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长城
我的图书馆
嘉峪关长城
嘉峪关长城
&& &&&嘉峪关,是明代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 && 嘉峪关位于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西接、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 && 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文化遗产& && & 一、长城文化遗产
“万里长城----嘉峪关”: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名录》,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沿线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为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美誉。“万里长城----嘉峪关”初建于明五年(公元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嘉峪关长城由西长城、东长城和北长城三部分组成,全长约60公里。长城内外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共同构成了嘉峪关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嘉峪关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初建于明隆庆年间,是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嘉峪关游击将军府陈列分为两个部分。前院以议事厅为中心,着重展示古代游击将军及文武官员指挥御敌、签发关文等情景。后院是游击将军及家眷生活的场所,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击将军及其眷属的生活场面。陈列形式既朴实又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趣味性。
长城第一墩:古称讨赖河墩。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它是明代万里长城自西向东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长城的西端起点。墩台北距关城7.5公里,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边上,可谓:“天下第一险墩”。依托古墩台兴建的文物景区,东临酒泉,西连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连。景区包括讨赖河墩、地下谷、观景平台、滑索、吊桥、“醉卧沙场”雕塑群、“中华龙林”等功能区。景区以长城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为内涵,以戈壁风光和西北民俗风情为基础,是一处观光、探险、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悬壁长城:明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此段长城从关城东闸门边的角墩起向北延伸至黑山山腰,全长7.5公里。山腰长城约750米,陡峭直长,气势雄伟,垂若悬臂,故有“西部八达岭”之称。
二、古代岩画石关峡是嘉峪关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这里是中国古代丝绸古道兴亡更替的见证。
石关峡内的黑山岩画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摩崖浅石刻画,其时代为战国,它是我国北方地区时代最早、距离城市最近的岩画,是1989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嘉峪关的一处重要的文物古迹。岩画主要分布在西北距嘉峪关市14公里处的黑山之中,共有岩画150余幅。岩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动物、狩猎、舞蹈、操练、庙宇、古文字等,黑山岩画对于研究西北地区远古社会的民族、宗教、生态、自然环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是中国西部地区岩画的代表之一。
