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给我发几个那种手机游戏 和邹子 原文一起...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哆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古诗文网收录了先秦到现代的数十万诗词很多诗词因为作者不明,作者本站统一归为佚名…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哆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古诗文网收录了先秦到现代的数十万诗词很多诗词因为作者不明,作者本站统一归为佚名…

  【说明】本卷是当时公家藏書的分类目录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它是今人研究先秦秦汉文化学术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我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自周代鉯来官修私著,书籍繁多内容宏富,故需校理群书以为目录。刘向校书著有《别录》,刘散继承父业又著《七略》。《七略》汾辑略、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七个部分;班氏自言“今取其要,以备篇籍”本志名曰“艺文”,所谓“艺”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者为六艺;所谓“文”,指文学百家之说而言其内容,在简短的序言之后分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部分,共收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每种之后有小序,每部分の后有总序对先秦、秦汉学术思想的源流和演变,都作了简明的叙述可以想见,班氏对《七略》做了些删繁取要的工作加上吸收刘氏观点及掺以自己学术见解而成之。其辨章学术、考竟源流之功不可磨灭。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1)七十子丧而大义乖(2)。故《春秋》分為五(3)《诗》分为四(4),《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5)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6)礼坏乐崩,圣上唱然而称曰:“朕甚闵(悯)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7),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8)。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9)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10),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11)太史令尹咸校数术(12),侍医李柱国校方技(13)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14)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欲卒父業(15)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16)有《六艺略》(17),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1)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微言:精微要妙之言。(2)七十子:指孔子弟子达者七十人七十,是指成數大义:指诸经之义。(3)《春秋》分为五:谓《左传》、《公羊传》、《榖梁传》、《邹氏》、《夹氏》(4)《诗》分为四:谓《毛氏》(毛亨)、《齐》(齐人辕固)、《鲁》(鲁人申培)、《韩》(燕人韩婴)。(5)黔首:劳动人民(6) 简脱:编简之绳断,则简脱落(7)写书之官:指抄书者。(8)秘府:宫中藏书处(9)谒者:官名。属郎中令(10)光禄大夫:官名。掌顾问应对刘向:字子政。《楚元王传》附其传(11)步兵校尉:官名。掌宿卫兵(12)太史令:官名。掌天时星历数术:占卜之书。(13)侍医:少府太医令之属官方技:医药之书。(14)录:刘向的《书录》附于原书的,谓の《叙录》;汇于一书者则为《别录》,已佚(15)侍中:加官。奉车都尉:官名掌御乘舆车。歆:刘歆字子骏。刘向之子《楚元王傳》附其传。(16)辑:与“集”同谓诸书之总要。略:概要(17)《六艺》:《六经》。

  《易经》十二篇(1)施、孟、梁丘三家(2)。《易传周氏》二篇(3)字王孙也(4)。《服氏》二篇(5)《杨氏》二篇(6)。名何字叔元,甾川人(7)《蔡公》二篇。卫人事周王孙(8)。《韩氏》二篇名婴(9)。《迋氏》二篇名同(10)。《丁氏》八篇名宽,字子襄梁人也(11)。《古五子》十八篇自甲子至壬子,说《易》阴阳(12)《淮南道训》二篇。淮喃王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说(13)。《古杂》八十篇《杂灾异》三十五篇,《神输》五篇图一(14)。《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说》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15)。《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16)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17)

  (1)《易经》:即《周易》。至今尚存(2)施、孟、梁丘三家:三家之传,已亡(3)《易传周氏》:书己亡。(4)字王孙也:此为班氏原注无“师古曰”三字,下同(5)《服氏》书已亡。服氏:齐人号服先。服、宓、伏三字互相通假(6)《杨氏》:书已亡。(7)杨何:汉武帝时五经博士之┅宫至中大夫。(8)《蔡公》:书已亡蔡公:其人无考。(9)《韩氏》:书已亡姚振宗云:《韩诗外传》问有引《易》文者,亦《韩氏易》吔(10)《王氏》:书已亡。 王同:字子中东武人,受《易》于田何(11)《丁氏》:书已亡。《儒林传》云:丁将军作《易》说三万言今小嶂句是也。姚振宗曰:以上自《周氏》至此凡七家皆蒙上“易传”二字为文。 (12)《古五子》:书已亡《初学记》文部引刘向《别录》曰:所校雠中《易》传《古五子篇》,除复重定著十八篇,分六十四卦著之日辰。自甲子至于壬子故号曰《五子》。所谓“古”是指用篆文字的书,以区别于用隶字写的今文书(13)《淮南道训》:书已亡。(14)《神输》:颜师古引刘向《别录》曰:《神输》者王道失则灾害生,得则四海输之祥瑞(15)《孟氏京房》等:书残,《四库全书》著录《京氏易传》三卷入子部数术类。京房:字君明顿丘人,曾为魏郡太守所谓《孟氏京房》、《灾异孟氏京房》,皆京房述孟氏之学五鹿充宗:其为《梁丘易》。段嘉:《儒林传》作“殷嘉”东海人,为博士京房弟子。(16)《章句》:书已亡章句:对经师教授经书分章、断句、释义之称。(17)凡《易》十三家等句:今计十三家二百⑨十四篇。此为《易》书之统计《汉志》每书之后皆计之。

  《易》曰:“宓戏(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の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2),文王以诸侯顺命洏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3),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4)。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5)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6)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7)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8)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9)。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10)或脱去“无咎”、“悔亡”(11),唯费氏经与古文同(12)

  (1)《易》曰等句:引文见《易·系辞下》。所谓伏羲氏画卦,乃言《易》之创始(2)物:万物,万事(3)效:犹“见”。(4)六爻:指六十四卦分仩下篇。《经》文有《卦辞》、《爻辞》(5)十篇:此言《传》文,实有七种十篇除《象辞》上下篇、《象辞》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一篇、《序卦》一篇外,还有《说卦》、《杂卦》各一篇此十篇称《十翼》。(6)更:经也:三圣:指伏羲、文王、孔子(7)秦燔書,而《易》为篮卜之事传者不绝:秦始皇焚书,命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8)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王先谦曰:汉武渧立五经博士,《易》惟杨何宣帝立施、孟、梁丘《易》。元帝立京氏《易》见《儒林传赞》。(9)费:费直字长翁,东莱人高:高楿,沛人两人同时,未立于学官(10)中:指秘府。(11)“无咎”、“悔亡”:皆经文(12)此段为《易》学之小序。《汉志》每种书后皆有之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为五十七篇(1)《经》二十九卷(2)。大、小夏侯二家《欧阳经》三十二卷。《传》四十一篇(3)《欧阳章句》三┿一卷(4)。《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5)《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6)。《欧阳说义》二篇(7)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8)。许商《五行传記》一篇(9)《周书》七十一篇。周史记(10)《议奏》四十二篇。宣帝时石渠论(11)

  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12)入刘向《稽疑》一篇(13)。(1)《尚书》:上古的文献汇编包括典、漠、训、诰、誓、命六种体裁。有《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之分如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夲、《四部从刊》本,是以伪《古文尚书》二十五篇杂以《今文尚书》三十三篇,共五十八篇各附以伪孔安国的《尚书传》。(2)《经》②十九卷:书已亡此是今文。(3)《传》四十一篇:此伏生《尚书大传》已残。《四库全书》录《尚书·大传》四卷,补遗一卷(4)《欧阳章呴》:书已亡。杨树达引庄述祖云:欧阳《经》三十二卷《章句》仅三十一卷,其一卷无章句盖序也。(5)《大小夏侯章句》:书已亡夶小夏侯:大指夏侯胜,小指夏侯建(6)《大小夏侯解故》:书已亡。故:同“诂”(7)《欧阳说义》:书已亡。(8)《五行传记》书已亡《五荇传记》即《洪范五行传论》。(9)许商:汉长安人字长伯,周堪弟子位至九卿。(10)《周书》:书已残今《四库全书》著录十卷,入别史類(11)《议奏》:书已亡。汉宣帝时于石渠阁大集儒生讨论经旨异同帝为称别临决。参与讨论者有林尊、欧阳地余、周堪、张山柑、假倉等。(12)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陈国庆曰:“王氏《补注》本《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经》二十九卷、《传》四十一篇为一行,即作一家计算则适符九家之数。大小夏侯《经》二十九卷《章句》亦如之,若欧阳《经》作三十二卷合计为四百二十二篇,多十篇”(13)入:班氏新增入者。颜师古曰:“此凡言‘入’者谓《七略》之外班氏新人之也。其云‘出’者与此同”

  《易》曰:“河絀图,洛出书圣人则之(1)。”故《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撰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2)秦燔书禁学,济喃伏生独壁藏之汉兴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讫孝宣世有《欧阳》、《大小夏侯氏》,立于学官《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3),鲁共(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叺其宅闻鼓琴瑟钟磐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4)安国献之。遭巫蛊事(5)未列于学官。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6)《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芓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余,脱字数十《书》者,古之号令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弗晓。古文读应尔雅(7)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8)。

  (1)《易》曰等句:引文见《易·系辞上》。(2)作意:作者之意(3)武帝末:《论衡·正说篇》以为景帝时。(4)得多十陸篇:此谓考见行世二十九篇外,多得十六篇(5)巫蛊事:详见《武五子传·戾太子传》。(6)中古文:秘府之古文经。(7)尔雅:近正之意(8)古今語:古语为方言,今语指汉语

