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主要或者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是哪些呀?

位置 :大学生征兵网 &&
特种部队最重要任务是什么?
作者:&&&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10:27:09&&&点击数:
  中国特种部队被用于执行众多的任务,其中它们的两大最重要任务是直接行动和特种侦察。直接行动有五大类别:斩首行动、骚扰行动、护卫行动、反恐及救援。
 直接行动
  斩首行动。中国特种部队的斩首战略是指,攻击敌方关键人物和指挥中枢,使敌人处于群龙无首以及无法沟通的状态。中国军队已经进行了众多军事演习,在演习中解放军将特种部队通过众多投送工具部署到战区进攻敌人的指挥中心,如使用直升机以及带有动力装置的降落伞等。
  骚扰行动。骚扰行动用于阻碍敌人的行动能力,包括破坏敌方设备、系统,攻击敌人重要民用基础设施以及伏击敌军等。心理战在整个骚扰战略中也占重要的位置,因为特种部队实施突袭本身就会在敌方阵营中造成恐惧与混乱。
  护卫行动。护卫行动包括在进攻之后帮助护卫空军和海军以等待支援部队。特种部队在中国也用于处理国内发生的“突发事件”,《解放军报》的一篇文章对于突发事件有详细描述。文章指出,“部署在各地区的军队、关键部队、特种部队以及应急特种保卫部队,考虑到应对当地出现自然灾害、恐怖暴力行动频发等情况出现,应当进行选择科目和仿真演练,并在训练中强调应急能力以及紧急救援能力,并不断提高其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的应对能力。” 反恐行动。反恐应变能力从2002年开始被逐渐重视。解放军目前已经将反恐作为特种部队新训练项目的必修科目之一,并打算将反恐作为特种部队未来使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救援行动。救援行动包括解救被劫持人质以及搜救跳伞的飞行员等。
&&&&&&& 特种侦察
  中国特种部队使用“三栖”(海、空、陆)工具渗入敌人防线实施短期或者长期侦察任务,使用电子化战场监视器和无人侦察机及后援部队来噶传递情报。解放军特种部队的训练课程主要分为三类:渗透训练、山地训练、野外生存训练。在遴选时,解放军尤其强调候选士兵的体能和心理素质,训练异常艰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评论主题:特种部队最重要任务是什么?(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评论内容:《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学习。人一生的学习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学前期(婴、幼儿时期)、上学期(从小学到研究生毕业)、学后期(工作时期)和学后后期(离退休时期)。每个时期都在学习,其中“上学期”是专门从事学习的。上学期又分为小学时期、中学时期、大学时期和研究生时期。这其中大学时期的学习对自己的一生影响最大,也最为重要。这是因为:大学教育是专业性教育,这个时期将大致确定一个人一生的专业方向和工作的性质;同时,大学时期由于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相对成熟,学习能力空前提高,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的速度空前加快;多数人大学毕业以后将结束学校生活,走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他学的专业、学习的成绩,对他的工作起主要的决定作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珍惜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顺利走完大学的路程呢?一、学习的概念及其特点1、学习的概念学习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鹰乃学习”。学,是效,仿效、效法、模仿;习,是反复,一次又一次的练习、锻炼。学习的本意是指鸟类反复学飞。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曰乎”,是说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要经常复习、练习。在今天,学习概念的含义要丰富的多,可以从广义、中义、狭义三个层次上理解。广义上的学习,指的是人和动物在同外界事物的接触中,获得个体经验,引起自身对外界事物的适应性变化,提高自身适应能力的过程。人和动物刚生下来,对外界事物是不能完全适应的,要在同外界事物的接触中获得经验,进行体验,调动自身的潜能,调整自身的行为,从而达到自身与环境的和谐,进而使自身求得生存和发展。这个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中义的学习,指的是人的学习。人和动物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有意识,有主观能动性。动物的学习是本能地学会对外界事物的适应,是对本能的调动和开发,而人的学习除了本能因素外,还注入了人的意识,人能够主动地、即有意识、有目的地同客观事物接触,获得个体体验和经验,学得知识和技能。这里讲的学习,相对来说仍是广义的,它包括人对自身生活技能、生存技能和发展技能等全部技能的学习。小孩从吸吮母亲的乳头到吸吮奶瓶,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从学吃饭、学走路、学穿衣、学做事等等一切生存、生活技能的获得都是学习的过程。我们平时说的学习,一般指的是狭义的学习。即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了解、掌握、积累和体验科学文化知识、思想政治道德和劳动技能的活动和过程。从内容上讲,它主要是指科学文化知识、思想政治道德和劳动技能;从形式上讲,它离不开教育手段和自我教育;从结果上讲,它是以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为目的的。2、学习的一般特点这里讲的学习是指人的学习。人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相比,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人的学习具有社会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认为,任何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只能是社会的人,人离开了社会就不能生存,不能发展。首先,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要只能在社会中产生,并且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得到满足。人的学习需要的满足也不例外。其次,人的需要受到社会发展需要的决定和制约,社会的发展会给人类提出各种各样的课题,要人们去思考、去解决,这就为人的学习提出了要求和提供了动力。再次,人的学习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也是受到社会历史发展条件的制约的。比如,我们今天学习,受到我国这个教育发展水平的制约,受到本校教学水平的制约,受到学校现有条件的制约,受到你的家庭条件的制约等等,总之,你的学习不可能离开社会现有条件所能提供的“课堂”。第二、人的学习表现为主动性动物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本能地适应自然,而人的学习则是主动地去学习自身生活、生存、发展所需要知识、经验和技能。