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白鲨本人参加比赛视频一起参加男女混合赛的末路去哪了?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爱生活,爱旅行,爱摄影,记录每一个美好瞬间,我们一起~
一次又一次~
一次又一次~
应该能猜到这是哪?
有一种喜欢,叫做你不在我身边...
Ps:这里不是专门讨论书法的地方,关于字写的好不好完全凭自己的感觉。你若专业,就表现的专业一点,我们正好也学习学习。与其留下一句“这种字也叫好?”就扬长而去,还请高抬贵手让投稿的人更有动力地走下去。
&&来自&&的投稿
我妈不让我看电视
小时候我妈不让我看电视。&
那时候她的策略是把插头拔下来然后上班走人。然后教育我说那个东西有电,不能碰,碰一下就死。等她上班走了,我总是一声冷笑插上插头,各种欢乐。&
后来我妈把遥控器藏在装袜子的抽屉里。切!果断掏出来。等她回来的时候赶紧塞回去。&
后来我妈发现遥控器的位置不对,又换了地方,依然阻止不了我找遥控器的心。后来我妈发现音量的数字不对,果断把遥控器塞包里背到单位,晚上再背回来。&
估计是几次想掏手机都掏出了遥控器自觉丢人,于是每次都假装塞到了包里,等我不注意的时候再塞到我家一个大花瓶里。&
再后来我妈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摸电视屏幕。我知道电视屏幕是会带静电的,于是每次听见我妈开门我都会手舞足蹈去擦电视屏幕,时常把我电得无比雀跃。&
再后来我妈上班之前把有电视的房间都锁起来。&
一个很意外的机会,我在洗衣机里找到了钥匙。&
再后来,我妈去电视局彻底断掉了我家的有线。&
再后来我就上大学了。&
每次假期在家我妈总念叨:别总窝在书房上网了,赶紧出来陪我们看会电视吧&&
【盘点】【不归路】【电影吧】电影中的&经典&自杀----向那些在电影中死去的角色致敬,领略活着的意义。
禅意般的自杀《海上钢琴师》&生于船,死于船;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死亡为吸取生命的精华《死亡诗社》&脆弱的青春,只有以死亡的方式来吸取生命的精华。抓紧时间!
《樱桃的滋味》充满哲理的自杀&当他品尝了甘甜鲜美的桑葚,在通向死亡的道路上发现了生命&&
最洒脱的自杀《末路狂花》&这两位女性在追求自由的路上,彻底放纵了一把。然后在冲向死亡的一刻也就接近了生存的意义。
《时时刻刻》&伟大的女作家伍尔夫最终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留下给丈夫的遗书,投河了。
向死而生《搏击俱乐部》&自杀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忧郁而死《布达佩斯之恋》&这首优美而哀伤的《黑色星期天》,竟成为自杀者不约而同的丧曲。
惨烈的自杀《安娜&卡列妮娜》&安娜在最后卧轨而亡,是她自己逼死了自己。
性感的自杀《失乐园》&男女主人公一边***一边服毒而亡,以示爱之忠贞与永恒。
解脱的自杀《卧虎藏龙》&结尾处,玉娇龙终身一跃,结束了,终于可以解脱了。
诗人式的自杀《三轮车夫》&影片最后诗人在房间自焚而死,充满诗意。
残忍的自杀《三岛由纪夫》&先完成十字剖腹,然后要求他助手把他的头砍下,结果助手砍了三四次才完全把他的头砍下。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莫小奇在浴缸中自杀,一片猩红。
《黑天鹅》&她捂着自己流血的伤口说,从没感受到如此的完美!
《阮玲玉》&留下一封信给曾经最爱的男人,然后选择死亡。
《百万美元宝贝》&想整个一百万给别人证明自己。而当她躺在一个没有人情味也没有自豪感的世界时,她想放弃了,告诉她最亲的教练,把她的呼吸管拔掉吧。
《生死朗诵》&容颜苍老的她明白自己不会留住男人的心,往事不堪回首。
最考验人性的自杀《?山节考》&当&自杀&成为一种传统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种复杂而残酷的民俗,我们不得不拷问一下自己的人性。
《最爱》&章子怡为了给郭富城降温而牺牲,郭富城又追随而去。
《恋爱中的宝贝》&周迅天生就有那股神经质的神韵,宝贝精神分裂而自杀。
《带我去远方》&哥哥陷入同性爱的漩涡中不能自拔,最后放弃生命。直到影片最后哥哥也没苏醒。
《天佑鲍比》&妈妈说:&我不想有个同性恋的儿子。&于是鲍比泪奔出家门,从高速桥上跳下。
《46亿年之恋》艺术的自杀&没人杀了他,是那道彩虹杀了他。
《穆赫兰道》&梦醒了,一场空,还剩下什么,活着依然没有希望了。
《白色婚礼》&再次绝望的玛蒂尔用激烈的方式破坏老师的生活,颠覆了他的事业与婚姻,然后消失的无影无踪。当人们再次发现她的时候,她的房间里写着&弗朗索瓦,这里就是海。&
《深海长眠》&追求***。
《最后的日子》&自杀的艺人啊,都是折翼的天使,在天堂希望你过的快乐,没有人间一般的疾苦。
《处女之死》&这个家庭是个严苛、压抑、闭塞的牢狱,虽然比不过《狗牙》中那样的极端,但也足以给人带来浓重的压迫感。这种家庭环境是造成五位姐妹相继走向自杀之路的罪魁祸首。
《割腕者天堂》&自杀之后却面临着更为窘迫的生活境遇,在另一个由自杀者组成的世界中继续受到内心的苦楚。
《两小无猜》&一起被混凝土埋没,浪漫的爱情,一起都源自那句:&你敢不敢?&
《21克》&人死时身体将失去的重量,也就是生命的重力,也代表着灵魂的分离。
《再给我一天》自杀的前一天陪着他的妈妈。
《地狱解剖》虽然最后女人失踪了,其实都理解,她还是自杀了。
《蛮童之歌》最后投河,也为了赎罪吧。
最揪心的自杀《黑暗中的舞者》&主人公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而误杀了一人,然后又为了保护儿子而不愿上诉。从一定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自杀。只不过这样的自杀是圣洁的,高尚的,让人痛心疾首的。
救赎式的自杀《魔鬼代言人》&凯文把***自杀前对魔鬼说了一句&自由意识&,当他杀死自己就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赎。
为贞洁而死《魂断蓝桥》&费雯丽扮演的女人最终婚断蓝桥,是对自己失去的贞洁的找寻。
终极自杀《香水》&影片香水杀手把剩余的香水倒在自己身上,被众人吞噬而死。
假戏真做的自杀《霸王别姬》&
这部电影中两个人物的自杀,出戏入戏,都是为情所困,同时又受缚于历史的悲剧,同为一个男人。
《苏州河》&周迅绝望地径直倒进苏州河潺潺的水流中。
寂静自杀《花火》&影片结尾两夫妻在沙滩开***自杀,镜头中只有女孩放风筝的画面,和两声***响,一切仿佛都很沉寂。
寂静自杀《花火》&影片结尾两夫妻在沙滩开***自杀,镜头中只有女孩放风筝的画面,和两声***响,一切仿佛都很沉寂。
珍惜你的生命。
【如果我们内心的孩子在外面】
转自 Zeal?Design
/zealdesign?gid=2135116
纪实摄影:非洲孩子们的足球
