受人们爱戴的先祖,罗氏族人更是敬重有加。据说对他的祭祀仿照曲阜孔庙的礼仪,这在徽州祠堂中是不多见的。 “罗东舒祠”坐西朝东,包括照壁、棂星门、前天井、左右两座碑亭、仪门、两庑、拜台、厅堂、后天井、后寝以及南侧的女祠和北侧的厨房、杂院等部分组成,共四进四院,依轴线对称分布,占地面积达3300平方米,可谓规模宏大,位居江南第一。照壁在祠堂的最前面,是一面呈弯弓弧形的砖墙,它的后面是棂星门。棂星门由6柱5间的石牌楼组成,每根石柱的顶部都雕有怪兽“朝天吼”,雄伟壮观,气势威严。棂星门与南北两面留有洞门(这两扇洞门是村民们进出村庄的必经之路)的围墙构成了“东舒祠”的第一进院落。棂星门的后面是由7个开间构成的仪门,正门左右次间各置边门,两旁有抱鼓石一对。正门上方高悬“贞靖罗东舒先生祠”的匾额,是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的手迹。平时正门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祭祖或举行重大庆典活动时才打开。梢间和尽间为统间,名曰“厅事”,“以备聚餐待?之所”。仪门也是族人进出东舒祠的第二道门,它与棂星门之间就构成了“东舒祠”的第二道院落。仪门后面是一个由两庑和享堂合围而成的面积达4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这就是“东舒祠”第三进院落。庭院中有宽阔的甬道、花圃,两边是南北两庑。一面披水流入庭院,这就是徽州人“肥水不外流”,聚财思想的具体表现。庭院靠享堂一方是花岗岩石板铺砌的拜台,是祭拜祖先时摆放猪羊和香烛等供品的。拜台的后面就是气势宏伟的享堂了,享堂正面有22扇高大的木格子门,梁架重叠,接缝紧密。正中照壁上方,垂挂有明代著名书法大师董其昌手书的“彝伦攸叙”巨型匾额。享堂宽敞宏大,可容纳千人。罗氏族人不仅在这里祭先拜祖、商讨议事、举行庆典、执行族规,还定时展示祭祀器具、祖先容像、族谱、圣旨、官诰、御赐珍品以及接待地方-,宴请嘉宾贵客等。紧靠享堂南山墙,建有“女祠”,名曰“则内”,也就是内侧之意,是用来安放罗氏家族女性祖先牌位的地方。它坐东朝西,没有正门,面积不及男祠的十分之一,高度也只有主体建筑的三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罗氏家族在对女性尊重的同时,也表现出了男尊女卑的伦理思想。享堂的后面是“东舒祠”的第四进院落。它是由享堂、后寝大殿、南北围墙合围而成的。这里天井狭窄而高深,与第三进院落的宽敞明亮形成了强烈反差,给人一种凝重森严的感觉。后寝大殿是安放男性0牌位的地方,也是整座“东舒祠”最神圣、最精美的地方。殿前有三排宽阔的青石台阶甬道通向大殿,沿廊有10根巨型石柱,殿内有木柱46根,前沿的26块黑色大理石栏板浅浮雕有姿态各异的避邪等鸟兽图案,雕工细腻,圆雕的狮子神态生动,活灵活现。寝殿中的斗拱、雀替、梁头、叉手等木质构件,或为云浪花朵;或状如花瓶;或形同花丛,图案精美,典雅秀丽。尤其是透雕的“鳌鱼吐水”雀替更是玲珑剔透,精彩绝伦。梁架上布满了极具个性的民间包袱式彩绘图案,色彩明快迷人,构图大方典雅,被誉为“国内罕见的民间彩绘珍品”。著名的“宝纶阁”就雄踞在后寝大殿之上,是在明万历壬子年(1617年)扩建时另外加上的,所以其木构架全部直接***在寝殿檩条之上。至今,人们仍能从两层之间的草架隔层,看到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是如何连接到一起的。将近百年的坎坷建筑历程后寝既然是安放男性祖先牌位的神圣殿堂,为什么要在其上加盖一层楼阁呢?《祖东舒翁祠堂记》碑刻不仅为我们揭开了谜底,而且它也明确记载了整座祠堂从初建到完工近百年的坎坷历程。“东舒祠”于明代嘉靖初年首创,到了嘉靖十九年(1542年),后寝大殿快要完工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工程-停了下来,过了70年以后,才又开始重建,并在后寝之上加盖了一层楼阁。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能导致修建祠堂这样的大事停了下来呢?据罗氏35世孙罗来平推测,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后寝9个开间的彩绘用了超规格的***,另一个是把“鳌鱼吐水”雀替上的鱼头雕成了龙头的形状,这都是朝廷所不允许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资金短缺,直到70年后,隆庆进士、大理寺卿、罗氏22世祖罗应鹤荣归故里,续建祠堂的工作才由他担当了下来。由于后寝的高度不及享堂,与整个东舒祠的宏大气派相比极不协调,罗应鹤在后寝大殿的顶上加盖了一层4.7米的楼阁,同时外加两个楼梯间,使后寝的开间也由原来的9个扩大到11个。从“寝因前人草创,益之以阁,用-代恩纶”这段话可以看出,罗应鹤之所以要盖此阁的原因,是为了珍藏与皇恩有关的圣旨、御赐、官诰、皇榜等东西,故取名为“宝纶阁”,以体现“君在上,民在下”的建筑理念。实际上,当初建造楼阁只是为了建筑上的需要,也就是为了使后寝的高度超过享堂,以使整个祠堂建筑保持一种一进高过一进的视觉感。上世纪60年代,文物部门在对“东舒祠”作鉴定时,看到后寝大殿到处都是五彩缤纷的彩绘和精美的木雕,极具文物价值,就把后寝大殿单独上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工作人员在登记时,认为“宝纶阁”的名称指的是包括大殿和楼阁上下两层的整个建筑,于是省保名单的目录上就阴差阳错地出现了“宝纶阁”。直到199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四批国保单位时才给“罗东舒祠”正了名分。图文来源网络徽州微旅游(huizhouloveyou)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huizhouloveyou热门的旅游景点、精彩的游记攻略、美味的美食小吃、还有住宿、交通资讯,囊括大徽州全面的吃住行游购娱信息。热门文章最新文章huizhouloveyou热门的旅游景点、精彩的游记攻略、美味的美食小吃、还有住宿、交通资讯,囊括大徽州全面的吃住行游购娱信息。&&&&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