这种主动性首先表现为有目的性,人的学习是有目的的,人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学习,这个根本目的不在于消极地适应世界,而在于能动地去改造世界,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种主动性有表现为自觉性,学习活动的发起、学习活动的持续、学习活动的指向对象的转移、学习活动的停止等等一切与学习有关的活动,都是人在一定的1思想意识指导下,在一定意志的控制下自觉主动进行的。第三、人的学习具有继承性和创造性由于人的学习是借助于人特有的语言、文字媒介来进行和完成的,所以人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工具,在学习中把人类积累起来的丰富社会历史经验继承下来,转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并在此基础上,在能动地、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个体经验。学生的学习与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学习相比,既有共同点,又在学习的内容、条件、要求、方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以书本的学习为主要对象,为将来参加社会实践做准备;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人为创造的环境中进行的,这样的学习可以不去重复前人探索经验的漫长进程,而是有选择地掌握前人经验的精髓,具有集中、快速和高效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是以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技能,培养智能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为主要任务,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3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大学学习是人的一生中学习的最重要的阶段。它不仅具有人的学习的一般特点,又有学校学习的特殊特点,同时还具有大学学习的更为特殊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着大学学习的特殊规律。了解掌握这些特点和规律,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是十分必要的。第一、专业性特点大学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所以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方向性,学习的内容是围绕专业方向的需要展开的。每个专业都要根据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制定出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不过,专业性也是相对的。有一定的专业性,有不完全局限于这个专业,还要有较强的适应性。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是继续朝“专”的方向发展,原有学科仍在继续分化过程之中,分支还会增多;另一方面是朝着综合的方向发展,交叉学科、边沿学科、综合学科也在不断产生。这种状态,要求大学生要克服之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不重视基础课的学习,只重视本专业的学习,不重视相关专业的学习的状况,必须在学好本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有意识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自己的专业适应性,尽可能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通才”。第二、自主性特点自主性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增强,改变了中学时期对教师和课本的依赖心理。这种自主性表现在大学生的课外学习计划、自学时间和学习方法可以自决自控;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自主选择,可以在学好必修课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在学科方向、课程内容方面有侧重地学习,学有余力的还可以辅修其他专业和攻读第二学位。学习的自主性还表现在学习的多渠道性,即可以在学校提供的条件下,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和途径,如学术报告、知识讲座、各种讨论会、社会调查等,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第三、实践性特点所谓实践性特点,是说大学生在课堂上、书本上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要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性环节加以巩固,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实践环节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所有大学生既要重视理论学习,又要重视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发现自己在实际动手能力方面的差距,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过渡。第四、创造性特点大学生的创造性,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活动。这是有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大学教育的特点决定的。大学生生理、心理、思维、智力发展日趋成熟,为他们的学习由继承性过渡到创造性提供了基础;大学教学的特点,如专业性、自主性、实践性;又为他们在学习中发挥创造性提供了条件。因此,大学生在学习时,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而会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体验、思考、加工,使之变为“自我”的知识,并且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知识。二、加强学习是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今天,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我们面临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世界经济正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我国正阔步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2进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加强学习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1、加强学习是新技术革命提出的迫切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发展之快,发展规模之大,发生作用的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第一、人类拥有的知识总量迅速增加人类有史以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呈加速度提高趋势,相应地,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获得的知识也呈加速度增长趋势。