比利时摄影师Jessica&Hilltout前往非洲拍摄自己的摄影项目,纪录了非洲孩子们与足球这项全世界最受观影的运动。非洲的孩子们当然买不起普通的足球。他们用各种找得到的材料做成足球,例如,橡胶、旧衣服、塑料、麻绳。更多高清大图&
BY : 许知远&
这好像是80年代的故事,那时候最流行的求爱方式是,路上拦住一个姑娘说:&你喜欢文学吗?&你要装得一脸惆怅,似乎充满了对祖国前途的忧虑,还有对整个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怀。然后你特别深沉地和她谈起那些文学,谈那些文学大师的追求。这时候的姑娘肯定会被你的滔滔不绝的天才迷惑,满眼都是虔诚的钦佩,然后特别心甘情愿地跟你走。那时候文学青年是个抢手的称号,对于异性具有特别的诱惑力。这些东西现在看起来像传说或者像出滑稽剧。&&
自从王朔出道以来,文学什么时候开始沦为贬义词了,好像张口谈文学的人都是些大尾巴狼。我记得一天晚上散步遇见一对,他们好像刚刚认识,男子还处于求爱阶段,于是我就听到了一句特别具有戏剧效果的话:&我喜欢文学。&这句话在闹哄哄的大街上如此地动人心弦,我差点儿就被感动了。这时候,他们身边路过一个骑车的哥们,他在那个娇羞的女子尚未反应之前,大声说:&我也喜欢文学。&然后匆忙地骑车过去,留下一片放肆的笑声。这时候那种纯情的场面一下子就被糟蹋了,一下子就打破了文学在心目中的崇高形象&&&&
我有时候也犯这种傻,我跟一个新认识的姑娘在谈米兰&昆德拉的时候,她就向她周围的人介绍我是一个文学青年。你可以想像那些家伙的表情吗,&文学青年,文学青年&,他们不断的摇头,就像阿Q说的&女人,妈妈的,女人&。而且我发都无法逃脱掉年龄的束缚,因为无穷的欲望本身就是青年的特权。只是,我们的哲学、我们的生命意义都是由那些年长的人来制定的,而他们已经太多地丧失了生理上的欲望。现大家都特别喜欢用这个词来嘲笑人,要是骂一个人傻,比如看到我,他们准会说:&呦,文学青年又来了。&&&
我从此就接受了这个教训,再见姑娘的时候就大谈时尚问题,闭口不说任何和文学有关的话题,即使提到也是装出一脸特不屑的样子,然后把那些东西嘲讽一番。这种方法真的很有效,因为姑娘们都露出了亲切的目光。但是当我一个人的时候,还是喜欢读一读文学,还是喜欢让自己被那些大师们熏陶一下,而且我猛地发现那些满脸特别不在乎文学的人也和我一样,而且读书读得越多的人越装得庸俗,越喜欢嘲笑文学青年。我差不多明白他们的意思了,文学是自己体会的,不用老是拿出来炫耀,而且越是那些半瓶子醋越喜欢拿出来晃荡。所以,我也开始喜欢拿文学青年骂人了。&&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电影没有历史,但对得起历史----请对《一九四二》手下留情
评分:95分
推荐指数:★★★★★
《一九四二》今天全国公映了,距离25号北京首映已经过去四天了,这四天来一直没敢动笔写影评,一来因为这部电影信息量太大,线索太多&&老东家佃户等逃荒人一条线、国民政府的推诿与救援一条线、美国记者白修德一条线、中日豫北会战一条线、传教士一条线&&这么多条线交互展开,光主角就十七八个,135分钟的时间内展现了太多太多的东西,每一条线都有很多的故事,所以看完之后不知从何下手来评价这部电影。二来也许我们近些年看了太多了灾难电影、看了太多现实中的不平与灾难,似乎对灾难麻木了,观影之后也只是感觉了解了一段历史而已,当然真实的历史更惨更悲;而且《一九四二》和冯导之前的《唐山大地震》不一样,《唐山大地震》是一部让人酣畅淋漓的电影,它给你打开了一个口,让你可以肆无忌惮的哭,去发泄心中的情感,去纪念那段灾难。《一九四二》不然,《一九四二》给了你一堵墙,纵然你有万千情绪都给你挡在这堵墙内,让你无法发泄,所以大家会觉得看完之后心里特别堵,所以万人的首映之后现场只有稀稀拉拉的掌声,没有慷慨激昂的评论,有的只是沉默和低语。
正是这两个原因,让我无法看完电影之后就下笔,因为3000万人的历史太重了,不知从何下笔;因为压抑在心中的情绪得不到喷发,所以无情可抒。
今天电影全国公映了,上豆瓣和时光看了看大家的评价,惊讶的发现《一九四二》的评分只有5--6分,李安《少年Pi》的评分是9分,我没看过《少年Pi》不评论它值不值9分,但是我觉得《一九四二》不该是这个分数,不止这个分数。看到好多人评论电影虎头蛇尾,节奏拖沓,莫名其妙的宗教情节等等,我想我必须以个人的名义谈谈自己的看法,不专业,只为正名。
依旧不知道从何谈起,就想到什么说什么吧。
首先,我认为这不是一部看完马上就可以给评价的电影。正如前面所说的,这部灾难片不是为了给你开一个口让你宣泄、去嚎啕大哭;而是给你一堵墙,让你的情感积郁在心里。这正是这部电影不同于以往灾难片之处:上千万人受灾逃荒,三百万人饿死途中,三百万人远走他乡&&这样惨痛的历史我们不该也不能以哭的方式去宣泄一下自己的悲伤就结束了,我们不能看电影时苦的梨花带雨电影结束后就没有更多的思考。三百万生命换来的应该是我们的理性的思考、对民族对现实对未来的思考。我们要的不仅是温故,而是知新。如果电影像《唐山大地震》那样给你开一个口,得以把自己的情感哭出来,那我们的心里还剩下什么,什么都没有,因为我们把这个包袱甩出去了,我们换来的是轻装上阵。而《一九四二》不给你情感的突破口,把你的情感压抑在心里不让你感性的表达出来,这样你的心里一直装着这一九四二,你回去不断地想、不断的思考&&关于这段历史、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亦或是人性等等。它要把你压抑着的悲痛以理性思考的方式慢慢的释放出来,而不是感性的宣泄。它把这段历史从黑暗的角落挖掘出来不是为了让我们去甩掉这个包袱,而是让我们拾起这个包袱,温故知新、以史为鉴,带着思考去上路。如果这部电影仅局限于去复原历史、仅局限于让我们去为这个民族的灾难痛哭,那么这部电影是对这三百万人的侮辱。只有引起大家对民族、对人性等理性的思考,这部电影才对得起历史。了解昨天,我们才有可能看清明天要走的路。
刚看完电影的时候朋友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说一般吧,这种灾难片看多了,没什么感觉。也许大家和我感觉一样,觉得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那么不妨先放几天,慢慢去回味,慢慢去思考。也许今天第一天公映,大家评分不高,反响不太好,但是过几天应该口碑会好转些。这个短评早上开始写,中途断了,晚上再次写,写的时候豆瓣评分已经从5.0开始上升到5.8了,我相信电影的评分会越来越高,到达一个它该有的位置,一个客观的评价。
就写这么多了,基本没谈自己对电影的认识,谈了一些大家该如何看待这部电影的东西,主要是赶在公映之际为电影鸣不平。所以就不拖太久了,至于有什么样的思考,因人而异,冯导也说:大家不要过度解读,希望每个走进电影院看《一九四二》的人都能有所领悟&&我们这个受苦受难的民族如何在一次次的灾难中屹立不倒,历史黑暗的深处所透露出来的人性的微弱的光芒何以照耀我们这个民族走下去,活下去&&
(当然,国家体育馆首映,全明星阵容、600平米全球最大屏幕,杜比完美音效、万人观影还是一个很奇特的经历,特此Mark一下,感谢人人小站观影团。)
&&来自&&的投稿
【一九四二】----3000万人的历史过于沉重&&转自&
探索自然-堪比大片的摄影大赛作品(国家地理).
