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讲究个人操作 mmorpg操作的2D网游

有特别耐玩的游戏推荐吗,操作也简单点的。-中国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提供健康,养生,留学,移民,创业,汽车等信息
> 信息中心 >
有特别耐玩的游戏推荐吗,操作也简单点的。
来源:互联网 发表时间: 10:08:34 责任编辑:李志喜字体:
为了帮助网友解决“有特别耐玩的游戏推荐吗,操作也简单点的。”相关的问题,中国学网通过互联网对“有特别耐玩的游戏推荐吗,操作也简单点的。”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问题包括:RT,我想知道:有特别耐玩的游戏推荐吗,操作也简单点的。,具体解决方案如下:解决方案1:
另外要说的就是在其中有一款经典的PK游戏叫做风云,相信你会喜欢的,因为就是直接对抗的游戏情节操作简单的游戏那就数PK了,简单快捷又让人能够热血澎湃,你可以玩玩这款游戏
解决方案2:
我直接给你推荐风云吧,很耐玩的。
解决方案3:
让你在游戏中能够变换角度,对了,推理,, 以上是我个人的经验,故事好,刚20多天,二手不用多说,我觉得非常人性化,,,马里奥,
4王国之心,情绪热烈,无论是背景音乐或图片(这里指的不是精细)已达成有相当高度的NDS和NDS专用触控的设计,最终幻想:我刚开始玩,推荐,,不说,绝对值得一玩,如果在NDS应该推荐一些经典游戏 NDS平台上的一间病房的恐怖游戏,二手 3天狗相信所听到的,,,老任永恒的,也没有超过,轻松,评价感受音乐,,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说非常简单,,二手当然,不是我的经验,当然还有经典的RPG游戏勇者斗恶龙。个人觉得乐趣比PSP寂静岭 - 第2逆转裁判系列的***G类型推理游戏经典的口袋里,但它可以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上帝被称为自然有其原因页5青少年学童后体验到的感觉
解决方案4:
疯狂勇士很耐玩很简单很大型不怎摩卡下载时间10秒
相关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学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02号《那些年我们玩过的趣味游戏》
&&&&&&&&&&&&&&&&&&&&&&&&&&&&&&&&&&&&&&&&&&&&&&
& 我们那个年代,玩具非常缺乏,没有电脑、没有电子游戏、没有机器人、没有芭比娃娃,甚至没有多少的文艺娱乐。但我们的童年很快乐,我们的童年是在无忧无虑的状态下度过的,虽然衣服穿得不漂亮,肉也不能天天吃,但我们在满山遍野中洒下了欢笑;在粗糙不平的地板上留下了快乐;在水流不急的清澈河流里荡漾了满足……这些,都归功于我们儿时玩的趣味游戏----跳胶丝、抛石子、丢沙包、跳房子、弹玻珠、翻花绳、滚铁环、抽陀螺、打水漂等等。难以想象,如果当时没有这些游戏,那我们痴迷什么?该干什么?我们的童年还过得那么快乐吗?每当想起这些,我都情不自禁地回到了快乐的童年,并涌动着要把这些游戏全都玩一遍的冲动。但很可惜,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能起到锻炼、益智和提高技巧的游戏已渐渐地淡出了生活,甚至湮没。为了纪念一下这些给我们带来无穷乐趣的游戏,我凭着记忆写下一些,只当是给没有玩过这些游戏的小孩子的一点礼物吧。
&&1、跳橡皮筋(跳绞丝)
&&跳橡皮筋也称跳胶丝。据说跳橡皮筋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于是谁发明已无从考证了。在清朝皇室,跳橡皮筋是后宫妃子、公主主要的娱乐项目之一,后慢慢在广大人群中推广开来,到了近代已成为经典的儿童趣味游戏之一,流行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左右。
橡皮筋是用橡胶制成的有弹性的细绳,褐色,扁平,不透明。而胶丝呈圆形,透明且颜色鲜艳,有红色、***、绿色和紫色,有一定的韧性,我们那时候用的就是胶丝。
跳胶丝是我们女孩子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下课或是放学后,校园、小巷或居民区的空地上随处可以看到姑娘们轻盈起跳的身影,灵敏的动作和顺溜的歌谣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刘胡兰,十三岁,参加革命游击队,三年后,牺牲了,你说光荣不光荣?光荣!”“一朵红花红又红,刘胡兰姐姐是英雄,从小是个苦孩子,长大当了女英雄”
“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可以颂扬和学习革命先烈们的崇高品质与革命思想,一举两得。
&跳胶丝分单脚跳和双脚跳,它有三种跳法:一种是将胶丝作为跳高的横杆,一人站立一头将胶丝拉直(如果是两人以下,就把一端绷在树杆或电线杆上),其余的人(有单人跳也有集体跳)轮流着从胶丝跳过去,可以正跳,也可以侧跳,但必须是双脚一起跳过,最容易跳过胶丝的动作是两脚向右侧成45度角或90度角向上跳(白话就是棹zhao)过去,跳过即可升级,如果跳不过就牵胶丝,轮到其他人跳。高度从脚踝处开始,然后到小腿、膝盖、大腿、腰、腋、肩、耳朵、头顶,再到“小举”、“大举”
(小举是手掌放在头顶,大举是手举过头顶),到了小举和到大举要“立蕉树”和“打大翻”才够得着胶丝,如果脚能碰到胶丝就算赢了。
第二种是一人一头将双条的胶丝套在身上,高度也是从脚踝开始,但没有“小举”和“大举”,到头顶就结束了。小脚踝和小腿处的最难跳,因为范围窄,双脚一起跳进去不容易。跳进去后按规定动作完成整个过程,完成者为胜,如果中途跳错,就去牵胶丝,换另一人或另一组跳。
第三种是三个人将胶丝拉直站成一个三角形,另一队人一个接着一个在三角形内先用右脚腕勾住三角形的“一条边”,然后左脚从后面跟进去压住胶丝,接着右脚又复从后面压住胶丝,左右脚就这样更替着跳完一系列的动作。
“第一条边”跳完后,小跑步到“第二条边”,“第三条边”上跳,方法同前。跳胶丝动作有迈、点、踩、钩、绊、搅、绕、等,女孩们变着花样把动作完成,而且一边唱一边跳,非常有趣……高度和第二种的一样,随着游戏的深入,胶丝一节一节地升高,难度也一点一点地加大,但伙伴们都乐此不疲。
跳胶丝是在两脚交替跑跳中完成各种动作的全身运动,经常跳胶丝,可以增强内脏***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肺活量,同时还能增强腿部和腰部的灵活性、柔韧性,而且还能提高弹跳力,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2、翻绳(翻花绳)