人类发展到今天,认识能力以空前提高,知识总量迅速增加,被人称之为“知识爆炸”的时代。据有人粗略统计,人类掌握的科学知识,19世纪以前是几百年翻一番,19世纪时50年翻一番,20世纪中叶是10年翻一番,80年代是5年翻一番,90年代是3年翻一番,进入21世纪,翻番的实践进一步加快。当前发展最快的是信息和微电子技术,有人统计,1975年至今,计算机技术是5--7年运算速度增加10倍,价格下降10倍,体积缩小10倍。现在的计算机硬件降价速度平均是每月降价100元,2001年,目前微机最先进的 “奔Ⅳ” 内处理器,将降价60%。2000年,美国IBM公司生产的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已经达到每秒钟12万亿次,是1964年第一台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钟5000次的2.4亿倍。2000年我国研制生产的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钟3840亿次,在世界已经使用的500台大型计算机中排第48位,标志着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开发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随着人类拥有的知识总量的不断迅速增加,就个人来讲,自己已有的知识过时的速度也日益加快,大学里学习的知识,毕业后5年内将有一半成为过时。今年内学习的知识,也许明年就过时了,甚至年初学习的知识年底就过时了!第二、科技运用于生命的周期日益缩短上世纪初,电动机从发明到应用,共用了65年,***用了56年,无线电通讯用了35年,真空管用了35年。而本世纪以来,科技发明到生产运用的周期大大缩短了。雷达从发明到运用,用了15年,喷气发动机用了14年,电视机用了12年,尼龙用了11年,原子弹爆炸用了3年,集成电路用了2年,激光器用了1年。现在许多发明从问世到运用,往往只需要几个月的实践,甚至在研究的过程中就已经在筹划着运用了!第三、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在生物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等领域,新技术、新产品使人眼花缭乱。自从1997年英国科学家维尔穆勒宣布克隆羊“多利”克隆成功的消息以来,不断有新的克隆活体问世。2000年,我国科学家运用克隆技术,让老鼠的脊背上长出了人的耳朵,让猪的身上长出人体所需要的***,这些***有朝一日将用来给人移植。2000年美、英、法、德、中、日等6国共同完***类基因组“框架草图”,将对人类今后的生命、健康起到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估计在21世纪,将由2000多种遗传疾病和癌症得到有效治疗。最近几年,科技界热门话题一个接一个,超导技术、纳米技术、克隆技术等,成了国家之间科技竞争的焦点。我国在这些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处在前沿阵地。还有航天技术、海洋技术、激光技术、能源技术等,也都生机勃勃,方兴未艾。据估计,人类将在20年内实现可控核聚变,并将投入商业应用,那时人们将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第四、科学技术使人们的劳动对象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人类历史的相当长时期内,人的劳动对象主要是自然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对象越来越多地变***工加工物,又叫人造自然物。据统计,人们现在创造的新材料(劳动对象)至少已达30万种,而且每年还在以5%的速度增加。如近年来的合成染料已占全部燃料的99%,合成药品已占全部药品的75%,合成油漆已占全部油漆的50%以上。现代化学理论的新进展,使化学技术可以有目的地改变物质的结构,创造出自然界尚未有的、具有事先给定性质的新物质。这些新的劳动对象的不断变化,又引起劳动工具、加工方法和工艺过程的连锁变革。第五、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未来社会成为知识经济社会大家普遍认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21世纪的世界经济将是“知识经济”。所谓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至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确立,意味着知识在经济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越来越依靠有效的知识活动来促进经济的增长。未来过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取决于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知识的创新和技术的进步。国家3缺少知识将无以立国,个人缺少知识将无以立身,将寸步难行。所有这一切,都为我们今天的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每个人要想适应社会,能够胜任社会劳动,他需要的知识量比过去大大增加了,需要接受专门教育的时间的比过去延长了。我国假定,20世纪50年代,一个人能够胜任一般性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量为X,那么今天,一个人要想适应一般性的社会工作,所需要储备的知识量为X的N次访。这就需要接受更多的教育,更多地学习,更多地知识积累。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的知识宝库不断增容,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人们对知识的学习一刻也不能停止。即使是走出了学校门,进入了工作岗位,要想使自己不被淘汰,始终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2、加强学习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迫切要求科教兴国的思想是***提出来的。它的理论基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的基本内容是:以教育为本,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通过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国家的振兴。把科教兴国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是***在995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正式提出来的。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把科教兴国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001年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进一步提出:“加大实施科教兴国力度,振兴科技,培养人才”。