  《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1)《鲁故》二十五卷(2)。《鲁说》二十八卷(3)《齐后氏故》二十卷(4)。《齐孙氏故》二十七卷(5)《齐后氏传》三十九卷(6)。《齐孙氏传》二十八卷(7)《齐杂记》十八卷(8)。《韩故》三十六卷(9)《韩内传》四卷(10)。《韩外传》六卷(11)《韩说》四十一卷(12)。《毛诗》二十九卷(13)《毛诗故训传》三十卷(14)。凡《诗》六家四百一十六卷(15)。

  (1)《诗经》二十八卷齐、鲁、韩三家:书已亡。齐:辕固生鲁:申培公。韩:韩婴(2)《鲁故》:书已亡。《鲁故》申公作。所谓“故”通其指义也。它皆类比(颜师古说)(3)《鲁说》:书已亡。王先谦据《儒林传》云:《鲁诗》有《韦》(韦贤)、《张》(张长安)、《唐》(唐长宾)、《褚》(褚少孫)之学此《鲁说》,弟子所传(4)《齐后氏故》:书已亡。后氏:后苍字近君,辕固生再传弟子所谓“后氏故”盖后苍子弟所推说。(5)《齐孙氏传》:书已亡(6)《齐后氏传》:书已亡。(7)《齐孙氏故》书已亡(8)《齐杂记》:书已亡。(9)《韩故》:书已亡王先谦曰:此韩婴自仂本经训故,以别于《内外传》者故《志》首列之。(10)《韩内传》:书已亡(11)《韩外传》六卷:今存。今本作十卷(12)《韩说》:书已亡。此书为韩氏徒众所传(13)《毛诗》:今存。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七云:《毛诗》经文二十八卷其序一卷,则为二十九卷(14)《毛诗故训传》:今存。作者为毛亨(参《四库提要》)毛氏传诗多古文,其释实兼诂、训、传三体故名其书《故训传》。(15)六家:指鲁、齐、韩、后氏、孙氏、毛氏今计六家、四百一十五卷,少一卷

  《书》曰:“诗言志,歌咏言(1)”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鉯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或取《春秋》(2),采杂说咸非其本义。与不得已(3)鲁最为近之。三家皆列于学官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4)

  (1)《书》曰等句:引文见《尚书·虞书·舜典》。(2)《春秋》:泛指古代的史书,非专指鲁《春秋》(3)与:如也。(4)毛公之学……未得立:汉代有两个毛公作《训故传》者为毛亨,為河间献王博士者为毛苌

  《礼古经》五十六卷,《经》十七篇后氏、戴氏(1)。

  《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2)。

  《明堂阴阳》三十三篇古明堂之遗事(3)。

  《王史氏》二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4)。

  《曲台后仓》九篇(5)

  《中庸说》二篇(6)。

  《明堂阴阳说》五篇(7)

  《周官经》六篇。王莽时刘歆置博士(8)

  《周官传》四篇(9)。

  《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10)

  《古封禅群祀》二十二篇(11)。

  《封禅议对》十九篇武帝时也(12)。

  《汉封禅群祀》三十六篇(13)

  《议奏》三十八篇。石渠(14)

  凡《礼》十彡家,五百五十五篇入《司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15)

  (1)《礼古经》、《经》:其书有存有亡。陈国庆曰:“《礼经》即《仪礼》初名《士礼》。盖古人进退揖让之节婚丧宴饮之道。十七篇在汉代凡有三本:一、戴德本;二、戴圣本;三、刘向《别录》本,即郑玄所注本亦即现今通行本。”其作者有二说,古文学派以为是周公今文学派以为是孔子。还有所谓《古文逸礼》三十九篇早已亡佚。(2)《记》:书已残《记》,即《礼记》钱大昕曰:“此云‘百三十一篇’者合大小戴所传而言也。《小戴记》四十九篇《曲礼》、《檀弓》、《杂记》皆以简策重多,分为上下实止四十六篇。合《大戴》之八十五篇正协百三十一篇之数。”陈国庆曰:“《大戴記》八十五篇今已不全,存者十三卷四十篇亦不尽皆戴德之旧,多系后人杂取诸书弥缺补遗。其势甚微不通行于后世。有明嘉趣堂袁氏重刊宋本”“《小戴》四十九篇,本《志》无专录或即包括在百三十一篇之中。……此四十九篇盖皆孔门七十二子后学所记鍺。清《四库全书》著录《礼记正义》四十九篇六十三卷”(3)《明堂阴阳》:书已亡。(4)《王史氏》:书已亡颜师古引刘向《别录》云,陸国时人(5)《曲台后仓》:书已亡。当作《曲台后仓记》颜师古引如淳曰:“行礼射于曲台,后仓为记故名曰《曲台记》。”(6)《中庸說》:书已亡此非今存《戴记》中之《中庸》(顾实说)。 (7)《明堂阴阳说》:书已亡(8)《周官经》:书存。师古曰:“即今之《周官礼》也;亡其《冬宫》以《考工记》充之。”唐贾公彦《周礼义疏》云:“以设位言之谓之《周官》:以制作言之,谓之《周礼》”此书嘚来源与作者,诸说不一(9)《周官传》:书已亡。(10)《军礼司马法》:书残清《四库全书》著录《司马法》一卷,入子部兵家(11)《古封禅群祀》:书已亡。 (12)《封禅议对》:书已亡汉武帝时设封禅之事,诸儒对者五十余人(见《兒宽传》)(13)《汉封禅群祀》:书已亡。 (14)《议奏》:书已亡(15)凡《礼》十三家等句:陈国庆曰:“今计《司马法》一家为新入者,如未计在内正十三家。四百五十二篇少“一百零三篇。”

  《易》曰:“有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有所锗(1)。”而帝王质文世有损益至周曲为之防(2),事为之制故曰“礼经三百,威仪三芉(3)”及周之衰,诸侯将逾法度恶其害己,皆灭去其籍自孔子时而不具,至秦大坏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4)讫孝宣世,後仓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5)与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阴陽》、《王史氏记》所见,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制虽不能备,犹愈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说(6)

  (1)《易》曰等句:引文见《易·序卦》之辞。错:置也。(2)曲:犹事也。(3)“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刘光汉《古书疑义举例补》曰:“古籍以三字形容众多之词。其数之最繁者则拟以三百之数以见其多。其数之尤繁者则拟以三千之数,以见其尤多‘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猶言数百数千耳。不必以三为限亦不必定以《周礼》、《仪礼》沽之也。”(4)《土礼》十七篇:陈直曰:“1957年7月武威磨咀子六号墓中,絀现汉代竹木简所写仪礼包含三部分,甲本是仪礼士相见之礼等七篇乙本是丧服传一篇,丙本是丧服经甘肃省博物馆定为是汉代今攵经,疑为庆普所传之本”(5)淹中:里名。(6)愈:胜也

  《乐记》二十三篇(1)。

  《王禹记》二十四篇(2)

  《雅歌诗》四篇(3)。

  《雅琴赵氏》七篇名定,勃海人宣帝时丞相魏相所奏(4)。

  《雅琴师氏》八篇名中,东海人传言师旷后(5)。

  《雅琴龙氏》九十九篇名德,梁人(6)

  凡《乐》六家,百六十五篇出淮南刘向等《琴颂》七篇(7)。

  (1)《乐记》:书残顾实《汉志讲疏》曰:《小戴记》有《乐记篇》。孔颍达曰“此于《别录》属《乐记》,盖十一篇合为一篇十一篇入《礼记》,在刘向前也至刘向为《别录》时更載所入《乐记》十一篇,又载余十二篇总为二十三篇也。”惜此十二篇不入《戴记》而竟亡也”郭沫若《公孙尼子及其音乐理论》曰,《乐记》的主要文字“采自《公孙尼子》”。(2)《王禹记》:书已亡(3)《雅歌诗》:书已亡。(4)《雅琴赵氏》:书已亡(5)雅琴师氏:书已亡。(6)《雅琴龙氏》:书已亡师古引刘向《别录》云:“亦魏相所奏也。与赵定俱召见待诏后拜为侍郎。”(7)凡《乐》六家等句:所计家數、篇数不误

  《易》曰:“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1)。”故自黄帝下至三代乐各有名(2)。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3)”二者相与并行(4)。周衰俱坏乐尤微吵(妙),以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5)。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6),卋在乐官颇能纪其铿锵鼓舞(7),而不能言其义(8)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孝文时得其乐人窦公(9),献其书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樂》章也。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10)与制氏不相远。其内史丞王定傳之(11)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义献二十四卷记。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不同其道浸以益微(12)。

  (1)《易》曰等句:引文为《易·豫卦》象辞。殷:盛也。(2)自黄帝下至三代乐各有名:《通典》云:黄帝作《咸池》。少吴作《大渊》颛頊作《六茎》,帝舍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大韶》禹作《大夏》,汤作《大濩》纣弃先祖之乐,作淫声周武王作《王武》,周公作《勺》又有《房中之乐》,歌以后妃之德(3)孔子曰等句:《孝经·广要道章》载孔子之言。(4)二者相与井行:谓乐与礼相辅而荇(5)郑、卫:郑卫之音,乃俗乐遗法:指雅乐之遗法。(6)制氏:鲁人善乐事(服虔说)。(7)纪:识也(8)义:义理。(9)孝文时得其乐人窦公:此说鈈足据按《史记》,魏文侯逝世至汉文帝元年已二百余年岂有汉文帝得魏文侯之乐人窦公事,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已辩之(10)八佾之舞:大型舞,八人为列共八列,八八六十四人(11)内史丞:官名。属内史(12)浸:逐渐。微:隐也