&翻绳也叫翻花绳,是一种流行于二十世纪六七八十年代的儿童游戏。翻花绳的历史很悠久,清朝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梅女》中就有这方面的描写:封云亭与梅女因长夜难遣,聊为交线之戏,此处所指的交线就是翻花,二人“促膝戟指,翻变久良”,“愈出愈幻,不穷于术。封笑曰‘此闺房闺之绝技也’”。在中国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法,比如挑绳、编花绳、翻绳、线翻花、挑绷绷、解钩钩、解股等,我们这里叫翻绳。翻绳用的绳子一般是毛线、麻线、尼龙绳或棉纱绳,只要将一根半米长的线两头打个结围成一个圆圈就行了。翻绳也是女孩子喜欢玩的游戏,那时候我们的兜里和书包里随时都揣着几根颜色鲜艳的毛线,课后这些毛线就是我们的娱乐工具了,这些工具让我们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
&翻绳有两种玩法,一种是单人玩,另一种是双人玩。单人玩的话只能欣赏自己造出来的花样了,没有输赢的刺激,只管用自己的双手,或缠或绕,或穿或挑,将线在手指间弄出不同的花样来就行了,图形有降落伞、花朵、扇子等,我们多数都是造降落伞。方法是:把绳子挂在左手大拇指和小拇指上,然后右手食指两次穿过垂下来的线条往下轻拉贴在左手手心里的那条线,让它变成一个打了交叉的T字形,再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做成八字形的姿势从垂下的线下向上穿入左手拇指和食指圈内拉出两条线分别套左手食指和无名指上,最后拉贴在掌心的第一条线,降落伞的形状就出来了。
&如果是双人玩,就先让一个人用一根绳子结成绳套,以手指编成一种花样,另一人用手指接过来,翻成另一种花样,相互交替编翻,直到一方不能再编翻下去为止。这个游戏最大的乐趣在于翻出新花样,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或者先让一个人将毛线分别挂在两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上,再用这几个手指相互绕圈穿过线条,然后再用中指互相挑起贴在手心的那条线,这样就成了一座桥的图案了,反正两只手的手指头不断地互相穿插就可以编出不同的花样,如面条、碗柜、麻花、鱼网、鸡爪、桥、虾等等图案花样来,多编多变,以难倒对方为目的。方法是必须用小指和大拇指左钩右挑或用大拇指和食指分别捏住其中的一股线绳,然后把捏着线绳的双手向上、向外翻,或者向下、向内翻,有时候还需要同时用两个小拇指先钩住其中的某个环节再翻,不断地变换出新的花样,如变换不出或者拆解不开或者翻成一堆乱麻就算输。
&有趣的是,与许多民族喜爱翻绳游戏的不同,以渔猎为生的爱斯基摩人不准小孩子玩翻绳的游戏,他们担心渔网会像绳子一样缠绕在一起。另外,中国民间也有翻绳会下雨的说法。
&翻绳游戏具有巧手、健脑、益智的作用,有助于增强儿童的活动兴趣,促进孩子们的交往合作能力。提高儿童的自信心,锻炼儿童的忍耐性和敏捷性,并且还是一个挑战创新思维和激发创造能力的好游戏。
3、抛石子 (抓石子)
&抛石子也叫抓石子,也是我们那个年代女孩子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一放学或一有空就带上那袋摸得滚圆滑溜的小石子邀上同学或朋友,随地摆开战场,人员可以是两个或者是多人。
&所用的石子可以在准备搞基建的石子堆里寻找,当时,每挑到一颗滚圆的石子就高兴好一会。抛石子有两种玩法:一种是经过剪刀石头布后获得先抛权的人把石子捧在手心上,然后抛到手背,接着手背向上抛出石子,之后是抓到一颗石子做种子(如果抓不到石子就不能抛了,轮到对方抛),在把这颗石子向上抛出的同时把堆在地上的石子往一边拨,然后趁种子还没落到手心的瞬间手掌向下抓地上的石子,抓得越多越好,抓起石子后要翻转手掌快速接住那颗往下坠落的种子,这样就算成功,不过,抓子的时候,除了抓起的那些石子,其他石子不能碰到,如果另外的石子晃动了,就算输,就轮到其他人抓了,就这样循环往复,直到把石子全都吃光,谁吃得最多谁赢。
&第二种玩法:挑五颗石子,然后先抛者把石子放在手心向上抛出一颗,剩余的四颗反手放在地上,趁那颗石子还没有落下之前抓起地上的一颗后再把手心向上接住落下的石子,抓石子时不能碰到其他的石子,如果抓不到石子或者碰到其他石子就算输……接着是吃两颗、三颗、四颗,最后到最关键的一步,这一步最难,把五颗子全都抛上手背,然后向上抛,等它们往下坠落的时候要用手掌全都将它们接住,不能漏下一颗,接石子的时候手掌不能平躺,要划一个弧线抓(本地话就是棹zhao的姿势)。
&我们就这样一盘(局)又一盘地玩,玩得不亦乐乎,玩得废枕忘食,直到父母拿着棍子吆喝着来找我们,我们才依依不舍地跑开。
玩抓石子不仅能提高技巧,而且还能训练毅力、忍耐力以及锻炼手指的灵活性。
&4、抛乒乓球(抓竹枝)
&抛乒乓球也称抓竹枝,也是女孩子爱玩的游戏。首先,找一个乒乓球,那时候的乒乓球可不像现在有***的哦,都是清一色的白色,再找一根比铅笔直径小一点的长竹枝,将竹枝截成10段8厘米左右的棍子,然后用纱纸将竹枝磨得光溜溜的,这样,一副简易的娱乐工具就做好了,接下来就是两个以上的女孩随时随地地展开“殊死的搏斗”了。
&谁先拥有先抛权也是以剪刀石头布来解决。先抛者一手握着竹枝和乒乓球,竹枝在下面,乒乓球在上面,一般用小拇指和无名指紧贴着竹枝,再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固定乒乓球,然后向上抛出乒乓球,抛出乒乓球的同时反手把竹枝往地上放,放的时候前几盘最好把竹枝放在一起,后几盘则要把竹枝从右到左紧贴地面一字排开,这样有利于下一步的动作。在乒乓球落到地上弹起的时候要抓起一根竹枝再接住乒乓球,然后再抓二根、三根…….最后是10根一起抓。抛乒乓球越往后难度会越大,既要看准竹枝的根数,也要准确的抓起,而且还要同时接住乒乓球,有时候眼睛来不及看就凭感觉或用手摸是多少根竹枝。抓竹枝不同抓石子,条件放宽了,抓得时候可以碰动其他竹枝,只要抓的竹枝根数不出错就算赢,如果中途接不住乒乓球或抓错竹枝根数就轮到其他人抓了。到下一轮抛的时候要重新开始,不能接着上一局要抓的竹枝根数了。
&抓竹枝这个游戏不仅可以锻炼手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可以锻炼脑的反应能力。我们玩抓竹枝也很痴迷,如果不用上课,可以一局局地从日出玩到日落,可以的话也可以从日落玩到日出。
5、动母猪窝
&动母猪窝,也叫走母猪窝。这个游戏也是女孩子喜欢玩的游戏之一。道具很简单,只要两样,一是石子,二是粉笔或黑炭等能画出线条的东西,所用的石子也是那袋和抛石子共用的摸得滚圆滑溜的石子。
&首先,在水泥地板上(当然,不能在泥土地上玩,一是画的线条很快会没了影,二是战斗结束后可能个个都是大花脸,因为玩石子当中你的手会不由自主地往脸上摸)背靠背地画十个正方形的方格,每边五个。然后再在格子的下面连着格子的边画十个半圆圈,也是一边五个,这半圆圈土话就叫做窝了,那时一提窝字就只想到母猪窝,所以这个游戏就用母猪窝来命名。最后两个打对面的对手或蹲或坐就开战(一般都是席地而坐,因为一开玩就很痴迷,玩的时间也长,如果蹲着脚会发麻)