就人才而言,到2000年我国的科技人员虽然已经达到60万人,绝对数在世界上并不低,但与我国13亿人口的大国相比仍是不相称的。按人口比例计算,每万人中拥有的科技人员,俄罗斯有59人,日本有42人,美国有37人,韩国有20人,而我们只有2.1人。俄、日、美、韩分别是我们的29倍,20倍,18倍,10倍。我们还缺少世界顶尖极的专家,还没有培养出自己的真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种状况,是不适应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的,也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学习。为了国家的早日振兴和人民的更加幸福,我们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树雄心,立大志,刻苦学习,锲而不舍,争取成为我国的栋梁之材,推动我国的科教兴国大业。三、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风所谓态度,是主体对特定对象反映时所持有的稳定、持久的心理倾向。他对人的反应和行为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学习态度,是指人们学习时所持有的稳定、持久的心理反映倾向。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态度,具有内在的心理结构,它包含着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学习中的认知因素就是对学习及其意义的了解、认识及有关知识;情感因素是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如对学习产生的喜爱或厌恶的情绪及责任感、理智感等;意向因素是指建立在认知、情感基础上的对学习的反应、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学不学”、“怎样学”等。这三个因素相互渗透、相互补偿、相互制约,缺一不可。本节强调的内容就是大学生要养成的科学的学习态度所不可缺少的这三个因素。1、树立明确而远大的学习目的在上述学习态度所包含的三个因素中,认知是基础。大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提供了自己了解和判断事物的依据,其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都是建立在了解和判断基础之上的。由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特别是随着生活视野的不断扩大,他们对社会及人生的认识不断加深,具有了初步概括涉及社会进步与自身发展关系的抽象能力,形成了对待事物态度的核心--价值观念。这里所说的价值观念主要是指大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对社会、对个人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大学生对学习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和意向皆决定于他们对学习目的和意义的认识,所以,所谓学习目的就是一个人对学习的社会意义、作用和自身个人价值的认识和自觉的追求。因为人的活动是自觉自由的活动,不是由什么外力推着走的,而是被他们所想象和预期的结果拉着走的,即是说明人的活动目的引导着人们的活动,诱发动机,并规定着活动的性质和方向。所以要树立科学的想象态度,首先要树立明确而远大的学习目的。学习目的所回答的是“你上大学是为了什么”的问题,或者“为了实现什么意愿、理想你才上大学学习”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看,现在的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一种是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贡献而勤奋学习;一种是为个人成名成家、实现个人价值而学习;第三种是为拿个***,找个饭碗,改变自身原有的环境和地位而学习;第四种是为了报答4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学习。还有些人谈不上什么明确的目的,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的大学生中,无论已经毕业的还是目前在校的,由于学习目的不同,由此所激发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表现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只有有着符合历史潮流,合乎人类需要的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崇高学习目的的人,才会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责任感,才能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只是为了个人的成名成家、报答父母之恩或改变自己的环境、地位,找个出路的人,就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或对自己的要求不会太高。而没有明确学习目的的人,整天感到这不顺心那不如意,学习提不起劲来,学不进去,跟不上班,甚至最终被淘汰。可见,树立明确而远大的学习目的是成才的首要条件,它在成才中起着定向和保证作用,对学生的学习精神和态度产生强烈的影响。2、保持饱满的求知热情所谓求知热情,是指学生在正确的学习目的的指导下,产生力求认识世界、获取文化科学知识以及探究事物内部规律的愿望,并伴有愉快的情绪色彩的一种强烈、稳定、深厚的情感体验。保持饱满的求知热情,才能在学习时表现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充满自信和富有拼搏创造精神。它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使人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目的的明确性及行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该说,我们在校的大学生大多数都保持了这种求知的热情,但也有一些大学生进了大学后未能始终保持这种求知热情,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目标的中断和模糊。热情产生于人们对目标和理想的追求,中学的应试教育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使不少中学生以考上大学作为自己学习的奋斗目标和学习动力,一旦考上了大学,这个奋斗目标实现了而新的奋斗目标又尚未明确地树立起来,这时他们就有一种失落感、松懈感,再也难以保持中学时期那样的求知热情了。只有重新树立高尚的奋斗目标,明确学习在今天和未来中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才会继续保持饱满的求知热情。二是感到专业不理想,没有学习的兴趣。兴趣是焕发热情的基石。而有些大学生仅仅从现有的兴趣爱好出发,或仅因选择读书的学校,或考虑自己考分的情况及父母的意愿等多种因素,未能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和学校,感到理想破灭了。因此,整天无精打彩,不想学习。