三、古墓葬文化“果园----新城魏晋墓群”是2001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峪关魏晋砖壁画墓是“果园----新城魏晋墓群”的一部分,位于嘉峪关市区东约18公里的新城镇,在这里分布着魏晋时期的古墓葬千余座,素有“地下画廊”之称。古墓葬出土的660余幅彩绘砖壁画,真实描绘了中国魏晋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的状况,其内容包括牧畜、农耕、兵屯、狩猎、营垒、出行、驿传、宴乐、舞蹈等。这些砖壁画是研究魏晋时期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民俗等的实物资料。绘画笔法简练,画技高超,其绘画内容在美术领域填补了我国魏晋时期绘画史上的空白。
景点详细介绍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长城历史文化为专题的博物馆。原馆在嘉峪关市区,建成于1989年10月。新馆坐落在嘉峪关文物景区,建成于2003年5月1日,占地面积4523.3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499平方米。& &&“中华之魂”--长城历史文化陈列包括:“纵横万里- 雄峙千年--长城历史沿革”;“金戈铁马-边塞烽烟--古代长城战争”;“长河落日- 丝路花雨-河西长城与丝绸之路”;“北漠尘清- 山河形胜--嘉峪关 ”四个单元。陈展总面积2700平方米。陈列内容体现了学术性、趣味性、互动性的统一,形成了形式多样、历史翔实、可视性强、艺术品位高的陈列体系。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的文物陈展按照国家二类甲级博物馆的标准实施,文物陈展充分应用了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法,配置了语音同声翻译系统、自动监控系统、自动恒温系统、自动消防报警系统、游客查询系统等国内较为先进的设施,在省内博物馆中属领先水平。& & 油画“长城万里图”以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将中国长城的主要景观浓缩于画卷之中,油画面积为220.5平方米,为西北之最。超写实雕塑场景----“西出阳关、春风玉门”以河西长城的阳关和玉门关为背景,运用现代高分子材料为手法,生动逼真地再现了盛唐时期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醉卧沙场”场景的背景油画描绘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恢弘壮阔的边塞风光,雕塑则表现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征战场面的残酷、悲怆和豪壮。
第一单元 “纵横万里 雄峙千年”的主题是中国长城的历史沿革。 & && 中国历代长城分布示意图将中国历代长城的分布状况用光电方式进行了表现。通过图示可以了解到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长城是位于今河南省的楚方城。齐长城主要分布于山东半岛,它西起今山东平阴县东北,东南至胶南市小珠山之东入海。秦始皇长城西起今甘肃岷县,经宁夏、内蒙、河北、辽宁等省区,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万里长城。汉代河西长城从今甘肃省兰州市河口起,沿河西走廊达敦煌而止于新疆,在甘肃境内有1200多公里。这条长城对于抵御匈奴侵扰,开拓西域疆土,保障丝路畅通,发展河西经济等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明代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河北山海关而延伸至辽东半岛,全长12700华里,它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修筑规模最大的长城。其中重要的长城遗迹有天祝县乌鞘岭上的长城,山丹县绣花庙的长城,山丹县长城口的随墙墩,嘉峪关关城及嘉峪关西长城等。& && 长城是古代战争战略防御的产物,它从早期的城堡与墙垣组合,逐步发展为关、堡、墙、台、燧等多种功能的复杂结构。长城兴建的主要原则是因地制宜,根据地理形式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修建方式,有黄土夯筑长城、砖石垒砌长城、红柳夹沙长城、木栅围栏长城、堑壕长城等。& && 长城的修建方式从历代长城的修筑情况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主要的修建方式有夯筑、土坯垒砌、红柳夹筑、石砌、砖砌、木栅等。但其最主要的修建原则是“因地形,用险制塞”。& && 长城的修筑是历代长城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城兴建的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哙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如山海关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同时也出土过许多具有典型意义的长城文物。其中长城工牌是1975年出土于嘉峪关北长城,工牌石质双面刻字,正面上方刻“加(嘉)靖十九年七月初一日起初十日止”,中间刻“弟一工起”;背面上刻“蔡止梅起”,下刻“一工李清队起,二工梅喜队,三工王元队,四工侯勋队,五工位宗队,六工张昙队止”。工牌的内容说明当时长城修筑工程采用分工承包的方式,工牌是以后查验长城修筑质量责任问题的重要凭证。