《杂技表演者》:红眼睛青蛙趴在树叶边缘,仿佛在表演杂技。探索自然-堪比大片的摄影大赛作品(国家地理).
《天堂净土》:斯洛文尼亚的小村庄,大雾笼罩,一片朦胧,仿佛天上胜境一般。探索自然-堪比大片的摄影大赛作品(国家地理).
《红土地》:傍晚时分的中国红土地。探索自然-堪比大片的摄影大赛作品(国家地理).
《隧道视野》:南非萨比森私人保护区,汽车头灯照射下拍摄隧道。探索自然-堪比大片的摄影大赛作品(国家地理).
《瀑布中的渔夫》:老挝四千美岛(Si Phan Don),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在湄公河捕鱼。据悉,此时渔夫必须全神贯注抓紧绳索。探索自然-堪比大片的摄影大赛作品(国家地理).
《哺育》:美国克拉克湖国家公园内,棕熊妈妈哺乳喂养两只小棕熊。探索自然-堪比大片的摄影大赛作品(国家地理).
《淹没》:丹麦日德兰半岛,一只羊淹死在草甸沼泽中,尸体的上半部分被小鸟吃尽,露出尸骨。探索自然-堪比大片的摄影大赛作品(国家地理).
《80岁吉普赛捕鱼人》:80岁的吉普赛老人水下捕鱼。探索自然-堪比大片的摄影大赛作品(国家地理).
《狒狒》:埃塞俄比亚,狒狒因争夺统治地位而争斗。探索自然-堪比大片的摄影大赛作品(国家地理).
《与龟同游》:小龟海水中悠然自得,拍摄者紧跟其后。探索自然-堪比大片的摄影大赛作品(国家地理).
《捕鱼》:渔夫利用火的光亮吸引鱼到小船附近,随后捕获。探索自然-堪比大片的摄影大赛作品(国家地理).
《冰洞》:徒步旅行者在美国阿拉斯加门登霍尔冰川冰洞中。探索自然-堪比大片的摄影大赛作品(国家地理).
《夕阳下的野兔》:夕阳西下,野兔仿佛也在抓紧时间跳跃回家。探索自然-堪比大片的摄影大赛作品(国家地理).
《教父》:喀拉哈里沙漠一头名叫“教父”的大象,身高4米,体重超过4吨。摄影师德拉尼说:“我曾多次看到这样的景象。当时,这头大象静静地站在我身前,抬起满是红土的长鼻子。随后,它将红土喷到身上清洁身体。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按下了相机快门。”探索自然-堪比大片的摄影大赛作品(国家地理).
《森林守护者》:哥伦比亚亚马逊丛林中的印第安人身着传统服装守护丛林。探索自然-堪比大片的摄影大赛作品(国家地理).
《黑卷尾》:黑卷尾扑向水面捕食昆虫。探索自然-堪比大片的摄影大赛作品(国家地理).
《Luzmila》:秘鲁安第斯山脉脚下的小村庄,12岁的小女孩Luzmila帮助家人收割大麦。探索自然-堪比大片的摄影大赛作品(国家地理).
《大逃亡》:南非福尔斯湾,大白鲨捕食猎物。探索自然-堪比大片的摄影大赛作品(国家地理).
《金色小道》:科罗拉多州斯诺马斯的杨树叶散落一地,景致迷人。探索自然-堪比大片的摄影大赛作品(国家地理).
《暴风雪》:暴风雪笼罩下的海岸,一片孤寂落寞的景色。探索自然-堪比大片的摄影大赛作品(国家地理).