有许多学生对所学专业没兴趣,有的是凭想象,有的仅凭道听途说的某些议论,而对所学专业或学校不了解,就不想学这个专业的。其实,专业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可以转化的,人是自己志向的创造者。有不少学生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随着对专业的不断深入的了解和擅长,逐渐培养了对专业的兴趣,并焕发起了学习热情。达?芬奇说过:“对一件东西的爱好是由知识产生的,知识越准确,爱好也就越强烈。”只有把个人的兴趣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在所学的专业上创造出辉煌的成就。三是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是高考激烈竞争的胜利者,存有优越感。但随着大学生活的展开,又深感大学里强手云集,在新的竞争面前又产生了自卑感,陷入消极苦闷之中。也有的大学生对大学的校园环境、师资力量及教学设备、大学业余生活等期望值过高,由于现实与理想反差过大而使自己失望,逐渐失去了学习的热情。还有的对大学学习生活不能很快适应而产生紧张、焦虑、孤独,引起学习成绩下降,使学习热情受挫。所以要保持饱满的求知热情,必须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积极稳定的心态和情感。3、培养严谨求实的学风所谓学风,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带有一贯性的学习风格和行为样式。 严谨、求实的学风中,“严谨”包含着严肃、严格之意。严肃就是对学习要刻苦认真,反对马虎草率,轻狂自傲;严格就是在学习活动中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自觉按照科学规律进行学习,o反对不求甚解、浅尝辄止;严密就是细致周密,要把学习的各个环节有机的联系起来,慎重注意各个环节的细枝末节。“求实”,就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不弄虚作假。培养严谨、求实的学风是实现学习目的的重要保证。学习目的是一个人进行学习活动希望得到的结果,是人们对未来发展主观上企图达到的境地。要达到这个结果和境地,只停留在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学风作为在学习活动中带有一贯性的学习风格和行为样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一经形成,就不易改变,从而较长久地影响个体学习行为的选择,并在其行为反映方式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一个养成了严谨、求实学风的学生,不论身处舒适的环境还是艰苦的环境,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都能做到勤奋好学,5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所以只有养成了严谨、求实的学风,才能为实现学习目的而不懈奋斗。培养严谨、求实的学风,也是适应大学学习特点所需要的。要适应大学学习专业性、自主性的特点,没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就很难掌握高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学科知识,更不能占领科学的前沿,也不可能科学地运筹时间,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建立起合理的知识智能结构,成为有真才实学的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没有严谨求实的学风,也不能适应学习的实践性和创造性特点。科学的创造与发明,其本身就要求严谨性、准确性。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严谨、求实的。伟大的画家达?芬奇为创作《最后的晚餐》,费尽了心血。这幅画的画面要表现耶酥和12个门徒的心理特点,其他人物画好后,剩下犹大这个叛徒的形象,他久久难以下笔。为了深刻地刻画出犹大的卑鄙和奸诈,他整天钻到米兰最肮脏的角落去观察,寻找理想的原型。由于他的严谨,终于画出了千古名画。培养大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要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自觉的养成。一是在学习中要有严谨的态度,自觉探索和掌握大学的学习规律。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规律性,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按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办事。要想使自己成为高质量的人才,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有机的统一,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统一,广博与专深的有机统一,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顾此失彼,提高综合素质。二是要在学习中自觉养成刻苦钻研的好学精神和顽强拼博的实干品格。勤奋地学习和实践,是人才成功的基本途径。只有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内在的潜力,才能获得前人和他人已经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攀登科学的高峰。三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脚踏实地、求真求实的学习风格。学习活动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伪,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有的人在学习中马马虎虎,不求甚解,甚至弄虚作假,投机取巧,这样不仅学不到知识,而且降低了自己的人格,最后可能会被学校、社会所淘汰。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掌握了大学的学习特点,就要遵循大学学习规律,争取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既要积累丰富的知识,又同时培养和开发自己的智能,建立起合理的知识智能结构,以适应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要求。1、合理知识结构的构建知识结构是人们视野、思想、观念的基础。大学生要成为一个对社会作出更多贡献的人就必须掌握相应的知识,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那么,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才是合理的?第一、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对未来科技与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日益求助于多学科融合来解决问题。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因此,大学生要建立的知识结构应该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综合化的要求。