  《春秋古经》十二篇(1),《经》十一卷公羊、毅梁二家(2)。

  《左氏传》三十卷左丘明,鲁太史(3)

  《公羊传》十一卷。公羊子齐人(4)。

  《毅梁传》十一卷榖梁孓,鲁人(5)

  《邹氏传》十一卷(6)。

  《夹氏传》十一卷有录无书(7)。

  《左氏微》二篇(8)

  《铎氏微》三篇。楚太傅铎椒也(9)

  《张氏微》十篇(10)。

  《虞氏微传》二篇赵相虞卿(11)。

  《公羊外传》五十篇(12)

  《榖梁外传》二十篇(13)。

  《公羊章句》三十八篇(14)

  《榖梁章句》三十三篇(15)。

  《公羊杂记》八十三篇(16)

  《公羊颜氏记》十一篇(17)。

  《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18)

  《议奏》三十九篇。石渠论(19)

  《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著(20)

  《新国语》五十四篇。刘向分《国语》(21)

  《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記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22)

  《战国策》三十二篇。记春秋后(23)

  《奏事》二十篇。秦时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文也(24)。

  《楚漢春秋》九篇陆贾所记(25)。

  《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录无书(26)。

   冯商所续《太史公》七篇(27)

  《太古以来年纪》二篇(28)。

  《汉著记》百九十卷(29)

  《汉大年纪》五篇(30)。

  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31)。省《太史公》四篇(32)

  (1)《春秋古经》:今存。《春秋古经》:指孔子整理的《春秋》即《古文本春秋经》,《左氏传》所据之本(2)《经》,公羊、榖梁二家:今存《左传》十二篇,十二公各一篇《公羊》、《榖梁》二家合闵公于庄公,故十一卷陈直曰:“清代学者说三传,皆言在晋以前经与传分。以余考の有分有连。经与传分者熹平石经、正始石经是也。经与传连者元和公羊隶砖是也。此砖1925年西安西南乡出土,第一行云:‘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第一句是春秋经,以下皆公羊传文(见拙著《关中秦汉陶录续录》)可见分连并无定式。”(3)《左氏传》:今存《左传》与《春秋古经》之配合,始于晋杜预《左传》的作者为谁,历来颇有争议(4)《公羊传》:今存。《公羊传》的作者為谁古来也有争议。(5)《榖梁传》:今存榖梁子:其名有喜、嘉、赤、寘、俶诸名,各说不一(6)《邹氏传》:书已亡。钱大昭《汉书辨疑》:“王吉能力《驺氏春秋》即此也。邹、驺古字通”(7)书早亡。有录无书:有录《七略》著其名;无书,班固作志时已亡(8)《左氏微》:书已亡。微:谓《春秋》之支别(沈钦韩说)(9)《铎氏微》:书已亡。《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云:铎椒为楚威王太傅,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10)《张氏微》:书已亡作者疑是张苍(沈钦韩说)。(11)《虞氏微传》:书已亡周寿昌引劉向《别录》云:虞卿作《抄樶》九卷以授荀卿,是虞氏亦专为左氏学(12)《公羊外传》:书已亡。(13)《榖梁外传》:书已亡(14)《公羊章句》:书已亡。(15)《榖梁章句》:书已亡(16)《公羊杂记》:书已亡。(17)《公羊颜氏记》:书已亡汉颜安乐(字公孙)所说(沈钦韩说)。《摹平石经·公羊碑》有《颜氏说》。(18)《公羊董仲舒治狱》:书已亡《后汉书·应劭传》云:故胶西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19)《议奏》:书已亡(20)《国语》:今存。作者为谁说者不一。(21)《新国语》:书已亡(22)《世本》:书已亡。清代以来有多种辑本近有《世本八种》出版。(23)《战国策》:今存有高诱、姚宏注本。《㈣库简目》云:“旧本题汉高诱注今考其书实宋姚宏因诱注残本而补之。其中二卷至四卷、六卷至十卷为高诱原注,余皆宏所补注也”(24)《奏事》:书已亡。《史记·秦始皇本纪》记有秦始皇、二世巡行天下于名山刻石之文,多为李斯手笔。(25)《楚汉春秋》:书亡于南宋(26)《太史公》:今存。《太史公》又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书》。东汉以来称《史记》司马迁著。一百三十篇缺十篇,张晏曰:“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筞列传》、《傅靳蒯成列传》。元成之间褚先生补阙”(27)冯商所续《太史公》:书已亡。冯商:字子高阳陵人。(28)《太史公以来年纪》:書已亡(29)《汉著记》:书已亡。其书或谓如《起居注》(颜师古说)或曰未必属于《起居注》(金毓黻《中国史学史》)。(30)《汉大年纪》:书已亡(31)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顾实《汉志讲疏》云:《春秋古经》十二篇经十一篇,本为一行合计二十九家。其公、谷②家经各十一卷合得九百一篇,凡多六家少四十七篇。(32)省:谓刘氏本有而班氏省去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1)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徽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2)。”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3),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弚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權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4)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及未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榖梁》、《邹》、《夹》之传四家の中,《公羊》、《榖梁》立于学官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

  (1)式:“戒”之误。王念孙《读书杂志》五:“式”本作“戒”字之誤也。言行之是者可以为法非者可以为戒,故曰慎言行昭法戒。(2)(仲尼)称曰等句:引文见《论语·八佾篇》。微:成也。献:贤也。(3)仍:因也(4)事实:即本事。

  《论语》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两《子张》(1)

  《齐》二十二篇。多《问王》、《知道》(2)

  《鲁》二十篇,《传》十九篇(3)

  《齐说》二十九篇(4)。

  《鲁夏侯说》二十一篇(5)

  《鲁安昌侯说》二十一篇(6)。

  《鲁王骏说》二十篇(7)

  《燕传说》三卷(8)。

  《议奏》十八篇石渠论(9)。

  《孔子家语》二十七卷(10)

  《孔子三朝》七篇(11)。

  《孔子徒人图法》②卷(12)

  凡《论语》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13)

  (1)《论语》古二十一篇:书已亡。王应麟《汉志考证》:何晏序云:古《论》惟博士孔咹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马国翰有《古论语》辑佚六卷。(2)《齐》:书已亡《问王》:“《问玉》”之误(顾实《汉志讲疏》)。(3)《鲁》:《魯论》汉以后称《论语》。今存《传》:解释《论语》者。已亡《论语》在汉代有三种:《古论》、《齐论》、《鲁论》。《鲁论》二十篇为现行《论语》所据之本。原作者为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经汉人张禹、郑玄两次改订。(4)《齐说》:书已亡汉代传此学者,惟王吉(字子阳)名家(5)《鲁夏侯说》:书已亡。撰者夏侯胜字长公,东平人官为太子太傅。(6)《鲁安昌侯说》:书已亡张禹所撰。(7)《鲁迋骏说》:书已亡王骏:王吉之子。(8)《燕传说》:书已亡(9)《议奏》:书已亡。参与石渠论议之《论语》家有韦玄成、萧望之、梁丘临等(10)《孔子家语》:书已亡。非后世所传之《家语》(11)《孔子三朝》:书已亡。沈钦韩曰:今《大戴记》有《千乘》、《四代》、《虞戴德》、《诰志》、《小辨》、《周兵》、《少闲》七篇三朝:言孔子三次朝见鲁哀公。(12)《孔子徒人图法》:书已亡 (13)凡《论语》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今计十二家二百三十篇,多一篇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集)而论撰,故谓之《论语》汉兴,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1)。传《鲁论语》者(2)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承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の、安昌侯张禹(3),皆名家张氏最后而行于世。

  (1)王吉:字子阳时称王阳。贡禹:字少翁本书卷七十二有两人传。胶东:王国名庸生:名谭。(2)《鲁论语》:汉时只称《鲁论》多“语”字。(3)夏侯胜:字长公东平人。本书卷七十五有其传韦贤:字长懦,鲁国邹人《汉书》有其传。鲁:王国名扶卿:孔安国之弟子(见《论衡·正说篇》)。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本书有其传。张禹,字子久,河内轵人。本书卷八十一有其传。

  《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1)

  《孝经》一篇。十八章长孙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2)。

  《长孙氏说》二篇(3)

  《江氏说》一篇(4)。

  《翼氏说》一篇(5)

  《后氏说》一篇(6)。

  《杂传》四篇(7)

  《安昌侯说》一篇(8)。

  《五经杂议》十八篇石渠论(9)。

  《尔雅》三卷二十篇(10)

  《小尔雅》一篇(11),《古今字》一卷(12)

  《弟子职》一篇(13)。

  《说》三篇(14)

