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这一段中的旗帜,战场旗帜和港湾的意思

下载作业帮***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自然和历史所赋予他的种种,让我感到一种生生不息的顽强和伟岸.也许,这正是生命之力的旗帜,是人类不懈怠的心灵的一个战场,同时又是一个港湾.*读完这句话,说下下面词的含义.旗帜:战场:港湾:
旗帜一般是标志,象征;战场就是奋斗拼搏的地方,港湾就是能休息、依靠的地方.但是这段话完整吗?“他”指的是谁?“种种”是什么?如果没有看到上下文,我不能肯定我的分析是全对的.仅参考,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下载作业帮***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解释这一段中的旗帜,战场和港湾的意思自然和历史所赋予她的种种,让我感到一种生生不息息的顽强和伟岸,也许,这正是生命之力的旗帜,是人类不懈怠的心灵的一个战场,同时又是一个港弯.
旗帜-顽强 说明顽强坚持才是生命力的延续不懈怠-不懒惰,需尽心竭力,说明人类也需要这种顽强的精神去坚持是很难的如战场所以战场可以解释为-坚持精神不必刻意去瞻仰那人头涌动的名胜,也不必苦心探访那些被太多的没有节制的语言污染了的风景拉萨 港湾- 单薄名利坚持自己的道路,一种难以言说的静谧 也是可以让人可以休息的地方以上都是自己的见解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少代会的意义 【范文十篇】
少代会的意义
范文一:一平:   六月四日的信收到了,我一直在期待着它。上封信因你未说是否能将信寄到美国,故我还是寄到波兰了。本月七日,是周六,上午我意外地接到了食指的***。这是他第一次从福利院打来***。问到写作,他说他近日写了一首短诗,叫《中国》。给我朗读了一下,大约十句左右,有“饱览沧桑但却精于世故/历尽艰辛可又不失善良”的句子。他说太短了,应该再有几句。他的声音涩哑,绵浊。想象***那端的他,心情很沉重。这种感觉,读你的信时,又复现了。   艾青有一首写“回声”的诗,那时看过以后,最后两句一直未忘:“千万别跟它吵架,/最后一声总是它的。”后来我一直用“最后一声总是它的”,喻示我与外界的关系。你的信,让我再次想到这句诗。我们能够容忍他人给我们带来的不快或损害,但我们无法忍受自己给他人造成不快或损害。我想,这大概就是你说的“命运”。最近,我读了茨威格的《俄罗斯之行》,他这样概括俄罗斯的本质:俄罗斯战胜一切,靠的就是一种忍受无限痛苦的神秘能力,一种坚忍的、默默的和在内心深处所信仰的忍耐。“这是它特有的,无与伦比的力量。”是的,只有俄罗斯的托尔斯泰,才会讲出“想到我有一个敌人,我便痛心疾首,不堪忍受”这样的话。我们都热爱俄罗斯,热爱托尔斯泰,这不是完全偶然的。   还是茨威格,他有一篇《乔伊斯的批注》。谈到这部书的缘起,他说:“某种邪恶就是根源。”茨威格认为,在乔伊斯身上,从青年时代起就潜伏着一种憎恨、一种心灵创伤的初期浸润,他后来所写的一切都是对都柏林的报复。在这部一千五百页的“天书”中,“找不到十页欢快、奉献、善良、友好,全都是讽刺挖苦”(他说,将其称作我们时代的荷马,“比比萨斜塔还要偏斜”)。这篇文字坚定了我近来的一个看法,即作家的写作面貌除了带有时代的、社会的及民族的烙印外,更主要的取决于他们个体生理和精神的差异。比如同时代、同国度的爱默生与坡,托尔斯泰与陀斯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与普鲁斯特等。同样,一个读者(作家)欣赏或认同哪个作家,也取决于他与作家在生理、精神上是否类同或呼应。同时加西亚·洛尔卡,博尔赫斯“从来就欣赏不了”他,而布罗茨基在西班牙语诗人中却首推洛尔卡。许多读者怀着“朝圣”一样的心情不远万里拜访过托尔斯泰,但托尔斯泰也收到过读者(一位外国妇女)寄给他的绳索——让他不要再用他那“没完没了的不满和愤怒”来折磨自己,折磨人类,最好赶快结束自己的生命。   上半年我读到一本对我具有很大意义的小书(它增强了我的信心),即弗兰克的《人生的真谛》。弗兰克是继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之后,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创始人。他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关于这本小书,他说:“我只是想通过具体事例告诉读者,任何情况下,即使在最悲惨的境遇中,生命始终具有其潜在意义。”而当一个人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无穷力量。在这本小书的结尾,弗兰克说,弗洛伊德曾断言试让一些截然不同的人同样面临饥饿,随着饥饿感的刺激增强,一切个人差异都将渐趋模糊,代之而起的将是所有人都表现出一种不可遏制的冲动。“谢天谢地,弗洛伊德不必身临其境了解集中营。在那里,‘个人差异’并没有‘渐趋模糊’,而是相反,人们的差异越发明显;无赖或圣者,各显出他们的本来面目。”他最后强调,今天我们不必为使用“圣人”一词而犹豫(他列举了集中营的事例),“确实,圣人只是少数,而且始终将是少数。但我却从中感受到一种特殊鞭策,激励人们加入少数。因为世界状况不佳,除非每个人都竭诚努力,否则,一切将更为恶化。”   现代人类具有一种被科技进步助长的顺应和放任本能的趋向,而人们乐于把这种生物本能当作“人性”(《濒临失衡的地球》作者阿尔·戈尔即说:“我对全球环境危机的研究越深入,我就越加坚信,这是一种人类内在危机的外在表现”)。精神分析主义等等的诞生,使人们找到了否认或抹杀人类个体之间差异的依据。现在人们喜欢用“做秀”和“面具”两词,来表现自己矫枉过正式的对历史与现实的怀疑主义。这种绝对的怀疑主义(否认存在过高尚的人,认为圣贤或伟人都是后人美化出来的),不仅带着一种亵渎色彩,也使人们放弃了“内心精神上提高”的自我完善的努力。“看风的必不撒种,望云的必不收割”,它表现在文学上,是使手段丰赡的现代文学丧失了一种宝贵的东西。俄国作家罗扎诺夫曾说,论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托尔斯泰没有普希金的多姿多彩,没有莱蒙托夫的精雕细刻,没有果戈理的淋漓尽致,但托尔斯泰超过他们三人的是整个生命的高尚和严肃,“我们中间没有谁能像他那样执著于崇高、伟大的理想。这是他胜过所有作家的地方”。作为个人,我们都有自己偏爱的作家;但对于人类来说,无疑没有哪个作家比托尔斯泰更伟大。   遥祝平安!       苇岸    一九九七年六月
范文二:摘 要:关于有神论与无神论,从奴隶社会开始至今都处在争论中。其实这是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问题,集中反映了人们对世界、宇宙的构成以及生命、物质的来源的思考。本文就中国现在存在的信仰缺失问题,讨论有神论的当代意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有神论;当代;信仰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8-02  从炎帝黄帝的部落斗争开始,泱泱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自始至终都环绕着神话的朦胧光环。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就是对古老的神话的尊崇。而这种现象在农村更为普遍,家家供奉的或菩萨或佛祖的瓷像,氤氲的一串串青烟,飘散在空气中的浓郁檀香味,无时无刻不提醒着人们那遥远而贴近的信仰。而如今,这种信仰却被浓重的铜钱味玷污,抑或被现代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当虔诚变为“成钱”的工具,当尊重妖魔化成“落后”,曾经淳朴的渴求与期望在时代的冲击下步步退后沦落成“愚昧无知”,古老的坚守该何去何从。  我本身并非一个有神论者,接受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深刻教育与指导,坚信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但是,在我看来,“有神论”在当代应该被赋予新的含义。并非认为“世界由上帝创造”就是真正的有神论者,也并非坚持“世界是物质的”就是完全的无神论者。问题的关键在于“心”,在于你的内心是否有一份无可动摇的坚守。可以是上帝,可以是女娲,亦可以是一种观念,你自己拟定的标准。这种“有神论”是引导你行为的规范准则,是在法律约束以外的附加约束与自省。在原始社会与封建社会,落后低下的生产力使生产关系简单而单纯,匮乏薄弱的经济基础使上层建筑也更统一和类似,没有那么多繁芜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国际关系、利益关系,人们祈求的也仅仅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质朴的物质要求,反映在精神层次上也就非常一致的团结,一同合手闭眼维护着心中的神灵。当然这种信仰是纯粹的迷信,把未来完全依托与虚无缥缈的佛祖,所以这被现在的有识之人冠以“封建落后”的帽子被严厉批驳和反对。然而,当人们完全束手无策或被逼近绝境时,很多“有识之人”却依然会赶去峨眉山等地,不辞千辛万苦只为阖手磕头,求助于神灵的“大发慈悲”,求助于上上签的“快快显灵”。这种矛盾暴露出现代人一边拼命想与过去的愚昧形象脱离干系,一边又由于缺乏新的信仰而不得不重新走回佛脚的病态心理。  纵观西方社会,大部分西方国家信仰基督教。这也被一些国人批判为无知的唯心主义。但要注意的是,西方人信教是信仰,精神至上。《圣经》也说让我们信耶稣,没有说信基督教。并且,基督教道德的核心是爱,原则是爱神与爱人的统一。有很多的圣经经文说明“爱”是基督教信仰的道德观的最重要的一点,神对人最大的诫命是要爱神、爱人。另外,基督教也强调认罪、悔改、饶恕、谦卑等等。“十诫”和“登山宝训”是圣经中对道德的比较集中的论述。“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第一的,也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1]。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这些诫命引导着西方人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追求物质丰富的同时注重完善个人行为。这不仅构成了一座坚实的精神堡垒,而且促成了西方人民的互助互爱,团结共进。美国每一个总统就任的时候,都要手按着圣经在神面前宣誓。地球上很大一部分的人是有信仰的,不只是基督教,还有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等等。这是因为人如果有了信仰,就会在精神上有所依托。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决拥护者,我们不用去信耶稣或穆罕默德,但我们也需要社会主义信仰来以依托沉重的肉体负担。