第二、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1世纪将是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是我国经济繁荣、社会全面进步的时代,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的时代。所以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自己在身体、政治、思想、道德、专业、心理素质上得到全面的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相应的知识作基础。根据上述两点要求,大学生建立的应该是一种促进文、理、工、管等领域交叉与结合的复合性的知识结构。在建立这种知识结构时,应当从众多的知识中选择出概括性强、适应面广、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基本的知识,当今还应该包括应用广泛的信息科学知识与方法,构成能够吸纳新知识的知识结构框架。在这里,介绍几种人们目前总结出来的知识结构模型:A基础知识,强调基础知识要宽、要广、要博;中6间层次为专业知识,专业知识要专、要精、要深;上层是前沿知识,前沿知识要快、要新。这种知识结构的优点是有利于接近科学前沿,从事科学攻尖。B、网络式知识结构。网络是知识结构是以专业知识为“中心点”,把其他与之相关、相近、作用较大的知识,作为网络的各个“钮结”,相互联结构成一个适应性大的知识网状,其特点是综合性比较强,专业性不大深,适应性较大。C“-”表示人才知识结构的广博度,意指人才知识面较宽,“I”表示人才知识的专深性,意指人才的专业知识比较精深,把“--”与“I”结合起来,就是既有一定的深度和专长,又有广博知识面的“T”型人才。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人才适应性和创新能力都较强。此外,法国管理专家法亚尔通过对企业管理的分析提出了帷幕式知识结构,国外经济管理学家针对经济管理人才的特点还提出了蛛网式知识结构,我国企业界人士还提出了飞机式知识结构,这里就不作详细介绍了。2、合理智能结构的构建智力是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指挥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智力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所必须的基本能力,它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能力是人们运用知识和智力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的本领,是人们的智力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综合表现。如人们的自信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它属于实际活动范畴。智力偏于认识,能力偏于活动,二者有一定的区别。但人们的认识和活动又是统一的,认识离不开一定的活动基础,活动又必须有认识参与,所以智力与能力是密切联系的,二者是互为前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交叉关系。能力中有智力,智力中有能力,智力和能力的总和叫智能。智能结构是指一个人智力和能力的有机组合。由于社会的各种性质、各个层次、各种规格的人才要求不同及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其智能结构也是有差异的,但都有一个使之优化、合理的问题。美国霍华德.o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类至少具有7种以上智能:一是数理逻辑分析智能;二是语言技巧智能;三是音乐智能;四是身体运动智能;五是空间位置智能;六是人际关系智能;七是认识自己的智能。o他认为全面教育应该开发每个人身上这7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智能。我们暂且不对这种理论进行评价,但它说明了人的智能结构应该是多元的,这种多元的智能如何组合,主要应该考虑对科技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适应性、专业的特点、个性的差异以及智能结构中各种能力的层次性。这里主要谈谈智能结构中的层次性,也就是说在智力和能力中所包含的各因素并非都是平行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如智力因素中思维力是核心,思维力的发展可以促进其他智力因素水平的提高。实际上很多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逻辑记忆力的较大提高,都源于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大学生要特别重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当然其他智力因素也不能忽视,如观察力,巴埔洛夫说过:“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想象力是进行科学研究极为重要的条件,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在诸多能力中,各种能力也不是每个学生都可能具备或均衡发展的。但其中有一些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这就是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_自学能力;独立发展知识的能力_创新能力;独立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_实践能力。在这三种能力下还有一些属于亚层能力,如实践能力之内所包括的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经商理财7能力等,另外还有表达能力、研究设计能力等也是重要的。但对这些基本能力及水平的要求,每个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所学专业、职业特点和兴趣擅长而加以合理地组合。五、大学生学习的一般方法学习有很多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就一般而言,以下这些方法对大学生来说是普遍有用的。1、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这是有大学学习的特点决定的。大学和中学相比,上课的时间相对较少,课余的时间相对较多,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注意课堂学习的同时,又特别注意课外学习,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首先是要注意课堂学习。课堂学习是大学学习的主要途径。课堂学习的内容是大学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老师的讲授、演示、示范、试验,在老师的传授、引导、启发下,使自己了解所学课程的基本体系和基本内容,形成较为完整的初步印象,找到进一步学习和深入钻研的方法和路子,为全面掌握课程内容打下基础。搞好课堂学习,一是要注意听讲。尽管给你上课的老师水平高低不一,讲课风格各异,不一定适合每个同学的口味,但总会给你一些有用的东西。学生要学会适应老师,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适应老师的教学风格,适应老师的讲课口音,提高课堂注意力,尽可能地专心致志听老师讲解。二是要注意思考。一边听讲,一边思考,消化吸收,把老师讲的东西变成“自我”的东西。