&这游戏只要两个人玩,多了插不上手。玩法是:双方先将石子放进格子,一格放10颗,这样整盘的石子就有100颗了,然后先玩的人把自己这一边的10颗石子(左边第一格)按逆时针顺序轮流地一颗一颗放进其他的格子里,每格一颗,放完最后一颗石子后,如果隔壁的格子是空的,那就可以把空格子右边的一窝石子全拿走,不管是多少都可以囊括,然后把它们放到自己这一边的半圆的窝中。但如果放完最后一颗石子后隔壁的格子有石子而不是空的,那就不能拿石子,就轮到对方玩了。就这样循环往复地放石子,直到10个格子里的石子被拿完。最后就是计算窝里的石子那个最多,多的就是胜利者。就这样,双方兴致勃勃地一局一局地玩到昏天黑地也不觉得腻烦。
&这个游戏并不像其他游戏那样讲究技巧,因为靠的是运气,但双方都玩得高兴,赢的一方虽然心里高兴、满足,但不因多得石子而气焰高涨,输的一方也不因少得石子而气馁,说不定下一局就风水轮流转了。
&6、踢毽子(踢燕子)&&&
&踢毽子是我国独有的民族体育运动之一,历史悠久,在宋代集市上就有专卖毽子的店铺了,到了明清就开始有正式的踢毽子比赛。
毽子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用胶垫剪两个铜钱大小的圆圈叠在一起,然后在胶垫的中间穿过一枚小铁钉,再在小铁钉的尖头上套上一段朔料管子,然后在朔料管子里插上几根鲜艳的鸡毛,这样一个漂亮的毽子就做好了。另一种做法是将纸张剪成一尺左右长、一公分左右宽的纸条(最好是用那种软而重的纸),大概要剪十几二十条,然后用绳子把这些纸条拦腰绑起来,就这样一个简单的球状毽子就做好了。看个人的爱好,有喜欢踢纸毽子的,有喜欢踢鸡毛毽子的,两种毽子各有千秋,纸毽子容易踢,但没有弹性,鸡毛毽子难踢,但蹦得高。
踢毽子的场地不受限制,可以在屋内也可以在屋外。毽子的踢法有多种,有单人踢、双人踢、多人踢;有正踢、侧踢、反踢、后踢、交叉踢等多种花样。动作是大腿抬起,与身体成90度角,然后小腿横向抬起,要么向内侧、要么向外侧将毽子向上踢,等毽子落下时重复这些动作,途中还可以耍耍花样,左右脚轮流踢,脚尖脚背踢或是转圈圈踢,甚至还可以来个倒栽葱(倒踢)。
单人踢一般是比谁踢的数量多,技术好的一次可以踢上几十下甚至百多下,而且还能轻松潇洒地完成各种接、落、跳、绕、踢的动作,能把上下飞舞的毽子随心所欲地掌控在自己的脚上。两人或多人一起踢时,站的位置可以是对面或者围成一圈,把毽子互相传递,你踢给我我踢向你。多人踢毽子的话就要讲究技术,讲究个人的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精神了,如果不讲究这些,毽子就会很快离脚而去而飞落地下。
踢毽子是一项全身运动,经常参加这项运动,不仅对上肢、下肢的关节、肌肉、韧带和腰、颈脖等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而且还能使心、肺系统得到全面的锻炼,同时还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踢毽子不但能达到强身的目的,而且还能享受到寓游戏于运动之中的乐趣,所以无论男女都喜欢踢毽子。
7、丢沙包(扔沙包)
丢沙包是我国的一项民间传统游戏,流行于70年代以后,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异常风靡,无论是男孩或女孩都喜欢玩,只可惜到了20世纪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增多,丢沙包这种游戏已经淡出孩子们的视线。
沙包的制作极为简单,用一块碎布缝制成一个烟盒大小开口的小布袋,然后在小布袋里塞满细沙、假绿豆等,再把开口缝上,就这样,一个既又经济又环保的玩具就做好了。
丢沙包有两种玩法,一种是个人玩,个人玩是三人轮流玩,先在地上画一个长方形,然后两人分别站在长方形的各一边(外面),另一个站在长方形里面,站在两边的人把沙包瞄准里面的人向他扔去,尽量把沙包往他身上不易接得住的地方扔,里面的人则要左闪右躲而且要来回跑,如果有把握的话就接沙包,但接不住沙包又被击中的话就算输,于是就被罚出场,到线外面扔沙包,再轮到下一个人站里面。但如果接住沙包就不同了,他不仅可以继续站在里面而且又可以得一分,等到游戏结束大家算分谁最多谁就赢。第二种是团队玩,一般分成两组,两个组的人员要统一,团队的玩法和个人的玩法差不多一样,只是个人没有替补队员,而团队有,如果那个队员被扔中“牺牲”了,另一个队员补上,直到队员“牺牲”完。但如果战术好得分,则这队的人可以增加可以“一条命”,或者让一个本已“牺牲”的战友重新上场。战斗结束的输赢也和个人的玩法一样算分,谁队得分最多谁赢。往往团队玩的时间长一点,因为竞争激烈,有对比,但无论哪一种我们都玩得兴高采烈,玩得忘乎所以。
丢沙包是一种能起到锻炼目的的游戏,它不仅能锻炼手臂的肌肉,也能锻炼腿部的肌肉,还能训练手眼的协调性,动作的敏捷性。而且丢沙包还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改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提高人的反应能力和反应速度以及判断能力,是一项很好的传统趣味游戏,只可惜现在的孩子不玩了。
说起跳绳,脑子马上就闪出跳绳的画面,孩童时有一半的时间是在欢笑和气喘吁吁声中伴随着绳子的落地声度过的,纯真快乐的年代仿佛就在眼前轮回。
跳绳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唐宋明清都有记载。唐朝称跳绳为“透索”,宋称“跳索”,明称“白索”,清称“绳飞”,民国以后才称“跳绳”。在清代北京元宵节民间娱乐时,称跳绳为“”。济南府《府志》中载:“每年孟春正月元旦,儿女以绳跳为戏,名曰‘跳百索’。”《松风阁诗抄》中也有记载:“白光如轮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唱,一童跳入光轮中。”
跳绳之所以一直流传到现在,是因为它有很强的娱乐性,而且能增强人体心血管、呼吸和神经系统的功能;还能增进人体***发育,有益于身心健康,强身健体,促进血液循环;特别是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促进少年儿童的灵敏度、速度、弹跳及耐力等有着起很好的推动作用。还有跳绳时的全身运动及手握绳对拇指穴位的刺激,会大大增强脑细胞的活力,提高思维和想象力,因此跳绳也是健脑的最佳选择。跳绳的减肥作用也是十分显著的,它可以结实全身肌肉,消除臀部和大腿上的多余脂肪,使形体不断健美,总之,跳绳的好处说也说不完。
跳绳用的绳索有两种,一种是用麻线搓成的,另一种是用胶制成的,我们用的是纯麻线的,而且没有手柄、没有任何装饰,很简单,不像现在的绳索五花八门。那时候我们的身高还不是很高,如果一人或两人跳用的是短索(大概一米半长),如果多人跳就要用长索了(四五米左右)。但无论长短索都是越重越好,摇的时候很好摇,跳的时候也很好跳。
