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多了一个头衔:国家森林城市!
这是“六城联创”以来获得的首个“国字号”荣誉
济南喜添名﹃国家森林城﹄初雪刷爆朋友圈今天接着下前几天,济南森林公园里“一地黄金甲”。昨日,随着初雪的到来,这里变成了“林海雪原”。 记者王锋 摄济南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城市“增绿”。 记者李鹏飞 摄 时报11月24日讯 (记者赵云龙 柴颖颖)“六城联创”,迎来喜讯。24日,市委、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召开,新闻发言人刘勤发布了一个好消息——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正式授予济南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记者了解到,这个称号,也是济南自开展“六城联创”工作以来,获得的首个“国字号”荣誉。 5年的时间里,济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个部门协同“作战”,全体市民积极参与,才有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新增林地超百万亩,市民出门就能见绿树,家门口就是山体公园,果树变成“摇钱树”…… 沿103省道一路向南,在济南的“南大门”附近,曾经的荒山已全部披上绿装,负责山林绿化的市中区农发局副局长张新说,2000年这里的17万亩山区还有近10万亩荒山,但从2010年起这里大面积的荒山“再也看不到了”。 通往大西村的乡村道路两侧也都焕然一新,高标准栽植了毛白杨、国槐、蜀葵等多样的绿化树种,尽管已是初冬,但山上都不显得荒凉,而是多姿多彩。途经济南的济青、济菏、济莱、绕城高速路两侧也打造了“绿色通道”,形成了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通道景观。 “最喜欢新建的山体公园。”住在五顶茂陵山附近的居民说,荒山变成了近在身边的公园,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游玩,一举多得。济南市林业局局长李景全表示,按照计划,济南市将逐步对绕城高速内126座山体进行绿化改造提升,让市民随时可以亲近青山。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济南将进一步优化完善城市森林布局,构建山泉湖河城林融合、生态宜居的森林城市,让市民共享森林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成果。在具体层面上,将加快裸露土地绿化、街道绿化、庭院绿化和公园建设,建设绿色生态隔离带。而且,还将统筹整合国土、林业、园林资金用于28座城区山体绿化提升和山体公园建设,同时启动郊野公园建设。“创森”5年这些变化你感受到了吗?【先看数据】全市森林覆盖率35.2%城区绿化覆盖率40.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3平方米【再说变化】城市绿地增加2226万平方米约等于132个泉城广场裸露土地穿上“绿衣”1万多亩约等于39个泉城广场绿化道路2855公里可绕济南城28圈河道景观带增加328公里可绕护城河47圈树木增加了7500万棵遮荫大树多了22万棵森林公园增加了23处山体公园增加了40多处湿地公园增加了17处(郑楚翘整理)济南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这是我市“六城联创”首个“国字号”荣誉
副市长李宽端(右二)代表济南市接受“国家森林城市”授牌。核心提示 2010年至2015年,5年时间,济南能改变什么? 新建城市绿地2226万平方米,居民小区楼下多了一片给孩子玩耍的草坪;新造林108万亩,炎热夏季的道路上多了一片绿荫为行人遮阳;新建湿地公园17处,市民对济南“湿地之城”的记忆和对生态的重视被唤起;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到24.45万亩,林农走上了致富之路……这是济南创建国家森林城市5年来的一份“***”,各项创建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这同样是济南给市民的一份生态“答卷”,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标中,最重要的一项数据是:公众支持率和满意度达到95%以上。 五年创建工作,济南一步一印。全市上下各级各部门齐心勠力,努力建设山、泉、湖、河、城与森林相融合的美丽泉城,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让市民生活环境、城市生态环境变得更好。 11月24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召开会议,正式授予济南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这是我市开展“六城联创”工作以来,获得的首个“国字号”荣誉,标志着我市“六城联创”工作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绿树与居民相伴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首先是为了民生。 从2010年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创森”作为提升生态竞争力、增加民生福祉的一个重要平台和抓手,步步为营、脚踏实地向前推进。 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过程中,我市重点实施了城镇绿化提升、南部山区营造林、北部平原风沙治理、水系生态绿化、湿地恢复与保护、破损山体治理、绿色通道、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现代林业产业园区示范及林业产业化推进等10大工程。这10大工程无论离市民远近,都在为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生态发挥着实实在在的作用。 以城镇绿化为例,2014年,我市启动城区山体绿化工程,当年完成山体绿化29座,今年还将完成10座山体绿化提升和16处山体公园建设,真正还山于民。在历下区的燕翅山,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蜿蜒通向山顶,使陡峭的山路好走许多。山顶上,凉亭中的石头桌椅让爬山累了的人不用再似从前一样席地而坐。市中区的郎茂山,已成为夏季老人、孩子纳凉的好去处,一级级石阶“展平”了原来坑洼不平的上山路,主路通向山顶,支路则将游客引入休憩、锻炼的场所。在上山路上,走一段便能遇到一个休息区,有的还用木栅栏围起,铺上碎石,布置木椅,供孩子玩耍、大人休息。在高新区的涵玉山,在山体绿化的过程中,着力营造“春季山花烂漫、夏季浓荫蔽日、秋季红叶满山”的景观,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秋季红叶”的“近自然”山体景观效果,让附近的居民四季都能欣赏美景。 绿树与城市相融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要让森林与城市真正相融相生。 