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新时期一个伟大的战略目标,而要完成这个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进行多方面的努力,这其中包括和谐文化建设。因此,《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2]《决定》明确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同时还提出:“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2]  但纵观当下,价值体系的不断丰富与人们行为的日益堕落形成鲜明对比。当老人跌倒了你先想到的是骗钱,或者先拍照片以备取证;当有儿童的哭泣声徘徊在你门前你却不能开门防止是骗子放的录音;当你开始拒绝向红十字会捐款因为你明白了那些捐款都落入了老总的口袋而非真正渴望救助的人手中,这是谁的悲哀,这是谁的冷漠。也许是太快的生产力发展冲昏了尚未做好心理准备的人民大众,也许是全球化的席卷带来的腐朽的资本主义思想的渗透,重塑精神家园显得格外重要与突出。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提新的“有神论”,这个神是我们自己的道德准“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上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国际的接轨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也应向西方取经。取道德规范之经,取精神准则之经。价值的匮乏是无形的腐烂,它不似经济发展水平的衰退那样有数据和图表来显示,它就像隐藏在层层墙皮里的白蚁,一直在啃咬着国家的框架却很难被发现和注意,直至墙体崩塌才让人们恍然大悟这白蚁的巨大危害。之前“法轮功”的猖獗正是人民缺乏信仰的真实体现,因为没有正确的依托所以才会被轻而易举地煽动和催眠,做出背离常理的荒诞事情却还不知自己的无知点,危害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却还以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未雨绸缪无疑是最好的杀虫剂,在崩溃之就加固自己的信仰堤坝,洪水才不至于淹没我们辛苦构造的美好生活。  但是,那遍地的算命先生不是我们的信仰,那观察面相的太婆不是我们的信仰,那指纹测运势的文艺书生不是我们的信仰。它们都是用虔诚来成钱的工具,都是古老文化的糟粕的集中营。我们可以去参拜菩萨,但参拜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是对虚渺财富的追捧;我们可以求签烧香,但求的是不倦奋斗后的成功而不是不劳而获的侥幸。我们需要的神,不是一尊大佛,而是大佛里面的仁爱,谦恭,自省。正如我们推崇孔子,不应该把孔子供奉起来就是“推崇”,而是推崇他所提出的关于治学做人、修身养性的诤言。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从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上与西方截然不同,所以要求同存异地辩证“有神”。革命时期,有董存瑞的炸碉堡主动牺牲换取战争的胜利,有无数革命战士的英勇不屈守护秘密;建设时期,有雷锋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有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神”,是人们心中的依托。那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那勤勤恳恳的知青,都是那个年代人们对信仰的坚守。这其中有对有错有精华有糟粕,但至少人们是有信仰的。现在,我们不仅应该找回曾经的坚守,更应与时俱进地丰富信仰的内涵。“感动中国”的成功体现了人们对那些温暖而美好事物的追求,那何不把这些追求凝聚成一个信仰,在每个人心里树立起一座能带给自己力量和光芒的“神”。  我们也应该看到,法律是最强有力的约束,即使也许是出于客观的束缚而非主观的意愿。所以,对于政府而言,当个“有神论”者就应该把法律塑造成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神灵”,并能号召人民群众主动依靠法律,主动信赖法律,主动尊重法律,主动遵守法律。这正是一个政府的威信所在,也是一个政府能长远发展,一个国家能长治久安的群众基础。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才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才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而我国的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征更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稳定是发展的前提,若没有能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神灵”存在,发展也只是一纸空谈。同时,政府也应重视价值体系的构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品质,不断从实际出发去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客观与主观上把所有爱国者凝聚在一起,共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出谋划策。  “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它们,心中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3]倘若心中缺乏那神灵般不可动摇存在的信仰,再多物质资料的堆砌也只是成为无知而空虚的皮囊,行尸走肉般的存在。每个人都应该去构建和坚守心中的“神灵”,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新约:早期基督教著作历史介绍.[M].纽约:牛津出版社.2004.  [2]宋惠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解读[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3][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范文三:内容摘要:《资本论》作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其中的哲学价值也早已鲜为人知,本文首先简单分析了《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理论雏形,然后则重点阐述了《资本论》中的异化理论,并提出两者之间的承前启后的关系,《资本论》中的异化范畴,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思想作为补充,继而和其他的经济概念一起,构成为了马克思更加深入地剖析资本主义制度各种矛盾和异化关系的有力的认识手段,并在此基础上以探求人类自身的解放。   关键词:资本论;异化;社会形态;人类解放   中图分类号:G633.52   文献标识码:A      一、《资本论》中异化理论的阐述      在人类思想史上,异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卢梭提出的,然后黑格尔将其引入了哲学领域,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是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最先明确的提出了异化理论。   如果说《手稿》是从异化劳动这方面分析了异化,那么《资本论》则是对异化劳动的产生及在生产、流通直到分配等各个方面的异化作了更加深入的分析。首先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的产生。他认为,资本关系的产生,是由于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劳动者应该与其生产资料联系在一起,生产资料本应该属于劳动者本人所有,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却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分离。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仅只停留在生产过程中的异化劳动,而这种异化劳动直接深入到生产各个环节中,及其深入到各种形式的资本活动中,在各种环节和各种活动统一起来加以考察异化劳动。   其实对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学术界中的争论还是很多的,大多都集中在,讨论异化理论是否成熟,对于《手稿》的争论也在于此,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主要阐述的是剩余价值的理念,由此使社会主义具有科学的意义,但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从《手稿》中的异化理论再到《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这是一气呵成的,剩余价值本身就是从异化理论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   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由于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产生,使原本属于劳动者的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分离,而资本家却占有了这些劳动产品,劳动者为了生存下去,必须出卖他们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      二、《资本论》中社会形态的划分      《资本论》的最重要的哲学意义在于它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如前所述,剩余价值给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当然它的辩证方法论也具有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意义。