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谁有弗兰克.莫特·莫特《消费文化——20世...

青年记者会员登陆
· · · · · · · · · · · ·
男士香水广告的文化解读
  ● 王治尹  现代社会,男性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外表,“泥做的男人”逐渐开始使用香水。随着各大化妆品品牌纷纷推出男士香水,相应的广告层出不穷。下面,笔者试对男士香水广告作一文化解读。    男士香水广告案例分析  法国高档品牌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推出的桀骜男士运动香水,由英国演员裘德·洛(Jude Law)代言(如图)。广告横向空间窄,纵向空间则非常深远,整体布局紧凑。广告背景以蓝色为主,主体以白色为主,两者均为纯净的色彩。蓝色令人联想起冷静与理智,白色明亮朴素,暗示健康与洁净。  镜头与光线:广告拍摄了裘德·洛的上半身近景,聚焦于脸部,建构了主体与受众较为亲密的关系;而作为背景的女子、游艇和大海在镜头中属于远景,显示了人物与女子的关系,以及主体身处的环境。逆光拍摄具有较强表现力,能够鲜明地展现广告主体的轮廓,也增强了人物衣服的质感。  人物形象:裘德·洛在广告中是整洁的短发,身着裁剪优质的服装,显示出高雅的品位。其所具有的“英伦风尚”表现了现代都市的男性形象。人物回头展示的三分之二侧面很好地展现了流畅的面部线条和英俊五官,凸显出男子气概。人物右手食指与中指勾住外套搭在肩上——脱外套是一个“解放”身体的动作,将外套搭在肩上显示出轻松随意的心情,这一造型表现了自信与独立,同时也暗含着自恋式的自我沉迷和对女性的吸引。人物的肢体语言侵略性较弱,回眸的动作明显寻求着人们对他的观看。  广告背景:广告在法国著名海滨度假胜地拍摄,呈现了码头、大海、海岸线等环境意象,停靠的游艇是人物即将乘坐的,这一切暗示了人物社会地位的优越。远处的女子裸露的肩膀和腿部体现着女性曲线的性感与诱惑,其站立的姿态则表明她在等待走向她的广告主体共同乘坐游艇。两个人物的休闲装束和轻松的肢体动作体现了两者间的亲密关系。    男士香水广告中的男性特点  1.成功人士  香水最初出现在各国的上流社会,是上流人士的专利。如今香水虽已走下神坛,但仍价格不菲。使用香水者往往具有优越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男士香水广告所塑造的男性形象也多为理想化的成功人士。在香水广告代言人方面,多选择大众眼中的“成功男士”,如裘德·洛。广告的名人效应会激起受众对明星和名流的效仿。  在迪奥这则香水广告中,即便是打着“运动香水”的名号,也是成功人士的运动(驾驶游艇),而非打篮球、踢足球、跑步等相对大众化的运动。同时,广告所描摹的男性形象大多衣衫整洁,裁剪精致,一望便知价格不菲。此外,男士香水广告也常用特定环境与道具来衬托香水使用者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优势,如迪奥这则广告中的海滨景色和游艇。  2.女性征服者  在男权社会中,男性在两性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是女性的占有者、控制者。这在男士香水广告中,体现为男性对女性的征服。男士香水广告中常常出现的女性形象往往是美丽的,即使没有露出正脸,也会展现她们性感的身材,刻意突出她们的女性气质。这种性感也是广告修辞的一种,利用人们对性关系的渴求,激发男性对女性的征服欲。  在迪奥这则香水广告中,出现了等待男性主体的女性形象。这位女子穿着较为性感,等待男性情人的出现,这里暗含了男性主体对女性的吸引力。这样一种两性关系在许多男士香水广告中出现,在广告中,使用香水的男性仿佛具有巨大吸引力的磁石,将女性吸附在自己身边。  3.性感展示者  如今大量以男性为主体形象的香水广告中,除了直接刻画男性对女性的吸引与征服之外,男性性感的身体也愈发成为卖点。与女性性感部位不同的是,男性的性感部位在于强健的骨骼、发达的肌肉、刚健的手臂、粗壮的脖颈、暴露的青筋以及浓密的胸毛和胡须等等,许多男士香水广告中隐含着一个骄傲的男性在袒露自己身躯时所特有的自豪感,以及对自己阳刚性感身体的夸耀性展示。    男士香水广告的文化解读  1.强化男性神话  男权主义者相信男性在性别上的先天优越性。在男士香水广告中,单独出现的男性常常是充满阳刚之气的强壮有力形象,吸引男性与女性的观看;而在出现女性形象的男士香水广告中,男女关系往往是吸引与被吸引。男性是广告主体,而女性附属于这一主体。这暗含了男女间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从而加强了男性在两性中的优势地位。男士香水广告展示和加强了男性的霸权气质,使得关于男性的神话得以传达和巩固。  2.塑造精英幻象  在现代社会,商品的象征意义与符号价值往往超过它的使用价值。广告通过把消费品符号化,赋予消费品一种象征性的社会意义,而使消费品产生了一种社会价值,它象征着成功、身份、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消费者需要购买能够表现他自己或她自己记号的商品或是与个性有关的商品——能够代表他们在社会中的为人或表示理想中的自我。①  香水原是掩盖体味的清香剂,却成为身份、财富与品位的象征。在男士香水广告中,名流代言人与精英装束带给受众关于精英的幻象,刺激了香水使用者对这种精英符号的追求和对自身财富与社会地位获得认可的渴求。男士香水广告向男性表达了这样一种许诺:使用这款香水会使你跻身精英之列。因而,男士香水广告对它的受众具有社会阶层的迷惑性。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来说,男士香水广告发挥的是“维护与强化个体与他/她的生活条件之间的想象性关系或虚假关系的作用”。②  3.消费男性  随着当今社会的多元化趋势,男性形象在许多男性用品如男性护肤品、个人用品广告上大量出现,男性的时尚已开始走向细节,注重健康与保养,精致与优雅。而对于男性之美的界定,也已经从阳刚、粗犷、豪爽转变为以细节、礼仪、气质为核心诉求。“外表对于青年男性来说和对于青年女性一样,不再被认为是肤浅的东西,它是自我价值的确实表现。”③现代社会商品化趋势的扩大,将男性也卷入其中,“男性”物化为商品,“男色消费”兴起了。  任何一个时代的消费都不可能脱离时代而存在。这是一个追求精致生活的时代,越成功的男性对生活的要求越细致,而往往也正是举手投足的细节彰显着男性气质。在男士香水广告中,男性公开、大胆地向观看者展示着自己的美,寻求关注。这种男性气质的物化并不必然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升,但男性性别与女性性别一样,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在商业社会的大潮中被消费。    注释:  ①③【英】弗兰克·莫特著,余宁平译:《消费文化——20世纪后期英国男性气质和社会空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第119页,第154页  ②金元浦主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71页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编辑: 解西伟