生长的秘密藏在大自然里哦~&&转自&
【一九四二】 说说灾难中的中国人特质
评分:95分推荐指数:★★★★★&   12月1日的傍晚,冬寒凌冽,细雨迷离。走出金陵工人影城的1号影厅,我双眼模糊,大脑一片空白,唯一能记起的,就是万千灾民在日机轰炸和国军抢掠的情况下,仍然艰难前行的场景。感谢冯小刚导演,能让我们在这个歌舞升平的年代,重新去感受我们这个民族曾经遭受的巨大苦难。这样一部无比沉重的电影,哪怕只是让观众记住一个事实:即在1942这一年里,除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等大事之外,还有千百万河南人民在忍饥挨饿,四处飘零,也已经功莫大焉,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与一般的描写大历史背景下普通民众命运的影片不同,《一九四二》这部电影是在宏观和微观两条线上同时展开的。微观这条线,是以&老东家&为首的两家村民不堪饥荒,千里逃难的故事,而宏观这条线,则是展现当时的国民政府、河南省政府和河南所属的第一战区最高统帅围绕饥荒问题所展开的各种博弈和倾轧。&
  单就微观这条线来说,冯小刚用一帮老戏骨出神入化的表演和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影像语言,为我们演绎了一个&1942年&版的《活着》的故事:两家人在千里逃荒的历程中不断遭遇失去的痛苦,先是失去财富,继而失去乃以生存的粮食,最后,家中的成员也一个接着一个地陨落、离去。逃荒过程中的很多细节都非常值得细细玩味:比如瞎鹿一家可以舍弃众多行李,但不管走到哪里,都不忘记守护好自己家的祖宗牌位;&老东家&在现有家庭成员都已经吃不上饭的情况,面对儿媳生下的男婴,仍然狂喜于自己家的血脉得到延续;栓柱在日本兵的刺刀紧逼,生死存亡的关头,都不忘记以女儿最后的遗物&&风车,来换取自己的性命;&老东家&在身边已经没有任何亲人的情况下,便放弃了去陕西求生的计划,而是选择回到家乡延津,只为了&死得离家乡近一点&。通过这些细节,冯小刚导演真实地再现了民国时期中原大地的人民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乡土情结,而这些国人所特有的价值观念,正是千百年来中华之所以为中华的文化基础。&
  然而再强大的伦理和信念在出自生理本能的饥饿感面前,也显得非常脆弱。身为传教士的小安本来以为灾难是让广大村民皈依基督的最好机会,于是兴致勃勃地到处开展传教活动,企图让&主&来拯救同胞于水火,然而在他给地主婆做弥撒之时,地主婆的眼睛始终没有在他的宣慰之下安心地闭上,而灾民所不断遭受的饥寒、杀戮和抢掠使得他所宣扬的&主&显得那样地虚无缥缈,以至于他本人都在神父面前发出了&信主何用&的慨叹。曾经痴迷于借灾难谋得一官半职的老马,最终在饥饿的驱使下,也沦为了为日军效力的一位厨子,为了活命,他也只能无奈地吞咽下日本兵带有侮辱性的&嗟来之食&。曾经视猫如命的星星,当家人不得以宰杀了她的爱猫后,也要求先喝一喝猫汤。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社会,生存权都是第一人权,而对每一天都面临生死考验的灾民来说,&活着&就已经成为他们唯一的信仰。
  如果说微观这条线更多是让我们直视灾民的苦难的话,影片的宏观这条线,探讨的则是这场大饥荒的发生根源。表面上来看,河南的这场饥荒源自漫延全省的旱灾,然而深究起来,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因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员辽阔的国度来说,某个省份遭遇天灾是很正常的事情,中央政府只要及时统筹规划,借他省之力接济河南,灾情应该不难缓解。然而1942年的中国却是一个身处战乱和分裂之中的国度: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到第五个年头,物资匮乏和通货膨胀对于国家的负面影响甚至超过了战争本身。在影片中,中央政府不但不能给河南救灾,反而要河南人民继续承担第一战区数量庞大的军需粮。第一战区的最高长官蒋鼎文的一句话道出了中央政策取舍的原由:&如果饿死了一个灾民,那他还是中国人;如果饿死的是国军士兵,那么中国就要亡国。&国民政府的掌舵者&&蒋委员长并非不清楚灾情的实际状况,而只是在这种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做出的一种选择性忽视而已。正因为如此,当《大公报》和美国《时代周刊》报出河南灾情的真实状况后,蒋的暴怒完全可以想象。他的愤怒,并非源自知道真相后的震惊,也并非对下级官员隐瞒事情的气恼,而只是因为,媒体的这些报道彻底打乱了他的战略部署:毕竟对于一个威权体制下的国家元首来说,中缅战场上的战况、访问印度前的准备工作和对战后世界格局的谋划,要比河南一个省份的几百万条生命更为重要。事后,他将河南灾情向各省的通报以及对救灾工作的部署,与其说出自对灾民的怜恤,不如说是在盟国面前维护国民政府的形象和口碑。
  如果说最高领袖考虑的是国家战略和形象的话,那么饥荒对于其他各级官员和相关人士来说,则仅仅意味着与自身相关的那部分利益。当救灾粮筹措到位后,蒋鼎文考虑的是如何将更多的救灾粮充做军粮,河南省各位厅长则想着如何让自己各自所辖行业的人士成为重点赈灾对象,而对于那些个人利益至上的官吏和商人来说,这笔救灾粮则是自己大发国难财的最好机会。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批对灾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的粮食很快就在官员勾结的寻租行为和&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条块利益面前烟消云散,灾民们仍然要为了生存出卖尊严、肉体和良知。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日军对灾民发放军粮的行为可谓是最高明的军事策略,因为灾民首先是&人&,然后才是&中国人&。在这样高明,但异常毒辣的策略之下,我们看到了大批灾民帮助日本人收缴中国军队的武器,以至于在豫北会战中,6万日军轻易就将40万国军打得溃不成军。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针对饥荒的发生机制曾经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在具有定期选举、反对党派、基本言论自由和相对的新闻自由的运转良好的民主社会里(即使此时这个国家非常贫穷,食物匮乏),从未发生过大的饥荒。&这个论断或许有一些绝对,但也为我们道出大饥荒发生的制度根源。从《一九四二》这部电影所展现的内容来看,长时期的高强度战争、严重的新闻媒体管制、缺乏强制约能力的官员监察制度,和政府决策的&一言堂&现象,都是造成,或者加重河南饥荒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上,类似1942年这样的大饥荒并不只有一次,有的甚至比这一次还要严重和惨烈,如果我们能通过这部电影得出这些饥荒所共通的发生机制和体制弊端,那对亿万中国人民来说,也可谓是善莫大焉。