而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中,社会形态的划分,可以说是马克思的一个重要的贡献,他根据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将社会形态可以大体上分为五个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同时,马克思根据人与物的关系,又将人类社会分为三种社会形态,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对于这一种的划分,马克思明确的提出了人与物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初,生产力及其低下,人必须要依靠于自身的生活环境才能够生存下来,而随着生产力的日渐提高,人们一步一步的减少了对物的依赖性,到了生产力发展的最高阶段,也就马克思所预想的共产主义,到那时,人们消除了私有制,也就克服了异化,达到了人类自身的解放。      三、人类解放是我们的最高奋斗目标      人的解放应该包括两重含义,第一是人从自然关系奴役下的解放,第二是人从社会关系奴役下的解放,前者即人从自然关系奴役下的解放程度,即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根本尺度。而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当人从自然关系奴役下解放出来后,自然也会从社会关系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对于人的解放,费尔巴哈曾经做过这样的努力,但是他没有找到解决事情的关键,他把宗教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但他没有看到宗教异化的根源,这个根源是由于人们的实践活动而产生的社会,是社会本身的异化,从而才使人的精神上产生了异化。这正是因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的真正的本质,而马克思却通过他对人性的正确的分析,找到了解放人的途径。   现实的人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生产劳动的个人,归根到底,人的本质在于他的劳动实践中,费尔巴哈也正是忽视了这一点,他没有注意到人的对象化活动才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所以使人得到自身的解放也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从现实的社会环境中人手。这正是马克思为我们指出的人类解放的正确之路。      四、结语      在《资本论》中,异化范畴是以成熟的理论形态出现的,它向我们更加仔细深入的分析了消除异化的经济基础,从而给我们指引了一条明确的消除异化,达到人类自身解放的正确的途径,而我们只有坚定不移的继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地丰富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积极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步一步的实现人类自身的解放。
范文四:团代会的意义
团代会是共青团代表大会的简称。
(一)团代会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团代会的召开是根据共青团实际工作的需要,针对前一阶段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对将来一段时期的工作进行科学规划。
(二)团代会是共青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团代会的召开将有力促进团的组织建设,在组织架构上起到进一步梳理和整合完善的作用。开好团代会本身就是共青团的组织、宣传等功能的有效体现和有力运作,从各团代表的选举到新一届省团委会的产生,整个工作过程都将促进团组织的发展成熟,为共青团工作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团代会是进行团的教育的宝贵机会。团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共青团组织体制的根本体现,是团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重要组成方面。通过召开团代会,广大团员青年参与团的重大政治活动,进一步接受教育,增强主人翁意识,团结拼搏,奋发成才。
(四)团代会反映最广大团员青年的意愿。团代会的代表是由团员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的,他们集中反映了广大团员的意志。团的代表大会,不但要听取和审查同级团的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讨论决定有关团的工作的重大问题,而且要选举团的同级领导机构。做好共青团工作,离不开广大团员青年的共同努力。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丁俊杰这样评价孟佩杰:孝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孟佩杰,付出的是孝心,赢得的是尊重,一个感动中国人的平凡女孩。
推选委员王振耀说:童稚的年岁,她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是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
【颁奖辞】
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
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别人领养,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孟佩杰还是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养母刘芳英在三年后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绝望中,刘芳英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就有家。”
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孟佩杰总是来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替养母穿衣、刷牙洗脸、换尿布、喂早饭,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中午回家,给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换洗床单,,,,有时来不及吃饭,拿个冷馍就赶去学校了。晚上又是一堆家务活,等服侍养母睡觉后,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
“女儿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孝心、爱心和耐心。”刘芳英说,如果有来生,她要好好补偿女儿。为配合医院的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钟。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点抠出来。
2009年,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权衡之下,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大一那年暑假,孟佩杰顶着炎炎烈日上街发广告传单,拿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养母最爱吃的红烧肉。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过帮助,都被孟佩杰婉拒了,她坚持自己照顾养母。孟佩杰的毕业愿望是当一名小学老师,安安稳稳,与养母简单快乐地生活。
范文五:代数最早的意义
1858年,苏格兰古董收藏家兰德在非洲的尼罗河边买进了一卷古埃及的纸草卷。他惊奇地发现,这个公元前1600年左右遗留下来的纸草卷中有一些明显的证据,表明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1700年就已经在处理一些代数问题。从古埃及“法老”即国王统治的时期开始,人们一直在寻求这样一个相同的数学目标:使一个含有未知数的数学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这个纸草卷中就有一些含有未知数的数学问题,当然都是用象形文字表示的。例如有一个问题翻译成数学语言是:
“啊哈,它的全部,它的,其和等于19。”
这里的“啊哈”就是当时古埃及人的未知数,如果用x表示这个未知数,问题就化为方程。解这个方程,得。
更令人惊奇的是,虽然古埃及人没有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方程之类的表示法,但也得出了这个答数。
公元825年左右,阿拉伯数学家阿勒?花刺子模写了一本书《希萨伯一阿一 亚一 亚伯尔哇 一姆夸巴拉》,意思是“方程的科学”。作者认为他在这本小小的著作里所选的材料是数学中最容易和最有用处的,同时也是人们在处理日常事物中所经常需要的。这本书的阿拉伯文版已经失传,但12世纪的一册拉丁文译本却流传至今。在这个译本中,把“阿--亚伯尔”译成拉丁语“algebra”,并作为一门学科。后来英语中也用“algebra”。
中国则在清朝咸丰9年(1859年)由数学家李善兰译成“代数学”。
代数对于算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我们举一个例子:一个数乘以2,再除以3,等干40,求这个数。
算术解法(公元1200年左右伊斯兰教的数学家们就是这样解的):
既然这个数的是40,
那么它的就是40的一半。即 20;
一个数的是20,
那么这个数是20的3倍,即60。
代数解法:设某数为x,则
可见代数解法比较简单明了
代数的早期意义显然不限于方程。考古学家从幼发拉底河畔附近的一座寺庙图书馆里掘出来的数千块泥板中,发现有一些加法表、乘法表及一些平方表。有证据表明,美索不达米亚的祭司已经发现了平方表的用法,他们能够利用平方表算出任意两个自然数的积。例如计算102乘以96:
第一步,102加上96,将和除以2,得99;
第二步,102减去96,将差除以2,得3;
第三步,查平方表,知99的平方是9801;
第四步,查平方表,知3的平方是9;
第五步,9801减去9,得到答数9792
这些步骤应用代数就很容易解释清楚:设这两个自然数为x.y则
所以我们宁可说,代数最早的意义是“用字母代表数”,方程仅仅是“用字母代表数”的一项应用。代数使人类对于数的认识大大加深了。
再举一个有趣的例子:你记得这样一首儿歌吗?