跳绳有单人跳、双人跳和多人跳;有单脚跳、单脚轮换跳、双脚并拢跳、分腿合腿跳、双脚空中前后分跳或双臂交叉跳等多种方法。无论那种跳,摇绳与跃跳动作要合拍,手和脚一定要配合好,否则就跨不过绳或者踩着绳了,绳子的方向可以摇向前也可以摇向后。如果是两个人一起跳就要讲究技术了,摇绳的这个要直着身子,打对面一起跳的这个则要半蹲着跳了,否则,不是碰着膝盖就是不能同步跨过绳子。最好玩的是用长绳跳了,一般是集体跳,人数起码要七八人以上,有两个一人站一边摇绳,其余的人则鱼贯似地一个跟着一个跳,有时是两个两个一起跳,在这当中跳绳的人尽可能地一展风姿和技巧,有什么花样尽管晒出来,各种动作随你编排也随你炫耀……每当回想起当年在课余饭后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的绳子,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心存感激。
9、打狗(也叫打尺)
写之前先解释一下,此狗非彼狗,不是那种“狗肉滚三滚,神仙坐不稳”的狗哦,我所说的是用一长一短棍子玩的游戏,不知其他地方称这游戏名为啥?我们钦州浦北一带的地方就称“打狗”。
游戏是怎样玩的呢?首先,制作工具,分别削两段比擀面杆直径小一点的30厘米和15厘米一长一短的圆棍,然后用砂纸将它们磨得溜溜滑滑。做好棍子后选一个开阔且没有人走动的场地(泥地),然后在泥地上挖一个长度大概为15厘米(有点斜度,前深后浅)深度为10厘米的坑,接下来就是开始玩游戏了。
玩这游戏要两人以上,多人的话分成两组,第一步是先玩的人用右手手掌(当然左撇子用左手)同时将两根棍按十字图形固定,短棍在下面,长棍在上面(大拇指顶、食指和中指夹把短棍子固定,长棍插在大拇指和食指的空隙),然后把短棍子向上抛出,再将长棍用力将短棍子打出去,打得越远越好,这个动作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两个动作要一只手同时操作。要算谁打得远的方法是猫着腰将长棍当尺子从打出去的起点: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二五三十、三五四十……地丈量,一直丈量到棍子打出去的终点。
第二步:把短棍的一端放进小坑里,另一端露在外面,然后半蹲着用长棍子敲打露在外面的那一截短棍子,让短棍飞起来,再用长棍对准短棍子用尽力气打出去,也是打得越远越好。这一步也有点难度,飞出去的棍子不易打中。丈量的方法也和第一步一样。
第三步:这一步容易,只要将短棍平放在小坑口的上面,再扎个稳稳的马步,然后两手握住伸进坑里的长棍用尽全身的力气将短棍翘出远方就行了。丈量的方法也和前两步一样。顺利玩完三步才算结束游戏,如果看谁输谁赢,就将两组的数据加起来,谁的数大谁就赢。
打狗游戏最明显的是眼明手快,而且要准,这对锻炼孩子的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对锻炼前臂的暗暗发力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游戏不但男孩子喜欢,女孩子也喜欢,常常和男孩子一样兴趣盎然地玩成个泥猴子才回家。
10、滚铁环
滚铁环是一种民间传统游戏,流行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了九十年代末才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滚铁环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远古的荷马时代,“滚铁环”这类游戏就已经出现了雏形。考古工作者曾在发掘出的石器时代文物中发现了与铁环类似的圆形石饼,并根据相关的文字记载推断它是供人们滚动或投掷的玩具,至于它是什么时候演绎为铁环的就无从考究了。
制作铁环用的材料是一根长65厘米左右的铁丝或铅丝,将它们弯成一个圆形后把接口焊接起来。滚铁环的工具是一根长60厘米左右的铁棍或铁枝,长度可根据身高决定,在铁棍的根部焊上一个U字形的铁钩(铁钩不要做得太大,一指宽就行了,最好是刚刚能套住铁棍),如果是铁枝就直接把它?成U字形,然后把棍子的上端向下弯成半圆的手柄,这样操作起铁棍来就方便了。
滚铁环是男孩子喜欢玩的游戏,每天上学或放学的路上,一群群背着书包留着汗水的男孩用铁棍推着铁环疯跑而过,那些套上了小环的铁环在滚动过程中发出了悦耳的哐啷哐啷声,煞是好听。如果在空余时间更不得了,大街小巷、村道路旁、操场空地到处都是滚铁环的身影,有些是比赛的,有些是自娱自乐的。
滚铁环看起来容易,但实际不容易,没有一定的技术和技巧很难让它长时间地持续滚动,在平衡线上都很难控制它的走向,不是左倒就是右歪,更不要说是拐弯和绕圈了。所以,有较高水平的小孩常常是众人羡慕的对象,众人对他们娴熟的技巧佩服得五体投地,看着他们轻而易举地把铁环掌控在自己手中,要让圈向左绝不向右,要让圈转弯绝不直走的情景都情不自禁地张大了嘴,都为他们高超的技术和精彩的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特别是滚铁环绕过障碍物的比赛,煞是好看和揪心,看着比赛者推着圈忽左忽右地飞跑着,都为他们捏一把汗,一不小心连人圈带圈都会倒下去的。不过,这只是担心,哪些佼佼者才不会出差错呢。那时候的小孩子都很淳朴,没有妒忌、没有讽刺,都是真心地为伙伴们加油喝彩,赛场上几乎都不分彼此了,谁技术好就为谁鼓劲,甚至都忘了对方是“敌人”。有些游戏在比赛结束后小孩子往往都争得脸红耳赤,但滚铁环不会这样,因为它确实是一个讲究真功夫的游戏,输就输赢就赢,大家都没有疑议。
滚铁环不但可以锻炼小孩子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而且也能锻炼四肢的活动能力,并且还可以增强体质、锻炼体格、提升技能,是一种非常好的健身游戏,只可惜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物质文化日渐丰富,滚铁环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11、弹玻珠
弹玻珠也是男孩子喜欢玩的游戏,那时候男孩子的口袋、裤兜里谁没揣有几颗颜色鲜艳的玻珠?除了上课,其余时间都可以随时随地地展开“战斗”,只要有场地(泥地)。顾名思义,玻珠肯定是用玻璃制成的,但它不像玻璃那么易碎,因为它是用玻璃融化后浇灌而成的一个圆形的实体,很坚固,有***中指般大小,晶莹剔透且有颜色,红黄绿白黑应有尽有,非常漂亮,看着就喜欢。
弹玻珠可以自己玩,也可以找几个小伙伴一起玩,当然是选择后者了,一个人玩太无聊了。玩之前先在泥地上挖一个刚好容得下玻珠的小圆洞,看场地大小,如果场地大就多挖几个,间距一般半米左右,小圆洞排列不一定是直线,可以弯山曲水地挖,这样更能体现弹玻珠者的技术,洞挖好后就可以开始比赛了。
玩法:先玩的人手上拿着两个玻珠,在离小圆洞3米左右的地方开球,先把一个玻珠放在地上,然后把另一个玻珠夹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后面三个手指弯曲紧贴在手心,拳头贴在地面,然后以小圆洞为目标,用大拇指把玻珠从食指上滚弹出去碰地上的玻珠,把地上的玻珠推动向前。弹的时候越用力越好,这样可以让地上的玻珠离洞口越近,不过一定要打中哦,如果打不中就轮到对方了。