第二单元 “铁马金戈 边塞烽烟”的主题是对中国古代长城战争的高度概括。 & &&&&长城自始建以来,就是为了战争攻防的需要,从早期的弓矢剑矛到后期的火器,长城攻战的悲壮与惨烈共同演绎了长城内外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故事。& &&&&长城戍守是保证长城沿线社会经济、军事、交通稳定有序的重要活动。秦汉时,长城沿线都设边郡和诸部都尉,规定凡男子满23岁必须到边境当“卒”服役一年。明代则沿长城建“九边”,下辖各卫、所,常年拥兵驻守。& &&&&长城令牌是长城戍守的重要凭证。令牌,铜质,背刻“永昌卫指挥使司夜训牌”字,左侧铸刻编号为“肃州捌佰肆拾伍号”,它反映了明代长城严格的守卫制度。& && &腰牌,即守卫牌,正面篆刻“守卫”二字,左侧刻“勇字贰仟叁佰贰拾号”。背面刻“凡守卫官军悬带此牌,无牌者依律论罪,借者及借与者罪同”。& &&&&猪蹄是敦煌汉代长城沿线的采集品,是汉代守卫边疆的士卒们生活的遗存之物,历时已2000余年,是极为难得的长城文物。& && &防御是长城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秦汉以来,长城防御就有一整套的防御技术和守备制度。守边士卒有战则战,无战则进行长城墙体的修葺,守备器械的维护和从事边防巡逻守望等活动。& && 转射是汉代城障女墙上嵌砌的一种装置,可自由转动,能观察到城外110度视角内的地面,即可以观察敌情,又可以封闭射孔,比防敌方箭矢。& && 虎落是防御敌骑而埋于地中的尖木桩,木桩用火烧烤后更加坚硬,桩尖高出地面,令人望而生畏。天田是汉代长城防御的重要形式。在边塞烽燧外侧平铺细沙,“沙布其表,日视其迹,以知匈奴来入”。& && 守望士卒每日定时巡视天田,称为“日迹”和“画天田”。& && 烽火制度产生于西周时期。秦汉时,烽火制度已发展得更加严密。一般的烽火制度是白天燃草叫“烽”,夜间点火叫“燧”。“烽”以积薪为主要燃烟材料,“燧”则以苣为点火材料。明代的烽火制度中还有放炮示警内容,采取举烽、鸣炮并举的报警方式,如来敌人数500人以上,就举二烽、鸣二炮。& && 汉代烽火制度表:汉代烽火制度根据昼夜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信号标志、器具和燃放地点,但主要的是白天以烽烟为主,夜间以点燃举火为主。& && 汉代烽火信号表:汉代烽火信号有严格的规定,根据敌情的多少,分昼夜制定不同的信号制度,一般情况下是白天以举烽为主,夜间以点燃举火或积薪为主。& && 明代烽火信号表:明代烽火信号在汉代烽火信号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以硫磺、硝氨、火药为助燃原料的号炮制度,根据不同的凄清,举烽和鸣炮次数有相应的规定。 & && 塞上烽火品约:即边塞上的烽火制度,出土于内蒙古额济纳旗破城子。汉时中央政府颁布烽火制度,其中中央颁布的制度叫品,郡县颁布的制度叫品约。& && 长城攻战是中国历代民族政权巩固发展和兴亡更替的直接手段,每个朝代为了自己的政权稳定和扩展疆域经常性的都要参与到战争之中。长城攻战除军事实力的强弱外,重要的是军事武器的优劣对比。其中传统兵器主要有弓、驽、抛石、矛、刀、剑等。火器则开始于两宋时期,火药的运用使战争更加残酷壮烈。明代火器在军事防御中作用十分巨大,当时就有“河西火器雄甲天下”之誉。&&
第三单元 长城落日 丝路花雨& &&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巨大载体,直接见证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河西长城与丝绸之 路相伴而生,共同开通了中西文明直接对话的渠道,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河西长城兴建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西域道路的畅通,在河西长城的护卫下,丝绸之路的民族交流,商旅往来也日益频繁,进而使河西地区呈现出丰富独特的社会形态。河西长城通过汉、明时期的有效管理,才得以保障丝绸之路长期呈现繁荣景象。河西长城与丝绸之路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中国西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 超写实雕塑场景----西出阳关 春风玉门出自唐诗“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场景通过河西长城的阳关和玉门关为背景,以表现盛唐时期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为主题,运用现代高分子材料以超写实雕塑为表现手法,生动的展现了中原商人“西出阳关”时的依依惜别和满怀惆怅之情;同时又展现了“春风玉门”胡商牵驼,情绪高昂,春风满面的入关之景,正所谓大唐盛世引得西方商贾名流直奔中原,恰似“春风已度玉门关”。& && & 汉唐丝绸之路路线图:& && & 汉:长安--敦煌----南道:若羌--叶城--喀什--;& && & 北道:吐鲁番--库尔勒--喀什--安息--大秦。