  除此之外,影片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得非常出色:带有浓厚北方民间气息的伴奏音乐让人想起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跟惨烈的画面结合在起来,将那种&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悲苦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日机疯狂轰炸重庆,部分楼宇刹那间沦为废墟的情况,由烈士遗孤组成的乐队仍然高举国旗,迈着整齐的步伐前进的场景,也让人深为战乱和灾难中我们这个国度不屈的民族之魂而振奋,而感动&&&来自&&投稿
【一九四二】的宏观与微观
回归生活的细节,不管际遇和心情如何,我们有责任先吃好一顿饭,睡好一个觉,打点自己,收拾自己。活好每一天,每一刻。每天对着镜子,对自己微笑三次,睡前感谢自己今天的一切。无论发生什么,先善待自己。
世界,不同于想象
有时候我们总爱幻想一切美好的东西,但现实却告诉我们生活不是想象出来的。
&&来自&&的投稿
文 吴念真小孩离家的时候13岁,小学刚毕业。跟村子里所有的孩子一样,13岁理所当然就是大人了。虽然在毕业典礼上领了县长奖,他还是把奖品留给了弟弟妹妹,第二天带着小小的包袱(里头是两套新的内衣裤,一条新的咔叽布短裤,是妈妈昨天晚上特地去瑞芳买的。说它是毕业成绩优异的奖赏,或者成年的礼物,都行),就跟着陌生的叔叔走下山,坐火车到城市当学徒去了。没有人为他送行。爸爸妈妈工作去了,爸爸6点多就进矿坑了,妈妈7点去洗煤场,家里只剩下弟弟妹妹。小孩离家前跟弟弟妹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字典要找一张纸包起来,不然书皮很快就会破掉,知道吗?&字典是他昨天刚拿到的奖品之一,另外还有一支钢笔。钢笔他随身带着,就别在白上衣的口袋上。此后几年,小孩用到钢笔的机会很少。上班的前几年几乎每天都是早起晚睡,像陀螺一样,被老板、老板娘、老板的妈妈、老板的小孩,以及大大小小的师傅们叫来叫去、骂来骂去、打来打去&&当然,还有必须要做的工作,而且自己还要偷空学习如何操控工作机器。3年多之后,他升为师傅。才17岁,却已经是家里真正的家长了,因为一家人的生活所需主要靠的就是他的收入。19岁那年,他恋爱了,爱上工厂隔壁一个念北二女的女生。第一次要写情书的时候,他发现当年那支获县长奖的钢笔的墨水管早已干涸,而且粘在一起,根本无法吸水。他买了圆珠笔,用两个晚上打草稿,然后把信寄给女生。女生竟然回信了,说愿意和他交朋友,并且赞美他的字好看,信也写得好。女生不知道他曾经得过好多次作文比赛和书法比赛第一名,当然也不知道小学毕业时,他拿的是县长奖。但,也就是那一年,他的右手被冲床轧到,整个手掌只剩下一根大拇指。当天,冲床的撞击声和剧痛的惨叫声汇集而成的巨响,仿佛也成了他奋发飞扬的生命的紧急刹车声,之后,仿佛一切都停滞了。学了6年的技术,停了。一直上涨的薪水,停了。出院之后,回山上老家休养。他带回来一个小小的旅行袋,以及一床棉被。旅行袋里装的是内衣裤、几套外出服以及十几封女孩给他的信。什么都停了,似乎连时间也停了。他每天重复看着女孩给他的信。妹妹问:&怎么不再写信给人家呢?&他说:&我会再写啊!但,总要等到我学会怎么用左手写字,而且,要跟用右手写得一样好看的时候&&&也许是女孩等不到他的信,或是其他原因,有一天竟然坐火车,然后又走了将近两小时的山路到村里来找他。女孩细致、美好的模样,让村子里的妈妈们惊讶到几乎她们反而成了客人,除了傻笑之外,不知如何应对。厨房里,妈妈煮着冬粉鸭蛋汤,要请女孩吃。他帮妈妈往灶里添煤,忽然妈妈一掩脸闷声哭了起来,断断续续地跟他说:&人家是好命的人,咱不要害人家。&他说:&我知道!&那天黄昏之前,他陪女孩下山去搭火车,从此,就没再回来了。曾经在山路上遇到他们的人说,两个人走得很慢,好像很舍不得把路一下就走完的样子。女孩回家了。男孩4天后才被家人找到。他在离山路稍远的杂木林里,用树藤结束了自己19岁的生命。这应该算是一个故事大纲吧!当兵的时候,一个同班的跟我说的真实故事。那时候也许是年轻、干净,不管是刚听的时候,还是后来回想,眼泪总是忍不住就流了出来。那时很想把它写成一篇小说,没什么伟大的主题,只是为那样和自己有着近乎相似的成长背景的干净而无奈的青春感到惋惜。那时候甚至连题目都定了,就叫&门外青山&。只因为一个联想到的画面始终难忘:孩子回到山上老家休养的时候,孤独地坐在门口的样子。他的眼神,以及他所看到的云彩的阴影,不时快速飞掠的山峦。小说我一直没写成,一直停留在大纲的样子。写不下去的最大原因是,始终无法达到心里早已形成的那种厚度和层次。慢慢地,这个故事被自己遗忘了。只剩下一些枝枝节节的片段,被我曾经不自觉地引用在电影剧本或其他文字叙述中。一直到了在脊髓损伤潜能发展中心和许多&超人&面对面之后,这个故事才又清晰地浮现。而一转眼,30年过去了。逐渐老去的人,心思不再年轻、单纯、敏感,甚至连笑与流泪都不再那么自然自在,那么理直气壮、理所当然。然而,类似的停顿的生命、残缺抑或足以惋惜的青春的悲剧,却始终不曾停止发生。所以,当一个病友说,受伤之后,有5年时间,他躲在屋里不敢见人,或者说得更明确一点,他根本不敢面对世界。5年里,他想到的只是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即便想到却也无能为力。看着用略带自嘲的眼神如此回忆着的他,我很想跟他说,我懂。我很想跟他说,30年前,一个和我一般年纪、一般背景的孩子就曾想过,也这样做过。也很想跟他说,你真幸运。因为有人适时喊了你一声,拉你走出门外,让你知道门外青山依旧。而30多年前的那个孩子最后一眼的青山,也就是最后一晚了。你在剧痛之后,带给自己也带给别人期待与希望。他却带给别人一生无法除却的剧痛与遗憾。
【文学--吴念真】在剧痛之后,带给自己也带给别人期待与希望。他却带给别人一生无法除却的剧痛与遗憾。&&转自&
我们,只会在路上相遇
我们,只会在路上相遇
图文:丁海笑(冷狗)
时钟,它随午夜的列车在暗黑之中流淌;远方,现实自始至终被割裂着 ;暗涌,像悲伤的旋律般破茧而出;高原上没有明灯,只有一粒粒的星光,从白色的窗帘溜进,照亮她的脸庞。过道里有人在读《玛吉阿米》,有人眯着眼睛努力看着窗外,却是什么也看不见。
高原上的时间总是清晰可辨,而城市中的人们要靠钟表、计划校对时间。天空从漆黑到紫红,从橙黄到漆黑,意味着昼夜的交替。通常,我们会在上下班的途中错过这一刻。
这是一节向西行驶的硬卧车厢,车上的人无精打采,仿佛这不是一辆旅游专列,而是要把一群人流放到西伯利亚去。打着牌的人嫌自己的孩子吵,因为孩子总在反复的吟唱一句:&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像卡了壳的磁带,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
她坐在窗前,将腿蜷在暖气片上,十分的性感,感觉略微有些冷,所以裹上彩色的披肩,那是在云南的旅游纪念,再点了一支烟,用微黄的食指和拇指轻轻的夹着,嘴唇粘连着烟嘴,见有人走过来,又将烟头掐灭,放进写着&兰州&的烟盒里。
作为一个每周隔三岔五去看电影,连烂片也不会错过的人,是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辞掉工作,直奔向一个未知的远方。到处跑的女人,家乡的老人总会说像个花脚猫,而她偏偏又不是。
她贪婪的删除着手机里的号码,仿佛上了瘾。26岁,是一个女人拥有最多复杂关系的年纪,越往后这些关系的成本越昂贵。年老的歌德在短诗里写道:& 年轻时,有人伴你你就强;年老时,越是孤独你越强。 &所以,她是幸运的,当他们结帮成伙的出现在她身边的时候,她应该庆幸自己。
可是,生活很久没有燃烧的痕迹了。时间在毫不留情的溜走,窗外仍然漆黑一片,太阳穴在隐隐作疼,像有几只蚂蚁在撕咬自己的眼睛。窗帘也拉上了,过道里只剩下几个兴奋得睡不着的游客。
她想到顾城的诗:& 再无法停步了,因为有风,云就没有定居的可能。河流爬过的路,只剩一片苦涩。 &
而谁又来品尝她的苦涩呢?