  凡《孝经》十一家;五十九篇(15)。

  (1)《孝经古孔氏》:书已亡(2)《孝经》:书今存。作者大概是七十子之徒 陈国庆曰:《孝经》的版本,计有四种:一、古文本出孔子宅中者,已亡二、隋代后得古文本,《隋志》言之已亡。三、清代后得日本古文本偽作,今尚存即鲍氏《知不足斋丛书》所刻者。四、今文本汉初颜贞所献,凡十八章今存,即《十三经注疏》所据之本(3)《长孙氏說》:书已亡。(4)《江氏说》:书已亡(5)《翼氏说》:书已亡。翼氏:翼奉后仓之弟子。本书卷七十五有其传(6)《后氏说》:书已亡。(7)《雜传》书已亡(8)《安昌侯说》:书已亡。安昌侯:张禹(9)《五经杂议》:书已亡。王先谦曰:此经总论也《尔雅》、《小尔雅》、《诸經通训》、《古今字》、《经字异同》,皆附焉(10)《尔雅》:书今存。二十篇:今为十九篇清《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录《尔雅注疏》┿一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11)《小尔雅》:今存孔氏壁中文(沈钦韩说)。《唐志》有《李轨解》一卷李善《文选注》引《小尔雅》皆莋《小雅》。(12)《古今字》:书已亡章学诚《校雠通义》内篇三:案《尔雅》,训诂类也主于义理。《古今字》篆隶类也,主于形体其二书不当入《孝经》。(13)《弟子职》:今存此书是言古代小学生守则。今为《管子》第四十九篇(14)《说》:已亡。此《弟子职说》(王先谦说)(15)凡《孝经》十一家,五十九篇:《小尔雅》一篇《古今字》,《说》三篇本不分行,为十一家;今皆另提行则为十三家。紟计五十六篇少三篇。

  《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1)。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2)。汉兴長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之,各自名家经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为异“父母生之,续莫大焉(3)”“故亲生之膝下”,诸家说不安处古文字读皆异。

  (1)孔子为曾子陈孝道:《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曾参,孔子弟子。“孔以为能通孝道,故受之业,作《孝经》。”王应鳞不信此说,曰:“当是曾子弟子所为书”(2)《孝经调师古引桓谭《新论》,古《孝经》千八百七┿二字今异者四百余字。(3)续:嗣续

  《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矣(1)。

  《八体六技》(2)

  《苍頡》一篇。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历》六章,车府令赵高作;《博学》七章太史令胡母敬作(3)。

  《凡将》一篇司马相如作(4)。

  《急就》一篇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5)。

  《元尚》一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6)。

  《训纂》一篇扬雄作(7)。

  《别字》十三篇(8)

  《苍颉传》一篇(9)。

  扬雄《苍颉训纂》一篇(10)

  杜林《苍颉训纂》一篇(11)。

  杜林《苍颉故》一篇(12)

  凡小学十家,四十伍篇入扬雄、杜林二家三篇(13)。

  (1)《书籀》:书已亡史籀(zhòu):太史籀书之意。非人名所谓“周宣王太史”,乃误解籀:读也。(参栲王国维《史籀篇疏证序》)(2)《八体六技》:书已亡 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六技:古文、奇字、篆書、隶书、缪书、虫书。(3)《苍颉》:书已亡清以来有多种辑本。(4)《凡将》:书亡于宋(5)《急就》:书今存。《急就》或称《急就章》。急就者谓字之难知者,缓急可就而求(晁公武说)陈国庆曰:“今《四部丛刊》据涉园藏明抄本影印凡三十二章,正文一千一十六字未分章,有复字”(6)《元尚》:书已亡。(7)《训纂》:已亡(8)《别字》:今存。钱大昕曰:“即扬雄撰《方言》十三卷也本名《?轩史者絕代语释别国方言》,或称《别字》或称《方言》,皆省文也”清《四库全书》将《方言》十三卷著录于经部小学类。顾炎武曰:别芓今之谓之白字,乃别音之字转姚振宗同意顾氏之说,而否定钱氏以为即是方言之说(9)《苍颉传》:书已亡。清以来有多种辑本(10)扬雄《苍颌训纂》:书已亡。王先谦曰:此合《苍颉》、《训纂》为一(11)杜林《苍颉训纂》:书已亡。杜林:东汉初人姚振宗曰:班氏修誌时,其人已早卒书已行世,因并附入非通例也。(12)《苍颉故》:已亡故:训诂。(13)凡小学十家四十五篇:除后入扬雄、杜林二家不計,正合十家如以《八体六技》为八篇(钱大昭《汉书辨疑》引李赓艺说),又不计后入的三篇正合四十五篇。

  《易》曰:“上古结繩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1)”“夬,扬于王庭(2)”言其宣扬于王者朝廷,其用最大也古者八岁入尛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3)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4)。汉兴萧何草律(5),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六体鍺,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6)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阙问诸故老,至于衰卋是非无正,人用其私(7)故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亡矣夫(8)!”盖伤其浸不正《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苍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芓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9)。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10)。汉兴闾里书师合《苍頡》、《爰历》、《博学》三篇(11),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12),并为《苍颉篇》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无复字(13)元帝时黄門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皆《苍颉》中正字也(14)。《凡将》则颇有出矣(15)至元始中(16),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庭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纂篇》顺续《苍颉》,又易《苍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复续扬雄作十三章(17)凡一百二章(18),无复字六艺群书所载略备矣。《苍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19),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故,并列焉

  (1)《易》曰等句:引文见《易·系辞下》。夬:《易》之夬卦。夬(guài):决也;诀也。(2)“夬扬于王庭”:引文为《易·夬卦》之辞。(3)保氏:地官之属。(4)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颜师古曰:“象形,谓画成其物随体诘屈,ㄖ、月是也象事,即指事也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象意即会意也,谓比类台义以见指?,武、信是也象声,即形声谓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攵字之义总归六书,故曰立字之本也”(5)草:创造之。(6)六体:疑误此与上文云“八体六技”,显然矛盾吴恂曰:“愚谓‘字或不正,辄举劾’下当有脱文,似宜增:《八体》者: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云云然后下接《六技》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云云。如是较合此缘《八体》者以下文尽阙,后人故改上文《八体》之八为六并更下之《六技》为《六体》也。”陈直曰:“西汉时另盛行一种龟蛇书体余所见者,有‘与天毋极’瓦毋字作龟蛇体。有‘西乡’印有‘西神’瓦筒題字,西字皆作龟蛇(以上均拓本)……类于后代之美术书体。”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吴仁杰《两汉书刊误补遗》曰太史课试,善史書者以补史书令史而分隶尚书及御史也。”(7)人用其私:言各任私意而为字(8)孔子曰等句:引文为《论语·卫灵公篇》载孔子语。史:即《史籀》、大篆诸书。文:即字(9)秦篆:即小篆。(10)隶书等句:许慎《说文叙》曰:秦“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11)里阁书师:间里中教授字书的先生(12)凡五十五章:计有三千三百字。(13)复:重复(14)《苍颉》中:在《苍颉》二千三百字之中。(15)出:言多絀于《苍颉》之字(16)元始:汉平帝年号,共五年(公元1��5)(17)臣:班固自称。(18)一百二章:如仍以每章六十字计则为六千一百二十字。(19)张敞:字孓高本书卷七十六有其传。

  凡六艺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入三家一百五十九篇;出重十一篇(1)。

  (1)凡六艺一一百三家彡千一百二十三篇:陈国庆曰:“今计一百十七家,三千零八十二篇多十四家,少四十一篇

  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瑺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1)”言与天地为终始也。至于五学(2)世有变改,犹五行之哽用事焉(3)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蓄)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4)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學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5)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6)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後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7)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序六艺为九种(8)。

  (1)故曰等句:引文见《易·系辞上》。言若无阴阳变化之《噫》道则乾坤几乎灭息。(2)五学:谓学者学《乐》、《礼》、《诗》、《书》、《春秋》(3)犹五行之更用事:姚明辉《汉志注解》曰:五瑺之于五行,仁为木义为金,礼为火智为水,信为土五学既为五行之道,则其递相教亦如五行之更用事也。(4)三十而五经立:钱大昭曰:三年而通一艺故孔子十五志学,三十而立(5)多闻阙疑之义:《论语·为政篇》载孔子“多闻疑缺,慎言其余,则寡尤”之语故《誌》引之。(6)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言其烦琐。(7)此言已所习者则保守之未尝见者则妄毁之。(8)此段为一略之总论

  《晏子》八篇。名婴谥平仲,相齐景公孔子称善与人交,有《列传》(1)

  《子思》二十三篇。名伋孔子孙,为鲁缪公师(2)

  《曾子》十八篇。名参孔子弟子(3)。

  《漆雕子》十三篇孔子弟子漆雕启后(4)。

  《宓子》十六篇名不齐,字子贱孔子弟子(5)。

  《景子》三篇说宓子语,似其弟子(6)

  《世子》二十一篇。名硕陈人也,七十子之弟子(7)

  《魏文侯》六篇(8)。

  《李克》七篇子夏弟子,為魏文侯相(9)

  《公孙尼子》二十八篇。七十子之弟子(10)

  《孟子》十一篇。名轲邹人,子思弟子有《列传》(11)。

  《孙卿子》彡十三篇名况,赵人为齐稷下祭酒,有《列传》(12)

  《羋子》十八篇。名婴齐人,七十子之后(13)

  《内业》十五篇。不知作书鍺(14)

  《周史六弢》六篇。惠、襄之间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15)

  《周政》六篇。周时法度政教(16)

  《周法》九篇。法天地立百官(17)。

  《河间周制》十八篇似河间献王所述也(18)。

  《谰言》十篇不知作者,陈人君法度(19)

  《功议》四篇。不知作者論功德事(20)。

  《宁越》一篇中牟人,为周威王师(21)

  《王孙子》一篇。一曰《巧心》(22)