一只青蛙一张嘴
两个眼睛四条腿,
“扑通”一声跳下水。
两只青蛙两张嘴,
四个眼睛八条腿,
“扑通”、“扑通”跳下水。
四只青蛙四张嘴.
八个眼睛十六条腿,
“通”、“通”、“通”、“通”跳下水
从代数的意义来说,这首儿歌比较罗嗦。如果我们用字母a表示青蛙的数目,就可以把它简化成:
a只青蛙a张嘴
2a个眼睛4a条腿
a声“扑通”跳下水。
你看,这不是既准确又简洁吗?在代数中,还有许多通过“用字母代表数”来进行运算的方法。我相信同学们已经体会到代数的优点和学习它的乐趣。
范文六:摘 要:良好的道德是公民的基本素质,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在新形势下,青少年的道德现状存在问题,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儒家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其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足以为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提供宝贵借鉴。   关键词:道德教育;儒家文化;青少年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教育在社会道德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使人们自觉地践行某种道德义务,是培养人们内在道德品质、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儒家文化反映出来的社会人生精论,是中华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新时期,儒家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思想,具有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青少年的道德现状需要儒家道德教育的回归   (一)儒家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它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在儒家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仁的观念在孔子以前就有了,但孔子将“仁”提到了一个突出的地位,使它位于“五常”之首,成为中华道德核心内容。孔子在论语中对“仁”的内涵和具体表现作了很多演绎:   首先,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仁作为生命的存在形式,具有其心理的基础,这就是情。人类在长期的群体生活中,发展成为互尊互爱,同情之情,即道德情感。孔子正是从人类这种情感需要中,发掘出仁的心理要素,并将其作为仁的基础。可见,儒家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孝亲教育,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而形成一种家族亲情。   其次,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这直接明了地揭示了仁的基本含义,即“仁者爱人”。在孔子看来,“仁”是做人的根本。“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众爱,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儒家圣贤的仁爱来自于对天地万物和亲子之情的感悟,是以“亲亲”之爱推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儒家认为,亲情是人生而有之的感情,并且还具有推己及人的同情心,故可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由亲亲到仁民。“这里强调爱人不是有条件,不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是无条件的,是人的本性的自然表现。”   再次,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在中国文明开始之初,礼是一种国家政权的统治形式以及社会生活组织管理的形式,它集法律、道德以及社会习俗于一身,甚至兼有宗教的职能。礼作为一种社会秩序安排与统治制度,强调政治上的尊卑等级与血源上的亲疏远近。“儒家文化所提倡的“礼”作为道德范畴,它的内容复杂,但若我们撇开“礼”所包含的“礼制”、“礼教”等伦理制度,单就作为待人接物的“礼节”,作为个体修养的“礼仪”,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礼貌”等,都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四,仁是勇敢。孔子将仁、知、勇合称为“君子之道”,孔子所讲的勇,主要是一种精神性的品格,指道德自由意志及其表现形式。在孔子看来,德性要通过意志表象出来。所谓“勇”,是自由意志,道德行为是自由抉择的,不是因为环境限制而被迫遵守的外在律令。其次,这种意志还必须外显,贯穿与体现人的行为。这种意志体现于生活中的自觉道德修养与道德磨练;体现在关键时刻与危机关头为道而舍弃一切,包括个人性命的担当与作为;体现于君子勇于实践、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勇气,这就是儒家一再强调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践道精神。   (二)青少年道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在新形势下,青少年的道德现状存在问题:现在的孩子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难以经受挫折,遇事稍有不顺就牢骚满腹、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其次,青少年行为举止不文明,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礼仪都不在乎。再次,现代青少年在父母和家人的溺爱下,社会责任感淡漠。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儒家的仁学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仁”作为全部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儒家所提倡的“仁”,撇除其历史与时代的局限,其精华仍然为今天的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营养和价值。   1.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应重视家庭道德教育。当今许多青少年缺乏责任意识,其根源就在于没有得到家庭道德教育,没有形成很好的亲情,更没能由“亲亲”到“仁民”。对青少年应该重视家庭道德教育。父母应从小就抓好对孩子的仁爱之心的培养,使其能够形成良好的亲亲之情,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而形成亲民之情,最终使每个青少年都能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这样,对于和睦相亲的家庭关系的形成,对于尊老爱幼、善待他人、和谐社会的够建,都具有现实意义。   2.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应重视“礼”,重视道德践行。当今许多青少年不懂礼仪,其原因在于我们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只停留于说教阶段,忽视了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素质的引导。儒家文化提倡克己复礼,倡导通过自身的修行来实现礼,提倡君子之勇,强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践道精神,所有这些,无不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与意义。   二、儒家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启迪   (一)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贡献   1.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孔子把德育,即加强弟子们的品德修养作为自己最基本的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里的“文”属于知识教育,而“行”、“忠”、“信”都属于德育的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把道德教育放在教育的首要。青少年只有接受了良好的道德教育,才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掌握好自己的风向标。   2.道德教育应“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确实做到了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道德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青少年无论身体还是心理,都处于一个逐渐成长的时期,具有不稳定性。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境遇不同,他们的身心特点又各不相同。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时,应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身心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方法,道德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道德实践的训练。儒家提倡知行合一,慎言躬行。孔子重视道德实践,强调身体力行,即所谓“躬行”。认为身体力行是实现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把言行一致看成是君子的优秀品质。因此,在道德实践中一定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当前我们对青少年所进行的道德教育,更多的只是停留在课堂中。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要倡导他们在日常行为中恪守行为规范,将道德要求与自身修养紧密结合。这样,不仅对青少年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对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   (二)儒家道德教育的方法借鉴   1.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修养方法。所谓推己及人的方法,就是从自己的亲身需要、愿望和追求出发,推想到别人的需要、愿望和追求,从而体察和理解他人,自觉地调解人我关系。所谓“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于别人。这就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方法。青少年在道德品质修养过程中,自觉地采取和掌握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方法,无疑会对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及协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起到重要的作用。