一觉醒来。
车窗外的湖泊像一缕丝带,远处摇摇欲坠的雪山,白云温柔的像她的初恋。她娴熟的写下她的感受,文字和烹调一般,苦辣酸甜。
& 那些以为旅行能够疗伤的人们,只是掉入下一段陷阱罢了。当你年老的时候,回想起这段经历,会不会笑话那时的无知。去哪里,跟谁,怎么去,都无所谓。一辈子都碰不到对的人,所以才会一辈子都在自欺欺人。 &
窗外的雹子在飞溅,景色在眼帘里不断后退。高原上一天四季,就像女人脸上的表情。她玩弄着手里的 Natura
,对准窗外,按下快门,记忆便定格了。
她唯一想去的,是一个叫做木斯塘的地方,在中尼边界上,听上去却像是一个欧洲的名字。雪山下的佛国,一个没有人去过的香格里拉。
倘若再年轻上几岁,同样的绿皮车厢,车饰也更旧一些 。没有终点,背叛、抑郁、分裂、幻想、破灭、涅磐都那么的轻而易举。世界是如此的美好,就像天空中的星云。而激情转瞬即逝,是一架不断前行的马车。
当人沿着一条路走下去的时候,心里却想着另一条路。抓不住撕裂的玻璃,留不住撕碎的回忆。那是一座北方的工业城市,灰蒙蒙的天空,深色的工厂是这座城市的钢筋,喷着废气的压车长龙,满街堆砌的生活垃圾,酒吧里弥漫着金属的味道、沙发的皮革味、酒水和食物的腐臭味。她想挣脱,无数次的问自己为何要去那座城市,可无数次的结果竟然是:无处可去。
连绵不断的景色让人疲倦,厚厚的一本顾城全集,她都没有耐性读完,或听完一首歌,就将目光凝结在远方&&
我坐在车厢的另一个角落,与她斜坐在对面,双臂交抱。我们维持着各自的姿势,静默着。这是一列开往雪域的列车,每个人都心思各异。
或许,我该走向她,让两人的故事产生交集,而我却又是个孤独的人,孤独而自卑、敏感又寡欢的集合体。即便是在一个前世与今生的阈限,也一如往常。
我乘坐火车仅仅是因为惧怕飞行,当飞行器的起落架一收一伸,就像针管进入肌肤然后拔出,痛苦的过程不知不觉。并且我不想当褐色的咖啡混合白色的植脂末时 ,要在气流的颠簸中寻找平衡。
&在城市我们排斥人,在高原我们渴望人。&很快,就有人接替了我的视线。穿着制服的年轻乘务员向她搭讪,他有着时髦的发型、黝亮的肤色,但依然掩饰不了他内心的空无。她显然想迅速的结束这段对话,就像想结束和前度的纠葛的女人。
我开始冲她微笑,四目交接,但随即眼神像秋天的风筝线,飘渺不定,我甚至觉得不应该跟她有交流,这破坏了原本的思考,我本可以写一个新的故事。
一个崭新的站台驶入:那曲。与车厢地板等高的站台还没有磨合好,列车员搬来木梯,一位藏族老人顺着梯子盘跚地爬下去,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帮忙将他的行李递下去。列车又重新启动了,黝黑的面孔在阳光下露出两颗金牙,渐行渐远。
转眼就到了拉萨,她迅速的将贴满贴纸的行李箱搬下车厢,簇拥着花花绿绿的背包客走出站台,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确认自己没有高原反应。在坐 上公交车前,点一只烟,吸完。此刻,她想重新开始。但她不是一个那么容易就将过去割裂的人。一朵云过去,天开始暗下来,我搭上另一辆车,不知道去哪。
后来,我在拉萨见过她两次,一次在八廓街的矮墙,她戴着尼国的羊毛帽,蹲在路边抽烟。一次在东措的门外,和几个人一起弹琴。我向她打了招呼,她说:真巧。我问她有什么打算,她说准备去尼泊尔,去找那个叫做木斯塘的所在。
我告诉她我很孤独,是真的孤独。但那一刻我觉得我们再也见不到了。
拉萨是个巨大的魔力球,而我们都是失败者。是爱情的、是事业的、是青春的,是一大堆剪不断的情丝,是一个病态的集合体。我们互相知道底细,所以才逃去西藏。可谁知道这一路上又会碰见什么,飞大了的嬉皮士,欺世盗名的歌手,滔滔不绝的游客?