伙伴们弹玻珠的之势五花八门,有蹲着的、跪着的、翘屁股的、匍匐趴着的。为了弹得更准,大家几乎都是趴下,下巴都差点碰到地上了。弹玻珠的人全神贯注地紧盯前面的玻珠,用手比划着计算着距离和方向,甚至把一个眼睛闭起来像解放军叔叔打***那样瞄准玻珠,再用标准的动作将玻珠弹出去,如果弹进洞了就可以拿出来放到下一个洞的前方再重复一系列的动作,直到把所有的洞都过一遍。或者,双方各拿自己的玻珠,然后放一些共用的玻珠,以击中对方的玻珠为胜,被击中的球归胜者;如果击不中,就算输,由对方击,如此轮流击,最后看谁击中的多。往往一局游戏下来,弹玻珠的人常常弄得一身土一脸灰,但大家都全然不顾,依然兴致勃勃地继续战斗。有时弹玻珠弹得顺利就禁不住得意忘形地跳起来欢呼几声,然后又飞快地趴下继续,直到把玻珠弹进所有的洞。就这样,小伙伴们一局局地玩到忘了时间,直到肚子咕咕响才发现天色已晚。
虽然弹玻珠是男孩子喜欢玩的游戏,但女孩子也喜欢,常常有失斯文地像男孩子那样趴着参与,战斗结束后也和男孩子一样带着一张心满意足的灰不溜秋的小脸回家。
弹玻珠不但可以锻炼眼力、耐力,还可以锻炼手指的灵活性,是个非常安全和有趣的趣味游戏。
12、竹筒***(必芭筒)
小时候除了些砂石瓦片陀螺棍子弹弓玻珠乒乓球之类的所谓玩具外,再也没有没什么玩具了,记得最奢侈的玩具就是用木头制成的***和木板制成的只容纳一个人坐的滑板车了,但这种车不是所有人都有。所以家长们都千方百计地自制些简单而廉价甚至不要钱的玩具给孩子们玩,竹筒***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制作竹筒***很简单,削一段大概20厘米长小拇指般大的竹子,前后的结接都打通,然后在一根竹筷子的一端套上一小节(一截手指般长)的小竹筒作为底座,做完后把竹筷子伸进竹子里面就成竹筒***了。
***做好后就差子弹了,那时候我们用必芭子(白话)作子弹,必芭子个体很小(大的也只有筷子嘴那么大)、圆形,是一种酸而苦涩的果子,可以吃,但它的口感和味道实在不敢恭维,所以都没人吃。
那时候采集必芭子很容易,到了必芭子结果的季节,漫山遍野都是必芭子,我们一边采集一边展开激烈的“战斗”,用竹筒***瞄准“敌人”,把必芭子放进竹筒后用筷子顶着猛的捅出去,随着一声沉闷的“啪”声,必芭子瞬间就被发射出去,然后落在“敌人”身上,当然,不能朝头上脸上打,一般都是朝身上打,有衣服隔着不会疼。最刺激的是躲迷藏式的战斗,在你小心翼翼地行进当中,突如其来的一颗子弹不知从何处飞来把你打中,而又见不着人影,这种让你防不胜防的中***让你始料不及,只好猫着腰左顾右盼地躲避着,见你这个鬼鬼祟祟的样子,躲着的那个伙伴便忍不住开怀大笑地闪出来,最后大家都把肆无忌惮的笑声抖落在山坡上。等跑累了、玩够了才疯头垢脸地带着满满的几兜必芭子回家,这样就随时有子弹开打了。
已到了不惑年龄的我常常回忆起孩童时欢乐时光,常常回忆起在山坡上绿树中进行的“游击战”,一想到这就觉得非常的惬意,小伙伴们一个个像脱缰的野马举着***对着目标满岭地疯跑着,那快乐的情景是现代小孩子所不及的。
13、骑马打仗
“骑马打仗”游戏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儿童游戏。唐朝李白曾在《长干行》写到:“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说的是小孩子拿竹竿当马骑,在房间里或空地上跑来跑去。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就不再骑竹马了,而是把伙伴背在背上让他当马骑。骑马打仗这个游戏多数是男孩子玩,因为要有力量才能担当得起,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所以女孩子很少玩。
玩法:至少要四个人以上才能玩这游戏,一个人背着另一个人组成两对,如果人多就把人平均分成两拨。“马”和“战士”自由组合,两人一组,被骑的人是马,被背的人是兵。选角色很重要,“马”一般选些高大强壮的人,“战士”一般选些矫健而身轻如燕的人,而且年龄小的不让参加。如果有条件的话场地最好选择沙地或草坪,场地选好后,圈出一个范围,只等一声令下,双方早已进入备战状态的“马”和“战士”立刻进行激烈的搏杀。
规则:“马”只管驮不许打,更不能用手。但可以用用身体撞对方的身体,也可以用脚绊对方的脚,但这动作很危险,最好不用。
“战士”可以用手拉扯对方,不管是用拉扯、推搡或拖拽等何种方法都行,只要把人从马上拉下来或使对方连人带马一起摔倒就算赢,摔倒这一对就得下场,退出圈定的场地,不能再参加战斗。在双方搏斗过程中,可以采取逃、跑的方法躲避攻击,但马不能超出指定区域,兵也不能着地,哪一方兵先着地或下马就算输。战斗时要讲究方法,如果要干掉最厉害的那一对,那就几对一起上围攻他们,想方设法地将他们拿下,但这也不容易,对方也会派出几对人马加以保护。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比较厉害的人和对方正面拉锯,不厉害的就想办法迂回到对方后面去偷袭。在战斗过程中,战士与马必须配合默契,马儿左冲右突,战士奋力厮杀,如果体力不支或暂时打不过时就逃到稍远的地方,休息一会才再重新杀入战场。
往往,十几对人马会杀得不可开交也会杀得难解难分,喊杀声彼此起伏,直杀到天昏地暗、喊爹叫娘,直杀到人仰马翻一对不剩。如果有战旗锣鼓助威的话那场面肯定是彩旗飘扬、擂鼓齐鸣、杀声震天,那情那景看起来一点也不亚于电视和电影。几局下来,伙伴们准会齿牙咧嘴地摸着摔疼的屁股,抚着难辨的脏脸,一拐一拐地回家,不过第二天准会又生龙活虎地出现在战斗场地。
虽然骑马打仗游戏有点危险,但男孩子都会乐此不疲,因为它体现了人的斗志和勇猛顽强,那种胜利后高高地骑在马肩上耀武扬威地游行示威的?瑟感觉是用钱也买不到的,所以,每一个人都想尝试。
这个游戏不但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机智、灵敏、快速的反应能力,而且也能锻炼孩子的强健体魄,同时又能培养孩子的团结协作、勇猛顽强的精神。
14、丢手绢
丢手绢也叫丢手帕,起源于1243年左右,由黎族人民所创,后来由黄道婆带到了上海,并很快传到中原地区。它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民间儿童游戏,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左右,90年代还有人玩,之后就没人玩了,很可惜。
玩丢手绢的人要七八个以上才好玩,十几个是最理想的。场地不限,只要是平地就行,最好是操场或草地,参加的人男女不限、年龄不限,但一般都是小孩子参加。
玩之前先推选或确定一个丢手绢的人,一般用“剪刀石头布”的方法或抓阄的方法解决。被选的丢手绢者拿着手绢站着,剩下的人围成一个圆圈坐着,只等游戏开始。“丢手绢,丢手绢,轻轻地丢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当大家唱起这首歌的时候游戏开始了。于是,丢手绢的人拿着手绢在圈外绕着圆圈行走或跑步,在歌谣唱完之前,丢手绢的人要不知不觉地将手绢丢在其中一人的身后。被丢了手绢的人要及时发现自己身后的手绢,然后迅速起身追逐丢手绢的人,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奔跑两圈后跑到被丢手绢人的位置坐下。如果被抓住,则要表演一个节目,可表演唱歌、跳舞、讲故事等。如果被丢手绢的人在歌谣唱完后仍未发现身后的手绢,而让丢手绢的人转了一圈后抓住的,就要做下一轮丢手绢的人,他的位置则由刚才丢手绢的人代替。