已有 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我来评两句
后发表评论。如果您还不是本站会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地址:济南市经十路16122号 &&&&&& 邮编:250014 &&&&编辑部***:(97 196286&&&&&& && &&&《青年记者》投稿邮箱:&&& 杂志发行***:(3&&&&&&&网站***:(11&&&&&&&&&&&&& &&& &&&&& 《青年记者》邮发代号:24-213 &&& 《今参考·政界》邮发代号:24-216&&& &《今参考·商界》邮发代号:24-61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转载需注明来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1.刘金龙:《文化社会学》,泰山出版社,2000。
2.约翰·R.霍尔等:《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商务印书馆,2002。
3.黛安娜·克兰主编:《文化社会学:浮现中的理论视野》,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刘小枫选编:《舍勒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
5.曼海姆:《文化社会学论要》,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6.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朱谦之:《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学社广东分社,1948。
8.文军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本性》,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0.孙本文:《社会学原理》(上),商务印书馆,1935。
11.郑杭生等:《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社会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窗体顶端
12.周绍珩:《当代西方文化思潮》,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13.邹广文:《社会发展的文化诉求》,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14.金丹元:《电视与审美:电视审美文化新论》,学林出版社,2005。
15.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16.杨宗亮:《云南少数民族村落文化建设探索》,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17.胡潇:《文化现象学》,湖南出版社,1991。
18.高占祥:《高占祥论文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19.杨侯第主编:《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态》,远方出版社,1998。
20.任平:《时尚与冲突:城市文化结构与功能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1.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2.李勤德:《中国区域文化》,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
23.夏建国:《文化模式与全球文化》,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24.王松亭:《隐喻的机制和社会文化模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5.爱德华·C.斯图尔特、密尔顿·J.贝内特:《美国文化模式:跨文化视野中的分析》,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26.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远方出版社,2006。
27.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8.梁漱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9.本尼迪克特:《菊与剑:日本的民族文化模式》,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30.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1.关荣吉:《文化社会学》,乐群书店,1930。
32.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上),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
33.刘永佶:《经济文化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4.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35.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36.戴安娜·克兰:《》,译林出版社,2001。
37.何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8.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当代中国的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39.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0.弗兰克·:《消费文化:20世纪后期英国男性气质和社会空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1.王宁:《消费的欲望——中国城市消费文化的社会学解读》,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42.杨斌主编:《消费文化与艺术创新》,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