  2.内省自律,自我完善的修养方法。道德贵在自律。儒家特别强调道德价值与人格的实现要通过“自律”来达到。因此,他们强调“吾日三省吾身”,即在道德修养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和品格;强调“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在道德修养中,要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严于律己”一样,是行之有效的格言。他们又强调“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指出自己道德的完善要多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应该经常自省自律,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三、儒家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代意义   (一)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   自强不息,是指一种自我永不懈怠的精神。自强不息的根本要求就是人活到老,学到老。孔子自述其一生的求学经历正是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还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奋忘食,是学有未得之形;乐以忘忧,是学有所得之状。以其未得之愤,已得之乐,故忘其年岁之长。孔子的学问正是靠“发愤忘食”的自强精神得来的。所以,青少年要想有所建树,应该自强不息,志存高远,永不停步。   (二)天下为公的社会责任   公忠是儒家道德学说中最重要的规范。公忠是个人的“修养之要”,为社会道德的最高原则。孔子不忧个人的利害得失,而忧国家的利害得失。他感叹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孟子提出:“乐民之乐也,民也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也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显示出他们对国家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公忠思想对中华民族形成国家第一的整体主义价值观起了关键性作用。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任,更应以天下为己任,树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三)舍生取义的气节操守   儒家承认谋取物质利益和追求幸福是人们共同的欲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在儒家看来,欲求只是人们为保持生存的一种低层次需要,高层次是对道义的追求。这正是“君子谋道不谋食”。儒家认为,用不正当的方法去获取物质利益,是不应该享受的。儒家重义并不是不讲利,只是强调“以义为上”、“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强烈强烈冲击下,许多人形成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正确的价值观。儒家提倡的这种“见利思义”、“舍生取义”的主张对青少年人格培养,对青少年集体主义价值观和正确的金钱观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良好的道德是做人的品格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青少年的道德现状需要儒家道德教育的回归。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宝藏,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当前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值得我们挖掘和整理。      参考文献:   [1](宋)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   [2]李朔海.生生和谐重读孔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3]刘书正.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6).   [4]束有鹏.儒家道德思想在青少年品性养成中的现代价值[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5]洪守义.从儒家文化的精华中汲取养成教育的智慧[J].当代青年研究,2008,(10).   [6]黎卫金.儒家道德思想与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0,(4).
范文七:一   人类的许多感情和感受都是通过歌曲来抒发的,中学时代,又正是青年学生精神饱满醉心歌曲特别是流行歌曲的季节。而现代教育,往往把流行歌曲视为洪水猛兽,惟恐避之不及,我认为不然。流行歌曲在教育中并非一无是处,若能恰当地将其引入课堂,既活跃气氛,寓教于乐,更激发兴趣,事半功倍。   二   在我看来,流行歌曲的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不管是歌词还是旋律,都可以发挥出积极的教育作用。   第一、从歌词方面来看:有的歌词写作精美,节奏和谐,不但   给人以美的感受,还可以鼓励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比如说,有一位青年歌手潘玮柏的流行歌曲《我的麦克风》。歌词里面这样到:“是谁抢走了我的麦克风,没关系我还有我的喉咙,是谁看扁了我,没有观众我自己第一个被感动。我不是来打工我在卖我的梦,普通话没教我普通,只给我五分钟说不定一发功,会让你一生不相同。”多么自信,多么坚强。没有观众,自己感动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歌词的结尾是这样的:“有谁成功没下过了苦功,有谁出生就拿著麦克风”。更是道出了成功的诀窍:没有努力,就不会成功。这样的歌曲,不但不会让学生自暴自弃,反而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勇敢展现自己、奋发追求成功的信念。   好的流行歌曲的歌词不仅可以振奋人心,还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周杰伦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歌手。他的《爱在西元前》里面的歌词有一段是这样的:“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摩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关于古代的巴比伦王国,在学生中,特别是没有开设外国历史课程的学校的学生中,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我们有很多学生是周杰伦的歌迷。看不懂歌词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可原谅的。所以他们会千方百计的去查。最终会知道: 古巴比伦是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非常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汉摩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颁布的一部法规。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系统的法规。这样,在流行歌曲歌词无意识的引导下,学生们积极主动的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流行歌曲的歌词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好的歌词本身就是一首美丽的诗。甚至于有些歌词就是直接由好的诗歌改编的。这些好的歌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记起来也比平常的诗歌容易。这样,在记住了许多歌词以后,学生的节奏感和审美观都有很大的提高,甚至于有时也会产生创作的灵感,去积极主动的去写作,追求自己的创作成果。这样的积极作用大概是所有的教育者都乐于看到的。   第二、从流行歌曲的旋律来看:不单是歌曲的歌词,流行歌曲的旋律对我们的学生也有好的影响。有一些歌曲的旋律清新轻快,非常适合学生们演唱。周杰伦的《双刀》有一部分属于说唱音乐,做为老师,大部分不喜欢这种半唱不唱的风格,认为不够严谨。可是这首歌曲的旋律大气勇敢,深刻的表达出了在异国他乡积极主动维护民族尊严的年轻人形象。这样的歌曲旋律,不但不会造成孩子们的颓废,漠不关心的人生态度,还能让他们树立民族自豪感,注意维护国家尊严。这比单纯的上思想课更能起到效果,也更易于被学生结受。   其次,流行歌曲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从学生的爱好入手是班级管理的一个方面,也是让学生接受老师的一个有效手段。