那些怕表演节目的人不敢大意,唱歌时会心不在焉,常常扭头看身后有没有手绢,如果发现有手绢就马上捡起并慌慌张张地追上去,看他那种狼狈而不要命地状态,大家都会为他捏一把汗,怕他摔跤,同时也会忍俊不禁:嘿嘿,何必呢,不就是唱一首歌或讲一个故事吗,至于那么紧张吗?不过也是,对于那种五音不全的人来说,唱一首歌真的会要了他的命哦,以其让他出丑还不如拼命地追,所以都会使出吃奶的力气去追丢手绢者。但对于那些不怕表演的孩子来说情况刚好相反了,他们会故意不知道手绢就丢在他们的背后,被抓住后就有机会大显身手了,他们会大大方方地唱起歌来跳起舞,然后在热烈的掌声中心花怒放地接过手绢继续下一轮的游戏。就这样,丢手绢的游戏在大家的笑声和喝彩声中不知不觉地让时间悄然划过。
丢手绢游戏是一个集体的游戏,在游戏当中可以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也可以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和在公众场合的表演能力及提高胆量。
15、老鹰捉小鸡
前都是临危不惧地保护她的孩子。之所以这个游戏现在还能流传下来且作为幼儿园里一个必不可少的游戏项目,这里面肯定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除了赞扬母亲的伟大还要教会和传承孩子的感恩,很希望我们的后代把这个游戏永远玩下去。
玩这个游戏之前一定要选出两个关键性的人物,鸡妈妈和老鹰。鸡妈妈一般都选高大且年龄大一点的,在幼儿园的话就是老师当鸡妈妈了,小朋友当小鸡,至于老鹰谁都可以,不过一般都是选男孩子。角色分配好后,鸡妈妈就站在前面,后面的小朋友逐个拉着前面小朋友的后衣襟一字排开连成长队。
游戏开始后,老鹰煽动着翅膀张牙舞爪地扑向小鸡(按规定老鹰不能抓鸡妈妈),时而展转,时而腾挪,千方百计地突破鸡妈妈的防线,抓住最后面的那个小鸡,追逐时嘴里还学老鹰凄厉的鸣叫,别说还真的有点恐怖哦。而鸡妈妈为了保护小鸡不被老鹰抓住,就勇敢地伸长双臂左挡右护地保护,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跑动,队伍也跟着左右摆动。鸡妈妈除了可以防守,但没有进攻的可能,她既要防范老鹰的进攻,还要伸着手臂左右奔跑地保护小鸡,所以就顾不上扭头看她的小鸡,只好边跑边大声地叮嘱小鸡们要牢牢地扯住伙伴们的衣襟以免掉队被抓,还不停地提醒小鸡们老鹰是往左还是往右跑过去了,鸡妈妈身后的小鸡仔们得到提醒后会随着鸡妈妈相同方向左右躲闪。
游戏开始不久小鸡们跑得不累,不会掉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鸡们渐渐地没有力气了,就免不了有些小鸡掉队离群,老鹰一看这情形就强行突破鸡妈妈的防线飞跑过去抓住小鸡,被抓的小鸡就不能回到队伍了,只能在场外当啦啦队。被抓的小鸡刚开始还有一点沮丧的情绪,但过了一会就没事了,又会蹦蹦跳跳地为队友加油了。这个游戏小鸡被老鹰全部抓完的几率很少,就是玩到大家满头大汗甚至累到趴下也没有这个现象出现,所以游戏只能反反复复地玩。虽然玩这个游戏很累,但大家都高兴、乐意,最多是休息一会后又兴致勃勃的继续游戏了,就这样乐此不疲地一直玩到不想玩。
玩老鹰捉小鸡这个游戏有很多好处,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奔跑能力和躲闪能力,而且对发展孩子的灵敏性和协调性、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就是既得到了身心锻炼,又培养了互助合作的精神。
16、过家家
&& “过家家”是一种中国传统民间儿童游戏,也是一种玩起来乐此不疲地忘记时间、忘记现实且非常投入的游戏,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这个好玩的游戏,也相信现在很多人还怀念这种儿时充满着无比快乐的游戏。
玩这个游戏一般要四人以上,少了就不好玩了,如果是六个以上更好。玩之前先分配好角色,谁当爸爸、谁当妈妈、谁当哥哥、谁当姐姐、谁当外婆、谁当外公。然后分配任务,一般是外公买菜,外婆煮饭,妈妈带小孩,爸爸上班,剩下的哥哥姐姐就去上学。
角色和任务分配好后,就开始各自忙活起来,外公找一些树叶、泥巴、草根、石子、泥土等回来;外婆则找瓦片或碗窟(烂碗片)当碗和碟,然后似模似样地做饭和炒菜,过了一会就把树叶当青菜,泥巴当猪肉或鸡肉,草根当咸鱼,石子当花生,泥土当米饭放到瓦片和碗窟中,再摆上几双树枝做的筷子,一桌丰盛的午餐和晚餐就出现在面前。这时妈妈就盛一碗饭和菜,然后坐着把布娃娃放在大腿上用竹节片当调羹来喂饭,一边喂一边说:“宝宝乖,吃多点,吃快点,将来长得高高大大哈”,看她那认真劲儿显然就是一个妈妈。接着,上班的爸爸和放学的哥哥姐姐都回来了,于是一家人就热热闹闹围在一起吃饭,大家装模作样地把饭菜往嘴里送,而且还发出咔擦咔擦的咀嚼声,吃完饭还安排人假装洗碗、扫地和拖地,像极了。
有时我们还建房子,那时候我们在工厂住,工厂的基建还是很多的,常常有一撞撞的砖头码在那里,如果还没用到,我们就把砖头移到附近搭一间没有房顶也没有门的房子,然后找几根大一点的树枝当横梁架在房顶上,再找几个纸箱把它拆开遮住房顶,上面盖上一张薄膜胶纸,就是下雨也淋不湿,再从家里偷一张席子铺在地上或靠墙的砖椅上,如果在晚上更好玩,在小房子里点燃自制的油灯,反反复复地煮饭吃饭或打牌下棋,其乐无穷,直玩到夜深虫鸣也不思归家,直到父母打着电筒、拖着藤条四处寻找放声吆喝才四散奔逃。
过家家这个游戏深得小朋友的喜爱,因为它与真实的家庭氛围很相似,估计当年玩过过家家的人在那种环境下都想自己快点长大,长大了就能像游戏中的家庭成员那样生活了,可现在呢?已到中年的我们常常这样想,如果时间能倒流那该多好,那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永远定格在那个无忧无虑的年龄,永远长不大。
17、捉迷藏
捉迷藏也叫收鸡蒙(白话,钦州浦北一带的叫法),是一种小朋友非常喜欢玩的游戏。有两个人就可以玩了,先用剪刀石头布的方法决定谁输谁就做“找人的人”,赢的那一个就做“躲藏的人”,如果是多人的话就要用抓阄的方法决定了。选好人后,找人的人双手捂着眼睛紧贴树干或墙壁,嘴里不紧不慢地大声喊着:1、2、3、4、5……一直喊到10(至于数到多少先前已经商量好,不过一般都是数到10),喊的当中不能放开手也不能转身偷看,如果犯规下一次还是他做找人的人。当喊完10以后,找人的人可以去找人了。那些躲藏的人在找人的人转身数数的一刹那就四散跑开去寻找一个不容易找到的地方躲起来。如果在房子里,床底、柜子、门后、柴堆、纸箱、厕所等地方都是理想的地方,但藏多后这些地方也“不安全”了,所以大家都喜欢到外面去躲,外面躲藏的地方很多很隐秘,特别是在野外,树多草多土堆多,上树的上树,钻草堆的钻草堆,确实很难找,看着找人的人从身边走过而丝毫没有发现,躲藏的人就会得意洋洋地捂着嘴偷笑。不过大人们都不准我们去野外,说爬树不安全,而且草丛里蛇多虫多,危险,毕竟这些都是我们最害怕的动物,所以我们后来就很少去了,都是在家附近的地方玩。