三是要注意做课堂笔记。老师的每一次讲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浓缩了课程内容的精华,一般来说,讲的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观点、重点、难点,这些又都是要考试的主要内容。因此,做好课堂笔记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用的。现在不少大学生、尤其是理科的大学生上课不习惯做笔记,不会做笔记,懒得做笔记,只抱着书本坐在那儿听,考试的时候再三要求老师划范围,指重点,其实,你只要会做笔记,考试的范围和重点都在笔记里了。当然,做笔记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关键是通过笔记可以大大增加对课程内容的印象,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效果。“看十遍不如写一遍,写一遍等于听十遍”,这都是经验的总结。其次,要注意课外学习。课外学习就是所谓“第二课堂”的学习。大学生要学会利用相对较多的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读参考书,进图书馆,坐阅览室,听报告会和学术讲座,参加各种知识竞赛和有益的社会活动,以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2、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知识是一个浩瀚的大海,书籍堆积如山,而人的一生则是有限的,你永远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只能读最需要和比较需要的书。对最需要的书,必须精读;对比较需要或暂时不太需要的书,可以略读或粗读。在大学里,教材是每个大学生必须精读的书。精读,又叫细读、研读、攻读,是咬文嚼字地读,是追根剖底地读,是融会贯通地读。因为教材就是教科书,是自己所学专业的必备知识。只有具备了教材所提供的专业必备知识,才能使自己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达到本专业的高深层次。除了教材,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和爱好,有选择地找书精读。比如文学作品,对于国内外文学名著,可以有选择地找几本精读。***说读《红楼梦》,至少读三遍才有发言权。对于优秀作品,读一遍有一遍的感受,里面韵味无穷,“语音绕梁,三日不绝”,不象有的作品,淡薄的味同嚼腊。略读,又叫粗读、浏览,一目十行,大致地看一边,略知其大意。对于有的书,甚至可以只看看内容提要、出版说明、章节目的标题,知道有这么一本书,有什么大概意思就可以了。以后用得着时,回过头来在细读。中国有个成语,叫囫囵吞枣,在中小学时,老师经常教导学生学习知识不能囫囵吞枣,那是对的,因为一般来说中小学生还不具备“囫囵吞枣”的能力。到了大学,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宽多了,要学的东西多多了,要都象中小学那样把书本弄得倒背如流是不可能的。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总量翻番的速度越来越快,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爆炸”的时代,这么多的知识,你怎么可能一一去深究!所以你又要了解这些知识,又不可能仔细了解这些知识,唯一的法就是“囫囵吞枣”,先吞下去,消化不消化没关系,知道自己肚里有这些东西,需要的时候,可以象反刍动物一样,吐出来再慢慢消化,细嚼慢咽。3、继承与创新相结合8对知识的继承与创新,实际上是讲的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的关系问题。按照***的观点,人的知识不外乎两个来源和两种性质。一种是间接知识,即别人创造的、通过书本等媒介传播的知识。这种知识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另一种是直接知识,***称之为“真知”,是自己亲身实践得来的,即自己创造的。我们在学习中,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的关系,既要继承,要又有所创新。从人类知识的总体上看,一切知识都来源于亲身实践得出的直接知识,无数人实践得来的无数直接知识的积累,构成了人类的知识宝库。你要想为人类知识宝库增添财宝,必须得亲身实践,创造出新知识。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等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为人类知识宝库增添的财宝大大超过其他人。所以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记忆、重复别人创造出来的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创造出新的知识。一个人要想有价值,他就的创造,他创造的越多,他的价值也就越大。但是,就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总量来看,属于个人创造的直接知识仅仅只有很少一部分,一丁点,甚至一丁点也没有。而绝大部分则属于别人创造的,对于自己来说是间接知识。这是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个人的生命与人类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在有限的生命中所能创造的知识也是十分有限的;个人所能涉足的实践范围是有限的,个人的实践与人类的实践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在有限的实践范围内创造的知识也是十分有限的。由于人的生命有限,实践范围有限,决定了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去干一干、试一试,而必须从人类的知识宝库中吸取营养,即通过学习而获得大量的间接知识。这就是继承,通过听课继承,通过看书继承,通过一切知识传媒继承。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创新。正如牛顿所说,只有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才能比别人看得深远。没有坚实的基础,必将一事无成。牛顿的力学三定律,就是在伽利略、刻卜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的;他的微积分理论,是在迪卡尔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他说:“如果说我所见到的比迪卡尔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对此,马克思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4、博学与深研相结合平时我们称赞有学问的人是“知识渊博”。知识渊博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实际上包含着知识的两种类型,一种是博,一种是渊。所谓“博”,就是博大、广博、宽泛,这是从横的方向对知识的评定。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社会历史,都知道一些,有较宽知识面,这就是博。在古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不分家的。