& && & 唐:长安--安西----南道:同汉南道;& && & 中道:吐鲁番--喀什--中亚;& && & 北道:哈密--乌鲁木齐--伊宁----中亚。& &&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交通,标志着中原与西域间“”的正式开通。《张骞出使西域图》是敦煌壁画第323窟的作品,画面生动地反映了张骞西行时拜辞汉武帝时的情景。& && 取经图表现了盛唐时僧人玄奘经丝绸之路到古印度取经的形象。玄奘取经回来撰写了著名的《》,详细地记述了西域诸国的社会情况和风土人情,是研究河西地区和中亚、南亚的历史地理及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 && 铜车马仪仗队是武威雷台汉墓出土,它包括铜车14辆,铜马39匹,铜牛一头,铜俑45人,共由99件组成,阵势庞大,气势宏伟。其中领头的一匹马造型精美,极具神韵,它就是著名的被确定为我国的旅游标志的铜奔马。依次排在前面的是17匹手持矛、戟兵器的武士乘骑。后为5匹马队,中间一匹,体型高大,为墓主乘骑。另外4骑,是从骑。队伍中间是由斧车1辆,轺车4辆组成的车马俑。最后3辆大车为辎车,属后勤车辆。仪仗俑充分展示了古时候车辚辚、马萧萧,“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封建官僚出行场面。& && 河西长城管理机构掌管着中国的西北大门,历代派兵驻守管理,通过有效行政保障长城沿线与丝绸之路的畅通,从而维持社会的长期安定和繁荣。& && 木觚是汉简的一种。此觚是1977年8月采集于嘉峪关西北花海汉长城,为七棱八面,长37厘米,墨书汉隶,有212个文字。觚文为汉武帝重病临危时对太子的遣诏,内容涉及朝代兴亡的诸事,并明确提到“明察烽火”之国事。
第四单元 北漠尘清 山河形胜的展览主题是古今嘉峪关& &&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嘉峪关关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65年以关名建市。& && 嘉峪关自古是“番人入贡之要路,河西保障之咽喉。”古为西戎地,秦属,汉初为所占,南北朝为前凉、西凉、北凉、西魏所据,唐属酒泉县,宋被、、占领,元属肃州路,明归肃州卫,设嘉峪关所。& &&“登嘉峪关并序”碑是公元1886年陕西提督周达武登上嘉峪关时写的感言诗,碑文由太原太守黄自元书写,李祺镌刻。碑共三块,其中第三块是郭嵩焘继刻部分。碑文记叙了作者登上雄伟壮观的嘉峪关时的思想与感怀之情。& &&“嘉峪关碣记”碑是公元1507年嘉峪关内城修建竣工后,负责工程的肃州卫嘉峪关校尉王镇所立。碑文记载了重修关帝庙、重建关城的详细情况。& &&“嘉峪关漫记”碑是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巡按御史徐养量巡视嘉峪关时写的五言诗,刻于石碑之上。“漫记”共242字,草书流畅自如,笔墨功深。& &&“长城主宰”匾是光绪八年壬午秋八月吉日钦加提督衔甘肃(陕西)督华武威新从营士(署嘉峪关营游击)勇巴图鲁--邹冠群(李正书)敬献。& && 林则徐楹联:公元1842年10月林则徐被流放新疆,路过肃州时遇故友而题写,联文为“桐荫睡鹤观调息,雪夜图蕉得画禅”。& && 正吻:即鸱吻,鸱相传是大海中的鲸,是雨神的坐骑,属镇灭火灾之物。一般放在建筑的正脊之上,相对而立。& && 垂兽:是古代建筑垂脊上的构件,相外张望。& && 嘉峪关长城主要分为嘉峪关西长城、东长城和北长城三部分。其中西长城指讨赖河墩到关城达悬壁长城的一段,全长约15公里。东长城从石关峡起经野麻湾向东北延伸至新城堡,全长约25公里。北长城从嘉峪关新城堡往东,到酒泉下古城与通往山海关的长城相接,全长2000米。& && 嘉峪关关城是明代长城的一座重要关隘,素有“河西第一隘口”之称。关城雄伟壮观,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组成。内城是关城的心脏,设军事指挥部门。& && 外城修筑于明嘉靖年间,外城墙长1263米,门在城东北,称东闸门。& && 内城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有嘉峪关楼、柔远楼、光化楼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木结构楼阁。& && 罗城为西侧外城,墙长190米,高10米,中间为嘉峪关之正门。& && 游击将军府是明代的守备衙门署,初建于明年间,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为两院三厅布局。& && 关帝庙属清十二年(公元1507年)重修之建筑,庙内有大殿一座,配殿两座,另有牌楼一座。& && 嘉峪关除雄伟的关城之外,还有丰富的文物旅游景点和奇丽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有悬壁长城、讨赖河墩 、魏晋古墓、黑山岩画等。自然风光有雄浑宽广的戈壁大漠,神奇美丽的冰川雪峰,碧波荡漾的湖泊水乡,奇妙独特的雅丹地貌等。 戏台& &&&戏台是清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修建,系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其形制为典型的传统古典戏台。由木制屏风把前后台分隔开,屏风正中央绘制八幅人物图,是人们熟知的“八仙”内容。顶部为中国传统图案“八卦图”,“八卦图”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学的综合反映。两侧是一组风情壁画,内容是寺庙的和尚及尼姑庵的尼姑及尼姑豢养的尤物。这些绘画内容在其它戏台上是非常少见的。戏台两侧书写有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对联高度概括了古往今来人间世事的演义变化及戏曲演出场所的功能作用。