&&& 我们都在四处流浪,没有终点。人生如草木,痛苦欢乐全都不值一提。
(全文完)&Copyright &
【城事】--爱情之城
或许,我该走向她,让两人的故事产生交集,而我却又是个孤独的人,即便是在一个前世今生的阈限,也一如往常。
更多城事故事&&/special/citystory&&转自&
【10.10】Anita 芳华绝代
&唯独是 天姿国色 不可一世天生我高贵艳丽到底颠倒众生 吹灰不费得我艳与天齐&梅姐 生日快乐少了你们 舞台上再也没有人芳华绝代&& & & & & & & & & & & & & & & & & & & & &
别活在昨天,别生存在虚幻中。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
让昨日的回忆成为今日的点缀,不论是美好还是忧伤。
正能量:76岁奶奶的篮球故事
朱奶奶爬杆小菜一碟
朱奶奶和她最爱的斯伯丁篮球&& & & &朱淑媚奶奶很快乐。  她今年76岁,因为驼背,只有一米五。  她没有丈夫,只有前夫。  住在一起的女儿因感情受挫,一直未嫁,由她照顾。  她没有自己的住房,租了一辈子房,付不出房租。  她每个月的生活费差不多是437元。  她最近在浙江师范大学里出名了,&继而照片被人传上了微博,转发几百次,外号&篮球奶奶&,传说&百发百中&。  我见到她的时候,她笑嘻嘻地拿出了和她一起出名的篮球。  记者 张一诺 文 通讯员 宋华婷 图  大学操场惊现高龄&篮球奶奶&  朱奶奶是浙江师范大学学生宋华婷几天前无意中发现的。  当时奶奶正全神贯注地投篮,宋华婷惊讶地发现,居然都是中的。  宋华婷和奶奶聊天,得知奶奶居然已经76岁,又去她家看了看,很同情。  这个女大学生突然来了灵感,应该为这个奶奶拍一部公益广告,宣传她,让社会关注她帮助她。  锻炼、投篮、看报纸、买菜&&几个大学生扛着摄像机当起了奶奶的尾巴。朱奶奶的篮球故事自然也上了网,关注的人越来越多。  老伴离开之后有过三个篮球  奶奶百说不厌的,是关于她和她三个篮球的故事。  &我读初中的时候,就喜欢看男生打篮球,可是那时候,谁会和女孩子打球呢?&  上世纪80年代,她最爱看体育类的报纸,虽然篮球明星一个都不认识,&看看心里就特别舒坦,看到他们手里的篮球,我心里痒痒啊。&  她说自己的&球龄&已经快20年了,具体开始打篮球的时间,是从和老伴离婚开始的。  奶奶对这段过去说得很淡,那时她还在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打杂,老伴提分手,和别的女人结婚了。后来她失去了在图书馆的工作,失去了经济来源。  当时的她,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曾经喜欢过的篮球。她再也不能满足于守在球场边,向中场休息的男大学生们借球玩了。  她买了自己的第一个篮球,组建了一个人的球队,队员就是她,队长也是她。她只会投篮。  第一个篮球是在一个文具店买的,十几块钱的橡胶篮球。  当时每天出门锻炼,她都把篮球威风地夹在腋下,先玩双杠,再爬杆,起码投一百次篮,即便是很热的夏天,也要这样才过瘾。  直到有一天,她一不留神,放在操场边的篮球不见了,可能是被偷了,也可能是被别人错拿了,总之,球再也没找回来。  &那时候,感觉真是要发了疯了,篮球是我的命根子。&  过了很久,她才买了第二个篮球,300多元,每天带着它继续练投篮。  这第二个篮球,陪她度过了最风光的一段日子她投篮的技术渐入佳境,有过百发百中的纪录,看呆了同场打球的大学生。  一个夏天,她像往常一样,把球向篮框投去,当时,她只是觉得用力有点过,球可能会飞出场外。  只听&砰&一声,篮球凌空爆炸了。  朱奶奶又一次伤心了,一问,是夏天篮球场的气温太高,加上篮球的质量不好,hold不住才炸的。  她痛定思痛,省吃俭用一个月之后,走进超市,买下了一个500多元的斯伯丁牛皮篮球。  这只篮球,成了她最大的宝贝,装在球网里,藏在门后头,每天出门前,给它洗个冷水澡,防止它爆炸。  特长还有跑4000米和爬杆  &篮球奶奶&租住在浙江师范大学最老的家属楼里,虽说是租,但学校后勤知道她几乎没有收入,免去了房租。  老房子实在是太陈旧,一对小年轻正拿朱奶奶的房子做背景,拍另类婚纱照。  奶奶见我们去,赶紧招呼进屋坐。  虽然外头阳光很好,但老屋子里头还是很暗。家具的年纪恐怕和老人的年纪差不多,几个老式的五斗柜,木把手都已经掉了。  一张床板,几张报废的课桌,就是老人家的卧室,她找了半天,才凑齐了够我们所有人坐的凳子。  在我心中,会打篮球的人,必定个子高,手脚长。  眼前这位76岁的老奶奶,身高不足一米五,投篮&百发百中&?  我们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带我们去找老人的大学生都在笑,原来,朱奶奶投球,向来都是百次起步。  如今,很多大学生去篮球场,是为了拍到她的飒爽英姿。  被拍照的次数越来越多,朱奶奶不好意思了,后来她每次去球场上打球,都用一个黑色塑料袋,把球囫囵包好,用她的话说:&做人要低调&。  除了打篮球,朱奶奶的保留项目还有跑步。四五公里路,一晃眼就过去了。  前些年,朱奶奶跑步的时候在马路上摔了一跤,之后,她转战师大田径场,400米跑道,每天至少来上10圈。  她态度很谦虚,强调一次&只能跑十圈&,而且跑不快。  运动场上双杠、撑杆,只要老人想玩,就没玩不转的。尤其是那根撑杆,大概有四五米高,她丝毫不怵,手脚并用&蹭蹭蹭&就上到了杆顶。  快乐奶奶的另一面  突如其来的关注,让朱奶奶有点不适应,拍广告的时候,因为镜头一直盯着她,她连投了75个篮,都没进去。  她对大学生们说,太紧张了。  让大家哭笑不得的是,镜头一撤,奶奶的投篮又开始一次一个准了。  大学生们说,朱奶奶篮球场上是很开心,但看得出来也有心事。  在快结束采访的时候,她从桌上的信封里抽出三张纸片,信是金华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处寄来的,按照老人的这个年纪,只要补交37000多元的社保金,就可以享受每个月1000多元的养老保险,可是这钱,老人实在拿不出来。  现在,老人家领取的是一个季度1113元的低保,还有大儿子每月200元的生活补助。  老人的桌子上,还摆着中午剩下的饭菜,拿罩子罩着,因为是周日,她女儿正好外出不在家,女儿和她住,得靠她的低保养活。  临走,老人家握着我的手说:&我心脏不好,眼神现在总算好些了,日子还好过过。以后生病了,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要是你们有法子,一定帮我想想啊。&
昆明,我的私人电影
【城市系列 3 】 BY : 于坚 _
我在昆明出生、长大。后来上学,工作、结婚、生子都在这里。昆明仿佛是我的一部私人电影,胶片永远存放在我的记忆深处。我写过许多关于它的文章,但再次写,总是有新的细节出现,它是一口记忆的深井。&
我家最早是住在武成路上的福寿巷。这条巷子不长,里面藏着四五个四合院。我家住的这个四合院古老得发霉,墙根爬着青苔,画栋雕梁上结着蜘蛛网,也不知道是何年何月建造的了。院子里有口水井,盛着一轮月亮,这是我睁开眼睛最初看见的世界。&