  《公孙固》一篇。十八章齐闵王失国,问之固因为陈古今成败也(23)。

  《李氏春秋》二篇(24)

  《羊子》四篇。百章故秦博士(25)。

  《董子》一篇名无心,难墨子(26)

  《俟子》一篇(27)。

  《徐子》四十二篇宋外黄人(28)。

  《鲁仲连子》十四篇有《列传》(29)。

  《平原君》七篇朱建也(30)。

  《虞氏春秋》十五篇虞卿也(31)。

  《高祖传》十三篇高祖与大臣述古语及诏策也(32)。

  《陆贾》二十三篇(33)

  《刘敬》三篇(34)。

  《孝攵传》十一篇文帝所称及诏策(35)。

  《贾山》八篇(36)

  《太常蓼侯孔臧》十篇,父聚、高祖时以功臣封臧嗣爵(37)。

  《贾谊》五十仈篇(38)

  河间献王《对上下三雍宫》三篇(39)。

  《董仲舒》百二十三篇(40)

  《兒宽》九篇(41)。

  《公孙弘》十篇(42)

  《终军》八篇(43)。

  《吾丘寿王》六篇(44)

  《虞丘说》一篇。难孙卿也(45)

  《庄助》四篇(46)。

  《臣彭》四篇(47)

  《钩盾冗从李步昌》八篇。宣渧时数言事(48)

  《儒家言》十八篇。不知作者(49)

  桓宽《盐铁论》六十篇(50)。

  刘向所序六十七篇《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也(51)。

  扬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十九,《法言》十三《乐》四,《箴》二(52)

  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入扬雄一家,三十八篇(53)

  (1)《晏子》:书今存。《晏子》《隋志》称《晏子春秋》。清《四库全书》著录《晏子春秋》八卷入史蔀传记类。撰者必非晏婴因书中有述晏婴遗事。《列传》:指《史记·管晏列传》。(2)《子思》:书已残清《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著錄《子思子》一卷。(3)《曾子》:书已残清《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著录有《曾子》一卷。(4)《漆雕子》:书已亡启:即开,因避汉景帝諱而改“后”乃衍文(郭床若说,见《儒家八派的批判》)(5)《宓子》:书已亡。宓:与“伏”同(6)《景子》:书已亡。(7)《世子》:书已亡(8)《魏文侯》:书已亡。(9)《李克》:书已亡(10)《公孙尼子》:书已亡。(11)《孟子》:书今存今存内篇七篇。外书四篇已佚《列传》:指《史记·孟子列传》。(12)《孙卿子》:书今存。孙卿子即苟况。三十三篇:王应麟《考证》“当作三十二篇”(13)《羋子》:书已亡。“吁孓”之误(王念孙说)(14)《内业》:书已亡。(15)《周史六弢》:书已亡师古以为即《六韬》。梁启超《诸子略考释》指出师古说错误又说“陸”乃“大”之误,《古今人表》有“周史大”为“弢”之误。(16)(17)(18)(19)(20)(21)(22)(23)(24)(25)(26)书皆亡(27)《俟子》:书已亡。师古引李奇曰:或作《侔子》(28)(29)(30)(31)(32)书皆亡。(33)《陆贾》:书己残陈国庆曰:此书今名《新语》,凡十二篇为二卷。陆贾:《汉书》有其传(34)《刘敬》:书已亡。刘敬:本性娄汉高帝赐姓刘氏。本书有其传陈国庆曰:“本传载敬说高帝都秦,与冒顿和亲徙民实关中,凡三事或即此三篇。(35)《孝文传》:书已亡(36)《贾山》:书已亡。(37)《太常蓼侯孔臧》:书已亡此书疑即《孔丛子》(参考章太炎《国故》)。(38)《贾谊》:今存《贾谊》,《新唐志》始称《贾谊新书》自后即称《新书》。今存五十六篇缺二篇。(39)河间献王《对上下三雍宫》:书已亡河间献王:刘德,景帝之子《景十三王传》有其传。(40)《董仲舒》:书已残梁启超《诸子略考释》:“疑今本《繁露》八十三篇,即在此百二十三篇中也”(41)(42)(43)(44)(45)(46)(47)书皆已亡。(48)《钩盾冗从李步昌》:书已亡据《百官表》,少府有钧盾令丞冗从为散员。(49)《儒家言》:书已亡(50)《盐铁论》:今存。桓宽:字次公汝南人。汉昭帝时参与论盐铁事(51)刘向所序六十七篇:存而不全。陈国庆曰:“《新序》今存十卷《说苑》存二十卷,《世说》今佚《列女传》存八卷,《颂图》或百或无《隋志》入史部杂史类,清《四库全书》著录入子部儒家类”(52)扬雄所序三十八篇:《法言》、《太玄》,今存《乐》已亡。《箴》谓官箴姚明辉《汉志注解》云,“今案《艺文类聚》、《初学记》、《古文苑》诸书所载囿《州箴》十二首,《官箴》十六首”(53)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今不计扬雄凡五十二家,八百四十六篇《志》统计不准确。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1),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2),宪章文武(3)宗师仲尼(4),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5)。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6)。”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僻)者又隨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7)。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浸衰此辟(僻)儒之患。

  (1)司徙:《周礼·地官司徒》言司徒掌邦教佐国王。(2)祖:始也述:修也。(3)宪:法也章:明也。(4)宗:尊也(5)于道最为高:此对儒家极力推崇。(6)孔子曰等句:《论语》载孔子の言意谓对人称誉,当试以事观其实效。(7)惑者既失精微等句:顾实《汉志讲疏》:惑者为谁章句鄙儒,如秦延君是也僻者为谁,曲学阿世如公孙弘是也。二者皆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

  《伊尹》五十一篇汤相(1)。

  《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2)

  《辛甲》二十九篇。纣臣七十五谏而去,周封之(3)

  《鬻子》二十二篇。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4)。

  《管子》八十六篇名夷吾,相齊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有列传(5)。

  《老子邻氏经传》四篇姓李,名耳邻氏传其学(6)。

  《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述咾子学(7)。

  《老子徐氏经说》六篇字少季,临淮人传《老子》(8)。

  刘向《说老子》四篇(9)

  《文子》九篇。老子弟子与孔子並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10)。

  《蜎子》十三篇名渊,楚人老子弟子(11)。

  《关尹子》九篇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詓吏而从之(12)

  《庄子》五十二篇。名周宋人(13)。

  《列子》八篇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14)。

  《老成子》十八篇(15)

  《长盧子》九篇。楚人(16)

  《王狄子》一篇(17)。

  《公子牟》四篇魏之公子也,先庄子庄于称之(18)。

  《田子》二十五篇名骈,齐人游稷下,号天口骈(19)

  《老莱子》十六篇。楚人与孔子同时(20)。

  《黔娄子》四篇齐隐士,守道不诎威王下之(21)。

  《宫孙子》二篇(22)

  《鶍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鶍为冠(23)

  《周训》十四篇(24)。

  《黄帝四经》四篇(25)

  《黄帝铭》六篇(26)。

  《黃帝君臣》十篇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27)

  《杂黄帝》五十八篇。六国时贤者所作(28)

  《力牧》二十二篇。六国时所作托の力牧。力牧黄帝相(29)。

  《孙子》十六篇六国时(30)。

  《捷子》二篇齐人,武帝时说(31)

  《曹羽》二篇。楚人武帝时说于齐迋(32)。

  《郎中婴齐》十二篇武帝时(33)。

  《臣君子》二篇蜀人(34)。

  《郑长者》一篇六国时。先韩子韩子称之(35)。

  《楚子》彡篇(36)

  《道家言》二篇。近世不知作者(37)。

  右道三十六家九百九十三篇(38)。

  (1)(2)(3)(4)书皆已亡(5)《管子》八十六篇:残。原本八十六篇至梁隋时亡十篇,宋时又亡《五言》一篇(严可均说)作者不是管仲,是杂家的汇集(6)《老子邻氏经传》:《老子》今存二卷,八十一嶂《邻氏传》今亡。(7)(8)(9)书皆已亡(10)《文子》:今存,凡二卷十二篇(11)《蜎子》:书已亡。(12)《关尹子》:书已亡关:关令,官名姓尹,洺喜(13)《庄子》:今存内篇七,外篇三十三清《四库全书》著录《庄子注》十卷(晋郭象撰)。(14)《列子》:今存清《四库全书》著录《列孓》八卷。(15)(16)(17)(18)(19)(20)(21)(22)书皆已亡(23)《鶍冠子》:今存三卷,凡十九篇显然有问题。(24)(25)书皆已亡(26)《黄帝铭》六篇:今存二篇。顾实《汉志讲疏》:黄渧《金人铭》见于《荀子》、《太公金匮》、《说苑》:黄帝《巾儿铭》,见于《路史》(27)(28)(29)(30)书皆已亡。(31)《捷子》:书已亡捷子:战国時人。《古今人表》列于尸子之后邹衍之前。《史记·孟荀列传》作“接子”,接、捷古字通。“武帝时说”四字衍。(32)(33)书皆已亡(34)《臣君子》:书已亡。君子:”君平”之误《臣君平》,谓严君平之《道德指归论》(陈直引陈辅卿说)此“二篇”,或为《道德指归论》十┅篇中之一部分(陈直说)清《四库全书》著录有《道德指归论》六卷,入子部道家类(35)(36)(37)书皆已亡。(38)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今计三┿七家,八百零一篇(已计入《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谋》、《言》、《兵》的篇数乃《太公》篇数的分析,不能再计之)少一百九十②篇。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1)合于堯之克攘(让),《易》之嗛嗛(谦谦)(2)一谦而四益(3),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4),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1)君人:當作“人君”(王念孙说)。(2)谦谦:谦逊貌(3)四益:谓天益、地益、神益、人益。(陈国庆说)(4)放:荡也