流行歌曲作为学生校园爱好的主要方面,在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处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你喜欢周杰伦么,你认为潘玮泊的歌怎么样?你最喜欢哪个歌手?你认为谁的歌曲最好听?这些学生们私下里问的问题一旦从班主任或者老师的口中说出,无疑会让学生产生新奇的心理,进而对老师产生好感。如果加以引导,还会有更好的效果。   再次,适当的流行歌曲还可以加强班集体的团结。学生在这个年龄崇拜偶像、追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喜欢同样歌手的学生很容易形成一个团体,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分享共同的爱好,听同一个人的专辑,并且相互交流。在这个时候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发展共同爱好,还要告诉他们不能盲目崇拜,要加以引导,让这个团体团结起来,并带动其他同学相互团结。要让他们学会团结并且要容忍喜欢其他歌手的同学,不能互相攻击。这样,就比较容易形成团结的班级体。   第四,流行歌曲可以加强学生的刻苦自律心理,便于教师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不服输的意志。由于流行歌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难免都会对明星歌手产生羡慕的情感,认为他们很风光,很富有并且无忧无虑,没有谁去限制他们的自由和行为。在这个时候,教师的适当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帮助他们理性的分析思考问题:即使是表面风光无限的歌手,也会被限制很多自由,至于经常看到的夸张的服饰和行为,则是因为表演艺术的需要,没有人会在现实生活中如此。重点要讲他们为成功作出的努力,付出的艰辛,他们永不服输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不付出的人是永远都不会成功的。并且他们的成功也需要各种机会和很多人的帮助,所以,加强团结,帮助他人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和追求成功的心理,正确的加以引导,会让他们从更深的层次想问题,做事也不会再懒散。   第五、流行歌曲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调节他们单调的生活。校园生活是非常单调的,有时可以说很枯燥。生活太平淡了,就想找一些刺激来调节。学生把过剩的精力放在自己盲目的追求不平凡上,有时甚至会惹事生非,发展不良嗜好,进而导致逃学,上网,外宿等不好的后果。与其如此,还不如让他们把精力放在学习流行歌曲上,适当的根据流行歌曲设置一些课外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又避免了不良事件的发生,何乐而不为呢?   三   在信息格外发达的现代社会,完全不让我们的学生接触现代社会的流行元素——流行歌曲,是不可能的事情。当然流行歌曲的泛滥有时也会造成不好的结果。比如我们的学生因为追星逃学,上课听歌曲不好好学习,班级产生小集团等等。但是总体说来,流行歌曲还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所以我认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适当公正的看待流行歌曲,对流行歌曲的负面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流行歌曲也会成为我们很有力的辅助教学和管理的工具。
范文八:摘要:道德楷模是一定社会道德的人格化,其先进事迹承载着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取向,体现着特定时期所要求的人生观。我国现阶段,道德楷模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有所弱化。强化青少年的道德楷模教育,能使他们受到感染并积极认同道德原则,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理解道德楷模的崇高精神及时代价值,促进人格完善和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道德楷模; 青少年; 楷模教育  一  道德楷模是在一定社会道德实践中涌现出来的、符合特定的道德价值需求的典型人物、典型集体或典型事件。它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具体化和现实表现,是一定社会道德理想的实践形态。[1]作为社会管理者对社会成员进行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道德楷模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巩固、对社会道德的发展和人们道德觉悟的提高,尤其对青少年在成长时期的引导和教育,都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道德楷模的作用是巨大的。一方面,道德楷模或榜样是一定社会道德的人格化,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能够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感人事迹承载着一定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取向,体现着一定社会所要求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运用典型的道德人格来教育人,运用动人的事例来影响人,能够使人们与道德楷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习楷模事迹的过程中获得道德启迪,在楷模范例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认同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基本要求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道德楷模是一定社会道德评价的标尺,具有社会肯定性和主导性,能够激励人们仿效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实践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道德楷模作为社会尊崇爱戴的主体,能够使人们按照主导的社会评价标准来进行自我评价,激励人们追求崇高、积极向上、不断升华自身的道德境界。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主导的社会评价标准时,就会感到自豪和光荣,就会增强扬善抑恶的信念和意志力;反之,就会产生自责、内疚的心理感受,就会感到恐惧和羞耻,从而自觉地摒弃恶念、抵制恶行。[2]  人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体的个性化过程。没有个人的社会化进程,就不可能尽快成熟起来,就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二没有人的个性化,个人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自主精神和富有创造活力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楷模教育的引领和熏陶是至关重要的。楷模(教育)能够把每个人当成具有主体性的生命存在,使每个人独立发挥支配自己的意识和活动的能力。同时,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遗传因素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大小不同,也会表现出他们各自所具有的社会生活、学习能力,以及自身所具有的思想、气质、兴趣等个性特点,这是主体形成完整个性的标志。道德楷模的激励作用在于,它有助于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个性。这些对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尤其重要。在以往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只重视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而忽视受教育者即青少年的道德能动性,采取命令主义、压制主义和单向灌输的方式,对青少年施加影响,结果严重挫伤和压抑了青少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影响到他们的正确道德观念的建立。基于此问题的深入反思,我们可以尝试有效的道德楷模教育,改变传统道德教育中单纯灌输的做法,坚持培养青少年自觉自主的道德选择能力,培养其正确的行为价值观取向,使之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公民。  二  我国现阶段,道德楷模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出现弱化,主要表现为:  一、楷模目标趋于功利化。即人们学习、效仿楷模的目的趋于功利化。近年来,由于大众社会标榜“个性”、崇尚“自我”,导致对传统楷模教育的价值产生质疑,使得楷模教育所倡导的关心社会、集体至上的感召力大大减弱。“今天的青少年不会再感性的接受社会、学校所提倡、树立、推广的榜样,不再盲目的、绝对地服从权威。与过去的追求远大理想抱负的观念不同,当代青少年的追求越来越现实,他们追求实际的目标而非飘渺的理想、信念,因此他们的榜样的态度是与个人前途密切相关,不是单纯的精神寄托。他们的价值取向带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3]改革开放新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都发生了根本变化。诸如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政治参与意识深入人心。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这些都在不同程度地抵消着楷模教育的效果。尤其消费社会所盛行物质至上主义或享乐主义,经济领域中的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以及三鹿事件、苏丹红、注水猪肉等到处泛滥。文化领域中的形式主义、学术腐败、低俗文化横行等等,严重腐蚀着青少年的道德楷模信仰,致使一些青少年开始躲避崇高,追逐痞子文化,心灵世界遭到不同程度的扭曲。这些迫切需要用正确的道德价值来引领和提升。  二、楷模观念趋于多元化。新中国成立之前,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等烈士是革命年代的英雄楷模。