武成路鳞次栉比,街道两边都是铺面,所有的房子都坐北朝南,所以街道是东西向的。光辉的街道,朝阳、落日、月光,总是把街心照得闪闪发光。雨天,仿佛有一个看不见的人在天空指挥着,分贝强度不同的雨滴声使整条街像个交响乐队&&&
后来我到世界上去走,见过无数的大街,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光辉之路。太阳升起时,武成路的铺面和二楼的玻璃窗子将亮未亮。街道两边已经摆着一只只木桶,那是农民自动摆的,住户每天早晨到大街上来倒马桶,这是农民的黄金,他们把它挑回地里,就是最好的肥料。&
将近中午,街道上的铺子开门的声音就响起来。铺面的门是一块块可以拆卸的门板,开门的时间一到,店员卸下门板,将它一摞摞地捆好,放在一旁。这些门板都标着号码,每一块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我很喜欢看店员卸门板,他卸下一块,铺面就亮起来一块,直到铺面最深的地方都亮起来。然后他扫地、洒水,第一个顾客已经在一旁等着了。武成路上有布店、土杂店、五金店、拍卖行、文具店、裁缝店,中药铺、教堂、餐馆、茶馆、电影院、大人书店、小人书店、理发店、浴室、照相馆、卖烧饵块的&&这是为过日子,为人们一生而存在的街道,各种设施足够你流连一辈子,不必再远走高飞。&
五一电影院那一带最热闹,那里是武成路的中心,货郎都集中在那里。五一电影院的售票窗是个比我的头稍微大些的小洞,售票员有时候坐在里面打盹。我就知道这时候看电影的人不多,可以混进去了。我偷偷地钻过门口挂着的黑帘子往里拱,查票员抱着手电筒坐在椅子上打呼噜。电影已经放了一半,我找个空位子坐下,贪婪地看起来。正在放《地道战》,这部电影我已经看过一百次,几乎背得出每一句台词,演员演到哪里,还没有开口说话,我就把台词模仿着他的声音说出来了。我最激动的是捏着票,在黑暗里跟着查票员去我的座位。我挨着那些正在黑暗中张着嘴巴的人们膝盖,一个个磨过去,查票员的电筒射出一道光,指着我的位子。然后他的光熄灭了,银幕上,另一个世界的光亮起来。&
每年春节要到的时候,父亲就带着我们三兄妹去裁缝铺做新衣服。裁缝是个戴眼镜的伯伯,量裤子的时候,他总是捏捏我的腰说,娃娃,站直了。这句话影响我的一生。我的裤子一年比一年长,站直了,才量得准。后来在世界人生中,我经常默默对自己说,站直了。类似的话也来自我母亲,这句话她对我说了一千遍,于坚,走路,要抬头挺胸。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类的话。她说,走路,要抬头挺胸。她每天步行到盘龙区的明德中学去给学生上数学课,拎着一个花布包包,里面装着教案和钢笔,从武成路走到顺城街。我家搬到西仓坡后,她就穿过翠湖。她一直走路去学校一直走到退休,从来没有迟到过,她最后被评为高级数学教师。那时候我父亲英俊年轻,戴着一副金丝眼镜,他总是吩咐裁缝用最好的布料和最新的样式给我们做衣服,他并没有多少钱,那时候这个国家谁都没有钱。他像个现象学的
哲学家,体面就是本质。这使我从小就对高贵的事物,现代的事物怀着向往。我父亲是四川人,见过大世面。他在沱江边的一所深宅中长大,后来毕业于民国时代最后的南京大学,跟着刘邓大军来到云南,就此爱上五华区,终老于此。&
翠湖是我的天堂。武成路几乎每条小巷都通着翠湖。我小时候在里面学会钓鱼,学会游泳,后来考大学的时候在里面背习题,恋爱的时候在里面找座位。现在经常去里面听民间音乐会,翠湖每天都有数十个自发的小型音乐会在举行。闹市里藏着这样一个林木幽深,湖光潋滟、庙宇林立的地方,真是福气。世界上湖多的是,但像翠湖这样的位置还真是不多。车水马龙的地区,没出现购物中心,忽然,连天乔木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对于本地居民,翠湖是一个教堂那样的地方,里面供奉的不是上帝,而是原生态,原生态是什么,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那种载我以生,载我以死的大块。李白&大块假我以文章的&大块。这个教堂教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自然而然,天然、安然、怡然、悠然、淡然、浑然、阒然、释然、飘然、幡然&&&
翠湖中间有个图书馆,是个《红楼梦》里面潇湘馆那样的地方,玻璃窗,外面是湖影波光,周围是长廊柳树。我青年时代经常在里面读书。
西南联大时代,许多作家诗人都在这里看书,图书馆里面的座位是藤椅、条凳,什么椅子都有,还有草墩。桌子是长桌,桌子边被各种袖子抹得发亮。我有时候闻见沈从文的长衫的气味,有时候瞥见汪曾祺躺在藤椅里打鼾,他们都是我心仪的作家,我多年研习他们的杰作,深有所得。我相信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图书馆,书藏在二楼,你查到要看的书,写在卡片上,楼上的图书管理员就把书装在一个吊着绳子的藤编篮子里放下来。&
我家在上世纪80年代搬到翠湖西面的西仓坡。我家在四楼,楼下就是诗人闻一多被***杀的地点,从我家的窗口可以看到后人为他立的殉难碑。我把这个看成我与诗歌的一种缘分。有一天我带着一大群诗人来到这里,点上红烛。&
五华区因为五华山而得名。1966年,我家搬到五华山上,住在一个机关大院里。五华山上立着钢架巨塔,是民国时期模仿巴黎埃菲尔铁塔建的。它是昆明最高的建筑。昆明的少年们要比谁的胆子大,就去爬那个铁塔,爬到顶上的是好汉。铁塔在高原吹来的大风中摇晃,随时要散掉似的,我在塔下面听着它哗啦响动,双腿发软。我一直想爬上去成为好汉,但是我始终不敢。我的同学中有人爬到了顶,他成了我们班的老大,男生都听他的。多年后,我登上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我坐着电梯上去又顺着梯子走下来,仿佛我终于成了好汉。圆通山是翠湖天堂的保护屏,林木幽深。云南大学建在与圆通山相连的另一座山上,山前的树林里住着古老的松鼠,我相信它们是昆明城里最后的原住民。我在云南大学读书的时候,经常站在会泽院的楼顶,看着它们玩。&
在五华区,我结识了许多相处一生的朋友。他们有诗人、艺术家、画家、音乐家&&我经常感觉这地方正在发生着&文艺复兴&。我们在尚义街六号谈过这个话题。我记得那些遥远的夜晚,我们这些将要成为诗人、作家、艺术家的人在武成路与翠湖之间的街道小巷闲逛,彻夜长谈。有一回我正在翠湖边上发呆,忽然有人用一叠纸在我头上敲一下,啊,是诗人杜宁,他刚刚写了一组诗,正在到处找读者呢;立即展开,当场朗诵。从春到秋,总是有人在某栋小楼的二楼吹笛子,有人在用老唱机放肖邦或者贝多芬的某一乐章,有人在一棵老树下讲故事,周围竖着一群麋鹿般的耳朵;有人在弹吉他,有人在拉手风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并非古代的传说。&
有一次在火车上,大家说起自己的家乡,这个世纪的流行的风气是&生活在别处&。八个人,七个都以在外面奋斗为荣,在深圳、在纽约、在北京、在巴黎&&只有我说,哦,我是昆明人,我在那里住了一辈子。&
大家很惊讶,我接着告诉他们,我是个诗人。
站长在关注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