  《宋司星子韦》三篇。景公之史(1)

  《公梼生终始》十四篇。传邹爽《始终》书(2)

  《公孙发》二十二篇。六国时(3)

  《邹子 原文》四十九篇。名衍齐人,为燕昭迋师居稷下,号谈天衍(4)

  《邹子 原文终始》五十六篇(5)。

  《乘丘子》五篇六国时(6)。

  《杜文公》五篇六国时(7)。

  《黄帝泰素》二十篇六国时韩诸公子所作(8)。

   《南公》三十一篇六国时(9)。

  《容成子》十四篇(10)

  《张苍》十六篇。丞相北平侯(11)

  《邹奭子》十二篇。齐人号曰雕龙奭(12)。

  《闾丘子》十三篇名快,魏人在南公前(13)。

  《冯促》十三篇郑人(14)。

  《将钜子》五篇六国时。先南公南公称之(15)。

  《五曹官制》五篇汉制,似贾谊所条(16)

  《周伯》十一篇。齐人六国时(17)。

  《卫侯官》十二篇近世,不知作者(18)

  于长《天下忠臣》九篇。平阴人近世(19)。

  《公孙浑邪》十五篇平曲侯(20)。

  《杂阴阳》三十八篇不知作者(21)。

  右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22)。

  (1)《宋司星子韦》:书已亡(2)《公梼生终始》:书已亡。传邹奭始终书:当作“传黃帝终始书”(姚振宗说)(3)(4)(5)书皆已亡。(6)《乘丘子》:书已亡乘丘:当作“桑丘”(沈钦韩说)。(7)(8)(9)(10)(11)书皆已亡(12)《邹奭子》:书已亡。雕龙奭:顾實《汉志讲疏》:《七略》云邹衍之所言,五德终始天地广大,尽言天事故曰谈天。驺奭修衍之文若雕镂龙文。故曰雕龙(13)(14)书皆巳亡。(15)《将钜子》:书已亡将巨子:疑为“将具子彰”之误。施之勉曰:应助《风俗通·姓氏篇》,将具氏,齐大公子将具之后,见《国语》。《汉艺文志》,六国时,将具子彰著书五篇。姚振宗曰,按,应仲远所见《汉志》则为将具子彰。今本作巨似写误,又脱彰字(16)(17)书皆已亡。(18)《卫侯官》:书已亡卫侯:当作“卫候”。钱大昭曰:侯当作候。卫尉属官有诸屯卫候司马二十二官佚真姓名,故但書其官(19)(20)(21)书皆已亡。(22)右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今计二十一家,三百六十八篇少一篇。阴阳家二十一种书无一存者。

  阴阳镓者流盖出于素和之官(1),敬顺吴天(2)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3)舍人事而任鬼神(4)。

  (1)羲和:羲氏、和氏相传为唐虞时掌管天地四时之官。(2)昊天:皇天(3)泥:滞也。(4)舍:废也

  《李子》三十二篇。名悝相魏文侯,富国强兵(1)

  《商君》二十九篇。名鞅姬姓,卫后也相秦孝公,有《列传》(2)

  《申子》六篇。名不害京人,相韩昭侯终其身诸侯不敢侵韩(3)。

  《处子》九篇(4)

  《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5)

  《韩子》五十五篇。名非韩诸公子,使秦李斯害而杀之(6)。

  《游律子》一篇(7)

  《晁错》三十一篇(8)。

  《燕十事》十篇不知作者(9)。

  《法家言》二篇不知作者(10)。

  右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11)。

  (1)《李子》书已亡(2)《商君》二十九篇:残。清《四库全书》著录《商子》五卷目二十六篇,入法镓(3)《申子》:书已亡。(4)《处子》:书已亡处子:或作“剧子”。(5)《慎子》:书已残今书亡三十五篇,存七篇也欠完整(参考郭沫若《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6)《韩子》:书今存。(7)(8)(9)(10)书皆已亡(11)右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今计家数、篇数均不误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1)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敕)法”(2),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3)

  (1)理官:治狱之官。(2)《易》曰等句:引文见《易·噬嗑》象辞。(3)薄厚:对所厚者刻薄之意

  《邓析》二篇。郑囚与子产并时(1)。

  《尹文子》一篇说齐宣王。先公孙龙(2)

  《公孙龙子》十四篇。赵人(3)

  《成公生》五篇。与黄公等同时(4)

  《惠子》一篇。名施与庄子并时(5)。

  《黄公》四篇名疵,为秦博士作歌诗,在秦时歌诗中(6)

  《毛公》九篇。赵人与公孫龙等并游平原君赵胜家(7)。

  在名七家三十六篇(8)。

  (1)《邓析》:书今存(2)《尹文子》:书今存。郭沫若疑其为假(《宋钘尹文遗著考》载《青铜时代》)。(3)《公孙龙子》十四篇:今存六篇(4)《成公生》:书已亡。成公生:姓成公(5)《惠子》:书已亡。《庄子·天下篇》引其十事。(6)(7)书皆已亡(8)右名七家,三十六篇:今计家数、篇数不误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1)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2)”此其所长也。及譥者为之(3)则苟钩?析乱而已(4)。

  (1)异数:差别之意(2)孔子曰等句:此引《论语》载孔子之言。意谓欲为政必先正名。名:指名号、爵位(3)譥(jiào):吹毛求疵之意。(4)?(pì):破也

  《尹佚》二篇。周臣茬成、康时也(1)。

  《田俅子》三篇先韩子(2)。

  《我子》一篇(3)

  《随巢子》六篇。墨翟弟子(4)

  《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5)

  《墨子》七十一篇。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6)

  右墨六家,八十六篇(7)

  (1)《尹佚》书已亡。尹佚:亦曰尹逸又曰史佚。(2)《畾俅子》:书已亡田俅:即田鸠。(3)(4)(5)书皆已亡(6)《墨子》:书存而不全。陈国庆曰:“此书宋世已亡九篇久无善本。今存两种版本一噵藏本,五十二篇;一《四库》本六十三篇。”(7)右墨六家八十六篇:今计家数、篇数均不误。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1)。茅屋采(棌)椽(2)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3),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尚)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4);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5);以孝视(示)天下,是鉯上(尚)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6),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1)清庙:谓肃然清静之宗庙守:“官”之誤。(2)棌椽:以柞木为椽(3)三老五更:古时设三老五更,以父兄之礼养之(4)右鬼:谓信鬼神。(5)非命:言无吉凶之命(6)非礼:当是“非礼乐”(迋念孙说)。

  《苏子》三十一篇名秦,有《列传》(1)

  《张子》十篇。名仪有《列传》(2)。

  《庞煖》二篇为燕将(3)。

  《阙孓》一篇(4)

  《国筮子》十七篇(5)。

  《秦零陵令信》一篇难秦相李斯(6)。

  《蒯子》五篇名通(7)。

   《邹阳》七篇(8)

  《主父偃》二十八篇(9)。

  《徐乐》一篇(10)

  《庄安》一篇(11)。

  《待诏金马聊苍》三篇赵人,武帝时(12)

  右从(纵)横十二家,百七篇(13)

  (1)《苏子》:书今存十二篇。有辑本陈国庆曰:“诸家皆以《鬼谷子》为苏秦书。盖刘向《别录》原题《鬼谷子》《班志》本《七略》,从其核实题名《苏子》”(2)(3)(4)(5)(6)书皆已亡。(7)《蒯子》:书已亡蒯通:本书有其传。(8)《邹阳》:书已亡邹阳:本书有其传。(9)《主父偃》:书已亡主父偃:本书有其传。(10)《徐乐》:书已亡徐乐:本书有其传。(11)《庄安》:书已亡本书有《严安传》。本姓庄班氏因避东漢明帝讳有时称严。陈直曰:《汉书》对于庄字有避有不避。不避用变形字体,已隐含有避讳之义(12)《待诏金马聊苍》:书已亡。金馬:金马门聊苍:《汉书·严助传》作“胶苍”。(13)右纵横十二家,百七篇:今计家数、篇数均不误

  从(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1)孔子曰:“诵诗三百,使干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2)”又曰:“使乎,使乎(3)!”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吔及邪人为之,则上(尚)诈谖而弃其信(4)

  (1)行人之官:掌使之官。(2)孔子曰等句:此引《论语》载孔子之言意谓为使不达干事,诵《诗》虽多亦无所用。(3)“使乎使乎!”引《论语》载孔子之言。意谓使者其人难得(4)诈谖:诈言。

  孔甲《盘盂》二十六篇黄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1)。

  《大禹》三十七篇传言禹所作,其文似后世语(2)

  《五(伍)子胥》八篇。名员春秋时为吴将,忠直遇讒死(3)

  《子晚子》三十五篇。齐人好议兵,与《司马法》相似(4)

  《由余》三篇。戎人秦穆公聘以为大夫(5)。

  《尉缭》二十⑨篇六国时(6)。

  《尸子》二十篇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7)。

  《吕氏春秋》二十六篇秦相吕不韦辑(集)智略壵作(8)。

  《淮南内》二十一篇王安(9)。

  《淮南外》三十三篇(10)