文昌阁& && &文昌阁,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二年(公元1822年)。楼阁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建筑, 底层两边为单间铺房,四周立红漆明柱18根,形成回廊。内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的官厅。四面装有花格门窗,上部绘制山水人物彩画80余幅。此阁在明清时为文人墨客会友、吟诗作画、读书的场所。到了清代末年成为文官办公的地方。
“天下雄关”碑& &&关西门外百余米处,有清代刊立的“天下雄关”石碑。清嘉庆十四年(1809)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见这里南有祁连雪山,北有黑山,关势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并勒石为碑。给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柔远门& & &内城西门,门额刻“柔远”二字 ,意思是明王朝对边陲(关外)各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安抚边远地区,以实现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
内城& &&& 内城墙高9米,加垛墙1.7米,总高10.7米。6米以下为黄土夯筑,6米以上用土坯加筑。历经六百多年,墙体虽有剥落,但大部份仍然完整牢固。相传,修筑城墙用的黄土,都是经过认真筛选和加工制作的,首先将选好的黄土放在青石板上,让烈日烤晒,将草籽晒死。嘉峪北段长城下出土的“长城工牌”,上面详细记载了当时修长城的分工情况。“长城工牌”现陈列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内,“工牌”为石质,正面刻:“弟(第)一工起”,背面刻有“蔡止梅起”,下面刻有修长城各工程队队长的名字。修筑工程结束后,要进行严格的验收:在距城墙一定距离内,用箭射墙,如果箭头射不进去,证明城墙坚固合格;如若箭头射入墙体,则证明工程不合格,要进行返工重建。如此严格的长城工程管理制度,保证了长城工程的质量。
罗城和箭楼& && 罗城初建于明八年(1495年),由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主持修建。“罗城”是应敌的正面,“凸”字形城墙全部用砖包砌,非常坚固。“罗城”南北两端建有“箭楼”,是观望关西、关南、关北烽火的设施。两端与外城墙相接,外城墙又与关城南北的长城相联。
角楼和敌楼& &&&内城四角有角楼,也叫“戍楼”,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墙建有敌楼,是放置兵器的地方。站在这里回望, “光化楼”、“柔远楼”及“嘉峪关楼”三座高大建筑,同在一条中轴线上。这种“过洞式城门”及高台楼阁建筑形式,是中国几千年建筑历史及建筑形式的延续发展。
光化门& &&&&内城东门,门额上刻“光化门”三字,面向东方,表示旭日东升,瑞气普照大地。门洞由自黑山开采的石条铺成。
光化楼& &&&&建于明元年(公元1506年),由时任肃州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光化楼”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结构,楼高17米。精雕细刻,五彩装成。楼阁第一层为砖木结构,第二、三层是木结构榫卯咬合而成。虽然经历了近五百年的风风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灾害,但它仍巍然屹立于关城之上,尽显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和精妙。
关帝庙& &&明末清初从内城迁到现处。庙内原有大殿一座,陪殿两座,另有刀房、过厅、马房和牌楼。总面积720平方米。& &&&关帝庙曾多次扩建,最后一次重修是嘉峪关游击将军熊敏谦主持的。1998年由嘉峪关关城文管所自筹资金70万元对关帝庙进行了重新修复,对牌楼进行了彩绘,使关帝庙恢复了明清时的风采。
东瓮城和西瓮城& &&嘉峪关东西两瓮城布局森严,东瓮城门楼眉额刻“朝宗”两字,表示过往朝廷官员虽远行“极边”,但仍不忘朝廷和君王。与此相对的“西瓮城”, 门额刻“会极”二字。意即从西域来的诸侯,仕官,商旅,亲善友好地在这里相会,从这里经过,向中原王朝朝贡。西瓮城也劈门南向,不与内城门直通,使关城更加肃穆幽深,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