新中国建立以后,艰苦创业、耐劳刻苦是时代精神的支柱,雷锋、王进喜等榜样的先进事迹被广为传颂。[4]传统榜样教育多以革命战争、政治工作和阶级斗争为题材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合法竞争、诚实致富等要求凸现出来,道德楷模的树立呈现为多样化的特点。商业领域的致富带头人备受重视。然而,他们与以往的英雄模范并不一致,导致青少年思想上的困惑。原有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逐渐退去,新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尚未建立,生活方式还处于困惑、矛盾、迷茫的状态。青少年作为文化生活中最为活跃的群体,对这种变革异常敏感。文化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到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影响到榜样在他们内心的感受。在当代,尊重个人主体性的文化思潮使青少年主体意识迅速萌发,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自我”、“个人利益”;同时,面对变换迷离的大千世界,他们尚缺乏足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在这种状态之下,“品德尚未定型的非青少年,其价值观念特别是首位价值观念难以定型,处于经常动荡变幻之中。”[5]  三、楷模形象趋于偶像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楷模人物在青少年心目中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楷模的感召力已被各种各样的偶像崇拜所代替。当代青少年对社会宣传的英雄模范人物了解很少,而将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等娱乐界“星”当作他们崇拜的偶像。青少年时期是充满憧憬和富于幻想的时期,是一个多梦的季节,所以当代青少年有他们自己乐于模仿的榜样(影视剧偶像)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主要问题是,青少年正在走向一个令人担忧的极端。“为了满足自己富于幻想的青春之梦,许许多多青少年成了“哈日”、“哈韩”等等追星族。他们千方百计搜集与自己崇拜的明星的各种信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甚至影响了自己正常的生活、学习。有的青少年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虚荣心,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手段而走上犯罪的道路。“[6]  三  道德楷模对当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意义在于:
范文九:论现代流行歌曲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意义
焦作市技师学院
陈伟霞 摘要:
流行歌曲是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接触很密切的一个元素。歌曲可以抒情,可以立志,可以释放情绪。几乎所有的青少年学生都喜欢音乐,无论是民俗、还是摇滚,无论是流行还是经典。在青少年发展的关键阶段,流行歌曲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哪些作用呢?本论文就此方面做了论述。
关键词: 流行歌曲
人类的许多感情和感受都是通过歌曲来抒发的。中学时代,又正是青年学生精神饱满醉心歌曲特别是流行歌曲的季节。而现代教育,往往把流行歌曲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我认为不然。流行歌曲在教育中并非一无是处,若能恰当的将其引入课堂,既活跃气氛,寓教于乐,更激发兴趣,事半功倍。
在我看来,流行歌曲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不管是歌词还是旋律,都可以发挥出积极地教育作用。 第一、从歌词方面来看:有的歌词写作精美,节奏和谐,不但给
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鼓励学生,振奋学生精神。比如说,有一位青年歌手潘玮柏的流行歌曲《我的麦克风》。歌词里面这样写道:“是谁抢走了我的麦克风,没关系我还有我的喉咙,是谁看扁了我,没有观众,我自己第一个被感动。我不是来打工,我在卖我的梦,普通话没教我普通,只给我五分钟,说不定一发功,会让你一生不相同。”多么自信,多么坚强。没有观众,自己感动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歌词的结尾是这样的:“有谁成功没下过了苦工,有谁出生就拿着麦克风”。更是道出了成功的诀窍:没有努力,就不会成功。这样的歌曲,不但不会让学生自暴自弃,反而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勇敢展现自己,分发追求成功的信念。
好的流行歌曲不仅可以振奋人心,还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周杰伦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歌手。他的《爱在西元前》里面的歌词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莫拉波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关于古代的芭比伦王国,在学生中,特别是没有开设外国历史课程的学生中,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我们有很多学生是周杰伦的歌迷。看不懂歌词对于他们来讲是不可原谅的。所以他们会千方百计的去查。最终会知道:古巴比伦是我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非常灿烂的古代文明。《汉莫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颁布的一部法规。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系统的法规。这样,在流行歌曲无意识的引导下,学生们积极主动的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流行歌曲的歌词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好的歌词本身就是一首美丽的诗歌。甚至于有些歌词就是直接由好的诗歌改编的。这些好的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记起来也比平常的诗歌容易。这样,在记住了很多歌词以后,学生的节奏感和审美观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于有时候也会产生创作的灵感,去积极主动地写作,追求自己的创作成果,这样的积极作用大概是所有的教育者乐于看到的。
第二,从流行歌曲的旋律来看:不单是歌曲的歌词,流行歌曲的旋律对我们的学生也有好的影响。有一些歌曲旋律清新轻快,非常适合学生演唱。周杰伦的《双刀》有一部分属于说唱音乐,作为老师,大部分不喜欢这种半唱不唱的风格,认为不够严谨,四不像。可是这首歌曲的旋律大气勇敢,深刻的表达出了在异国他乡积极主动维护民族尊严的年轻人的形象。这样的歌曲旋律,不但不会造成孩子们的颓废,漠不关心的人生态度,还能让他们树立民族自豪感,注意维护国家尊严。这比单纯的上思想课更能起到效果,也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其次,流行歌曲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从学生的爱好入手是班级管理的一个方面,也是让学生接受老师的一个有效手段。流行歌曲作为学生校园爱好的主要方面,在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处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你喜欢周杰伦么,你认为潘玮柏的歌怎么样?你最喜欢哪个歌手?你认为谁的歌曲最好听?这些学生们私下里问的问题一旦从班主任或者老师的口中说出,无疑会让学生产生新奇的心理,进而对老师产生好感。如果加以引导,还会有更好的效果。
再次,适当的流行歌曲还可以加强班集体的团结。学生在这个年龄崇拜偶像、追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喜欢同样歌手的学生很容易形成一个团体,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分享共同的爱好,同同一个人的专辑,并且互相交流。在这个时候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发展共同爱好,还要告诉他们不能盲目崇拜,要加以引导,让这个团体团结起来,并带动其他同学相互团结。要让他们学会团结并且要容忍喜欢其他歌手的同学,不能相互攻击。这样,就比较容易形成团结的班集体。
第四,流行歌曲可以加强学生的刻苦自律心理,便于教师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不服输的意志。由于流行歌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难免都会对明星歌手产生羡慕地情感,认为他们恨风光,很富有并且无忧无虑,没有谁去限制他们的自由和行为。在这个时候,教师的适当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帮助他们理性的分析思考问题:即使是表面风光无限的歌手,也会被限制很多自由,至于经常看到的夸张的服饰和行为,则是因为表演艺术的需要,没有二奶会在现实生活中如此。重点要讲他们为成功付出的努力,付出的艰辛,他们永不服输和坚忍不拔的一直,不付出的人是永远都不会成功的。并且他们的成功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和追求成功的心理,正确的加以引导,会让他们从更深的层次想问题,做事也不会再懒散。
第五,流行歌曲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调节他们单调的生活。校园生活是非常单调的,有时候可以说很枯燥。生活太平淡了,就想
找一些刺激来调节。学生把过剩的精力放在自己盲目追求不平凡上,有时候甚至会惹是生非,发展不良嗜好,进而导致逃学,上网,外宿等不好的后果。与其如此,还不如让他们把精力放在学习流行歌曲上,适当的根据流行歌曲设置一些课外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又避免了不良事件的发生,何乐而不为呢?