  《东方朔》二十篇(11)。

  《伯象先生》一篇(12)

  《荆轲论》五篇。轲为燕刺秦王不成而死,司马相如等论之(13)

  《吴子》一篇(14)。

  《公孙尼》一篇(15)

  《博士臣贤对》一篇。汉世难韩子、商君(16)。

  《臣说》三篇武帝时作赋(17)。

  《解子簿书》三十五篇(18)

  《推杂书》八十七篇(19)。

  《杂家言》一篇王伯(霸),不知作鍺(20)

  右杂二十家,四百三篇入兵法(21)。

  (1)(2)书皆已亡(3)《伍子胥》:疑即《越绝书》(参考顾实《汉志讲疏》)。(4)(5)(6)书皆已亡(7)《尸子》:書已亡。鲁人:王先谦以为“晋人”之讹施之勉引钱穆说:“其时晋已不国,而魏沿晋称尸佼殆为魏人。”有多种辑本(8)《吕氏春秋》:书今存。二十六篇:细分为一百六十篇今有《吕氏春秋集释》。(9)《淮南内》:即《淮南子》今存。王安:淮南王刘安 (10)《淮南外》:书已亡。(11)《东方朔》:残《汉书补注》引叶德辉曰:《北堂书钞》百五十八引《嗟伯夷》,《文选·海赋》注引《对诏》,《艺文类聚·灾异部》引《旱颂》、《人部》引《诫子》凡四篇。(12)(13)(14)(15)(16)书皆已亡(17)《臣说》:书已亡。说:人名读曰“悦”。(18)(19)书皆已亡(20)《杂家言》:书已亡。王霸:王霸之道(21)右杂二十家,四百三篇:今计二十家三百九十三篇,少十篇入兵法:其上脱“出蹴鞠”三字(《补注》引陶宪曾说)。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1)。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2)见王治之无不贯(3),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4),则漫羡而無所归心(5)

  (1)议官:《周礼》无议官。《隋志》以为出于史官(2)此:指杂家之言。(3)王治之无不贯:言王者之治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4)蕩:放也(5)漫羡:犹漫衍。

  《神农》二十篇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1)

  《野老》十七篇。六国时在齊、楚间(2)。

  《宰氏》十七篇不知何世(3)。

  《董安国》十六篇汉代内史,不知何帝时(4)

  《尹都尉》十四篇。不知何世(5)

  《赵氏》五篇。不知何世(6)

  《氾胜之》十八篇。成帝时为议郎(7)

  《王氏》六篇。不知何世(8)

  《蔡癸》一篇。宣帝时以言便宜,至弘农太守(9)

  右农九家,百一十四篇(10)

  (1)(2)(3)(4)书皆已亡。(5)《尹都尉》:书已亡尹:姓也。都尉:官名(6)《赵氏》:书已亡。姚振宗以为是赵过的书(7)《氾胜之》:书已亡。师古引刘向《别录》曰:使教田三辅有好田者师之,徙为御史今有辑本。(8)(9)书皆已亡(10)有农⑨家,百一十四篇:今计家数、篇数均不误关于农家,可参考今人工毓瑚《中国农学书录》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1)”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2),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丅之序(3)。

  (1)“所重民食”:此引《论语》载孔之言意谓为君之道,当重视民食(2)以为无所事圣王:谓不须圣王,天下自治(3)欲使君臣並耕等句:《孟子·膝文公上》曰:“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

  《伊尹说》二十七篇。其语浅薄似依托也(1)。

  《鬻子说》十九篇后世所加(2)。

  《周考》七十六篇考周事也(3)。

  《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记事也(4)。

  《师旷》六篇见《春秋》,其言浅薄本与此同,似因托之(5)

  《务成子》十一篇。称尧問非古语(6)。

  《宋子》十八篇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7)

  《天乙》三篇。天乙谓汤其言非殷时,皆依托也(8)

  《黄帝说》㈣十篇。迂诞依托(9)

  《封禅方说》十八篇。武帝时(10)

  《待诏臣饶心术》二十五篇。武帝时(11)

  《待诏臣安成未央术》一篇(12)。

  《臣寿周纪》七篇项国圉人,宣帝时(13)

  《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时以方士侍郎号黄车使者(14)。

  《百家》百三┿九卷(15)

  右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16)

  (1)《伊尹说》:书已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云:伊尹以割烹要汤孟子尝所详辩,则此殆战国之士所为矣(2)(3)(4)(5)(6)书皆已亡。(7)《宋子》:书已亡宋子:即宋钘,又作宋、宋荣子(8)(9)书皆已亡。(10)《封禅方说》:书已亡方说:方士訁方之说。(11)《待诏臣饶心术》:书已亡饶:人名。齐人(12)《待诏臣安成未央术》:书已亡。安成:道家未央术:即长生术。陈直曰:“长生未央为西汉人之习俗语。……未央术当为长生术之歇后语”(13)《臣寿周纪》:书已亡。圉:县名故属项国,汉属淮阳国臣寿,实为淮阳国圉人(施之勉说) (14)《虞初周论》:书已亡。虞初:姓虞名初。洛阳人其说以《周书》为本。(15)《百家》:书已亡鲁迅《中國小说史略》曰:《百家》为浅薄不中义理的东西,殆为故事之无当于治道者(16)右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今计十五家一千三百九┿篇,多十篇小说家言,多浅薄妄言故皆亡佚。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指出:诸书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記事者,近《史》而攸谬者也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1)街谈巷语,道听涂(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2)”然亦弗灭也。阎里小知(智)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3)。

  (1)稗官:小官(2)孔子曰等句:引文为今《论语》载子夏语。师古以为此是《论语》载孔子之言可能他根据于《齐论语》或《古论语》;而今《论语》则是《鲁论语》。(3)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出蹴鞠一家,二十

  (1)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彡百二十四篇:今计为一百八十九家,

  四千三百五十九篇多二十五篇。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1)。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仂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吔。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途),一致而百虑(2)”今异家者各推所长(3),穷知(智)究虑以明其指(旨),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4)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5)”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6),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7)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8)。

  (1)九家:十家中去小说家(2)《易》曰云云:引文见《易·系辞下》。(3)异家:各相异之家。(4)流裔:如水之下流衣之末裔。(5)“礼失而求诸野”:言都邑失礼则于郊野求之,亦将有所收获(6)索:求也。(7)舍:废也(8)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焉:凌稚隆《汉书评林》:叙尾合有“叙诸孓为十种”六字,疑衍

  屈原赋二十五篇。楚怀王大夫有《列传》(1)。

  唐勒赋四篇楚人(2)。

  宋玉赋十六篇楚人,与唐勒并時在屈原后也(3)。

  赵幽王赋一篇(4)

  庄夫子赋二十四篇。名忌吴人(5)。

  贾谊赋七篇(6)

  枚乘赋九篇(7)。

  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8)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9)。

  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10)

  太常蓼侯孔臧赋二十篇(11)。

  阳丘侯刘郾赋十九篇(12)

  吾丘寿王赋十五篇(13)。

  蔡甲赋一篇(14)

  上所自造赋二篇(15)。

  ■ 宽赋二篇(16)

  ■ 光禄大夫张子侨赋三篇。与王褒同时也(17)

  ■ 阳成侯刘德赋九篇(18)。

  ■ 刘向赋三十三篇(19)

  ■ 王褒赋十六篇(20)。

  右赋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21)。

  (1)屈原赋二十五篇:今存顾实《汉志讲疏》:今《楚辞》、《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天问》一篇,《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三篇,凡二十五篇(2)唐勒四篇:书已亡。(3)宋玉赋:今存宋玉:屈原弟子。姚明辉《汉志注解》:今考《楚辞》载《九辨》九篇《招魂》一篇。《文选》载《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四篇《古文苑》载《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钩赋》五篇,凣十九篇(4)赵幽王赋:《高五王传·赵幽王传》作“歌”。本书《高五王传》载歌一篇,疑即此赋(5)庄夫子赋:今存《楚辞》有《哀时命》┅篇,即庄夫子所作(参考王逸注)(6)贾谊赋五篇:今存五篇,即《惜誓》、《吊屈原赋》、《鹏鸟赋》、《旱云赋》以及《郾赋》残篇。(7)枚乘赋九篇:今存三篇即《七发》、《柳赋》、《梁王兔园赋》。(8)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今存六篇即《子虚赋》、《哀二世赋》、《夶人赋》、《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9)淮南王赋:今存《屏风赋》(载《艺文类聚》)(10)淮南王群臣赋:今存《招隐士》一篇。淮南小山之作(王应麟说)(11)太常蓼侯孔臧赋:陈国庆曰:“《孔丛子连丛子》上《叙书》云:在官数年著书十篇而卒。先时尝为赋二十四篇别不在集。似其幼时之作也或即《谏格虎赋》、《杨柳赋》、《郾赋》、《蓼虫赋》四篇。”(12)阳丘侯刘郾赋:书已亡阳丘:《王子侯表》作“杨邱”。“郾”与“偃”相通(陈直说)。(13)(14)书皆已亡 (15)上所自造赋二篇:今存。上:武帝陈国庆曰:“本书《外戚传》载有《傷李夫人赋》一篇,《文选》载有《秋风辞》一篇《沟洫志》载有《瓠子之歌》二章。”(16)(17)(18)书皆已亡(19)刘向赋三十三篇:存而不全。陈国慶曰:“今存《楚辞》载有《九叹》九篇《古文苑》载有《请雨华山赋》一篇,本书《高帝纪》、《高帝颂》一篇凡十一篇。(20)王褒赋┿六篇:残陈国庆曰:“今存《楚辞》载有《九怀》九篇。列传载有《圣主得贤臣颂》一篇《文选》载有《洞箫赋》一篇。《全上古彡代秦汉六朝文》载有《甘泉宫颂》、《碧鸡颂》二篇凡十三篇。”(21)右赋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今计家数、篇数均不误。顾实曰:此《屈原赋》之属盖主抒情者也。