游击将军府& &&嘉峪关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初建于明隆庆年间,后来成为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现在的建筑是1987年在原建筑的基础上恢复修建的,为两院三厅四合院式,占地面积为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808平方米。& &&&在嘉峪关古代军事史上,游击将军府不但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而且是朝廷统治地方、检查商旅使者往来、联系西域和中亚及各少数民族的枢纽机关。& &&游击将军府复原陈列以历史史料为依据,以现有建筑为框架,以超级写实主义雕塑(高分子仿真雕塑)为主要形式,深入细致地展现了嘉峪关游击将军的生活史迹。& && 嘉峪关游击将军府陈列分为两个部分。前院以议事厅为中心,着重展示古代游击将军及文武官员指挥御敌、签发关文等情景。后院是游击将军及家眷生活的场所,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击将军及其家眷的生活场面。陈列从人物生活入手,内容严谨、科学、准确,高分子仿真人物栩栩如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陈列形式既朴实又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趣味性,使其成为参观、游览嘉峪关的一处亮点。
嘉峪关关城& &&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 && 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长城第一墩一墩大峡谷景区& && 长城第一墩:即讨赖河墩。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它是明代万里长城从西向东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长城的西端起点,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距关城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80米高的悬崖之上,可谓:“天下第一险墩矣”。& && 明代,嘉峪关管辖着“腹里、沿边、境外墩台三十九座”。关内墩台林立,纵横交织,相互?望,互通情报。长城第一墩,是关南最主要的一座墩台,担负着传递关南及祁连山诸口军事信息的任务。设有坞、驿马、驿驼、食宿、积薪等物,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守兵。长城第一墩是嘉峪关军事防务的重要据点,这里曾经伴随着雄伟壮观的嘉峪关演绎过许多神奇的故事,诗曰:长城第一墩“清流讨赖临危壁,大岭祁连断战氛。铠甲冰河闻拆斗,旌旗旭日舞鹏鲲”。& && 长城第一墩景区自然景致壮观,东临酒泉,西连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连。讨赖河水滔滔东去,朝阳里,宛若银练飞舞在戈壁之上;夕阳下,又如飞龙游走于山涧之中。极目南眺,山峰终年洁白,衬映着蓝色天空,更觉清新如画。“四时大雪,千古不消,凝华积素,争奇献秀,氤氲郁葱,凌空万仞,望之如堆琼垒玉”。晨曦初起,彩霞横抹天空,天高野阔,千岭万壑竞披红装,婀娜多姿。雨后,祁连山中长云如练,缠绕山腰,或化作各种离奇物形,或变作铁马甲兵;或雨过天晴,彩虹横挂山川。正所谓:“余收远岫和云湿,风度疏林带舞飘”。 & && 长城第一墩旅游景区面积约3.22平方公里。景区包括长城第一墩、综合服务区、讨赖河滑索、讨赖客栈、天险吊桥、“醉卧沙场”雕塑群、“中华龙林”等内容。其中下沉式综合服务区有贵宾接待室、游***务中心、饮吧、观景平台、滑索、旅游纪念品商店等设施。 & && 景区以长城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为内涵,以戈壁风光和西北民俗风情为基础,是一处观光、探险、休闲、娱乐、怀古游学的好去处。
悬壁长城&& &石关峡又名水关峡,它的南面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面是高耸入云的黑山。断壁长城和悬壁长城是嘉峪关西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断壁长城居于黑山峡口之南,为东西走向。悬壁长城在峡谷的北面,为南北走向,城墙陡峭直长,气势雄伟,垂若悬臂,有“西部八达岭”之称。这两条长城形成拱卫之势,共同扼守黑山峡口。& && 石关峡悬壁长城文物景区位于嘉峪关市西北14公里处,距嘉峪关关城8.4公里。景区的主题是古丝绸之路文化和长城文化。景区内参观的主要内容有体现长城文化的悬壁长城,有体现古代丝路文化的“丝绸古道”雕塑群和嘉峪关古代兵器展览等。