游戏规则:1、如果找人的人把躲藏的小朋友全部找到就赢了,但如果找不完,或无论找到几个,游戏也会在规定的时间(有专门看时间的人,一般是5分钟)进行角色转换,即被找到的人就和找人的人互换,游戏就这样循环往复地玩下去,直到游戏结束。2、如果找人的人在规定时间还找不到躲藏的小朋友,而小朋友自己走出来,躲藏的小朋友就算赢了,找人的人则继续做找人的人,不得做躲藏的人。
捉迷藏游戏真的很好玩,常常让大家玩得不知疲倦,不知时间,不管是骄阳似火还是狂风肆虐都毫无动摇,游戏结束时几乎个个都是大花脸,看到大家一身土一脸灰的狼狈相,大家都禁不住你笑我我笑你地打闹起来,那爽朗而毫无忌惮的笑声都可以把房顶掀翻。
18、打水漂
关于投石打水漂的游戏早就有纪录了,第一个文字记载的纪录发现于1585年的一本论文集中。该文献是这样记载的,“这是一种将牡蛎壳或石头向水中投掷的运动或游戏。”据说,在水面弹跳的石头的行为曾经激发了英国航空工程师巴恩斯.沃利斯的灵感,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设计了著名的跳弹。还有,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科学家、应用数学教授弗兰克.史密斯提出了一个用于计算投石打水漂游戏中石头弹跳次数的完美方程式。真有趣,打水漂不仅可以娱乐,而且还可以进行科学研究。
打水漂是一种很好玩的游戏,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这种游戏,玩这种游戏不用花半毛钱,投掷的器具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瓦片、瓷片或平扁一点的石块,甚至鹅卵石都行(43岁的拉塞尔?贝尔斯就是用鹅卵石打破世界打水漂纪录的,他扔出的鹅卵石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湖上前行了76米,跳跃了51下)。
有空的时候,我们常常邀上几个伙伴到有河流、湖泊或池塘的地方打水漂,开始时大家都是自掷自玩,但玩着玩着就吵了起来,张三说他掷的瓦块弹跳的时间最长,李四说他扔的石块弹跳的次数最多,而黄五说他碗片滑行的距离最远,到最后争得脸红耳赤也没结果,没办法,只有比赛才能分出胜负。期间,小伙伴们个个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甚至透露出霸气而信心十足的样子,但打水漂不是靠气势就能获胜的,而是要有一定的技术和方法才能取胜。首先是挑选最好的投掷器具(挑选石块时要选扁平的石块,厚度最好不超过6毫米,直径介于3到6厘米之间)。其次是讲究姿势,即是右手拿石子,双脚前后分开,身体向后倾斜,手臂与身体大约呈45°,半蹲,身体重心必须保持很低,头向下侧,脸朝左,当视线与水面几乎成一个平面后用臂膀的力量将瓦片等用力投掷出去,抛出瓦片时尽量平行于水面抛出,最好是瓦片首次接触水与水面时成20度角,这个角度的水漂效果最为完美。技术好的伙伴能让瓦片在水中连续跳动6次,看着瓦片在水面上扑通扑通地连续跳跃,而且晃荡出一个个圆圆的波纹,其他小伙伴准羡慕得要死,都对高手佩服得五体投地。但一旦是水平相当而又没有技术的伙伴每次比赛后都嚷嚷说这次不算,再来一次,不过即使扔到手臂发麻也没有结果,因为他们总找理由说他站立的姿势不对或者说他拿的石块不好,反正都不服气,挣来吵去的劝都劝不住,吵到最后女孩子居然说:不和你玩了,你吃了我什么东西你要还我;男孩子之间都差点动起了手。很多时候大家都是不欢而散,都说不来往了,但第二天又和好如初。现在回想起来孩童那时真有趣啊!
打水漂游戏不光好玩,而且技术含量高。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模仿力,而且又能锻炼手眼的协调能力及动作的协调性,并且还能提高控制身体的能力。是一个值得一玩的游戏。
撞拐,也叫做“斗拐”,我们这里称“斗鸡”或“斗脚”。撞拐,自古已有,长期流行于民间。起源于5000年前,来自于一种假面具舞蹈----
“蚩尤戏”,最早在河北涿鹿一带流行。后来经过演变,逐渐产生了许多与摔跤类似的角力运动,撞拐也是演变过程中的一种。撞拐这种民间游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得到了推广,也成为了热门的趣味比赛项目。2006年,“脚斗士全国大赛”在北京举行,其比赛的基本形式就是由“撞拐”而来。
撞拐是一种很有趣的竞技类游戏,大多数人在童年时都玩过这个游戏,也是一项孩童度过快乐的童年的游戏。那时候,除了上课,其余时间小伙伴们常常邀帮结对随时随地进行游戏。这个游戏可以两个人玩,也可以多人玩,如果比赛那就要平衡人数了。
游戏规则:游戏者或比赛者把一条腿屈膝紧贴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上(一般是屈右腿),稍微让膝盖向前突出,然后用双手扶住,剩下的那条腿就金鸡独立般前后左右地跳跃“战斗”了。在战斗过程中只允许用膝盖碰撞对方或抵压对方,不允许利用其他部位如头和手,包括手臂、肘关节等部位作为攻击的武器。
比赛之前先用粉笔或火炭等圈出一个场地,如果一方把另一方击出场外,被击出方就算输。如果一方把另一方撞倒或使对方双脚落地或失去平衡倒下就算赢。双方在战斗过程中使出浑身解数,“碰撞”“抵压”“上跳”、“击打”和“挤靠”都用上了,都想把对方打败。在敌强我弱时使用“以静制动”,保存实力,迂回地和敌人绕圈子,躲避敌人的正面攻击,等时机成熟再反攻。或者来个“泰山压顶”:将膝盖连同大小腿压在对方整个膝上,用力把对方挤压脱手导致双脚着地。要不就运用“金刚腿”:勇往直前地以膝盖碰膝盖,硬碰硬,看谁的膝盖硬。要想取得战斗的胜利,单靠力气是不行的,必须讲究技巧,不但要善于观察对方的情况,找到破绽伺机进行攻击,而且还要灵活变换招数,进退或闪跳要靠临场发挥,因此,机智、敏捷、沉稳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
往往一场撞拐游戏下来,双方都大汗淋漓、气喘嘘嘘、毛发凌乱,有些人甚至腿软得都站不稳了,还有,嗓子也几乎喊哑了。不过,大家都兴高采烈,吵闹着喧嚣着,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还沉浸在战斗中所享受到的游戏般的快乐和竞技般的刺激。
撞拐这个游戏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不仅有普及性、对抗性、安全性、趣味性和民族性,而且还可以锻炼身体,增强心肺功能。能充分锻炼游戏者的平衡能力和耐力,增强腿部肌肉的爆发力,还能增强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灵活性。并且能够发展人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的素质。
20、玩弹弓