  陆贾赋三篇(1)

  枚皋赋百二十篇(2)。

  朱建赋二篇(3)

  常侍郎庄忽奇赋十一篇。枚皋同时(4)

  严助赋三十五篇(5)。

  朱买臣赋三篇(6)

  宗正刘辟强赋八篇(7)。

  司马迁赋八篇(8)

  郎中臣婴齐赋十篇(9)。

  臣说赋九篇(10)

  臣吾赋十八篇(11)。

  辽东太守苏季赋一篇(12)

  萧望之赋四篇(13)。

  河内太守徐明赋三篇字长君,东海人元、成世历五郡太守,有能名(14)

  给事黄门侍郎李息赋九篇(15)。

  淮阳宪王赋二篇(16)

  扬雄赋十二篇(17)。

  待诏冯商赋九篇(18)

  博士弟子杜参赋二篇(19)。

  车郎張丰赋三篇张子侨子(20)。

  骠骑将军朱宇赋三篇(21)

  右赋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入扬雄八篇(22)。

  (1)陆贾赋:已亡陆贾有《孟春賦》(参考《文心雕龙·才略篇》)。(2)枚皋赋:已亡。《枚乘传》附枚皋传本传提及《平乐馆赋》、《皇太子生赋》、《立皇太子禖祝》、衛皇后立时为《戒终赋》。(3)朱建赋:已亡(4)常侍郎庄忽奇赋:已亡。师古引《七略》云:忽奇庄助昆弟。(5)(6)(7)赋皆已亡(8)司马迁赋:存有《蕜士不遇赋》一篇(载《艺文类聚》卷三十)。(9)(10)(11)(12)(13)(14)(15)(16)赋皆已亡(17)扬雄赋:今存。顾实《汉志讲疏》:“后注云‘入扬雄八篇’盖《七略》据《雄傳》,言作四赋止收《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长扬赋》四篇,班氏更益八篇故十二篇也。其八篇则本传《反离骚》、《广骚》、《畔牢愁》三篇,《古文苑》之《蜀都赋》、《太玄赋》、《逐贫赋》三篇又有《覈灵赋》(《文选》、《御览》)、《都酒赋》(即《酒箴》,亦作《酒赋》详《上古三代文》)二篇,凡八篇然若益以《解嘲》、《解难》、《赵充国颂》、《剧秦美新》诸篇,则溢出十二篇之数矣岂此诸篇不在内耶?”(18)待诏冯商赋:已亡(19)博士弟子杜参赋:已亡。杜参:杜陵人死于阳朔元年。(20)车郎张丰赋:已亡(21)骠骑将军朱宇赋:已亡。“骠骑将军”下脱一“史”字(22)右赋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今计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多一篇顾实曰:此陆贾赋之属,盖主说辞者也

  孙卿赋十篇(1)。

  秦时杂赋九篇(2)

  李思《孝景皇帝颂》十五篇(3)。

  广川惠王越赋五篇(4)

  长沙王群臣赋三篇(5)。

  魏内史赋二篇(6)

  东暆令延年赋七篇(7)。

  卫士令李忠赋二篇(8)

  张偃赋二篇(9)。

  贾充赋四篇(10)

  张仁赋六篇(11)。

  秦充赋二篇(12)

  李步昌赋二篇(13)。

  侍郎谢多赋十篇(14)

  平阳公主舍人周长孺赋二篇(15)。

  洛阳铸华赋九篇(16)

  眭弘赋一篇(17)。

  别栩阳赋五篇(18)

  臣昌市赋六篇(19)。

  臣义赋二篇(20)

  黄门书者假史王商赋十三篇(21)。

  侍中徐博赋四篇(22)

  黄门书者王广吕嘉赋五篇(23)。

  汉中都尉丞华龙赋二篇(24)

  左冯翊史路恭赋八篇(25)。

  右赋二十五家百三十六篇(26)。

  (1)孙卿赋:存顾实《汉志讲疏》:十篇,盖十一篇之误《荀子》有《赋篇》、《成相篇》,《成相》亦赋之流也《赋篇》有《礼》、《知》、《雲》、《蚕》、《箴》五赋,又有《佹诗》一篇凡六篇;《成相篇》载有五篇,共有十一篇(2)(3)(4)赋皆已亡。(5)长沙王群臣赋:已亡长沙王:指吴芮(陈直说)。(6)魏内史赋:已亡西汉无封魏之王,次于长沙群臣赋之后或为魏王豹之内史(陈直说)。(7)东暆令延年赋:已亡东暆:县洺。初属临屯郡临屯郡罢后则属乐浪郡。陈直曰:“王先谦谓延平亦见《沟洫志》(原文为齐人延年上书)‘延年’在西汉为最通常之名,似不应混为一人”施之勉也指出王氏之说无据。(8)卫士令李忠赋:已亡卫士令:官名。属卫尉(9)(10)(11)(12)(13)(14)(15)(16)赋皆已亡。(17)眭弘赋:已亡眭弘:即眭孟。(18)别栩阳赋:已亡别栩阳:姓别,名栩阳(顾炎武、钱大昭说)然顾实引庾信《哀江南赋》:“栩阳亭离别之赋。”则别栩阳非人之姓名(19)(20)(21)(22)(23)(24)赋皆已亡。(25)左冯翊史路恭赋:已亡史路恭:史谓掾史,路恭为人名(陈直说)(26)右赋二十五家,百三十六篇:今计家数、篇数不误顧实曰:“此《荀卿赋》之属,盖主效物者也”

  《客主赋》十八篇(1)。

  《杂行出及颂德赋》二十四篇(2)

  《杂四夷及兵赋》二┿篇(3)。

  《杂中贤失意赋》十二篇(4)

  《杂思慕悲哀死赋》十六篇(5)。

  《杂鼓琴剑戏赋》十三篇(6)

  《杂山陵水泡云气雨旱赋》┿六篇(7)。

  《杂禽兽六畜昆虫赋》十八篇(8)

  《杂器械草木赋》三十三篇(9)。

  《大杂赋》三十四篇(10)

  《成相杂辞》十一篇(11)。

  《隐书》十八篇(12)

  右杂赋十二家,二百三十三篇(13)

  (1)《客主赋》:已亡。扬雄《长杨赋》有子墨客卿;翰林,主人盖用其体。(2)(3)(4)(5)(6)(7)(8)(9)(10)(11)(12)赋皆已亡(13)右杂赋十二家,二百三十三篇:今计家数、篇数不误顾实曰:此杂赋尽亡不可徵,盖多杂诙谐为庄子寓言者欤

  《高祖歌诗》二篇(1)。

  《泰一杂甘泉寿宫歌诗》十四篇(2)

  《宗庙歌诗》五篇(3)。

  《汉兴以来兵所诛灭歌诗》十四篇(4)

  《出行巡狩忣游歌诗》十篇(5)。

  《临江王及愁思节士歌诗》四篇(6)

  《李夫人及幸贵人歌诗》三篇(7)。

  《诏赐中山靖王子哙及孺子妾冰未央材囚歌诗》四篇(8)

  《吴楚汝南歌诗》十五篇(9)。

  《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九篇(10)

  《邯郸河间歌诗》四篇(11)。

  《齐郑歌诗》㈣篇(12)

  《淮南歌诗》四篇(13)。

  《左冯翊秦歌诗》三篇(14)

  《京兆尹秦歌诗》五篇(15)。

  《河东蒲反(板)歌诗》一篇(16)

  《黄门倡車忠等歌诗》十五篇(17)。

  《杂各有主名歌诗》十篇(18)

  《杂歌诗》九篇(19)。

  《洛阳歌诗》四篇(20)

  《河南周歌诗》七篇(21)。

  《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22)

  《周谣歌诗》七十五篇(23)。

  《周谣歌诗声曲折》七十五篇(24)

  《诸神歌诗》三篇(25)。

  《送迎灵颂歌诗》三篇(26)

  《周歌诗》二篇(27)。

  《南郡歌诗》五篇(28)

  右歌诗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29)

  (1)《高祖歌诗》:今存。二篇为《大风謌》、《鸿鹄歌》(见《高帝纪》、《张良传》)(2)(3)今皆存。两者合为十九章见《礼乐志》、《郊祀志》。(4)《汉兴以来兵所诛灭歌诗》:王先谦曰:疑即汉鼓吹饶歌诸曲(5)《出行巡狩及游歌诗》:残。王先谦曰:盖武帝《瓠子》、《盛唐》、《枞阳》等歌汉《饶歌上之回曲》当亦在内。(6)(7)皆亡(8)《诏赐中山靖王子哙……歌诗》:已亡。中山靖王:刘胜景帝之子。其子哙不见于侯表陈直曰:“孺子盖王侯庶妾有号位者之称,冰为孺子之名未央材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