43。马钦忠:《卡通一代与消费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44.朱增朴:《文化传播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45.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3。&&
46.刘双,于文秀:《跨文化传播——拆解文化的围墙》,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47.张智华:《影视文化传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48.张品良:《网络文化传播:一种后现代的状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49.单波,石义彬主编:《跨文化传播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50.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51.李述一,姚休主编:《当代新观念要览》,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
52.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3.李庆霞:《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冲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54.黎德化:《文化冲突与社会矛盾》,北京出版社,2006。&&
55.苏国勋,张旅平,夏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6.干春松:《现代化与文化选择——国门开放后的文化冲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57.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58.刘明君,郑来春,陈少岚:《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9.谢晓娟:《全球化——文化冲突与文化安全》,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
60.赵有田等:《综合国力竞争与文化冲突》,长春出版社,2004。
61.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
62.哈拉尔德·米勒:《文明的共存:对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新华出版社,2002。
63.克莱德·M·伍兹:《文化变迁》,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64.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商务印书馆,2003。
65.张有隽:《瑶族传统文化变迁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
66.吴前进:《美国华侨华人文化变迁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67.李佳国:《当代文化变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68.冯天瑜,(日)刘建辉,聂长顺主编:《语义的文化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69.魏晓阳:《制度突破与文化变迁:透视日本宪政的百年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0.江宁康:《美国当代文化阐释:全球视野中的美国社会与文化变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71.荆学民:《人类信仰论》,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
72.周尚意,孔翔:《文化与地方发展》,科学出版社,2000。
73.孙本文:《社会学大纲下社会变迁》,世界书局,1931。
74.杨春时:《艺术文化学》,长春出版社,1990。
75.吴飞,王学成:《传媒·文化·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76.郑杭生主编:《民族社会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7.杰:《法兰克福学派的宗师——阿道尔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78.刘豪兴,朱少华:《人的社会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79.曹卫东,张广海等:《文化与文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0.叶法无:《文化与文明》,黎明书局,1930。
81.孙景华:《生活方式创造商业价值》,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82.夏建中等:《社会分层、白领群体及其生活方式的理论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3.师富春:《新世纪生活方式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84.香港科讯国际出版有限公司编著:《生活方式》,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85.李淑贞:《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86.王雅林:《生活方式概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87.叶圣陶研究会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88.董平:《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89.赵雅博:《中国文化与现代化》,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2。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