亚里斯多德著有《物理学》、《论天》、《气象学》、《动物志》等著作,还涉及到解剖学、生理学、地质学等许多学科,几乎古希腊所掌握的所有科学他都涉及到了,在当时来说,他是地地道道的通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无人不晓,都知道他是伟大的科学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哲学家,相对论是哲学理论。爱因斯坦学的就是哲学,拿到的学位是哲学博士。华罗庚、丁肇中等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知识面都是非常宽的。大学生学习期间,虽然有了一定的专业方向,但仍然是打基础时期,基础打得越宽、越厚,对将来的发展越有利。现在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拓宽知识面是基本的途径之一。因此,大学期间要尽可能地多学些东西,学文科的要尽量学些自然科学知识,学理科的要尽量学些社会科学知识,防止“***”。所谓“渊”,就是深远、敦厚、精湛,沿着某一学科往前走,走得很远、研究得很深,达到了一般人难以达到的地步和境界。这就是所谓“专家”,在哪一方面有所造就,就是那一方面的专家。要想有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创造,仅仅靠一般的知识是不行的,必须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选择一个方向往深处研究。因此,我们在大学期间,既要想办法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要努力学好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以便使自己将来也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博和渊这两方面是辩证的统一。宽广中必须有一定的精深,精深中必须有一定的宽广。究竟掌握什么样的度,这要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和客观需要。一般来说,年轻的时候尽量要求宽,因为他以后的专业方向并没有完全定型。现代社会,一个人一生只从事一项工作恐怕不现实了,往往要从事多项工作,所以必须拓宽知识面,增加适应性。进入成年以后,就要力求深。自己已经进入了工作岗位,专业方向基本定型,这时就应该专心致志地钻研这项工作了。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很苦的事情,要想取得好的成绩,不下苦功是不行的。马克思说:在科学的入口处,9要有下地狱的精神。他又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留下有“马克思的足迹”,他经常坐在同一个地方看书,看书时他的脚习惯于在地上来回搓动,时间一长,他的座位底下竟被搓出一道痕迹来,这就是著名的“马克思的足迹”。中国古代,也有许多关于学习的动人故事。旧社会小学启蒙教材《三字经》中就有许多叫人学习的故事:“头悬梁,锥刺股”,说晋代孙敬,深夜读书,担心困倦,就用绳子将自己的头发系住,拴在梁上,瞌睡一勾头,就被绳子提醒,使自己继续学习,战国时苏秦,苦读兵书,深夜疲劳,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一说是屁股);“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说宋代车胤,家中贫寒,夜晚读书无油点灯,就捉来萤火虫,装在纱囊中,借光读书,还有一位叫孙康,借雪光读书。这种例子还有很多。怎么样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并在遨游中吸收知识,获得营养呢?首先,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建立在对学习的意义有了深刻认识基础上的,从内心产生的对知识的强烈需要,这是学习的原动力,内在动力,根本动力。如果一个人没有这方面的需要,或根本就不认识这种需要,本身产生不了对知识追求的内在冲动,他是不可能投身于知识的海洋的,更不可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古希腊大学问家苏格拉底一次遇到一个青年,青年问他怎样才能获得知识,苏格拉底反问道:你需不需要知识?青年人作了肯定的回答。又问:你需要知识需要到什么程度?回答说“不清楚”。于是,苏格拉迪就将这个年轻人带到海边,一把将这个年轻人的头摁到水里,他在水里挣扎了好一阵才让他出来,正当那人莫名其妙时,苏格拉底问:“你在水里最需要的是什么”?“空气”,“对,当你象在水里需要空气一样需要知识的时候,你才能得到知识”。***小时候一心一意渴望外出求学,但他的父亲想让他帮助自己家开米店,在米店里当个账房先生。***说服他的母亲,并动员所有亲戚都来做他父亲的工作,结果得到了父亲的同意,在***离开家的时候,用特殊的方式与自己的父亲告别:他将日本人西乡隆盛的一首诗进行改写,抄在一张纸上,夹在他父亲每天都要看的账本里,就离开了。那首诗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足见少年***的求知渴望。他后来到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当时北京大学是中国先进思想最活跃的地方,图书馆里有当时最新的出版物,有人作了不太雅观但又十分贴切的比喻:说当时的***就象一头牛闯进了菜园子一样,可口的东西多着呢!***如饥似渴地学习,完成了他从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周恩来年轻的时候也有一首诗,是他在东渡日本求学时写给朋友的:“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十年面壁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为了重整祖国破败的河山,要“邃密群科”,刻苦读书,即使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其次,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三字经》说;“玉不琢,不成器”。就是说要反复雕琢,锲而不舍地追求,才能有所成就。又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相传孟子早年丧父,母为其求学,三迁其居,孟子厌学,母断机杼。后来有个人叫羊子,娶了个贤惠的妻子,两人相亲相爱,羊子沉溺与爱情之中,不思学业,妻子就劝他外出求学。羊子出去了一年就回来了,妻子问,学有所成否?羊子说,没有,只是出门久了,心里想你就回来了,妻子就拿起菜刀,拉着丈夫走道织机跟前说,这丝线是我一根一根纺出来,一根一根接起来,一根一根排起来,再一缕一缕织出来,才成为布匹,如果现在将线砍断,就得从头做起,前功尽弃。你学习半途而废,和砍断机杼有什么两样呢?第三,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王国维说读书治学有三种境界。其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无崖路”。初学阶段,接触了知识,顿时感到自己站高了许多,象上了高楼一样,视野开阔了许多,可以望尽天涯路。其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下,专心致志,刻苦攻读,致使自己身瘦衣宽,容颜憔悴,反而毫不后悔,甘受此苦。其三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经过千百次的寻找、追求,一旦有所发现,有所体会,则会感到极大的快乐,就象你踏遍千山万水,终于找到了你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一样!也就是说,学习有所心得,是最富有快感事情。10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