& && 景区的主要项目分为四大功能区,即石关峡古丝路文化长廊区、悬壁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区、休闲度假区、管理区。& && 石关峡古丝路文化长廊区贯穿整个景区,有“丝绸古道”雕塑群。悬壁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区有悬壁长城、水门和古代兵器展览等内容。休闲度假区就是长城北侧绿化区域和景区入口小广场,这里向游客提供烧烤、茶饮、棋牌娱乐和出售旅游纪念品等休闲服务。管理区主要指长城南侧的旅游服务设施,包括管理中心、公共卫生间、广场、停车场等。其中,管理中心为一层四合院式仿古建筑,占地面积有603m2。水门为三层仿古式建筑,长48m,高13米,占地面积为345.6m2。新建长城,就是悬壁长城与水门之间的这段长城,全长158m,为黄土片石夹沙夯筑而成。& && 另外,在这里可以领略浑然天成的弥勒山景观,报国寺里佛钟声声,梵音袅袅,呈现一派祥和景象。& && 古丝绸之路雕塑群雕刻了中国古代在嘉峪关地区有过记载的张骞、、、玄奘、马可波罗、林则徐、左宗棠七位主要历史人物造像及五名随从、二匹马、二峰骆驼和一架马车塑像组成,借以展示石关峡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人文内涵。张骞两次出使西使,霍去病率军攻伐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经,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东入中原都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史迹。
七一冰川& &&&“七一”冰川位于嘉峪关市西南116公里处的祁连山腹地,它是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的科技工作者和原苏联冰川学专家于1958年7月1日发现、并以发现日期命名的一座高原冰川。该冰川斜挂于坡度小于45度的山坡上,冰层平均厚度78米,最厚处达120米,冰峰海拔5150 米,冰舌前沿海拔4300米。& &&&“七一”冰川旅游区域约4平方公里,每到夏秋季节,冰峰在蓝天丽日下分外晶莹耀眼,与潺潺的溪流以及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的高山牧场,共同构成一幅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迷人画卷。由于冰川海拔较高,游客登临时常常会遇到阴、晴、雨、雪等天气,在一日之内经历四季,堪称一生中难忘的体验。“七一”冰川还以“亚洲距离城市最近的可游览冰川”被编入了部分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的教科书。 & &&&“七一”冰川气候独特,景色迷人,是开展登山探险、避暑休闲、科考研究等旅游活动的好去处,也是嘉峪关市旅游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步伐,2002年至2003年,嘉峪关市共投资312.01万元,铺筑了自S215线至山脚下 9.443公里沙石路,修建了 1000平方米停车场和 180米步行台阶,并对近2公里登山道路进行了修整。修建了占地545.8平方米的“冰川环保探险旅游服务中心”,内设接待室、急救室、工作室、厨房、餐厅和6间客房,配备了发电机和***的住宿接待设施,使冰川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功能得到了初步改善。
魏晋民俗文化旅游景区& &“果园----新城魏晋墓群”是国务院2001年公布的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峪关魏晋砖壁画墓是“果园----新城魏晋墓群”的一部分,位于嘉峪关市区东约18公里的新城镇,在近13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分布着魏晋时期的古墓葬一千余座,素有“地下画廊”之称。1972年----1979年期间,先后发掘了18座墓葬,其中9座为画像砖墓,9座为素砖墓。其中五号墓于1973年5月整体搬迁到甘肃省博物馆。目前正式对外开放2座,新城墓葬建筑形制独特,墓葬由墓道、墓门、门楼、前室、中室、后室、甬道、耳室、壁龛等组成。建筑用砖分为印纹方形砖、长方形砖、雕刻砖、画像砖等。墓门用条形砖叠砌为拱券形,券顶以上采用条形砖叠造门楼,门楼墙面嵌砌有斗拱、人物、兽首等造型的雕刻砖,墓顶多为?顶式和拱券式。& && 墓葬共出土760余副砖画,形式多为一砖一画、半砖一画或几块砖组成的连环画。这些砖壁画色彩鲜艳,风格独特,画技巧妙,砖壁画内容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有反映农耕、养殖、采桑、宴居、出行、军事操练、狩猎等内容,是研究魏晋时期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民俗及气候等的实物资料。其中绘画方面的内容,在美术领域填补了我国魏晋时期绘画史上的空白。
馆藏&2650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