在童年的记忆深处,你有没有闯祸的记录?呵呵,相信很多男孩子都有这样的记录,常常拿着“作案工具”----弹弓闯下无数次的祸:把别人家的玻璃窗打得粉碎;把别人好端端的额头打出个大包;把悠闲自得散步的鸡鸭赶得走投无路;把路灯当靶子炫耀自己的“***法”;把麻雀当猎物求证自己的“绝技”……等到胡子拉碴的时候他们才意识到小时候是多么的顽劣,都为年少的不懂事而内疚。
据《吴越春秋》卷9所载《》:“断竹,续竹,飞土,逐?(古‘肉’字)。”诗歌以二字短句和简单的节奏,写出了砍伐竹子,制造弹弓,射出弹丸,射中鸟兽的狩猎过程。《弹歌》可能是原始人类从蒙昧时代过渡到野蛮时代的创作。如此说来,古代很早的时候就已出现了弹弓。
玩弹弓是男孩子喜欢的游戏,一有时间就拿上自己心爱的弹弓呼帮结队到室外寻找目标练眼力或比赛或闯祸。由于制作弹弓简单而不花什么钱,所以小伙伴们几乎都拥有。我们那个年代还没有弹弓卖,都是自己或家人制作的,最简单的是树杈弹弓,选取一个较坚固的小树杈(树杈的长度大概15公分左右),然后在树杈的两边各自绑上一根40公分左右的高韧性和高弹力的橡胶条或皮筋,然后分别将两根皮筋的根部牢牢地绑在一块长8厘米、宽3厘米的牛皮块(也可以用的内胎剪成,有弹性的皮都可以用)两端的圆孔上;或者用一根50厘米长的12号钢丝,把钢丝从中折弯合并后,留下10厘米左右作手柄,将手柄上端的两根钢丝向外弯成大概80度左右的弧度,取其五分之二的距离再向上进行二次折弯,最后将顶端弯曲成圆形即可。弹弓架做好后,要用细铜丝或粗鱼线将弹弓架手柄上端两根对折的钢丝缠紧,不让它松动,然后像树杈弹弓一样绑上橡胶条和牛皮块。子弹则是小***和圆一点的小石头或者采摘的野果。
下面就说说弹弓的正确打法:左手握着弹弓尽手臂的长度向前,右手往后拉着皮筋,拉皮筋的长度是右手拉到腮帮的位置,然后大拇指和食指捏着皮兜贴在腮下,眼睛盯着前方的物体,此刻眼睛看到的皮筋是要平衡的,然后发射。玩弹弓要讲究技巧,好眼力固然可以起到事到功倍的作用,但控制皮筋的拉力和即将发出子弹的那一刻也非常重要。
以前的弹弓因为简单,所以只能打10米以内的物体,不像现在专业的弹弓,可以打20米以外的物体。小伙伴们一般用玻璃瓶、瓶盖或者其他东西作为的对象,有时也把庄稼地里的瓜果以及地上走的、天上飞的鸡鸭鸟作为对象,甚至玻璃窗也难幸免。闯祸后的他们不但不害怕,甚至还兴高采烈,都炫耀自己的“***法”是如何如何地准,都称自己是弹弓高手,不过有时候他们也够狼狈和惊栗的,被农户放出的狗追得屁滚尿流。每每提起这些,他们既后怕又开心。
玩弹弓的好处:一、既享受了娱乐,又得到了锻炼,玩一小时弹弓,相当于慢跑两小时。二、畅通经络。因为拉弓发射首先要意守丹田,屏住呼吸,注意力高度集中,像练气功的带氧运动一样,能使血气运行顺畅。一方面可锻炼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透过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通过拉弓、凝神、击发等运动,使动脉血管得到适量的挤压和放松,使血液加速运行,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和递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数,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提高了各***的获氧量,也促进了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如击中目标,则愉悦身心,全身各机能得到充分释放,这种相当于气功的锻炼,能激活全身***的敏感度。三、增进友谊,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如果是组队比赛,队员如果没有高度的协作精神和团队配合精神,很难取胜。四、通过玩弹弓,广交弓友,?去设防,找回纯真,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
因打弹弓是属于射击竞技类游戏,而且好处又多,所以得以流传下来。不是吗?弹弓谁都可以玩,而且普及率非常高,绝大多数人在小时候都玩过弹弓,砍个树杈绑块有弹力的破自行车内胎皮就可以玩个痛快。
21、木头人
七八十年代那时,街头巷尾、房前房后、校内校外甚至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经常出现一群群一边嚷一边跳玩“木头人”游戏的小孩,“是是是,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能讲话不能动!”当嚷完这句后小孩子们就像木头人一动不动地立在那里。不久又开始走动、停止再走动再停止地循环往复玩这游戏。
这个游戏也是我们最爱玩的的游戏,因为游戏地点不限,游戏时间灵活,想在那里玩就在那里玩,想什么时候玩就什么时候玩。在玩的当中大家收获了许多快乐,收获了很多开心,比如大家喊完不能动后就必须保持不动,原来是什么姿势就什么姿势,也不能笑更不能讲话,如果当中谁违反规则谁就输,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赢。最后输者被赢者惩罚,比如打手心或屁股,抑或是唱一首歌或背一首诗,然后又接着“是是是,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能讲话不能动!”开始下一轮的游戏。
&&&&这个游戏最有趣的是大家在静止的时候摆的POS很可爱,各种各样的姿势五花八门,特别是那些调皮鬼,故意摆出些很搞笑的POS,让你看了都忍俊不禁,比如“猴子挠痒”、“***敬礼”、“瘸子走路”、“媒婆扭腰”、“歪嘴斜眼”、“僵尸出没”等等。不但我们觉得搞笑,连路人也驻足掩嘴偷笑。
不过搞笑归搞笑,在静止当中一动不动是最难熬的,不但要克服天气造成的影响,比如炎炎夏日,暴露在阳光下的小伙伴可想而知是怎样的难受了,任凭汗流满脸也不能擦拭,还有闷热会顷刻传遍全身,周身像着火一样,身上往下流淌的汗水像虫子般把你痒得只想挠挠,但这时的情况是你一动也不能动,这种难受的感觉相信在太阳底下做过这种游戏的人在睡梦中也能热醒。如果在冷天,也难受得要命,任凭呼啸的北风从你的脸上和身上划过,划过后脸上像刀割一样,身上鸡皮疙瘩也随之而起,有时鼻涕也随之而出,但你不敢贸然往回吸,一吸就会发出响声,发出响声就算输了,所以只能任凭鼻涕往下滴,看到这个狼狈相和这一“壮举”,小伙伴们都赞扬不已,呵呵,解放军叔叔训练也不过如此。
在这个游戏中,我们不仅收获了快乐,而且也学会了坚持,坚定了意志,并训练了自我控制能力,在别人没有动之前最好不要动。这里的不动就好比我们的成功,只要你坚持不动就成功了。学会坚持,让我们与成功不仅仅是面对面,而是让成功与我们融为一体。还有还学会了“一切行动听指挥”。口令喊完后,大家必须静止,这就是命令。学会令行禁止,是这个游戏的另一意义。再有是学会自控和被控。在这游戏中,要想自己不动,就必须自我控制。就如为了成功,就自我控制达到最终目的,一个人从小到大,首先学会的是被控制其次才是自我控制,所以在游戏中学会被控制和自我控制同等重要。因此,这个游戏值得推崇,也值得小朋友青睐。
&&&(未完待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