在信息格外发达的现代社会,完全不让我们的学生接触现代社会的流行元素----流行歌曲,是不可能的事情。当然流行歌曲的泛滥有时候也会造成不好的后果。比如我们的学生因为追星逃学,上课听歌曲不好好学习,班级产生小集团等等。但是总体说来,流行歌曲还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所以我认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适当公正的看待流行歌曲,对流行歌曲的负面影响采取相应措施,流行歌曲也会成为我们很有力的辅助教学和管理的工具。
范文十:少数民族文化中禁忌的利与弊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禁忌习俗丰富多彩,它们表现在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发展数千年,这些禁忌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其中有利也有弊。
关键词:禁忌,家庭美德,社会风气,生态环境,禁锢,妇女
“禁忌”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纵观古今中外各个民族,几乎没有哪个民族是没有自己的禁忌的。中国的少数民族也不例外,在他们的文化习俗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禁忌,这些禁忌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他们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禁忌文化有它积极的一面,这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许多禁忌文化中都体现着弘扬家庭美德这一中心概念。有倡导尊敬长辈的,如:朝鲜族的老人地位很高,平时老人的饮食是单独制作和用餐的,如遇晚辈与长辈一起用餐,晚辈不可在尊长眼前饮酒、吸烟;吸烟时,年青人不得向老人借火,更不及接火,不然便被以为是一种不敬的行动;与父老同路时,年青者务必走在父老背面,如有急事非超前弗成,须向父老敬重地阐明原由;途中遇有父老扑面走来,年青人应敬重地站立路旁问安并让路;晚辈对尊长谈话务必用敬语;维吾尔族走路时,要让长者走在前面,遇到尊长或朋友时,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身体前倾,连声问好。说话时要让长者先说。吃饭时,要待长者坐好方可就坐;鄂伦春族忌讳别人说自己长辈的名字,吃饭时长辈先动筷,晚辈才可吃。藏族在与长者、尊者说话时必须使用敬语,对尊者、尊长,献哈达的时间要双手举过头,肉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对同辈,只要把哈达送到他方手里或手段上就行;对晚辈或部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满族人假若遇到尊长,要慰问后才力谈话,以示尊敬。其他少数民族也有许多类似的文化,这些都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被广大少数民族人民所接受的,从中折射出的是人们尊敬长辈的美德,很显然在当今社会,这样一种家庭美德同样是不可缺少的,这是这些习俗禁忌的现代积极意义。
另外,许多禁忌是用来规范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的。比如说,维吾尔等民族禁止穿袒胸露背或过于短小的衣服,反感穿背心裤衩在室外活动和做客,晚上睡觉时不能头东脚西或四肢平伸。在维吾尔族家做客,洗手时不可将沾着污水的手乱甩。要待长者坐好方可就坐;吃抓饭时不要满盘子乱抓或者将抓过的肉食再放入盘内;吃剩的残骨不要乱扔,应放在自己面前的餐布上。用餐时外出不可从餐布上跨过或者从客人面前走;做客时不能当着别人的面吐痰;蒙古族的客人不经允许不可擅自进入包内,在蒙古包内不能随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将腿伸向西北方或炉灶。不能从主人的衣帽、被褥、枕头上跨过,不能在包房内吐痰。壮族人给人递茶时,应双手捧杯,忌讳单手递送,夹菜时忌讳来回挑捡着吃。 在藏族,对方给你敬酒,不能拒喝,多少都得喝一口或抿一下。这些都可视为对文明的一种追求,对人们生活中不易不雅,败坏社会风气的行为的不同约束,是社会的道德规范。
如我们所知,少数民族的许多文化习俗和大自然是不可分割的,这就导致了许多少数民族的禁忌是有着保护大自然的潜意识的,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其重要意义。这样的例子有:苗族禁止污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和猎杀入家宅的小动物。藏族每年三四月间,是播种青稞的季节,播种前要先后敬奉山神。山神就造在森林茂密、山坳朝阳的山上。布朗族在开荒前要举行祭祀山神活动,以免冲撞了山神。很多民族还规定,禁止在不适宜的时间上山,禁止随意砍伐灌木等。如果那样作了,就会受到惩罚。许多民族,如傈僳族、独龙族、怒族、布
朗族、阿昌族等,规定忌打怀崽、产崽孵卵动物;对于正在交配的动物、正在哺乳的动物都“手下留情”;忌春天狩猎,多选择在秋天,对于危害庄稼、牲口、草场、林木、水源的动物则多打。可见,少数民族对待自然的习惯做法和禁忌,尽管是较原始、神秘的,但它折射出这些本土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人不是自然的敌人,而是自然的朋友。各种对待自然的禁忌,作为少数民族处理自身和环境关系的作为准则,其生态伦理意蕴是显而易见的。
除了这些有利的一方面,禁忌不免有着它的局限性,无论是哪个民族,或多或少都有着其有弊的禁忌,这些我们可以从下面中的例子中得到。一些禁忌可以说是对人的一种禁锢,对人性的扼制,是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的。如:在珞巴族,村子里村人预祝庄稼丰收,请巫师念经这一天,要在村外路上横栏树枝,严禁外人进入村里或庄稼地内,全村人也禁止下地劳动。早稻收割季节,凡有客人来,不能向他提供午饭带走;收割早稻时,割稻的妇女不准说话,也不能到邻居家串门。猎人出门行猎前,两天不能扫地,认为扫了地失了财气,打不到野兽。在布朗族, 火塘上的铁三角架搁歪了,只能由家长扶正,晚辈不能扶正,以免家中不吉祥。家中有婴儿,忌带绿叶入屋内。拉祜族的禁忌有,新婚夫妇忌用有缺口的碗,否则生下的子女也会缺嘴。
可以说,这些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迷信行为,从某种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行为,从而导致生产力的发展得到了约束。
另外,还有很多民族中有专门针对妇女的禁忌,这其中许多都体现出重男轻女的思想,对妇女是一种残害,是旧社会的文化残留。比如说:朝鲜族妇女怀孕后有许多禁忌,如不能吃鸭、兔、狗和猪肉。据说孕妇吃了鸭肉,生下的孩子手脚会长蹼;吃了兔肉,孩子会长出红眼睛;吃狗肉,孩子会早死;吃猪肉,孩子的皮肤粗糙。孕妇不能翻越墙壁,怕生出的孩子会行为不轨。不能跨马缰绳,从马缰绳上跨过,会怀胎12个月。不能坐笤帚,不能搬动陶蒸笼、瓦缸等物,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有精灵的。也不能看人家办丧事,不能看人家迁坟、救火等。珞巴族家里悬挂的牛头骨,妇女不能随便触摸。烘烤酒曲时,不能让邻居妇女进入自家门。火塘周围的座次有明确的规定,严禁女人坐在男人的位置上。这其中明显的体现出妇女地位不如男人,因此妇女受到更多的约束。这也是少数民族禁忌中所体现出来的一大弊处。
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其中的禁忌也是千姿百态,他们对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对社会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看到其中有利的部分,也要看到那些有弊的地方。
参考文献:资料来自互联网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