从2010年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济南以每年造林超过2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五年共新增造林面积108万亩,这些树木融于山间,融于路间,融于水间,融于整个城中。 我市围绕着泉水、湖水、河水持续不断推进水系生态绿化工程,在水系宜林地造林26.6万亩,水岸林木绿化率达到88.4%,实现了林水相融、人与自然和谐。 在水系生态建设和水岸绿化工作中,我市突出“一片两带三河四区五湖”水岸绿化建设,加大河流和库区的林木绿化力度。“一片”,即南部山区水源地生态保护区;“两带”,即南水北调干线、黄河生态保护带;“三河”,即小清河、徒骇河、德惠新河三条大型河道;“四区”,即邢家渡、田山、陈孟圈、胡家岸四大引黄供水灌溉保护区;“五湖”即大明湖、白云湖、鹊山龙湖、玉清湖、玫瑰湖五大湖泊湿地生态保护区。实现河道两侧、湖泊周边绿树成荫,形成了布局合理、结构稳定、景观优美的水系生态体系。 同时,我市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铁路等为依托,在道路两侧建设15米到100米不等的林带,增加绿化面积,提升道路景观效果。目前,全市道路绿化率已达86.1%,树木融于路间,夏季为行人遮阴送凉。济青高速南北线、绕城高速、济菏高速、京福高速等绿色通道两侧树木青翠欲滴、花灌木姹紫嫣红,实现了四季常绿、三季有花,成为进出济南的城市景观大道。 如今,绿色伴随着延伸到城市各个角落的道路流淌,通道绿化已经成为济南迎接游客的靓丽风景。绿树促经济发展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在创建的过程中促进济南经济社会发展。 “要想富,多种树”这句俗语,如今对于济南的林农来说是“真理”。2014年,济南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160亿元,济南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步伐不止于让城市变美、生态变好,还要让林农得到实惠。 2013年,全国经济林建设现场会在济南召开,这标志着我市经济林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特色林果示范园建设在全国已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全市共建成经济林标准化生产基地47处、特色林果示范园52处,平阴县、历城区先后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玫瑰之乡”和“中国核桃之乡”。 特色林业产业近年来为林农开拓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在历城区,原来不起眼的野酸枣,经过良种繁育被发展成特色林果,成了农户致富的“香饽饽”。该区通过在全区广泛推广野生酸枣嫁接技术,培育出多个酸枣品种。如今,该区良种枣推广面积已达1.5万余亩,涉及南部山区5个街镇、86个村,年产鲜枣300多万公斤,产值3000多万元。 花卉苗木,身材虽小,却为我市林业产业打开了走向全国的大门。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过程中,为支持花卉苗木产业发展,我市拿出1.5亿元土地使用费、2.7亿元建设费用规划建设济南现代林业示范园,大大提高我市花卉苗木产业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现代林业示范园按功能分为南北两区,集林业生产示范、苗木新品种引种、鲜果采摘、花卉栽培、科普、生态旅游、湿地体验和林产品展销于一体,于2011年开始建设,预计2016年建成。北区建有植物园、科普园和采摘园,市民可免费进园观赏植物、漫步花海、普及科技知识,还可品尝采摘樱桃、葡萄、桃子的乐趣。在南区,坐落着占地1.6万平方米的济南国际鲜花港。鲜花港坚持绿色、生态、科技、可持续的建设理念,逐步建成济南花卉生产、研发、展示、交易及休闲观光和文化交流中心。目前,济南全市花卉苗木生产基地经营面积达18.2万亩,各类苗圃2856个,每年可提供侧柏、杨树等优良苗木4.4亿株以上,年产值26.5亿元。 此外,林下经济是济南林业产业发展的一大重点,也是济南绿色发展的一大亮点。我市积极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引导推广林下种植、林下养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全市建立了以林为主,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景观利用相结合的立体林业经营模式,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目前,全市林下种植(养殖)面积达24万亩,实现产值19.1亿元,发展态势良好。守绿与播绿并重 经过5年的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目前全市林地面积达到36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5.2%。然而,比播绿更重要的是守绿。 目前,我市已构建了一套完善的森林资源保护机制,使森林保护有“章”可循。出台《关于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规范林业行政执法行为的通知》,对林木采伐监管作了明确规范;造管并举,加强封山育林管理,实行除经济林、用材林以外的所有山场的封山育林模式;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林地资源的犯罪活动,开展专项行动,加大查处力度,及时整治开山毁林、非法滥占乱用林地等违法行为。 我市在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上下足功夫。除了有效可行的防火制度、训练有素的防火队伍,我市“森防”还有“高精尖”的科技支撑。哪里有火源,立刻能“感到、看到、抓到”,这种森林防火“神器”就是林火红外监控自动报警系统。在章丘森林防火指挥中心,记者看到一块大屏幕上显示着目标地的温度、湿度等信息,当“感到”某处温度升高时,屏幕的“视线”便立刻锁定目标,并将目标拉近、放大,同时将信息传递回指挥中心。仿佛是一个拿着望远镜的“哨兵”,随时盯紧森林中是否有火源发生。像这样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林火红外监控自动报警系统,目前正在全市各县(市)区推广开来。近年来面对持续干旱、森林火灾高发的严峻形势,我市没有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之内,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森林资源安全。 除了真实的林火,树木还有另一个“敌人”,就是林业有害生物,它也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近年来,我市加大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力度,落实有害生物防控属地管理责任,同时加强林木植物检疫,建立和完善系统虫情测报点,健全监测预警网络,综合运用人工物理、生物和生物药(制)剂等无公害措施进行防治,有效遏制了以美国白蛾为主的有害生物危害蔓延,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均控制在2‰以下。 (本报记者 李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